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体系建设

2024-08-09

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精选12篇)

社会保险体系建设 篇1

诚信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美德, 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沉淀积累,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以及伴随衍生的各种新思潮, 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传统诚信机制已无法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 社会中各行业领域内的失信现象频发, 使得社会信任普遍缺失, 已成为影响公民正常生活、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针对目前社会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社会诚信体系亟须建设完善, 作为一种超越个人之上具有普遍作用的诚信机制, 能够制约社会失信现象的发生, 促使社会向着诚信公正的方向发展, 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诚信的体系环境。

一、正确认识社会诚信体系

社会诚信体系, 是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维护社会诚信的理念、规则和行动所构成的对失信行为产生有效约束力的规范系统。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需要由构成该体系的多个要素互相协同发挥作用, 最终实现弘扬诚信行为, 保障诚信行为利益, 惩处失信行为利益, 构建全民诚信环境,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一个完善有效的社会诚信体系, 至少应该包括五个基本环节:诚信精神、法规体系、监管机构、社会协同和政府主导。社会诚信体系要求各个环节系统发挥作用, 并且各个环节分清主次, 发挥作用互相补偿。

诚信精神要求社会成员不但具有诚信方面的道德自律, 而且对他人的社会诚信状况也要保持基本的信任。将诚信精神内化到个人的主观自觉和习惯中, 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基本信任关系, 最终达到完善诚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法规体系、监管机构、社会协同、政府主导各个环节之间协同系统发挥作用。

法律制度不断修正, 逐渐完善, 从而使得监管机构有法可依, 有据可行, 并依法对各个领域的相关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保障诚信行为的相关利益, 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 并依法对失信行为进行处罚, 促使诚信行为得到弘扬, 失信行为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是保障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环节。

在社会诚信体系必备的五个基本环节中, 政府主导在其中处于核心位置, 起主导和指路的作用。它存在于其他四个环节之中, 并在各个环节中发挥着主导和促进作用。只有自身清明, 讲究诚信的政府, 才会带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机制良性运行, 从而引导社会诚信行为的增加和发扬, 并最终实现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 我国政府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整肃党纪、严惩贪腐, 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有效提升了社会成员对政府主导的信任程度。同时, 高度重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褒扬诚信, 惩戒失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 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明确包含“诚信”内容的法律法规, 为相关监督机构有法可依、有据可行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互相协同, 共同发挥作用,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在朝着越来越明朗的方向发展, 但是依然存在比较薄弱的环节, 当前较为薄弱的是“监管机构”和“社会协同”两个方面, 然而“监管机构”和“社会协同”又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法律法规体系无论多么完备, 多么合理, 如果不能得到监管机构正确、有效地执行, 那么法律法规体系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甚至完全丧失, 因此监管机构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其执行成效直接影响社会诚信体系构建的成效。现阶段我国诚信问题严重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力或监管机构诚信缺失, 导致社会成员或机构对诚信行为利益保障以及不诚信行为惩罚的监督机构公信度产生了怀疑, 阻碍了社会诚信行为的弘扬和良性发展, 影响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些地方政府监管机构或监管机构领导无视国家法律法规, 逾越底线, 滥用国家权力, 严重侵犯公民利益;为牟取私利, 而做出为一些不诚信行为逃避惩处而开绿灯的行为。此种现象不仅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的监管环节, 更给民众留下不良印象, 从而致使公民对政府公信度的下降, 公民不相信政府的情况屡有发生。这样的政府监管行为非但没有起到引导和弘扬社会诚信行为的作用, 反而影响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首先监管机构本身需做到严格、公正、诚信、有效地执法。除了加强对监管机构领导官员的诚信精神教育外, 还应加大对监管机构的党的监督和行政监督, 通过多种手段联合作用, 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拓宽社会和群众对政府监督的途径等, 使民众的行为能够真正融入到政府行为的监督中来, 以此提升监督机构在公民中的公信度, 逐步在社会中建立诚信行为的良性影响和传播发展。

三、利用媒体和网络发挥社会协同作用

所谓社会协同, 就是公民在个人生活领域, 以及在个人生活领域的基础上形成的公共生活领域的协同发展。

在我国, 一些非营利的、非政府的公民社会组织大量出现, 比如协会、社团、商会、慈善机构等。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会协同, 形成社会自治、公民自治的有效途径, 这些机构的参与和发挥能够有效地使个人的行为参与到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中去。

社会组织承担了与政府“强制性公共权力”相对应的“自治性公共权力”, 对公民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管理约束职能。如社会组织可以有效打击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不诚信行为, 有效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有序。这些机构及团体的“自治性公共权力”的行使, 能够有效地补充促进政府“强制性公共权力”在社会诚信体系监督中的作用。

当代媒体和网络越来越发达, 向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广阔自由的信息平台, 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 网络和媒体也为大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舆论平台, 对一些不诚信行为的监督更加全面有效, 从而使得公民行为能够有效地参与到社会行为的监督中, 对促进社会诚信行为, 打击失信行为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 由于公民的参与, 也能够提升对政府监督部分的社会公信力, 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完善个人诚信系统

社会诚信体系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 根据其在总体结构中的位置, 大致可将其概括为四个子系统:政府诚信系统、行业诚信系统、公众诚信系统和个人诚信系统。

在构成社会诚信体系的子系统中, 不管是政府诚信系统、行业诚信系统还是公众诚信系统, 其最终行为都要落实到个人行为中, 需要通过个人的行为进行表达和实现。因此, 对个人诚信系统的约束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下, 利益原则和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必然会使市场主体也就是个人, 面临诚信与不诚信的道德选择, 在此种情况下, 个人良好的道德自律和法律自律是一方面的因素, 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对个人诚信的社会管理, 只有通过两个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 才能确保个人在诚信与不诚信的道德选择中做出正确选择。

加强对个人诚信的社会管理, 首先需要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内部建立健全个人诚信档案, 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 保证信用评估的客观、公正;其次, 还应完善个人诚信缺失的惩戒措施, 保证诚信档案的约束力。对失信行为的惩处, 应根据其程度和情节决定, 可包括行政处罚、法律制裁和经济制裁等, 使其失信成本大大超过收益, 并且一处失信, 处处受到限制。通过对诚信权益的保障和失信行为的惩处, 实现个人诚信行为的常态化建立。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加强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阎孟伟.现时期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研究报告 (一) .理论与现代化, 2013.4.

[2]于涛.构建当前中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研究报告 (二) .理论与现代化, 2014.1.

[3]孙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以睢宁县为例.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4]王彬.和谐社会目标下的诚信体系建设研究.长沙理工大学, 2008.5.

[5]吕乃基.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艺术百家, 2012.5.

[6]沙金.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应对措施.湘潮 (下半月) , 2012.2.

社会保险体系建设 篇2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加鲜明的要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构筑。众所周知,“诚信”是社会存在的灵魂,是社会全体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红线”。反观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旧滞后,诚信缺失问题依旧突出,重拾诚信,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结合胶州当前诚信体系建设实际,如何继续推动征信工作纵向深入开展?一言蔽之,应当构建一种政府,企业,民众三方合力联动的局面,树立自上而下,从政府到个人的诚信理念和工作方式,让每家机构,每个个人经营好自己“诚信的店面”,打造幸福和美新胶州的诚信氛围。

一、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部门要“立”

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既是信用体系的科学规划和制定者,也是确保信用体系正常运转的践行者和监管者,其垂范作用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如果不能在打造诚信社会中发挥榜样作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无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府在丧失诚信的同时也会失去民心。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严肃对待,以身作则,不能在诚信体系建设问题上缺位,不作为。

1.加强表率作用。要树立政府部门诚信旗臶,积极拓宽诚信考核晋级办法,将征信内容考核纳入其中,从服务态度,执法理念,监管措施等方面加强诚信理念,各项措施要公开公平,让权

力运行于阳光之下,做到以德服人、以信立威。要自觉接收公众监督,保证权利运作规范化,阳光化。统筹协调各部门机构,杜绝部门间利益保护所导致的信息征集难,公开范围窄的现象。

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金胶州,政务网及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营造诚信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定期组织市内各行业机构代表开展诚信工作总结大会,积极聆听各方意见,不断完善我市征信工作,打造适合我市发展特色的征信体系。要适当安排专项资金,可通过“诚信标兵”、“守信单位“等荣誉及奖励办法的实施引导全市范围共同开展诚信活动,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构筑信息平台。将市内各机构纳入征信考核体系,以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在市内几家代表性金融机构及企业采取试点,通过征信体系的具体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量化考核办法进行考核。政府可适当扩大预算,安排部分资金,通过购买设立服务终端查询机,诚信信息服务窗口等途径建立信息数据库等信息公开平台,征信范围涵盖要广,上级监管部门要不定时进行敦促抽查,完善相关信用登记及数据信息的更新,并对公众及需求者提供便捷查询,切实让信息平台真正成为社会信用的“反映器”。

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家企业要“做”

企业部门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对企业而言,诚信不仅是企业外部形象,而且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不仅

意味着企业自身软实力提升,更关乎全市信用体系建设成功与否。近期,我市出台了《胶州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文件,并在青岛辖区率先启动了“胶州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的开展,这几项重要举措为我市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指明方向和行动目标,各家企业应当依照工作方案具体要求,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认真推进本单位征信工作的开展。

1.立足实际,加强学习。市内各家机构企业,要在本单位内开展行之有效的诚信学习和培训,不断学习上级部门出版出台的关于征信工作开展的书籍文件,通过召开座谈会,交流会,撰写总结等多种活动形式,将诚信理念作为本单位的经营准则,形成浓厚的外部氛围,提高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

2.提升认识,加强配备。要增强诚信体系建设及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要在人力物力上加强支持,成立诚信工作小组,由分管部门组成工作组成员,主要领导负总责。对于工作分工要明确,任务布臵要细化,确保征信工作各项任务都有人负责实施。各单位也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适当扩大预算额度,拨出部分资金,积极争取申领政府的专项表彰资金,让信用体系建设有可靠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3.多方交流,吸纳创新。各家企业在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诚信体系建设交流会上可以广泛听取其他行业,其他部门在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当中的优秀经验,结合自家工作实际,采取吸纳创新,探索适合自己特色的诚信经营道路。在单位内要广泛开展

自上而下的总结交流会,从一把手到一般职员都可以发表个人对于诚信工作开展的工作认识,统筹各方意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诚信体系。

三、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群众要“融”

网络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初析 篇3

关键词:网络社会;诚信体系;网民诚信;互联网企业诚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已经落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到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而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与网络诚信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互联网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由于其本身具有匿名隐身、即时通信、无界传播、无限扩张等特点,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散布网络谣言、肆意侮辱诽谤他人等不诚信情况时有发生。在任何时候,网络诚信环境对维护网络经济、文化、道德等秩序、促进和谐社会构建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网络诚信体系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一、网络失信问题日益突出,危害越来越大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网络诚信风险机制尚未建立以及监管措施滞后缺位等原因,诚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鼓励,失信者也得不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网络失信成本低,却获益丰厚的情况普遍存在,诚信与利益出现扭曲的背离关系,虚拟社会中的种种不诚信行为在给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使政府部门面临被动“断后”、网络犯罪陡增、社会管理难度增大等严峻挑战。

(一)网络谣言屡禁不止,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

一方面,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一些网民原本就不高的诚信意识更加淡薄,口无遮拦地在网上发表各类不负责任的言论,网络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不断扭曲变异,给有关部门事后追查带来相当难度,也反向刺激了网络谣言的更加肆无忌惮。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即时便捷和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形式更多,形成了难以估量的聚合放大作用,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虚假网站层出不穷,网络欺诈日益高发

虚假网站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以不正当竞争为目的打“擦边球”,对知名网站、企业进行仿冒。这些鱼目混珠的“李鬼”網站借助搜索引擎公司的竞价排名,使许多消费者上当受骗,严重妨碍了正规网站、诚信商家的发展,一些知名的搬场公司、票务公司等深受其害。

二是以盗窃、诈骗他人钱财为目的的“钓鱼网站”,主要手法是通过对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仿冒,骗取他人的账户和密码,为实施网络盗窃等后续违法犯罪活动创造条件。据2011年7月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4.9%;有8%的网民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网民规模达到3880万人。

(三)诚信问题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正逐步走向全面应用,并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但是伴随而来的网络诚信确实问题缺日益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发布的国内首份《电子商务诚信调查报告》显示:有23.5%的企业和26.34%的个人认为电子商务最让人担心的是诚信问题;71.1%的被调查者曾对一些网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产生过怀疑;62.1%的被调查者声称个人信息曾被在线商家或网站滥用;56.4%的被调查者曾遇到在线购物信息不真实的问题。

二、个人网络诚信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施

(一)网络实名制是网络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

从现实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看,行为人的身份明确时基本要求。只有在网络社会建设完备的实名制系统,才有可能将虚拟人的网络活动与其现实的身份挂钩。目前,实名信息也逐步成为电子商务、微博等网络活动的必备信息之一,日益凸现其在网络诚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网络实名制的难度,应当充分发挥政府机关的合力,以公安机关的全国人口库为基础,建设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的全国级网络实名制平台,通过建立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网络身份证”形式,在大型网站、行业代表网站率先启动实名制,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应用。

(二)通过网络行为的客观记录和采集建立个人网络档案数据库

现实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经验告诉我们,记录是历史痕迹的忠实反映,考察历史记录能对未来行为进行有效预测。网络诚信体系建设要发挥实际作用,就必须对网络失信行为的类别及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记录的内容及标准,并落实网站主体客观记录用户的网络行为。同时,要对个体在多个网络场所的活动进行采集,通过个体的多次网络活动,客观反映其网络信用现状。采集可以从先局部、后整体,先实现实名制的先采集的方式逐步推进,进而实现对主要电子商务网站、微博、论坛、网络信贷、电子支付等典型网站的覆盖,建立个人网络诚信档案库,作为现实征信数据的有益补充。

(三)通过网络信用云数据中心实现应用的多元化

网络信用数据的采集要通过终端应用来体现价值,进而达到“一处失信、出处制约”的目的。通过建立网络信用云数据中心,向各个渠道提供应用接口,发挥信用记录的实际效用:

一是可以向政府部门提供应用,提高差信用网民的行政成本;

二是要与传统征信渠道相对接,让网络失信的网民受到现实制约;

三是要向网络渠道提供应用,让一处失信的网民,处处受到制约。

三、网站诚信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施

(一)确保每个网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如果每个网站都是合法网站,网络诈骗、钓鱼网站将不会有生存的空间,网站诚信的基础是网站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根据网络举报信息不难发现,网站的真实、可靠可以从3个方面辨别:

一是“实体诚信”,即网站的开办人真实性、政府职能部门的前置审批及备案许可等基本信息;

二是“技术(安全)诚信”,网站安全是网站运营的基础,可以由独立第三方测评机构测评对网站安全性進行评定;

三是“行为与内容诚信”是对网站整体运营情况的综合判断,可以结合网民评价、政府监管等信息动态显示网站的诚信情况。

综合上述3个方面,可以通过防伪电子证书进行公示,便于网民在搜索时鉴别真假网站、诚信网站,提升诚信网站在网民中的使用率。

(二)建立互联网企业诚信档案及动态信用评价体系

网上交易最重要的就是信誉,只有建立互联网企业诚信档案及动态信用评价体系,才能在互联网企业基础信息可信的基础上,动态反映企业的诚信运营情况。互联网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应当由第三方专业的征信评级机构,先行设立运算模型,以网站自愿、政府指导、多方参与、社会监督为前提,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评级工作。网站诚信评级在征集了实体信息、安全评估、企业动态运营、网民评价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级、定级。

同时,为了保证诚信评级的权威性,保障“诚信企业”、“参评企业”的利益,应当及时对企业评级信息进行公示。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及银行在项目申报、税收、贷款等环节给予评级企业实质优惠,对不诚信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引导鼓励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四、法律法规的支撑

网络诚信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管甚至是法律法规的制度约束,同时也需要网络平台提供者的自律。要构建网络和谐社会,就必须通过立法工作推进网络诚信体系建设。

一是立法推动实名制注册。网络实名是网络信用体系建设重要的前提,在抵制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行为等方面有特定的威慑作用,应当立法规范网站必需采用统一的实名制平台,规范网络身份管理。

二是立法推动网络信用记录及采集、应用机制。对于微博、论坛、博客、社交网站,以及电子商务、网络信贷、电子支付等特定行业应当规范制定网络征信数据的标准,并落实网络信用记录及应用的配套机制。

三是推动网站诚信评级的奖、惩机制。应当通过立法、规范、文件等形式,鼓励网站诚信评级,惩罚评级较低的网站。

四是制定诚信数据的应用规范。通过规范、规定的形式落实政府部门、银行机构、互联网企业在日常审批及常态工作中参考网络诚信数据。

参考文献:

[1]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W020110719521725234632.pdf.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http://www.21ask.com/htmls/vfec227e6187223fd.html.电子商务诚信调查报告

推进长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篇4

一、积极探索, 打造长春品牌

从目前的情况看, 政府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领导重视不够, 工作机制不健全, 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局限于一般号召和动员。在现阶段, 认识还不完全统一, 实践还不充分, 目标模式还不十分清晰, 此时如果一味追求自上而下的统一模式, 必定会陷入无谓的争论, 反而会拖延社会信用体系的进程。

从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看, 一些省市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探索出了可行的运行模式, 取得了初步的应用效果, 并且出现了两个积极的趋势:一是地区之间的不同探索有趋同的倾向;二是地区之间相互联通、实现共享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已经开始出现“信用长三角”等区域内融合、联通的机制。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中国统一、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 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由地方、部门率先形成局部的信用体系, 再通过局部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 最终形成涵盖全国的体系。这种途径, 一方面可以在局部推进的过程中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 及时纠正, 避免在全国范围内由于模式选择不当, 贸然推进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延误;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地区之间的不同模式中取长补短, 逐步完善, 最终形成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国情的运行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 长春在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中不能等、靠, 应积极探索, 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 努力打造长春品牌。

二、正确处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条块关系

当前, 条条和块块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都很高, 并且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可以说, 条条和块块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信用体系, 都是全市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条块之间还没有形成互相联通、有机并存的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封闭。事实上, 不论是条条还是块块, 都对社会信用体系有着急迫的需求, 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条条侧重于通过信用分类监管, 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能;块块则侧重于树立地方形象, 改善贸易投资环境,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条块块之间应当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 而不是相互排斥或相互取代。对条条来说, 上级机关应该鼓励和支持下级机关积极参与当地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提供信用信息;对块块来说, 要积极组织推动本地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联通和共享, 为各部门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能提供帮助。

三、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

当前, 社会信用体系任务十分急迫, 信息资源处于分割、封闭状态, 信用立法滞后, 信用市场发育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作为地方政府必须积极行动, 有所作为, 承担起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责任。主要是建立适合地方信用建设的规章、制度, 建立信用体系管理体制, 整合信用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公开, 禁止各部门利用职权搞信息封闭和垄断, 强化信用监管, 引导信用需求, 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清除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各种障碍, 支持信用服务机构的设立和运行, 同时要加强自身信用建设, 促进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把握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 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原则, 支持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机构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 政府只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必要的支持, 并进行有效监管, 不干预其日常经营活动。政府部门不应当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搞市场化经营, 也不宜以政府名义直接搞企业信用评级。

四、构建市场诚信与社会诚信合力

信用基础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诚信以及社会诚信氛围的形成来维系。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消费者群体是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信用行为主体, 社会诚信程度高低就是信用主体之间行为准则和诚信文化状况的反映。维护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和建立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仅靠某一信用主体的力量或道德的自律约束是不够的, 需要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及消费者群体在恪守信用的基础上互促共进, 需要建立以道德、法律和信誉机制为主的他律约束, 营造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和信用环境, 从而促进各信用行为主体形成一个竖立的平行四边形诚信合力。四大主体是四根柱石, 共同构成市场诚信、社会诚信的合力。

五、正确处理信用体系建设与应用的关系

信用体系建设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要以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为目的, 绝不能把它当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如果不能实际应用,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成了纸上谈兵、无的放矢。衡量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做得好不好, 只有一个标准, 那就是能否通过应用, 使信用缺失问题得到根治或缓解。之所以普遍认为上海、深圳的信用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除了对他们信用体系建设本身的工作表示肯定以外, 更重要的是见到了实效。比如, 上海的不良贷款率连续五年下降, 只有百分之二点几, 深圳甚至不到百分之一,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地方的政府规定, 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公务员录用、评选先进、出台优惠政策时, 把提交信用报告作为必经程序, 有的地方还把信用方面的要求嵌入标准合同文本或审批程序。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信用体系的实际运用, 反过来, 又进一步促进了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长春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 无论是建立工作小组也好, 还是做各种宣传活动也好, 关键是要看到效果, 不能搞形式主义, 要真正坚持长期化, 坚持不懈, 努力探索, 实事求是, 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姜增伟.反商业欺诈建设地方信用体系[J].中国经贸, 2007.6.

[2]李陵生, 齐晋.对县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师, 2008.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报告 篇5

2013年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市“两建”办、市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及区“两建办”的指导下,开拓创新,大力推进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信用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根据《**市诚信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送审稿)》,区发改和招商局对我区的规划进行了相应修编,形成报批稿报送管委会审批;出台了《**开发区社会法人和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暂行办法》、《**开发区信用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开发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暂行办法》、《**开发区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信息管理规范》等四项制度。区多个部门也结合实际出台或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开发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红名单”管理制度》、《开发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制度》;**工商分局出台《关于对个体工商户分类监管的意见》和《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区安监局出台了《**开发区安全生产培训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区财政局研究制定《**开发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开发区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区国土局研究制定《**开发区地产市场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划和制度的制定,为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为下一步工作扎实基础。

该项自评分:5分。

二、加快行业和部门信用记录体系建设

全区29个涉信部门中国共产党有25个单位依托本部门业务系统,加快推进本行业信用记录体系建设,加强对本行业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

区委组织部认真贯彻落实《**市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我区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对区内每个公务员的个人、家庭、单位、教育培训、工作、任免、奖惩等120余项信息进行登记,通过互联网或定期报送实现信息更新,确保数据准确,实现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区编办通过广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系统,把我区事业单位的名称、地址、章程、验资报告、法人代表以及单位的变更与注销等情况及时录入系统,并向社会公开,便于查询。区工商分局依托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信息系统录入我区注册企业的名称、地址、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巡查记录等情况,对全区企业信用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动态监管。区财政局依托**市政府采购网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区发改和招商局通过**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平台,按照有关规定在审批完成的两个工作日内及时录入和公布企业立项、用地审批、环评审批、招标核准等信息,公布了合同履约、质量安全检查等重大信息,以及建筑、施工、监理等企业及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情况和不良记录。区社保局依托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完成了人员信息采集和录入,不断完善信息管理制度,严把数据采集关,采取“一人登记一人核实”的办法,凭相关有效证件,做好采集工作。区交通运输局依托广东省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录入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等信息,并通过“广东省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网”向社会公布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结果,在全省实现共享。

区其他部门也通过各自业务信息系统对区内个人、企业、事业单位等,从多方面信息录入系统,并对外发布信息,方便群众办事。

该项自评分4.9分。

三、加强信用信息应用

我区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医疗卫生、工程建设、教育科研等重点领域,推进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相关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充分发挥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带头和引领推动作用。

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真执行药品流通领域“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监管“红名单”和“黑名单”制度,根据信用记录对药品流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进行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环境保护方面。区环保局根据有关规定,认真落实重点污染源信用评级、企业信用核查制度、污染源信用管理等制度。一是每年对重点污染源的废水、废气、噪声排放情况及总量控制、排污费缴纳、行政处罚、信访投诉情况等12项指标进行考核,评定环保信用评价等级,以绿牌、黄牌、红牌标识,对列入红牌和黄牌的重点污染源进行环境信用跟踪,及时将评**果上报省市,统一在广东环境保护公众网等媒体公布。二是对我区申报相关荣誉的企业及企业负责人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核查,出具守法证明。对申请龙头企业的企业进行核查,出具环保初审意见。2013年为我区两家企业出具了环保初审意见。通过实行企业信用核查制度,有力促进了企业主动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意识,提高了企业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医疗卫生方面。区卫生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将严重不良行为者纳入黑名单,严格执行以市场准入限制和市场清退为主要内容的惩戒措施。开展对四家民营医院进行了全面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下达监督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认真落实《2013年全省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精神,成立了监督检查小组,开展历时5天的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检查行动,共出动卫生监督人员30人次,卫生监督车辆6辆次,监督检查医疗机构20家,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单位进行了卫生行政处罚。

工程建设方面。区住建局认真落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黑名单”,列入“黑名单”企业不得参加我区工程投标。在投标中,要求招标单位、招标代理机构和投标单位签署《诚信承诺书》。同时,依托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企业诚信评价系统,建立统分结合、互联共享的综合性信用信息数据库。将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与其投标行为挂钩,对施工企业实行差异化管理。认真执行《广东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责扣分通知书》,对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企业、施工企业试行扣分制,督促其履行职责。四是规划科的业务办理需填写诚信承诺书,建立信用制度。

教育科研方面。区经贸和科技局要求推荐企业申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时,必须提交信用报告,对信用不良的企业不予推荐;在评选开发区技术创新奖励时,对资质差、诚信度差的企业不予入围;要求企业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时,对信用等级低的企业,不予推荐。通过上述工作和措施,较好的鼓励了企业守信行为,强化了其信用意识。区教育局对学校领导干部的诚信教育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把中心组学习作为进行诚信教育的的主渠道,并定期举办诚信教育专题讲座,对广大教职工主要采取宣传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把政治、业务学习日作为开展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采用课堂教育为主,课外、校外活动为辅的形式,使诚信教育渗透到各项德育活动之中。校班会、升旗仪式、团队活动,都要因时制宜,配合进行诚信教育。

产品质量方面。区经济贸易和科技局(质监局)积极配合市质监局对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发生产品质量责任事故的行为,建立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构建信息监管与诚信评估体系。认真配合市里贯彻《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工业企业(必备条件)分类监管工作指引》,对企业进行分类监管,并开展质量强区活动,对产品质量好、服务质量优,企业信誉高的企业进行奖励。

融资方面。区新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区发改和招商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上报国家、省、市发改部门的企业发行债券申报材料中,要求发行企业及各中介机构出具无重大违法、无重大诉讼、无违约或延付的情况说明、公司债券信用承诺书,要求新域公司提交由中国人民银行出具的企业基本信用信息报告及由评估公司出具的信用等级报告等文件,确保上报材料的真实、准确、无重大遗漏。

区国土资源局根据《关于加强房地产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地产市场交易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开发区地产市场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对在土地交易过程中,单位和个人有不在约定时间内签订土地确认书、出让合同,伪造公文,土地估价机构有恶意压价、行贿,迎合委托方出具失实报告等违规现象的,将列入黑名单。被列入黑名单的单位和个人将报送区纪委并按照信息公开程序录入门户网站黑名单专栏予以公示,公示期内不得参与我区国土资源系统组织的土地交易、土地估价等活动。我区的土地执法执行“重点地区重点管理”和“黑名单”制度,对发生重大典型违法用地案件、重大信访事件用地重点地区,根据对违法用地性质、负面影响等特别严重的单位或个人,被列入禁止供地“黑名单”,在区国土资源局信息公布栏中公开,禁止其在开发区范围内参加土地竞买活动。

区财政局加强政府采购信用体系建设,着重从政府采购“黑名单”管理入手,要求政府采购供应商、代理机构和评审专家在我区政府采购相关活动中,出具信用承诺书,对有不诚信行为的,列入黑名单,从而使政府采购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区工商分局、**工商分局认真落实《广东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办法》,按企业遵守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情况及违法违规情节轻重,对企业分为A类、B类、C类、D类共4个管理类别,针对不同管理类别分别采取激励、警示、惩戒和淘汰等监管措施进行跟踪监管。目前我区建成区有各类主体A类4989户,B类120户、C类14户、D类1户。

开发区国税局、开发区地税局、**国税局、**地税局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企业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领购、财务报表等进行全面的评价,把纳税人信用等级分A、B、C、D四个等级。2010-2011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已结束,我区纳税人被评为A级有17户,B级2787户,C级47户,无D级纳税人。2012-2013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开展将在2014年进行。评定的结果通过媒体、网站向社会各界公告,强化诚信纳税意识,创造良好税收环境。

区发改和招商局在企业项目备案中,要求内资及外资企业提供由银行开具的资金证明,确保启动资金充足,推进项目顺利建设。

区水务局根据水利部制定发布的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标准,开展我区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积极配合市局及其他县市做好水利企业调查评级工作,不断规范我区及市的水利工程招投标活动。

区交通运输局贯彻执行《广东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实施细则》,每年对区内规模以上道路运输企业开展一次质量信誉考核。建立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档案,企业质量信誉等级分为优良、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分别用AAA级、AA级、A级和B级表示。交通主管部门在实施道路客运班线经营许可时,参考企业的客运质量信誉考核结果,择优许可。道路运输企业上一质量信誉等级为B级或上两连续考核为A级的,责令其进行为期半年的整改。整改期内,暂停办理客运新增许可业务。整改不合格并且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吊销经营许可。

该项自评分:5分

四、积极开展政务诚信建设

(一)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健全行政决策程序。通过行政决策机制公开透明,决策过程规范严谨,决策决定科学全面,决策落实有力有序,社会各界对我区工作满意度逐步提高。一是公开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通过我区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二是依法组织决策事项听证。对于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事项,由决策承办单位组织听证。如硇洲自来水调价、**岛北部填海、**岛航道疏浚等重大事项都进行了听证会,充分保障了群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三是认真执行专家咨询制度。对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都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审查,保证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四是严格进行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充分发挥法制部门的参谋、卫士作用,不断完善依法决策机制,严把法律关口,确保行政决策依法规范进行。五是坚持重大行政决策经区党政班子会议研究决定。

(二)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我区着力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目前全区各部门共有649个服务事项进驻网上办事大厅。完善信息监督平台。通过“村务e路通”、“民声e路通”、“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督查督办电子监察系统”、“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形成了网络监督的系列平台,显着推进我区行政效率、确保规范执法。认真执行市监察局2013年5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对行政执法监察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我区执法部门权力的行使,加强重点领域在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方面的执法监督,加强电子监察、明察暗访、加大违法行政执法的纠正、查处力度以及对重点领域的治理力度等措施来保证落实。

(三)加大政府政务公开。我区进一步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力度,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区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实施工作。二是制定相关制度和规范。组织制定了《信息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等具体工作流程,制定印发了政府信息发布审签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等,明确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发布程序及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的流程、时限等,规范政府信息发布和公开申请的受理、办理工作。对到现场申请的,原则上要求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及时进行流转,并做好登记和签收工作。三是编制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确定政府信息公开中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内容、受理机构、受理程序、公开方式、监督渠道等。四是主要以开发区政府网站为基础,采用开发区政府网站、LED电子显示屏、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使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更加丰富。2013年,按照市政府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要求,我区针对政府信息进行了梳理和编目,共计产生各类政府信息1621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621条,全文电子化率为100%。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取得明显成效。在主动公开的信息中主要包括了产业发展政策、项目建设规划、招标公告、企业年审、区财政预决算信息等方面的内容。2013年发布区内要闻1013条,利用LED大屏幕编发日常信息216条,还利用《碧海银沙》网站、《**日报》等媒体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我区2013共接受市民咨询362人次,咨询电话接听139次;截至目前我区政府网站累计访问量已达910万多人次。

(四)认真做好守信和服务承诺。我区制定了限时办结制度、首问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三个制度的实施,最大程度地提高我区行政服务效率和质量,确保行政事项按照法定时限办结。各部门在区官方网站上公开行政许可的办事程序、提交材料、办结时限等情况,认真按照承诺时限完成工作。我区加快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平台建设,各部门已经完成了编制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服务事项等三大类事项的办事指南,明确了办事内容、承诺了办结时限。“网上办事大厅”设有查询和评价机制,对不按承诺办结等情况群众可给予最差评价,有效地监督各职能部门必须按承诺限时办结事项。

(五)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我区公共债务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地方性债务,主要是以前在建设、教育、三农等方面形成的历史性债务;另一部分是当前我区大开发通过融资形成的债务。为防范债务风险,确保我区政府信用,我区加强领导,设立专门机构统筹债务清偿。2010年成立了债权债务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区属单位历史性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并将化债工作作为考核单位领导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规定今后任何单位不得擅自举债。我区加强制度建设,拟定了《**开发区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借用还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规范举债行为。我区积极消化原有债务。2012年我区专门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4439.9万元。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都相应安排一定的债券债务清理经费,如2013年安排了597万元,2014年安排240万元。同时,确保融资贷款本息按时还付。为保证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每年财政都安排足够的资金确保按时还付。2013年财政在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中安排归还贷款本息65272万元;2014年在土地出让金中安排到期还本付息资金21422万元,在财政预算资金中安排融资偿债基金10000万元,在其他资金中安排20028万元,全年安排资金51450万元。

(六)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一是认真执行《广东省公务员考核办法(试行)》及《**市市直机关科级及以下公务员考核实施细则(试行)》,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考核工作,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二是加强公务员的诚信教育与培训。2013年12月,对全区公务员及参公人员进行了“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培训,并进行考试,成绩计入《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以提高公务员基本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促进公务员树立诚信意识。

该项自评分:5分

五、加强司法公信建设

(一)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和信息披露平台。依托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行政网站,建立司法执法行政系统诚信信息平台,提供法务、检务、司法等信息及时予以公示,方便公众用户查询资讯。

(二)健全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区法院设立开通门户官方网站,公开基本院务、各类裁判文书,实时更新法院信息动态,确保法院工作阳光下运转,与市中院、省高院、区纪委等建立链接;开通腾讯微博,在全市基层法院中首家进行微博庭审直播,微博开播以来网络点击量超过4万次,案件直播最高点击量高达6千余次,并将直播方式扩大到电视、电台;建立健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针对久拖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定期予以通报,助推社会诚信。区检察院做好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建立健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机制,实行专人负责和电话、网络预约,对登记、审核、查询、出示无行贿犯罪证明等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极大便利了查询单位。2012年3月1日以来,共办理查询申请281件,出具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告知函281份。区政法委(司法局)制定了政务公开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在局内设立政务公开栏,固定性地公开该局职能、办事程序、服务承诺、财务开支等内容,设立投诉信箱,公开监督电话。在互联网上设立电子邮箱,对外公开本局的办事程序和各项事务等,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通过这些渠道及时受理、查处、整改并回复当事人,并鼓励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区公安分局建立健全制度,以强化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为重点,全力确保全区经济秩序和谐。2013年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成绩突出,共破案1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人,移送起诉15人。成功侦办**农村信用社陈某为首的特大系列骗取贷款案(涉案4人,涉案金额980余万元),为我区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与工商、税务、银监会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公开检查与专门整治等形式,开展打击传销、假发票、假币和银行卡等犯罪的专项行动,出动警力20人/次,车辆10台/次,开展清查整治行动20次,收缴假币2550元。

(三)加强司法与政府部门联动。区法院加强与综治、公安、检察、工商、宣传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交流情况,同心协力共创社会信用体系。区检察院开展阳光检务,制定宣传手册,公开部门电话,与群众互动,接受群众监督。区司法局制定了《开发区司法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联动机制》、《开发区司法局和信访局建立联动机制》等有关制度,有效推动全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和谐开发区。区公安分局联合经贸、工商、消防、国资、电力等部门开展打击盗窃破坏电力、电信、广播电视、市政、消防设施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有效遏制破坏“三电”设施行为,确保一方平安。

(四)加强司法执法和从业人员诚信建设。区法院注重干警自身诚信建设,不仅对领导干部岗位进行廉政信息登记,还对所有在编在岗工作人员廉政情况进行申报登记;进行清退会员卡专项活动,并对违规配置、使用公车、经商营利活动展开自查工作;每月开展1-2次审务督察,对窗口作风、窗口建设、公务用车、考勤以及八项规定内容进行督察;定期开展法官讲坛、廉政讲座等形式,注重干警诚信思想建设,落实司法为民。公安部门坚持从严治警,对发现有法不依、执法不公、不作为、乱作为等重大执法过错问题的,坚决纠正执法过错和追究审批人、审核人和承办人等有关人员的责任。区检察院开展警车、粤O牌车的专项督查活动,严格警车使用;加强上下班纪律,严格考勤及请假制度;抓紧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认真执行检察人员八小时外行为禁令,不断提高拒腐防变意识和抵御风险能力。

本项自评分:5分

六、诚信文化建设

(一)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一是丰富宣传形式,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创新宣传方式,在区网站开设“三打两建在行动”专栏,在新浪网开通微博,定期发放最新动态和图片,吸引网民的关注和支持。注重向深度延伸,向广度拓展,向农村、社区推进,采用户外宣传、悬挂条幅,印发海报、制作专栏、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信用体系建设,举行大型户外宣传活动20多场次,悬挂宣传条幅200多条,印发宣传海报500多份,制作专栏多块、专题23期等,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宣传效果,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二是加强舆论引导,持续宣传发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教育作用,制作了《重拳出击,开发区“三打两建”捷报传》电视专题片和DVD光碟,在《**日报》刊发《开发区“三打”利剑出鞘,护航发展》专题文章,大力宣传我区“三打两建”工作情况及成效。区党政领导亲自参与大型宣传活动,区党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接受**电视台、**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专访,畅谈我区要借力“两建”,助力“二次创业”。我区行动新闻、消息被中央、省级主流媒体采用共16篇,在市级媒体刊登、播放新闻简讯43篇次,在各种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刊发250多篇次。

(二)加强诚信文化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一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诚信建设知识讲座,普及信用建设的法律法规。区团委去年3月结合3·5学雷锋中国志愿者日开展了“诚信、守法、包容、友善”学雷锋活动及助力建设诚信社会万人签名活动。数十名志愿者在霞海市场门前搭建起“便民服务一条街”。泉庄街道办、可口可乐公司、海滨船厂等政企单位志愿者参与了服务活动,用行动传递正能量。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做好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区发改招商局印发信用基本知识,发至各单位,对信用知识进行宣传。二是加强诚信文化教育。区教育局认真落实《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开设诚信教育课的通知》,要求全区中小学从2013年秋季起开设诚信教育课,明确将诚信教育课纳入小学和初中阶段地方课程,每学年保证8-10个学时教学活动时间。把对青少年学生的诚信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来抓,采用课堂教育为主,课外、校外活动为辅的形式,把德育活动作为向学生宣传诚信知识的重要载体,使诚信教育渗透到各项德育活动之中。三是举办诚信教育培训,打造城信开发区。我区在**大厦举办村官“廉洁诚信”培训班,全区街道、村共计140人参加了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加强了基层农村干部党性修养,提高队伍素质。

(三)积极开展诚信创建活动。

区旅游局贯彻落实《旅游法》,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督促旅行社、饭店、景区(点)在营业场所的醒目位置摆放诚信经营宣传品供游客取用,张贴诚信经营宣传画,设置宣传展板,引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自觉规范经营行为,信守合同;区教育局全面深入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树立诚实守信的行业新风,以诚信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完善诚信评定制度,不断增强诚信教育实效。

区物价局开展价格诚信活动,一是在2013年上半年对我区农贸市场进行为期6个月的明码标价专项整治,解决农贸市场不标价、虚标价、乱标价的突出问题;二是加强价格投诉举报体系建设。对12358价格举报进行24小时快速处理,2013年6月,12358价格举报电话值班人员接到群众投诉东简食品公司提高屠宰加工服务收费标准的问题,接报后快速检查小组立即赶赴该公司了解情况,及时处理价格投诉。三是加强案件查办力度。着重于房地产、出租车、物业、超市、教育、医疗等行业的价格规范。从2013年1月起至8月,共出动80人次,对5个在售楼盘的商品房明码标价情况及全区平价商店、超市、农贸市场的粮油食品、超市零售业、液化气、停车场等价费情况进行监管。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促进我区市场健康发展。

(四)推进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我区在加强以“重承诺、守信誉”为重点的创建诚信政府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以“重合同、守信用”为重点的企业诚信建设,引导企业树立“诚信塑造人格”、“守信可受益”、“失信遭惩罚”的理念,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市举办的企业信用培训班,参与“诚信守法示范企业”创建评选活动。2013年,我区有海滨宾馆、君豪酒店、康益广场等25家企业被**市消委会评为消费者“诚信单位”。区工商分局认真开展企业“守合同重信用”申报活动,引导企业诚信守约经营,促进社会良好信用观念形成。**工商分局加强检查力度,严格执法,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加强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观念,创造诚信经商环境。

该项自评分5分。

综合评述,我区2013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自评分为29.9分。

社会保险体系建设 篇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014年1月1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会议原则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已经从金融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二、试题设计

“信,国之宝也”“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目前,信用缺失仍是我国发展中突出的“软肋”。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逃债骗贷、学术不端等屡见不鲜,广大企业和公众深受其害。2014年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2)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何意义。

(3)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在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如何发挥带头作用。

(4)诚信与失信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据此说明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依据。

三、参考答案

(1)①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贷款消费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消费类型。贷款时银行要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根据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提高个人信用水平,是扩大贷款消费、促进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需要。

②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是推动企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③市场交易必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监督、惩戒失信行为,是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

④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①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利于弘扬时代新风和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增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信心。

(3)①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政府的职能是管理与服务。在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诚信政府。

补救一个错误,与时间无任何的关系,主动寻求一个新的开始永不为迟。

生命如自助餐厅,要吃什么菜自己选择。

②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带头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4)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正确与否,要看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信用缺失仍是我国目前发展中突出的“软肋”,广大企业和公众深受其害。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保护群众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社会保险体系建设 篇7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道德,产权,法律,和谐社会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的社会实施机制, 也是具体作用和影响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 人们交往和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 但是有限的现金越来越成为制约交易的“瓶颈”, 传统的“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信用交易必然产生并越来越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方式。但是交易的不安全性和交易的风险也同时增加了, 当授信人 (债权人) 授信失当或受信人 (债务人) 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 就会产生信用风险。因此, 任何现代社会都需要一整套严格而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同时, 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 在我国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虽然强调“人无信义、无以立足,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以及“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准则, 但从未形成完善的商品经济信用制度。自明清以来我国也曾出现过以“晋商票号”为代表的高风险的金融业, 并以其良好的信用高效率运营, 在国内、国际享誉一时。但因其不能顺应社会发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昙花一现就湮没了。清末至民国时期, 随着外国银行业进入国内, 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信用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商品经济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但由于国内战乱不断, 未能正常发展。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又很快效仿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所有的商品经济法律制度被消灭殆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社会商品交易关系被抑制萎缩, 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非商品经济的垂直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在本质上是基于计划经济指令性特征的信用关系, 具有显而易见的可靠性, 但由于这种信用关系对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度限制和对生产力的捆绑约束, 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 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信用关系已不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重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信用体系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三、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现状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虽然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 但是现代市场经济所必备的社会信用体系却没有相应建立起来, 导致经济生活中失信的行为越来越广泛, 情节越来越恶劣:从生活消费中的假烟、假酒、假药, 到生产过程中的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从经济领域中的假批文、假发票、假币, 到政治领域的假话、假数字、假政绩等等。因此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 我们这个历来以道德诚信为本的文明大国, “诚信”却遭到了空前的大损伤。如今, 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的信用, 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 无不受到质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家信用受到怀疑

政府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本应成为社会信用的典范, 但有的地方政府出现朝令夕改、甚至公然指使授意企业作假的失信行为, 而大部分腐败行为就是根源于个别官员对于社会与公众的失信。政府信用缺失现象也由官僚主义的行政作风盛行, 贪污受贿, 徇私舞弊得到了验证, 这些现象影响了国家信用。

(二) 金融和企业信用发生危机

大量企业逃避银行债务, 意味着银行无法对广大储户负责, 银行信用也不再是金字招牌。企业为逃避债务而失信的行为如: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拒不履约行为等, 造成了经济秩序混乱。有资料表明, 我国每年因企业信用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 占我国GDP的10%-20%。毁约、违约、欺诈性签约、假冒伪劣问题时有发生, 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

(三) 消费信用发生危机

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一些违法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 大肆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如前几年在安徽阜阳发生的伪劣奶粉事件、2008年发生的粮食供应缺斤少两、“三鹿”事件等, 这些都属于偏离市场经济的行为, 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 信用的缺失还直接破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环境。如果市场中充斥着尔虞我诈, 谁也不相信谁, 那还怎么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社会信用缺失的成因

当前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将信用作为社会最重要与最基本的行为标准, 并将其作为一个普遍习惯;而在我们这样一个道德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却有许多人和许多行业不讲信用,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以往信用主要是由道德进行规范, 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过程中, 原有道德规范体系受到冲击, 新的规则还没有完善起来。所以社会信用缺乏坚实的支撑。因为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不同, 其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因此传统道德观念难免出现滑坡, 这也是导致人们背离诚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 产权界定模糊, 信用缺乏必要的基础。目前, 我国虽然进行了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等重大改革,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但是, 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权制度并没有真正消除, 至今国有企业产权界限仍然有些模糊, 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和经营者不是企业家和银行家, 而是政府官员, 在他们眼里, 企业和银行都是国家的。因此, 企业举债要么千年不还, 要么是假破产真逃债。这不仅无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 而且破坏了人们心目中的借债还钱的理念。

第三, 缺乏建设社会信用制度所必须的法律手段。与不同的社会背景相契合, 信用本身也经历了道德化和商业化两个阶段。在信用道德化阶段, 法律对信用的调整并不占主导。在信用商业化阶段, 对个体而言, 信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诚实与否的道德评价, 而是由个人与社会经济交往的具体行为构成的。信用直接对应经济利益, 是一种商业资源, 大量交易都必须建立在守信之上, 然后才谈得上交易的安全和迅捷问题。信用商业化了, 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还几乎是空白。

第四, 国家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政府的信用监管力度不够。受旧体制的影响, 我国国家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尤其国家信用监管体系缺乏法律法规约束, 失信行为没有及时处罚, 专门的信用监管机构缺乏, 信用信息掌控缺乏有效管理, 这些都表明政府的信用监管力度不够。

五、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和谐社会相协调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议

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建立规范的、富有活力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 形成良好的信用秩序, 是一个涉及文化和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国情, 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 加强道德教育的制度建设,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信用教育可从道德教育着手, 诚信是信用制度的中心环节, 诚信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作为市场主体, 对人对事都要诚心实意, 在生产经营中, 讲信用、信誉、信义, 才能可持续发展。“讲信用”是我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美德, 是“人立之本, 业兴之据, 国强之基”。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自愿诚信基础上的信用关系。诚信是信用关系的基石。开放的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弘扬“讲信用”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道德教育的制度建设, 我们应深入农村和城市的各个方位, 开展多种活动, 利用多种渠道, 让广大群众认识到“遵守诚信”对社会信用和个人权益的保障的重要性, 认识到信用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和理性经济行为, 使“讲信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操守, 一种理念, 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为社会信用奠定必要的产权基础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因为,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就是一个履行契约的信用行为的过程。在信用建设中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明晰的产权界定,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交换和竞争的高级形式是信用, 产权界限模糊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换和竞争, 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信用, 因此产权是信用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只有产权明晰, 企业才能够真正成为重视信用形象和观念的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标。

(三) 加强信用立法和执法, 创造一个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于信用的保障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 信用应该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通过法律的强行履约机制来维护社会信用, 对于严重违反道德不讲信用的行为, 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予以惩戒。信用立法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作用制度和作用体系的保障和基础,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 使市场交易中的失信行为无便宜可占, 以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加大信用执法, 要严格信用监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在公、检、法部门和银行税务系统等机构之间建立网络执法监管体系, 提高对失信者的行为信息掌控和市场监管力度, 努力创造一个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

(四) 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管理体系, 树立国家信用的良好形象

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应逐步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和管理体系, 加快信用信息的市场化、公开化。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我国社会信用的缺失与国家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和滞后性有着直接关系。在维护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职能的情况下, 进一步建立政府和民众信用互动机制, 颁布和出台系统、现代的规范信用活动的法律法规, 有利于政府的信用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现代化的国家只有进一步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加强政府信用监管力度, 才能在群众心目中建立起心悦诚服的国家信用、政府诚信的良好形象, 从而完善政府提供公平服务的公共职能,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总之,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取向的完善和发展。只有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构筑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 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谐。

参考文献

[1]、王椿阳, 朱永新, 张建波.和谐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思考[J].理论探索, 2007 (2) .

[2]、夏善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J].国际经济合作, 2008 (1) .

[3]、广东经济学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社会保险体系建设 篇8

一、“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是“三农”保险的支撑和依托, 是“三农”保险运行中基础性的配套平台, 因此它们两者密不可分, 共同构成农业风险化解机制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保险实践中, 农业经济的稳定, 农民生活的和谐也是上述两者合力共同推动的结果。可以说, 离开了“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 “三农”保险业务会因缺乏着力点而无法开展, 作用也无法体现;反之,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将是一架毫无用处的空壳。所以, 总结和宣传“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意义除了它对于“三农”保险的基础平台和配套网络的作用以外, 我们还应从“三农”保险的作用来折射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从“三农”层面上看, 通过“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 “三农”保险迅速开辟了一条稳定而重要的救灾资金筹集渠道, 为农业生产和受灾的农民群众提供及时的经济补偿, 有效解决了灾后重建资金短缺和农民群众因灾返贫问题, 进一步增强了农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的“稳定器”和“保护伞”;通过“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这一平台, 党和政府的惠民爱民政策能够充分体现, 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放大效应也能迅速得以反映;通过“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这一平台, 可以推动农村融资模式创新, 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 优化农村信贷环境, 推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帮助农户更好地解决贷款难问题。

从政府层面上看,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为政府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搭建了有效平台, 是政府服务农村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是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协同共建、共推“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等方式, 探索“政府搭台、公司运作”的“三农”保险运行新模式, 这一模式优化了“三农”保险服务机制, 成功地跨越了“三农”保险服务农户的最后“一米线”, 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从保险公司层面上看:第一, 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加快开拓农村市场的战略选择。保险公司要实现产品、服务、人员“三下乡”, 开拓并占领农村保险市场, 就必须建立健全扎根于农村的营业机构和服务网络, 实现与客户“面对面”接触和“零距离”销售, 快捷地对农村居民进行业务宣导和提供优质服务, 从而扩大公司在农村地区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全面提升公司在农村市场的覆盖面和渗透度;第二, 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巩固和强化保险公司农村市场先发优势的有效途径。保险公司通过进一步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建设标准与管理模式, 盘活现有农村网点资源, 并以此为依托, 进一步壮大农村销售队伍, 加大产品投放, 提高服务水平, 巩固和强化公司在农村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引领地位;第三, 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确保“三农”保险依法合规经营的必然要求。保险公司通过加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将机构网络延伸至乡镇和村级, 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涉农一线, 实现“网络到村、服务到户”, 从而为强力推进承保理赔到户提供依托和支撑, 切实做到“三农”保险依法合规经营和规范发展。

二、“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在河北省的实践

(一)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站点覆盖情况。

截至2015年, 河北省共设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11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01个县、6个自治县、1, 970个乡 (镇) 、50, 201个行政村。目前, 全省已建成“三农”保险服务部547个, “三农”保险服务站1, 907个, 乡 (镇) 覆盖率达到96.8%, “三农”保险服务点43, 706个, 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7.06%。

2、“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队伍建设情况。人保财险河北省分公司通过系统内招聘和系统外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机构进行了人员配备和补充。截至2 0 1 5 年12月底, 河北省分公司共有46, 870名“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人员, 其中服务部工作人员2, 361人, 配备乡 (镇) 一级农险工作人员2, 068人, 落实村级协保员42, 441人。各地市公司“三农”保险服务部、站、点工作人员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二)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1、“三农”保险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一是农村地理环境恶劣。农业保险具有保险标的分散性的特征, 这一特点决定了农险工作量比较大。河北省山地面积为90, 280km2, 占河北省总面积的48.1%。由于地理条件的恶劣性, 增加了工作难度, 此种状况严重打击了农险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阻碍了“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数据显示, 2014年河北省保险密度为1, 262元/人, 保险深度为3.17%。加上河北省的城乡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河北省农村的经济状况还处于落后状态, 这些情况都决定了河北省“三农”保险发展水平的滞后;三是农民保险意识淡薄。“三农”保险是一种无形的产品, 它并不能给农民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这一特点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和投保积极性, 加之一直以来“靠天吃饭”的保守意识在农民脑中根深蒂固。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双重制约了政策性“三农”保险的发展;四是政府支持缺乏主动性。“三农”保险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 各级政府本应该主动引导和支持。但是经过调研, 我们发现“三农”保险每年的财政补贴资金都存在到位迟滞的问题, 特别是地方财政补贴的到位迟滞问题尤其普遍, 这一现象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三农”保险的发展;五是“三农”保险立法缺失。2013年3月1日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 虽然填补了我国农业保险立法的空白, 但是该条例并未明确指出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包括哪些方面, 严重限制了“三农”保险的快速健康发展, 影响了“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

2、服务站点覆盖面尚未达标。

截至2015年12月底, 全省落实“三农”保险服务部547个, 建成“三农”保险服务站的乡 (镇) 有1, 907个, 乡 (镇) 覆盖率为96.8%, 但仍未达到“三农”保险服务站乡 (镇) 全覆盖的要求;同时, 全省设有“三农”保险服务点的行政村共42, 441个, 行政村覆盖率只有87.06%, 远远低于河北省分公司关于服务点覆盖率的要求。由此可见, 河北省“三农”保险服务部的站、点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3、服务队伍执行力亟须加强。

由于各市分公司的农险部门工作人员是一支较为年轻的队伍, 并且绝大多数县支公司并没有单独设立农险部, 所以人员配置成为约束“三农”保险发展的瓶颈问题。另外, 除了人员短缺、人员配置的矛盾突出外, 如何发挥现有农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调研中, 我们发现一些市分公司对待农险工作缺少积极性和责任心, 仅仅满足于当二传手, 对省分公司的各项要求仅仅停留在简单传达的层面, 甚至连二传手也当得不合格, 对于很多工作要求、政策和信息到了市公司层面就大幅衰减, 并不能及时传递到县支公司。市分公司尚且如此, 县支公司则更加离谱。比如, 有的县支公司不仅不按要求收集备案协保员的基础信息, 甚至不知道协保员劳务费用如何支付, 对于业务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更是缺少深入思考和主动性, 甚至就连对农险业务的认识都出现了偏差, 存在思维误区和抵触情绪。

4、服务体系实效有待发挥。虽然河北省分公司的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有很多已经建成的服务站、点流于形式, 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率,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保员的工作经费支付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协保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基层服务体系和农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部分“三农”保险服务网点建设未达标, 有些乡 (镇) 服务站、点标牌悬挂和制度上墙并未完全落实到位;三是服务站、点管理良莠不齐, 部分站、点流于形式, 挂牌了事, 不仅承保、理赔、报案等业务信息不齐全, 并且尚未建立台账, 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导致服务站、点产能的挖掘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四是服务部建设严重滞后, 部分基层支公司缺乏主动性, 对服务部选址、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申报等工作未能及时开展, 从而造成服务体系建设进度落后的被动局面。

三、“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完善措施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一步破解“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一) 不断改善“三农”保险生态环境。

构建良好的农村保险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保险公司、司法部门、农村企业和农户应形成共建机制, 以促进农村保险的快速发展。首先, 加强地方政府主导, 推动农村保险生态建设。尤其是县乡一级政府, 他们的导向对“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县乡一级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抓落实上, 包括政策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落实;其次, 健全保险法制, 营造有利于农村保险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立法部门应尽快调研农村保险建设的立法工作, 进一步修订完善《保险法》、《农业法》、《农业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 明确政府各部门在支持“三农”保险中的职责, 从根本上加大法律的威慑力;最后, 保险公司应主动出击, 提高对农村保险市场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加大在农村的宣传力度, 逐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而且还要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比如提高农村一线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发适销对路的农村保险产品、健全农村保险服务网络等。

(二) 分步实现服务站点全覆盖。

目前,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点的行政村覆盖率只有87.06%。为了尽快弥补这一空白, 河北省分公司应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进一步推进“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全面推进阶段 (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 , 各级单位积极组织完成辖区内“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理顺工作机制, 实现“三农”保险基层服务站、点的全覆盖;二是检查验收阶段 (2016年11月) , 由省“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 对各乡 (镇)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有关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三) 切实保障人财物力投入。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三农”保险的重要战略手段, 必须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 本文认为应主要从强化费用支持、强化人员保障两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1) 强化费用支持。充分的费用保障是建设和运营“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坚实基础。河北省分公司应出台服务体系建设费用支持的管理办法, 参照总公司设立“三农”保险发展专项基金, 一方面按河北省分公司总保费的0.5‰计提专项费用, 另一方面调减农险间接理赔费用标准, 分别用于网点设施补贴、宣传费用补贴、网点维持成本等。对营销服务部和服务站进行建设费用补贴, 凡是验收合格的“三农”营销服务部和服务站分别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用于其初期建设; (2) 强化人员保障。河北省分公司已成立了以省公司总经理为主任, 省分公司各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号工程”发展委员会。省分公司、市分公司和县级支公司设立“三农”保险部, 与农险事业部合作办公, 增设涉农保险协作、服务体系建设管理等岗位 (可兼岗) , 并加强县级支公司农险事业部、“三农”保险部的人员配备。“三农”保险服务站、点负责人的人选应在年龄、学历、工作经历、个人素质等方面设立较高的要求, 以保证服务体系的运转效率。

(四) 全面提高服务体系效能。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并非形象工程, 必须切实发挥其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河北省分公司部分基层服务站、点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实效这一问题,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建立外部专家协作网。通过聘请农业、畜牧、气象等部门专家, 成立农险专家协作网, 为农业生产、农险查勘定损及防灾防损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增加农险理赔车辆、电脑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对全省农险基层理赔人员统一配备农险专用查勘工具;根据县支公司开展农险业务的规模, 制定出明确的硬件配备标准, 对于农险年保费收入达到1, 000万元的县支公司配备专门的农险查勘车辆, 以确保农险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要不断引入科技的力量。比如, 把包括遥感技术、地理卫星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综合运用于洪涝灾害、低温霜冻、灾害农业旱灾等自然灾害侵袭过程中的监测预警, 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三农”保险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而且能够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 稳定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定。

(五) 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

拓展“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服务领域是中国人保财险服务保障民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河北省分公司要在提高服务体系效能的基础上, 不断地拓宽服务体系的服务领域, 设计开发一批“保障适度、保费合理、适销对路”的一揽子保险产品, 探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满足多元化需求。具体措施有:

1、积极推广“三农”保险综合服务。

根据农民在生产、生活、人身、财产等方面的保险需求, 结合各地市的特色产业, 先行推出保障水平适度、保险费用低廉、保单通俗易懂、理赔方便快捷的“三农”保险综合服务自主选择项目。比如, 在红色太行区创建一个“三农”保险综合服务示范区。除已开办的政策性险种外, 逐步试点开办成本价格类、气象指数类、产值收入类保险, 以及农村住房保险、农村人口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小额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村“五小”车辆保险、外出外来务工农民小额保险、乡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等险种。力争用2~3年全面覆盖红色太行区, 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农民在生活、生产、致富中最迫切的保险需求, 逐步建立起以农业生产、财产、人身、医疗为一体的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性农村保障服务体系, 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三农”保险综合保障的“太行模式”。

2、积极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涉农保险与信贷的协调配合, 构建政府、银行、保险等共同参与、共同承担的合作机制, 推广小额信贷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符合农村实际的产品, 增强农村农民的融资能力和风险保障能力。这方面, 陕西设施农业“银保富”产品、宁波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广东“政银保”农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已经有了很好探索, 值得推广借鉴。

3、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共享机制。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篇9

1.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而且该制度下的救助衡量标准是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政府进而可以更科学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

在陕甘宁边区,针对农村生产能力低下,人们的生活没有保障,村民就自己团结起来,集股进行医疗互助,共同抵御伤病对家庭的冲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这个雏形下进行系统的完善而建立的。在政府组织下,农民自愿参与,个人、集体、政府多方集资。将政府纳入到筹资体系中,从而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1.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发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中国自主探索适宜中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有重要的意义,新农保以保障农村居民老年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农村居民在老农保的基础上增加了养老金,而这一部分全部由政府负责支付,这一新举措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养老负担。

1.4 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除了进行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外,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中央加大了对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特别支持边远地区的卫生室建设,将建设目标进行具体的量化,政府着力培训乡镇医护人员,在软件条件上狠下功夫。在这种大力扶持之下,农村的公共卫生事业正在加快脚步发展,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较窄,保障程度不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群体迅速扩大,但针对失地农民群体的保障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农民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所知甚少,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程度。

2.2 资金支持不足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难点所在。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个人、集体、政府三方筹资的机制,但是真正在实施的过程中,个人的筹资比例还是非常高,社会保险在一些地方形同个人储蓄。

2.3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管理分散和法制缺位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是城乡分割开来的,多头管理,存在着城乡衔接问题,而且具体到各个部门来说,许多机构都涉及到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管理分散尤为显著。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透明度较低[1]。

3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未来建设方向

面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不高的问题,政府应统筹城乡的社保制度,将农村与城市的部分保障机制并轨,着力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保障不足的问题。另外,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中央应明确自身在农村社会保障中重要的保障责任,制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财政预算[2]。

面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管理分散、法制缺位的情况,国家应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简化负责机构和办理手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整理服务资源,实现保障电子化、网络化,扩大农村居民的参与率。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建设,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大的法制体系中,实现办理的公开化、透明化。

摘要:社会保障事关国计民生,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农村社会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建立健全适宜我国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发展全局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方向,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迎生.市场转型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展与偏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84-90.

论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篇10

一、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人员诚信意识淡薄, 普遍存在失信现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然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 也不断的爆发出“信任危机”, 大学生考试作弊、随意更改成绩、修改履历、不及时还助学贷款等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我身心健康发展, 引起了社会各界人们的普遍关注。日常生活中, 经常听到“瘦肉精”、“地沟油”等诸多不诚信的现象, 造成人心惶惶, 使得人们之间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 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社会诚信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 各部门之间交流、沟通能力不强, 缺乏信息互通、交流与共享, 所以, 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很缺失,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正在逐渐降低。社会中干事情需要查询自己的信用信息, 查询时如果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比较完善, 就可以快速的进行查询, 但是, 目前, 由于诚信档案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查询信用信息时还必须在各个单位设立的诚信管理系统中查询, 这样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由于各个单位的系统功能不同, 也给查询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三) 社会诚信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还很缺失

21世纪, 法律已经成为必须知道的基础知识, 每个人都必须懂法, 遵法, 用法, 在社会生活中, 要时刻把法律作为自己做事情的基本准则, 遇到事情要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 目前, 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 与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还很缺失, 社会生活中, 人们还没有形成主动遵法, 守法, 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所以, 使得社会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不再信任,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的解决措施

(一) 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打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诚信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本, 没有诚信的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相关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一定要不断的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营造良好的社会整体诚信氛围。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来倡导社会人们都讲诚信, 提高社会人们的诚信意识。对于一些典型的讲诚信的事件, 一定要扩大宣传力度, 让人们看到讲诚信的好处, 从而自觉遵守相关制度, 做个诚信的好公民。

(二) 不断建立与健全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科学整理档案信息资源

政府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档案管理工作, 要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专门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由专人负责, 还要建立社会诚信档案信息数据管理库, 从而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建立好了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还应该科学的进行资源整合, 可以通过电子网络等渠道将社会诚信档案信息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并且由社会人们进行监督, 从而形成有效的社会诚信信息查询平台, 给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 相关部门完善与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 实现依法管理

法律法规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 所以, 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完善与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 并且积极宣传, 让人们都学会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社会信用行为。政府作为领导者, 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诚信行为, 一定要做好示范和表率作用, 使得社会人人都能遵守法律。政府, 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讲社会诚信的人, 一定要严惩, 不能有任何的徇私舞弊的行为出现, 建立起严格的奖惩制度。

(四) 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社会诚信档案的收集工作

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开展社会诚信档案的收集工作, 在收集时并不断的进行宣传教育, 让人们都明白讲诚信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的开始讲诚信。凡是与社会诚信有关的部门都有可能产生诚信档案, 所以, 一定要充分了解并且进行收集, 真正做好社会诚信档案管理工作, 使得全社会形成一种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得出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已经变得越来越少, 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缺失, 造成人心惶惶, 为此, 一定要不断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打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 让人们都懂得诚信的重要性, 并且不断的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让人们都能够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 实现档案的依法管理, 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

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21世纪, 诚信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确保社会和谐的关键性支柱;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中失去诚信的现象正在不断的增加,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就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会诚信,诚信档案

参考文献

[1]肖文建, 魏芙蓉, 马兰, 陈丽娜.论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J].档案学通讯, 2012 (06) .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11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执政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021—0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展示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和建设任务,并且指明了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建设的大方向。2006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决策,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新特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和理论提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任务,展示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凸显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自觉意识

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本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这些问题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逐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新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006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促进和谐文化建设。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就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在和谐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起指导作用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谐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谐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和谐文化建设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文化建设就有了巨大的道德力量。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才能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导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进一步坚定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深化改革进程中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注重整体推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项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组合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我们要把握其内在联系,注重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四条基本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正确的政治导向、没有基本的政治立场、没有科学的构建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与话语权。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就是偏离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偏离了当代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原则,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过程。

4.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并认真实践和谐理念,培育并弘扬和谐精神。

(三)融入贯穿,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各级党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党委的重要日程,当作大事来抓,周密部署,精心指导,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规范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法规建设

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还要注重制度的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制度、机制与文化建设。

(五)包容整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核心价值体系,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其认同的程度。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被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同程度越高,它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就越大。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引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七)吸收借鉴,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以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还要大胆吸取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社会主义的要求对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成分。

(八)加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论甘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篇12

关键词:甘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 甘肃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历史上甘肃省和全国一样, 农民的养老一方面主要是靠家庭赡养方式, 即依靠子女、孙子孙女的照顾, 另一方面主要是靠土地收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种养老方式的实现越来越困难。首先, 家庭保障形式随着家庭规模、结构的变迁与人口的流动化和老龄化而难以实现。其次, 随着人口的增加,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持续扩展, 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加上农业生产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土地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 想依靠土地收入养老风险更大。

1992年, 民政部颁布实施《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1993年以来, 甘肃省先后在敦煌市和西固区等部分县 (市) 开展了试点工作。从1995年开始, 先在河西、兰州等率先“奔小康”的县 (市、区) 展开。到1997年, 在26个县和半数以上乡镇企业推开。但是, 1998年由于政府机构改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后无具体方案出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部门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停滞, 之后几年投保人数下降, 退保人数增多, 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2 农村合作医疗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医疗保障是通过农村合作医疗的方式实现的,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铺开, 家庭成为农村的基本生产单位, 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依托, 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迅速消失, 大部分农民只能靠自费医疗。因为收入水平低, 农民有病看不起,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许多农民处于“小病靠拖, 大病等死”的境地。

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国家于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5月, 甘肃省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包括张掖市山丹县等5个县区。中央财政补助10元, 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10元, 农民个人出资10元, 共同建立了合作医疗基金。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甘肃全省所有农村人口, 参合人数近1800万人, 占全省农业人口的90%。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对于建立农村居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的重心在城市, 对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不够重视。甘肃省农村的低保水平远远低于城市的低保水平 (见表1) , 近三年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不到城市的10%, 每月几元的补助对于那些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孤老残幼、收入水平位于当地贫困线以下的居民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一些偏远山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面和贫困程度很大。这些贫困人口的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救助。但是主要由于资金缺乏, 农村低保发展缓慢, 很多地方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钱定人”的现象, 覆盖面小且标准很低。

数据来源:甘肃统计年鉴2004年、2005年、2006年。

另外, 农村低保制度缺乏有效的政策依据。直到2006年, 在过去实施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和开展农村低保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甘肃省政府和省民政厅才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办法》, 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

2 甘肃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层次低

甘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 层次低, 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全省2500多万人, 农村人口为2046.94万人, 占总人口的81.9%, 其中有5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 占农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能够享有农村民政保障的只有“三无”农民、五保户和定期救济抚恤的一些贫困人口, 尚有很多贫困农民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的人群中, 大多是村干部、种养业大户、义务兵、民办教师等所谓的农村“富人”阶层, 而纯农户参加的人数较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由于有政府较大比例的补贴, 农民只缴纳少部分保险费, 参保面相对大些, 但是由于保障标准低,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2.2 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缺乏资金支持。资金筹集困难, 这是甘肃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难点。主要原因:

政府财政困难, 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甘肃近几年的财政支出远远高于财政收入, 财政赤字逐年增加, 2005年竟然达到174.78亿元 (见表2) 。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年年亏空, 毫无余力再给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资金支持。

数据来源:甘肃统计年鉴2006年。

集体经济薄弱,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近年来, 乡镇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及管理水平等约束, 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导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进一步下降, 从而减少农民非农收入。

农民收入水平低, 相当部分的农民目前尚不具备投保的收入水平。2005年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980元, 全国为3255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17%, 增长率比全国低3.9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薄弱, 自然条件恶劣;非农产业发展缓慢, 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难度增加;农民整体素质低, 限制了劳动力转移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农民收入一直处于低速增长阶段。

2.3 社会保障宣传教育工作滞后

农民社会保障意识淡薄, 对社会保障缺乏了解, 参与不积极。农民长期以来受封建文化的影响, 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应该由家庭来负责, 家庭保障在农民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是农民最传统的养老思想, 儿子是农民家庭保障的根本保证, 对现代的社会保障形式则不容易接受。这种思想不但使计划生育工作受阻而且制约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即使是经济情况比较好的地方, 农民投保意识也是很差, 他们更热衷于盖住房、装点门面, 甘肃省农户一直保持较高的建房热情, 2005年上半年全省农户住宅投资达10.35亿元, 占农户总投资的44.57%。

要想使农民打破传统, 树立起现代社会保障的意识,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民更新观念。然而, 各级领导对宣传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有些地方的农民虽然了解到社会保障这一新鲜事物, 但由于认识不够, 对社会保障存在猜疑的心理, 而有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则根本不知社会保障是何物。

2.4 社会保障处于探索阶段, 管理分散

甘肃省的农村社会保障处于探索阶段, 对于制度的规范只是进行了短期尝试, 存在阶段性、局部性的特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由民政部门管理,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后移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制定及组织实施都是由省卫生厅综合管理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则继续由民政厅管理。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农村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 使各种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力量难以形成合力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章制度不健全, 难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保障尚未立法, 更没形成法律体系, 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 资金使用存在较大风险;基金运营不合理, 保值增值困难。

3 构建甘肃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3.1 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的“稳定器”、“安全网”和改革的“缓冲器”的功能, 这就决定了社会保障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政府是社会保障产品的供给主体之一。社会保障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提供才能实现配给的公平和福利的最优, 因此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职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充分发挥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职能。甘肃省属于欠发达地区, 农民收入水平低, 政府财政困难, 只有中央政府给予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保证。近几年来国家财政状况较好, 已经具备这种能力。其次, 甘肃地方政府应加大筹资力度, 积极探索多渠道的筹资方式。

3.2 以政府出资为基础, 积极探索多渠道的筹资方式

资金筹集困难是甘肃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难点, 因此, 加大农保资金的筹集力度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以政府出资为基础。即使政府财政困难, 也应挤出资金来扶持“农保”的建立, 以履行政府的基本职责, 实现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平。各级政府应该克服困难, 多方筹资, 尽力扶持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其次, 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筹集“农保”经费, 如通过发行福利彩票、接收社会捐赠等。最后, 针对农户缴费难的问题, 可以采取“实物换保障”的办法, 根据不同对象, 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障费: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保障”;农村独生子女户或纯女户实行“计划生育换保障”;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农保”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加快“农保”建设步伐。

3.3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

为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 应将需要救助的所有农民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但是由于甘肃农村经济落后、政府财政吃紧、社会保障给付的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决定了甘肃农村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因此在制度建立初期应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原则, 尽可能的覆盖到所有的农民, 尤其是贫困农民。另外, 影响农村社会保障的因素例如物价指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等是不断变化的, 保障标准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4 适当发展农业保险, 将土地保障、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结合起来

虽然很多论证认为“土地保障”难以为农民提供基本甚至最低保障, 但土地至少在目前仍然能为农民提供部分经济保障。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 甘肃省农业自然灾害爆发频繁, 如何解决农业灾害损失的补偿问题是关键。可以探索通过适当发展农业保险的途径来解决农业灾害损失的补偿问题。农业保险一方面具有商业保险的特性, 另一面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通过农业保险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通过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 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把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作为对农民和落后地区进行转移支付的重要渠道;通过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土地生产风险, 增强土地保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家庭保障具有亲情慰藉和精神满足的功能, 弥补了其他保障项目主要通过资金和服务进行的局限。受经济状况、思想、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 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 家庭保障仍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保障是所有保障形式发展的终极目标, 社会保障取代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是必然趋势, 这个过程是渐进式的, 现阶段只有将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周瑞明.社会保障的新理念与中国农民扶持性社会保障体制[J].经济学家, 2006, (5) .

[2]在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现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薛金山, 2006, (4) 12.

[3]杨翠迎, 黄祖辉.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于城乡统筹考虑的一个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7-1.

[4]孙德才, 秦臻.甘肃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财会研究, , 2004, (8) .

上一篇:农民务工劳动者下一篇:聋儿教育中的操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