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品社学科

2024-10-07

品生品社学科(通用4篇)

品生品社学科 篇1

优秀的教师首要是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浅心体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认识,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又得到进一步提升,认识到在品德课教学中要回归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强调的都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观念; 我们要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教师讲为主。新课程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感受,生活体验; 拓展课堂,延伸课堂,把课堂与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世界里;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达到发展与培养他们真正的道德行为,不再仅仅依靠“听”来发展与培养。作为教师,我们要懂得珍惜学生生活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重视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新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要积极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认为教师要创造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学习的乐趣。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体验是学习过程的开端,初始的体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积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性教学实践活动,以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体验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师生亲身参加一项活动或去完成一项任务,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社区服务等,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通过活动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自然,走向大社会。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获得经验和体会,自主提高道德认识,规范道德行为。事实上也只有亲历体验,才能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生真正做到明理导行。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品德与社会》 课程评价对于学生良好品质及健康心理的形成十分重要。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因此,评价的重点应是评价体验过程而非是体验结果。教师以激励者的姿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充分相信学生,积极鼓励学生以多形式展示体验的过程,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及时自我总结、内化体验,让他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创新、去参与、 去体验,这样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实践,我发现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学生的课堂反映的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 有的学生甚至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高谈阔论,说了许多偏离了教学内容之外的话; 有的学生在讨论时不能以理服人而与同学发生争执; 还有的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表面上看学生们簇拥在一起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气氛高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可实际上那些性格内向的学困生,他们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他们害怕提出的问题会引起同学的嘲笑,以至选择沉默。还有的同学缺乏学习的兴趣,完全是一个局外人, 最多是一个看客,甚者事不关己,乐得逍遥。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 交往、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发现问题后,我一直在思考,在我的课堂上也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没有让小组合作教学真正的落到实处。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也能动的好呢? 我认真地思索着,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高效课堂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中“乱”而有序。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是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小小的调整:

在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成员搭配问题,对于学案中的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都要有所兼顾。从而避免了以往出现的完成任务只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的现象,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避免了组内冲突问题,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对于课堂上合作、交流、展示环节,先不分配任务,而是让他们对每个问题都参与讨论。等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后再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任务。 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小组只讨论本组的问题而不过问其他组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劳而获的“搭车”行为。

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机应变地想出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认真的思考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时给予点拨、鼓励和帮助。比如: 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 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 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要组织学生在班内讨论。 对于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矫正,也就是要给予适当的教学评价,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研究和完善,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记得有人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育就需要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完善,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不误人子弟。

关键词:品生品社学科,教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

品生品社学科 篇2

小学教学论文:谈品生品社学科教学中汇报交流环节的组织和引导

摘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利用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巧妙的引导智慧的评价,适时的提升等方式,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表达,在表达中获得提升,获得发展,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行为,使汇报交流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交流 评价 发展

当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活动之后的汇报交流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将自己在多种活动中的收获、感受,经验、教训在班内或小组内一一展现出来,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审视和评价。大多数情况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在此环节达成的。学生道德意识的觉醒、道德行为的形成多数是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与碰撞中完成的,而且,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动力。而此时,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组织调控直接影响到学生交流汇报的质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的评价总结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上汇报交流环节,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今天,笔者就来谈谈如何组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汇报交流活动。

一、营造氛围轻松民主,让学生乐于表达

有利于学生主动交流、共同研究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民主、宽松的探究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际氛围的支撑,是保证学生心理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要创造这样一个氛围,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能力,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能消除畏惧心理,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此外还要帮助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协作的伙伴关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并结合实际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关注弱者,如何帮助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如何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材料,如何成全他人的计划;当学生自我意识过强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个人竞争引向组际竞争,增强组内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同伴的关爱和帮助。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动物哪里去了》这一活动主题时,课堂伊始,我没有急于进入新课,而是首先与学生做了一个“快乐自我介绍”的游戏,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现自我的机会,我也抓住这个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做好铺垫。随后,我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动物过冬”的资料,并将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张贴到教室四面墙上,一年级的孩子搜集资料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我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也穿插张贴出来,教室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资料大展台,此时,我让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看大家的收获,学生三五成群的聚集的材料面前,“这是我搜集到的!”“××,搜集的图片真美呀!你从哪儿找到的?”“老师,这是你找到的资料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快给我们讲讲吧!”„„学生们在教室里穿梭着,浏览着,他们似乎忘记了这是在上课,他们已全身心地融入到这美丽的资料会展里,在这里,不再有老师学生之分,大家都是参观者,大家也都是讲解员,学生的心理状态是自由的、安全的,课堂氛围有了一种无法言表的自然、和谐。随后,我开始进入了正式的课堂活动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顺序地汇报自己的调查收获、活动体会,学生们畅所欲言,思路开阔,妙语如珠,汇报的内容也是精彩纷呈,大大超过了一年级学生应有的水平。充分的汇报交流环节也带动了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整堂课流畅自然,目标的达成度是非常高的。

二、巧妙引导智慧评价,让学生获得发展

当学生以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活动收获汇报反馈给教师时,其实就是将自己的部分学习结果呈现给我们,因此,我们必须给予相应的评价引导,引领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状态中。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对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收获本无对错之分,教师的评价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利用评价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和肯定,强化其积极因素;对于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使他们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我在执教山东人民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成长的故事》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

师:是啊,离开了父母悉心的呵护,我们怎能这么健康幸福地成长呢?孩子们,讲讲你们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

生6:这张照片是我和妹妹一起照的,我们俩是双胞胎,记得那次妈妈给妹妹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我也缠着妈妈要裙子,妈妈没办法,就给我买了一条,我当时根本不知道男孩、女孩是怎么回事,还高高兴兴地穿上裙子跟妹妹照了这张合影,现在看来觉得很好玩。

(听着他的讲述,孩子们也哈哈大笑。)师:说说你们的感受吧!生7:我觉得他可真有意思,男孩子还穿裙子。

生8:我认为他也太不懂事了,男孩子不可以穿裙子,他还缠着妈妈买。师:噢?你认为有些浪费,是吗?

生8:是啊,听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国家虽然发展了,可是也还是很穷,很多人家里吃都吃不好,他怎么能让妈妈乱花钱呢?

(生6听了,脸上有些羞愧的神情。)

师:(对生8)你可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从一条裙子想到了国家,想到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过,老师觉得,从经济上来说,当时买这条裙子可能的确有些浪费,可是对他(指生6)来说,这样的儿时趣事,给他带来了值得回味一生的美好记忆,这恐怕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你说是吗?

(生8点头表示认可。)师:谢谢你的评价!……

从这个片段中生8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信息:一是这是一个懂事的、有责任心的孩子,他能够从爸爸妈妈以及家庭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二是他课前的调查了解是全面具体的,妈妈在帮他回忆儿时趣事的同时,也向他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家庭状况;三是他的回答表现出了他的一种生活态度,很务实,缺少了那么一点情趣,四是他毫不留情地对生6进行的批判,令生6在同学面前感到有些难堪。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甚至可以猜想,生6应该是一个从小衣食无忧,没有经历多少坎坷的孩子,而生8应该是一个家庭状况不算太好的孩子。因此,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同学间的汇报、交流环节,但深入想来,如果要较好地达成教育目标,此时教师的任务其实很重,也很复杂,既要保护生6的自尊,为他在同学们面前挽回一点面子(因为他本没有什么错误,他的案例的确很生动,充满了童真),又不能伤害生8,将他的说法全盘否定,一语驳回;既需要肯定生8在体谅父母方面的优点,又要引导他学会生活,学会体味生活中的乐趣,做一个会生活的乐观的人。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瞬间做出反应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评价,这对于执教者来说,是对课堂机智与教育理念的小小考验。而案例中所呈现的评价应该是有效的,在教师的细心呵护下,生6定会恢复信心,又沉浸在快乐的回忆之中;而生8定会在受到大大的表扬之后做出反思——噢,原来生活也可以是这样的!我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呀!这对他以后的成长必将会大有裨益的。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学生的汇报交流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将平面的问题进行立体化挖掘,巧妙引导、智慧评价,必将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尽快形成和有效发展。

三、真情流露适时提升,让学生体验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一位合作者,是学生最贴心的学习伙伴,那么,教师就应该与学生同欢喜、共忧伤,只有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的引导提升才能更接近学生的需求,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接受。

比如在执教《我成长的故事》时,最后一个环节是向最想感谢的人说一句话,并为其制作一张感谢卡,因为有了前面的故事铺垫,此时的学生已入情入境,交流感谢语时,有的学生说着说着,声音哽咽了,我走到她的面前,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发,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拍拍她的肩示意她坐下,“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室里一片静默,同学们的心被打动了,他们也沉浸到了对美好亲情的默默品味中。停了一会儿,我轻轻地说:“同学们,千言万语就让我们汇成一句真诚的‘谢谢’吧!老师相信,当你将用心制作的卡片送给为你付出了那么多的亲人时,他们一定会非常非常开心的!孩子们,行动起来吧!”这节课,学生们制作的卡片特别精美,写下的话语特别动人。

品生品社学科 篇3

《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脑子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可见, 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新的教学观念的冲击下,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习活动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特别是品德教师要做的不是拼命地往学生的脑子里塞东西, 而是要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乐于参与, 让课堂充满生机, 让品德教学焕发它应有的光彩和有效力。

一、激发兴趣, 点燃学生的参与意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就没有参与。所以配合新教材的实施,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点燃学生的参与欲, 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可以使品德课堂充满生机。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 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 精彩恰当的导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导入, 如同火石,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同磁铁, 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我们遵守规则》时, 我先让学生做词语接龙的游戏, 并请学生说出游戏规则, 引出玩游戏也需要规则, 由此引入社会, 让学生回答:“为了让生活更方便、更安全, 你知道我们要遵守哪些规则吗?”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并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 引入实例教学。

课本中的事例, 学生多以故事对待, 大多听听就罢, 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更很难做到与情感认识的共鸣,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因而, 我们教师应“用事实说话”, 让品德教育具有较高的说服力, 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品格的试金石》说到诚信的话题时, 我引用了介绍“三鹿奶粉事件”的电视视频, 给学生很大的震撼, 使课堂因具有说服力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实生活中,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结构的原因, 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 往往与课本所要明确的道德认识相差很远, 加之教材内容不够直观, 有许多东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时, 我借助“班班通”为学生播放了旧中国时代的影像资料, 学生兴趣较浓, 能够感同身受, 有了发自内心的感慨, 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此外, 幽默的语言, 学生关心的话题, 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有效资源。

二、开展活动, 给学生平台, 让学生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选择生动、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取代简单枯燥的知识传授, 以促进学生道德内化, 使学生信服教育内容, 从而达到提高品德教育实效性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家乡的故事》时, 我校结合当地实际, 开展了“魅力昌黎”汇报活动。学生被分成名人组、特产组、旅游组、方言组等几个小组, 分别去收集相关材料和信息, 并加以整理, 然后以班为单位进行汇报。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石广生、韩愈、李大钊、曹操等与家乡有关的名人, 也了解了干红葡萄酒、赵家馆饺子、海鲜、蜜梨等家乡特产, 还在其他同学的介绍下“游览”了碣石山、五峰山、黄金海岸、沙雕等家乡的旅游胜地, 更演绎了亲切而独特的家乡方言。通过活动, 学生主动参与对家乡的了解, 比教师的讲解更加丰富和深刻,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真正实现了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

三、在活动中体验, 促进道德的内化, 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应试教育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将道德知识等同其他各科知识, 采用简单的灌输式, 所传授的道德知识与学生的现实失去关联, 教师往往以掌握道德知识的多少衡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水平, 造成道德工作的表面性和程式化。由于忽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 致使品德教育平面、空洞、苍白、乏味, 收获甚微。专家指出:“道德知识仅是道德的一部分, 仅有道德知识的人不一定是有道德的人。”现代教育理论也证明:“学生的思想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引导和组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是活动教学的重要思想。”例如, 学习三年级上册《温暖的家》一课时, 我以“向父母表达我的爱”为活动主题, 设计了别致的思想品德活动作业及回执。具体如下表。

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思想得到了触动, 学会了感恩, 学生因体验而使认识得到了升华。同时, 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来。可想而知, 这节课一定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新的教学改革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能够以开放的观念、先进的思想、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品德课堂因学生的乐于参与而充满生机、焕发魅力, 让品生品社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大本营。

摘要: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新的教学观念的冲击下,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快乐地参与学习活动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特别是品德教师要做的不是拼命地往学生的脑子里塞东西, 而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乐于参与, 让课堂充满生机, 让品德教学焕发它应有的光彩和有效力。

关键词:小学品生品社学科,学习意识,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玲.切实增强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新途径.

[2]班允刚.以学校德育活动为载体, 谈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究.

品生品社听课反思 篇4

今年三月份我校组织了“人人一节公开课”活动,在本次听课活动中,我受益匪浅,使我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本领,同时也懂得了一些课的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方法。

在本次听课中,我听了马清芳老师和周亚平的课,现在我重点谈谈周亚平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同学之间》。

周老师执教的是《同学之间》一课,在教学中,周老师的教学思路简单清晰。

一、激趣导入

在此环节,周老师通过播放歌曲《朋友》,来导入了本节课,简洁明了。

二、讲授新课

在新授环节,讲授过程中,周老师很巧妙地课件和课本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之中地掌握了知识。

在本环节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气氛活跃,同时老师的指导也很到位。

三、总结

在本环节中,周老师首先对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经过老师的总结,学生们对本节的知识有了更清晰的掌握

最后,周老师很有心的给每个小组打印了一份《与人相处的24条黄金法则》,这个不起眼的环节恰恰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

这次学习,使我认识到,上好品生品社课,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课前要做好大量精心准备工作,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还要预想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上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发展,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死板的按准备的教学程序走下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态生成,3、教学时,一定要先让学生进行尝试,只有尝试了,才知学生会不会,懂不懂,基础程度如何,而不要越俎代庖或教师先规定下怎么样怎么样,这

样就会束缚住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能力,也就不可塑了,这一点是品生品社教研员每次活动给我们所讲的一点。

4、在教学时,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5、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中,要相信学生,充分给学生提供自主讨论的环境和氛围。

总之,本次活动非常及时有效的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对品生品社以后的教育教学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上一篇:主体可持续发展下一篇:二十世纪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