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科

2024-05-30

优化学科(精选12篇)

优化学科 篇1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数学活动是学生发现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过程, 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重要作用。纵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 里面设计了大量数学活动的内容, 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去主动发现蕴涵于其中的知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活动内容,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 巧妙优化活动教学策略,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巧猜想促发现, 有效获取新知

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 不少知识源自于生活, 因此, 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等都是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效的方法。不同的知识适合运用哪种方法需要教师灵活地对待, 才能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猜想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活动方法,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通过猜想、验证, 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 教师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然后结合教材设计情境图让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 当学生的意见不一样时, 教师以此为“导火索”让学生切入本课探究。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后,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如何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对面积也具备一定的感性经验, 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猜想, 有助于学生将新课的学习同旧知识联系起来。如有的学生可能会结合数格子的方法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有的学生会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同长方形的长一样, 高同长方形的宽一样, 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可以说, 把猜想融入到数学活动中, 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思考, 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考虑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 使学生能够借助猜想活动去获取新知。

二、巧操作促理解, 有效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建立感性经验、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刚入学时, 数学教师就会让学生用数小棒的方法感知数学, 如将10根小棒捆成一把, 以此帮助学生建立个、十、百等数学概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 并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为强化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的认识和体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之前, 我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模型, 并为相同的面涂上同种颜色, 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 上下、前后、左右是分别对应相同的。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长方体建立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 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结合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模型, 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推导出公式, 由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容易发现长方体6个面的特点, 这样, 他们就会想到只要求3个面再乘2就行了。如果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只学到此, 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 他们可能只掌握公式, 但对于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还不够深, 如缺少一个前面的长方体如何求表面积, 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每个面应该怎样求, 即长、宽、高两两相乘所对应面的面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关系, 就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思考, 从而在一定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全面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可以说, 只有将动手操作同学生的思考相联系, 学生才能实现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

三、巧迁移促思考, 主动建构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 有些新旧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而数学学习的迁移并不是自动发生的, 它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 迁移需要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 才能概括出其中存在的共性规律, 并移植到新的知识上来。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迁移性的学习方法需要建立在学生一定的认知、经验的积累之上, 学生才能自觉调控学习过程, 努力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如在学习“小数除以小数”时, 教师先复习小数除以整数, 然后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整数关键点在于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如何确定。然后教师引出小数除以小数的算式, 如7.98÷4.2, 算式出来之后,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探讨如何计算, 而要让学生先发现今天学习的内容同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出示“79.8÷42=1.9”与“7.98÷4.2”, 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今天学习的算式里除数是小数, 同时, 学生能够借助被除数与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来自主研究出7.98÷4.2的得数, 这是迁移法应用的第一步, 学生尝试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但如何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 研究得出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 最终找到计算方法。可以说,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要实现数学知识顺利迁移需要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找到与旧知识的链接点, 深入思考, 最终获得能力的提升。

总之, 要想突破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灌输的局限性, 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课堂教学中轻过程重结论的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策略, 主动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搭建平台, 让学生在猜想、操作、迁移等活动中促进数学思考, 从而不断丰富数学探究策略, 获得数学素养的提升。

优化学科 篇2

(一)教材研究深度不够。西方的公共政策学教材基本都是由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或学者来编写,西方教材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阐明政策分析的含义与方法论,政策论证的功能、结构和模式,并深入阐释了政策分析方法在构建政策问题、预测政策前景、建议政策行动、监测执行结果和评价政策绩效过程的具体运用。可以说,诸如此类的教材不仅是教科学,也是学术专著,因为它们在向广大读者分析了理论视野和理论深度的同时,还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及时反映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材内容遍布着大量的概念和定义、空泛的理论、简单的方法和原则。教材暴露出重原理轻技术和方法、重理论轻问题意识的缺陷,不注重对公共政策领域中最新研究动态、最新学术观点的梳理和分析,教材的学术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公共政策学教材枯燥简单、索然无味,批判、消化和吸收的工作难以深入展开,导致教材的学术含量较低。

(二)教材知识综合性不强。“跨学科、综合性是公共政策学的重要特征之一”[1],与其它学科相比,公共政策学具有更广泛的学术框架,公共政策学知识涉及诸多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除此之外,公共政策研究还要求了解与公共政策有关的历史、法律、人类学和地理方面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公共政策学是一个由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多种模型和多种方法组成的综合研究领域。在西方,财政压力是政府进行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原因,西方兰德公司在政策研究中运用定量分析技术的成功案例为西方公共政策分析奠定了坚实的操作化基础,这几个因素共同导致经济学、定量分析和政治学构成了西方公共政策学的主要知识基础,从而使得西方的公共政策学教材知识具有经济分析、组织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特征,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等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被充分应用和吸纳。在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管理硕士及MPA系列教材和公务员培训系列教材等。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公共政策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更多局限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领域。加上目前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人员的学科背景过于单一、专业知识结构不太合理,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是传统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而具有现代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专业背景的人较少,这就使得他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很难把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教材之中,导致教材内容的学科知识出现单一化模式。

(三)教材形式单一。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材“不是仅仅‘便于教师教’,而是要更‘便利于学生学’。”[2]翻阅西方的公共政策学教材,发现教材的语言都能达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效果,教材内容丰富且有层次感,深奥的原理、繁琐的`概念、抽象的理论、基本的方法能够与大量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少量有必要进行解析的概念在恰到好处的地方予以解析。教材版式设计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关键概念和专有名词加粗标黑以提醒学生其重要性,同时书中还配有插图、表格,图文并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书中有意增设了一些专门的栏目,目的是为了读者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采用大量的图示与表格,用以更为直观地说明政策分析的程序、方法和结构;在每一章的结尾部分,都对本章的关键术语、主要原则和理论进行了总结,有助于读者把握书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每章后面都附有学校提示,目的是帮助读者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在版式的设计和整体风格上过于古板和僵硬,虽然部分教科书中也偶尔插入图表及附有相关文字的说明,但整体上给读者的感觉还是过于简单且缺乏生动。教材编写模式没有摆脱定义学、原则学、分类学的固有模式,格式排版要么板块式结构要么要素式结构,缺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余地,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这一问题出现有诸多原因,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编写教材的动机不纯正。目前,高校教师迫于职称评定的压力和困境,为了增强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竞争筹码”,编写教材就是最快捷的途径,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去撰写教科书,这直接导致了低水准教材的泛滥。基于此,转变教材编写的思想动机,端正态度,努力实现公共政策学教材风格与版式的创新。

二、中国公共政策学科教材优化对策

(一)结合地方资源加强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纵观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基本上都未能从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中总结出相应理论并吸收到教材中来,教材内容的重心集中于西方国家或西方的公共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存在明显的“非中国化”,鉴于此,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内容设计必须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发掘,我国有着数千年政府决策的丰富实践和闪耀着理性光辉的决策思想,这些实践和思想一定会对我们创新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给予宝贵的启迪。因此,将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实践与决策思想纳入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中,实现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的本土化将是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建设的方向。

(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编制科学合理的教材。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存在“数量泛滥、质量低劣”的现象,我国的公共政策学教学对象有本科生、研究生、MPA等,在教材的编写上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学习需要规划并编制适合各自教学对象的精品教材,避免教材之间低水平的复制。基于此,可以考虑不同机构负责不同教学对象的教材规划和撰写,各级干部培训所需的公共政策学教材的规划可以交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研究室负责,而高等院校所需公共政策学教材则由教育部负责,行政学院系统所需公共政策学教材可让国家行政学院规划,党校系统所需公共政策学教材由中央党校负责编写。

(三)加强教材编者群体的多学科背景。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还包含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等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教材作为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公共政策学教材势必要反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多学科特质,这就对公共政策学教材编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很大程度上要求编者具备高水平的量化分析知识和理论,尤其要具有统计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学科基础。

(四)加强教材的特色案例库建设。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中虽然附加了配套案例,但质量高、有特色的案例实为不多。我国的各项实践都与公共政策的创新密切相关,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社会化养老体制的建设以及公共医疗体制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示着政策的设计、创新与优化,基于此,可以对我国公共政策实践进行分析与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案例库,出版公共政策案例教材,实现我国公共政策学案例教材的本土化。除此之外,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材建设,积极进行公共政策的科学研究工作,才能实现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韦彩玲 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寻求政策科学发展的新突破———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行政管理,(4).

主题整合,优化英语学科价值 篇3

【关键词】整合资源;文化内涵;丰实体验;学科价值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9-0030-02

【作者简介】钱晶晶,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如皋,226500),一级教师,如皋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英国学者麦克·扬在《未来的课程》中指出:我们应该“从基于事实的课程,走向基于实践的课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更是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通过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将再生性的、发展性的内容与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以增强学生的语用体验和情感体验,实现小学英语学科价值的最优化。

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版块功能鲜明、文化内容丰富,教材增设了“Fun time”“Cartoon time”“Project”等版块,以此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增设了“Culture time”,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基于这些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主题阅读开始,整合生活英语、主题英语、实践英语,最终将英语打造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课程。

一、整合教材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在新课标的“目标总体描述”和“分级标准”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也是体现小学英语人文性的重要方面。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在编写上采取了中西方文化并肩而行且相互比较、融合的方式,从而有效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要求。如:在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中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而在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中着重介绍了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则介绍了西方的圣诞节。而西方其他的节日,如Halloween,Easter,Thanksgiving Day等则被安排在了Culture time这一版块中。于是笔者尝试以各个节日为主题,选择图文并茂、诙谐生动、迎合学生需求的课外阅读材料,并将其与教材进行整合,如“Festival food around the world”“Christmas Eve”等,由于原材料词汇量较大,笔者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改编后的阅读材料,更接近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此外,笔者还在学校的英语社团中,辅导学生以节日为主题排练童话剧、英语演讲,同时利用英语节等平台,把节目搬上舞台。在整合阅读的滋养下,学生的阅读量不断扩充,阅读能力逐步提升。

二、整合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要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了解、理解外国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文化意识。对英语文本的理解必须立足于对其进行文化视角的分析、理解及潜心挖掘的基础上。在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6&7的Culture time版块中,教材对中西方著名景观进行了简单介绍,如下:

表1 中西方著名景观

在教学这两个版块时,笔者请学生自己搜寻相关地理知识,然后让学生试着用英语进行简单介绍,针对他们的介绍,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融合,并基于学情补充了适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年代、特征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等。主题整合是多元的,并指向成长的多重体验。笔者还引导学生收集家乡古迹、中国名胜、世界景观的英文资料并向同学进行介绍。学生们在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过程中,交流合作、碰撞思维,不仅了解了文化知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整合丰富体验,增强课程意识

新课标指出:语言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英语课程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较旧教材而言,在这方面,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如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5 Signs,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Unit 7 Protect the earth便是一组很好的环保主题。笔者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以“了解如皋,热爱家乡”为主题进行了教学设计,从体验所处城市的卫生状况着手,带领学生检查水质,再延伸到交通规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悟,了解交通安全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笔者润物无声地将品质教育、社会意识、公德培养融入到了文本教学及课内外有序、有梯度的文化交际活动中,不仅增强了课程意识,更丰富了学生的生命历程。在这样的整合过程中,我带领着学生构建了节日课程、环保课程、景观课程等。

四、聚焦文本语篇,演绎多样精彩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然而主题整合不只是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表面的增减,而是在对教材进行反思调整和二度构建的过程中,将再生性的、发展性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因此,笔者在充分了解学情,对现有教材进行反思调整,同时适量增加拓展阅读之后,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学生感兴趣的“口袋书”。

每个篇章的左边一半是原有的文本内容以及后来加入的开放性设计,右边是基于学情设计的拓展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后,课上学好、课后完成这本故事书,从而逐步地去理解语篇、建构语篇,最终能丰富语篇,这种图文并茂的“口袋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放性的设计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借鉴多种学科, 优化生物课堂 篇4

一、理科课型

(一) 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课

高中生物是从生物的物质基础讲起的, 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要着眼于化学, 只有在做好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切入。在授课时, 教师要充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 将知识连线结网。教师应注意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 抓住物质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 并应以性质为核心, 并与其存在和用途密切联系, 构建起主要化合物之间的关系网。

教材实例: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中的细胞的化学组成;第四章第一节ATP和酶、有机物的鉴定。

(二) 生物学中的数学

在生物学中常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包括数列、排列组合、概率及统筹学、建模思想、表格曲线分析等。而涉及的生物学内容包括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和呼吸消耗之间的关系、碱基互补配对、DNA复制的半保留特点、遗传规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数量变化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由于部分内容兼具数学、生物学、化学等内容, 因此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很重要。如有些计算有一定的技巧, 譬如碱基比率的计算、杂合子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子的比例等, 教师可通过数形结合法、特殊值法等予以突破。至于曲线和图表的分析, 如种群数量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讨论等, 教师则可通过提高图文转换能力予以解决。

课程实例:核酸、蛋白质及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遗传概率、基因 (型) 频率;细胞分裂;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

二、文科课型

(一) 说明文课

生物学课本上大多是科技说明文。在教学这些内容时, 我们要从说明文的角度把握好各种要素, 譬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就是时间顺序;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的双螺旋结构的说明就是空间顺序;探索谁担当了遗传物质的过程就是逻辑顺序。

适合内容:细胞器的分工与合作、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关注癌症、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一种群、生态系统的稳态、生物个体的稳态等。

(二) 议论文课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就属于议论文教学范畴。其授课思路和流程如下: (1) 中心论点。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把握文章的中心。找出分论点或关键句, 譬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 桦尺蠖、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演变进化是典型论据。 (3) 分析论证过程。 (4) 注意文章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

教学实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三、学习方法课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如学完“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后, 教师可以一棵树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理活动作为主线, 将水的吸收、利用、散失及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联系起来, 构建知识树。教师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图解, 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课程实例:细胞综述、代谢综述、染色体专题、蛋白质综述、生态系统综述等。

四、学法指导课

学法指导课一般侧重于指导学习方法和培养操作技能, 主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探究生物学知识的根源。学法指导课注重学生生物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阅读材料, 全面实现多维教学目标。

教学实例:学期第一节课、新课需要新能力的有机渗透和穿插。

优化数学学科的语言文字教学 篇5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心理学的观点是:“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在 思考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反之思维发展也能促 进人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言语交流水平。笔者做过一个小调查:学生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科如美术、 自然、劳动成绩不一定优秀,但有近94%的学生语文成绩却是优秀,而且没有一个学生语文较差。从这个结果 反思得到: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理解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学成绩。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提供感性形象,理解文字概念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过程的,正如列宁所说,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学生认识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开始,书本上往往是 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动的直 观”到“抽象的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围成”的含义,我除了从正面让他们观察不同 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外,又提供了反面的感性形象:

附图{图}

图(1)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全“围”起来;图(2)围的方法不对,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图(3)三条 线段没有“围”起来, 都有缺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二、呈现描述载体,总结定律、法则

新教材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家第斯多 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 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总结法则,在这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

例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通过以下三个等式:

(5×4)×2=5×(4×2)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1)都是三个数相乘;(2)左边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右边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3)乘积相等。 把这三个特点稍加组织和整理,就是 书上的“乘法结合律”。若是忽视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不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死记这个结论也会事倍 功半。

同样,在归纳法则的过程中,呈现描述载体也是必需的。在归纳计算法则时,师生可以共同回忆例题的计 算过程,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计算时,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再怎么办?……有了具体 的实例和实践过程作描述的载体,学生往往能水到渠成地总结法则。学生抽象概括水平较低的时候,进行上位 学习时要重视下位材料的提供,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三、开展复述训练,理清思维过程

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教师要重视学 生的复述练习,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化“意会” 为“言传”。

8 15 7 1 1

例如:计算─×[─+(─-─)÷─]。完成后要求学生复述:

9 16 16 4 2

这道题有小括号、中括号、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

7 1 1

─-─,得到的差再除以─,第三步算中括号中的加法,得出的和去乘

16 4 2

8

─。这样把计算时审题分析的过程梳理了一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

,提高计算正确率,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分析能力,一石三鸟,何乐不为?

四、生成正确的语感,发掘题意的内涵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 过程”。语文教学非常强调阅读中的语感,数学学科的一些文字题、应用题的文字叙述也同样需要学生生成正 确的语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达到对语言文字和题意的领悟与把握。

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发电厂现在每天烧煤13.2吨,比原来节约1.2吨,现在烧300天的煤原来只能烧 多少天?”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式:300÷(13.2+1.2)。显然这些学生“读”的功夫不到家,没有正确的` 语感,从而曲解题意。题目中的“300”是现在烧煤的天数, 应把“烧300天的煤”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列式 是13.2×300÷(13.2+1.2)。

数学语言的语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活动经验的结晶。语感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 教师就要在阅读中加以点拨、分析,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受力。

五、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公共政策学科教材的优化 篇6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科;教材;优化

一、中国公共政策学科教材现状分析

(一)教材研究深度不够。西方的公共政策学教材基本都是由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或学者来编写,西方教材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阐明政策分析的含义与方法论,政策论证的功能、结构和模式,并深入阐释了政策分析方法在构建政策问题、预测政策前景、建议政策行动、监测执行结果和评价政策绩效过程的具体运用。可以说,诸如此类的教材不仅是教科学,也是学术专著,因为它们在向广大读者分析了理论视野和理论深度的同时,还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及时反映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材内容遍布着大量的概念和定义、空泛的理论、简单的方法和原则。教材暴露出重原理轻技术和方法、重理论轻问题意识的缺陷,不注重对公共政策领域中最新研究动态、最新学术观点的梳理和分析,教材的学术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公共政策学教材枯燥简单、索然无味,批判、消化和吸收的工作难以深入展开,导致教材的学术含量较低。

(二)教材知识综合性不强。“跨学科、综合性是公共政策学的重要特征之一”[1],与其它学科相比,公共政策学具有更广泛的学术框架,公共政策学知识涉及诸多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除此之外,公共政策研究还要求了解与公共政策有关的历史、法律、人类学和地理方面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公共政策学是一个由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多种模型和多种方法组成的综合研究领域。在西方,财政压力是政府进行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原因,西方兰德公司在政策研究中运用定量分析技术的成功案例为西方公共政策分析奠定了坚实的操作化基础,这几个因素共同导致经济学、定量分析和政治学构成了西方公共政策学的主要知识基础,从而使得西方的公共政策学教材知识具有经济分析、组织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特征,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等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被充分应用和吸纳。

在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管理硕士及MPA系列教材和公务员培训系列教材等。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公共政策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更多局限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领域。加上目前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人员的学科背景过于单一、专业知识结构不太合理,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是传统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而具有现代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专业背景的人较少,这就使得他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很难把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教材之中,导致教材内容的学科知识出现单一化模式。

(三)教材形式单一。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材“不是仅仅‘便于教师教,而是要更‘便利于学生学。”[2]翻阅西方的公共政策学教材,发现教材的语言都能达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效果,教材内容丰富且有层次感,深奥的原理、繁琐的概念、抽象的理论、基本的方法能够与大量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少量有必要进行解析的概念在恰到好处的地方予以解析。教材版式设计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关键概念和专有名词加粗标黑以提醒学生其重要性,同时书中还配有插图、表格,图文并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书中有意增设了一些专门的栏目,目的是为了读者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采用大量的图示与表格,用以更为直观地说明政策分析的程序、方法和结构;在每一章的结尾部分,都对本章的关键术语、主要原则和理论进行了总结,有助于读者把握书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每章后面都附有学校提示,目的是帮助读者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在版式的设计和整体风格上过于古板和僵硬,虽然部分教科书中也偶尔插入图表及附有相关文字的说明,但整体上给读者的感觉还是过于简单且缺乏生动。教材编写模式没有摆脱定义学、原则学、分类学的固有模式,格式排版要么板块式结构要么要素式结构,缺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余地,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这一问题出现有诸多原因,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编写教材的动机不纯正。目前,高校教师迫于职称评定的压力和困境,为了增强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竞争筹码”,编写教材就是最快捷的途径,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去撰写教科书,这直接导致了低水准教材的泛滥。基于此,转变教材编写的思想动机,端正态度,努力实现公共政策学教材风格与版式的创新。

二、中国公共政策学科教材优化对策

(一)结合地方资源加强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纵观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基本上都未能从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中总结出相应理论并吸收到教材中来,教材内容的重心集中于西方国家或西方的公共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存在明显的“非中国化”,鉴于此,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内容设计必须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发掘,我国有着数千年政府决策的丰富实践和闪耀着理性光辉的决策思想,这些实践和思想一定会对我们创新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给予宝贵的启迪。因此,将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实践与决策思想纳入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中,实现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的本土化将是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建设的方向。

(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编制科学合理的教材。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存在“数量泛滥、质量低劣”的现象,我国的公共政策学教学对象有本科生、研究生、MPA等,在教材的编写上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学习需要规划并编制适合各自教学对象的精品教材,避免教材之间低水平的复制。基于此,可以考虑不同机构负责不同教学对象的教材规划和撰写,各级干部培训所需的公共政策学教材的规划可以交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研究室负责,而高等院校所需公共政策学教材则由教育部负责,行政学院系统所需公共政策学教材可让国家行政学院规划,党校系统所需公共政策学教材由中央党校负责编写。

(三)加强教材编者群体的多学科背景。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还包含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等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教材作为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公共政策学教材势必要反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多学科特质,这就对公共政策学教材编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很大程度上要求编者具备高水平的量化分析知识和理论,尤其要具有统计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学科基础。

(四)加强教材的特色案例库建设。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中虽然附加了配套案例,但质量高、有特色的案例实为不多。我国的各项实践都与公共政策的创新密切相关,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社会化养老体制的建设以及公共医疗体制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示着政策的设计、创新与优化,基于此,可以对我国公共政策实践进行分析与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案例库,出版公共政策案例教材,实现我国公共政策学案例教材的本土化。除此之外,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材建设,积极进行公共政策的科学研究工作,才能实现我国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寻求政策科学发展的新突破——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行政管理,2012(4).

优化化学教学 培养学科素养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研究和思维的基本方法、化学学习能力、化学科学品质等。化学是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 而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是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STS (科学、技术、社会) 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的。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也就是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学生是活动的中心, 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进行鼓励、鞭策、引导。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 复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时, 笔者让学生讨论:“如何证明醋酸是一种弱酸?”引导他们集思广益, 提出各种方案:利用强酸制弱酸原理来进行证明;利用弱酸的电离特点, 通过测定醋酸溶液的pH证明;测定醋酸钠溶液的pH值证明;测定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的pH值证明;通过同浓度盐酸和醋酸溶液做导电能力比较实验证明;通过用同浓度盐酸和醋酸的溶液与锌粒反应, 比较快慢程度证明;通过相同pH的盐酸和醋酸与足量的锌粒反应, 测定生成氢气的量证明……

在此,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契机, 分析题目实质, 总结解题规律, 再进行引申变换, 多角度设计问题, 通过一题多变、异题同解,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体系, 收到以点串线、触类旁通、深化知识之效,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乐趣, 培养其科学素养。

二、优化实验探究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实验, 不断探究, 真实感受实验的过程, 加强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氯水的性质时设计问题:“氯气能溶于水吗?其溶解度如何?”接着教师先将收集了氯气的矿泉水瓶中加入少量水, 拧紧瓶盖并振荡塑料瓶,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并得出结论:“氯气可溶于水, 1体积水溶解大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叫做氯水。”接着引导探究:“氯气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 进行大胆猜测:1.如果只是物理变化, 可能存在氯气分子、水分子等粒子。2.如果是化学变化, 又可能存在氯离子、氢离子等粒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进行验证猜想。学生从而根据实验验证, 明确了氯水中除了氯气分子、水分子外, 还存在氯离子, 但对是否存在氢离子有异议, 无法解释向氯水中加石蕊无明显现象。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尝试将氯水逐滴滴入石蕊溶液中再观察现象。最后, 学生得出了实验结论。

实验中, 教师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使他们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 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激起实验探究的兴趣, 锻炼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引领关注现实生产生活, 在增趣中促进学科素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并适时地穿插化学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结合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工业合成氨等化学史, 这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认识到化学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感到学化学不但有趣而且有用, 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和任务, 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重视德育渗透, 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激发科学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 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并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 人类社会将不断进化, 从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一步步向进步、文明、富裕、繁荣前进。如中国古代劳动群众在化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火药在世界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还有, 近代化工专家侯德榜致力于祖国的化工事业, 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返回祖国, 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发明了我国自己的制碱方法。所以, 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时机和分寸, 通过介绍表现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优化法务会计学科体系的思考 篇8

法务会计是指吸收会计学与法学原理、运用审计和调查技术,结合证据规则研究法务会计活动及其规律的边缘性会计学科。法务会计人员应具备一系列能够有效进行财务调查的技能,包括会计知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过程意识,并且能够在诉讼中为虚假信息的判定及法律责任的合理边界认定提供令人信服的结论。法务会计的产生,有效弥补了长久以来会计界和司法界各自存在的不足和相互之间的分歧。

关于虚假会计信息的诉讼、审计舞弊、损失计算、法律责任分担等案件都涉及到相当复杂的会计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超出了法官的专业能力范畴。我国在类似案件审理中,多以庭外和解或股东撤诉的方式了结诉讼,因此,有必要设立法务会计学科,使案件中的事实认定能在理性的层面上进行,为当事人诉讼程序的展开、争端的公正解决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法务会计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致力于法务会计学科的建设。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科建设仍落后于实际需要,至今尚未形成理论框架,缺乏完善的学科体系,突出表现在:一是法务会计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法务会计实践与学科建设缺乏制度支持。法务会计有效介入实践的前提是要有相对应的、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技术标准,而我国目前有关法务会计制度、规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不能为法务会计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三是法务会计的应用领域过于宽泛。四是法务会计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会计学、审计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混淆,法务会计学科缺乏自身的特色,并且对如何将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应用于法务会计的实践操作性问题缺乏具体的研究。

三、构建法务会计学科体系的思考

(一)提升和归纳法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

只有建立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法务会计具体准则和相关的法务会计制度,进而建立起整个法务会计学科体系。从长远发展来看,理论体系应当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法务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当包括法务会计目标、法务会计对象、法务会计基本假设与信息质量特征、法务会计的主要内容等。它们一般是稳定的,可以一贯地用来指导具体准则和相关制度的制定、评估和发展,不具有强制性,并且可以脱离具体准则而存在。

(二)完善法务会计相关制度的制定

为了从制度层面上促进法务会计学的发展,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法务会计鉴定制度、法务会计人员责任追究制度、法务会计职业道德、法务会计执业工作准则。

1. 建立法务会计职业组织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

学科的发展需要一个专门的职业组织来进行规范与宏观管理。因此,在我国建立注册法务会计师协会已成当务之急。可以考虑由司法部、财政部、审计署共同出面建立中国注册法务会计师协会,主要负责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职业规范、资格认证,组织注册法务会计师考试、法务会计业务审批与管理以及法务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后续教育等。

同时要建立法务会计资格认证和年检制度,要求从事法务会计业务的法务会计人员必须通过法务会计资格考试,取得法务会计师资格证书。法务会计从业资格的认证直接影响到法务会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因此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年检制度,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务会计资格认证体系。

2. 建立统一的法务会计执行业务的技术标准、执业准则和道德准则。

美国对专门查核舞弊事件的注册舞弊检查师(法务会计的主要力量之一)制定了相应的注册舞弊检查师执业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然而除注册舞弊检查师外,注册法务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其他专家学者等也从事法务会计业务,但各国基本上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执业准则与道德规范。作为过渡,实务中一般是参照某些审计准则、管理咨询服务准则等执行业务,在条件成熟时,仍应制定系统完善的法务会计执业准则与道德规范。

(三)确定法务会计学的应用领域

法务会计学的应用领域与法务会计人员的适用岗位并不相同,法务会计人员可以在司法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任职,但其业务领域主要是围绕调查会计和诉讼支持两方面进行。调查会计是法务会计的核心业务,是指法务会计人员从会计资料入手,进行舞弊调查、判断和鉴定、收集证据,并以此作为司法案件判决的法律依据的过程。法务会计人员倾向于积极地预防和调查某一会计主体的法律环境,识别和利用会计资料证明贪污、盗窃、欺诈、腐败这类舞弊行为存在与否而进行的审查活动,并需对引起刑事事务的控告和质询做出反应。而诉讼支持是指对相关诉讼事件中确定存在或悬而未决的涉及的会计问题提供帮助。

(四)规范法务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

法务会计工作程序反映了法务会计工作的阶段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把握各个不同的工作环节,有助于法务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出正确的结论。法务会计执行的基本程序,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接受委托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

法务会计报告是法务会计工作人员在接受委托后,根据有关的财务会计资料、卷宗材料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等对案件或纠纷等法律事项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并做出专业判断所形成的一种书面结论性文件。编制法务会计报告的目的在于以规范的书面形式向委托人报告对相关财会问题的查证过程和结果。它是实现法务会计目标的手段,是执行法务会计工作所取得的结果,是整个法务会计工作的终结。

要完成法务会计业务,还必须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即采用一定的法务会计工作方法。通常包括法务会计基本技术方法和辅助技术方法。在实践中,法务会计工作的基本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系统分析法、抽样分析法、顺(逆)序分析法、资料分析法、计算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资产计价法和实物勘察法。辅助方法主要有:座谈询问法、搜查法、鉴定法、专项审查法、实地观察法、判断推理法等。

优化学科 篇9

人才的培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就会对人才提出不同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转型期,全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专科医生发展到具有综合素质与综合技能的全科医生。基于此,作为医学人才重要的输送基地——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应如何结合医学学科其综合性、服务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通过人才培养结构的构建与优化,从“实践”与“应用”上下功夫,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实践型医学人才,成为了诸多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切入点,对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详细阐述,供广大同行予以参考。

一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体系的构建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医学人才培养如果想走上实践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但要进行课程与教材结构的优化与重构,还要从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与构建,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科学和完善。

1知识结构的构建

优化医学人材培养结构首先要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与重构。一是专业知识方面。要针对于目前社会急需的护理专业以及临床医学专业,适当的将专业教学以及基础教学阶段将主干课程减少,同时增加或者修订一些必要的与课程相应的内容,使学生学习更具方向性;同时要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尤其是具有区域特点的医科学校,要结合本区域的产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新兴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要加大对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扩大专业建设领域。二是其他知识方面,包括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科学。作为一个综合型医学人才只掌握医学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要通过人文社会知识来拓展学生的文化和知识空间,通过知识与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来让他们的思想和心智得到培养,使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适应社会发展做好精神准备。而自然科学中的化学、数学以及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等知识信息,都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与自然科学已经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密切联系。

2能力结构的构建

医学人才的能力结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能力,即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由于医学专业其特殊性,毕业生走上从医岗位会面对很普遍的一些并没有定论的临床问题,而当面对这些问题时就是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对能力的考验,因此,要让学生们在认知过程中学会独立学习,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使其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获得提高;二是实践能力,即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等。医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这需要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即我们所说的临床操作和实验操作方面的技能。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在文化素养以及智能发展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医学实践的要求仍旧还有很大距离,因此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但是社会发展对优秀医学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医学专科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结构创新的有效途径。

3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以及后天形成的素养两者的总和。社会进步与医学发展,使人们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标准也随之提高,传统的治病救人已经无法使服务对象得到满足,而新型医学人才必须要实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思想道德素质,新型医学人才不但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思想觉悟,还要有崇高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以救死扶伤、服务社会的思想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二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指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修养和知识的一个总和,它是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基础的,要求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广阔的文化知识面,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的知识结构;三是业务素质,是指学生在进行与专业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它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以及与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学生在面对临床实际问题时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决的能力;四是身心素质,即医学人才在具备知识才能的基础上,首先要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当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体魄,才使促进其学业、事业走上成功。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途径

1注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培养实践型与应用型的医学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条件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医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是要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给学生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通过专业实验室或者实训中心来优化实验室条件,并通过实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先进的医学设备和医学信息,使他们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二是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由于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使得校内实践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应该努力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通过与医院和医药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多样化的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来拓展和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证明,强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集学习、实践、研究于一体的实践环境,不但可以使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为用人单位输送更多合格的实干型人才,还可以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有效解决目前医学专科学校存在的基础性建设薄弱的困难,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双赢”。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四个环节,一是基础实验环节,要求学生们在本校实验室接受专业实训和专业课程的基础训练;二是医院实习环节,通过让学生们到医院进行现场实习来熟悉和了解医院环境和具体要求,通过见习的方式来让学生参与医疗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实际的医疗工作经验;三是现场实训阶段,让学生们在实践基地通过专业人员的引导,开展医学专业工作的实践训练。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训练来对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获得直接体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新技术引入到实践训练中来,让他们能够对最新的医疗技术动态做到及时掌握,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超前意识。四是毕业设计环节,即学生完成论文设计,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要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如类似于临床、护理、口腔、药学、检验、影像、康复等专业可以利用本校实验条件,通过开展“毕业实习前技能强化培训和考试”活动,更有效、系统的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训练;公管、医保、药学、环境、英语、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开展毕业实习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写作培训,强化学生的毕业实习管理水平,提高毕业实习及论文质量。

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

实践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才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与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到重点大学以及重点单位进行学位攻读和挂职进修的方式,使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相应提高;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让教师对当前形势以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使其在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与调整上更具有针对性,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学校还应加快科研工作建设,通过创办科研基金的方法鼓励教师将更多时间投入到科技与科研开发中来,要通过制订一些关于奖励科研工作的制度和政策性文件来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使教师自身的综合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4营造良好的校因氛围,建立充满活力的学习机制

校园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一个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离不开校园环境的创设。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可通过内外部环境两个角度创设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校园氛围,其中,内部环境建设体现在构建一个优美洁净的校园场地,让学生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一个休憩身心的场地。同时,配置校园内部文化宣传栏,利用宣传栏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外部环境建设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学校与周围民居或企业单位相处的融洽程度;第二是良好的社会声誉。综合来说,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能够加快人才培养的力度,使人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向着体系化、学术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强学生的学术修养,加强人才培养的效用。

总之,为了使更多医学毕业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医学专科学校必须要注重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要以社会需求、基层需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为本,深化改革,强化教学,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林超岱,陆建伟.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1):35.

[2]冯利群.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保证的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2):77-78.

软化学科边缘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篇10

软化学科边缘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以主题方案的形式把各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出发, 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代表了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美术教学改革也应该顺应这个潮流。在美术教学中, 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和教学的方式方法, 进一步优化美术课的知识结构、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

一、追本溯源, 运用文科知识丰富美术的教学

当前的学科教学中, 文科学科与美术学科关系紧密。两者有机结合, 相辅相成, 既能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 又能达到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与美术技能训练相比, 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优美、生动、具有吸引力。从美术学科的知识结构来看, 美术与文科学科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了。其一, 中国传统文学向来就与艺术联系紧密。中国古诗词讲究练字, 不仅追求诗词的听觉效果, 而且追求视觉效果。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或元曲, 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苏轼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等等。信手拈来, 读之朗朗上口、声声入耳, 赏之则是一幅幅优美、动人、意境深远的中国画。其二, 美术欣赏中许多优秀作品, 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可以说, 在摄影技术问世之前, 绘画作品就是历史的片断, 是历史“立此存照”。因此, 在欣赏课上, 我们无论是讲解中国人物画《历代帝王图》《韩照载夜宴图》等作品, 还是赏析西方油画《马拉之死》《自由引导着人民》等作品;不管是感悟《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壮观, 《马踏匈奴》的深沉雄浑, 还是领略《马赛曲》的昂扬斗志, 《加莱义民》的视死如归;不论是在《清明上河图》感受北宋汴梁的繁华和喧嚣, 还是在《格尔尼卡》目睹法西斯的暴行和野蛮, 我们都不可能撇开历史就作品而谈作品。从历史的视角去丰富绘画作品中的内容, 有助于学生正确而有深度地理解作品。

二、相辅相成, 沟通美术与理科学科的纵向联系

西方美学中的毕达哥拉斯派有“美来源于数的秩序”“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的观点。这一观点在苏教版《美术》第四册的“渐变构成”中可以找到例证。在教学中以数列的等比性和等差性的特征, 引出渐变构成必须遵循的规律性和秩序性。理科知识不仅可以优化美术教学环节, 导入教学, 而且可以丰富、完善美术学科的内容。第一册的“线造型———静物”可以通过数学中的立方体、圆柱体、球体、圆锥体四种基本形体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现静物的立体空间。同样立方体的棱长相等的规律和透视“近大远小”的规律整合起来讲解, 可以将美术理论中晦涩的透视规律形象化, 明确化, 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第四册的“构图”涉及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数学图形的美感特征, 这些都必须为学生了解后, 他们才会在绘画中熟练而正确地选择构图式样。第三册中的“明暗造型”和“色彩造型”就更离不开理科中的物理知识了。“光的传播”“光折射, 漫射”“色彩的来源”等物理问题学生是否懂得, 是他们能否掌握明暗五调子和写生色彩变化规律的关键。在色彩知识教学中, 用三棱镜分析白光的实验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音画合璧, 架起音乐与美术之间的桥梁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音乐与美术有着较密切的系族关系, 部分原因是由于在这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比较大的比重, 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对材料的处理相类似。在材料的处理方面, 美术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在美术教学中有机地融合、渗透一些音乐因素, 不仅是可行的, 也是十分有效的。美术多媒体课件中的背景音乐, 美术作业练习时的配乐, 是美术教学中音画合璧的好机会。根据内容的需要, 选择适当的音乐曲目, 如古典音乐、德国巴洛克音乐、二胡独奏、古筝演奏等, 利用音乐的诱导和情景的暗示作用, 可以达到以乐激情、以乐悟情的目的。俗话说:“音符是流动的画面。”《列子·汤问》中记载的钟子期听伯牙鼓琴辨“高山流水”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而很多的美术作品就是直接用静态的图形、符号、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来表现流动的音乐。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如果学生能够理解色彩的音乐心理感觉, 就很容易读懂蒙德里安是如何将西洋铜管乐器般的明黄色和霓虹灯般的闪烁的红、蓝色以爵士乐般的节奏组织起来, 将百老汇的繁华尽显于欣赏者的眼前。

综上所述, 语文、音乐以及理科知识在美术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融合应用, 彼此间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充分发挥整体效应, 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得以优化。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世界全面、能动地认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化学科 篇11

[摘要]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赵勇校长曾说:教育如同养树,养树在“养根”,只有养“根”,才能长得壮实了,参天大树才能长成,自然硕果累累。何为“根”?为何“养根”?如何“养好根”?这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师急需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实验教学 核心素养

何谓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都教授说:核心是相对外围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等最为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何谓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它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用以适应自身终身学习和改造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有品质。本文就如何通过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谈谈对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物理观念与应用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石。要求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

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當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剩下来的东西”呢?应该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概括性认识,即物理基本观念,如自然观、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守恒观、物理价值观等。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学生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物理观念,应当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该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那么又该如何进行“观念构建”的教学呢?通过“体验”加“感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观念,而“体验”加“感悟”最好的载体便是精彩纷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等。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强、参与度高、合作性强,对概念建立、规律理解更加深刻,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是回归物理科学本质的教学。

比如,一个具备“运动观”的学生,当他面对运动问题时,会自觉地观察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加以分析,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教学最后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研究小车的运动——分析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先演示小车下滑,设置情景,继而提问学生如何研究小车的运动?

学生:小车的运动快慢和s、t有关,只需测出s和t即可,再由v=s/t求得速度。

教师:有无其他方案可以研究?比如,假想把小车加长,某人在某位置每隔1s作一标记点(在小车经过的位置上)。那么这些点能否反映出小车的运动情况呢?

学生:把小车加长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过,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要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即可:在小车的尾部拖上一条纸带——“你走你的路,我打我的点”。这样,小车的运动信息就在纸带上“记录下来”了。

练习:甲同学用手代替小车,匀速拉动纸带;乙同学左手拿秒表,每隔1 s打一点;右手手腕紧靠桌面,并且笔要拿竖直;打第一个点标上0,后面依次标上1、2、3…,求出1到6计数点的速度v。还可以改变拉动纸带的速度,如加速、减速、忽快忽慢,再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刚才练习中,同学们其实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只不过,是“人工”的。如果我们用交流电做电源,利用电磁原理,每秒打50次,就可以改进为“电磁打点计时器”。

二、科学思维与创新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中心。要求物理教学以思维为中心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从哲学层面理解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时,应该是旧有理论中合理的部分,而不应该盲目地完全摒弃或全盘收纳;创新时,也不是空手起家或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旧有理论持有正确态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纵观物理学史,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在此前的认识之上的,在明确问题之后,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进行新的观察和理论研究,提出新的模型和假说。而新的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接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例,枣糕模型不能解释卢瑟福发现的a粒子散射实验,于是卢瑟福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鉴于此,本课教学应该抓住“四个环节”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开展教学:电子的发现一汤姆孙枣糕模型一a粒子散射实验一核式结构模型。以“a粒子散射实验”环节为例,驱动教学的四大问题为:

(1)为何用?阐明“a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动机;

(2)如何做?介绍“a粒子散射实验”的操作过程;

(3)有何得?说明“a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

(4)有何获?展示“a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成果。

显然,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经历创新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科学探究与实践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求物理教学以过程为主线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重在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感悟自然界的和谐美和统一美。否则就是假探究、伪探究,实验于是也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了。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例,科学探究的主要分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显然,编者想着重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各类实验探究或思维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探究”理念,二是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守恒”的思想。就本节课而言,首先从车厢碰撞挂钩、台球碰撞变速、粒子碰撞转化等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规律的欲望——碰撞前后是否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此时学生虽有较大好奇心和积极性,但毕竟因为知识有限、能力欠缺等,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实验,教材在适当的环节给出了提示或明确说明,如“实验的基本思路”、“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这样有利于教師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活化、深化科学思维。学生根据对实验器材的熟悉程度和已有知识将会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此时只需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维进行因地制宜的实验。“不变量”不是“守恒量”,从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才能走向普遍性,才能成为规律。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关键所在。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物理核心素养的灵魂。要求物理教学以育人为目标

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具有的以符合科学的方式待物做事的心向、意识等内心准备状态和行为意向,它包含理性态度、实证态度、质疑态度、非功利态度等。态度是可以学习的,积极的科学态度是学习的结果,具备科学态度方可担当,才有责任心。广西师范学院吴晓莉教授曾说过,科学态度是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目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它表现为追求真理的勇气、尊重规律、习惯于理性思考等特征,它们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最关键部分。正如温总理在《仰望星空》中所说,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人类破解地球各种危机、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法宝和希望。因此,物理教学不能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而是用物理核心素养来梳理物理培养目标,真正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担。

培养科学态度的基本问题是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相应的科学习惯。在这方面,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以良好的示范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不搞现代迷信。比如,做演示实验或解题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律或解题步骤进行,不拼凑数据,不弄虚作假,对误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释。这些对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探究》为例,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的角度看,本节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从宏观角度审视本节课教学中应该培育的科学态度,如下表。

优化生物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对策 篇12

出现上述这些问题, 多与教师的思想观念、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转变学习方式为起点,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并将这样的思想融入网站设计之中。

一、设计效果取决于教学设计系统化程度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 在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媒体等) 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运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 设计规划学习的程序、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具体而言, 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根据课程理念、学科内容、师生特点、实际环境, 进行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活动设计、实验设计、语言设计、媒体设计、课程资源设计、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 最终达到学的最优化与教的最优化的统一。

在评价设计时, 要既重视过程性评价, 又重视终结性评价;既重视基础性评价, 又重视发展性评价;既重视自我评价, 又重视他人评价等。例如《毒品不是儿戏》专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方式就初步实现了多样化 (表1) 。

二、科学建构生物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框架和结构框架

在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结构时, 要注意在网站性质、结构、框架、内容、功能、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规范操作, 建成的网站要便于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内容框架时, 把专题学习网站分成六大模块, 即情境模块、任务模块、资源模块、过程模块、评价模块、总结模块等。其中, 任务模块、资源模块、过程模块和评价模块是重点。

界面清晰、图文并茂、链接合理、互动便捷的专题学习网站,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一般来说, 专题学习网站的结构包括结构化知识、扩展性资源、讨论区和评价区。

结构化知识指的是通过收集整理并开发建设的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和组织, 并以网站形式予以展示。本部分应该构成专题学习网站的主干知识,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扩展性资源体现出与专题相关的其他扩展性综合知识, 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获得发展性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是结构化知识还是扩展性资源, 都必须与网站的“专题”密切相关, 要注意科学性、层次性、时效性、典型性和趣味性。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的原则, 建设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生物学科专题学习网站, 逐步建立起以学生及其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讨论区要能够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专题, 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评价区便于展示各项任务的评价标准, 构建基础性强、覆盖面广、难度适宜的题库, 收集与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总结性考查等资料, 让学生能够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 不仅包括基础知识, 还包括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从而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与人文精神。

三、精选平台, 帮助教师摆脱网络技术的束缚

生物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 脱离不了网络技术。寻求先进的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 发挥其功能优势, 能够帮助教师摆脱网络技术的束缚。

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教育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的数字化教学平台, 提供模板式教学设计、向导式教学设计和自主式教学设计等多种现代教学设计功能, 提供多种模块。利用这样的平台, 可以设计基于网络的实时交流响应、数据统计分析、即时评价反馈等专题活动 (表2) 。

对于生物学科而言, 数码生物显微镜及其网络系统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让教师摆脱光学显微镜的局限, 方便地将微观现象转换成图片、视频等, 实时展示到大屏幕上,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 轻松而细致地对微观世界加以定点观察、分析、测量等。

教师要及时了解这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与网络平台的功能与特点, 并灵活自如地运用于网络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目标和方法[DB/OL].http://202.116.45.198/xxjsjy/webcourse/ztyx1.htm

上一篇:研发立项下一篇:第三次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