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课实录

2024-08-20

儿童诗教学课实录(精选6篇)

儿童诗教学课实录 篇1

一、聊诗激趣, 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微作文课, 微作文就是文字较少, 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以前我们读了很多儿童诗, 这节课就让我们做一回小诗人, 来学着写一写儿童诗。儿童诗究竟该怎么写呢?咱们先来看一首诗。

二、赏诗引路, 捕捉诗意

(一) 赏读儿童诗《爸爸的鼾声》

师:小朋友,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全班同学自读) 。

师: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听?

师: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作者由爸爸的鼾声想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问题开始提问, 渐渐引出关于想象的话题, 促进学生对诗中内容展开想象)

师:作者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在儿童诗的世界里, 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往往因为想象而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 写儿童诗, 想象很重要, 带着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再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引出关于想象的话题之后,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再次读一遍诗文, 让学生展开更多的联想)

板书:丰富的想象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二) 赏读儿童诗《萝卜》

师:听, 什么声音?哪来的笑声?原来是森林里的兔宝宝和大萝卜在玩捉迷藏呢!兔宝宝们一下子就找到一个大萝卜, 可把她们乐坏了!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了这首诗, 你知道兔宝宝是怎样找到大萝卜的? (把萝卜叶子比作了头发, 用了比喻的手法)

师 (小结) :你们看, 作者把萝卜拟人化, 让我们觉得特别的亲切。同时, 把萝卜叶子比作头发, 语言生动活泼。 (相机板书:生动的语言)

师:其实, 给小兔的话加上题目, 就是一首小诗。

有感情地再读一读吧!

师:儿童诗简直太有趣了!平时只要你注意观察、大胆想象, 再用生动的语言写下来, 就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

三、激发想象, 诗意再现

师:准备写诗啦!心情怎样? (紧张、兴奋、激动)

大家此刻的心情真复杂。先让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吧!放松一下心情。

[热身运动一]

师:咦?这是什么呀?看看小蚂蚁的动作、神态。 (蚂蚁手上拿着片树叶在认真地看呢)

课件出示儿童诗《不学写字有坏处》, 并范读:

小虫写信给蚂蚁,

他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

表示 () () () 。

蚂蚁收到他的信,

也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

表示 () () () 。

师:小虫不知道蚂蚁的意思, 蚂蚁也不知道小虫的意思!哎!怎么办呢?不会写字可真麻烦, 它们可能说了些什么呢?我们来猜一猜:小虫和小蚂蚁分别说了哪三个字? (填好, 连起来读一读, 读出你的感情)

生1:小虫说“你好啊”, 蚂蚁说“我很好”。

生2:小虫说“我想你”, 蚂蚁说“我想你”。

生3:小虫说“来我家”, 蚂蚁说“去看你”。

生4:小虫说“嫁给我”, 蚂蚁答“我愿意”。 (大笑)

师: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小虫太想念小蚂蚁了, 都想成为一家人了。

[热身运动二]

出示课件:雪地风光

师:你看到了什么? (白茫茫的雪地)

咦, 这是什么? (一条很长很长的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路……)

同时出示文字:一条很长很长的路。

动态演示:一匹小马沿着路跑过去。 (出示文字:小马跑过去)

师:画面上会有什么变化? (出示一串串脚印)

师:留下了…… (一串脚印)

是啊!小马留下了一串脚印, 继续跑, 小马又……

小马留下了一串又一串脚印。 (出示文字:脚印一串又一串)

出示文字:沿着这条路, 小马奔向______。

师:能把刚才我们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吗?

多美的画面啊!这不就是一首小诗吗?我们也能写诗啦!

四、尝试创作, 步入诗意

师:热身运动到此结束!大家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下面, 我们自己动笔写一首儿童诗, 当一回真正的小诗人, 好不好?

出示课件:大海的画面

师:这是哪? (大海)

师:我们学过关于大海的课文:《赶海》《海底世界》。大海多美啊?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课文, 让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来写诗, 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大海里有什么?大海真是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世界。现在我们来写一首关于大海的诗。 (设计意图:先与学生聊一聊大海, 引导学生对大海展开想象, 有助于学生进入情境)

出示格式填空:

大海是摇篮

摇着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睡着了

师:大海是摇篮, 这首诗虽然还不完整, 但已经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宁静的、温馨的)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来写这几行诗。同桌讨论一下。

师:小朋友们, 再打开思路想想, 大海里还有什么?大胆地想象, 用生动的语言来进行创作吧!

(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 学生自由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

师:老师想给这首诗加个题目, 叫什么呢? (大海)

师 (小结) :你们真是一个个小诗人, 从你们笔端流出的, 就是一首首动人的诗句。课后我们把同学们的作品装订起来, 不就是一本以大海为题的诗集吗?我们都可以出诗集啦!

五、教学反思

单调的习作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一些以小兔子、小蚂蚁等为主角的童话般的故事情境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及思考兴趣,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事实证明, 从刚进入课堂到后面的学生习作, 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 所以我又将“想象教学法”贯穿于教学始末。从想象“爸爸的鼾声像什么”到想象“大海的风景是怎么样的”, 都利用了音乐这一工具, 为学生的想象增添了不少助力。另外, 本堂课中还适当地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虽然时间不长, 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并且通过交流, 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拓展。

不过, 本堂课尚有很多不足, 比如没有把握好对学生的引导程度。在最后诗歌创作的环节, 我先引导孩子们想象大海里有什么, 接着出示了填空式的诗句让孩子们完成, 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孩子们都可以通过文字的提示顺利完成, 但第三句孩子们完成起来很困难, 因为没有提示。小学生的年龄毕竟较小, 如果对他们的引导不足, 容易使他们的想象跑偏。在发现这个问题后, 我立刻提醒学生可以描写环境, 如果事先考虑到这点, 一定又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留给后面的写诗环节。再就是课堂时间分配的问题, 本堂课前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时间过长, 而学生自行写诗的时间又比预算中要久, 因此最后留给学生展示诗作和交流评价的时间就变得比较少, 结束得比较匆忙, 这点也是下次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儿童诗教学课实录 篇2

一、朗读诗歌,引入课文。

师:童年的生活丰富美好,让人留恋,于是世上出现了许多反应儿童生活的诗歌。你知道哪些儿童诗?

生:朗读自己知道的儿童诗,或背诵其中一两句,或说出诗歌的名字。师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师: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的话,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师: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3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朗读第一首儿童诗,边读边感受,在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把最令你神往的愿望多读几遍,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在读的过程中你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

(2)我把脚丫接在柳树上,伸进土里,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后,可以干些什么?(3)“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

(4)“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5)“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师:那文中的“我”又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师:在这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柳条吐絮,风筝飘扬的日子里,“我”坐在绿绿的草地上萌发了一连串的感想,那你能否把这种诗串起来读一读,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歌的意境了,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生:配乐朗读。

师: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和前句诗格格不入,表现“我”是怎样沉迷相像中的,把想象当现实增加诗的情趣。师:你们也想试试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生: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师:再来读读读文,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节奏。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一首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师:再来读一读,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师:那你能否给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师:请你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生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师:“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师:再来读读这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师: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生互相交流习作,相互评价、修改。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后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阅读为“悦读”──《儿童诗两首》 哈市经纬小学 孙波

《儿童诗两首》,一首是《我想》,这首诗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另一首诗是《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达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两首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其想象大胆,语言简炼,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

本节课,我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愿望,最喜欢哪个画面,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快乐中。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现在的语文课堂,有些教师可能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了,可能过于注重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的缘故,教学中常常不自觉地、按图索骥式地带着孩子机械阅读文本,并不恰当地以实物或某些媒体漂亮的画面,来直接代替孩子自己对课文的阅读感受、想象、体验和理解。殊不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那些文学性较高的叙事类、抒情类文章,应该十分重视和引导孩子展开个性化的审美阅读,通过反复诵读,启发他们在学文识字、感悟积累语言的同时,设身处地与作品里的人物进行对话,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启发他们寄情于作品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忘乎所以„„而不是“对号入座”式的解读作品,或机械地以所谓的“直观”的图画、景物等来影响、干扰或替代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悦读”。

儿童诗教学课实录 篇3

(版面所限,此处略。)

二、品读《阳光》,尝试改诗

师:要我把你们一个个都变成小诗人,那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 师出示诗句:

阳光

台湾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第一遍就能读成这样,真不错! 如果能把诗的味儿读出来就更好了。阳光在花上“ 笑着”,读到这儿,我要看看你们笑了没有。我来听听你们读全诗的感觉。 预备———起!

( 生齐读全诗,读得很好。 )

师: 这一次的感觉好多了。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呢? 你来说。

( 生说喜欢的句子, 师相机评价。 )

师:孙老师有个疑问,阳光既没有手,又没有脚,怎么会在窗上爬着呢? 我不明白,谁来告诉我?

生:这句话是拟人句,阳光本来没有手和脚,不可能在窗上爬,现在有脚了,会走路了,我好像看见阳光在窗上慢慢地移动, 就像孩子在窗上爬动一样。

师:噢,这是你的理解。你们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说说你们不一样的理解。

生:我觉得“ 爬着”应该就是阳光照在窗子上的,其实并不是在窗上爬着。

师:那如果我把它改成“ 阳光在窗上照着”行吗? 你们说是“ 照着”好呢,还是“ 爬着”好呢?

生( 齐) :爬着。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 爬”而不用“ 照”呢?

生:作者是想让句子变得更活泼“, 阳光在窗上照着”干巴巴的不好听,也不美。

师: 这个小朋友说得真好!“ 爬着”显得特别活泼,“ 照着”就不活泼了。 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 爬着”就活泼了呢?

生“: 爬着”说明阳光照在窗上不停地移动,就像孩子们爬过留下了一个一个的小脚印,很活泼。

师:嗯,阳光在窗上留下小脚印,很活泼。 阳光像小朋友一样活了,能动了,对不对?

生( 齐) :对!

师:那么“ 阳光在窗上爬着” 还说明了什么?

生:这里还说明阳光非常可爱,阳光会动,阳光有脚,是拟人句,把太阳比作人。

师:说明阳光原来是在窗台下面, 慢慢地爬到窗户上面去了,说明时间在流逝,时间在走动,对不对啊? 阳光像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一样,有动作,有生命了,多好玩啊! 一起再把第一句读读。

( 生齐读第一句)

师:诗人写诗的时候用词特别讲究,怎么讲究呢?你们看,说“ 阳光在窗上爬着” 而不说“ 照着”,照着的阳光就没有生命了, 爬着就有生命,可爱了。“ 阳光在花上笑着”,多么可爱的笑脸啊! 第三句“ 阳光在溪上流着”,我对这一句不满意, 溪水是流着,阳光照在那个流动的溪水上,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改一个字,改得比诗人的更好, 谁来帮诗人改一改? 阳光在溪上———看,班上现在出现了小诗人了,能改诗就是小诗人!

生:我觉得应该改成“ 阳光在溪上跳着”, 因为小溪上有波纹, 在太阳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像阳光在跳一样。

( 师生鼓掌)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曦。

师: 跟我们小王诗人握个手。 ( 师生握手)“ 阳光在溪上跳着”,一起读!

生( 齐):阳光在溪上跳着。

师:你看,“ 跳”比“ 流”好,比诗人高明。 谁再来改?

生:我觉得可以改成“ 阳光在溪上跑着”,因为小溪在流动, 阳光和它一起流动,所以我觉得可以改成“ 阳光在溪上跑着”。

师:你大声把你这句读一读。

生:阳光在溪上跑着。

师:掌声给她! ( 掌声) 你叫什么名字?

生:葛咏梅。

师:葛咏梅,葛诗人。我们的小葛诗人又有了“ 阳光在溪上跑着”,多好啊!

生:我想说“ 阳光在溪上飞着”, 因为阳光轻柔地照在水面上, 溪水又是流动的, 就像飞一样。

师:哎呀,阳光越来越快乐了,越来越活泼了,跳着,跑着, 现在又“ 飞”起来了,多好玩呀! 还有吗? 你来改。

生:阳光在溪上跃着。

师:是“跳跃”的“跃”吗?

生:是。

师:说得多好! 阳光随着溪水调皮地“ 跳跃”,很好。 还有谁来改? 你来。

生:阳光在溪上游着。

师:嗯,阳光像孩子一样在水里游泳,不错! 还有吗?( 看到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还有啊?

生( 齐) :有!

师:那你再来改一个。

生:阳光在溪上滑着。

师:滑? 怎么滑? 为什么说“ 阳光在溪上滑着”呢?

生:因为我从第一句“ 阳光在窗上爬着”感觉阳光像个小孩子“, 阳光在溪上滑着”, 就像一个小朋友在起伏的山坡上滑雪, 忽上忽下,姿态很优美。

师:哦,滑上滑下,姿态优美、轻盈。多好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让我看看你的小脑袋,这可是了不起的小脑袋。( 生大笑, 气氛活跃。) 还有吗?( 众生举手) 我都不敢相信,你们太厉害了!

生:阳光在溪上舞着。 阳光在溪上闪烁,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

( 师生热烈鼓掌)

师:一个“ 舞”字,多妙呀!你真是个大诗人! ( 学生乐滋滋地坐下) 大家把手放下,等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创作的机会。什么是诗呢? 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充满生命活力,写得和小朋友们一样活泼可爱。阳光在溪上跳着,好玩;阳光在溪上跑着,好玩;阳光在溪上舞着,多美呀! 这就是写诗。 诗中写了四句, 阳光在窗上怎么样,在花上怎么样,在溪上怎么样,在妈妈的眼里怎么样,你们能不能给这首诗加一句,阳光在什么地方怎么样, 同桌讨论讨论。

师: 下面我来看看我们班谁像一位真正的诗人,哇! 这么多人举手呀,举手的都是诗人, 你来。

生:阳光在树上睡着。

( 生鼓掌)

师:阳光在树上睡着,一个“ 睡” 字, 让我们好像看到了阳光那张恬静的脸, 写得多好,有诗意!

……

( 众生说,师评价鼓励。 生都很得意、兴奋。 )

师:阳光有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阳光有嘴,亲吻着我们, 都不错。老师发现你们个个都是诗人, 写得比原诗的作者都好, 是不是呀?

生:是!

师:同学们,你们能写得这么好,还是要感谢这首诗,它是我们的老师。 ( 指屏幕上的 《 阳光》 这首诗) 一起读。

( 生齐读)

三、诵读《太阳》,创编诗句

师:嗯,读得不错。现在我们三( 3) 班的同学都是小诗人了。 下面我们还要继续变,变成什么呀?

生( 齐) :大诗人。

师:你们想做大诗人呀?

生:想呀。

师: 到底能不能做大诗人, 下面就看你们的了。我们来看第二首诗《 太阳》 。

( 师课件出示:

太阳

梁上泉

在大海,

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

在平原,

太阳是从土里冒出来的;

在山村,

太阳是被雄鸡叫出来的;

在森林,

太阳是被鸟声闹出来的;

……

哦!

整个世界,

是被太阳照出来的。)

师:谁来读?

(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我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题目一起读。

( 师生对读诗歌)

师:读完这首诗,我就纳闷了,太阳怎么会从水里跳出来呢?

生:我看过夕阳,大海非常大,太阳就像跳出来一样。

师:那看到的太阳不是跳出来,而是一个猛子扎进去了。

( 生大笑)

生:呵呵,我刚才说错了。大海上波涛起伏, 太阳升起时,就像在海面上跳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海里跳出来似的。

师: 这次说得有道理, 请坐!诗中说太阳从土里怎么出来的呀?

生(齐):冒出来的。

师:怎么冒出来?

生: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就像是从土里冒出来一样。

师:哦,冒出来的,如果让你把“ 冒”字改一下的话,你会改成什么字?诗人写的也能改。谁来?

( 众生说,师评价鼓励。 )

师:好了,不说了,下面考考你们是不是大诗人。

(师课件出示:

在山顶,

太阳是被____;

在学校,

太阳是被____。 )

师: 这个可是有难度了,如果你能说一句, 老师就很佩服了。 在山顶,太阳是被———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吓出来的。

( 众生笑)

师:为什么是被吓出来的呢?

生: 因为山顶有动物在叫, 太阳就被吓出来了。

( 生说完,自己笑了。 )

师:哎呀,太阳和你的胆子一样小,你说得完整一点,太阳是被什么吓出来的?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狼嚎吓出来的。

师:哦,是被狼嚎吓出来的, 这是个胆小的太阳。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风声吹出来的。

师: 不是被风声吹出来的, 是被风吹出来的。看来这个太阳像气球一样, 轻飘飘的, 是吗? ( 生:是。 ) 一吹就吹出来了。

生:太阳是个小懒虫,早上天冷钻在被窝不肯起床,被妈妈打屁股打出来了。

师:孙老师明白了,原来这是个小懒虫太阳。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雏鹰喊起来的。

师:哦,是被喊起来的,你想象力真丰富。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山峰托出来的。

师:很好玩,山峰用手托出太阳,真是个大力士呀。

……

( 众生说,师评价鼓励。 )

师:不错。写诗,不仅要写得可爱、活泼,还要写得优美。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句, 跟你们有关, “ 在学校,太阳是被———”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老师叫出来的。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小升旗手升起来的。

师:真好!在学校,太阳和我们的国旗一起,是被我们的小小升旗手冉冉升起来的。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我们的朗朗读书声召唤出来的。

师:太阳也想读书呢,被我们的读书声吸引了。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我们的笑声唤出来的。

师: 是被笑声唤出来的,多美呀,你们银铃般的笑声吸引了太阳。 好的,谁再来一句?

生:太阳是被食堂里的香味引出来的。

师:是被食堂里的香味引出来的,这个妙! 但如果把“ 引”字换一个词,就更妙了。

生:引诱。

师“: 引诱”不太准确。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食堂里的香味馋出来的。

( 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最好的肯定,我们好像看到了,太阳在———

生:流口水了。

师:一个“ 馋”字,多形象呀! 老师感觉我们三( 3) 班的孩子人人都是诗人,太厉害了。下面,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后面两句你想怎么加就怎么读,不一样没关系。

( 生齐读《 太阳》)

四、展开想象,创作小诗

师: 你们自己创作一首诗, 可以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能写一句是小诗人,写两句也是小诗人,写三句就是中诗人了,如果你能写四句,你就是大诗人了。 如果能写到五句,写到六句,就是什么呀?

生( 齐) :大大诗人。

师:来试试看,你可以仿照《 阳光》 ,把同学们发言时优美的句子组织好,汇成一首诗,也可以仿照《 太阳》 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首诗,也可以自己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诗。 请大家打开本子, 每人创作一首诗, 先写题目,再写上你的大名。

( 生各自打开作业本静静地写诗)

师: 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谁先来展示一下自己创作的诗歌?

生( 读) :

太阳

在大海,

太阳是被浪花拍打出来的。

在山顶,

太阳是被云彩吸引出来的。

在学校,

太阳是被朗朗的读书声召换出来的。

在山村,

太阳是被袅袅的炊烟熏出来的。

( 读完后大家热烈鼓掌。 )

师:了不起,大诗人呀,一下子就写了四句。 ( 师发现学生诗中有一个错字,“ 召唤”的“ 唤”写成了“ 换”字。) 我问你“, 召唤”是用什么召唤呀?

生:用嘴呀。

师:你再看看你是用什么召唤的? 你要是用手召唤太阳,人家还敢出来吗? ( 生发现自己写错了,不好意思地笑着跑回座位修改。 )

师:再请一位读自创的小诗。

生(大声朗读):

阳光

阳光在树枝上荡着,

阳光在草地上躺着,

阳光在小溪上舞着,

阳光在我们的脸上乐着。

( 全班鼓掌)

师:最后这个“ 乐”字“ 乐”得好呀,我好像看到了阳光下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师:请你来读读你创作的诗。

生(读):

《月亮》

三( 3) 江玮烨

月亮是被白云拖出来的,

月亮是被花香馋出来的,

月亮是被微风吹出来的,

月亮是被大树摇出来的,

月亮是被泉声敲出来的,

月亮是被大山捧出来的,

一切都闪耀在如水的月光里。

( 全班鼓掌)

师:一切都沐浴在月亮的光辉中,写得太美了! 今天的课堂上,我看到了你们高高举起的小手, 看到了你们饱含激情的脸庞,感受到了你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读到了你们创作的优美的小诗。 你们让孙老师很感动, 谢谢你们!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 评析】

情智田野里绽放的一朵奇葩

说到孙双金,自然想到他的“ 12岁以前的语文”, 自然想起他的“ 情智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 情智语文”编织成了孙双金的语文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他研究的领域和对象, 像是一片蔚蓝、纯净的天空;“ 情智语文”则是他坚守的教育核心理念和所追求的境界,像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在蓝天下,在他的田野里,常常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鲜花。 近日, 我欣赏到一朵小花,名字叫“ 儿童诗”。不仅是我,所有听课的人都为之击掌,兴奋不已。

其实,说小并不小。言其小, 是因为它太可爱了; 言其不小, 是因为它小中见大是奇葩,透射出浓浓的情趣和大智慧。而这样的透射,又是“ 潜伏”着的,是悄悄的,因而,它仍然是“ 小”的。也许,这正是孙双金语文世界的魅力。 让我们来欣赏这朵奇葩,看看孙双金是如何揭开童诗教学密码的。

1.崇高的立意: 让孩子们会说“ 我赞美”。

孙双金的“ 儿童诗”教学之所以如此有魅力,是因为在他自己的心灵深处对诗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记着孔子的话,“ 不学诗,无以言”;他记着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话,“ 诗是联结人、社会、宇宙的心”;他也记着高尔基的话,“ 诗不是属于现实部分的事实,而是属于那比现实更高部分的事实”;他还记着雪莱的话, “ 诗人是立法者, 是民族和时代的先知”。 孙双金之所以在教过李白、 杜甫等古典诗词以后,又以“ 儿童诗”为专题,自选教材进行教学,正是掂量到“ 诗”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儿童心灵的陶冶,对语言敏感性、高尚性的捕捉,对想象力的激发,有着微妙的又是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他的教学立意是很高的。 从整堂课看来,孩子们在孙双金的带领下,沉浸在《 阳光》 和《 太阳》 的诗境之中。 课中,我们听到的孩子们一个个回答、 一次次吟诵、一句句创作,似乎只是三个字:“ 我赞美”“ 我快乐”“ 我幸福”。孙双金构筑童诗的教学,让孩子们会自觉地“ 我赞美”,就是引导孩子们追求伟大与崇高。这是孙双金教学的立意。从这个角度看,孙双金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语文世界的“ 立法者”、崇高的“ 引领者”。

2. 坚定的信念: 让“ 未被承认的天才”真正成为天才。

孙双金的“ 儿童诗”教学之所以这么有魅力,是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永远住着儿童。他首先是一个儿童研究者。在孙双金的语文世界里,“ 语文教学”与“ 儿童研究”是一回事,是融和在一起的。 在孙双金的这堂课中,你分不清哪儿是在教学,哪儿是在研究儿童,研究儿童已不仅仅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基础,而是已“ 融化”在教学之中。 在孙双金看来,儿童首先是天才,因为在他们的生命内部隐藏着巨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 这是他坚定的信念。 他承认儿童是天才,才会在教学一开始就说, 要把孩子们“ 变”成诗人,才会让孩子们去改诗。 他的那段话:“ 同学们,能写一句是小诗人,写两句也是小诗人, 写三句就是中诗人了,如果你能写四句,你就是大诗人了。 如果能写到五句,写到六句,就是什么呀? ”( 生:大大诗人。 ) 尽管“ 大大诗人”是孩子们自己说的, 但这一切不是戏说,不是“ 忽悠”,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与赞赏。 孙双金的这一堂课,包括他所上的其他课, 都是让“ 未被承认的天才”真正成为天才,成为真正的天才。 可以这么说,孙双金的语文世界, 是激发儿童成为诗人的世界, 是儿童在登山过程中成为天才的过程。 要知道,坚定的信念会变成伟大的力量。

3.诗与儿童特质的对接: 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

孙双金的“ 儿童诗”教学的魅力, 还在于他准确地把握住了诗的特质:想象。 而且,他也准确地把握住了儿童思维的特质:想象。 孙双金正是把诗的特质和儿童思维的特质连接起来,让想象在教学中“ 接榫”。 想象是自由的,是飞翔的。 只有想象尚未抵达的地方, 没有想象不可抵达的地方。 有人说:你可以限制我的脚步, 但约束不了我想象的翅膀; 你可以遮蔽我的双眼, 但遮不住我心中想象的光芒。 孙双金则说:想象可以越过高山, 越过平原, 穿过森林, 穿过大江, 进入儿童的心灵。 是的,想象是诗之所以成为诗的密码与力量, 想象是儿童发展的第三种力量与密码。 当密码与密码对接的时候, 当力量与力量融合的时候,“ 儿童诗” 教学成功的奥秘就自然被解开。 你听,孩子们为诗加上的每一句话,何止是语言运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就在这飞翔、探测的时候, 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 心灵开放了,智慧与情趣都飞起来了, 第三种力量已成为儿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4.动词开发:让诗充溢生命的力量和灵性。

孙双金注重词性的教学, 他抓住动词进行教学是很有道理的。 老舍曾说过:“ 好的文字是心中炼制出来的; 多用些泛泛的形容词或生僻字去敷衍, 不会有美好的风格。 ”孙双金深谙此道, 深谙诗歌中动词的重要,于是,他整个一堂课都在致力于动词的开发。 他从原诗中的四个动词“ 爬”“ 笑”“ 流”“ 亮” 开始,让儿童读出韵味,想象出画面, 想象出阳光是个调皮可爱的小孩; 然后引导学生生发出数不清的动词: 跳、 跑、 跃、 滑、舞、睡、荡、玩、亲、冒、馋、 闹、叫、探、拍打、抚摸、召唤,等等,等等。 一个动词就是一个生命,一个动词就是一种情景,一个动词就是一种情感。 动词在孩子们心里飘荡着, 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跳跃着, 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舞动着,于是,诗有了生命,教学有了生命,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有了生命、有了灵性。 这是动词开发的最大价值。 我们的讨论再往远处走一走,“ 12岁以前的语文” 天空之所以如此美丽而宽广,“ 情智语文”之所以如此生动而深刻, 都可能是因为孙双金善于用动词去开发文本的生命, 再去开发语文的生命, 再去开发孩子们的生命。 于是,灵性自然就“ 探”出了小脑袋, 就会像小脚丫在阳光下爬着、滑着、跃着、舞着……

5.学会学习的诱导: 让自己变成儿童。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孙双金既像老师,又不像老师。像老师, 是因为他确实比孩子们懂得更多也更深,他始终在引导,在教学。 不像老师,是因为他像个儿童,这也“ 不懂”,那也“ 不行”,总是在恳求孩子们帮助他。孙双金就是在“ 像”与“ 不像”中穿梭,变换角色,改变方式,诱导孩子们自己学,创造性地学。准确地说, 孙双金寻找到了诱导儿童学习的根本办法,那就是让自己“ 矮下去”,让自己成为学生“ 帮助” 的对象。一是他像孩子一般发出疑问“: 阳光没有手, 又没有脚, 怎么爬呢? ”二是他像孩子一般体味“: 嗯,阳光在窗下留下小脚印,很活泼,阳光像小朋友,阳光和人一样活了, 能动了, 对不对?”三是像孩子一般发出赞叹: “ 你真是个大诗人, 你太厉害了。”四是故意带有“ 威吓”,激将孩子:“ 诗人写的也能改呀? 谁来?”他把自己变成儿童,是一种艺术和智慧。 当大家都在为“ 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而苦苦寻找办法的时候,孙双金却巧妙地化解了难题,他成功了。因为,他把自己当作了儿童,“ 让”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 让”出了学生创造的空间“, 让”出了极为和谐的师生关系。

儿童诗教学课实录 篇4

本教时围绕“一个内容”(第一教时只教学“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尽管最能打动学生,情感性更强,但是本教时不安排,追求教学内容的“简单、集约”和沈大安老师倡导的“尽量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组织教学”),“两个联系”(一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前后照应,二是“揭示课题”和结课时要求学生“用„老人与海鸥‟开头说说学习体会”的照应),“三个立面”(第一个“立面”是老人的外貌教学,第二个“立面”是“老人喂海鸥”,其中穿插了“老人唤海鸥”,第三个“立面”是“老人夸海鸥”,结合想象写话进行)这样的理念和策略设计,努力体现“实、活、新、趣”的教学风格,追求“简单、高效”的教学理想。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师:六(1)班的同学们,大家好!

生:徐老师好!

师:昨天下午,徐老师与大家只是匆匆的见了一面,没有带什么礼物。今天,徐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点小小的礼物,是一句名言,一起读【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

师:是“不亦乐(yue)乎”!我们再读一遍。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e)乎!师: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很有文化内涵的。哪位同学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们非常开心。

师:好的。那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课堂上,你觉得谁是你们的朋友?

生:徐老师是我们的朋友。

师:谢谢。徐老师是大家的朋友,同样,大家也是我的朋友。那么,还有谁是你们的朋友?

生:台下听课的老师是我们的朋友。

师:说得多好啊!今天,来自杭嘉湖三地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我们快拿出双手,用掌声来表达我们的快乐吧!(学生鼓掌)师: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生:可以了。(上课哨子响起,师生问好)【设计意图与反思】这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使用送给学生礼物的办法,赠送给学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名言,引出“朋友”这个词语。一方面拉近上课教师与学生、听课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老人与海鸥的朋友关系,是朋友也是亲人,在结尾处也回复这句名言,做到首尾照应,前后联系。这也是我设计意图中“两个联系”之一的“首位联系”。起

揭示课题,感受人鸥“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一起读题目【课前板书】老人与海鸥 生(齐):老人与海鸥 师(指着屏幕):再读一遍。生(齐):老人与海鸥

师:相信大家昨天都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哪几件事情? 生:这篇课文讲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讲的是老人每天都来喂海鸥,第二件事情讲的是老人去世时,海鸥都很伤心,都来为老人送行。师:好,徐老师先把这两件事情写下来。(教师板书:喂 送)第一件事情一起说? 生(齐):老人每天来喂海鸥。师:第二件事情一起说?

生(齐:老人去世之后,海鸥都很伤心,都来为他送行。

师:简称“海鸥送老人”。课文就写了“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两个部分,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一个部分。

【设计意图与反思】这部分的设计,曾经有多种版本。起初在揭题之后,安排了一个学生自学的环节,但是经过两次试教之后发现时间不够用,后来反复多次,最终取消了“课内预习初读”这个环节,节省了2分钟左右,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一句话。果然,在课后就有专家、名师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事实上,安排与预习也好,一句话带过也好,效果一样的,因为2分钟的课内预习从客观上讲作用不是很大,因为学生在课前的确花了一定的时间初读了课文,做到了读通课文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哪几件事情”的提问。本次教学只有一位学生回答,因为这位学生一下子就答出了“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这两件事情,教师就顺势板书和归纳,转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在试教中,也曾经设想让更多的学生归纳“哪几件事情”,结果学生回答得都很零碎,比如“老人叫„老沙‟的名字”等,教师反而难于归结到“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这两件主要事情上,浪费了时间。

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六年级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如何。实践证明,学生的概括能力师很强的。师:那么,在这一“喂”一“送”之间,能够传达出老人与海鸥之间怎样的深厚感情呢?我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扫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语段来回答?

生:(扫读课文,找出有关语段;教师巡视)

师:有好几位同学都已经举手了。我们先请这位同学回答。

生:第13自然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和他找得一样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有这么多同学找出了这个语段。【出示语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我们一起读。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谁能自告奋勇,读读这句话?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读得那么正确又流利,谁还想读读?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好,读着这句话,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生:为什么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

师:对呀,这个问题我们先打一个问号。谁还想提出问题? 生:老人每天来干什么?

师:好的,又是一个问号。你来?

生:为什么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已经有三位同学提出了问题。看来,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与普通人是有所不同的。那么,这位老人到底是怎样一位老人呢?谁来回答?

【设计意图与反思】让学生找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就是抓住了文本的“中心”。几次试教,都比较顺利,这次展示也同样没有悬念。课文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本教时的“圆心”(盛新凤老师称作“点”,然后拉出“一条线”,再画成“一个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预设的问题是:是怎样一位老人?老人与海鸥为什么会像亲人一样?……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可以用“因为这位老人与众不同,所以先看师怎样一位老人”这样的导语引导学生转入下一个板块。承1 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

生: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好,谁也找到了这段话。你来读?

生: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读得很流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好吗?【出示语段】

生(齐):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师:这是课文自然段,谁还想读一读?你来?

生: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师:读得多好啊!这是作者笔下的老人形象。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老人吗? 生:有!

师:的确,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张照片可以证明——【出示照片:吴庆恒,海鸥老人】请看,这张照片是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翠湖之畔拍摄的。他的名师叫做—— 生(齐):吴庆恒。

师:昆明市民都亲切地叫他—— 生(齐):海鸥老人!

师:让我们深情地注视他的神情、注视他的动作、注视他的穿着和生活日用品—— 生:(学生静静地观察照片)师:你看到了怎样一位老人?

生1:我看到这位老人十分的勤俭朴素。

师:好,你看到了“勤俭、朴素”两个特点。你来? 生:我看到了这位老人年事已高。

师:对,至少十多年来,老人每年冬天每天必来喂海鸥。谁还说? 生:我看出这位老人喂海鸥时十分高兴。

师:对,这种高兴之情可以从老人的神情里看出来。谁还想说,你来? 生:我看出老人与海鸥的关系非常亲密。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老人的眼神和动作看出来。

师:对,从老人的眼神和动作看出来。那么,在喂海鸥的人群中,为什么这位老人很容易认出来?

生:因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上述句子“变红色”)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好,读这句话的时候,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是“褪色”。

师:好,是“褪色”,而且出现了三次。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非常感动,因为老人的衣服这么朴素。师:好,深受感动。谁还想说,你来?

生:我深受感动,老人宁可自己穿得朴素一些,也要喂海鸥好吃的。师:好,你这个“宁可……也……”用得非常好,说得多好!谁还想说? 生:老人对海鸥是无私的。

师:对,境界多好啊!让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自己静静地默读一下——【出示资料】吴庆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资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他平时几乎舍不得花1分钱坐公交车,4元5角一斤的饼干,他却毫不吝啬地买给海鸥吃。10多年来,他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生:(默读资料)

师:读了这份资料,你对三个“褪色”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老人非常节省,他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但是他却乐意买4元5角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吃。

师:对老人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但是4元5角一斤的饼干却很慷慨地买给海鸥吃。你说?

生:老人唯一的爱好是给自己买2角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其他都是给海鸥买吃的。师:看来,这位老人的烟瘾太大了,否则我估计他为了海鸥早就戒烟了。(笑声)谁再说?

生:老人不但买了饼干,还买来鸡蛋做“鸡蛋饼干”,看出老人很喜欢海鸥。

师:对,“鸡蛋饼干”是老人的创造,营养丰富,海鸥吃了肯定很健康快乐。谁还想说? 生:老人的退休工资只有308元,他不算很富裕,但是他买了鸡蛋和饼干给海鸥吃,他宁可自己吃得不好一些,穿得朴素一些。

师:对呀!不管老人的工资高还是低、富还是贫,我们看到的是,他将大部分工资用在了海鸥身上,都贡献给了海鸥。好,刚才,我们大家都有了这样的体会,谁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呢?这位男同学,你先来?【再次出示有关语段】

生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读得多深沉啊!你来?

生2: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师:嗯,谁还想读?

生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我们一起来读,开始。

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老人为什么如此打扮,因为朋友告诉我,一起读——【出示句子】 生(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这就是十多年来老人与海鸥和睦相处的情景,那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哪个普通冬日的午后。

【设计意图与反思】感受老人的外貌,教学设计安排了这样的环节:找出“外貌描写”,告知这是作家笔下的形象——告知这位老人在生活中师真实存在的,出示照片让学生观察——讲述自己看到的老人“形象”——感受“三个褪色”——补充课外资料——进一步感受“三个褪色”——读出这种“形象”——归结到“中心句”。

本次展示课下来,感觉推进得匆忙了一些,特别是感受“三个褪色”,如果“悟”与“读”结合得在紧密一些,可能更加出彩。承2梳理言行,感悟老人形象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哪个普通冬日的午后。我们把书拿起来,自读课文第3—13自然段,读一读、找一找,读出最使你感动的画面?拿出笔来,在书上做点批注圈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继承下来。

生:(自学,圈画;教师巡视,约1分多钟)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划了句子,有的同学划了词语,有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了感人的画面。生:(继续自学,大约1分钟)

师:好了的同学抬头示意一下,没好的同学继续。——好,谁能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画面?【出示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海鸥,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你第一个说?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读得真好,一下填了两个空格,一个也可以,两个也可以,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谁继续,你来?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赞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好的,增加了一个“赞海鸥”,夸奖海鸥,谁再说?重复也没有关系,只要是你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海鸥和老人相伴,呼唤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第一个空格,“和海鸥相伴”有些不通顺?

生:喂海鸥作伴。

师:“喂海鸥”后面的这两个字去掉,好吗?好的,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句式,自己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画面。

生(齐):(自己说自己的画面)

师:十多年了,一到冬天,海鸥和老人相伴,呼唤海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那么,老人师怎样喂海鸥的呢?谁来读读有关语段。

【教学设计与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也破费心血。如果说前面一个“立面”重点解决老人的“形象问题”,那么,这个在解决老人的“动作”“语言”之前还要解决一个“整体感知”问题。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检查自学效果时出示了“句式”,让学生使用“句式”回答问题,不但节省了时间,顾及了不同学生的学生程度,而且规范了学生的言语,厘清了学生的思维。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便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好的,我们看屏幕,一起读。生(齐):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便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老人是怎样撮嘴呼唤的?谁能从文中找到有关语段?……你找到答案了,一个举手了,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我们请第一位同学回答。

生:“老人顺着栏杆边走便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老人的动作很娴熟,老人配合海鸥很默契。

师:对,娴熟!老人配合海鸥,把海鸥当作了主人。谁再来,你来?

生:我对这句话有补充。从“一片翻飞的白色,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看出,“声”是海鸥飞翔的声音和拍翅膀的声音,“色”指海鸥是白色的,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慈爱。

师:你把“有声有色”理解得非常到位!谁还想说?

生:我是说另外一句话。“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我从“立刻”体会到老人与海鸥非常有默契。师:好,谁再说?

生:我对他有补充,因为“老人撮起嘴向鸥群呼唤”,可以看出鸥群对老人非常信任。师:对,老人喂海鸥可能与其他普通的市民有所不同。他是撮起嘴向鸥群呼唤。我们来看怎样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的?来看这段话。【出示句子】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谁来读?

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好!大家都自己试一试? 生(齐):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怎样抑扬顿挫地呼唤这些海鸥的名字呢? 生:“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呼唤得多到位呀!你来。

生:“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生(齐):(鼓掌)

师:谁还想呼唤。这位男同学? 生:“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抑扬顿挫的味道非常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这位老人又是怎样亲昵地呼唤这些海鸥的名字呢?而且还亲昵得变了调? 生:“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真是有点亲昵的味道!可能我们的年纪轻了一些,感受有所不同。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老人的撮嘴呼唤的确与众不同,那么,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徐老师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疑问:是海鸥依着老人,还是老人依着海鸥?刚才一位同学也提出是“老人配合海鸥”。请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是海鸥依着老人,还是老人依着海鸥?自己坚持自己的观点。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了,谁来发表? 生1:我认为是海鸥依着老人。师:证据拿出来?

生1:因为书上写着“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这个“他”就是老人。

师:这是书上的理解,可以。你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是老人与海鸥之间互相的配合。老人肯定会让海鸥多吃一点,依着海鸥,海鸥也会啄到老人的手,跟着老人的手移动。他们之间师互相配合的。师:呵,看来你是个中间派!(笑声)老人与海鸥是互相配合。谁来由不同的意见? 生3:我有补充,我支持她(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老人喂海鸥十多年了,他们之间早就形成了信任,彼此十分了解,所以说是互相配合。

师:这位同学支持她的观点,很好。其他观点还有没有?你来。

生4:海鸥依着老人的手起起落落。

师:好的。看来,无论是老人依着海鸥,还是海鸥依着老人。这个结论并不重要,因为老人与海鸥之间总是那么的默契,总是那么的相依相随。因为朋友告诉我——一起读【出示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生(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是啊,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海鸥就是老人的子女。老人逢人便夸自己的子女,老人师怎样逢人便夸的?我们拿起书来,找到课文中的有关段落读一读。

生(齐):(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他们那小模样!啧啧…… 师:好,谁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你来读。【出示】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他们那小模样!啧啧……

生: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他们那小模样!啧啧……

师:好的,老人在夸奖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前面还有一段话,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了。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师:老人在夸奖自己的子女的时候,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假如你就是老人边上的普通游客,你看到了老人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1:我看到了老人一双精神起来的和自豪的眼睛。师:好,“精神起来”和“自豪”的眼睛。你来说?

生2:我看到了一双开心的眼睛。

师:对呀,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古人说的!谁还想说?你来。生3:我看到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师:“明亮”,说得多好!你来。生4:看到一双得意的眼睛。师:好,“得意”,虽然是贬义词,但用在这个也很妥当。你来?

生5:我看到了一双年轻的眼睛。

师:年轻的眼睛。对,老人因为开心,年龄减去十岁。你的这个想法很独特!——那么,假如你就是这位老人,你会怎样向身旁的游客夸奖这些海鸥的?读出那种“年轻的高兴”的语气。

生5: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他们那小模样!啧啧…… 师:大家听出老人的高兴之情了吗? 生(齐):(掌声)

师:谁还想向游客夸一夸自己的子女、自己的海鸥?

生6: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他们那小模样!【“啧啧……”读得有些疙瘩,台下听课的老师发出善意的笑声)】

师:我听得出,你是读得认真的,同样的掌声献给他。生(齐):(掌声)

【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老人语言”这部分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一是创设“你放佛看到老人怎样一双眼睛”的情境,感悟老人的内心喜悦;二是在此基础上角色转换,“老人”向游客夸奖自己的“子女”(有感情地朗读)。转

殴去人别,老人流露“企盼”

师:幸福的时光总是这样的短暂。太阳偏西了,时候不早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着的鸥群,眼睛里的生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淡淡的企盼。老人在企盼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笔写下老人的这份企盼。【音乐2:30分,学生在事先印发的纸上写话;教师巡回】 生:(学生想象写话)师:我们请先写好的同学说一说老人的期盼。

生1: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他想……(话筒不好听不清楚)师:这是老人的一个心愿!你说。

生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他想,海鸥师我的子女,我多么希望白天再长一些,我可以和他们再多呆一会儿啊!师:听得出,老人对海鸥有多少的眷恋啊!你来?

生3:白天怎么就这么快过去了呢,我就要和这些小家伙告别了。夜师漫长的,也是枯燥的,我真希望自己也能长出一双洁白的翅膀,和海鸥在一起!【下课的哨声响起】 师:这就是老人对海鸥的心声,谁还想说?你来。

生4:要是我能到海鸥生活的地方多好啊,这样我就可以和他们在一起了。

师:老人对海鸥的心声一定还有很多很多。我知道,这都是老人对海鸥的眷恋,对海鸥的寄托,对海鸥的无怨无悔爱!因为朋友告诉我——大家一起说。生(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师:对呀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教学设计与反思】这个内容的设计追求在情感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为学生想象写话做好情感上的铺垫和驱动。不足之处在于,让学生写“企盼”,发散性思维不及“老人喂海鸥时老人说什么、海鸥说什么”丰富,但这种思维指向性训练也更能渲染和烘托人鸥离别的情感。合

回顾课题,升华人鸥“情义”

师:还记得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名言吗?

生(齐):记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师:老人与海鸥,是朋友,更是亲人。在老人的心中,白鸥飞处带诗来,群鸥翻飞情义深。学到这里,谁能用板书上“亲人”这个关键词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出示:老人与海鸥 】

生: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我们和徐老师也像亲人一样。

师:说得真好!(台下响起了掌声)你听,台下那么多掌声都送给了你!的确,老人与海偶,不是亲人——

生(齐):胜似亲人!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教学设计与反思】

前后照应,提升人鸥之间的情义,水到渠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主旨情感。

《老人与海鸥》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出示可爱的动物图片,学生谈感受。

(这些动物这么可爱,我们应该要爱护它们。)

一、导入新课

1、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智慧。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的人与动物的世界。你们喜欢吗? 2、齐读课题。

3、这是发生在昆昆明翠湖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想一想文章写了老人与海鸥的哪些事。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师出示词语: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 ⑴ 指名分别读这两组词,并随机正音:撮、扇、旋。⑵ 读着这两组词,你眼前分别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生①:由第一组词中,我看到了老人喂海鸥的画面。

生②:我看见海鸥在天空中飞翔的样子是那样漂亮。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③:老人死后,海鸥哀悼的样子。

师:简单的说,可以说海鸥送别老人的样子。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篇文章就是写描写这样两个场景,先写(师板画,师生一起说)老人喂海鸥,再写海鸥送老人。

⑶ 两个场景中,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是哪个?为什么?

生:是海鸥送别老人,因为有一个段落说了,老人天天跋山涉水给海鸥送食物,现在海鸥才来送别老人。

师:第二个场景让你意想不到,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请举手。

三、再读课文,读出“意想不到” 1、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在安放老人遗相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我们按顺序交流)

生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生②:鸥群急速扇动翅膀,轮流定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海鸥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这太不符合常理了,是吧?

生③:不一会儿,一群白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面和后面整整齐齐站成两排,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好一会儿,看到的人都无法想象这只是一种巧合。

师:竟在遗像前站成了两行,这样的情形平常生活中你见过吗?

生④:当人们最后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锅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的那样近,以至于收照片的人下意识的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之后,鸥群长时间盘旋在遗像上空,像是为老人守灵,又像是为老人送行„„ 师:海鸥向哪里扑过来?这就是遗像。(画面)

四、品重点句,感悟“情理之中”

1、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海鸥会扑到老人的遗像前?为什么海鸥会为老人守灵?

2、这群海鸥为什么会这样做,知道吗?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些什么?他与一般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下来,待会儿交流。

3、交流: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为海鸥的片断,你也画了这部分的请举手。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 佤其他人的哪些不同?先说第一处。

生:我觉得老人与海鸥很熟悉,只要老人撮嘴呼唤,海鸥就会立即飞来和老人做伴。

师:非常熟悉,老人一呼,海鸥就马上── 生:应声而来。指名读第1、2句。

师:老人的呼唤是一呼百应,联系上下文,老人的呼唤和一般人还有什么不同? 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公主„„从这儿看出老人与海鸥很熟悉,还给它们取了名字,说明老人与海鸥相处了很长的时间。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 生:子女;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生:名字。还有谁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指名读。

师: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是在呼唤,这分明是一首歌。在这首歌里你听出了什么?

生:喜爱。

生:老人看待海鸥就看待子女一样。

生:老人与海鸥亲密无间。

师:请女同学来读第一句,男同学紧跟着读第二句。

师:读到这儿,你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海鸥非常信任老人,因为你看,海鸥几下子就把饼干扫得干干净净。师:带着这种理解,女生再读第1句,男生再读第2句。像他说的一样,男生要读得怎么样?

生:快一点。生合作读。

师:往下看,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放食物的方法也不同。他是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不是像一般的人一样随便扔。

师:那就把老人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句话想像成一幅活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见老人在翠湖边,顺着栏杆„„ 生:我看到这一切好像是一首会动的音符。师:这会是怎时怎样的音符?

生:时快时慢的半符。

师:也就是说老人快,海鸥就快,老人慢,海鸥就慢。我想问问,老人为什么时快时慢呢?老人什么时候会快?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多的时候,老人就快。生:海鸥吃得快的时候,老人就快。师: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吃得有些饱的时候就慢。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创设情境,指名读 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谁能欢快地来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谁能更欢快地来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师生合作读,师读老人的话,生读海鸥的话。(师变化语气来读。)4、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你听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又会说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⑴ 生自主写话。

⑵ 交流:

(指名3位写老人的和3位写海鸥的学生进行交流。)

师:老人和海鸥究竟在说什么呢?老人亲切地说──生(老人):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我心满意足了。

生(海鸥):我真是要谢谢您,如果没有您,我真不知要怎样生活?生(老人):„„ 生(海鸥):老爷爷,谢谢您!我想对您说,你每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食物,您不累吗?您将食物给了我们,您不饿吗?您不图回报这样照顾我们,您觉得值得吗?不,不,您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就是您的儿女,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老人):海鸥们,你们看,我又给你们带食物来了,你们要多吃,多吃才会健康。生(海鸥):老爷爷,您心肠真好!您知道冬天我们找不到食物吃,您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细心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从城郊赶到翠湖来给我们送好吃的。就是因为有您,我们才会长得这么健康,这么活跃,我代表同类谢谢您!师:老人与海鸥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他们是这么亲密,这么快乐。这真是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幅画面吧。

5、老人与海鸥怎么能这么亲密无间这么其乐融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吗?生找──反馈: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像是他的── 生:儿女;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 生: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一家人。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想起)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就成了决别了。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朋友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墓,很多都在照片上签名,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签满了。海鸥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它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2、一群海鸥突然飞来(配乐齐读)──

3、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生写。

4、交流: 生:老人第三天就不应该来,他来了才会(哽咽)──

师:我听出来了,你希望他在家里好好休息。

生:就是,就是──我很谢谢老人,我想说,老人谢谢您,您为什么付出这么多,却不求回报(抽泣)。老人,您就是我们的父亲!

生:老人,您就是一轮太阳,可是这一轮太阳已经──(泣不成声)

师:虽然你没往下说,但我们都听出了你要说的话。同学们,在海鸥的心里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位──

生:老人,在我们的心中也一定牢牢地记住了这一位── 生:老人和这一群懂得感恩的──生:海鸥。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它讲述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总揽全文,整体把握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自然段,你知道它在哪儿吗?(13自然段)

2、师:看这段话(CAI),将这段话改动一个字,细细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别着急,放声读一读。

3、师:你的意思是“和海鸥”是双方面的,而“对海鸥”是单方面的,只是改动了一个字,意思却大不一样。由此可见,我们读书要字字入心。这个自然段将文章分成两大部分,谁能说说分别描述了哪两幅画面?

4、师:这两个场景中,哪一个令你意想不到?(海鸥送老人)师:想法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三、再读课文,读出意想不到:

1、师:嗯(点头),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和大家一样,在安放老人照片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那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14~18自然段,划出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学完后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2、师巡视指导。

3、交流: 生①:“一群海鸥„„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你从海鸥的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中感受到了意想不到。生②:“海鸥们„„轮流„„瞻仰„„亲属。” 师:轮流来瞻仰老人的遗容,这实在是太不符合常理了。生③:“海鸥们纷纷落地„„肃立不动„„白翼天使。” 师:海鸥们站成两行肃立不动,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吗?

生④:“当我们不得不„„炸了营似的扑过来„„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海鸥们朝哪儿扑了过来?(老人的照片)

四、品读感悟,感悟“情理之中”

1、师:同学们,假如此可你在翠湖边看到这样的情形,脑海里会冒出什么疑问? 生①:海鸥为什么会向这儿扑来?

生②:海鸥为什么会排成两行,肃立不动? 生③:海鸥为什么会轮流瞻仰老人的遗容?

2、师:这群海鸥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什么?他与一般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用波浪线作上记号,可以与同桌交换意见。

3、生浏览课文呢,师巡视指导。

4、交流:

A生: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课文第三自然段)师:你找出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CAI出示)雨果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纸面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它背后所包含的意思。同学们,我们要会读书会思考,会品味。品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轻声地读读这段话,想想细节,你发现老人呢与其它人有哪些不同? 生:“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放下退开后撮起嘴呼唤海鸥,海鸥就会应声而来。”这说明海鸥对老人很熟悉,很信任,而老人也给海鸥留下自己活动的空间。

师: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呢很熟悉海鸥,也很尊重海鸥,他不像别人那样扔而是边走边放,海鸥也似乎听他的指挥随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师:想的好,“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谁知道节奏与什么有关? 生:音的长短、强弱。

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也是时而快时而慢的。

师:那老人喂海鸥为什么时快时慢? 生:①海鸥多就快,海鸥少就慢。

②海鸥吃得快就快,海鸥吃得慢就慢。

师:多由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指名读)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生①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生②读)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生③读)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生:有声有色的乐谱)师: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听到了什么? 生①:海鸥的鸣叫。

生②:海鸥扑翅膀的声音。

师:除了海鸥的声音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③:老人的笑声,他在呼唤海鸥的声音。师:你们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①:海鸥在扑着翅膀吃食。

生②:海鸥们围着老人飞,老人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听到了那么多,感受到了那么多,能不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先自己练练。谁想读:(指名读)

师:谢谢你用朗读为我们再现了老人喂海鸥时的情景。学习品味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抓重点字词体会,想象等都是一些不错的方法。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读这段话。老师读老人的表现,大家读海鸥的表现。(合作读)

师:这么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老人与海鸥浓浓的亲情呀!还有哪儿你感受到老人与其它人不同呢?

(假如先汇报后一句话,便上到轮读的地方再问: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老人喂海鸥与一般人不同?学完再接:老人喂海鸥,这起起落落的海鸥,这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有声有色色的乐谱。)B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公主„„”老人还经常给海鸥取名字,这也可以看出老人与其它人喂海鸥的不同。

师:那一个个名字都浸透了老人对海鸥的爱呀!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还有吗? C生:“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海鸥相伴”。每天都这样做,而且是步行,走那么远只为了海鸥。

师:是啊!那么远的路老人都步行,连五角钱的公车都舍不得坐。还有吗?

D生:“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啧啧„„”

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在这“生动的眼睛”里折射出的是老人怎样的心意呢?(如果学生没读,便让大家自由读读,想一想)

生①:老人对海鸥很喜欢。生②:老人对海鸥的思念。(若谈不上来,引导学生看“它去年没来,今年也没来„„”)师:在老人生动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喜爱,品出了牵挂,请个同学来读一读。(掌声送给他)

师: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老人与其它的人不同? 生:“老人望着高空„„企盼”。从“企盼”我读懂了老人对海鸥的不舍鱼依恋。师:抓住了“企盼”,老人在企盼什么? 生:老人在企盼能到海鸥休息的滇池边去看看。

师:你读懂了老人的心,抓住了“企盼”的眼神就能读好这一自然段,请大家齐读。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老人与海鸥,他们就是——生:亲人。(板书:亲人)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师: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响起,画面是老人喂海鸥)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竟成了诀别了。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朋友们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碑,很多人都在照片上签名,所有空白处签满了。海鸥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他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CAI)

2、生配乐朗读:一群海鸥突然飞来„„(4个句子)

3、如果你也是”白色漩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交流:

生①:我的亲人啊!别留下我们,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字字是泪,声声是情啊!)生②:你在家里休息该多好啊!如果你在家休息,你就不会走了。(对啊!)生③:谢谢你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而你却不求回报。我只想说谢谢!(老人一定会明白你的心意)学生哭„„

师:虽然你没往下说,但我们都听出了你要说的话。

4、师:同学们,用心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样的“意想不到”呢? 生①:老人十多年的心血换来的。生②:老人对海鸥的情谊。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有共同的想法,正是因为老人对海鸥的倾情付出,才会有这样的意想不到,可细细品味却又是情理之中。

六、扬情寓意 升华情感:

师:虽然老人去了,可老人的身影留在了翠湖湖畔,(CAI)这儿有老人的身影,这儿也有老人的身影。虽然老人不在了,但这幅人鸥和谐的画面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定格在了所有人的心中。板书设计:

21、老人与海鸥 喂 ———————— 送

亲人

附:小海鸥会鸣叫些什

1、亲人一路走好„„

假如我就是老人,我会轻轻地告诉你:谢谢你,我的好孩子,你也要照顾好自己。

2、责怪别难过了,你们难过我会心疼的。

3、回忆虽然不能再陪你们,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给我带来的快乐。

4、亲人啊!为什么不理我„„别哭了,擦干眼泪,做一只勇敢的小海鸥吧!三自然段的评价:信任——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尊重——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

儿童诗教学课实录 篇5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小鸟和驯鹿之间的快乐。

2.学习本课9个生字 (路、晨、奇、送、陪、趣、角、概、激) ,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规范地书写“晨、陪、概”。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教学设想: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在本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中, 如何依据低年级儿童的学情, 促进儿童的学习呢?

1.以儿童的经验为源。即充分利用儿童既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 架设已有经验与新的学习的桥梁。9个生字的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要内容。这9个生字, “奇、送、角”是一上教材中只认不写的生字;“路、趣、激”是二上教材中只认不写的生字;“晨、陪、概”第一次出现在教材中。

2.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即立足儿童的学习基础, 顺应儿童的学习需要, 为儿童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力求问题由儿童而生, 策略为儿童而用, 疑难因儿童而解。

教学过程: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 乐学新知

师:小朋友, 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 一起读课题。

师:课题里面有个生字, 请一位小朋友读一下。

生:路。

师:小朋友, 你们都看见过哪些路呀?

生:马路、铁路、山路、高速公路、田间小路……

师:这些路都是让大家行走的, 所以, 这个“路”字是什么旁?

生:足字旁。

师:“路”字的右边部分该怎么记呢?

生:“备”字下面换成“口”。

师:利用熟字来记忆。很好。伸出小手, 我们来书空“路”字。

师:一起再把课题读一遍。

(生读)

师:你们想看看这棵会走路的树吗?

生: (齐) 想!

师:好, 满足你们的好奇心。

【评析: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 教学能否引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活他们的思维, 唤起他们的情感, 至关重要。该环节基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 抓住与新知有联系的、有吸引力的切入口, 聚焦课题中的“路”这一生字进行教学, 既突出了生字的学习, 又抓住了学生心灵,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过渡语中的“好奇心”一词看似无意, 实质却为下面“好奇”一词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抓住感知关键点, 触摸文本

师:瞧, 这棵会走路的树来了。 (播放“小树走来走去”的视频。) 小朋友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问这棵树吗?

生:别的树都是绿色的, 你怎么是金色的?

师:真奇怪。

生:别的树都不会动, 你怎么会走路?而且想走得快就快, 想走得慢就慢?

师:是有点想不通。

生:别的树都长在土里, 你怎么长在脑袋上。

师:很有意思……

师:小朋友们第一次见到会走路的树, 感到非常奇怪, 也很感兴趣, 这就是“好奇”。谁来读好这个词语。

(生读)

师:感到非常奇怪就是——— (生) “好奇”;爱问问题就是——— (生) “好问”;非常爱学习就叫——— (生) “好学”;非常爱读书就叫——— (生) “好读书”;对客人很热情就叫——— (生) “好客”;非常爱动, 就叫——— (生) “好动”。

师:我们一起再读这个词语———“好奇”。

师:一只小鸟看见了这棵会走路的树, 也感到很好奇, 她是这样问的———

出示:“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

师:谁来读好这句话?

(生个别读、齐读。)

师:小鸟这么一问, 却问出了一个故事。从此, 小树和小鸟的友谊就开始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妙的故事吧。请大家看一看, 听一听, 注意课文都写了谁。

【评析:该环节紧紧抓住“好奇”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从儿童的兴趣入手, 引发阅读期待;从儿童的经验着眼, 解悟言语内涵;从儿童的需要出发, 唤醒情感体验。整个过程, 行云流水, 自然而贴切。】

三、扫除字词障碍点, 顺畅阅读

(生看画面、听配乐故事。)

师:大家都被精彩的故事吸引住了。现在, 谁来说说, 课文都写了谁?

生:课文写了小树、小鸟, 还有小驯鹿。

师:自己读读这篇课文, 注意把每个字音都读正确, 不会读的地方用铅笔把它画下来, 多读几遍。读好的小朋友, 眼睛看老师。好, 下面开始。

(学生自由读, 圈画。)

师:都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师:有信心把生字词读正确吗?

生:有。

师:小朋友个个都信心十足, 我们就把生字词宝宝请出来吧。请大家看这儿, 请一位小朋友读读这两个生字。 (出示:送、陪) 他读对了, 我们就跟读一遍, 读错了, 我们就帮他指正。

(生读“送”)

师:课文中是说谁把谁送回家?

生:课文中是说小树把小鸟送回家。

师:看来你是用心去读书的。谁来读这个字?

生:陪。

师:“陪”这个生字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语文书中, 大家能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陪”字。

(交流记忆办法)

师:课文中是说谁陪着谁?

生:小树陪着小鸟。

师:读书真仔细。那你们能把这两个字送回课文吗?自己先读一读, 试一试。

出示:

送陪

1.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 才把小鸟 () 回家。

2.从这以后, 这棵树天天来 () 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 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交流、朗读。适时点评,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还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

师:好, 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会读吗?自己在座位上练一下。

出示:

师:读得很认真, 谁愿意展示一下?第一个, 谁来读?

生:春天的早晨。 (读得不够好)

师:你喜欢春天的早晨吗?能说说你对春天的早晨的感受吗?

生:春天的早晨, 空气很清新。

生:春天的早晨, 我看到了树叶上滚动着亮晶晶的露珠。

生:春天的早晨, 我还闻到了阵阵花香……

师:看来, 大家都非常喜欢春天的早晨。第二个谁来读?

生:有趣的东西。

师:你觉得生活中什么也是有趣的?请用 (出示) “有趣的 () ”这个形式说一说。

生:有趣的故事。

师:你读过哪些有趣的故事?

生:《格林童话》《白雪公主》……

师:还有什么也是有趣的?

生:有趣的生活。

师:生活是很有意思的。

生:有趣的书。

师:你觉得哪本书最有趣?

……

师:最后一个谁来读?

生:金色的角。

师:你看到过哪些金色的东西啊?

生:我看到过金色的屋顶, 还有金色的树叶……

师:你们的学习本领真大。下面我们增加一点难度, 把课文中所有的生字新词全都混在一起, 看看你还认不认识它们。

出示:

师:自己先练一练。 (生练读)

师:我们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 其他小朋友认真听。他读对了, 我们就跟着他再读一次;他读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帮助他。 (生开火车读)

师:这一列火车开得非常好, 小朋友们听得也好。

师:今天我们所学习的9个生字中, 有6个是以前学过的只读不写的字, 还有3个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语文书中。我们再来认一认。

(认读“陪、晨、概”)

【评析:该环节针对本课教学的9个生字, 考虑儿童的学习经验, 分类出示, 分别指导, 循序渐进, 有的放矢。注重引导儿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字词、用字词, 强化了学生的语言习得, 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把握文章联系点, 理清脉络

师:小朋友真会学习。生字新词都读准了, 那能把课文读流利吗?自己读读整篇课文, 注意标点和停顿, 特别是长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都会读了? (生很自信)

师:先请四位小朋友读课文的第1到第4自然段。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第1到第4自然段写的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小鸟和小树之间的故事)

师:再请五位小朋友读课文的第5到第9自然段。小朋友们边听边思考:第5到第9自然段写的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小鸟和小驯鹿之间的故事。相机对难读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一头美丽的小鹿走了过来, 金色的角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好看。”★“你大概就是我爸爸常常提起的那只小鸟吧?”)

师:刚才, 大家通过初读课文, 不但读准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而且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还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小鸟”“小树”“小驯鹿”。下面试着读一读, 填一填, 你还会知道课文的主要意思。

出示:

金色角好奇早晨有趣

一个春天的 () , 一只小鸟看见了一棵会走路的树, 感到非常 () 。于是坐在这棵树上去了许多地方, 最后它才知道那不是树, 那是驯鹿 () 的 () 。这真是一个 () 的故事。

(同桌互说, 指名说。)

【评析:第一学段的儿童, 由于受学习能力的局限, 尽管经历了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试读课文、顺畅阅读的学习过程, 但对于文本整体的感知, 依然是比较零散的。该环节顺学而导, 以教导学,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角色, 理清故事的脉络, 从而促进儿童获得对文本的较为完整的、整体的把握。】

五、有效突破疑难点, 指导写字

师:现在我们写字。请大家打开《习字册》, 把这三个字 (贴生字卡片:晨、陪、概) 各描一遍。友情提醒:在描红之前, 先仔细观察, 再想一想怎么写好这些字。

(学生描红, 教师巡视, 提醒写字姿势。)

师:我也想写这三个字, 谁愿意当小老师来教教我怎样写好这些字?

(学生说, 师生共写。学生在《习字册》上描、写。)

【评析: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历练。“字如其人”“字正人正”, 写字的过程也是做人做事的过程。这个过程, 不仅能习学写字的本领, 体现汉字的美感与意蕴, 还能陶冶性情, 塑造人格。所以, 写字教学不容忽视, 不仅不能忽视, 还应该切切实实地在指导学生写字上下工夫。该环节把握识字写字的重点难点, 把握课堂主阵地, 注重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让儿童在自主学习中发现, 同时高度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及写字习惯的培养, 这些做法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儿童诗教学课实录 篇6

师: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

生:喜欢。

师:请你们猜一猜他是谁。他有一双火眼金睛, 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 他的如意金箍棒, 能大能小, 随心变化。

生:是孙悟空。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因为孙悟空会七十二变, 能腾云驾雾, 有一双火眼金睛, 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

师:孙悟空的本领家喻户晓, 大家一猜就准。再听一个:它圆滚滚的, 瞪着一对小眼睛, 只会龇牙咧嘴地滚来滚去, 就像是一股飓风, 来无影去无踪。夜深人静, 它就会咬破塑料袋, 逃到大街上。

生:这是绿刺猬。

师:你看过《疯狂绿刺猬》?

生:对, 这段描写让人耳目一新, 我就记住了。

师:见过文字所描写的情形吗?

生:没见过。

师:老师也没见过, 只有在小说里出现。知道这部小说是谁写的吗?

生:彭懿。

师:猜最后一个:他有神奇的飞天扫帚, 有神秘的隐形斗篷, 是格兰芬多六年级学生, 魁地奇队队长, 擅长黑魔法防御术课程, 能熟练地运用守护神魔咒。

生: (齐) 哈利·波特。

师:只要看到飞天扫帚, 即使不听后面, 就知道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

生:打败了神秘人。

生:还有一个魔法学校。

师:魔法学校和我们日常见过的学校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魔法学校学习的课程都和我们不一样, 很奇怪的。

师:《西游记》《疯狂绿刺猬》《哈利·波特》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我们把它们称作幻想故事。幻想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生:幻想故事里的人物有我们一般人没有的神奇本领, 可以上天入地。

生:幻想故事中有奇妙的宝物。孙悟空有金箍棒, 哈利·波特有神奇的扫帚。

师:对!幻想故事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都很奇特。故事中的情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见到的。同学们正处在爱幻想的年龄, 想不想自己也写一个幻想故事?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写一个幻想故事。 (板书课题)

二、情境创设, 插上幻想的翅膀

师:一个好的幻想故事, 应具备哪些要素呢?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要一波三折, 不能太平淡。

生:要有有趣的人物。

生:要有天马行空的幻想。

师:这么多的要素都需要, 还缺少一个灵魂的东西———主题。一般来说, 故事由这几个方面组成, 我们一起读读看。 (出示“我的故事计划”)

生: (齐) 故事的主题、故事中的人物、吸引人的开头、有意思的结尾、精彩的故事情节。

师:我们今天要创作的幻想故事会诞生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中。请大家闭上眼睛。 (音乐起, 师描述。) 静静的夜晚, 我们站在高高的楼顶上。抬头望星空, 月亮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深邃的天空中布满小星星, 一闪一闪的星星耀眼而神秘, 这是牛郎星, 这是织女星, 这是银河……仔细聆听, 星星们仿佛在对我们说着什么呢。望着望着, 你们的小脑袋里有什么问题要问星空呢?

生:世界上有没有外星人呢?他们长什么模样呢?

生:地球外有没有另外一个我呢?是不是长得和我一样呢?

生:星空中常有流星飞下来, 它们来地球干什么呢?有没有飞船从它们身边擦肩而过呢?

生:射手座上到底有没有一个充满幻想的射手呢?

师: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的先民们在创造神话故事的时候, 也是这样不停地追问, 不断地幻想的。星空的美妙、变幻莫测给了我们很多灵感。保持住你的想法, 你的追问。

三、读写结合, 找到叙事方式

师:我们先共同选择一个问题一起来幻想, 看谁的想法最奇特。

(板书:流星飞逝)

师:一颗颗流星从空中飞逝而下, 你用文学的眼光去想象, 它为什么会下来呢?下来干什么呢?思考一下, 别急着举手。

(生思考后交流)

生:这流星也许是一艘艘外星人的宇宙飞船, 上面坐着和蔼可亲的外星人。他们是到地球上来探察的, 看看地球人究竟是什么样。

生:我来补充, 也许是来考察我们地球文明的, 也许是来和我们交朋友的。

(板书:交友)

生:我总在想, 流星是外星人发出的密件, 它们有各种尺寸, 代表着某种符号。也可能是外星人的宇宙语, 向我们传递信息, 有友好的, 也有不友好的。它们来到地球上, 也许会有一次冒险经历。

(板书:冒险)

生:我觉得流星有神奇的力量, 它们飞向地球, 依靠神力帮助地球人实现一个个愿望。

师:什么愿望呢?

生:比如有些家庭人员因为多种原因不能在一起, 就通过流星实现愿望, 让亲人团聚。

(板书:团聚)

生:也许流星是来拯救人类, 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物品, 解决地球的资源匮乏问题的。

(板书:拯救)

师:同学们, 我们讲了这么多的“也许”, 就是在经历一个作家寻找故事主题的历程。像交友、冒险、团聚、拯救等都可以成为“流星飞逝”故事的主题词。当然, 除了这些一定还有别的主题。你想写一个什么主题的故事呢?请你在创作单上写下自己的想法。

(出示创作单1:我要写一个关于的故事。)

师:谁来说说?

生:我要写一个发生在水星球上的冒险故事。

生:我的主题是友情。写地球人来到别的星球, 和外星人友好相处的故事。

生:我想写一个关于勇敢的精灵的故事。

生:我要写一个地球人去其他星球考察和冒险的故事。

师:故事有了主题就有了灵魂。第二步, 寻找主人公。 (出示创作单2:你故事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他是不是像哈利·波特、孙悟空一样有非凡的本领?他有什么法宝?为什么在你的故事中出现?) 先想好了再写下来。

(生思考后动笔写)

师:我们用掌声请出故事的主人公。

生:我的主人公叫弗兰克斯坦, 是一个外星人。他身高8尺。他原来很善良, 后来因为某种原因, 人们开始歧视他, 他的内心越来越冷漠, 就随流星飞往地球寻找帮助。

师:你是不是想通过这个人物反映要关注被社会抛弃的弱势群体?

生: (点头) 对, 帮助一些因被别人歧视、抛弃而产生仇恨的人。

生:我的主人公名叫泰森和戴维, 他们是一对好兄弟。

生:我的主人公也有两个:捷克威和徐成青。我想写一个表达友情美好的故事。

师:你们都很酷, 起的名字也很有特点。下面我们开始故事的创作。怎样写好一个幻想故事呢?以往老师教你们写故事要有哪三个要素?

生:起因, 经过, 结果。

师:如果我们写一个关于拯救的故事, 只写起因是什么, 经过如何, 结果拯救成功了, 你们觉得如何?

生:太简单了, 不生动。

师:就像做游戏有规则一样, 写故事也有一定的方法。其实, 很多文学家已经研究出了把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写得有意思的方法。比如《西游记》里许多故事都和几有关?

生:和“三”有关。

师:能说几个故事名吗?

生:三借芭蕉扇。

生:三打白骨精。

师:这就是所谓的“一波三折”。同学们看。 (出示《三借芭蕉扇》的思维结构图)

像《水浒传》里也有许多与三”有关的故事。为什么一波三折的故事就好看呢?

生:它有情节了, 而且情节曲折, 吸引人。

生:它设置了一个个悬念, 吸引人往下阅读。

师:如果我多来一点悬念, 四折、五折、六折……好不好?

生:不好。一直重复下去, 读者会感到厌烦。他们会想:孙悟空神通广大, 怎么一直不能战胜妖魔鬼怪呢?

师:对。文学创作需要考虑阅读者的心理, 故事的悬念要恰到好处, 否则就变得拖沓了。写幻想故事, 就要把最神奇、最有意思的地方写得曲曲折折, 要让读者有神秘与奇特的感觉。

四、头脑风暴, 经历创作环节

师:下面大家开始构思自己的故事。我们先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通过思维波浪图把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罗列出来。 (出示思维导图)

(生写, 师巡视。)

师: (轻声点拨) 有哪些主人公出场?遇到了哪些困难?用何种神奇力量解决了困难?后来又遇到什么困难?虽然幻想故事中的人、事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不一样, 但主题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我们要把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问题通过主人公神奇的力量、曲折的故事去解决。

师:思维导图写完后, 用口述的方式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请同桌提提意见, 再进行修改。

(指名学生把思维导图展示在展台上, 并口头讲述。)

生1:我故事的主人公叫霄鹤, 霄是云霄的霄, 他是创造星座与星空的神, 他的坐骑是仙鹤。故事起因是那天夜空阴沉沉的, 霄鹤骑着仙鹤飘然而来。他凝望着无边无垠的暗淡的夜空, 油然升腾起要创造璀璨星空的念头。创造的路途充满坎坷与崎岖, 遭遇了重重的困难与打击。一开始, 雷公怒吼, 他根本无法靠近天际。他在仙鹤的帮助下运用神奇的魔力战胜了雷公, 这时, 他的头顶居然出现了一道红光。后来, 他又遭到了电神的阻止, 在仙鹤的帮助下, 借助那道红光的力量战胜了电神。此时, 红光变成了两道。最后又遇到了火神, 他继续借助红光的力量, 战胜了火神。霄鹤遭遇了1088个困难后, 终于他头顶的红光映衬着的弯弯的月牙露了出来。

师:依靠思维导图, 把故事的主要脉络清楚地记了下来。在具体创作故事时把每一个曲折, 包括遭遇到的失败生动地写出来, 就是一篇很棒的幻想故事了。

(生2讲述, 略。)

师:一口气讲了这么多, 太了不起了。把掌声送给她!又是一个善良战胜邪恶的故事, 留下的悬念也很吸引人。老师发现你们都喜欢幻想去拯救星球, 是不是看了《星球大战》的缘故啊?

(生笑)

五、集体总结, 分享创作经验

师:今天大家经历了一个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历程。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今天的创作体会。

生:我觉得这样写作文很有意思, 是有计划性地写。

生:用了思维导图, 我们的故事情节就很丰富了, 文章越写越长, 都有点刹不住车了。我感觉我可以写一部幻想小说了。

师:是呀, 文学作品是虚构的, 幻想故事能使我们超越现实, 让想象的翅膀飞得很远。如果今天写的不是幻想故事, 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叙事方式去写呢?

生:可以。

师:今天我们创作的是你故事中的一个回合, 以后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创造更多的回合, 那便成了你的幻想小说。当然, 一个好的故事还要考虑情节和故事的线索、人物或角色之间的关系, 背景气氛下的语言和对话等等。这些以后我们继续学习。下一次习作课, 我们把今天创作的故事写完整, 自己拟一个题目, 字数不限。

教后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7是学生学完了《望月》后的习作。要求是: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 你肯定也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 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 一定能打动人。习作本身提供的美好情境, 决定了本次习作的体裁一定是文学作品, 或散文, 或故事, 且同想象密不可分。像这样的习作, 老师不教, 学生也能根据习作要求提供的情境, 写出有一定内容的想象作文。那么本课教学教什么呢?

我的课定位在教儿童写有一定叙事结构的幻想故事上。这样的定位基于以下思考。

幻想故事对儿童是充满诱惑力的。世界经典幻想故事《哈利·波特》《魔法城堡》《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等一度成为儿童疯狂阅读的对象。儿童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幻想的世界, 他们可以在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自由地穿梭。幻想超越了现实, 充溢着力量和智慧, 给儿童带来了非凡的魔力, 而本次习作正给了儿童幻想的舞台。

高段儿童写故事, 最大的问题在于主题不明朗, 结构不清晰, 人物多、关系乱,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其实, 故事是有一定结构的, 幻想故事也不例外。因此, 在教学中渗透叙述结构的知识, 以使他们在故事的创作中掌握基本的叙事方法, 明白虚构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当然, 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内容不作任何限制。我以为, 这样的教学不仅不会妨碍儿童大胆地幻想自己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而且能培养儿童在故事主题、背景、人物构思中的“童子功”。

整个教学设计分作五部分, 是一个儿童经历作家创作的过程, 以使他们获得习作真实的感觉和体验, 真正感受到习作的快乐。

上一篇:防堵对策下一篇:社会保险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