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口语教育

2025-01-03

幼师口语教育(通用7篇)

幼师口语教育 篇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语言来交流信息,协调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教师是运用语言的典范, 而幼儿教师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启蒙教师,幼儿的语言教育主要是口头语言教育, 幼儿教师听说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教师职业口语主要是指教学口语。教学口语在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口语是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 它决定着幼儿园教学的质量和幼儿思维、智力、语言水平的提高。通过多年的幼儿教师职业 口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幼师口语教育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让幼儿 掌握发音要领

教师必须讲清楚声、韵、调的基本发音要领,让幼儿在理论的指导下,把握准确的发音要领,扎扎实实地从基本的语音训练开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同村不同语的地方很多,各地方言众多, 这给口语教育带来很多问题,所以,以普通话作为口语教学理论尤为重要, 教师要以普通话为标准,强化幼儿掌握发音要领,同时加强幼儿的训练过程中的个别辅导。

二、从基础做起,规范教学 提问语

口语教育的基础是规范教学提问语,一是要问点准确,在口语教学中,最常用的就是提问,所以,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要求,提出问题的语言要清晰明确, 不要无意识地问或习惯性地随便问,应强化提问的目的性。提问的技巧是有效提问的前提。正确的教师提问语 应该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有准备、有顺序经过认真设计而制定出合格的教案。二是要确定难度梯 次, 提出的问题应当有一定的难度,但要由弱到强,循序渐进,避免一蹴而就。三是要启发式提问,通过循环启发式提问, 使教师和幼儿形成一个有机结合, 应注意做到把对幼儿智能的考查和训练融合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教师提问时, 既要随时考查幼儿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敏捷程度,又应当特别注意通过提问启发幼儿的思维,强化对幼儿口语方面能力的基础培养。

三、克服方言,强化普通话 训练

教师要善于模仿幼儿的不标准音,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普通话的语音和方音分别示范发音,以便幼儿了解其中的差异,从而规范发音。或者让幼儿注意观察教师发音时的口形,然后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口形。在教学过程中点明这些现象,列举大量实例,举一反三,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加深印象。

四、 提高语音规范意识, 努力增加幼儿识字量

要培养幼儿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教师必须提高幼儿规范读音的意识。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对“普通话语词规范”中的异读词、多音多义字进行强 化训练,其次要让幼儿对照这些正确的读音,分析自身原本误读的字词,提高规范读音的意识, 培养良好的读音习惯。最后,教师要针对普通话教材中的常用单音节、多音节字词表在早自习时间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努力增加幼儿的识字量。

五、 运用回应语策略,激 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觉察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但在现实活动中 , 很多教师的回应能力比较弱,教师应答的语句比较贫乏。对于幼儿的回答只是以“呃”“对” “你说的真好”“你说的真棒”等词句来加以肯定。 这难以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从而也难以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要求教师在幼儿表现出色时应用“好样的! ”“你真棒! ”等积极语言给予回应, 在幼儿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语 感实践

普通话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历来是普通话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改变幼儿语感差这种状况, 就要注重口语训练,强化语感实践。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语感, 除了系统的语音知识学习以外,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一是多听。听是说的前提,不会听就不会说,听不准就说不准。训练时,要在听准读音的基础上,练习正确的发音。平时多听中央新闻联播、多听优秀的录音资料,多向周围普通话说得好的人学习。二是多练。 说好普通话,关键在于多练。只有大量的、反复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将普通话的标准语音转化为自身的口语能力。只有多练,才能在量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轻松自如地发音。总之,普通话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学习者多实践,多下苦功。

当然,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克服急躁的情绪,树立良好的职业情操,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多和家长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因为大量的实践和练习需要幼儿在课后或课程结束后的时间里自觉逐步完成,充分发挥幼儿园和家长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幼儿、幼儿园、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切实做好口语教育。

幼师专业口语教学四步法 篇2

一、口语学习的第一步, 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

在普通话教学中, 学习与训练的重点是纠正方音、音变、轻声、儿化音。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基本上都掌握了普通话音节的拼读方法, 大部分发音也都准确, 但因为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瑞金对于平舌音和翘舌音、h与f、前鼻音和后鼻音、e与ou分不清,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就是发动学生一起把这些会混淆的常用字找出来组成不同的词组, 进行反复练习。对于需要产生音变的常用词、轻声词、儿化词, 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来进行反复练习。

二、口语学习的第二步, 就是学习与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 同时也是对普通话语音的进一步巩固与练习

在此环节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创设交往意境, 设置虚拟的社交场景,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练习, 先分小组练习, 然后共同分享练习效果。刚开始练习的时候, 教师只要关注学生有没有积极参与和有没有运用普通话就可以;在练习了1~2个课时之后, 教师还要注意观察他们沟通交流技巧的运用和反应能力。

三、口语练习的第三步, 就是练习讲故事

讲故事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本人认为这应该是具有幼师专业语文教学特色的一个内容。因此, 本人在对幼师专业口语教学中, 把讲故事也列为学生学习训练的重点。在开始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故事, 然后练习模仿, 最后让学生根据作品自己创作表演。

四、口语教学的第四步, 就是即兴语言组织能力学习与训练

即兴语言组织能力的学习与训练, 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 首先练习自我介绍, 然后看图编故事, 最后是即兴话题。自我介绍, 大部分同学都有经验, 但他们以前的自我介绍, 大多都是很随意的, 没有什么目标, 只是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和喜好之类。为了激发他们对自我介绍的热情,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和目标, 让他们进行自我介绍。

看图编故事就是教师准备好不同的图片, 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图片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 并在5分钟~10分钟内编出一个故事, 故事的内容必须与图片内容相联系。为了保证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有练习机会, 可以把学生分成3~4人的小组, 每组准备3~4张不同的图片, 大家轮流练习, 最后共同分享练习成果。

“开放式”幼师口语教学方法初探 篇3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的具体场景。口语交际课程中,情境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更多更真实的体验机会,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体验不同情境不同角色是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的, 从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笔者任教的学校每年都举办双选会, 以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笔者曾连续参加过几届双选会, 发现幼师学生在求职时教学基本功与从教素质令用人单位比较满意, 但与用人单位洽谈时的口语表达能力却不尽如人意, 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失去工作的机会。为此,在口语交际能力课上,笔者创设了双选会的情境, 模拟双选会现场, 学生分角色分饰招聘者与应聘者, 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教师对训练提出以下要求:1. 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招聘单位, 而班级中除本小组外的其他成员都可作为应聘者。 2. 小组成员间事先商定好招聘时所要提出的问题,并严格保密。 3.应聘者必须现场作答。 4.注意应聘的礼仪。在这一堂课上,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检验了学生口语表达的综合能力。

总之, 情境教学法首先要使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要拓展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通过教师讲评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课堂上创设的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发起并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种方法更为符合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充当了引导者和帮助者,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涌现, 也促进了教师的深入思考。

示例: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幼儿园课间操后教师与幼儿的一段对话,时长4分钟:

幼儿:老师,老师你快看,看我发现了什么?( 幼儿手里拿了一条蚯蚓) 。

教师:哎呀,多脏呀,我看见了,赶紧把它放好,别拿出来吓唬其他小朋友, 知道吗? 赶紧进去,要上课了。

幼儿: 你怎么知道我要吓唬他们? 老师是不是害怕了?

教师:老师当然不害怕。但其他小朋友会害怕, 你先把它藏起来。

幼儿 : 不 , 藏起来它就跑没了 。

教师 : 那你先放到我这里吧 。

幼儿:不行! 这是我找到的, 我还要带回家养着它呢。

教师: 你不知道教室不让带虫子进来吗?你太调皮了,真不是个好孩子,老师不喜欢你了!赶快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播放结束后请幼师学生进行点评。 幼师学生普遍认为这位幼儿教师的初衷是好的, 担心其他幼儿受到惊吓, 但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对幼儿说话的口气过于严厉, 损伤了幼儿的自尊心。 如何能既维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又达到教师教育的目的? 笔者让幼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 其中一组表演如下:

幼儿:老师,老师你快看,看我发现了什么?( 幼儿手里拿了一条蚯蚓) 。

教师:从哪里发现的?你不害怕它吗?

幼儿:我才不怕呢,这有什么好怕的。

教师:你可真勇敢。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点吗?

幼儿:当然知道,我爷爷给我讲过。

教师:你懂得可真多呀!这样吧,你先回到座位上等着,一会儿你把它拿出来给我和全班小朋友讲讲它的故事。 好不好?

幼儿:好,没问题,我进去了, 老师。

教师: 记得老师让你拿出来你再拿出来, 咱们给其他小朋友一个惊喜, 在这之前要先藏好不要让他们看见好不好?

幼儿:好的,老师。

表演完毕后, 另一组幼师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认为在这组表演中, 幼儿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利用给幼儿布置新任务巧妙地维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由案例中体现的与幼儿沟通的技巧。

三、口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口语交际能力课程上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 有利于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最终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故事, 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最常用也最实用的载体, 讲故事和童话剧表演也自然成为幼儿园中最为常见、 有效的教育形式之一。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要求学生熟练讲、演故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提高, 更符合了幼师学生的职业要求, 为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在口语实践活动的课程上, 笔者选取了展演童话故事剧的形式进行。 要求:1.自由结组,选择适合小组成员的童话故事。 2.把童话故事改编成舞台剧, 自己动手做道具,要求写剧本。 3.剧本中, 人物对白要符合各自的性格特征。 表演时,应形象生动,动作大方。 4.一定要求脱稿表演。

在改编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舞台剧的基本形式,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 在相互探讨、 演练、 表演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大量口语交际练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幼师口语教育 篇4

一、增强自信心

在口语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进行即兴口语表达时容易出现脸色发红、抓耳挠腮、支支吾吾、结结巴巴等情况。其实,这些外在表现反映了他们的不自信。即兴表达中自信心不足,主要源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认为客观压力大,自信心受损;二是认为自己表达不好,自信心不足。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表达成功的心理保障。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鼓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让学生在说话前在心里反复说“:他一定会理解我“”我一定会成功“”讲得好坏没关系,就当作一次练兵”等等。学生还可以通过加大音量、放慢语速、面带微笑等方法来增强表达的自信,自始至终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增强自信心。

二、训练快速思维

即兴口语表达要求思维具有敏捷性,其敏捷性表现为快速、有序、灵活。虽然难度比较大,但是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并进行反复训练,就能训练成“出口成章”的表达能力。训练快速思维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散点连缀法。说话之前,我们头脑中会显现很多零乱、散碎的“思维点”,说话者把这些“思维点”记录下来,然后围绕要表达的主题对它们进行合理布局,连贯成文。二是扩句成篇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立片言以居要”。说话时,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然后从正面、反面进行阐释,或者从“为什么”“怎么做”等方面发表看法,并举适当的事例、名言作为论据,这样就能扩句成篇。三是借题发挥法。这是一种借助联想而由此及彼的方法,是指借现场的“题”,如会议或活动的特定时间、空间背景、话题焦点、观众心态、会场布置等,以此展开联想突出主题。在平时训练中,教师可以先任意确定一个中心,接着请学生生成若干个零零碎碎的“语点”,再将这些“语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线形思维网络,然后转换为外部语言。这些方法可帮助学生快速切入话题,打开思路,且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练习布局谋篇

说话者在表达前已经积累了一些素材,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排列组合,就需要具备较好的布局谋篇的能力。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几种常见的布局谋篇方式,以提升学生即兴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一是并列式,也称并联式或平行并联式,指主要材料互不隶属,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平等的并列关系,往往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或构成观点的平行部分。二是对比式,指将事物截然相反的两面进行对比,使两个方面都更加突出,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之间的对比能更清楚地显示各自的特征,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演讲中,用对比的方式来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可以突出演讲主旨的倾向性,引起听众对演讲信息的高度重视,从而与演讲者产生心理交融。三是递进式,又称宝塔式,采用的是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的方式。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结论。

四、创设真实场景

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能“纸上谈兵”,要想提高说话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结合实际的语言交际场景进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的说话意图和内容进行有效的即兴表达训练。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用语训练中,教师可以创设较为真实的幼儿园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交谈语、说服语、宽慰语、激励语、表扬语、批评语的练习。在进行教学活动用语训练时,教师可以提供大、中、小班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启发提示语、讲述阐释语、总结评价语的语言组织与表达。在社交活动用语训练中,可以设计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幼儿园同事、社会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语言沟通的场景,提升学生即兴组织语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话亦如此。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虽然说即兴口语表达有一定的技巧可以学习,但即兴表达是否成功,却与表达者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阅历修养等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应要求学生平时多注重积累,广泛阅读,悉心收集说话素材,还要勤于实践,在躬身实践中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并且有意识地加强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坚持不懈地这样做下去,定会出口成章。

摘要:要想较快地适应幼儿园岗位、完成幼儿园教育教学任务,必须加强幼师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可以通过增强自信心、训练快速思维、练习布局谋篇、创设真实场景等方法,帮助幼师生提升即兴组织语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关键词:幼师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语言能力,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汪大昌.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幼师口语教育 篇5

幼师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忽视口语训练,主要有两大原因:(1)学校注重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忽视文化公共课。一直以来,传统的幼教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过硬、知识丰富、能力强的学生。专业过硬首先放在第一位,有的教师还提出应“视专业为‘敲门砖’,视就业为‘指挥棒’”,有的职业学校甚至告诉学生:“你可以文化课不强,但是必须专业扎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在舞蹈、唱歌、弹琴、手工、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专业技能和专业文化课上,不重视语文课,更不重视语文课上的口语训练,导致口语表达能力不强。(2)语文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锡庆曾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始终处于一种沉默寡言的‘退场’状态,而教师本应该是教练,却一如既往地喋喋不休地‘登台表演’。”这段话用来描述幼师语文课堂教学再合适不过了。由于近年来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幼师专业也不例外,加大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学生基础较差,加之幼师语文课堂陈旧的教学方法,口语教学更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幼师学生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文课堂得“动”起来、“活”起来,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乐”中“学”。表演就是其中的一个好方法。

语文口语教学中的表演就是运用戏剧形式创造课堂情境,让学生担当角色并进行表演,不仅能让学生练习胆量,也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有以下优点:(1)可以把教材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将学习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结合起来;(2)可以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读、说、演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到实现。

如何在幼师语文口语教学中运用表演

幼师学生的表演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语文课上一蹴而就的。笔者结合幼教专业特点,根据幼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把表演教学分为三个阶段:(1)幼师一年级:故事角色的改编和表演;(2)幼师二年级:课本剧表演;(3)幼师三年级:童话剧表演。

(一)故事角色的改编和表演

课堂上宁可要深刻的部分,也不要平淡的全部。故事角色的改编和表演,让幼师语文课堂“鲜活”了起来。改编的可以是一个简短的故事,如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笑话故事等,也可以是一篇课文的部分片段;可以诠释所有的人物,也可以重点刻画一两个角色。角色表演的运用场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如导入激趣、情节过渡、内容诠释、课文总结、课外拓展等方面都可以运用故事角色表演的方式。总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

故事角色的改编和表演对道具、场地和化妆的要求比较宽松,但要注重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如《晏子使楚》部分情节的表演,表演者应该把晏子的沉着冷静、不亢不卑和机智善辩,楚王的盛气凌人、傲慢无礼,侍卫的阿谀奉承等表现出来。再如《矛和盾》成语的表演,要注重展现这个人自相矛盾的吆喝声,以及别人指出他的问题后其尴尬的表情。《祝福》部分情节的表演要重点刻画祥林嫂的眼神和鲁镇人的神态。

(二)课本剧表演

课本剧就是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编成戏剧,用学生表演的形式来营造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讲述课文内容。课本剧不像课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一个舞台,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一个全新的故事。

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是建立在改编之上的一种再创造,因此改编是课本剧表演的灵魂。课本剧的原材料来自教材,因此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要把课本读活、读出形象,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发展形象思维和想象联想,将静态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动态的情境构思。

在改编、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1)舞台布置及道具的准备要简单而实用。道具的使用是为了更形象地展示环境、背景以及人物身份和情节发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刻意地去追求难度。(2)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最大限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3)演好一个角色,就必须理解所演角色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同时,依据学生的理解,鼓励其更加个性地表演。

(三)童话剧表演

童话剧表演是低幼年龄孩子所喜欢的,是小学和幼儿园经常开设的课外活动,也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根据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是舞台戏剧表演的一个分支,属于儿童话剧的范畴。在童话剧表演中,角色可以完全由教师来担任,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表演,还可以让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表演。在游戏中,孩子自然地学到了优美的语言,体会到积极的情感,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场所。作为幼师学生,未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掌握编排、表演童话剧能力是必备的专业技能。

童话剧表演的核心是每一位演员都要有颗童心。演员通过声音表情、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来创造性地再现儿童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动物形象以及没有生命的事物形象,要比成人的话剧更儿童化、形象化、游戏化,内容更加夸张,发挥更大的想象。对于孩子来说,也许本色表演就可以了,但对于成人,表演童话剧需要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放低身姿和孩子对话,才能体味儿童的语言,才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只有拥有一颗童心,在舞台上才能扮演得生动,才能入戏。

除了有颗童心、表演投入外,童话剧还要妆化得好、服装到位。儿童剧的妆不同于生活妆,也不同于成人表演的舞台妆,要求夸张、形象和富有童趣,和表演的动物、人物、事物身份相协调。例如,扮演猫,就要有胡子;扮演老虎,头上就要有“王”字;扮演风婆婆,就要有飘逸性;扮演大树,就要有枝干等。服装也需要专门定做,要符合角色的身份特点。

表演在幼师口语教学中的延伸

在班级分小组进行童话剧表演,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观众有限、场地有限。只有登上真正的“大舞台”,才能激发学生心底真正的表演激情,这个舞台就是年级童话剧汇演的舞台,在全校师生的面前公演,并评选出“最佳剧目”、“最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舞台美工”等奖项。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去幼儿园演出。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师学生知道什么是孩子真正喜欢的表演,什么是孩子喜欢的童话剧。

表演被视为艺术教育,受到教育界的热烈欢迎。幼师语文独有富于表演形式的另一番天地———童话剧表演,特有的幼师培养目标,让表演教学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手工、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对学生口语教学的影响就不是单纯靠其他传统口语教学形式所能达到的,幼师语文口语教学课堂的表演艺术应当受到重视。

摘要:传统的幼师教学重技能、轻文化,而语文教学重阅读、轻口语,学生不喜欢上文化课,不重视语文课,教师也忽视口语训练。针对以上问题,在幼师语文口语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表演,幼师,语文,口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丁荷莲.走进情境演绎精彩[J].内蒙古教育,2008,(7).

[2]李俊.循人本驾驭文本,在整合中提升能力[J].读与写杂志,2008,(4).

[3]黄友.课本剧:中职语文教改的新尝试[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4).

[4]郑苏芳.论职业院校的课本剧编写[J].职业,2008,(4).

幼师口语教育 篇6

一、现状分析

(一) 学生现状

1. 主要表现:

当前职高幼师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主要表现如下: (1) 自信心不足, 发言胆量小。 (2) 说话习惯差, 口齿不清, 语音不准。 (3) 使用普通话意识不强。 (4) 语言感受力较差。 (5) 临场“说”的能力差。首先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普遍存在“背稿”现象, 且说话稿互相抄袭;其次是比赛中的即兴表达能力不足, 一般有事先准备的说话比赛活动效果好、气氛浓, 一旦安排临场说话, 就会结结巴巴、断断续续, 语无伦次、话不成句;再次是当众表达的尴尬, 学生平时随便闲聊时可以滔滔不绝, 但只要一上讲台, 就会手足无措、不知所云。 (6) 表达不符合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不标准, 没有清晰度;语言过于成人化或书面化, 小朋友听不明白;语调平板, 语速较快, 缺乏变化;缺乏想象, 词汇贫乏, 内容空洞;言而无序, 层次不清;语言啰唆, 半截话多;常识性的错误表述。

2. 原因:

学生对普通话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他们认为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花在听听说说, 是一种浪费。同时由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并非朝夕可得, 学生往往认为在课堂上练习听说的收获不大, 有时间练练琴、作作画收获更大。此外, 学生选择幼师专业, 往往兴趣在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方面, 因此没有认真地参与口语课课堂活动, 学生在校三年, 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其他艺术技能的训练上。另外, 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技能抽测, 而技能抽测的项目是:弹琴、视唱、书法、美术、舞蹈, 很少有口语的技能抽测。

(二) 教师现状

口语是一门技能训练课程, 学生必须在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中才能掌握口语表达的技能技巧。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中, 教师本身的口语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准对学生起着示范和指导的作用。事实表明, 我们的教师并未能完全承担起这一重任。

1. 严重缺乏专职口语教师。

“课程标准”规定, “本课程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 专职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一级乙等。然而现实是很多学校的口语教师都是兼职。由于师资紧张, 有的兼职教师甚至连普通话都达不到要求, 只要是语文教师就行。因此, 就普通话语音训练, 教师因自身问题也不能为学生分析发音不准的原因, 不能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矫正学生发音中出现的偏误, 学生只是题海战, 机械地训练普通话水平测试题。

2. 专职教师质量得不到保障。

由于《教师口语》课在学校中的弱势地位, 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不愿意承担这门课的教学, 学校也以能基本应付和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安排师资, 既没有考虑该课程的长远发展, 更没有考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提升。许多学校口语课老师是年年换, 哪位老师课务轻就兼任一下。即使有一两个专职教师, 也都是半路出家, 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 没有深入幼儿园实践的经验。有的教师基本素质很好, 但严重缺乏系统正规的理论基础, 有的教师理论功底扎实, 也有实践经验, 但普通话水平、口语表达水平却跟不上, 在教学中不能起到示范作用。而双方面兼优的教师又往往会选择更有前景的职业。再加上学校对口语课教师的工作量考虑欠公允, 教师既得不到专业发展, 又看不到物质实惠, 自然不能安心教学, 潜心钻研, 也就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 教学现状

1. 目前的“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以下问题不容忽视:

(1) 课程名实不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本课程要有一定的学时保证, 师范专科不得少于72学时。我校课程名称虽然近年已改为“教师口语”, 但教学内容和课时却不相同。学校安排幼师一年级进行普通话训练, 每周一课时;幼师三年级进行一般口语交际和职业口语训练, 每周两课时, 共计57课时, 与规定课时有差距。 (2) 教材只有“共性”而无“个性”, 缺乏幼师特色, 不能适应幼师生“面向幼儿园”发展的需要。而且教材形式单一, 理论知识有余, 实践指导不足, 缺少鲜活灵动的个案与实例, 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不强。音像资料方面也比较缺乏。 (3) 课外训练得不到保证。教师由于多为兼课, 精力分散, 课余没有时间指导学生训练。课堂上虽有布置训练作业, 但无系统、无标准、无督促、无检查, 没有制度的保障, 学生也就做不到自觉训练。 (4) 教学形式陈旧单一。尽管多媒体已经进入课堂, 但口语课一是现成的网络教学资源极少;二是教师自己制作课件费时费力;三是课时少, 不难应付, 教师认为不值得太讲究;四是普遍不重视这门课, 教务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教学检查与规定。所以多年来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应付课堂。 (5) 评价制度不完善。“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的考核必须严格, 注重平时检测, 以口试为主。”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把口试当做普通话水平测试。学生期末是否考核, 学校没有明确规定, 全由任课老师决定。即使考试, 内容也均以普通话中第四项说话为主, 学生考试成绩, 一般都是给个优或者良这种较模糊的成绩, 给班主任评先评优做个参考。只要最后普通话能够通过二甲, 就算是完成任务。

2. 原因分析。

笔者归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 对教师口语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尤其是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 导致了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上的不科学、不合理。 (2) 师资安排不科学。许多任课教师因为兼职, 不能全心投入口语教学的研究, 教师之间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 各自为政, 缺少沟通交流。 (3) 学习机会少。由于口语课长期以来在校的弱势地位, 任课教师极少有机会参加对口的外出学习, 对国内外先进的口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不了解、不关心, 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理念上也只是处于初步的浅层次的探索阶段。 (4) 缺乏底蕴。口语课教学缺乏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实践意义的探讨, 任课教师普遍忽视学生内在知识文化的储备与积淀, (5) 自身无特色。对口语课的设置与教学均是参考其他高师或中师的模式, 还没有形成体现职高幼师特色的口语教学目标与方法体系。

二、改革设想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应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 必须重新修订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师口语》课程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 主要应用对象为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院校学生, 对幼师专业学生虽然极具指导意义和价值, 但没有突出职高学校幼师教学的特点。在高师或中师和在职高学校, 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大不相同, 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学习特点也不相同, 那么, 同样是口语教学, 其教学要求、内容和方式方法肯定也不相同。从我校非师范类职业教育的性质出发, 结合幼师专业的就业需要, 我们必须对教师口语的课程标准进行重新修订, 确立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与内容标准。

(二) 整合、丰富教材

在教材方面, 要适应新情况, 修订、丰富原有教材。教材第一编和普通话测试辅导用书的内容基本重复, 且后者更科学, 实践性更强。为使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实际, 我把这两块内容合二为一, 并且结合吴方言区的特点, 如:平翘舌、前后鼻韵不分, 元音韵母发音动程不够, 入声字多等缺陷, 编写字词训练材料, 加强针对性, 提高有效性, 满足学生课内外训练需要。我们还可以结合训练主线, 穿插相关辅助训练内容。既培养学生口语素养, 又能形成与岗位实践零距离的口语能力。如朗读训练部分, 可补充名家名篇朗读欣赏内容;演讲部分, 可补充古今中外名人演说名篇及视频音频资料;职业口语部分, 可设置各类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情境, 编写学习包, 采集优秀案例编写学习指导, 收集幼儿园教育教学真实案例编写点评集等;还可将幼儿园故事讲述、儿歌表演、散文朗读、诗歌欣赏等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到口语训练当中。这样学生就能及早体验幼儿教师角色, 工作后能较快适应。

(三) 全面建设师资队伍

1. 要确保口语课教师的质量, 把好教师资格审定关。

2. 应有稳定的、长期从事口语教学的专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只能做好辅助教学与训练的工作。

再次是要重视口语课教师全面素养的培养。

3. 是有计划地合理安排口语教师的进修学习, 让老

师们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口语教学理论与经验,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安排好教师的顶岗实习与锻炼, 不断增强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四) 不断完善评价制度

要保证口语教学落到实处, 必须加强评价与反馈工作。

1. 应补充、完善普通话测试内容。

可增加“听话”测试, 内容要联系幼儿园活动, 采取灵活的形式,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说话内容, 适当考查其听与说的应变能力。

2. 应制定全面、细致的评价内容, 并设置单项检测评价。先单项后综合,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3. 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与比赛, 既能提高学生兴

趣, 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又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口语的能力。

4. 是改革考试方式。

在内容上可将普通话考试与结合幼教实际的口试结合起来, 在形式上可将口试与笔试结合起来, 在操作上可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

5. 是尝试建立试题库, 使评价制度更科学、更完善。

参考文献

[1]万里, 赵力泰.教师口语表达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2]马孝义.试论教师口语的课程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 1994, (6) .

幼师口语教育 篇7

关键词:边远山区,幼师学生,口语,心里流向,克服障碍

口语表达, 是在动态的课堂结构和人际交往中进行的。这种动态结构首先表现为丰富、多变的心理活动的交流与结合, 剖析进而把握口语表达心理流向的特点和规律, 对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研究口语教学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口语表达时的心理流向

首先, 口语表达时的心理流向表现在个性差异上。

来自边远山区的幼师学生, 特别是新生, 由于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 平时与之打交道的除了祖辈、兄妹, 就是那么几个老师和同学 (同乡) 。在初中时, 为了追求升学率, 在口语上进行的训练也不多。所以, 不少学生在回答问题、讲述见闻和发表见解时的心里流向常表现为:缺乏自信, 紧张害怕, 声音小或根本不能读, 怯弱、胆小羞怯, 扭扭怩怩, 发挥不出正常水平;慌张急躁, 急于求成, 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

根据课堂经验表明, 学生的这些心理流向与当时的环境有关。如果环境比较陌生, 陌生人较多, 这些心理流向会体现得更突出。

其次, 口语表达的心理流向, 还表现在情感的体验和知识的迁移上。

有的学生讲故事或复述课文时能够克服个性缺陷, 但是讲得很干瘪。这实际上是情感因素在作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即好恶倾向。《狼和小羊》的故事, 是我们大家熟悉的, 小学生都清楚“好”是什么, “恶”是什么, 在讲《狼和小羊》这个故事时, 有分寸地处理羊和狼的情感关系就十分重要。狼是凶狼残忍的, 它的语言充满野性的激情;羊是温顺柔弱的, 它的语言保持平和的心境。只有把握好这种情感体验, 在讲说时, 才能进入角色, 达到“忘记自我”的境界, 给人以美感。

也有学生在表达时, 过分强调情感体验和注意克服个人因素 (如口吃) 而忽略了一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比如, 刚刚才学到的语流音变现象, 哪些情况不该轻声和儿化, 哪些情况下该变调等记得清清楚楚, 可就是不能迁移到实际运用中去。知识的迁移, 可以说是口语表达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口语表达心理障碍的排除

没有哪一个学生不佩服别人表达时的高水平。在没有外在因素影响下, 有的同学也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只要有三五个人 (特别是陌生人) 在场, 自己就讲不好。原因是不能克服心理障碍, 那么学会克服心理障碍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以个体心理为基础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 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活动和自控能力以及学生参与的心绪、情感和兴趣显得十分重要。“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 就是一种通过心理发挥作用的行为科学, 教师可以利用它来培养学生更浓厚的参与兴趣, 更主动地参与意识和更完善的参与能力。

边远山区的幼师学生, 由于很小父母就在外打工, 缺少父爱、母爱, 在祖辈的身边成长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个性的群体。进了校门, 生活在一个大家都必须平等相处的环境里, 于是不少学生表现出了不合群的性格特征, 特别是对一些竞赛性活动, 更是缺乏自信心, 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例如, 在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演讲比赛时, 一些平时口语成绩较好的学生, 却不愿报名参加, 还有的学生不愿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究其原因是自卑心理作祟, 缺乏自信, 适应能力差, 于是逃避需要参与的活动。这样下去, 这些学生的参与能力会愈来愈差, 各方面的素质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消除疑惧心理, 树立自尊自信, 帮助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克服参与的疑惧心理, 增强自信, 扩大参与的范围。这是克服心理障碍的先决条件, 只有大胆, 充满自信, 才能做到自然大方, 才谈得上体验情感、迁移知识。

2.把握好主体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主体教育, 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精神,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的教育。学生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独立性, 创造性和主动性方面, 在心理品质上应显示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在学习行为上应体现出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情感需求上应表现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学习兴趣、参与精神等。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我发展主体。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 多给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授教育为“自主学习”的创造教育。

3.引导学生有计划性地克服个性缺陷

比如, 由生理的原因反映到语言上的个性缺陷——口吃以及过于自信、自卑、羞怯、声低、粗心等;相反地, 要做到谦逊、自豪、大方、细心等。

在这个阶段, 口语表达应落实到“练”字上, 可实行“每日一讲”的训练方式。

(1) 分层次提出目标要求, 要求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能用普通话连贯地讲话, 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复述课文, 能讲述简单的见闻;能有准备的讲述儿童故事, 旨在让他们敢说;要求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完整地口述比较复杂的见闻, 能有条理、有依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能进行一般性的辩论演讲, 做到口齿清楚, 语言流畅, 中心明确, 旨在他们能说、会说。

(2) 开学初期, 把“每日一讲”的参考题颁布给学生。要求:一是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二是题目能涉及到的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是他们喜欢讲的内容。

(3) 将全班学生编成序列, 高层次的先讲, 低层次的后讲, 实行大循环, 坚持每天一人一讲。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还能使他们说话时的“难为情”逐渐消失。

4.平时有意识地进行有感情的表达训练

这是使口语水平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说话或朗读中有意识地体验丰富的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 注意把握喜怒哀乐等情感。

当然, 情感流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如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生活阅历, 等等。如果将《大堰河, 我的保姆》改编成故事, 让两个年龄、经历不同的人来讲述, 因情感流向不同, 格调也就会不一样。年过半百者, 曾因生病差点没有死去, 在讲《大堰河》时联想到了自己的死, “我死后, 孩子怎么办?”就有可能讲得深沉凝重;而年轻人凭借青春的热情、凭借年轻人对母亲的纯洁的爱来体验情感, 就极有可能讲得激情满怀。

上一篇:周期图方法下一篇:泌尿生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