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学生(共12篇)
体育院校学生 篇1
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生活,任何一所高校在舞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丰富学生的艺术世界。但是,目前部分体育院校舞蹈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枯燥的课堂知识和单一的舞蹈训练将使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全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不断提高体育院校学生舞蹈的创编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1体育院校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培养现状
1.1舞蹈创编能力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院校一味地通过考试来衡量舞蹈创编能力,对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极其模糊。一般来说,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水平较为先进,但是,在其他方面较为薄弱,因此一般的体育院校综合性较低,师资力量也相对较弱。但是,舞蹈不只是一种艺术,还需要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融合教育学、心理学、 现代美学、现代文学和艺术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如果一味地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舞蹈创编较之,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
1.2教育观念较为陈旧
目前一般的体育院校还采用单一、枯燥乏味而又刻板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比较保守落后,不能真正与现代社会和艺术相符合。对于舞蹈初学者来说,其对舞蹈的好奇和喜爱自然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先天条件的不同,部分舞蹈初学者可能会在逐渐学习过程中丧失信心和兴趣。如果舞蹈教师还是固守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话,将使学生无法享受舞蹈真正的魅力,影响到学生舞蹈创编水平的提高。
1.3艺术实践相对匮乏
艺术表现力是学生所必备的技能和素养,舞蹈作为一种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源于人类灵魂深处情感的生动肢体表达,学生如果缺乏舞蹈艺术表现力将影响到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更无法使观众受到触动,引起精神上的情感共鸣,影响到学生舞蹈学习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在部分体育院校舞蹈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也影响到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1.4学生音乐与舞蹈结合能力较弱
音乐与舞蹈结合能力较弱也是体育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由于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才能够实现的,进而也需要学生将音乐与舞蹈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众所周知,音乐和舞蹈在相互结合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展现各自的魅力。没有音乐的舞蹈就是一幅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音乐的舞蹈无法真正表达舞者的内心情感,每个舞者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去聆听和感受,而舞者讲故事的方式就是表演,但是,如果不能在舞蹈中正确运用音乐,不能结合音乐创造舞蹈,就不可能在舞蹈中做到收放自如,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
2体育院校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重要性
舞蹈创编能力是一种在舞蹈中的综合能力,是舞蹈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舞蹈学习者的追求。体育院校积极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事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具有生命力和价值,舞蹈也不例外。任何一个舞蹈表演者如果不具备舞蹈创编能力,都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被淘汰。另外,体育院校积极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也是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所考虑,在现代社会,优秀的人才比比皆是,只有拥有一定的资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另外,体育院校积极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调动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3体育院校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对策
鉴于舞蹈创编能力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确保学生舞蹈学习上更大的进步,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下面针对于体育院校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进行详细的分析。
3.1明确课堂目标,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解决体育院校在舞蹈教学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一味地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价值的问题,体育院校的舞蹈教师应该明确课堂目标,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学生在舞蹈学习中遇到困惑时,对舞蹈学习丧失兴趣时就需要舞蹈专业老师将舞蹈内容向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和示范,将舞蹈的节奏、动感、情感融合为一体,展现各类舞蹈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1]。同时,舞蹈老师还应该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和支持学生,并进行科学合理诱发和引导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舞蹈专业的信心,让学生在舞蹈中提高自身的创编能力,培养自身的舞蹈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舞蹈基础。
3.2夯实学生基本功,加强舞蹈语汇的积累
每一个站在舞台上的舞蹈表演者都经过了严格又复杂的训练才能领悟到舞蹈真正的内涵和美感。舞蹈的基础训练就是舞蹈初学者需要经过的第一道难关,因此,在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强基本功训练。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内容包括:地面活动、把上训练(擦地训练、单腿训练、弹腿训练、踢腿训练、控制训练等)、把下训练(踢腿训练、旋转训练、跳跃训练等)、技巧训练和音乐训练等[2]。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对于舞蹈语言的积累,打牢舞蹈基础,才能在今后各式各样的舞台上展现自身素质和舞蹈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好舞蹈的基础上,提高舞蹈创编能力,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蹈。
3.3注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加强学生艺术实践
音乐是最早的语言,没有了动人的音乐,舞蹈也将失去灵魂、 生命力和其特有的魅力。因此,学生一定要将舞蹈和音乐有机结合,将舞蹈动作,舞者情感与音乐融会贯通,对音乐进行有节奏的调整、控制、处理和把握,进而实现舞蹈创编的目的。从古至今,每一位成功的舞蹈家无一不是将音乐同舞蹈进行了有机结合,将舞蹈赋予了灵魂和生命,用自己成就舞蹈,又在舞蹈中成就自己[3,4,5,6]。 舞蹈的魅力在于使舞者和观众共同融入其音乐的技巧,使观众感受的美感和力量,感受舞蹈和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故事。除此之外, 学生还需要积极进行艺术实践,丰富自己的艺术实践生活,让音乐,舞蹈和生命结合在一起,以提高自身的舞蹈创编能力。
4结语
该文主要针对于体育院校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舞蹈创编能力对于舞蹈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专业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的舞蹈素养,加强舞蹈语汇的积累,注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加强艺术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舞蹈创编能力,以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享受和艺术追求,因此,很多高校纷纷开设舞蹈课程,尤其是体育院校,舞蹈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然而当前在部分体育院校舞蹈创编教学中出现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育观念陈旧,艺术实践匮乏且学生音乐与舞蹈结合能力较弱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该文提出了明确课堂目标,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基本功,加强舞蹈语汇的积累,注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加强学生艺术实践等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对策,希望对相关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育院校,舞蹈创编能力,素质培养
体育院校学生 篇2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要积极更新体育教育的模式。文章基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在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为之后的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向社会输入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提升人才的体质水平,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完善的表现。
一、改变体育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转变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所谓终身体育,便是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一直坚持体育运动,将体育运动作为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的活动。从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来看,很多教育工作者将完成教学大纲上的要求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还有教师认为只要组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参与体育活动,跑跑步,跳跳高,便是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育活动的理念。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诸多挑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只有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有效提高,才能完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具备体育意识与健身意识,促进学生将体育活动作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因此,每一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认清体育教育的本质,将终身意识的培养作为体育教育的必要目标之一,促进当代高职学生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借助学校内的宣传板块与网络媒体加强终身体育理念的传播,让学生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促进学生产生体育运动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中,建立其终身体育意识。
二、提升体育活动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的体育活动水平,对于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有一定影响。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体育运动技巧,才能在课余时间自主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全面理解体育技巧,体育项目存在的意义。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体育活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给学生提供自主锻炼,自主评价与自主管理的机会。比如,在接力赛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方式促进学生在小组内一起讨论接力跑的技巧,相互分享好的方法,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获得多种运动想法。除了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任何体育锻炼的意义,明确每一种体育锻炼方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向学生传播体育运动的知识,让学生获得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能够结合个人体质特点去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与体育锻炼手段、除此之外,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要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内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体育运动的兴趣,这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具有奠基作用、在学生融入到社会之后,能够自主制定体育锻炼的计划,以合理的方式提高个人身体素质,才能在社会与家庭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三、完善校园体育设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完善的体育设施,是高职院校开展多样化体育教育活动的基本保障。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关注体育设施的丰富,积极引进先进的体育设施,支持教师与学生在校内接触最新的运动形式。就目前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体育场馆不足、器材不足、种类不足,都影响了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情。只关注能够满足日常体育课的场地与器材,没有给予学生课外运动的设施支持,使得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难以养成。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要关注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与保护。只有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体育运动设施,让学生的体育运动欲望能够随时得以满足,才能使之养成体育运动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现有的资源,建立合理的应用机制,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到体育场馆,使用体育器材开展体育活动。
四、宣传健康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院校,考虑到学生工作之后的身体发展需求,积极宣传健康的运动方式,对于学生坚持运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有促进作用。做好健康运动方式的宣传,需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促进大型体育活动的开展。比如校级的田径比赛,市级的马拉松比赛,都能够给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机会,也是学生身体机能的一次挑战。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经常接触体育运动并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从电脑、手机这些数码产品中走出来,促进学生将体育活动作为全面认知社会的另一个切入点。让学生为了更好的参与体育运动而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了解体育锻炼的多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建立起文明且科学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健康运动模式,成为体育活动的践行者,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初见成效的表现。
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为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基地。在学校中引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发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会面对挑战,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整体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鹏.学生个性培养视角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青少年体育,(10):93-94.
体育院校学生 篇3
【关键词】体育院校 考试作弊 现状 对策
1 前言
高等体育院校的考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其目的在于监督、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作为一种严肃的评价制度,在考试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应该是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俱佳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仅要求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近年来大学生作弊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并成增长趋势,甚至被视为一种另类文化,更有观点认为上大学期间没有考试作弊的经历就是一种不完整的人生。考试作弊使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业的真实状况,学校教学质量难以把握,不讲诚信的风气蔓延,大学生的价值观被扭曲,大学生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高校教书育人目标被异化。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大学生作弊行为现状进行调查,从而对考试作弊背后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揭示大学生作弊的深层次动机,并对此提出有效的对策。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五个专业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并通过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解决高等体育院校大学生作弊问题。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万方数据库以及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的相关文献检索,查阅近二十多年的相关资料,以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整群抽樣法,选取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三个年级五个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5份,在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76份。其中男生92人,女生108人。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和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结果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制成表格、图表在文中逐一体现出来。
3 结果与分析
3.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
3.1.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作弊队伍的广泛性
根据走访调查教务处有关负责人,得到往年统计的学生作弊的数据发现: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查获作弊的人数为82人,其中有9人2次作弊。根据调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以及本人平时工作的观察发现:每门课程的考试都有作弊情况;就学生来说发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各种类型都有,不管是体育专业的学生还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普招生还是单招生,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班干部还是一般学生,学习优秀还是学习比较差的都有作弊现象发生。
3.1.2考试作弊手段的多样性
根据笔者多年的监考发现,目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大学生作弊非常普遍,期末考试、补考甚至四六级考试都有作弊现象,其中作弊手段多种多样。总体的可以概括为考前、考中和考后作弊。主要的表现为:学生在考前通过命题老师或者相关人员获得考题或者相关复习资料,考后根据自己考试的情况通过请客送礼或者相关领导关系威逼利诱,让老师改卷时高抬贵手,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考中的作弊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的学生个人单兵作战,有的两人或者多人协作,具体表现为:将复习资料缩小到巴掌大小攥到手里、压到卷子低下、夹在膝盖或者放到鞋里;将复习资料提前写在桌面上、手心或者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里;更有的女同学利用头发长的优势,提前将复习资料录音到MP3或者手机里。座位邻近的学生考前预定好信号,比如判断题,点头对,摇头错,选择题通过不同的手指分别代表A、B、C、D来搞定,遇到简答、论述就通过手机短信或者纸条来传送。四、六级考试的时候,有的学生竟然花大价钱请枪手替考。
3.2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分析
3.2.1社会上成年人的不良风气导致学生榜样作用缺失
社会环境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行为,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环境中充斥着大量不诚信的信息,比如虚假广告、虚假年龄、虚假学历、虚假履历等等。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对社会上的很多现象非常敏感,看到社会上这些丑恶的现象没有得到制裁,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天平发生严重的倾斜,因此,在他们学习努力不够的情况下,便采取各种舞弊手段蒙混过关或者获取高分。
3.2.2陈旧的教学模式、教条僵化的考试内容和刻板单一的评价方式,是导致学生作弊的另一原因
目前在体育院校教育学的教学中采取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反应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静态增长的知识量,教学内容比较呆板、固定、僵化和陈旧,评价方式多采取试卷考试这种单一的形式进行,考试内容一般是课本知识的再现,很少有启发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教师在出试题时一般出于考查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高低,大多出记忆性的客观题,并且在复习的时候提供给学生复习的范围。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这种靠记忆的考试方式给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4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考试作弊的管理对策
4.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其加强知荣辱、树诚信的道德建设意义深远。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应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协调统一。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诚信教育的比重,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基础》等有关必修课程中增加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将诚信知识作为所修课程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加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论认识,从思想上对诚信理论的重视。
4.2改变考核评价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课程考试采取比较传统的笔试闭卷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的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这种评价方式的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并且客观题比重大,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多元化人才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采取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平常成绩的比重,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日常学习中来,注重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选择适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案例分析、论文设计、口试、实验、研究报告等。
【参考文献】
[1]邬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2]武汇.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5).
体育院校学生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随机抽取上海体育学院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排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篮球协会、特奥团、志愿者团和公关广告创意协会六个协会,调查对象为上述社团注册成员及社团主要负责人共167人(男96人、女71人)。以社团为单位,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3份,回收率为96.1%,其中有效问卷167份,有效回收率为92.8%。
2 结果与分析
2 . 1 上海体育学院运作模式及赛事功能的比较
上海体育学院术科类社团包括排球协会、羽毛球协会和篮球协会。学科类社团包括特奥团、志愿者团和公关广告创意协会。
在赛事功能方面,术科类社团基本一致,大致表现为赛事策划、秩序册编排、赛事组织及赛事裁判安排等几项功能。此外,排球协会曾经承担过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亚洲男排俱乐部室内锦标赛志愿者招募任务。
学科类社团功能各异,例如,特奥团主要功能为开幕式表演,志愿者团曾承担ATP大师赛、钻石联赛等志愿者招募任务,公关广告创意协会主要是为学校体育赛事进行宣传、海报制作、赛事播报及赛后成绩公布。因此,术科类社团和部分学科类社团在高校体育赛事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和影响力,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 . 2 上海体育学院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影响因素
从表1看出,学生选择社团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兴趣(术科类社团更为明显)、声望(如特奥团)及宣传力度(如志愿者团)。而历史悠久已经不能作为主要因素影响学生的选择。这说明,学生选择不同的性质社团时会受到不同的外界影响。因此,高校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提升创新能力,在社团理念的指引下,根据会员的需求谋求社团特色发展,充分发挥社团的能动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2 . 3 术科类社团对学校赛事的影响力
从表2可以看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了解排普杯的学生相对最多(86/51.5%);其次是篮普杯(78/46.7%);不了解3VS3篮球赛的有48人,约占28.7%,其次是羽毛球社举办的羽毛球新生杯,有36人,约占21.6%。在对参加社团体育比赛的情况调查中(见表3),本研究发现,参加过羽毛球新生杯学生最多,为41人,约占24.3%,羽普杯次之,而参加过篮普杯和排普杯的学生相对较少。这说明社团赛事了解率与参与率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在与篮球社、羽毛球社等社团负责人的交流中得知一些技能比赛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有资格限制,如篮普杯对队员技能要求较高。因此,许多比赛只有少部分人符合参赛资格。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社团举办体育赛事的满意率较低,不足50%,学生不满的社团赛事排普杯最高,为17.3%,这说明社团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结合对部分学生的随机访谈发现,就排普杯而言,院系报名名额的限制、比赛中裁判执哨水平和比赛时间段的安排存在不足之处。如每个系只能报一个队,不能超过12个人,很多学生由于水平有限没能争取到机会;裁判主体为大二排球专项班学生,比赛之前没有对其裁判能力进行系统训练,只是进行短暂突击,心理和技术上均与专业裁判有一定差距,执哨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显得不够专业,容易引起争议。
2 . 4 学生对学科类社团的认知情况
总体来讲,学科类社团很少参加学校体育赛事,相比之下,公关广告协会和志愿者团参与频率相对高一点,特奥团较少。通过与公关广告协会负责人的交流了解到该社团积极参加学校排普杯、篮普杯等重大体育赛事,在赛事中主要充当赛前宣传、赛中播报以及赛后结语等角色,是学科类社团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赛事的榜样。志愿者团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在上海市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的志愿者服务,学校方面也有参加,但相对较少。特奥团主要活动是下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指导,为阳光之家的智障儿童开发合适的体育游戏,基本上不参加学校体育赛事。由此说明学科类社团对体育赛事的敏感度较低。
2 . 5 上海体育学院不同类型社团参与校内外体育赛事影响力比较
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影响力比较的研究,术科社团对学校体育赛事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学校竞技类社团,如腰旗橄榄球、龙舟及脚斗士等社团,通过每年参加各种规格的全国性比赛不但提升会员的技术水平,也优化了社团内部管理结构。这种影响在显性方面以龙舟社为例,自2011年至今,该社团累计参加各种大型比赛30余次,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从前期的无场地训练到现在每周均有两到三次的训练机会的转变,及技能比较突出的队员的兼职机会突升极好体现了这点。隐性方面,主要体现在社团荣誉提升上,连带着社团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信心。集体荣誉感对于竞技性社团来说非常重要,而荣誉最直接的来源便是比赛成绩。
2 . 6 制约上海体育学院学生社团发展的因素
研究发现,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1.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低;2.社团运作受到场地、社团活动积极性和社团管理层活动安排三个方面的影响;3.学校对社团的关注度有待提高;4.指导老师对社团的重视程度非常低,缺乏了指导老师的指导,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受到阻碍。
3 结语
(1)术科类社团对学校体育赛事的影响更加直接,学科类社团利用学校校园网、海报、微信公众平台为比赛造势。因此,术科类社团在举办学校体育赛事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科类社团的能动作用,学科类社团要主动参与到比赛的宣传等相关工作中,互相配合,共同办好学校体育赛事。
体育院校学生 篇5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和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激发兴趣可以使人们对某项对象给予优先注意,并伴随愉快的情绪和主动的意识努力,去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它直接影响并调节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体育成为学生内心自发的需要,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搞好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这对提高活动效果、完成学习目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一、兴趣形成的机制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虽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会产生兴趣,但是符合需要的事物都可以引起兴趣,也就是说没有需要是不能形成兴趣的。因而产生兴趣首先必须激发人们对事物或活动的需要,而需要则是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需要的强度达到某种水平以上才能成为动机并引起活动。当人们的需要处于萌芽状态时,它以不明显的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的意识中,产生不安之感,这就成为意向。意向因需要较小,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在这个阶段需要不能成为活动的动机。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人比较明确的知道,是什么事情让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转化为愿望。人的心理进入愿望阶段后,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导致行为活动,而当活动的结果符合需要时,就会产生肯定的情绪体验,并开始产生活动的兴趣。而这种短暂的兴趣又会进一步强化其行为,并获得更多、更强烈的肯定情绪,从而使短暂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由此可见,形成兴趣的模式可以是:
兴 趣
结果满足
行为
需 要 动机
强 化
二、培养体育兴趣的措施
从兴趣形成的机制中,不难发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稳定的体育兴趣必须从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和使学生得到肯定的情绪体验入手。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
学生都存在对体育教学的需要,只不过有的学生的需要更强烈些而已,但是在这些需要中,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合理的需要指的是通过体育课中的活动进行身心上的放松,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技术、技能等等。不合理的需要则表现为: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上体育课;为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来放松一下自己高度紧张的神经,但不是进行积极的放松等等。这些都不能引起他们对体育教学的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以采取以下措施。
1、树立正确的思想,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重智轻体是多年来遗留下的错误思想,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阐明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主管部门在体育方面的需求,使他们认识到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完成艰苦的学习任务,毕业后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及社会服务。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理论的教学。通过理论课使他们了解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体育锻炼与学习的辩证关系;体育在人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转变他们不合理的需要为合理的需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欲望,促理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体育健身知识,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体育的兴趣。
2、创建优美的教学环境
创造一个艺术化的教学环境:绿草成茵的操场,平坦舒展的跑道,清晰醒目的线条,错落有序的器械布局。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对于一个整天面对白纸黑字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放松紧绷的神经,而且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运动的欲望,这对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势必影响学生的兴趣。
3、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健康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赖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和调节课堂气氛,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安排一些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如比较欢快的游戏、幽默的语言、潇洒的示范动作等都能活跃课堂气氛。
(二)努力培养和强化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培养学生稳定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得到肯定的情绪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形成体育兴趣的关键。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积极性情绪体验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全面,对于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目标可以适当的低一些,但也不能过低,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这样就很难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于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适当的提高他的目标,使其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相应的情绪经验,但一样不能过高,过高会因为屡次的失败而失去练习的信心。合理的目标可以使学生对正确动作感觉体验增多,练习成功的体验也就更多,有了成功的体验能提高练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2、科学地处理教材
目前,体育教学中很多教材不是过于单调,就是技术性太强,使学生不是觉得动作枯燥无味,就是感觉动作太难学不会,这样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消失,因此科学地处理好教材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单调的教材可以从提高它的趣味性着手,比如改编成游戏,采用多种手段使教材变得丰富等等。例如说学生最讨厌的耐久跑,可以不要一味的操场跑,而是将其变成绕字跑、花样跑等,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欢乐,而且体验到了自己也行的肯定情绪。技术性强的教材,也就是说相对比较难的教材,则可以适当的通过动作的幅度、速度、节奏等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学会动作,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从而得到肯定的情绪体验。
3、灵活运用组织教法
教学有法无定法,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的方法,是好方法。一节体育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单一的讲解示范要好的多,课堂气氛也会因此而活跃。在体育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样团队合作学习也可以由于学生好胜的心理,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练习更认真,以取得胜利,从而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4、合理运用评价的措施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往往教师的一个好字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评价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对于感受成功的提议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评价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就是结果的评价,学生在练习时,得到成功的体验与否,是形成兴趣之所在,所以在学生做完动作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第二就是过程中的评价,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项目都会由许多小的技术动作组成,在教学法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给以表扬、鼓励,特别是对于平时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以肯定、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满成功感,以得到肯定的情绪体验。
在评价中,教师要以表扬为主,但适当的也要给以批评,并指出动作错误所在及纠正方法,不致错误动作的定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努力,提高练习的兴趣。
体育院校学生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冰雪体育;消费
一、冰雪体育项目消费概况
(一)高职院校学生了解“全民健身”的情况
全民健身的口号一经提出,对我国全民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关调查表明,了解《全民健身纲要》[1]的高职院校学生占总人数的96.09%,这项数据说明全民健身这项伟大事业已经被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所熟知。
(二)冰雪体育消费的目的
笔者在某大学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对冰雪体育项目的消费目的进行了全面调查,有效收回问卷数100份,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健身和上课是大学生选择冰雪消费最重要的两个原因,其次是社交和自我情绪调节。从年龄上来看,大一、大二学生选择冰雪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是将自身运动能力加以提升。而高年级学生选择冰雪体育多是为了加强人际交流,调整自身不良情绪。健美等极具号召力的功能也吸引了部分学生的注意。
(三)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冰雪活动的方式以及场所
冰雪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既包含了娱乐型方式,同时也涵盖了以健身和竞技为根本目的的活动方式,相关调查表明[2],在对某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冰雪体育活动分析中可见,从结果中能够显示出课外与课内体育相互结合的特征,从活动时间和方式上来看,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滑冰活动的学生人数明显大于滑雪类运动人数,由此可以说明,冰雪体育凭借着自身的娱乐型深深的吸引着学生,冰雪体育项目开设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冰雪体育项目的喜爱。
(四)高职院校学生用于冰雪体育消费的金额
冰雪体育项目的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一个学生用于冰雪体育消费某一时间段的水平。相关调查表明,截止到
2014年12月,全国高职院校学生人平均生活费为1200元,从这个水平来看,还很难承受冰雪体育消费,相关统计表明,2014年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年人均冰雪体育消费金额为432.5元。
另外有文献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年收入水平和冰雪消费情况有一定的关系,(高度相关),国内学者认为,消费水平和体育消费的相关系数高,达到0.67。令高职院校学生冰雪消费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归纳为两点:(1)家庭收入增长的时候,支出也会随之增长。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健康是生命的源泉。因此也更渴望有健康的体魄。多数家长愿意在体育上做专门的预算,让学生们去参加户外活动[3]。(2)实物型消费和学生的家庭收入呈现中度相关关系,观赏消费与参与消费呈现出高度相关关系。这种现象在根本上说明了,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长,高职院校学生们的消费结构也更为合理。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冰雪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非物质消费相对落后
有调查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每年花费在冰雪体育上的消费平均金额为536.5元人民币,去除汇率因素,这一金额和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截止到当前,仍有六成学生认为冰雪体育属于不正常消费的一种,有五成学生为人健康未必需要花钱去买。仅仅有4%的学生会主动的到收费运动场进行相关运动,在选择相关项目的时候,学生们普遍选择费用低廉的滑冰运动,当调查者问及是否愿意再投入金钱去进行消费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不愿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冰雪体育消费总体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非物质消费观念仍然落后。
(二)经济因素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当地教育部门投入在学校的体育经费就越高,反之也是如此。我国大部分地区政府部门行政开支较大,在对学校体育投资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另外,学生要想参加冰雪体育项目,就要有服装和器材,这两部分的物质消费是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内容。但冰雪运动的服装和器材价格昂贵,这也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对冰雪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三)课外时间
要想令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必须满足一下条件,即:充足空闲时间,有经济基础,拥有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以及方便训练的场地。只有在根本上将上述四点加以满足, 才能令冰雪体育消费成为可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说现如今学生们都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但冰雪体育项目很显然不是学生们度过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
三、结论和建议
(1)我国高职学生最喜欢的冰雪运动是滑冰;(2)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冰雪体育运动的目的有两点,第一是体育课,二是休闲娱乐;(3)经济发达地区比其他地区学生的非消费水平要高;(4)在学校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利用有效方式,将学生们对冰雪体育项目的兴趣在根本上加以全面激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5)政府部门加大高职院校体育经费金额,扩建室外滑冰场。
参考文献:
[1] 王军生.论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环境要素与作用[J].冰雪运动,2005(01):60-61.
[2] 王国福.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5(02):54-55.
体育院校学生 篇7
关键词:群众体育,学生,实践能力,体育院校
中国竞技体育2012伦敦奥运会获88枚奖牌,就竞技体育而言中国已在世界上称雄,可称为体育大国,却不能称体育强国。其原因就在于总体的国民体质、全民健身的体育设施、社会体育的服务网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北京奥运会后中央提出了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这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发展全面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全民健身列入了国家发展大的战略之中,制定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全民族身体素质提高有了政策法令上的保障,并将全民健身工作要纳入各级政府社会发展的规划,群众体育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蓬勃发展。
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目标
2001年8月,国家劳动部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其中明确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1]。锻炼指导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进行传授技能和练习指导的人员;组织管理型是指从事组织管理和器材服务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在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3月颁布的《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15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00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万以上;到2020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50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5万以上。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因此,随着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对体育院校学生健身指导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2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有效地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中,势必依靠在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中占绝对优势的高等体育院校,因为高等体育院校体育师资较雄厚,教学方法、手段较先进、完善,体育设施、器材较完备,院校遍及全国各地,且有一批爱好体育运动、有体育专业特长的学生,如加以重点培训和定向培养,可为社会输送一批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培训非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学生,也将成为我国社会体育的骨干力量,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保障。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尚明显不足,以辽宁为例,辽宁现有人口为4300万,体育人口占44.5%,而辽宁省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近5万人[2],与国家体育总局要求的千分之五相差甚远,且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有相当一部分在体育行政部门内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即组织管理型社会指导员,很难直接参与群众体育的健身指导工作,因此,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锻炼指导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显得尤为不足。另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身指导能力也有待提高,陈霞明对泉州市社区社会指导员的调查研究中发现,7.8%的健身人群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能力较差; 认为基本还可以的占27.2%,只有22.4%的人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能力强[3],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身指导能力亟待提高。
3提高体育院校学生健身指导能力对策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健身指导咨询、休闲体育服务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扩展职业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3 . 1改革课程结构
群众健身培训课程应包括基础理论课和技能指导课两部分, 其中,技能指导课应占课时总数的50%以上,而现在实践课时占总课时量未达20%[4]。基础理论课既要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涵盖体育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主干课程应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社会学》、《体质测定与评价》、《体育经营管理》、《体育市场营销》、《运动康复保健》、《营养学》、《休闲体育概论》、《教育学》、《心理学》。在进行技能指导培训 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运动专项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教法,科学地指导人群锻炼。开设了当前就业前景好,群众喜爱的网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专项技能课;同时开设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太极拳、瑜伽等社区开展非常普及的专业普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 . 2实训模式改革
针对学生实习基地薄弱、实习地点、内容选择面窄等问题[5],采用学校—社会—学校的办学模式,改变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轨的传统教育模式。一方面加强课间、短期实习。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充分挖掘周边社区的体育消费潜力,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专业市场,从事专业教练员、陪练、健身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寒暑假及毕业实习。利用寒暑假、毕业实习等时间,让学生直接到各个俱乐部、企业、健身房、社区等进行学习、工作。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学会与人交往,提高专业综合能力,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
3 . 3运动技能训练俱乐部化
采用俱乐部的运行模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不间断进行专项技能训练。每个俱乐部有章程、计划、作息安排、阶段总结,领导对教学效果、日常活动进行随时监控、检查。学院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的专业思想得到了巩固,身体机能能力和专业运动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同时让学生参与俱乐部的运行、管理,学生综合素质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
3 . 4实验教学场景化
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为实验教学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实验, 应将实验密切结合运动训练的实际,在运动场、健身房、俱乐部等现实场景下进行操作;将实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将实验方法、手段应用于体育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3 . 5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体育院校学生 篇8
关键词:体育院校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对策
1. 引言
《辞海》将“考试”解释为:“学校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制度,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种常用测试形式,它不仅是检查学校教学质量的手段,选取人才的主要途径,而且是督促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通过考试,学校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以此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改进学校对整个教学工作的安排。然而,自考试这种形式出现,作弊就如影随形。我们日常所说的考试作弊,就是指在考试过程中,考试者为了获取高于自己实际水平的分数而采取的弄虚作假的种种不正当行为。在当今大学中,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这种现象的存在和蔓延,给学风建设、教学质量评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体育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予以剖析,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防治,是整顿体育高校教学秩序、治理育人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首都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大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找有关大学考试作弊、诚信的文章及资料50余篇,利用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在中国知网查找相关文章,查找相关书籍15部。通过对以上文献资料的参考、分析、归纳,为本课题的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以首都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每个学校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5份,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8%。同时,还通过到宿舍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通过QQ、人人网网络资源等方式进行相关调查。
2.2.3 数理统计法。
对有效问卷所收集到的数据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调查结果。
2.2.4 逻辑分析法。
整理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分析通过访谈及调查得知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并对结果进行科学推理和总结,从而得出相关结果。
3. 体育院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常用方法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的提高,在高校中考试作弊形式已经从传统的、常规作弊方法逐渐演变成高科技作弊,作弊方法形式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在对体育院校学生有关考试作弊常用方法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考试作弊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抄袭。
在考试中学生利用座位前后左右相邻偷看、抄袭他人试卷答案。在阶梯教室中后排比前排位置高,后排的学生就比较容易看到前排学生的试卷;以论文形式进行作业评定时很多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文章的抄袭;在必修课理论考试中发现有学生利用课桌进行作弊,即事先将考试内容刻画或书写在课桌上,以在考试中抄袭。在问卷调查中,有474人认为在考试中抄袭是一种常见的作弊方法。
3.2 夹带资料。
夹带资料进入考场,伺机进行作弊的形式在体育院校考试作弊形式中较为普遍。随着各种印刷技术的发展,夹带的资料越来越微型,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监考老师不容易发现,如缩微复印等。在问卷调查中,有423人认为在考试中夹带资料是一种常见的作弊方法。
3.3 高科技作弊。
高科技作弊最典型的方式是手机短信。手机在大学校园开始流行之后,便成为考试作弊的有效途径。提前交卷的学生或预先知道考试内容的学生通过手机发送有关试卷答案的短信至约定学生的手机,从而完成考试作弊。尤其是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利用手机进行作弊的情况较多。除此之外,通过无线发射器发送无线信号至约定学生,微型耳机成为传送答案的有效途径。
3.4 交换试卷。
在考试中利用监考教师无暇顾及之机,两个相邻而作的学生交换考卷抄袭,再伺机交换回来。这种方法一般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3.5 替考。
在术科考试及各种补考、缓考中易出现此类情形。利用监考教师不熟悉学生的特点,让其他同学进入考场替代考试,在试卷上写上被代考者的姓名。
3.6 其他。
除了以上五种体育院校学生最常用的作弊方法之外,还有诸如暗示、泄露试题、贿赂教师等作弊方法,但在体育院校学生考试作弊中不经常出现。
4.体育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在对体育院校学生进行的“你认为在哪些考试中最容易出现考试作弊的情况”这一调查中发现,在以下五种考试中经常出现学生作弊的情况(见图2):一是必修的理论课考试,二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三是随堂的开卷考试,四是实践课中的替考,五是补考、缓考及重修考试。因为这五种考试各有特点,其考试成绩对学生某些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成为考试作弊的主战场。通过对体育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交谈,发现目前导致我院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从主客观方面进行归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主观原因。
4.1.1爱慕虚荣,投机取巧。
体育院校学生多年进行竞技体育运动,具备较强的自尊心,求胜心理较为强烈,好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同与尊重。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之下,一些学生产生了虚荣的心理,在考试中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以求取得好的成绩。通过与体育院校学生的交谈发现,因这个原因考试作弊的学生并不是考不及格,只是因为在平常的学习中投入不足,或者对自己取得好的成绩没有把握,但又急迫地想要取得好的成绩,所以便不惜通过考试作弊来获得好的成绩。在问卷调查中,有88%的学生认为,爱慕虚荣、投机取巧是考试作弊的一个重要原因。
4.1.2追求利益,不择手段。
学习成绩是大学生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实施了学生综合测评条例,但考试成绩在其中的地位仍很重要。在大学中,评定各类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干部及入党资格等均会参考考试成绩和排名,因而学生对考试成绩就非常重视。为了获得好的成绩,取得荣誉,一些平时不刻苦学习的学生便在考试时不择手段,而另一些平时勤奋学习的学生看到那些平时不用功经作弊取得高分的学生而感到不平衡,为了不被成绩差的学生赶上,自己也只能铤而走险,于是考试作弊变得越来越普遍。
4.1.3心存侥幸,蒙混过关。
这是学生考试作弊的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而且这种心态从学生决定作弊到作弊过程中贯穿始终。这些学生把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合格成绩或是较好成绩的捷径。尽管体育高校对考试作弊行为三令五申,学生也明知考试作弊违反校规校纪,但总是怀着侥幸的心理,再加上一些学生对考试作弊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考试作弊行为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即使发现作弊行为也不会检举,甚至暗中“帮忙”,另有一些教师监考不严,这些都使得作弊学生心存侥幸,决定碰碰运气。
4.2 客观原因。
4.2.1 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
体育院校学生大部分为体育专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乃至高中阶段一直进行体育专业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而文化知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进入大学后,要进行各种科目的文化学习,但是薄弱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部分学生往往在尽自己能力之后,还是不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取得至少及格的成绩,这部分学生便“被动”地在考试中作弊。这个“迫不得已”的客观原因使得学生铤而走险,不能不说是目前学生体育训练与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这个矛盾的产物。在问卷调查中,有96.4%的学生认为因为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所以才会考试作弊,以求得合格的成绩。
4.2.2 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不严是导致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主要因素。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本身是抓好考风建设的关键。一是目前个别教师不安心教学工作,教学不认真,随意停、调、串课的现象较为严重,还有部分教师虽然认真授课,但对学生缺乏管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经常旷课,不认真听课,学习成绩差,只能通过作弊来通过考试。还有个别监考老师不负责任,不能严肃对待监考工作,在考场上对作弊现象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这样,作弊学生就会增多。二是命题不科学、考试方式不合理。考试内容尤其是公共课,死记硬背题较多,灵活运用、联系实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题少,再加上多数教师采用同一题型(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题等) ,这反而便于学生之间相互抄袭,特别在选择、判断题上,更是容易使学生看到别人的答案。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授课、命题、阅卷教师往往就是同一个或几个教师,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同时扮演多种角色,讲课时要随时指出考试重点,命题前要划出范围,命题时又要使试题覆盖面趋小。诚然,这番“好意”是为了照顾学生,但却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缩窄,也使学生猜题、押题成为可能。考试前用划范围、划重点来迎合学生的错误要求,使他们有“备”而考。
4.2.3 考试管理制度不完善。
尽管体育院校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考试机构管理制度,但却存在考试机构管理制度职责不明或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罚制度。主要表现:一是对违纪学生处理缺乏严肃性,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是处理力度不够。二是监考机制不够健全。部分监考人员缺乏经验,监考不严,不能很好地维持考场纪律。另外,部分监考人员不负责任或碍于面子或不愿意惹麻烦或因对作弊学生受严肃处理而予以所谓的“同情心”,不忍心将学生的违纪行为当场揭穿。还有部分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替学生说情,纵容作弊。
4.2.4 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尽管整个社会都在高呼注重素质教育,但学生在校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的硬性指标。奖学金的评选、优秀荣誉称号的评选、学位的获得等都与学习成绩挂钩,对学生的评价依据单一的集中在学习成绩上。这就导致学生对学习成绩的重视非同一般,甚至产生错误思想,为了取得优秀成绩不惜考试作弊,做出错误的举动。这样的评价方法直接导致极其恶劣的结果,对培养全面均衡发展、思想健康的社会主义人才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5.预防和杜绝体育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措施与对策
5.1 加强学风教育,重视学生的日常学习指导与督促检查。
预防和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出现,治本的方法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从个人的思想意识上明白学习的意义和道理。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要教育其通过个人的努力争取有更大的进步和突破;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建立一对一帮助小组,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鼓励其慢慢赶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掌握知识,这样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心中有数,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在学生中间要加强学风建设,通过召开座谈会、日常教育、个别辅导、学先进等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风观念,在班级乃至全院端正学风,让歪斜的学风思想没有可乘之机。
5.2 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台帐。
学校各级管理部门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错误认识。通过各种形式对大学生加强理想、道德和诚信教育,同时在每个学期要建立学生的诚信台帐,登记学生的诚信记录,将诚信记录纳入学生管理档案。在每个学期末,都要广泛动员学习,对考试作弊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前告知,并认真组织年级学生进行考试诚信签名。
5.3 加强考试内容的主观试题,减少考试前命题划范围。
科学命题,减少客观题、死记硬背题目,增大主观题、综合论述题型的比例,采取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各种方式进行考核。另外,还应将技能操作作为考试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也可大大减少作弊现象的发生。
5.4 加强考务管理,严格考试纪律。
教育部在2005年3月29日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均予以开除学籍。在高校中,每年都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而被校方开除。加强考务管理,严格考试纪律,树立正确的考试风气,让所有的学生明白考试作弊的严重性。
另外,还要严格监考制度。制定监考老师监考职责,要求监考老师严格履行监考义务,校领导和教务部门要加强巡考,监督监考老师的工作。合理设置考场,从客观上杜绝考试作弊条件。对考试过程出现的作弊行为应及时处理,并第一时间在学校内通报,防止出现求情等情况。
参考文献
[1]邬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2) .
[2]武汇.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10, 6, (5) .
[3]明哲.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浅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5.3.
[4]廖慧萍.对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进行再思考[J].考试周刊, 2010, (46) .
体育院校学生 篇9
一、中考项目多元化, 增强体育学习兴趣
在一些地方进行调查分析时, 发现很多地方的中考体育项目还是在继续沿用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中考体育项目。对于现在个性化的学生来说, 项目已经过于陈旧。有些地方做得很好, 可以学习和借鉴。比如, 积极引入三大球, 将原本身体素质类的中考体育项目, 加入一些技巧类的项目, 并及时和正确地引入过程性评价, 将中学体育变得多姿多彩。此外, 很多地方和院校为了凸显终身体育的价值, 增设了高考体育加试, 甚至增设了大学体育加试, 反而将应试教育从小学带到了大学, 并不能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 把体育中考当做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更加实际和有效。宁可“赋之以渔”, 而不可“赋之以鱼”。
二、分地区设定特色项目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文化。将地方特色体育文化传承下去也是年轻人的职责所在。比如, 地方的竹竿舞, 武术之乡的武术学习, 发展“特色体育乡镇”“民族地方特色”, 乡镇的舞龙舞狮等等, 能成为中学生的体育项目之一。研究和申报特色体育项目一定能成为地方体育的亮点, 同时为中国的非文化遗产起到了保护和传承作用。
三、体育中考融入并延伸“体艺2+1”
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体艺2+1”活动, 让学生在中学毕业之前, 能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终身体育和终身艺术带来的魅力。但是, “体艺2+1”并不是孤立的, 我觉得体育中考正是“体艺2+1”的延伸和升华。将“体艺2+1”中的项目融入到中考体育加试中来, 培养学生连续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将“体艺2+1”的项目变成中考体育的首选项目和必选项目, 让学生在平时“体艺2+1”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和认真。
总结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此时此刻我们正享受着和谐的社会, 和谐的校园。体育中考不是为了让孩子们丢分, 也不是为了让孩子临时简单应付, 而是让孩子享受幸福的体育, 享受终身体育的好处。所以, 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在体育中考显得尤为重要。
(1) 科学合理地尝试使用骨龄。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不难发现, 有些初三学生还没有发育成熟, 无论是身高还是力量都不能达到同龄人的水平。这给学生的体育中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统一的标准对于发育晚的学生来说, 体育中考是很吃亏的, 很多家长有怨言但是也没有申诉的地方。同时, 很多的家长建议也汇集到我们体育教师这里, 觉得很有道理和必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做过调查和分析, 发育较迟缓学生的中考体育分数平均分数要比发育正常的孩子的中考体育分数要低10分。如果教师对这10分视而不见的话, 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家庭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其实, 对于发育迟缓的学生而言, 还是有方法帮助他们的。可以在本人申请和教育部门审核下, 尝试进行骨龄鉴定, 同时给出一个相对于统一考试标准略微低一点的中考体育加试标准。这样, 就使得发育迟缓的学生在体育加试中不至于失分太多。
(2) 同类项目的横向测评。在中考体育加试中, 有部分项目设定的比较笼统和硬性。比如, 在跑步类的项目中, 很多地方设定了50米跑这个必选项目, 这是对速度要求很高的项目, 也是很多同学很难拿分的项目。尤其是对那些偏胖和未发育的孩子。如果给出短跑和中长跑相结合的体育中考选项的话, 则能给很多短跑能力较差的孩子带来福音, 他们能通过一段时间的长跑练习, 应该能达到理想的成绩。所以, 给出的设计方案就是, 在如此和谐的校园里, 尽量减少必选项目, 毕竟必选项目总会是一部分同学的弱项, 能避弱就强, 才能将体育加试的精神发扬光大。同时, 对同类项目进行, 横向测试, 使得在同类项目中,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统一的起跑线。
体育院校学生 篇10
一、快乐体育的学习目标
首先, 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运动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体育基础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 才能做到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设计各种适合学生的锻炼活动, 把学生的兴趣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课堂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 在轻松的氛围下学到体育知识, 学会“一技之长”,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其次, 让学生在运动中保持愉悦的心情, 感到快乐。快乐体育, 顾名思义, 就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快乐。如果学生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 就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 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就愿意参与体育活动。因此, 体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设计让学生获得快乐感受的课堂活动, 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到快乐, 进而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 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比赛等方式, 让学生在运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看到自己的能力, 获得成功体验, 进而对自己产生自信。二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项目竞争性强, 教师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其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质。三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体育项目很多都需要集体合作完成, 需要学生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在集体项目的互动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意义,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一) 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古语有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榜样,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甚至影响终身。因此, 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 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具体而言,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 要做到: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培训,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培训和讲座, 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 提升教学水平, 让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 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 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二是加强院校间的交流, 促进教师在竞争中进步。学校组织教师多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沟通, 相互进行各种竞争、比赛, 在竞争中促进教师不断地参加教研活动, 鼓励体育教师不断深造,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进而提升教学水平。
(二) 开展多样的训练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单一而枯燥的训练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让学生只看到体育训练活动的高强度, 而逐渐失去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学科自然就会离学生越来越远。为了激起学生强烈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我们要变单一的训练为多样的活动, 如竞技游戏、团队项目等,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与变化性, 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不断的新鲜感,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身心上的放松与愉悦, 感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才能让体育活动伴随学生的一生。
(三) 在体育设施上求新、求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设施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载体, 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 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也能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由于一些体育设施是固定不变的, 很多学生都很熟悉, 甚至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 这样的教学环境, 不能激发学生心理的新奇感, 不利于保持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布置场地器材, 争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而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耐久跑”时, 如果只是一味地跑步, 学生难免会感到很枯燥, 提不起兴致来, 教师可以在跑道上插一些抢眼的彩旗, 迎风招展, 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心情振奋, 直观产生新奇、兴奋的感觉, 大大提高了练习跑步的热情。
(四) 在教学评价上进行改革,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锻炼 动机 兴趣 激发
为了掌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真正动机,运用体育学原理和行為科学的理论来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形成规律,目的在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激发学生锻炼的动机,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一、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特点
1.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层在17-21岁之间,他们思想上、机体上、思维活动上正处在发育完善阶段和运动素质敏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对体育活动的激烈性、紧张性具备了丰富的情绪体验并且持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表现行为是好胜、自立、自尊,具有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展现自己本领的机会。根据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培养、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更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利用灵活、新颖、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2.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兴趣的激发。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也有人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因而在体育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体育课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锻炼兴趣。
3.要使学生对体育感兴趣,必须要有相应的适合学生的教材。定出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的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使他们在一次次成功的鼓舞下,继续开拓更高的目标。而目标过高,没有低到高的梯度,则会减损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在学生原有的运动基础上,在练习项目上,选择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运动能力,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受学生欢迎的,而且能接受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学课上教师要创造出一个活泼、生动、和谐的教学环境,最重要的是教师发挥课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想法,从各种方面启发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
二、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需求层次
1.调查发现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大致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生理需求,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掌握一种自己所需求的运动项目。二是社会需求,是通过体育锻炼增加人际交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广交朋友。
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调查结果,学校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需求层次可分为五个等级。一是完成学业的需求,二是健康需求,三是交往需求,四是竞争和尊重需求,五是成功需求。这五种需求只代表着一般情况,随着个性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需求层次。
3.既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有所不同,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和锻炼中,就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科学地进行安排,使不同的需求都可以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能进一步满足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掌握一种运动项目想法的满足,也能满足通过体育锻炼加强交流广交朋友的满足。
4.求知心理需求 ,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在17岁--21岁,他们求知的欲望可以说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以及文化层次的提高,人生经验不断地丰富,喜爱体育爱运动的人逐步多起来,社会的影响使他们对体育有强烈的求知需求。
三、在体育锻炼中动机需求的过程
1.动机是由需求转化而来的。而需要是客观现实要求在人脑的一种反映形式,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活动的动机形式表现出来。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生理和社会需求希望参加体育锻炼,接着在锻炼时间上、项目上、目标的制定等一系列问题上,在有机体内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一种驱动力,加速思维的活动构成一种愿望,这种愿望就变成了实际行动的动机。当锻炼目标明确后,便产生了与他人竞争和自我实现的行为,使最初的需求得到暂时满足。当第一个需求产生后,仍按这一顺序推进,经过多次反反复复,便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形成,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在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周边环境、学校环境、家庭影响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锻炼学习中能否获得成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到知识、技能、技术,寻找到今后若干年后身体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2.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能力,使学生达到终生受益的目标。而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可从学生的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目的以及在体育教学中所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的程度上得到反映。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情绪影响着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创投学习情境 诱发学生的的学习动机
1.创投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以饱满、真挚的热情教育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机地溶进教学之中,做到言为心声、言之有情、生情并茂,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客观的态度体验学生的感受,这样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习锻炼的动力。
2.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把爱的“激励”倾注给学生。把真挚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用自己的心血教育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学生也是最富有感情的群体,他们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温暖,因此也对教师产生了由衷的尊敬和爱戴。教师爱的激励和学生爱的“反馈”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共鸣,达到锻炼学习的目的。
五、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中,只有掌握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兴趣、情绪、特点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心态变化,科学的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经过培养指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动机一旦形成,学生自身潜在的自觉锻炼激情的行为表现出来,就会有高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主动积极地态度,浓厚的锻炼兴趣,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已确立的体育锻炼的目标和需求。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了解观察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及时掌握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发挥体育在教学中的教学功能,才能有利于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实现高职院校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
[2]体育理论.
[3]体育函授通讯.
作者简介:
姜国福(1960- ),男,1980年毕业于滨州学院体育系,2002年毕业于山东体育学院,现在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任教。
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篇12
一、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特点
1.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层在17-21岁之间, 他们思想上、机体上、思维活动上正处在发育完善阶段和运动素质敏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对体育活动的激烈性、紧张性具备了丰富的情绪体验并且持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表现行为是好胜、自立、自尊, 具有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展现自己本领的机会。根据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 培养、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更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利用灵活、新颖、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2.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兴趣的激发。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 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得更好。”也有人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因而在体育课教学中, 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发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对体育课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 促进学生的学习锻炼兴趣。
3.要使学生对体育感兴趣, 必须要有相应的适合学生的教材。定出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的目标,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能使他们在一次次成功的鼓舞下, 继续开拓更高的目标。而目标过高, 没有低到高的梯度, 则会减损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在学生原有的运动基础上, 在练习项目上, 选择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运动能力, 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 受学生欢迎的, 而且能接受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学课上教师要创造出一个活泼、生动、和谐的教学环境, 最重要的是教师发挥课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想法, 从各种方面启发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
二、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需求层次
1.调查发现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大致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生理需求, 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掌握一种自己所需求的运动项目。二是社会需求, 是通过体育锻炼增加人际交往,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广交朋友。
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分析调查结果, 学校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需求层次可分为五个等级。一是完成学业的需求, 二是健康需求, 三是交往需求, 四是竞争和尊重需求, 五是成功需求。这五种需求只代表着一般情况, 随着个性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需求层次。
3.既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有所不同,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和锻炼中, 就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科学地进行安排, 使不同的需求都可以得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就能进一步满足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身体, 掌握一种运动项目想法的满足, 也能满足通过体育锻炼加强交流广交朋友的满足。
4.求知心理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在17岁--21岁, 他们求知的欲望可以说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另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 以及文化层次的提高, 人生经验不断地丰富, 喜爱体育爱运动的人逐步多起来, 社会的影响使他们对体育有强烈的求知需求。
三、在体育锻炼中动机需求的过程
1.动机是由需求转化而来的。而需要是客观现实要求在人脑的一种反映形式, 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活动的动机形式表现出来。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生理和社会需求希望参加体育锻炼, 接着在锻炼时间上、项目上、目标的制定等一系列问题上, 在有机体内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从而形成一种驱动力, 加速思维的活动构成一种愿望, 这种愿望就变成了实际行动的动机。当锻炼目标明确后, 便产生了与他人竞争和自我实现的行为, 使最初的需求得到暂时满足。当第一个需求产生后, 仍按这一顺序推进, 经过多次反反复复, 便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 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形成, 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在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周边环境、学校环境、家庭影响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存在着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锻炼学习中能否获得成功体验, 使学生在学习到知识、技能、技术, 寻找到今后若干年后身体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2.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能力, 使学生达到终生受益的目标。而这个目标能否实现, 可从学生的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目的以及在体育教学中所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的程度上得到反映。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情绪影响着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创投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的学习动机
1.创投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以饱满、真挚的热情教育学生, 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机地溶进教学之中, 做到言为心声、言之有情、生情并茂, 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客观的态度体验学生的感受, 这样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习锻炼的动力。
2.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把爱的“激励”倾注给学生。把真挚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 用自己的心血教育学生,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激励他们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学生也是最富有感情的群体, 他们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温暖, 因此也对教师产生了由衷的尊敬和爱戴。教师爱的激励和学生爱的“反馈”融为一体, 从而产生共鸣, 达到锻炼学习的目的。
五、结论
通过分析, 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中, 只有掌握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兴趣、情绪、特点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了解学生的心态变化, 科学的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经过培养指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动机一旦形成, 学生自身潜在的自觉锻炼激情的行为表现出来, 就会有高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 主动积极地态度, 浓厚的锻炼兴趣, 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已确立的体育锻炼的目标和需求。所以,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了解观察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 及时掌握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才能发挥体育在教学中的教学功能, 才能有利于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实现高职院校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学校体育教师应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对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如何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积极性,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锻炼,动机,兴趣激发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
[2]体育理论.
【体育院校学生】推荐阅读:
体育院校大学生07-07
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模式研究08-26
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01-0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02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体育01-16
体育院校08-11
高职院校体育游戏体育12-18
高专院校体育05-18
体育专业院校06-27
高等体育院校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