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科

2024-08-22

不同学科(精选9篇)

不同学科 篇1

作为第八次参加中国云计算大会的资深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最近关心的除了云计算,大数据,还有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话题,在他看来,不同学科、行业的融合发展能带来更大的价值。在第八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李德毅就入工智能、大数据、智能驾驶等入们关注的话题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

Q:人工智能应用现在到了哪个阶段

A: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了60年,人工智能已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度都体现出来。手机上就有很多人工智能应用。智慧家庭里就有可以语音控制功能,比如语音开窗。现在一年发展赶上过去十年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在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进行渗透,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技术是虚拟现实。

Q:人工智能下一部发展突破口在哪里?

A:机器人。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的某些工作。比如在新闻写作方面,在体育赛事报道等特定领域机器写作很快,机器人根据模板很快就可以完成报道。

Q:如何看待脑科学领域?

A:脑科学领域不仅包括大脑,还包括小脑,小脑负责情商、协调、视觉、交互等领域。脑科学是我非常看好的一个领域,比人工智能更宽。关于人类大脑运作的研究需要两个交叉,生命科学和神经科学。这两个学科的交叉有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就是假牙定制。过去安装假牙光是做一个牙模就要跑医院6、7趟,现在利用3D打印,加上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科学、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很方便的制作。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医疗领域。现在清除一个黄豆粒大小的癌细胞萌芽,只需要做一个微创手术,15分钟就可以完成。用机器人这个明确的载体汇聚不同的学科,解决现实的问题,比把学科越做越细要好。

Q:人工智能会不会造成人脑萎缩?

A:不但不会萎缩,还会更聪明。因为人类要控制、调教机器人,用新机器人替代旧机器人。就像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发明了语言,人类的学习就是依靠知识进行传承。

Q:随着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机器会不会控制人类?

A:对人工智能要有敬畏之心并不像一些专家所讲人是强智能、机器是弱智能,这句话太乐观。机器学习可以学习到人类最强的能力,比如机器人可以同时和人类象棋冠军和围棋冠军进行比赛,这样的能力人不可能达到。所以要对人工智能有一些敬畏之心,机器与人共舞,人一定是领舞者,把机器人变成机器人群、机器人类、新人类,实现和跟人类和谐共存。

Q:量子计算对机器学习的帮助?

A:对人工智能要有敬畏之心并不像一些专家所讲人是强智能、机器是弱智能,这句话太乐观。机器学习可以学习到人类最强的能力,比如机器人可以同时和人类象棋冠军和围棋冠军进行比赛,这样的能力人不可能达到。所以要对人工智能有一些敬畏之心,机器与人共舞,人一定是领舞者,把机器人变成机器人群、机器人类、新人类,实现和跟人类和谐共存。Q:量子计算对机器学习的帮助?A:我们对量子计算期待着,同时也迷茫着。量子计算还有些难关没解决,我们期待着,等待着。搞量子计划的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即使成功了也是现有计算机的互补形态,现有计算机还是淘汰不了。我相信量子计算对机器学习肯定有所帮助,我们希望量子计算能够更快走进寻常百姓家。

Q:现在有说法到了认知计算时代,您怎么定义认知计算时代?

A:我的观点是到了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时代。技术认知、记忆认知、交互认知,构成了认知科学的三大方向。现代计算方面已经成熟,但记忆和交互还有待发展。

Q:现在很多的企业都把自己贴上云计算。大数据的标签。企业要想在认知科学和技术的时代成功应该怎样做?

A:目前全社会云计算的概念已经基本清楚,云计算已经从一个概念实现了通过技术落地,带来了很多应用繁荣发展。国家也把云计算作为主要战略,从国务院层面推广云计算,这是比较少的。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提高服务质量的问题,要明确云计算的重点就是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服务要更加精细化,更加服务小众,没有小众就没有大众。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的电话都是一个样子。而现在个性化服务,手机差别非常大,老人手机,儿童手机,不同人的手机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是云计算带来的虚拟计算、柔性重组起到了作用。Q:大数据能力开放与隐私问题如何平衡?

Q:大数据能力开放与隐私问题如何平衡?

A:运营商的数据是公共数据。数据属于大众,自身有社会属性。每个人的隐私是要保护的,但整个社会的社交属性是可以开放的,用以研究社会规律。比如每个家庭用多少度电属于隐私,但一个城市需要多大电量才能满足城市服务不是隐私。数据共享要好好分析,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为人民和大众所有的数据就是共有数据,为社交和社会服务的就属于公共服务。要注意的是运营商和每个公民都要诚信,不能侵犯别人的隐私。

Q:你如何看待智能驾驶的法律问题?

A:大家认为智能驾驶有很多法律问题,其实只涉及两个问题,车子不好找厂商,发生事故找车主。因为社会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规则会有所变化,例如在交通指示牌上加二维码,但本质上变化不大。智能驾驶的车主也要有规避危险的责任。

我们国家在好几个地方做了智能驾驶示范区,现在批准了四个,安徽芜湖正在争取成为第五个。智能驾驶进入寻常百姓家,比你想象中要快。现在超车导航、后镜前视等技术已经成熟,目前正在研发的是位置服务提高精确度。智能驾驶对位置服务要求精确到1 0厘米。未来高精准的LBS,对老百姓不是奢侈技术,可以实现跨省服务和室内室外高端定位。

不同学科 篇2

主讲人:

于慧颖: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鲍 珑: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高 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技术教师 孟 强:天津四十一中通用技术教师 傅亦佳:天津二十一中通用技术教师 房善峰:北师大天津附属中学通用技术教师 刘建明:南京市第五中学通用技术教师 陈 亮: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通用技术教师

尹道龙:安徽马鞍山市教研室通用技术教研员、特级教师

第一讲(下):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如何走进通用技术课程

2004年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组对部分实验省通用技术培训的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原任教物理的老师占46.6%,原任教劳动技术的老师占13.9%,原任教信息技术的老师占11.9%,原任教机械类学科的老师占11.8%,原任教文科类的老师占8%,原任教其他类学科的老师占7.8%。这说明现在进入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专业背景结构复杂且多样化,其中从物理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教师转型的老师居多。

现在高中课改实验区的通用技术教师都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转型”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老师,了解一下他们的转型经历,看看他们的学科背景对于任教通用技术课程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不足,他们又是如何转变不足来适应通用技术课程的。

采访1(天津四十一中通用技术教师孟强)

我教了十年物理,在物理教学当中有很多实验,这些实验都属于验证性的实验,那么验证性的实验它缺乏创新性,这是和我们通用技术所不同的。通用技术是试验,试验它就意味着创新,包括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的内容,包括一些案例分析。这些都是在物理教学中所体现不出来的。那么这也是我遇到最大的一个困难,我们怎么去上一个通用技术课程?是不是像物理那样上?其实任教物理的十年对我是有影响的,一开始还不太习惯,逐渐的在这半年教学当中,我发现多种教学模式是通用技术课程所需要的,这样才能够体现我们通用技术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所以我必须转变原来的教物理的时候的那种观念,怎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课本出发,学生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我们通用技术相关的内容支持,这也是我们通用技术课程要学生完成的,那么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他能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这也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我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这不像我们物理教学,你教完了,学生应该能达到这种水平,而技术课程往往不是这样的,它是要通过实践去检验的,所以我们要做很多的模型做很多的产品,去做一些试验才能看出我们学生的能力是不是有所提高,素养是不是有所提高。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如何去评价一个通用技术课程,这也是我现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我以后会做更多的尝试,去把这门课程的整个的体系认真的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采访2(天津二十一中通用技术教师傅亦佳)

我步入工作的第一个岗位就是航空模型运动员,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历了很多的磨难,运动员的生涯是比较苦的,但是我认为在这期间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然后练就了自己的一些技术,比如说这些照片都是我以前的和最近一段时间做的一些作品,那么这些照片就能体现出我的优势来。那么通用技术这门课,它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那么这点正好能发挥我的优势。因为我在退队之后干过一段装修,干过一段时间各种模型的制作,包括各种展台还有广告的制作等等,因此我认为我的优势就在于知识面相对丰富一些。那么我原来的专业是信息技术,所以后来到学校以后也从教了一段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我认为在这门课当中能体现出来的优势也比较多,一个是软件方面的,一个是硬件方面的。从软件方面的优势来讲,主要一个就是说自身的技术素养比较丰富一些。比如说,像这是建筑模型,建筑模型里面所有的材料都是从生活当中找到的,它里面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没有什么高深的东西,那么就靠我们平时注意,平时在生活当中某些东西比较相象,把它利用上就可以,这个就是技术素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首先他应该具有的就是信息素养。比如说,咱举个例子看看照片上的足球门,这是一个模型,那么它的球网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用什么去制作它比较好?后来发现就是说抽油烟机里的滤油网比较形象,所以直接拿它来做了,我认为这个作为我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来讲,都是一个可以通用的。再有一个就是从硬件方面,因为我们通用技术涉及面非常广,很多知识都需要从网上来搜索一些信息,那么在这过程当中由于原来是教信息技术的教师,所以在机房的使用上和引导同学怎么去搜索信息上这一块也是比较有优势的。还有一个就是本身的技术能力,学校里头教信息技术的老师都被认为是技术上比较突出的,包括有些老师新买一个数码相机,都拿来给老师们评价一下,看我这数码相机怎么样?

最大的一个不足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因为原来我们其他学科都是以传授学生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那么现在通用技术学科有了新课程理念了,它主要一个是技能还有一个是方法过程,再有一个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在把握这三个新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理念过程当中,自己有时候把握的不是很好。还有一个就是说在学生的活动当中,我感觉到上一节通用技术课是很累。因为什么呢,每个学生我们需要学生去创新,需要学生去开拓他的思路,那么每个学生有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教师不能磨灭他们的想法,就是对他们有些不切合实际的地方,一棍子打死这是不对的。那么在这过程当中又要按照他的思路继续去引导他,使他的主体设想成为现实,又要把他们不对的地方或者是不切合实际的地方给逐渐的纠正过来。所以每一个同学有一个同学的想法,那么老师作为一个通用技术老师就要有很多的想法来维持这个教学的正常进行。所以我认为要求一个老师思维敏捷,本身创新能力也要强。这是我认为现在我所遇到的一些最大的困难。

采访3(北师大天津附属中学通用技术教师房善峰)

我的本科专业是工业设计,我觉得这个专业对通用技术来讲有很大的优势。首先从知识上来讲,工业设计讲的其实就是设计,那么与我们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里面的技术与设计

1、技术与设计2非常吻合。比如说我们在大学里面曾经做过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做过自行车的设计与制作、家具的设计与制作,那么切身经历了设计过程,并且学习了很多有关设计的表现技法方法,比如说草图效果图素描速写等等,以及计算机绘图工程制图等等,这些都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非常有用。在设计中我们需要用到很多的工具,手电钻、锯、刨以及烤箱等等,那么对于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非常有用。再就是我们是工科院校,我们学过机床的操作,学过钳工,也经历过车工铣刨等等都有所见所闻,并且亲身实践过。

那么我觉得我的劣势也在于我的专业,由于是工科院校,所以说在教育理论在与学生的沟通实践方面有些差距,不过在工作中我是这样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的:首先,工作以后我重修了教育学心理学,并且考了考试普通话。然后参加了国家级的通用技术课程培训,市级的通用技术的课程培训,以及区里面的培训。并且通过本校的通用技术教研组以及区里的教研和市里的教研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加了自己对教育教学教育理论方面的认识。并且自己还阅读有关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积极解读这些书目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运用于本课程,并且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每次课后都做教学反思,并且反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通过这个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正是怀着对通用技术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己才非常热心的投入到这个课程教学中,我也非常珍惜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的这次机会,希望自己以后的发展越来越好,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通用技术教师。

采访4(南京市第五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刘建明)

高中课程改革在江苏省已经进入实验阶段,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是涉及面最广的一次改革,是对学校教师最具挑战意义的一次改革,同时它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最好的发展契机。那么如何理解和认识这场改革?如何把国家的意志转化为学校的行为?如何使学生真正从这场变革中得到预期的发展?教师成为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实践表明教师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是同步的。

我以前是长期教过劳动与技术课,那么我现在谈谈我在原有学科背景与教师成长的问题。

第一优势。自己从1971年当老师的,先后教过工业基础、农业基础、钳工工艺学、车工工艺学、机械制图、电子技术等课程,还有摄影摄像等课程。也办过校办工厂,做过厂长。设计制造过水泵电动机,修理过拖拉机、脱粒机、车床、铣床、刨床,干过电镀,也生产过晶体二极管,同时也教过拖拉机驾驶技术,目前也获得了汽车驾驶执照、焊工执照、维修电工执照,负责过电化教育,担任学校的科技辅导员工作,同时在这个工作当中还带领学生搞过三模一电传统的科技项目,也搞过学生的青少年发明创造,曾经获得过全国教师发明创造的一等奖。目前是中国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专家委员会的委员。第一个技术职称是助理工程师,现在是中学高级教师,那么由于有这样一个生活经历,过去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应该说潜能是没有全面的发展,如今普通高中有了技术领域了,应该说自己在通用技术的本体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累的,这是自己的优势。

第二是困难。自己在教通用技术课程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那么通用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总是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此外遇到的一些难题主要还来自于这门课没有受到全民的重视,学校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些设备不到位教学中存在很多困难。一个是技术知识方面的,比如技术基础知识,我们教材中用到了系统论、信息论等等。还有就是必修模块中的相关的知识,因为最近我在教简易机器人教学制作,那么这个简易机器人制作的教学中,用到了计算机程序编写,编程的有关方面知识,过去自己以前也没学过,这方面就感觉到需要进行补充。另外自己还认为自己目前知识的结构还不太合理,自己认为能够担当通用技术的教学,不敢说能教的很好。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觉得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体把握,包括课程的理念、通用技术的教学实践、教学策略的知识还需要加强。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你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对新课程的把握不到位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有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教学经验比较多,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较少,会产生多数时间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这里面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就是比如说是教学组织的技术和艺术的问题,会出现一旦抓紧了教学课堂就很死,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发挥;但是一旦放松了就感觉乱,学生有时候就开始讲话了,不能围绕我教学的目标和主题去开展教学活动,因而教学的组织意识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和学校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的文化传统中,一些就是不太重视技术教育,比较重视科学方面的教育,尤其在高中因为在高中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在南京算是比较好的学校,它学生以高考为目标的时候,这时候就会发现他认为,或者他一些糊涂的认为技术培养和高考没什么关系,实际上他们会存在这样一些误区。

第二个就是在相关的政策措施还不到位,影响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师的积极性。你比如说通用技术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

第三个就是关于通用技术教师因为很多都是从各个专业转过来的,那么怎样进行培训这也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课程实施的一些基础设施设备、器材还不太到位,还有经费也是这样的问题。学生比如说学习材料费用在什么地方开,如果没有这些学习材料,学生的一些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没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了。

第三是解决的策略。解决策略我觉得一个就是要加强资料的收集。因为通用技术课牵扯到的知识面太广了,需要的东西太多,我平常都是留心收集,比如从报纸网络。还有培训时老师的一些讲稿。还有一些教具公司提供的宣传资料,特别是一些动画录像资料。那么还有的材料我是专门从一些专业的网站上查了进行下载,还有我们也是在一些电视的科教栏目上看到的,觉得不错然后就通过网络找到了。我的想法就想给学生以最新最好的资源,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关于知识结构的重组的办法和途径。我是这样想的,一个就是进行自我的教学反思与总结,第二个就是利用集体的力量,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那么相互之间探讨和研究。第三个就是阅读一些技术方面的专业书刊杂志。第四个就上网去查阅一些资料,因为现在网络还是比较方便的。第五个就是课后和自己的教学对象去学习交流,就是和学生进行交流,随时反馈这堂课教的怎么样,学生有一些什么问题,有一些什么收获,今后在下一节课怎么教。因为我们通用技术教课老师教的课一般来讲班级比较多,比如像我教12个班。那么第一个班教的情况怎么样,反馈以后,我就可以再进行调整。还有一个就是要通用技术的专业培训,这个可能要由国家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做点工作。

采访5(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通用技术教师陈亮)

第一高中美术实行的是以鉴赏为主的教育,教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技术课程高中阶段的学科特征与美术教学目标有相似之处,技术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那么这种教学目标的相似性使得两门学科之间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有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

第二思维的相似性。美术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有形象、发散、感性、理性、抽象等等,较全面的思维方式,并且要锻炼一双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知道美源于生活,这种对生活的关注非常有利于技术设计的学习。因为技术的产生它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况且美术课程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和技术课程有很多交叉的地方。

第三个就是画图。那么我们知道图形能够比较直观的展现我们的想法,那么运用到教学中去学生也会比较容易的理解。作为美术老师那么画图这一个我就不用多讲了。

第四个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上课的形式能够被学生接受并且能引起大家的兴趣,那么你的课就会上的更好。当然作为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这样的几个问题。第一虽然通用技术对专业技术知识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即便这样我的储备也不足,有时候会感到心里没底,所以每次上课前在备课的时候都会用掉很多时间去查阅资料,唯恐误导学生。第二教学条件不好。就像我们学校去年下半年才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没有足够的课时没有经验,也没有教学设备,更没有很多老师一起参与教学。我们学校通用技术老师就我一个,一个年级11个班这样的压力对我来讲很大。第三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说它不是一个问题,那么就是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到底是怎样去考核。有些老师认为没有考试压力,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不认真上课,课难上。其实我倒觉得没有考试压力学生会比较的放松,课堂也会比较活跃,那就要看不同的老师怎样去控制课堂了。那么以上的问题有一些解决的办法,在我认为主要有这样两点:第一就我自己而言我要好好学习,给自己把电充足才能把课上好;第二点能够得到学校教育机构和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那么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看来,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走进通用技术课程各有优势,但都需要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课程,它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走进通用技术课程提供了可能性。当然,通用技术课程也是一门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新课程,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都必须经过自身的转型才能适应通用技术课程。

教师们在转型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有些可以通过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克服和解决,有些则需要学校、教研部门等的支持和帮助。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学校和教研部门是怎么认识、怎么做的。

采访6(北师大天津附属中学校长何穆彬)

北师大天津附中,它的前身应该是天津市第13中学,那么在57年提出教育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开始到今年50年的历程中,一直在劳技教育、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技术教育,到现在的高中通用技术教育当中一直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且50年一直坚持不辍。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以后,附中对整个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应该说是比较早的,因此在高中课标组课标刚刚推出的时候,附中和河西区就取得了课标组直属实验校,那么同时同步规划,我们首先意识到就是通用技术师资的整个的培养的过程将成为学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从师资队伍的选拔、师资队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发展就做过整体的规划。因此到现在为止经历的4年当中,我们从选材开始,一直从工程师范学院综合这些院校到现在为止已经选拔了11名工程类的专业毕业生。同样其实就算是工程类的毕业生也未必能适应现在的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因为它是一门综合学科,那么本身来说只有工程类的技术而没有教师的素养,同样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通用技术教师,因此我们在选材能够适应这种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在选材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选好材,同时要培养好材还要用好材,因此我们是采取了逐步深入,并且让他们融入主渠道的过程。首先从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入手,我们其中把几个通用技术教师,在教通用技术课程的同时让他们介入主科,和通用技术相关的像物理,像其他的相关的一些科目当中,并且由我亲自带徒弟。由他们来说通过别的课程的培养也能让他通过这些课程去进一步提升他的教师的专业素质。那么另外为他们搭设更大的舞台,除了在校内的培训之外,我们还请进来送出去。在校内组织各种各样新课程理念的培训的同时还有专业技术的发展,同时用课题来去带动这些教师的专业成长。

采访7(安徽马鞍山市教研室通用技术教研员、特级教师尹道龙)

马鞍山市通用技术学科是去年秋季进入新课改实验的。刚进行实验时,也和其他实验区一样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首要的问题是没有通用技术课的教师。我市通用技术课教师大部分是由物理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转型过来的,有的任专职教师,还有一部分是兼职教师。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过去的中学教师培养体系中,没有专门培养技术课教师的专业体系。在课改初期,这些由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教师,有的知识面、兴趣爱好广泛;有的由于受专业限制,知识面过窄,且教育经验不足;有的缺乏技术教育基础知识和技术设计基础,这样的教师由于本身技术素养的限制,很难适应通用部分是物理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没有接触过通用技术这门课,但是他们平时技术课的需要。因而,培养合格的通用技术课教师已成为开设通用技术课,提高通用技术课质量和保证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对转型教师的培养

通用技术课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合格的通用技术课教师?解决师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在优秀理科教师中选拔通用技术课教师。

市教育局对选拔通用技术课教师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了全市中学教学校长和教导主任会议。在会上要求学校要在能力较强的理科教师中选拔通用技术课教师。各校选拔出来的教师大部分工作非常认真,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事业心,从他们的身上使我们看到了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的希望。

2.对教师进行通用技术课的培训

去年7月份,我市要求各校选拔出来的通用技术课教师全部参加安徽省在黄山举办的通用技术课的培训。老师们在培训期间认真听专家讲课、做笔记,并完成培训作业。省级培训从宏观上使教师们对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通用技术教材编写意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省级培训的基础上,我市对这些通用技术教师又进行了市级培训。市级培训主要使教师们从教学实施的层面解决教师怎样备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上课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省市两级培训,基本上解决了通用技术课师资的问题。3.成立市通用技术学科指导组

为了开好通用技术课程,我市成立了通用技术学科指导组。指导组成员有技术组长和骨干教师担任。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通用技术课堂教学问题,经常深入学校听课、评课和进行调研。学科指导组老师经常开示范课。我们的做法是,学科组成员先由一位执教老师备课,写出教案并面对指导组成员说课,指导组成员提修改意见,集体备课,修改教案,准备教具,做好课件。学科组精心准备的课对全市开放,并邀请全市通用技术课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课。指导组老师引导听课教师进行讨论,对这堂通用技术课进行再次修改和完善,并由执教教师写出课后反思和总结。

4.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每学期开学前,由市教研室统一制定通用技术学科教研活动计划并下发到学校,各项活动都定时间、定地点,对全市的公开课、观摩课要落实到具体执教教师,并要求学校技术组集体备课,反复研究和试教,真正使这些课在全市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

(1)开展教学研究周活动。教学研究是我市的一项传统教研活动,这项活动已经坚持十几年了。每年各中学可以自由申请,由市教研室在申请学校中选择一所中学,面向全市公开这所学校一周的所有学科教学,并邀请全市相应学科教师参加听课评课。通用技术学科也是如此。对于向全市公开的课,由学科指导组成员和执教老师一起备课,充分发挥指导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课后由教研员组织听课教师参加听课评课,及时总结通用技术课的教学经验,并召开全市教研周总结会。

(2)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论文的评选。为了使通用技术教师能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市教研室对通用技术教师创设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评选出来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学论文与其他学科放在一起送出版社出版,并在教师晋级和评定职称时给与承认。对于获得市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和论文由市教研室推荐到省教科所参加评选。

(3)每学期定期召开课改交流会。要求通用技术课教师写好书面发言稿,先在学校技术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由学校推荐一部分在课改中做出优秀成绩的教师参加全市课改会交流,通过自下而上的全面交流,加强全市各校之间对通用技术课开设情况的了解,沟通了信息,促进了全市通用技术教学的整体提高。

二、我们还需要做的工作

我市进入新课改的时间不长,我们对转型教师进行了培训和培养,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通用技术课教师,但是离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要进一步加强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我市通用技术教师兼职的较多,有的教师在担任通用技术教学的同时,还任教其他学科。我们将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逐步扩大专职通用技术教师的比例,建设一支通用技术专职教师的队伍。

2.要引导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教师的学习是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特别重视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

3.要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通用技术课教师都写过教科研论文,他们教科研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多数教师苦恼的是没有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教科研能力较弱。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动通用技术课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能力。

上述采访使我们了解到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在转型为通用技术教师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在此过程中,学校和教研部门要针对具体问题,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给他们提供顺利转型的平台,这将有力地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向通用技术教师的转型,走好成为通用技术教师的第一步。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专家对不同学科背景教师转型为通用技术教师的建议。专家观点1:

通用技术课程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和文学、历史、艺术、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综合性课程。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都必须经过自身的转型才能适应这门新课程。然而,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入通用技术课程时,也都各自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例如,物理教师在对“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的理解运用上就带着天然的优势,他们对技术的性质、本质、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技术试验、设计过程、结构、控制等内容,对“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建筑及其设计”等选修模块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有的物理教师原来还兼作科技活动辅导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对技术试验和模型制作等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据了解,从高中物理学科转型的通用技术教师,经过一定的培训和教学实践,只要自己坚持学习和努力,几乎都能胜任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工作。数学教师或信息技术教师的转型,同样也存在着一定优势。在技术与设计

1、技术与设计2和各个选修模块教学中,都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并且侧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过程中收集资料、测量、设计的交流与表达等同样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图表符号表达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对技术与设计必修模块中的能源、材料及技术本质、性质、价值,技术、流程、结构、系统等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也有一定的优势。他们试验对“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等选修模块中的内容比较容易把握。

从劳动技术和美术学科转型的通用技术教师,在使用常用工具进行动手制作等方面比较有基础,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有些劳动技术教师以前教过电子技术、服装设计、模型、汽车驾驶、种植和养殖等课,现在教通用技术课程中的“电子控制技术”、“服装及其设计”、“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及“现代农业技术”等模块也具有较好的基础。

但是,具有高中任职资格的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进入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之后,应发挥各自的优势,正视自己的差距,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都可以逐渐适应通用技术课程,成为一名合格的通用技术教师。

专家观点2:

前面说过,通用技术课的教师都是改行任教的,各具专业背景,也各具自己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例如,具有工科背景的教师,优势最大,他们的专业知识最为雄厚,技术素养也最高。但大多数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在教学理论方面又有差距,也缺乏农业方面的知识,教学《现代农业技术》有困难。具有师范理科背景的老师,在理论方面具有优势,但缺少技术知识,对技术的思想方法也掌握不多,一般操作技能也有不足;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老师在信息技术专业及技术素养方面具有优势,但一般技术面较窄;具有美术专业背景的老师,在设计的思想方法方面具有优势,但技术理论方面有较大差距。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即使是工科院校的毕业生,由于没有技术设计的经历,对于设计的思想方法的了解都较少,具有明显差距。

面对这种情况,是否这些老师就不能教通用技术课呢?当然不是,先行一步的各省市的老师们,都开了课,而且不少老师还教得不错,取得了较好成绩,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与教学方法。上面介绍经验的几位老师,就给我们做出了答案。他们的经验是,依靠集体的力量,互相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教学任务;边教边学,和学生一起学,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教学反思和各种途径,积累教学经验,既把原有的教学经验用于教学,又防止套用原有教学经验用于通用技术教学;虚心听取意见,积极学习别人经验以改进教学。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主动参与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如网上研讨,如饥似渴地吸取养料,以提高技术素养与教学水平。他们都有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做好通用技术课教学工作的最重要因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努力提高自己对通用技术课的认识,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劳累,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了通用技术课的教学工作。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不同学科 篇3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副主任田爱丽在《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0期上撰文提出翻转掌握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的实施原则:(1)人文课——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语文、历史、政治、社会等人文类学科,可将学生难以获得的教学资料或史料制成微视频,或让学生在学习导引单的指导下,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和视频,进行课前学习与思考,随后师生在课堂上交流学习收获与困惑。(2)数学课——概念理解,思维深化。教师将对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讲解录制成教学微视频让学生课前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交流,深入理解基本概念。(3)科学课——实验为主,探寻规律。可采用“课前学习视频知识点+课堂探究和实验”或“课堂讨论和探究+适时播放微视频”的方式。(4)外语课——语言积累,应用练习。教师预先录制好相应语法点、词汇点、对话背景、阅读指导等事实性知识供学生课前学习,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外语对话、阅读、写故事、角色表演等方式练习和应用语言。(5)技艺课——讲解演示,练习掌握。体育、音乐、美术、书法以及劳动技术课等学科教师可以制作操作技能技巧的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技能练习,教师进行个性化矫正和指导。(6)项目课——准备知识,实践探索。教师可直接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也可创建视频供学生随时查询和学习。

现代学校应具备“现代性”特质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学系教授杨小微在《人民教育》2014年第20期上撰文认为,现代化具有强烈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气质,学校在现代化过程中应具备如下“现代性”特质:一是理性决策。即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和实践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通过制定、实施和评估学校发展规划,形成现代学校的决策机构。二是依法治校。在学校管理中渗透法治精神,如建立“法治实验室”、成立学生事务中心,给学生以充分的法治实践机会和平台,放手让学生依法自治,并以听证等方式参与和介入学校事务和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过程。三是民主参与。视每一位组织成员为组织的主人或领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基层发出声音并使其声音得到重视。四是公平正义。从起点到过程到结果都必须体现公平和正义,真正做到“教育过程中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五是技术更新。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的兴起,对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监测标准应该进入到更高的层面,即关注信息技术“是否服务于因材施教”。

基于标准的统整课程设计流程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邵朝友、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朱伟强在《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15—16期上撰文认为,统整课程(指依据一门或两门及以上学科整合而得的课程)应基于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基于标准的统整课程(指基于不同学科课程标准,利用不同学科的共同主题或问题统整而成的课程)设计流程如下:(1)开展需求评估,明确设置基于标准的统整课程的必要性。厘清目前所遭遇的问题,判断这些问题是否需要以基于标准的统整课程方式来解决;掌握现况资料,思考是否具备设计基于标准的统整课程的可能信息资料;明确现有的教师专业能力是否胜任设计基于标准的统整课程。(2)确定适合的主题,制作课程内容组织网络图。即先提出一个概括性的研究主题,明确课程名称,然后依此确定相关的课程内容,明确各门学科与统整课程的具体内容,形成课程内容组织网络图。(3)基于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明晰统整课程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应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统整性技能及其子技能、需养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4)基于统整课程的学习结果,研制与之匹配的统整性评价任务。(5)提炼统整性问题与单元问题,创设基于标准的一体化评价任务与学习活动。

基于学校文化整体建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赵淑明在《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4年第7期上撰文认为,学校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应相互糅合,基于学校文化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建构的具体路径主要有:(1)着眼于学校文化特质,深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实施策略,总体构建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框架,实现课程实施的序列化和系统化,形成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体系。(2)深入研究活动实施路径,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化实施路径。根据学校实际,重点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生能力发展层面等有步骤地推进课程实施路径的研究。(3)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培养教师发掘区域教学资源的能力,引领教师从课程实施方式、教学形态、资源开发、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推进课程多样化实施的研究,促进课程的长期良性发展。

(责编 周翠如)

不同学科 篇4

当今的高中生,所学科目多,学习负担重,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作业负担重。因为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都会布置作业,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据我了解,为了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很多学生不得不做到很晚,以致于第二天早上起不来,经常迟到。即便来到了学校,也在课堂上犯困,从而严重影响了课堂听课效果。久而久之,势必会严重影响其学习。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处在一个年级组里的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这件事情上,也要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我们讲干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同样,布置作业时,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也要有大局意识,绝不能各自为阵,而应互通有无,加强彼此间的协调。比如说,今天,你的数学作业多了一些,那么,英语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师就要让让路,布置作业时稍少一些。明天,英语作业若多了一些,则其他学科的教师就布置得稍少一些。倘若这样做的话,就能统筹兼顾,使布置的作业更加合理。否则,只能导致学生疲于应付众多的作业,势必严重影响其作业质量,到头来,哪一科的作业效果也不会好。

不同学科 篇5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1956年, 东北农业大学率先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前身——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 开启了我国土地管理高等教育的先河, 该专业的发展在十多年后, 因“文革”而停滞;1979年在土地规划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上, 学者呼吁必须加强土地管理, 许多高校逐渐恢复了相关本科专业的招生, 自此, 土地管理本科教育才得以恢复。1986年, 国家颁布《土地管理法》;1987年, 华中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率先建立了“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硕士点;1993年南京农业大学首设博士点, 自此, 土地管理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本科到博士的系统教育培养。由此可以看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 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更为迅速。1998年, 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 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与“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而来。

2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特色

土地资源管理涉及技术、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生态等学科领域, 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不同, 客观上也形成了经济管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工程类等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目前, 国内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很多,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农学、地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均有密切联系, 因此, 各类院校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也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目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上主要体现了两个特色:一是院校特色。由于不同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于不同的学科, 也就形成了以原有学科为基础的士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农业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是在原来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设立的, 侧重于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类, 而地质类院校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则依托其深厚的工程技术类特长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及实践能力, 而依托地理学科发展起来的院校, 例如南京师范大学, 则依靠其深厚的地理学科背景,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技术。

二是地方特色, 各个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 每个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 南京农业大学地处东南沿海地区, 土地资源资产化经营管理发展迅速, 因此, 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以经济管理类为主;东北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与南京农业大学的同属农业经济类学科, 由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着重偏重于农学类, 如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学、植物地理学、农业生态学等。 (1)

3 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人文背景、学科基础等科学地制定专业的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石河子大学也必须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经济、社会的学院, 合理规划, 制定出该学科今后的建设方向。

3.1 以地理学科为基础

新疆的土地管理相对其他省份略显落后, 目前只有新疆农业大学与石河子大学两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其中, 石河子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2013年开设, 作为新办专业, 必须首先找准定位, 完善专业顶层设计, 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确定办学思想和专业的定位。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在地理系, 地理系拥有比较深厚的地理学科基础, 在今后的发展中, 可以依托地理学科, 设置一定比例的相关课程, 培养具有理学素养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 还能为其今后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同时, 由于地理系信息系统方向的师资力量较强, 该系培养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均具有较高的“3S”技术素养, 而随着国土资源部信息国土工程的推进, “3S”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国土资源部门得到了很好地推广和应用, 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 因此, 可多开设“3S”类课程, 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3.2 重视实践环节

2007年,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提升。 (3)

土地资源管理虽然属于国家行政管理范畴, 但在新疆, 尤其是兵团, 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仍然十分欠缺。而且行政机关的招聘形式过于单一, 也造成不少专业人才的流失。同时, 土地资源行政管理相关的各类事业单位和土地行业中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 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出口, 而这些单位对于相应的土地专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 这就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 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培养管理与技术并行的创新型人才,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设置时还应注重其合理布局: (1) 实践环节应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2) 在内容设计和方法上应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由浅入深, 方法由易到难, 由局部到整体。 (3) 强调实践环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能够模拟完成某类完整的土地资源项目, 也可设置小学期, 将时间集中, 集中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3.3 加强师资力量

为保证新办专业的良好发展, 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成为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高校通过引进、培养、激励、提高等各种手段, 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 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师资队伍水平。 (4)

地理系现有专任教师17人, 其中新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仅有1人, 新办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在职称方面,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科班出生没有高级职称, 职称结构严重不合理;在学历方面, 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有16人, 占全系师资总数的94.1%, 学历层次总体较高。

师资队伍对于一个高校教学目的的实现与否、教学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办好新办专业的关键。但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目前相对薄弱, 亟需对其进行优化, 可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实现:

(1) 土地资源管理所在的地理系多数老师具有自然地理、生态类等理学背景, 而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学类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 这与本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工学发展方向是不符的,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因此,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专业特长, 必须在此方向上引进人才, 尤其要积极引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此专业背景的青年骨干教师。

(2) 在学历方面, 石河子大学应给予相关专业的教师以专门的学费扶持, 以鼓励他们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力强的学校进修为主, 辅以通过对口支援高层次人才代课促进专业建设, 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补充和以博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在职称方面, 可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出台优惠政策, 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此基础上, 还应大力引进校外、尤其是土地资源管理实力较强高校的毕业生或教师补充本专业的师资, 逐渐优化本专业的师资队伍。

(3) 另外, 随着新的培养计划执行, 综合性、实践性实习增多, 面临着人员和实习条件的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引进有土地方面相关实践经验、技术扎实的人才, 或者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 在该专业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模式。

注释

11 黄贤金, 刘友兆, 陈龙乾, 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12) :50-54.

22 阳艳弟, 王力, 陈宵, 等.“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18 (3) :422-425.

33 张新跃, 董世洪, 周金其, 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3-4) :122-124.

不同学科 篇6

下面主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浅谈同课异构中“异构”的不同风景。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同教师或者同一教师对文本的认识和定位不同, 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就不同。以经典文本《贝多芬百年祭》的教学为例, 我们在3份不同的教学设计中看到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一: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的不朽精神和艺术魅力;把握文章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品味文章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的语言。

教学设计二:体悟贝多芬的独特个性与音乐特色;感悟本文的哲理语言;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生发思考并自行解决的研究能力。

教学设计三:理解贝多芬之“疯” (贝多芬“疯”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 ;体会贝多芬的情怀;领会以贝多芬为代表的优秀人物的精神价值。

王荣生教授将教材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的材料应该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例文”的材料要能够“足以例证知识”;“样本”的材料要注重典型性;“用件”的实质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 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

教学设计一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把握文章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和品味文章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的语言, 这是将《贝多芬百年祭》视为“例文”, 强调文本学习是对一个个词句以及整篇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学习。

教学设计二中, 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生发思考并自行解决的研究能力这一目标则将《贝多芬百年祭》视为“样本”了, 重视的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 在与特定的文本交往过程中形成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或能力。

教学设计三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的情怀, 领会以贝多芬为代表的优秀人物的精神价值, 是将文本视为“用件”了。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 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 或者借选文所讲的东西, 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由此可见, 同一文本, 教师对它的认识不同、定位不同, 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会迥然相异, 自然会同课“异构”。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不同教师或同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同, 自然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也不尽相同。例如, 教材的文章基本都是单篇选文, 但基于教学目标, 为实现有效的教学, 课堂设计可以安排单篇教学, 也可以彼此连类, 进行专题性质的教学, 从而形成同课异构。

举例来说, 如果视教材文本为“定篇”, 重在让学生掌握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 或者学生在诗词学习方面能力较弱, 那么教师可以就某一单篇进行细致分析。如果定位文本为“样本、用件”等, 或者学生学习能力较强, 那么就可以进行专题教学。

专题教学可以是同一作者相似作品连类而成的学习, 比如, 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时, 和《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 和其《珠宝》进行比较阅读。相对于《前赤壁赋》和《项链》的单篇学习, 这样的比较阅读会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单篇的特点, 丰富对作者及作品的认识。

专题教学也可以是不同作者有相关之处的作品连类而成的主题学习, 例如, 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对比阅读, 老舍的《想北平》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比阅读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专题性质的内容学习, 学生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体会课内单篇文本。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或者学生情况的不同,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 或选择单篇教学, 或选择不同形式的专题教学, 这样也会形成同课异构中“异构”的不同精彩。

三、教学方式的选择

为了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即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似, 但学生情况不同, 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应该有所不同, 形成同课中教学方式的异构。

1.教师引导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但并不抹杀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 进行品诗品人, 走近“诗圣”——杜甫诗歌鉴赏专题的教学设计时, 就如何理解“诗圣”这一称谓的内涵, 教师首先示范分析了《登高》。

品文:首联两句, 作者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形、声、色、态逐一展现, 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对仗工稳天成、意境深沉, 无怪乎胡应麟评价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品人:尾联“艰难”二字, 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由两鬓繁霜、因病停杯, 收束到时局艰难是穷困潦倒的根源。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情跃然纸上。

文字精炼、情怀深广, 以上便是“诗圣”的内涵。

这样的教师示范, 为学生提供了参考角度:品诗 (内容、艺术造诣等) 、品人 (胸襟、抱负、情怀等) , 同时也在语言表达上做出了示范引导的榜样。

对有一定难度的学习目标, 教师适当地予以引导示范是必要的。譬如赏析古典诗歌, 准确、深入地理解“诗圣”“诗仙”的内涵, 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 也有一定高度的目标, 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知晓学习方法, 获得攀援而上的绳索, 进而达到理想的高度。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活动开展会更有的放矢, 整个课堂的推进也会更顺畅。

2.小组合作探究

品诗品人, 走近“诗圣”——杜甫诗歌鉴赏专题的教学设计中, 学生们自寻伙伴, 自愿结为6组, 课前对诗歌内容进行初步研讨。小组内合作查找资料, 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留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研讨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是任何一位教师的讲授都无法替代的, 少一些名词术语的纠缠, 多一些对一词一句的把握和品味, 多一些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这才是对语文本质的回归。

对于有较大思考价值和讨论空间的学习内容, 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的方法是很好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引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他们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收获。

3.批注阅读法

在研读“诗仙”李白——品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 为了更好地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 教师在课前发放预习资料, 向学生们介绍了“批注阅读法”, 希望学生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也希望这样的阅读习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批注大致分类为眉批 (批在书头上) 、旁批 (批在字、词、句的旁边, 文字右侧) 、夹批 (批在字行的中间) 和尾批 (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

课前, 教师收到并整理学生们所做的批注。之后, 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们的批注, 交流阅读的感受, 品味“诗仙”的意蕴。

正所谓借来批注三分味, 练得读书一脉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思考与收获, 这些“心中的微光”很宝贵。如“梦前”部分, 学生的批注示例:自古有仙山, 远在天边;而今有天姥, 近在眼前;连、横、拔、掩, 笔法夸张, 极为高妙, 气势磅礴;写天台山的高, 衬托天姥山在作者心中无限崇高的地位。

这些批注是课堂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起点, 但却容易被忽略、被漠视。“批注阅读法”可以有效记录下这些思考, 促进下一阶段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课后还有一个环节, 就是继续阅读《蜀道难》《将进酒》等名篇, 将“批注阅读法”及对李白“诗仙”意蕴的思考进一步深化下去, 引导学生思考“诗仙”其诗、其人的现实意义, 进而在李白的人格和诗句中汲取力量, 执着前行。

4.语文实践活动

学习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文本节选时, 我们和学生在充分研读《哈姆雷特》全剧的基础上, 建议同学们把几幕戏剧排演出来。同学们自愿结组, 每组自己选择导演、编剧、剧务、演员等, 排练时间为两周。在两周的排练中, 某一句台词如何理解, 某一个动作如何设计, 某一个人物状态如何表现, 都能看到学生们探讨甚至争论的身影。在倾听学生们想法的基础上, 老师适当点拨引导, 使学生能更好地走进莎翁名剧。这样的排练, 让学生们对名著的内涵体悟得更深, 对文学的兴趣也更浓了。

戏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把讲台变成了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式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式。同一文本,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课堂生成各不相同, 便会形成同课异构中“异构”的不同特点。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互相切磋, 相互学习。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可以帮助教师从多个角度把握文本, 选择更合适的教学内容, 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同时也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也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同一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认识要有发展, 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要切实,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当, 对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有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追求同课异构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

不同学科 篇7

一、学生隐性识字要求现状分析

教育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划分为四个学段。该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 1~2年级) 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那我们首先看看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对识字写字内容的安排和有关要求,以上教版教材(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7月第1版) 为例。

1.语文学科的隐性识字要求高

与2007年8月第四版教材相比,新学期刚刚启用的上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识字量从353个减至296个, 写字量从296个减少到118个。这些调整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识字写字负担。从这些调整看,学生的识字写字负担应该大大减轻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笔者统计现行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 “入学准备期”11篇,“读儿歌识字学拼音”26篇,“看拼音读课文识字”14篇“, 听说活动”4篇。全册教材编写共用字种621个,其中599个字种在2500个教学常用字范围,17个字种在1000个次常用字范围,5个字种超出了3500个字的范围,字种的选择还是比较集中的。这621个字种无疑都属于学生的识读范围的,而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识字要求是296个字,那就意味着还有325个字( 达52.3%) 是不要求学生识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字如何处理呢? 以“入学准备期”后的“读儿歌识字学拼音”第一篇课文《看天鹅》 为例,这篇课文有三方面的学习要求,学拼音( a、o、e) 、识字( 看、天、白) 、读儿歌( 朗读) 。《看天鹅》共用字种18个,其分布情况见表1。

像这样的一篇课文, 不作为识字要求的字种超过了一半,要求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教师版教学内容要求) 显然是过高了。从分析也可以看出,我们语文学科对学生隐性识字要求高于显性识字要求。

2.其他学科对学生隐性识字的要求更高

隐性识字问题在其他学科同样存在。笔者统计了现行上教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材, 据初步统计,该教材及配套的练习册共用字种274个,其中列入同期语文教材作为识字要求的118个, 仅占43%。还有156个字( 占57%) 要么靠数学老师教授,要么学生自主认知。进一步分析,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到十这十个数词,同期语文教材就有“二八九十”四个字不作为识字要求;数学教学常用的“加减乘”三个字,同样没有列入同期语文教学识字要求。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有《品德与社会》《自然》《 信息科技》等共九门基础型课程。这些教材的用字与同期《语文》 教材识字要求的同步性如何呢? 笔者统计了上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和《品德与社会》 学科教材用字,结果如表2。

与《数学》教材相比,《自然》《品德与社会》用字数更多,其中没有列入同期《语文》识字要求的比例也更高,这些隐性的识字要求,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担。

3.汉语拼音的辅助作用滞后

汉语拼音作为学生识字的辅助工具, 在学生识字之初的作用应该更明显, 因为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来拼读。但是,现行上教版语文教材汉语拼音采用的是分散教学。除了入学准备期,现行语文教材共40篇课文,“读儿歌识字学拼音”26篇,等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工具,学期已经过半。一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开篇第一单元第一课标题《我上学了》 采用了全标注拼音的方式, 第一课有一首儿歌,也采用了全标注拼音的方式。《自然》教材每一单元的标题及正文的主题词均标注拼音。看来,学生同时使用的教材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不同步的, 与语文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教材对拼音的使用更早。从这一点看,汉语拼音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

二、降低隐性识字要求的对策探讨

降低对学生隐性识字的要求可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具体如何操作呢?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科学编制识字写字内容序列表

教育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收字300个,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该课标认为:这些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这300个基本字,为编制小学低年级识字内容序列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当然,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识字量并不一定正好是300个字,那300个字中究竟哪些字先学呢?按照字频( 重现率) 和构字频率( 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 等因素综合考虑,编制一套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内容序列表是可行的。笔者曾根据字理对2500个常用字逐一进行拆分,梳理出328个成字部件,其中有284个部件参与了其他字的构字。有的成字部件构字率高达420余次。将这328个汉字( 成字部件) 与《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前300号字 ,教育部课标所附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个字进行比对,得出共用字87个。以这87个汉字作为核心字,加上构字频率较高的几个常用部首,如艹、宀、辶、纟、阝等,即可推演出一个使用频率、构字频率均比较高的汉字教学基本用字表。

2.抓紧研制学生字频表

小学生日常用字和教学用字的使用频率与成人用字频率是有差异的,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专门以小学生为对象来研究汉字频率的量表,而就教学来说,这样一份汉字频率表又是不可缺少的。为此,研制小学生汉字频率表乃当务之急。而字频表的研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语料, 如小学生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科教材、学生阅读较多的课外书刊等。如果仔细考虑,学生用字其实还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比较理想的字频表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

3.统筹考虑各科教材编写用字。

我们在确定语文教学基本字的时候, 还应该考虑各学科教材用字习惯。同样的,其他学科教材的编写用字也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教育部2011年版课程标准所附录的教学用字表是很好的参照, 一年级各科教材用字应尽量在“字表一( 2500) ”范围内如果要选用其它字, 应该有充分而适当的理由。当然,我们在确定各科教材用字的范围时,要同时兼顾到字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 尽可能考虑到汉字在各学科的使用程度。

4.汉语拼音采用集中教学方式。

目前各科教材( 指上教版) 对汉语拼音的处理步调不一致。语文学科安排汉语拼音的学习要持续半个学期,而有的学科则开篇即用到汉语拼音工具,如《品德与社会》《自然》等。鉴于各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建议汉语拼音进行集中教学, 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进入各科书面学习之时,汉语拼音已经基本掌握。与此配套,建议低年级各科教材统一加注汉语拼音。这可以巩固汉语拼音的教学效果, 减轻学生的隐性识字负担。

摘要:除了语文学科要求学生认识的汉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接触到更多并不在该识字范围而不得不认识的汉字,这就是隐性识字问题。语文学科的隐性识字要求高,其他学科的隐性识字要求更高,而汉语拼音的辅助作用滞后。应该采取科学编制识字写字内容序列表等必要措施,降低隐性识字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不同学科 篇8

教学片段描述

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从简单的时间计算的练习引入,然后改变数据,使学生理解数据不同,但解答方法相同的规律,并尝试完成例题的解答,再逐步归纳计算方法,最后解决较复杂的时间计算问题。

……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 自主探究

师:请大家自己尝试算一算,将思考过程记录在学习单上,可以画图、列式等,要能让其他同学能读懂你的想法。然后,大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过程。

2. 学生交流、讨论,形成解题方法。学生依次在实物投影仪展台上展示自己的算法,有不同方法的学生再进行补充。

3. 算法优化

4. 模仿练习

……

观察与分析

课后,我们将观察员所作的记录进行收集和整理。其中,就专门观察“探究新知”这一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发言方面,得出了观察结果。

我发现,课堂中我虽然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他们在组内交流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但从记录的数据看,效果差强人意。学生能正确计算,也有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能辨析出方法本质上的相同,并运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新问题。但总感到学生是在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要得出结论是需要课堂上个别聪明的学生“帮教师一把”,其他学生大多是作为“听众”。我想:这样的课堂设计虽然表面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实际上学生是跟着教师设定好的步子在走,课堂上缺乏思维的碰撞,所以对学科情感的培养作用不显著。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复习引入时过于强调时间的算法,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用以前的方法来解答今天的问题上。二是学生展示思考过程的方式为一个一个用实物投影,有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问题,学生来不及深入分析,也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三是缺乏生生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正因为课堂上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思考的动力不足,就对学生的学科情感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助推力。

改进后的教学片段

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我渐渐体会到:既然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有所了解,何不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将他们的方法充分展示,如果学生在交流中有创新的想法,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互动和交流,相信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激发他们思维,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又进行了新的教学尝试。

……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展示思考过程

师:请同学们先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看看你们组有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然后将你们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每个小组配有磁性白板,记录在白板上,然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间互动,质疑解惑,激发创新思维

师:先看一看这些解题过程,有不清楚的地方吗?可以向这一小组提问,被提问到的小组进行解答。如果有新的想法,也欢迎大家立即提出来。

3.师生互动,观察、分析、分类

师:能将这些思考过程分类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巩固,生生互助

1. 独立完成模仿练习,小组内交流讨论,帮助做错同学找到原因,得出正确结果。

2. 小组汇报组内完成情况:做错的同学交流原先错在哪里,并说一说正确的解题思路。

……

观察与分析

教学方法的改进,将原先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情况完全转变了。较之前一次的设计,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对于一时没有看懂的解题过程也能提出疑问,而相应的小组更能主动进行回应,学生在一问一答中,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生生互动。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研课,使我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有新的认识:创设不同层面的互动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注重互动交流,但更多的是小组内的生生交流,探究活动后的交流汇报,侧重于师生交流,但小组之间的互动往往被忽略了,而恰恰是小组间的互动能够使学生表达想法更为主动自由。

不同学科 篇9

19世纪以前, 体裁还不是语言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对象。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John Swales引入体裁 (genre) 这一概念, 并把它与语篇交际功能结合起来后, 学术论文体裁分析的研究便方兴未艾,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体裁分析是一种特殊的语篇分析模式, 它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于一体, 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 将语篇分析从表层推进到更深的层面。国内学者庞继贤在1993年发表的《“语篇体裁分析”理论评析》是中国最早引述体裁分析的文章。之后, 便有越来越多的学者, 如秦秀白、方琰等, 对“体裁” (方琰称之为“语类”) 进行介绍和述评, 体裁分析的文章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研究, 其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 学界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学术论文结构层面, 包括论文的宏观结构以及论文各部分的语步结构 (move structure) ;二是论文语言特征层面, 如情态、时态、转述和措辞等。本文将对计算机学科英语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宏观结构进行探讨, 旨在对不同类型的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特征进行对比, 探讨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的差异。

一、理论背景

(一) 体裁分析

1993年, 国内出现首篇有关体裁分析的述评论文, 即庞继贤1993年发表的《“语篇体裁分析”理论评析》, 它成为国内体裁分析研究的前奏。体裁分析引入中国的序幕在1997年正式拉开, 秦秀白、方琰、章远荣、李宣松四位学者的论文从不同视角介绍和评价了体裁分析。2000年之后, 体裁分析不断发展, 研究体裁分析的论文出现了快速增加的现象, 其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大, 如教学应用研究 (秦秀白2000;韩金龙2001) 、学术论文摘要分析 (鞠玉梅2004) 、学术论文引言分析 (韩萍、贺宏2012) 等。相关研究还延伸到应用语言学 (Yang2001;Yang&Allison 2004) 、医学 (Nwogu 1997) 、生物学 (Hopkins&Dudley-Evans 1988;转引自Brett, 1994) 、社会学 (Brett 1994) 等多个学科。由此可见, 体裁分析在短短30年间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 他们做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的成果和其实用价值不容小觑。

(二) 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体裁分析及语步结构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体裁分析研究效果甚佳,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领域:

1.从宏观结构和微观语言特征的层面对某一特定学科科研论文的摘要语篇进行研究, 其涉及的学科大部分为计算机科学、电气学、医学和应用语言学等 (杨瑞英2006;Bhatia 1993) 。

2.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对不同学科间的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进行研究 (葛冬梅、杨瑞英2005;Bhatia1993) 。

3.从中外两个方面对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进行对比分析 (鞠玉梅2004) 。

然而, 以往研究都没有涉及对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研究。鉴于此, 本文主要从这个方面对论文摘要语篇的宏观结构进行探讨。

对于学术论文的语篇分析, 语步 (move) 和步骤 (step) 通常是其主要出发点。Swales (1990) 被称为体裁分析之父, 他分析发现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宏观结构一般分为四语步模式, 即导言 (introduction) —方法 (method) —结果 (Result) —讨论 (Conclusion) , 简称IMRC四语轮模式。Salager-Meyer在Swales四语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语步, 即综述—目的—方法/语料—结果—结论—建议六语步模式。而Santos又进一步提出了摘要的宏观结构模式, 即定位研究—展示研究—描述方法—总结结果—讨论结果五语步模式。在国内, 葛冬梅和杨瑞英 (2005) 从三个学科的角度研究中国作者写的英语科技期刊论文摘要, 进而提出了五语步模式, 即研究背景—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从中不难看出, 虽然研究者的语步模式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 但他们都基于Swales的四语步进行更细的划分。本文的语步分类将采用Swales提出的IMRC摘要语步模式。

(三) 学术论文的分类

由于学术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 导致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都会有所不同, 也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 可以从论文的学科划分, 也可以从论文的发表形式划分。本文主要是基于对不同内容的划分来研究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篇分析。

庞富祥等 (2001) 在其《学术论文的分类及写作》一文中归纳出了七种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 分别为论证型、实验报告型、发现发明型、设计计算型、理论推导计算型、综述型和学位论文型。此外, 高建群等 (2003) 曾在《学术论文摘要的规范表达》一文中归纳出了五种不同类型的论文, 包括研究报告型论文、综述型论文、论证型论文、发现发明类论文和计算型论文, 这与庞富祥的分类比较相似。本文根据他们的分类方法, 研究其中比较常见的两种论文, 即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学术论文。

二、研究方法

(一) 语料收集

本研究的语料是计算机学科方面的40篇本族语者的英文论文摘要及40篇非本族语者的英文论文摘要, 本族语者的英文论文摘要取自Elsevier数据库中的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重要期刊, 非本族语者的英文论文摘要取自中国计算机类核心期刊CADDM。另外, 所选取文章的发表时间为2011~2015年, 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在各自抽取的40篇论文中, 20篇是关于研究报告型的学术论文, 另外20篇是关于综述型的学术论文。在抽取样本时, 为保证对比研究的信度, 进行了随机抽样, 尽量避免主观因素对语料选取的影响。

(二) 研究问题

为了客观地了解非本族语者的英文摘要写作现状, 以及与本族语者在摘要写作上的差异, 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自建的小型特定目的语料库进行分析, 研究问题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

1.在计算机学科研究报告型的英语学术论文中, 非本族语者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是否接近本族语者?

2.在计算机学科综述型的英语学术论文中, 非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在论文摘要写作的宏观结构上是否存在差异?

3.在计算机学科中, 非本族语者对于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的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宏观结构有无差异?对于本族语者来说, 是否也存在差异?

(三)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语料软件是网络免费提供的索引软件Ant Conc3.2.4, 将数据库期刊的相关英语学术论文摘要转换成word文本, 并依次导入索引软件进行分析。Ant Conc软件的使用对精确且快速地处理数据、提升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四) 研究过程

首先将标注好的语料按本族语者实验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非本族语者实验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进行分类, 然后手工标注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四个语步, 并依次导入Ant Conc索引工具, 统计四个语步在不同论文分类中出现的频率, 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计算机学科下研究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

根据Swales的IMRD四语步分析模式, 笔者分别对20篇英语本族语者和20篇非本族语者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四个语步的出现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对于研究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 非本族语者在宏观结构上与本族语者较为接近, 尤其是在引言、方法和结果三个语步方面。针对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研究报告型的英语学术论文摘要, 方法语步出现的频率都为100%, 这说明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都很重视计算机研究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在本族语者研究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 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四个语步出现的频率都在90%以上;而对于非本族语者来说, 虽然引言、方法、结果三个语步出现的频率在90%以上, 但是讨论语步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 说明很多学者往往忽视了对讨论语步的写作。针对英语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实验报告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 可见表2:

由表2可知, 本族语者的英语论文摘要的语步结构比较规范, 完全符合“Swales的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四个语步的频率应达到85%”的标准, 而且都是由三个或四个语步构成的;非本族语者的英语论文摘要虽然基本符合Swales的四语步分析方法, 但是与规范的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仍有差距, 各语步缺失的情况相对较多, 尤其是讨论语步。总体来说, 本族语者的英语学术论文的摘要结构比较统一, 且逻辑性强, 摘要从起首入题到中间方法数据的支持, 再到结尾的总结讨论, 都遵循着这条直线发展, 并按逻辑推理严密地组织起来, 这样的论文摘要从宏观结构上来说就是一篇浓缩的论文, 虽然非本族语者英语学术论文的摘要结构接近于本族语者, 但仍有不足之处需要注意和改进。

(二) 计算机学科下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

通过对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进行研究, 发现非本族语者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并不符合Swales的IMRD语步模式。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分别见表3和表4:

1.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

从表3可以看出, 20篇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遵循了Swales的摘要IMRD语步结构模式, 语步结构都为三个和四个, 且以四语步为主, 其中IMRD完整语步结构出现的频率达到85%, 这说明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比较规范, 值得非本族语者学习。

2.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宏观结构

通过对计算机学科下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语步分析发现, Swales的IMRD模式并不适用于这类论文, 国内综述型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阅读和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综合介绍和分析国内外某一时期或长期以来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展望和假设, 或者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因此, 对于这种特殊的综述型论文, 笔者通过分析20篇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 对语步结构进行了总结 (见表4) :

从表4可以看出, 计算机学科下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的语步虽然并不符合Swales的IMRD语步模式, 但它有其自身的语步规律, 即通常按“引言—文献/资料总结—研究结论”的语步进行, 而这与朱大明 (2007) 在综述类论文摘要模式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的两语步“论题指示”与“作者见解”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另外, 从表4可以看出, 文献总结语步和作者见解语步出现的频率都为100%;虽然引言中的语步也会在论文中出现, 但出现的频率不高, 只有30%, 也就是说, 计算机学科下非本族语者综述型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一般都包括文献/资料总结和作者见解两个语步, 而引言语步的出现则具有主观性。

结束语

本文采用Swales的体裁分析法对计算机学科下不同类型英语学术论文的宏观结构进行了分析, 选取了两种典型的学术论文类型———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 并分别从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英语本族语者来说, 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的英语学术论文无明显差异, 都符合Swales的摘要宏观结构;对于非本族语者来说, 研究报告型的学术论文虽然遵从Swales的摘要宏观结构, 但是与本族语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而研究关注较少的综述型的学术论文则由于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和不同国家写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差异较大, 虽然不符合Swales的摘要宏观结构, 但呈现出其特殊的语步特征。这些差异和结果给非本族语者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研究报告型和综述型的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一定要规范, 这样, 才容易被国际期刊采用。

上一篇:军事理论课教学下一篇:网站中的数据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