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税

2024-08-20

社会保险税(共10篇)

社会保险税 篇1

一、社会保险税及其特点

社会保险税是政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 以纳税人的工薪所得或个人经营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社会保障制度萌芽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到19世纪80年代, 德国已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并于1889年创立了社会保险税。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情况下, 美国于1935年出台了《社会保障法》, 着力解决失业和养老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形成。之后, 西欧、北欧、北美各国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 IMF不完全统计, 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其中有80多个征收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险税。这其中既包括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 也包括像埃及、巴西、阿根廷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瑞士、瑞典、巴西、西班牙等国, 社会保险税已跃居为头号税种。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是历史进步的一种表现。它为劳动者提供了生活保障和安全感, 使劳资矛盾得以缓和, 对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作用。社会保险税为社会保障事业积累了大量的保险基金, 有力地推动了各征收国的经济发展。

与其他税种相比, 社会保险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款专用

一般税收入库后要纳入政府预算, 用于执行政府职能所需的各项经费开支。而社会保险税的资金来源和用途直接挂钩, 专款专用, 入库后按不同保险类别纳入各专项基金, 只能用于社会保障事业, 不能挪作一般经费开支, 目的是避免财政预算恶化给保险基金造成不利影响。

2、专项受益性又称有偿性。

众所周知, 税收特征之一就是其无偿性, 而社会保险税在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虽然将来社会保障的受益值并不等于纳税人实际支付的税款, 但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即存在或强或弱的正相关关系。

3、一定的累退性

社会保险税不将工薪外的收入, 如资本利得、股息收入、利息收入等纳入税基, 且通常有最高限额的规定, 使得高收入者的社会保险税税负相对较轻。同时大多实行比例税率而不是累进税率, 更加强了社会保险税的累退性。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它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 实行统筹管理, 企业出钱, 国家管理, 个人只出一小部分钱。在缴费制度上, 它以在职职工的工资收入为计量基础, 个人和企业按照规定的缴费率计算应缴纳的统筹费用, 由企业代扣代缴。随着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不断深化,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弊端已逐渐暴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覆盖面小, 社会化程度低, 城乡差别悬殊, 地区差距较大

世界低收入国家和中下等收入国家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平均水平分别为47%和75%, 而中国仅为30%, 且我国社会覆盖面局限于城镇, 并均集中于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参加了社会保险的职工中, 也有相当部分, 由于企业亏损、破产等原因, 不能及时足额得到医疗费和退休金。在农村, 除了若干临时性、地区性救灾济贫项目以及对少数特定成员 (如优抚对象和五保户) 实行某些低水平的保障措施外, 社会保障制度仍是一片空白, 仍处于沿袭数千年的主要依靠个人、家庭自我保障的状态。按社会公认的社会保障支出计算, 城镇人均1600元, 农村人均只有80多元, 比例为20:1。巨大的城乡差距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同时,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 直接导致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由于社会保障与经济效益相关, 而经济发达地区福利水平提高较快, 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

2、社会保险基金严重短缺, 且管理不善, 保障功能十分有限

由于现行的基金统筹方式政出多门, 造成地区、行业、企业间负担不均, 影响了公平竞争, 加之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 在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不佳的情况下, 保险费欠缴严重, 支出能力减弱。严重的管理不善使得本已匮乏的社会保障基金更加捉襟见肘。基金没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 不能专款专用, 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缺乏统一的支出标准和有效监督机制, 挥霍浪费十分严重;基金运营效率低, 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3、不能适应老龄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 2006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的10%以上。原有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模式为现收现付制, 即上一代人 (离退休人员) 的保险费用由下一代人 (在职职工) 负担。没有必要的积累, 难以应付老龄化高峰期到来时急剧膨胀的费用开支需要。

4、社会保障未能有效调节贫富差距

中国通过扶贫和救助工作, 已使农村几千万贫困人口走向温饱和小康。但从总体上看, 社会保障工作不仅效率不高, 社会公平原则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非但没有缩小贫富差距, 反而使差距进一步扩大, 未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三、中国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可行性

1、社会保险税的开征, 可以利用税务机关已具备的健

全的征收手段和严明的税收法规, 多渠道筹集资金, 保证社会保险基金有稳定的来源, 改变目前不少企业拖欠、拒缴社会保险基金的状况。

2、社会保险税税源基础基本具备。

经过20年的改革, 私人收入积累有了一定的规模, 已具备了一定的纳税能力。另外, 国企通过改制度、改组等系列改革措施, 已基本完成扭亏目标, 具备了纳税能力, 而且开征社会保险税, 三资企业、个人、私企都成为纳税人, 使国企的税费负担相对以前减轻, 有利于改善其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竞争地位。再者, 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 全体公民都希望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排除将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

3、开征社会保险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开征社会保险税, 不仅能增加财政收入, 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稳定。由于社会保险税将个人、私企、三资企业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就可以排除人们到这些企业就业的后顾之忧, 从而加速人才的流动, 促进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而且可以激发人们的投资和创业热情, 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发展, 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另外, 由于没有了社会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 居民对未来的心理预期提升, 消费需求扩大, 可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 从而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重目的。

4、征社会保险税有利于社会保险资金的预算和管理,

避免目前社会保险资产使用中的随意性、隐蔽性和浪费性。把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收费改为征收社会保险税, 又税务机关同意征收, 纳入复式预算管理, 基金收支分离, 可使该项收入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 形成税务、财政和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等部门间的监督机制, 从整体上加强对基金的宏观监督管理, 从整体上加强对基金的宏观监督管理。其中特别是强化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改变社会保险机构一身数任的不合理现象, 避免现行收费方式的某些浪费、挪用现象, 更好地建立起健全、稳定、规范的全国社会保障体制。

综上所述, 在我国将现行社会保险基金收费方式改为征收社会保险税是十分可行的, 它不仅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的进一步改革,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正常运转, 维护社会稳定, 又可以在减轻许多企业实际负担的基础上, 发挥该种税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 改善居民的心理预期, 扩大消费需求。

四、开征社会保险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 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 使社保基金的征缴法律化。国外的实践已经证明, 征费与征税的效果应当是一致的, 我国目前个人和用人单位不缴、欠缴和中断缴纳养老保险费问题并非是采用征费方式造成的, 而是客观经济环境、立法与执法力度以及历史欠账未能有效化解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目前所遇到的社会保险费征缴难问题的有效解决, 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 对缴费管理建立统一的法律依据, 加大执法力度, 使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形成缴费和受益相对称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二, 进行社会保障机构改革,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管理。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社保机构分属于同级政府, 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转必须经过同级政府批准, 严重制约基金的征缴和调剂的独立性。因此, 必须把省级以下的社保机构从各级政府脱离, 统一由省社保机构管理, 社保机构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社保基金的收支工作, 社保基金的调剂和运作管理主要由省级社保机构负责, 到条件成熟后再由全国社保机构统一管理, 实现全国统筹。

第三, 加快改革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部分积累制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设计, 其目前还有许多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 比如:领取养老保险金退休年龄的问题、如何做实个人账户问题、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社保改革问题、加强社保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管理问题以及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等等, 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将会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出现的困境。

摘要:社会保险税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 对完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在介绍社会保险税的发展和特点基础上, 浅谈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提出社会保险税改革的可行性, 并就我国开征社会保险税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障制度,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传纶, 王平武.中国新税制业务全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4:446.

[2]刘溶沧, 赵志耘.中国财政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460-462.

[3]金丽馥, 石宏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80.

[4]马超飞.社会保险税开征的近忧与远虑[J].财金贸易, 1999, (02) .

[5]庞凤喜.开征社会保险税的相关问题研究[J].税务研究, 2003, (05) .

[6]徐伟.关于社会保险费以税代征的若干思考[J].法学论坛, 2003.

[7]杨斌.税的效率与公平[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482-483.

[8]李绍光.养老保险的困境和出路[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0.

[9]石宏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10]林治芬.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管理[J].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

物业税只留给社会无休止的折腾 篇2

开征物业税已经讨论了10年之久,在没有解决好物业税与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等关系问题时,不要说今年,明后年也是不具备开征物业税条件的,物业税远远未到开征时。

最近,物业税开征的传闻越传越凶。北京最早明年底开征物业税,而其税率也出来了,在大致在0.5%至1%之间。真是传的有鼻子有眼,让人更加“信服”了。1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财产行为税司副司长杨遂周已经反驳了,他说物业税的改革目前还处在研究和准备阶段。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称:“很多问题目前难以解决,基本都是学院派的人在说,不具备权威性,目前物业税没有时间表。”

物业税近期开征的可能性极小,物业税可能“更名”。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研究员张培森称:“物业税的复杂程度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大,外界任何给物业税确定时间表的言论都是没有权威的。”物业税如果全国空转,标志性意义重大。但张培森透露,对于物业税在全国空转的报道,税务总局内部已经定性为假新闻。

事实上,物业税在中国遇到五个难以克服的难题。

第一,物业税最大的障碍是,从法理上难以解释清楚,物业税是财产税,而我们的房屋只是有70年的使用权。要么修改法律,要么不征收,这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当前,中国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是刚性的,而且也是一个底线,当然很难改变,如果这个不能选择,物业税也就被否定了。试想,出台一个与宪法相抵触的税法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情。

第二,物业税是重复征收税费。征收物业税的合法性前提是取消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城市房地产税等与物业税存在重合的一次性税费。老百姓在购房时,已经把他们孙子辈的税收已经交掉了,这就是中国的特色。不是吗?房价里面早就包含着土地70年的出让金,这块成本占了土地价的30%,但对于中国百姓来说,付出了这么多钱,获得的仅仅是70年的土地使用权。既然不是真正的产权,何谓要征收类似财产方面的物业税呢?商业房产也是交过了土地出让金,而且使用权限更短。难道地方政府会把已经交过的土地出让金退给购房者吗?如果不能就是重复征税,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一句话,厘清一系列的房地产多重征税的体系,是征收物业税的前提,除此之外,冒然征收都是鲁莽的。

第三,物业税是随着房价波动而征收的,如果一家是通过拆迁安置房或者低价时期买的房子,周边房价暴涨,那么该房主收入并没有提高,因为房价提高了,物业税也就多了,这家房主的负担大增;如果从商业地产开始,那么,商家势必将税收转嫁给消费者,也是一样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只不过一个是明显的增加了负担,另一个是隐蔽的增加了负担,有什么区别吗?这对扩大内需也没什么好处,何况,商业地产也不是任意被拔毛的羊羔,在商业地产低迷期,无异于对中国消费下毒手。

现今的政府多是直接对开发商征税,不是直接对购房者征税,所以没有多少麻烦,如果征税的主体变成直接是成万上亿的房主,简直是陷入了无休止的纠缠和麻烦之中。

第四,征收物业税需要许多的人力和物力,调查房价高低、房屋面积、征税收税,可能增加的成本比收到的税收也大不了多少,还会激化矛盾。征收物业税还可能是扰动社会安定的祸首,其间涉及的利益主体错综复杂,技术要求非常高,各项制度如果有一项搞不好,就能搅和的社会不得安宁。而且,在中国,富人逃税并不罕见,而穷人往往逃不了税,反而深受其害。就算是没有这些弊端,也会使得征税机关人力大增,成本支出增大,搞不好就陷入纠缠,惹出的问题比得到的税收更多。

第五,地方政府用征收来的物业税干什么?纳税人当然希望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公开财政,达到透明,但目前来看,这一点是做不了的。如果物业税比其他的旧税还要多,或者物业税和旧税一起征,只能是增加成本,增加成本的结果就是推高房价。

其实,即使是有物业税的国家,房价照样高,即使是一些国家房价跌了,也不是主要因为物业税征收导致的,房价高低主要是在于供求关系以及成本高低来决定的。企图靠物业税来打压房价,不如老老实实的增加供给,调整供给结构,多增加小户型,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事实上,世界上也不是大部分国家在征收物业税,只有一小部分国家在征收物业税,也就是那些我们经常举例的那些国家而已。

社会保险的“税”与“费”之争 篇3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诸多因素制约, 世界各国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具体事项千差万别。唯一相同的是, 不论何种社会保险制度, 它的实现需要两个要素, 一是社会成员对本国政府的信心, 二是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可靠的支出, 其中第二点尤为重要。

政府举办社会保险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资金筹集。我国目前筹资的主要方式有:个人与单位储蓄, 个人和单位分别按照相应比例缴费, 部分缴费存入个人账户, 款项及由此产生的利息归缴费人, 其余部分纳入政府社会保障基金账户, 由管理机构统筹管理和运营;国家财政拨款, 政府在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额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正在迅速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在政府指定专门机构管理和运营得到的收益, 不直接构成财政收入, 补充到社保基金。

国家在不断拓宽社保覆盖面的同时, 亦面临着保险基金缺口较大、各省市保险基金积累参差不齐、各地基本社会保险水平差异甚大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笔者在调查研究时发现一个现象:农村个人社会保险储蓄正在减少。走访的几个乡镇中, 其中一个乡截止2013年底, 60周岁以下申请退保人数为120人, 是准备转入城居保人数的3倍。此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比较普遍, 得到的理由大部分是觉得“不合算”。

政府依靠提高缴费率的空间越来越小。中国目前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位居世界榜首, 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 这一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味地依赖于提高社保缴纳比例来筹资, 对民众和企业来说, 会成为一笔沉重负担, 影响到公民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 打击民众对贯彻这一制度的信心。在这种大环境下, 政府为稳定社会保险基金来源, 出台一系列措施。尽快找到一条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 社会保险税作为一种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新形式, 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关注。

二、“税”与“费”比较

社会保险费与社会保险税, 都是随着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发展的筹资手段, 但“费”和“税”在理论上却有着不同的原理和机制。税收是国家依据行政权力, 为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向纳税人收取的收入。收费是指国家行政、司法机关及事业单位为行使特定的社会管理职能而向被管理者或受处罚者收取的一定数量的货币。

社会保障基金如褪去“费”的外衣以“税”的身份出现, 政府意志会得到更强有力的执行, 它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 使收入较低的阶层得到更多的受益, 在稳定社会方面收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

三、“费”改“税”需要解决的问题

1.社会保险制度模式决定着社会保险筹资模式。普遍待遇型的保障, 一般选择采取征税方式来筹集资金。现收现付模式的社会保险制度, 既可以采取征费方式也可以采取征税方式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因此, 如果我国要改变社会保险筹资模式, 就应当先研究社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 确立普遍待遇型与现收现付型社会保险制度。

2.国民经济发展状态制约着社会保险筹资方式。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 如果因社会保险资金强制征收造成大批企业破产等, 国家就需要考虑社会风险的承受程度;因此, 选择经济发展速度快的时期推行社会保险费改税, 能收到预期效果。

3.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影响着社会保险筹资方式。我国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群不统一, 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制度, 需要向一体化目标努力。此外, 要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统筹到省级乃至全国的层次, 衔接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险待遇。

4.国家财政调控能力制约着社会保险筹资方式。如果国家财政实力及调控能力强, 通过征税方式将社会保险资金统一纳入国家财政范畴则具有可控性;反之, 可能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与冲击。目前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许多问题, 均需社会保险“费”改“税”解决。

四、“费”改“税”问题解决建议

1.社会保险税的设计要适合我国征管水平。无论以何种形式筹资, 政府都必须是社会保障责任的最终承担者, 开征社会保险税, 可以减轻财政风险。

2.充分考虑社会保障的市场化能力, 减轻政府筹资压力。对于可预见性风险, 人们往往会自觉地采取事先预防措施。如果政府全部包揽, 人们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下降, 甚至产生依赖性。所以, 政府可为其担保。

3.社会保障税制度的建立需要与工资制度改革配合。如果纳税人的收入和纳税不成正比, 纳税人对社会保障税的态度消极甚至抵制, 政府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故提高多数人的实际收入水平, 拓宽社会保障税税基, 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五、结语

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社会保险基金筹措手段, 建立能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做到真正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参考文献

[1]姜仁峰, 耿文静.对制约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因素的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5) .

社会保险税 篇4

你们企业租用个人的房屋一般由出租人缴纳房产税,但双方约定由租用人承担的除外。

不管最后由谁承担,出租用于非居住的房屋,房产税是按年租金总额的12%缴纳,而且出租人还需要缴纳年租金5%的营业税及0.5%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另外应该还有个人所得税,这些税也是由出租人交的。

交房产税时要以出租人的名义填专门的房产税申报表,税务局服务大厅有的,自带的资料主要有出租人的身份证明(户口簿或身份证)、你们企业的营业执照、用于出租房屋的房产证、租赁协议,当然还包括用来交税的钞票。

社会保险税 篇5

税收总量会增加 结构会调整

中国税收的总体负担和国外比较,究竟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平上?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我觉得,中国税收总的负担是不轻的。但是,中国税收的特点是比例并不高,大概今年税收占GDP的比重在20%,或者略多一点儿,这个比重是不高的。美国、日本都在30%以上,北欧一些国家更是超过40%。

但是,这样类比并不很对。为什么呢?因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保是全民社保,中国还处在过渡期,社会保障没有覆盖所有人口。例如:中国农民是没有社保的,只有城市居民才涉及社保问题。而像美国,税收中三分之一还多一点儿是社保。如果扣除社保部分,税收占GDP的比重就约在百分之二十一点几。在日本,要是不含社保,比重更只有不到20%。

另外,像北欧国家的税负很高,但是政府提供的服务也多。也就是说,不能光比较政府拿了多少钱,还要比较政府提供多少公共服务。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几年增长很快,但是,仍然还有很多领域,如:养老、医疗、教育等等,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公共服务还是很不够的。所以,谈税收负担必须同时看到以上因素,我们才能够把其中的问题真正揭示清楚。

我们如果拿不含社保的部分再做比较,我认为:中国现在的税收水平仍是不低的,高也谈不上,但是,“不低”是一个总的概念。

今后税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方针、战略呢?我认为:总量会增加,但是结构会做调整,要有增加,有减少。

企业所得税两法合一是战略调整

2008年,我们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一”,这是一个重要的减税措施。这件事情在中国税制建设上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实际上是结束一个时代。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时起,中国实行的就是两套税制,外企和外国人一套,中国企业和中国人一套。光是所得税,外资企业平均税负大概仅相当于内资企业的一半。当然,外资进入中国的领域是有限的,很多的市场对外资是不开放的。随着我们的市场进一步放开,靠封闭市场来保护内资企业就不灵了。反过来,也就要把内外税制并轨。其实这个并轨不是第一次,1994年的增值税已经并轨,即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增值税和内资企业一样。那次就是内外税制开始并轨的重要一步。但当时人们包括外资对那次并轨反应都不大。为什么?

第一,要是不并轨,外资企业在中国就无法经营。因为我们的增值税主要来自发票,而外资先前实行的是工商统一税。如果外企不搞增值税,它就不能取得增值税发票。没有这个发票,它们把东西卖给谁呢?这等于从发票上就切断了它们的市场。所以,外资企业一定要搞增值税才能真正进入中国市场。除非它的产品全出口,只要是在国内销售,它就必须搞增值税。

第二,我们在税收政策上又给与了他们优惠。即改增值税后,我们又搞了一个弥补措施:要是你的负担比过去高了,五年之内我们就会把差额退给你。所以外资对于1994年增值税并轨的反应是很平静的。

但是所得税不一样了。所得税的这次并轨反应比增值税的并轨强烈多了。因为确实对于外资来说,是把他们的某些优惠政策取消了。当然,我们也会有一个过渡的措施。但是,内外企业并轨已确定无疑,这是我国税制改革一个很大的战略性调整。

对于内资企业来讲,这不仅仅是并轨问题,实际上这是税制的一个很大进步。只有这样,才能鼓励企业发展,做大做强。作为企业家,你们“家”里面的财务人员是不是很好地研究了新旧所得税法的对比?这个新旧税法变化对你企业的经营会有什么影响?你的经营战略应该做哪些调整?你们的企业是不是做了很好的研究?我建议你们要花点时间和精力,好好研究一下。因为这次所得税法的并轨对企业经营战略影响是非常大的,你要应对得好,你就可以充分把握税制改革带来的推动作用。

重复征税是企业经营的严重障碍

我们搞税制改革这么多年了,现在,增值税在中部地区26个城市的试点应该说效果很好,大面积推行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关键还是税制结构怎样配套的问题。我很希望能够加快它在全国普遍实施的步伐。

我们国家的税制改革肯定是(不同的税种)有增有减,企业所得税就是减,增值税转型就是第二个大的减税内容。再下来还有营业税的问题。其实营业税在国外跟增值税是一样的,我们国家保留了营业税,这是当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是重复征税的。重复征税成为现在很多企业经营的严重障碍。我们现在已经有三十几项营业税扣除了,不扣这个行业就过不去了。这本身也说明营业税改革的紧迫性。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所得税改完了,增值税已经在试点推进,营业税改革的呼声、迫切性也就逐步显现出来。我们国家为什么调整产业结构那么困难?为什么第三产业发展总是比理想的慢?原因很多,但是营业税重复征税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我们制造业为什么发展快?原因也很多,但是其中有一条,增值税没有重复征税,这对制造业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包括出口。现在我们营业税涉及出口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像翻译解决了出口问题,劳务出口怎么解决还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还不少。对服务业而言,出口很重要,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条件,就是营业税要做改革。

所以,这些改革基本上都是减税。增值税转型、营业税改革、企业税改革,都是减税,而这种减税的措施基本上是所有企业都适用的。

基于社会责任的三大增税

那么,增税的内容是什么呢?我觉得有这么几项:

首先是社保。这个制度的缺失,在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要尽快地完善,要搞一个合乎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这是我们国家增税的内容之一。原来我们搞的社保,第一,是按省来核算的,不是全国的。分省统筹不是好办法,它会阻碍人员流动,而且对以后人们领取权益很难保证。第二,个人账户没有做实,还是有点统收统支,就是现在交钱的人把钱收上来,然后把这个钱发给现在退了的人。过去国营企业的退休职工,他们的社保资金过去是国家利润拿走了,形成了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中本来就应当有一部分解决社保问题。但是企业退休人员的钱从哪儿出?

企业管,还是社会管?仍不清楚。所以,我们后来才有规定:国有企业上市后,上市收入里必须有多少个百分点是要交给社保基金的,给社会。现在要把国有资产一部分拿来作为补偿,来源还可以有很多,比如:在国有资产的增值中获取一部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总之,这个社保制度确实要好好研究,好好思考。一个要全国统筹,当然,这套系统难度很大。另外,就是做实个人账户,我觉得这是比较合乎市场经济要求的。

还有一个就是环保。我们这么多年的经济增长,包括企业利润的形成,有相当一部分是靠污染环境换来的。这实际上就是把你治理污染的个别成本转化成为了社会成本。目前来说,环境污染换来了我们这么多的企业盈利,换来出口外汇储备。但是,我们的环境对污染的承受力已经非常弱了,我们需要让环境休养生息。这个局面越早扭转越好。对环境的问题要尽快提上日程,无论叫排污费也好,叫环保税也好,名字是第二位的,一定要改变现在排污成本低,谁都不愿意治理污染,而都愿意排污的状况。

再有资源问题。现在企业利润很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某些资源的价格太低。最大的两个资源价格都太低:一个是水,一个是土地。中国这么缺水,但是水价太低,用水太便宜,还有就是土地,土地问题也很复杂。但是,我们要解决资源价格偏低的情况。

所以,通过这样一个有增有减的调整,我们既能够保证总体收入增长,还能够使得整个经济向一个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这样一个改革的总体战略,是我们当前或者今后一段时间要实施的。这是一个很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精心设计,并选择适当时机决策出台。

(本文根据第16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标题为本刊加拟)

社会保险税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篇6

1 西方社会保险税的主要模式与特点

1.1 瑞士

瑞士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互为补充的三支柱模式上。

第一支柱是由国家提供的基本养老保险, 其全称为“养老、遗属和伤残保险”。在职人员从17岁生日后的第一个元月一日起开始支付, 支付方式是由雇主和雇员各支付50%。第二支柱是由企业提供的“职业养老保险”。按照规定, 企业及年收入超过19350瑞士法郎的职工须参加职业养老保险, 费用由雇主与雇员各付一半。第三支柱是各种形式的个人养老保险。所有在瑞士居住的人都可以自愿加入, 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个人投保。

1.2 美国

美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现收现付”制, 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在职人员把工资所得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障税”上交给政府, 即雇主和员工各支付6.2%, 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残疾金和遗属遗孤抚恤金, 统称老年遗族残疾保险制度 (OASDI) 。

美国目前约有1.63亿在职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障体系, 占全国所有在职人员的96%。有单位的在职者将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社保税和医疗保障税上交国库, 单位另为其缴纳相应比例的社保税和医保税。自谋职业者应缴纳的社保税和医保税占其收入的比例是有单位者的两倍。

2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弊端

2.1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现收现付制, 实行统筹管理, 企业出钱, 国家管理, 个人只出一小部分钱。在缴费制度上, 它以在职职工的工资收入为计量基础, 个人和企业按照规定的缴费率计算应缴纳的统筹费用, 由企业代扣代缴。目前我国规定的缴费率为40.6%, 其中在职职工个人负担11%, 企业负担29.6%。具体地说, 个人按其工资收入的80%缴纳养老保险费, 企业按职工工资收入的20%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负担的医疗保险费为2%, 企业承担6%;个人承担其工资收入1%的失业保险费, 企业按2%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此外, 企业还要承担1%的工伤保险费和6%的生育保险费。

2.2 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在运行实践中,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筹资问题, 主要有: (1) 社会保险覆盖面小, 实施范围窄, 筹资水平有限。 (2) 以统筹缴费的方式集资, 法律强制力不强, 基金收缴率难以提高。 (3)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入不敷出、收不抵付的压力越来越大。 (4) 缴费率不统一, 缴费形式不规范, 严重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5) 现行缴费方式不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在现行制度下,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社会保险费的收、支、管、用于一体, 缺乏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的必要约束和监督。

3 国外社会保险制度的启示

3.1 社会保险基金费改税的必然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资金筹集实行收“费”的方式, 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但在建立我国“统帐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中, 用人单位和个人不缴、欠缴和中断缴纳保险费的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 2002年底, 全国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高达439亿元。这给社保资金的管理和收支平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 从世界上在多数国家的经验来看, 我国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必须从社会保障缴费改为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险税, 由税务机关征收, 由此入手解决社会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开征社会保险税的有利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增强筹资的强制性, 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力度, 降低征缴成本, 为社会保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社会保险税的开征可以充分利用税收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增强社会保险资金筹集过程中的约束力, 确保如期足额征纳, 有助于从征收方面减少漏洞, 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率, 由税务机关代劳, 可降低社会保险筹资成本, 避免和杜绝拖欠、少缴和逃缴的现象, 保证征缴工作的顺利进行, 还可能发挥出规模经济的效应。

第二、有利于实现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 健全基金的监督机制, 保证基金的安全性。

用税收形式筹集资金, 可以从根本上将收支分为两个独立系统, 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 财政统一管理, 银行或邮局统一发放, 并将社会保障预算与其他预算分开, 加强资金运用中的管理, 减少滥用和挪用现象, 从而有效地避免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发放中的不规范行为, 有利于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活动比较全面地纳入规范预算管理, 保证基金的安全性, 有利于人民的监督。

第三、可以有效解决多家分管, 自成体系, 机构重叠造成的巨大浪费和管理费用严重超支的问题。

目前分管社会保险税的各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队伍, 从而导致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头分管, 加大了财政负担。据统计, 全国职工养老保险管理费支出由1991年的6.5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28.72亿元, 增长近3倍, 年均递增28.10%。如果将养老、失业、医疗等费用项目合并征收统一的社会保险税, 则可将劳动、医疗、人事等部门的管理机构合并, 由此节余下来的资金就可以用于解决社会保障部门经费紧缺的局面, 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3.2 我国开征社会保险税应注意的问题

(1) 纳税人覆盖面的确定应考虑城乡差别和地区差距。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则是普遍性和公平性。就社会保险税性质而言, 征税的范围应该倾向于更宽泛的覆盖面, 使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得到保障。但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导致地区之间企业的经营状况、生产能力、应变能力的差距, 使得同样的社会保险税的缴纳在富裕地区可以承受, 而在贫困地区不一定能够承受, 从而制约了社会保险税在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征。所以社会保险税在我国将会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只能面向城镇征收, 或是开征时对城乡进行区别对待。

(2) 计税依据的确定问题。

根据国际惯例, 社会保险税的征税对象应为纳税人的工薪收入。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一个比较实际的选择, 是以1998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资总额统计项目为税基。这样税基可以扩宽, 同时也可以对税收收入进行实时预测和评价, 为征收提供了现成的依据。但是, 考虑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恶化以及个人所得税调节力度有限的事实, 在课征记入社会统筹基金的社会保险税时不宜规定计税工资限额。

摘要:分析了西方国家环境社会保险税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针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有关基金来源问题的不足之处, 提出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 将我国目前社会保险资金由收费的方式改为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形式, 并提出了在税制设计时应注意合理解决纳税人、计税依据、税率的确定等问题。

关键词:社会保险税,筹资渠道,国际比较,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庞凤喜.论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1, (1) .

[2]赵曼.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社会保险税 篇7

关键词:两型社会,碳税,法律问题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主张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形态, 其核心内涵是主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碳税是基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的而征收的一种税收, 是对化石燃料按照含碳量或者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环境税。在我国开征碳税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碳税是完善我国节能减排制度的需要, 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的促动机制, 是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1 碳税的理论基础

环境税是一种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手段, 具有鲜明的经济性色彩, 其背后有着充分的经济学理论做支撑, 具体包括庇古税理论、双重红利理论等。这些经济学方面的理论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共同形成了环境税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由于碳税本质上具有环境税的属性, 因此, 这些理论也能运用到论证碳税当中。

第一, 庇古税理论。庇古税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来的, 又被称为污染税, 是根据污染行为所致的污染程度对污染者征收的一种税。庇古税通过将污染成本加入产品和劳务中去, 用税收来消除排污者产生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背离的现象。按照庇古的观点, 由于污染者排污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所以排污者不会关注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 只会尽力为自身获得更多的利润。庇古税能够增加排污者排污的私人成本, 一旦排污者排污的私人成本超过社会成本, 减少排污便是排污者的最佳选择。开征碳税的原理和庇古税原理是一样的, 即都是靠增加排污者的私人成本。碳税是一种调节税, 其目的不在于增加财政收入而在于调节排污者的行为, 同时随着排污者行为的改变, 碳税收入将会不断减少。

第二, 双重红利理论。双重红利理论是皮尔斯于首先提出来的, 碳税的双重红利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开征碳税能够节能减排, 即所谓的环境红利;另一方面开征碳税获得的收入可以用来降低其它税种的税率, 如流转税、所得税。其它税种税率的降低会引起就业的增加、刺激消费等, 从而使市场经济的运行更有效率, 即所谓的非环境红利。双重红利理论引发了环境经济学家的兴趣, 虽然学术界目前对于该理论还存在一些争议, 但是对于碳税的环境红利已取得统一观点, 碳税能起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对于碳税的非环境红利目前还存在较多争议, 但从已开征碳税的国家所取得的效果分析, 的确起到了双重红利的作用。

2 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可行性

2.1 开征碳税的必要性

2.1.1 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

近年来, 国家提倡“两型社会”建设, 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都加强了对周围环境的保护。由于环境污染逐年严重, 人类越来越意识到污染空气只会给自身带来更大的灾难。但是, 仍然有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依旧将追求企业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作为核心目标而放弃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因此, 开征碳税可以增强企业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意识, 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不但能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而且符合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2.1.2 有利于完善节能减排机制。

目前我国现有的节能减排机制只要是依靠政府的指令进行的, 即首先由中央政府给出限制性的指标, 再由各级政府进行分解, 并靠当地政府部门负责监督。这种现有的机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的减排机制, 并没有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这必然会影响实际节能减排的成效。开征碳税有利于激励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节能减排, 并且能够改变原有的依靠政府指令进行减排的机制。开征碳税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进行。

2.1.3 可以弥补环境税的空缺。

西方国家有较强的环保意识, 环境税制较为健全, 大部分国家建立了以碳税为中心的环境税制, 在二氧化碳的减排、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相反, 我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环境税种, 与保护环境有关的税种仅仅只存在于消费税、资源税等税种中。换言之, 我国并没有真正建立符合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税收制度。碳税从本质上看属于环境税, 因此可以在消费税和资源税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立法, 以此来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 加强企业和个人节能减排的意识, 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碳税无论是作为独立的税种还是作为消费税、资源税的税目, 都可以弥补我国环境税立法的空缺, 从而完善我国环境税收法律体系。

2.2 开征碳税的可行性

2.2.1 政策上的可行性

2007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采取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应对气候变化, 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这是我国立法机关首次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决议。该决议规定“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建设, 努力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2011年我国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由此可见, 近年来我国都把节能减排作为主要国策之一, 在政策上完全具备了开征碳税的条件。

2.2.2 国外立法经验提供了参考依据

开征了碳税的西方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瑞典的环境保护署认为, 碳税以及其它经济手段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家庭和企业同时征收碳税的国家, 根据丹麦能源署发布的数据, 丹麦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90年的5, 270万吨下降到2005年的4, 940万吨。[2]挪威对碳税实施效果的评价也显示, 碳税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以造纸业为例, 如果没有碳税, 该行业油耗将增加21%。[3]英国和德国也开征了碳税性质的税种, 英国称之为气候变化税, 德国则为生态税。西方国家这些成功的立法经验可以作为我国开征碳税的参考依据。

3 碳税立法模式选择

3.1 独立型立法模式

独立型立法模式是指对碳税可以采取单独立法, 即在我国税收法律体系中把碳税作为一个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种平行的一个税种;也可以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环境税收法律, 把碳税作为综合性环境税收法律中的一个章节。根据《立法法》的规定, 独立型的碳税立法模式必须由全国人大通过或者由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立法。独立型立法模式可以将筹集到的资金专款专用, 专门用于环境保护当中。并且, 该立法模式对碳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纳税环节、税率、税收优惠等构成要素能更有针对性的做出相关规定。但是, 在我国现行税制下, 独立型的立法模式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如何协调独立型的碳税与现有的消费税、资源税等税种之间的关系;如何设定碳税的税率;如何分配碳税的收入等具体碳税制度的设计问题。笔者认为, 碳税的立法要与我国现有的税制进行有效融合, 不能增加现有税制的复杂性。因此, 独立型立法模式更适合在有完善的税制体系, 有较高的税收征管水平的条件下采用。

3.2 融入型立法模式

融入型立法模式是指不单独把碳税作为一个税种开征, 而是通过对现有环境税种进行补充与完善, 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融入型立法模式相比独立型立法模式而言, 较为简便。根据《立法法》的规定, 融入型立法模式可以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制定适合于地方的税收法规。融入型碳税不需要通过全国人大的立法, 只需要将碳税的税率融入到已有的环境税种之中, 提高原有的环境税种的征税标准或者直接将碳税作为已有的环境税种中的一个税目进行征税即可。

笔者认为, 选取何种碳税的立法模式应与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环境保护情况、法制健全程度、执法人员的素质等密切相关, 同时还可能受到本国政治环境的影响。[4]我国在碳税立法模式的选择上不但要立足于国情, 而且还要有所发展。两种立法模式相比, 在已有的环境税基础之上进行碳税立法阻力会相对小一些。因为原有的环境税收体系经过多年实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虽然采取提高税率或增加税目的融入型立法模式在短时间内会造成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 但是由于这是在已有环境税种的基础上做出的立法, 会更能被纳税人所接受, 也更加有利于开征碳税目的的实现。因此, 我国目前应选择融入型立法模式, 待经济和社会取得进一步发展, 有完善的税收体系和较高的税收征管水平的时候再采用独立型立法模式。

4 碳税立法的原则

4.1 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是税法的基本原则, 是制定其他原则的基础。该原则要求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税收要素都必须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我国《立法法》第八条第八项规定“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 该条文体现了税收法定原则。开征碳税必须遵循税收法定原则, 有关碳税的法律构成要素、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征税流程等都必须有法可依, 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 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权征收碳税, 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用缴纳碳税。

4.2 税收公平原则

碳税从本质上属于一种环境税, 应遵循环境公平原则。环境公平原则是指对环境问题所牵涉的利益主体, 在使用环境资源或对环境资源造成污染时, 应当按照环境正义的精神, 公平分配相关利益及其负担, 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保护环境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税法公平原则要求对纳税人一视同仁, 不得有任何歧视, 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必须是公平合理的。所以, 碳税立法应坚持税收公平原则, 在其具体的制度构建中, 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

4.3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开征碳税的目标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护环境。从长远规划考虑, 开征碳税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改变传统观念,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碳税制度的具体设计中, 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 不能为发展经济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环境;另一方面, 也不能只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总之, 是要兼顾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5 碳税的法律构成要素

5.1 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是税制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是一种税区别另一种税的标志。碳税的征税对象是针对生产经营和生活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征税。然而, 从征税成本和技术难度考虑, 直接对二氧化碳征税会遇到很多困难。国外开征碳税的国家采取的是对化石燃料征税, 因为消耗化石燃料会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但是, 国外各国并不是针对所有的煤炭、天然气、石油化石燃料进行征税的, 而是根据本国的能源结构设计具体的征税对象。从我国实际情况分析,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煤炭不但可以成为电力的主要能源, 而且也是生产、生活的主要燃料。因此, 煤炭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理所当然地成为征税对象。另外, 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也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来源, 也应成为征税对象。[5]

5.2 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是指纳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是征税对象量的表现。如前所述, 碳税是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征税, 其计税依据也就是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但是, 从征税成本和技术测量难度考虑, 无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准确的测量。国外开征碳税的国家大多是通过对石化燃料的使用量来测量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因为石化燃料中含有一定比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实践中, 石化燃料的使用量较容易确定, 通过石化燃料中含二氧化碳的比例可以估算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了节省征税成本, 克服技术测量难度, 我国也可采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5.3 纳税环节和纳税人

如前所述, 我国可以仿照国外碳税立法的经验, 采取对化石燃料征税来测量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对化石燃料征税, 必须要明确对其征税的纳税环节。化石燃料要经过从开采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等多个流通环节, 不同的纳税环节会引起不同的纳税人。因此, 纳税环节的确定是碳税立法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化石燃料征税可以划分为生产环节征税和消费环节征税, 不同的征税环节各有利弊。生产环节征税, 就是在化石能源的生产、精炼及加工环节对相应的生产企业征税。选择生产环节征税的最大优点是方便, 由于生产企业相对于消费者而言数量少且成点状分布, 征税方便可以实现税款的源头扣缴, 减少期间的偷税、漏税机会, 从而保证了税款的及时足额征缴。但是在生产环节征税也有缺陷, 生产环节征税一般都远离了能源产品的销售环节, 对消费者的刺激效果也不明显, 节能减排的效果会受到限制。在消费环节征税, 就是对化石能源的最终使用企业征税。在实际操作中, 对最终使用者的征税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并且还面临着化石燃料消耗量难以掌握等问题。虽然纳税环节的选择要兼顾节能减排的效果和征收成本, 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目前采取生产环节征税更为合理。我国目前对成品油在生产环节征收消费税, 对煤炭、天然气、石油也是在生产环节征收资源税。因此, 从税收征税管理的角度考虑, 在生产环节征收碳税较为合理。碳税的纳税义务人可以确定为凡是在我国境内由于消耗化石燃料而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均是碳税的纳税义务人,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可以暂时不征收碳税。

5.4 碳税税率

碳税的税率设计是碳税立法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 税率的高低决定着税负的轻重, 也会影响到碳税征收的实际效果。首先, 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 无论经济承受能力还是社会承受能力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所以在碳税开征的初级阶段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 采取较低的税率才能适应社会, 然后再逐步提高税率。其次, 还要区分不同的行业, 采取有差别的税率。对于能源密集型的行业要考虑其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 可以采用较低的税率或适当给予免税优惠, [6]例如:钢铁行业、电力行业等。最后, 就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建立动态的税率调整机制, 随着碳税制度的不断推进, 根据实施效果进行渐进式的调整。我国碳税应采取从量计征, 实行定额税率, 并且要低税率起征,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实施差别税率, 同时还要注意与资源税、消费税等环境税的协调。

5.5 税收优惠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我国应该在开征碳税时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税收优惠:第一, 对能源密集型行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我国是能源密集型发展中国家, 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为避免对相关行业造成较大冲击, 保护其国际竞争力, 应对这些行业建立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 包括税收减免和税收返还制度, 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第二, 开征碳税的目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所以只要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国家就应该给予其税收优惠以示奖励, 例如:采用技术手段减排和回收二氧化碳达标, 并实现逐年减排的企业。第三, 对低收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低收入企业的能源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 开征碳税会给这些企业造成较大负担。出于社会公平和税收征收成本考虑, 对低收入企业应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或返还优惠, 待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碳税制度的逐渐成熟再作考虑。

6 结语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开征碳税是促进我国“两型社会”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低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碳税已成为各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之一。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开征碳税, 但是从长远规划来看, 碳税有可能在近五年内开征。由于我国税收立法层级普遍较低, 大部分税法是以国务院暂行条例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部门规章的形式出现, 仅有少量税法是由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制定的, 因此, 税收法律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 对税收的征收管理和纳税人权利的保护都带来不利影响。然而, 碳税的开征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 笔者建议应提高碳税的立法层次, 并且在碳税的立法原则、立法模式、法律构成要素等方面借鉴国外碳税立法的先进经验, 并结合我国国情展开立法, 从而使碳税制度真正有效的发挥其价值, 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苏明.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9 (72) :23.

[2]周勇刚.丹麦能源发展战略:节能与环保并举[N].中华工商时报.2007-04-16 (2) .

[3]张一粟.我国环境立法模式选择辨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 (12) :56.

空置税:取代物业税的一种思路 篇8

关键词:物业税,空置税,房价,宏观调控,十七大报告

2009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三年(2009~2011年)实施方案》的出台使物业税进入政府操作层面,其施行是否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及房地产业的实际状况成为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的讨论热点。本文将在吸收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物业税可能引发的矛盾和问题,继而找出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以空置税替代物业税,并对空置税进行初探。

一、征收物业税可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物业税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调节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具备值得肯定的诸多优势,但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征收物业税可能引发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宏观经济环境尚未稳定,征收物业税不适时宜

经历金融危机洗礼的各国经济,目前尚未走出衰退的阴霾。2009年第一季度,世界主要经济体GDP增长指数均为负值:美国负增长5.5%,日本负增长率高达14.2%,作为欧盟核心的英、法、德负增长指数都在5%左右,我国外向型经济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相当恶劣。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过去9.5%~10%的高增长态势无法长期维持,“保八”成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而且增长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和推动,其自身未必具有持续性。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房地产业,具备产业链条极长、与其他诸多产业关联度极高等特点,它是影响GDP未来走势的重要因素。

图1表明,以房价为显著标志的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状态与以GDP指数为标志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相互关联、影响甚深[1]。物业税的课税对象是全国范围内的一切不动产[2],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制性增多流通领域的房产数量来降低房价。那么,物业税的直接负效应可能使刚刚企稳的国民经济再次陷入困境。因此,在内外经济形势如此低迷的情况下,简单地套用他国经验、盲目征收物业税并不符合“天时”。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物业税合法性没有普遍共识,地方财政面临严峻挑战,征收物业有待论证

在西方发达国家,房屋及其下面的土地是随买卖一并交易的,业主一次性获得的是土地及土地上房屋的双重产权。我国城镇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房屋的买卖已经是剥离了土地层面的单纯地上不动产的交易,而土地出让金在本质上是房产所有者一次性支付的使用70年土地的租金。[3]这种特殊的国情就给物业税的征收带来了多重阻碍:(1)一次性付齐的土地出让金能在短期内直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并充当地方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性指标,如果征收物业税,财政收入严重吃紧的客观实际必然使地方政府存在抵触情绪。(2)人们认为高额的土地出让金中理应包含了70年的物业税,如果旧房的土地出让金不被折合成物业税,那就无端增加了现有产权人的负担[4],而且难逃不公平征税的嫌疑。如果旧房的土地出让金被折合成物业税中的一部分,那么物价变化导致的折合方法是否合理也是一个障碍。即使按照硬性指标将土地出让金折入物业税中,地方政府仍旧绕进面临财政吃紧的境地[5]。(3)我国土地的性质决定了房屋所有权人不拥有房屋下土地的产权,因此,在没有产权的情况下,对房产所有人征收物业税在法理上找不到依据[6]。

(三)当前房价过高,某些房屋用途尚未确定,征收物业税难以确定合理税率[7]

物业税的征收是借鉴国外调控房价的经验对不动产征收的税额,税率的高低则需要比照国内外具体情况审慎定夺。以国际通行的第一套住房征收1%的物业税为例,2009年8月北京市商品住房成交价为18 159元/m2,北京市规划201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30m2以上,按1家3口的居住面积为90m2计算,该家庭每年需缴物业税额为16 343元,200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725元,这就意味着1个北京市城市居民3口之家缴纳的物业税税额占家庭收入比例可达22.1%。同样征收1%的物业税,美国的财产税支出仅占家庭可支配收入比重的3%~3.5%。可见,国际惯例未必适合我国实际。即使确定了第一套房的税率,如何确定第二、三套或者更多套住房的物业税率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韩国实施一宅一户制度,第二套住房收入的资产增值税为36%,第三套住房更是高达60%~75%,[8]这是因为韩国政府严格限制买房投资行为,而我国“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就是说,国家鼓励中等收入者通过财产性投资获取合法的收益[9],而财产性投资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购置房产。此外,受我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等现实条件的制约,有些家庭购置二套房是供成年子女居住;随着城市范围扩大,有些家庭因工作单位与居所距离过远才购置二套房。如果税率过高,或者高税率征收范围过大,将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如果税率过低,在房地产市场卖方主导的前提下,投机者可以通过转移实际纳税人的方式把税负强加给买房人,这样物业税就无法达到其预期目的。

(四)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征收物业税的政治成本、经济成本过高

目前,多数国家是通过地方政府内部的专门机构负责物业税的评估与征收。我国现有的评估体系尚未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更达不到科学、公开、规范的程度[10]。经济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价格尚未进入稳定周期,评估周期过短无疑也是一个评估难题。当前实际缴税人是单位(个人通过单位代缴代收),如果直接面对房地产所有人,我国税务体系在短时间内能否填补经验的空白,完成收税环节点对面向点对点的转换还有待考察。因此,无论是配备评估系统的机构、人员,还是进行税务系统新的大改革,征收物业税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另外,评估结果和物业税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缴税额度,物业税可能引发的腐败等问题会不会使我国付出过大的政治成本和社会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开发商追逐利益最大化,征收物业税抑制房价的实效性有待考证

从理论上讲,征收物业税是将一次性收缴的相关税费在70年中分期征收从而降低购房门槛,但在市场交易中,说房价并不是随着地价的降低而直线降低的,供需关系紧张、房地产商“捂盘惜售”等行为都是导致房价非理性飙升的重要原因。地产公司追逐利润最大化,他们不会将房价立刻降至百姓期望值,很可能通过市场营销、增加房产附加值等手段争取与政府和买房人的博弈时间,消费者并不会获得真正的利益,以后每年支付的物业税总和很可能还超过一次性付款买房的价款[11]。

(六)地产商准入门槛降低,征收物业税可能加大金融风险、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拿地成本大幅降低,房地产开发对房地产企业资质的要求也就随之降低,受高利润率吸引,新的房地产企业将应运而生,新老企业都会在零地价的刺激下大肆开发楼盘,房地产市场的短期虚假繁荣会带来土地资源的极度浪费和房屋的过度建设。从消费者角度看,困难群众可能仍旧支付不起房价而需要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中等收入者可能因为房价的降低具备了囤积房产的能力,合理的投资行为可能转向投机行为;购房门槛的降低也会使一部分支付能力较为低下的买房者通过按揭方式实现购房愿望,随后,物业税的缴纳和税负的逐年升高会不断增加购房者的负担,这无疑给银行增加了巨大的金融风险[12]。

总之,中国房地产业面临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有国情决定了中国政府在房地产领域的宏观调控措施绝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我们必须在吸收物业税有利因素的同时,深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引发的矛盾,从而找到取代物业税的新思路,引导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二、关于空置税的初探性研究

征收物业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希望通过强制性措施推动大量闲置房进入市场交易环节,从而达到稳定房价的效果。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2009年4月28日研究报告显示:从全国来看,2008年我国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空置率分别增至9.5%和6.34%,如果这些白白闲置的商品房能够被合理利用,那么房地产领域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的尖锐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如何借鉴物业税的合理化因素,避免其存在的弊端,切实提高空置房的利用率等问题,笔者将在以下关于空置税的研究中初探性地给予回答。

(一)关于空置税的界定

所谓空置税是对我国城镇范围内、处于空置状态的所有住房按一定比例征收的财产性税额。所谓“处于空置状态”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应该是指商品房已经竣工且被验收合格、取得了建设管理部门颁发的交付使用许可证书但尚未售出的状态。建设部对空置状态的理解则是经过竣工验收后,商品房滞销积压3年以上的状态。有学者提出“空置房应该包括开发商在房地产市场前期产品定位产生偏差导致的大量无需求楼盘;楼盘前期推广力度不够,销售不力产生的大量尾房;购买人群对新房降价的期待使楼盘销售周期拉长,从而使老楼盘转为新增空置房;开发商用于抵债的债权方以及被法院罚没、羁押而进入二手房市场的部分房屋”,“空置既针对房产持有人,也同样针对地产持有人”[13]。笔者认为,空置税的界定应该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1. 空置房定义不应该局限于商品房的范畴,只

要是处于空置状态的住房,不论是商品房还是经济适用房、两限房或者其他政策性住房都应该成为空置税课税的对象。因为征收空置税的目的是在整合一切空置房源的基础上,利用收税的强制性功能将其推向市场,从而缓解住房市场供需关系紧张的局面。

2. 将“空置状态”规定为滞销积压3年以上会造成房地产资源的极大浪费。

房屋只要竣工验收,而且取得了交付使用许可证书,就代表该房屋完全达到使用标准,认为延长房屋的可空置时间,不仅给房地产商提供了“捂盘惜售”的余地、极大浪费房地产资源,而且也是对购房人的极大不公平,因为现在房地产市场中,买房需求过剩、房地产商可以开盘预售、房地产商在房屋建设过程中具备宣传营销的能力。

3. 空置税针对土地持有人仍旧缺乏法律依据。

如果单纯从防止开发商“囤地”的角度出发而对地产持有人征收空置税,不仅同征收物业税一样不会得到法理上的支持,而且也完全没有实际需要。因为现有的防治开发商“囤地”的相关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比如“已有土地尚未开发到一定比例不具备再申请用地的资格”,没有必要为了追求房地产的统一管理而作出统一规定,因为我国房产所有者与土地所有者天然就处于剥离状态。

4. 空置税的课税对象只针对住房。

征收物业税的初衷也是为了解决百姓住房难的问题,因此没有必要把课税对象扩大到一切不动产,因为对商业性建筑、公共建筑等征收物业税根本无法缓解住房供给不足的压力,而且在商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因为加重税负可能导致商业成本增加,商业成本的增加可能致使商业经济发展速度下滑,这种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税收要坚决予以抵制。

5. 一个家庭拥有的第二套住房不宜被定义为空置房。

因为征收空置税打击的对象主要是占有大量房产的炒房客等投机者,而不是合理合法获取财产性收益的中等收入者,允许一个家庭拥有两套住房符合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目标,符合我国现有家庭结构对房地产资源合理利用的范畴。以一个家庭拥有的第三套住房作为空置房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拥有三套以上住房的家庭属于在市场经济体竞争中的优胜者,作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们在享有改革开放成果和资源的同时应该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对这部分高收入人群征收空置税符合世界各国在调节不动产收入举措上的国际惯例。

(二)空置税代替物业税的原因分析

1. 征收空置税有利于优化我国现行税务体制。

空置税是对一切空置的住房征收的税款,在本质上与物业税一样属于财产税。按照国际惯例,现代意义上的税收体系应该包括商品税制、所得税制和财产税制三个主要部分,而作为财产税一种的物业税与消费税、所得税共同构成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以美国为例,仅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征收的不动产税就已经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60%,如果算上取得和转让环节的多种税收,该比例可高达80%-90%[14]。而我国的现状是:商品税制和所得税制发展得相对完善,财产税制却相当滞后,而且随着第二产业地方分享所得税比例的下降、第三产业营业税的显著不确定性和所得税税基的流动性特征的日益明显,地方政府很难找到长期、稳定的税源。选择对非流动极强的房产起征空置税,地方政府就不必通过“以费代税”、“批地卖地”、“政府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来增加财政收入,可一方面可以避免税种众多、环节复杂、重复征税、房地产价格脱离价值轨道、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被严重扭曲的现状,实现税务体系的科学化、完整化,从而可以减少税费给购房者带来的价格负担;另一方面空置税完全可以效仿国际上物业税的惯例,纳入地方税收体系,给地方政府提供独立、稳定的税源,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避免地方政府陷入无地可批、财政收入丧失可持续性的境地,减少土地、金融失控的风险。

2. 空置税同物业税一样有利于打击“捂盘惜

售”、“囤房炒地”等投机行为,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空置税直接针对空置的住房征收高额税款,这就意味着妄图通过占有大量房地产资源而操纵、哄抬房地产价格的开发商和炒房者必须背上沉重的纳税负担;同时,征收空置税并不会降低购房门槛,那么购房者仍然会保持高价观望的态度,地产商和炒房者根本无法通过延长博弈时间来决定房价走势,他们必须选择抛售手段获得现实性收益。

3. 空置税同物业税一样,可以通过税收手段对社会不同收入阶层进行有效调节,缩短贫富差距[15]。

空置税既然是财产税的一种,那么它的纳税义务人就锁定了财产的所有者,也就是说,房地产多的人承担更多的纳税义务,而且随着房地产数量的增多,有些所有者须缴纳翻倍的税额。这种对不动产征税的方式直接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增加住房保障资金,促进社会和谐。同时,空置税税款不用作为土地出让金的代替品,它给政府财政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完全可以作为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基金、保障性住房的货币补贴、政府调控房屋租赁市场基金等。也就是说空置税在客观上可以推动“居者有其屋”目标的实现,可以成为政府落实住房保障政策的现实性调控手段。

4. 征收空置税打击的目标是哄抬房价的投机行为,不打击合理合法的投资行为。

它只会消除扭曲供求关系的非正常因素,使房价能够真实地反映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而不会阻碍房价在房地产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正常上扬,更不会因为制约了房价的上涨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企稳复苏。

5. 征收空置税只针对住房并不针对土地,因而

并不替代现有的土地出让金,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仅不会减少,还因为对拥有多套房产的富人征高额房产税而增加了长期稳定的税源。因此,空置税的征收比物业税的征收更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而且已经购置了一到两套住房的百姓不会因为空置税而增加养房负担,不会产生物业税可能引发的矛盾,也不会遭遇物业税面临的抵制。

6. 由于空置税针对空置的住房征税,也就是说

实际纳税人应该是开发商或者拥有第三套以上住房的富人,因此,空置税的税率完全可以效仿国际上的做法进行确定。如果我国确定空置税的税率为60%起,随着房产总面积的增多而逐渐递增,那么,目前大量的空置房所有人很可能选择出卖或者出租房屋,这就实现了增加有效性住房供给的目的。另外,为了防止空置房所有人制造假的租赁合同逃避纳税,政府必须严格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实行严格的出租房屋登记制度,并且对出租人征收高额的房产盈利税,使房产所有人通过出租房最终获得的利润率等于或者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这样,既打击了房地产投机行为,又保护了居民正常的财产性投资收益,征收空置税更符合我国国情。

7. 空置税的征收不需要增加新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目前,我国有空置率的相关统计,具备统计空置房的组织和人力基础。空置税的征收主要针对投机行为,纳税人均为资源优势群体,不用像征收物业税那样在全国各地制定不同的税率,只要确定好统一的税率,再以各地本月市场成交的房屋均价作为纳税基础,从价计征,各地的纳税额就会因本地房地产发展状况的不同而自动显示出差别。为了避免在统计空置房环节可能出现的舞弊和腐败,空置房的统计和空置税的收缴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组织机构。比如,空置房的统计可以在综合现有空置率统计部门数据、城镇居民委员会空置房统计数据、物业管理公司空置房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向全社会公示空置房信息,最终对目标房屋作出较为客观的综合性判断。统计部门、居委会、物业公司三者相互监督可以提高空置房统计的公信力,防止房屋评估体系中可能存在的腐败。税务部门也可以通过物业公司代扣代缴的方式对散户征收空置税,实现税收体制的渐进式改革。

8. 空置税的征收并不取代与土地有关的税费的征收。

所以,随着土地数量的减少、土地价格的攀升,资质差的房地产企业必然被淘汰出局,实力雄厚的企业可能占据房地产领域的主导地位,这对国家加大房地产领域的宏观调控力度、提升宏观调控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房价不会因为土地价格的变动而非理性下跌,需要得到保障性住房和援助性住房的人群也会因为政府财政的增加而得到更多的住房实物或者住房补贴,因此,房价理性的增长会限制盲目购房的人群,减少“房奴”数量。这样,空置税的征收不仅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也可以帮助缓解社会矛盾。有人担心地方政府任期内热衷卖地、寅吃卯粮,那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物业税的征收也未必就能达到约束政府的作用。因为征收物业税后,几近无偿拿地的事实会把竞标取得土地的现状退回到政府批地的时代。所以,真正落实现在在规制土地转让环节的有关政策措施是避免腐败的有效途径,我们不能期望一项空置税根本解决诸多深层次问题。

社会保险税 篇9

一、膨胀的中国富豪移民潮,谁移走了中国的奶酪?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显示: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超高净值企业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已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2012年《法制晚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每年有100多亿元的财富流向了海外,其中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占了80%(王辉耀、刘国福,2012)。

2012年,中国银行和胡润联合发布的《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在中国高净值人群(定义为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人口)中,14%的人已经移民海外,另有46%的富人正在计划或者办理移民的过程中。美国和加拿大是最受中国千万以上财富人群青睐的移民目的地,有40%的人选择移民美国,37%的人选择移民加拿大(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美国移民服务局曾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的投资移民中,中国人就占了七成,申请人数在4年间激增11倍。在美国所有的投资移民项目中,来自中国的约占75%,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加起来还要多一倍(熙理,2012)。如果将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等国家的移民人数算进来,这个数字必将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2012年,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的研究报告发现,在2万名拥有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的中国富人中,27%的人已经移民,另有47%的人正在考虑移民。超级富人高达74%的移民比例。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的报告同时估计,中国所有富人已经在海外累计投资了36万亿元(胡祖六,2012)。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尚未开放、政府仍维持严格外汇与资本管制的情况下,居然有如此巨额的私人资本流向海外,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香港成报,2012)。

2011年李建华(万事利集团总裁)在《中国经营报》披露: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1000万元注册资本以上的企业主,已经有24%办完国外移民手续,正在办理的有32%。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浙商已经不是浙江人!”。原建行副行长陈佐夫2010年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透露了相关数字:“中国管理层的精英,通过办投资移民带走了大量财富,仅2009年大陆就有3000人投资移民到美国和加拿大,他们投资的总额超过了80亿元人民币,若再加上人民币比较热门的地区,2009年的统计,移民带出去的资金就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信海光,2011)。实际上肯定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因为富豪带走资金,可以通过地下钱庄等很多监管不到的途径转移资金出去。(胡星斗,2011)

尽管移民的原因很多,有方便子女教育、出入境方便、活得更有尊严、为未来养老做准备、甚至洗黑钱,但是我们警惕的是移民潮带来的后果。因为移民潮导致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的外流和大量的精英人才的流失。尤其是大量的投资移民带走大量的国民财产。中国富人的资产占中国财富的绝大比例。巨额的财富流向海外意味着中国的财富被掏空。若我们以最富裕的5%人群占据了社会90%的财富来计算,其一半人数的移民相当于随时可抽走整个社会45%的财富,这于经济发展不利(王亚煌,2011)。对这一现象,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有过这样的表述——2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针对这些“富跑跑”,我国现行税制中没有相关的措施,来遏制财富的无偿流失。

二、美国开征国籍退出税的内容

美国的富人在移民时,如果基于避税的动机,则要面对复杂的税收。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美国富人出于避税考虑而放弃本国国籍,移民他国,针对这一现象,美国政府从1995年开始一直在考虑、制定并逐步完善相关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政策追回本国财富。最主要税收政策是退出税和遗产税和赠与税。

(一)退出税

1. 退出税定义:

根据最新的美国国税局2008年HEART法和财政部2009-85通知的规定,美国公民和永久性居民,如果放弃美国国籍和永久性居住权是出于避税的动机,那么如果符合相关法律条件的话,那么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被征收外籍人士”,就有可能被征收退出税。

2. 开征目的:

体现政府对退籍避税的反对;实施反避税;留住财富;防止财富外流。

3. 征收的条件:

有避税嫌疑的放弃美国国籍的美国公民或者居民,并符合以下标准之一,将成为纳税义务人。(1)近5年平均净所得税标准和退籍时净资产标准;(2)认证标准:不能证明本人近5年符合联邦纳税义务。

其中,近5年平均净所得税标准和退籍时净资产标准历经了三个阶段,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有不同的变动。

(1)第一阶段:2004年6月2号前,近5年平均净所得税标准为$124000,净资产标准为$622000。

(2)第二阶段:2004年6月3号后到2008年6月16号,近5年平均净所得税标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逐年变动,2005年为$127000,2006年为$131000,2007年为$136000,2008年为$139000;净资产一直保持$2000000的标准。此外要求证明过去5年已经照章纳税了和提供每年的相关信息报告。

(3)第三阶段:2008年月16号以后2009年和2010年的年平均净收入税标准没变化,为$14500002011年调整为$1470002012年上调为$151000。净资产仍保持$2000000的标准。

4. 执行

(1)纳税产生的时间:根据放弃国籍的时间来确认,放弃国籍的时间按照下列时间中最早的日期来确认:①个人在外交和领事官员面前放弃国籍的日期;②个人确认自动放弃国籍的签署日期;③由国家安全部签署丧失国籍证明的签署日期,④被美国法院取消公民资格证的日期。

(2)资产计价基础和税率:强化了市值计价原则imposes a mark-to-market regime。对于未实现资产收益,视同销售,按照放弃国籍前一天的公平市场价值来计税。视同销售的收入,允许扣减一定的金额,但最多减计至0为止。考虑到通货膨胀,2008年减免60万美元,2009年后减免62.6万美元;2010年扣减数为$627000,2011年为$636000,2012年为$651000。按照售出资产类别对应的税率。

(3)允许申请递延支付。由于是视同销售,会产生纳税支付现金问题。考虑到纳税人的支付能力,因此允许纳税人申请延期付款,但是要抵押相应的财产,并缴纳利息,递延纳税在资产最终实现销售时候结束。对真正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当然此时不存在扣减数。

(4)退出国籍后,如果他们在今后10年内在美国停留超过30天或者为其他的雇主工作而在美国超过60天的,那么需要按照美国公民的标准就他们全球的收入都要按照美国的税法来缴纳。

(5)采用追溯原则:可以向前追溯5年(2004年前是可以向前追溯10年)。

5. 例外人士情形:

(1)双重国籍人士,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将被免除出境税,一是出生时就拥有双重国籍;二是保留另一国家的国籍并作为该国的居民纳税人;三是在最近的15个纳税年度里,在美国居住没有超过10个纳税年度。(2)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在年满18周岁半之前并且在美国居住没有超过10个纳税年度的,放弃美国公民身份。

(二)遗产税和赠与税

不管财产位于何处,美国公民和外来居民只要发生遗赠,都要缴纳遗产税或赠与税。外来居民以在美国居住地为标准。外来的非美国居民只就来源于美国境内的财产缴纳遗产税或赠与税。

2107法令增加了遗产税和赠与税可以向前追溯10年的规定。退籍人士拥有10%以上投票权的外国的公司,如果该公司拥有美国资产,那么比照美国资产占公司全部资产价值的比例,就其享有的股份进行征收。

2801法令对遗赠增加了特殊的规定。不管是直接的遗赠还是间接的遗赠,在一个纳税年度里,所有的遗赠合计价值允许扣减12000美元,并按照遗产税和赠与税两者最高的边际税率来缴纳税款。目前联邦赠与税与遗产继承税的最高税率是40%。

三、中国“资产转移税”的开征与设计

美国是世界最强的发达国家,都盯着有钱人追讨“退出税”,防止财富外流。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更没有理由拱手相让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给外国。正如上文所述,我国移民潮的现象日趋庞大,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对于中国富豪的移民,中国政府应该开征“资产转移税”这样一个新税种,堵截属于中国人民的财富无偿外流,体现“中国价值”。

(一)开征理由

(1)转移出境的财富具有一定的“原罪”。一方面,中国财富的增长,主要是通过粗放式的经营,以环境、资源、安全、保障和社会责任为代价,是以牺牲普通民众利益为代价的;另一方面,中国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少数人的财富积聚,主要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和“放权让利”政策导向,使得中国的富豪在极短的时间内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2)主权原则的体现。不管富豪们的个人能力多超强,他们的财富积聚是依靠中国的资源(物力、人力)而取得的,因此应“归还”中国社会,不能将本国利益毫无代价的拱手贡献给其他国家。放弃国籍是个人选择,为逃避纳税义务而放弃国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将财富带走或拱手让与他国是国家主权的问题。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的社会财富支持可持续发展,更应该留在财富。

(3)公平问题的要求。中国的财富应该是全社会各阶层合作的结果。来源于中国社会,就应该反哺本社会。但是对于我国的富豪移民,其成本是非常低,大量的财富流出境外,在境外纳税和消费,贡献于境外当地经济,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在还没能“带动多数人富起来”前,大量的财富就随着移民其他国家而流失,贡献于其他国家的公民,这对于中国公民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香港成报,2012)。

(4)体现“中国价值”,消除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目前的移民潮仅仅是开始,每年新增的移民和已经移民的富后代们,将导致财富大规模持续的初次外流和后续外流。由此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是非常强烈的。一是折射出极端的个人本位主义。郭松民指出富豪移民甚至移民成功后继续回到中国赚钱,折射出的是一只自私心理,是极端的个人本位主义;他们只想从这块土地上捞钱,而不愿意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承担任何责任(郭松民,2012)。二是造成民众的仇富心理和社会不公平感更加强烈,因为我国大多富豪享受了好政策,却没有承担先富带动后富的社会责任。三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安全感进一步加剧。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很多人都是把钱从实体经济抽移出来到国外,会导致中国实体经济的某种滑坡(胡星斗,2013)。

(5)开征资产转移税,没有违背税法的基本原则。按照收益原则或收入来源地原则,我国有权征收。同时运用其他原则,如穿刺原则对政策漏洞进行堵塞,比如,个人控制的海外公司拥有的中国企业的股份,按照合理的比例征收。

(二)资产转移税的设计

资产转移税作为一个单独的税种。转移是个比较大的范畴,因此可以以转移税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补充调整相关税收政策或者子税目,保持法的权威性。

开征资产转移税,鉴于目前的情况,可以列举包括资产退出税与遗产税和遗赠税。因为针对中国财富大量的流出境外的现象,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在富豪移民出境前,按照中国税制,把部分财富反馈社会;二是防止间接转移和隔代转移,因此有必要同时开征遗产税和遗赠税,而且遗产税和遗赠税在我国开征的条件已趋成熟。

1. 对于资本退出税。

针对的对象为投资移民和避税为目的的移民。防止以对外投资为名义而转移资产。资本包括金融账户,诸如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产品等其他境内和海外金融资产。包括控股的海外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的股份。主要的功能在于将本应属于中国社会的财富在移出国门前留在中国。二是税负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人才和资金的外流,促进本国建设。

2. 遗产税和遗赠税。

一方面发挥税收中性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这是对资本出境税的补充。如果仅仅开征资本出境税,很容易造成很大的税收漏洞,因此必须同时开征遗产税和遗赠税,不管是直接遗赠还是间接遗赠,不管资产是在境内的还是境外的,都应缴纳一定的遗产税和遗赠税。

3. 相关要素:

应税价值按照公开市场价值原则来确定。设定起征点,允许扣减一定的金额,具体金额可经论证之后确定。实行累进的税率。累进的税率有助于体现税收的公平性和中立性。

4. 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资金回国。

合法的迁徙是个人自由的权利。留不住人,但可以留住钱,甚至可以吸引钱回流。当出境的资本再次转回投资于国内,满足一定的条件后,如投资年限、创造的价值等方面后,允许纳税人可以申请退还或递减一定金额的已缴纳的资产转移税。

(三)资产转移税开征的障碍

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并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发达,对于一个新税种,必然会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比如:

1. 如何弄清资产状况,为税收征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

摸清资产底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因为中国的现金交易和其他不透明的交易,中国目前缺乏完善的财富披露的信息资料。

2. 如何取得准确、及时的移民出境的统计数据,包括人数,相关资产等材料。

税务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有效衔接并沟通,及时取得相关统计数据。

3. 新税种开征对现有税收系统体系的要求。

因为中国现在连遗产税都没开征。个人所得税自动申报体系运行不理想。公民没有自动申报的纳税意识,目前的征管体系也缺乏完善的措施。

4. 公平的理念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纵观我国税种结构问题,一方面导致企业和民众的税负很重;另一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公平调节不重视,导致我国的税收对公平调节的成效不突出。

(四)完善资产转移税开征的环境

鉴于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资产转移税不是要不要开征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征和何时开征,那么至少要完善中国税收的遵从度环境。税收遵从度环境的改善应该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 改变中国的现金交易环境,加强资金监管。

频繁、大额的现金交易在中国是盛行的,斩断了资金流链条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得资金的监控失效。虽然这个问题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但是我国的银行体系应该有个规划,如在多少年内实现信用卡交易达到交易多少覆盖率的目标。此外,频繁大额的现金交易实行报告备案制度。

2. 建立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的建立,这个目标我国这些年一直在呼吁,但是成效并不大。建议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该纳入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和绩效考核目标。

3. 重新审视税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导向原则,完善税收体系,建立配套的法律机制。

中国目前税种结构中,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构成不大。要实现藏富于民,那么我国的税种结构改革方向应该减少企业的税负,只有企业税负减少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增大调控个人所得税。同时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保障实施。综合权衡,需要建立健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总体上堵塞税务漏洞,并使政府更有效监管个人和公司账户。

4. 配以鼓励政策。

一方面可以出台鼓励自愿申报计划,鼓励移民人士自愿主动申报;另一方面强力执行税收政策,辅以相关的惩罚措施。追溯调整隐匿不报而逃避的税收和罚金。比如,美国税法规定,美国政府追溯放弃美国国籍人士放弃国籍前5年拥有的隐匿海外资产并要求补齐逃避的税收和罚金,罚金数额为受罚人过去8年当中最高账户余额的25%。

5. 打击地下钱庄,遏制财富的暗地转移。

我心中的“税” 篇10

后来,爸爸辞职下海经商了,成立了公司。每到月底,爸爸妈妈都会拿很多账单对账,我也会安静地呆在一旁,听着他们嘴里说着增值税、房产税、营业税等等。渐渐地我越来越讨厌“税”了。我常想,如果不交税该多好,那我的玩具就可以买高级的了。

一转眼,我上了小学。当我第一次走进美丽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整齐的桌椅,先进的电教设备,琳琅满目的图书,让我眼花缭乱。我高兴极了。回到家,我悄悄地问妈妈:“我上学得交多少钱啊?”妈妈说:“傻孩子,学校只收我们一些杂费,我们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都是轮流使用的。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爸爸妈妈整理的那些税票吗?虽然我们的钱用来交各种各样的税,使我们的收入少了许多,但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我们交的税,你才能享受到这么优越的环境呀!”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对“税”似乎不那么反感了。

真正让我了解“税”的含义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支援灾区,每天我都揪着心和爸爸妈妈坐在电视前。看着灾区震后凄惨的景象,看着许许多多的解放军叔叔不分昼夜地抢救伤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手里生还,我在感受生命力量的同时,也为灾区人民捏了一把汗:重建灾区我们国家得需要多少钱啊!我心里敲起了小鼓。坐在一旁的爸爸看我低头不语,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摸着我的头,感慨地说:“别担心,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家庭,人民有难,国家怎能不管?再说,我们国家为了发展政治、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等事业,每年都要征税,税收多种多样,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收取的税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税收的作用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现在重建汶川的一切投入,也都是靠税收来完成的。”我终于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税。

“税”在我的心中变得如此温暖而神圣。要使我们国家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我们都要从依法纳税做起,成为一个光荣的纳税人,不仅是为国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更是用实际行动温暖着祖国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上一篇:儿童诗教学课实录下一篇:教育结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