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人才(共10篇)
体育旅游人才 篇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特别是我省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身、养生、旅游等休闲娱乐消费大大增加, 这就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和环境。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 服务业、体育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将持续发展。也给体育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机会,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口也在不断的增大。国内现已经有多所大学对体育旅游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尝试, 目前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均已开设了体育旅游专业, 同时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开设体育旅游专业, 但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却大幅度落后于体育旅游也自身也的发展, 河南省拥有众多地旅游资源但仅有一家本科学校开设培养体育旅游专业或方向培养专门人才, 以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了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和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因此, 对河南省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或方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并对河南省本科层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将加快河南省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的的发展。
1 河南省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 (方向) 的可行性研究
1.1 广阔的招生就业前景
改革开放近40年来, 我省的体育旅游业需求的快速发展和崛起, 将为体育旅游人才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同时, 国务院早在2009年12月1日下发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战略和思路。2009年12月10日,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在“动观天下”中国体育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上联合向社会发出《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倡议书》。以上政策的出台, 意味着体育旅游发展即将出现一个大飞跃, 同时现在很多高校又提出“就业—培养—招生”的就业理念。因此, 现在在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 (方向) 是大势所趋, 体育旅游专业 (方向) 的招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1.2 扎实的基础条件
河南省大多数高校现均开设有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 在长期的办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教师, 以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来看无论是软件设施还是硬件设施都能够满足体育旅游专业教学需要。同时, 河南省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也为专业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实习场所。因此河南省高校拥有增设体育旅游专业的所需基本条件。
2 河南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的借鉴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市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再重点结合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的特点, 注重体育旅游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 高等院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理论教育, 而且要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等的特点。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和教育学、旅游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素养, 同时精通设计各种体育活动并可以指导各类户外活动, 具有解决体育旅游实际管理问题能力。同时, 要具备基本、必要的救生和自救技能, 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 学会使用地图等定位工具。可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体育部门从事体育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2.2 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各大学的体育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基本相似, 包括两段式教育, 学分制, 主、辅修制等。由于体育旅游专业的特殊性和它的职业特点, 还应重点突出以下培养模式:
2.2.1“三证书”制和“1+3”技能
坚持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狠抓学生社会体育职教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毕业时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有效地实施了“三证书”教育, 即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证书、导游资格证书和体育行业相关资格证书。“1+3技能”即在三年级的学生选项教学时, 每个学生可自主选择1个主项运动技能贯穿始终实施学习, 同时, 还必须进行每个学期变更选择1个副项运动技能实施学习, 以培养学生具备一个主项和三个副项的技能素质为目标的训练学习。
2.2.2“全中有特”的培养模式
究竟是培养专业化窄口径人才还是通才型宽口径人才, 不能一概而论, 体育旅游的范围非常广, 在广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应针对河南体育旅游特点, 以户外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河南体育旅游特色, 同时加强救生和自救技能, 地图等定位工具使用设置和传授。
2.2.3 学校+公司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体育旅游企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肯定是实用型人才, 第四学期末, 学生即将进入三年级学习时, 由签约公司或学校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确定就业意向与课程选修方向, 部分课程可由体育旅游公司资深教练教授, 直接参与在校生教学, 学生在假期及四年级毕业实习时直接到所选择单位带薪实习及就业。
2.3 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体育旅游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接受到社会体育活动相关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 掌握从事体育旅游的基本能力。掌握体育旅游所需的体育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及练习方法;具有从体育旅游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体育旅游和旅游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体育旅游的理论前沿和社会需求;具有一定从事体育旅游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摘要:体育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 是体育产业不断横向发展产物, 更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河南省由于地处中原拥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必将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的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河南省体育旅游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顺应体育旅游也市场发展的需要, 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统计法等方法对我国目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在河南省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 (方向)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必要性, 提出了“三证书”制和“1+3”技能”, 学校+公司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涛.奥运燃旺体育游[N].北京青年报, 2000-09-05 (5) .
[2]王勉, 袁琳.体育旅游[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04-05 (6) .
[3]杨树人.现代北方人生活方式与冬季体育运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
[4]韩鲁安, 崔继安.体育旅游对国民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5 (2) :42-44.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http://www.gov.cn.
[6]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N].中国旅游报, 2009-12-14 (03) .
[7]万新芳.国外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课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 2009, 32 (7) :94-96.
[8]黄海.国内外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之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6, 510 (14) :50-52.
体育旅游人才 篇2
【关键词】广西北海旅游;旅游英语;人才模式
一、广西北海旅游发展和品牌开发
北海拥有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热带气候特色浓郁,气候温暖湿润,空气清新,有“中国最大天然氧吧”之称,北海具有“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洋珍品、海底珊瑚、海洋运动、海上森林、海上航线、海洋文化”十大海洋旅游特色资源,珍珠、红树林、珊瑚礁、美人鱼、白海豚等都是北海千金不易的宝贝,涠洲岛火山地质地貌、海蚀景观与合浦古汉墓群堪称北海的烫金名片。这些旅游资源总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高、功能之全、集中度之高,在中国沿海城市中极为罕见。除了自然资源之外,北海还拥有以南珠文化为代表的两千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也是中国——越南海上国际旅游航线的始发港,既是中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个国家级及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1个国家地质公园。这些都为北海建设高品位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北海具有成为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优势。北海位于包括越南东海岸在内的北部湾旅游圈的中心地带,具备了培育发展成为中国南方旅游枢纽城市或目的地城市和泛北部湾邮轮游艇基地的有利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目前已建成海陆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在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较高水平,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强大支撑力。2010年,北海入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有助于提高城市美誉度,增强外界在文化上对北海的认同,提升城市竞争的软实力。
二、广西北海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广西北海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改善需要英语旅游人才
据统计,2008年,北海市共接待国内游客694.97万人次,同比增15.6%;接待境外游客5.6万人次,同比增长1.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94亿元,比增28.7%。2009年,北海全市接待国内游客约810万人次,同比增长16.55%;接待入境旅游者5.97万人次,同比增长7.1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0.5亿元,同比增长33.1%
,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00万美元,同比增长9.05%。2010年共接待国内游客938万人次,同比增长14.98%;接待入境旅游者7.3万人次,同比增长18.89%。
海外市场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客源市场,在消费层上属中高档消费,多以组团方式来访。东南亚市场——近几年来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客源地,也是北海市较大的客源地,特别是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后,北海市国内外游客总接待量逐年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旅游英语需求更呈增长之势。
2、广西北海旅游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旅游人才显得匮乏
北部湾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随着旅游快速发展,旅游开发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各语种导游人才等问题都凸显人才匮乏,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人员600万人,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以上,市场需求“缺口”很大,尤其是既懂英语又懂旅游业务的专业人才缺口更大。又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对全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我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在导游队伍中,高中(中专)学历占41.7%,大专以上学历只占48.3%;旅行社经理队伍中,大专及以下学历者超过73.1%,本科以上只占26.9%(冯颖,冯伟,2010)。一方面是全国每年有大量英语人才就业难,一方面是北部湾地区的旅游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英语人才。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发展对英语人才需求存在一些供需矛盾。
三、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现代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其目标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趋向的基层性等特点。高职旅游专业也从原来的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为主,突出“应用”为主和“够用”为度,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旅游英语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大专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听、说、读、写、译技能,了解旅游经济和市场营销策略及旅游法规,熟悉导游业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合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复合型专业人才。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旅游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导游、旅行社管理、英语翻译及秘书、主题公园和风景点的管理等基层工作(孙敏,赵晏榆,2010)。
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脱离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有一定的英语理论知识,但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能运用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特色是“英语+专业+职业技能”,旅游英语教学既要抓英语教学又要抓专业实践。所以培养旅游英语人才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服务本行业为指导思想。在旅游英语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上,培养有英语专业素养、有旅游文化知识积累、实践能力强、服务意识强、有良好的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四、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
1、坚持旅游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原则,突出地方特色
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旅游英语教材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要紧密结合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各个环节为基础进行内容选材,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突出口语特色,创造交流环境。根据高职教育理念、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编写校本教材,增加部分关于北部湾地区文化和旅游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北部湾旅游品牌,了解北海旅游品牌。校本教材应以职业为导向,学生为中心,以地方为特色突出实践技能教学的地位,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的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和当地的旅游特色。
nlc202309030620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英语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复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熟知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熟悉各个景点,尤其是本地的景点的英语介绍,以便于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旅游专业素质。提高英语教师的旅游专业素质,培养“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使之成为“双师型”教师,具备“旅游+英语”的复合教学能力。
高职旅游英语是属于专门用途语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英语与旅游文化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从事旅游英语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实践和摸索,做实践型和创新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主要的经验和成果,需从旅游业发达,职业教育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的地区引进。积极从旅游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到学校任教,他们可以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同时,还能帮助其他老师提高实践能力。提高相关旅游行业、企业的参与度,聘请资深旅游从业人员为兼职教师,讲授旅游实践知识与技能,和校内的教师互相配合,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这样,既可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是缓解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办法之一。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第一,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或者是刚从高校毕业到校任教的教师,要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践,为他们获得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职称提供机会和时间。第二,对于来自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教师,要让他们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教学基本功训练,给予他们进修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其学术水平。第三,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让他们到教育部批准的旅游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或者聘请旅游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针对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各高职院校要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
3、改进考核方式设置多元化的考核评估方式
考核是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旅游英语教学的特点,考核应重点考察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案,实现对培养对象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欧阳莉,2010)
多元化的评估学生的成绩,包括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分别占40%和60%。加大平时成绩的分值,增加实践环节,更多的去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能力,注重应用和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平时成绩可以是平时的模拟场景练习,模拟导游现场讲解或者是小组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旅游的知识,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相关的讨论,交流,或者是现场模拟,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体验学习中培养综合的能力。卷面成绩主要以口试形式为主的考察学生听、说能力的掌握情况。
4、实现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
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给旅游英语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旅游英语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其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工作岗位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学的顺利进行一定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方法,这是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围绕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按照教学进度或者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实习,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学校可选择一些与旅游专业对口的、急需此专业的涉外业务较多、比较规范的宾馆和旅行社,开展联合办学,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实行订单培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也可与合作单位商议平时双休日或长假期间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这种“校企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教育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满足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又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和磨合期,确保了学生适销对路的就业岗位,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结果(范洁修,2010)。
体育旅游人才 篇3
1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办学水平明显滞后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健身休闲方式, 因其兼有娱乐、刺激、时尚等独特魅力,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滑雪、漂流、攀岩、登山、探险、拓展等等新兴体育旅游项目在我国逐渐兴起。20世纪90年代末期, 我国经营性漂流场所就达到150余家;登山探险作为我国体育旅游的一大特色, 1997~2000年上半年, 仅西藏就接待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登山团队294家, 合计5336人, 获得创汇5737万元;冰雪旅游项目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 黑龙江省2000年冬季共接待游客358万人, 在2001年春节7天时间就接待中外游客135万人, 旅游收入7.01亿元[1]。从1994年体育旅游在我国开办以来, 一直以30%~40%的速度上升[2]。2000年, 中国国家旅游局启动了新的一轮5年旅游促销活动, 并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把2001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急需大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但是, 直到2003年, 我国国内院校才开始由沈阳体育学院尝试开设体育旅游专业 (方向) 。截止2005年, 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院校只有5所, 即成都体院、天津体院、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和沈阳体院, 全国体育旅游专业在校生仅有200多人[3]。
世界发达国家开设体育休闲娱乐专业的现状与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办学水平的落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目前, 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与英国多设有体育健康休闲学院, 仅在美国就有上百所大学设有“体育、健康、娱乐”学院和体育系、健康系、娱乐系等, 体育院 (系) 有资格授予此类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的学校就达到30几所[4]。我国台湾地区也有许多院校开设了与体育休闲娱乐相关的学系, 截止2003年, 台湾的150多所大学中, 已有47所开设了运动与休闲方向的院系, 涵盖了与休闲密切相关的运动、管理、观光、康复保健等领域, 形成了职技、本科、硕士、博士等系统的人才培养层次[5]。当前, 国外体育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已经走向更加专业化的趋向, 从体育旅游指导与服务到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开发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反观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显然不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1.2 薄弱的基础条件不能满足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我国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中, 作为学科交叉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基础极其薄弱。
首先,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相当缺乏。体育旅游是新兴专业, 体育专业师资大多是从体育教育专业改行过来的, 由于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 对体育旅游专业相关的现状和发展缺乏了解。而来自旅游专业的师资对体育旅游专业不太了解, 缺少体育旅游行业实践经验, 最终导致了我国体育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人员匮乏、师资水平总体偏低, 师资队伍缺乏的问题, 成为了制约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
其次, 体育旅游专业教材建设比较落后。由于体育旅游专业是新办专业, 国内自行编撰的体育旅游专业方面的教材较少, 对于译介国外体育旅游专业方面的教材的进展也不大。当前, 国内部分院校相继出版了几部关于体育旅游方面的教材, 但综括来看, 现有教材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目前, 我国国内体育旅游专业教材建设距离学科建设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 体育旅游专业教学设施与资源严重缺乏。国内体育类院校多是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各院校配备的教学设施与资源主要包括田径类、篮排足类、乒羽类、体操类、游泳类等传统体育竞技项目, 极少有院校配备攀岩、拓展、滑雪、滑草、漂流、登山、定向越野等与体育旅游相关的运动设施与资源。即便是已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院校适时增配, 或临时新建一些简易的教学设施, 也仍然难以形成规模, 根本不能满足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须的设施与资源。教学设施与资源的缺乏是诸多体育院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时所面临的、具有普遍性的难题。
1.3 固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孕育于整个体育专业教育体系之中, 其运作模式与当前体育专业教育的运作模式基本一致。从总体上来说, 国内多数体育旅游专业教师都来自于体育业界, 多是从体育运动项目的角度切入体育旅游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仍然采用体育专业教育的理念。目前, 开设体育旅游专业 (方向) 的院校对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仍然处在探索、摸索阶段, 多是利用有限的师资, 结合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特点效仿其他体育专业的办学模式来进行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部分院校在开设体育旅游专业课程时经常存在核心课程开设不足、“因人设课”, 以及在技能运用和基础理论方面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体育旅游专业作为一门体育与旅游双重优势的交叉性学科, 其专门人才应成为实际操作技能、理论研究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显然, 现有的、固化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2 创新型培养模式是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 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集中体现”。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全国《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1999年颁发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中要求高等院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的条件, 确定培养模式, 这为我国体育旅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同时, 体育旅游专业的特点与其它体育专业有着较大差异, 日趋成熟的体育旅游市场也对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创新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极为必要与迫切。
2.1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采取“走出去”的战略
培养专业人才是培养者的本职工作和任务,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类似于工厂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一样, 决定权看似掌握在培养者或生产者手中, 但是, 真正决定工厂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的决定权恰恰是在使用产品的消费者手中。人才培养也是一样的道理, 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有“消费者”——企事业单位决定。但是, 我国国内高等体育院校对体育旅游市场所需人才的了解却不是很明确, 笔者在一处近千亩规模、以体育旅游为主的旅游景区中竟然在景区所雇佣的60多名全职员工中找不出1名体育专业的学生, 景区管理者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我们这里只相信工作能力, 他们 (体育专业学生) 仅凭借专业文凭很难得到认可”。可见, 体育旅游专业培养者对于体育旅游岗位的了解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因此,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采取“走出去”的战略, 使培养者、培养对象到体育旅游的工作一线去了解、实践, 否则, 封闭式的培养模式只会是一种浪费。
2.2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体育旅游业的应用型特点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体现, 它的设计与确立必须充分考虑体育旅游业的行业特点。从行业职能的角度看, 体育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 即服务业, 其产品主要是为体育旅游者提供满足体育旅游需求的服务, 这就要求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必须首先具备体育旅游所需的专业技能, 包括能够设计各种体育活动并可以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指导、精通各类紧急救护常识, 具备处理紧急事件能力, 只有将体育旅游专业学生所学技能内化为可身体力行的本领, 进而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方能从事体育旅游的市场开发、经营管理。所以,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体育旅游业的应用型特点, 培养具有体育旅游专项技术指导能力, 适宜在旅游景点、宾馆、旅行社和户外运动俱乐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旅游技能指导、经营管理、旅游市场开发和旅行社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3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体育旅游专业实践性的重要特征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 它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确定的反映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体育和旅游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思想、概念以及理论体系, 体育旅游专业作为体育学科与旅游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学科, 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只是在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内选取若干门课程, 配以几项运动技术教学的简单整合。体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其应用型的培养目标, 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 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采取专业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岗位模拟实习课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做到既能注重理论教学, 又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4 兼容式的人才培养措施是提升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质量的保证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与坏关系着该专业未来的发展命运, 在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专业培养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这一现实的基础上, 必须广开思路, 采取兼容式的培养措施是提升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质量的保证。
第一, 必须实现师资队伍的兼容。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旅游专业师资比较薄弱的情况下, 应当优化教师队伍, 可以派教师到先进地区的院校和企业去学习, 迅速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也可以从企业聘用教师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使高职院校与体育、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互惠互助合作关系, 实现人才共享, 改变教师整体知识与能力结构。
第二, 必须实现高等院校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教学资源的兼容。高等院校可以积极参与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这不仅可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而且也可以提升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人才结构。
第三, 必须实现高等院校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体育旅游信息的兼容。高等院校应当主动深入到体育旅游实践的一线, 积极做好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充分了解体育旅游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高等院校与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体育旅游信息的兼容可以使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 课程设置进一步符合客观需要, 教学方法进一步贴近实际需求, 学校甚至可以直接根据实际需求为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订单式培养, 使体育旅游企事业单位直接获得效益人才, 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得。
3 结语
日趋成熟的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和专业人才需求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在办学规模、基础条件、培养方式等方面不相适应, 并对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创新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极为必要与迫切。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培养战略、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和培养措施方面大胆改革, 构建创新型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柳伯力, 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9~11.
[2]范存生, 魏鹏飞, 等.体育旅游现状与体育专业人才从业优势[J].辽宁体育科技, 2005 (3) :23.
[3]王春生.体育院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 (方向) 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39.
[4]张同宽.构筑高校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31.
旅游业遇人才荒 篇4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以导游人才为例,时下全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合格导游仅8万多名,而且随着市场细分,旅游行业越来越需要一些懂历史、建筑、生物、环保、外语等的综合性人才,可惜良才难觅。
计调、销售人才成为热点
游行业包括旅行社、景区规划、景区管理和旅游项目管理四类,但旅行社是业内最为关键的职能单位,包括计调业务、外联业务、国内业务、出入境业务、预订业务、导游服务管理以及接待服务等。此外,旅游销售及其相关的领队、导游以及旅游产品策划,也将是旅游行业的热门职位。
旅行社计调业务能否组合出更具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是各大旅行社间竞争的着力点。计调人员需要采集所负责地域的旅游资源,完成地域旅游线路设计、行程编写、报价计算工作,并处理销售签单后的团队确认工作、监督接待计划的实施,负责参观访问等特殊要求的落实工作。
计调工作具有全局性,一般要求从业人员具有2年以上的组团计调工作经验,一般的计调员薪酬在年薪5万~8万元,计调经理全国平均税前年薪为8万元,多的则能拿到15万元以上。
旅游销售从业者是直接面对游客的一线服务人员,需要有比较全面的旅游知识和流利的销售口才。旅游销售人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提供旅游产品的咨询,接受客户对旅游产品的预订需求,并予以妥善解决。必要时,也要能够根据客户的需要为其设计旅行方案,提供旅游相关信息服务。
体育旅游人才 篇5
近年来,旅游业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早在第十个五年规划当中,旅游业就被定位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贵州省也提出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1]。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也随之得到了提高,人们的旅游观念已经从单纯的观赏型向休闲、健康、娱乐转变,体育旅游成为了旅游业中新的增长点。
2012年国发2号文件指出要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建设;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贵州省发展战略调整为发展生态文明强省。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大力建设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积极开发民族传统竞技活动和特色体育赛事,这些都为贵州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的契机。
但另一方面,缺乏适应地方特点的专业性旅游人才,制约了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杨浪涛《关于促进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思考》[2]杜建军《贵州民俗体育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3]等学者都在文章中指出过这一问题。但另一方面,不论从现有的书籍还是中国知网上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很少有文章对民族地区高校结合地区实际培养体育旅游人才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试图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对当前贵州民族高校在体育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对策。
2 贵州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国外体育旅游的产生与发展较早,1857年在英国就有了登山俱乐部,国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杨秀丽在《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一文中就写到:在德国组织自行车旅游的旅行社有200家以上;调查发现,美国旅游者最向往的旅游方式之一就是去欧洲进行自行车游;日本人则喜欢到世界各地区观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比赛,比如去美国观看棒球、篮球,到欧洲观看足球、冰球比赛……国外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也大大早于国内,如美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均设有体育健康休闲学院,澳大利亚的南十字星大学早在1999年就已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并授予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美国有上百所大学设有“体育、健康、娱乐”系,培养了多层次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4]。
在我国,体育旅游真正开始于1994年,因此在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最早的体育旅游专业学生2006年才毕业[4]。近年来,随着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诸多高等院校开始重视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但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专业培养上均无法满足日益发展迅速的国内体育旅游产业。
再将目光聚焦到贵州,目前虽然有多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以及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但还未有高校专门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有部分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中对体育与健康、娱乐开设相关课程,比如:休闲体育、高尔夫等,但对于旅游学方面的知识未涉及,且课堂所教习的内容与贵州省情有较大出入,可以说目前贵州省在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已落后于其他省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贵州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难以在人才上对贵州建立旅游强省做出贡献。
3 贵州省体育旅游特点分析
3.1 民族性
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生活习惯、道德观念、文化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在社会生活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民族体育活动也有着特异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形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又是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特有的原始宗教特征、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浓郁的地域风土人情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从全省范围来看,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区域间的民族文化差异较大,这使得每个地区都有着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的进程中既保留了历史性,又增强了竞技性,更提高了观赏性,可以说抓住民族性特征,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有力杠杆。
3.2 区域性
地处西南喀斯特地形区的贵州省,在自然资源上有着较大的优势,是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理想的场所。古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地处喀斯特地形区的贵州省有武陵山、苗岭、娄山和乌蒙山4条山脉,这一地区峡谷、河流、山峰、溶洞遍布,山川秀美神奇,自然景观也较多。针对这点,刘沛在《贵州旅游地学资源初探》一文中就指出“跨出黔地,诸山无奇”。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马岭河——万峰湖”风景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斗蓬山——剑江风景区、赤水风景区、黄果树风景区、荔波樟江风景区、红枫湖风景区、黎平侗乡风景区、紫云格凸河风景区等13个国家级风景区中地貌各异,为攀岩、激流回旋、野钓、汽车拉力赛等诸多体育项目提供了天然场所,这些不同的自然环境创造了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另一方面,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区域资源融入到高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这一问题,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3.3 观赏价值与参与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优美、技巧性和艺术性等特点,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广泛的参与性,很多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来源于生产生活,将健身与娱乐结合起来,体现了民俗民风特色,身体得到了锻炼,身心在活动中和谐发展。
就贵州而言,我们既能看到诸如回族斗牛这种观赏性极强的体育运动,又能看到布依族老少皆宜的打鸡儿棍,还能看到诸如苗族芦笙舞这种兼具观赏性和参与性的体育运动,在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能让旅游者了解、接触、参与到不同特点的民族体育项目当中,是民族高校培养体育旅游人才过程中重要的课题之一。
4 贵州省体育旅游专业所需人才能力分析
如上文所提及的,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结合当地的资源情况,此外师资状况、学生个体差异都是我们所需要面对的问题,结合贵州省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而言,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技能,以适应地方的需求。
4.1 旅游人才的基础能力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首先要掌握旅游学科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熟悉旅游业的各项管理规定,此外还要掌握体育基础学科的有关知识,这样才能够适应体育旅游工作的需要。而在情商培养上,需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同时还能指导与组织各种体育旅游中休闲体育活动的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现代旅游中必备的英语以及计算机能力也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2 民族体育运动的能力
了解并掌握民族体育运动的技能是民族院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民族体育资源丰富的贵州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要较好掌握当地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游客介绍项目并引导游客参与其中,使游客尽快地掌握某项运动的技巧并对此产生浓厚兴趣。
但由于贵州省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让学生对所有的体育文化进行了解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的过程当中,首先将民族项目进行分类,而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有侧重的去培养一到两个项目类别,使学生各有所长。
4.3 应急救护能力
体育旅游中有部分体育项目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例如:漂流探险、射弩、攀岩、赛车拉力等,这些项目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因此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要具有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精通及时救护的常识。如:红十字救生、水上救生、野外活动指导等,确保旅游者在旅游时的人身安全,这样在发生意外时才能够为旅游者保驾护航,保障旅游过程的安全。
4.4 民族语言能力
诸多旅游者在民族地区进行旅游时,会跟当地的原始民族进行一定的交流,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也会向当地的居民请教,这时候语言障碍会影响旅游者的参与兴趣。
针对这一点,体育旅游人才需要结合区域特征,掌握当地某种或几种民族语言,例如:苗语、布依语、侗语、土家语等地方民族语言,方便游客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4.5 熟悉民族史实
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学习对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贵州省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要对各民族的历史,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史能够较好掌握,在引导游客参与其中的同时,将特色体育活动的由来、发展等介绍给游客,使游客在休闲运动、娱乐的同时,了解了当地民族特色文化。这不仅能够丰富旅游者的旅游内容,而且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民族院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5.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其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是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及旅游管理、旅游市场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要热爱体育事业,擅长体育旅游中的特色民族体育运动,在运动健身、指导、策划方面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较好的应急能力,具备各种急救知识。在语言方面不但要掌握英语,而且还要对民族语言有一定掌握。
笔者认为适应贵州省特色的体育旅游人才至少需要具备三个高:素质高——具有较高的、全面的人文综合素质;知识高——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体育、旅游专业知识;技能高——较全面的体育专业技能。
5.2 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不断调整与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加强核心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方面的核心课程,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要不断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的分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
就目前而言,虽然体育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有了相应的体系,但全国范围内来看并没有民族体育旅游专业设置,其课程体系还需民族高校教师结合地区特点进行完善。笔者认为,高校需要针对贵州省各景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待开发资源,增设部分体育方面的专业课及选项课,提高体育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
5.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实践
就目前贵州民族高校体育旅游师资情况而言,还具有较大的缺口,体育旅游专业出身的教师寥寥无几。所以笔者认为贵州民族高校在体育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注重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的发展,还需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将高等学历的专业教师引进来,把现有的师资队伍送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省份甚至是国外进行学习,以此推进贵州省体育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请地方体育旅游俱乐部中的优秀人才来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该项工作。
体育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例如:救护能力、旅游管理、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够较好掌握,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强诸如此类能力的实践操作,通过校内实习、模拟景区实习、实地实习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服务意识[6]。
5.4 突出地方特色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9%,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其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将这些民族体育活动进行开发,不仅能够吸引游客的眼光,而且能够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弘扬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时,不同地区的民族高校要注重培养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复合型人才,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应当地旅游市场的需求,这也是体育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客观需要。
5.5 以市场为导向,“景校结合”,进行定向培养
在人才的培养上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对体育旅游人才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思路及培养方法,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可以根据贵州省各景区的特点以及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将学校培养与景区实际相结合,三者全方位互动。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根据景区市场的需求和景区条件进行培训规划,并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指导与监督。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可以利用黔西南州万峰湖野钓、万峰林徒步、马岭河漂流的区域优势,与当地旅游局联系,结合景区实际需要,对学生的理论、实践考核严格把关,从中挑选部分优秀学生作为人才储备,为一步吸引学生到景区就业打基础[7]。在景校相结合的培训中,景区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学校定向培养,从而吸收更实用、高效的人才,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学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两者实现双赢。
5.6 长期培养与短期培养相结合
针对目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民族高校可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8]。短期培训是指在对现有部分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以及在目前各高校开设的旅游专业中进行民族体育、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或在社会体育专业中加入旅游学方面的知识,以此提高从业人员在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素质,提升民族体育旅游的竞争力。
长期培训是指贵州省具备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学校要抓住契机,申办体育旅游专业,在拥有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上,系统开设旅游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加速培养高水平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从而提高贵州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以此推进贵州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摘要:在体育旅游成为旅游业新增长点的背景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贵州民族体育特点,对贵州省民族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提出对策性意见,旨在进一步推进贵州省体育旅游产业,为贵州省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院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郝国栋.贵州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
[2]杨浪涛.关于促进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3.2:120-123.
[3]杜建军.贵州民俗体育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3-97.
[4][5]张同宽.构筑高校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31-33.
[6]曹连众,高圆嫒.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29-30
[7]梁志华,吴迪.景校合作下对旅游院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以安徽省天柱山景区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才智,2011,27:301.
体育旅游人才 篇6
一、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分析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在使学生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体系、营销观念、营销基本技能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三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体育旅游产品企划型人才。企划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在体育旅游产品市场需求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实际,进行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包括体育旅游线路的规划、体育旅游活动项目及场地的选取、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安排等;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的报价;分销渠道规划、产品经销商的选取;宣传促销决策等,如高级营销师就属于企划型人才。
第二,体育旅游产品推销型人才。推销型人才是在销售第一线或销售现场按照企划型人才设计的营销计划、方案,通过运用各种推销技巧和方法把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推销给体育旅游者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具体的销售实践活动,如旅游推销员、旅行社前台接待员等。
第三,体育旅游产品销售型人才。销售型人才是介于企划型人才和推销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销售型人才也处于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但他们不是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从事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技术指导工作的人才,如销售经理、广告经理、公关经理、销售督导等。
二、高校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阶段国内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一些专业性大学和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或体育专业,但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和休闲专业却较少,目前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开设有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因此,体育旅游的营销课程开设得也较少,但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在培养设计、营销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线路的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际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理论知识的输入和获得,而忽视体育旅游的实际需要,忽视了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缺乏实用性。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探究和体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获取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而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就很难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三)课堂内外实践教育缺失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任务要求不明确,甚至没有要求,或者实践环节安排的学时不足。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企业营销实战经验,在教学实际中,或对实践重视不够,或受自身实践能力限制,使得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形式较单一,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求不严格,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课程考试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成绩,而试卷的内容又大多集中在对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对实践部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较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单一、片面,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体育旅游的深入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在课内和课外都“以人为本、以能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将培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能力知识模块,课程以实现模块能力标准为目标,以锻炼学生的日后工作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参与性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内实践、课外实训、考核方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构建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的教学模式。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联系体育旅游活动中的实际案例来教学。在案例的选编上要凸显体育的特色,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实施体育旅游营销案例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案例教学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
此外,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它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中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它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谈判能力,如产品销售和商务谈判的情景模拟教学,有助于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情景模拟教学法从操作过程来看,可以分为情景设置、情景分析、仿真表演、评委会评议、教师总结评价五个步骤。
(三)借助实验室和营销软件,增强学生的旅游企业营销实战体验
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旅游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情境模拟营销是运用电脑网络、电子游戏、计算机数据库等模拟企业的营销环境,强化企业与顾客的双向信息交流,加强企业对顾客消费心理的了解,实现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手段。
在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也应体现最先进的营销工作实际,沈阳体育学院建有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和市场营销综合模拟实验室,借助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和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企业营销实务的直观认识和应用能力。例如,利用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的情境模拟软件进行旅游企业体育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为内容的电子游戏模拟操作。
1. 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休闲度假区等的体育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旅游企业设计体育旅游新产品,将所设计新产品的特点、价格、活动项目、线路安排,相关景点、度假区的介绍等制作成游戏软件,让消费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产品,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占有欲,对产品发生浓厚的兴趣。待到新产品投入市场时,对于顾客来讲,它不再是新面孔,有助于顺利打开市场。
2. 产品改进游戏在接下来的产品改进游戏中,软件主要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操作平台,使其能够按自己的需求和意图对其他小组同学设计的新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并借助记录自动存贮系统,使研发者掌握消费者对产品进行的全部改进和设计。再根据游戏软件中的记录,获得“重新设计”信息,不断改进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此外,还可以利于实验室的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的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在仿真的市场环境下完成市场调查、商业计划书撰写、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方案设计、产品定价、渠道建设和广告设计、促销活动、模拟销售等流程,体会市场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
(四)增加课外实训,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还应当多带领学生“走出去”,对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旅游景区、场地,体育旅游线路和活动项目等进行实地的实训考察。由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事前布置实训的任务,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实地调研和考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的员工给与指导和答疑解惑,结束后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充分地结合旅游实际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理论成绩三部分构成,加大课堂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训环节的分值比重。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课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实验室虚拟经营的表现等打分;实训成绩根据撰写考察日记、综合实训报告、见习考察过程的表现与创新情况打分;期末的理论考试中,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加大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阐述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1]朴勇慧.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现代管理,2006,(12):212.
[2]赵士德,潘泽沦.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109.
[3]姜含春,葛伟.基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本科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2):60.
旅游人才特区初探 篇7
一、人才特区与旅游人才特区概念
(一) 人才特区
现阶段社会上对于人才特区的探讨主要是政府层面, 立足于宣传角度, 鲜见学术层面的理论性研究。关于“人才特区”的概念, 主要从实践需求出发, 是对建设人才特区的一种指导性定义。备受认可的一种观点是:“人才特区”是指人才工作的特殊区域, 即在特定的区域内, 人才工作的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等都比区域外更具优先性和特殊性, 特区内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建设人才特区, 就是在特定区域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 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构建与国际接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体制机制, 全面激发人才活力, 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创造新的科学发展优势。
(二) 旅游人才特区
“旅游人才特区”是在“人才特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理论上是对“人才特区”的拓展和延伸, 既有人才特区的基本特征又兼有自身特色, 是对于旅游资源特别丰富, 旅游业前景特别光明, 旅游市场特别成熟或必将成熟的旅游地特有的提法。“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特殊时期对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意味着旅游业必须紧跟社会脚步, 寻求更加高级而有效的产业结构, 顺应社会需求发展旅游新业态, 这就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旅游行业相关人才, 包括政产研学的工作人员要特别能理解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要有特别的政策吸引旅游人才专业就位, 要有特别的体制机制激励旅游人才创新创业, 要有特别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内容保障旅游人才热衷本职工作、降低人员流动率。建立“旅游人才特区”, 是通过建立最适合旅游人才工作、成长、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 吸引有创新精神、有创业意识、有科研能力、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人才积聚特区, 为促进当地旅游业良性发展、旅游产业有序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旅游人才特区的特征和要素
(一) 旅游人才特区的主要特征
1、集聚性。
旅游人才特区最重要的是形成集聚效应, 包括旅游专门人才的集聚、科研创新的集聚, 特殊政策机制的聚集。首先, 建设旅游人才特区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 只有吸引大量旅游专门人才, 形成人才的高度集聚和旅游知识财富的高度富集才能为特区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和创新保障。其次, 旅游人才特区探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国内尚无一例成熟的旅游人才特区, 因此要建立旅游人才特区就要争取一系列特殊运行机制体制, 形成特殊机制体制集聚区。再次, 区域内鼓励自主研发创新, 鼓励旅游业态创新, 鼓励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 鼓励政产研学合作交流机制创新等, 自然打造出一个创新创业富集区。
2、创新性。
建立旅游人才特区, 我们在法治环境上, 在规则的明晰和刚性上, 同世界一流的人才特区相比无疑存在距离, 其中最大的落差仍表现在观念上, 其次在人才机制和社会体制层面。因此, 旅游人才特区的创新性重点体现在观念创新、文化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等方面。通过创新性建设, 提供与国际城市条件相仿、观念相通、文化相容乃至制度接轨的人才发展支撑平台。另外, 旅游人才特区建设应重点在旅游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人才评价方面, 要建立项目评审、人才测评结合的评价机制, 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在人才激励方面, 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年薪制和风险共担、收益分配形式的多元化、薪酬待遇的市场化机制;在人才保障方面, 要尝试建立各类人才的社会保障年金制, 探索风险基金、资金入股、无息贷款等多种方式, 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人才投入资机制。
3、优越性。
旅游人才特区的优越性突出体现在政策的优越性和环境的优越性。一方面, 通过探索符合国际惯例, 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薪酬定价机制、激励机制;推进人才与国际资本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融合与对接;力求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 创造和提供与国际先进城市条件类似、环境相仿、观念相通、文化相融的人才发展平台和各种有效载体, 形成有利于旅游人才生活工作的优越环境。
(二) 旅游人才特区的构成要素
1、特殊优惠的体制机制。
旅游人才特区一定要有特殊优惠的体制机制来吸引高端旅游人才和旅游专业技能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建立人才动态调控机制, 重点解决好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的问题;二是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将以社会从业角色和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 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 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三是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四是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和人才的市场配置和流动, 深化户籍、社保、档案管理等方面改革, 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尤其是国籍等限制;五是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保障机制。
2、特殊优惠的政策措施。
政策旅游人才特区要吸引更多的高端旅游人才, 增强旅游业的国际人才竞争力, 必须要有更加积极开放的新政策,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方针, 学习发达国家对于人才的优惠政策。重点解决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尤其是一些突出的“瓶颈”问题, 包括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学术交流补贴等难点。通过实施特殊优惠的政策措施来满足国际高端旅游人才的创业发展需要和生活需要, 对绿卡、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教育、医疗、文化、保障等领域的相关政策先行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
3、各级各类旅游专门人才。
旅游人才特区的建设就是要满足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地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问题。从政产研学等领域, 全方位培养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各种人才, 从专业技能人才到企业管理者到科学研究人员到行政管理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形成旅游人才的极大丰富, 使人才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4、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
建设高端旅游人才高地需要先在旅游人才特区营造国际化的特殊区域环境, 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 增强吸引留住国际人才的比较竞争力优势, 更好地发挥旅游专业人才的积极作用。一方面, 是硬环境建设, 即提供舒适的办公场地、办公条件、通讯设施及人居交通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 是非物质的软环境建设, 即通过政策和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提供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增值服务, 从而营造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氛围。
三、旅游人才特区的重要意义
建设旅游人才特区, 实行特殊旅游人才政策、特殊旅游人才管理机制、特事特办,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通过建设旅游人才特区, 大量聚集海内外旅游产业拔尖领军人才, 构筑旅游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形成旅游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同时, 促进区域内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 依靠人才智力优势, 全面提升特区内第三产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提升旅游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旅游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具体而言, 创建旅游人才特区的战略意义有三个方面:
第一, 我国深化改革的有益探索。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转型期, “人才特区”的建设是对“经济特区”建设的深化和延续, “旅游人才特区”则是对“经济特区”深化和延续, 两者都是我国社会改革战略转型期的有益探索。“旅游人才特区”是从旅游业角度出发, 思考探析旅游人才对旅游资源特别丰富, 旅游业前景特别光明, 旅游市场特别成熟或必将成熟的旅游地的作用和意义, 以人才丰富化有效化带动旅游业的改革发展, 实现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和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实现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全面改革。
第二, 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有效形式。《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人才开发要坚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旅游业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正在努力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新跨越。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多层次人才, 不仅需要培养研究型人才, 更需要培养大量应用性人才, 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到2015年, 预计我国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5亿人次。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届时我国旅游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大。
第三, 我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人才保障。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明确提出, 要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 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7]。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特别是高端旅游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然而, 旅游产业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在旅游业中也凸显出来。因此, 在新时期下, 如何更好地培养中国旅游业的高端人才, 如何更深地探索高端旅游人才的教育模式, 已成为旅游业人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旅游人才特区, 就是要解决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 冲破人才不足对旅游业的制约, 一方面, 实现各级各类旅游人才的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 又要实现旅游人才的全面培养, 为我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可持续保障。
四、结束语
旅游人才特区在我国刚刚提出, 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阶段只是在继承和延续经济特区和人才特区建设的理论经验做相应的拓展, 其概念、主要特征和构成要素等理论讨论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没有成熟的框架定义。但是, 创建旅游人才特区又是顺应我国深化改革需求的一种有益探索,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的有效形式, 为我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是大势所趋。学术界应担负起探索旅游人才特区的理论性研究, 为我国旅游人才特区的创建提供有力的指导意义和理论铺垫。
摘要:文章基于对旅游人才特区的概念界定, 初步探讨了旅游人才特区的主要特征和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意义, 以期为旅游人才特区建设提供些许参考框架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旅游人才特区,特征,要素,意义
参考文献
[1]、冼薇.“人才特区”要素初探及建设构想[N].中国人事报, 2011-11-08.
[2]、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人才特区[N].北京日报, 2011-03-21.
[3]、海外人才特区建设的经验[N].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1-01-21.
[4]、郭久辉.河南五项新政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度吸引海外高层人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15/c_13513741.htm, 2010-09-15.
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与旅游人才培养 篇8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
关于旅游文化这一概念,不同的学着曾给出不同的定义。本文认同“旅游文化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形式”[1]的说法,理由是这个定义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是“互动”,也即旅游文化的产生依赖于旅游活动的行为主体—“人”与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地的人文地理风貌等相互碰撞之后所发生的交流互动。假如旅游活动的主客双方不发生或很少发生互动,旅游者游览之后没有或很少产生“到此一游”所触发的丰富感受,人们就很难说这一旅游行为是有价值并具收获感的。“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自身的文化因素与旅游地异质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结果,是二者融合之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罗平旅游对旅游者是否具备“异质文化”的吸引力,罗平旅游到底“游什么”,这是我们思考罗平旅游文化内涵构成最基本的出发点。归纳当今我国国内的旅游形态,大致包括自然风光旅游、古迹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文化观赏旅游、红色旅游、现代都市购物旅游等几个大类。罗平旅游的主要承载物是每年春天的油菜花旅游,这是一种农耕文化加上自然风光观赏的季节性旅游。显然,其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并不丰富,而是相对单一和固化的。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过于单薄,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急需充实和丰富,这是建设罗平旅游文化的当务之急。
广义“文化”概念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相结合的产物[2],“旅游文化”概念亦然。罗平旅游文化建设的物质依托首先是罗平的地里环境山川景物,罗平坝子中一座座锥螺形凸起的山峰在云南境内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被统称为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结构形态是罗平自然景观的一大特点。问题是这样的特点如何才能让旅游者感受到?罗平自然风光的代表是大叠水瀑布和多依河风景带,问题是类似的自然景观其独特性如何体现出来?它们能否给人带来好奇新鲜、惊险刺激、领悟回味等综合性的获得感?就精神文化的层面讲,罗平旅游又能够给旅游者带来什么样的收获?依我看,民俗文化可以作为罗平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着力点,应该以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重新对此进行思考和定位。例如布依族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风情的营造、风光的打造上,还应该延伸到布依族的婚嫁和丧葬文化、祭祀文化、习俗文化。地处滇黔结合部,是否还可以考虑适度发掘隐藏在民间的“巫”文化(仪式和符号),将其与道家文化、道教文化的根源和联系挖掘和展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发掘和培育民族民间饮食文化,包括“农家乐”现代休闲餐饮业等。当然,对于餐饮业,政府不仅要帮助和推动其形成特色,还要使之达到相应的档次和水准。
罗平的旅游开发只能立足于地方本土资源,罗平的旅游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发掘和营造本土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要素上。罗平旅游文化的构成包括罗平的自然环境、历史古迹(革命史迹)、社会生活形态、民族风情、民俗宗教、民间饮食文化传统等所呈现出来的特色与风貌;其内涵则是指罗平拥有的旅游资源所能够给旅游者带来的有价值的核心要素,它给旅游者带来的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体验。
二、罗平旅游人才培养
(一)罗平旅游文化建设急需的人才
1、创意人才
现代旅游开发属于文化创意产业[3]的范畴,既然是“创意产业”,说明需要的首先就是创意人才。什么是创意人才?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我的理解,创意人才就是在特定行业、特定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设想并能推动或能将创新设想付诸实现的人。具体到罗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其所需要的创意人才,首先指的是能够对“罗平旅游”这一特殊产品进行创新性研发的人才—既能够放眼国内乃至国际的旅游市场,同时又立足于本国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罗平旅游开发进行通盘构想、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实施方案的人才。
罗平旅游文化建设急需的首先是创意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才当然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因为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研究和发掘罗平的旅游资源、文化传统来构筑创意的基础,然后结合对省内、周边省区、国内旅游市场的分析预测,提出罗平旅游开发的未来设想和规划。这种设想和规划既要立足于现状,又要具备足够的前瞻性。因此,本文认为,开发“罗平旅游”这一产品恐怕不是某一个人所能独立完成的,而应该是一群人、一批人,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需要一个团队,需要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个人或许能提供一个很好的点子,但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一个可供具体实施的系统思路和中长期发展方案。
罗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开发,需要强大的创意能力来推动,这种创意能力并非是指某个人具有的个别能力,而是指一个创意群体、创意团队的集体智慧和能力。应该说,在这个创意团队中,本土精英、政府官员和外部行业专家等,这些人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2、营销人才
旅游产品作为消费对象,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营销策划和恰当有效的促销手段。因此,懂得现代营销知识和具备营销技能的人,是罗平旅游建设和开发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人才。对罗平旅游进行营销策划,首先需要做的是对罗平旅游进行定位,这种定位如果只针对油菜花盛开的春三月,事情似乎就简单得多。但如果是针对罗平旅游的整体、针对一年四季均有效的旅游定位和命名,事情无疑就变得很复杂。这是相对大一点的角度。小一点具体一点,针对一时一地的旅游活动进行促销策划也很重要,像有奖销售、打折优惠、派发纪念奖品等,都属于营销的范围。
3、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需要管理人才,其工作职责包括从事景区规划、养护和日常管理等。对这些管理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不能有官办作风、衙门做派,不能双眼只盯着钱。要用心做好旅游服务这件产品,让旅游者舒心、放心地来旅游,而不能是时刻担心被骗被宰;要经营和打造出声誉良好持久的旅游品牌。
4、导游人才
导游是旅游业的桥梁,建设和开发罗平旅游,导游人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这里所谈的导游人员主要指“地陪”人员,也就是在罗平本地负责接待游客的本地导游。近几年,云南旅游业时不时发生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的游客投诉事件,其中多数与导游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需要提升有关。建设和发展罗平旅游业,对本地的地陪人员提出的要求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非常了解和熟悉“罗平旅游”,也就是对所销售的产品要知根知底,要非常熟悉;第二个是要认同“罗平旅游”,热爱“罗平旅游”。没有激情的销售是无法打动消费者的,只有热爱和珍惜“罗平旅游”这个品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游的职业驱动问题,才能避免发生这样那样的人为的质量事故。
(二)本地导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养有哪些?
上述四种人才中,居于金字塔尖的是创意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居中偏上;导游人才是基础。前三种人才不说了,这里单说处于基础位置、人数稍多的导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它们到底需要由哪些要素来建构。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根基首先是对常识的掌握,“常识”就是我们通常在高等教育中所说的“通识”,亦即通识教育。罗平旅游所需要的导游人才,其通识知识的部分与其他类型的人才大致类似,而又有其特殊之处。
罗平导游人才的职业素养包括具备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礼貌礼节周全并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包括不说脏话,不骂人;沟通技巧良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友善对待游客;具备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协作,愿意付出;具备外语口语能力,能够接待外国游客;获得导游资格证(导游证)等。
(三)人才从哪里来
目前云南省内的大专院校和众多的国内高校大多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罗平旅游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有效地利用省内省外的高校资源。这里说的利用,一是指可以从这些高校中物色本地籍的学生毕业后回原籍就业;二是指可以采用校地合作模式定向培养旅游专门人才;三是可以委托高校不定期地为罗平开设专门的培训班培训人才;四是吸引外地籍的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充实到罗平的旅游人才队伍中。
在可以预期的时限内,前述四种人才中的后三种人才,都是可以利用云南省内外的高校资源获取的,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至于居于金字塔尖的创意型人才,如前所述并非指单个的个别人才而指组合型的人才团队,很显然这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多种资源才能形成和造就的。创意型人才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一个人才尚且难得,要组合成一个人才团队,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里还应该提出的是,委托高校旅游专业培养旅游人才,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爱好;在旅游管理系列课程的设置中,为罗平旅游量身打造的课程,一定要侧重于导游方向课程、景区景点规划及管理方向课程,以及网上营销、旅行社合作运作方向课程等。
三、结语
发展罗平的旅游业,建设和开发罗平旅游文化,已被时间证明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单靠突破其中的某一点是很难形成长期的吸引力的。也就是说,单靠某个曾经的闪光点很难擦亮罗平旅游这块牌子,单靠一些零碎的创意无法组合出完整且具持续性、有生命力的旅游品牌。从旅游开发发展到发掘和建设旅游文化,打造“罗平旅游”品牌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参与。而且,对人才的需求也并非单一的创意类或者“地陪”类,而是人才金字塔结构中的全部四种人才都需要。这的确是一个双重的挑战,迎接和战胜这个新挑战,很可能不止是一代罗平人的使命,而是两代人乃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使命。
体育旅游人才 篇9
【关键词】旅游强区 高职 旅游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66-02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广西区政府于2010年颁发《关于加强广西旅游强区的决定》,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广西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历史性跨越。2013又颁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把广西建成旅游强区,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要建成旅游强区,旅游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下的旅游活动已经由传统的大众旅游向体验化、休闲化和学习型的旅游态势转化,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对旅游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势必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发挥地域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是地方旅游院校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广西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培养规模小、层次低,不能满足广西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据国家旅游局对广西旅游人才摸底调查得知,广西的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中,有较多所院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然而人才培养规模仍较小,能够为广西旅游业服务的人才更少。据近期一项对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显示,只有30%的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就业单位在广西,约70%的学生在广西区外的单位就业。按此比例推算,每年只有不到2000名旅游专业学生补充到旅游人才队伍中,远远不能满足人才队伍的需求。
此外,广西旅游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占大多数,具有本科学历的较少,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更少,大专层次是旅游人才的绝对主力。可见,当前广西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偏少、面向东盟客源国小语种导游紧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容乐观。旅游人才偏少、层次低、空间结构分布不均等问题已经阻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目前广西旅游虽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就业规模,但是旅游教育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旅游学科处于其他学科的附属地位,大多研究不是基于旅游学,而是基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因此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旅游产业发展阶段看,我国旅游业进入休闲度假的发展新阶段,近年来,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而目前广西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旅行社、酒店和景区三大传统旅游人才,新兴的会展旅游人才、邮轮旅游人才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在部分学校刚刚开始,且招生规模不大,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邮轮旅游人才为例,目前广西仅有为数不多的院校设置邮轮乘务专业,且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较少,还不能满足北海邮轮码头公司的邮轮乘务人员需求。可见,新兴旅游人才严重短缺。
(三)专业知识学习脱离行业需求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需求。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对行业人才的理论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对旅游学科建设在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结合上提出了挑战。目前出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旅游企事业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局面。有研究表明,历年来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就业率一般在10%~20%,两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究其原因还是学生专业知识脱离行业需求,学校对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学校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岗位能力培养,因此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性。另外,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若是沿用学科型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二、广西旅游经济发展对广西旅游人才的需求类型
目前,广西已经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而旅游产业发展的迅猛态势使得广西旅游管理人才、旅游高级技能人才和旅游新业态人才更显不足。
(一)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必须依托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一个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将对当地旅游起到加速器作用。根据近期的广西旅游人才普查,广西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数量仍较少,而硕士以上学历比例则更小。广西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加强对旅游高等教育产业的投入和再培训体系的建设才能满足需求。
(二)旅游高技能人才。据了解,广西旅游行业的高技能人才状态与全国水平相比,相对较低。随着国务院《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加快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几点意见》文件的出台,广西的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呈现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涉及酒店、餐饮、康乐服务、景区设计施工、设备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
(三)会展、邮轮等旅游新业态人才。当前,广西正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旅游。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会展商务旅游在广西旅游中已有一定的市场比重,会展旅游人才需求势必增加。《北部湾旅游规划纲要》决定把海洋度假旅游产品、海洋旅游产品和邮轮游艇旅游产品等打造为北部湾的王牌产品。目前,北海邮轮码头主体工程已完工,将形成集客运、旅游和航运服务功能为主的现代化临港国际客运和商务中心;防城港西湾旅游码头已经启用,邮轮旅游人才需求旺盛。
三、建设旅游强区背景下广西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为本土的高等旅游院校,应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出发,既要培养出大批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旅游职业人,又要着重培养出社会紧缺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基于此,应从以下方面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一)围绕旅游强区旅游服务业人才需求调整或整合现有专业。广西旅游教育发展较早,现已经形成了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三级教育体系。但从专业设置来看,专业还是较单一,传统的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仍是高等院校开展的多数专业,中等学校主要开设的专业是饭店服务与管理以及烹饪等。结合广西旅游业发展态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调整专业:一是继续开办传统专业。传统的旅游管理等专业比较成熟,具备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应有较高的要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行业中的高级管理人才,面向旅游的行政领导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等。二是新增现代服务业旅游新业态的旅游专业,比如航空服务、空乘服务、高铁动车服务、会展服务和乡村旅游服务等方面专业。
(二)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旅游学科体系不健全,在国家规范的学科分类中,旅游管理置于管理学中,旅游经济置于运用经济学中,事实上旅游专业的强职业化更应让它置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外部机遇下,学校若抓好教学改革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把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的,必将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基于此,学校可以在时间、空间、内涵和师资四个方面做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1.时间融合。指很好地衔接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时间,尽量缩短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操作的过程,增加学生课外实习的频率。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和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时间最好能达到1∶1。另外,也应注重学生课外实习时间的频率,传统的两年半学校学习、半年的校外实践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积累和提高,若能在每个学期或者一门课程结束后立即走入企业,则能缩短提高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技能。
2.空间融合。学生学习的场所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可以让某些课程的教学直接进入企业,或者让企业家走进教室。学生兼有双重身份——“员工”与学生,在两个学习场所分别进行实践和学习,学生可以先利用校内的实习设施进行仿真学习,后到企业中进行真实环境的实践。
3.内涵融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课程开发方面应从单一学习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结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兼顾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兼顾学历标准与行业要求,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的“无缝”衔接。
4.师资融合。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重点,派出专任老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聘请企业行业的员工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任教师与来自行业企业的第一线兼职教师结合,组成新的师资队伍组织模式。
综上所述,在旅游强区建设背景下,广西旅游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广西旅游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多问题,对此,应根据广西旅游经济发展对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高技能人才、旅游新业态人才等的需求情况,发挥地域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枬.竞争与整合:中国旅游教育发展与广西的对策[J].旅游学科,2004(7)
[2]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N].中国旅游报,2004-05-21.
[3]黎红米.广西旅游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2008(2)
[4]杨艺,陈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学科发展探析[J].市场论坛,2009(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立项项目(2011JGZ067)
【作者简介】鲍青青(1982- ),女,湖北宜昌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交通运营与服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体育旅游人才 篇10
(一) 安阳旅游产业的现状。安阳市位于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汇处, 西倚太行山, 东连华北平原, 北临邯郸, 南接鹤壁和新乡两市。安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既有世界遗产殷墟、又有人工天河红旗渠, 既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地又是《周易》的发源地。安阳西部的太行山脉风光旖旎, 安阳东部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所有这些都为安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 安阳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安阳旅游的发展目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安阳市景区景点过于分散, 除了林州风景区相对集中外, 例如安阳县、汤阴、内黄和滑县景点小而散, 各地旅游规划各自为战缺乏整体规划。二是安阳景区景点投入过少, 没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 进一步开发升级无从谈起。三是安阳景区景点治理还不深入, 例如餐饮住宿、环境卫生、管理服务等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安阳市景区景点最大的问题在于发展眼界还不够开阔、思路不够解放。
(三) 安阳旅游产业要采取走出去策略。2008年至2014年我国外国人入境旅游年均增长1.21%, 达到了2.636亿人次。特别是2014年入境游客达到1.28亿人次, 中国国际旅游收入569亿美元, 这一数据相当可观了, 如果安阳能抓住契机大力发展旅游走出去战略, 那么安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就会迎来一个大的质的提升和飞跃。要想实现这一战略, 不但要对外大力宣传安阳旅游, 还要抓紧时间培养和储备涉外人员。目前安阳旅游外国游客以韩国人为主, 在保证这一客源的前提下, 还要开发其他地区的客源。例如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而这些国家绝大多数是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英语普及率相对较高, 大力培养旅游英语人才既符合安阳旅游走出去战略又切合安阳实际。
二、安阳英语人才资源的现状
安阳市英语人才资源丰富, 在安阳市有三所本科院校和三所专科院校, 分别是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安阳工学院和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安阳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这些高校英语师资力量雄厚, 每年都培养大量的英语人才。安阳市侨务办公室是安阳市涉外部门, 外事工作实践经验丰富, 这里有大量的英语翻译实用人才, 涉外礼仪知识丰富, 涉外实践能力较强。安阳市旅游局所负责管理的安阳市各旅游公司本身就拥有涉外导游人才, 有了这些资源稍加整合就能培养大量的旅游和涉外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三、安阳景区英语标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正确的旅游标示会给外国游客提供很大的便利, 同时也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错误的标示不但起到相反的作用, 还会有损安阳对外旅游城市形象。为了给外国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提升安阳旅游城市形象, 建议将一些常用旅游标示翻译统一化、标准化。例如:“验票口”Ticket Examiner改为Entrance, “警卫室”Guardroom改为Security, “请按顺序排队买票”please Queue for Ticket Checking改为Please queue for boarding, “禁止吸烟”On Smoke改为Do Not Smoke或No Smoking, 垃圾箱上的标示Recycling和Unrecycling改为Recyclable和non-recyclable, “男洗手间和女洗手间”Man Toilet和Woman Toilet还有Male和Female的, 建议改为Men’s Toilets和Woman’s Toilets, “下山”back way改为route down, “老人使用”For the Aged改为For the Elderly, “禁止攀登”No Climing改为Climing Forbidden。还有一些地名习惯与用汉语拼音, 但有时候就失去了英语标示的实际意义, 比如说“黑龙潭”有的翻译成Hei Long Pond, 这就失去了外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 改为Black Dragon Pond, 既明了, 又能引起游客的兴趣。“林州太行大峡谷”翻译成“Lin Zhou Taihang Mountain Great Canyon”不如翻译成“Lin Zhou Taihang Mountain Grand Canyon”, 因为“Great”虽有“巨大”的意思, 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 但“Grand”有“壮观和雄伟”的意思, 更能体现林州太行大峡谷的雄伟壮丽。有的景区在景点介绍中“中国”这一词的翻译, 有的首字母大写, 有的首字母不大写, 这是极不严肃的, 虽然拼写正确, 但对外国人的理解就不一样, China就是中国, china就是盘、碗、碟等中国瓷器的总称, 以上这些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 那就是一切涉外无小事, 需要有一个专业机构和管理机构共同努力, 尽快将翻译有误或不准的改正过来。
四、安阳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对象和目标
安阳旅游英语人才培养对象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英语导游, 第二类是在校学生, 第三类是涉外酒店, 第四类是景区相关人员。一是英语导游, 英语导游已经取得了导游资格, 掌握了导游必备的专业知识, 并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特别是一些导游英语水平相当高, 但整体上水平参差不齐, 需要针对安阳旅游特点对所有的英语导游进行一次培训, 这种培训的特点是既“短”又“多”, “短”具体就是培训时间短, 地点就在景区现场, 培训老师必须有当地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 英语口语好, 具有跨文化差异意识。关于景区的介绍和人文习惯的英语表述, 要以培训老师的讲义为主, 这样就减少外国游客故地重游时出现茫茫不知所以然现象的出现。“多”具体就是几乎所有的安阳景区景点都采取这种方式, 那么培训的次数就多了起来, 考虑到导游的工作性质, 这种培训要以指导为主, 不宜强制。二是在校学生培训, 所谓的在校学生是指有志于从事安阳英语旅游方面工作的学生, 这些学生不但要完成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 还要进行旅游相关的培训, 比如安阳旅游公司组织的实习性质的培训, 安阳市涉外部门组织的安全和礼仪培训等等。三是涉外酒店培训, 主要指酒店的服务人员, 分为餐饮和住宿服务人员, 对他们的英语培训要以工作相关内容的为主, 还有简单的口语交流。四是景区相关人员培训, 这主要是指景区中的售票和保卫人员, 以及景区中的商户和居民, 对他们的培训要以简单口语, 特别是对景点指引, 商品名称的英语表述要正确掌握。
五、结语
总之, 对于安阳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 要有创新意识, 既要解放思路又要开拓眼界。随着外国游客的数量逐年提高, 旅游英语的翻译工作就越发重要, 误译不仅会导致误解, 而且会影响交流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目的是为安阳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安阳市旅游资源较多, 有A级景区达到14家, 旅行社80家, 全市旅游饭店的床位总数达到12, 000多张。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宿、旅、游、购、娱”六要素为主体, 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 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安阳市提出了以“文化安阳”、“山水安阳”“历史安阳”为旅游发展战略, 以打造航空运动之都为载体, 创新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安阳市目前涉外旅游主要是开拓韩国市场, 而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开发不够, 为了安阳旅游的长远发展, 现在要加紧培养旅游英语人才。
关键词:安阳旅游,英语人才,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宗显, 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倪晶.浅论标识语的翻译[J].河南社会科学, 2005
[4]彭茜茜.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5]吴金莲.文化与旅游[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