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武术

2024-07-07

体育院校武术(共12篇)

体育院校武术 篇1

1 前言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古往今来,一直是民族自强精神的重要体现。今天,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优秀文化遗产的武术,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其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的传统优势以及健身、防身、养身等特点,在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作出贡献的同时推动武术在国内外得以更快更大的发展,是我们武术工作者当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

全民健身要求以全国人民为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武术要得以更大的普及和发展,必须着眼于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在教学中增加和落实武术的内容。

高等体育院校是直接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场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基层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武术的普及与发展需要武术人才,武术教学的开展需要武术师资。如何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只有改革;从武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入手,使昔日的传习式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化。只有这样,方可培养出能适应新形势的一代合格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武术发展也才落实到了实处。

2 传统武术教学模式

目前,高等体育院校的武术教学模式,虽然改进不少,但观念基本没变,还是“传习式教学”,或是“灌输式教学”。

武术内容极为丰富,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该门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为了面面具到,有时不得不开快车,就学生而言也只能照葫芦画瓢,记住所学套路,通过考查考试。毕业后步入社会,一旦不接触武术,时间稍长便遗忘贻尽了。

传统的武术教学虽然可以让所有学生都直观的接受到老师的技术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到相对比较标准的技术动作,但是整个课堂气氛就很沉闷,学生就一味刻板的接受,没有太多自己的主观意识,而期间由于学生人数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顾忌到所有的人,长期以往就很形成明显的两极分化:感兴趣的同学学得很好,不感兴趣的同学却是什么也不会或者说学得不好,这也反映出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的寻求新的教学手段来营造一个轻松而且效果卓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目标的武术教学课堂。

3 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及方法

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模仿能力呈下降趋势。相反,学生的理解能力呈上升趋势。为此,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生理优势。合理地按排好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

3.1 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安排

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其目的在于提高武术的专项素质,为学习各种拳术和器械打下基础。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武术教学中非常枯燥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我们的武术教学,由于时间的关系,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主要是放在开课的头几节和以后的少量时间里进行,虽然在教学时教师非常强调动作的深层含义及表现手法,但由于学生平时对武术的了解较少,加之武术非常强调动作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威武雄健,节奏鲜明,尤其讲究身体点、线、面的对比均衡和运动中形式美的多样统一,且这些文化内涵表现出含蓄、模糊、抽象等浓郁色彩,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因此,武术教学首先必须从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入手,把基本功、基本动作及组合动作的训炼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单个动作及组合动作的演练技巧,同时加强武术动作“意”、“气”、“神”法的精究,使武术内在含义在单个动作及组合动作上初步得到体现。

套路的演练需要运动员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演练技巧,二者相辅相成。没有好的基本功,演练水平再好,武术内在的“神”和“意”、“气”、“韵”也就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有好的基本功,而没有好的演练技巧,武术的真正内涵也不可能充分体现在演练的动作上。由此而使得武术套路异化为一种单纯的东方式的体操加舞蹈的演练形式。

通过基本功,基本动作及组合动作的强化教学,可令学生详细了解每一个动作的攻防含义以及劲力、节奏、呼吸、眼法等演练技巧及方法,为今后的套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施使

要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关键的一步是让学生自已动手。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应该让其动脑创编动作组合,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学生创编动作组合的开始阶段定会遇到素材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把更多的“动作词汇”与“创作素材”传授给学生,同时有针对性地不断补充新素材,以保证学生手中有东西可写。当学生手中的动作素材达到一定量时,教师便启发帮助学生修改完善创编的动作组合,同时指导学生加强训练,提高演练水平。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创编组合加上起收式,完成一个自选套路的创编。笔者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从昔日的单一机械模仿和识记中走出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深度,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初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因人而异,举一反三。

3.3 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教学质量的好坏,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还在于教师能否合理地组织好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前进。这就要求教师不单有知识,而且要有传授知识的方法及手段。教师组织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运动技能形成快慢。武术教学与其它学科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独特的地方。其组织形式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进行。在教学的某些阶段采用集体施教的形式,以领做为主强调动作的规格,突出劲力和精神,并结合攻防含义进行讲解示范;在另一些阶段则以分组教学为主,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充分展示个人才能,互相帮助,共同进取。这种组织形式即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集体施教时较为系统地掌握了武术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在分组教学时又展示了个人能力,并通过交流扩充了知识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加深了对武术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的素质教育从体能,智能上能得以体现。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具备了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掌握终身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4 新教学方法的实施

高等体育院校一直在倡导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组织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把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作为一顶重要的指标来完成。

首先,我们把学生平均分成A、B两组,根据大纲要求各组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不同规定内容的学习,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A组学生把所学内容(采用1对1的形式)传授给B组的学生,B组学生学会后以同样的方法把所学内容传授给A组的学生,这样各组学生为了教会另一组的学生,在学习时其积极性会有较大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素质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

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二年级三个班共120人为实验对象,在一年的武术教学中上下两学期分别用传统的武术教学和分小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去感受在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后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这120人当中,觉得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自己武术技能学习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23%;觉得新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自己学习武术技能的有85人占总人数的85%;觉得采用任何方法对自己学习武术技能没任何影响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6%。由此可看出新的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武术教学的开展有推广的价值。

在调查中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的感受对新的教学模式做出了一下的评价:(1)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的学生活动,把快乐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课堂气氛得到很大的改善;(2)拉近了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在分组教学中,在学生相互教学的同时,老师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3)在小组互相教学的时候无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4)从社会学将角度来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总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在一起。分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组队,和自己喜欢的同伴一起学习、练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分组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所有的学生都将担负起“教师”的责任,都有教学任务,要想去教会别人,首先自己要学好,迫使学生更自觉的记住动作,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5 结语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同时,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常见话题。通过三年的实践证明,我们所进行的武术教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在集体施教时较系统地掌握了武术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在分组教学时又展示了个人能力,并通过交流扩充了知识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加深了对武术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的素质教育从体能,智能上能得以体现。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具备了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掌握终身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要使其得以更大更快地发展,我们必须尽快研究武术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对策。抓住全民健身及高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利时机,从制度上保证武术在学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体现和发挥,同时在高等体育学院的武术教学中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学生掌握并传授武术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学大纲.

[2]国家教委办公厅教体厅[1997]1号文件.

[3]旷文楠,等编著.中华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4]崔文学.高校武术课程改革思路和措施[J].学理论,2010-04-18.

[5]赵立.对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5(2):9-11.

[6]赵雁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的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4).

[7]莫兰加等.教师观念更新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4:93-95.

[8]刘旭东.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改革策略研究[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0(3).

[9]邵德伟.论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的体系[J].体育教学,2005(1).

体育院校武术 篇2

(二)这一周我为了组建武术活动队选拔队员,安排了一次武术课。学习的内容非常简单,只有两个小组合:五步拳中的第一动弓步冲拳和第二动弹踢冲拳。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出乎我的意料,本来以为这两个动作学生可能接受的比较慢,即使做出来也会很难看,但实际效果却不错。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吧:

1、把弓步和弹踢的动作分解开来,单独练习该动作。特别是弓步,学生练了几分钟,这样在做组合动作时学生的弓步基本上没出错,虽然动作不到位。弹踢一直是一个比较难的腿法,但学生做的还不错,后来问了下学生,他们基本上没接触过其它腿法,所以不会出现腿法的同化现象。从这一点来看,学生无论学什么动作,我们都不能图快、好看,而忽视正确动作的传授。

2、把每个动作的技击要领讲明白。在学弓步冲拳的时候,我找了一个学生帮做靶子,然后把这个动作的技击要领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怎么用这个动作,然后再学习和练习。在学生自己练习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是自由两个人组合来套用攻击,效果很好。

体育院校武术 篇3

关键词:武术短兵运动;推广;体育院校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51-01

一、前言

“武术短兵运动,这一极具中华武术风格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是两人手持特制运用武术短兵器械———刀、剑、鞭、锏等技法相互击刺搏打的一种对抗性项目”。[1]对于短兵运动来讲,其是我国击剑运动的转变,由古老的短兵技击演变而成。武术短兵运动是继我国套路、散打、太极后,又一具备民族特色的体育竞技项目。武术作为体育院校主干课程之一,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开放和多元化使得专业课程更具活力、更具人文因素。此外,体育院校武术专业有培养武术人才方面的任务,更肩负继承传统武术,把中华武术发扬光大的重任。因此,体育院校开展武术短兵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武术短兵运动的特点

(一)器具上的简易性。首先是兵器的制作简易。武术短兵运动的兵器是“内制硬质条状物(细钢条、或藤条等)包裹着厚实而有弹性的海绵层,外层再包裹着成形的皮革套所制,其材料非常常见”。[2]其次是穿戴的护具少。在对抗中运动员不需要穿戴像击剑、剑道那样过多的护具,只须带护裆一种护具就能进行练习。第三,比赛场地要求不高,平地上、擂台上都可以进行比赛。

(二)项目上的安全性。正因为兵器内有着厚实而有弹性的海绵层,使得其对打击力起着减力缓冲作用,这种兵器击打在人身上的力,不是像拳打脚踢那样具有穿透性的力,而是一种响声大,力点散,人可以承受,这就增加了项目的安全保护性。此外,因规则有“击中必停制”要求,使得武术短兵比赛有刺激但不激烈,有对抗但不粗野,有悬念但很安全。

三、在体育院校中推广武术短兵运动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对于体育院校来讲,其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伴随着现今高校学生空余时间的不断增多,以往曾被无视的学生空闲教育受到了教职人员的关注。武术短兵运动因为其并不受到性别、年龄等局限,并且内容较为简单,效果明显,可以良好的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同时,此项目还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素养,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及發展夯实基础。[4]

(二)有助于拓宽学生们的就业途径。众所周知,武术短兵运动不但具备竞技特性,同时也具备防身、健体的功能,也正是由于该项目具备这些优势,才能够让武术短兵运动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5]

四、体育院校推广武术短兵运动所具备的条件

(一)武术专业的学生是武术短兵课程的自然生源。一门课程的开设,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而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又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说,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的学生是开展武术短兵运动最佳的学生来源。

(二)武术专业教师队伍为武术短兵课程提供了师资力量。

由于武术短兵运动还属于刚兴起项目,目前大部分学校有关这方面的老师还相当奇缺,甚至还属于空白,这是制约武术短兵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武术短兵项目虽然是以器械对抗为主,但其运动特点和散打项目大致相同,都属于技击对抗性项目,其技击性是相通的。武术套路中的短兵器械技术也与武术短兵运动的技术大致相同。所以说,如果要武术散打和武术套路的老师转为教武术短兵课程,只要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能很快胜任此项工作。因此,在体育院校开设武术短兵课程,师资力量方面并不存在问题。

(三)教材方面。现有的武术短兵运动教材有200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组织武术专家编写的高等体育院校《中国武术教程(下册)》的教材,其中就设有武术短兵项目,这也是目前具有权威性的武术短兵教材,这份教材也能满足目前开设武术短兵课程的需要。[6]

五、建议

(一)对武术短兵技巧进行改进。改进步法在进行武术短兵竞赛期间,唯有凭借敏捷、灵活的移动步法同攻击、防守技巧运动上下配合,互相协调,才可以高效发挥攻防一体的特点。在教学期间应始终坚持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循序渐进的增强自身的运动能力。教师应加大刺、劈、斩、崩、砍等简单招式的训练,并针对学生们的身体位置进行练习,借助实战训练,找寻不足,予以处理,增强学生们的运动能力。

(二)对器械设备进行改进。应系统的对武术短兵运动使用的护具进行创新与改进,同时保证在实验期间能够承受较大的抗击性能,尽可能对练习人员予以保护。另外,护具的结构应同人体的结构相适应,不可以对运动人员的活动造成影响,从而更好的发挥短兵运动的作用。

六、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武术短兵运动来讲,其是我国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今,尽管武术短兵运动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随着项目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对武术短兵运动的人才要求也相应提高。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社会需求是其开设课程的重要依据。武术作为高等体育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开展武术短兵运动不仅能扩大专业、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此外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开设武术短兵课程有利于课程的改革、扩大人才培养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戴小平.中国短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2]马贤达.中国短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

[3] 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戴小平.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幵设武术短兵课程意义和可行性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硕十学位论文].武汉.2007.

[5] 尹成敏,王峰,梁仁春.影响武术运动员再就业因素分析与对策 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6).

[6]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下册)[M].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4

论体育院校传统武术的发展研究 篇4

体育院校是我国传授知识的高等学府,也是学习高层次知识的场所,能进入体育院校学习也是很多武术学子的梦想。在体育院校发展武术有利于学生对武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追求。全国14所独立的体育院校都设有武术专修课,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上起了重大作用,使大量武术学子有机会进入体育院校继续深造。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修课上学习的拳种众多内容很丰富,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竞技拳术、传统拳术等。

但随着武术在体育院校的发展,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大多数高校武术教学依旧注重技能的传授,很少讲授武术动作蕴含的技击涵义,教师则转变成了只教技术动作的武术分解机,教学内容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1]由于传统武术包涵的内容比较丰富,因此传统武术在体育院校的发展现状并不太理想,大多是在校期间学习几套关于各拳种的套路,了解一些拳种的特点,学习相应的拳术理论,而对传统武术的技击方式和攻防技术稍有忽视,缺失了对武术技击技术的学习,也就是传统武术的本质内容学习,因此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传统武术的追求与练习。同时,对高校毕业的武术人才培养没有做到完善设置。

1关于传统武术

武术容纳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传统武术更是门派众多、内容丰富。很多人都再思考,传统武术究竟是什么?根据周伟良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一书中的阐述,“传统武术是在农耕时期所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形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题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并说明技击是传统武术最根本的价值存在,武术最本质的功能就是攻防技击。李远伟认为“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近代以前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有一定地域性特征和习练人群的带有民族文化属性和技击属性的各种拳术的总和。”[3]传统武术的技击属性是被公认的本质属性。拨开武术层层的文化外衣,真正的武术是以功防技击为核心价值,在危机情况或实战中求得生存的一项技能。

1.1 传统武术的练习内容

“武术是以中国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4]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武术的技术练习主要有套路、功法和格斗,而格斗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内容。通过对民间的武术前辈交流,了解到一些传统武术的练习内容。传统武术练习时是特别讲究每一动作的技击、打法,以及在实战中的变化,注重的是武术的技击性,手法、身法、步法的变换都是围绕攻防来实现的。与现在的竞技武术套路练习稍有区别,不像竞技套路那样追求动作的规范以及难度、流畅、美观、节奏等等。

传统武术的练习主要包括套路练习、功法练习、技法练习、打桩练习、实战练习等,套路练习形式只是其中一种,而拳术中的技法与运用是练习传统武术的根本。说的简练一些,就是在练熟套路的基础上提高每个动作的攻防用法、以及实战中的变化, 通过击打木桩等方式增加身体击打与抗击打能力,最终以达到防身健身的目的。

1.2 传统武术的练习方法

现在的竞技武术套路,按照项群训练理论的技能主导类划分,属于表现难美性项目。“提倡的高、难、美、新技术方向发展, 只在外型上体现攻防涵义,并不考虑技术上的实战意义。”[5]在练习时主要以身体的柔韧、弹跳力、协调等为主,以观赏性为主把武术套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以这种形式展示武术的精、气、神、韵、等外在特征。

传统武术在练习时,主要强调动作的攻防。首先学习每个动作的基本形态,进而学习动作的攻防用法以及随动作变化的步法,在此基础上加以时间的磨练,达到动作的熟练掌握,这也就是功法练习;然后在不断提高功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攻防演练,利用实战喂招练习,体会每招每势在实战中的真实用法, 此练习是为了增强实战的技击意识;在基础套路和招式熟练掌握后,通过打桩练习增加身体的击打与抗击打能力,例如,八极拳里的打桩、靠撞练习都是以增加身体的击打与抗击打能力为目的;最后,再不断的进行实战切磋,以提高技法在实战中的应用,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磨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习武者意志力的磨练。

2体育院校武术的发展状况

2.1 调查分析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等6所独立体育院校的调查,目前体育院校的武术专项课,基本上都是以套路为主要练习形式,每学期都会有一到两套武术套路需要学习,本科毕业需要学习十几套拳种套路,但对实战技法却涉及很少,这无疑是对武术学习的缺失。

单锡文在《武术普修课教程》书中说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发生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但攻防技击这一精髓始终不变。”[6]套路是武术表现形式的其中一种,也是优秀的武术文化,但缺少了技击的元素,只能被称为“花拳绣腿”。另外调查显示,现在在学校学习的套路内容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所学习的套路基本忘记,更无从谈起武术的技击性。

而武术的本质是攻防技击,每一招每一式都体现着攻防涵义。通过观察天津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学生的训练,大多以套路为主,基本上很少涉及到传统武术的技击练习,这无疑是对传统武术学习的丢失,对培养武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利。

以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100份问卷,有效收回90份。调查数据显示,现在的武术专业课应该练习一些传统武术中真正的技法内容,大多数以上的学生比较愿意接受传统武术的技法学习,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对传统武术的攻防技击及练习形式具有浓厚的兴趣,是非常愿意接受传统武术的技击内容练习的。

2.2 原因分析

2.2.1 教学大纲要求

传统武术在体育院校的发展滞后原因之一,有可能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所致。由于每学期都要学习一到两个拳种套路,如果再增加传统技法的练习,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进行体制改革, 应该以地方特色拳种为主,系统的学习地方特色拳种的练习方式与方法,提高传统武术的技击发展。

2.2.2 安全因素

安全问题无疑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传统武术的攻防特点,有可能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受伤情况。但传统武术作为一项民族技击术有它本身的存在价值,也正是由于它的技击才有了存在的可能。因害怕受伤而放弃传统武术的本质内容, 这是不可取的。

2.3 建议增加传统武术的练习内容

2.3.1 增加功法练习、技击练习

传统武术的功法主要包括手法、身法、步法、腿法等。以手法为例,如太极拳手法中有拿法、刁法、扣法、缠绕等,少林拳手法有抓法、拿法、锁法等等,这些手法都是结合在实战中的应用而出现的。

在体育院校中很少涉及技法应用,院校中很多武术专业学生都在被一个问题困扰,假如遇上实战交手,自己是否能够擒敌致胜?因此很多学生想在武术的课堂上学到一些关于技击方面的知识,但往往是学几套套路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对武术的技击没有深刻的认识,更没有经历实战的练习。所以,应该在学习套路的基础上,增加单个动作的技击性练习。例如,懒扎衣是陈氏太极拳的典型动作,应在学会套路的基础上,对此单个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体会内在的攻防涵义,然后两人进行配合练习此动作的技击要领,增强功法练习逐步提高对传统武术技击性的融会。

2.3.2 提高传统武术的理论知识及实战应用

在学会套路后,应全面的学习此套拳术的理论知识、技击特点、发力技巧等,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辅助练习者在使用中的效率。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提高技击意识、掌握技击要领,同时多进行实战交流。

任何理论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武术招法也一样, 只有多进行实战练习,才能逐步找到技击要领,如对距离感的掌握、步法及招法的变通等,这样才能真正的学习到武术的精华。

2.3.3 系统的增加地方拳种练习方式

体育院校的专业课除了竞技武术外,还应适当的增加地方特色拳种的练习课时,把地方拳种的练习方式、训练方法、技击特征、实战应用等系统的结合起来,在高校的课堂内进行传统武术的习练,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拳术在体育院校的展开,也能促进传统武术更好的发展。

例如,天津体育学院武术专项课现在开设有天津的特色传统拳种———拦手拳,是传统武术拦手门中的拳术。在熟练套路后还应增加拦手拳技法与桩功的练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对其门下其他拳术、器械进行系统的学习。

3结论

传承与发展武术必须要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于传统武术来说,攻防技击是其最本质的内容。体育院校是我国对武术高等层次教育的场所,要提高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增强传统武术在体育院校的发展。把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术纳入专业课的学习范围,使高素质的武术人才具备传统武术的知识,对武术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目前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课还不能完全满足武术专业学生的需求,应该把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进行同时发展,这样也可提高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体育院校传统武术发展在注重拳种套路练习的基础上更应重视武术技击的发展,把武术的技击内容凸显出来,以体现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

摘要:武术发展至今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类。我国体育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武术人才的学府,特别是我国14所独立体育院校的设立,为武术的发展和武术人才的培养创建了平台。但武术在体育院校的发展和实施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一些缺陷,那就是传统武术的发展力度不够,没有使传统武术系统的在体育院校中展开。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对体育院校传统武术的发展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提高传统武术在体育院校的发展,提高体育院校武术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与健康》---武术 篇5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年    级:八年级        授课教师:刘俊伟 教学内容:武术—— 一路弹腿 教学目标水平目标:水平四 领域目标:1、通过武术动作的练习,激发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培养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行为。 2、学生能完成武术一路弹腿的全套动作。 3、通过武术动作的练习,发展学生灵敏性和协调性。 4、通过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部分

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阶段目标

1、  导入本课课堂常规 2、  热身“免子舞”(配乐) 3、进行武术基本功练习教师领做要求:欢快热烈口令指挥教师提出要求巡回辅导学生边跳边可以自由组合任意队形 学生散点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练习1.  手法 2.  步法 3.  手法、步法相结合充分热身进入上课状态 复习回顾基本功 导入本课主题

1、  复习一路弹腿(1—4)动作 2、(5—7)动作练习3、  全套动作练习自创动作练习自创动作演练 游戏速度和灵敏练习1、  师讲解示范动作和评价动作原则 2、  指挥学生练习3、  巡回辅导 4、  集中合练,集体纠正 同(1—4)教学方法 在音乐伴奏下,合练成套动作,提出要求,口令指挥。 提出要求以列为单位集体创设几个武术动作 利用激激励手段评价学生动作讲解规则口令指挥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 a)         自练 b)        互练 c)        合练 d)        互相纠错 同(1—4)练习方法 学生认真练习,喊出口令,练出气势。 发挥想象,自创动作 每组推选一至两位同学上前演练听清规则以规则进行练习利用自主练习法,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能动性 气氛热烈,把整课推向高潮,增强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自创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进取精神

束1、  放松 2、  小结 3、  布置课外作业 4、  师生再见领做简单的太极拳放松操 小结本课内容模仿教师进行自主放松 学生认真听想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积极放松

场地器材空地一片录音机一台

让武术奏响体育课堂的和谐旋律 篇6

一、武术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运动,这充分阐述了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武术进入体育课堂,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更有利于养成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惩恶扬善”“严于律己”的品质美德,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意义深远。

(一)强身健体

目前,小学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发育。武术套路中有许多蹿蹦跳跃、闪转腾挪、跌扑翻滚的动作,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力量、速度、柔韧性和协调性大有好处。另外,套路练习要求学生手、眼、身、步多方联动,相互配合,对于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刺激人体大脑发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学生安全是小学教育的工作重心,学习武术同样有益于孩子们自我保护、积极防身,这点优势也是其他体育运动无法比拟的。

以五年级武术基本功串联课堂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抱拳礼,基本的手型、步型。其中,无论是弓步的“前腿弓,后腿绷”,还是虚步的“挺胸,塌腰,虚实分明”,对于提升小学生腿部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力量,以及腰部的协调控制、上下肢的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练习这些武术基本功,还可以增加肌肉弹性,增大关节活动幅度,提高韧带的收缩能力,对于整体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大有裨益。

(二)传承文化

众所周知,与国画、中药、书法一样,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据考证,柔道、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搏击技艺均源于中华武术。就传承中华文化来说,武术搏击“重礼仪、讲武德”的传统美德历来就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的必要途径。让武术走进小学体育课堂,在当前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的时代背景下,有着积极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影响。

以武术基本功中的抱拳礼为例,左手为掌,表示武术讲究德智体美,曲拇指意味着内敛、含蓄,不骄傲自大;左掌抱右拳,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另外,抱拳礼讲究两臂屈圆,意即五湖四海、天下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习武先习德,将武术发扬光大,有益于让整个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精髓意义深远。

二、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早在2004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文,明确提出中小学体育课堂中要渗透武术内容。多年来,武术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表演性强,实战技击性差等等。究其原因,还是师资水平较差,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深入钻研武术的运动本质,并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新教法。鉴于此,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在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武术教学的特殊性方面颇有一番心得。

在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教学方法多样性。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对武术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可以在学生分组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将队形变为弧形、圆形、正方形等,学生在变化中自然能感到乐趣无穷。

2.教学语言形象化。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别于成人,发育还不成熟,对于一些武术专业术语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进行解释,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顺利掌握关键动作。如把“左右分掌”说成“小鸟展翅”,孩子们一下子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3.结合电教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武术动作制作成相关视频,结合规范的动作讲解,让学生们在对比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另外,把他们的精彩表现发布到网络中,吸引网友驻足点赞,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有好处。

4.尽量提供表演机会。学校经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六一联欢会、元旦联欢会、爱好竞技赛等。组织学生们在这些平台展示自己的武术才华,在赢得掌声的同时,也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院校武术 篇7

1.1 研究对象

辽宁省3所体育院校05、06、07、08四个年级的武术系学生和体育系田径专业学生,随机抽样各30名学生,以及武术队20名队员做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CH运动个性综合测定法,问卷方式提出100个问题,要求受试者必须如实回答,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归纳,得出10个方面的个性特征。然后对武术和田径专修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武术专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具体评定方法:回答问题有三种可能,符合、不符、难以回答或介于两者之间,可在相应答案上划圈。

问题按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思维性、活动性、自制力、倾向性、自尊性、竞赛能力次序循环出现,每类10题。凡在符合这一回答得2分,不符得0分,难以回答或介于二者之间得1分,每题最高得2分,每类10题20分。

评定各项品质的一般指标:5分以下为差,6-8分为较差,9-11分为一般,12-14分为较强,15分以上为强。另外,每一类个性特征又分为各小项内容来反映。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武术理论研究成果、运动员心理学理论书籍的文献资料,以及体育研究方法有关资料做为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分别对回收的两个专项的学生及运动员问卷进行相关的统计处理,做为论证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统计数据(表1)说明,武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为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第二品质为顽强性。田径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为自觉性、独立性,第二品质为竞赛能力。

从表中各项指标情况及数理统计结果来看,独立性和自觉性两项指标,在两个项目中没有显著差异,数值都在15分以上。所以,此两项品质是两个项目的主要品质。思维性方面两个项目差异显著,并且武术专修学生的此项平均值在15分以上,说明思维性也是武术专修学生的主要心理品质,并以显著的差异与田径专修学生相区别。

从统计结果分析,顽强性在武术专修生的平均值只有14.43分,但与田径专业学生的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做为武术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的第二品质。

2.2 讨论分析

2.2.1 对主要品质和第二品质的分析

在此测定法中,对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及顽强性的测定中包含了以下定义。

独立性,有独立工作能力、胆量和主见程度三方面。表2中可见,武术专业学生四个年级均值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加,武术队的平均值较武术系学生08、07、06级均值低。

自觉性,有责任感,工作主动认真。数据表明武术队运动员的均值明显高于武术系学生,武术系05、06、07三个年级均值随年级增长有下降趋势。

顽强性,有坚持性和刻苦性两个方面。运动队队员均值明显高于武术系各个年级均值,说明武术队运动员大多具有刻苦顽强的精神。

以上分析证明,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是武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的主要品质,顽强性是第二品质;运动队武术队员情况有特殊性,自觉性和顽强性,是武术队运动员个性心理的主要品质,独立性和思维性是第二品质。

2.2.2 从武术运动的特征和两个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主要品质和第二品质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体育项目,产生于古代的生产劳动,技击是它的核心和发展动力,在技击中,对双方的心理都有较高的要求。不论是战场上的厮杀,还是今天赛场上的角逐,条件变化复杂,需要双方的独立思考、独立作战的能力,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胆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技战术适应变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能创造有利的战机和条件。从两专业情况来看,体育系除08级以外,其余三个年级的均值都在17以上,而武术队只有13.8分,这同武术队培养目标有关,武术队运动员系专业队员,训练多套路、少实践,而武术系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散打训练,这就造成了武术队运动员与武术系学生在独立性品质上的差异。另外,对武术系学生中参加过散打院队训练的学生的调查中,他们在独立性的品质指标中,都在18分以上,也有力地说明了以上情况。

我们知道,田径项目的技术动作相对于武术套路简单,容易掌握,而武术项目不但技术动作复杂繁多且流派风格各异,要学好武术,就必须勤于思考,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中华武术不断向前发展。散打比赛中,战术的运用,技术的发挥,都离不开敏捷深入的思维能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运动队运动员思维能力明显高于田径专业学生,但低于武术系学生的均值,只有14.6分。这是单一训练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员思维能力发展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武术技术动作复杂,各流派拳种风格特点各异,要真正练好武术,掌握并充分体现出各流派拳种的不同风格特点,不但要勤于动脑,深入细致地钻研分析各种风格特点,更重要的一点,要有刻苦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主动认真的训练作风。在调查中,运动队运动员的自觉性和顽强性两个方面均值都高于武术系学生的均值,这同学生的来源有关。专业队员平时训练正规,在训练的时间上、训练的质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养成了自觉、顽强的品质。武术系大多数学生多为经过不甚正规的业余训练,难免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责任感,在自觉性和顽强性方面,同运动队运动员存在着差异。调查中数据显示,武术系学生除08级以外,三个年级在自觉性方面的均值有下降趋势,这同平时的思想教育和要求有很大关系。

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武术系08级学生的各项均值都低于其它各年级均值。据权威人士分析,这同08级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关。尽管如此,在08级武术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看,他们在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以及顽强性四项品质的均值都高于其它品质的均值,说明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基本接近武术专业个性心理所需的特征。综上所述,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武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中,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是主要品质,顽强性是第二品质。(2)由于运动队运动员和武术系学生的来源、培养目标、训练方法和手段不同,造成了运动队运动员和武术系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自觉性和顽强性是运动队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独立性和思维性是第二品质。

3.2 建议

(1)根据武术运动特点,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并根据运动队和武术系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和特点,加以区别对待。(2)在选材时,打破过去只凭身体素质的选材方法,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出发,进行科学选材。推动武术项目健康、科学地发展。

摘要:随着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心理训练成为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学生是未来武术发展的后备人才,针对其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与培养,有利于我国武术项目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得出,武术专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为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第二品质为顽强性。体育院校的武术系学生与运动队队员略有差异。文章提出针对运动队和武术系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和特点,应加以区别对待和培养,推动武术项目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武术专项,个性心理特征,差异

参考文献

[1]王新胜.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佟立纯.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隗金水.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体育院校武术 篇8

关键词:体育院校,武术教学,心理障碍

武术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反复从事各种身体练习,通过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武术知识、技能的过程[1]。这个过程就教学而言,是由教师和学生来控制、掌握的。由于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本身所处的条件以及对客观条件所采取的态度不同, 因而学生随时都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产生各种心理矛盾, 即心理障碍。所以,武术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三基”的过程;而且是促进学生不断克服心理障碍、形成个性、发展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思想教育过程。因此,分析和研究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学生产生的不同心理障碍,并寻求最佳解决办法,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把握教学目的、教学训练规律,是促进教书育人与培养目标趋于一致的基本前提之一。

1武术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影响因素

在武术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随着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其表现虽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仍有规律可循。心理障碍的产生,总的来说,包括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而主观心理障碍和客观心理障碍又是多方面的。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 1学习动机的复杂性

从主观上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待学习的主观态度即学习动机。从心理学角度看,一般将学生学习行为的原动力称为“学习需要”,将促进学习行为的心理冲动机制称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与产生需要的内驱力及对诱因的诱发和激起有着紧密的联系,动机的强弱对学习起着一定的促进和抑制作用[2]。由于动机受个人各种各样的兴趣、意向的影响以及学生的个人经历、个性心理特征、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因而对待武术课的学习态度也有所不同。

从学生对武术课学习动机的内容和性质看,可分为间接动机和直接动机,间接动机是以学习的社会意义为动力,并与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与社会意识相联系。因此,间接动机也称正确的、广阔的社会动机或远景性动机;而后者则以学习的直接兴趣为动力,其作用为短暂而不稳定,易随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又称为错误的、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可以说学生经过教师对他们进行经常的、一贯的师范专业的思想教育和马列主义德育课的教育,学生在“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广阔的社会动机的激励下,起着唤起、维持、定向,促进学习活动的作用。在这种内驱力的促使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学习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强。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在思想上未能把这种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动机对学习所采取的态度也就不尽相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1)学习武术,增强体质以利于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工作;(2)学好武术,为今后发展武术运动作贡献;(3)防身自卫,以应付意外袭击情况;(4) 可为亲朋好友,父母长辈提供健身方法和养生之道;(5)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毕业,甚至影响就业,因此必须学好武术,争取好的成绩;(6)为了新鲜,好玩;(7)对于武术课的学习,非个人专项特长和个人意向、随便应付、考试能及格就行、“60分万岁”等等。

由于动机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学习动机高低强弱不一,学习目的远近、大小各异,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存在着学习动机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产生了学生对教学与训练的不同要求和不同态度往往在学习中形成心理矛盾影响教学活动。

1 . 2项目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从客观上看,武术不同项目的练习特点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3]。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内容极为丰富多彩,演练形式多种多样,由于拳种多、内容丰富、运动量有大有小,因此它可以提供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和爱好者的人自由选择练习。青壮年可以选择一些刚健彪悍、勇猛有力、运动较激烈的套路如长拳、南拳练习;少年儿童可以选择动作短小精干、运动量较小的长拳;而中老年和体弱病患者则可以选择动作缓慢、柔和的太极拳和剑等项目进行练习。练习这些项目,对练习者有不同的心理要求,可以发展相应的心理素质。练习一般不受时间、季节、场地的限制,更由于武术运动具有动作朴实无华、独特的民族风格以及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陶冶品性等特点作用,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从武术的广泛性来说,武术之所以深受喜爱是由于拳种多、适应性广,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练习。但是武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规定学生作为学习任务去完成,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未必如学生之意,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及其个性上的差异, 必然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练习武术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灵活性的跳跃能力、柔韧性好的腰腿功、力量性的桩功和稳定性的平衡能力以及协调、耐力等素质,而且还因为武术大多数技术动作都是以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学生在学习武术技术动作时,受运动负荷、动作难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因动作掌握不好,学习欲望得不到满足,产生心理障碍,下面仅就主要的因素进行一些分析。

1.2.1运动负荷

在教学与训练中,当运动负荷超过学生生理上的承受能力时, 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4]。如演练武术套路,按竞赛规则规定要求在1'20"的时间内完成一套男子甲组长拳的练习,其运动负荷相当于跑完3000m的运动负荷。在教学与训练中,如果为了使学生应付考试、比赛的需要,而强行进行整套或超套练习,在其耐力、心理机能还远远没有达到相应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体内缺乏必要的能量储备,内脏器官产生的不良不适反应,这种刺激反馈到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不是兴奋,而是反射性的“厌烦”、“畏惧”的抑制心理,成为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1.2.2动作难度

在教学与训练中同时发现,当动作难度和复杂性动作接近和超过学生的最大能力时,也容易产生某种心理障碍。如在武术专选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自选刀时,安排了“旋子扫刀”这一难度较大的动作,由于学生在普修课中未学过,只是在专选课开始时才接触这一动作,运动表象尚未建立,即使徒手练习旋子,也与规格要求相差甚远,在手持器械的情况下练习,不仅要求的腾空高度达到高、飘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在空中完成腹下扫刀的动作,整个过程做到身械协调配合,难度就更大了,超过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由于怕难、怕伤、怕摔,其外在行为会表现为观望、叹息和一般比划动作,因而相应地产生胆怯、拘束、信心不足等复杂心理。

1 . 3自身条件的影响

由于武术的大多动作不仅是由下肢、躯干,而更多的是在于上肢复杂的动作以及手、眼、身、步法等整体的配合下完成的,因此对灵巧、协调素质要求较高,对于先天具备以上素质、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学习武术并非一件难事。但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学习动作时所表现的高度不协调,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当自己意识到掌握技术程度不及其他同学、特别是看到有技术比自己强的同学在场时,自觉“技不如人”,怕丢丑而终止练习,因而也极易产生自怨自艾的自卑心理。

对武术项目的学习,还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不同项目也会产生不相同的心理障碍。一般来说,对长拳类的刀、枪、剑、棍、拳术以及散打感兴趣,这是因为这些套路中的各种起伏转折、闪展腾挪、窜蹦跳跃等动作刚健有力、勇猛快速,其运动特点和实用价值适合于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活动特点,这是总的情况。但也有差异,不同性别、个性的学生对不同项目的学习情感也取舍不一。一般来说性格直率刚强的男女生喜欢刀、棍、长拳、南拳等项目,而性格温柔的大多女学生和部分男学生则喜爱与之性格相近的剑、枪和太极拳等飘洒优美、柔和、缓慢的项目。如果前后两种学习内容进行交换教学,学生的学习需要因得不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则明显下降,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障碍。

1 . 4不同教学环境条件与教学要求所产生的心理矛盾

练习武术一般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场地要求小则几平方米, 大至竞赛规则规定的14×8m均可练习武术,但也因此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加上学习武术动作时,重复练习某一动作的现象普遍存在[5]。武术谚语中所强调的“拳打千遍,其理自见”概括了练习掌握技能的关系,却说明了练习武术只有达到“量”的要求,才能实现技术上“质”的转变,其过程既苦又累,运动的竞争性、兴奋性和激烈程度远远低于球类运动。此外,武术套路考查、考试过多、评分更严,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身心影响,形成心理矛盾。

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教师按照培养目标、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及课堂常规要求学生,并根据教学反馈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便对教学系统进行反馈控制,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其主观愿望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教师要求过严,往往会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同样可以成为学习的心理障碍。如每次反复、单调的要求学生重复同一动作的练习,并因学生对动作完成不好而责备、训斥乃至挖苦,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其最后必然会影响教学训练效果。

2消除心理障碍的建议

为了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教学与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状况,适当的调节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既要注意学生的生理负荷,也要注意心理负荷。

(2)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对教学中出现的难度动作根据以上原则进行合理分解直至学生完整掌握动作。

(3)诱导教学: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于接受能力、协调性较差的学生要耐心诱导,及时鼓励,并通过采用分解教法,慢速示范,多领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4)对不同个性、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结合武术的攻防方法,锻炼价值诱导,激发学生全面学习的心理因素,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

(5)使学生明确不同项目的不同练习特点及要求,以适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心理需要;考查、考试要适当,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兼顾学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学内容要充实,教法手段丰富多样,教材搭配要恰当,调整好教师自身的课前心理状况,使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可尊敬和信赖的人”以协调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3结语

体育院校武术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体育院校武术套路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查阅和收集近年来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著作、期刊论文及数据资料,再对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河南省5所高校在武术套路教学一线工作的部分教师和部分专修武术套路的学生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现行武术教学内容的态度和看法。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体育院校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情况统计分析

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竞赛套路占了总课时的54.17%,而传统武术约占四分之一,可见学校在武术套路技术教学方面对竞赛套路的重视性,而在另一层面上也就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学。

由此可见,现行高校武术套路技术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竞赛套路”为主,缺少了攻防技击的实用练习,却忽视了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武术套路技术教学内容理应是历史传承因素含量较高的传统的武术技术。受武术专项时期的竞技武术项目教学与训练的影响,后一代高校的武术教育者在成才的过程中,以技击实用为主的目标追求发生了倾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 学生对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反馈信息的分析

由表2的调查可以得知:有97%的学生认为武术教学内容需要改革;有75%的学生认为所学的武术不实用;有94%的学生认为没有进行武术的技击性练习;有94%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入武术技击性的教学内容和练习;有93%的学生认为没

有进行拳种的系统化学习。由此可见武术套路技术教学基本没有进行拳种系统化的教学和武术的技击动作的教学和练习。

2.3 教师对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反馈信息的分析

从表3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中,在技术课没有攻防技击动作教学的人数占92.9%,在技术课有拳种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的人数只占6.9%,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攻防技击动作和拳种系统化的教学。而武术的技击性和拳种的系统化在教学中应该占有一定的分量,必须进行教学和实践。

表2、表3结合分析可以得知: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武术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武术套路的本质即技击性,认为武术教学内容需要改革,应该加入武术技击性的教学内容和练习。中国传统武术始终强调“打练结合”、“体用兼备”,武术的“练”与“打”是有着内在的技术联系的,是一元化的。所以在“练”的过程中,要将“练”与“打”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武术运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从以上调查得知:有93%的学生90%的教师没有系统的进行武术拳种教学内容安排。众所周知,拳种是认识武术的实体,脱离开拳种认识武术不可想象。武术知识体系是由丰富多彩的拳种知识构成,从拳种产生过程、技法特点、锻炼功效等出发,各拳种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在进行拳种系统教学时,要在全面接触武术的基础上对某一拳种得到系统的学习,体现“全面发展、整体优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相结合原则。

3 结论与建议

1.武术套路技术教学内容以传授“竞赛套路”为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建议要将武术教学内容的合理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有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技击动作的教学内容,弥补其知识结构的不足。

2.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武术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武术套路的本质即技击性,认为武术教学内容需要改革,应该加入武术技击性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建议教师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以教师为主的直观教学,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参考文献

[1]宋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技术教学内容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116-117.

[2]刘彩平.体育院校武术套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115-116.

[3]张力.技击——武术发展的核心支柱[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9):89.

体育院校武术 篇10

1 武术短兵的特点

1 . 1 器械较为简单

武术短兵所应用的器具制作简单,方便。一般来讲,武术短兵运用所选用的兵器制作流程大致为:其内部为硬质条状材料,如藤条、细钢条等,然后在其外部包裹密实并且富有弹性的海绵,最后在其外部包裹成型的皮革套。兵器选用的材料十分普遍。另外,武术短兵运动需要佩戴的护具相对较少。其在竞技过程中并不需要如同剑道、击剑等竞技一样穿着很多护具,武术短兵仅需要穿戴护裆护具即可。同时,武术短兵运动对场地的要求标准较低,在擂台上、平地等都能够开展比赛竞技活动。

1 . 2 项目较为安全

因为武术短兵所应用的武器外层都包裹密实的海绵层,所以对击打发挥了良好的缓冲功能,兵器打在他人身上,不会向拳脚活动一样具备穿透了,相反,其声音较大,力道较为分散,从而提高了项目的安全性。同时,在武术短兵竞赛的规则中,也有“击中即停”的条件,从而促使竞赛刺激却不激烈,提高安全性能。

1 . 3 击打位置较为开放

在进行武术短兵竞赛期间,除了面、颈、裆等位置不可以击打,身体其他部位都可以进行击打,例如:上三盘、下三盘、两侧等。

2 武术短兵的作用

2 . 1 具备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作用

对于武术短兵运动来讲,其在不断的形式变化下开展攻防格斗。所以,就需要练习人员能够掌握对抗的节奏与距离,创作并精确捕捉最佳时机,在往复移动期间同手中的兵器做好配合,最后击中对手获取得分。不断变化的攻防形式及战术都需要练习人员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是,此种能力也需要建立在练习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战斗技巧,精准控制武器等,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同时,武术短兵作为一项短兵器对抗运动,需要经常进行训练,可以增强练习人员对器械的防守、进攻能力。

2 . 2 具备休闲娱乐的作用

尽管武术短兵运动采用的形式为二人直接对抗,然而,对抗过程中不但包含惊险、刺激,同时也具备欢乐。对抗过程中激烈的氛围可以带动练习人员的运动热情,当击中对手的一瞬会获取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欢乐,同样,被对手击中时的沮丧也是一种别样的感受。借助武术短兵运动,能够使人们缓解压力,消除疲劳。在运动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在运动结束后,就会获取一种放松的体会。另外,借助体验攻防活动,练习人员所形成的情感波动也是享受体育的过程。

2 . 3 增强身体与兵器协调性的作用

在武术短兵运动期间,需要应用兵器进行对抗,那么练习人员就需要熟练协调好自身的动作,与兵器进行周密配合,从而才可以保证在比赛中获取成功。因此,武术短兵运动具备良好的增强人员身体同兵器协调性的作用。

2 . 4 培养竞争观念的作用

对于武术短兵运动来讲,其对抗较为热烈,也就需要练习人员不但应具备熟练的战术、技巧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需要练习人员具备良好的品德意志,并坚持不懈的争取成功。培养练习人员的竞争观念。

3 在高等体育院校中推广武术短兵运动的意义

3 . 1 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常言道:道德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而武术短兵运动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短兵对抗竞赛前及结束后,都需要通过规范的礼仪进行问候,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品行素养。在二人相互喂招期间,能够让学生明白怎样同他人合作,关心他人。在对抗训练期间,能够培养学生逆境生存的能力,明辨是非。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讲,想要成长为同社会要求相吻合的人才,不但需要在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发展,同时也应增强自身的审美才能。武术短兵运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素养。在训练期间,身体与兵器协调配合的美、攻击与防守配合的美,在主动出击期间体现出的技击美,在回放过程中的转折美等。

3 . 2 有助于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时间

对于高等体育院校来讲,其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伴随着现今高校学生空余时间的不断增多,以往曾被无视的学生空闲教育受到了教职人员的关注。空闲教育,指的是借助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专业等,在空闲时间对学生进行再次培养,丰富学生们的个人生活。当学生们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后,就可以自由支配空闲时间。而空闲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会审美、认知、创造,创建完善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而武术短兵运动能够良好的完成上述任务。因为其并不受到性别、年龄等局限,并且内容较为简单,效果明显,可以良好的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同时,此项目还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素养,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及发展夯实基础。

3 . 3 有助于拓宽学生们的就业途径

众所周知,武术短兵运动不但具备竞技特性,同时也具备防身、健体的功能,也正是由于该项目具备这些优势,才能够让武术短兵运动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例如:高校开设健身课程、武警、公安技巧培训、武术竞技赛等活动,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拓宽路径,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4 提高武术短兵运动教学的措施

4 . 1 对武术短兵技巧进行改进

4.1.1 改进步法

在进行武术短兵竞赛期间,唯有凭借敏捷、灵活的移动步法同攻击、防守技巧运动上下配合,互相协调,才可以高效发挥攻防一体的特点。学生们应由实战入手,设定出同项目标准相吻合的实用性步法,并且对其进行训练,从而保证在竞赛期间可以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击中对手。

4.1.2 改进进攻

想要使进攻形式富有变化、灵活多样,就需要全面发挥短兵进攻的特点。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老师,在教学期间应始终坚持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循序渐进的增强自身的运动能力。教师应加大刺、劈、斩、崩、砍等简单招式的训练,并针对学生们的身体位置进行练习,借助实战训练,找寻不足,予以处理,增强学生们的运动能力。

4.1.3 改进防守

针对进攻的不同特点相应予以防守是获取成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另外,应增强对防守技术的练习,不但应熟练掌握各项防守技巧,同时也需要创建健全的防守系统,增强防守的精准性及稳定性。

4 . 2 对器械设备进行改进

应系统的对武术短兵运动使用的护具进行创新与改进,同时保证在实验期间能够承受较大的抗击性能,尽可能对练习人员予以保护。另外,护具的结构应同人体的结构相适应,不可以对运动人员的活动造成影响,从而更好的发挥短兵运动的作用。

5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武术短兵运动来讲,其是我国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今,尽管武术短兵运动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随着项目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对武术短兵运动的人才要求也相应提高。高校应加大推广武术短兵运动的教学力度,深入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育课程是学生们较为喜爱的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综合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高等院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期间,引入了武术短兵运动,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与欢迎。所以,作为教职人员,应对其进行深入研讨。本文简要分析了武术短兵的特点,探讨了武术短兵的作用并总结了在高等体育院校推广武术短兵的意义,提出相应的措施,目的在于进一步弘扬我国民族武术文化,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浅谈小学体育课的武术教学 篇11

一、利用武术的自身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传承至今,依然被很多人们推崇和喜欢,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影视剧对武术也多有宣传,学生可以说是耳濡目染,多多少少都对武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武术教学时,除了常规的教学方式以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武术的自身优势,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1.讲解武术理论知识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其理论知识十分丰富,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从“练好武术能不能飞檐走壁”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深入系统地讲解武术的理论知识,用简洁明了、准确生动的语言尽可能地讲清楚每一个动作的完整名称和动作要领,使学生对手、眼、身、步、腿的使用方法了然于心。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关于武术的小故事,比如,少年张三丰、少林将军许世友等故事,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体育游戏讲解武术套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一味地进行武术套路的讲解和练习很容易出现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不仅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会出现一些意外伤害事故。因此必须引入另外一种教学方式与之相结合,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他们容易接受且乐于参与,如果将武术套路的练习融入到游戏中,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两人一组,一名学生去攻击另外一名学生,可以冲拳或者推掌,但是脚下不能移动,被攻击一方可以躲闪。这样的游戏就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不仅使学生对武术套路产生了兴趣,而且在练习中掌握了动作要领,提高了武术技能、技巧。

3.从现实应用和明星效应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有些学生认为武术只是个花架子,一招一式特别讲究,欣赏还可以,但是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遇到危险,武术发挥不了作用,因而比较青睐跆拳道、泰拳等实战性较强的运动方式。其实这是对武术的一种误解,练习武术,可以对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等多方面有一个综合的培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要多讲解一些武术套路中的实用攻防含义,这样不仅加强学生对武术本质的理解,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明星等特点,讲一些功夫明星的练武故事,如成龙、李连杰等,树立榜样的力量,以带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二、搞好武术教学,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我们都知道,武术的练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学生在对武术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更需要长久地坚持和不懈的努力,这样才能学到一定的武术知识和武术技能。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会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将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落实。

1.培养良好体态,强身健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从年龄上看,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健康的体魄是人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石,武术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武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他们的骨骼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学生容易形成含胸、弓背等不良身体姿态,而通过武术套路的学习,可以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防止骨变形,养成良好的体态仪表并终身受益。其次,武术练习离不开运动,而且是全身的运动,这样就能强身健体。武术套路包含着屈伸、平衡、跳等动作,人体各部位、器官和神经都要参与运动,这样的运动使人体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全面提升身体素质。

2.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现在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很差,但是学习武术,必须要亲自动手练习,无法依赖他人,同时要求练习者要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所谓“起居有常”也。武术练习也讲究修身养性,对学生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样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3.磨练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古语说:“习武必先重德。”我们开设小学武术课的目的不仅要强健体魄,而且要磨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1)重视武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重视尚武崇德的精神,教导学生要形成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刻苦求进、见义勇为、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传承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理的优秀传统。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

武术练习素来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又有“拳不离手”“拳打千遍,其法自现”的古训,所以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吃苦和努力,这就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武术技能的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套路练习、散打实战,这就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兴趣,搞好小学体育课的武术教学,对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实施有着重大意义。所以广大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地提高武术教学的课堂效率,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责编 周春晓】

体育院校武术 篇12

武术散打专修课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主干课程, 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未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 教育观念和思想在变化, 学校体育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变化, 招生、分配制度也在变化。面对一系列重大变化, 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对此,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探析了高等体院院校散打专业课的创新教学, 为散打专业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二、教学中的误区——以热闹为“活跃”

创新的目的是激活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然而, 就目前的课堂现状看, “活跃”的课堂气氛却影响了教学效果, 尤其是对武术散打专业来讲。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育特点的特殊性, 如果没有充分有效的内在活动作基础, 外在的“活跃”是徒有其表, 毫无意义的。如何充分有效地判别内在活动的有效性呢?在规定的时间内, 教师通过动态的形式, 对技术细节和顺序进行讲授, 引导学生对技术概念、规则、原理进行理解和运用, 掌握如何解决技术教学问题的策略。在目前的技术教学中, 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主要是由个人理解加经验组成的固态知识,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只“知道什么”或“是什么”, 不能形成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有效结合, 达不到同步学习的目的。反之, 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去深入了解和掌握合理技术, 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在理解中产生的思维内化。由此激发学生去用理论指导实践, 用实践去验证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 还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三、调整教学内容, 拓宽教学思路

由于长期深受传统惯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即使在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大纲及教学过程中也很难从更高层次去理解这一点来拓宽教学思路。从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看, 大都注重提高运动技术, 学习训练方法, 了解科研知识, 提高裁判和组织竞赛能力的培养, 从而形成突出技术教学, 缺乏教学能力的培养;侧重运动训练, 片面方法单一;科研能力淡化, 培养目标、步骤混乱;注重能力提高, 组织竞赛培养不足。从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看, 主要是侧重专业课程的技、战术教学与训练, 提高竞技水平为主, 且课时量占了教学时数的70%~80%, 而围绕教学与训练的其他能力培养, 如制定相关文件, 教学与训练的组织、评价等, 几乎没有设计。科研能力的培养, 目标偏低, 步骤不清。专项裁判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和时数上, 比较得当、适中。而竞赛组织的能力培养, 又缺乏得力的措施和机会。为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要求, 针对教学一线发现的种种不足, 在拓宽教学思路的前提下, 教学目标应有所转移, 教学内容要有所调整。因此, 专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比例的明确化分, 教师在专修课教学中应有清晰的、整体的认识。每学期教学计划应有所侧重, 合理安排, 使四年的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四、调整教学模式

目前, 高等体育院校散打专业课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水平为主。由于学生在教学课中接收的知识范围过于单一, 导致多数学生出现在第一、二学期为了通过散打运动员二级考试而努力训练, 在通过等级后, 由于长期重复单一的专业训练, 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 甚至厌学的情况。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散打课教学内容单调、枯燥。

1. 专业能力的培养

四年的专项学习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 但是, 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是最终目的。然而, 创造是建立在多层次、多方面知识体系基础上的。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散打教学课中适当插入传统拳术的教学, 讲解传统技击, 无疑是现代散打技击的寻根, 如形意拳、八极拳、太极推手等。因为, 古代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是彼此互补, 并行不悖的, 只是练习的形式和最终目的不同而已。所以, 在课堂中对现代散打与传统拳术进行穿插揉和, 对拓宽学生视野, 借鉴、创新现代散打技术意义深远。

2. 强调个性化发展

从学生个体来看, 不论是体态, 还是运动心理, 都不尽相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模式, 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剥夺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由于散打课教学应是充满个性的教学, 因此实施教学要有不同层次, 教师指导要因人而异, 对不同的类群和个体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手段, 培养学生正视失败和胜利, 具有不畏强手, 知难而进、敢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最深刻地激发其内在的原动力, 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在的体能、智能和技能。

3. 考核方式的改进设想

为了从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身体素质及武德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必须采取系统规范、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因为考核的标准不仅是督促学生熟练掌握专项技术, 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武术散打技术是多元异化的结果, 虽然有基本统一的教学标准, 但是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较大, 在掌握技术或擅长方面却差异较大。为鼓励学生参加全方位学习和训练的原则, 应建立理论考试题库、设立多项技术考核标准, 并结合平日课堂遵守纪律情况和课下武德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在技术考试时,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至少一项或多项的考核内容, 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富有个性的空间。为保证考核评价的合理性和准确公平性, 开课之初就公布相关的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 以及不同成绩对应的相关标准。

五、结束语

现代散打专业课教学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逐步被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性化和创造能力等新方法取代。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 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发现能力, 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体育人才。

摘要:为符合时代教育的需求, 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本文针对目前散打专业课的教学现状, 提出了规范和创新现代散打专业课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散打专业课,教学现状,规范,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梁凤鸣.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整体超越[N].中国体育报, 1999-8-4.

上一篇: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下一篇:压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