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院校体育(精选11篇)
军事院校体育 篇1
左宗棠(1912—1885),字朴存、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省湘阴人。1832年,左宗棠参加省城举行的乡试中第,但之后的六年三次奔赴京城会试,均不及第,科场的失意让左宗棠丧失了通过“正途”进入官场的机会,但左宗棠的才干和志向,依然得到了当时代许多社会名流显贵的赏识。1852年,湖南省城危急时刻,左宗棠受好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出山,投入到保卫满清江山的阵营当中,开启左宗棠一生功名的端倪,其智慧才干得以发挥,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引起了朝野的普遍关注。左宗棠军事体育观可以概括为“整军经武,养气治军”的思想主张[1]45。
一“、农隙讲武、勤以练兵”的军事体育思想
左宗棠将农桑和军事战备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期待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左宗棠认为“: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先。是故王道之始,必致力于农田;而岁功之成,尤资夫水利。”统治者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战备必须强调“备之于先、详加规划”,强调战备的极端重要性。左宗棠指出“:农隙而讲武,所以齐民志而习戒经也,器不预于素,先事懈而后事促,一夫失措,众目皆乱,则民志不可得而齐。”左宗棠的此种“备之于先”的战备思想主张,在当时外国入侵、步步紧逼的紧急态势下开展军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左宗棠出于提升军队战斗力考虑,在征兵工作中严格把关,按照“挑选精壮”的标准,将那些拥有精壮身体素质和朴实品质的应征者挑选到军队中。左宗棠在挑选士兵之时,坚决不将那些抽大烟、喝大酒、赌博的人选入到军队当中,坚决不将那些市井无赖吸收到军队中来,强调士兵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为此,左宗棠通过征兵方式挑选了大量的身体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士兵,为其“讲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整军经武”的过程中更是强调“自古关塞用兵,在精不在多”“、择其壮者为兵,散其弱者为农,兵责以战,农责以耕”的原则开展军队整编工作。左宗棠认为,兵事的强弱全在气之衰盛,为此提出“治军先养气”的主张。为了促使士兵养成“士气”,左宗棠强调必须加强对士兵平时的思想教育和体育锻炼,而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士兵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中。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者建立了热西丁政权,和田于7月建立帕夏政权,伊犁于10月建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浩罕市一带)入侵新疆,同年3月,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1874年,沙皇俄国强占伊犁。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满清政府难以兼顾,满清朝廷内部发生了所谓“海防”“、塞防”之争。当时朝廷重臣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地区,将朝廷的主要精力用来解决台湾问题,而左宗棠则力表异议,主张解决西北边塞问题。左宗棠在其64岁高龄之时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督办新疆军务,在左宗棠的亲自指挥下,收复了新疆大片国土。1881年,满清政府和沙皇俄国签订《伊犁条约》,沙皇俄国不得不将被其抢占的伊犁地区大部分土地归还中国。左宗棠属部军队,之所以能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收复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其军队不畏严寒酷暑、长途跋涉,在进军新疆的过程中战胜了各种各样十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较短的时间给起义者和侵略军沉重的打击,促使满清军队士气高昂,这和左宗棠注重平时练兵、强调军事体育活动密切相关,如果清朝士兵没有强壮的体质,是难以收复新疆大部分土地的。左宗棠始终强调“勤以练兵而技可优”,强调练兵的极端重要性,加强了对士兵平时军事体育技能的训练。为此,左宗棠常说,有兵而不操练等于没有兵,操练军队不够勤奋等于不操练,练兵必勤。为取得练兵的良好效果,左宗棠经常性亲临练兵场指导士兵操练,不断鼓励士兵勤奋训练军事体育技能,让士兵能够应对各类险恶的战争,准备随时为国家效力。
二“、练心、练胆”的军事体育思想
“练心、练胆”是左宗棠独具特色的军事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左宗棠不仅强调和要求对士兵开展高强度的军事体能训练,让士兵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险恶的战争,同时,左宗棠还尤其强调通过对士兵开展军事体育训练提升其心理素质,这是从官兵的精神教育出发提出的军事体育思想,即认为军事体育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士兵们的体能和应对各种险恶环境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士兵的心理素质。为此,左宗棠提出了“一练技术;二练思想”的主张。左宗棠自身虽然属于“文将”,但具有军事天才的品质,在大大小小的各类战争场面上叱咤风云数十年,使敌人闻风丧胆,三番五次为满清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和左宗棠勤于对士兵开展军事体育训练是密切相关的。左宗棠经常告诫其具体负责军队操练的部属,练兵靠的就是持之以恒“,训练”二字永不可偏废,对士兵开展军事体育训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要对士兵的各种技能、体能进行训练,力求达到“以一挡十”,一旦到了战场上,军队自然能够所向披靡;第二是要通过军事体育训练提升士兵的心理素质,让士兵们在军事体育训练中明事理、做好人,让每一位士兵均有志气、懂道理,整个部队就会成为仁义之师、威武之师。左宗棠用兵数十年,其攻无不胜、战无不克,在征讨新疆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各样危险的境地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收复了被外国侵犯和起义军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就和左宗棠军事体育思想密不可分。左宗棠认为,通过体育训练培养士兵坚强的军人精神是克敌制胜之本,其经常性亲临练兵现场指导练兵,要求士兵不仅在军事体育技术方面进行不懈的操练,同时注重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对士兵开展精神教育,让士兵养成良好的军队精神,要求官长与士兵、士兵与士兵之间亲如骨肉、万众一心,要求军队和人民打成一片,共同合作杀贼。
在“练心、练胆”的军事体育思想中,左宗棠主张“首练心、次练胆”,认为练心比练胆更重要。为了使军队士兵在操练和作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培养一种“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英雄观念,左宗棠反复告诫他的部属“:大小操演固宜加勤,然非调之随征,俾令历练有素,则虽技艺可观,终不足恃。盖打仗以胆气为贵,素练之卒,不如久战之兵,以练技而未练胆也。”[2]79左宗棠认为,对军队进行军事体育操练,首先就应该从“练心、练胆”入手,将此作为军队“养气”的关键环节。但是,战争总之是得通过“人力”来进行的,需要让士兵具备坚强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光有“技之长、阵之整”是远远不够的。左宗棠举例说,即便我们的士兵们手握精良的武器,身怀绝技,如果缺乏和敌人进行殊死拼搏的勇气和志气、胆气,绝技和武器也不中用。正是由于左宗棠部属平时的训练和教导有方,其军队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之下也能够战胜严寒酷暑,长途跋涉一举收复新疆大片土地,这和左宗棠军队平时的练心、练胆密切相关。在西征新疆的过程中,其条件十分艰苦,士兵们要长期跋涉于戈壁之上、天山之巅,要忍受吐鲁番盆地的酷暑严寒,在与敌人决水之时要泅渡一片汪洋大海,在路途中断粮缺水时又要忍饥挨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够所向披靡胜利收复新疆大部分失去的土地,实属不易。冯玉祥将军的父亲冯有茂曾经参加征讨新疆的战争,冯玉祥在其《我的生活》中回忆了父亲向其讲述的征讨新疆的状况,说到新疆的几千里长途的沙漠,本来就已经够人走的了,但在征讨新疆的过程中每名士兵还要背8天的重达十五六斤的军粮压在背上,极其艰苦。
三、左宗棠军事体育观对军事体育发展的贡献
左宗棠的军事体育思想以体育报国作为其核心,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对我国军事发展、体育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左宗棠由于科举失意,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步入仕途,其到40岁开始才在郭嵩焘等好友的推介下步入政治舞台,自此之后,左宗棠叱咤风云、武功盖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组建和统率了20万“战必胜”的雄师,征讨东西南北,取得辉煌战果,创造了许多长途跋涉以疲军取胜、出奇制胜的战争典范。左宗棠在政治上持国家主义、权威主义态度,在其困顿郁郁不得志之时从未抱怨君主的无能,其军事体育思想也充分体现出国家至上的权威主义特征,为了维护满清朝廷的经济利益和国家主权而征战不已、保家卫国,其之所以推行军事体育,目的也在于促使国家军队更加强大、保卫国家的安全,身体力行镇压了太平军、回民起义和捻军歧义,收复了新疆并建设新疆,抗击了沙皇俄国、法国和英国侵略者,左宗棠之所以取得这些军事成就,和其体育强军的观念不无关系。总之,左宗棠“整军,乃可经武”是其军事体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强大军队,通过军事维系政治,达到体育和军事的良性互动。
左宗棠军事体育思想除了促进军事发展之外,还对体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左宗棠在体育教育的领域具有颇多建树,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按照“经世致用”标准提出了“兴教劝学,卫国于以中兴”的口号。左宗棠认为,要改变边疆社会的动荡不安状况和政治危机,必须改变“正气消沉、人才不出”的状况,提倡大力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只有让“人才”既有文化素质,又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当时紧张和恶劣的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为此,左宗棠摒弃了那种“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大力培养军事体育人才,对近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要:左宗棠由于科举失意,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步入仕途,40岁时才在郭嵩焘等好友的推介下步入政治舞台,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享誉朝廷内外、威震四方,其用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关键词:左宗棠,军事体育,思想,贡献
参考文献
[1]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岳麓书社,1984.
[2]李晓峰.左宗棠之忠介人生[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军事院校体育 篇2
关键词 体育院校;体育专业;英语阅读;教学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体育英语阅读课作为体育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干课程之一, 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体育专业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体育新闻的有效方法。阅读材料涉及的体裁多样、词汇量大。许多文章有很强时效性强, 如果处理得当会对体育英语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的能力; 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然而目前大部分体育英语专业阅读课的主要模式仍然是学生课前忙着查字典、课堂上教师解析单词、讲解句子语法结构、翻译难句、核对课后答案,体育类型的文章涉及面也不够广。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学生把阅读课当作简单的阅读技巧训练课, 精读课的补充辅助课,从而丧失了自觉主动阅读大量英文原著和浏览大量国外体育网站的动力和兴趣,自然也与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失之交臂。
二、目的探讨
ChristineNuttall提出阅读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以适当的速度默读并充分理解原文的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清楚表明阅读是一个个体行为, 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适当的阅读技巧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教师并不能够把自己的阅读能力传递给学生。因此阅读课上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传授某一单项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体育英语专业的阅读中,培养同学们对体育和体育英语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目的不同, 而体育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有其特殊性。他们阅读的出发点除了获得信息、通过各种考试、学习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结构等等)之外, 更多的是出于了解西方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体育方面的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大多与体育外事、体育翻译等工作有关, 工作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和层面, 因而要求这些学生是尽可能多的涉猎、了解各个方面的体育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他们通过广泛阅读才能够获得的。阅读目的不同选择材料也应该有所不同, 因此英语专业教师如何选择阅读材料, 对于全面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独立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三、教学对策
1.给学生讲述体育知识,激起学生兴趣
体育英语专业的学生是正规高考考入学校的学生,既然考入体育院校就证明他们或多或少对体育有一定的兴趣,但他们的体育专业知识又不如体育专业学生全面。这就要求任课老师有丰富的体育方面的知识,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知识教学,激起学生对体育英语的兴趣。笔者建议任课老师能从奥运会入手,讲述体育的起源和奥运会体育项目有关方面知识。然后就各个项目的比赛,规则,场地等做大概的讲解逐步引导学生喜歡上体育英语,自己愿意去做更多的探索和学习。
2.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
课堂授课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模式, 在学期初学生就被分成4~5人的学习小组。教师帮助学生们找一个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制定短期,中期,长期任务。短期任务主要涉及下节课的课堂内容, 各个小组成员课前分工合作、准备材料, 课堂上进行课堂演示和讨论。中、长期任务以对这个体育项目进行读书报告、学年论文、汇报演出为主。各小组成员课前需要预习、课后需要抽出时间来讨论作业。教师上课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每周一个小组演示教师课前布置的体育项目题目, 教师和同学进行点评; 第二部分教师抽出书本中的难点和重点让学生讨论并练习; 教师针对文章,提出一系列小问题,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迅速讨论并得出结论, 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统一记分, 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励他们为团体争光、鼓励他们课堂上能积极踊跃发言。第三部分讨论教师课前发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原版体育题材的评论性文章为主。教师首先讲解、介绍文章中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背景知识。然后要求每个小组能针对文中涉及的事件给出本组的观点,这个训练主要培养学生们的评论性阅读能力, 即从复杂的阅读材料或者关于阅读材料的观点中综合、应用、分析、评价观点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这些英语专业学生们的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目的。此学习方法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体育知识,更提高了其阅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漩.英语快速阅读的学习策略及教学探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2]陈静.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4)1.
[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胡春洞, 戴忠信.英语阅读论[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5]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生. 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1).
军事院校体育 篇3
(一) 探索体育理论, 是军事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体育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军队官兵对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训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也就促使对学员体能要求不断提高。现阶段军事体能教学训练的理论发展相对于实践较为滞后。教员对学员进行体能训练很大一部分是结合自身过去体育训练经验, 有些甚至将体能训练等同于身体训练。直到现在较为完整、系统地论述有关, 如何加强军事院校军事体育课教学理论与训练方法的学科——军事体能训练学, 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因此, 军事院校军事体育教学训练理论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二) 加强体育理论研究, 是训练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代军事院校军事体育教学训练实践有着丰富的内容, 而学员对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价值、原则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以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 (协调能力) 、运动素质转移和各项群学员体能训练等问题, 有些还没有系统深入研究, 这样给军事体育科研人员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
军事体育教学训练是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各个运动项目的特征, 选择训练内容并通过各种有效地训练方法手段, 对学员集体施加适宜负荷, 充分挖掘学员的竞技潜能, 从而改造学员身体形态, 提高机体能力, 增进健康和发展身体素质。
(三) 学习外国体育理论, 是训练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军事体育教学训练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对体能训练问题的系统认识和研究, 却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 特别是上世纪70至90年代, 以一些军事体育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学者, 先后发表的一些有关身体训练的著作, 或在有关训练理论的著作和文章中探讨和研究了与身体训练有关的体能训练问题。如, 前苏联的渣土奥尔斯基、奥卓琳、斯切诺瓦、马特维耶夫、普拉托诺夫, 原联邦德国的葛欧瑟, 加拿大的博姆帕, 日本的猪饲道夫, 英国的狄克, 美国的霍克, 保加利亚的多波雷夫等人, 他们撰写的论文章和著作中, 都探讨了有关身体训练的许多问题。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例如, 过家兴、田麦久在其主编的著作中, 对身体训练和发展运动素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专门探讨。
二、提高军事体育教育训练的有效措施和举措
军事体育课是军事院校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也是院校教学的中心环节, 主要步骤分为训练准备、训练实施和训练结束。搞好军事体育教学训练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军事体育课的教学目的。
军事院校的军事体育课训练时间很有限, 要想达到课内实现技能自动化是不现实的, 那么它重点解决的问题是规范动作、统一标准, 传授教学方法思路、明确教育训练方法和步骤, 。所以, 从动作示范的角度来讲, 军事体育教员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训练非常必要, 确保自身动作要过硬, 让学员练标准, 学有榜样。教研室统一组织, 每天利用一小时进行专业素质训练, 所有人员必须参加, 并且施行“师徒”帮带制度。并且可以通过院校举办“岗位练兵, 质量排名”活动, 旨在提高教员自身军事技能素质。
二是要了解掌握学员情况。
一般情况下, 军事体育开课课前, 对学员体能摸底考核, 召开教学准备会, 座谈等方法步骤, 掌握学员的体能现实状况、伤病、运动史和心理素质等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教学针对性, 这是搞好军事体育课教学的基础。
三是要认真备课, 安排训练密度。
军事体育课应根据课的任务, 训练内容和学员的特点, 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合理地安排和确定各项活动的时间和份量, 从而保证课的顺利进行。军体课的密度包括练习密度、讲解示范的密度、组织措施的密度等。其中, 练习密度是课的核心密度。
四是要负荷训练, 探索合理运动负荷观。
军事体育课是以教育训练运动技能, 军体锻炼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说明了军事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 也说明了军事体育课是“具有健身、锻炼程序和训练效果”的课。由此可见, 军事体育课与训练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 不但是实施军体教学的必备因素, 也是评价一节军体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更是军事院校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教育训练工作。为落实军事院校关于提高学员基础身体素质要求, 增强他们身体体质, 实现军体课与军事教学合理的运动负荷思想显得特别重要。
五是要合理的运动负荷, 能激发学员的军事运动兴趣
适宜的运动负荷, 能有效地增强人体体质的同时, 也能使学员的训练情绪高涨, 在军事运动中获得体验——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教员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训练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达到不断激发和保持学员的运动兴趣, 使学员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 促进学员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促使学员自觉和积极地进行军事体育锻炼, 让他们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能力。
六是要加强课中的教育训练管理。
一堂好的军事体育课要实现练体能同练思想、练作风、练技能和练心理素质的多维一体的, 有机结合的这一教育训练效果。一是教员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作风严谨, 松紧有度, 注意一言一;二是教育训练要有次序, 严禁打闹嬉笑。如:单双杠训练, 游泳训练。
体育类院校大学排名 篇4
英文名称为Beijing Sport University(简称BSU),由国家体育总局直属。校训是追求卓越,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并已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北体也是目前纯体育类院校中的唯一一所211高校哦)
优势学科及院系设置
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学科布局涉及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设有27个本科专业。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优秀重点学科。
体育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次。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艺术和新闻与传播3个专业硕士学位以及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毕业生就业与升学情况
北京体育大学共有毕业生2973人。本科毕业生227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6.35%,硕士毕业生626人,占21.06%,博士毕业生77人,占2.59%。其中男生1602人,女生1371人,男女比例为1.17:1。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25%,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0.26%,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6.1%。北京是各学历毕业生最主要落实的就业地区,除北京之外,我校有近30%的毕业生选择去东部地区。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是毕业生主要分布的就业行业。
毕业生中共有499人选择国内升学,占毕业生总数的16.78%,主要升学高校为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共有173人选择出国(境),主要国家和地区为英国、美国、中国香港。
上海体育学院
英文名称为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简称SUS),校训为:身心一统,兼蓄竞攀。
上海体育学院原名华东体育学院,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创建的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由原南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优势学科及院系设置
上海体育学院是一所以体育学为特色,具有教育学、文学、管理学3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管理、体育工程学、运动康复学),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体育学、心理学、医学技术、新闻传播学)。学校目前共有10个学院,开设专业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毕业生就业与升学情况
上海体育学院届毕业生总人数为1440人,其中高职毕业生110人,本科毕业生969人,硕士毕业生325人,博士毕业生36人。截止8月25日,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7.3%,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2.3%,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7.2%,博士毕业生就业率97.2%。
除高职外的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大类为教育、体育、其他服务业、文化艺术业等;就业主要地区为上海市。
学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为16.1%,研究生为6.4%。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以及运动科学学院分别占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深造率榜首。所有毕业生中选择国内升学的共有136人,绝大多数留在本校升学,有106人;出国(境)深造的共43人,主要去往英国。
天津体育学院
英文名为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校训为学贵立德,动必有道。学校位于天津市,分别设有河西校区和团泊校区(静海区)。
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于1958年8月,由原天津体育学校和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而来。在天津市恢复为直辖市之后,天津体育学院也划归天津市管辖。
优势学科及院系设置
学校现有17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医学6个学科门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体育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体育学学科前5%。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
毕业生就业与升学情况
天津体育学院2018届毕业生共1624人,其中女生682人,男生942人。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88.67%,分院系来看,运动训练科学学院和管理学院就业率较高,分别为97.8%和94.74%;分专业来看,新闻学(体育文化传媒)、舞蹈学(幼儿体育艺术教育、舞蹈教育、健美操啦啦操)、体育学(体育教育)5个专业就业率为100%。
毕业生择业行业分布较均匀,占比较大的有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签约地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市、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等。
毕业生中,共有106人选择继续升学,从专业来看,体育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升学率最高,为22.22%。
武汉体育学院
英文名称为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校训为公勇诚毅,学思辩行。位于湖北省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为中南体育学院,1953年成立于江西南昌,1955年迁至湖北武汉。,由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改为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
优势学科及院系设置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大学科门类,现有26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体育学被评为A类。目前学校拥有体育学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为体育学、应用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
毕业生就业与升学情况
武汉体育学院2018届毕业生共2934人,其中本科生256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7.39%,毕业研究生370人,占12.61%。其中男生1750人,女生1184人。
据统计,武汉体育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3.76%。本科专业中,休闲体育、康复治疗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特殊教育4个专业就业率为100%。研究生专业中,音乐与舞蹈学、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指导3个专业就业率达到100%。
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呈现出两条较鲜明的地域带,一条是“湖北、湖南、安徽、河南”为中心的中部地域带,另一条则是“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域带。总体来看,毕业生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行业就业的人数较多。
在所有毕业生中,选择升学和出国的共345人,占所有毕业生的11.76%。
成都体育学院
学校校训为:行健不息,积健为雄。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原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3.64%。
优势学科及院系设置
军事院校体育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地方体育项目 课程改革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思想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改变原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下,继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体育教学综合改革,才能把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1 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引入地方体育项目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交流和交融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体育已向“健康体育”、“大众体育”和“终身体育”转变的历史趋势下,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发展形成的地方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并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安徽省地方体育项目丰富,为高校利用地方体育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安徽省地方体育项目丰富、种类较多,很多项目至今还发挥着作用并广为流传。长期以来,不仅在群众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与风俗习惯紧相联系,形成了许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很多项目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至今仍发挥着健身和娱乐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植下,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安徽地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安徽省共参加了最能代表安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8个竞赛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获得的奖牌总数和竞赛总成绩位居华东第一,共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14个,成绩和获奖项目都位居全国的前列。从安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看,安徽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56个民族覆盖省份,民族聚居分布区域性明显,占人数相对较多的民族主要有13个,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项目。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地方体育项目目前已达970个之多,项目之多位居全国前列,因此,地方体育项目十分丰富。
3 安徽省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态,为利用地方体育项目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植下,不仅竞技体育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民族体育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安徽省体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齐头并进的局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竞技体育实力增强,实现了竞技体育的歷史跨越,同时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各项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设施更加完善。社区、农村健身俱乐部、农村健身工程和文化工作站全面开花,安徽省健身工程已经惠实每一个家庭,使每个家庭享受健身带来的幸福和实惠。在大力发展全面健身的同时,先后建立多个国民体质监测站和国家高水平人才后备基地,国家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为了适应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体育示范基地。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和《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提出了201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计划规定,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积极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人们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功能,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水平,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保护,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形式,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推进全民健身工程的持续开展。
为传承和发展具有健身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安徽省通过培养项目传承人和拨付专项扶持基金等政策,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完善传承途径,为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很好的舞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基本摆脱面临失传的困境,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以逐渐步入市场化发展和运作的阶段。这些,无疑为安徽省高校更好地利用地方体育项目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4 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提供了难得机遇
根据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的经验及反思,“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中部崛起战略进行了调整。中部崛起战略发展侧重点从“一类产业向二、三类产业发展调整,并用5年时间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初步均等化目标”。随着文体文化目标需求的增加,大众体育和健身手段需求多样化发展将成为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安徽省是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地带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中部地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区域。安徽两淮地区和江淮之间地方体育深受境内各族人民所喜爱。特别是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节庆体育文化的效用,已经引起了中部地区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经过调整,安徽等中部地区少数地方体育事业将迎来新发展的时期。这将为安徽省高等院校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 安徽省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为有效利用地方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
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具备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软硬件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委托,安徽省教育厅先后多次组织了“职业院校人才评估”。按照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软硬件建设方面增加了大量资金投入,从而使体育教学的软硬件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根据调查,目前安徽省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都能够满足地方体育项目教学、训练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且具有规模优势的高职院校,国家级示范院校和省属示范高职院校,这些学校体育设施较为完善,部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条件甚至比本省一些普通本科高校的条件还要好。
安徽省各高等职业院校初步具备了开发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师资队伍。从对安徽省11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调查看,被调查的11所高等职业院校共有体育教师86名,包括专兼职体育教师,均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毕业,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从学历结构上看,86名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6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65.12%,具有本科学历的29 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72%;学历结构较合理,基本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28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2.56%,具有讲师职称的40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46.51%;具有助理讲师职称的12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13.95%;从数据分析来看,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了一定的梯队,能够完成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专业结构上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21人,占体育教师总数24.42%,非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65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75.58%。另外,通过对11所高校44名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明,有23名体育教师参加过地方体育项目的训练或培训,占被调查人数的52.27%。
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优势比较明显,这些优势将有利于安徽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做好地方体育项目的开发利用工作。如果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也必将有力推动安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可夫,刘晓光.论体育项目的合理开发和配置[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9(02).
[2]吴广宏,孔德银.体育项目及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4).
[3]国家教委.体育工作条例[Z].北京.1990.2.
[4]徐金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内江料技,2011(10).
军事院校体育 篇6
关键词:高职体育,阳光体育,调查报告
一、前言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适应休闲和终身需要的习惯和运动技能。
通过对湖南机电职院、湖南安全技术职院、湖南工程职院、湖南大众传媒职院、湖南现代物流职院、长沙电力职院、长沙水利水电职院、长沙师范专科职院学生进行阳光体育活动调查实施情况的调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进而分析比较,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以为高等学校进一步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起到参考作用。
1、研究现状
“阳光体育”这个概念是在2006年提出,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至今6年多的时间,但对阳光体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可借鉴参考价值研究不多。
2、研究目的
(1)调查现状。高职院校学生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2)研究策略。以事实为依据,以调查结果为根据,开展全方位学生普查工作。
(3)促进学校体育工作。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切入点,有力推进学校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相互促进。
(4)推进素质教育。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法:每个院校随机抽查150至200名学生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以出成果,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为本文提供可查事实依据。
(2)问卷调查法。共发问卷1500份,回收1400份,回收率93.33%,其中有效问卷1340份,有效率89.33%。(见表一)
(3)观察法。对上述学院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各学校在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情况,及方式。
(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并根据得到的数据汇总表。
(5)逻辑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归纳、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而科学的建议。
三、分析与讨论
1、对表一的数据进行分析
(1)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流于现状。有文件有任务就实施,导致学生想动就动,不动就不动。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学生也没真正得到锻炼。第一冬季长跑活动,单纯地靠早操时间要求学生在操场跑几圈,很容易流于形式,失去活动本身的宗旨。第二各学院组织多样形式比赛,在没有学校支持情况下,多半不能很好触动学生运动神经,最终是开头热闹,结尾冷淡。第三参加各种省运动会,学院只负责拨款。在校选拔学生,是少之又少,宣传等及不到位,最后是大赛参加不少,得奖的总是那几个人。第四教师在体育课、活动课、体育选修课、拓展课等途径得以全面开展是否真的体现了学校“全面体育的特色”。
(2)体育教师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谈到阳光体育运动,许多体育教师都表示很赞同,但落实起来并不易。一方面,校园面积偏小,活动不好开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学生本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程上,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不够。另外,运动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校外晨跑及对抗激烈的运动项目都被学校排除在外。
(3)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的认识。调查表明8所院校学生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表示喜欢和较喜欢的学生人数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75.9%和58%,一般喜爱的占56%,不感兴趣的占18%,反映了对阳光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只是极少数。调查还表明,一些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原因主要是动作技术难度较大,专项素质要求较高,造成他们厌学、排斥的情绪。
2、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时间问题及对策。体育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还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等有着重要作用。各学院因在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不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将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由学院督导,使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保证,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2)场地与器材问题及对策。束缚院校开展体育工作的两大因素为学生活动场地和器材的问题,建议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都向学生开放,教育行政部门应争取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地向在校生开放。学校在业余时间活动中可以建议学生自带运动器材,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不需要特殊场地器材的运动。
(3)运动伤害事故对学校阳光体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运动损伤意外伤害事故问题是影响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越不敢搞体育活动,家长越娇惯,学生体质下降得就越厉害。对此体育教师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或进行相关理论培训,把运动伤害减至最低。
(4)体育教师的素质及解决办法。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和其自身能力直接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贯彻和落实。针对这问题,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学院可以定期选派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再培训。最后学校要严格把好体质健康这关,不合者不予发放毕业证书。
四、建议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落实中央7号文件相结合
全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虽然先于中央7号文件,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矛盾之处,相反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对中央7号文件更好的落实。所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充分发挥各种组织的作用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体育教师的事,要充分发挥体育部门和院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可以发挥院共青团组织的人力资源和利用其举办活动能力的灵活性共同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服务。广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大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线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为主线。所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应将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群体竞赛统一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方法上来,集中力量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发动从基层做起,建立长效机制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因此,各个学院为了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持续性,需要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地、本校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5、开展阳光体育还要重视体育专业人才的发展
开展阳光体育要配备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这样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去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并使学生在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振聪.阳光体育,让校园活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9(4):56-57.
[2]毛振明.学生冬季长跑利大于弊[R].中国青年报,2008-10-07:A8.
[3]芮松.基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相促进的研究[R].时代教育,2012-01:A147.
军事院校体育 篇7
21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余暇时间的增多、物质条件的丰富和“现代文明病”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侵扰。余暇时间的增多使休闲有了必要的前提,经济的发展为人们从事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人们有能力选择更多的休闲方式,“现代文明病”促使人们主动寻找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主客观因素使得休闲悄然走近人类。西方未来学家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经济时代,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上得到满足,生活质量也随之得到改善。在经济发展和余暇时间增多的情形下,人们已不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状态。面对社会竞争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人们积极主动的寻求一种健康、快乐的休闲方式。休闲的方式有多种,但自休闲兴起以来,体育就以其无可比拟的参与价值成为人们休闲时的重要选择。随着“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价值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休闲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休闲体育作为“人类着力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端正国民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充实国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准,改善生活风气,使国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升华和提高。
随着休闲体育的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休闲体育作为一项产业,近20年来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迅猛,已进入国家支柱性产业的行列。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已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社会在体育领域的迅猛发展,休闲体育将有着更广阔的市场,由此而引发社会对休闲体育专才的大量需求。
2 国外高校休闲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的概况
由于社会对休闲体育的需求持续增长和休闲运动市场多样化,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与英国等国的一些高校多设有体育健康休闲学院或类似的学院,增加了休闲体育课程,并开设了休闲运动管理专业,以培养休闲体育的研究、指导、组织和经营人才。如美国的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和休闲研究所;英国的白金汉郡大学休闲和旅游学部;加拿大的雷克黑大学户外娱乐、公园与旅游学院;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等。美国开设休闲专业的大学约有400所,其中得到美国娱乐、公园协会和美国休闲与娱乐委员会认可的有100多所。在日本,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扩大,为与之相关的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大阪体育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设有余暇运动和企业健康两个方向;日本体育大学设有运动与健康、社会教育和室外休闲等三个方向;国立鹿屋体育大学设有地域体育、企业体育和野外体育等三个方向,另外,像余暇运动、运动管理和室外休闲都是培养新型体育人才,以适应社会变化和要求。英国也有很多大学开设了休闲娱乐专业,如英国大学体育系,与娱乐相关的课程就有8门之多,涉及面几乎覆盖整个娱乐业,这一课程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出路”不仅限于学校范围,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整个市场。
可以说,国外体育休闲娱乐相关学系的人才培养,层次多、课程设置门类广,交叉融合,各有特色,就业市场十分广阔。国外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外大众休闲体育普及化、科学化、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
3.1 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现状
在中国最早提出休闲文化理论的是著名学者于光远。早在1983年,他在旅欧归来途径澳门时就曾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开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他认为,“玩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人们对休闲认识的提高,人们对休闲生活需要的不断增强,休闲文化已经重返中国教育殿堂,休闲体育进入教育阵地也已经开始。如华南师范大学和湛江海洋大学,在社会体育专业中开设了运动休闲管理方向(本科)和滨海休闲体育方向(专科)专业;此外,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深圳大学等少数几所院校则采取在相关专业或院系开设类似课程或专业的做法,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体育旅游管理专业、高尔夫球管理专业;首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开始招收休闲体育专业本科班等。
休闲体育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国内少数高等院校设置的与体育休闲娱乐相关的专业时间不长,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和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显然,这些与我国蓬勃发展的休闲体育市场以及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大量需求是极不相称的。
但是,我国高校在休闲体育专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休闲体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研究、体育旅游、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简言之既懂休闲体育技术,又懂休闲体育策划、开发、营销等技能的多方面人才。学生经过专业训练之后,将来不管是投身于体育产业高层管理还是从事私人教练抑或是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3.2 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而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1)掌握休闲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指导休闲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3)具有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4)了解国内外休闲体育的前沿状况和发展动态;(5)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休闲体育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对休闲体育的经营、开发、策划能力,在课程安排上不但开设有高尔夫球、攀岩等基础技术类课程,还设有资源管理类、游戏娱乐类、服务营销类课程。因此,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是高等体育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不仅是对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国家和社会资源的节省。更为重要的是,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拓宽了体育院校的办学专业方向,从而也有助于体育院校的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
3.3 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可行性
3.3.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沃土
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是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休闲已经成为个人及社会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人每天都必须面对,并且认真策划的事情。正如K.Roberts在《现代社会中的休闲》一书中所指出的,“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志……休闲时间、休闲花费、人们对休闲活动的参与比例都在不断增加。人们的财富———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都越来越取决于其休闲,休闲兴趣和休闲活动正在成为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核心”。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具有了发展休闲体育的条件,使得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不是偶然。总体来说,开展休闲活动的社会基础条件有三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余暇时间、生活意识。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近几年,我国居民用于休闲的时间和货币支出日益增长,休闲的参与频率和普遍程度也不断提高,休闲的方式和类型各式各样。在这种大气候下,休闲体育因其固有的特性和作用而独占鳌头,得到空前的发展好时机。
3.3.2 工业化、都市化是休闲体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市化步伐也随之加快。马克思曾指出“城市的集中具有聚集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动力的历史意义。”但城市化无疑是“双刃剑”,城市化的生活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带来许多不利的因素和影响。如人口集中过快,密度较高,相对生活空间变小;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严重,噪音大更增加了人们心理上的焦虑与不安;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等客观因素导致诸如肥胖症、心脏病、高血压等现代文明病。因此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运动”,而休闲体育因其固有的参与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等特点和作用,因而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工业化、都市化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每个人基本上都要依赖他人才能生存,而工作中的合作性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人际交往的个性层面正在消减,每个人只是社会分工整体中一个微小的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要求受到压抑。这种状态下,人们会自觉地寻找一种途径释放自我,而体育休闲被公认为释放自我的最佳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会促进“都市宠儿”———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
3.3.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具备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条件
高等体育院校为培养休闲体育人才提供了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学识渊博、师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专家和教授,毫无疑问,他们应是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最佳人选。学科门类齐全,专业适应面广,有利于适应社会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多方面的需要。场地设施、器材设备、图书资料充实完善,这就为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办学和培训经验丰富,在长期的体育教育实践中,高等体育院校不仅积累了正规教育的办学经验,而且也曾经为地方举办过不少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因而也积累了为社会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经验。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生活观念是转变,休闲体育蓬勃开展,体育人口稳步增长,社会对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应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主动地开展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运动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活动内容。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由此引发对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本文对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概况进行分析,探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必要性、可行性。
关键词: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探讨
参考文献
[1]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家庆.体育院校对体育休闲专才培养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0).
[4]罗林.高校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休闲体育方向的设想[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5]陈齐,罗俊升,于涌.社会体育专业休闲体育方向发展的前景[J].科技信息,2007.
[6]张同宽.构筑高校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
[7]彭文革.国内外高校对体育休闲娱乐专业人才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7).
军事院校体育 篇8
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目标问题上经历了从“技能”到“体质”到“人才”的发展演变过程。实践证明, 实施这些目标都不曾收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 是因为以“运动技能”为目标, 对于不以体育为职业的高职学生来说显然是不需要的, 也是作为以学习科学知识和实践技术为主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不可能做得到的。由此看来, 将“技能”、“体质”和“人才”单独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都显偏颇, 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在我国应运而生,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200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这为新时期学高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对学校体育如何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走向社会后, 能否经常地进行体育锻炼, 最根本地是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体育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 高职体育作为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1“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基本原则
1.1 终身体育性原则
终身体育就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其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参与体育活动并从中获得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防止两个误区:一是将终身体育视为某种一成不变的、厮守终身的运动项目;二是将终身体育锁进狭窄的体育教学领域。终身体育的本质特征是游戏性、竞争性、技能性、社交性、自然性、健康性和文化性。在选用职业实用性体育项目时应注重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1.2 针对性原则
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发展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另外, 还应针对在职业劳动中人体局部重复操作的强度负荷, 选用对应肢体活动的保健体育教学, 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因为各种职业劳动在快节奏、高效率操作中, 身体活动的部位和动作用力的形式, 大多是局部肌肉紧张而重复的用力。连续固定操作, 久而久之, 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的分工使一切受它影响的人变成残疾, 使一部分肌肉发达而使其它部分肌肉萎缩”。因此, 要有预见性地针对选用防治肌肉容易萎缩的肢体部位, 加大其肌肉活动, 用以生理性机能补偿或职业病防治。
1.3 科学性原则
选用职业实用性体育项目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及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特征, 符合职业劳动技能技巧形成的规律, 符合人体功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偿的生理规律。
1.4 导向性原则
在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中, 要教会学生懂得运用锻炼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自主坚持职业性体能锻炼, 加强劳动保健, 调节生理机能, 矫治职业疾病, 善于休闲娱乐, 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去。
2 高职体育应与职业技能、终身体育相结合
高职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 也是获取体育知识、技能、体育锻炼方法、培养终身锻炼习惯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由于受竞技化思想的影响较大, 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和技能教育中完全走出来,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上没有进行改革和调整, 绝大部分学校没有随着生源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 教学目标仍停留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上, 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其次, 当前体育教学没有结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进行改革。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 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相结合, 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体育需求服务,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体系还没有体现这种职业特色。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 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但高等职业院校其专业性较强, 专业特点各有不同之处。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 本文结合各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目前高职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设计了多类体育课, 把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课堂, 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运动训练, 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知识, 把体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符合职业发展需要, 又可满足学生终身体育需求。内容如下:
机械工程系:教学主项: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 网球;教学副项:举重、负重下蹲、推铅球、负重跑、单双杠、射飞标;发展能力:平衡能力, 下肢静力性耐力和上肢的协调、准确性, 目测力、注意力。
化工专业:教学主项:中长跑、足球、篮球、羽毛球;教学副项:丛林穿越、野外生存、定向运动、急救生存练习、负重下蹲、射飞标;发展能力:耐力、上下肢协调性、目测力、下肢的静力力量、反应的准确性和灵敏性、长时间工作能力。
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主项: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健身操;教学副项:短跑、跳绳、乒乓球的多球接发球训练, 捡运球的练习、射飞标;发展能力:手指协调性能力, 动作准确性, 触角的敏感性、注意力的专注意识及反应速度。
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主项:篮球、足球、乒乓球、对墙击球练习;教学副项:引体向上, 双杠的支撑摆动、屈臂伸, 平衡木的走跑跳以及攀岩、爬绳、爬竿、手倒立、障碍跑;发展能力:前庭器官的稳定性、高空的平衡能力、悬垂攀爬能力、身体的敏捷能力。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主项:羽毛球、乒乓球、健身跑、有氧健美操;教学副项:跳绳、游泳、平衡木、自行车、定向越野、野外生存、训练反应的体育游戏;发展能力:耐力、很快的反映速度、坚强的意志品质、注意力的专注意识、好的目测力和很好的上下肢的协调性。
3 结束语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还应转变传统体育观念, 树立现代体育教育的全新观念, 确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目标, 把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社会化目标导向, 使学生把体育锻炼与职业需求联系起来;把体育锻炼的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 努力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兴趣项目, 真正实现高职体育教学从课堂向未来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突显体育实质教育功能。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其体育目标如何能更好的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文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以期为体育相关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体育,终身体育,职业体育职业体育
参考文献
[1]汪涛.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性体育的理论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2) .
[2]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古代军事体育研究 篇9
第一, 体育促进了人们生活中的“养生”思想发展。体育被用于养生从原始社会就被认知, 即“医疗体育”。春秋战国时期, “养生”思想产生, 老子、孟子阐述了遵循规律, 保持健康体魄的重要性, 《吕氏春秋》中运动强身的主张, 更是阐明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理, 第二, 体育促进了军队训练“武艺”思想发展。利用体育运动方式, 增强其在军事训练中的运用, 无疑增强了士兵作战技能, 例如马球和水上活动的用于体育训练中, 士兵马上作战和水上作战能力提供。第三, 体育促进了宫廷活动“竞技娱乐”思想发展。
竞技娱乐带来娱乐的同时, 促进了政治的稳定, 例如, 夏商西周时期, 田猎是广为流行的宫廷活动。它不但可以健身与娱乐, 而且能够练习人们骑马射箭和指挥调动队伍等实践的技术与技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 宫廷娱乐内容形式多样。如蹴鞠、围棋、象棋、投壶是当时宫廷活动的主要内容。秦汉三国时期,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宫廷体育也开始兴盛。此阶段体育的发展促进了政治的稳定。第四, 体育促进了节日风俗“游戏娱乐”思想发展。民俗活动与体育活动相互结合, 极大促进古代体育的发展。对增强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安定具有极强的社会效应。将体育寓于欢庆丰收、欢度佳节、喜庆新婚、闲暇消遣的娱乐之中, 使氛围更为欢快。如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捉迷藏、踢毽子、打陀螺、抖空竹、拔河、跳绳、舞狮、舞龙、游泳、冰嬉、踢毽子、端午竞渡、重阳登高等活动形式,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活动多种多样, 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1、征战和军事训练活动是古代体育传播的第四大途径
征战和军事训练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政治格局, 同时也会带动体育活动的发展和传播。例如元朝军队的摔跤、赛马和骑射活动, 元朝灭掉云南大理以后, 部分军队直接驻守云南, 军队休闲之间, 进行蒙古的摔跤、赛马和骑射活动, 并把该活动传播到当时统治下的民间。后来元朝为了进行征战, 在云南当时居民中进行征兵, 将很多白族士兵征纳到军队里, 白族人和蒙古元人一起进行体育游戏是常见的事情。元军北上征战以后, 曾定居到湖南桑植县, 在其统治之下, 蒙古族的很多体育活动, 又直接传播到了湖南统治区域的民众中。军事训练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古代体育的传播。唐山时期, 突厥经常来突袭,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 要对付骑马打天下的突厥, 必须实行“以骑制骑”的军事政策, 因此, 在以后的军事训练中, 要注意对士兵骑射技能的培训, 唐太宗命令以“打马球”作为辅助训练的手段, 皇亲贵族均要参与“打马球”的训练。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以后, 直接颁布命令打打马球作为正式的军事训练活动。北宋时期, 为了实现南北的统一, 统治者加强士兵对水上活动的训练, 并由此延伸出来很多水上体育活动项目, 例如, 赛龙舟、游泳, 水上秋千项目就是现代跳水项目的基本延伸。徽宗时期, 宦官杨晋戈家中还直接建有私人游泳池, 极大丰富了水上体育的发展。后来水上体育被广泛被各朝代游戏或进行军事训练。太平天国3年, 康熙4年, 淳化3年, 都曾在汴京进行赛龙城, 统治者大都亲自到场, 官吏也利用此机会训练水师。
2、诗词的记载和流传是对古代体育传播的第五大途径
诗、词、曲、赋、散文、小说各种体裁的都有, 时间从先秦至近代, 关于体育活动的类型涉及各种球类及击壤、投壶及赛马、射箭、击剑、角抵、相扑、武术、钓鱼、围棋及妇女儿童的踢毽子、放风筝等。它们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各个时期一些体育活动进行的场面, 参加活动者及观看者的思想情绪、精神状态, 而且也反映出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精神。
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是关于体育运动盛况的描述的。以马球为例, 马球发展的顶峰时期是唐朝。根据对《全唐诗》的考察, 其中收录的关于马球的诗文就已经约20首。诗文中不仅描述了赛场盛况, 还描述了参与人员的热情。如:王建《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描写的是唐王打马球的一些趣事, 诗人杨巨源的《观打球诗》反映了唐朝三军将士闲时的马球比赛, 韩愈的《张仆射击球诗》则是描写比赛场上惊心动魄的场面。虽然后来统治阶级对打马球不太重视, 马球运动由兴盛走向衰落, 但是大量成文的诗句对马球运动的传承还是起到了推动作用, 并对当前马球的考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从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 军事体育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但是大多数文献记载都是从正面对军事体育进行记载和传播弘扬的,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朝代更换频繁和战争不断的国家, 所以军事体育的发展在我们国家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军事体育的发展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和作用, 在表现形式方面也体现了更多的现代性和科技性。我们有理由相信, 对古代军事体育的研究势必会对现代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这对于民间体育的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海民, 娄国.浅析我国古代体育活动文化精神研究[J].剑南文学, 2010, (3) .
军事院校体育 篇10
摘 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首先阐述了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实现提出了几点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终身体育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但一些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因此,培养人们终身体育意识,加强身体锻炼,强健体魄是生活工作的需要。
终身体育意识强调在生活中要坚持长期体育锻炼、有效锻炼。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应对工作,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通过正确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正确的方式进行体育运动。久而久之,在生活中学生就会随时随地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对他们毕业以后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终身体育观念的指导下,坚持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目标设置不够合理,课时设置较少,体育活动也不够科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很少,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灵活,枯燥乏味,很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个别学生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这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很不利。
2.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不当
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盲目追求成绩,教师急于求成,过于强调运动理论和运动技术的传授,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机械化。对于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上体育课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不大,难以培养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更是面临很大难度。
3.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硬件设施等方面还需要加强。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整合而成,硬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体育器材数量和学生人数也不成比例,一些场地建设也有待加强。
4.体育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起步相对较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体育课教学类别较少。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仅以球类为主,后期才设置田径和武术等课程,而游泳、舞蹈、健美操等教学课程设置有限,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三、加强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教学定位
无论任何院校,体育教学都应该秉承“健康至上”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健学生体魄、适应社会需要是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训练习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改变重视短期效果、忽视长远利益的教学模式,将重点放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立足学生发展的角度,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放在首位,为学生实现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就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组织教学,对学生的体育爱好给予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育教学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的传授,这种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兴趣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体育教学中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教师为主导,这种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不能适应运动的持续性和长远性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自我锻炼的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加强体育教学效果,让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中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圣波.学校体育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研究[J].运动,2010(8).
军事院校体育 篇11
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由继续教育专家保尔·朗格朗(ParlLengrand)首次提出,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也随终身教育的不断发展而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到了80年代,“终身体育”一说传入我国, 成为我国体育教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于“终身体育”的理解,研究虽多,但也大同小异,即终身坚持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数十年的发展研究,“终身体育”已成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不少体育教育界的同仁,致力于体育教学的改革研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些实效。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现状的不足,只有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条件和发掘学生内心深处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引导他们,通过较好的培养教育方式,让他们自觉去感受体育的乐趣性和重要性,才是体育教学实现终身体育的最佳途径。
1 重视体育课,创造良好的氛围
体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课程,从小学到大学,每一个学生都要完成1000多学时的体育课程,可见教育部对体育课的重视,然而在现实中却不尽如意。通过走访调查以及对本院校学生的访谈得知,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到的内容非常少,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仍旧采取“放羊式”教学。在一些重要考试前,比如中考、高考,体育课更是经常被语、数、外等主干课程占用。如果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例如下雨天,体育课就只能在教室里草草了事。
音乐院校不缺乏喜爱体育课的学生,但也存在一个无奈的客观事实。许多专业的特殊性让他们害怕上体育课,例如钢琴系老师不允许自己的学生打篮球、舞蹈系的老师不允许学生踢足球等等。出于外界的压力或自己的惰性,这类学生在体育课上很难被组织起来,也影响了体育课堂的学习气氛。长期以往,这类学生运动少,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因此也导致了部分学生体质差、近视、肥胖等情况发生,此类学生的健康状况让人担忧。近年来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无疑也证实了这一点。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重视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定期举办校内的运动竞赛,开展体育与健康知识讲座、体育与音乐讲座,兴建体育场馆设施,设置相关制度,将体育是否达标、是否优秀作为学生评优的一项指标等,让学生从制度上和心理上都正确认识体育课、接受体育课,从认识上改变对体育课的态度,积极投入到运动锻炼中。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体育的本质目的是强身健体,其任务是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使学生掌握几种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终身体育教育包括体育知识、道德、体育技能、体育兴趣、体育保健等。在音乐院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应有的运动技能教学外,也应结合音乐院校各专业的特点。如声乐系的专业特点,对肺活量有要求,体育课可以增加心肺功能的运动项目;钢琴系专业的特点则要求手指的灵活性;舞蹈系的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力量性、柔韧性和协调性等等。如果体育课根据不同专业要求选择课堂内容行进教学,不仅学生愿意接受,体育教学工作也更易展开。再如女生的体育课程,可以结合音乐的节拍,设置健美操、啦啦操等。对于男生,可以设置搏击操、太极或者将排球改为软式排球,也可以增加一些身体素质拓展课程,既锻炼了身体,也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除了考虑艺术院校教学的特点,还要结合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球类运动是社会生活中开展最广泛的运动,轮滑、城市定向越野、马拉松等运动也在日渐兴起,这时体育选修课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 课堂组织的合理安排
3.1 准备部分
体育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监督学生认真完成准备活动,热身、拉伸运动可以有效避免运动损伤。一些体育知识,安全保健知识也应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增长理论知识。此外,体育游戏也是不可缺少的,体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游戏”。现在的体育课堂往往忽略了游戏部分,许多高校的学生甚至都没参与过体育游戏,网鱼、老鹰抓小鸡、贴“膏药”之类的经典游戏甚至都没听过,这是体育课的悲哀。许多学生不愿玩游戏,但参与其中却又显出极大的热情,说明学生内心其实还是很渴望身体上的释放以及无拘无束、拼搏求胜。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每节体育课可安排一位小组长准备课堂小游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课之中,激发学生的运动细胞,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将体育课堂集教育性、娱乐性、竞技性、趣味性于一体。
3.2 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传统的体育教学偏向于竞技体育,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达标要求较高,学生在毕业后很少能继续保持体育练习。“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许多教师努力去改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乐趣,收获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只一味追求快乐、自由,从而导致“放羊式”教学的现象,而且至今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许多学生缺乏理论知识和正确的技术动作基础,运动技能不高,不知如何锻炼,对体育无从下手。教师在基本部分中就要正确地指导学生,除了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传授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教会学生自我锻炼的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不忽略课堂的活跃气氛,也不忽略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比如短跑的教学,从基本的摆臂开始,发展到30 m的小组接力跑;篮球课上的运球练习与小游戏相结合来教学等,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掌握了运球技术。另外教学之后也要留给学生自我练习、自我提高的时间,这当然不等同于“放羊式”时间,教师在这些时间里应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指导,帮助提高。艺术院校中的体育教学,要关心和帮助学生,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课堂的积极气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和重要性,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
3.3 结束部分
许多体育课堂忽略了结束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总结本次课的优缺点,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给学生提一些建议性的要求,布置课后作业等。当然,重点还是组织学生做放松运动,比如慢跑、韧带拉伸,这样可以有效地调节身体的恢复,保持健康。一些健康知识也有必要强调,比如剧烈运动之后不要立即坐着、躺着,不要立即喝凉水;常见的、突发的运动损伤该怎么处理等。教师在这一阶段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结合专业知识给学生分析等,使一节体育课变得更丰富、有趣。
4 体育教师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标准的动作示范、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良好的形象是体育教师特有的内涵。“欲明人者,先自明”。为人师,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尤为明显。音乐院校的学生,有着丰富的个性和表现欲,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体育教师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运动技术技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感和积极的学习欲望。教师展示优美的技术动作示范和运用幽默的语言也会在教学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除了课堂上应有的榜样风范之外,体育教师还要展现积极进取的精神,以热爱生活、渴求知识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感,使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课教学之中。大学应是开放性的,课堂上是教师,课后是朋友。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体育游戏中,与学生进行体育竞赛,输了同样有小小的惩罚等,这样学生也会更喜欢体育。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