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1
小学语文5年下《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小章淑勇)
[1] [2] 下一页
B案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
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2
一、强调发挥想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而儿童诗的特点就是富于想象,所以我在教学儿童诗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感悟诗歌。如《乡下孩子》中说道:“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让学生想象:你此刻正躺在妈妈怀里,妈妈会怎么做,你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假如你趴在爸爸背上又会做些什么?“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让学生想象怎样捉蝴蝶?会编个怎样的故事?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让学生想象小朋友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时会说些什么?“我”平时怎样给盲婆婆唱歌,为她消除寂寞带来欢乐的?蝈蝈欢快地叫着,盲婆婆听着听着,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小溪流淌的清波,童年难忘的欢乐。教学《一株紫丁香》,让学生想象“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是怎样的动听,假如那时小朋友聚会在一起会唱些什么?“满树盛开小花”是怎样的美丽,假如那时小朋友围在老师身边微笑着说话,会说些什么?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
二、注重引导诵读
儿童诗的语言朴素明快,韵律优美,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有滋有味。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是体会儿童诗情感美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与诗人同喜同悲。以《请你不要告诉她》教学为例,这首诗的第二句描写了小红花的美丽,其中的“红、亮、露珠”更显现了小红花的特点,当孩子们看到这么美丽的花儿时,多么惊喜,朗读时就应该用高兴的语气重读这几个字。除了惊喜外,孩子们还有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摘下小红花,第三句中的“快去”体现了这一心理,因此朗读时速度要快些,充分体现孩子们的这种心情。诗的第四句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孩子们从田野里摘花是为了送给老师,表现了对老师的热爱、关心,但又怕让老师知道,这种复杂的心情体现在“轻轻地、悄悄地”这些词语中,在朗读时,声音要轻缓,充满爱意,慢慢体会孩子们比金子还珍贵的纯真情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过程中,我运用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练习朗读、背诵,加深了孩子们的心灵体会,使童心与诗情迸出火花,达到交流,形成共鸣,从而体会全诗的情感美。
三、仔细揣摩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儿童诗抓住意象,反复揣摩是体会诗的关键所在。如林良的《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寂寞的蘑菇喜欢雨天的到来,只有雨天才会有朋友来临,亭子里会出现短暂的朋友来时的热闹,描写的是个孤独的孩子,非常渴望朋友的到来。联想到现在的社会,也可以说是表达了现代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童心对于孤独的小亭子寄予的一种关爱之情。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的刻画,经过我们反复的解读,出人意料地产生了一种情感的感染力。如何把意象进行一种合理的解读,对诗中的一种意味就能了解了。有的诗中描绘得十分简单,但是蕴含的意味令人反复揣摩,需要从多种角度去解读,非常细心地品味。再如林良的《烟斗》:“烟草的气味/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爷爷叼着烟斗/笑眯眯的/走进来了。”这首诗作者并不直接去写烟斗,而是类似于电影推镜头似地去写,使孩子感受到爷爷逐渐出现在眼前。未见其人,先闻其味。有烟味就有爷爷,有烟味就有爷爷的出现,充分表达孩子对爷爷的熟悉,以及和爷爷深刻的情感。烟斗就是爷爷形象的代表,一个慈爱的爷爷的代言。从诗的描写中感受到浓浓的祖孙情。这是种很高明的写作手法。这首诗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
四、反复体会情味
在儿童诗创作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学习、欣赏名家精典作品,充分体验、感受其中的美妙,其中的情趣。当孩子们的心湖荡起一个又一个涟漪,也就达到了一次又一次激起创造的欲望。如滕毓旭的儿歌《梦》:“花儿的梦,是红的/小树的梦,是绿的/露珠的梦,是圆的/娃娃的梦,是甜的。”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梦》,充分地讨论梦,细细地品味:花儿红色的梦,小树绿色的梦,露珠滚圆的梦,娃娃蜜甜的梦。又如廖弟华的《下蛋》:“一个娃娃树下玩/脱下衣衫挂树干/一只懒鸟飞过来/飞进衣兜当作窝/娃娃回家脱衣服/兜里滚出一个蛋。”多么有趣的儿童生活画面,一个贪玩调皮的小男孩和一只误把小孩的衣兜当作鸟窝的懒鸟组合得多么富有人情味,多么亲切,多么自然,多么和谐、融洽。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当发现、体会到其中的美妙情趣时,他们都会心地笑出声来。又如台湾著名儿童诗人林焕彰的《小猫》:“午睡时/风走过窗口/摇了几下风铃/———叮当地/就走了/我养了一只小猫/跳上床来/很惊奇地瞧着/窗外/那时/一片白云飘过/以为是一条鱼/它很快地/冲出去。”风铃一响引起小猫的注意,看见窗外飘过一片白云,当作飞过一条鱼,连忙冲了过去。小猫的举动是可笑的,但正是这种傻得可爱的傻劲儿,唤起了诗人创作的欲望,也唤起美感享受的有趣的细节。学生欣赏了以后,无不产生一种美的享受,创作的欲望。
小学语文低年级儿童诗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诗 教学
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更是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儿童诗篇幅短小,诗中有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是最适合低段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训练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儿童能从儿童诗歌里获得精神的力量,获得内心对于美的体验和享受。儿童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肯定可以成为儿童内心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年(1~2年级)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可见,儿童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小学低段中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儿童多学习诗歌,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儿童在诵读中去感悟。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儿童诗更是如此。反复诵读能让儿童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积淀,并能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体验。儿童诗的教学,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一、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儿童诗的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儿童最易于模仿。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166~167页中《四季的脚步》,这是一首歌颂四季的儿童诗,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极适合儿童诵读的诗作。诗分四节,分别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来临时的变化,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四季气候的特征,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丁冬、知了、刷刷、呼呼”等几个拟声词的运用,叠词“悄悄”的反复使用,以及每节末尾的押韵,使整首诗处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之中,诗的语言也具有了音乐美。一般而言,儿童诗比较符合古诗押韵的要求,用韵也比较严格,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拟声词、叠词的运用,也能直接将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传达给儿童,拉近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他们把握对象、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欣赏诗歌的时候,他们总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诗,总是致力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孩子们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46~47页中《听听,秋的声音》为例,对儿童而言,“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体化了,从而吸引儿童往下读。当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时,儿童诗歌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读者。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几个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们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诗中通过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化无形为有形,通过浅白的文字,像图书一样描绘出来,使本来抽象的“意”变成了具体的“象”。由此可见,一首好的儿童诗,总是要借助于具体的意象来诠释抽象的概念,使儿童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
去领会诗中的意境。换言之,意象是儿童诗歌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浑然一体,创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读者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论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心理,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139~140页中《山城的雾》,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奇幻的儿童诗,借助于多个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美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对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学习这首诗,关键是要体会它的意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大自然的奇幻美。抓住了意境,就抓住了诗作的灵魂,儿童阅读这样的儿童诗,不仅能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能透过这种知识性的描述,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能感悟到另外一种深意。
四、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现。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各种感观,引导他们积极体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第23~25页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孩子们对雷锋叔叔的深切热爱。在孩子眼里,雷锋叔叔是爱心的源泉,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我们不禁为诗中流露出的朴素而亲切的情感所打动,爱心就像泉水一样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惬意,愉悦,幸福……儿童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爱的情感氛围之中。儿童诗因为有了情感,自然也就有了生命。由此可见,“情”是诗的根本,儿童诗必须缘情而发。
总而言之,儿童诗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为初入学堂的儿童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它承载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通过儿童诗歌的教学,儿童的发音会更加准确,语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在儿童诗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撞击出学生的睿智火花。
参考文献:
[1]夏登高.试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赏析.小学语文教学,2006,(4).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周小芳.谈低年级儿童诗歌教学.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2007,(1).
儿童心理与小学作文教学 篇4
放”,就是让学生不受束缚,放胆作文;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自拟题目,自选题材,自定形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随着性情发挥;就是对作文的时间和场合,都可以不作整齐划一限定。“收”,就是遵循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斟词酌句到布局谋篇,绳之以规矩,加之以约束,认真推敲琢磨,精益求精。
我现在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 , 大胆尝试“以真实生活为情境,指导学生观察、作文”
如,我抓住班上中队干部和班干部改选的机会,教学生办黑板报,以便让全体学生都知晓此事;接着,将班上欲竞聘班级和中队学生干部的海报张贴出来,发动学生积极竞聘,并在家长的指导下撰写自荐书;举办就职演讲活动前,鼓励并指导学生写好演讲稿„„这样,通过创设一个个真实生动、自然连贯的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主动领悟写作要领,在跃跃欲试的氛围中进行愉快练笔,在主动求助指点、企盼获取成功的心境中反复修改作文。于是,学生既愉快、高质量地完成了作文任务,敢想、敢说、敢为、敢闯的个性品格同时得到了培养和张扬。可以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便会得到很好的体现。
小学思品课教学要儿童化 篇5
儿童成人化现象,是指儿童在心理、思维、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儿童和成人的这种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不能真正地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自然属性,了解儿童拥有的积极的精神生活并能自身逐步完善起来,总认为只有在成人的照料和帮助下,儿童才能成长。
童年本来就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自然阶段,也是人生大树“根”的阶段,“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未来”,童年意味着未来,童年决定着未来。怎样使学生对思品课有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最近,我校开展了“书香故事满校园”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我就把这一活动融入到思品课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直观地接受道德观念,并具体地受到健康思想感染。借助于故事,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效果往往比冗长的理论阐述好得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也强调了通过典范事例,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要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是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成功的新课导入,无疑为整节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采用学生爱听、爱讲的故事进行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时,导入新课时我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然后让大家讨论孟母三迁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其他方法使孟母不搬家,大家通过讨论明白了邻里之间应怎样和睦相处。
二、挑选适合儿童特点的故事
思品课上讲的故事应该有利于组织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儿童特点,因此故事要有针对性,要有时代感,要反映社会生活,要有方向,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故事要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三、采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故事情景
故事呈现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尽快体验和进入故事情景,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教师讲故事,学生阅读故事,学生叙述故事,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故事,学生表演故事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通过故事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诚信守信、相互包容、互帮互助、珍爱生命、尊重师长、勇于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
小学音乐儿童音乐剧教学研究论文 篇6
2.1确定主题。只要是儿童感兴趣的,或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想法、一个事件,都可以作为儿童音乐剧创编的素材。本次主题选自音乐教科书。
2.2创编剧本。在熟练掌握歌曲基础上,请儿童根据歌词大意创编故事情节并记录。
2.3确定剧本结构和场次。剧本结构设为“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一个结构一个场次。起始:小红帽的外婆病了,学校放假了,妈妈答应让小红帽去看外婆,还特地让小红帽带去了外婆最喜欢吃的糕点。发展:小红帽兴高采烈地到了外婆家,却发现病床上的外婆怪怪的;矛盾:小红帽的外婆被大灰狼吃了;斗争:小红帽努力使自己冷静,想法设想誓要救出外婆;高潮:小动物们纷纷帮忙出主意智斗大灰狼;结局:大灰狼被击败,小红帽一家脱险,正义终究还是战胜了邪恶,大伙儿都很高兴。
2.4搜集音乐素材。《小红帽》的主题音乐延用同名歌曲,唱段歌词自行创编。例如高潮情节:小动物们纷纷帮忙出主意智斗大灰狼,这里创编的歌词为:我们一定要打败他,齐心对抗定要打败他。有智慧有胆量,越战越坚强,众人的力量必能打败他!特殊音效及背景音乐、舞蹈音乐等由每个人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一一播放,全体学生投票选出《森林狂想曲》、《鸟飞》、《长江七号》、《小叮当》、《世纪帝国》等最佳音乐片段。
2.5分工排演。(1)导演:经自荐、民主投票而出,负责排演的统筹调配;(2)舞美道具组:篮子、有色小方块(代表糕点)、头巾,头饰;(3)表演组:小红帽、外婆、妈妈、大灰狼、小动物们;(4)伴唱组、伴奏组、舞蹈组、旁白组、音响调控组;(5)教师:拍摄排演过程。
2.6综合评价。通过观众评论、自我评论、相互评论等各种评论方式,评选“最佳”。课后交流中有儿童描述说自己以前很害怕在公众面前表演,通过这个活动逐渐地挑战、适应,慢慢地面对观众不害怕了,能够很自信的表现自己;另有儿童表示通过亲身参与编排到表演的各项流程,更深入了解、喜爱上了儿童音乐剧……能有这般良好的反响,笔者甚是欣慰。儿童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教育形式,具备了它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教育价值。它激发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既面向全体儿童又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鼓励儿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在做中学、学中做,完全顺应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要求,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受儿童的喜爱。因此,重视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儿童音乐剧教学是十分有必要更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陈敏慧 单位:台州市文华小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7
一、儿童诗的意义
中国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曾说过:“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儿童诗虽然简单,却有深远、优美的意境与想象空间;儿童虽然简单,却有天真、稚拙的童言与奇思妙想。同时,儿童诗的劝谕教育功能往往是通过画面般的诗句、音乐般的韵律来表达的,更容易培养孩子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孩子纯真稚嫩的心灵,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可见,儿童诗教学不仅是儿童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儿童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
二、儿童诗的教学
(一)“读”占鳌头
(1)读准儿童诗。
要想读准儿童诗,老师的范读很关键。诗社第一次活动是教学问好诗。当诗打上去,孩子们愣住了,我也愣住了。因为一年级学生初入小学,拼音零起步,加上农村孩子识字基本上也是零起步,所以孩子们根本不会自由初读整首诗。于是我范读了一遍给他们一个整体感觉后,就一遍又一遍地请孩子们跟我读。没有了生字这一“拦路虎”,孩子们跟读得还是蛮开心的。开心就好!后来,随着拼音和识字教学的开展,孩子们读起儿童诗来越来越轻松了。但是,我们还是会常常采用范读和跟读的阅读方法,来给儿童诗定个基调,所以说范读、跟读是读准儿童诗的基础。
(2)读出儿童诗的节奏。
儿童诗具有音律美的特点,它作为现代诗,诗人在创作时为抒情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常常出现不押韵的情况。他的情绪的波动往往通过诗的节奏来表达出来。儿童诗有诙谐活泼的,有柔和抒情的,有激情澎湃的,情绪不同,节奏各异,轻重缓急当然各不相同。我们会用音乐课中的一分音符、二分音符、三分音符、四分音符、休止符、重音让学生来感受儿童诗的节奏,特别是在感叹词后面的停顿,要让学生有一种声无意连的感觉,犹如国画中的留白处。让学生在儿童诗的节奏中,不仅感受到听觉上的美感,还感受到诗人表情达意,耐人回味的意境。
(二)想象的翅膀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是飞翔的精灵。孩子越小,越容易物我两忘。他那敏感的心灵和奇特的想象,会把自己和万物融合一起,难分彼此。一个景物促发想象、一个课题促发想象、一个句式促发想象。在想象的这一环节,老师要多听少说,多赞赏少否定,多激发少限制。
(三)仿说创诗
台湾地区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本人认为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让他写诗,是个过重的负担。根据儿童诗的遣词造句方式,让孩子口头模仿创造诗句,是行得通的。我们称之为“仿说”。儿童诗的创造手法有许多,比喻法、拟人法、摹声法、谐音法、互换法、错觉法等。根据一年级的接受能力,我们主要训练学生以下三种创造手法。
(1)比喻法。
比喻法,它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比成另一物。它使得我们的语言表现更为生动形象。学罢课文《荷叶圆圆》学生都知道文中把荷叶比作小蜻蜓的停机坪、小水珠的摇篮、小青蛙的歌台、小鱼儿的凉伞。把散文诗改编为儿童诗。一个神奇的比喻,分行表述,就是一首儿童诗,师生一起编第一节儿童诗,接下去学生仿说,老师修改打字。
(2)拟人法。
把一些本不具备生命特征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特点。当你听到孩子在跟碰倒的小板凳说对不起、跟叶上的小蜗牛聊个不停时,就会发现孩子与生俱来就会用拟人的创作手法。
(3)拟声法。
拟声法: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并赋予它新的含义。如下面这首儿童诗,孩子会知道“知了”因为学本领时骄傲自满总说“知了、知了”,所以最后悔恨说“迟了、迟了”。我们老师要帮学生揭开创造手法这一神秘的面纱——第一层拟声“知了、知了”表达自满的情绪;第二层拟声“迟了、迟了”是从“知了、知了”转化来的,赋予它新的含义,表达了后悔的情绪。学生会由此及彼,在别的儿童诗中碰到类似的手法,就会很准确直接地表达出来——这是拟声法。
儿童诗的创造手法听起来好像很深奥,你会说,怎么可以跟一年级孩子探究创造手法呢?实际上不然,当你把一首首儿童诗真实地呈现在孩子眼前时,孩子会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创造的奥妙。别把术语想得高深莫测,你不告诉学生,学生更加不知所云。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捅破创造手法这层窗户纸,让学生心明眼亮、视野开阔。
例谈小学高年级儿童诗的有效教学 篇8
一、 构建画面,唤醒生活,还原文字固有的声音和色彩
儿童诗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或画面,用鲜活的色彩、形象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来塑造形象,以此传递作者情感。由于语言凝练,其意象之间的跨度极大,留给我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不应以传授知识、明白道理为目标,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建构生活画面,唤醒儿童熟悉的生活,以激发儿童内心世界的共鸣为追求,还原诗歌中文字固有的色彩和声音,从而实现言语的精彩“越冬”。
教学时,在导课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街头看书、钓鱼溪边、嬉水江上……便是童年时课余生活的缩影。你们喜欢这组童诗吗?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好好练读,边朗读边想象,说说你看到哪些画面?”就这样,学生忘我诵读,个个沉醉于诗人美妙的童年生活世界。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为了让静止的文字注入呼吸,交流时,笔者充分运用声像辅助、阅读链接和趣味诵读等多样的教学策略,努力将抽象、静止的文字符号化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如学习《溪边》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溪边那迷人的景色,笔者出示一幅绿意盎然的风景画,并配以这样的画外音:“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画上有——绿绿的人影,绿绿的垂柳,绿绿的 绿绿的 如果你光着脚从这里路过,我想你的脚一定会被染绿的。你瞧,唯独钓竿上那只小小的蜻蜓是红色的,这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画语结合将学生带入了诗境。再如学习《江上》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儿时的心情,笔者引入了这样一段文字:“《江上》一首,是我童年生活的回忆。小时候有年夏天,在家乡的小河里游泳,和表哥在水中争夺一根撑船的篆竿。两人面对面站在齐胸深的水里,各自抓紧竹竿,一拉一推。篆竿在胸前晃动,忽听‘啪’的一声,竹竿一下重重地碰在嘴上,把一颗门牙打掉了,终身成为‘缺牙巴’的诨名。‘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印象终身难忘。”学生读着、看着,看着、读着,仿佛进入了诗人的儿时生活。
生活如画,童年如诗。儿童诗是儿童生活中最诗意的“照片”,孩子们用稚气、用童心,构筑起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五彩斑斓的故事。万千精彩的生活,彰显孩子灵动的个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无限的想象积极地还原生活,透过文字感受文字的画面美,通过文字感受文字的情感美,让言语“越冬”,给静止的文字注入生命的呼吸,才能扩大儿童诗的张力,还原生活的色彩。
二、 童心感受,俯身阅读,玩味诗歌富有张力的文字
诗歌通过简约的文字传递一种情感,这一情感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下来。因此,欣赏时,我们要以儿童的角色进入,俯视生活、俯身阅读,以自己的童心感受童年的生活,捕捉那些用得灵动、贴切又有张力的文字,即“诗眼”。通过细细玩味,进而体会诗歌中典型文字的温度。意大利薄伽丘说:“不管诗的冲动多么深入地激荡了诗人的心灵,如果缺乏表达思想所必需的某些手段,如修辞和语法的一些规则,那么还是很难完成值得赞赏的作品。”儿童诗中用得较多的是比喻、拟人、通感、反复、叠词和谐音等。对于这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我们一方面要以此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另一方面要从中感受诗歌的形式美。
细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诗人运用寥寥数语勾画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画面,但却有着浓浓的温度,让读者百读不厌,并为之怦然心动,不禁感叹诗人的炼字功夫。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地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街头》一诗充分运用叠字叠词的修辞方法。“轻轻”“丝丝”“悄悄”等叠词的运用,既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又在内容上使意象更加突出,更能表现出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这样的文字是极具张力、极富温度的。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街头阅读的沉醉之乐、溪边垂钓的惊喜之乐、江上戏水的欢闹之乐,这三首小诗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笑”:“漾着”“蹦跳着”“笑哈哈”,诗人从神情、动作等角度进行刻画,读来耐人寻味。“‘漾’着笑是怎样的‘笑’?能做做动作吗?”“这‘蹦跳’着的笑声,让你看见了怎样的画面?”“笑声没有长脚,能‘蹦跳’吗?”在儿童的世界里,笑声不仅能蹦跳,还带有一种甜甜的味道呢。这就是诗歌的语言,精练、富有节奏、跳跃性强、给人无尽的回味,多欢闹的场面,这“笑哈哈”不是漾着笑,也不是蹦跳着笑,让我们开怀、尽情地泼水嬉戏吧!……教学时,采用换词比较、神情动作演示、言语促思等策略让学生玩味诗歌中的文字,从而感受文字的温度。
文字有温度吗?有。文字的温度来自诗人的生活,更来自诗人的心灵。暖暖的春、炎热的夏、凉爽的秋、寒冷的冬……因为生活有温度,所以诗歌中的文字也有温度。学习诗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张开毛孔,调动感官,敞开心灵去感受生活的温度,体会诗歌文字的温度。
三、 玩字写诗,直面技巧,试用文字涂鸦童年无忧的生活
不同文体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儿童诗的学习显然也是个学生言语实践的重要训练场。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构成诗歌的基本材料,正如绘画离不开色彩和线条一样。儿童的想象、情感都是凭借语言才能“行之于色,传之于声”。儿童诗的语言是“从心里推敲出来的,而不是从棉絮里找出来的”。因此,其教学方向必须要指向语言。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儿童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学价值。
《童年的水墨画》这一组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借鉴文字、把玩文字,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读诗品字。
(1)品字:你认为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味道?
一只只脚丫拍打着水面/浅浅的沙滩乐开了花
(2)嚼字:选词填空。
①等着 ②伴着 ③赶着
捡一枚小小的贝壳/捉一只蹦跳的小虾/( )夕阳/回——家——
2.写诗炼字。
师:在童年里发生过很多很多的事情,选择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试着写几句话,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出示场景图及要求:放风筝、游泳、放鞭炮、吃雪糕……)
生: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也想看太阳公公大战雪糕弟弟
生:种下甜瓜渐渐长大/无法止住贪吃的嘴巴/摘下一个放进嘴里/淡淡的清香漾着阳光
……
这样层层推进能够让学生充分经历读诗、品字的过程,培育了学生的诗性。当然,引导学生写诗玩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直面诗歌创作的一些“技巧”,更注重内容和文字的情趣和生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模仿、创作。这样,学生用语言来表现他们的生活时,其语言才是具有个性的。他们的语言浅白又有童趣,生动又不失哲理。儿童写诗只是“涂鸦”,试着用文字来记录生活的色彩和声音,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极具生长力的。
孩子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颗柔软的诗心,岁月的尘埃或许会遮盖其光芒,但是儿童诗却可以延长童年。诗歌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诗人,但是品读儿童诗,把玩文字,必将厚实学生的文学底色。
参考文献
[1] 倪静川.略谈儿童诗歌文体特征及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3.
[2] 丁云.儿童天生就是诗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3] 刘崇善.作家教你写童诗[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2).
[4] 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5] 陈瑜晓.让诗歌走进学生心灵[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5).
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9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兄弟进城务工,有一部分孩子随着他们的父母也涌入了城市,到城市读书,但还有大部分孩子仍然留在了农村,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这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这就引起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重视,下面我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质量提高作以浅谈。
一、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
通过调查,我认为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常年在外打工,大多数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还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还有的是半文盲,加之老人大多数对孩子溺爱,不能严格要求,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就不是太合理,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而且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这就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2、学校教育的不足
留守儿童家中无人指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又比其他同学严格,致使他们的学习压力大,造成有些同学厌学、逃学、自暴自弃。
3、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有些网吧经营者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再加上不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均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监管,因此,经常上网,每到放学后、双休日和节假日,大量学生涌入网吧,甚至有的学生逃学上网,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应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家庭教育方面
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应加强与儿童的沟通,尽可能做到关心儿童,还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人和孩子生活,这样既可以照顾孩子的生活,又可以指导孩子的学习。
2、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要多一些爱心和耐心,在课堂上,不要摆出一副居高临下样子,更不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让“爱”拉近留守儿童的距离,让他们感觉老师就像父母,给他们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3、社会方面
政府主动担负相应责任,动员全社会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齐抓共管,加强对网吧秩序的监管,清除学校周边的一些黑网吧。网吧经营者也要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 篇10
1农村留守儿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的现状
1.1对语文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据调查,很多的留守儿童在语文的学习方面并不上心,他们把语文的学习只当做是一种任务,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的认真表现其实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很所任并没有真正的把心思放在语文课本的学习上。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对于自制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注意力很容易被别的事物影响,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1.2对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很多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害怕学习语文的心理,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敢像教师请教,在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时候,即使有些学生知道答案也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在课堂当中重视扮演着默默接收知识的角色,即使有的学生自身的语文基础不差,可是对于在课堂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还是很胆怯。同时因为很多的留守儿童大多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而他们对于孙辈比较宠溺,在学生的课后学习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也让很多的留守儿童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对于课后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经常是应付式的了事。
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
2.1以情施教,打造幸福课堂: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人文关怀教学,而在留守儿童的教学方面更要如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在不在身边,他们的心灵较为敏感脆弱,同时面临着六年级小考的这个难关也使得学生有着一定的心理负担,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立足于情感关怀进行语文教学,打造一个充满温馨幸福的课堂,让学生快乐的进行语文学习。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中《小鸟与守林老人》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父母就像老人守护小鸟、守护森林一样在守护着他们,让学生明白远在他乡的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和爱,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多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们和教师之间其实也可以像文中的守林老人和小鸟一样成为朋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及时的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消除学生的“教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心理,积极营造一种欢乐温馨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明白在语文的课堂里是没有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区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区别,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最关爱的人,让学生不再存在自卑心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当中。
2.2开展小组合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新课改实施以后,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之一。在留守儿童的语文教学课堂之中,很多学生的性格都是比较沉闷的,不敢向教师请教问题,在课堂上也鲜少和其他学生交流,为了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成果,使得学生们能够敞开心扉,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那桥,那河,那船》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赏析,因为学生之间的话语总是可以有很多的,将学生安排在一起进行探讨,可以使那些在课堂上害怕发言的学生在组内进行发言,详细的表达出自己的课文的理解,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就会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于那些不理解课文的学生来说,在听了小组同学的发言后,可以有效的促进自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成长进步。还有就是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身份总是存在一定的权威性,让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在课堂上该如何和教师相处,但是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学生的心情是愉快放松的,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自觉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
2.3巧借农村资源,设计有乡土特色的语文活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情景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他们对于自然的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是城市学生无可比拟的。教师可以在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些优势,让语文活动的开展更加丰富有趣,有效的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春》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描述一下农村的春天是怎样的,在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有哪些好玩的时,成人们会在春天干哪些农活,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所以学生在交流讨论的时候就会特别的积极,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通过探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有效理解课本知识内容。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得留守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秀玉.语文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弥补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吴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积极人格构建的路径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Z3).
儿童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篇11
【关键词】儿童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22-01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常见问题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将小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听话的“摆设”或“道具”。教师将自身作为教学的主体与权威,以一种单向、纯粹的知识灌输模式向小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小学生的作用就是老老实实地坐在讲台下全盘接收从教师端发出的知识信号,如同一个个人形记录仪,与其说学生是知识传递的客体或受众,不如说是课堂教学的“摆设”或“道具”,仅用于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完全依据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制定教学计划,并不考虑小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步骤是否适应,也不关心学生对于教师自行安排的教学进程的理解力与承受力。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将一个班级的小学生视作一个简单的整体,并不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实际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同“竹筒倒豆子”般将预定教学内容全数灌输给学生了事,至于班级中哪些学生真正掌握了,哪些学生只是似懂非懂,或者哪些学生完全不懂,教师并不真正关心。
二、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所谓“儿童视野”,实际是纠正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对小学生的错误定位,即:儿童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步骤、授课内容应当根据儿童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区别对待,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应当承担起主导者和引领者的责任,鼓励儿童对课本内容质疑、提问,教师再根据儿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使儿童对课本知识点充分理解,进而有效记忆。
(一)更加趣味性的教学
增加游戏式的教学。儿童的心理发育还保留着好奇心强、热爱游戏的特点,对于静坐式的课堂教学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为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避免相对枯燥的口头讲述易引发的疲倦感和涣散的注意力,教师应适当增加游戏式教学内容,让儿童能够有机会亲身参与游戏教学过程之中,在玩耍的愉悦氛围里学习知识。
例如,学习《丑小鸭》一课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张纸板,然后准备一张画着丑小鸭的图画和一张画着白天鹅的图画,将白天鹅的图画贴在纸板上,再将丑小鸭的图画覆盖在白天鹅上面;另外准备一些黄色小鸭子的图画或者是小黄鸭的玩偶亦可。在课堂教学时,让一个同学充当丑小鸭和白天鹅的扮演者,再选若干同学扮演当小鸭子。当“丑小鸭”和“小鸭子”站在一起时,灰色的丑小鸭和颜色鲜亮的黄色小鸭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此时询问其他同学:“大家看看丑小鸭和小黄鸭哪个比较好看?”其他学生会自然回答:“小黄鸭比较好看。”然后教师解释:“因为丑小鸭的灰色的,其他小鸭子是黄色的,所以丑小鸭在小黄鸭堆里会显得奇怪。小黄鸭想弄清楚丑小鸭到底是谁,就会凑上前用嘴啄一啄丑小鸭,于是丑小鸭就被吓跑了。”解释完后,教师取掉丑小鸭的图画露出里面白天鹅的图画继续解释:“丑小鸭越长就会越漂亮,最后变成白天鹅。”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自然环境中天鹅雏鸟成长的记录片,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了解“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其他生物幼崽成长的视频或者图片,比如帝企鹅、雪鹄、小猫小狗等,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幼年和成年经常会有很大的差异,告诫学生不要以貌取人,要从小好好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在学到《龟兔赛跑》一课时,教师可以挑选两个学生一人扮演乌龟,一人扮演兔子。扮演乌龟的学生要模仿乌龟的动作慢吞吞地挪动,扮演兔子的学生则模仿兔子蹦蹦跳跳地前进。“兔子”跳跃着超越“乌龟”,却在快到终点时坐下来打瞌睡。“乌龟”尽管摇摆着缓慢挪动,仍然在兔子睡觉的时候抵达了终点线。游戏结束教师询问学生:“这个故事里面乌龟胜在哪儿?兔子又输在哪儿呢?”学生根据游戏就能迅速得出答案:“乌龟胜在坚持不懈,兔子输在骄傲自大。”教师则可以总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兔子跑得再快,一骄傲就失败,乌龟虽然走得慢,但勤勤恳恳坚持到底,最终获得胜利。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就算没有很高的天分,也可以通过勤能补拙取得进步。”
(二)加强写作促进学习
写作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却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写作促进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儿童视野下的小学作文应当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也不要强求学生一开始就有完整的作为架构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可以先从读后感写起。
比如学习了《丑小鸭》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文章里的哪些角色,为什么喜欢?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规定“标准答案”似的作文主题,学生可以喜欢丑小鸭,也可以喜欢其他角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小黄鸭毛茸茸的也很可爱,它们刚看到灰色的丑小鸭可能也吓了一跳,想快点弄清楚丑小鸭的身份才去啄一啄丑小鸭。”或者“丑小鸭变成了漂亮的白天鹅,但白天鹅也应当和其他动物友好相处”。而对《龟兔赛跑》中乌龟和兔子比赛以后也可以适当展开联想,比如“兔子输了比赛要吸取教训改正错误。”、“乌龟赢得胜利不能心存侥幸,要始终努力。”等等。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应回归儿童本位 篇12
对于部分教师而言, 小学语文就是一门教导学生识字的学科。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看书、学会正确的书写与表达, 并理解到一定的文章意思, 也就完成了其教学任务。对于儿童而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大量的抄生字练习贯穿其中, 主题式作文基本上也是围绕“最……的事情”来写, 对儿童的性情并没有充分重视。
而回归儿童本位的语文教学意义中人文素养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是为学生后期的学习生活而作铺垫的。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得以掌握识字这一最基本的技能, 并得以去阅读不同的文章, 体会字词的意思, 明了段落与篇章组合后所代表的含义与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 让学生独立思考, 活跃思维, 为其今后领悟文章深意、表达内心感想打下重要基础。然而纵观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基本上被训练得学会用定式的句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天一定是蓝的, 形容词一定是万里无云, 或者是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好人好事里一定有扶老人过马路, 问叫什么, 一定回答是红领巾等等。学生不是去学着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是在不断地找到如何得高分的途径, 去揣测教师的评价标准。这也就造成了, 一个比喻句从小学教到高考前, 一共教了12年, 高考时还是没有灵气, 只有复制。教师一方面骄傲于学生的应试能力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却又着急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而这一切, 在学生看来, 从小学阶段开始, 教师一味强调对于课文与知识量等技巧的掌握, 对于学生自己的思想却不加以鼓励。一味要求标准答案, 一味强调必须用到几个形容词等等, 这些都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也就让学生在人文表达等方面不再有发挥空间,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不断弱化。立足于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 教师一方面应看到小学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思维最天马行空的时候, 这时学生缺少的只是如何去恰当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 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生字, 学会阅读, 学会修辞手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不是舍本逐末, 重点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把学生的灵性与语文课所蕴涵的美感全部扼杀掉。
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儿童本位
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文《詹天佑》的教学中,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整体性的把握, 把整个课堂控制在一个讲故事的氛围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是基于对学生年龄的考虑, 讲故事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 更好地去听去想。而讲故事的语言也比教学所用的语言更有吸引力, 更“抓人”。另一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 很多学习勤奋的学生会在上课前就把课文预习一次, 传统教学中, 教师上课时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教学内容进行细分再细分, 把一个整篇分成若干段落, 再分析其题意, 最后再把各段落里的句子进行分析, 让学生去记生字, 背句子。这样的教学过程,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体。学生所做的事就是把教师所讲的内容记好笔记, 然后背下来。
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活泼爱动的时候, 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感到乏味, 甚至有的小学生觉得小学语文课就是背课文。而立足于儿童心理出发, 教师在准备讲这个故事之前, 可以事先声明让学生仔细听, 待会儿让学生找找故事里的小细节。接下来, 教师在绘声绘色讲完这个故事后, 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让学生比较教师讲的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复述仿写的过程。并引用“找不同”这个游戏让学生分组后发言, 找一找看有哪些地方不同。学生发言积极, 把课文内容自动自觉再找一次, 并相互交流, 互相提醒, 争取找到尽量多的不同的地方。然后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 想象自己是一个艺术家, 现在有一个城市为了纪念詹天佑, 准备给他雕刻一个铜像, 你会怎样去设计这个铜像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甚至还有开始画草图的。不论是画人字形铁路, 还是把其与铁路机车头放在一起设计, 都体现了学生的丰富创造力。而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会一再阅读短文, 并深入思考与表达, 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妙趣横生的想象力也让课堂活力四射, 语文课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学有所用, 学有所得, 快乐学习, 共同成长。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实现, 而不应一味按老模式、老流程把语文课上成一堂“填鸭课”。立足于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符合儿童心理的小学语文课堂, 才能真正让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以完成教学任务的理念来教育小学生, 对于儿童自身的性情并没有充分重视。且教学方向从知识的需求出发, 而不是从儿童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出发进行教学。本文尝试对回归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儿童视野,儿童本位
参考文献
【小学儿童诗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儿童诗教学01-08
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09-16
儿童文学如何走进中小学语文教学06-28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1-11
小学儿童诗的赏读和创作指导12-11
小学阶段留守儿童06-07
中小学儿童12-14
小学留守儿童论文10-21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措施08-27
小学儿童记忆能力培养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