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制度

2024-07-02

社会保险制度(通用12篇)

社会保险制度 篇1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展社会保险事业, 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社会保险属于社会收入的再次分配环节, 包括年轻的人向年老的人、收入高的人向收入低的人、健康的人向有疾病的人的再分配, 具有社会共济的性质, 注重公平, 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观。

社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共济。社会保险按照大数法则, 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筹集资金,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 实行互助共济。集合社会多数人的力量, 均衡分担少数人遭遇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越广、统筹层次越高、基金调剂范围越大, 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二是责任分担。社会风险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个人、用人单位、国家都应承担社会保险责任。参保人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因此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承担一部分社会保险费用, 以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的要求;国家应当作为社会保险的后盾, 承担社会保险的资金供给责任。三是国家干预和主导。社会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 具有强制性, 通过立法强制用人单位和个人参加, 政府参与社会保险组织和运作, 并对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监督。

社会保险包括五个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 基本医疗保险又包含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下面, 笔者具体谈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一、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

1998年, 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8〕44号) 文件,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进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所有用人单位, 包括企业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龙岩市于2000年9月25日出台了《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岩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文件的通知》 (龙政〔2000〕综350号) , 于2001年1月1日在全市全面启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知》中《龙岩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基数为职工工资总额。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基数, 最高不超过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 最低不得低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龙岩市职工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 全市执行统一的政策。龙岩市长汀县职工医疗保险基本情况是:截至2016年9月30日, 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2522人, 其中在职20166人、退休12356人。参保在职职工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外, 其他企业只有约5000人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 与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比对, 尚有约8000人未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在缴费基数方面, 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有按实际工资总额申报外, 其他企业基本上都按照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进行申报。

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制度强制力不够, 导致无法实现应保尽保

目前, 除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内人员和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能够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要求达到全员参保外, 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大部分都只能做到选择性参保, 即对工伤保险实行全员参保、生育保险只为有生育需求的女职工参保、职工医疗保险不参保或部分人员参保。作为职工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医保中心, 只是一个提供医疗保险服务的事业单位, 没有对用人单位的行政执法、处罚权, 最多只能到用人单位宣传职工医疗保险的各项政策, 如果用人单位不愿参保也无可奈何, 最终导致:一方面, 依法应参保的部分职工未能参保;另一方面, 又增加了基金的运行压力。

(二) 基金征管措施不力, 造成未能达到应收尽收

按照规定, 职工缴费基数为职工本人月工资总额。但是, 由于缴费基数的高低除了与在职时个人账户待遇有关系外, 与参保人员享受的统筹待遇高低和退休后个人账户待遇都没有任何关系。比如, 龙岩市2015年度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620元, 最低缴费基数为2772元, 每月缴纳医疗保险费为277.2元, 最高缴费基数为13860元, 每月缴纳医疗保险费为1386元, 但是, 两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却是一样的。所以, 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有按职工本人实际月工资总额申报缴费外, 其他参保单位基本都按最低缴费基数 (即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 进行申报缴费。一方面, 医保中心由于工作力量有限, 无法进行实地稽核;另一方面, 已参保的用人单位认为还有些单位连参保都没有, 能够按最低缴费基数进行参保就已经很不错了。未能实现基金及时足额的征收, 也加大了基金的运行压力。

三、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建议

(一) 将缴费工资总额与企业工资成本相挂钩

即实行部门联动。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税收、认定企业工资成本时, 未完全参加社会保险“五险”的职工的工资和超过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部分的工资, 不得在税前列支。这样, 就能保证企业做到应保尽保和及时足额缴费。

(二) 将缴费工资标准与医保报销比例相挂钩

职工医疗保险虽然具有互助共济的功能, 但是, 互助共济应该要有一个度。如果过度地强调互助共济, 可能就会产生享受待遇不公平的矛盾, 与《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精神不相符, 产生的后果必然是参保单位隐瞒缴费基数、节省社会保险成本, 最后导致医疗保险基金的少收、短收, 影响了基金的正常运行, 加大了基金的支付压力。所以, 建议将缴费工资标准与医保报销比例相挂钩, 实行差别化报销比例。比如, 龙岩市在职职工现行的住院报销比例为90%, 我们可以将此比例作为按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的人群的报销比例, 当年度缴费基数每高于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20%, 其下一年度报销比例在90%的基础上增加1% (即91%) 。依此类推, 当年度缴费基数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人群, 其下一年度报销比例刚好为100%;而当年度缴费基数每低于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10%, 其报销比例在90%的基础上下降1% (即89%) 。依此类推, 当年度缴费基数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的人群, 其报销比例为86%。这样, 既鼓励了参保单位及其职工足额申报缴费基数, 符合《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精神, 而报销比例的差距也不会过大, 又兼顾了职工医疗保险互助共济的功能。

社会保险制度 篇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印发的《2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称,今年将研究制定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披露社会保险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劳动保障部强调,今年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基金安全。在完善基金管理监督制度方面,将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和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和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监管;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项业务、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控;落实要情报告制度。

劳动保障部还称,将加大基金监督检查的力度。配合审计署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全面审计工作,对各项社保基金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及时纠正问题,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组织进行社会保险费征缴情况专项检查;对典型的举报案件直接进行查处,加强举报案件查处情况的跟踪检查。

农民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评介 篇3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社会保障

一、引言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2004年以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重要主体的农民工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养老保险也称为年金制度,是国家依法强制实施、专门面向劳动者并通过向企业、个人征收养老保险费形成养老基金,用以解决劳动者退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也从其社会保险项目的制度化为起点。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原则要求,特别是对制定农民工的社会养老办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总的指导思想是“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很多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和当地的情况,制定了地方性法规,规定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措施。

不少学者对此作了调研,从不同的角度,把全国各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概括为不同的制度模式。本文主要对有代表性的三类制度进行评介:一是执行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实行同等缴费、享受同等待遇。例如,广东省深圳市。二是在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内根据农民工的情况适当降低门槛。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三是实行单独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例如,上海市。

二、三种典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1、城保制度

城保制度是指将农民工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深圳市为例。深圳市由于外来人口比重较大,所以也是较早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城市。早在2000年就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2002年7月出台了新条例的《若干实施规定》。新条例及其实施规定对非本市户籍员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政策有:以员工的月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缴费基数的变动幅度在本市上年度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员工缴5%,企业缴8%,员工个人账户为缴费工资的11%,其余部分(2%)计入共同基金。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累计缴费满15年,且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前5年在本市连续缴费的员工在本市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足的非本市户籍员工,以及退休前调出或辞工离开本市的员工,个人账户积累额可以转移或退还员工本人。2006年新的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给付条件作了修改,首先取消了农民工退休前5年必须在深圳连续缴费的限制,从而使他们和深圳户籍员工享有同等的退休养老权利。其次,新的条例规定,对于达到退休年龄、不满缴费年限的农民工,退休时可以申请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积累额和一次性生活费,终结在本市的养老保险关系。这样的制度安排相比原来的规定更具公平性,它使农民工在退休后能分享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2、双低制度

双低制度是指对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采取“双低”,即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办法。以杭州市为例。浙江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经历了两个阶段。2003年前浙江省农民工参保主要是按照1997年和1998年该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制定了《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把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范围。2003年在《关于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办法的意见》中确定了“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政策思路。并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企业和个人缴费比例分别降至12%和4%(城镇职工为22%和8%)。作为沿海的发达省市,杭州市外来农民工规模这几年呈现逐渐增长态势。为了进一步规范操作、扩大覆盖面。2006年11月杭州市又颁布《杭州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试行办法》,于是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又多了一种制度选择。杭州市“双低”办法虽然也秉承了“低标准准入,低标准享受”宗旨,但是在制度内容上,与上述强制性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有所区别,它以自愿性为原则。同时在对象、基金来源、待遇给付等方面它也有着自己特点:第一,参不参保听凭自愿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同,是否参加“双低”办法养老,农民工可以自愿选择。第二,政策选择更多元。有的农民工,打工企业已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以继续按职工养老保险方式参保,也可以重新向单位申请按“双低”办法参保,两者可选其一,个人账户里的钱合并计算。第三,制度间转接更灵活。如果按“双低”办法缴了费,后又要求改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双低年限可折算,如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50周岁),又想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享受待遇,也可以把参加“双低”办法的缴费年限,折算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一办法缴费年限。第四,制度的地区间转移提供了3种选择:可转移、可保留、可以一次性提前支取。

3、综保制度

综保制度是指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或非城镇户籍职工实行综合保险。现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可见于《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准确的说无论从对象的界定(外来工不等于农民工)还是制度的内容来看,它都不是一个专门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该办法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2004年进行了修改,2005年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发布修改后的实施细则。该办法尽管目前仍倍受争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改变了上海农民工养老保险缺失的状况,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进入上海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其相关规定如下:第一,参保对象为“外来从业人员”(包括有单位和无单位)和使用外来从业人员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包括外地施工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农民工属于该制度的覆盖对象,并且从目前参保人员的结构上来看,农民工也占了大部份。第二,基金来源上。上海市综合保险确定了个人不缴费的原则,单位的缴费基数为上海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60%。工伤、住院、和老年补贴三项合计缴费比例为12.5%(其中养老保险为7%),外地施工企业的缴费比例为7.5%。第三,待遇享受上。上海市综合保险规定,用人单位在三年内为其使用的外来从业人员累计缴费满十二个月者,即可获得一份老年补贴凭证。其额度为实际缴费基数的7%。外来从业人员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时,可以凭老年补贴凭证一次性兑现老年补贴。从待遇水平看,综合保险由于缴费水平低,因而待遇水平也较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低。第四,制度衔接上。上海市综合保险由于利用商业保险作为待遇支付平台,因此在账户的地区转移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在筹资模式上采用了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同的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因而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转接是该制度存在一个大问题。并且综合保险的直接管理机构为上海市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中心,而城镇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为上海市社会保险管理局,二者在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上都有所不同,这无疑也给两种制度的衔接带来了困难。在上海市综合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中,并未对制度间的衔接作具体规定,这也是它招至微词的重要原因。

三、现行制度的不足

从中央政策层面看,虽然制度规定并没有排斥农民工,但是,中央政策规定只是框架性和原则性,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没有强制性,对地方和企业没有约束力,而且允许农民工退保,这不利于农民工的养老。对于各种制度给农民工养老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我们更应清晰看到: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出现的农民工“退保潮”现象就从某些方面反映了现行的各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缺陷或不足之处。

1、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不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

现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无法适应当代农民工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工流动性高,以及流向不确定,从而导致养老保险断续或无法转移。我国农民工流动频数大,流动以跨省际为主,这说明我国农民工就业极不稳定,频繁流动,工作岗位变化快,工作周期短,必然要求养老保险与其流动而流动,但是,现行各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不同,无法衔接,无法与农民工这种高流动性相适应,使他们的养老保险处于“建立—解除—再建立—再解除”这种尴尬的循环局面,繁琐的转移程序,最后导致养老保险无法转移而退保终止。

2、农民工收入普遍偏低,缴费负担重

农民工的流动性高自然导致其工作不固定,收入自然也不稳定,甚至会处于暂时性和较长时间收入中断,所以收入普遍偏低。假设使用“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一半以上月工资达不到城市职工月收入的一半的农民工,是无法以城镇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缴纳保险费用的,最后只能导致农民工对养老保险望而却步。

3、缴费年限的持续性难以保证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农民工在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累计缴纳满15年以上,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现实中要达到如此长的缴费年限,再加上可能还要等上几十年才能享受到保险金,对经济收入偏低,甚至没有正常保证的农民工而言十分不易。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農民工既不可能固定于一地就业,也没有耐心、没有信心等待几十年以后去领取一份不确定的养老金,因此,会导致农民工丧失对养老保险的那种欲求与期盼。

四、结语

近些年来,各级和各地政府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总体上看,当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很不完善,各种制度模式互不衔接,各自为阵,十分混乱。农民工是一个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只有给农民工以稳定的、可预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寄希望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最终完成向建立一套能够使农民工老有所养、公平合理的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黎民、赵航飞: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新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2] 李鸥、苗桂祥: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J].天津经济,2006(2).

[3] 曹兴邦:社会保障学[M].科学出版社,2007.

[4] 郑功成等: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人民出版社,2007.

当前国内社会保险制度浅析 篇4

(一)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依靠政府为支撑, 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 (费) 形成社会保险基金, 之后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 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 以全体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为资金来源, 同时政府给予资助, 其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现阶段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

(二) 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 一切

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 不论其是否完善, 都具有强制性、保障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四个特点

1、强制性。

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社会发展的机制, 作为一种调整利益分配、保证物质及劳动力再生产的机制, 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以社会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 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强制力才能保障实现。同时, 由于社会保险资金的缴纳与分配涉及到国家、企业及个人三者间的权利、义务和经济利益, 因此只有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 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力才能顺利完成缴纳与分配的任务。由此, 我们说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社会保险通过相关法律规定, 由国家强制开展, 全体劳动者和其所在单位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参保。对于劳动者而言, 是否参加保险, 参加保险的缴费标准, 参加保险的项目等都是没有选择性的。

2、保障性。

实行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使其在失去收入后仍能生活, 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均可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和社会保障不同, 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 在一定时期内, 只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例如, 我国现阶段享受社会保险的基本上是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一部分民营企业雇员, 主要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3、社会性。

社会保险的社会性, 即其普遍性, 也就是说它在实施范围上具有广泛性。无论被保险人的职业、年龄、收入水平以及健康状况是何种情况, 一旦其失去工作或者丧失劳动能力, 政府就会对其依法提供相应的损失补偿, 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说, 社会保险的普遍性大大降低了劳动者的就业风险, 使劳动者在付出自己辛勤劳动的同时, 更加没有后顾之忧, 将劳动者的义务和权力更好地进行了协调和统一。

4、福利性。

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它以最少的花费解决最大的社会保障问题, 属于社会福利性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缴纳的费用和政府的资助构成了社会保险资金来源, 当劳动者面临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等造成一系列损失的情况下, 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用人单位、相关的社会保险办理机构不谋取任何利益。因此, 我们说社会保险具有福利性特点。

二、现阶段社会保险对于国民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中心,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社会保险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振兴崛起,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 都是与社会的稳定相关的, 没有稳定, 何来发展。而社会的稳定又是由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共同努力打造的, 在每一个社会的发展历程中, 总会遇到其社会成员老弱病残、丧失劳动力等情况, 总会遇到经济发展迅速与缓慢的情况,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让每一个辛勤努力的劳动者没有了后顾之忧, 它保障了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不受影响, 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劳动者有生活来源, 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从有可能产生不安定因素的源头加以防范, 社会的发展才会更加的稳定健康。

(二) 为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做出贡献。

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性经济, 可以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然而, 市场经济也存在不可否认的缺陷, 其中之一就是市场的分配机制必然会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 甚至使一部分人陷入贫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这种分配机制使得富者更富, 穷者更穷, 那些丧失就业机会和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无情的裁决。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人们已然达成一种共识, 即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人的最低生活需要, 不应当由市场来裁决, 政府应当有所作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虽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干预收入分配, 但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社会保险的发展推动正是为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做出了贡献。通过对保险费的强制征收, 形成保险基金, 对于收入较低或者没有收入来源的劳动者予以适当补助, 帮助其提高生活水平, 社会保险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分配, 有效保障了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 为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提供平台。

社会保险的概念强调保险对象是最重要的社会群体, 即劳动者。每个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们都通过劳动, 为自己攒下一笔在年老、失去工作能力或者身体出现意外事故的保险金作为保障, 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 人们可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并进一步意识到正是劳动使他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必然会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 促使他们向不同的领域学习发展以便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无形中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 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更加合理科学的配置,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同时, 在劳动者发生疾病、伤残、失业等风险事故时, 社会保险也能为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与生活保障, 进而推动了劳动能力的迅速恢复。

三、如何全面推进国内社会保险发展

(一)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投入, 加强对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

政府是推动社会保险发展的强大后盾, 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能够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 对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积极的参保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应明确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 建立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正常投入机制和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担机制。同时, 各级政府也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的投入。监督管理是保证社会保障体系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 健全的监督体制可以保证政策的全面有力贯彻执行, 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 对社会保险领域内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贪污挪用行为、执行不到位现象等进行事前监督和事后严惩。

(二) 调动企业和个人参加社会保险

的积极性, 平衡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险是以全体劳动者为保障对象, 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为资金来源, 同时政府给予资助, 因此只有充分调动起企业和个人参保的积极性, 平衡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现阶段的社会保险制度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政府降低社会保险的基本水平, 能使企业的负担相应减少;鼓励效益较好的企业增加补充保险, 提高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比例, 并且提高政府对社会保险资助的比例, 以确保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水平。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责任, 促进保险制度的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加强补充保险, 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还能促进企业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稳定职工队伍, 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个人缴费比例, 能够使劳动者强化自身权利意识,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三)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缩小社会群体间保障水平差距。

现阶段仍有很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未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内, 因此应致力于将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都纳入制度体系,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实现基本覆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目标。同时,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逐步缩小社会群体间保障水平差距, 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不分用工形式, 不分职工身份界限, 逐步实现所有劳动者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的权益, 使其整个社保体系有利于社会的劳动者能合理流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摘要: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解析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的特点, 明确社会保险对国民发展的重要性, 并就如何进一步全面推动社会保险发展做出思考。

关键词:社会保险,国民发展,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蔚, 李静.关于推进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 2011.6.

[2]高洪静.浅谈新形势下企业社会保险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 2011.16.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篇5

社会保险是与劳动风险相对应的饿概念。简言之,即对劳动风险的社会保障。是指为了确保劳动者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国家和社会对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而不能劳动或暂时中止劳动的劳动者,给予物质帮助,使其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社会保险的主要模式:

1、“传统型”社会保险模式;

2、“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模式;

3、“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险模式;

4、“个人储蓄型”社会保险模式;

5、“雇主责任型”社会保险模式。

社会保险当事人包括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之间都存在着互利互让义务关系。

用人单位补充保险,是由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主地为劳动者建立的,旨在使本单位劳动者在已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是对基本保险的补充。

个人储蓄保险,是由劳动者个人根据自己收入情况自愿以储蓄的形式为自己建立的社会保险,是对国家基本保险和用人单位补充保险的补充。

社会保险待遇享受条件:

1、具备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资格;

2、实际发生法定的社会保险事故(是指劳动者衰老、失业、伤残、疾病、生育等劳动风险事故)。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为了使社会保险有可靠的资金保障,国家通过立法要求社会统一建立的,用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专项资金。

社会保险基金统筹是指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各种来源和用途作出统一的规定、规划和安排,并根据此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的收支、管理和运营,以保证其收支平衡、合理使用和安全、保值、增值,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功能。

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因年老或病疾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退出劳动领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满足其老年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我国曾称为待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在事业期间,由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促使其再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又称为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是指职工因工伤而致伤、病残、死亡,依法获得经济赔偿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职业病一般是指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

医疗保险,是指保障劳动者及其供养亲属因工病伤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是指女职工因生育而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休息等方面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死亡保险,又称遗属保险,是指保险的被保险人供养亲属在被保险人死亡后,或者被保险人在其供养亲属死亡后,从社会上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保险制度。

二、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一)养老保险的含义

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而失去工作能力后,按照法律规定,由国家或社会给予一定收入补偿和提供物资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即通常所说的退休待遇制度建立于50年代。

(二)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

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指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范围。我国养老保险保障对象的未来目标是:

1、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各类企业;

2、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的全部劳动者;

3、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

4、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私营企业主,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扩大到自由职业者。

(三)养老保险基金

养老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而设置的专项基金,由各方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构成。根据《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制度,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

(四)养老保险待遇

养老保险待遇是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从社会保险机构获得的多种物资帮助。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保险待遇分为离休保险待遇和退休保险待遇两类。

三、失业保险法律制度

(一)失业保险的含义

失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各种原因失去工作而中断收入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给予一定物资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

在我国,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不断扩大。主要适用于下列对象:

1、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职工;

2、濒临破产的企业在法定调整期间被精简的职工;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撤消、解散企业的职工;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停产整顿企业被精简的职工;

5、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

6、企业辞退、除名或者开除的职工;

7、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享受待业保险的其他职工。

(三)失业保险基金

失业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设置的专项基金。这种专项基金的来源,应贯彻国家、企业(用人单位)、劳动者三方合理负担的原则。

(四)失业保险待遇

失业保险待遇是指对失业保障对象因失业造成生活困难,为保障其基本生活而给予的各种物资待遇。我国失业保险待遇的内容主要有:

1、失业救济金;

2、失业期间医疗费、丧葬补助费、其供养直亲亲属的抚恤费;

四、医疗、疾病保险法律制度

(一)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1、医疗保险的含义

医疗保险是指劳动者在非因公造成患病,损伤时,获取所需医疗费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形式主要有三种:(1)公费医疗;(2)劳保医疗;(3)农村的合作医疗。其中,前两种基本属于个人免费医疗。

3、医疗保险待遇给付制度

医疗保险待遇给付是指被保险人需要就医治疗时,由保险系统向医疗单位支付医疗费用的行为。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待遇给付方式有三种:(1)后付制;(2)预付制;(3)结合制。

(二)疾病保险法律制度

1、疾病保险的含义。

疾病保险是指劳动者在非因公造成疾病、损伤时,给予其生活上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疾病保险待遇

疾病保险待遇项目主要有:

(1)疾病津贴;(2)伤残津贴。

五、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一)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概述

1、工伤保险的定义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工造成伤残、死亡或职业病后,对受到伤害者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措施。

2、工伤保险的特征

工伤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工伤保险既具有补偿性,还具有赔偿性;

(2)保险费用的分担由企业或雇主缴纳;

(3)保险项目齐全,但常常与失业、医疗、医病等社会保险相互交叉;

(4)保险待遇标准普遍高于其他社会保险。

(二)工伤保险的事故范围

1、因工负伤

因工负伤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区域之内,因执行职务(业务)而受到的伤害。

2、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因职业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它同特定职业有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造成的慢性伤害。

(三)工伤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工伤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工伤事故发生后由谁承担赔偿责任的准则。这一准则经历了三个阶段:

1、劳动者自己负责原则;

2、雇主过失赔偿原则;

3、补偿不究过失原则;

(四)工伤保险基金。

工伤保险基金是工伤社会保险制度顺利实施的物质保证,其主要来源有:

1、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2、工伤保险费滞溜金;

3、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资金。

(五)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待遇即职工因工造成伤亡或职业病时所获得的各种物质帮助。

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待遇的结构由下以几部分组成:

1、工伤医疗待遇;

2、工伤津贴;

3、伤残待遇;

4、工亡待遇。

六、生育、遗属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一)生育保险法律制度

1、生育保险的定义

生育保险是国家设立的对女职工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2、生育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1)生育医疗费用;(2)产假;(3)产假期间的工资。

(二)遗属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1、遗属社会保险的含义

遗属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工或非因工死亡后,由国家和社会对死亡者本身所需的丧葬费用以及死亡者遗属基本生活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

2、遗属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

遗属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指由死者所供养的直系亲属。包括:

(1)祖父,父(包括养父),夫,满60岁无工作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2)祖母,母(包括养母),妻,未从事有报酬的工作者;(3)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弟妹年龄未满16岁者;

(4)孙子女年龄未满16岁,其父死亡或完全失去劳动能力,母未从事有报酬工作的。

3、遗属社会保险待遇

社会保险制度 篇6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

1 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内涵及特征

(1)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内容。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制度是伴随社会保险发展成熟起来的,它是对社会保险的内容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的一门专业会计。其理论渊源主要依据的是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和以马丁·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健康经济学。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中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在确立收付实现制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法,主要目的是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以实际收支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和结余情况。

(2)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征。一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主体的多样性。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内只有一个会计主体,但是在我国颁布的有关制度中经办机构与社会保险基金是不相同的,基金经办机构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所以基金经办机构会计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分设,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二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银行存款账户的分列性。一般企业在银行的账户可收可支,具有结算功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办法规定:银行存款账户既要开设支出户又要开设收入户。收入户核算收到的社会保险费及有关收入;支出户核算有关基金的支付及有关费用支出,该户除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一般只支不收。三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平衡公式及会计要素的特殊性。国际上会计平衡公式一般为:“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或“资产=资本+负债”,而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会计的独特性,它的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基金”,这样才能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

2 当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资产负债状况,不利于保障基金的安全。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资金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建立在代际间转移基础上的现收现付制,而个人账户则跟普通的基金制度保持一致。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如借入款项的利息、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等;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并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中得到反映,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息时才支出,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准确记录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状况,不利保障基金安全。二是不能进行恰当的成本效益核算,不能准确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活动的真实结果。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向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征收社会保险费,或国家财政拨款而收集起来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强制性、储存性、基本保障性、统筹性、特定对象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的收付为标准入账,当收入产生和款项到账的时间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收入便不能说明经济活动的真实结果;同理,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费用也不能准确反映当期活动的支付。

(2)会计核算归属不明确。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为依据,区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单独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等,并没有正式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纳入政府或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当中。单独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应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作为政府托管基金的,归属政府会计的一部分。同时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纳入到政府会计体系中,也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算。

(3)会计核算制度不统一。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报表不统一,填报的会计报表既有人事部门的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又有劳动部门制定的企业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到了年终的时候还要填报财政部门的会计报表,这样造成了会计核算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专门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其他科目设制也不完整,难以满足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需要;三是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由于记账方法不统一,会计核算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存储、拨付核算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对策建议

(1)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实践证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弥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不足,满足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的需要,而且又能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增进绩效。

(2)将社会保险基金核算明确纳入政府核算体系。从属性上来讲,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公共产品的职能,所以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囊括到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这与社会保险基金本身的属性是统一的。在传统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开支是否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是受托责任的第一个问题。社会保险基金核算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记录收支,可认为是核查政府履行责任情况的确切依据。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工作的执行部门可以是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会计核算可借鉴西方基金会计的核算模式,即由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独立核算基金收支,独立编制会计报表,通过编制合并报表的方式将这部分基金纳入政府会计报表当中。在国家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也应满足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

社会保险年金制度财务研究 篇7

社会保险年金制度简称年金保险, 其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则, 应当是强调自身财务平衡, 不能过度依赖财政资金, 欧债危机即为殷鉴。影响年金保险财务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老化与少子化问题、随收随付制的财务处理方式以及世代公平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之10%以上, 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之7%以上, 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便已占总人口数的6.96%, 亦即早在十多年以前, 中国便已迈入联合国所定义的高龄化社会;由于平均寿命的增加及生育率的下降, 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老化现象与扶养率增加正呈现显著的趋势:1950年每12个工作人口扶养一个老人, 预计2020年以后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 即每4个工作人口须扶养一个老年人, 彰显出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严重性, 政府亟需对老人的安养问题有所面对与处理。

二、社会保险年金财务现状及其养老理念

(一) 随收随付制的财务处理方式

年金保险的财务处理方式是指为支付社会保险给付所需费用如何予以调度所采用的财务计划筹措方式, 其处理类型因长期、短期保险性质而异, 分为随收随付方式、完全提存准备方式、部分提存准备方式。随收随付方式是指当年度的保险费收入, 用之于当年度的保险给付支出, 而予以调度费用的方式, 通常适用于健康保险及失业保险等短期保险;完全提存准备方式是指未来老年给付所需费用事前均完全予以提存准备, 而以正常成本的平准保险费率来维持其保险财务的健全性;部分提存准备方式是为补救随收随付方式和完全提存准备方式的缺点所采行的折衷办法, 但仍以完全提存准备方式为前提来处理保险财务, 而保有一定水准的责任准备。长寿风险直接冲击到年金保险财务结构的稳定性, 尤其采行随收随付式的财务制度影响更为严重。随收随付年金制的最大风险是因以当期保费收入来支付当期年金给付支出, 并无适足的财务偿付能力, 均通过世代间移转功能, 进行财源的再分配, 且个人较少直接承担其应尽的财务责任, 而转嫁由现有被保险人、企业雇主及政府等来承担。此制度实施初期, 其财务负担较轻, 嗣后因未能对未来年金给付提存应付未付的责任准备, 不仅将使后代被保险人负担愈趋沉重, 或者接受降低给付标准, 亦对不同世代间产生不公平现象, 尤其在人口负成长的情形下, 更显现其严重性;同时复加人口结构的急遽改变, 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现象多重冲击, 造成未来新加入人数占退休人数比例减少, 而年金受给者占缴费者比例增加现象, 更会加重财务负担问题的严重性, 保险费率却无法适时配合精算成本逐期调高。国际社会安全协会 (ISSA) 曾对实施公共年金制度 (社会保险年金) 的43个国家进行调查并在其2007年出版的“公共年金制度责任准备基金” (Public Scheme Reserve Funds:Helping sustain PAYG pension—Survey Report) 中指出:凡采取随收随付式的社会保险年金制度, 在其制度设计上设置有责任准备基金财务制度者, 大都能有效地发挥部分提存准备基金的财务调节效果, 有助于减缓因人口结构的改变 (含老化及少子化现象) 所导致的财务负担问题, 平衡世代间的公平性, 改善其适当性;同时亦较能维持现行制度的持续运作, 可此种方式仍仅属对现行制度问题的处理作一种暂时性的权宜措施, 并非彻底能解决日趋严重财务负担问题的根本办法。但世界上各国政府在实施社会保险年金制度时通常基于减轻劳雇双方财务负担以及短期政治利益的政策考量, 大都采用随收随付制的财务处理方式, 将长期保险采取短期式的财务处理方式来筹措其保险财源, 由全体被保险人当期所缴纳保险费总额来支付当期退休被保险人所需老年年金给付金额, 对于未来年金给付所需费用并未依精算正常成本计收保险费和提存适足的财务责任准备, 而做出宿命论的选择。虽然社会保险属公共政策, 其本身具有开放性及永久性的功能特性, 且政府亦负有最后的道义责任, 尚不致于因后代被保险人加入者负担过重或无力负担, 导致制度营运失灵, 而宣告破产的地步, 但政府仍必须适时提出改革方案, 谋求解决, 才能维持正常运作, 以免影响被保险人的权益与退休保障。

(二) 世代公平理念

社会上的世代公平理念建构在世代互惠的制度基础上, 是一种维护家庭社会伦理的养老型态的传统契约习俗, 亦成为老年经济保障体系中非正式性老年供养制度;家庭供养的概念也减轻了政府对于老年经济保障的责任。基于此, 中国、新加坡等国立法方式来维护此种家庭老年供养制度, 如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使家庭养老成为一种子女的强制义务。该法第10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顾老年人;新加坡政府亦于同年实施扶养父母法, 该法规定凡成年子女均应该扶养其父母, 若子女未能遵守, 将被判处罚款一万新币, 否则将被控告起诉, 判一年有期徒刑, 并由政府设立特别法庭专案处理此类案件。2005年世界银行出版的《在21世纪的老年收入支持》 (Old-Age Income Support in the 21st Century) 中, 提出了多层次老年经济保障模式中的第四层保障伦理性的家庭供养制度及中国传统上的养儿防老观念, 正符合了世代公平的具体说明, 亦扮演着老年经济保障体系中的社会预防保障功能。可这种世代公平性的财务责任移转观念与作法, 若导入到年金保险财务制度时, 将会倾向于采用随收随付方式来处理其财务问题, 而造成目前各国年金保险财务负担问题日益严重的关键所在。社会保险年金制度本属一种确定给付制型态 (Defined Benefit plan, DB制) , 鉴于人口老化的快速、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少子化的冲击, 复加各国的年金保险制度大都采取随收随付制的财务处理方式来计收保险费, 吸引民众接受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 导致其年金保险财务结构发生严重不健全现象, 中国也不例外。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规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实行社会统筹;1997年始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2009年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为城镇非就业居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单位、个人和社会共同分担养老责任的共同责任意识已普遍建立, 由传统的单位包办、现收现付、封闭运行、单一层次的企业职工退休制度转型为责任分担、统账结合、社会化、多层次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加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和发展中的补充保险, 基本实现了制度全覆盖, 并从选择性制度安排提升为普惠性制度安排。从覆盖率上看,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理论上无论何种就业形态, 所有人群都在制度保护之下, 并有财政资金和国家承诺做后盾, 但这背后也隐藏着危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总体上仍然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 按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数据, 目前全国退休事业单位职工月均养老金约为企业退休职工的1.8倍, 年均离退休费总支出1400亿元, 其中大约一半来自财政拨款, 另一半为自筹;而全国退休公务员养老金水平是企业职工的2.1倍, 每年大约需要700亿元, 均由财政全额拨款。此外,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未设立个人账户, 因此无法投资运营, 在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 意味着财政负担将飞速攀升, 政府责任无法摆脱。中国的基本养老金中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并存的设计, 本意是将两种制度加以融合, 取长补短, 却囿于中国养老制度的先天不足, 其设计初衷并未实现, 最终失去了自身平衡能力, 走上了过度依赖财政资金补血的路径。截至2012年底, 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39万亿元, 但自1998年至今各级财政对养老金的累计转移支付已达到1.27万亿元。随着老龄化加剧、支付压力的增加, 每年转移支付的数额持续上涨, 1998年的补贴资金只有24亿元, 2012年已经激增至2648亿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团队测算, 在2020年将出现3377亿元的养老基金缺口。迫于短期的财务压力、因过多的年金受领者及过少的缴费者所造成的预算不足与人口老化等问题急待解决;社会经济的改变必须重新思考过去传统式年金制度规划的基本理念, 以符实际;全球化的挑战及契机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冲击而势必要求中国须更加重视年金制度的经济效果, 以资因应。因此, 有必要进行年金保险改革, 以谋求财务问题的解决。

三、社会保险年金制度资金筹集国际借鉴

(一) 欧美先进实施国民年金制度的资金筹集方式

(1) 加拿大。1908年加拿大政府颁布了国家年金法, 目的在于加强老人经济生活的保障;1952年为了落实社会福利制度颁定了免资产调查的老年安全法, 扩大保障的适用范围, 其后又陆续办理各项年金计划, 建构了三层退休所得保障制度:第一层为老年安全年金计划, 属于免费制, 不需经资产调查, 凡年满65岁以上老人均可适用, 其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预算, 由一般税收支付;第二层为加拿大 (或魁北克省) , 属缴费制社会保险制度, 只有缴费者才可享有保障的权利, 其主要财源为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由受雇者或自雇者及雇主负担, 政府不补助保险费只负担行政事务费用;第三层为个人投资、储蓄及商业年金之保障, 属于个人自愿行为, 个人可自由选择是否参与, 其资金来源于个人的自行负担, 国家及企业均不予补助。在保险费率方面, 1966年至1986年其费率均固定在3.6%的水准, 而后改采逐年增加保险费的方式, 自1987年增加为3.8%, 至1991年间, 每年增加0.2%, 1992年至2001年间, 每年增加0.15%, 到2011年时, 积存之年金基金足够支付应付的给付金额。资金筹集方式:采取普及年金及社会救助双元制, 普及年金劳雇双方均不用负担, 由政府负担全部成本 (税收制) 。薪资相关年金则由劳雇双方各付2.7%, 自雇者5.4%。 (2) 瑞士。瑞士的国民年金制度的内容类似加拿大的社会保险政策, 其社会保险分为基本的养老给付、年金式的养老给付以及自愿性的储金给付, 被称为三层保障的保险体系。资金筹集方式:第一层是随收随付制, 为提供基本养老给付的社会保险制度, 包括了最低标准定额给付以及提供所得相关给付, 费率为薪资的8.4﹪, 由雇主和受雇者各负担一半, 政府从一般税收中补助给付的20﹪, 养老金给付依据薪资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平均数调整, 每两年或是指数累积增加率超过一定比率时调整一次;第二层是职业年金, 费率由雇主和受雇者各负担一半, 政府则不必付担任何费用;第三层是自愿储金计划, 为自雇者和未纳入职业年金者自愿负担的部分, 在社会保险中自愿储金计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美国。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源于1935年的社会安全法案, 该法案原是为了提供老年给付, 尔后陆续于1939年增加遗属给付, 1954年加入残障给付, 1965年加入医疗保障, 逐步建立起主要的社会安全体系, 目前美国的退休金制度包括国家社会安全法案下的退休制度、民间企业的退休制度以及个人退休账户制度。不过由于其社会安全体系仅限于劳动者, 而非全民性的国民年金制度, 所以其财务来源主要是来自雇主与雇员所共同缴纳的薪资税, 并且财务独立, 甚少由政府提供补助。资金筹集方式:采取社会保险制, 劳雇双方各提拨6.2%, 自雇者提拨12.4%为社会安全税支付。政府只负担资产调查的补助及1968年之前年龄在72岁以上老人的特殊补助给付。 (4) 德国。德国宰相 (Otto Von Bismarck) 创建了德国的年金保险制度, 1889年制订老年残废保险法 (劳工年金保险) 1891年施行, 1911年增订遗属年金, 统称为老年残废遗属保险, 同年12月公布职员年金保险法并于1913年起施行。德国为全世界最早实施强制性社会保险年金制度的国家之一, 且其社会保险制度是以老年经济安全的保障为主要的内容, 并以受雇者为主要的保障对象。德国曾对养老保险基金采取部分积累模式, 但是由于这种资金运转方式难以承受经济波动期尤其是大规模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贬值压力, 同时, 对于人口众多、经济持续发展亟需资金的国家来说, 难以承受储备大量资金。因此, 德国政府在1957年第一次年金保险改革方案中改为部分提存准备方式, 1968年后改采现行的随收随付方式。资金筹集方式:法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缴费, 费率采取根据实际需要一年一定的办法, 1997年缴费比例为工资的20.3%, 由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 当雇员月收入低于某一限额时, 由雇主单独支付。此外, 法定养老保险每年还可获得大约当年养老保险总支出的五分之一国家补贴。德国的公务员不参加养老保险, 实行退休制度, 养老金由财政预算安排, 养老金根据退休者退休时的工资和工龄长短计算, 但最高不超过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工资的75%。

(二) 纽西兰、澳洲以及智利等国家国民年金的资金筹集方式

(1) 纽西兰。1997年纽西兰政府曾就实施强制退休储蓄计划的内容以通信方式让公民投票, 了解此一制度的可行性, 结果约占投票人数的92.4﹪的人表示反对, 不接受强制退休储蓄计划的制度。目前纽西兰的全民老年年金制度涵盖了全体居民, 只要在年满二十岁以后, 在纽西兰居住满十年, 其中并有五年是在年满五十岁以后, 即可领取由一般税支付的老年年金。资金筹集方式:以一般税收作为财源。 (2)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老年年金制度最初立法于1908年, 1991年修订相关法律, 采取普及性保险与社会救助双元制度, 保障对象为澳洲居民:凡男性年满65岁、女性年满60岁, 为本国居民且于申领时需居住在国内者, 即可领取老年年金;连续10年的居民身份 (须有5年的连续居留期) , 除非为永久眼盲者, 须经资产调查, 才可申领年金给付。资金筹集方式:采取普及年金及社会救助双元制, 保费完全由政府预算编列 (税收制) 。但是随着澳大利亚老年人口的增加, 其旧有的福利养老金制度成了澳大利亚政府难以承受的负担, 1992年始澳大利亚政府采用了强制企业年金制度, 提出了“三大支柱”的解决方案:政府根据个人经济状况发放的基本养老金制度, 构成澳大利亚的退休保障网络;超年金, 强制要求雇主为雇员向超年金基金支付占雇员工资一定比例 (通常为9%) 的养老保险金, 符合1994年《超年金行业监管法》规定的雇员可以在退休后使用这笔资金;鼓励个人超年金和其它投资方式自愿储蓄。 (3) 智利。智利的老年年金制度最初立法于1924年, 采取社会保险方式办理, 其保障对象因不同身分及职业而不同分为工资所得者、薪资受雇者及公务人员三类, 再依职业区分成30余种强制性年金保险制度;其资金来源主要为受雇者缴交之保险费, 政府仅提供特别补助。由于采取随收随付制, 随着人口老化因素, 造成入不敷出, 财务产生严重亏损, 而受雇者缴交的保险费逐年增加, 但物价上涨使得实质给付降低 (如1962年至1980年受雇者的平均年金给付减少了41%) , 1981年因原社会保险年金制度 (简称旧制) 的保险费率高达50%, 劳雇双方财务负担相当沉重, 为了弥补财政不足的困境, 提出结构性的年金保险改革, 其改革策略主要是在制度属性上, 由原社会保险制的保险性质转变为个人账户制的储蓄型态;在财务处理上, 由确定给付制的公共式随收随付制改采民营式的确定提拨制, 而以个人账户制为其特色, 并对旧制发行认可债券做为财务承诺, 逐次取消社会保险制度型态。此改革以政府规范、民间经营的强制性私人年金保险退休制度, 取代原有国营的公共年金制度, 强调了增加个人责任的参与机会, 相对削弱了社会连带责任。资金筹集方式:旧制采取社会保险制, 且完全由被保险人自付, 为工资的18.84%与薪资的20.7%。雇主不需负担, 政府提供特别补助;新制采取个人退休账户制, 老年年金至少提拨工资或薪资的10%, 遗属残障年金至少提拨3%, 由年金基金管理公司 (AFPs) 决定。雇主不需负担, 政府则保障最低年金给付水准。

(三) 亚洲地区实施国民年金制度的资金筹措方式

(1) 日本。1959年日本制定国民年金法, 加入者为20岁至59岁而未适用其他公共年金者, 且70岁以上高龄者提供老年福利年金, 并于1961年正式实施, 并建立各种不同的年金保险制度之间, 彼此通算的方法。日本的法定年金保险制度大致分为共有国民年金保险、厚生年金保险、国家公务员等共济组合保险、地方公务员等共济组合保险、私立学校教职员共济组合保险, 以及农林渔业团体共济组合保险六种。而每一种制度之被保险人均可以为国民年金之被保险人, 因此, 许多被保险人皆享有双重年金保障。资金筹集方式:采取社会保险制, 受雇者及其配偶参加就业年金保险, 保险费由劳雇双方平均分摊 (各8.675%, 共分30个薪级) , 政府负担行政成本;其余被保险人的国民年金保费, 每月缴12800日元 (1997年) 另随意附加每月400日元补充给付的保费。政府负担三分之一国民年金给付的成本及行政成本。 (2) 新加坡。新加坡的老年年金制度缘于1953年的立法, 而法令的内容大多引自英国的社会福利措施, 有关老年年金制度采取公务人员养老金与民间企业人员公积金两种制度并行:公务人员退休后由政府一次给付其养老金;由民间企业的雇主与受雇者于工作期间共同提存退休准备金, 于受雇者老年退休后给付其退休公积金。1977年新加坡政府将两种制度合并为单一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此制度是新加坡社会保险的重要制度, 保障对象为劳动者, 每人设立一个账户来累积其提拨金额, 经调整其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后, 于退休时以该账户总额作为退休给付金额;其提拨费率随受雇者之年龄而有不同, 最低者为65岁以上, 雇主与受雇者均提拨薪资的5%, 最高者为55岁以下, 雇主与受雇者均提拨薪资的20%, 每月按时自受雇者的薪资中扣除个人应提拨之金额, 连同雇主应负担部分, 汇缴至中央公积金局。中央公积金局将每月由受雇者与雇主共同提拨的金额, 分普通、保健储蓄及特别户头存入受雇者的账户中, 受雇者如有实际需要并符合一定条件, 始得依三个户头的用途, 动支其中户头之款项。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不同于美国及日本的社会保险方式, 属于确定提拨制的强制个人退休金账户制度, 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资金筹集方式:采取个人退休账户制, 由劳雇双方提拨。若劳工每月薪资低于S$200, 不须提拨;若介于S$200及S$363者, 提拨薪资的7%;若每月薪资超过S$363者, 提拨薪资的21.5%。雇主若每月薪资低于S$200, 不须提拨;若超过S$50者, 须提拨薪资的18.5%。政府负担仅限于中央公积金局成立时, 提供办公房舍等固定资产, 以后各年所需经费由中央公积金局自行筹措, 该局主要多余的办公房舍出租, 收取租金, 另外, 因申请提领公积金存款者于逾期提领所产生之利息余额, 亦为该局主要财源。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社会保险年金改革应注重再分配与连带责任功能

世界银行于1994年所出版的《避免老年危机》的研究报告中, 曾提出老人经济保障制度可通过再分配、储蓄以及保险等三个层面来达到保障老人安全的目的, 其中, 第一层为采取强制性的法定公共制度, 包括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或社会津贴, 以减少老人的贫穷问题;第二层采取任意性的员工退休金制度, 第三层则是采取任意式的人保险持续方式, 通过这三层的保障及其共保之方式, 可以解决老人的经济风险, 从而达到经济保障的目标。由于社会保障属公共政策的一环, 其基本的理念系建构在社会连带责任的自信互信基础上, 而具有社会政策的特殊角色功能。法兰西大学社会安全学者 (Alain Euzeby) 在其1997年发表的“社会安全:一个不可或缺的责任” (Social Security:Indispensable solidarity) 一文中也认为:社会安全 (保险) 并非一国的经济负担, 因它不是一种浪费财富的制度, 而是兼具所得再分配与连带责任的功能效果, 为一国政府推动社会政策时的不可或缺的责任;尤其人们在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经济衰退时, 社会保险制度本身更能发挥其特有的预防保障功能, 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任务。因此, 中国在进行类似结构性的改革时, 仍须考虑其特殊角色功能的存在价值, 更须考虑到年金保险改革的三个指导原则:公共年金的基本目的是在一种持续财务结构健全下提供劳工老年退休收入安全;重视低收入阶层收入安全的必要性, 而公平问题则成为改革的关键选项;公共年金的制度设计, 可劳动市场及国民储蓄的功能发挥, 才能具有促进经济成长的影响力。

(二) 在制度规划中增订保险费率调整机制财务平衡功能

将老年责任准备提存方式采取阶梯式的部分提存准备制, 并依法逐期增高保险费率。世界其他国家处理年金保险财务方式主要有: (1) 限制资格条件, 延长平均退休年龄, 减低提早退休的优退诱因, 或实施提早退休的减额给付措施, 强调精算成本观念, 增加保费收入或减少保险给付支出, 以延缓保险财务负担。 (2) 降低给付标准, 如减低给付标准、减少给付项目及限制给付条件等, 减低所得替代率, 减少年金给付支出, 以减轻保险财务负担。 (3) 提高保险费率及投保薪资 (金额) 费基, 增加保险财源, 以减轻保险财务负担。 (4) 调整公私部门年金制度间的角色与责任的移转, 将社会保险年金制度的部分责任移转于私人退休金制度体系内, 强调混搭式概念, 以减轻公部门的保险财务责任。因年金保险被保险人退休时所领受的老年年金额均会超过所缴保险费总额及其孳息收益加总, 呈现超值利得;另所得再分配的功能, 以及世代间移转作用, 进行财务资源的再分配与财务责任的转移, 以债养债方式将债留子孙, 加重后代的财务责任负担, 造成各国年金保险财务负担问题日益严重的无解困境。为谋求解决财务负担严重不足的问题, 各国政府相继进行年金保险改革, 提出改采确定提拨制 (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 DC制) 的主张, 主要目的在于能财务提存准备, 增加保险财源, 使其具有适足的偿付能力, 以因应未来日益剧增的年金给付支出所需。但改制的本意并非要改变其制度本身的属性, 由保险制度转变成为储蓄制度, 否则即将丧失社会保险所具有连带责任的基本理念, 已非属社会保险领域, 而是基于经济与政治考量, 谋求解决财务负担问题的另一改革策略思考。20世纪90年代瑞典、意大利、波兰及拉脱维亚等国相继推行的“无财务准备式的确定提拨制” (Non-Financial Defined Contribution System, NDC) 是一种融合了确定给付制型态的保险给付性与确定提拨制的费用公平性的混合制度。在给付支出面上, 应用社会保险的连带责任理念, 以确保所得再分配效果;在保费收入面上, 却采负担公平性的精算原理, 使其具有财务机制功能。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教授 (Nicholas Barr) 认为:NDC年金制度的基本概念系利用两个因素来区分随收随付式的社会保险年金制度, 即一为严密的精算因素, 采随收随付式的精算基础, 却模仿完全提存式的确定提拨制型态, 由被保险人缴纳一定比率的保险费为基金来源, 强调精算上的公平性, 用以控制成本;另一为再分配因素, 从政府一般税收来筹措财源, 而具有再分配的效果。2006年世界银行出版的《年金改革》 (Pension Reform) 中所提出的NDC概念, 作为今后各国年金改革方案的另一替代思考策略, 并不违背社会保险所具有所得再分配的保险理念。但即使采行NDC制的概念进行年金保险改革时, 仍然无法彻底解决原已存在的财务负担问题, 只是基于经济上与政治上理由的考量, 在较短期间内, 才能控制未来年金给付支出的递增现象。诚如德国曼海姆大学 (Mannheim) 经济学教授兼老年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AH B·rsch-supan) 认为NDC制度主要是一种政治上的策略运用, 仍须配合第二层及第三层的年金保障并事前提存准备方式的策略运用, 才是年金保险改革的最具效果途径。推行延迟退休的考虑因素是劳动力的供应情况, 国家人均寿命, 政府养老基金支付压力大小等。是否推行延迟退休政策, 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年金保险财务负担问题的严重性, 系根源于长期性保险采取短期性随收随付制筹措保险财源的结果, 用以减轻现有劳雇双方保费负担。在处理问题上, 若采取大幅调高保险费率方式, 恐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与强烈的反弹, 将使调高费率的政策议题变成为政治议题, 导致问题复杂化, 更难以解决。因此, 从原制度设计上加以修正着手, 融合财务治理与风险管理的概念, 采行自动平衡调整机制功能措施, 导入在制度规划中增订保险费率调整机制的财务平衡功能设计, 不受任何政治干预, 仍属当前解决年金保险财务问题的最适策略;由一次给付制改采年金给付方式的成本倍增, 而将老年责任准备提存方式采取阶梯式的部分提存准备制, 并依法逐期增高保险费率, 不失为目前对于长期处理最大化制度财务收益的适当模式。

(三) 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替代单层保障制度

德国宏观经济发展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前主席Bert Rürup (2005) 对德国年金保险制度建议采取公私部门的混合制度, 以多层次保障制度替代单层保障制度来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退休保障。由于在高龄化社会里, 社会保险年金制度若仅靠随收随付制度来筹措财源, 无法维持劳工退休前工作时的相同所得与消费水准。因此, 单一保障层次的公共年金制度, 势必由多层次保障的公私部门混搭建构模式来维持其一定生活水准的保障, 其中补充性的个人年金与职业退休金制度, 亦对公共年金制度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强化机制角色;同时, 在探讨社会保险年金制度的规划设计与财务面时, 不容忽视政治考量的重要性, 借以确保公共年金制度的基本退休给付权益。1981年智利的年金保险改革, 成为世界实施社会保险年金制度中第一个转型改采个人账户制的国家, 即从老年经济保障体系中第一层强制性制度的财务责任, 由公部门移转到私部门的典型实例。由于世界银行专家对个人账户制概念的积极推动, 从1990年起, 若干拉丁美洲的国家亦相继采行智利模式, 墨西哥、波利维亚、萨尔瓦多及多明尼加共和国等国完全替代了年金制度型态属性;哥伦比亚及秘鲁等国则采取部分替代方案, 将社会保险制与个人账户制相结合;阿根廷、乌拉圭、哥斯大黎加及巴拿马等国则整合两种模式的混合制度。除拉丁美洲国家之外, 世界目前尚无其他国家愿意决定将老年经济安全的基本保障责任完全移转改采私人部门的制度规划构想。201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授 (Peter A.Diamond) 在其早期发表的有关社会安全文献中亦不赞成仿行智利模式采行完全个人账户制。此外, 智利模式实施后的经验也启示, 在推动任何制度改革时, 均须考虑到年金制度的财务机制与制约结构的设计规划, 方能见效。建议结合其他措施的实施以防止加重年金保险财务负担:设计中国社会年金保险制度整体改革方案, 其内容涉及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做实空账、提高养老金统筹层级与养老基金入市投资等多方面;合理进行中央地方间的职能和财力分配, 根治费率负担不公、基金余缺分化、运行成本高昂等弊端, 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目标制度:国民养老金制度+个人账户制模式;针对政府支付责任、基金运用绩效、年资给付率、平均月投保薪资计算基准、保险费率、改革后劳保财务之影响评估报告等项均列出改革重点;改革路径设计, 必须稳定被改革者 (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 的心理预期, 在过渡期内不宜大幅降低其待遇, 差距部分则以职业年金进行弥补;建立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城镇化后坚持以保险养保险的原则;中国保监会支持保险公司参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对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养老保险业务实施差别化的准备金评估利率;同时, 在面临快速的老化社会里, 年轻人在年金保险制度中的角色已益形重要, 因此年金制度对于更年轻一代的角色亦加以关心, 并须考虑到代际间世代公平的差异化报酬等问题。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年金保险财务问题的主要因素及目前中国年金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 提出了社会保险兼具所得再分配与连带责任的功能效果, 在进行结构性的改革时须考虑其特殊角色功能的存在价值;在制度规划中增订保险费率调整机制的财务平衡功能设计, 将老年责任准备提存方式采取阶梯式的部分提存准备制, 并依法逐期增高保险费率;采取公私部门的混合制度, 以多层次保障制度替代单层保障制度来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退休保障等建议。

关键词:年金保险,人口老化,国民年金制度,财务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永宏:《现收现付制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定量分析》, 《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2]李森:《日本年金制度的内涵、特征及主要问题》, 《日本学刊》2008年第4期。

[3]柯木兴:《谈年金保险改革的替代策略——一种无财务准备式的个人帐户制》, 《台湾保险学报》2006年第3期。

[4]Robert Holzman and Richard Hinz editors.Old-Age Income Support in the 21st Century.The World Bank, 2005.

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研究 篇8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险,完善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 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参保率不高, 退保现象严重。在1991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中, 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作了具体的规定, 但是不完善。而后在《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规定》等文件中, 又有所界定, 但是都没有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做出规定, 因此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的解决作用有限, 还是没有提出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具体规定。另外规定的险种也不完整, 我国城镇社会保险的险种有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保险, 但在现行立法中, 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险种是有限制的, 各个地方不统一。

第二, 农民工流动性强, 社会保险在转接方面存在障碍。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 很难使农民工享受到社会保险真正的实惠。社会保险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城镇社会保险有的以省为统筹范围, 有的以县市为范围, 而且采用的保险标准也有所不同, 不管是到沿海地区工作还是跨省市流动就业, 都会给保险的移交带来障碍, 基本上是无法实现, 即使是实现了, 也是浪费了很多的人力和财力, 得不偿失。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转接。农民工在调换工作后, 没有办法移交保险关系, 之前缴纳的保险费用等于白交, 很难享受到真正的社会保险待遇。

第三, 保费高, 农民工和企业不愿承担。大部分是在城镇居无定所的农民工, 或者是间断性在城镇武功和回乡务农, 以农业为主, 以务工为辅或工农并重的农民工, 对这些农民工来说, 社会保险缴费数额也超出了农民工承受能力。根据最新规定, 职工个人社会保险帐户应该由职工个人承担, 占工资的8%。对于来自农村的农民工而言, 收入很不稳定, 在城镇生活下去已经很难, 缴了保险也不能确保自己能享受到真正的老有所养, 因此, 农民工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 不会主动去缴纳社会保险。

第四, 农民工不信任社会保险。大多数农民工由于来自经济落后地区, 文化知识水平很低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教育, 这就造成他们对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不了解, 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交上去, 要等到年老后才能享受, 时间间隔太长了, 他们不相信以后钱会再回来, 钱只有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最安全, 对于收入不稳定的农民工来说, 看重的是眼前的生活, 无暇顾及以后的生活。

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对策

第一, 落实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全国统筹, 建立比较合理的社会保险转移、移接手续。对于不易转移的失业保险, 一般医疗保险等可以实行, 一次性领取的方法, 对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等应该积极推行转移制度。农民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 在同一地区重新就业的, 这种情况比较便于续接社会保险关系, 由社会保险承办机构接转;跨统筹地区就业的, 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相对来说比较难, 社会保险的转移应该同个人帐号一起转移;对于返乡务农的农民工来说, 可以保留其社会保险关系, 留存档案, 等其重新就业后, 可以凭此证据办理续接或者转移手续。

第二,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监督机制。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政策制定出来, 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以此促进社会保障行政职能部门对相应的业务管理部门和基金营运机构的监督, 发挥社会媒体以及群众监督等的作用, 使每一项政策制定出后, 都能落到实处, 加强法律意识。同时, 政府也可以成立专门的法律咨询中心, 给农民工以法律知识的引导, 给予农民工实质性的帮助, 切实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服务。

第三, 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险种的实施应有顺序。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 工伤保险, 医疗保险, 生育保险, 失业保险等, 如果这几种险种同时实施的话就比较难。农民工虽然在城镇工作, 但是与土地没有脱离关系, 还有土地作为保障, 土地的产出可以提供最基本的吃穿等, 也就是说如果失业或者年龄大了, 回到家乡还可以依赖土地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换句话说, 土地的功能与养老, 失业保险的功能比较接近。[2]鉴于此, 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可以暂缓, 先解决工伤和医疗保险。

第四, 促进对社会保险观念的改变。农民工群体是非常庞大的, 如果要建立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 也很难满足其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首先要转变农民工的观念。一部分农民工了解社会保险, 也愿意参保, 但是有大多数人不了解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观念比较淡薄。因此, 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使农民工转变观念, 安心, 放心地参加社会保险。

参考文献

[1]单琳琳:《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劳动保障世界2008 (11) [1]单琳琳:《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劳动保障世界2008 (11)

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思考 篇9

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跨越了计划经济以及市场经济这两个时期, 经历了社会保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机制、社会保险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大支柱以及政府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等历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保险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 实现企业保险转向社会保险。不再依靠企业单位这一个主体, 规避了企业保险中职工命运与企业捆绑的风险。政府补贴, 劳动者与企业分担缴费义务, 责任意识得到不断强化。

(2) 大大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率。社会保险覆盖率是社会保险制度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标志。当前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已经大大提高, 当前的养老保险不仅覆盖企业职工, 还包含了农民工、农村居民等。基本医疗保险已经由城镇覆盖到乡村。

(3) 社会保险打破城乡分隔。我国正在努力建立全面覆盖城乡的社会全民保险制度。社会保险逐步由城市覆盖到乡村。

(4) 强化社会保险中政府职责。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国家逐步加大对社会保险资金的财政投入, 推进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为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

目前社会保险制度未覆盖全民。在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当中, 覆盖率最大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 根据《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报告2014》, 2014年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80%, 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总人数为8.4亿, 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替代率达67.5%。此外, 2014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保的总收入达39828亿元, 总支出为33003亿元, 累计结余为52463亿元。其中, 养老保险的收入27620亿元, 支出23326亿元, 失业保险收入1380亿元, 支出615亿元, 医疗保险收入27620亿元, 支出23326亿元, 工伤保险收入695亿元, 支出560亿元, 生育保险收入446亿元, 支出368亿元。虽然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政府对社保基金的投入不断增长, 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构建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总体而言,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目前,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对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我国自2003年就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 因此当前我国了社会保险制度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按照我国人口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可能到2030年都不会减弱。

(2) 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失业也是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深化改革, 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导致部分行业和局部地区失业人数增加。我国人口基数大, 失业率的上升意味着社会出现庞大的失业队伍, 这将对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产生巨大的压力。

(3) 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保险的立法不够健全, 以及现有的社会保险法律效率低下。当前我国社会保险法律覆盖面窄, 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运营不够规范。

(4)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许多漏洞, 存在应参保人员被遗漏在社会保险的范围之外, 保险金的发放不规范, 冒领现象时有发生, 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不规范, 工作人员素质及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措施

(1) 健全政府对社会保险的财政投入制度,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的预决算制度。明确社会保险中政府所承担的责任, 能够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通过实施预决算管理, 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的透明度和约束力。

(2) 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确立机制。根据职工和居民的收入, 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以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因素为主要考量的正常调整机制, 实现社会保障待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增长。

(3) 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管理和监督, 推进基金的市场化以及多元化的投资运营。在确保各基金正常发放并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地推进基金的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运营, 健全社保基金监管体制, 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强对社保基金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 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4) 研究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综合考虑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要求, 采取相应的渐进式调整延迟退休年龄办法, 逐渐完善职工退休年龄政策。

(5) 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根据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及时合理地调整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 着力整合社保行政管理部门,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强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进一步优化社保经办服务的流程, 建立全国联网、标准统一的社保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便捷服务及高效管理。

社会保险不仅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 更关系到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对社会保障性财富的分配制度, 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改革的关键。深化社会保险体制改革需要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如人口老龄化、高失业、保险法律不健全以及各种保险制度漏洞, 因此政府应通过立法或制度改革加强对我国社会保险的管理, 保险经办机构应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

参考文献

社会保险制度——工业化的产物 篇10

关键词:工业化,德国,社会保险制度

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部署和要求, 并特别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讲话内涵丰富, 高屋建瓴,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表述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关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必要条件。只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 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 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 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但是,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

(上接97页) 阶级和国家政权的矛盾不断激化。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及提高工资的罢工运动蓬勃发展。工人运动的高涨促使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的诞生。尽管社会民主党内也有许多问题, 但是有了政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对统治阶级来说是更大的威胁。

此外, 严重的社会问题及日益强大的工人运动也使其他社会阶层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 他们或者自发地采取行动或者强烈呼吁政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社会问题。德国天主教社会运动的发起人, 美因茨主教克特勒在1864年发表了《工人问题和基督教》一书, 提出用基督教社会原理和合作自助的方式解决工业化引起的“工人问题”。

19世纪70年代产生的德国新历史学派认为, 政府通过社会福利的改进和工人的思想教育, 可以解决劳资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认为国家应通过立法实行包括社会保险、孤寡救济、劳资合作等社会措施, 实现经济和社会改革。新历史学派的主张被德国政府所接受, 成为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据。

面对高涨的工人运动和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 德国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了采取措施的必要性。1871年俾斯麦就曾说过:“只有现在进行统治的国家政权采取措施, 方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 办法是由政府去实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中看来合理的、并和国家

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 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 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没有政治稳定, 社会动荡不安, 什么改革开放, 什么经济建设, 都搞不成。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决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同时, 如果不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实行改革开放, 没有经济的发展, 也不可能有巩固的团结和稳定。基本路线不变, 社会政治稳定, 有了这两条, 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胜利前进。

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实践证明, 我们的经济建设, 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 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 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

总之, 深刻领会胡锦涛主席七一讲话精神实质, 准确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完整内容, 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 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中国就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显然, 社会保险制度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最后, 在打压社会民主党的“鞭子政策”无法奏效的时候, 以改善工人处境, 使工人疏离社会民主党为目的的“蜜糖政策”出台了。1883年的医疗保险法、1884年的事故保险法和1889年的养老保险和残疾保险法的通过, 使德国在世界上最早搭建起了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

虽然, 社会保险制度的出台是以俾斯麦为首的德国统治阶级迫于工人运动的压力不得已而做出的让步, 其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 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化带来的激化的社会矛盾, 为德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说, 社会保险制度是德国工业化的产物, 同时反过来又放大了工业化的社会正面效益。继德国之后, 西欧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先后建立起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 使这一制度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然而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英国社会极端的贫富悬殊。“有的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财富, 有的人却陷入令人绝望的贫困。”一边是拥有资产的资产阶级, 一边是除自己的双手以外一无所有靠工资为生的工人阶级。

在工业化初期, 资产阶级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绝对剩余价值获得利润, 对工人的剥削往往是超越了道德和生理界限的。在狭小简陋的工厂里, 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屈从于单调而繁重的机械操作, 每天要工作12-18小时, 而得到的工资却十分微薄, 多数情况下只够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然而工人一旦失去工资, 生活就会毫无保障。而这又是经常发生的。工业化使得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作, 工业社会代替了农业社会。大机器的推广把更多的人从农田中解放出来, 农业剩余人口开始大规模地无节制地涌向城市, 于是一系列社会问题便随着城市化的过程出现了: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 住房变得越来越紧张, “低矮破陋的房屋连成一片, 街道狭窄破烂。没有下水道、渗水井, 甚至没有厕所。到处是臭水洼和垃圾堆, 空气极其污浊。”恶劣的生活条件加上繁重的劳动使工人的健康状况很差, 出现各种职业病、传染病也开始在城市大规模流行。例如1830-1835年, 1847-1848年, 1853-1856年, 1865-1867年, 1869-1874年, 1883-1887年, 1893-1895年间霍乱在全欧洲爆发。此外, 城市人口的增多也使劳动市场上劳动力的供应相对充足, 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力为生的工人在同资本家谈判时, 更加的没有了话国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 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到1874年德国的工业生产超过了法国, 1895年又超过了英国。

从历史的轨迹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德国工业化“迟到和快速”的特点。然而正是这快速的工业化却带来了异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然, 如前文所述, 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社会问题, 但是英国人完成工业化用了近一百年的时间, 而德国人只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因此, 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德国被放大了。社会问题在德国变得异常的剧烈和尖锐。

当德国开始工业化的时候, 英国、法国的工业化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 为了抵制国外的竞争, 企业主只有降低工人的工资。德国工人的工资远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工资。当工资降到无法维持温饱的时候, 妇女儿童被迫到工厂打工, 这就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情况更加的恶化, 同时在业工人的工资进一步被降低。工人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工人的处境况且如此, 那么当经济危机出现时工人的境遇就更加的悲惨了。1873年起,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就曾毁掉了无数的德国企业, 使成千上万名工人失业挨饿。

社会保险制度 篇11

一、健全制度,努力实现基金和资金管理规范化

一是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长期以来,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险统筹单位多数为市、县级,低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基金监管难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着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统筹制度,提高统筹层次。目前,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已经实现自治区级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已经实现市级统筹;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已在柳州、钦州两市试点。通过提高统筹层次,增强了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减少了基金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控制能力,降低了安全隐患风险,在机制上、制度上避免部分地方因局部利益挤占挪用社保基金行为的发生。

二是建立健全基金管理使用制度。运用政策法规和制度是对经办机构的活动进行监管,确保基金管理使用合法合规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先后制定了基本养老保险经办业务规程、基本养老保险经办业务操作指南、失业保险业务经办规程、城镇医疗保险经办业务规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会审制度、社会保险内部控制制度检查评估实施办法等制度,实现了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支出、管理、运营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是建立健全就业培训管办分离制度。针对就业培训机构与管理机构职责不清,管办一体,就业专项资金易被侵占的问题,制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各级就业管理和培训机构的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就业专项资金案件的发生。

二、强化监督,深入开展社保基金专项治理

一是深入开展社保基金专项治理。在前年开展的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基础上,重点检查、督办专项治理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整改历史遗留问题和专项治理中新发生的问题,对一些重点项目、重点问题,采取建立台账、挂牌销号的办法加强整改。截至2010年12月底,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已基本整改,回收资金7亿多元。

二是深入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专项检查。去年,通过自查、抽查等形式,对区、市、县共408 家定点医疗机构和619 家定点零售药店使用医保基金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抽查了215 个科室,抽查门诊、急诊处方43987份,住院病历4122份。通过检查,摸清了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存在的过度检查、开大处方、超量处方、重复用药、过度治疗等违规行为和刷医保卡换购非医保药或其他商品等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正在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加强风险防控,化解基金安全隐患。

三是扎实抓好就业再就业资金专项审计问题的整改。积极配合自治区审计厅,对自治区本级及部分市、县(区)2009年就业专项资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据统计,审计部门指出的27项再就业专项资金违纪事项已基本整改,各地共整改归还被挤占挪用的就业专项资金251.7万元。同时,完善资金分配办法、资金拨付、使用定期报告等制度,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化解资金沉淀带来的安全隐患。

四是积极开展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监督审计。重点对全区试点县新农保政策制度、机构建设、经费保障、基金管理、待遇发放等进行审计督查,全面掌握各地新农保运行情况,查找基金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下一步不断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规范监督管理,促进新农保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基金监管水平

一是拓宽渠道,加强力量。采取内选外聘的办法,组建了专兼结合的社保基金监督稽查总队,解决了监督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设立社保基金举报专线电话,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借助社会中介力量,进行专项审计监督。目前,全区参与基金监督工作的专兼职人员达百人以上,监督力量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二是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加强与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完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上下左右给力,部门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基金监督工作局面。

社会保险制度 篇12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

1 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整合的必要性

1.1 完善管理体制, 减少运行成本的要求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分别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负责管理与实施。保险费用的缴纳、保险基金的管理、费用的补偿支出等环节若要顺利完成, 都需要完善统一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各级政府的劳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 衔接机制不成熟, 使得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 不仅增加了管理费用, 也容易导致各个部门在工作中各行其是, 难以相互协调, 提高了制度运行的成本。

1.2 破除城乡壁垒, 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政策针对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这两种身份设置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差别对待的医疗保障制度,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为了缩小城乡差距, 势必要对城乡居民这种不平等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再分配的一种重要途径, 通过收入分配转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对特定群体造成的损失。

1.3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规避道德风险的需要

在这两项制度的运行过程中, 就医者在所规定的医疗机构所花费的费用, 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照一定比例代为支付, 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缺乏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在患者就医看病的过程中, 医生与患者了解交易信息的多少是存在差异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机, 一旦医生的个人经济利益取决于其销售药品或者医疗服务的数量多少、价格高低, 医生就可能发生“诱导需求”、“开大处方”等牺牲患者利益, 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

目前, 没有统一的文件对两项制度加以规定, 参保与否全凭居民自愿, 使得这两项制度的执行缺乏强制力, 相互之间转换、整合的具体办法, 也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各地主要根据中央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进行统筹城乡医保的实践探索, 或为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重点与关注点集中于当时的突出问题, 这样制定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长远的制度建设与改革目标并不明确, 在无形中增加了制度运行成本, 也不利于进一步整体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工作。其次, 部门间对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权限没有明确的划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实施, 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与国家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宏观背景不协调。这两种制度的区分固化了市民与农民的身份, 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3 关于青岛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3.1 覆盖范围方面的整合

要在覆盖人群的范围方面实现整合, 首先就要打破城乡之间所存在的界限, 破除城镇、乡村户籍之间的壁垒, 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纳入统一的政策范围内。目前很多地区对此进行了改革,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参保人在户籍界限方面的限制, 允许参保人员依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做出选择, 但在覆盖范围方面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叠、疏漏现象。由此可见, 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改革逐步打破二元制的户籍制度。在整合制度的过程中要特别考虑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等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的参保问题, 确保这部分人群的医疗保障权益不在制度调整过程中受到损害。并通过持续增加财政补贴力度, 改善他们的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3.2 缴费标准与待遇标准方面的整合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应当执行统一的缴费标准与待遇标准, 在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设立多个缴费层次, 由参保者自行选择, 每一缴费层次对应相应的待遇标准。在结合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及原缴纳费用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情况, 可以采取分层的原则, 制定不同的缴费档次以满足不同经济实力人群的需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一个制度, 分档筹资”的方法, 把原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覆盖的人群都纳入到新设立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中。

3.3 管理机构方面的整合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明确医疗保险管理责任的归属问题即由哪个部门来主管整合后的城乡一体医疗保障制度则是需要优先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 在长期工作中社会保障部门具备了丰富管理经验, 锻炼出一支高水平、高效的工作队伍, 对提高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 社会保障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可以更好地对医保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独立监管。

参考文献

[1]申曙光, 侯小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J].湖湘论坛, 2012, (4) :5.

上一篇:改进措施教学观念下一篇:工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