幼师学生心理(精选10篇)
幼师学生心理 篇1
摘要:边远山区幼师学生口语表达因受成长环境影响, 在心里流向上既有一般幼师生口语的共性, 又具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主要探讨边远山区幼师学生心理活动影响口语表达时的一些问题, 试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提出克服障碍的办法。
关键词:边远山区,幼师学生,口语,心里流向,克服障碍
口语表达, 是在动态的课堂结构和人际交往中进行的。这种动态结构首先表现为丰富、多变的心理活动的交流与结合, 剖析进而把握口语表达心理流向的特点和规律, 对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研究口语教学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口语表达时的心理流向
首先, 口语表达时的心理流向表现在个性差异上。
来自边远山区的幼师学生, 特别是新生, 由于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 平时与之打交道的除了祖辈、兄妹, 就是那么几个老师和同学 (同乡) 。在初中时, 为了追求升学率, 在口语上进行的训练也不多。所以, 不少学生在回答问题、讲述见闻和发表见解时的心里流向常表现为:缺乏自信, 紧张害怕, 声音小或根本不能读, 怯弱、胆小羞怯, 扭扭怩怩, 发挥不出正常水平;慌张急躁, 急于求成, 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
根据课堂经验表明, 学生的这些心理流向与当时的环境有关。如果环境比较陌生, 陌生人较多, 这些心理流向会体现得更突出。
其次, 口语表达的心理流向, 还表现在情感的体验和知识的迁移上。
有的学生讲故事或复述课文时能够克服个性缺陷, 但是讲得很干瘪。这实际上是情感因素在作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即好恶倾向。《狼和小羊》的故事, 是我们大家熟悉的, 小学生都清楚“好”是什么, “恶”是什么, 在讲《狼和小羊》这个故事时, 有分寸地处理羊和狼的情感关系就十分重要。狼是凶狼残忍的, 它的语言充满野性的激情;羊是温顺柔弱的, 它的语言保持平和的心境。只有把握好这种情感体验, 在讲说时, 才能进入角色, 达到“忘记自我”的境界, 给人以美感。
也有学生在表达时, 过分强调情感体验和注意克服个人因素 (如口吃) 而忽略了一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比如, 刚刚才学到的语流音变现象, 哪些情况不该轻声和儿化, 哪些情况下该变调等记得清清楚楚, 可就是不能迁移到实际运用中去。知识的迁移, 可以说是口语表达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口语表达心理障碍的排除
没有哪一个学生不佩服别人表达时的高水平。在没有外在因素影响下, 有的同学也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只要有三五个人 (特别是陌生人) 在场, 自己就讲不好。原因是不能克服心理障碍, 那么学会克服心理障碍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以个体心理为基础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 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活动和自控能力以及学生参与的心绪、情感和兴趣显得十分重要。“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 就是一种通过心理发挥作用的行为科学, 教师可以利用它来培养学生更浓厚的参与兴趣, 更主动地参与意识和更完善的参与能力。
边远山区的幼师学生, 由于很小父母就在外打工, 缺少父爱、母爱, 在祖辈的身边成长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个性的群体。进了校门, 生活在一个大家都必须平等相处的环境里, 于是不少学生表现出了不合群的性格特征, 特别是对一些竞赛性活动, 更是缺乏自信心, 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例如, 在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演讲比赛时, 一些平时口语成绩较好的学生, 却不愿报名参加, 还有的学生不愿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究其原因是自卑心理作祟, 缺乏自信, 适应能力差, 于是逃避需要参与的活动。这样下去, 这些学生的参与能力会愈来愈差, 各方面的素质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消除疑惧心理, 树立自尊自信, 帮助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克服参与的疑惧心理, 增强自信, 扩大参与的范围。这是克服心理障碍的先决条件, 只有大胆, 充满自信, 才能做到自然大方, 才谈得上体验情感、迁移知识。
2.把握好主体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主体教育, 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精神,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的教育。学生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独立性, 创造性和主动性方面, 在心理品质上应显示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在学习行为上应体现出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情感需求上应表现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学习兴趣、参与精神等。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我发展主体。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 多给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授教育为“自主学习”的创造教育。
3.引导学生有计划性地克服个性缺陷
比如, 由生理的原因反映到语言上的个性缺陷——口吃以及过于自信、自卑、羞怯、声低、粗心等;相反地, 要做到谦逊、自豪、大方、细心等。
在这个阶段, 口语表达应落实到“练”字上, 可实行“每日一讲”的训练方式。
(1) 分层次提出目标要求, 要求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能用普通话连贯地讲话, 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复述课文, 能讲述简单的见闻;能有准备的讲述儿童故事, 旨在让他们敢说;要求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完整地口述比较复杂的见闻, 能有条理、有依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能进行一般性的辩论演讲, 做到口齿清楚, 语言流畅, 中心明确, 旨在他们能说、会说。
(2) 开学初期, 把“每日一讲”的参考题颁布给学生。要求:一是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二是题目能涉及到的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是他们喜欢讲的内容。
(3) 将全班学生编成序列, 高层次的先讲, 低层次的后讲, 实行大循环, 坚持每天一人一讲。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还能使他们说话时的“难为情”逐渐消失。
4.平时有意识地进行有感情的表达训练
这是使口语水平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说话或朗读中有意识地体验丰富的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 注意把握喜怒哀乐等情感。
当然, 情感流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如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生活阅历, 等等。如果将《大堰河, 我的保姆》改编成故事, 让两个年龄、经历不同的人来讲述, 因情感流向不同, 格调也就会不一样。年过半百者, 曾因生病差点没有死去, 在讲《大堰河》时联想到了自己的死, “我死后, 孩子怎么办?”就有可能讲得深沉凝重;而年轻人凭借青春的热情、凭借年轻人对母亲的纯洁的爱来体验情感, 就极有可能讲得激情满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丰富自己的阅历, 对口语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所以, 老师应该教育学生有吃苦耐劳和不怕挫折的精神。
幼师学生心理 篇2
【关键词】幼师学生 心理健康环境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9-02
本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本专业实际,对在校幼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各类因素进行翔实的分析,并对进一步改善幼师学生心理健康环境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切实提高教师群体的心理素质
在校内与学生朝夕相处并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近年来,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如相关报道中谈到,教师群体中,心理健康的只占33%的比例,其他大多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在教师群体中,有些人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师生关系观,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常常有不尊重学生的现象,也有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受自己怒气的支配,说一些过激的语言、做一些简单的举动、甚至有体罚和侮辱学生的现象,也有一些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一些违纪现象放任自流、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眼无睹等等。这些现象,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1]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群体的心理素质应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1.要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在招聘教师时,不仅要注重学历、知力、能力,还应更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状况,学校也和企业选拔精英的管理人才一样,在应聘或录用教师的时候应该对他们进行整体心理素质及人格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试。
2.经常性地对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他们了解青年人的心理学,尤其是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进行理解以及掌握针对性的教育艺术。
3.要求教师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幼儿师范的课程设置中,学习内容虽然不深,但所掌握的学科及技能科目较广。为此,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知识面、文化修养上,经常性地充实自己,使学生感到老师有着高贵的品质、渊博的文化素养,是孩子们尊重和崇拜教师。因为,学生从教师的人格魅力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保健机构
建立完善的心理保健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在幼师学校,应有一支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指导师资,这支队伍除了拥有精湛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有医学知识外,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健康的身体素质;有健康的情绪特征,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力;有优异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2.其他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也应有所提高,他们要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教育之外,应有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使他们成为幼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而不变成分散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负合力。
3.应有适合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特点、适合于本地区的文化、教育,适合于幼师学生年龄特征和专业特征、性别比例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要作好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选择的关键环节。
4.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检测,建立心理档案,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档案应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父母的相关资料(包括父母的年龄、职业、身心健康状况、教养方式)、身体状况、智商测试、心理年龄的确定、情商测试结果、性格特征以及气质特征的分析、心理健康程度的分析以及针对性教育措施,进行个别教育的计划、实施步骤、阶段性成效的分析,对以后教育的部署。
5.建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幼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诸如人际关系的问题,学习中的学习障碍,情绪周期性的变化,心理不成熟与现实的矛盾,与对教师的误解引起的敌对等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得到及时的疏导。所以,学校应当建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校园内心理健康指导可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辅导、预防性心理健康辅导、补救性心理健康辅导,面向全体幼師学生,解决她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小问题、小障碍。[2]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幼师学生大多是来自初中毕业的女生,她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基于这一特点,在校园内,应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有利于幼师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作文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获得心理上的宣泄和倾诉;通过体育项目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体育赛场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锤炼;通过时装设计模特大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表演能力,在模拟T型台上的自我展示,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巨大的快乐。在学校,也经常选拔一些优秀班团干、三好生、优秀团员、校园“十佳”青年、幼儿园与学校互动、幼儿与学生互动、见习实习等等活动,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同时,为其他同学也树立身边的榜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并影响着幼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幼师学生的想玩的需要、表演的需要、展示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充沛的精力也有了用武之地,也能够获得能力上的培养和心理上的松弛及成功的体验,即使在活动中失败了,也能培养学生的控制情绪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有利于幼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管理是一种新的教育科学艺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不同人群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不同领域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挑战。幼师生是人类人生的奠基师、启蒙师。是未来祖国花朵的园丁。她们在校期间授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和品德教育,其中,对她们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对将来幼儿教育中关键。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探索和研究,为我们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共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海南省幼儿师资继续教育教材编写组编,《幼师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南方出版社,2007年,第161-166页。
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篇3
一、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
学习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 对于人类的发展,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数学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项内容, 既具有学生学习的一般特征, 也具有数学学习所特有的特殊内涵。所谓数学学习, 是指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变化的信息。即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 也包括这些知识的发生过程和运用过程以及解决问题过程等的经验, 而且还包括伴随着学习过程而产生的外显行为结果——数学认知的操作技能与能力表现以及非认知的情感、兴趣、意志、态度等的变化。
数学学习心理特征是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征象、标志。幼师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和其他类型的职校生, 她们在数学学习中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非认知方面、元认知方面。认知方面的特征包括:数学记忆能力、数学理解能力、数学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学习记忆力;非认知方面的特征包括: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信心、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意志、数学学习归因方式;元认知方面的特征包括:数学学习自我监控、数学学习自我体验。
二、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实证分析
1. 问卷设计与调查
“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被调查者个人信息的了解, 主要包括性别、年级等个人特征。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 共列出了23个问题, 分别对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理论模型中的每个指标进行提问。该部分采用里克特五分量表进行测度:非常赞同=5, 比较赞同=4, 赞同=3, 不太赞同=2, 极不赞同=1。
本研究以江苏徐州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由学工处随机抽取500名同学接受调查。为保证问卷填写质量, 我们将接受调查的500名同学统一安排在3个阶梯教室中填写问卷, 最大限度地避免相互干扰和敷衍的填写态度, 增加问卷填写的真实程度。问卷回收后, 研究人员对问卷逐份检查, 将漏填严重、填写明显敷衍的问卷废弃。经过整理, 有效问卷477份, 有效回收率为95.4%。
2. 描述性统计分析
我们对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录入, 然后使用SPSS11.0对录入后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指标得分都不是很高, 大部分集中在2~3之间, 这说明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不是很好。具体到各个指标则是:幼师生的数学记忆能力一般, 数学理解能力、数学想象能力、数学学习注意力不好, 数学思维能力较差;幼师生普遍对数学学习不太感兴趣, 没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欠缺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力一般;幼师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对自己的认知状况了解不多, 不太善于自我监控。值得注意的是, 仅有一项指标得分超过了4 (数学学习归因方式) , 即幼师生认为自己数学学不好的原因在于数学教师。这种归因方式不利于幼师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不利于她们改进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学习习惯, 加强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同时, 这项指标分数偏高也为数学教师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理所当然应该要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不好的原因。
3. 单因素差异性分析
(1) 不同性别间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性别间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差异情况, 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T检验:男幼师生和女幼师生在数学记忆能力、数学理解能力、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信心、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归因方式以及数学学习自我监控、数学学习自我体验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伴概率P>0.05) 。在数学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方面, 男幼师生明显强于女幼师生;在数学学习注意力和数学学习意志方面, 女幼师生明显强于男幼师生。
(2) 不同年级间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差异
浅谈幼师心理学教学提高方法 篇4
关键词: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教学 幼师生 幼儿心理
心理学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之一,幼师心理学教学目标主要是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要使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幼师心理学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心理学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未来的幼儿教师教好书、上好课,还应该注重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之更多地关心爱护学前儿童的成长,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
1.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生迅速融入教学过程
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要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幼师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素养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材结构。教材的结构是幼师学生形成心理学认知结构的依据,教材的结构与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越接近,就越易使幼师学生将所学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要以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活动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适合幼师教育的心理学的教材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学认知结构。最主要的是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幼师心理学的积极性为目标,合理组织教材内容。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幼师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设计课程结构时,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幼师学生年龄小、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开展相关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从幼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幼师心理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3.坚持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清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幼师心理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以大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独立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知识。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难点,教师再给以重点讲解。在教学中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借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有效地做好知识的传递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4.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改革考试模式,让学生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改革考试形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方法:闭卷、部分开卷部分闭卷、开卷、论文、口试、实验、研究报告等。选择何种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来确定。幼师心理学对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可采取部分开卷部分闭卷的方式考核。对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采取部分闭卷考试,而对于要求学生实际应用的部分采取开卷考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幼师心理学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人生境界。另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基础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严格性、谨慎性、实验性,又具有人文科学的社会性、灵活性和生动性。因此,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开展学术活动,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扩充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幼师学生心理 篇5
1 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选取的是江津区三所中等职业学校 (江津师范进修学校、重庆工商校和江南职高) 的幼教专业女生, 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 因多选漏选, 有效问卷303份, 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江津师范进修学校95份, 重庆工商校95份, 江南职高130份。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1 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
1) 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分析。统计结果显示, 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303名学生中227名学生总分小于2, 即227学生心理健康占总体的75%;总分大于2小于3的为73人, 即有轻度心理问题的73人, 占占总体的24%;总分大于3小于4的为3人, 即有中度心理问题的3人占总体的1%;总分大于4的为0人, 即有严重心理问题的0人。
2) 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与标准分数比较。根据每个量表的平均分进行评价, 可以看出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各个因子都在健康范围之内, 在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不显著, 极个别同学有焦虑、学习压力感、偏执方面的心理问题, 强迫症状、敌对、抑郁、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显著低, 说明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在这几方面状况良好。见表1、图1。
3) 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差异。第一, 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结果来看, 独生子女担忧学习压力, 非独生子女更担忧的是人际关系。第二, 从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的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结果来看, 非单亲家庭的幼师女生在10个方面都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 这一点单亲家庭的幼师女生只有7个方面, 两者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情绪不稳定方面比较严重。
1.2 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的心理健康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还是不容乐观的, 只有75%的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 这说明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待改善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学习压力感因子方面的两大问题。
2 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自身原因
中职幼师女生处于青少年时期, 身体发育急剧变化, 长大成人, 但她们阅历浅, 理解力、思维力和自我意识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 这种生理发育及心理发育的不平衡使青少年出现很多特有的困惑。除了生理心理发育冲突造成的特有的问题, 她们还有中职幼师女生特有的问题。中职幼教女生大多数都是没有考上高中或者是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 她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存在了多重学习问题, 如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学习动机, 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等。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 其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学生学习上出现不适应状况。学习内容不仅仅是原来的课本知识, 而是变为技能性学习为主, 理论学习为辅。学习方法由原来的读写背变为学习加实践, 不能再投机取巧, 必须踏踏实实的掌握知识。学习目标由原来的升学变为就业, 这就必须接受社会的挑战。随着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 幼师女生必须在短短三年内掌握技能并胜任岗位, 难度变大, 这使得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
中职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社会, 而中职幼教女生刚刚从初中进入职业学校, 十五六岁, 懵懂无知, 缺乏社会阅历, 大多数女生还是按照以前初中的思维习惯, 愿意被安排而不愿意主动思考与承担。尤其是看到其他女生家境比较好的, 在社团成绩突出的, 长得漂亮的, 有异性朋友的, 人际关系很好的, 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 可能就要想半天甚至纠结很久。这使得学生感到人际关系很敏感很难处理, 慢慢有的同学就变得沉默怪异。
2.2 学校原因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思路的影响, 学校在日常的生活中, 对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重视不够, 对其背后的心理问题淡漠甚至是忽略。诸如学生携带手机上课、早恋、逃课上网的问题, 学校的处理方法是批评、让学生写检查, 严重一点的请家长, 不去探究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由于重视力度不够, 学校没有配置专门的心理老师, 任课老师又缺乏心理学知识, 致使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大多数中职幼教学校都是县级学校, 生源也以农村和城镇居民为主, 面对社会上的偏见和普通高中的竞争, 师资生源经费上都处于劣势, 发展本身就困难。
2.3 社会原因
开放的社会, 信息资源丰富, 幼教学生没有良好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如有些同学为了泄愤报复, 不假思索的随意发泄自己对学校老师同学的不满, 学生价值观易受影响。网络上的各种负面信息也都会传递给青少年, 各种坏的信息也就潜移默化的侵蚀学生的心灵,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再加上互联网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校园里低头族越来越多,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看手机, 聊QQ、微信, 刷微博, 自拍, 发说说, 甚至有的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 有的甚至不能自拔;网络传播诱发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突, 扭曲学生对生活学习的合理认知, 比如对明星的追捧, 高富帅的追求, 一夜暴富的羡慕等现象, 这些都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整体社会的价值沦丧, 与学校教育的差距使得学生对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前途失去正确判断甚至失望, 这些都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4 家庭教育的原因
中职幼师学生多数为单亲家庭孩子或留守儿童, 在成长的关键时期, 无法感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缺少了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尤其是结构缺失家庭 (单亲家庭, 再婚家庭, 双亲缺失家庭, 隔代抚养等) , 对于亲子沟通的阻碍越来越严重, 家庭的不和睦, 孩子很难享受家庭温暖, 缺乏父爱母爱会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家长很少关注孩子的思想状况, 只有学生违法乱纪后接到老师的电话时才知道出了问题, 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依旧不闻不问, 这也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
3 改善江津区中职幼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1) 最根本的还是国家需要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让职业教育热起来。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区域竞争的“软实力”, 技工的缺乏已引起企业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净化社会环境。
2) 针对中职幼师女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学校建起一套线上线下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体系。学校要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室, 请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指导。在不同情况下, 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 采用各种形式如知识讲座、心理小测试、有趣的心理故事、游戏等活动, 消除其不良情绪,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做好关键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 考试、实习、毕业、就业这些关键时期, 做好预防教育并及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引导学生掌握平衡心态的本领, 从容应对各种事件。
3) 改变家校合作育人模式, 利用手机、电脑, 班级QQ群、微信现代化的咨询手段, 建立家校间长效、及时、频繁的沟通模式, 追踪学生成长轨迹, 实时动态关注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幼师学生心理 篇6
幼师英语教学是“听说读写”全方位教授英语。其中, 听力应放首位。没有扎实的英语听力作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势必影响另外三方面的学习。若加强英语听力训练, 既可帮助学生在无意识中习得语言, 又可提高“说读写”能力。
二、现状
目前幼师英语教学, 已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听力水平。然而听力仍为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听力材料大多侧重语言的正确性而忽略日常习语, 如此脱离实际, 学生在交流时便无所适从。听力训练方式实为听力测试。教师仅在课堂上测学生听力, 难涉及听力技巧。听力教学变成:听材料、讲生词、再听、纠正答案, 课堂过于程序化而缺乏趣味。学生还存在语言障碍: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不足。学生的发音因受母语或方言影响, 与英美人士的标准发音存在距离;英美人士发音中连读、吞音、失去爆破等给按照字典学习标准发音的中国学生造成了困扰。词汇量不足, 特别是视觉词汇与听觉词汇的差距, 使很多单词学生看得懂但听不懂或反应过慢。因时态、语态等语法知识不足, 造成听力困难 (王明辉, 2006) , 以及非语言障碍:因被动听引起的焦虑和恐惧和因背景知识缺乏而造成理解失误。
三、心理词汇研究
心理语言学家把存储在长时间记忆中的词汇知识, 即词汇的心理表征称为心理词汇 (mental lexicon) (缪小春等译, 2007) 。一般认为, 心理词汇中词项的心理表征由语音表征、句法表征、词法表征和语义表征等相关信息组成 (桂诗春, 2000) 。词汇的提取 (lexical access) 是指我们激活 (activate) 某一词项心理表征的过程 (桂诗春, 2000) 。听力理解即通过词汇的语音表征激活其语义表征。这一过程与阅读理解的取词过程有所不同。在阅读时, 我们通过激活词法表征激活语义表征。 (孙蓝, 2001) 。
Marslen-Wilson提出的交股模型 (cohort model) 最能体现听音取词的过程。他认为话语中词汇的分辨分三个步骤。首先, 在对外部音响进行听音分析的基础上激活一系列候选词汇。其次, 这些候选词汇中有一个被选中, 成为进一步分析的对象。最后, 被选中的词汇与话语中的其他词汇相结合而融入上下文的意思中 (缪小春等译, 2007) 。在第二阶段中, 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干扰项, 一是上下文的语义, 二是随后出现的更多语音信息。当然, 取词的过程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如词汇出现的频度、语音特征、是否歧义、是否刚遇到意义相近的词等。听力理解事实上就是听音取词, 根据心理词汇在听音取词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师英语的听力教学。
四、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1. 教师应结合词汇的音形义教词汇。
在听力理解时, 首先激活的是心理词汇的语音表征, 再激活语义表征, 所以学生需掌握词汇的音形义。目前, 词汇教学很重视词汇的形态和意义, 往往忽略了发音造成学生看得懂而听不懂, 也就是掌握的仅是视觉词汇, 听觉词汇掌握很欠缺。学生常常表现为:可以通过词法表征激活语义表征, 如完成阅读理解, 但无法迅速由语音表征激活语义表征, 如完成听力理解。
2. 充分利用精听练习。
在精听练习时逐词听逐句理解, 这样彻底能使心理词汇对其有充分的熟悉感。这种弄懂了的词汇, 其各种表征都会在心理词汇中处于能够迅速激活的状态, 有助于加快下次该词或相关词汇词义甚至相近词汇词义的激活速度, 从而非常有助于扫除听力理解的拦路虎, 因此教师应多让学生做单句的复述练习和有针对性的填空练习。
3. 适当加强泛听训练。
在心理词汇取词过程中, 上下文语义有助于排除干扰项和确定正选项。事实上在日常的交流中, 我们通常完全不必把说话者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听懂, 只需对方的只言片语, 甚至是语音语调就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和理解其意图。适当加强泛听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对话语的整体理解上, 借助上下文、讲话者的语音语调等非词汇信息理解话语。
4. 开设第二课堂,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听力水平。
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语言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学校广播台, 都为听力训练提供了很大方便。此外, 鼓励学生欣赏英文原声电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声情并茂、内容丰富的英文影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给予学生视听享受的同时训练听、说能力。欣赏完影视片之后, 若辅之以人物评论、观后感等, 则效果更好。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 选好教材,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适合学生学习方法, 以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实现语言交流, 才是幼师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本文着重从心理词汇的角度谈了对幼师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当然, 要改变听力教学的现状仅从心理词汇角度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听力教学作为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础技能中的首要环节, 应该把听力的教学与其他方面相结合, 致力于提高学生基础语言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听力理解上的问题。
摘要:幼师英语教学中, 听力是首要环节, 但是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难以有效提高。本文从心理词汇角度浅议对幼师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幼师英语教学,听力心理词汇,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D.W.卡罗尔著, 缪小春等译.语言心理学 (第四版) [M].上海:华东师范幼师出版社, 2007.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职业幼师学生练琴指南 篇7
在练琴时, 要求眼睛视谱, 既看旋律线又要看和声关系, 并把信息传给大脑, 大脑迅速做出判断, 发出指令, 由手指弹奏, 脚踩踏板, 初学时感到困难。在学习初期, 手指简单, 单调、反复的运动, 确实像“机械运动”, 但是把练琴看作一种简单的机械运动是错误的, 即使是初学阶段, 也要通过大脑有意识的控制, 练习过程应学会用脑练琴, 比掌握用手练琴更重要, 哪怕是最简单的音阶练习, 也要注意手指运动方向, 触键感觉, 手指所用力度以及各手指之间的独立和相互的关系, 每当开始练琴时, 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应该练什么, 怎么练, 将通过什么方法和技术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只有不断加强这种自觉性, 使练琴的过程是在大脑控制下有意识地进行, 才会有助于练琴效率的提高, 以免事倍功半。
一、集中精力, 提高时间利用率
职校的设备和条件较艺术院校来说是显得比较差, 好多人合练一台琴, 且一个琴房里有几台琴, 这就更需要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钢琴大师霍夫曼说:“宁可练习时间少, 但要精力集中。”此话作为钢琴练习要旨的名言, 其他的键盘乐器也是大可借鉴的。从大师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练琴时间不在多少, 而在于需要刻苦和思考, 当然大师的这种“少”的时间是相对而言的, 而不是实在意义的少。
从心里学角度讲, 当人集中精力注意一事物时, 在这一时间内形成一个兴奋中心。注意力越集中, 兴奋性就越强, 在这一时间内练琴效率是最高的。如果练习时不专心, 那大脑就会出现几个兴奋中心, 几个兴奋中心相到干扰、纠缠, 到头来大脑皮层对什么都不能留下印象, 或印象模糊, 这样练习的效率就较低, 时间利用率就不高;反之, 如练琴时集中集中精力, 排除外部干扰, 使大脑的兴奋中心只有一个, 这样练习起来效率就比较高。当然, 长时间的练习会使大脑产生疲劳, 一旦觉得自己很勉强, 就结束这种效率低的练琴。至于一天中那段时间练琴最合适呢?这要针对各人学习的不同习惯, 有些学生喜欢晨练, 也有喜欢晚上练的, 这要取决于个人习惯。总之, 在什么时间内练琴为最佳, 根据个人的适应性自己确定, 但有一点就是要头脑清醒, 精力集中。在职校里, 学生更要集中精力, 刚才已经谈过了, 一间琴房几台钢琴同时练习, 如果不注意辨听自己的琴声, 不注意视谱, 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二、认真读谱, 遵循正确的指法
认真读谱, 这是很多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赵晓生先生曾说过“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公开信。乐谱上记载着作曲家希望传递给他人的全部信息”。这里的全部信息包含的要点很多, 其中几个要点练习中必须要做到。首先音高, 它包括谱表、调号、每个音符在五线谱上的准确位置。这三点对于每位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似乎是不需要进行着重强调的, 但是一些学生都经常出现错误, 例如在幼师教材P180《木偶戏》中最后一行, 学生们很容易读错谱表, 通常学生认为, 右手弹奏的是高音谱号, 左手弹奏的是低音谱号, 所以当曲子中出现临时改变谱号的标记时, 容易忽略它, 结果出现错误。
正确的指法可以提高练琴质量, 克服技术困难, 更好地掌握音乐风格。在学生学琴初期, 往往喜欢自己编排指法, 结果出现许多错的地方, 对琴法中所标的指法感觉到吃力, 不严格遵守。在练指技巧, 所标记的指法是专门为这一些特定课题服务的, 所以必须严格遵照, 否则达不到训练要求的。对各类乐曲的指法, 是以方便表现音乐和演奏为前提, 所以可以合理地有所改动, 但绝不是所有的指法都能改动。同时还要遵循, 指法一旦设定, 练习中就不能随意改动的原则, 对于乐谱中没有标记指法的地方, 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用指法;尤其是在每一乐句的开始处, 旋律线的转折处等, 千万不能不假思索地使用自己认为最易弹奏的指法。因为, 有时候自己认为最易弹奏的指法, 不一定是合理的指法。若使用不合理的指法, 必然会有潜伏在弹奏中的不合理因素, 容易造成“隐患”。
三、通过慢速, 重点练习达到目的
学生在练琴中常常也出现“急于求成”, 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个曲子拿到手, 按照老师示范的速度, 就急急忙忙往下练, 想快点把乐曲弹好, 结果碰到音符密集或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乐句、乐段就演奏不平均, 或干脆过不去, 有些左、右手较难对齐的节奏型就不能正确演奏, 且造成手指、手掌、手腕的紧张, 一首曲子表现很粗糙。弹好一首乐曲, 首先得慢练, 不要一开始就弹得很快, 或练琴时每次都把乐曲从头到尾弹下来, “欲速则不达”, 这样容易弹错音或把音漏掉, 节奏也容易错, 等弹熟后再来改正这些错误, 已经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初弹一首乐曲, 不应操之过急, 要求学生放慢速度练, 大脑和眼睛始终处于领先状态, 眼睛要预看下一、二个小节谱面上的一切, 然后由大脑指令传给手指, 慢练才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去动脑筋, 通过慢速练习可以增强脑子对练习的印象, 节省了时间, 解决了纯技术的问题。通过慢速练习能轻松、正确地解决曲目的难点, 然后再逐渐加速, 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要使学生在练习中尝到甜头, 也就是体会到慢练的作用, 学生才会在以后的练习中经常运用。
四、明确目的, 循序渐进
幼师毕业的学生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职业, 而非钢琴演奏家, 要求的精湛的技艺, 娴熟的技能技巧, 淋漓尽致的表现力。因此在学习中要结合实际, 多练一些侧重伴奏音型的练习曲, 为后来学习歌曲伴奏做准备, 培养即兴伴奏的能力, 可让学生从易到难给地演奏一些配有现成伴奏谱的歌曲, 这些在教材中占比较大的篇幅, 可以让学生认真练习。另外很多学生往往有一种追求高难度乐曲练习的心理, 认为拿下这个高难度的曲子, 就比别人高出一筹, 其实难度的练习是在基本功的基础上进行的, 个别同学虽然能拿下一些大型曲目, 但完成的质量, 也就是表现力相对较差, 往往达不到所要求的结果, 或者是断断续续, 破坏了乐曲的完整性。在练琴方面, 一定要循序渐进, 当基本的, 较小的作品能较好地完成, 较完整地表现后, 通过众多的练习曲的练习, 掌握较多、较好的技能技巧后, 再向较大型的乐曲进攻。在学习过程中还要确定目标, 一味苦练, 如果达不到要求。要分段, 有计划地针对难点、难句、难段、作重点、反复地练习, 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提醒学生:在练琴过程中, 要经常处于有意识的控制下, 每个人都要清醒地意识到每次练琴所要达到的目的, 循序渐进、不急不噪, 不正确的练习方法, 必然引起技术上无法突破, 而正确的练习方法能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个突破, 天长日久形成正确的练琴方法, 为今后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跆拳道运动对幼师学生的影响 篇8
1、跆拳道运动
跆拳道起源早,跟武术一样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最开始就受到了皇宫贵族喜爱,之后跆拳道运动迅速发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追捧。在跆拳道运动向全世界推广的时候,韩国人花重金培养了很多跆拳道教练分配到全国各地,促进了跆拳道运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发展。短时间内跆拳道运动就成为了世界最大体育组织中的一个。跆拳道运动历史悠久,是一项十分成熟的体育运动,而且一种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
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我国也十分重视这项体育运动。
2、跆拳道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今年来,跆拳道运动在我国飞速发展,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都对这项运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喜爱之情。1995年成立了中国跆拳道协会,国家大力支持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和普及。我国也举办了很多大型的跆拳道比赛,跆拳道运动的人才也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
跆拳道运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还要求了人们坚韧不拔,谦逊和忍耐的精神,在跆拳道运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求要掌握跆拳道技术,还要学习“以礼始,以礼终”,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成为了一个提高青少年身心素质的良好途径。
3、跆拳道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3.1、跆拳道运动促进学生生理发展
社会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险,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去学着保护自己,保护自己也是一项本能。跆拳道运动为学生体提供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跆拳道运动全面的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增强了学生对内环境和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在生活中掌握这样一种自我防御能力是很重要的。
3.2、跆拳道运动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跆拳道运动注重临场应变对实际对战,这就要求练习者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所以在跆拳道运动的联系中会提高自己的全身协调能力,要求自己的动作速度快、高灵敏度和高耐力度。跆拳道运动非常注重动作的顺序和快慢有序。有时候需要快攻,有时需要慢攻,要求每个动作连贯有序,踢腿的顺序都有严明要的要求。这对联系者的提高自己体质方面有很大的好处,尤其是在青少年长身体的阶段提供了很大帮助。
3.3、跆拳道运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增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重点。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我们面临一个重要课题。跆拳道是一项对抗性的运动,在练习跆拳道过程中首先能增加练习者的体质,其次在对抗过程中锻炼练习者坚韧不拔的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还能不断增加自己的体态美,跆拳道不仅在无形中就塑造了练习者的心里美,而且不断地使人们的行为得到规范。“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的武商精神,在跆拳道的练习过程中人的品质能够得到很好的修炼,还可以教会练习者如何正确的对待竞争这件事,了解什么是正确健康的人际竞争关系。除此之外,练习跆拳道还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放松人们的身心,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非常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4、跆拳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跆拳道的练习者要求动作灵敏快捷,动作多变。在对战过程中,要高度精神集中的观察对手的一举一动,需要高度集中的意志力。练习跆拳道就会锻炼大脑,开发练习者的智力,增强我们的创新意识,让我们的想象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等到充分的锻炼。
4、跆拳道对幼师的影响
幼儿缺少自我保护能力,是弱势群体,幼师就承担着保护他们安全的巨大责任。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未知的危险,近年来也发生了很多让我们触目惊心的幼儿的伤害事件。而幼儿们在学校的时间就需要幼师们的精心照料。幼师们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和防御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幼儿不能保护自己,容易受到来自社会上的一些伤害,幼师要承担的责任重大。
在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下,需要我们增强我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跆拳道这项运动还能锻炼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跆拳道运动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繁荣。跆拳道也是一种终身体育,能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意识,跆拳道运动能全面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人们精神和身体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的教育中,学生们不仅要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发展,练习跆拳道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和心理,使身心得到的全面的发展。在课程中开设跆拳道这门课程是明智的。同时幼师们学习跆拳道增加了对幼儿们的保护能力,使家长们更加安心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安心去工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提倡和努力发展跆拳道运动。
摘要:跆拳道运动起源于韩国,近年来在国际上逐步发展为一项普及的体育运动。跆拳道运动对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生理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在课程教育中,要全面学习跆拳道运动的技术和跆拳道文化,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跆拳道运动队幼师学生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幼师学生,身心健康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和臣.学校开设跆拳道体育课程可行性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2]张立敏,张力为.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观念吗——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
幼师学生心理 篇9
关键词:视觉心理学;幼师美术教育;综合素质;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27-001
一、前言
幼儿师范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其教学侧重点是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注重幼儿的成长发展。在幼师的美术教育中学习到的教学方法要有助于儿童的心智成长和提高视觉思维应对能力。
本文从视觉心理学的内涵出发,探讨了视觉心理学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最后讲解了幼师美术教育中运用视觉心理学应注意的问题:培养幼师的综合能力;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培养;课程设计上多融合心理学范畴。在以后的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要更加突出视觉心理学的作用,以此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
二、视觉心理学界定
视觉心理学是一个细化的分类,主要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能反应,是一个由外在向内在的过程,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因为外界影像丰富,内心心理机能复杂,两者在相互联接并发生转化时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同的人不同影像,相同的人相同的影像以及不同的人相同的影像和相同的人不同的影像产生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比如,同样看到一朵花,人开心时觉其艳丽,伤心时觉其凄婉;同一处风景,初来之人欣赏其美丽,久住之人感觉其平淡;比如,同样看到鱼缸里的小鱼,心情好的小朋友会觉得小鱼自由自在,非常幸福;而闹情绪的小朋友就会觉得小鱼太可怜了,总是呆在鱼缸里转来转去,空间狭窄,心情抑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视觉心理学的典型。视觉心理学原理对于美学的研究意义重大,我们可以把视觉心理学方法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中去。
三、视觉心理学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幼师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儿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对幼师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幼师的美术专业教学目标也由原来的注重技法,开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幼师院校师范生的美育培养、完善人格,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视觉心理学范畴恰恰与幼师教育的改革要求相吻合,所以在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采用视觉心理学意义重大。在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把美术专业实践与幼儿视觉心理学有效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地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诉求。我们在幼师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视觉直觉法,尽量减少教育价值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
四、在幼师美术教育中运用视觉心理学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将视觉心理学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幼师的综合能力;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培养;课程设计上多融合心理学范畴。
1.培养幼师的综合能力
视觉心理学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毕竟是较为新的尝试,融合了心理学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的学校要重视起来,制定方案计划,分步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基本功训练为重点,开展幼儿美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理解美术行为的整体教育价值,明确美术教育是思维与知觉发展最有利的媒介形势之一。
2.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培养
视觉心理学本身就较为抽象,另外美术教育也较为枯燥,如果课堂中一味的只是知识的传输,我们的幼师就会失去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氛围,培养师生的良好关系。在讲解好视觉心理学的基础上,多采用具体的实例对幼师进行教学,让他们感受到该教学方法的乐趣,同时要多鼓励幼师专业的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美术方面的看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融洽的课堂气氛,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程设计上多融合心理学范畴
视觉心理学侧重于从心理方面进行传输。所以课程设计上要多融合心理学范畴。在美术教育学科基础课中增加视觉心理学的学习,将美术教育不能简单的看作是艺术或只是审美,因为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感知与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课程,是儿童心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只有这样,在课程设计上融合了心理学范畴,才能更加的将视觉心理学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中。
五、总结
总之,幼师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而美术教育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发展幼师美术教育意义重大。本文重点讲解了视觉心理学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运用。通过运用视觉心理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师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在以后的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要更加突出视觉心理学的作用,以此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绪伟. 转型期对幼师美术教育的认识[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1)
[2] 余思慧. 线造型“三步法”在幼师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23)
[3] 浦春波. 浅谈幼师美术课中的创造力培养[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02)
[4] 王文光. 浅论幼师美术鉴赏艺术史部分的教学[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01)
[5] 李雅萍. 对幼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6] 吕袁媛. 民间美术在职教幼师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0)
幼师学生心理 篇10
一、有效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乐学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能够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幼师专业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对幼教事业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中考的失利,或因幼教专业毕业生目前较容易就业而选择幼师专业。学生本身缺乏对幼教学习的兴趣,或不清楚职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从而出现自卑、厌学或焦虑情绪,不知道该从何做起,入学后稍遇一点困难就放弃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入学初,不必急于教学生去做,而应先引导学生多看,通过看让学生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了解手工课要学习什么,从内心喜欢上这一门课程,激起学习热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安排见习活动。
学生入学的第一周,即可以安排到优秀幼儿园2—4天进行见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体验幼儿园浪漫、温馨、充满朝气的环境布置,欣赏装饰品和教学用具新颖的造型、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等,为学生提供可视、可感的现场范例。之后在每个学期的见实习过程中,都可以引导学生多次进入实际环境感受实际需求和自身的不足、学与用的统一。
2. 举办作品展。
范作展示是学生全面了解所学手工技艺的重要渠道,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途径。将任课教师和往届学生制作的精美手工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就一种工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进行创作,制作出不同类型的作品来,看到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成绩,在他们发出异口同声的赞叹的同时,知道有一个经过努力自己也可以达到的目标,同时向往和自信也就会产生。
二、科学搭建学习平台,让学生会学
中职幼师学生入学前毫无绘画基础,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对职教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也缺乏了解,因此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专业技能是关键。同时,要认识到幼师专业手工教学的任务不是培养艺术大师,而是培养能够胜任幼教一线工作的优质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性人才,因此,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体现就业导向,将课程学习与幼儿园的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手工艺术作品,为幼儿园环境布置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科学搭建学习平台,给学生铺好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路子。
1. 按照职业岗位必需、专业学习必备的原则,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要求上难易适度、容量适宜。如:要开设美术综合课,打好专业基础。按照幼师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将简笔画、素描、装饰色彩等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筛选并有机组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掌握造型、结构、比例、色彩方面的知识要点和规律,为手工制作打下基础。还要以浅显易懂、易于掌握、富有趣味的内容和形式编制教材,参考以下教材:
《立体构成》赵殿泽主编,辽宁美术出版社
《美术》(下,手工部分)马雪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手工基础教程》沈建洲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废旧物制作篇》秦秋萍、王会美、石建勋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纸雕设计—绿艺篇》,张辉明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
《巧手折纸大全》,彩虹主编,福建美术出版社
《创新纸艺DIY》,李莉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橡皮泥———基础篇/提高篇》,徐艳丽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儿童手工制作》,肖知杰、赵国英主编,湖北美术出版社
《半立体装饰画》,熊焰主编,海天出版社
2. 在教学目标确定上,把握好尺度,贴近学生和岗位需求实际。幼师手工教学应提高学生对幼儿手工的认识、学习和巩固,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做、做与教相结合,达到如下具体目标:能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幼儿手工的感知能力和操作性,掌握基本的幼儿园手工教学方法,上好幼儿园的手工课;能根据需要制作教具和玩具,进行环境美化和装饰,对幼儿进行浅层次审美教育。
3.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组协作,让学生学会合作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体验合作的成功与快乐。
4.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上,丰富多采。
遵循先模仿后创新的原则实施教学。先模仿,掌握制作工艺的基本技法和技能。可以采用示范—模仿、演示—实训教学模式,在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前教师做方法步骤演示,在练习过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技法示范,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加深直观性认识,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技法。后创新,有了扎实的基础、浓厚的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引导学生创新。另外,还可灵活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会运用
学的目的是用,把学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加教学的兴奋点和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机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去思考、动手、解决问题,通过学用结合的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使他们看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有效促进教学。
1. 任务驱动。
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任务,如为教室、为自己的宿舍或房间设制一幅画,为同学、老师、家人设制一张问候卡或一件小礼品,对班级、学校有关活动区域进行布置、装饰,帮助幼儿园布置环境等。
2. 竞赛激励。
开展手工技能竞赛、举办手工作品展览等活动,提供成果展示机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会创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下转第173页)(上接第230页)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掌握手工制作工艺的基本技法和技能,当然是手工教学的主要内容。没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不可能制作出一件像样的手工作品来。但是在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手工制作技能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手工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走上幼儿园工作岗位后,他们就会启发幼儿去创作,还根据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设计制作出理想的玩具和教具,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无声变为有声,变枯燥为有趣,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
1. 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探究学习机制。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对待学习的主要因素。在手工课程的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对实践活动目标的理解、参与手工活动的态度与程度、独立意识与合作精神的结合、成果的表达与展示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作科学评价,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创造。
2. 注意教学的目标控制,鼓励创造性行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种偏向:一是只讲解工艺制作过程,只要求学生机械模仿的简单教学;二是一味追求难度,过于强调技巧的高要求教学。这样学生就会通过适当训练,由简单模仿向自我创作转变,达到可能达到的目标,掌握符合实际需求的能力。
3. 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发挥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行发散、求异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设计“变废为宝”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普通材料,甚至是被称为“废物”的东西,通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化腐朽为神奇,制作出精巧的作品。
摘要:手工课是培养学生手工创作技能和创造力的一门专业技能课, 文章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从激发学习动机、搭建学习平台、开展实践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四个方面, 阐述如何引导中职幼师专业学生乐学、会学、会运用、会创造, 培养学生的手工创作能力。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学生,手工课程,手工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姗姗.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2]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幼师学生心理】推荐阅读:
幼师实习学生06-17
中职幼师班学生评语08-26
幼师学生潜能开发08-31
幼师专业学生实习报告07-01
幼师学生毕业自我鉴定范文08-08
幼师专业学生基本功考核方案08-26
幼师学前教育学生自我鉴定10-10
幼师师德10-17
男幼师06-19
幼师素质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