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可持续发展

2024-10-07

主体可持续发展(精选12篇)

主体可持续发展 篇1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 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是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主体参与数学活动, 就是通过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 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

那么, 在教学中又如何做到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呢, 我个人的体会如下.

一、过程, 让学生主动参与

完成一个新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在方法上通过小组讨论, 独立思考, 以及动口, 动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 使学生在知识, 技能诸方面素质获得提高.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这节课时, 我让每个学生带一个萝卜和一把水果刀, 依照长方体的教具, 让学生切出一块长方体状的萝卜切好后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说一说, 弄清楚长方体的特征.整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讲评.学生在实验操作中, 讨论交流中达到了深化理解新知识, 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学生的主体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知识点, 让学生探究感悟

学习任何知识, 最好的方法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其实质就是要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索知识点的过程, 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独立去完成, 去发现新知识.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首先让学生在三个大小相等的圆上用阴影部分表示出34, 86, 912;其次再剪下每个圆的阴影部分比较出43=86=192;再次引导学生根据等式43=86=912, 提出探索思考的问题:从左往右看, 分子、分母各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说一说分子、分母这一变化规律.当学生把这一变化规律讲清楚时, 再去看书, 学生明白大家讲的分数这一规律, 就是分数基本性质, 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一新知.

三、练习, 让学生自主选择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就拿计算题来说, 学生对书上大量的计算题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倦心理, 处于被动状态, 针对此种情况,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 在讲一道例题后, 让学生把书上的练习题自己去选着做, 你喜欢做哪道题你就做哪道题, 学生很高兴.教师在恰当时去问学生:你为什么不喜欢算某道题?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抓住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缺陷, 再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可创设有趣的游戏及竞赛活动.如, 计算接力赛、找朋友、夺红旗、奖励五角星等等, 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兴趣浓, 情绪高, 充分地掌握了计算这一技能.

四、疑难, 让学生自己提出

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以利于学生主动思考, 敢于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不管是有用的, 或没用的, 都要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高, 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一定要给予回答, 在形式上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在教学生学完“积或商的近似值”时, 我沿用了答记者问这一形式, 学生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积或商要取近似值?”“取近似值的作用在哪里?”“为什么求积的近似值要把题目算完?而求商的近似值却把题目算到一半?”“既然是近似值, 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来取?”等等.基础差的学生能提出基本的问题, 基础好的学生能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索的学习中去,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知识网络, 让学生自主建构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形成过程, 掌握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 让学生自己小结, 不仅能及时地反馈所学知识的信息, 还可以进一步促进主体参与的意识.如在教完“年、月、日”进行小结时, 我提出了一个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觉得有什么收获?”学生踊跃的举手发言, 有的说:“我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的说:“我知道了一年有平年和闰年之分.”有的说:“我知道了平年有365天, 闰年有366天.”有的说:“我知道了一年中哪几个月为大月, 哪几个月为小月.”等等.课堂气氛热烈又轻松, 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也完整地建立起知识网络.所以很乐意参与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尽管处于主导地位, 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 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 而学生的学习也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 强化储存的过程, 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 它需要学生主体积极地参与.因此,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应做到学生主体参与, 积极地引导学生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参与整个过程,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 同化新知识, 构建新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到组织启发, 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而学生是充分参与了,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主体可持续发展 篇2

——浅谈对建立“平安快递”的几点思考

随着快递业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快递业务量呈现井喷式爆发,2017年快递业务量完成401亿件,业务收入完成4950亿元,占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千分之六左右。在快递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快递企业作为快递服务提供者,一定要在建立“平安快递”上下足功夫,落实本企业的主体责任,促进安全发展。

一、深刻理解落实主体责任的意义

安全责任任重道远,2010年7月19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发23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涵盖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保障、产业升级、应急救援、安全监管、安全准入、指导协调、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等多个方面,并就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作出了更为具体、明确和严厉的规定。2018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快递暂行条例》,对禁限寄、实名收寄收寄验视制度、安全检查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这是促进快递业安全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快递企业必须在学懂弄通上做文章,真正理解落实主体责任的意义。发展与安全绝不是相互独立存在,两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安全生产工作直接关系到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稳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发展。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不断提高竞争力,落实安全生产的措施,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管,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全面强化安全管理和责任落实,保持企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才能夯实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基础。安全生产能不能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层对安全生产的认知程度。企业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充分认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意义。

往小了说,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今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这一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同时也是各类安全事故易发期。如果企业不能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让安全事故易发期演变为安全事故高发期、频发期,企业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势必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往大了说,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中央反复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人是宝贵的社会资源,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强调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强调关注生命,安全生产本身就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如果企业各类事故不能有效控制,不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还给受害者家属造成无法弥补、无法挽回的影响,失去了幸福感,更谈不上和谐社会。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和保障。

二、落实主体责任重点在抓“关键少数”

一是企业负责人当表率,就要带头学习、学深悟透安全生产的要义。凡是对普通员工的安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首先做到,同时要更进一步、学深一层。深刻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提高企业负责人的主体责任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企业负责人是企业的直接经营者,是国务院规定的主体责任中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意识强不强,直接决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好坏。

近年来,一些快递企业为了图省事,收寄验视制度执行不严,交通安全意识淡漠;在利益的驱动下,安全显得尤为渺小,“安全第一”成为一句口号。现象背后的实质是快递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导致整个企业内部价值观错误,认为安全工作可有可无,无所谓,终有一天酿成安全事故。因此,要从企业负责人抓起,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责任督导。只有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充分了解了,才能关心和支持安全工作,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作为第一位重要工作来抓,才能使安全责任落实在企业畅行无阻。

二是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要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主体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安全管理人员是企业各项安全工作的执行者,既要协助企业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制定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又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管理等各项安全工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责任心的好坏,工作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该企业的安全管理。因此,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要在思想上加强教育、充分引导,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从而确立安全工作不可动摇的地位;在业务上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业务水平,来推动企业安全管理层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抓好安全管理人员是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关键环节。

三、落实主体责任,关键在于建立长效安全机制 一是做好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年初制定创建平安快递工作安排,并将创建平安单位工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中,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完善落实单位内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人员、职责。建立揽投部安全管理、邮件生产场地安全管理、邮运车辆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制度,各项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应急预案健全,及时传达政府部门安全方面文件精神,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等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各单位安全保卫机构,加强安保人员配备,确保安保工作正常开展,逐级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及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按照建筑消防设施检查维修保养有关规定的要求,对建筑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情况进行检查和维修保养,与具有建筑消防设施维修保养资质的单位签订维修保养合同,与合作单位及相关人员、单位内关键岗位员工签署保密协议,建立信息网应用安全、主机安全、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人员安全、外包服务管理等信息安全制度,邮件处理场地生产作业区进行封闭式管理,管理符合相关单位要求。

二是加强风险管控。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快递企业应该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整改和安全自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具体内容,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所属区域公安消防机构和所在地政府监管机构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对机关办公场所、邮件处理场地、仓储场所、生产车辆(邮运、投递)、信息网机房、揽投生产场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邮政速递物流重点部位、重要岗位、重要消防设备设施加强风险管控,盯住不落实的人,抓住不落实的事,控住不安全的物,密切关注重要节点、重大活动期间以及极端天气的影响,坚持问题导向,列出隐患整改和自查清单,逐条销号整改自查到位,确保取得实效。

守住底线,狠抓落实

快递企业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时刻绷紧安全防控这根弦,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注重细节、精细排查、精准防控,要将风险管控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结合起来,与安全生产月结合起来,与持续推动创建“平安快递”工作和高质量经营发展结合起来,认真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牢固树立新安全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决守住安全红线和底线,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主体归位主动发展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写作能力;实践与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指出“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在其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以往的写作评价是以教师为主体,属于“他评”,而被评价者——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地位。这种评价主体的错位,忽视了被评价者的作用,收效甚微。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理念,使评价主体归位,充分信任、尊重学生,使学生学会、乐于评价,促其主动发展。

一、正确把握评价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价促发展”,而不是简单地优劣高下的区分,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2.尊重童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吐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即我手写我心,怎么想就怎么写。由于学生年龄尚小,一些他们的真实感受,在我们成人看来或许会觉得可笑,他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在我们看来,可能不值得一提,他们的表达方法,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直白。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他们还是个孩子,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儿童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习作,尽量少做修改,更不可全盘否定,应正视学生的水平,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

3.以鼓励为主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经常享受写作成功的喜悦。我一直坚持以鼓励为主的原则,一篇作文抓住最主要问题,只提出一点不足,其他都是优点。即使最不好的作文,我也会找出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或是字写得好等一个优点,真诚鼓励,以此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对写作的信心。

二、准确制定评价标准

要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先和学生一起制定出准确而又详细的评价标准。在日常教学中,不少老师无论批改什么命题的作文,标准都是“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用词准确,中心突出,想象丰富”。没错,这几条都是一篇好作文应该达到的要求。但是,我们在指导作文的时候尚且知道,不同的命题,从选材到表达,从结构到立意都有所不同,怎么到评价时就成了统一标准呢?我在实践中结合作文指导,给每篇作文都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如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一个精彩的影视片断”评价标准是:(1)写清楚这个片断来自哪里,在这个片断发生之前,都有哪些事情。(2)抓住这个片断主要的情节,通过描写剧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境,并能写出自己的感受。(3)语句通顺,错别字少,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改变评价方式

真正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应体现在评价方式上,要彻底改变以往学生写老师改的做法,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1.扶放结合,教会评价

学生完成习作之后,教师通览全班作文,选出三篇能代表三个等级的文章,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首先从字、词、句入手,改到文从字顺,然后再从选材、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对什么样的文章评什么样的等级,怎样评改作文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学着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文,逐步学会评价。

2.形式多样,自主评价

(1)自读自评。第一步——自评,它是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训练的目的。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不允许默读。因为不通顺的句子,有时默读看不出来,而大声朗读不通顺就读不下去。语句改通顺之后,再细细审查有没有错别字,或是用词不当之处,逐一改正。评价完之后,在习作后面给自己写上评语,享受创造性劳动的成果。(2)组内互评。自己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或者优点自己有时看不见,而组内互评就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查找、学习。我把学生按习作能力的强、较强、一般和有困难搭配成4-6人的学习小组,互读互评。即组内交换作文,一人读,其他人边听边评议,读的人负责根据大家意见修改所读作文,写出评语。由于学生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近,又有共同的写作感受,提出的评价意见很多时候比老师还要准确而且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大家在读、评别人作文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写作的水平,更体验到了当“小老师”喜悦,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3)班内发表。自己的文章能够发表,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是每个作者的愿望。怎么才能扩大所有同学的读者面呢?我想到了构建班级读者群,在班级的墙上钉上钉子,拉了很多铁丝。每次作文在组内互改完之后,以组为单位挂在墙上,就使每个同学的作品都在班内发表了。课余时间同学们自由翻阅,有感受的同学还可在别人的作文后面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与作者口头交流感受,最后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作文在教师点评时全班欣赏。

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战略 篇4

1 电力多经企业适应改革的新定位

电力多经企业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一些国有企业资助兴办了厂办大集体, 当时它对发展经济和安置回城知识青年、职工子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与市场主体。由于主业的大力支持和培育, 电力多经企业取得了很好的经营成绩。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些企业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企业停产、职工失业。为积极稳妥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国务院2005年批准在东北地区选择部分城市和中央企业进行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自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各级企业与多经企业关系的若干意见》之后, 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展开, 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主多分离已成为改革的大趋势。因此, 重新定位, 正确处理与主业之间的关系是推动电力多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2 电力多经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条件

电力多经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市场竞争力的经济实体, 必须完成以下3个方面的战略性转变:

2.1 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 电力多经企业的产权结构大都为全体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形式, 由于股权分散且平均, 形成了一种新的“大锅饭”, 很容易引发真正的所有者无法依法行使职权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多经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要改变上述情况, 还是要从根本上, 也就是产权制度改革上人手。根据国家有关主辅分开的文件精神, 在多经企业大力推行经营层持股、核心骨干持大股的政策, 明确各方的责任与权利。同时, 也可以考虑逐步完善现有的决策机制, 通过辅助决策机制, 如战略管理部门、智囊团等部门的建立, 从体制和流程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2 树立积极开拓的市场观念

主多分离之后, 电力多经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要想生存和发展, 必须积极主动开拓市场。市场化的观念要求电力多经企业摒弃"等靠要"思想, 主动追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此外, 市场化的观念还要体现在多经企业的内部管理上, 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控制生产周期、如何提高服务质量都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的标准进行。如果成本没有竞争力, 电力多经企业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市场开拓也就缺乏长远强劲的动力。

2.3 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电力多经企业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需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分析电力多经企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其次, 电力多经企业要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 让其成为推动电力多经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再次, 在市场竞争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把握市场的脉搏, 形成适应市场发展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电力多经企业才能在市场的大潮中占领一席之地。

3 电力多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3.1 规模经营, 实施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

多经企业要想发展壮大, 需要真正地实现规模化、集团化运作, 在规模小、业务分散的条件下是难有作为的。主多分离的改革实施或重组过程中, 要积极推行电力多经企业集团化工作, 充分发挥电力系统不同业务领域的多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促进企业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整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引导、促进企业走产业化、集团化道路,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实现专业化协作生产和规模效益。

3.2 集中资源, 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一些多经企业经营的产品类型繁多, 导致企业资源分散。因此, 多经企业必须在深入分析企业优势的基础上, 明确主导产业, 集中重要资源, 优先保证主导产业的发展。把专业的业务做大做强, 使之成为电力多经企业稳定的利润来源;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 再去考虑通过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3.3 延伸市场, 拓展企业经营领域

为应对主多分离改革后主业所提供的市场可能萎缩的不利影响, 电力多经企业必须积极拓展电力行业外的市场。必须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针对目标市场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提供相应的服务, 特别要注意目标市场有关法律、政策、安全以及技术方面的各种信息。另外, 电力多经企业的市场拓展必须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和拥有竞争优势的领域。突破主业传统市场的地域范围, 拓展区域市场, 使电力多经企业不再受制于主业所提供市场的规模和地域, 推动电力多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战略联盟, 在合作中谋求更大发展

企业间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单纯的竞争, 更多的是结成各种各样的战略联盟, 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 电力多经企业必须摒弃过去的封闭思想和单纯的竞争观念, 思考和探索与外部的相关企业结成联盟, 依靠战略联盟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已经证明, 战略联盟比独立发展和兼并发展更好, 具有互补性、风险小等优点。通过战略联盟, 电力多经企业就可以实现借船出海、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通过战略联盟, 电力多经企业更容易进入新市场和新行业, 攻克某些方面存在的能力限制, 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结语

电网企业逐步实施主多分离改革是“十一五”深化电力改革的重要任务。主多分离使电力多经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环境和问题, 电力多经企业只有及时调整战略定位, 明确战略目标, 落实有关战略措施, 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才能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 逐步推进电力主辅分离、主多分离的改革是“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电力集体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结合我国电力集体企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为使主多分离后的集体企业实现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主体意识:一个辩证发展的观念 篇5

本文从西方哲学中以人为本的观念演变的角度,审视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认为主体意识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关于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及与外部存在物关系的自我认识和觉悟.迄为止,主人“类”意识的圆圈式的辩证运动过程.在当代,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思维方法基础上次的主体意识.

作 者:胡韦文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刊 名: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IAN SHUI XING ZHENG XUE YUAN XUE BAO 年,卷(期):2002 “”(6) 分类号:B017.9 关键词:主体意识   理性化   非理性化   人“类”主体意识   个体意识  

★ 观念

★ 近代爱国诗句

★ 近代名人座右铭

★ 灾后重建感言

★ 拆除重建申请书

★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 危房重建申请书

★ 法纪观念对照检查

★ 理财观念调查报告

引导探索学习 促进主体发展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索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90-001

作为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激发他们不断探索、创新,真正成为学习上的小主人。

一、创设探索情境,激起学生探索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制造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我先给学生五个数“2、3、5、7、8”让学生从五个数中挑3个组成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并试着去做,学生很快发现有的是进位加法,有的是不进位加法。接着,我说:“你们任意地报一道算式,老师一看就能知道这道题是不是进位加法。”这样一说,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报题来考验我,想难倒老师,我按是否进位加分成两类,让学生验证,学生验证后,发现果然如此,都一个个睁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这时,我抓住时机说:“老师判断时有一个诀窍,想知道吗?”学生纷纷说“想”,都显得很兴奋,我因势利导进行再激励:“你们也行,试试看,一定能找到这个诀窍的,比一比,谁能先发现?”面对鼓励和挑战,学生们主动地探究、讨论,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两位数加一位数,决定是否进位加,关键看个位,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进位加。个位相加没有满十,就是不进位加。这样,巧创探索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浓厚兴趣。

二、营造民主氛围,增強学生探索勇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环境下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勇于探索,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更多地构建民主、平等的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使全体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关爱、宽容、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给学生以自主,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己去观察、思考,去探索发现、去讨论交流。另外,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还表现为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路。

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要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充分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可以创设探索式的小组学习情境,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参与合作。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不是教师把7的乘法口诀一一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操作学具,相互合作,自主探索学习。有的小组根据各自拼的图(用7个△拼成一条鱼,7个○拼成一朵花……),知道了1个7是7,学会了“一七得七”这句口诀。有的小组根据4人拼的图,想到了拼6幅图是6个7,乘法算式是6×7=42,7×6=42,学会了口诀“六七四十二”;还有的小组想到自己组里正好有4个人,拼了4幅图,有4个7,编成口诀就是“四七二十八”,表示4个7是28等等。在学生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点拨,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从真正意义上知道了口诀的来源,理解了口诀的意义,学会了7的乘法口诀。在教师提出“你怎么知道四个七是二十八”的?”问题后,小组之间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信息很快得到了交流:有的联想到以前学到的知识“四六二十四”,24再加4就是28;有的想到基本训练题中,7+7+7+7=28,4个7就是28;有的想到上面一句口诀“三七二十一”,21再添上7就是28;还有的想到下面一句口诀“五七三十五”,35减去7就是28;更有好的同学想到“二七十四”这句口诀,2个7是14再加2个7,14+14=28,4个7就是28……

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把“大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小天地”,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各抒己见,不断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了众多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人人积极参与,个个学有所得。

四、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突出主体,发展个性 篇7

一、冲出竞技体育的误区, 还学校体育真面目

竞技体育竞争的残酷性和激烈性, 限制了参加竞技体育的人群;训练的艰苦性、枯燥性和危险性, 易对人体产生伤害;很多项目与大众日常生活联系并不紧密。事实说明, 只有大家都喜欢的项目才能够被大家接受, 才有可能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 水平得以提高。

学校体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学会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培养爱好, 发展特长, 使体育运动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伴侣, 并从体育运动中获得享受, 缓解压力, 促进人际交往, 改善健康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 我们必须对现行学校体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加以改革, 打破传统观念, 放开手脚, 大胆创新, 使学生能够真正进行他们所喜欢的运动, 并从中获得享受和快乐, 使体育锻炼成为终身习惯;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把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的评价标准上, 应放弃竞技体育的评价体系,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 每周进行锻炼的次数, 参加体育锻炼时的积极性, 锻炼的习惯, 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水平, 抵御疾病的能力, 爱好与特长的发展趋势, 身体发育的各项生理指标, 等等, 以此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体育成绩。

二、激发运动兴趣, 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兴趣来自生活体验,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 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的。特别是在体育课中, 学生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 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 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 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同时, 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教师选择内容时也应多样化, 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出发, 多选择一些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和转变, 让学生敞开心扉, 放开手脚, 融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 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

三、转变教学观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者和组织者, 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差异, 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探讨, 获取知识, 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体育教育要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的应用中也要转变思想, 抛开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 认真分析教材特点, 仔细研究教法, 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 因材施教, 充分展露其个性天赋, 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以实践为主体, 在教学中, 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 吃苦受累, 分享胜利的快乐, 因而学生的感受往往最真实, 学生的评价往往也最贴切。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自主创新, 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 创新和个性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个性发展往往决定创新能力的提高,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个性, 每个人都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他们所感受和需要的可能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忽略的, 所以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教师在教学中, 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并加以适应的评价和鼓励, 以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激发厌学体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要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转变学生对体育 (身体锻炼) 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 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 按照学生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教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 因人而异, 并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时间和强度。

(三) 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 改革教材内容。

目前的体育教学, 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 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 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四) 要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根据课堂实际和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 采用竞赛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五) 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 改革教学形式。

改革体育教学形式, 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 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 配备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 现场辅导。其次应进行课外体育辅导, 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最后应组建体育代表队, 进行课余体育训练。

主体可持续发展 篇8

1 发展现状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截至2015年,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42家,其中种植类合作社366家,养殖类108家,全县入社成员56 805人,获得国家和省级表彰的合作社达到31家。辐射带动农户6万多户,占全县总农户数量的一半以上,实现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目标。

1.2 家庭农场快速兴起

目前各类家庭农场达645家,其中种植类家庭农场442家,占68.53%,养殖类家庭农场138家,占21.40%,种养结合家庭农场65家,占10.07%。

1.3 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发展壮大

全县现有龙头企业46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15个、市级29个。全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56户;百亩以上柑桔种植大户112户;百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56户;全县生猪出栏千头以上的153户,万头以上5户;家禽出笼三千羽以上的284户;规模养牛户20户;百亩以上渔业养殖户82户。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缓解融资难题,捆绑涉农资金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扶持政策、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优先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从2014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发展绿色蔬菜、优质水果、高产油茶、花卉苗木、中药苗木等五大特色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奖补。2015年共发放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2 200万元,惠及136家县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2 招引领军企业集聚,拉长产业链条,助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佳谷物新干分公司以“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通过对稻谷的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形成将稻谷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辐射带动全县年种植优质稻30万亩以上。同为“国字号”的正邦集团新干分公司则通过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全线贯通,引导发展全县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53户,年出栏生猪88万头以上。龙头企业在引领产业发展、创新科技、打造品牌、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

按照注册登记一批、示范带动一批、发展提升一批的要求,县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每年评选10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每家奖励2 000元;对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的给予1万元奖励;对首次获得省级著名商标的,每个奖励1万元;对新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有机产品标识的,每个分别奖励1万元、3万元。目前全县已取得了21个农产品无公害认证、61个绿标认证、有机食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激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业主的创业热情,获得了示范带动的良好效果。

2.4 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增强公益服务功能,提供高效便捷的全程服务

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农技推广服务新的主要对象。一是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二是依托乡镇农技综合站、“12316”三农热线及短信平台、为农民提供家门口”的技术服务。全县194名农技指导员全部包村联户”,推行“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服务新模式。举办农民科技集中培训268期,累计培训农民2.65万人(次);利用12316惠农平台免费为农民发送手机短信13万多条。三是积极探索了“农业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2.5 依托产业特色,搭建经营主体集聚平台,倾力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亮点

为了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集约化经营,筑巢引凤,新干县规划建设了5 1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入驻了江西新绿农业、江西井盛农业、新干创名生态、绿祥农业、鑫辰农业等10家企业。新干县已发展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产品采摘、农业体验、乡村特色餐饮、垂钓、科技培训等形式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努力打造经营特色化、发展产业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全省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3 存在问题和建议

近几年来,新干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助推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带动了农民致富。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3.1 存在问题

3.1.1 受资金制约

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瓶颈”,融资渠道少,贷款难,资金周转缓慢,阻碍了正常发展。银行虽加大了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但主要是3万~5万元的小额贷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无疑是杯水车薪。少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相应减弱,难以稳定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同时导致科技投入不足,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速度较为缓慢。

3.1.2 受市场制约

由于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同时,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为老人、妇女、儿童,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务农意愿淡薄。这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

3.1.3 抗风险能力弱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不牢,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保险发展刚起步,大部分参保意识不强。同时没有完善的利益机制,有不少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农户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达不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总体上处于松散状态,影响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3.1.4 主体运行不够规范

一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内部制度不健全,运作管理随意性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还没有建立与农户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力不强。

3.2 几点建议

3.2.1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

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作用,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有实力、有市场、有效益的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同时还要引导农民通过自身努力,发展成为新型经营主体,挖掘农民创业的激情,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3.2.2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育质量要强化农民职业培训,重点培育现有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长期在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事劳动作业的农业劳动力、长期从事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育愿奉献、懂经营、会管理、有文化的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等,解决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

3.2.3 加大资金扶持,增强发展活力

进一步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信贷融资服务,降低贷款门槛,实行利率优惠。县财政每年至少预算安排1 0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和产业扶贫。将农业综合开发、国土土地整理、农业产业化、高标准粮田以及水利、扶贫、交通、新农村建设等9大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对新型经营主体给予倾斜支持,特别是对运作比较规范、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种养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活力。

3.2.4 规范土地流转,促进集约发展

浅议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 篇9

1 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

从发展观出发上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要有以下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三种基本观点:

一是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这种发展观把社会发展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经济水平和经济标准, 偏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 仅仅把自然界作为人类获取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源泉, 作为人类“征服”、“改造”的对象, 没有看到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和人类对自然界依赖性的一面, 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不恰当的夸大或歪曲, 这是造成今天人类面临诸多“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已获得全球性共识。

二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传统发展观及其导致的“生态问题”而形成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主要理论支持是“深生态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 人以外的所有自然物都有其“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 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物种都是“平等”的, 人只是该系统中的无差别的一份子、自然界的“普通公民”该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 它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是自然界“主宰”的狭隘观念, 但同时也否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它必须面对人类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什么的理论困境。

三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时间的维度上,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形成都是对传统发展观及其负面效应反思的结果, 但它们对待“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辩证地否定而后者则是彻底的否定。

可持续发展观是以人为主体的辩证发展观, 它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片面性, 整合了其中的科学、合理的成份而确立的更科学的发展观。从方法论层次上看,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缺陷, 不是它看重人的需要、人的利益和人的实践能动性, 而是它没有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 看成是主仆关系, 未能重视和恰当地把握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对人的价值和意义;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偏颇之处, 也不在于它强调自然界的价值和意义, 而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动性和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主主关系, 对自然物进行“拟人化”描述和“人格化”的理解, 在所谓“平等”原则下彻底否定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与两者不同, 可持续发展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主客关系的框架内进行分析理解, 认为人与自然是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规定) 中分别获得了主、客体的地位、作用。这里, 人与其他自然物不同之处在于, 人除了与其他自然物构成主、客体关系外, 人类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也构成主、客体关系, 正是在这个意义说, 人有“内在价值”而其他自然物只有“外在价值”, 即属人的价值。

2 人在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 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 即在这种关系中, 人是主体, 自然界是客体。人的主体地位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实现主体客体化;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身, 实现客体主体化;三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

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而言, 人具有目的价值, 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有效处理, 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 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 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但是, 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 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 也就是说, 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为所欲为”, 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 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 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之所以有价值, 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 为人的活动服务, 为人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 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 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 确定了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3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这几个关系可以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

3.1 认识层面

第一, 正确认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里的目的和手段的含义是指可持续发展 (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及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的目的和对达到此目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手段。必须指出, 当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作为目的时, 这个“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的的“手段”, 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 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第二, 正确认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人的理性, 把理性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人的意识中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就是要从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统一上认识问题、评价事物。因此, 对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 重要的不是“技术选择”问题, 而是“价值判断”问题。

3.2 实践层面

第一, 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同人与人和谐的统一, 对可持续发展而言, 人与人的和谐是“实质”,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核心”, “核心”是由“实质”决定的。因而, 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改造人, 以实现人与自然界和谐和人与人和谐的一致性。

首先, 人类必须正确对待利益问题:一是人类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关系问题。应该说, 人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界演化规律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局部利益往往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 因而就出现为了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或个人等局部利益而伤害人类的整体利益的情况, 这种人类利益之间的冲突, 往往表现为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与自然规律不一致而造成种种“生态问题”。二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问题。除了要合理对待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关系外, 还要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 既要实现和维护当代人的发展权, 又不能剥夺了后代人的发展权, 必须尊重他们的发展权利, 保护他们的发展能力, 为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尽义务、负责任。实际上, 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 就是要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提醒人类不要为了实现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其次, 人类必须创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一般来说, 生产决定生活, 即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人类处在生产和生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基本生存需要时, 这种决定与被决定关系就更加明显, 而当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如何生活反过来主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以人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观, 以生态文明为基础,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但不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重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及其价值, 但不“无原则”地抬高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通过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使人类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其基本内容是:平等地对待生命, 道德地改造自然;科学的精神追求, 合理的物质需要;恰当地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 有限度地从事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等。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创建, 标志着人类自觉科学地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质与量、技术与价值、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理智道德地处理“生活好”与“好生活”的关系。

第二, 正确处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在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上,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把人的尺度绝对化而忽视物的尺度作用, 把人的利益需要片面化、单一化而取消了人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消极地吸取因人们活动造成的“生态问题”的教训, 夸大物的尺度作用而否定了人的尺度作用, 进而模糊了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本质界限, 否定了人的活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取向。以上两种尺度的关系告诫人类,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而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正视物的尺度的存在, 重视物的尺度的作用, 要善待自然界、珍爱生命, 用伦理眼光和道德态度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在衡量评价自身活动时必须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双重标准”, 比如在评价社会发展进步水平时, 既要有“经济”指标, 又要有“环保”指标, 这样才能在认识上把可持续发展观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区别开来, 在实践上真正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之,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本身就包含着“人的问题”和“自然的问题”这样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而且理论分析和人类的实践都证明, 解决“人的问题”是解决“自然的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因为“自然的问题”出现源于“人的问题”, “自然的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的问题”, 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一致性的逻辑基础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傅先庆.略论“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向”[J].新华文摘, 1998 (3) .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主体发展 篇10

一、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指对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教师要使学生乐于参与知识的学习,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情感的, 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因此, 我在上课时总是衣着整洁端庄, 精神饱满, 面带微笑, 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 是和我们一起探索研究学习的。我接任的班级都是起点比较低或者学习习惯比较差的, 首先我努力从情感上去取得学生的信任, 今年我新接任的五年一班, 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 在中秋节的那天上午, 正好上“分饼”一课 (分数的再认识) 。当天下午, 我把家里的四盒月饼带到班级来, 我告诉学生, 上午咱们是纸上谈兵, 下午我们集体过一个真正的分饼尝饼的中秋节, 学生们一听都非常兴奋, 整个教室沸腾了。我要求学生用今天所学知识公平分饼。看着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分饼、品尝月饼, 我感到和孩子们的距离拉近了, 我相信孩子们也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爱。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才能转化为动力, 并爱屋及乌地爱上你的学科。

二、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 达到情境与问题的和谐统

新课程非常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我个人认为, 情境不仅仅是用来引入新课的工具, 好的数学教学情境, 一定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 要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还要紧紧围绕着“数学”的核心问题贯穿课的始终。我校一位数学教师在上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时, 利用本校资源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校与新村小学开展“手拉手”举行夏令营活动, 午饭时先要进行配菜, 谁配得好就可以聘为“配菜员”, 那么应该怎样合理配菜呢? (出示荤、素菜名) 本课设计时教师充分利用本校资源, 大胆将课本中的例题与练习进行改编重组, 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串———“配菜”“配衣服”“配房间”等一系列生活中的搭配问题, 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置于系列生活情境的“大课堂”中,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并从中发展数学能力。这种好的“情境”能够引领学生思考、探究, 建立数学模型, 明晰解决问题的方向, 使情境创设和问题解决达到和谐统一。

三、实现动与静的和谐共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对小学生而言, 动手操作是建立表象, 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 同时关注学生活动中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在动与静的不同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 达到动与静的相对和谐。如在“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中, 教师安排了动手操作, 通过“照相”环节, 给“衣服”“裤子”“裙子”搭配成套, 动手摆一摆, 连一连, 并及时引导学生“你是怎么搭配的?”“你能将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么?”这样让学生在“动”之后, “静”下心来, 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将操作层面提升到“数学化”这一最基本的数学思维形式上, 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到有序的数学思考方法, 对掌握的表层知识加以深化, 对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体会, 有所感悟, 使动与静互相融合, 营造出和谐的美。

诚然, 要构建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和谐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 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真正涌动生命的灵性, 才会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营造宽松环境 促进主体发展 篇11

关键词:主题教育;师生观;教学模式;教学思想

唐朝著名的诗人韩愈有着精辟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21世纪的今天,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为实现这一根本目标,作为教育者必须立足于现代教育的大舞台,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经成为教育与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本校组织的“自主发展”的学习、研讨,以及对各种刊物的博览,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真正把学生

当成学习的“主人”才是事实上的“主体教育”,在此我谈一点自己在从事主体教育中的体会。

一、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主体教育实验中,我们提出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使师生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做到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使教学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朋友关系。

(一)彼此多些宽容,营造宽松的人际关系。宽松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主动发展成为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和动力保证。过去,由于“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教师与学生间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关系也就不会宽松、和谐。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宽容地对待每个孩子,不仅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还要鼓励学生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粗暴的压制,无异于扼杀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同时,我们还应当容忍学生犯错,只要孩子在积极思考,就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使其在尝试中顿悟。再有,教师宽容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使师生间、生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

(二)互相学习,形成学生双向学习的关系。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元化、多方位的,学生会的教师未必会,学生知的教师未必知。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双向的、互动的,因此,教师与学生是双向学习的关系。

二、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一)精心设计活动,以趣激学,调动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多采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如悬念引趣法、实践法、观察对比法、口述表演法等。我在拼音教学中,根据字的发音口形的特点,编成舞蹈,使学生从音乐美的感受中,对字母的发音、形状、特点产生了形象化的认识。在教学形式上,多创设学生喜欢的音乐情境、生活情境、表演情境。总之,从教学方法、形式、手段上下功夫,使学生在上课开始时产生兴趣,课进行时兴趣更浓,课结束后兴趣犹存。

(二)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以思促学,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在课堂上巧妙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善问,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转变教学思想,突出学生“主体”

主体性教育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为学生创设出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找出或提出问题,使他们真正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求,让他们明白必须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验才能出结果,学生才能有兴趣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真理,主动探求知识才有真正意义。

(一)参与操作,在实践中求知探新。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又有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抽象知识与形象思维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上积极鼓励学生们动手操作,并为之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帮助他们行之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形成知识技能。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其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猜想,是一个整体的、粗略的、跃进式的思维,这种思维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对事物直接感知,整体把握,通过思考接触到事物的本质,找到答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评价。这正好体现了“观察——猜想——探索——发现”的教学思维方式,这样既开发了智力,又锻炼了思维。

履行主体责任推动财政发展 篇12

一、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1) 建立责任体系。成立“财政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 对组织领导、选人用人、作风建设、源头治腐、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负责, 搞好工作部署、调查研究、监督检查、考核评价, 奖惩总结等工作;局主要领导对系统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 对本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分管单位、范围的党风廉政情况负直接领导责任。局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分工, 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分管的财政所、股室 (局、中心、办、所) 负责人的党风廉政情况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单位负责人负责所在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对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责任。局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分管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 明确职责, 细化任务, 形成健全的责任体系。

(2) 开展廉政教育。坚持营造环境, 提高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坚持教育引导, 提高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坚持活动推进, 提高廉政文化的渗透力。组织开展了“上一堂廉政党课、举办一次廉政座谈、参观一次教育基地、写一篇廉政心得体会、开展一次廉政谈话”等“五个一”活动, 局主要领导给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上了廉政党课;组织局班子成员、财政所长、群团组织负责人、中层以上干部, 召开一次廉政座谈话, 集中讨论财政干部廉洁自律及岗位风险防控问题, 研究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组织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后备干部等25人到县警示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 撰写廉政心得体会;组织140多名财政干部职工, 举办全县财政系统年度教育培训活动;坚持局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分管与中层干部开展廉政谈心谈话活动, 相互提醒、警示和诫勉。

(3) 规范财政运行。围绕资金分配、收支管理、财政审批、管理监督、财政执法、财务管理、干部管理等环节, 规范财政运行。一是突出依法理财。按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做到依法办事。各单位根据职能, 分类收集整理正在执行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 全局统一汇编财政运行规则。二是优化流程设计。按照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要求, 编制各项财政工作流程图, 健全和优化财政管理工作流程, 做到程序合规, 便于监督和公开。三是完善岗责体系。按因事设岗的原则, 科学设置岗位, 确定岗位职责, 实行定岗、定人、定责、定考核。每件工作填写财政运行情况表。四是公开过程结果。对办事依据、办事过程、办事结果进行公示、公开, 接受监督, 改进工作, 提高质量和效率。

(4) 加强风险防控。一是全面准确地排查风险点。围绕财政行政许可、财政行政审批、预算安排、收入征管、政府采购、财政监督、国有资产处置、社会保障、惠农政策落实等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关键程序排查风险点166个。二是科学制定风险点预警控制标准。按照预警防控体系建设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结合已排查确定的风险点控制标准, 制定印发了《县财政局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县财政系统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实施办法 (试行) 》、《县财政局岗位风险控制标准及措施》, 明确了组织领导及工作程序, 规范了权利运行风险、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等方面的预警防范制度, 详细规定了预警控制和考核评估的程序、方式和方法。结合财政管理职能, 清理出财政业务事项154项, 绘制固化了经常性的134项财政业务工作流程图, 明确办事依据、流程和要求, 强化了过程控制措施。三是坚持严格的考评制度。建立健全了严格的责任考评、追究制度, 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并作为干部职工评先表模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局领导班子成员和28个二级单位负责人按季度开展廉政风险的排查和检查, 建立了完善的廉政风险预防体系。

(5) 开展作风问题专项整治, 实行“三制一问责”, 整风肃纪树正气。一是实行岗位公示制。制作“干部职工去向导示牌”, 严肃工作纪律, 在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的同时, 加强干部职工出差管理, 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出差请示报告制度, 一般干部职工离开本县严格按照程序向局主要领导报告, 报办公室备案, 正股级以上干部须向局主要领导报告, 其他工作人员须向单位负责人和分管领导报告。二是实行纪律巡视制。每周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值班进行巡视检查, 及时发现和处理作风问题, 对工作纪律实行“周清月结”。对办公电脑进行全面清理, 删除游戏、证券、网上购物、电影等与工作无关的软件, 并进行网络屏蔽。进行不定时抽查, 组织办公室、人事股每周通过监控视频对上班迟到、早退情况进行抽查, 一周一汇总, 一月一通报, 纳入年终考核。三是实行经费预算制。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差旅费管理、公车使用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相关规定, 加大“三公经费”管理, 坚决杜绝奢靡之风。严格经费预算, 局属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 编制年度公用经费预算, 经分管领导审核、局党委审核批准后报办公室备案, 并监督执行。

二、建立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保障机制

(1) 工作报告制度。局党委每年向上级党委和纪委报告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班子成员和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认真执行“廉政清单”制度, 按“十个必须”落实“责任清单”, 按“十个严禁”落实“负面清单”, 按“六个报告”落实“执行清单”, 按“五个提交”落实“个人信息清单”。各单位每年向局党委报告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

(2) 检查监督制度。局党委对各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开展检查, 采取听取汇报、定期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方法, 掌握工作开展情况, 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对主体责任不落实, 措施不得力的, 采取约谈、通报、发整改通知等形式限期整改。

(3) 考核评价制度。局党委根据上级党委、纪委和省财政厅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年度工作安排, 制定年度工作要点、任务分解方案和考核内容、指标体系。由分管领导对所分管的单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 对检查中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并向局党委汇报检查考核情况。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考核不合格的, 实行评先、任用一票否决。

(4) 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 对落实主体责任不力, 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和“四风”问题的单位, 实行“一票否决”, 建立连带责任倒查追究机制, 真正把集体责任与个体责任捆绑起来, 防止出现责任虚置。

三、切实加强惩防体系建设

(1)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一是严格项目资金投资评审管理。按有关规定进行投资评审, 为项目业主把好关口, 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二是严格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对项目建设严格按政府采购制度进行管理, 规范项目建设政府采购行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严格项目资金拨付管理。规范专项资金的审批和拨付管理, 建立项目资金告知制度、项目资金审批制度、资金拨款审核制度, 对项目资金首次拨款、项目建设过程中拨款、项目竣工后的资金拨付严格把关。四是严格项目结余资金管理。对项目建设结余资金, 在编制下年部门预算时, 将净结余资金全部作为本单位下年预算的首要来源, 基本建设项目结余资金, 按有关规定上交县财政, 按照规定范围使用, 使用时, 报县财政局审批。五是严格项目竣工决算管理。项目竣工时, 项目建设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编制的竣工决算报告, 财政、审计部门对竣工项目决算的正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进行的检查、评价和鉴证, 保障项目资金合理、合法使用。六是严格项目绩效管理。项目完成后, 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进行跟踪和评价,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和向上级申请专项资金的参考依据。

(2) 牵头开展全县违反财经纪律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我局成立领导小组, 拟制实施方案, 组织开展了违反财经纪律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对全县所有一级预算单位2013年以来违规开设“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补贴和公款吃请、公款送礼、公款旅游等违反财政财务管理规定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重点检查27个单位, 查出各类违纪违规金额47万元, 党纪政纪处理人员3人, 其中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1人。

(3) 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出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42项管理制度;统一制定了“三资”代理服务合同范本, 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运行程序;规范乡镇公共资源交易, 推进乡 (镇) 、村 (居、社区) 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规范运行, 构建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4) 加强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对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实行八项制度, 即:招标项目委托制、项目交易审批制、三方承诺制、拦标价审计制、投标保证金制、电子监察制、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和“黑名单”制。

上一篇:电视新闻如何创新下一篇:品生品社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