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专业(精选12篇)
体育旅游专业 篇1
摘要:体育旅游产业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但体育旅游人才缺乏,对其可持续发展存在严重影响。该文从人民需要和学校需要两个方面分析了三亚学院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必要性;从“天时”“地利”与“人和”3个方面分析了三亚学院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可行性,旨在为三亚学院革新人才培养方式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旅游,必要性,可行性
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与旅游两者的结合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时尚健康产业,以高于体育和旅游两者单项促进经济发展速度的10%快速增长。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体育旅游成为旅游者普遍追求的方式,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从海南本土高校体育专业设置来看,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高校或专业缺乏,现有市场有较大缺口。因此,高校顺应时代要求,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相应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体育旅游人才,促进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1.1 人民需要
随着当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精神压力大等现象却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人民需要一种亲近自然、新颖刺激,且能放松身心、健身娱乐、康体休闲的健身方式,体育旅游业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和投入体育旅游业,使得体育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体育旅游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支柱。由于体育旅游产业是以商品化的形式服务社会,能为体育旅游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和服务,为体育旅游消费者提供极大的便利,深受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欢迎,这样就形成了很大的体育旅游消费市场。要满足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仅靠国家和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和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才能解决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安全、体育旅游市场的开辟和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1.2 学校需要
海南良好生态环境能催生旅游业大发展,旅游产业链也可以不断延伸。这种自信源自于旅游市场对海南巨大的消费需求,且这种消费远远不局限于岛内居民,而是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这是海南打造成全国消费承接地的突出优势,也是海南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抓手与着力点。三亚学院是一所立足本土、放眼国际、服务国家、适应社会、创新创业、卓越争先,持续推进跨越式发展;始终致力于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通高校。所以,三亚学院应该抓住转型发展契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将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 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2.1 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天时”条件
国家旅游总局大力支持发展体育旅游,曾一次推出60多项具有当地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80多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路线来满足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消费者,并把1996年和2001年分别定为“度假休闲年”和“中国体育健身年”。海南省响应国家的政策,不断提升海南的旅游品牌效应,并在2009年被国务院同意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这就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政策。国家高度重视海南的发展,明确将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作为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性布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海南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一带一路”战略指向与海南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海南也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海南的地理和环境优势,把海南打造成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同时,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形势下,三亚学院也正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革新,进一步培养与社会全方位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契合其“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育人理念。海南省拥有偌大的体育旅游市场却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体旅游育专业,因此,三亚学院应适时增设体育旅游专业,为建设国际旅游岛培养专业型人才。
2.2 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地利”条件
海南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中心位置,靠近国际海运主航道,地处热带,拥有沿海、沿边、岛屿等地缘优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潜水、帆船、帆板、冲浪、垂钓、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滨海运动项目提供良好的条件。海南集海、岛、山、河、城为一体,资源丰富多样、组合度好,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集中了滨海沙滩、热带雨林、珍稀动植物、火山与溶洞、地热温泉、天然草原、宜人气候、洁净空气、民族风情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不仅为自行车、登山、漂流、野外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提供了必要的天然条件,而且吸引很多康体和养老机构开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等疗养服务项目。这些“地利”条件为三亚学院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提供教学、实习保障,还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2.3 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人和”条件
三亚学院紧贴时代发展趋势并与行业零距离对接,开有59个本科专业,形成了结构合理、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建校10年来,学校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赞扬,学生就业、创业率高,且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普遍认可,这些都离不开敢于创新的教师团队。开设体育旅游专业需要体育和旅游两个教学团队的支持,三亚学院具有这样教学团队。旅业管理学院拥有专任教师61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博士学位教师7名,硕士学位教师48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6人,还有多为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的双师型教师。体育学院拥有教师34人,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1人,硕士学位的18人,还有外聘兼职教授4名,兼职双师型教师4名。从三亚学院教师专业组成、学缘结构、职称分布和年龄结构合理来看,其素质、专业能力等各方面都能胜任体育旅业专业的教学及管理任务。
3 结语
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门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但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着体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建设国际海南旅游岛和“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三亚学院应该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利用“天时”“地利”与“人和”条件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培养市场需要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为学校适时转型和二次创业创价值提供突破口,并满足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逄艳.基于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
[2]杨赳赳.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4).
[3]龚明波.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制约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3):46-47.
[4]刘辉.我国体育旅游现状与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必要性[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85.
体育旅游专业 篇2
2、体育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是指体育旅游产品从旅游生产企业向旅游消费者
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一切取得使用权或协助使用权转移的中介组织和个人,也就是体育旅游产品使用权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而连接起来的通道。
3、体育旅游营销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指一个体育旅游目的地或体育旅游企
业在未来某一时期内在其市场中所要占据的位置。通常是指未来的目标市场、产品范围、销售量、计划增长率、市场份额和利润额等目标。
4、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 的各行业的总和
5体育市场:是指以商品形式向人们提供体育产品或对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进行交换的场所与交换关系
6、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以特定的消费需求为中心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
达到目标
方式:达到目标,正在发生事情,发生的原因,应用采取的措施
麦~~: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注销promotion
过程:分析市场营销机会:研究和选择目标市场:制定营销战略与策论:制定营销计划:实施控制营销计划
渠道: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其他中介
简答题:
1、体育旅游营销计划的制定过程是什么?
答:
1、规定任务
2、情况分析(背景情况、客观环境、常规预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企业优势和劣势、确定机会和威胁)
3、目标(财务目标、市场营销目标)
4、市场营销策略
5、市场营销研究
6、行动方案
7、预算
8、反馈和控制系统
2、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计划的实施都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
建立营销组织机构
设计科学、合理的决策和报酬制度
建设旅游企业文化
体育旅游专业 篇3
一、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开设现状
从国内体育休闲旅游人才培养来看,培养的层次有本科、高职高专类。本科层次的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高校的旅游学院或系部开设的体育旅游课程。如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培养的方向是体育旅游(运动与休闲)和体育管理与服务等。另一种是体育院校,较早的有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开设本科体育旅游专业。这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旅行社及各类体育休闲旅游企业从业的高素质的中高层次人才。高职高专类,如云南旅游学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等,这类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面较宽,主要从事各级各类健身中心及体育俱乐部教练、社会体育领域各部门管理与技术指导、旅行社或度假型酒店商业体育休闲旅游经营领域等工作;还有的从事户外运动、拓展训练、疗养、康复、保健机构的培训和指导。近年综合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旅游学校也陆续开设了体育旅游专业或举办过短期的休闲旅游、体育旅游业务培训,但招生规模均不大。
二、五年制高职体育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指导思想
五年制高职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专业课要为实习实训课提供技术理论知识并与之紧密结合,使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特色选修课程之间有机联系,以整体高效育人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礼仪修养、应变能力及专业能力。
(二)培养目标
五年制高职培养的人才具有实践能力极强的应用性特点,其培养目标的制订须考虑到两方面因素:一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要兼顾培养对象的可塑性和已经具备的文化基础。其培养目标应根据区域体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具有掌握体育学、旅游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体育休闲旅游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掌握体育休闲旅游的基本规律,能在体育休闲旅游与服务领域从事体育休闲旅游工作的服务与管理、组织策划、经营推广、咨询指导以及运动保健、户外拓展旅游、健身教练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体育休闲旅游专业高技能型人才。
(三)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
具备优良的服务理念和较高的职业素养,熟悉有关休闲体育与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规;掌握休闲体育、旅游管理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休闲运动、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所需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基本技能、基本原理;了解人体科学的有关知识与运动损伤预防与救治的基本技术;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知识、法规及休闲体育产品营销知识;了解休闲体育指导与推广的系统理论知识。
(2)能力结构
系统掌握专项休闲体育运动技能,为从事休闲体育指导与推广工作做好准备;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今后经营管理打好基础;掌握企业营销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具有无纸化办公以及网络营销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四)主要课程
1)公共课程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职业道德与创业指导。
2)旅游学课程体系
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中国历史常识、饭店服务知识与技能(体育旅游服务与管理方向)、导游服务知识与技能(体育导游方向)等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选择。
3)体育学课程体系
理论课:休闲体育导论、运动人体科学基础、体育社会学、身体机能训练、运动项目概论、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体育经纪人。实践课(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选择):身体素质训练、休闲健身体育项目理论与技术。
三、五年制高职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进行联合、定单式培养
开设新专业,要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色和岗位需求,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与当地相关单位进行联合、订单式培养。如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无锡喜洋洋集团签订定向委培体育休闲旅游专业学生协议,强化了学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双赢效果。利用学校外部资源(社会各行业的休闲健身场所、旅游度假酒店、旅行社、体育旅游主题公园等),联合培养、落实实训基地,作为体育休闲旅游活动项目开展点,不失为提高专业培养水平及社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打造精品课程
体育休闲旅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服务意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对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体育导游、饭店服务与管理、健身指导等)应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体系设计之中。在课程设置时,形成以体育与旅游科学两大学科的一系列基础课程“宽厚”的学科基础及跨学科的综合知识面。加强体育实践课程、技能训练等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高职教育的课程兼具理论性、技能性等特征,打造体育休闲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应整合学校、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团队进行开发与建构。体育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强合作,建立示范专业
体育休闲旅游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新领域,目前产业内缺乏懂客户服务、组织活动、经营管理及掌握休闲体育运动技能、器材使用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示范专业,必须突出特色,将体育、旅游、管理学科,体育休闲健身娱乐有机融合,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竞争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体育休闲旅游专业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体育休闲旅游专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打造示范专业,不仅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高职体育休闲旅游专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体育旅游专业 篇4
1 河南省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 (方向) 的可行性研究
1.1 广阔的招生就业前景
改革开放近40年来, 我省的体育旅游业需求的快速发展和崛起, 将为体育旅游人才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同时, 国务院早在2009年12月1日下发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战略和思路。2009年12月10日,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在“动观天下”中国体育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上联合向社会发出《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倡议书》。以上政策的出台, 意味着体育旅游发展即将出现一个大飞跃, 同时现在很多高校又提出“就业—培养—招生”的就业理念。因此, 现在在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 (方向) 是大势所趋, 体育旅游专业 (方向) 的招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1.2 扎实的基础条件
河南省大多数高校现均开设有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 在长期的办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教师, 以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来看无论是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能够满足体育旅游专业教学需要。同时, 河南省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也为专业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实习场所。因此河南省高校拥有增设体育旅游专业的所需基本条件。
2 河南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的借鉴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市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再重点结合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的特点, 注重体育旅游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 高等院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理论教育, 而且要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等的特点。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和教育学、旅游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素养, 同时精通设计各种体育活动并可以指导各类户外活动, 具有解决体育旅游实际管理问题能力。同时, 要具备基本、必要的救生和自救技能, 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 学会使用地图等定位工具。可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体育部门从事体育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2.2 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各大学的体育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基本相似, 包括两段式教育, 学分制, 主、辅修制等。由于体育旅游专业的特殊性和它的职业特点, 还应重点突出以下培养模式:
2.2.1“三证书”制和“1+3”技能
坚持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狠抓学生社会体育职教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毕业时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有效地实施了“三证书”教育, 即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证书、导游资格证书和体育行业相关资格证书。“1+3技能”即在三年级的学生选项教学时, 每个学生可自主选择1个主项运动技能贯穿始终实施学习, 同时, 还必须进行每个学期变更选择1个副项运动技能实施学习, 以培养学生具备一个主项和三个副项的技能素质为目标的训练学习。
2.2.2“全中有特”的培养模式
究竟是培养专业化窄口径人才还是通才型宽口径人才, 不能一概而论, 体育旅游的范围非常广, 在广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应针对河南体育旅游特点, 以户外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河南体育旅游特色, 同时加强救生和自救技能, 地图等定位工具使用设置和传授。
2.2.3 学校+公司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体育旅游企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肯定是实用型人才, 第四学期末, 学生即将进入三年级学习时, 由签约公司或学校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确定就业意向与课程选修方向, 部分课程可由体育旅游公司资深教练教授, 直接参与在校生教学, 学生在假期及四年级毕业实习时直接到所选择单位带薪实习及就业。
2.3 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体育旅游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接受到社会体育活动相关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 掌握从事体育旅游的基本能力。掌握体育旅游所需的体育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及练习方法;具有从体育旅游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体育旅游和旅游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体育旅游的理论前沿和社会需求;具有一定从事体育旅游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摘要:体育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 是体育产业不断横向发展产物, 更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河南省由于地处中原拥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必将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的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河南省体育旅游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顺应体育旅游也市场发展的需要, 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统计法等方法对我国目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在河南省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 (方向)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必要性, 提出了“三证书”制和“1+3”技能”, 学校+公司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涛.奥运燃旺体育游[N].北京青年报, 2000-09-05 (5) .
[2]王勉, 袁琳.体育旅游[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04-05 (6) .
[3]杨树人.现代北方人生活方式与冬季体育运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
[4]韩鲁安, 崔继安.体育旅游对国民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5 (2) :42-44.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http://www.gov.cn.
[6]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N].中国旅游报, 2009-12-14 (03) .
[7]万新芳.国外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课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 2009, 32 (7) :94-96.
体育旅游调查报告 篇5
组长:欧阳襄涛组员:刘时立、胡昭方龚显、陈玉立、李杨
目录
调查背景
调查目的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
调查表格
调查结果分析和对策
调查背景
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更要注重人际之间的交往能力。通过调查更深入的去了解体育旅游的有关知识。
调查目的1.通过对体育旅游参与模型的调查和分析,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掌握有关体育旅游的知识。
2.通过对体育旅游参与模型的调查和分析,提高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3.通过对体育旅游参与模型的调查和分析,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和分析能力。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社会调查引的一种数据收集手段。当一个研究者想通过社会调查来研究一个现象时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比如什么因素影响顾客满意度),他可以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也可以用访谈或其它方式收集数据。问卷调查假定研究者已经确定所要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被打印在问卷上,编制成书面的问题表格,交由调查对象填写,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调查对象
青年人群
学生和非学生大约比例4:6
男女大约比例:3:7
具体关于调查对象比例数据
总:60100%总:60100%
男:4473.3%学生:2236.7%
女:1626.7%在职与无业:3863.3%
主导年龄区间:19-2
3调查表格
1.您认为您参与体育旅游的决策态度是:
a.未准备的b.不重要的c.待决定d.重要的e.非常重要的f.必要的2.您认为您参与体育旅游的因素是:
a.有兴趣b.如果方便的话c.喜欢额外的体验d.旅游经历的重要部分e.旅游经历的核心部分f.出游的唯一部分
3.您认为不参与体育旅游的因素:
a.喜欢放松的非活动形式b.容易强迫或者拒绝c.有建设性偏好d.金钱或者时间e.有一定的意义f.伤害疾病的发生
4.您参与体育旅游典型的群体状况:
a.家庭b.朋友c.商务团体d.群体或者个人e.志同道合的群体f.职业团体或者个人支持
5.您认为体育旅游对于个人生活方式的意义:
a.没什么意义b.体育活动是非根本的,但没有优先权c.不是根本目的,但重要d.重要的e.是生活的一部分f.具有职业意义
6.您认为体育旅游的花费是:
a.最小的b.零星的c.比例较高的d.相当可观的e.很高而且很稳固f.非常必要的体育旅游需求谱系附带的零星的偶尔的定期的忠实的被动的 特征总结
决策因素abcdef参与因素abcdef 非参与者因素abcdef 典型群体概况abcdef 生活方式abcdef 体育花费abcdef
体育旅游参与模型调查数据统计表
题号各项所占百分比(%)
abcdef
1.40%10%38.3%8.3%1.7%1.7%
2.36.7%36.7%18.3%8.3%00
3.35%18.3%041.7%5%0
4.030%1.7%23.3%28.3%16.7%
5.26.7%30%15%15%11.7%1.7%
6.5%41.7%33.3%11.7%08.3%
附带的零星的偶尔的定期的忠实的被动的 特征总结
abcdef
23.9%27.8%17.7%18.1%7.8%4.7%
根据此数据结果可以得出:
1.青年人群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参与的决策度还不够。
2.青年人群对体育旅游的兴趣还不错,但有待提高。
3.青年人群的在闲暇时间和金钱上对于体育旅游的要求相互有些不合,促使青年人群不能有充分的条件去选择体育旅游并且去了解它热爱它。
4.青年人群对体育旅游的基础兴趣和认知是好的。
5.青年人群对体育和体育旅游认知和重视度不够。
6.青年人群对于体育旅游的花费还是愿意的根据总体调查经过和结果分析得出:
我国人民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度总体是不够的,体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也是不够的。
大多数人们对体育旅游的兴趣是起源于对体育和旅游的兴趣,及指的是对体育促进健康锻炼身体的兴趣和旅游开阔眼界和陶冶情操和身心的兴趣。
中国人口的复杂性和数量多以及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大多数人们都是以先解决生活基础问题为基础,没有多余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去从事并去爱好体育旅游。
也正是我国正在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国家对体育旅游项目的认知度,重视度和发展度还远远不够。在发展体育旅游方面往往只重视了体育或是旅游两个单方面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自己上下5000年文化的,每个地区之间,民族之间都有着自己所独有的特色,然而同事中国现阶段也是一个多元化,地区化,特色化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如果要走自己的体育旅游发展线路,也应该走地区性,特色性的体育旅游路线,开创自己的体育旅游发展道路,不要随着国外的潮流而去跟风,也不要使自己中国内部各个地区都被一个地区或者是汉族文化所同化,按着各个地区文化经济以及各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自己所独有的方面去发展各个地区的特色体育旅游。
调查结果分析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旅游知识的宣传,普及“体育旅游”这个词概念。
2.让人们知道体育旅游的重要性和体育旅游所带来的好处。
3.注重培养青少年对体育旅游的认识。
4.加强并完善体育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扶持体育旅游的发展。
5.加强并完善鼓励发展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扶持体育旅游的发展。
6.发展当地特色的体育旅游业,并积极推广和鼓励体育旅游相关的连带产业的发展。
具体对策:
1.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旅游区的客源市场进行调查,根据游客的爱好、兴趣,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设计出游客喜欢的体育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体育旅游的经济效益,避免造成一些旅游项目的市场冷清。
2.体育旅游经营者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利用媒体、网络、电视、宣传册等手段大力宣传各个地方的体育旅游景点,提高体育旅游景区的知名度,采取适当的营销手段,增加对周边客源的吸引。
3.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参与,定期举办体育旅游的相关比赛。
4.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件环境,主要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食宿、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而准备的各种设施。
5.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体育旅游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建立体育旅游信息咨询平台,加强对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切实提高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6.对一些具有危险性体育旅游项目,要求游客在参加活动之前选择一定的保护措施,如选择签保险或选择有人保护,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体育项目负责人的要求去做,确保旅游者的安全,避免一些不可预知的危险事件发生。
7.建议体育旅游企业积极组织客源,大力开展短期体育旅游。
8.注重并加强发展体育旅游相关的服务行业。
体育旅游该怎么走 篇6
人们对2008年奥运会仍记忆犹新,也一直感受着体育旅游所带来的特殊魅力。目前,我国在体育赛事接待上开始与国际接轨,不久前落幕的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就体现了国家对这一特殊旅游市场的高度关注。业内认为,今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即将迎来首个高速发展期。
伦敦奥运会给力国内旅游服务
在国际顶级体育赛事推动下,体育旅游成为了我国公民出境游的一大亮点。
2012年伦敦奥运会日益临近,作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旅游文化的新举措,中国奥委会首次将票务及接待服务类别单独进行市场开发,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体育代表团及赴英观赛的国内消费者。体育总局控股单位中体产业和凯撒旅游联合成为中国奥委会票务及接待服务类别供应商。凯撒旅游总裁陈小兵表示,供应商将推出“观赛一揽子服务”、“观赛签证”等系列旅游服务产品,去伦敦观看奥运会的游客将在体验赛场激情的同时,享受到专业旅游服务的便捷。而这次市场开发也为发展我国体育旅游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竞技体育只是一副‘骨架’,在推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还需要发达的‘肌肉’支撑,中国奥委会的市场开发要立足长远,拓展平台,整合资源,加强与社会各个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中国体育质的飞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装备中心主任、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任马继龙如是说。
英国旅游局驻华代表李彦珺表示,预计2012年会有15万中国游客赴英旅游,这将是推广英国旅游的好机会,国内各大旅行社也纷纷看好这一契机。据北京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体育旅游实现跨越式增长,奥运会期间有超过60万名外国游客到现场观赛,全年来京旅游的外国游客超过450万人次,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成为北京最吸引游客的景点。毋庸置疑,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国内体育旅游消费需求初具规模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等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使得体育旅游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市场。
记者从国家旅游局了解到,早在2001年,国家旅游局就曾组织过“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主题年活动,共推出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路线,如新疆、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中国荆州端午龙舟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新疆少数民族赛马节、摔跤节以及黑龙江、吉林的冰雪旅游等。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包括体育旅游在内的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各地依照自身资源举办的各种登山节、漂流节、赛马比赛、滑雪比赛、F1方程式赛车、高尔夫球比赛也日益形成品牌,奥运会、足球世界杯、亚运会等品牌在旅游市场中也形成了专项的产品。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青海湖冰面徒步探险活动、冬季抢渡黄河极限精英挑战赛等大型赛事,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体育品牌。这是该省利用青海湖独特的自然资源、地域特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体育赛事为媒介开展的系列大文化探索之旅。
青海省体育局局长冯建平认为,体育不应只是单纯的体育,体育也是大文化的一部分。在大文化背景下发展特色体育,体育已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然而,资源分散、难形成合力等问题也凸显无疑,赛事承办地似乎还没做好进一步挖掘商机的准备。很少有旅行社围绕体育赛事设计旅游线路,也很少有文化企业针对体育赛事制作相关的衍生产品。仅从旅行社角度而言,许多旅行社并没有做好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准备,旅行社虽然手中握有客源,但在整个大型体育赛事中的组织链条地位不确定,体育旅游产品特色还不明显。
“目前,青海省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是,品牌赛事一个接一个举办,但相关体育旅游产品相对单一。要想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首要问题就是扩大开放、宣传自我,利用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品牌,从而赢得商机和发展机遇。”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吴祚来在谈论城市品牌时如是说。
元旦前,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在海口市举行,其中海南金椰子高尔夫球公开赛吸引了国内外25家高尔夫品牌厂家及企业机构参加,博览会后,全长1.5公里的中国世界冠军大道永久落户海南。在博览会举办的论坛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明确表示,要融合体育项目和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将加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沟通合作,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安全体系。
体育旅游不可盲目发展
体育旅游在新的起点上再次启航,我国体育爱好者为这一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体育旅游的特殊性决定其不可盲目发展。
旅游资深专家张慧表示,旅行社对不同群体体育旅游兴趣、动机、消费等的调查尤为重要,例如北京市周边户外运动的基地、滑雪场、运动场等对旅游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但多数处于吸引本地游客的阶段,一些场馆由于开发不善最终不得不更改用途。她表示,体育旅游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兼备两个产业领域的知识,而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对此少有专门的研究者,应该培养体育管理和旅游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在瑞士等国家,每年光滑雪就可以吸引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外国游客,这与他们在度假与体育方面成熟的产品是分不开的。”
体育旅游专业 篇7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 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 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 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在国内是一项新的旅游产品, 与此相对应的体育旅游也是一门新的学科, 它体现了体育的社会性与旅游的社会性。体育旅游属于社会体育的一个产业分支, 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特种旅游的一种, 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 爱好者群体广泛。
2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要性
2.1 体育旅游人才缺乏
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催生了体育旅游的开展, 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健康观念的树立, 和休闲方式的转变促进了体育旅游的发展。体育旅游市场需求日益增加, 参与者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不同年龄层次, 然而体育旅游人才相对匮乏。国内高校体育旅游专业开设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知名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旅游专业, 如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 二是有旅游学院或旅游专业的大学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和方向, 如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郑州大学等。高校体育旅游专业开设较少,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不足, 首先是人才数量上的不足, 其次是人才的质量规格不能满足和适应体育旅游市场需求。针对这种体育旅游人才不足的紧迫性, 应以发展的眼光, 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 促进体育旅游人才质和量的提升。
2.2 西昌具备体育旅游资源基础
截至2011年末, 西昌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共获得1个奥运会冠军和1个奥运会亚军, 1个亚运会冠军和5个亚运会亚军, 7个世界锦标赛冠军, 8个亚洲冠军, 66个全国冠军, 共向国家和省输送的体育后备人才677人。2004年雅典奥运会亚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冠军殷剑实现了我国海上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西昌在体育赛事与旅游相结合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并形成了“政府主办, 协会承办, 企业赞助, 市场运作”的体育品牌运作模式。西昌体育基础雄厚, 体育实力强劲, 可开展体育旅游的项目资源丰富, 全民健身、康体休闲的体育旅游氛围已经形成。
2.3 西昌旅游形成产业
2005年以来, 西昌的旅游更是跨越式前进发展, 西昌有四张名片、六大殊荣, 分别是“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和“小春城”;西昌是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度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四川省第一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 2008年末, 西昌被评为“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2009年, 西昌和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成为了“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之一。西昌旅游有“湖光山色美, 民族风情浓, 科技含量高”三大特色。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节狂欢, 将“中国的狂欢节”推向高潮。拥有如卫星发射中心、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 吸引国内外众多旅游者前来观光、健身、休闲。旅游交通方面, 形成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络。2012年, 全市国内旅游收入80.6亿元, 同比增长32.53%, 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532.9万人次, 同比增长24.33%, 正在建设“生态田园西昌”和旅游产业“二次跨越”。
2.4 体育与旅游组合形成新需求
全国各省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体育产业、发展旅游业的一系列文件精神, 在推进体育和旅游的融合, 推动旅游体育产业的发展上积累了不少新经验, 取得了很多新成果。2011中国 (海口) 体育旅游博览会上, 西昌3个体育旅游特色项目成功入选2011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四川安宁河傈僳风情漂流冲浪项目、四川木里洛克九百里生态旅游线路、四川环泸沽湖山地自行车邀请赛。这些入选的精品旅游项目对宣传推广各地具有不同特色的体育旅游景点、景区、体育旅游路线以及相关赛事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体育旅游的产品不仅包括专业项目如登山、攀岩、漂流、帆板等, 还包括大众休闲项目:垂钓、森林旅游、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 西昌在以上体育旅游项目产品方面都具有广泛性, 内容丰富。然而, 相应的体育旅游策划、管理、服务、运营的专业人才欠缺, 西昌学院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校, 有必要前瞻思考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规划, 此举有利于高校从专业设置上创新求变发展, 也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提供了持续补充。
3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3.1 旅游专业开设现状
西昌学院旅游专业开设于上世纪90年代, 至今十几年的专业人才培养历史, 累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千余人。本专业培养具备旅游管理知识与技能, 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开设课程有管理学、导游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饭店管理原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旅行社、旅游景点、酒店等部门从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点规划与开发、酒店宾馆服务及管理等工作;在旅游、景区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旅游资源的规划、旅游行业管理、监督、执法等工作。学生就业路径广, 渠道多, 一次就业率可达95%以上。师资结构全为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 具备教授、副教授、讲师多层次职称结构。随着学院实施“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注重学生实践和技能培养, 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搭建学生技能操作平台、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等。体育旅游是旅游和体育的交叉领域, 是旅游的分支, 西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办学历史、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就业引导、实习实践等方面具备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教学基础和能力。
3.2 体育专业开设现状
西昌学院体育专业始建于1983年, 1999年改为三年制体育教育专科, 2005年开始招收体育教育本科和社会体育专科, 2007年开始招收社会体育本科, 现已为国家培养了2000多名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目前, 设有体育教育本、专科和社会体育本、专科两个专业, 在校学生近900人, 主要面向四川、山东、重庆、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市招生。专业设置本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以及民族地区的实际, 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学生就业每年都保持在90%以上。体育专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素质过硬、勤奋敬业、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48人, 其中正副教授18人, 讲师26人, 教辅人员4人。激流回旋国际级裁判员1人、国家级裁判员2人、国家一级裁判员6人、国际健将 (原国家七星越野队队长) 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CETTIC户外运动员领队2人、全国游泳教员高级考官1人、跆拳道职业指导员考评员1人, 健美操国家一级社会指导员1人。学生主要参加了全国大众跆拳道冠军赛、全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健美操啦啦操比赛、全国大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等国内大型体育比赛并获奖。学生训练馆、教学场地、田径场、球场等教学设施条件完备。其中, 社会体育 (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 , 本专业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培养具有扎实体育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大众健身活动开展的基本理念、基本规律, 具备突出的专项技能, 在社会竞争中具有较强适应能力, 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的实用型人才。社会体育 (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 专业能很好地与体育旅游结合, 主要培养大众运动休闲、康体健身方面的管理和服务专业人才。体育专业从办学历史及规模、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学生成才等方面具备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教学基础和能力。
3.3 西昌体育旅游项目条件
开展体育旅游必须具备体育项目资源、体育场地资源、体育人才资源、自然—历史—民族资源等条件。体育旅游是旅游者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旅游, 比如森林旅游、登山、攀岩、探险、参加体育比赛以及一些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等。[1]西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充足的阳光日照以及良好的气候因素, 形成了天然的氧气“供应室”, 是开展体育旅游项目活动的理想之地, 主要有以下体育旅游资源地及项目。
邛海泸山:邛海周长约34公里, 水域面积28平方公里, 东西宽5.5公里, 南北长11.5公里, 平均水深11米, 最深为18.3米, 是四川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泊, 生态良好, 湖光山色美, 四季如春, 是国内外水上运动最佳的冬季训练基地, 可开展邛海水上游乐项目, 如驾乘摩托艇、划水、帆板、潜水等活动项目, 或森林旅游、钓鱼大赛、登山赛、环邛海公路自行车赛、摩托车赛、湿地公园定向运动赛等项目。
安宁河漂流:位于德昌攀西安宁河生态旅游区, 地处川、滇、藏香格里拉自然生态旅游开发区攀西大裂谷中段, 漂流分4 公里的休闲漂流和20公里的探险漂流, 往返1.2个小时。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之间, 泸沽湖面积50多平方千米, 海拔2690米, 平均水深45米。近年来, 盐源县大力打造泸沽湖景区和推广泸沽湖知名度, 在运用好摩梭文化资源和泸沽湖山水自然资源, 积极探索“保护”和“开发”相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举办首届2012四川?盐源首届环泸沽湖山地自行车精英赛。
螺髻山:位于四川西昌市城南30公里处, 跨西昌市、普格县、德昌县一市两县, 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 其中主要景区面积1083平方公里, 主峰海拔4359米, 是凉山州国家4A级风景区螺髻山—泸山—邛海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开展登山、森林旅游、探险等体育旅游项目。
藏乡木里:2008年初, 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将木里县与西藏昌都、云南迪庆和甘孜一起, 纳入了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33个核心县。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概念性规划中, 木里被定位为“木里洛克900里”生态旅游区, 已成为2011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在火把节、彝历年期间, 举行的彝族式摔跤、射弩、射箭、赛马等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地方节日文化品牌。
4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西昌已成功推出一批较为成熟的休闲型运动项目:环邛海自行车赛和亚高原轮滑全国邀请赛, 德昌安宁河漂流和傈僳山寨冲浪, 木里九百里洛克路线高山探险户外运动, 盐源环泸沽湖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 成为西昌代表性的地方体育旅游产品, 还有一部分潜在可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需求旺盛。政府应通过“政府引导主办、企业协会承办”开发规划精品体育赛事项目, 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条件, 举办如帆板、划水、钓鱼大赛、公路自行车等, 扩大体育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拓展体育旅游市场。
如此广阔的市场需求与体育旅游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短缺的矛盾产生, 应着力培养本土体育旅游项目策划、运营管理、服务专业人才。建议在西昌学院申报设立体育旅游专业, 专业方向上应考虑平衡体育与旅游的结合, 教师队伍目前没有专业的体育旅游教师, 可以在体育和旅游专业教师中交叉。如果可能, 可以先设三年制专科专业, 逐渐转向本科专业, 或者从体育学院中社会体育 (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 专业上转向为体育旅游。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设置需要详细规划, 会涉及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及专业教师等层面。
5 结论
体育旅游是旅游行业中的新领域, 专业人才不足是正常的。旅游行业和地方高校应把握市场人才需求, 及时调整, 以适应市场变化。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地方高校西昌学院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从学校和西昌地方实际全局把脉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可行性, 以后的研究还会深入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
参考文献
[1]万怀玉, 朴勇慧等.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曹连众, 高圆嫒.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
休闲体育旅游探析 篇8
1 休闲体育旅游的分类
1.1 以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为主的“名胜古迹游”、“山水风光游”、“民风民俗游”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疆域广阔, 民族融合。既有比方地貌的粗矿, 又有江南水乡的婉约, 丰富的地理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数千年的文化底蕴留给我们无尽的传说故事, 游客或寻迹、或赏景, 通过旅游这一载体, 通过徒步的形式, 既锻炼了身体, 又陶冶了情操。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 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孕育出特定的社会风情和民族遗风, 它们是在各自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合成体。
1.2 以现代体育资源为主的场馆游、比赛观赏游, 体育表演游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奥运场馆成了游客必去的旅游景点, 目的就是重温运动健儿的飒爽英姿。北京的球迷会不远千里随队去另一个城市为球队呐喊助威, 支持自己城市的球队, 体现了一种热爱, 一种精神。上海赛车场轰鸣的马达声吸引了国内众多的赛车爱好者, 更有甚者, 为了一睹球星的风采, 会专门跑到国外去看篮球赛、网球赛…。这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3 以“探险”“刺激”为主的体验游
年轻人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喜欢冒险、刺激的娱乐活动。户外拓展、野外生存、海钓、滑翔伞等项目应时而生, 并深受青年人的喜爱。浙江地处南方, 却在临安建造了滑雪场, 周末游客络绎不绝, 这正是迎合了都市人的冒险体验, 项目本身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双赢的作用。
1.4 以娱乐休闲为主的度假游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 人们的工作压力大, 人们渴望利用节假日远离都市, 去周边度假旅游, 各种专门为都市人打造的休闲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 并换发勃勃生机。各种以度假为特色的度假酒店、度假农庄应运而生。在节假日, 家人出游, 或者三五好友聚会, 爬山、品茶、采摘、踏青、垂钓等, 抛弃工作中的压力, 亲近大自然, 放松心情, 所以深受广大都市人的喜爱。
2 城市发展进程中体育旅游的特征分析
2.1 体育休闲旅游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现代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五天工作日的实施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收入的不断增加, 使人们的休闲行为有了物质保障。新鲜事物的不断涌入, 使人们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 传统的以单位、社区为锻炼场所, 以散步、球类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体育活动逐渐被越来越丰富的运动项目所取代, 在进行传统的体育休闲行为的同时, 人们更愿意尝试新鲜的运动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体育旅游包含了风光、探险、度假、健身、休闲等诸多因素, 所以体育休闲旅游的形式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很多新兴事物不断涌现, 传统的旅游和休闲活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需要,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 开发符合新潮流需要的旅游项目势在必行, 其中主要是适合青年人的新的体育旅游项目”[2]。
2.2 体育旅游的需求、目的由原始走向高端
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由于工作节奏加快和生活习惯方式改变的, 现代文明病也随之产生。体育休闲旅游的目的也随之改变, 由原来的“游山玩水寻访名胜”到现在的放松休闲寻求刺激和娱乐。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 而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需求内涵[1]。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 体育旅游的目的也正在逐步改变, 由原来原始的健身娱乐需要正逐步向参与、文化、冒险、刺激等多元需求转变。这正迎合了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随着小康社会的实现, 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 更多的注重精神层面, 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社会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娱乐休闲活动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而体育旅游以其自身的休闲、娱乐、健身的特点, 以及低碳、环保的绿色概念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体育休闲旅游也将推动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1:4-6.[1]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1:4-6.
从体育的角度看体育旅游事业发展 篇9
一、从体育角度界定体育旅游概念
体育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 其主题和主要内容是体育, 换言之, 是以旅游为形式、体育为内容。前者代表了体育内在的“强身健体、身心合一”的本质功能, 后者则体现了旅游内在的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审美需求。两者完美统一于体育旅游当中。在体育旅游概念里, 体育、娱乐的界限是模糊的。但也正因为这一点, 才能够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大众体育当中去, 在体育旅游过程中, 体育实现了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 体育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旅游, 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鼓励旅游者的亲身参与、彼此欣赏, 并充分发挥其社会交流和参与功能, 包括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体交流活动。
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有着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的特点, 即“体育性”。首先是专业性和技能性。体育旅游者首先必须要掌握某项体育休闲运动 (如滑雪、潜泳、攀岩等) 的简单技能, 这样才能有效地亲身参与其中并获得新奇感与体验感。因此, 体育旅游在体育设施、体育培训和安全保障上有其专业技能性, 体育旅游的开展始终离不开体育的专业技能指导。其次是规则性。体育旅游者需要了解某项体育赛事 (如NBA、世界杯) 的比赛规则或者某些体育运动 (如高尔夫) 的竞赛规则, 这样才能获得体育旅游过程中的愉悦感和紧张刺激感。第三, 健身性。体育旅游是以获得身体健康为需求动机的一种消费行为, 这也符合以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体育事业的目的和宗旨, 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中也明确强调“发展健身休闲体育”。因此, “强身健体”是体育旅游业态的一个重要属性。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 发展较快, 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尤其是足球职业联赛开始发展起来, 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开展, 体育旅游成为了都市人消费的新热点。但中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远未成熟, 特别在中小城市和农村, 体育旅游人才储备不足, 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也离市场的需求较远。许多体育旅游项目和景点并不是独立展开的, 而是依托于文化游览、观光休闲。换个角度看, 体育旅游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 关键是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应。
2. 中国拥有发展体育旅游的诸多优势
首先是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比如:东北的冰雪、南方的江河峡谷、西南的雪山, 西北的沙漠戈壁, 众多的名山大川……给我们提供了进行体育旅游的绝好基础;人文资源比如:我国的山峰险峻大连城市的“足球名片”、三亚的日光浴、敦煌的体育壁画、山东的蹴鞠文化……, 还有那众多少数民族的独特的体育民俗和景观, 吸引着众多体育旅游爱好者。
其次是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公众体育观念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产阶级群体已经形成, 并逐渐壮大, 体育人口迅速增加, 参加体育旅游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加, 体育范畴内的健身、娱乐、休闲、探险等特色旅游项目必然会成为人们的新宠, 体育旅游的开展还将大大拉动体育旅游周边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的扩大。
再次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很多体育项目在我国都已成功地导入了产业化运作模式, 形成了巨大的体育产业市场。这一切给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地区把发展体育旅游作为当地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给予重点扶持, 这是体育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庞大助力。
三、从体育角度看未来中国进一步发展体育旅游的对策
1. 充分利用大型体育运动会提升我国体育旅游的影响力
1990年, 中国成功举办了亚运会;2008年, 中国又成功举办奥运会;今年中国又获得了2022年冬季奥运会和2019年男篮世界杯的举办权。至此, 中国已经举办或将要举办了全球和地区主要的体育盛会。比如:奥运会、大运会、大冬会、青奥会以及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单项世界杯比赛。这些运动盛会对体育旅游发展带动作用是明显的, 业界应该充分利用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契机, 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先进的体育设施, 以及由赛事举办形成的良好的赛事和体育旅游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体育盛会的申办、举办这一过程推动体育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充分利用因大型体育盛会形成的良好的的治安、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的旅游环境。
2. 提升体育旅游业者的体育旅游经济意识
从体育的角度看, 体育旅游是一种休闲体育或假日体育, 是人们参与体育的一种形式或活动的一种方式。或者可以看做是到异地的体育活动。“假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现象, 体育旅游业大有可为。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业界没有充分利用节假日发展假日体育经济。业界首先自身要有“假日体育旅游”这样的意识, 同时, 要善于培育、培养体育旅游市场, 可以做一些市场细分。体育产业应主动与旅游业界结合, 根据各地区、各时段、各节假日的不同, 规划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产品。
3. 以品牌作为增长点发展特色体育旅游
体育明星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 特别对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体育旅游业者可以请明星代言, 用以作为体育旅游的卖点, 体育旅游的周边产品也应当有明星的特色。要创造体育旅游品牌, 并充分发挥品牌的影响力。
4. 加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很多体育项目和活动都讲求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性。不然就没有趣味。一些新兴体育项目, 像蹦极、漂移、攀岩等等刺激能够吸引人, 也可以开发出更多的项目鼓励游客的参与。
游客的参与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 体育项目有技术性要求和安全性要求。例如乒乓球、羽毛球以及网球等运动项目需要有较高技术要求就需要有教练做一定的指导, 游客才能够体会到蕴藏在运动中的乐趣;例如漂流、滑水、登山等项目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 则更需要有专业教练从旁指导。
5. 注重体育旅游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强调体育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是说体育旅游应当合法合规, 决不可走入低俗、下流甚至暴力、色情的陷阱。所谓协调, 是多层面的。在体育旅游层面, 体育旅游所涉及的人事物三者应当协调, 这就要有相当的人才储备和组织, 专业的体育旅游公司也许会成为将来体育旅游的主力军;在旅游产业层面, 体育旅游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个旅游种类, 而应是一种旅游方式, 应该有机地渗透到旅游产业当中去;在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层面, 体育旅游应当和社会整体发展、自然生态的自我更新相协调。所谓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是说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要有更为长远的眼光, 要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体育旅游发展再发展过程中, 须考虑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力。
在这其中, 政府绝不可以缺位:要连同业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 做好体育旅游发展的规划, 优化体育旅游发展的环境, 整合体育旅游资源, 鼓励体育界和旅游界的沟通, 建立体育旅游开发体系和体育旅游信息数据库, 鼓励体育旅游人才队伍的成长, 引导社会投资方向, 提升体育产业的社会地位。
6. 抓住互联网+机遇, 促进体育旅游的突进
“互联网+体育旅游”是互联网、体育、旅游三者进行深度融合。互联网的进入, 无疑会改变体育旅游的业态。互联网+会迅速促进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化, 服务质量标准化、价格透明化、用户体验个性化。体育旅游行业需要抓住机遇, 体育产业从业者要通过互联网+加快和旅游业的融合进程。通过互联网+, 将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和消费者无缝对接。
结语
现代人生活方式已经大大改变, 健康理念和旅游观念的变化以及人们体育和健康意识的兴起是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体育和旅游的结合, 使得旅游超出了单纯的旅行和观光的范畴。我国拥有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 体育旅游客源市场越来越大。从体育角度看, 体育旅游产业从业者要充分利用大型体育运动会提升我国体育旅游的影响力;提升体育旅游业者的假日体育旅游经济意识;营销过程中以品牌作为增长点发展特色体育旅游;加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注重体育旅游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抓住互联网+机遇, 促进体育旅游的突进, 以发挥出体育旅游的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
摘要: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人们体育锻炼健身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竞赛为目的体育旅游成为了人们特别是都市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旅游有着巨大的旅游市场, 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体育界和旅游业界都应重视体育旅游。
关键词:体育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探讨[J].体育与科学, 2010, 31 (2) :25.
[2]胡小明, 倪伊克.运动休闲之要素—兼论竞技娱乐化[J].体育科学, 2010, 30 (1) :14.
[3]胡小明.分享运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J].体育科学, 2010, 30 (11) :4.
[4]王伯超, 范冬云, 王伟超.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改革的背景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4 (5) :6.
[5]宛霞, 邵凯, 邢晓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9 (6) :33-35.
[6]杨强.从最新产业政策看体育旅游业如何健康发展[J].环球体育市场, 2010, (6) :14-15.
[7]杨强.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思考:突破与不足——基于《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解读[J].体育科学, 2010, 30 (9) :12-17.
[8]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课题组.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 (2011-2020) [J].旅游学刊, 2011, (3) :93-94.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1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 从近2年火爆的旅游市场可见一斑。体育旅游以其特有的魅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旅游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体育旅游既不是简单意义的观光旅游, 也不是纯粹的体育健身, 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综合文献研究, 体育旅游可以分为直接性的和间接性两种。直接性的体育旅游 (参与性体育旅游)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休闲、娱乐、竞赛、健身、康复、探险等活动;间接性的体育旅游 (观赏性体育旅游)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观赏、观摩体育比赛、参观体育胜地等活动。总之, 发展体育旅游事业, 在带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又能不断丰富旅游的内容, 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体育旅游如果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开发, 对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对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为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1 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体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的产物, 同时又依附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山西 (Shanxi) 位于太行山以西, 黄河以东。山西之名, 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 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 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 韩、赵、魏三家分晋, 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 总人口3410余万人, 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 共85个县, 11个县级市, 23个市辖区。山西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素有“中华文明一千年看北京, 三千年看西安, 五千年看山西”的美誉, 由此可见山西在中华5000年泱泱文化中的地位所在。与如此丰富旅游资源所不相匹配的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落后, 体育旅游同样也没能逃脱厄运, 主要表现为: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不太完善;体育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配套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体育旅游专业化服务人才的欠缺;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落后, 品牌效应不突出等。
2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2.1 区位条件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 黄土高原东部, 北跨绵绵内长城, 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 东邻巍巍太行山, 南北狭长, 毗邻京津冀都市圈, 交通便利, 是中国中部最重要的省份, 在我国中部发展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除此之外,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主题“2008奥运旅游年”, 山西省旅游局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奥运会期间来山西旅游, 提出了“赛在北京游在山西”的发展口号, 更奠定了山西体育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2 人文历史条件
山西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素有“中华文明一千年看北京, 三千年看西安, 五千年看山西”的美誉, 三晋大地, 任何一个角落都无不闪现着人文历史的光辉, 梵音声声, 香烟袅袅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令人赞叹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气势恢弘的北魏时期云岗石窟;流芳百世的洪洞大槐树;与法国艾菲尔铁塔和意大利比萨斜塔号称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惊险绝伦的恒山悬空寺;世界第二大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 豪华气派的晋商四大宅院等等。
2.3 交通条件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山西旅游的交通条件无论是航空, 铁路, 还是公路都能形成与旅游景区、景点的全方位衔接。
3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3.1 拓宽思路, 深入发掘, 建构山西体育旅游“三圈”的全新格局
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 无疑对山西体育旅游的全新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体育旅游市场, 如何将丰富的资源、区位的优势、市场的强烈需求有机统一起来, 转变成具有独特卖点的体育旅游“核心产品”, 依据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应拓宽思路, 深入发掘, 努力建构山西体育旅游“三圈”的全新格局, 使其带动山西省体育产业及其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圈” (图1、表1) ——晋北体育旅游圈:构建大同市、忻州市、朔州市为主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北的佛教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古建和探险。晋中体育旅游圈:构建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市为主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中的晋商大院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观赏、观摩和参观。晋南体育旅游圈:构建长治市、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为主体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南的黄河根祖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观赏、观摩、参观和休闲探险。
3.2 提升水平, 强化资源整合, 重视配套服务的建设
通过实地走访, 我们不难发现, 配套服务建设的欠缺是目前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价值很高的体育旅游资源不得不因此而大打折扣。不论从发展山西省体育旅游的角度, 还是从发展山西省旅游的角度, 或是从更长远的发展山西省经济的角度出发, 都不能只重视体育旅游自身基础没施的建设, 而忽视其他相关要素的配套建设及资源的整合。全面加强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之间的配套服务的建设, 才能有效的加快山西省旅游发展的步伐, 更好的整合现有旅游资源, 从而提升山西省旅游发展水平。
3.3 实施体育旅游人才战略,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旅游服务人才
随着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健全, 体育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超过55%的游客对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由此不难发现, 我省体育旅游服务专门人才的缺口很大。只有具有一流的体育旅游专业服务人才才能提供一流的体育旅游服务, 因此, 山西省应未雨绸缪, 及早实施体育旅游人才战略, 通过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调动体育相关行政部门、旅游相关行政部门、全省各大院校的体育和旅游专业等对体育旅游人才资源的重视, 形成多方联动,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旅游服务人才。
3.4 树立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 打造山西体育旅游品牌效应
树立对山西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的全新认识, 掌握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 努力完善体育旅游市场的体系和机制, 加强对山西省体育旅游产业化运作模式、布局的系统化研究在学习体育旅游产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与我省的基本情况相结合, 走具有山西省特色体育旅游的产业化经营道路。
打造山西体育旅游品牌效应, (1) 注重对我省体育旅游的大力宣传。 (2) 加大对重要国际和国内赛事的承办力度。 (3) 积极寻求国内外著名体育品牌公司的赞助。 (4) 努力探索与国内外著名体育公司联合开发具有山西省体育旅游特色的标志性产品。
4 结语
通过对山西省体育旅游的深入研究, 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这不仅有利于我省体育发展的整体部署, 更对我省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 山西省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需要大家的一致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的现状与优势, 在此基础上, 提出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旨在推动山西省体育旅游“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
关键词:山西,体育旅游,现状,资源,研究
参考文献
[1]石晓峰, 李建英, 王飞.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9 (3) :126-131.
[2]李香华.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霍炎.体育经济新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1 (40) :7-8.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5]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娱乐化[J].体育与科学, 2005, 26 (4) :11-13.
[6]李思屈, 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7]刘凯, 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6 (4) :32-34.
开放意识,创体育旅游品牌 篇11
一、制约泰和县城镇居民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经济水平滞后
泰和县是个小县,经济水平不发达,城镇经济不平衡,乡镇间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九五”期间,泰和县经济年均增长9.3%,但截止到2002年,泰和县乡村人口仍占全县总人口的72.3%,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人均GDP在全市县排在15位。到了2009年,泰和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39.6元,而广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456.3元,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可以看出,泰和县属于经济弱县,体育旅游产业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据泰和县目前这种整体经济水平,人们的消费承受能力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参与体育旅游活动。
2.体育旅游观念不强,认知程度偏低
体育旅游消费观念对人们的体育旅游消费行为有直接导向作用,它的强弱指向,直接影响体育旅游消费行为、消费类型和消费程度。体育旅游消费观念与物质条件、休闲时间、受教育程度有着直接关系,比如受教育水平就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有着直接导向作用,且直接影响消费行为,因为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对前沿信息了解更多,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据调查,有60.9%的居民认为体育旅游消费偏高,有39.1%的居民能够接受,这说明泰和县城镇居民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3.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专业人才匮乏
泰和县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存在着经营管理人才数量有限,旅游产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乡镇,绝大部分的体育旅游导游为兼职,其组织、讲解、表演水平有限,极大地影响了民族体育旅游的质量。许多旅游景点的经营还处于原始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追求短期的高额利润,不注重旅游服务的投入和配套,优质服务的意识不够,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整个服务体系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对体育旅游服务的质量感到不满意或认为一般,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兴趣,制约了体育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泰和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1.健全和完善体育旅游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政策法规体系及配套水平是泰和县多年来坚持的发展原则,相继制定的许多符合本地实际的旅游法规等,对泰和县旅游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一些与体育旅游有关的法规并没有完全细化,如体育旅游者安全保障、人身保险和赔偿制度等等。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旅游法规体系。
2.积极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项目
对体育旅游的消费态度直接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旅游的行为。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体育消费意识较薄弱,因而投入也非常有限。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大力引导和带动人们参与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观赏等活动,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旅游的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投入到体育旅游中去。
3.突出特色,实施品牌战略
实行正确而细化的客源市场定位,以客源市场的现实情况和潜在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并逐渐形成品牌。就城镇居民来说,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和对体育旅游产品特性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适应消费者需求,配合全民健身运动,把体育旅游放在休闲大市场的范围内去发展,开展娱乐含量高、具有较强刺激性的体育旅游项目,并形成自身的品牌,对体育旅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资料:
[1]庞兰霞.志愿黄河三角洲体育旅游发展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491).
[2]程玉桂,曹慧兰.江西旅游品牌化之我见[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4).
湘西地区体育旅游探析 篇12
1 发展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的价值
1 . 1 增进传播与交流, 丰富旅游文化市场
湘西地区是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构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人群特点,正是这个神奇的地方,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丰富当地人民的业余生活外,也给外来游客增添了许多乐趣,让人流连忘返,湘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广为人知。在思想上,这无疑促进了人们在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带动不同地域和不同地方的体育文化及旅游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如果有更多类似的体育活动能够整理投放旅游市场,将会进一步推动旅游文化市场的发展。
1 . 2 有利于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据了解,目前广泛 运用到旅 游中的湘 西体育项 目主要有:苗鼓、跳竹竿、踩高跷、荡秋千、舞龙舞狮、踢毽子等,还有一些民间体育或杂技在旅游景点的精彩演出,让游客们大呼喝彩,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但是好多这些类似的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失传或变异,所以如何更好的抢救和保护这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当今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项目开发利用的另一平台,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 3 促进湘西体育事业的发展
湘西地区旅游发展迅速,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关外,还与民族和地方的文化有特色相联系,显示出无穷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旅客的参观。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化生成为旅游产品,让游客对民族文 化渴望了 解的心理 需要得到 满足 ,“体育搭 台 ,旅游唱戏”,不但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带动湘西体育事业的发展。
2 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现状
2 . 1 湘西地区体育资源现状
湘西地区素以神奇和美丽闻名全国,凤凰古城、猛洞河、流沙瀑布等,当地美丽的山水风景、丰富的历史文化及浓郁的民族风情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有学者对湘西进行概括为:“湘西是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近几年,来湘西旅游的游客每年达1000多万,其中有很多是来自海外的游客。旅游业成为湘西地区的龙头产业,在湘西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风景如画,文化气息浓厚之外,湘西的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这方面,项目资源丰富、特色浓、发展前景广,如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对湘西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使湘西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据调查了解到,湘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苗鼓、荡秋千、踩高跷、舞龙舞狮、摆手舞、踢毽子等,还有在湘西民俗节日当中,比如三月三、六月六、赶秋节、等开展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有上刀梯、抢花炮、跳竹竿、跳猴儿鼓、苗鼓表演、跳摆手舞等。如果可以将这些丰富的体育项目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宣传,对体育旅游业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 2 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现状
2.2.1 平时客流量远远低于民族、民俗节庆期间
通过调查,到目前为止,在国家节庆日及湘西民俗节日期间,来湘西地区旅游的客流量大大高于平时,分析其原因,节假日人们的空余时间多,可以满足旅游出行。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些节庆与民族集会里,具有大量的当地民俗活动,人们载歌载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开展异常热闹,非常值得各方游客的参观与感受,所以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纷纷汇聚与此。
2.2.2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湘西在地理位置上还属于偏远山区,在经济上较为落后,所以开发湘西旅游的资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所以难免在开发力度上受到限制。目前总的来说,湘西地区自然人文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比重大于体育旅游资源,所以,当地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人为了生计投身其他工作,使得类似的精彩活动在平时开展较少,开发的也不够充分。
2.2.3 游 客 对 当 地 体 育 旅 游 资 源 的 了 解 不 够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这些体育旅游项目大多数只在民俗风情较浓厚地带的表演区进行,通过展示各种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湘西民族体育旅游的风采,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所以还有一部分地区在体育旅游这个方面开展的还不够充分,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导游对当地体育旅游文化理解的不多,导致各地游客对湘西的一些旅游资源还不是很了解。
3 发展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几点建议
3 . 1 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湘西地区体育旅游在宣传力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媒体、报道、海报宣传等方式对外宣传,让更国内外更多人了解湘西的体育旅游,被当地的风土人情、趣味十足的体育项目吸引过来。另一方面是需要加强对当地广大群众的宣传力度,普及他们相关理论知识。比如借助体育协会组织、体育文化站对当地开展的民族、民俗体育场面录制成视频,对项目内容的典故、内涵及意义进行知识普及,尤其是对当地导游相关知识的培训,将当地民族体育文化宣传的更到位,促进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和谐良性发展。
3 . 2 政策扶持, 加大经济投入
湘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需要政府对湘西民族体育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引起重视跟关注。到目前为止,针对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保护法律还不够,最新的更是少之又少,在相关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支撑。另一方面,在经济投入方面,需要一定资金支持。当地体育文化站,应该跟当地旅游服务部门进行协商与合作,在自然人文资源的投入与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两个方面的投入比重上合理调节,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 . 3 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体育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