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院校

2024-06-27

体育专业院校(共12篇)

体育专业院校 篇1

1、专业体育院校办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专业体育院校办学目标定位不精准, 办学理念不清晰。有一些体育院校在办学目标定位中不清楚, 弄不清专业体育学院办学到底应该是体现在“教”还是体现在“体”中, 由于搞不清楚到底该偏向哪一块, 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能都会涉及到, 这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出体育院校办学初衷。

我国专业体育院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大, 导致办学规模失控, 不能体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从而会导致我国专业体育院校教学质量下降, 招生过多导致市场需求饱和, 学历贬值就业困难的情况发生, 导致我国专业体育院校未来发展潜力挖掘力不足。比如成都体育学院现有各级各类在籍学生1.5万余名, 但是场馆面积才1.7万平方米, 人均场馆面积不足, 这也会影响体育院校教学质量。

我国专业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过于宽泛, 失去专业体育院校的特色。很多体育院校在专业开设上有十多个, 专业设置比较随意, 比如经济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都能在体育院校看到, 削弱了体育院校“体育”特色, 一味的追求学科齐全, 就与普通的院校没有区别, 忽视体育技能的培养, 忽视体育人才的培养, 导致最终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 很多体育院校年复一年的对老的专业进行继承开设, 缺乏对新专业发展的评估, 也缺乏开设新专业的意识,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现有的专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脱节, 缺乏社会竞争力。

我国专业体育院校办学层次不够丰富, 我国具有博士学历招收资格的高校中体育院校仅占20%, 基本上进行办学的都是一些综合性的大学或者师范类学校的体育专业, 办学层次不是很丰富, 缺乏高等教育资格的体育院校。

2、专业体育院校定位

首先, 我国专业体育院校发展理念要进行合理定位。我国专业体育院校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所高等教育院校, 它的发展要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专业体育院校的发展方向、专业设置等都是由于专业体育院校的发展理念所决定的, 也就是体育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体育院校的办学理念不是随便定出来的, 而是随着体育院校的发展与累计逐渐沉淀出来的, 是具有体育院校特有的历史文化与体育学校要表达的价值观体系。办学理念具体是体现在体育院校的办学目标中, 比如有的专业体育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体育院校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骨干体育院校, 有的专业体育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了发展国家体育建设, 为国家奥运争光, 有的专业体育院校是为了综合性发展, 办学目标是以体育与文化双向发展。当这些专业体育院校有了明确的办学目标, 才能推动专业体育院校的建设。

其次, 我国专业体育院校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当专业体育院校有明确的发展理念后, 就应该对发展目标进行定位, 也就是要将发展理念具体化。当前我国专业体育院校大多数都是隶属于地方政府, 基本上定位都是为多科性, 多科性就是学科门类比较多, 比较齐全。我国大多数专业体育院校的教学职能基本分为两类, 教研型和教学型, 办学类型和教学职能定位不一样, 那么教材内容, 课标等都会不一样, 专业院校不同的办学定位就会导致发展目标的不同, 实践化的方向也会不同。我国专业体育院校的办学层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层次不够, 我国拥有博士学位层次的人才培养体育院校只有四所, 办学层次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另外, 从专业体育院校的办学水平定位上来看, 有些学校描述的是国内外知名院校, 有些学校描述的是世界一流院校, 有些学校描述的是高水平的院校等, 这些不同的办学水平定位, 也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个目标, 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办学水平定位的时候是要明确一定类型内自己的体育院校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否则就只是一句口号, 而没有明确的类型定位基础, 失去应有的意义。专业体育院校的发展还要考虑到院校的办学规模, 当前我国体育院校的招生在不断的扩大, 虽然办学规模是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但是办学规模也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 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 不是说规模越大学校就有多厉害, 学校的发展就有多好, 而是要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 办学规模不能无限制的上涨, 一旦学校的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就会影响教学质量, 应该对每一批招进来的学生负责, 在能满足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合理的进行办学规模的扩充才是对办学规模有效定位。地方性的体育院校还要做好地方人才流动机制, 要根据地方经济情况、社会市场情况等出发, 为地方体育建设、经济与文化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从地方出发再面向全国。其实专业体育院校的办学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优秀的运动员、高级教练、体育教师、体育管理干部、科技人才、健身教练, 因此不同办学层次的体育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规模、培养方式、培养目标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研究型的体育院校培养的是裁判、教练等应用型、学术型的体育人才, 比如教学型的体育院校又是培养实用型的体育人才为主,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才能为体育院校的发展提供机会。

最后, 我国专业体育院校还应该对体育特色进行合理定位。专业体育院校主要是要提现在“体育”上, 这就要求在专业体院院校在进行教学是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又要体现出体育专业的特色, 既要满足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又要能为体育教育事业做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还能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专业体育院校的教育要从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中跳出来, 要以体育发展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能够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促进我国体育运动发展,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出专业体育院校真正的教学特色。因此, 专业体育院校在进行办学定位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体育特色定位, 形成自己的教学优势, 这也是今后专业体育院校良好发展的一个优势。

3、专业体育院校的发展

我国体育总局对专业体育院校有明确要求, 要求“力争在训练水平上有所突破, 更多地为国家培养能在国际上获得金牌的优秀运动员。”因此, 专业体育院校的发展应该要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 能够为国争光。专业体育院校在培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上是具有非常大的有事的, 竞技体育如果要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优秀的体育人才储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体育竞技要发展, 体育人才是关键, 因此专业体育学院出了要培养出优秀的体育教练、体育科研人员、体育赛事组织人员等之外, 还要发挥专业体育院校场地器材设备等优势, 推动专业体育院校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 朝着纵度深度发展, 为“奥运战略”做出贡献, 培养出高素质与高水平的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其实专业体育院校会存在一些缺点, 就是在运动训练上强度不够, 优秀的顶尖运动员数量少, 运动技术水平低下, 在一些国际运动会上运动员占有率比较少等情况, 专业体育院校的场馆设施比较齐全、人文环境佳等优势, 因此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增加运动训练量的投入, 加大运动训练队伍的编制, 让专业体育院校发挥自身价值, 做好专业体育院校运动项目布局调整, 做到专业体院院校在竞技体育战场的有利位置, 占领世界顶尖水平位置。

专业体育院校除了培养国家级优秀竞技人才、培养高水平的裁判员、教练以外, 也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体院教师、体育管理人员、体育医务人员、体育科研人员等人才。体育不仅仅是一项运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产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要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还要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 专业体院院校要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工作, 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专业体育院校的发展除了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员与教练、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者以外, 还应该面向社会,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推动社会体育的健康成长, 促进专业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发展快速,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升, 对健康的需求也在提升, 因此, 对专业体育院校来说, 全民健身就可以作为一项发展方向, 社会上需要专业的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经营人员、体育娱乐从业人员等, 只要通过适当培养, 就能体现专业体育院校社会价值。同时, 专业体育院校还可以向社会开放健身指导中心, 给社会群众提供一个锻炼的示范样板, 提供正确的健身方法, 也能够给在校学生提供一个面向社会的实习机会,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专业体育院校大多数都由地方管理, 因此这些专业体育院校发展要融入地方体育事业的大格局, 要贯穿整个奥运计划与全面健身计划, 为地方体育事业做出贡献。专业体育院校的办学就是要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培养各级各类的专业的高素质高水平体育人才, 为地方体育事业做出贡献。专业体育院校在开设教学的时候, 要根据地方人才资源、地方经济特色、运动水平等特点来进行专业布局, 让体育院校与有关项目管理中心相互结合, 共同发展, 做好体育人才储备队伍的建立工作, 开展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任务, 从地方出发, 服务于全国。地方体育院校要保持自有特点与优势, 对于能够进入国际竞技赛场的体育项目要加强训练, 保证领先于世界水平, 对于地域水平低的项目, 要加大这块的训练, 争取填补地域空白, 提高地域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水平。比如, 根据专业体育院校的情况, 对这方面的体育指导教练的人才引进, 对这方面的体育运动场所与设备的投入, 对这方面的训练强度的增加等, 同时要与各市区县形成一个体育训练网络, 多方面的加强人才的交流机会, 对于拔尖的学生要配置更专业的教学资源, 让专业体育院校成为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竞技运动人才基地, 为国家体育队伍储备优质力量。

专业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国家的支持, 只有正确定位专业体育院校的发展方向, 满足国家对体育人才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人才。

4、结束语

我国专业体育院校想要长远发展, 对专业体育院校的定位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明确体育院校的发展理念, 将发展理念具体目标化、实践化, 建设有体育特色的院校, 才能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为社会做出贡献, 为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强国之梦做出贡献。

摘要:当前我国专业体育院校办学会出现一些问题:办学目标定位不精准、办学规模失控、专业设置过于宽泛等, 针对体育院校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体育特色三方面出发, 来明确我国专业体育院校的定位。

关键词:专业体育院校,定位

参考文献

[1]马兆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历程回顾与定位研究[J].程度体育学院学报, 2014, (06) .

[2]池建.关于中国专业体育院校发展定位的思考———兼论体育院校的改革发展[J].中国会议.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 , 2015, (11) .

[3]郭玲玲, 欧阳柳青.我国体育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01) .

[4]刘淦清.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 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关于武汉体育学院办学理念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6) .

[5]杨桦, 霍红, 王广虎, 孙淑惠.“两个战略”的协调发展与体育院校的发展与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01) ) .

[6]李杰凯.新时期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理念与定位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4) .

体育专业院校 篇2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丛鹏 1032010935008

影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显现突出。通过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关对策。为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压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引言近年来高等院校连续的扩招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致使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的局限性,在就业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最早的体育类专业,也是我国与体育院校中规模最大的骨干专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如何,对今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和体育院系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研究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寻求对策,对体育院系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状分析

高校的扩引发的就业危机已经显现。目前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190多个,社会体育专业106个,运动训练专业54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4个,在校学生4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10000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每年毕业生近5000名。1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到大众化教育。教育部门没有过多的考虑到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市场供求关系,过多地批准各高校开设体育专业,使原本就应经饱和的体育专业毕业生更加拥挤供求矛

2盾更加突出。致使大量体育毕业生涌向工作稳定,工资不断提高的教师岗位,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雪上加霜。

2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1社会就业制度的变革

我国在1985年以前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于是,就业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国家提出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就业的办法,并最终决定逐步建立和健全全国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条件下的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3毕业生需要转变观念及时适应就业制度的变革。

2.2 毕业生个人因素影响就业

2.2.1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只盯着高等院校、大中城市以及富裕地区,不考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关专家通过调查得出社会对体育教师资源的需求为,从农村→城镇→城市需求值逐级减小;且从小学→中学→大学需求值也呈同一趋势。需求值分别为0.81、0.51、0.16。从中反映出城市学校以及大学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已近饱和,城镇中学也日趋饱和,而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学尚处“空缺”或“待补”状态。4目前的这种状态正是由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高,就业观念没有转变造成的。

2.2.2 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平平失去工作机会。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质高低逐渐成为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在不断的提高,他们希望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多样化合综合化。在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可见当代大学生已清醒的认识到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没有全面的综合素养,就难以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5.2.3体育院(系)改革力度不够影响毕业生就业

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继承和保留了科学、严谨、系统化等优良传统,然而重技、能轻能力和素质培养,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下降。课程结构单一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状况急需改变。教育实习的时间过短,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被理解成毕业生毕业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没有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对自身工作的宣传明显不够,工作效果也不明显,缺乏专业职业辅导员。缓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高校一方面的事情,它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等诸多因素。体育院校应该积极的研究和分析就业形势,不断地开拓就业渠道。

3.1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对于高校来讲,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统。很多院校只在大四的时候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能把它看作是毕业生教育的一个阶段,应该把它纳入高等教育整体当中,使就业指导课程贯彻高等教育的始终。6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临时性的工作。就业教育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代阶段应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第二个阶段要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当前就业的市场需求、以及就业的形势,选择就业、创业或者继续深造,树立健康的职业观、择业观;第三个阶段是使学生掌握好求职的本领,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礼仪、自荐和面试、竞争及诚信意识等的培养,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和就业竞争的指导。7的指导。

3.2 更新毕业生就业思路,拓宽就业渠道

培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要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正面分析就业形势,转变计划经济下毕业生就业的陈旧观念,加强对毕业生的正确宣传和教育,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树立“行行出状元”和大胆自主创业、多元就业的意识。8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

3.3 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提高教育质量

3.3.1加强体育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保持体育教育专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下大功夫改造传统专业,强化特色专业,巩固年轻专业,要有计划的缩减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充体育康复保健专业、体育社会专业,开创和培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传媒等专业,以技能培养为主,使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形成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同时,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要逐渐转变“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竞技项目轻非竞技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的传统观念。

3.3.2 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的时候,都提出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实践能力。然而本科生在校期间,只有通过实习才能增加工作经验。现阶段大多数的教育实习都安排在大四学期6-8周的实习时间。过短的实习时间很难满足现实的需要。很显然这种实习时间安排不甚合理。需要在现行的师范教育体制下,增加实习时间。就业实习的内容和时间系统规划,统筹安排,理论学习同实践锻炼交替进行,互相促进。学校应尽量加大对学生实习阶段的监督力度,延长实习时间,改革实习方式,可采用校内校外互相结合,见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也可分阶段几次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观摩与教育实践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9

3.3.3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实施创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方面。10然而目前体育院校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体育院校的教育要引导学生的创业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可增设体育创业指导课程,把创业综合性知识和所需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增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程。同时,对教学内容也要做相应调整,减少空洞的说教,增添应用性强的内容,实施案例教学。

3.4加大就业信息收集力度,创新就业服务手段

现今社会飞速发展和进步,体育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也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和工作岗位,体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产业、体育服务行业等新的体育应用领域。再者,由于人们越来越关心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除了传统的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之外,在全民健身领域,体育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

11前景。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网上就业服务体系,向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和用人岗位信息,向社会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广泛收集毕业生资源和绣球信息,完善毕业生供需网建设,尽快建立就业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及时掌握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信息,进一步扩大就业信息渠道。

4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严峻,要解决

就业难的问题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体育院系应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整合和利用各种有效社会资源,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走向基层就业,促使毕业生就业途径多元化。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树立信心、打破就业局限,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将会得到缓解.1影响体育教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与对策研究

2金融危机下江苏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3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改革

4苏明理,李靖等.论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35-37.5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 2006调查报告[DB/OL].(2006-04-23)[2009-03-25].6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7广州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

8山东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渠道的对策研究

9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

10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

体育专业院校 篇3

2013年我省仍然按小科类报名。考生在选择考试科类之前必须准确了解考试科类代表的意义。在高考考生报名号中第十位可以看出考生报考的是什么科类,例如3和7是艺术(文)和艺术(理);4和8是体育(文)和体育(理)。需报考体育、艺术专业的考生在申请报名号时要跟班主任讲清楚,领取相应报名号卡,并在报名时在报名号栏中填写小科类的报名号。

2013年我省高职类考生不能兼报体育专业,但可兼报艺术类专业,即高考报名号第9位为“8”的考生(高职类考生)不能兼报体育专业,但可兼报艺术类专业;第9位为“1”的考生(普通高考类考生)可以报考艺术或体育专业,但不能同时报考。

凡参加美术统考、非美术联考(专科)或体育专业素质测试的考生,艺术类考生可以选择美术统考、非美术联考(专科)中一项或两项同时选择,也可以都不选。需要强调的是,根据我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凡报考省内外院校(不包括44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见院校招生章程)报考美术类本科、高职(专科)专业的考生,都要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美术专业基础课统考。虽然我省不要求报考44所院校的考生参加美术统考,但有的高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报考美术类院校(专业)的考生在报考前须向有关院校咨询及查看招生章程是否要求考生参加我省美术统考,或者在报考时直接选择参加美术统考。

体育考生可以选择参加体育专业素质测试或不参加。都不选的考生表示只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考试,即学校单独考试,而不参加全省组织的统一考试。若考生在体育专业素质测试栏三项中,选择了任何一种,则表示考生要参加全省组织的统一考试,同时也可以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考试。例如:考生选择了“体育专业素质测试”,则表示考生要参加全省组织的统一测试,同时也可以参加招生院校自行组织的体育测试。

普通高校招生专业中的主要艺术专业有:

绘画、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影视表演、服装表演、表演艺术)、音乐(音乐学、音乐教育、器乐)、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工程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广播影视(影视学、导演、摄影、摄像、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音像制作、录音艺术)、美术学(美术教育)、建筑学、广告学以及动画、雕塑、珠宝鉴定等。

一般而言,把美术专业和对美术有一定要求的艺术专业统称为美术类专业。美术类专业主要有:绘画、美术学、美术教育、动画、雕塑、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工程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其他类的艺术专业如: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舞蹈、音乐类、戏剧类等统称为非美术类专业。

如国家有新的政策,将另行发文。

体育、艺术专业考试类型分为:

1.学校自行组织的考试,即单独考试,单独考试的院校主要是教育部批准同意实行自主招生的艺术院校(如XX美术学院、XX艺术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所有招收艺术类非美术专业且招生层次为本科的院校(如华中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

2.湖北省统一组织的考试,即统考。单独考试和统考的成绩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我省统一组织或联合组织的考试有:①艺术类美术专业基础课统考(简称“美术统考”)。②全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联合组织的非美术类高职高专联考(简称“非美术联考”)。考生凭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盖章的《高考报名登记表》到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报考。③全省统一组织的体育专业素质测试。考生在测试前一天到华中师范大学领取准考证,测试时间为2013年4月9-21日。

(二)我省2013年美术统考工作是如何安排的?

1.报名安排

考生报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年11月12-17日,考生在报名点(学校)完成资格审查,符合报考条件后缴纳普通高考报名考试费,领取报名卡。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18-20日,考生凭报名号和密码登录普通高考网上报名系统(www.hbea.edu.cn或www.hbee.edu.cn)输入个人报名信息,选择参加美术统考,并在网上支付美术统考报名考试费。个人信息提交和报名考试费缴纳后,考生最好退出报名系统重新登录,检查是否提交和缴费成功。未在网上支付考试费或支付不成功的,视为不参加美术统考。

第三阶段,完成网上报名和缴费的考生按规定时间在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参加电子照相,并亲自对打印的《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登记表》中的个人信息进行校对、签字确认。

2.准考证打印

报名参加我省美术统考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2012年12月4日至7日凭报名号和身份证号登录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hbea.edu.cn或www.hbee.edu.cn),自行下载打印本人《湖北省2013年美术类专业基础课统考准考证》。考生应仔细阅读参加考试的时间、地点、考场号、考试科目及注意事项等。

3.考试科目、分值及时间

4.违规考生处理

对考生在美术统考中的各种违规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33号令)进行处理。其中,对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以及通讯设备手机,按作弊处理,取消其各科各阶段考试成绩。对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替他人考试等作弊行为的考生,取消其各科、各阶段考试成绩,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

5.成绩公布及复查

我省美术统考成绩定于2013年1月5日在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hbea.edu.cn或www.hbee.edu.cn)上公布。届时考生可凭准考证号(或高考报名号)及本人身份证号上网查询和打印本人美术统考成绩。考生可到学校领取由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下发的成绩通知单。

对本人成绩有疑问的,考生可于2013年1月7-9日登录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申请卷面复查,复查内容为每科评卷员给出的打分情况,评卷员对评分标准的把握不属于复查范围。

nlc202309010536

(三)我省2013年体育专业素质测试工作是如何安排的?

体育专业素质测试是对报考体育院校(专业)的考生所进行的体育基本素质的测试。凡报考体育院校(武汉体育学院等单招院校除外)或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体育专业素质测试。全省将对体育考生成绩划线,只有体育专业素质测试达到分数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填报相应批次的体育院校或院校的体育专业(武汉体育学院等单招院校除外)。

1.测试时间、地点和项目

2013年湖北省体育专业素质测试地点为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体育专业素质测试时间为4月9日至21日。

考生按测试通知要求,在测试前一天到华中师范大学测试点办理测试报名手续,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凭高考报名登记表领取准考证。测试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到华中师范大学参加所报项目,该校进行的测试有:100米、二级蛙跳、三角形障碍跑;第二天到湖北大学参加所报项目,该校进行的测试有:原地推铅球、五米三向折回跑、800米。

2.成绩查询

我省体育专业素质测试所有项目均采用电子设备计时或测距,考生测试的原始成绩在测试现场通过电子显示屏或公告栏公布。

一般在考试结束后4个星期内,考生可登录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www.hbea.edu.cn或www.hbee.edu.cn)查询转换后的考试成绩。具体查询时间以当年通知为准。

3.注意事项

(1)网上支付考试费。2013年我省体育专业素质测试仍然实行网上报名,考生报名时须通过网上支付的方式缴纳体育专业素质测试考试费。具体缴纳办法参见高考报名部分。

(2)测试项目选择:100米、二级蛙跳、原地推铅球、800米为考生必考项目。五米三向折回跑与三角形障碍跑为考生选考项目,考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项参加测试,也可以两项都参加。两项都参加的取成绩较好的一项计入总成绩。

(3)测试地点的设置。在华中师范大学进行的测试项目是:100米、二级蛙跳、三角形障碍跑;在湖北大学进行的测试项目是:原地推铅球、五米三向折回跑、800米。

(4)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按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规定,为减少考试风险,减轻意外伤害给考生和考试组织带来的经济负担,考生在领取准考证前,须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凡参加体育专业素质测试的考生均须统一在保险公司设在测试现场的销售点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5)凡拟报考单独组织体育专业测试的院校的考生,应注意及时向单独测试院校了解测试时间、地点、报名办法及有关考试要求。

(6)诚信应考。考生应诚信应考,不请他人代考或替他人考试,不做任何违纪作弊的事。在测试过程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对使用通讯工具作弊、代替他人考试或由他人代替考试违规行为,取消各科各阶段的考试成绩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罚。同时,考生在测试前要认真了解各项目测试规则及注意事项,避免无意识犯规。

(7)考生在测试时,必须带身份证和准考证同时参考,两证缺任一证均不能参加考试。

(四)我省非美术类高职高专联考工作是如何安排的?

非美术类高职高专联考简称“非美术联考”,通常也叫“小联考”。凡报考省内外高职(专科)艺术类非美术专业须参加此联考,只报考本科层次的非美术专业可以不参加此联考。

1.如何报考专科非美术专业联考?

普通高考艺术类和高职统考考生高考网上报名时,在非美术类高职高专联考信息点选择“报考”。选择了报考专科非美术专业联考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到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凭高考报名登记表和本人身份证缴纳报名考试费,领取准考证参加考试。

2013年我省非美术类高职高专联考时间为:2013年1月8日一12日(2013年1月7日一11日报名并领取准考证),地点为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路126号)。

2.成绩查询

考生一般在考后一个月可以登录湖北省非美术专业联考办公室指定网站: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http://www.artschool.com.cn)查询,也可以登录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www.hbea.edu.cn或www.hbee.edu.cn)查询。具体查询时间请咨询湖北省非美术专业联考办公室(电话:027-87563259,87863036)。

(五)报考外省艺术院校的考生如何参加专业测试?

根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专业招生有关政策规定,2013年我省将继续对外省普通高校艺术专业来我省组织招生考试工作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安排。

2013年我省的外省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在鄂招生考试时间分两个时间段进行,自2013年1月5日至2月2日,2月18日至3月15日结束,考生可以兼报美术专业和非美术类专业。

考生可以登录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www.hbea.edu.cn或www.hbee.edu.cn)查询院校的报名和考试时间,详细考试安排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标准化考场公布为准。

不在我省组织专业考试的院校,考生须向该院校咨询如何报考。

医学院校体育专业实习模式研究 篇4

1 我国现行医学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的现状

体育实习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培养目标、体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原则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而言, 实习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缓冲带, 是进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预演, 也是一个转折, 这个转折不仅是位置的变化, 更是心理、社会认知、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积累和锻炼。对于学校而言, 实习不仅是学生在校几年知识的一次大的检阅, 也是学校培养人才质量、反馈教育培养过程的差距与不足的“试验田”。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方面, 我国高校教育专业主要采取短期集中教育实习的方式。长期以来, 体育院校和师范类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教育无论采用什么模式, 集中实习还是分散实习, 都会面临一个问题, 即教学经验的缺少而使思想准备不充分、心理的紧张而导致能力和业务技能工作的适应期延长。目前,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淡薄, 业务素质缺乏, 教学时间少, 安排不周密等问题。

1.1 实习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实习模式。现今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的体育教育实习模式为例可分为两大类:第一, 集中实习模式:主要是基地式教育实习方式, 这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实习方式。将学生随机分组安排到固定的教育基地实习 (以中小学为主) , 每个实习小组有老师带队并选出学生队长负责带队老师对接。这种集中的教育实习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便于组织管理;二是便于指导教师随时针对具体问题加于指导。但其方式也存在两个弊端:首先时间短, 难以真正实现教育实习的目的。实习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对中学体育教育和教学有较深刻的体会和较全面的了解是困难的。在短时间内需要完成体育教育见习、课堂教学实习等一系列总结式或反思式的教案, 其效果往往达不到最初设定的目标;其次是实习资源少或实习学校过于集中。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 每年临近毕业的实习学生人数逐年增长, 不同学校体育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所学校实习, 使得课堂教学要排队轮流, 减少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践的机会。第二, “自主实习”模式, 即在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间内, 将实习生发回到其生源地, 并让其自己就近选择实习学校, 通过委托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对实习生实行管理。这种分散的教育实习模式可以减轻学校联系点、选派指导教师的压力, 并由此节省部分实习经费。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点的优势表现在:在实习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用人学校与实习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成为学生日后就业的良好基础[1]。但这种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点, 多考虑离家近, 有熟人好办事, 易忽视实习条件, 一定程度难以保证实习的质量;二是分散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不易控制, 易出现放任自流、走过场的现象[2]。

1.2 实习时间现状分析

实习时间短是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调查, 我国大多数体育院系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世界各国高校学生的实习情况各不相同, 据了解, 美国高校的教育实习为l5周, 法国为27周, 而目前, 我国高校实习的时间一般为6~9周左右[3], 主要采取的是集中实习的形式。高校实习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在6~9周的时间内, 学生要完成适应环境——进入状态——调整状态——总结经验一系列的过程, 因此很难充分发挥实力和达到实习的目的。

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历届在中小学实习的学生调查论证结果得出:体育教育实习过程中由多个子目标构成, 实现各个子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差异比较也不尽相同, 见表1。

通过选出较有针对性的子目标来研究, 结果发现:学生能全面评价自己的工作水平平均需要8~14周的时间, 而正常完成实习的时间为12周, 表明短时间的实习不能全面完成实习目标。

1.3 医学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医学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没有突出面向中学或社会体育保健教育的特点, 具有保健体育专业特色的课程完全没有或者很少;课程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 医体结合定位不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职业技能课教学重视不够, 比如有特色的针灸学、推拿学没有针对性的实践, 而且在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联系不密切, 都会使所学的知识不能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在与历届毕业生访谈中了解到, 主要反映的问题是在于专业课课程的设置上, 一些传统的基础性课程开设课时比较长;一些社会上需要的专业课程开设的少, 学时不多, 很难掌握好, 不利于以后的就业。

1.4 实习基地建设的分析

教育实习基地是实现教育实习目的的基础。经调查, 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已建立起各自固定的实习基地, 这些基地一般是位于学校附近, 基本能够确保每届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同时, 所有学校都有少数一批人自己选择实习地点。传统上来说, 体育专业的学生的实习地点绝大部分是在学校, 实习地点也是在各中小学, 形式单一, 人才过于集中。医学院校体育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基于教育类专业的体育专业学生设置的, 虽然满足了一定学生的教育实习需求, 但却不利于医学院校体育专业的特色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且高校为了实习管理的方便, 学校通常将实习的地点安排在高校所在的市区之内或者附近。市区内教育实习资源原本十分有限, 学生即使进入学校进行实习, 在“人多粥少”的情况下, 实习的机会和时间就会相对减少, 达不到实习的效果。

1.5 实习指导思想的分析

深受“只为学校体育课而实习”陈旧观念的影响, 大大限制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视野。个人兴趣、就业压力等原因使得并非每个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能够从事体育教育事业,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 习惯上将教育实习作为大学实习的唯一并且是终极目标, 这样的指导思想大大的限制了实习的出路, 不利于视野的拓展。

2 构建医学院校体育专业特色新型实习模式

实习作为高校学生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安排的时间不能太短, 太短达不到实践要求。但如果每年安排一次较长时间的集中实习, 在实际操作上也是很难达到的。

2.1 新型实习模式的实施内容 (图1)

2.1.1 预习阶段

此阶段在每个学期安排1~2次的短期试教活动 (1周内) , 帮助实习生初步掌握教学的基本程序, 逐渐加强适应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 每组学生指派一名指导教师。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中小学教学、社区体育指导员等等, 可以通过试教检验教案的可行程度, 帮助发现问题, 使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试教得以纠正, 从而使实习生能够顺利地进人教学实习工作。试教可采用个人试教、小组试教、借班试教三种形式[3]。鉴于医学院校体育生, 可安排体育保健课程的试教。借班试教可采取在附近中学进行试教, 也可以拓展到社区等, 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医体结合教学。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 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进行试教, 充分利用手头上的有效资源。

2.1.2 针对培训

第七学期统一实习前利用三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针对学生选择实习方向不同对其进行对应的培训, 如:选择到中小学实习的学生主要加强队形队列口令等, 在此基础上巩固学校保健知识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对于到社区进行体育指导实习的学生, 可以对日常健身气功、体育养生知识、体育康复推拿手法等针对培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实习时所需要的技能选择培训。

2.1.3 实习阶段

主要是学院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体育课教学、体育保健指导、见习班主任、协助中小学校组织大型运动会等, 或一部分人自主实习到企业、社区等进行运动康复指导、健身气功指导等。实习时间一般安排为1 2周。

2.1.4 成果交流

实习结束后, 实习生之间通过经验交流, 共同探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写实习总结以及学院通过实习教育成果展示等形式, 对整个实习过程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总结, 在肯定实习生劳动成果的同时, 总结实习工作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 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重视实习调研报告, 通过收集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总结, 提高学生工作能力。

2.2 加强实践教学自主性, 注重实践针对培养

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实习对医学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是个很好的平台, 专业资源的优势,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不仅学习体育专业知识而且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学习针灸、推拿、中医养生, 专业的运动医学知识, 技能本领的多样化, 使得学生在实习方向选择更加多, 不用局限于集中安排到中小学实习。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发展方向, 使学生在以后就业定位上更加明确。

2.3 课程系统合理, 突显专业特色

灵活的实习课程内容和多样的实习比赛活动相结合。一般情况下, 学校会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在大学前三年中基本结束教授。大四阶段学生进行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因此, 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外, 学院还可以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当穿插有关实习就业的知识和技能, 并且通过试讲比赛、模拟实习现场等互动活动加深学生印象。

医学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为主要指导思想, 结合医学专业特点, 以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为主开展教学[5]。全国各个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大都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设置, 这是大纲的要求, 也是体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 医学院校的体育专业除了设置体育基础课程之外, 更应该突显医体结合的优势。

2.4 实习基地建设的多样化

教育实习基地过于集中现象突显, 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实习观念都需要根据形势进行变化, 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该从市区实习逐渐向其他县市倾斜, 在给自己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 也会给当地的教育带来良好的推动作用。现今具有医学知识的体育人才需求很大, 尤其是体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人才还非常紧缺。不仅如此, 实习也不一定要在中小学进行, 实习基地可以更加贴近群众, 社区体育和保健体育指导, 特别是中医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更可以向社区群众传授健身气功。如:八段锦、易筋经等, 这些都很受群众欢迎。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各幼儿园进行少儿体育推广, 寓健身于娱乐中, 何况目前幼儿教育的市场潜力巨大。

2.5 实习观念的改变

资料显示:21世纪的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程度依次是体育科研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康复保健员, 然后才是中小学体育教师。随着人们对体育保健和康复功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健身运动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 10年广州亚运会的“刺激”下,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引用统计广东省35家用人单位调查数据文献显示 (见表2) 。由此可见, 用人单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超过一半以上, 专业前景很好。

3 结语

实习涉及到的内容方方面面, 一届学生的实习并非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的是学校和学生从进入校开始四年来长期的准备和坚持。除了以上提到的有关课程设置、实习时间和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等方面外, 还有诸如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实习评价标准的设定等问题也会影响到实习质量的提高。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建院时间不长, 无论是对学生体育专业的培养, 还是对医体知识结合的培养都处于探索阶段, 除了借鉴了其他院校的经验外, 也逐渐了解到本学院体育专业的特点, 总结了一些经验, 并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就。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实习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谭红, 李相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11:70~73.

[2]谭红.体育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J].怀化学院学报, 2005, 24 (5) :139~141.

[3]郑东辉, 施莉.国外教育实习发展概况及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 15 (5) :69~74.

[4]董玉福, 李云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委托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报, 2009 (9) :81~83.

体育专业院校 篇5

全国体育校院体操教学、训练研讨会在我校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国家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举办,武汉体育学院承办。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等全国16所体育院校,共52位体操专家参加了会议。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教育学院代表和武汉体育学院体操专项研究生等列席了会议。武汉体育学院校长吕万刚、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罗超毅、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体操部副部长冯玉娟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魏旭波主持。

武汉体育学院校长吕万刚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对各位远道而来的体操专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我校近年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我校体操学科开办以来在教学、训练、科研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绩,并表示武汉体育学院愿意为中国体操运动的发展做更多的工作。随后,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罗超毅作了重要讲话,号召大家要深刻领会和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文件精神,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根据我国体操“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为促进我国体操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推进体操进校园的工作,提高我国体育院校体操教学、训练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努力工作。罗超毅深入解析了中国体操运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高校体操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并表示此次研讨会是中国体操协会、国家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第一次实质性地领导高等体育院校体操教学、训练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接下来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魏旭波对研讨会的目标与内容作了详细部署,并邀请全体专家观看了武汉体育学院啦啦操、健美操、舞蹈、体操的表演,专家们对武汉体育学院的体操类项目建设给予了一致好评。

会议期间武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彭道海看望了参会代表,并会同专家们一起探讨中国高校体操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

体育专业院校 篇6

摘 要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和综合实践课。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是体育专业学生根据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以获得独立工作能力所进行的一种教育过程。本文主要对教育实习的作用、特点、内容进行梳理与概括,以期为体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师范 体育教育 实习

教育实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师范生直接进入教育教学第一线,面对中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在思想、业务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对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规格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教育实习的作用

(一)教育实习有利于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巩固

教育实习是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在政治思想上的要求,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增强他们从师任教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的极其有效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实习的实践环节,可以进一步加深师范生对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坚定从师任教的职业观念和信念。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都深有感触地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二)通过教育實习使师范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

实习不仅使实习生对几年来学习和掌握的书本知识、运动技能和教学原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运用和巩固,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独立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例如,许多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之初,进行试讲、试教时,声音小、心跳快、调动队伍不自如、下达口令不果断、讲授时抓不住重点,这些都使实习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在实习中自觉地锻炼自己,培养自己,才能闯好实习关。

二、体育教育实习的特点

不同的学科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了解体育专业的特点,按照体育特点的要求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教育实习行动的顺利开展。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以传道授业为宗旨,所以对于体育教育实习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概括。

(一)鲜明的师范性

体育教育实习的师范性是由我国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师范院校要坚持为初等和中等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体育教育实习的师范性。师范生应具有教师的德行品质,才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逐步树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和权威。当然,实习生刚刚进入准教师的岗位,不可能马上达到上述要求,也不能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立刻转变为教育、教学能力,因为这种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为了加速这种转变,就必须加强突出体育教育实习的师范性。强化体育师范性的教学因素,就要狠抓“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四会”(会说、会做、会教、会写),“五功”(口令、表述、队列、仪表、演示)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掌握。

(二)实施的复杂性

体育教育实习的复杂性是指它的组织管理工作过程比较复杂。这是因为体育课程教学基本是在空间较大的运动场上,教学过程表现为运动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场地和器材安排与教学的对应性是否适宜,同时也要考虑活动场地的变换、组织纪律以及运动时的安全。这些因素使得体育课程的实施较之其他课程增添了许多变数和难度。

(三)内容的综合性

体育教育实习是一项内容综合而又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实习目的任务的综合性,实习效果评价的综合性。其中实习内容的综合性更为突出,实习生除了主要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还要实践组织大量的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竞赛、维修场地器材等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具有多方面的、坚实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以利于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四)操作的实践性

体育事业的实践操作性是体育教育实习的特殊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第一性的,实践是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实践操作掌握有关的专业理论,基础技术动作和技能。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专业教育的特点,去研究与进一步掌握教材,深入体验教师职能的本质。

三、教育实习行动内容

(一)教学工作实习

体育实践课教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听课、评议课备课、编写教案、试讲以及实际教学。体育理论课教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备课、编写教案、试讲、试教、听课、评议课。教育实习是师范学生初次进行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没有任何经验,这就需要高校和中学双方指导教师细心指导和严格把关,对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器械的使用、学生活动的设计、甚至提问问题的设计、讲解的语言、动作的示范、学生的整队等都要给予详细的指导。因此,实习生上课之前必须试讲,双方指导教师提出意见进行修改,合格后,双方指导教师在教案上签字才能上课。并且,教案一经指导教师签字后,自己不能随意修改,需要修改必须与指导教师商量。

(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在实践中与体育课紧密配合,通过学生的自主性体育活动,学生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培养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评价体育实践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四、结语

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学校体育的教学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广大体育专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了解这些变化的内容和实质并进行亲身体验,对将来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要求,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使实习能够顺利进行,取得实效,在进入实习之前明确体育教育实习的目的、任务、意义、作用和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崔金伟,刘玲,王高宣等.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2):5-8.

体育专业院校 篇7

关键词: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课程设置

知识经济时代必定伴随着各个领域的变革, 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也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提高。教育的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但实施过程的关键在于课程, 因此近年来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高等体育教育也面临着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变革, 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变化, 体育表演就是在当前我国社会对体育人才多元化、社会化需求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兴专业。本文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结合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实际情况, 选择我国已经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9 所体育院校对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高等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课程设置,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建立可行、有效的课程体系, 以期为体育院校体育表演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设置现状

我国共有14 所专业体育院校, 全部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表1 是对开设表演或体育表演专业的9 所体育院校进行的研究。由于我国体育表演专业是新兴学科, 起步较晚, 办学经验尚浅, 虽然发展迅速, 但由于各个院校的办学状况、办学水平、地域特点不同, 不能按统一的标准设立相同的课程, 因此, 体育院校体育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完善。

由表2 可以看出, 在9 所体育院校开设的表演 ( 体育表演) 专业中, 开设健美操 ( 含啦啦操) 、体育舞蹈主修方向的有9 所, 开设艺术体操主修方向的有6 所, 开设舞蹈主修方向的有4 所, 开设模特、声乐、瑜伽和舞蹈编导的各1 所。以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为体育表演专业主修课程的体育院校比例较大, 以模特、声乐、瑜伽和舞蹈编导为体育表演专业主修课程的体育院校所占比例较小。由此可见, 体育表演专业主修课程设置相对单一, 特色不够鲜明, 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中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校之间课程设置表现出大同小异。

二、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过程, 它涉及社会需要、学校选择和学生质量, 是一个拥有多元价值取向的过程, 同时课程的确定就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过程, 其结果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质量。高等学校课程模块基本分为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 如何设定并处理好他们之间的比例是课程设置的关键。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表演专业课程设置大多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大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单一, 学校之间课程设置大同小异, 主要表现为必修课中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混淆, 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放在一起, 没有针对性, 没有人才培养的层次性, 使学生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第二, 课程设置中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较大, 多数院校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偏低, 学生可选择的课程有限, 选修课程的科目较少, 不能较好地体现学科交叉和专业渗透, 造成学生综合知识能力较差, 使学生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素质得不到提高, 与教育部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 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课程设置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又要体现和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使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科学性和专业性, 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原则在保证科学性、专业性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同时, 还要考虑学校的文化传统以及自身发展条件。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主要指课程设置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 又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保证所学知识与其来源——社会实践不会脱节,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理论高度, 又能学以致用。

3.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校的实际条件, 又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改进与提高, 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4. 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指在课程设置过程中, 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又要视学校所在区域、学校文化传统等具体情况, 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化, 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 课程设置既要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 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使得教材更具有时代感, 并与国际接轨, 这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四、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体育院校体育表演专业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考虑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时分配要求及各个体育院校的地理位置、师资水平、经济条件和学生的基本特点, 因此, 各院校可根据本校的自身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表演课程的开设及其课时分配 ( 见表3、表4) 。

五、结论

体育表演专业作为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 在各个体育院校都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尚需规范、各种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在课程结构上存在着课程设置相对单一, 特色不够鲜明, 学校之间的课程设置也表现出大同小异, 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由于各个体育院校还存在着个体差异, 如学校的历史文化因素、地域特点、办学条件等因素, 体育表演专业的协同发展还需要在时间和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因此很多学者在体育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增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武术课程, 借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尝试将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花样轮滑、冰上舞蹈、舞龙、舞狮等项目与体育表演结合, 充分体现体育与艺术的相互渗透、巧妙融合, 不仅能彰显体育运动的魅力, 同时提高了体育运动的审美价值, 丰富了体育运动的文化底蕴。总之各体育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师资条件不断改进体育表演专业课程体系, 拓宽内含与外延, 调整课程设置比例, 协调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适当增加选修课程, 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专业发展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 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任海.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结构合理性的探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3]翟廷立, 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 .

[4]由健.论体育与艺术双向融合的文化内涵[J].艺术教育, 2005, (5) .

[5]方茂田.凝聚智慧共同努力切实做好教育国际化这篇大文章[J].世界教育信息, 2011, (2) .

[6]朱建伟, 陈玲.体育表演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路径[J].体育成人教育学, 2009, (5) .

[7]宋文利, 等.新世纪我国体育院校健美操专修课程设置与实施策略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

体育专业院校 篇8

关键词: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方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体育锻炼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此时,休闲体育更是作为一种时尚运动普遍开展起来。我国体育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也相继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但是,由于休闲体育专业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对于休闲体育的学科归属,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的安排等各方面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休闲体育概念的解释及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旨在为我国休闲体育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休闲体育的概念

休闲是闲暇时间里的各种身体活动,目的是通过休息,轻松,娱乐,求新以及自我实现来满足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1]。体育作为休闲的一种方式,以休闲体育的形式将休闲与体育结合起来,使人们通过休闲体育活动达到身心娱乐休闲的目的。而对于“休闲体育”的概念我国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

休闲学者马惠娣[2]认为休闲体育主要包括8个要素:第一,以休闲的方式或心态参与的体育活动。第二,在活动中表现出人的闲适性、即时性。第三,参与活动是在自由时间内,出于自愿、自由、兴趣的心理动机。第四,休闲体育为闲暇时间提供了多样性的体验。第五,其项目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趣所致。第六,是一种沟通与社交方式。第七,对参与个体有强身健体,心理调解,释放压力,培养情趣,锻炼意志的功能。第八,是休闲教育的必修课。

肖焕禹[3]将休闲体育定义为: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选择从事某些个人爱好的体育活动,并从中获得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休闲体育主张:身心放松和活动的乐趣。

虽然国内学者对休闲体育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是总结起来休闲体育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在闲暇的时间里。第二,必须以休闲的心态或方式参与。第三,必须参与的是体育活动。第四,参与者必须是亲身体验。

2 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开设的现状

2.1 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开设的时间

由表1可见:在我国14所专业的体育院校中共7所开设了与休闲体育相关的专业,而最早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院校是武汉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时间在2007年2月。其他院校的开设时间均在2008年的1月或是12月。由此说明了休闲体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进入高校的时间相对较短,不可避免地在开设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

2.2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所属院系情况

从表2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每个院校开设的休闲体育专业归属于不同的院系,有着不同的系别名称。例如:上海体育学院称为体育休闲;广州体育学院把休闲体育与管理相结合,称为休闲体育与管理系;西安体育学院把休闲体育归属于社会体育系;武汉体育学院则把休闲体育归属于体育经济管理学院,等这些充分的表明了在休闲体育的归属及名称方面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2.3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专业方向开设情况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每个院校开设的休闲体育专业归属于不同的院系,各院系所开设的专业方向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例如:上海体育学院主要开设了高尔夫球,户外运动,健身操舞三种专业方向;广州体育学院设置了休闲体育及娱乐保健康复,休闲体育及娱乐经营管理等专业方向;西安体育学院育开设了休闲体育指导和休闲体育经营管理等专业方向。无论各个院校开设哪些专业方向,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休闲体育的专业方向主要包括了具体的体育项目;体育指导;体育管理等方面。

3 我国体育院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体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在我国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虽然7所体育院校都开设休闲体育专业。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 学科名称问题

有研究发现:在2006-2008年度的中文类刊物中,与休闲体育相关的509篇文章,运用“休闲体育”为主题词的有406篇,用“体育休闲”为主题词的103篇[4]。而在我们休闲体育专业的开设过程中,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如表2中所显示的,上海体育学院就将其命名为“体育休闲”;广州体育学院称其为“休闲体育”,对休闲体育我们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名称。

2. 学科归属问题

我国体育院校一般包括四个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学。对于休闲体育学,它与体育教育训练学以及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更侧重于哪一学科,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更没有一个明确的学科归属。

3.专业方向问题

对于休闲体育这个新兴的专业,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少。各个院系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各不相同,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例如,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开设的休闲体育专业方向上主要侧重于休闲体育的指导与经营管理,上海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则侧重于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如高尔夫球,户外运动,健身操舞和冰雪运动等项目。

4.课程设置问题

由于休闲体育在我国开展的比较晚,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大家尚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概念。各个学校均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学科与术科之间所占的比重也不同。有的学校认为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比较扎实、全面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则侧重学科。有的学校认为学生需要掌握专门的专业技术,开设的术科课程相对较多,此外,术科里开设的技术课,每个学校所开设也各不相同,在这些方面我们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5.教师资源问题

现在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院校中,术科课程大都是由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来传授,学科方面则是由体育管理专业教师授课。对于休闲体育专业,缺乏专业从事休闲体育的教师。此外,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技术水平也不能充分的体现休闲体育的专业要求,严重制约了我国休闲体育专业更好的发展。

4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对策

1.统一规范休闲体育学科的名称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或与之有关的专业。但是对于这个新兴的学科,我们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名称,有的称其为“休闲体育”,有的称其为“体育休闲”,更有的称其为“休闲娱乐”。为了今后休闲体育更好的发展,统一规范休闲体育学科的名称是我们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2.确定学科归属

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对体育的研究不仅仅单纯局限在体育领域,对于体育心理学,体育休闲学,体育美学,运动医学等跨学科的研究也在慢慢的增加。休闲体育学是休闲与体育相结合的新学科,应该像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主传统体育学那样确定自己的学科归属,设置自己完整的理论概念体系,为以后休闲体育更好的发展提供基础。

3.明确专业方向

在我国开展休闲体育的7所院校中,每个院校对休闲体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各不相同。对于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休闲体育,为了其能够更好的发展,应尽快的明确专业方向,分清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等之间的关系,开设各种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新兴休闲体育项目。

4.合理设置课程

体育的课程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种,学科和术科两种课程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各自所占的比重都有所不同。体育教育训练学侧重与专业技能,技术技能训练课程相对较多,体育人文学科侧重于专业理论的学习,体育专业理论学习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对于休闲体育专业,为了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健身群众的需要以及其长远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应合理的安排学科与术科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开设较全面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课程。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居主导作用,体育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传授专业的运动技能。由于休闲体育开展的比较晚,在休闲体育方面缺乏专业的教师指导,制约了休闲体育的发展。因此,为了休闲体育能够在高校更好的发展及满足社会的需要,应加强休闲体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导部分优秀教师在休闲体育领域继续深造,提高休闲体育专业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为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专业师资。

5 结语

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体育各学科之间以及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情况逐渐增多。我们对体育的研究也不仅仅单纯局限在体育领域,而对于体育心理学,体育休闲学,体育美学,运动医学等跨学科的研究也在慢慢地增加。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开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休闲意识的加强,相信休闲体育能够在我国高校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地迎接休闲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金银日,卫志强.多学科视角下休闲体育概念的解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50-53.

[2]马惠娣.休闲与体育的文化渊源及现代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1-5.

[3]肖焕禹.休闲体育的演进,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6-11.

[4]陈玉忠.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25-28.

[5]郭修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建设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21-24.

[6]姚颂平.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学科建设的思与行[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17-20.

[7]谢松林,孙宏茹.论休闲时代——兼论休闲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31.

[8]栗燕梅.运动休闲概念、分类及应用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11):57-59.

[9]卢锋,刘喜山,温晓媛.休闲体育活动的分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2):59-61.

体育专业院校 篇9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操教学,改革策略

近些年, 人们逐渐加强对体育课程的关注程度。作为较为重要的专业课程, 在体育院校中体育课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现阶段的体育院校体操教学课程中, 实际教学情况不够理想, 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都无法满足时代所需, 不利于体操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 加强开展现阶段体育院校体操教学的改革措施, 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体操素质。

1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缺乏理论指导二者发展不协调

体操课程对学生具有较高的要求, 需要学生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同时体育教学中, 很多动作难度较高,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 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以此保证实践课中能够顺利开展。此外, 体操教学中具有较多的实践锻炼课程, 同时对学生的专业性提出较高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如果在实践阶段缺乏充实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 那么将会导致专业性的偏离, 与教学目标不相符。现阶段的体育院校体操教学中, 很多理论知识占有比例较小, 很多内容形同虚设。体操是建立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学生只有对理论知识掌握充足, 才能最大化的展示运动美和形体美。

1.2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讲解、示范、分解、纠正和结合, 这五种方式构成了传统的体操教学方式, 教师的主动性和唯一性时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长期以来, 传授技术动作都被放在首位, 而体操的其它特性就被逐渐忽视甚至遗忘。最近几年, 随着创新思维发展的广泛化, 人们开始注意到体操的娱乐化和健身功能[1]。但在专业实际教学中这些方面还在被埋没, 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且被动。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 影响教学效果。

1.3 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娱乐性

现今学生的竞技水平、以及身体素质仍是体操教学的核心内容, 这种方式使体育教学一成不变, 娱乐性和创新性都被远远忽视, 这种忽略体操运动本身的方式,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在体操学习和练习中同兴趣教学、创新教学相结合, 对学生完成紧张和高难度的动作是很有帮助的, 长期的死板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更加被动, 甚至抵触。直接导致教学目标和任务无法完成。

1.4 教学评价失衡缺乏合理性

当前体操教育教学评价依旧是以学生的技术动作为重点, 在理论和技能考核方面内容非常少。学生的体操意识和努力程度等因素, 能直接反映出该同学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但各个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 使条件较差的同学不能完美的掌握技术动作, 导致考核成绩一般, 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下降, 严重者产生厌倦甚至恐惧的心理[2]。因此, 教学过程是考核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只有结合客观和定量的考核标准才能达到考核的规范和严谨化。通过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思想, 才能到达教学的完美完成。

1.5 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缺乏更新

现今体育改革不断发展, 对体操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能否保证新型教育模式能否使学生产生兴趣, 体育教师的角色就尤为重要。目前死板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将健身能力的培养看轻而只是注重单一的动作传授, 这使学生去缺乏学习中的思考和理解, 使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 (2) 将综合实践的能力看轻而只重视学生的体操专业素质, 体操教学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 但提早的娱乐健身作用、学生对体操的应用能力, 同样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2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优化体操教学

2.1 丰富体操教学策略

大学生能力各自不同, 因此体操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 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体操教学课程设计时期, 教师应当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进度, 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针对性的提出能够优化教学策略的相关措施。同时, 适当加强对体育用品的购买力度, 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器材。

2.2 正确运用示范法, 力求动作规范

在体操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示范法, 此方法在直观教学当中也是处于主导地位。通过此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做到眼看、耳听、心数、体动、脑记五位一体。在这种各项同步进行的模式中, 让教学知识易记、易做、易懂。能达到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动作概念, 提高练习的效率。示范法分为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师范四种方式, 根据不同的动作, 教师可以自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其具体要求如下:第一, 示范动作力求做到规范化, 并尽力做到轻松优美。示范之后让学生记忆深刻, 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3]。第二, 要目的性明确,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 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 恰当的掌握示范的次数、时机和方向。在教学初期, 完整的示范能让学生对整体产生兴趣, 然后再对各个动作进行分解教学, 让学生自主模仿和感觉各个动作, 以完成正确的工作技术。

2.3 重复练习法

在教学中, 对单个动作、联合动作或成套的动作进行重复训练称之为重复练习法。在进行重复练习时, 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想缺省提出的和各项要求也要合理并切合实际。科学的安排重复练习的时间和次数, 依照各个同学的实际水平和动作不同难易, 以保证重复练习的效率, 达到理想的练习效果。

比如说:在练习单杠、双杠、以及技巧项目中, 很多动作很难掌握, 重复练习就更加必不可少。学习初期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常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 此时, 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并采用新的方法进行识别记忆。这种新的认识需要不断地练习, 不断地向大脑进行反馈, 不断地进行校正, 如此才能让身体达到不在不同状态下都能准确完成各项动作。从而由感性认识阶段升华达到理性认识阶段

2.4 互助分组合作法

这种教学法突出的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 以完成共同的目标为目的, 使学习氛围得到提高和改善,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意, 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体操的教学模式是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基础的, 这项教学模式不仅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的成绩也带来大幅度的提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让学生自主安排领操、评价、总结等各项负责人员。阶段练习一段时间后进行角色互换, 以实现教育的多样化, 使学生不仅学到体操知识, 其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组织能力也得以提高。增加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展示, 这对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兴趣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3 结语

随着现代化体育教学思潮的不断发展, 对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 这些理论和实践也逐渐推动体操教学的发展和完善。在现阶段的体操教学中, 需要同素质教育、以及终身教学理念相融合。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合理安排体操教学课程, 完善教学系统, 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进而推动我国体操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维宝.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5) :43-44.

[2]王俊, 王少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视角[J].湖北体育科技, 2015 (10) :924-926.

体育专业院校 篇10

关键词:体育艺术,课程设置,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体育艺术科学在社会各领域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国内体育的审美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上一些机构, 如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场所、演艺机构、才艺培训中心, 甚至企业事业单位都急需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体育艺术人才, 这种市场需求就导致了体育艺术职业岗位的产生, 从而引发了高职高专院校对体育艺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的需求, 促进就业的要求, 体育艺术相关的人才培养专业应运而生。但是, 目前体育艺术专业开办才短短几年的历史, 作为一个历时较短的专业尚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从近几年体育艺术专业的发展可以看出, 目前体育艺术专业课程设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本研究旨在对国四所体育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情况现状、学生就业岗位现状分析, 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体育类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1 全国四所体育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共四所体育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 对各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如下表:

从上表可知, 除了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培养人才为健身、俱乐部服务之外, 其他三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较为多样化。

1.2 全国四所体育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情况现状分析

高职体育类院校开设的课程相对而言, 更切合区域及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 具体如表2。

从上表可知, 课程能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开设, 四所院校开设的课程既有区别, 又有相通之处。

1.3 全国四所体育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现状分析

从课程体系的影响因素来看, 人才需求、就业的岗位会影响到课程体系的建构及课程的开设, 高职高专培养人才是本着“够用、必需”原则进行培养的, 因此, 本研究对全国四所体育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现状进行了分析, 从各院校的就业岗位来看, 各自有各自的特色, 各自有各自的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些就业岗位的需求和要求, 为下一步有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从表3可知, 四所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就业岗位均能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开设的课程来进行。

2 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

课程体系的建构离不开人才培养目标, 本研究通过对体育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入手, 指出人才培养目标要正确定位, 提出了目标的构建可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进行建构, 以上三大目标确定后, 为整个课程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导向。

2.2 体育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遵循四大原则

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有规则不成方圆, 在某一时期建构的课程体系, 不是永久不变的, 它需要稳定, 也需要创新, 它需要科学, 也需要思想, 因此, 体育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遵循四大原则为“够用、必需”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全面性和个体差异性相结合原则、稳定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2.3 体育艺术专业课程结构的建构

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可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进行建构, 同理, 经访谈, 体育艺术专业课程结构的建构可以从知识层面课程、能力层面课程、素质层面课程进行建构。知识层面突出学生本专业的基础知识, 能力层面突出培养学生的体育艺术的技术、技能与实践水平;素质层面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培养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21世纪的有用人才。

2.4 体育艺术专业课程建构的主要内容

体育艺术专业课程建构的主要内容是复杂多样的, 本研究提出的内容主要有:体育艺术专业课程体现工学结合、构建“产、学、证、赛 ”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三级平台”、“两条路径”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现 “生产性”与 “真实性”, 实现了“教学环境、任务项目、实训效果、角色身份”的“四真实”。

2.5 体育艺术专业的社会服务课程研发

本研究调查的研究表明, 四所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的校内课程体系突显自身的特色, 课程为人才培养服务, 人才培养离不社会的需求, 因此, 体育艺术专业的社会服务课程研发要基于社会市场需求、要遵循逻辑关系、要体现连续性。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如下图。

综上所述, 本研究得出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主要有五大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 二是课程体系建构的原则 (包括“够用、必需”的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和个体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 三是课程结构的建构 (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质层面) , 四是课程建构的主要内容 (包括体现工学结合、“产学证赛”相合、三平台和两路径、实践和实用性 ) , 五是社会服务课程的开发 (包括要基于社会市场需求、要遵循逻辑关系、要体现连续性) 。

3 展望

本研究分别对全国开设了体育艺术专业的高校的培养方向、全国四所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得出了上述结论, 本研究结论对高职院校开设体育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体育艺术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这非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职业化、高技能和应用性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艺术类专业建设可利用与市场和职业对接紧密的优势, 利用职业教育贴近岗位工作实际的教学法优势, 以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培养为主, 形成与本科院校的差异化、阶段化培养特色。

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建设的重要体现就是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构上, 高职体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型的本科人才培养有有差异。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的界定上, 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有课程设置的差异以及教学方法要求上的差异。高职体育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着重强调与职业岗位的对应性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由于高职教育的学制和2+1形式及校企合作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硬性的要求,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高职体育艺术专业必须走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符合的道路。本研究对课程体系的五个建构, 为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 [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207.

[2]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06.

[3]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55.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缩印本) [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254.

[5]顾明远.教育人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6]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202.

[7]陈侠.课程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7.

[8]潘峰.体育院校体育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 2013 (5) .

[9]张雷雷.高等师范院校与体育院校开设体育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 .

体育专业院校 篇11

【摘 要】 为推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不断优化,采用文献资料查询、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部分航海类院校、航运界用人单位、船员和体育专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水上专业体育课程设置需求。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思想,结合航海院校水上专业特色,围绕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职业特点和适应性,优化体育课程设置,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航海院校;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课程理论;课程设置

0 引 言

海员是一种直接从事航运的特殊职业,具有艰苦性和风险性特点。海员不但要拥有强壮的体魄以适应海上的工作环境,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航海院校应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体育课程的设置,以此来推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尤其是应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结合航海专业特点,对航海体育和健康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重点探究和优化,在探讨体育课程设置中重点应放在如何将与职业特点有关的运动内容和身体锻炼方法合理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如何提高学生在生理、心理、团队意识、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是航海体育教育发展适应现代航海职业特点需要的当务之急。

根据研究需要和条件,选取上海海事大学2012级、2013级共218名航海类专业学生和参与航海体育教学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调查大连海事大学、部分船员及航运类用人单位,收集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集美大学等3所学校的航海体育教学大纲。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全面掌握航海院校水上专业体育教学的现状和课程设置相关理论,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回收率,对学生、教师、船员、航运界用人单位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方式。调查问卷338份,回收338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92.3%。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所得到的数据等资料进行逻辑归纳和比较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和访谈形成本研究的观点。

1 水上专业体育课程的构建

1.1 现代课程理论指引作用

针对如何确立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如何确定教育目标的来源,泰勒原理(见图1)从以下3个方面对此作了具体的阐述:(1)对学生的研究;(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

以泰勒原理作为主要理论依据,探讨和构建航海院校水上专业的体育课程。通过对泰勒原理的解读可知,要构建航海院校水上专业的体育课程,首要任务是确立教育的目标。教育目标的确立,需从水上专业的学生、航运界用人单位、体育学和相关教育学专家等3个方面入手,同时遵守《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 95公约》)。

(1)从学生角度分析,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适应航海职业特点要求的身心素质和运动能力,加强人生观、健康观和终身体育观的综合教育,为体育终身化、健康理念终身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从航运界用人单位分析,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交织,学校教育的功能是通过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并以社会为中介而实现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同时这些信息不断反馈给教育机构,课程编制者通过调整课程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

(3)从体育、教育专家分析,航海院校水上专业的体育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结合了航海、教育、体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而在制订课程时,应保证航海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制订课程考核标准。

1.2 构建原理

本文将课程编制定义为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见图2)。基于课程编制原理和上述原因,本文在构建航海院校水上专业体育课程时,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1.3 问卷统计和分析

从学生问卷分析,救生教学课程排名第一,潜泳课程排名第二,游泳课程排名第三,滚轮和球类项目课程排名第四,体育理论排名末位。分析表明,航海院校水上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特色及毕业去向具有一定的认知,意识到救生、游泳、潜泳等基本技能在将来所从事工作中的重要性。由于极少数学生已经掌握游泳技术,而大部分学生不会游泳,笔者认为,在开学之初,按照游泳能力分班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的授课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从航运界用人单位问卷分析,游泳、救生、实用跳水课程排名第一,说明企业单位将安全放在首位。通过调查和了解,在海上工作和生活中,最难克服的是晕船问题,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不能及时适应环境,对正常的工作造成影响。航海类水上专业的学生在大三或者大四期间,第一次上船实习结束以后,思想变化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抗眩晕能力差,在生活、工作环境、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性。笔者认为,在开设课程时,寻找一些抗晕船的体育项目,像滚轮、操艇、浪木、联合器械等课程可以提高学生一定的前庭器官适应能力,迅速成为一名合格的船员。

从任课教师及专家问卷分析,游泳、救生课程排名第一,说明任课教师和专家也认为这两门课是航海院校水上专业体育教育的核心课程。从航海职业的角度看,体育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掌握适应未来岗位需要的素质机能(如抗晕能力、平衡能力、灵敏、上肢力量等)和体育实用技能(如游泳、潜泳、救生、自救等)。

从船员问卷来分析,他们对航海院校水上专业体育各项课程设置百分比差异不是很大,对体育理论课程选择却达到了100%。船员平时主要在健身房锻炼身体,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科学的健身方法。因此,在体育理论课程中应从健身机能评价出发,传授运动健身知识,使船员能够自主制订健身计划、身体力行,主动参与运动,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使运动健身成为船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现有国内航海院校水上专业体育 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比较

从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集美大学等3所学校的航海水上专业体育课教学大纲(见表1)看,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对水上专业体育教学都非常重视。

(1)大连海事大学更突出游泳课的教学。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游泳课程都占有绝对的比重。同时在考核方面,也最为严格,以蛙泳慢游1 000 m为考核标准。

(2)集美大学在水上训练内容安排上较为丰富,增设了操艇训练,实用性较强,非常重视学生的专项训练和全面发展。

(3)虽然上海海事大学对水上专业的学生设置游泳学分的要求(达标500 m),但在适应水的能力及水上自救能力方面有待提高。海上专项训练是上海海事大学体育教学每堂课的必要内容,同时还有翻梯、滚轮、联合器械等专项训练。

三所航海院校体育课程都将游泳课程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与学校的专业特色相关。上海海事大学和集美大学除了游泳教学外,还开展多个体育项目,分成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散打等不同项目,设立各个选项班。

由于航海体育课专项适应性训练中的一些项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部分教师从安全考虑,将其取消或者减少教学课时。笔者认为,只有在训练中确实加强安全意识,掌握好科学训练方法,体育锻炼才能促进身体健康;否则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坚持将航海专项适应性训练列入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3 建 议

(1)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确保培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国际国内相关法规、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航海人才。航海院校水上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既要学生掌握适应未来航海职业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实用技能,又要体现体育对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

(2)航海院校水上专业体育课程的编制应当遵循教育学原理。航海体育课程编制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过程,须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

(3)根据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集美大学等3所学校的航海水上专业体育课程设置,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对游泳教学都非常重视和认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游泳技能程度,采取分班教学。航海体育课专项适应性训练中的一些项目虽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应坚持将其列入教学中。

4 结 语

本文通过航海院校水上专业体育课程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围绕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及适应性等方面优化体育课程设置。新的体育课程设置将航海体育教学与航海专业更加紧密地结合,更好适应航运业的迅猛发展给航海体育教学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体育专业院校 篇12

关键词:英语专业,体育,课程,创新

随着体育成为世界各国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与重要载体, 体育英语也凸现出其重要性。为适应社会体育英语人才需求, 我国自2002年以来, 相继有16所体育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 着重培养体育英语人才。英语与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就体育英语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开展了大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凝练获取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 但实际课程设置与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摆脱英语语言学科的束缚, 难以实现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的教育要求, 存在着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体育英语特色不明显;课时分配侧重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训练, 较少加强体育。

英语运用技能的培养;专业选修课方向体现不出体育英语, 且选修课程太少, 大多选修课成了必修课;学生不能对体育运动项目术语进行正确的翻译与分析。追其原因, 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其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难以实现“英语+体育”的教育目标, 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浓厚, 造成学生身在体育院校, 而对体育不了解, 更不要说将所学的外语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体育领域内。相关研究证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培养计划, 对照外国语大学教学计划, 达不到培养高级英语人才的目标, 对照体育学院教学计划, 又谈不到培养从事体育工作的技能[1]。为此, 本文以培养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为教育目标, 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实践运用验证其有效性, 为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思路与帮助。

一、完善建立彰显体育英语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办学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来看,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与单科外语学院以及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相比, 有着无法比拟的略势, 如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就要找准“英语+体育”的结合点, 也就是基于体育领域外语人才的需求, 培养能够在体育领域各行各业去谋职的语言水平较高的体育英语人才, 说起来容易, 但真正找准这个切入点是很难的。多年来, 以建立英语语言文学和体育学知识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立足将英语专业 (体育方向) 建设成为多个体育英语运动项目, 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专业, 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原则, 将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基础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并且掌握体育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能在国际体育交流、体育管理、体育服务、体育信息、体育新闻等相关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获取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体育院校体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体育英语专业处于管理科学、体育科学、教育科学与英语科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点上, 专业结构为集管理、体育、教育与英语等为一体的复合性结构, 具有专业的交叉性与边缘性, 英语专业的特色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字“复合型”, 具体地表述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的“复合型”能力, 它是外语类专业的共性, 也是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未来专业发展中的立足之本, 二是专业方向的“复合型”能力, 它是构建和突显我院英语专业特色的关键所在。我们围绕学院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这个中心工作, 遵循“英语知识在体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原则, 设置宽阔的课程平台, 从大的体育学角度将课程设置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 (体育专业课程、英语专业课程) 、体育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体育英语专业板块选修课程 (主选与副选) 四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 (即通修课程) 和选修课程, 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主专业方向选修与副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建立“复合应用型”体育英语人才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复合型”, 还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某一个领域是一专多能的“应用型”。

1. 构建“打通基础、层次分流、重点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无论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修订, 其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建立。因此, 我们必须着眼于体育领域的外语人才需求, 根据这种需求变化来确定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打破以传统外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界限, 在立足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基础上, 增设必要的体育方方面面的相关课程。同时,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 实施层次分流, 因材施教, 培养具有适应传统外语就业岗位以及体育领域的体育外语人才.建立层次明确、彰显特色的选修课程群.专业选修方向与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学生事业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明确各课程群的课程名称和教学基本要求, 同时要突出重点课程。另外, 对课程学时数、开课学期合理分配与设置, 使之相互贯通, 形成互补救教育功效.体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见图1。

(1) 公共必修课程:学院规定的课程, 同时增加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球、网球等体育类课程。

(2) 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一些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体育类知识课程, 拓宽学生知识结构, 为进一步学习体育英语技能, 奠定素质基础。

(3) 专业必修课程:设置高级英语、语言学概况、高级翻译等英语语言学课程以及体育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 加之一些英美体育报刊选读、体育英语高级视听、体育解说英语、运动项目英语等体育英语类课程。

(4) 体育英语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设定英语语言文学和实用体育英语两个方向, 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群的熏陶, 提高发展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 构建立足课堂、内化渗透、技能转化的外语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以及学生汲取知识的主阵地。因此, 我们必须要把传授外语知识与技能与体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突破口是做好教学全过程的整体设计, 构建外语知识传承与体育知识学习相结合, 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 外语技能转化为体育领域运用技能的教学模式。这种立足外语专业教育内化渗透培养的教学模式, 不仅包含了外语教学的内容与目标, 同时也突出了体育外语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专业技能向就业技能的转化, 有利于依托专业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功效。建立与外语教育机构、新闻机构、体育项目中心以及体育产业服务单位的实践联系, 分别发挥其英语专业优势, 形成“学习、实践、服务”一体化专业实习模式, 磨炼实践技能, 提我院外语专业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 取得很大的成绩[3]。

3. 增设体育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

(1) 增设体育学科与运动项目课程。增加体育知识、技能和实用体育英语方面的课程.对于这个问题, 实际操作起来很难, 方方面面的因素与困难, 增加多了, 影响专业课程总学时数, 而且减少一些专业课程学时, 师资又不易协调。为此, 必须找准这个结合点和切入点, 遵循学生身体状况、学院发展特色和体育与体育产业领域的地域人才需求。初步开设高尔夫、网球、体育舞蹈、足、篮、排等项目必修课。主要介绍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球、网球、河北民间武术等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规则与裁判法和赛事流程, 能够对项目专业术语进行翻译, 能够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 具备能在该项目领域进行服务交流工作的能力, 课程要求是采用双语教学, 同时与学期开设的运动项目教学相匹配, 要求学生掌握从事赛事服务、经营管理、文献翻译等基本知识与技巧.课程开设要求是第一学年讲解足球英语、篮球英语、排球英语和武术英语。另外, 第一二学年开设高尔夫球英语、网球英语.根据实际需求考虑开设一些必要的体育知识讲座, 包括体育产业学、体育赛事、体育新闻学、体育情报与翻译、体育健身、体育健身方法与指导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同时, 大三时增设高级视听说和体育项目专选与实践, 在学时分配上要考虑学院的特色。 (2) 增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依据外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取向以及就业的需求, 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类课程, 包括职业规划、就业形势与制度、就业准备、择业技巧与方法、创业指导等课程。

三、实践效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经过从2010级以来的实践检验, 其效果显著,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体育类特色课程的设置结合了我院专业特色发展, 高尔夫球和网球, 同时, 也结合了体育运动项目市场运做所需要的体育英语人才。

2. 同步教学模式的设置, 学生可以对一些疑难问题, 通过不同课程得以解决。对于体育知识方面的在体育课程中来学习, 关于项目英语方面的问题, 可在项目英语课程中找到答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是教师观念认识、体育项目英语授课技能、教材建设等问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依然影响着教师, 体现在对体育项目英语课上什么?如何上?重点提高学生哪方面英语技能?思路不是太清楚, 而且创新意识差, 依然延续着传统英语教学的思路。大多教师都是单一英语学科毕业的, 没有运动经历, 缺乏对运动项目规律、基础知识和规则的了解与体会, 在内容讲解上缺乏深度, 缺之系统性, 容易形成“东一榔头, 西一棒槌”的情况。教材始终制约与影响体育运动项目英语的因素之一。虽然进行了一定的编写与尝试, 但依然没有经过认定的统一教材。

综上所述, 体育产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呼唤着体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创新性地进行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教育教学改革, 才能使体育院校英语毕业生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实用英语理论的价值观念, 深入研究“英语与体育”两大学科相融合教育模式, 为国家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体育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贻刚.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90-93.

[2]河北体育学院教务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河北体育学院, 2010, (7) .

上一篇:苏轼的黄州诗下一篇:核桃采收与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