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景

2024-08-17

学科前景(精选4篇)

学科前景 篇1

电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它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息息相关,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经济学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电力资源作为很重要的能源,为了满足人们的供求需要,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电力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使得我国电力经济学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要根据电力工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能够意识到我国电力经济学学科的落后现状,同时能够看到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加大力度落实电力经济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一、研究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电力和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有所提高,因此,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随着人们认识的改变而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两方面来说。

1、从宇宙观角度来说

(1) 微观角度

从微观角度来说,电力经济学以电力规划方向为主,主要研究电力生产和供求环节以及电力建设方面出现的一些经济问题。

(2) 中观角度

从中观角度来看,电力经济学不仅包括微观角度的观点,还研究电力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出现的一些经济问题。

(3) 宏观角度

从宏观角度着手,电力经济学不仅包括了微观角度以及中观角度的所有观点,还研究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一些关系问题。

(4) 宇宙观角度

从整个宇宙观来讲,电力经济学不仅研究前面提到的微观、中观、宏观角度的一些问题,还研究全球电力产业中碰到的一些经济问题。

2、从传统和现代角度来说

(1) 传统观点

电力经济学是研究电力生产中电力与经济的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合理的运用资源促进电力经济的发展。

(2) 现代观点

电力经济学是以电力、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用于处理和研究这些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既需要相对的科技支持,有需要稳定的管理体系来维系。如下图1所示,表述了现代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如今,电力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今的科技方法,化解实际研究对象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使得电力与经济共同发展。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包含微观、中观、宏观到宇宙观的发展,还包括从传统到现代的延伸。发展电力经济学科促使了电力科学的进步,同时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二、研究内容

电力经济学是以电力、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的,用于处理电力和经济的关系使其稳步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电力和经济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发展规律找到最优的发展条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电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电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这三方面。

三、研究方法

电力经济学不但含有电力学科的特点,而且还与经济学科相关。总的来说,电力经济学可以分成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前者研究的是电力产业与其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关系问题,后者研究的是电力部门自身的经济问题。

四、与其他学科关系

从电力经济学的自身特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可以看出,电力经济学跟好多学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联系不仅和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有关,还和其学科体系有联系。

1、和经济学的关系

从根本上来说,电力经济学是电力和经济学相融合而衍生的一种经济学学科,它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作为靠垄断企业,电力工业发展电力经济学能够保护能源环境,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具有很好的前景。

2、与热力学的关系

电力作为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其与电能的转换是一种物理化学的过程,需要遵循热力学的原理和相关定律。

3、与决策科学的关系。

电力经济学与电力决策相互影响,电力经济学是决策的基础,而电力决策又能对电力经济学进行指导作用。发展电力经济学具有良好的前景,是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

4、与管理科学的关系。

管理科学是以人为主体的一项学科,主要负责一些社会活动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它的有些理论能够指导电力经济学的发展。

通过这些其他学科和电力经济学的相互融合,使得电力经济学的理论更为丰富,其方法更加科学和完善,其发展的前景也就更大。

五、总结

电力经济学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保护环境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也有着很好前景。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电力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使得我国电力经济学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楚风;新时期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N];光明日报;2002年

[2]缪峰;会计准则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与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3]叶泽;电力市场中企业合谋的原因[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

[4]孟祥星;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有功调度与无功优化的经济规律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学科前景 篇2

一、信息技术学科面临的困境

1. 信息技术迅速普及, 使课堂失去新鲜感

跨入2 1世纪,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在各类信息产品价格越来越低的情况下, 计算机和互联网早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扩大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 但同时也令他们对信息技术课堂失去了新鲜感, 他们常常对课堂学习漫不经心, 甚至会有意无意地破坏课堂纪律, 这是让教师们始料不及的。许多教师从而担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智能化、傻瓜化的信息产品不断涌现, 到了某一天, 计算机会不会也像电视、手机一样进入“零培训”时代?当计算机不再需要“先培训、后使用”时, 信息技术学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2. 信息技术学科会不会在课程整合中被消化掉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表现手法多样等优点。因此, 各学科都争相与信息技术整合, 以优化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慢慢地成为了我们日常教学所依赖的教学手段, 它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开始担心:随着师生们越来越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学科会不会在整合中被其他学科消化掉?

3. 中考、高考遥遥无期, 教师成长何其困难

从中考、高考走过来的人都曾体验过它们的“魅力”——学校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 教

/赵建初

师职称的评定无不以高考成绩作为参照坐标。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仍属于一门工具性的学科, 一直不能纳入选拔考试的科目范围。所以, 虽然信息技术中考、高考已“嚷”了许多年, 但到今天为止, 在大部分省市这还是遥遥无期的等待。由于不在中考、高考科目之列, 许多教师都感到很困惑:同样一所学校, 同样一份工作, 奋斗了多年后, 身边的同事乘风破浪地前进了, 而我们教信息技术的还在原地踏步, 我们成长的机会在哪里?

4. 是“杂工”还是教师

学校里有这么一个人, 他可能要拍照, 要摄影, 要管校园电视台摄、录、编, 要管音响系统, 要管电教资料, 要管教室里越来越多的投影设备, 要做网站, 要修所有教师的电脑, 要管所有的机房, 要杀毒, 要除“马”, 还要带个兴趣小组显示自己的才能, 最后还要上那么几节信息技术课, 参与一个课程整合方面的课题。这个人是谁?这就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真实写照!大小通吃、身兼数职, 信息技术课只占了十分之一的工作量, 一个堂堂正正的信息技术教师逐渐弱化成为了一个“杂工”。有了这样的“特殊待遇”, 谁还能真正上好信息技术课?谁还能在专业上有很好的发展?

上述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现状。尴尬的境况令许多信息技术教师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其实, 这些事实并不能证明信息技术学科前途黯淡。正是“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因为有时牢骚过多, 会影响我们对信息技术学科前途的正确判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生的学科, 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跌跌撞撞, 碰上一些挫折, 但这并不会影响其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二、信息技术学科未来的前途

2 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 谁掌握了信息, 谁就掌握了未来。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符合未来科学发展的规律, 也代表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是一门最具活力和前途的学科。

1. 信息技术是一门充满朝气的新学科

2 0 0 0年, 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后, 各地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无不闻风而动, 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此时的信息技术学科犹如早上初升的太阳, 充满了朝气和希望。当然, 正如任何事物都会经历从孕育、发展、成熟、衰退到消亡的历史过程。现在的信息技术学科正处于初生和成长的阶段, 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从诞生之日算起, 这个学科才刚刚走进第1 1个年头, 相对已经存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数学、物理等学科来说, 它正像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因此, 如果要求这个新生的学科马上去超越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地位, 未免操之过急;如果因为它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挫折而产生悲观和失望的情绪, 未免目光太短浅。

2. 信息技术是一门系统的学科

一些人认为, 信息技术没什么神秘可言。在他们眼里, 会打字、能上网就是电脑高手了, 信息技术也不过如此而已。其实, 这只是“半桶水”的见解。如果我们因此而感到沮丧的话, 那真是我们学科的悲哀。从内涵来看,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 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从范畴来看, 信息技术包括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个方面;从课程层次来看, 信息技术课程从小学一直延伸到大学, 甚至研究生阶段。因此, 信息技术是一门内涵丰富、范畴广泛、课程层次多元的学科, 也是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大学问。

3.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的学科

信息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很强, 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 还与许多学科交叉渗透, 如艺术、语文、数学、物理等, 兼容并包, 既有理科性质, 也有人文特点。这要求我们软化学科间的界线, 与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 在形式上相互补充, 在手段上取长补短。同时, 这也要求我们学识渊博、知识面广, 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只有当我们不断地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 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并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手段时, 才能更准确、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4.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 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每隔1 8个月就翻一番。这说明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许多有经验的信息技术教师经历了教材的多次变革——从冷漠的D O S命令到平易近人的W i n d o w s, 从艰深晦涩的程序语言到绘声绘色的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教材8年的变化等于数学教材几千年的演变, 知识系统更新之快着实令人咋舌。现在, 信息技术仍在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这也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去学习与提高, 随时更新我们的知识库, 使自己永远站在信息技术科学的最前沿。

5.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作为基础工具课程的信息技术, 它是从实践中走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数的实践表明, 教育信息化正带动着教育实现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引领着教育发展的方向, 而扎根于现实土壤成长起来的信息技术学科, 是最有生命力的学科!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笑话:1 9世纪末, 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宣布, 随着电影的发展, 学校将会消亡。同样, 在网络学校迅猛发展的几年前, 也曾有人大胆地预测——随着网络课程的不断开发, 许多学校必将走向消亡。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 这两个让人吃惊的预言实现了吗?非也!电影和网络课程的出现不仅没有削弱学校的教育功能, 还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新技术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 让我们多了一个选择。同样, 因为学科地位不高或个人发展的不如意, 就对学科的前途产生怀疑, 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我认为是不妥的。作为一门新生的学科, 我们不应当因为它的发展遇到了某些挫折, 就武断地认为它就要走向消亡, 这些观点都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是不正确的。

当然, 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 我希望我们每一位同行可以做到“心中常有希望, 脚下勇于探索”。我相信, 信息技术学科不仅不会消亡, 还会在不久的将来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学科前景 篇3

奥林匹克运动学科的诞生是历史社会发展下的客观产物, 具有着深邃的文化动因及思想渊源, 其文化动因源自于古希腊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文化理理想状态, 其思想渊源源自于阶级文化思想之下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在19世纪中后期, 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竞技运动, 体育赛事愈发呈现出国际化发展的态势, 这也直接的催生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在主观层面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一直积极倡导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改革, 希望就古典奥运的教育功能进行在线, 达到教育同奥林匹克运动的完善贯穿结合。

最终在19世纪末期, 1894年6月16日, 经国际奥委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进行宣布奥林匹克运动最终诞生, 从高等学府走出的奥林匹克运动组织体系自此也产生了与教育不可分割的关联意味, 也揭示了奥林匹克运动从开始即有别于其他组织, 同教育结缘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因为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成立前, 国奥会所讨论主题也始终以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所展开, 时至今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逾期200多年, 历任奥林匹克运动代表大会所倾注于体育运动教育层面的时间和心血不可言喻。

2、高校教育中实施《奥林匹克运动》学科的必然性

2.1、《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阐述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 我国高校曾经与奥林匹克运动有过相互吸引的密切关系。1907年10月24日, 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五届学校运动会的闭幕式上建议中国要加紧准备, 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从1913年至1954年, 由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发起的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在奥运会外围的遭遇战, 那时派出的运动员绝大多数是大学生, 参加组织工作的也大多是大学的校长和教师。1928年第9届奥运会开始, 中国就参加了奥运会比赛, 直至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参加比赛运动员的数量虽然较少;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平平, 甚至常遭到国外媒体舆论讥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运动员大多来自大专院校的大学生, 是清一色的业余运动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 克服种种困难派出了第一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他们在奥运会闭幕前一天才赶到赫尔辛基。1956年我国再次组成了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准备参加墨尔本奥运会, 然而又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 这批大学生又与墨尔本奥运会失之交臂。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奥林匹克教育在我国呈现出更加喜人的景象。1993年出版《奥林匹克运动教材》, 并在全国体育院校开设该课程, 广泛深入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称这是一个“创举”。1999年我国再次申办奥运会, 高等师范体育系首次开设奥林匹克学课程。与此相应, 全国各类院校普通中小学也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影响, 以及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 抓住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有利时机, 在大中小学体育课中及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奥林匹克教育。通过这种教育, 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进一步得到升华。20世纪90年代, 北京体育大学招收了从事奥林匹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1994年该校又成立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 广泛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

2.2、高校奥林匹克运动学科的开展吻合了国际发展的宏观趋势

当前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变化即是对文化传播的关注, 文化以潜移默化的趋势渗透进人们的生活, 在此时代下, 极为明显的一个国际文化趋势即———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在高中小学教育中的普及。在举办过或未举办过奥运会的国际均愈发重视学校范畴的奥林匹了教育, 并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构建了奥林匹克运动教育计划。如悉尼奥运会2000年构建的奥运国家教育计划, 将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高度, 进行鼓励年轻阶层学生了解关注奥运精神, 并将奥林匹克运动学科列为高校核心课程对待, 一度沿袭至今。这也为我国后奥运时期, 如何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学科的文化教育予以了鲜明的指示。同时通过在高校及中小学展开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 并构建改进对策, 将能够有效促进国内同国外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的接轨, 吻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2.3、《奥林匹克宪章》及奥委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学科发展实施

《奥林匹克宪章》对各国家奥委会提出首要任务即:“在全国体育活动范围内进行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原则及发展主义宣传, 尤其是在学校及大学内的传播”。此宪章中还明确规定了, 奥运会举办过必须构建一项长期持续性的文化活动计划, 提前进行递交国际委员会进行审批, 这也鲜明的吻合了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精神的贯彻标准。

2.4、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壮大的需要

古代奥运会长期淹没和衰亡存在着诸多原因, 而其中最为主要原因即是在发展中奥林匹克精神意识在教育层面逐步消失, 学校中未对奥林匹克运动予以重视。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恰恰吻合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凭借新时期教育的繁荣发展, 乘胜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学科, 以北京奥运为契机, 对世界多个国家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对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壮大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5、我国和谐社会发展促进的需要

伴随社会不断发展, 高校所呈现出的社会发展作用愈发重要, 高校不单单是全面人才培养的阵地, 同时也担负着先进文化传播的任务。目前国内高校现有千所之多, 在校大学生超越千万。这一部分人群是关心奥运热衷体育运动的主体。在该群体中展开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 促使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进一步延续奥运精神, 继承发展我国社会特色文化, 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体现我国青年群体的时代特征十分有效, 所以讲高校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发展传播的主阵地客观而必然。

2.6、人才全面发展培养的需要

国家素质教育深化趋势下, 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为关键, 学生创新实践精神意识更为重点, 能否促使在校大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体魄, 全面实现德智美体的发展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内涵相吻合。因为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宗旨也是倡导认得精神品质及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所以将奥林匹克运动学科的政策理念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 有助于高校培养全面适应社会的人才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晓波.以人文奥运理念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 2002 (6) .

[2]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2) .

学科前景 篇4

公元前4世纪, 古代希腊医学家Hippocrates曾明确指出, 自然是疾病的康复者, 强调发挥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 医生的责任只在于促进疾病的自然康复过程, 而非阻拦这个过程。他告诫医生“不要做得过多”也就是说医生不要给患者造成额外的创伤。这可能是最早孕育着微创观念的萌芽。

纵观医学发展史的每一项进步, 每一项创新发明, 各种高新技术的不断问世, 从针线到大型仪器, 从传统手术到介入手术, 都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患者诊治过程中所受到的创伤。1985年英国泌外医生Payne和Wickham在内镜治疗上泌尿道结石的报告中首先使用“微侵入”或“微侵袭操作”一词, 后来逐渐演变成微创外科。1987年法国Mouret成功实施了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开创了微创外科的先河。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微创外科的发展, 而且不断扩大到外科以外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 如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妇产科, 几乎含盖了医学各个专业领域, 使内科与外科的界限逐渐模糊, 形成了微创内科与微创外科既对立又统一的局面。

微创术是在传统外科手术基础上, 为了使病人治疗后心理和生理上都能最大限度的康复而形成和发展的, 最初的理解仅仅满足了人们的外观要求, 其实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极大地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及创伤所带来的全身反应。其实, 微创术是一个广义的名词, 单纯的小切口并不等于微创术, 脑外科的锁孔手术也不仅仅是小切口钻颅问题, 而是它减少了对脑组织的损伤及在锁孔上使用了高新技术, 所以微创术的完整概念是要求通过最小的创伤和径路, 用特殊器械将物理能和化学能导入人体的内部, 完成对体内病变的切除、修复和重建组织的治疗, 微创术的正确概念应是使机体处于稳定的内环境下, 经过最小的切口及产生最轻的全身和局部炎症反应。

微创外科的形成, 是首先由外科医生掌握了微创术的缘故, 微创外科是以传统外科学为基础, 在影像技术、机械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新材料的配合下使外科诊断与治疗达到了微创化、微型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微创内科是基于内科基本诊疗技术诊断穿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微创技术, 它是利用人体的自然腔道融合影像信息, 材料科技和机械工程科学, 使内科治疗更理想, 更合理, 更科学和达到根治的目的, 与微创外科没有根本的区别。

微创外科和传统外科并不割裂开来, 微创外科不能脱离传统外科而独立存在, 微创外科需要微创技术来求得发展, 二者是统一的而不是独立的。微创内科与微创外科也不相互矛盾, 而是统一的。放射、内镜、腔镜、超声、影像导航、立体定向等高科技的介入, 使许多过去需要外科手术的疾病避免了手术, 一些难以处理的疾病也可通过介入技术而得到诊治, 治愈了不少过去内外科均难以治疗的疾病, 给患者带来了最大的实惠。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内科介入化, 外科微创化, 内外科在对立统一的竞争中走向一体化。微创技术在血管外科领域的应用导致了一个新的学科——腔内血管外科的诞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在全国最先成立了放射介入科和微创神经外科中心, 并且起到了领航作用。全国多家医院相继成立了各个专业的微创外科中心, 内镜中心等, 使我国的微创事业赶上了世界的发展步伐。

微创医学是研究微创技术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规律的科学, 微创医学和临床医学不能割裂, 微创医学是临床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它是以临床医学为基础, 以影像技术为条件, 以最小创伤为目标, 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 围绕着如何减少患者的损伤, 缩短康复时间, 对疾病的病理生理, 免疫过程, 营养代谢, 水电平衡, 抗菌消炎及影像技术如腔镜、内镜、导航、超声等进行深入探索。微创内科和微创外科的发展, 使传统临床医学的内科学和外科学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微创概念的引入, 为微创医学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起到了导航作用, 为建立跨学科综合化微创医学课程奠定了基础。微创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代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方向。

2 微创技术平台

微创技术平台是指实施和完成微创手术过程所必要的设备和技术, 按仪器设备分类有放射介入平台、内镜介入平台、超声介入平台、影像导航平台、立体定向平台、机器人平台等。依据微创手术进入的路径不同分类有:经血管途径, 经腔道途径, 经间隙途径, 经实质途径。将不同的设备交叉组合形成某项专业的特殊微创平台, 如心血管病的治疗需要X线数学减影设备、体外循环设备、人工呼吸机、心电监护设备、射频治疗设备等。胰胆病的治疗需要X线设备、内镜诊疗设备、高频电治疗设备等。肝病的治疗需要超声设备、CT设备、微波或射频或超声巨能刀等结合起来的集团技术力量。

帕金森病、精神病、癫痫病及吸毒的治疗可在锁孔手术的基础上利用立体定向仪准确定位, 神经导航, 神经生物电监测, 施以微波能或射频能, 损毁相关神经核达到治疗目的。脑血管病及肿瘤疾病可在专业内镜如神经内镜、影像导航、激光设备、神经监护及智能计算机组成的平台上完成。

耳鼻喉科、脑外科、脊椎外科的影像导航技术是利用特殊设计的计算机软件, 将患者术前CT或MRI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并经过术中定位系统, 对手术器械在术野中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术者参照显示在计算机监视器上的三维影像 (水平位, 矢状位, 冠状位) 观察到手术器械实际位置。

机器人平台由双光源及三维摄像头、手术医师操作的主控台和三个机械臂组成。目前已有多个机器人用于临床手术, 可开展冠脉左前降支的搭桥手术。正在设计的新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 具有触觉反馈和视觉随动功能, 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3 微创平台上的高科技助手

影像技术:①数学减影X线技术主要用于脑血管、肝血管、心血管及其他血管介入技术方面。②CT和磁共振技术, 多用于实质脏器如脑实质、肝及脊柱系统的微创治疗。③超声技术如彩色多普勒声像技术、三维扫描、血管内超声、腔内超声, 主要引导体外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内镜技术:通过自然孔道或腔隙, 利用光导纤维或电子传感如腹腔镜、胸腔镜、血管镜、膀胱镜、关节镜、乳管内镜等色彩增强构造功能及图像放大功能, 达到病变部位, 结合物理能实施微创治疗。

新材料:高分子有机复合材料做成的塑料支架用于胆道的内支架, 陶瓷材料、钛合金材料制做关节及脊柱固定器村, 记忆金属制做的金属支架用于心血管腔内成形及消化道、胆道、泌尿系统的梗阻性治疗。

新能源:各种物理能 (射频、微波、激光) 放射性粒子、X线、γ刀、高能聚焦超声刀、氩等离子、氩氦离子等可用于不同组织或器官的敏感病变。

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三维重建技术、光聚体层摄影技术、电脑模拟和虚拟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 用于对病变的整体认识, 便于更深入地了解和有针对性地治疗。

机器人:结合自动机械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设计的手术机器人, 在医师的控制下完成手术。

4 微创手术的应用

消化系统:已成熟、经典、定型的微创手术有:①采用气腹或非气腹方式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为普及, 开展最多, 研究最深。②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及支架置入治疗梗阻性黄疸。③内镜下早期肿瘤的粘膜切除术。④内镜下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⑤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癌。⑥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⑦经颈上腔静脉的肝静脉门脉系统的内支架引流术。⑧经皮肝内胆道支架置入术。⑨吻合器痔上粘膜钉合术治疗重度痔症。⑩腹腔镜脾切除术。初具规模, 尚在探索, 还不能普及的微创手术有:腹腔镜部分肝切除术, 腹腔镜胃癌根治切除术, 胰腺癌切除术, 阑尾切除术, 胃底缝合折叠术治疗贲门裂扎疝, 疝修补术, 结肠癌、直肠癌切除术等。

心血管系统:经典的已经成熟定型的手术有:经皮导管心脏腔内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 微创冠脉旁路移植搭桥术, 胸腔镜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心包开窗引流术, 心肌激光打孔血运重建术, 心脏起搏器安装术, 经右心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及未闭动脉导管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大血管支架腔内隔绝术。尚在探索, 已初具规模的微创手术有: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胸壁打孔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胸腔镜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胸腔镜下二尖瓣膜置换术。尚在探索但还不具备推广的没有定型的微创手术有:机器人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完全内镜下的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开展微创手术的力度远低于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 已经成熟经典定型的手术有: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 胸膜固定术, 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 微创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尚在探索的不成熟的微创手术有胸腔镜肺减容术, 气管镜下肺内支架减容术, 胸腔镜肺肿瘤切除术, 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除术, 食管肌层切开术, 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 食管癌胸腔镜手术, 微创放射性粒子植入综合治疗肺癌、脑肿瘤等。

神经系统:已经成熟、经典而又定型的微创手术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 立体定向微电极损毁神经核治疗帕金森病, 经皮颈动脉超选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微创癫痫病灶射频消融术, 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精神病。尚在探索还未定型的微创手术有神经导航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 立体定向微电极损毁神经核治疗吸毒, 经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神经内镜及辅助的神经外科手术。

骨骼系统:已经成熟且经典定型的手术有:经皮注射化学溶核术治疗椎间盘突出, 经皮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 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 激光热疗椎间盘成形术, 经皮骨水泥注射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析, 内镜激光椎间孔成形术, 脊椎后凸成形术。尚在探索的微创手术有影像导航引导下的颈椎手术, 腹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泌尿系统:经典的微创手术有:经尿道膀胱腔镜下钬激光治疗膀胱肿瘤, 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经尿路前列腺电切汽化术, 经皮肾镜取石术,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尿路结石, 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正在探索的微创手术主要是针对泌尿系统的肿瘤, 腹腔镜下肾切除术等。

妇产系统:已经成熟且定型的微创手术有: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 卵巢囊肿切除术,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尚在探索阶段的微创手术有:经导管选择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切除术, 经阴道镜下宫颈癌切除术。

耳鼻咽喉眼系统:已经成熟的微创手术有:鼻内镜下经蝶垂体瘤切除术, 鼻内镜辅助下面神经减压术, 影像导航及鼻镜下蝶窦手术, 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治疗严重鼻腔大出血,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尚在探索的微创手术有:微创鼻咽肿瘤切除术, 内镜辅助下桥小脑角区微血管减压术, 早期喉癌及声带癌前病变的微创治疗, 鼻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等。

中医方面:中医开创的小针刀技术通过松解肌肉痉挛解决了过去西医手段无法治疗的一些慢性劳损性疾病如, 小镰刀微创松解膝关节僵硬、腰椎骨刺增生导致的背阔肌僵硬, 小针刀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等。

5 微创手术中的基本技术

实施和完成一例微创手术, 会涉及许多基本技术, 正是这些基本技术才构成一个个完整的微创手术。掌握这些基本技术对于外科医生或内科医师都非常重要。

腔镜技术:①人工气腹技术和置入套管技术是微创外科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技术之一, 是保障手术具有足够的空间和器械自由进出腹腔的基本条件。②术野显露技术, 是术者利用各种器械的基本技巧, 利用的好有助于获得理想的术野, 使手术顺利, 并避免发生意外, 与传统手术的要求是一致的。③组织分离技术, 在腹腔镜下分离组织与传统手术的直观下分离最大的区别在于距离与分离的程度, 因此慎重选用电分离, 钝性分离, 剪刀分离或超声分离。④止血技术, 分离过程中发生的组织出血, 采用镜下的止血方法有电凝止血、夹闭止血, 圈套器械止血, 缝合器止血, 超声刀止血。每一项止血措施却与传统手术止血截然不同, 必须事先熟练其基本过程, 才能在术中熟练使用。⑤缝合技术, 腹腔镜下手术缝合都没有常规开腹手术那么容易。⑥打结技术也明显不同于传统手术, 有一定难度和技巧。⑦吻合技术, 使用吻合器行管腔脏器吻合术。⑧标本取出技术。⑨冲洗和吸引技术。⑩引流管放置技术。 (11) 探查技术。 (12) 戳孔处理技术。

胸腔镜手术中的基本技术与腹腔镜手术基本一致, 但须结合胸腔镜手术的特点而灵活使用, 对于不同部位使用腔镜所遇到的问题处理时有明显区别。泌尿系统手术有众多的腔镜和导管, 其基本技术包括尿道逐级扩张技术、导尿管技术、持续引流技术、碎石技术、电切技术等。骨科微创手术中的经皮穿刺内固定技术、关节镜技术中的关节腔穿刺抽液技术, 关节腔灌注技术, 关节镜置入技术等。椎间盘镜手术的基本技术包括定位技术、减压技术、植骨技术、止血技术, 神经根保护技术、负压吸引碎片技术等。宫腔镜手术的基本技术包括宫腔镜检查术、宫腔镜治疗术和宫腔电切技术等。

内镜技术:包括消化内镜、气管镜、鼻镜等镜下操作技术, 其基本技术包括内镜检查技术和治疗技术, 不同的治疗需要不同的技术。如息肉的切除需要息肉圈套技术, 电凝电切技术。平坦隆起性病变, 需采用粘膜下切除技术。十二指肠镜下治疗胰胆道结石或梗阻, 需要十二指肠镜进镜技术, 插管技术、显影技术, 取石技术, 置架技术, 鼻胆引流技术, 胆道清理技术, 导丝引导技术, 乳头切开技术, 碎石技术, 进一步提高技术包括胆管括约肌切开技术、胰管括约肌切开技术、胰管支架置入技术、胰管取石技术、双支架置入技术等。

血管介入技术:包括Seldinger技术, 导管鞘置入技术, 持续灌注技术, 导丝引导技术, 插管技术, 造影技术, 假导管技术。治疗技术包括:血管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 腔内血管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血管内超声技术、旋磨技术、定向旋切技术, 切割球囊技术、导管取栓技术、激光血管成型技术、腔内超声融栓技术、腔内隔绝术等。

影像引导技术:在超声、CT或X线引导下所进行的各类微创手术中, 应用的基本技术包括:实时监测技术、穿刺技术, 经皮穿刺注射技术、经皮穿刺电极置入技术、经皮射频消融技术、经皮穿刺抽液技术, 经皮穿刺置管技术, 经皮经肝胆道造影技术, 经皮经肝胆道置架技术等。

影像导航技术:应用于颅底外科、脊柱外科、耳咽喉等的手术领域。其基本技术包括:图像三维重建技术, 术中定位技术, 计算机分析技术等。

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其基本技术有:锁孔技术、立体定向技术, 电刺微技术、神经内镜技术, 神经导航技术, 电损毁技术, 影像融合技术。

微创心脏外科的基本技术:心肺转流技术, 心肌保护技术, 周围体循环技术, 内乳动脉游离技术, 冠状动脉阻断技术, 冠状动脉吻合技术, 目标血管游离技术。

6 微创医学教育及前景

微创概念的大讨论加速了我国微创外科的健康发展。最具代表性当属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教授发起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微创外科新概念的大讨论和2002年10月“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一周年大会对微创概念的相关领域技术的研讨。黄志强、陈训如、吴孟超、樊代明、高国栋、王正国、高尚志、黄延庭、汤钊猷、王国清、徐少明、李兆申、阎洪发等既是微创领域的实践者, 又是倡导者。尤其是黄志强院士和陈训如教授不仅主张大力转变观念, 认识微创, 培训微创外科医师, 还积极出版微创专著, 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更重要的是主张微创基础理论研究和微创医学科学研究以及在大专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微创医学教育。

手术微创化是未来外科发展的方向。微创外科作为一种新兴外科技术已成为外科领域中治疗疾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微创外科不同于传统外科, 后者禀承的一般原则和操作技术似适用于微创外科实践, 但他们之间又有明显不同。传统手术的技术水平并不代表微创外科的技术水平, 因此, 其训练和培养具有特殊性, 加强微创概念及其外科技术的培训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施术者应当经过正规的相应技术培训才能上岗。在微创外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对医学生加强这样的教育十分必要。

微创医学课程含总论和个论两部分。总论包含有微创医学的基本原理, 微创技术、微创外科、微创内科概念及其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微创技术平台及其发展。个论分经典篇和探索篇, 经典篇主要收录技术成熟、术式经典、广泛应用、社会效益好的微创技术项目, 探索篇主要收录初步开展、正在探索、具有较好发展前途的微创技术项目。

对临床医师的微创课程培训, 主要结合医师本身专业, 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从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到职业医学教育, 利用现已存在的微创外科杂志、微创专著、微创外科中心、微创外科技术研讨会, 全方位地提高专业技能。全国首家消化内镜专业医师培训中心在长海医院成立, 标志着我国微创专业医师进入了一个正规的培训轨道, 必将使我国的微创技术培训融入到世界的潮流中。

医学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 开设微创医学课程使学生在院校就接受微创概念, 对其职业生涯必将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微创手术决定了术者所面临的基础解剖与传统手术有所区别, 因此从基础解剖抓起, 有利于打下良好的基础。比较研究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所引起的机体内环境变化、病理生理、免疫过程, 营养代谢, 水电平衡, 应激反应的差别有助于不断改进和提高微创技术。微创手术中应用的高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是微创技术创新的资源, 提高对这些新知识的重新认识, 有利于开拓新思维, 不断创新。学习微创手术的医疗原则、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手术基本技术、手术并发症的预防等。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微创理论知识, 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微创医师。

传统的实验外科学是在动物身上的传统外科手术, 是学生由基础到临床的桥梁课之一, 是外科手术的基本技术训练。在学习外科手术基础的同时, 增加微创基本技术的练习, 在临床教学中增加微创治疗的授课内容。增加设立现代实验外科学或微创实验外科学, 分设腔镜技术教学组、内镜技术教学组、血管介入技术教学组、超声介入技术教学组、影象导航技术教学组、立体定向技术教学组。配备相应的设备仪器和技术力量, 以动物为实验对象, 制造动物模型, 在动物身上进行微创基本技术的训练和学习, 为进入临床奠定基础。

在内外科教学的同时学习微创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微创基本技术训练, 是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也给传统教学注入生命和活力, 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开展工作增添竟争力和筹码。临床医师的继续教育也可利用在微创实验外科建立的微创培训基地, 学习基础理论、基本技术训练和临床实践。

我校本科学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方针要求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构建新的交叉融合课程群, 以利于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医学进展知识五年不断线的教育计划, 微创医学课程, 代表医学发展方向, 符合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总要求, 符合医学教学的发展潮流, 因此, 微创医学是21世纪临床医学的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生命健康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患者要求得到无创无痛苦的检查与治疗。医院在满足患者要求的同时,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开拓创新诊治手段, 推动现代医学进入了微创治疗时代。放射、内镜、腔镜、超声、影像导航、立体定向等高科技的介入, 使许多过去需要外科手术的疾病避免了手术, 一些难以处理的疾病也可通过介入技术而得到诊治, 治愈了不少过去内外科均难以治疗的疾病, 给患者带来了最大的实惠。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内科介入化, 外科微创化, 内外科在对立统一的竞争中走向一体化。微创内科和微创外科的发展, 使传统临床医学的内科学和外科学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微创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代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方向。

【学科前景】推荐阅读:

前景提取05-23

前景理论06-09

前景问题06-20

前景浅析08-02

应用前景08-03

生活前景08-07

前景特点08-08

机遇前景08-11

行业前景08-12

前景探讨08-15

上一篇:不同时期的屏风研究下一篇:共享发展的机制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