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精选12篇)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1
我国地大物博, 自然景观丰富, 近些年来为了加大旅游业的发展, 众多地区将当地的自然风光改造成了景观供游人参观。但是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时刻牢记旅游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生存以及发展。虽然我国在近几年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带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效益, 但是在人们潜意识中始终存在一个错误的观点, 那就是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如果不改变这种错误的观点, 就会在极大程度上造成我国旅游资源的过度开采, 反而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 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尝到了旅游效益带来的甜头, 就不顾生态环境的利益, 一味的开发新的旅游环境, 造成当地的生态利益一再受到破坏, 将经济作为第一指标后, 其他利益就置若罔闻, 造成一种不伦不类的现象。环境保护一再被忽视的后果就是谋求经济效益舍弃环境效益, 最终导致当地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著名景区游船遍布江面上, 景观的美感不再, 有些游人的素质不高, 将垃圾随处乱扔, 原本清澈的水面变成了污臭的水沟, 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的森林景观附近兴建了众多工厂, 这些工厂的排污设备不合格, 造成森林资源受到污染, 原本的绿色世界不再了, 还有对树木胡乱采伐的现象, 以至于周围水源的水位逐年下降, 面临枯竭的状况。上述一系列情况只是冰山的一角, 还有更多的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 严重影响到旅游价值。
1.2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的素质不高是造成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直接因素。近些年来, 新闻报道中时常会出现某某游客在某景区随意刻画等不文明现象的报道, 究其原因, 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情况不够重视造成的, 等到问题真正积压到了爆发的境地, 才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根本上说, 旅游者在游览景观的过程中潜意识里不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 完全忽视了景区内的警告牌标志, 随意进入草坪内践踏, 到处可见垃圾的身影, 垃圾桶反倒成了一种摆设, 随处乱吐痰, 采摘花草早已屡见不鲜, 虽然加大了监管力度, 但是作用仍然是微乎其微。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改掉这一恶习, 导致环境资源的大面积破坏。
1.3 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一些景观并没有设置旅游人数, 导致一到大型节假日就出现景区内人数超负荷的情况, 而景区内又没有配置与游客人数相当的公共设施, 因此造成了环境污染。当游人数量超出景区的承载量时, 环境破坏的程度就会变得更加严重。比如某处喀斯特地貌的景观, 在某一时间段的游人如织, 人数一多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就增多, 造成空气中的温度与适度增加, 引起景区内的环境发生变化, 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溶洞内融化, 遇到干燥的空气进入, 又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由此造成景区的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我国的许多景区, 这都不是罕见现象, 超负荷的人流最终会导致景观的寿命缩短, 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发展。
1.4 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当前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由于相关部门在前期缺少相应的调查与研究, 没有进行详细的评估便急于开发资源, 导致景区的建设并不能与当地的整体环境相适应, 这种不协调的现象最终会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有些地区忽视了原有的自然古迹, 而盲目改造, 使之变得不伦不类, 具有悠久历史的估计反倒被现代化的巨擘所取代, 违反了发展规律。究其原因, 都是开发者过于贪求经济利益导致的, 只注重不断地开发, 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最终带来的后果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2 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 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做到有法必依。
2.2 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树立“防胜于治, 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 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 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 规划时,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 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 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2.3 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体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 管理部门,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 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 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 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2.4 研究环境容量, 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 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 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 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结束语
总之, 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 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 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 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汤春琳, 唐.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20) .
[2]李淑萍.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成才之路, 2009 (18) .
[3]黄娜.加强旅游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3 (2) .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2
谈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研究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性,旅游业对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加强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美学保护,包括实行旅游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综合决策,建立并完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出台以各种手段保护环境的法规等,可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作 者:王木树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地理系,福建,福州,350001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1)分类号:F59关键词:旅游 旅游环境保护 可持续旅游发展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3
【摘要】根据2000-2013年乌鲁木齐旅游流和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方面的相关数据,构建乌鲁木齐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数值及其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数值,从而得到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协调发展的变化趋势和类型。研究发现:(1)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两个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且两个系统发展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2)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度数值比较高,但是协调度的值比较小,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发展处于颉颃状态的关系。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的旅游环境来促进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旅游流;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乌鲁木齐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5.00x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并倡议用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来共同建设该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景观优美,拥有多种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汉文化、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民族文化的交汇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与国际旅游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如今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对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繁荣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旅游是城市创收外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其发展状况是衡量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也是度量该城市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1]。城市作为重要的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复合体[2],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地理单元组成即是城市,同时城市对现代旅游发展起支撑作用,成为旅游流空间集聚和扩散的载体。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者为中心的,涉及旅游目的地、旅游依托地(其中以旅游目的地为主)的,并由人文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构成的复合系统[3]。旅游和城市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市场发展环境,是推动城市旅游繁荣的重要引擎[4]。城市旅游环境的恶化将作用于旅游业,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5]。同时,旅游发展对城市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6]。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旅游流快速高效地在城市流动,更有利于提升旅游者旅游体验,从而增加旅游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消耗[7]。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如Zhang Jie等从供需协调的角度,研究了旅游与目的地的关系,得出贸易流对旅游流影响较大,目的地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设施条件等也是影响旅游流的因素[8]。Emanuela等利用空间互动模型,分析了意大利各区域与旅游流的协调情况[9]。Kim从耦合的角度,研究了旅韩日本客流与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关系[10]。国内学者在入境旅游发展趋势[11, 12]、入境旅游流聚集扩散机理[13-15]、旅游业与旅游目的地供给要素[16-18]以及旅游业与区域经济[19, 20]进行耦合研究,但在旅游流与所依赖的城市旅游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文章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协调发展,并以丝绸之路著名旅游城市乌鲁木齐为案例地来探索此耦合系统潜在的规律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期望能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耦合”概念来自于物理学,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体现了各系统间的动态关联关系[21]。耦合度描述的是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耦合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22]。因此可以把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构成元素产生相互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耦合度,其大小可以反映出旅游流和城市旅游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小[1]。如果两个系统发展水平都比较差,此时耦合度数值却会很高,可以高过一个系统发展水平好而另一个系统发展不好的情况。因此,耦合度模型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单纯依靠耦合度来判断两个系统的协调程度。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构建能客观反映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模型。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计算方法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是耦合协调度评价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由于指标量纲或测度量级的差异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文章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处理数据。将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两类。公式如下:
(1)
式(1)中,uij为其第i个系统的第j个指标,值为xij(i=1,2;j=1,2,…,n),max(xij)、min(xij)分别为指标x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是两个不同且相互影响的系统,可通过集成方法测量指标对耦合系统的贡献程度,一般采用几何平均法和线性加权法。公式如下:
, (2)
式(2)中,U1、U2分别为旅游流和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λij表示权重,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熵权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依据各指标的熵值所提供信息量的大小及各指标间的关联程度来决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可以克服各评价指标权重的人为因素干扰[23]。借鉴廖重斌对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统模型[24],推广得到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度模型:
(3)
式(3)中:C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U1和 U2分别为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很显然,耦合度值C∈[0,1]。当C=1时,耦合度最大,表示系统之间或者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良性耦合,耦合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状态;当 C = 0 时,耦合度非常小。endprint
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其中: (4)
式(4)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a、b分别为旅游流系统、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待定系数(研究取值均为0.5);T为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两个系统对协调度的贡献;U1,U2 分别为旅游流系统、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为了更直观反映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借鉴廖重斌的研究成果,将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现状划分为三个大类十个亚类(见表1)。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设计是定量化研究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前提。选取指标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获得性和可比性原则。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构建了乌鲁木齐旅游流—城市旅游环境数据库;将乌鲁木齐旅游流—城市旅游环境两系统耦合视为一个整体,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原始数据取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0—2013)》、《新疆统计年鉴(2000—2013)》、《乌鲁木齐统计年鉴(2000—2013)》,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本研究从旅游流系统中的国内旅游收入(万元)、国际旅游收入(万美元)、海外游客人数(人次)、国内游客人数(人次)、客运量(万人)、 客运周转量(万人/km)等6个指标中,选择符合条件的的4个指标——国内旅游收入(万元)、 国际旅游收入(万美元)、海外游客人数(人次)、国内游客人数(人次)作为旅游流系统的评价指标;同样,选取经济环境中符合条件的3个指标——人均 GDP(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 作为经济环境的评价指标;选取生态环境中符合条件的 5个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处排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作为生态环境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选取社会环境中符合条件的4个指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数(辆)、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作为社会环境的评价指标(见表2)。
二、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的实证分析
(一)案例地概况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是全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目前,乌鲁木齐旅游业发展迅速,形成以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为主,入境旅游为辅的三大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乌鲁木齐已经成国际和国内旅游者来疆的接待中心和集散地。旅游从单纯的产业功能开始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功能转化[25]。旅游需求现实对城市环境要求也日益提高。
从地缘上看,新疆是中亚、南亚以及西亚和欧洲通往中国的捷径,乌鲁木齐有着吸引上述地区国际游客来新疆旅游的空间以及距离上的巨大优势,还存在着吸引内地游客来疆作边境游、出国游的潜在优势,同时也可使到中国旅游的海外游客东进西出,畅通无阻。乌鲁木齐旅游前景灿烂,完全有希望建设成世界旅游网络的重要节点。
(二)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分别计算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耦合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见表3和图1。
1.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发展水平
由表3可看出, 2000~2013年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两者综合评价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达到0.859,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存在耦合互动的发展关系。从旅游流综合评价指数变化情况来看,乌鲁木齐旅游流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2003年、2009年旅游流综合评价指数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受2003年“非典”疫情、2009年新疆“7·5”事件等社会异常事件的影响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减少。值得关注的是,在旅游流系统中,乌鲁木齐国内旅游相关指标表现明显优于国际旅游,说明其国内旅游发展水平高于国际旅游发展水平,这也印证了Cooper等学者得出的国内旅游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结论[26]。乌鲁木齐城市旅游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表现稳定上升的趋势,城市旅游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0.3450增长到2013年的0.8216。2000~2013年乌鲁木齐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有一定的下降,表明城市旅游环境水平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提升明显,逐步趋于成熟,对旅游流发展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强。
2.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序列分析
从表3可知,乌鲁木齐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序列的变化在2005年至2013年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在2009年略有变动但其他年份一直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同时在2003年降幅比较大,耦合度下降21.78%,耦合协调度下降16.72%。从耦合度的数值来看,大部分处于0.9以上,但是耦合协调度的数值较小,在0.5左右浮动,说明2000年至2009年之间,乌鲁木齐的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发展一直处于颉颃状态的关系。
按照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发展程度的差异,将上述耦合协调度等级再划分为3种类型:U1
三、结束语
旅游流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的状态,有益于促进城市旅游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分析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乌鲁木齐2000~2013年间两系统协调发展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两个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系统间要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并通过系统内部要素的组织和演化,使得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之间彼此协调发展。(2)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环境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旅游流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0.0730增加到2013年的0.8362;城市旅游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0.3450增加到2013年的0.8216。(3)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度数值比较高,但是耦合协调度的值比较小,自2000~2010年之间,乌鲁木齐的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发展一直处于颉颃状态的关系。随着城市旅游环境和旅游发展的成熟,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协调状态呈现出逐年优化的趋势,并在2013年达到优质协调等级。文章不足之处在于耦合指标选取局限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延续性,致使其全面性和科学性存在一定商榷的空间,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亚娟, 马耀峰, 李振亭, 等. 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32(1): 98-101.
[2]沈建国.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10.
[3]林越英. 对旅游环境基本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81(1): 33-39.
[4]王璐璐, 虞虎, 周彬. 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度评价——以中国25个主要旅游城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2): 195-201.
[5]范钧, 邱宏亮, 吴雪飞. 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4,29(1): 55-66.
[6]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旅游学刊, 2013, 28(1): 62-68.
[7]张佑印, 顾静, 马耀峰. 旅游流研究的进展、评价与展望[J]. 旅游学刊, 2013, 28(6): 38-46.
[8] Zhang J, Jensen C. Comparative advantag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1): 223-243.
[9]Marrocu E, Paci R. Different tourists to different destinations. Evidence from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9:71-83.
[10]Kim S S, Agrusa J, Lee H, et al. Effects of Korean television dramas on the flow of Japanese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5): 1340-1353.
[11]徐正林. 我国入境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03, 12(3): 98-105.
[12]林志慧. 我国60个城市入境旅游流网络特征与地域演化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13]丁正山. 南京国内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J]. 旅游学刊, 2004, 19(2): 37-40.
[14]吕丽, 陆林, 凌善金. 上海世博会旅游者空间扩散网络分析[J]. 旅游学刊, 2013, 28(6): 111-119.
[15]王奕祺, 吴晋峰, 韩立宁, 等. 北京入境旅游流地理分布与网络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6): 202-208.
[16]裴博,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供需视角下入境旅游流与星级饭店系统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5): 97-102.
[17]裴博,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陕西省旅游流与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4(6): 1001-1004.
[18]李晓静, 王兆峰. 张家界旅游流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 29(5): 529-532.
[19]余洁.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4): 163-168.
[20]生延超, 钟志平.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旅游学刊, 2009, 24(8): 23-29.
[21]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1993—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与进口贸易耦合关系时空分异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11): 143-148.
[22]吴跃明, 郎东锋, 张子珩, 等. 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2):47-50.endprint
[23]章穗,张梅,迟国泰. 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 2010, 7(1): 34-42.
[24]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 1999, 19(2): 171-177.
[25]王宁霞. 乌鲁木齐旅游空间结构分析[D]. 新疆:新疆师范大学, 2012.
[26]克里斯·库珀, 约翰·弗莱彻, 大卫·吉尔伯特,等.旅游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DONG Zunmeng; LI Xiaodo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economic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relat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uring 2000-2013, build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ourist flows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system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dicators to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two systems index and the coupling and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ex, resulting in the trends and types of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The study found: (1)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both systems development coupled obvious feature, and both systems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2)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coupling of relatively high value, but the value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relatively small, tourist flows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is in a state of antagonistic relations. How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city's tourism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a real problem of urban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篇4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令人不满意之处。
二、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2)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 篇5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如果旅游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优美,就能有力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景,促进并带动其他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又能够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从而激发人类尽自己所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愿望。同时,环境污染对旅游资源的危害巨大,破坏了珍贵的旅游资源。工业废气污染产生酸雨,致使大片原始森林枯死。也使一些古文物、古建筑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受到难以挽回的破坏。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两者是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给人类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也是环境保护的目的之一。旅游资源只有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使其发挥功能和效益。
二、在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地方特色。各地旅游资源都有其不可复制的个性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亮点”之处。开发旅游资源必须让属于自己独有的美景或者风俗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
2、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不破坏自然景观,不破坏原来环境的格调,让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不能因建设现代文明而毁掉了古老文明。
3、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旅游业被虽然称为“无烟工业”,但同样会产生污染。现代旅游业中,景区内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制定法规和措施保护环境。
4.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资源要以“滚动开发、循序渐进的模式”,尽量小的投资开发更多的项目,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防止“杀鸡取卵”只顾经济效益而滥加开发,以致破坏自然环境。
(三)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有效降低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目前,绝大部分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限制,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而管理者对此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致使游人严重超过景区的生态负荷,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承载力(即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应用的迫切性十分突出。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门票价格拉开一定的差距,适当调整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景区内游客流量居高不下的状况,起到控制景区内的游客流量、降低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的作用。
2、近年来,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现代旅游业中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所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成了居民的投诉热点。所以在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而且,在很多时候更应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只要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将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将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结合起来,注重协调发展,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就可以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较,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其核心是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要以科学性、环保性为前提。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6
关键词:红色旅游;经济;互动;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B
一、红色旅游简介及其发展情况
红色旅游,由于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日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红色旅游最具权威性的定义是: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目前,红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特别是2005年国家旅游局将该年定为“红色旅游年”大大推动了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2004年至今年上半年,红色旅游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状态。2004年,全国20个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为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26%。2006年上半年,全国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发展势头良好,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平均增长19.28%,旅游收入同比平均增长22.53%。红色旅游不仅给当地景区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带动当地建筑、商贸、交通、通讯、加工业和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红色旅游与其它旅游产品(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彩色民族文化旅游、古代文物遗迹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进行了深度整合开发,形成了叠加的吸引力和整体优势,提高了出游率,满足了游客多方面的需求,使得红色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红色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综观历史,旅游业是一个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国家中必定要出现高速增长的产业,它在GDP中所占份额近年来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目前全国已有24 个省(区、市)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优势产业。而红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产业中的一支新秀,近几年来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如红色旅游开展较好的江西省,2004年其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 350万人次,红色旅游的总收入达77亿元,分别占江西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32.7%和31.9%。 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带动了整个旅游业的兴旺,而且还促进了老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红色旅游辐射的综合效应也已日益凸显。红色旅游激活了江西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江西省农业和种植业逐步演变为外向型经济产业。如2003年以来,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成为井冈山市的最大产业,2004年红色旅游业对当地财政的贡献率已超过35%。赣南的水果曾是“养在闺中人不识”,红色旅游兴起后,当地人真正认识到了赣南水果的市场价值,他们改良品种,发展绿色食品,如今赣南的脐橙、蜜桔、柚子等水果已远销海内外。
其它一些省市的红色旅游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如湖南省凭借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包装红色产品,促进景区景点所在地经济发展,使当地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其中仅韶山伟人故里游一项,2004年度接待旅游人数171万人次,直接收入508万元,直接就业人数1 80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23 000人,产生综合经济效益8 500万元。同时随着红色旅游景区一大批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整体形象大为提升。
综上所述,红色旅游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色旅游作为“增长极”推动了当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最早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具有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规模经济效益,凝聚经济效果四大作用。“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涓流效应”,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各种创新活动和部分资金、劳动开始向四周地区扩散和输出,带动非“增长极”地区共同发展。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有意识地发展和培育“增长极”。而作为“增长极”的产业则必须具有生产规模大,有很强的增长推动力并且与其他产业有广泛的关联等特点。这样当作为“增长极”的关键产业开始增长时,该产业所在区域的其他产业也开始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步渗透,最终波及整个地区。
此外,“增长极”将在两个方向作用于周围地区。一是“极化过程”,即增长极以其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优越条件将周围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潜力吸引过来,如矿产资源、原材料、劳动力、投资、地方工业或企业;二是扩散过程,即增长极对周围地区投资及其他经济技术支援,形成附属企业或子公司,为周围地区初级产品提供市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等。而在“增长极”发展演化的中后期,以“渗漏”(扩散)作用为主,在这阶段,给予多于吸取,区域发展水平将趋于均衡。
目前在各地迅速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产业,既是自身增长极的形成过程,又是逐步开始发挥增长极作用的过程。虽然红色旅游一开始具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其客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在时间上也受到革命纪念日和政治活动的影响,但随着红色旅游由事业接待型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产业型的转变,红色旅游作为地区(主要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带动当地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的均衡增长。红色旅游作为增长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1)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2)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效应。
红色旅游“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1)人力资源聚集迅速,这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2)主导产业迅速形成,红色旅游产业有很强的关联效应、乘数效应和竞争优势,呈现出发展快、竞争力强的特点。因此,对于那些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密集成片的地区,可以把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主打产品。而那些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零星、单一的地区,也可以结合当地的其它旅游资源开展红色生态旅游、红色农业休闲游、红色地质旅游、红色民俗旅游等复合型旅游形态,深化旅游产业链,满足游客的多重需求,从而使旅游这个主导产业能得以持续发展;(3)资金迅速聚集,旅游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同时也处于产业链的未端,因此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会拉动整个产业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迅速围绕该产业聚集,形成资金集聚效应,投资的增长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本身的发展。
(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红色旅游的繁荣兴旺
伴随着红色旅游而繁荣的地方经济为更好地开展红色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对红色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改善了基础设施情况,方便了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大多数红色旅游区的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此外因为缺少资金的来源,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严重限制了该地区的远期发展。
在开展红色旅游以后,受其影响,旅游已经成为了该地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该地区必然会吸引大量财力人力的注入,由此带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形成“一业兴而百业旺”的良好局面。伴随着相关设施的完善,旅游区条件的改善,它对旅游者的吸引度也就越大。从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旅游带动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繁荣。
2.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实现了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热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旅游市场急速扩张,旅游人数大量增加。与这个有着巨大产出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文物资源的投入不足。每年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与实际需求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缺额。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文物单位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而在对文物的开发上采取“涸泽而渔”的方式。这种开发方式严重地损害了文物的价值和生命,如曲阜发生的“水洗三孔”事件和武当山遇真宫被完全烧毁事件,对文物价值造成了不可恢复的损害。
因为红色旅游近几年刚刚兴起,所以在这之前,旅游对文物的损害在红色旅游资源上表现尤为明显。但随着红色旅游的兴旺这种情况肯定将有所改变。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会给自身的发展提供足够支持,从而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因为经费的问题损坏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实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谐发展,做到在充分保护的条件下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保护。
3.扩大了红色旅游的产业链,赋予了红色旅游长久的生命力
因为红色旅游教育和学习性的色彩比较浓厚,所以对普通群众的吸引性没有一般旅游项目那么大。一些著名的红色旅游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与其他旅游景点相距很远,而且较少有相应的纪念品可买,令旅游者难以尽兴。所以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区的受众是有一定局限的。
红色旅游要想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应该要千方百计扩展产业链,延长旅游者的游览时间,增加其消费内容和金额,而这一切都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后盾。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其他旅游项目为辅,具备完整的吃、住、玩、游、购、娱这六大要素的旅游产业链,并以此来扩大自己的潜在顾客群。红色旅游只有多元化经营,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保证自身生命力的持久性。
总之,红色旅游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红色旅游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红色旅游产业与文物保护开发互动发展的研究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然而,旅游活动的兴起和旅游业的发展,又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处理好旅游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文物成为旅游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物古迹比比皆是,这种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构成旅游业的灵魂。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基于如此现实,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1.文物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化经济价值,对发展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有着巨大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既然文物古迹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3.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探索文物保护与旅游事业发展的新模式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应坚持的原则。关于文物保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模式问题,清华大学的程子建,钟笑寒在《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化:不完全合同理论》中提出:旅游价值越大的文物反而越不适宜由企业经营,而适宜由事业单位经营,由于旅游开发会对文物有损坏,因此,越是容易在开发中破坏的文物旅游景点越适于事业单位经营,在国家的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应该继续对文物脆弱但开发价值高的文物景点采取事业体制。而对于损害程度低价值不高的文物景点,引入多种社会力量包括旅游企业从事开发和经营。事业单位经营和产业化改革倡导的企业经营各有其利弊。事业单位经营的问题是激励不足,而企业化的问题是,在盈利项目上激励过度,而在公益项目上激励不足。这样,应当针对文物资源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旅游景点文物保护单位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开发。
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
[2] 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J].商业经济.2006(3).
[3] 陈永志.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5(5).
[4] 梁峰.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策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5] 李广春.红色旅游发展需求及其增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1).
[6] 杨荣彬.红色旅游中革命纪念馆发展模式探讨[J].南方文物,2005(4).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7
1. 增强忧患意识, 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胡锦涛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 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 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 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 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 要立足长远, 克服短期行为, 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 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等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 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 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 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 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2. 健全法制、法规, 保护治理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的开发, 必须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 增加相关补充规定。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 以政府为主导,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形成共同参与, 相互合作的保障体系, 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3. 做好科学规划, 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 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这不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 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 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 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切切实实搞好环评。不能为了上项目, 把环境评价作为幌子、走过场, 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旅游业时, 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负有主要责任, 因此要把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落实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践中, 成为检验当地旅游业成绩得失的主要指标。
4. 加强管理和监督, 积极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 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 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 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 所以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旅游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 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管理, 特别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景区, 更要加强监督。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 并要付诸实际行动中, 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管理者自身要坚持带头遵守, 同时, 要不断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应遵守的规范, 使其有章可循。促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
5. 加强宣传与教育, 提高公众环保的自觉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进行考察时, 都是把有没有保护措施, 有没有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放在首位。应加强开展全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 加强科普工作, 加强对游客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旅游, 其内涵博大精深, 上包括天文, 下包括地理;前浓缩历史, 后展现未来。既是我们丰富的教科书, 又是培养我们情操和体魄的广阔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不同, 欣赏品位各异。要使每个旅游者, 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 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 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 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 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6. 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在出门旅游方面的消费呈现高增长趋势,旅游也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中国的旅游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现,并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拉动了我们经济的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仅2012年“十一”黄金周八天,全国接待了游客量达到4.25×108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2 015×108元人民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人们也总是将旅游业作为经济活动来对待,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带来的还有旅游环境的问题,包括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等等。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心情,同时也对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1]。
1 旅游环境卫生产生的原因
目前中国旅游业存在的环境问题比较普遍,主要体现在景区环境和景区旅游资源的破坏方面。首先,景区卫生状况比较严重,各种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污水、污染物比比皆是,游客的过量严重破坏了旅游景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其次,污染物的堆积导致景区水体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附近局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资源被损害;另外,景区旅游开发项目与景区整体环境的不协调,导致对环境的随意破坏,且没有客观的经济回报,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1 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
很多旅游者在旅游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为了自身的方便,在景区乱丢垃圾,践踏草坪,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环境卫生,使得景区环境的脏、乱、差,这些小的事件甚至会造成景区资源的破坏。其行为结果,就是造成了景区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旅游意境的消极影响。由于游客量的增大,由于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已经越来越严重。
1.2 旅游高峰期的过度集中
由于人们出行都主要集中在法定节假日,这就使得很多旅游景点出现平时游客量稀疏,节假日爆满的现象,甚至有游客滞留景区。客流量的增大使得景区不能及时对一天的景区环境进行维护和修缮,导致景区环境出现严重的问题。
1.3 旅游区客容量的超负荷运转
游客量的超标,不仅使得一些景区的生活垃圾增多,造成环境的破坏,更严重的是,在一些特殊的景区,当游客量的数量超过景区的饱和承载量时,景区的环境会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比如说,贵州的织金洞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由于在同一时段对洞内进行参观的游人比较密集,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严重超标,导致空气中水分和温度升高。在溶洞中,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硫发生化学作用,会使溶洞内的景观受到损坏;而当高峰期过去之后,洞内变得干燥,石灰岩的表面又会结晶,使溶洞内的景观受到污染。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的很多其他景区。尽管各景区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但是许多景观还是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景区客流量的超负荷运转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缩短了景区寿命的同时,也使得景观的吸引力大大下降[2]。
1.4 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合理
一些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开发不当。有的景区想要建造多元化的景区,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建景点,或是对原古迹进行修复,但是忽略了新建项目与原景区的协调性,致使景区的历史韵味遭到了破坏;
其次,开发过度。开发者总是想要最大限度地开发旅游区的资源,但是往往有意或刻意忽略掉景区的整体规划和资源的局限性,造成旅游区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另外,一些景区在缺乏全面的考察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就采取行动对景区进行开发,这种粗放式的开发重在开发,却缺乏保护,对景区的破坏明显多于能取得的益处。
1.5 宽松的政策环境
旅游业的发达能有效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指数,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在还有很多地区是本着“先开发,后治理”的原则,始终将高经济指标作为发展第一目的,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一时的经济增长。这一方面,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明问题。比如上海黄浦江、广州珠江、南京秦淮河,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又如四川著名的景区九寨沟,甚至有学者发出“九寨沟20 a后可能消失”言论,考察证明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洞庭天下水,鱼美稻梁肥”,曾经的洞庭湖被历代文人墨客赞颂,但是现在洞庭湖生物数量锐减,大量湿地被湖水淹没,面积大幅度萎缩。许多的例子看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也使得各种景观的旅游价值严重降低。
2 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对旅游的环境进行保护,全力挽回损失,需要各方面协力来采取行动。提出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对环境的保护:
2.1 政府方面
2.1.1 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制度
进行环境保护,首先要进行法制建设。中国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有《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在此基础上,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完善相关的体系,严格遵照法律法规来行事。在管理环境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1.2 加强旅游环境监管力度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树立“防胜于治,防先与治”的管理思想,通过严格的审批制度,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门槛,从源头上加大对旅游业的监管。
探索旅游消费的产业链,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提高了旅游景点的品味,又能给旅游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
2.1.3 为了顺利地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
根据各景点、景区的地理、地质、生态环境的特点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倡导人们带薪旅游或交错放假的方式,有效缓解热门景区的客容量,保护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
2.2 旅游景点投资商
a)政府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使得景点投资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切实保护好景区的环境。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b)在不破坏景区环境的前提下,改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增加景区环境卫生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旅游品位;
c)政府通过举办旅游行业的交流与探讨的平台,不断提高旅游景点的旅游品味和质量。
2.3 电视媒体方面
a)在节假日期间,应及时通报各景区的旅游信息,引导人们旅游,缓解热门景区的客容量;
b)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2.4 游客
2.4.1 自觉遵守景区的规章制度爱护景区的环境
一个优美的旅游景区环境,不仅要靠管理部门去营造,更需旅游者去维护。因此,开展健康文明的游览活动,共同爱护风景名胜区,遵守有关规章制度,这是每个旅游者应尽的法定义务。
2.4.2 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监督
游客需要认识到对环境的维护需要大家的力量,只有每个人都注意自身的行为,才能维护好景区的环境。对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的破坏景区环境的行为要果断制止,严重的要向相关部门进行检举。
2.5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在一些自然景区,确实存在着旅游与环保不能共存的情况,游客不断地参观只是对景区的不断磨损破坏。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这些形式也逐渐引领新的旅游发展趋势。中国生态资源丰富,有许多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景观,适合开展极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整体提高环保意识[3]。
3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旅游环境,是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也能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经济的提升,不断用大自然的力量来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我们相信,中国的旅游资源一定能被持续的开发利用,将旅游业真正发展成维持经济的朝阳产业。
摘要:旨在阐述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质量,旅游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J].旅游学刊,1991,6(1):35-38.
[2]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J].旅游学刊,1994,9(2):42-43.
江孜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篇9
一、古城的保护和旅游发展
何谓古城?古城首先是一个城市, 具有城市的基本功能和基础设施。同时, 古城是区别于现代城区的。它除了承载城市的生活外, 还具有特殊的风貌和历史文化遗存。
对待古城既要保护, 又要发展。保护是一种对历史人居环境的延续和保存, 发展则是融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基础设施、价值观念, 对古城这种历史的遗存进行演替的过程。如果不进行合理地保护, 只进行发展, 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就缺乏一种文化的支撑, 很容易湮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如果不进行发展, 只进行保护, 那么这座古城就只是一座死城, 毫无活力可言。
古城的发展势必要进行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具有提供就业、丰富城市产业结构, 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旅游文化遗产, 改善古城的市政设施,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良好效益。一方面, 发展旅游业需要商业化、游客化;另一方面, 要避免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高强度的房地产开发和古城的景观建设的趋同现象。要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 避免出现假古董、假文物。在尽量保持古城的原有风貌的同时要注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化的生活服务设施。
二、江孜古城简介
江孜古城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 历史文化底蕴较为丰富, 古建筑众多, 古城聚落的形成具有后藏地域性风貌。江孜古城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1.江孜古城的构成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 城市结构中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种要素对城市的意向性和可持续性起着关键作用。而对于江孜古城来说, 它具有传统的街巷、像白居寺和江孜古堡这些重要的节点空间、古城自然发展的整体布局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它们共同构成了江孜古城重要的物质要素。此外, 江孜古城还拥有非物质要素, 包括原有的城市居民、民族手工艺、历史文化以及特殊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1) 江孜古城的街巷空间
江孜古城的街巷空间容纳了人们的居住、生活、商业、游憩等多种活动。传统的街巷空间由街巷、弄、渠、广场组成。它有一定的层次变化, 由私密到公共, 由传统院落的自由组合形成街巷, 进而形成聚落和城市。这种自由发展的城市往往有其自然而独特的城市肌理和小巧的城市尺度。古城中相邻的院落空间、小巧的街巷广场易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 使人们拥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
(2) 江孜古城的自然要素
江孜古城还拥有以农田、果园, 绿色植被和山水自然风光为基本要素的自然环境, 这便是古城周围环抱的自然风光。这与江孜古城本身又形成了十分自然的图底关系, 是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典范。
(3) 江孜古城的传统建筑
古城中拥有众多的历史传统建筑。街区由100多座大院组成。江孜古城中的建筑多以石木结构为主, 具有非常显著的后藏特征。如典型的白红黑三色构成, 乱石与土砖墙体肌理, 门窗装饰构成等。这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 城市肌理的保持和传统施工技术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古城建筑往往拥有巨大的石基础, 有些直接裸露在街巷中成为人们休息的良好场所, 且有利于院落的排水。建筑依山而建, 高低错落, 参差不齐, 行进的过程中又平添了几分乐趣。
(4) 江孜古城的城市居民
人是空间的使用者, 同时又会使空间得以丰富, 空间中因为有人的存在才会更加活跃。古城内原有的居民是古城原有生活方式的继承者。江孜古城内原住居民仍占大多数,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可避免地会有原有居民的迁出, 而外来人口会逐渐增多。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意对传统古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 防止古城民俗和历史文化的流失。要以保存、修复、保留、更改、更新、再生的保护模式合理地进行规划建设。
(5) 独特的藏南文化习俗和民间艺术
宗教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藏传佛教不仅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政治体制, 也创造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包括当地的服饰、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此外, 茶马古道对江孜的文化和民俗也有重要的影响。江孜古城作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上的必经中转站, 有着重要历史地位, 更加诠释了“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 又是安藏之道。千百年来, 江孜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民间艺术。其中, 江孜的地毯和卡垫尤为著名, 远销海外。
2.江孜古城的价值分析
江孜古城具有创造价值, 它表现出一种人类创造性天赋的杰作, 它是后藏先民创造的城市的典范;江孜古城具有见证价值, 江孜古城是江孜保卫战抗英历史的重要见证。毛中华在《江孜古城一个西藏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研究》中提到, 1904年, 英国侵略军入侵西藏, 路过江孜, 遭到江孜地方军民的英勇抵抗, 抗英军民固守宗山城堡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斗, 最后殉国就义。由此, 江孜宗山作为抗英遗址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江孜便成为了一个英雄城市;江孜古城具有典范价值, 江孜是西藏重要的农业发展典范。这里土地肥沃, 盛产大蒜、青稞等农作物, 是后藏的建筑风格特征和技术与景观的典范;江孜古城还具有交流价值, 它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着后藏其他城镇。
三、江孜古城保护和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对于江孜古城的保护仍处在初级阶段, 各种旅游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 对于旅游吸引物的塑造比较薄弱。这既是一种机遇, 因为古城大部分事物仍处于原生态状态;又是一种挑战, 因为如何进行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古城发展的保守性导致发展的迟缓
江孜古城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过于保守, 因古城遗产保护, 江孜古城的传统风貌保存较好, 原生态景观较多, 但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较为缓慢, 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较差, 旅游产品市场空缺, 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不合理地管理和规划导致游客游览体验较简单
江孜古城目前在管理上存在着多级领导参与和多头管理的特点, 街区的发展有时易受领导的个人意愿支配, 由此则导致城市建设的不伦不类。例如, 宗山抗英遗址被当地肆意改造后, 历史遗迹不明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历史只能通过讲解员的述说得知, 却很难看到大量的证人、证物、证言以及战争期间留下的照片、文件和相关音视频资料。
3.江孜古城的旅游开发仍不够深入
江孜古城的红色文化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旅游服务尚不健全。多数参观者只是主要参观白居寺, 对于宗山抗英遗址只是在江孜广场上停留一会儿。游客对古城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红色革命历史无法深入地了解。由于古城现有旅游条件不能吸引游客住下来, 所以参观江孜古城的游客以短期旅行为主。
4.居民的外迁
随着古城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古城中生活的便利程度不及现代城区, 古城内原有的居民会更加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很多青年人会更加向往拉萨、日喀则等更加现代化的大城市, 从而导致部分居民的外迁。而古城中原有的居民的外迁, 会使古老街区丧失原有的生活气息, 从而动摇传统文化的活力。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 古城会渐渐衰败。
四、对策和建议
1.古城的分区保护和发展
江孜古城在发展时, 可以以古城为中心, 传统古城进行改造, 保护街区的肌理, 尊重古城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保持其传统的居住功能, 通过增加城市功能等方式创造一个居民日常生活活跃的城市中心, 刺激古城活力。可建立商品一条街、小吃一条街, 将商业集中的同时避免了古城的过度商业化, 开发重点的, 具有历史背景的院落、名人故居为景点、展览馆, 强化功能分区, 有些片区是静态的、纯洁的, 有些是休闲的、娱乐的, 而有些则是文化的、商业的。
在古城保护区外围建立风貌协调区, 可以借助临近古城的优势, 开发高档住宅, 利用传统庭院与现代居住理念和设计相结合, 保护古城核心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古城保护, 除以保护城市为核心外还应保护城市周边环境风貌。江孜地处平原地区, 依山傍水, 土地肥沃, 农作物生长良好, 在历史上便为后藏重要的粮仓。江孜周围的农田是古城的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持各景点之间的视线走廊的通达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古城空间的合理转化
要处理好古城空间的内向封闭性和现代生活空间与旅游空间的开放公共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避免游客过度集中影响当地居民生活, 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供当地居民与游客互动的场所。古城中的空间既是古城中原有的居民生活的空间, 又是游客观赏旅游的空间, 古城的建设必然会有由封闭空间向流动空间再向社会空间转化的过程。也就是需要从原有的私密型院落向开放的庭院、廊棚、巷弄或其他方式形成的灰空间, 以及由水渠、桥梁、街巷、广场等构成的公共空间转化。
由于古城历史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 街区内保留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在避免破坏街区现存的邻里关系, 完整地保存街区风貌和风俗习惯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增加酒店、咖啡馆、酒吧、藏餐厅、藏茶馆等具有西藏特色的现代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空间。
室外空间是主客共享的空间, 而室内空间是游客进行吃、住、购、娱等活动的空间。所以, 也应注重室内空间的地方特色。利用尺度与比例, 协调与对比等构图手法的综合运用, 在空间上考虑古城地域性文化要素, 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功能空间。
3.不断地唤醒和强化文化观念
文化是古城的精髓和灵魂之所在, 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是古城的魅力之所在。因此, 在做建筑和城市设计时, 要注重保护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习惯以及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因为这本身就是古城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充分利用古城遗留的文化传统, 深度挖掘古城的文化内涵, 充分利用古城的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 进行传统产业的振兴, 打造生态宜居的古城风貌。同时利用古代文人诗歌等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塑造和表达, 表现它的文化象征的含义。此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古城文化, 如可以利用古城现有的文化传统, 引进艺术类的专业人才, 开办文化创意园区, 将艺术特色与文化传统相结合, 使得古城文化被充分唤醒和挖掘出来。
4.善于挖掘鲜明而独特的核心旅游资源
江孜古城的发展需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避免旅游资源的均一化发展, 避免与拉萨老城区、日喀则老城区的发展雷同。
宗山抗英遗址就是江孜典型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之一。在进行旅游发展时, 可以通过场景、影像等还原历史, 它是江孜古城的核心图景, 是必须值得看的。可以通过遗址公园的建立, 完善江孜抗英历史的演绎。其中的广场和建筑的设计, 要渲染一种革命英烈的气氛。
5.引导当地原有居民参与旅游建设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 要避免当地居民的空心化以及经营者与居民在空间上的完全替换。要以古城原有的居民为主体, 引导居民参与到古城保护和发展的浪潮之中, 通过一系列的参与活动, 避免外来人员过度地掠夺当地居民的旅游利益,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等措施, 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的积极性。鼓励一部分古城居民通过出租房屋, 出让土地所有权, 将古民居转由股份制公司经营。使当地居民以从事导游、经营酒店、家庭旅馆的方式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来。
五、结语
论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资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正快速发展起来,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休息时外出旅游放松身心,随着外出旅游人员和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增多,逐渐显现出旅游对环境的巨大影响。
一、当前旅游与环境保护存在的矛盾问题
(一)重建设轻规划
对于旅游景点的开发,不少地方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旦发现某个地方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就没有规划的盲目上马,毁坏森林造“美景”、破坏山景建酒店。不仅严重破坏原有的旅游环境,从长远角度看更是严重消耗了旅游的潜在资源,建成与原始风景相违背的“另类产品“,降低了景点的品位。
(二)重使用轻维护
不少经营单位为了提高效益,只注重使用,在维护方面投入经费有限,缺乏相应的措施办法,导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车辆拥堵,甚至有的人文景点和名胜古迹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直接影响景点的美观。
(三)重效益轻发展
由于经营单位大部分是以赢利为目的,在景点的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不注重景点长远发展,只注重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没有考虑到游客过多,景点难以承受可能会缩短其使用寿命,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四)重生态轻人文
部分景点对游客观光后的生态环境维护工作做的比较到位,但是忽视了对景点工作人员和周边百姓的人文环境维护,出现景点工作人员态度差,对游客不解答、无笑脸、甩脸色;周边百姓为了利益欺诈游客,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影响景点的整体环境和美感,降低景点在广大游客心中的地位。
二、旅游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还不深入人心
由于旅游者素质高低各不同,许多外出旅游人员没有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出现很多破坏旅游环境的行为;此外,国内不少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位于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当这些地区成为旅游热点后,部分原居住百姓为提高自身收入,就以破坏生态或捕杀动物为手段,向旅游者提供纪念品,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在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双重影响下,加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
近几年,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逐步重视起来,但是在针对旅游环境这个特殊领域还没有制定相应的保护条文。由于没有法律的制约从而导致不少管理单位对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不重视,对于一些破坏景区的行动缺乏有效的行政处罚的依据;没有制度的约束也导致游客在景区游玩时不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景区所造成的影响。
(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处理还不到位
虽然旅游管理部门已经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不断的强调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旅游企业的经营者来说,要想处理好长远发展与快速见效两者之间的矛盾难度很大。不少地区在景区选择、开发、使用上只注重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没有考虑长远发展的必要性;只想着在当政期间出效益、出政绩,没有充分考虑为后代子孙留好财富和资源。
(四)景区承载力与游客数量严重失调
受到游客数量上升及假期相对集中的影响,景区出现短时间内游客聚集的现象,大大超过了景区的承受能力,导致景区短时间内环境破坏与自我调节的失衡。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景区游客超负荷问题从理论上和管理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受到旅游者广泛关注的热点景区,在旅游旺季长时期处于人山人海,加速了景区环境的恶化。
(五)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投入还不到位
长期以来,因为置重心于经济发展,各级用于环保的专项经费相对较少,该收的环保费不能做到及时收缴、发放和使用,导致环保工作无法按规定和需求展开,使环境长期处于无人监管和治理的状态。即使部分有环保机构的单位,也因没有合理、齐全、配套的环保设施,难以对于旅游区内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经常性、有效性的追踪和分析,发现的问题也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对旅游区环境进行全方面、合理性、有针对性的环境整治就更加无从谈起。
三、解决旅游与环境保护矛盾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全社会文明旅游环境观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应该做到相辅相成。因此,全社会应该重视旅游环境的保护问题,国家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做了环境保护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作为景区管理部门要通过大量的温馨提示来引导游客注重保护景区环境,通过各种渠道来树立全民的旅游环境观。
(二)强化有效执法,有力保护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
保护旅游景区环境仅仅通过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且有力的行政执法手段做为后盾,各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各类法规和制度,对破坏环境和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通过严格的行政手段有力保护景区的环境。
(三)抓好长远建设,确保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为保证旅游的长远发展,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景区开发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发展相互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开发时必须进行详实环境评估,立足于旅游景区的长远利益和发展,以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不能为了赶进度、快上马,就把环境评估作为幌子、走过场。政府在倡导地方特色的旅游业的同时,要把科学发展落实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筹划和实践中,长景区的长远发展作为检验旅游业发展成绩的重要指标,摒弃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做法。
(四)推广生态旅游模型,倡导绿色环保旅游
浅析文物保护和发展旅游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关系
濮阳市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土地有着仓颉造字、晋文公退避三舍、柳下惠坐怀不乱等历史佳话,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之战"、宋辽"澶渊之盟"等历史遗迹。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濮阳市要重视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文物优势,发展文物古迹旅游,推动濮阳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和文物保护工作既有统一,又有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良性发展,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一、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一)发展旅游能够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根本不够,致使许多文物因经费问题而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发展旅游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旅游区就可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一部分用于文物保护。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濮阳市各级政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经费投入方面连年有所增加,同时经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全市每年投入文物保护和文物景区开发的民间资金也有明显增长。
(二)发展旅游可以增强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
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这样一来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蕴含在文物之中的文化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依法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2]
(三)发展旅游,可以让政府部门更加重视文物保护
一方面,由于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为了充分利用它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政府和旅游部门一定会重视起来文物的保护工作,以便使其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因此文物一旦遭受破坏,就会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政府和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
二、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一)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
一些旅游部门缺乏长远眼光,急功近利,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采取掠夺性开发的方式,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
一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些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一味的降低维修成本,致使所雇用的维修人员文物专业素质较低,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四不像,名为保护,实为破坏,造成不可逆的损失。[3]
(三)旅游业的发展,使文物遭到破坏
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破坏了文物古迹。
三、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关系的措施
(一)做好文物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文物保护不仅是文物管理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果不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文物法,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文物部门的管理工作就会举步维艰。因此,首先要做好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的危机感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向各级领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及文物旅游景区宣传,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法的严肃性和文物保护对旅游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自觉遵守文物保护法规。只有如此,文物部门才能顺利依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依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加强文博队伍建设,坚决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树立文物执法的权威。培养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文物管理工作的效率,以适应文物旅游不断扩大的需要。其次,要建立公安、工商、规划、城管、文物等各关职能单位统一行动的机制,加大对文物旅游景区的治理力度,树立文物部门执法的权威。
(三)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物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十分脆弱,损毁一处就少一处,而且损失了就永远无法弥补。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能残留至今的文物已弥足珍贵,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永远保护好这些文物。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保护好现存的文物资源。其次要保护好文物的存在环境。文物资源的存续也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城市都在大张旗鼓的搞建设。古寺庙、古迹周围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这些现象将来可能会与文物保护产生冲突和矛盾。因此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物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给文物资源留下一定的空间,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4]
总之,发展旅游与保护文物二者相互依托、相互承载。文博部门应当加强旅游意识,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发展旅游创造条件;旅游部门也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确定的文物古迹工作方针,尊重文物古迹工作的客观规律,彼此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保护文物古迹与发展旅游的关系,使保护文物古迹和发展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參考文献】
[1]龚新.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06)
[2]程子建,钟笑寒.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化:不完全合同理论[J].旅游学刊,2007(06)
[3]郑向敏.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98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12
一、磁器口古镇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变革
(一)地理位置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接童家桥,北靠石井坡,距主城区3公里。磁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马鞍山踞其中,左边金碧山,右边凤凰山,三山遥望。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形成天然良巷。
主要的景点有位于嘉陵江边,繁荣明清两朝在民国时期物资转运达到顶峰的古渡码头;嘉陵江畔的九石缸河滩相传为明朝起义首领张献忠攻入重庆的地方。“石缸对石鼓,黄金万万五,谁人能知晓”的民谣。该河滩还是汉代古墓群的发掘地。巴渝民居,翰林院,书场茶馆等这一处处充满了巴渝特色文化的建筑,无不体现着巴渝文化的精髓。是人们了解和体验巴渝文化不可不去的特色文化古镇。
(二)历史变革
磁器口镇最早起源于宋朝,因当地有一座白岩山,而得名白岩场。
明献文帝朱允炆被四叔朱棣夺取皇位后,逃离皇宫,落发为僧,流落西南,隐匿于白岩山上的宝轮寺。多年后,当世人知道真龙天子曾隐匿于此时,把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改名为龙隐镇。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龙隐镇里,瓷器业最发达时有70多家。这些商人渐渐为龙隐镇改口,叫成了瓷器口,因为“瓷”字与“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镇。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磁器口位于嘉陵江边,水运贸易发达。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十分热闹繁华。
解放后,磁器口繁华依旧,码头上从早到晚,过往商旅川流不息,,被誉为“小重庆“。当年流传一首民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
1958年,码头移至汉渝路,磁器口过去水陆码头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的作用,逐渐消失。而磁器口古镇也因为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被打造成为巴蜀文化的名片,迎来了再一次繁荣的机会。
二、磁器口古镇的文化特色与价值
千年古镇,重庆缩影。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的古镇磁器口,辖区1.8万人,面积1.5平方公里,距繁华的主城区仅3公里,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是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独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地貌的旅游胜地,是交通便利、休闲娱乐、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
(一)文化和自然景观
磁器口古镇里庙宇众多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宝轮寺,云顶寺,文昌宫等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的一个寺庙,很安静,即使冬天,里面依旧绿树如荫。其中历史已逾千年,登顶可俯瞰嘉陵江,隐匿过真龙天子的龙隐寺(又称宝轮寺)最为著名,磁器口里面的一个寺庙,很安静,即使冬天,里面依旧绿树如荫。宝轮寺里面的建筑棱角特别分明,精美绝伦的石刻,而且用色也与其他寺庙有些区别。很是清幽,石砖上长满了青苔。闹市中出落一处清幽,实属难得。
磁器口镇最有特色的还数茶馆,小镇茶馆100多个,随处可见,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书场茶馆,这是一个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川剧、扬琴、清音等四川特色戏曲品种都等在这听到。
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的翰林院,慈禧太后管家钟云亭所建的巴渝民居馆,明代古迹深水井等都是磁器口镇的著名景点。
(二)人文和民俗资源
磁器口镇的人文文化也十分厚重。国学大师吴宓曾在这传道授业,著书立说。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丁肇中抗战时曾就读于磁器口嘉陵小学,磁器口曾作为曾作为国民政府美术委员会驻地,聚集了徐悲鸿,丰子恺等一批著名美术家,家喻户晓的小说《红岩》中的华子良更是在磁器口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三、磁器口古镇保护的问题与困难
磁器口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背景,不可否认。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能把资源优势,变为资本优势,通过文化产业带动经济产业。将特色文化展现给更多的人。但于此同时。原有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过度商业化发展,淡旺季落差过大,古镇旅游文化趋同等问题日益突出。磁器口镇的旅游发展之路充满考验。
(一)原有资源文化的破坏
磁器口镇有很多古建筑,在数千年的风吹日晒中损毁严重。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加大了古建筑的负担,许多建筑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居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够。任意拆建,使的新建筑与老街风貌相违背。不文明旅游的增多使得也对古镇有巨大破坏。如果得不到及时维修,这些见证历史变迁的载体将难以保存下去。
(二)过度商业化
磁器口镇文化旅游逐渐发展的同时,商业化和过度商业化随之而来,古镇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传统空间结构的消解使古镇的生活型功能退化、商业型功能突显古镇运用商业模式运作在短时间内经济发展很快,但过度的开发旅游资源和依赖商业化发展极易导致古镇衰落,生产扩张和商品过剩使得古镇旅游在盲目开发下出现了价格空高,“古”文化逐渐消失,和现代文化趋同等问题都显现出来。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日渐正浓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现代化的推进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对传统破坏的矛盾。
(三)开发投入不足,文化发掘传承不够深入
近些年来政府对于磁器口镇的开发与保护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但对于其发展速度来说。这些投资金额远远不够。古镇开发保护所需资金缺口还很大。景区配套设施和保护费用不足降低了整个景区的质量,由于保护建设资金不足,对传统风俗的保护投资少,很多传统文化、民俗逐渐消失,这也使古镇丧失了很多人文内涵。古镇旅游逐渐沦落为只有外在建筑,没有内在文化的空壳。
(四)旅游文化趋同
磁器口古镇还存在“求同”发展的问题。现在古镇旅游热,很多新兴古城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不管是丽江古城这样的老牌古城还是凤凰这样的新古城,古城文化趋同的问题都无法避免。由于和古城之间的相互模仿,攀比,甚至运用同一种商业运行模式导致了古城开发管理方面对于不同文化定位不明确。使得各古城之间雷同越来越严重。在购物方面,磁器口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同四川、贵州境内的著名古镇存在较强的同质性,感知度较低。
四、发展磁器口古镇旅游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在旅游领域的内涵就是要实现自然、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它的具体表现就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文化发展的持续性。旅游人数的增多,面积有限导致的古镇自净能力的不能满足人口负荷。所以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选择才能防止竭泽而渔。
(二)合理商业化原则
严重的商业化发展使得古城变得和城市里的商业街一样。这已经成为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的诟病,也是阻碍文化特色旅游的严重问题。那要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是不是就不应该商业化。事实上,旅游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商业化活动。而我们要警惕的不是不商业化,而是过度商业化,保证商业化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即可以消除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地居民原本的生活不会受太大的影响。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开发一个古镇的景观景致欣赏性。在数量、形式、内容上皆适应该地区整体环境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
(三)人文要素与环境相统一
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人文要素十分重要,一个古镇如果只有亭台楼阁,古屋古巷。而没有一些人文特色,民俗文化作为填充。旅游景点呈现的内容就会不饱满。所以,人文要素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人文环境相统一。所以,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一些当地文化,民俗的保护尤为重要。很多古建筑可以历经千年,可是一些文化习俗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作烟云。古镇孕育了当地特色文化。而这些文化也在独有氛围的渲染下深深的烙印上磁器口古镇的标志。如果有一天那些属于磁器口古镇的人文气息,民俗文化被磨灭,那空留一个外壳的古镇也没有值得人们用心灵感应的美。
五、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对于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我们迫在眉睫。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彻底消失,就再也无法恢复。所以。现在实施古镇的保护十分重要。对于文化的延续和弘扬,我们义不容辞。
(一)创新开发模式,提高古镇文化品位
要解决开发资金不足的情况,除了政府主导外。还要创新融资模式。适行多方投资。引导社会何解力量,多渠道投入。
开发出属于古镇自己的特色。通过对古镇历史,风情、生活的整理保护让一些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恢复生机。
(二)提高保护意识,加强保护宣传
对于古镇的保护工作一定要先从提高意识开始。,坚持不懈的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得当地群众自觉加入到对古镇的保护中来。充分调动居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维护古镇的水乡风貌,古镇的意蕴与文脉才能真正延续下去。
(三)巩固市场形象,寻求新定位,加强对外宣传
磁器口古镇在发展对策中的形象一只以树立巴渝文化旅游为旗帜。所以在今后的开发里一定要遵循这一形象。保存自己的市场形象。
同时,也要寻求区别于其他古镇的特色,找到新定位。与其他古镇的差异越大越好。
搞好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指定专业的宣传计划,组织专业的人员对古镇人文、自然、历史进行整理,利用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
(四)防止过度商业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管理,开发创新型旅游产品,让旅游变得多元化,专业化。充分的挖掘特色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品质。不要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过度商业化。而是通过长远的规划提高古镇周边商品,音乐,文化等方面的开发。提高文化产品档次。有效抵制其盲目发展、畸形发展,促进其健康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推荐阅读:
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07-27
保护文物发展旅游共生08-22
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08-12
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09-01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08-23
浅论乡村旅游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管理论文10-15
生态旅游规划发展现状与态势05-10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10-08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06-08
桂林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