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精选12篇)
社会保险 篇1
2004年,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社会保障的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主要论述了相关政策规定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五大社会保险为主, 提出了进一步建立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基本建立,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面临许多困难。
一、企业社会责任
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 指的就是企业对社会以及对员工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其中, 对员工利益的保障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内容要求。企业在发展和盈利的同时, 不仅要对员工的最低工资、劳动时间、相关福利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承担保障员工权益的责任, 而且还要对社会和其它利益相关的方面承担责任。这些都能通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合法经营、安全生产、依法纳税、保障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权益、提供相应的员工福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等各方面予以体现。而企业如何肩负起这些社会责任, 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尤其是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延长工作时间、克扣员工工资、使用童工等诸多问题。因此, 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我国企业社会保险责任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 我国的社会保险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 企业应该为职工参保各项社会保险, 并且按时缴纳各项保险费用, 相关部门有权对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惩处。但是, 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在承担社会保险责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1) 非公有企业参保率比较低。这些企业的职工参保率不高,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薄弱。
(2)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使得企业的社会保险责任难以落实。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 即使是签订合同的企业, 也存在合同内容不规范的现象。
(3) 地方的政府和企业以及职工对社会保险责任认识不足。一方面, 企业不愿意承担社会保险责任, 通过少报缴费工资数额和虚报参保人数, 拖欠社会保险费。还有部分企业, 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员工工资, 不签订用工合同或者将社会保险转嫁到职工身上等现象时有发生。201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与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执法活动, 全年共检查用人单位202万户次, 涉及劳动者0.9亿人次, 对235.7万户次用人单位进行了书面审查, 涉及劳动者1亿人次, 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41.9万件。另一方面, 员工对自己的社会保险权益意识不强。部分员工不清楚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 不知道企业的社会保险责任。此外, 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助长了企业对社会保险责任的漠视。部分地方政府不够重视企业的社会保险责任, 只是注重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助长了企业淡漠社会保险责任, 使得社会保险责任无法有效实施。
三、企业参加社会保险面临的困难
1.实力强的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困境
对于发展较好、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企业来讲, 管理者认为企业职工不会出现失业的风险, 因此只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而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讲, 由于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差, 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且他们更加注重参加失业保险, 所以这些企业往往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统筹。但是因为他们经济压力大, 所以经常欠保。于是当前就出现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 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愿意参保却没有经济支付能力的现象。
2.企业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保持良好社会形象的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对于竞争形势不利的企业来说就更加看重企业的资金流向, 对于社会保险的投入比较消极, 但是企业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 所以仍需要花费资金投入来承担社会责任。
3.企业利润空间减小, 税费过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中国在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受到了动摇, 部分企业既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应对世界范围内的压力, 面对当前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 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 企业不仅要承担劳动力成本还要承担相关的税费, 面对这些压力, 很多的企业选择了逃避社会保险以此来减轻企业的负担, 因此, 职工的劳动权益状况越来越差。
四、加强企业社会保险的制度建设和观念强化
目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所以我们在制度设计方面和观念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强, 为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创造条件。
(1) 调整社会保险费率。针对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较低, 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相关部门在制定社会保险费率上要因地制宜, 使之发展与社会相协调。
(2) 将社会保险与企业利润挂钩, 可以按照采用员工工资或者企业利润收费的方式。这样就解决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社会贡献不平衡的现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调动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
(3)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的立法工作, 加强执行力度。社会保险需要通过法律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 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有利于企业对社会保险责任的落实。
(4) 分步推行,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国家, 企业和个人来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 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负担, 提高职工的个人保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束语
当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逐步完善, 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险责任承担存在诸多的问题, 还需要企业、社会和个人不断加强社会保险责任意识, 遵守相关保险制度, 互相监督, 只有切实的将社会保险落到实处, 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谭兵.社会保险与企业社会责任[J].学术研究, 2010, (7) :83-88.
[2]杜飞进, 张怡恬.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2, (8) :1-22.
社会保险 篇2
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首先,在这里请允许我衷心感谢领导和同志们为我提供这样一次竞聘的机会,使我有幸参加今天的竞聘会。
我叫××,××××年毕业于×××学院,大学本科学历,获过××学位,英语等级国家六级,计算机等级国家二级。今年有幸进入了我们这个大家庭。
站在这里,我的心里充满感激和希望。感激组织上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难的的机会,使我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希望通过我的演讲,使各位领导更多地了解我、支持我。
我今天竞聘的岗位是人力资源部教育培训岗兼社会保险岗,之所以竞聘这一职位,我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我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无论是在哪个岗位,我都十分注重加强政治思想修养,思想上积极向党靠拢,行动上自觉服从党的利益,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时刻以党章的具体内容规范自己,以党的先进理论的指导自己,以模范的党员事迹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其次,我具有较强的业务学习和适应能力,竞聘演讲稿《竞聘演讲稿:参与竞争,追求进步》。×××××××得到社会和领导的认同和肯定。
第三,我具备担任人力资源部教育培训岗兼社会保险岗的素质和能力。我对人力资源的认识是“外圆内方、刚柔并济”。“外圆”是指善于人为地创造和谐的人际氛围,有亲和力,同事能及时发现并主动化解企业内部的人际矛盾,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内方”指的是心中能坚持原则和方向,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刚”指的是为人有一腔正气,能抵制歪风邪气,同事能够以身作则,不折不扣。“柔”指的是能用爱心面对员工,多为员工考虑,关心员工疾苦并为之付出努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达到胜任人力资源部这一岗位基本要求。我想我具备这样素质,这也是我竞聘此岗位的信心所在。
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心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要激发全体员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为此,人力资源部就是公司文化建设的策划和组织实施的主要部门。如果我能竞聘成功,我的工作思路是:
首先是加强学习党与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学习时事、政治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
组织社会 动员社会 引导社会 篇3
在灾难性事件报道过程中,新闻媒体担负着组织社会、动员社会、引导社会的作用。地方新闻媒体要从容应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必须要有敏锐的新闻感觉,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快速的反应机制。
2003年10月至11月,《开封日报》面对黄河开封兰考段抢险救灾的报道,就是地方媒体应对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成功尝试。
2003年秋季,阴雨连绵,黄河中下游连降大到暴雨。由于“华西秋雨”影响,黄河中下游遭遇百年少见的严重秋汛。渭河流域连连告急,洪水泛滥,冲堤决坝。伊洛河、沁河水位暴涨,黄河水位、流量居高不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水量最大的秋汛在黄河中下游形成,再加上黄河小浪底水库泄洪的影响,黄河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坝前水位陡涨,接连发生重大险情。9月18日、20日,兰考县谷营乡蔡集村护滩堤两次决口达200米。9月26日,洪水将与35号坝相连的18号护滩堤冲开500多米宽的决口,最大水深17米,平均水深10米左右,决口处洪水流量最高达1080立方米/秒,直冲蔡集控导工程35、34、33号坝。蔡集护滩堤决口后,造成二级悬河斜流,使兰考县16个行政村、1.8万人被洪水围困,还造成山东东明247平方公里的黄河滩区全部被淹,135个村庄、9.68万人被水围困。如果35号坝被冲垮,黄河主河道势必改道南移,河南、山东15万群众世代居住的村庄、家园将长期淹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古谣将再次成为严酷的现实。
险情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分别对抢险救灾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驻豫部队和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封堵决口成功,截断了流向河南、山东滩区的洪水,解除了对大堤和滩区村庄的威胁,夺取了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灾情一发生,《开封日报》就启动了快速反应机制,报社副总编辑亲自带队,奔赴抢险救灾一线。在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报道组的7名同志不畏疲劳,连续作战,每个人都经受住了任务繁重和身体极度疲劳、困乏的考验,每天向报社发回20多篇(幅)文字、图片,集中展示了省、市、县领导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广大干部群众昼夜奋战、顽强拼搏,参战部队指战员全力以赴、奋勇争先,河务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广大公安、交通、卫生系统干部职工不畏艰险、尽职尽责、团结战斗的波澜壮阔的黄河抢险画卷,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优势,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受到了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阅评组的肯定。
据不完全统计,在40多天的抢险救灾中,报道组记者采写各类新闻稿件800余篇、图片150余幅。抢险救灾取得胜利后,本报刊发了长篇通讯《大河滔滔唱英雄》,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弘扬“以民为本、团结拼搏、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黄河抢险精神的热潮,坚定了全市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战胜困难和风险、迎接新挑战、夺取新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从黄河抢险的成功报道中,我们感到地方新闻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是大有作为的。
第一,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要发挥组织社会、动员社会、引导社会的功用,着力点是争取主动,快速反应,冷静处之,及时有效引导,这是我们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灾难性事件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取决于引导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才能使正确的信息抢先占领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使正确的舆论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群众当中,使社会舆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为事件的妥善处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黄河兰考段险情、灾情发生后,开封日报社领导高度关注,立即对新闻报道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制订了科学的报道预案,组织了得力的报道队伍,使各类报道在第一时间内同读者见面,让读者及时了解抢险救灾前线的一举一动。在报道中,我们及时准确、重点客观地报道灾情,同时,唱响抗灾、救灾的主旋律,使人们看到党和政府率领人民团结拼搏、战胜灾难的坚强决心,也使人们了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从而使人们在灾难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在舆论的引导下,全社会都在关注抢险救灾前线的进展情况,全社会的力量都被动员起来,社会各界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对抢险救灾给予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特别是在抢险救灾紧急时,指挥部紧急征用了大量人力、物资、车辆,确保了抢险救灾所需,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第二,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于灾难性事件,我们过去有一种不成文的习惯:灾害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灾害事件中人们所普遍关心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问题也往往因为没有人敢“拍板”而得不到及时的报道。某些媒体面对灾难性事件保持沉默的理由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
灾难性事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变化,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对各种信息十分敏感,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相对降低,流言谣言也会相对增多。为了保证社会知情,实施社会指挥,提供社会向导,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及时、大量地发布真实信息,说明事实真相。对灾难性事件的透明公开,目前已成为形势的客观必然和公众的基本要求。
黄河兰考段的险情、灾情发生后,《开封日报》主动应对,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自觉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通过认真研究,我们在一版开辟了《抢险救灾先锋谱》、《来自抢险救灾一线的报道》等栏目,集中刊发抢险救灾前线的事态进展情况和党政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拼搏的英雄事迹,文字和图片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抢险救灾处于紧要关头时,《开封日报》每天拿出一到两个版面进行报道,形成宣传强势和视觉冲击力,把这场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给广大读者,产生了惊心动魄的震撼力,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念,体察民情、关注民生。黄河兰考段的险情、灾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提出“群众利益高于天,干部责任重于山”,把群众的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并要求全体参战人员以民为本,团结拼搏,不畏艰险,敢于胜利。以人为本,应体现在对受灾群众的倾情关注上。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受灾群众的温暖关怀,这是媒体的责任。在灾难性事件中,受灾群众虽然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大量的救助和关怀,但是他们的生存状态毕竟是困难的。媒体必须真实而真诚地反映这种状态,以唤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和救助。《开封日报》不但及时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灾民进行及时转移,妥善安置,大力救助的情况。同时派出记者深入到灾民安置点,如实反映灾民衣、食、住、医、学等方面的状况。报社副总编辑刘会敏深入到灾民帐篷中,实地采访灾民的吃住及孩子们学习的情况,写出了《这道坎我们一定能够过去》的现场报道。《汴梁晚报》及时发出“秋风呼啸,气温骤降,灾民急需御寒衣物”的呼吁,这些报道凸显了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关怀,突出了灾难性报道的贴近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第四,地方媒体在应对灾难性事件时,要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度,完善报社的采编协调机制、新闻策划机制和送审把关机制,正确处理好新闻、旧闻和不闻的关系。哪些要报,哪些不能公开报道,哪些要及时报,哪些不能抢报而要稳妥处理,都要按照规定精心把握。
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度就是要把握好新闻信息的密度、政府公开声音的强度、对难点关注的热度。新闻调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体报道热度和密度的宏观调节;二是新闻媒体根据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部门发出的价值信号,凭借平时积累的经验进行自我调节。新闻单位的自我调节是第一位的,它对报道的效果起着最直接的作用。这些调节包括随着灾难性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调节、根据灾难性事件的阶段性规律适时调节,把握和调节舆论引导的正面度和反向度。
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试点综述 篇4
1顶层设计和部署
社保基金社会监督的制度化、 规范化建设,先从部分地区试点起步,取得初步成效和经验后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路径,为全面推开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作出的专项重要部署,体现了积极稳妥的推进步骤。
2012年12月28日,被称为顶层设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试点的意见》(人社部发[2012]98号,以下简称“意见”)下发。“意见”对开展社会监督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监督的对象及内容、监督的主体、途径和形式、监督意见的反映和处理、试点的组织和要求等作了全面部署。确定在吉林、福建、河南、广东、贵州、新疆等6个省份各选择2-3个市县作为部级试点地区。 实际上,前5个省份均按最高要求各确定了3个市县,新疆确定了2个市县,第一批部级试点地区共有17个市县。“意见”同时提出,各省份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条件的市县开展试点。根据这一要求,全国共有23个省份自行确定86个市县开展试点。
一年多后的2014年5月24日,标志着扩大试点范围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确定第二批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试点地区的通知》(人社厅发[2014]67号)下发, 确定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7个省份的19个市县为部级第二批试点地区。至此, 部级试点地区扩大到12个省份的36个市县,加上各省自行试点,全国试点地区达到30个省份122个市县。
2探索的重点和成效
试点地区深入探索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监督的方式和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2.1注重“四支队伍”建设,打造社会监督的组织载体
社保基金社会监督有一条基本原则,即社会各方面均可根据各自掌握的信息渠道,本着自愿、平等、诚信、守法的原则,积极参与社保基金社会监督,依法享有社会监督权利,履行社会监督义务,承担社会监督责任。这里所说的“社会各方面”,包括参保人员、参保单位、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及专家学者。“社会各方面”均可积极参与的原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但仅有原则而没有具体的组织形式, 往往会变为一般号召和要求,难以使社会各方面都参与监督。为此, 试点地区以创新思维为驱动力,探索出依靠“四支队伍”的做法,即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社会监督员队伍、专家人才库和相关服务机构的行业协会。
2.1.1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是本次试点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际上,自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特别是社会保险法实施以来,许多地区已经建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不少地区的监委会一直高效运行,但有些监委会也存在着组织化程度偏松、监督活动偏少、发挥作用偏小等问题。此番试点,旨在健全其组织,规范其运行,强化其作用,全面提升其职能。到目前,12个部级试点省份及36个试点市县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均得到加强。多数由分管社会保险的副省长、副市长任主任,监委会成员多为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工会等部门的负责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保单位、参保人员代表,办公室均设在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彰显试点地区对社保基金安全的高度重视。同时,普遍建立了监委会章程,对监委会机构设置、职责、委员产生及退出机制、权利义务等作出明确规定,从组织建设到监督行为,注重规范化管理。据介绍,试点地区的监委会均有新作为。2014年3月, 贵州省毕节市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在组织部分委员对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进行巡查中,发现某县财政欠拨补助资金795万多元,监委会主任亲自带队督促整改,该县政府于当天将所欠资金全部划拨社保经办机构账户。吉林省监委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坚持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性的大检查,成效卓然。2008-2009年,监委会组织开展了全省社保基金专项集中治理,共清理纠正违规基金1.32亿元,当期整改率达95%。 2009-2013年,共下发整改督办函36件,整改违规基金近亿元,有效维护了基金安全。像这样的事例在试点地区各级监委会中不胜枚举,凸显其权威性、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办事效率。
2.1.2建立社会监督员队伍是本次试点的一个着力点。各地区的普遍做法是:首先制定社保基金社会监督员管理制度,以此为依据,通过推荐、资格认定、公示、颁发证书等程序产生,制定了签订协议、 组织培训、定期汇报、考核奖励等管理流程。看得出,对监督员的管理凸显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发挥作用。据介绍,社会监督员制度建立的第一年即2013年,贵州毕节市人社局收到举报案件35件,全部查实,共追回社保基金37.7万元、处罚款22.5万元。吉林省四平市社会监督员在对两定机构的监督评议中,提出意见建议200多条,已被采纳30多条,同时还发现并查处违规案件20余件,处罚金额6万余元。这些实例说明,社会监督员队伍的建立,不仅弥补了行政监督力量的不足,更彰显社会监督的群众性和有效性。
2.1.3建立社保基金社会监督专家库,是试点地区的普遍做法。设立专家库,主要目的之一是满足当地监委会组织开展监督巡查活动的人才之需。福州市为加强医疗保险医疗服务中的专业化监管力度,选择300名医疗专家建起医疗保险医疗专家库。专家库成员在市医保中心的组织下,为制定医保政策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咨询,协助经办机构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调研和论证;审核结算医疗费用,对定点医疗机构制订的参保患者诊疗方案及医疗行为的合理性提出技术评判意见;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发生的诊疗、收费等方面的争议提出专业技术性意见。此举不仅提升了医疗保险社会监督的专业化水平,还有效促进了医保与医患之间的和谐。
2.1.4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是本次试点的创新性举措。浙江省嵊州市人社局针对定点药店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难点,于2012年指导成立 “嵊州市医疗保险定点药店行业协会”,全体会员单位与协会签订 《自律约定》,承诺自觉遵守《自律约定》规定的事项。对协会查出存在违规行为的会员单位,要求其公开陈述违规原因,并对其进行诫免谈话。对比较严重的违规行为, 根据《自律约定》的规定,督促其整改或取消其会员资格。行业协会成立当年,个人账户基金支出首次实现负增长,下降19.14%,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个人账户基金支出1391万元。为此,嵊州市被省人社厅确定为全省“医保定点药店阳光监管示范点”,省政府领导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
“四支队伍”建设是社保基金社会监督试点的重大成果,成为社保基金社会监督的四大支柱。
2.2注重建章立制,提升社会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2.2.1建立健全监督举报机制, 鼓励群众监督。建立包括举报渠道、举报奖励、违规查处在内的监督举报机制,是试点地区的普遍做法。2013年,福州市政府出台《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市政府令第57号),并重申此前出台的《医保基金违规举报奖励制度》;在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公布举报电话、传真、电子邮箱, 在经办机构服务大厅设立举报箱, 为公众举报提供便利渠道。当年, 收到群众举报27件,责令25家定点医疗机构限期整改,暂停16家定点机构医保服务协议,取消4家定点机构医保服务资格,挽回医保基金损失773万元。据了解,试点地区均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社会监督实现有章可循,规范化运行。
2.2.2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各地区落实人社部政务公开要求,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平台、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和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主动公开社保政策、法规、标准、流程和基金收支结存情况。有的地区制定了信息披露考评办法和评分细则,提升社保信息披露的强度和质量。通过多种措施,试点地区广大群众对社保基金管理运行有了更多知情权。
2.2.3建立社会监督意见处理机制,支持社会监督。试点地区把社会监督意见的处理和信息反馈作为支持、鼓励社会监督的关键环节和实际行动来抓,普遍做到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主办。毕节市人社局确定基金监督科指定专人负责收集、 记录社会监督的意见和建议,受理举报查处、转送和情况反馈。2014年4月,一位委员提出,在受理职业病工伤认定申请时,让职工提交岗位职业环境监测报告的要求不切合实际。市人社局及时采纳委员的建议,废除了这一规定的执行。实施社会监督一年来,市人社局和经办机构共收到监委会委员的意见和建议20多条,收到社会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14条,受理社会举报案件35件,做到了件件有落实、有反馈。
3完善的建议
两年多的社会监督试点揭示一个道理:社会监督是社保基金安全的可靠保证。5月19日,在昆明召开的社保基金社会监督和安全评估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社保基金社会监督试点的经验和成果值得认真总结、 提炼,为全面推开奠定坚实基础。
3.1规范“四支队伍”建设,做强社会监督的组织支撑
要按照制 度化 、 规范化的 要求,对监委会的组成人员、运行机制、进退机制、办事机构的实体化建设等作出统一规定;对社会监督员的招聘、使用、考核、奖励、退出等进行规范;对专家库的设置和管理提出要求,形成真正的活库和智库;对行业自律组织加大推广力度,并规范、完善其运作机制。
3.2建立健全规范、稳定的社会监督投入机制
目前,举报奖励的资金来源, 监委会、监督员开展监督所必需的工作经费,对监督员培训的经费等,均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地区间出现了有无之别。亟待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稳定的制度性安排。
3.3增强社保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敢于担当的使命感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篇5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属于保险的两个不同体系,其基本功能相同,但面对的方向却有很大的差异。比较内容发起与承办者对象法律保障投保人与交费比例投保方式 保障范围 交费时间 基本特点 具体比较之医疗
具体比较之工伤
社会保险
由政府职能部门专门管理
合法劳动者
由单位和个人按照条例规定共同承担
按国家规定以单位形式参保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
从参保之日起开始,直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才停止交费社会统筹,低水平广覆盖,收支平衡,按工资总额核定缴费
以住院基本医疗为例:住
院起付线最低300元以上,平均55%-75%左右,目前最高支付限额18万元。
因工受伤,职业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它情形。
商业保险
通常由多家大型企业发起组
建为股分制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管理。
所有自然人
个人自负
自愿购买,可按现金价值自由退保(有一定损失)
养老、医疗、教育、意外(含工伤)、投资、理财
三年、五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一次性交等自由选择 多保多得、自由选择、收益保底,不封顶
400元以上部分可按70%-95%比例报销,以个人投保额度为限,部分公司产品能增额。
农村社会保险小知识 篇6
什么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城市企业的养老保险共同组成了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它采取储备积累型的模式,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缴纳与集体补助相结合,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把集体与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都全部记入个人账户的保险方法。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包括哪些对象?有什么规定?
凡在本市工作的农村户口职工均应在所在单位参加投保。镇办企事业、镇机关及其他编制外职工由单位统一组织投保。村干部、村办企业职工和务农、务副人员由村统一组织投保,外出务农、经商、服兵役和户口新迁入本市的农民都应参加本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单位集体补助不得低于投保额的50%,目前缴费积累必须满5年。
单位和个人如何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
职工个人负担的农保费,由所在单位在其每月工资中代扣,然后连同集体补助部分一并交到镇劳动保障所。纯农户的保费由村代办员按户收缴后,连同有条件的村的集体补助部分一起交到镇劳动保障所。单位和个人的农保费可以按月、按季、按半年或按年缴纳,但当年保费原则上最迟应在12月20日前全部交清。
农保中断缴费后可否续保?
可以。中断缴费前后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可以累计计算。投保人因灾难、病残或其他特殊原因无法缴纳保费时,经农保经办机构批准可予暂停,待条件具备时再续保和补保。投保人在监禁、劳改或教养期间停交保费,解除回原籍后可恢复保险关系继续投保。
农保在办理退保方面有哪些规定?
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有关文件规定,退保可分为正常退保和非正常退保两类。有下列两种情况之一的,为正常退保:第一、投保人户口迁移而迁入地尚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投保人在缴费期内死亡。凡在以上二种情况之外(包括镇村企业职工“跳槽”,无故擅离单位,被单位开除等)的退保,均为非正常退保。对正常退保者,可将个人缴纳和集体补助的保费在扣除3%的管理服务费后,按国家规定的利率计算一并退给个人。对非正常退保者,只退还个人缴纳的保费(不计息),且还应扣除3%的管理服务费;至于集体补助部分,原则上不予退还而记入基金,个别特殊情况按批示处理。
农保的投保人从本市迁往外地或由外地迁入本市,如何办理转退手续?
投保人从本市迁往外地或由外地迁入本市,可将其保险关系和已交保费转入迁入地的农保经办机构。若迁往的外地尚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原市可保留原保险关系,或将已交本息退还本人。
农保投保人领取养老金的期限有什么规定?
社会保险 篇7
一、社会保险费改税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税是按薪金和工资所得对企业课征的一种税, 它是随着社会保险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得课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征税额的多少不仅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密切关联, 收支情况还直接关系到政府财政预算的收支平衡。因此, 社会保险费改税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对于社会保险“费改税”, 我国经济学界、法学界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运用征税方法取代现行的社会保险费, 用社会保险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分析, 甚至还有很多具体方案, 政府决策部门也做过很多调研论证, 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实证分析。社会保险资金筹集方式无论是费也好, 税也好, 都具有收入再分配和筹集社保资金的双重作用, 必须有统一的制度和执法的刚性。它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实际上已具有“税”的性质。社会保险费是政府为行使社会管理职能, 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征收的费用, 具有规范和稳定的收费来源渠道, 从学理上看, 符合费改税的条件。运用税收手段, 预提一部分资金, 以备用于劳动者退休后或失业期间的生活来源, 保障生活需求, 因此其更具有“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特点, 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对社会总产品分配进行必要扣除的原理。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 社会保险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 社会保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将社会保险统筹部分实行“费改税”, 符合我国税收的财政原则、经济原则和社会原则, 将有力地成为政府在宏观领域调控国民收入分配, 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践过程中, 民众也经历了由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初期曾被许多人视为新的负担, 持抵触态度。现在则不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社会成员的风险意识在普遍增强, 社会保障问题与每一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 缴与不缴直接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 必然引起绝大多数人对社会保险的关注, 以求用必要的付出换取将来的利益。由于社会保险资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 国家、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必然高度关注。要缴得顺心, 管得放心、用得舒心, 就需要更高层次地予以规范征收、管理和监督, 以税代替目前以费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险资金, 已是人心所向。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主要环节。党的十五大又强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党的十七大要求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提高统筹层次, 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社会保险费改税是深化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已将税费改革列为本届政府的施政目标之一, 意在将政府为支持某些重要事业发展而设立的具有税收性质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费改为税收。同时, 实行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费改税, 让社会保险税成为公共财政体系下的主体税种, 可以促进加速实现社会保险全国统筹, 让政府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使社会保险资金来源有法律保障, 使全国人民能够享受到比较公平的社会保险待遇, 使社会保险成为公共财政下老百姓享受到的国家最大的福祉。
必须看到费改税并不增加企业和个人的现有负担, 而是由收费向收税的制度转变。关注民生, 强调以人为本,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实践, 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 基本建立了涵盖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5个具体的项目, 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政府、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承受能力, 为社会保险费改税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社会保险费改税的作用
(一) 实行费改税, 更能充分体现社会保险制度的本质, 化解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社会保险不同于其他收费。社会保险税具有的偿还性并不是对称的。通常市场经济国家, 中央政府不收费, 而以税收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收费主要是地方政府。而社会保险是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 是政府出于公共财政职能需要承担的必要责任。因此, 以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和实施作为显著特征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需要开征社会保险税。一经上升到“税”的层面, 就受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与征收有关的征收主体、征收政策等方面问题就将全面得到统一和规范。
(二) 实行费改税, 有利于规范收入来源渠道, 化解财政风险
开征社会保险税, 可以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促进规范、稳定的社保资金收入来源渠道和灵活的资金调剂机制形成, 从而有利于解除国民的后顾之忧, 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的安定。当前普遍存在的滥用和挪用社会保险资金的, 若不进行改革必将失信于广大国民, 造成不平等、不公正。而以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险基金, 便于建立收支两条线式规范的预算管理, 增加专款专用的透明度, 从而赢得纳税人的广泛支持, 也有利于广大国民的监督。
(三) 实行费改税, 可以使社会保障制度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 加大筹集资金力度
社会保险税比社会保险费具有更强的强制性和统一性, “税”的立法层次明显高于“费”, 在执行过程中刚性强。实行社会保险税可以大大提高社保资金的征收力度和统筹层次, 有利于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公平竞争, 也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从而为社会保险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四) 实行费改税既可降低社保基金的征收成本, 又能大大提高社保资金的筹资效率
由于将税务机关征收社保基金的征收主体地位明确下来, 有利于提高社保基金的征缴率。计税依据 (缴费基数) 更加准确。税务机关具有税收征管的基础设施、管理规范、征收经验等诸方面的优势, 还有着较为完善和征管手段、方式、方法, 便于规模化、集约化管理, 而这些软硬件资料与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共享, 更有利于社保资金的筹集和量的增长。例如, 社会保险税税基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基互补, 纳税人为了少缴社会保险税有可能少报职工人数, 为了少缴企业所得税又必须多报职工人数以扩大扣除额, 如果利用社会保险税与企业所得税的钳制性, 把二者综合起来进行稽核监控, 必然会取得良好效果, 从而为社会的稳定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三、国外征收社会保险税的经验与借鉴
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险资金。社会保障税主要是对薪金和工资所得课征, 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得课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税征收的税金, 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 成为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美国、英国、荷兰、瑞典、挪威、俄罗斯等。
实行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国家, 主张政府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美国罗斯福总统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就提出, 采取最基本保障由政府负担, 鼓励私人机构为公民提供多种形式补充保障的方式。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给予适当照顾, 有效降低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风险和财政负担。美国社会保障税率的综合水平约在20%左右。
实行社会保障税制的国家, 通常保险项目及其税率设置较为简单、明了, 税款缴纳和保险金支付都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 分工明确, 管理集中。美国的社会保险项目包括老年退休、残疾、医疗、失业等, 税率全国统一, 各项保险分别由社会保障署、劳工部、铁路退休委等部门管理, 国内收入局负责税款征收, 财政部管理资金并按计划拨付款项, 达到了管钱与管事分开、行政管理与执行机构分设, 各部门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目的。
实行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国家, 社会保障税收入直接构成政府财政收入, 成为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收支平衡状况直接影响政府财政的综合平衡。因此, 严格组织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及其运营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经常性的工作。在这种模式下, 财政直接参与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和管理具有极强的预算约束。
实行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国家, 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和适应性。社会保障税模式不论收入高低, 不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只要参加社会保障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按统一的税率缴纳社会保障税, 否则将不能享受均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政府利用集中的部分社会保障税款,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会保障基金的余缺调剂, 平衡地区差距。同时, 实施社会保障税优势在于不需要更多的苛刻条件, 只要税率适度, 社会保障法规比较完善, 利用已有的税收征管机构和国家预算执行系统就能做到顺利实施。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险税已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税收入占到税收总收入的1/3, 仅次于个人所得税, 已成为其国家的第二大税种。征收社会保险税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许多国家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先后经历了由社会保险部门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待条件成熟时候改为征税的做法。这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如以前英国的社会保障缴款由社会保障部门的代理机构负责征收, 但自1999年起, 为了更好地为国民提供服务和方便纳税, 英国政府调整部门职能将征收社会保险职能并入税务署。国家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缴款政策都由税务署制定。2000年8月, 俄罗斯将养老保险基金以外的3项社会保险费改为统一社会税, 其征收机关也由原来的社会保障部门改为税务部门。他们认为, 由税务机关征收可以有效降低征收成本, 有助于减少偷漏行为, 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征收资源, 有利于扩大实际覆盖面, 并使社会制度更加规范。这些国家征收社会保障税的成功运行模式, 无论是他们征税的依据, 还是征税的尺度和征收与管理的办法都为我国实行社会保险费改税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目前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社会保险资金以费形式筹集的弊端日益凸显, 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程度。
(一) 存在问题
1、参保范围不一, 参保率较低。
从各地情况看, 有大量的单位和人员尚未参加社会保险, 同一地区、同一类型企业的参保险种仍不相同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统一和参保率低的现状, 不仅损害了应保未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制约了劳动力的正常合理流动, 而且也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 同时还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 只有对所有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才能充分体现宪法赋予劳动者在社会保险方面的平等权利, 从而适应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2、缴费基数不一, 征收政策难以界定。
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对企业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有的按“工资总额”, 有的按“参保职工缴费工资之和”。就是按“工资总额”征收的地方, 有的是按企业“上年的工资总额”, 有的是按企业“上月的工资总额”, 有的按“实发工资总额”, 有的按“应发工资总额”, 不尽统一。工资总额的概念, 随着经济发展, 住房货币化、通讯货币化、公车货币化、福利货币化等一系列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入, 其形式和内容都在随时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统计上的“工资总额”概念边界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 致使在实际工作中难于把握和界定, 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已不能适应目前征收工作的需要。
3、费率不统一, 负担不公平。
费率不统一是造成负担不均的主要原因。由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各地不一。从养老保险看, 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 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 (包括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 , 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但由于各地统筹层次不一, 地方政府在确定本地区的缴费比例上弹性过大, 造成全国各地费率相差悬殊。例如, 国家规定的综合费率为28% (统筹20%, 个人8%) , 厦门市政府规定综合费率为22% (其中统筹为14%) ;而广东省的中山市政府规定综合费率为18% (其中统筹为10%) , 辽宁则实行的是最高标准28%。就是在同一省区内, 有些地区的缴费比例也不统一,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有些地方从当前基金收支平衡角度出发, 时常调整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 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以上问题的出现, 归根结底还是以费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缺乏法律支撑和体制保证。法律不健全、层级低, 使得社会保险费无法可依, 从而不能有效规范地调整各种法律主体关系;体制混乱、管理分散, 也使得有关部门不能科学行政, 从而无法建立高效协同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二) 原因分析
社会保险资金以费的形式筹集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跨地区转移难等问题, 既不规范, 也不公平。同时, 由于筹资能力弱,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财政负担逐年加重的情况难以应对, 无法为解决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1、统筹层次低,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以解决。
由于统筹层次低, 造成各地社保资金状况参差不齐, 苦乐不均。越是经济条件差的地区, 负担越重, 而且收不抵支;越是经济发达地区, 负担越轻, 而且还有大量节余, 形成恶性循环的态势, 并且有不断加剧的倾向。一方面, 各地之间不能做到总体平衡和以丰补欠, 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大量资金弥补缺口, 这种状况如不尽快得到解决, 势必将影响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另一方面, 统筹层次低是制约参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 一些新兴经济热点区域不断涌现, 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大公司经常进行人员变动和轮换, 使我国劳务人员跨地区转移越来越频繁, 由于受各地社会保险政策的限制, 他们的参保关系很难转移接续, 一方面给征收缴费带来困难,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2、人口老龄化,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难以支撑。
根据国际社会惯例, 65岁以上人口占一国总人口的10%则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人口国家。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以我国为例, 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0.88亿人, 已经达到人口比例的7%。2005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 占总人口的比例 (以下简称“比重”) 达11%;到2020年,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 比重将提高到16.0%;预计21世纪40年代后期, 我国将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届时,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3亿人, 比重将达到30%, 即每3人-4人中就有1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 我国老年赡养比也在逐年提高, 2000年, 我国老年赡养比为15.4%, 预测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提高到17.4%和24.7%。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未富先老”和老龄社会的过早到来, 必将增加社会保险资金支出, 从而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 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课题报告预测, 到2020年, 我国养老金支出总额将达到28145亿元, 相当于2000年的13倍多。
3、财政负担重, 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
几年来, 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按时足额发放, 尽管来自各级财政的当期补助日益增加, 尤其是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转移支付补助2000年338亿元, 2005年增加到545亿元, 2007年增加到894亿元, 2008年是1127亿元。但对于财政而言, 更大的压力在于规模庞大的个人账户空账和巨额的历史欠账。1997年以来, 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实个人账户, 无法割断统、账基金之间的联结, 锁定统筹基金的债务。一些地方为满足当期支付需要, 大量动用“中人”和“新人”积累的个人账户养老基金, 个人账户空账规模不断扩大, 全国各地合计空账已至少8000亿元。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弥补空账给各级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4、筹资能力弱, 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制度资金难以保证。
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将大多数的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 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 没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及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阻碍, 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要消除城乡差别, 纠正城乡失衡, 不仅要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 也要进行制度创新, 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 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就目前来看, 最有可能解决的就是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资金问题, 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现实生活压力较大, 暂时不可能实行统一的缴费政策, 广覆盖、低水平无疑是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险制度的必然选择, 也就是说农村社会保险的资金需求最终还是要由城镇来承担。那么, 当务之急则是要完善筹资机制、健全管理体制, 切实增强社会保险资金筹集的强制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在确保及时足额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基础上, 通过城市反哺农村, 实现城乡一体、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的良好局面。
社会保险 篇8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人口寿命的延长, 全球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加大, 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的普遍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 绝大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 但是, 实行单一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再也不利于经济增长, 国家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国家针对本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 他们基本的改革思路是:加重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 减轻政府无力承担的、过高的保障责任;增加市场的参与, 由市场来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 使政府和市场分别发挥社会公平和效率的作用。
二、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融合发展的内涵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和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险费用膨胀的背景下, 全球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的搭配的三支柱社会保障体系。而三支柱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就是促进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非常密切的融合趋势, 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我们所说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 就是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他们在融合发展中的关系。
商业保险可以弥补社会保障需求上的不足, 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可以弥补国家分配制度中社会保险的不足, 使“效益原则”与“公平原则”达到辩证的统一;商业保险在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及保障的广泛性方面, 可以补充基本养老保险以外的空白地带, 扩展社会养老保险的新领域;商业保险可以增强国家财力, 促进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良性循环。
三、影响我国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 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主要是体现在第二层次企业年金的发展上。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在企业年金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应该是政府、保险公司、参保主体以及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比较迟缓,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利因素:
1. 相关政策与法规缺位, 导致企业年金从建立到管理、运营、监督的各个环节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
在税收政策上, 保险公司方面, 按照中国现行的税收政策规定, 商业保险公司分别承担5%的营业税和33%的所得税率, 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下调余地。另外, 较高的税赋一方面制约寿险应用积累资金应付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抑制了企业和个人通过寿险公司直接安排养老保障的积极性, 因为受保人不愿意承担保险公司税收负担转嫁来的较高的保险成本。
企业方面, 企业用于企业年金的金额通常比较大, 难以纳入福利费项目, 因而必须交纳企业所得税, 严重地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打击了企业举办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再者, 对个人缴费部分和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暂且没有明确的免税政策, 与国际上的主流做法仍有差距。
2. 保险公司自身发展的缺陷
(1) 产品设计缺陷。一些寿险公司出台了一些有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保险条例。这种多近似于标准化团体养老金保单方式存在的补充养老保险, 未能很好的解决职工养老金权益归属和转移、以及通货膨胀贬值等问题, 缺少应有的灵活性。
(2) 投资渠道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不同于国家强制推行的基本养老保险, 它是企业和职工依据自愿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它的作用主要是补充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不足。现阶段, 我国对企业补充养老基金的资金运用限制较多, 其主要投资渠道为国债和银行存款。尽管安全性得到了保证, 但在目前的低利率下, 其收益性却得不到保障, 基金的保值增值也无从谈起, 这显然不利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我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发展的建议
1. 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界定社会保险
体系的结构和社会保险基金的规则, 用相关立法来确定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商业保险的比重。
2. 努力培养与发展商业保险中的养老金业务。
现在我国商业保险中的养老金业务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种类和覆盖面与发达国家养老金有较大差距。面对这种情况, 政府要努力提高养老保险业务在商业保险所占比重, 建立理论和舆论指导使商业保险中基本养老保险得到正确的认识, 强化社会成员的投保参保意识, 扩大养老金业务的覆盖层次, 以使其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另外要对保险业进行规范和监督, 保证养老金市场的良性运作。
3. 提高相关市场主体的自身建设水平。
第一, 推进商业保险公司自身的建设。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都要依靠其自身的经营管理。而公司管理模式的合理与否决定了能否达到健康运营养老金业务的目标。所以, 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应该优化内部控制框架, 完善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强化自我约束功能。
第二, 推动投保企业自身的改革进程。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国家全面负责退休保障已经不再现实。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养老金成为企业员工的重要福利, 一个拥有良好养老金制度的企业能够吸引优秀人才的到来。由此可见投保企业自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能够根本上增加养老金的需求水平, 增大养老保险的规模。
摘要:养老保险是解决社会成员养老问题的根本性制度安排。我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险费用日益增多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的背景下, 21世纪国际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本文将重点研究我国当前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现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融合,建议
参考文献
[1]黄耀东.当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商业运营问题和思考.江苏商论, 2002.6[1]黄耀东.当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商业运营问题和思考.江苏商论, 2002.6
[2]邓大松.论商业性保险如何在社会保险中发挥作用.保险与社会保障问题探索,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2]邓大松.论商业性保险如何在社会保险中发挥作用.保险与社会保障问题探索,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社会保险 篇9
1.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作为保险的两种形式, 它们在对特定风险的承担, 风险转移, 以及对被保险人的损失进行赔偿方面既具有共性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 保险的目的和性质不同。
社会保险是国家实施的一项社会安全政策, 其目的是保障工薪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以维护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它是非盈利性的社会事业, 以社会效益作为第一目标, 具有鲜明的社会福利属性。商业保险是一项金融经营业, 是以对投保人的损失提供相应的经济赔偿为手段, 吸收大量的资金, 再通过资金的经营性运行, 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因此, 商业保险的第一目的就是盈利, 其基本属性是金融企业的商业经营活动。
(2) 实施的主体和管理不同。
社会保险的实施主体是国家, 由政府指定专门的职能部门, 依照国家制定的专门法律、法规行使管理权。这些机构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 开展社会保险业务。商业保险的经营主体为各保险公司, 其宏观管理机构一般是政府金融主管部门, 其具体业务由保险企业自己承担, 在保险法规的范围内, 各保险企业间可以展开竞争。
(3) 实施的约束条件不同。
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社会保险的缴费标准和待遇项目、保险金的给付标准等, 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统一规定。劳动者个人作为被保险人一方, 对于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参加的项目和待遇标准等, 均无权任意选择和更改。商业保险属于自愿性保险, 它遵循的是谁投保, 谁受保;不投保、不受保的原则。被保险人与保险人按照自愿、平等、公平的原则签订保险合同, 一旦合同终止, 保险责任即自行消除。
2.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联系
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所有劳动者, 未成年人、失业者及广大农民等基本上享受不到社会保险带来的保障, 商业保险是一种不错的保障方式, 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1)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
鉴于我国的实际国情, 我国的社会保障的水平难以越过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界限。迄今为止, 社会保险只包含了生、老、病、死、伤、残、失业这七大险种。专家计算, 仅靠社会养老保险, 只能够维持退休前大约1/3的生活水平, 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 可以把商业保险作为退休养老的补充, 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也增强了个人的养老保障;面对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和持续增加的医疗成本, 使得许多人感到医疗保障十分不充分。如果能够对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增加商业保险来补充保险人因疾病引起的自费部分, 将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收入的社会公民的多层次, 多样性需求。
(2) 密切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合作。
企业为员工办理补充商业保险还有很多好处, 如合理避税 (法律规定, 企业拿出员工工资总额的4%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 可以税前列支) , 增加员工福利, 留住骨干人才, 增加企业竞争力等, 因此企业办理商业保险在实践中很有可行性。由地方社会保险机构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 共同承办。推荐与基本社会保险相配套的商业保险方案, 供企业自主选择。
3.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加强互补的对策建议
(1) 政府支持方面。
多年来, 我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由于立法范畴、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互异性, 两者不相融合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从国际经验来看, 商业保险的社会地位开始为社会所承认, 商业保险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步显现。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保险的服务面已经从服务社会保险未覆盖项目逐步向注重商业保险专业水平提升的优势转变, 商业保险的服务深度也已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 我国也应对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给予合理定位, 对商业保险同社会保险相融合互补的形式, 在宏观政策上予以支持和肯定。
(2) 保险公司方面。
坚持长期经营理念,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商业保险品牌形象, 在与社会保险机构合作, 在合作初期商业保险公司应本着“微利经营、造福社会”的理念, 积极开发个人和团体养老和医疗保险业务, 尤其要注重开发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险业务, 不断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采用远程理赔和网上保险等便捷的服务形式, 提高服务效率。通过保持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 加强对参保人员的服务, 将会获得间接的经济收益, 也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赔付压力, 但对未来的市场收益和树立商业保险的品牌形象一定会有所支撑。虽说商业保险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还是可以获得收益的, 但对待互补发展这种形式保险公司要树立长期经营和创新经营的观念, 通过不断的发展创新, 抢占市场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才可能使商业保险在整个保险市场中获得较大的份额, 从而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群, 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以及在整个行业中的带动性和有利的社会地位。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想加快我国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互补发展, 更需要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商业保险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和综合服务的业务, 对保险人员在专业知识、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目前商业保险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如医学技术、经济管理、健康管理、精算核保、理赔服务等方面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才。商业保险服务对专业化的人才建设既是个长期问题, 也是个迫切问题。建议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 作为培养保险人才的建设基地, 通过加强境内外保险专业人才交流和技术培训,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 不断提高保险职业教育, 建立保险业继续教育制度, 广泛吸引社会各类人才参与保险事业, 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创新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的复合型保险人才队伍。
(4) 积极探索互补方式。
以我国目前的国情, 从社会保险发展的态势和商业保险的水平来看,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相结合互补发展, 还面临着很多短期内难以突破的困难, 商业保险公司应结合自身优势, 积极探索与政府、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种主体合作的方式, 注重提高商业保险的普惠性。商业保险要发挥保险公司在投资、服务、管理等领域的长处与社会保险展开更多的接触和尝试,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与社会保险在养老和医疗的互补产品方面,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互补更有助于商业保险的完善, 也符合中国国情。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既存在潜在的竞争和冲突, 又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这种互补不仅指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形式上有效的衔接, 也包括两者各自优势所构成的特殊保障形式。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亟需完善的情况下, 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道路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符合我国制定的社会保障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巧珍.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作用[J].世界经济文汇, 2004 (3) .
[2]刘尚希.中国公共政策的热点与难点[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3]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4]燕安, 李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浅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5) .
[5]尚明.新中国金融5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6]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7]姜华.对商业保险参与医保的调查思考[J].中国保险, 2004 (11) .
天津:再次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篇10
日前,天津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自文件下发之日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缴费比例由20%降至19%,失业保险个人缴费比例由1%降至0.5%,新费率暂按两年执行。
今年天津市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中,将企业缴纳失业、生育、工伤保险费率分别降至1%、0.5%和0.54%。对困难企业暂缓征缴养老保险费,免收滞纳金,缴纳医疗保险费可按大病统筹模式,费率由11%下调至8%。此次调整是天津第
二次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费率降低后,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待遇标准不降低。企业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和职工增收。
社会保险知识问答(四) 篇11
什么是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答: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是指保证参保人员临床治疗必需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药品目录,它是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的一种方式。
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和标准是什么?
答: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和标准主要是指根据诊疗技术的应用范围、使用的广泛性、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医疗费用高低,将诊疗技术进行分类并分别制定不同的支付办法。
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标准是什么?
答: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是指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与医疗技术活动非直接相关的辅助性服务设施(如就诊环境、病房条件等)支付标准。
什么是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
答: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是统筹地区各用人单位交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总和扣除划入个人账户资金后的资金总额,简称为“统筹基金”。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范围是什么?
答:(1)支付符合规定的住院(含家庭病床、留察室、转诊转院)医疗费用;(2)部分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的费用;(3)部分慢性病者的门诊医疗费用。
什么叫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起付额)?
答: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就是通常说的统筹基金开始支付的“门槛”,也称“起付额”,指参保人员每次住院,在使用统筹基金前必须由个人支付的住院医疗费用金额(不含自费和乙类药品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个人先支付比例的费用)。
什么是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标准是多少?
答: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就是通常所说的统筹基金年度支付的“封顶线”,是指在医疗保险年度内(1月1日至12月31日)统筹基金可以支付给每个参保职工医疗费用的最高限额。最高支付限额为统筹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的6倍,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通过大额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
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有哪些?
答:(1)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2)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3)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4)在境外就医的。
参保人员赴港澳台地区探亲、讲学和工作等发生的医疗费用能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报销吗?
答:在港、澳、台地区发生的医疗费,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相关费用。
基本医疗保险用药分为几类?
答: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分为甲、乙两类。甲类药是指临床治疗必需,使用广泛,疗效好,同类药品中价格较低的药品。乙类药品是指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疗效好,同类药品中比甲类价格略高的药品。使用“甲类目录”的药品,药费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由统筹基金或个人账户支付。使用“乙类目录”的药品,药费先由参保人员自付一定比例,再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个别乙类药品使用时有一定的限制范围。
参保人员如何进行住院医疗费用结算?
答: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按下列结算程序支付:(1)现金支付自费药品或项目;(2)个人账户或现金支付起付标准以下的费用;(3)使用乙类药品或乙、丙类诊疗项目及医用材料时,先由个人按规定的比例(个人账户或现金)支付;(4)其余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与个人按比例共同分担;(5)年度内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由个人自付或通过参加补充医疗保险解决。
什么是定点医疗机构?
答: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审查获得定点资格,并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定点服务协议,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医疗机构。
什么是定点零售药店?
答:定点零售药店是指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审查获得定点资格,并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定点服务协议,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处方外配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零售药店。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门诊如何就医?
答:(1)参保人员持医疗保险证和IC卡到定点医疗机构挂号就诊;(2)到相关科室就诊;(3)持处方或检查单到门诊收费处划价。因病情需要,使用单价在200元以上(含200元)、800元以下的乙、丙类诊疗项目及医用材料,需经医院医保科审批;使用单价在800元以上(含800元)乙、丙类诊疗项目及医用材料,由医院通过医保系统申报,由自治区社保局医疗保险部审批;(4)划价、审批后,属自费药品或项目的,由个人现金支付,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从个人账户中扣除,不足部分由个人现金支付;(5)门诊处方管理:门诊处方药量一般病控制在3-5天内,慢性病一般不超过7天量;特殊慢性病最长不超过14天量。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如何进行门诊费用结算?
答:(1)甲乙类药品、甲类诊疗项目及医用材料,单价200元以下的乙丙类诊疗项目及医用材料由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不足时用现金支付(以下同);(2)因病情需要,经批准在门诊使用单价200元(含200元)以上的乙类、丙类诊疗项目和医用材料(进口材料除外)时,先由个人自付15%(乙类项目)或20%(丙类项目),其余部分按住院费用结算办法由个人与统筹基金按规定的比例共同分担;(3)因病情需要,经批准在门诊使用单价200元以上(含200元)的进口、中外合资医用材料,先由个人自费30%,其余部分按住院费用结算办法由个人与统筹基金按规定的比例共同分担;(4)现金支付自费药品、项目费用。
中区直驻邕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如何进行住院医疗费用结算?
答:(1)现金支付自费项目费用;
(2)个人账户或现金支付住院起付标准以下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费用;
当前国内社会保险制度浅析 篇12
(一)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依靠政府为支撑, 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 (费) 形成社会保险基金, 之后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 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 以全体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为资金来源, 同时政府给予资助, 其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现阶段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
(二) 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 一切
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 不论其是否完善, 都具有强制性、保障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四个特点
1、强制性。
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社会发展的机制, 作为一种调整利益分配、保证物质及劳动力再生产的机制, 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以社会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 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强制力才能保障实现。同时, 由于社会保险资金的缴纳与分配涉及到国家、企业及个人三者间的权利、义务和经济利益, 因此只有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 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力才能顺利完成缴纳与分配的任务。由此, 我们说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社会保险通过相关法律规定, 由国家强制开展, 全体劳动者和其所在单位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参保。对于劳动者而言, 是否参加保险, 参加保险的缴费标准, 参加保险的项目等都是没有选择性的。
2、保障性。
实行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使其在失去收入后仍能生活, 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均可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和社会保障不同, 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 在一定时期内, 只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例如, 我国现阶段享受社会保险的基本上是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一部分民营企业雇员, 主要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3、社会性。
社会保险的社会性, 即其普遍性, 也就是说它在实施范围上具有广泛性。无论被保险人的职业、年龄、收入水平以及健康状况是何种情况, 一旦其失去工作或者丧失劳动能力, 政府就会对其依法提供相应的损失补偿, 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说, 社会保险的普遍性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就业风险, 使劳动者在付出自己辛勤劳动的同时, 更加没有后顾之忧, 将劳动者的义务和权力更好地进行了协调和统一。
4、福利性。
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它以最少的花费解决最大的社会保障问题, 属于社会福利性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缴纳的费用和政府的资助构成了社会保险资金来源, 当劳动者面临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等造成一系列损失的情况下, 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用人单位、相关的社会保险办理机构不谋取任何利益。因此, 我们说社会保险具有福利性特点。
二、现阶段社会保险对于国民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中心,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社会保险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振兴崛起,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 都是与社会的稳定相关的, 没有稳定, 何来发展。而社会的稳定又是由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共同努力打造的, 在每一个社会的发展历程中, 总会遇到其社会成员老弱病残、丧失劳动力等情况, 总会遇到经济发展迅速与缓慢的情况,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让每一个辛勤努力的劳动者没有了后顾之忧, 它保障了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不受影响, 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劳动者有生活来源, 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从有可能产生不安定因素的源头加以防范, 社会的发展才会更加的稳定健康。
(二) 为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做出贡献。
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性经济, 可以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然而, 市场经济也存在不可否认的缺陷, 其中之一就是市场的分配机制必然会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 甚至使一部分人陷入贫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这种分配机制使得富者更富, 穷者更穷, 那些丧失就业机会和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无情的裁决。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人们已然达成一种共识, 即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人的最低生活需要, 不应当由市场来裁决, 政府应当有所作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虽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干预收入分配, 但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社会保险的发展推动正是为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做出了贡献。通过对保险费的强制征收, 形成保险基金, 对于收入较低或者没有收入来源的劳动者予以适当补助, 帮助其提高生活水平, 社会保险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分配, 有效保障了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 为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提供平台。
社会保险的概念强调保险对象是最重要的社会群体, 即劳动者。每个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们都通过劳动, 为自己攒下一笔在年老、失去工作能力或者身体出现意外事故的保险金作为保障, 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 人们可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并进一步意识到正是劳动使他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必然会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 促使他们向不同的领域学习发展以便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无形中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 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更加合理科学的配置,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同时, 在劳动者发生疾病、伤残、失业等风险事故时, 社会保险也能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与生活保障, 进而推动了劳动能力的迅速恢复。
三、如何全面推进国内社会保险发展
(一)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投入, 加强对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
政府是推动社会保险发展的强大后盾, 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能够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 对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积极的参保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应明确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 建立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正常投入机制和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担机制。同时, 各级政府也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的投入。监督管理是保证社会保障体系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 健全的监督体制可以保证政策的全面有力贯彻执行, 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 对社会保险领域内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贪污挪用行为、执行不到位现象等进行事前监督和事后严惩。
(二) 调动企业和个人参加社会保险
的积极性, 平衡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险是以全体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为资金来源, 同时政府给予资助, 因此只有充分调动起企业和个人参保的积极性, 平衡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现阶段的社会保险制度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政府降低社会保险的基本水平, 能使企业的负担相应减少;鼓励效益较好的企业增加补充保险, 提高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比例, 并且提高政府对社会保险资助的比例, 以确保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水平。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责任, 促进保险制度的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加强补充保险, 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还能促进企业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稳定职工队伍, 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个人缴费比例, 能够使劳动者强化自身权利意识,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三)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缩小社会群体间保障水平差距。
现阶段仍有很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未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内, 因此应致力于将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都纳入制度体系,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实现基本覆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目标。同时,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逐步缩小社会群体间保障水平差距, 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不分用工形式, 不分职工身份界限, 逐步实现所有劳动者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的权益, 使其整个社保体系有利于社会的劳动者能合理流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摘要: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解析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的特点, 明确社会保险对国民发展的重要性, 并就如何进一步全面推动社会保险发展做出思考。
关键词:社会保险,国民发展,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蔚, 李静.关于推进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 2011.6.
[2]高洪静.浅谈新形势下企业社会保险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 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