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应培养治国型人才(通用10篇)
法学教育应培养治国型人才 篇1
it教育应重在培养复合型人才
IT业在快速发展,各国对IT人才的需求猛增。由于IT人才的成长远远落后于IT业的发展,全球又不得不面对IT业人才短缺的难题。对于中国而言,情况更为严重,IT人才的缺乏已经制约了我国IT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我国IT教育普遍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IT人才乃当务之急。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北京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向群,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顺颐,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炎祥教授,请他们发表看法。
陈向群: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北京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系统软件与操作系统、智能传感系统软件等领域,曾参加和负责多个软件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张顺颐: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无线电系,其后在山西太原无线电工厂工作。1977年调南京邮电学院工作,历任计算机原理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1991年任学院科技处副处长,1992年组建南京邮电学院通信技术开发部,任总经理,兼任南京邮电学院通信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
何炎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主持和主要承担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近20篇论文被EI、英国科技文摘、俄罗斯科技情报文摘等索引和摘录。出版著作和教材15本,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和优秀学术论文奖4项。
IT教育距一流尚有差距
记者:随着IT行业的发展,各种IT人才蜂拥而出,高校和各种社会培训班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请您谈谈贵校在IT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及目前的就业情况。
陈向群:就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本科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每年大约有14―15的本科学生出国。无论是国外大学还是外企,对我系本科毕业生的反映都很好,我还没有听说有毕业生不能胜任他们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我系直接参加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工作的情况也相当不错,用人单位的反映也比较好。相当一部分本科生留在本校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至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一直是很好的。这一切说明,我系有关人才培养的方针和具体措施大体符合各行各业对我系人才的要求。
但是,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不等于说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已经做的很好。我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我们毕业生的总体水平距离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个差距还需要我们进行若干年的艰苦努力去缩短,不是短时期能够弥补的。
张顺颐:由于IT行业的最重要的体现要素是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特别是压倒竞争对方的核心技术,而这些知识和核心技术又是由人才掌握的,是依附于人才的,这就造成在IT行业里更多的显
[1] [2] [3]
法学教育应培养治国型人才 篇2
但从目前制图教学情况来看, 无论是学生学习制图课的质量, 还是毕业生的制图水平, 都有下降趋势。其原因, 一是当前制图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由于以上原因及社会思潮的影响, 致使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的自觉性不强, 精力投入不多等。因此, 根据制图课程和学生特点, 本人认为:要培养实用型人才, 应从以下两方面去进行教学:
一、制图技能的形成
从认知产生的过程来说, 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 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体系及思维习惯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 并作出适当评价, 得出其总体形象, 从而再进入学习者的认知体系。由于学生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初中生, 其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虽有一定的基础, 但还不成熟。而《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则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形状想象力, 它要求学习者能够把三维立体的事物转为二维平面图形表达, 或能够根据平面图形充分想象出空间形状。由于学生都是刚刚接触《机械制图》, 空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所以会导致学生认知上困难。培养空间想象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空间概念的形成阶段
空间概念属于智力技能的范畴, 与之有关的内容有:投影概念、点、线、面、体的投影等。此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必须掌握投影概念, 搭起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架子。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给学生创造形体形象积累的条件, 例如:设置各种实验的展览室, 下厂参观和电视录像等。对事物的观察必须有指导、有要求、有检查, 不能任其自流。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分析, 帮助他们从实物直观进入抽象的思维, 逐步培养空间想象力, 在头脑里实现“图———物”转化。
2. 形体分析能力的形成阶段
形体分析能力是建立在空间概念、空间想象力之上的一种判断、推理、归纳的综合能力。与之相关的内容有“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画图和看图的方法、补视图和补缺线等。此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正确运用投影概念, 原理和方法, 通过想象、思维、推理、判断等过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要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循序渐进。例如, 截交线、相贯线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在看一些有效线的模型时亲自画出一、二个典型的实例, 即用二、三分钟时间粗略的勾画出轮廓和交线的趋势。这样, 经过一次亲自的实践, 自然会加深对交线及其作图方法的理解。
3. 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形成阶段
综合分析应用能力是指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技能。与之有关的内容是: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及零件测绘等, 此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前面各种技能的有机结合综合应用。这个阶段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在授课时应借助典型例子讲深讲透, 运用分析、类比的方法, 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共性, 而后由一般到特殊, 分别解决个性问题。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强和注意引导,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看零件图、装配图、零件和装配体的测绘、机件表达方案的选择等。
二、作图技能的培养
培养学生作图技能是机械制图课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作图技能形成的学习后, 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看图、画图训练, 加深理解和记忆, 把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识读组合体视图“为例, 在作图技能的培养方面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 利用直观教学, 借助实物、模型、轴测图等讲清组合体
的分类、组合形式、位置、尺寸的关系, 目的是使学生在看组合体视图时, 理解图与物之间的投影联系, 对典型形体结构投影的特征牢记并结存于大脑中。组合体虽然千变万化, 但都是由基本体、简单体组合而成的。头脑储存的基本体投影特征视图越多, 在遇到复杂的组合体时, 综合想象的速度就越快, 就越容易达到见图呈物的效果。
2. 通过作业、课堂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分析图样表达中
的共同点, 表达方法的差异, 并判断何种表达方法更优, 还有没有另外的可能性, 来锻炼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分散思维能力, 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发展创造力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引入大量实际性的知识。让学生观察分析模型和零件, 引入设计性的作业, 另外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既要加强《机械制图》的理论基础, 保持理论的系统性, 又要结合不同专业工种的生产实际,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尽快提高。要培养实用型人才, 就必须教给学生实用的知识, 让学生多接触实际性的问题。这样, 才能使学生有机会把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 才能使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华生《机械制图》
[2]王幼龙《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
法学教育应培养治国型人才 篇3
关键词:法治人才;职业道德;培养
一个法治国家,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更要有保证法律正常运行的法治人才队伍。法治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什么是法治人才呢?有学者指出:法治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学问,才可以认识并改善法律;一定要有社会的常识,才可以合于适宜地运用法律;一定要有法律的道德,才有资格来执行法律”。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不仅仅要精通法律、熟悉法律业务,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身作则、刚直不阿,坚定不移地充当法律的践行者和守护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法律高校作为培养法治人才的专门基地,对实现这一目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法律高校应以培养讲政治、讲法律、讲道德的优秀法治人才为基本目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合格的法治人才。但从目前法律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距这一目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现阶段的高校法学教育大多把精力集中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或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点教育项目的院校并不多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法学教育理念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于法律职业精神的认识还不到位,更未认识到法治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如何培养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法治人才实为当下我国法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法律信仰是当务之急
如果不能明确法律职业特性与法律信仰之间的内在关联,使法律人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法律信仰之于其事业的至关重要性,那么,法律人就无法形成内在的
法律确信,更无法基于对法律的信仰而在自己的从业行为中遵循法律职业规则。法律信仰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抛弃了法律信仰,也就抛弃了法律职业赖以生存的文化之柱。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下,法律工作者要更以身作则,发挥职业优势,为全民树立法律信仰起到模范带头用作。
当代法学教育的授课范围不应只包括法学理论和法律应用,还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弘扬法律精神和树立法律信仰上面。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相关的课程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还没有得到全方面的普及。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转变观念,加快树立起学生的法律信仰是十分有必要的。就目前来看,把树立学生法律信仰的教学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和法理学课程中较为妥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法理学课程是所有法学院校都要开设的必修课程,授课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理论功底和文化基础。授课教师可以分别从政策需要和职业需要两方面向学生讲授相关内容,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逐步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二、从观念上指引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在法律人才从事法律职业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所以它本应是内在的或先于从事法律职业之前就必须具备的一定因素和内在观念。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应该从接触法律之时就开始培养,而并非在之后的教育中进行强行灌输和填塞。但在现实中大部分法律高校都没能创造这样的条件,取而代之的仅仅是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为开设一门选修课供学生学习。由此足见我们的法治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程度。
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虽然在教育实践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真正实施起来也可谓困难重重。首先,增设一门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看似有效,实则是杯水车薪。法学本科教育的时间一般为4年,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不下几十种,其中只开设一门关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不论从哪方面来看,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其培养法律职业道德所花费的时间。这样的课程设置足以说明我国高校现阶段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还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其次,即使每学期都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虽然在课时数量上提高不少,但是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法学教育应培养治国型人才 篇4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我在工作中非常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教师的每一个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说六年级需要上早课,我总是早早地在教室里等候学生。要求学生见到纸屑主动捡起,我发现废纸总是在第一时间捡起。这样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有利于他们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
讲文明懂礼貌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张市卫华小学门口那一行字曾一度深深地吸引了我,上面写着:亲爱的同学,你向老师问好了吗?敬爱的老师,您向学生微笑了吗?这足以证明该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何等的重视。而我所在学校是一所郊区小学,农村的学生一般比较野,随口说脏话现象更是普遍。为此,我在班上提出了会说会用十句文明用语:请、您、您好、你好、老师好、老师早、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再见。就是这么个小问题解决起来也不容易。一是学生不习惯,不好意思说;二是说脏话粗话惯了,一时改不了口。我感到教学生说文明用语,首先要帮助他们清理脏话。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为时两周的“消脏话”活动,同时提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口号,久而久之,班里的脏话少了,文明用语多了。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
道德教育不光在书本中,同时也在活生生的活动中,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学生与教师的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教育自己。这学期,我校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第一局我班输了,分析原因是队员乱使劲,行动不够统一。我告诉他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大家一齐喊口号,一齐用力,最后赢得了比赛的胜利。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四、重视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保证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但在目前重智力轻劳技的大背景下,学生心目中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被家长代劳。这些都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在学校的劳动中表现为对日常劳动和值日工作能不做就不做,有时勉强做一下,也是敷衍了事。今年的元旦,我一改往年的节目表演,而是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包饺子活动。其间,和面、拌馅儿、擀饺子皮、包饺子这几项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我先给学生们做示范,面软了就赶快提醒他们加干面,菜要切的碎些,和肉馅一定要搅拌均匀。擀皮我教他们右手擀,左手转动,左一下,右一下,两只手配合,这样,擀出来的皮就会中间厚,外边薄,而且要尽量擀成圆形。包出来的饺子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月亮形的、太阳形的和沙发样的。可令我没想到的是饺子出锅,他们个个吃得狼吞虎咽,还一个劲儿地说好吃!我尝了一个并非学生们说的那样,我想这也许是学生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当然说好吃。这次活动学生懂得了劳动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对自己的妈妈也多了几分敬重,从而产生了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五、树立集体观念
帮助学生懂得个人成长不能脱离集体,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优良环境。如:李美仪同学学习成绩很好,总觉得自己学习好就行了,集体观念淡薄。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班队会给同学们讲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朵红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引导学生懂得班集体的进步,离不开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班集体。后来,我发现李美仪同学变了,主动帮助学习差的同学学习。在她的带动下,我们班成立了一对一帮教小组,形成了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学校搞活动,我依然把他们分成小组,这样各小组都想取得好成绩,于是同组学生一到课间就会聚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很自然地建立起宽松平和的同学关系,增强了集体主义的情感。
浅谈型财会人才的培养论文 篇5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会计行业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帮手”,会计行业的发展究其根本在于会计专业的推陈出新,在于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然而当前的会计专业教学却跟不上会计行业的发展,也跟不上经济增长的脚步。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将会计专业教学当成是“走过场”教学,学生在校的学习根本没有真正的实际社会价值,因而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分析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要求及现状
就目前来说.我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主要是培养“理论与实践双能”型会计人才,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财会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在有效的在校时间内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这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走出校门时就能够胜任社会岗位,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然而在实际的会计专业教学中,显然没有将教学要求真正的做到位。很多高职院校名义上是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往往会将会计的理论知识课程缩短时间,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看起来是在进行“会计行业新人才”的培养,殊不知,学生能够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的根本首先是理论知识的扎实。但是由于大大缩短了理论课程的时间,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学好,就着急的将学生拉到实践教学中,结果就是“理论知识半个懂,实践能力空把式”,这种“重形式,不重质量”财会专业教学现状最终导致毕业的学生空有一张毕业证书,其实还是无法融入实际的社会工作中。这种财会专业教学现状不禁让人担心。
二、分析面向教学目标的财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杂乱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当前来说,基本上不同高职院校对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呈现出杂乱的人才培养现象。可以说财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因而在教学活动上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也就具备不同的财会专业素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就各个高职院校来说,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具备自身的特色,这种杂乱的人才培养缺乏比较规范的统一。
(二)随性开设的会计课程
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开设财会课程时,往往只重视“建设较多财会专业”,存在着追求“利益”的想法,认为开设的财会专业多了,就能招到更多的学生进而“利益”也会更加丰厚。因而一部分高职院校不管有没有具备培养学生财会技能的能力,只管申办较多的财会课程,至于学生学成什么样,学校也不会“过多问津”,同时由于财会师资力量的薄弱,这些高职院校往往会根据教师的多少随性的开设会计课程。
(三)无序的会计课程结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教学结构上还存在松散无序的现象,在会计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往往由学校领导的主观思想定夺,如果学校师资力量充足,校领导根据不同财会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结构的安排,会开设较多的会计课程,会计课程结构也就相对紧密丰富一些,如果师资力量较单薄,就会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师,进行课程结构设计,这种无序的会计课程结构往往会严重影响学生会计课程的学习。
(四)形式化的会计教学评价
所谓的会计教学评价就是对实际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总结,探求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进而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财会教学评价中却“重形式”,将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任务”去做,显然没有发挥教学评价的实际作用,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的改变教学方法,依照不变的教学内容行使着重复无新意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可想而知。
三、探析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
(一)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计划
所谓的科学合理的设置财会专业的课程计划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设置财会项目课程,也就是以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具体的课程内容,根据自己所选的内容完成相应的任务。在中等职业教学中的项目课程指的是完成具有实际使用价值产品生产任务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将会计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规定具体的任务时间,学生在此期间内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对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完成任务。其次,要进行会计课程的科学设计。高职院校和教师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着手,根据每年的就业行情和会计专业具体涉及到的社会岗位分析以及会计从业人员实际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着手,来进行对会计课程的设计。
(二)突出财会专业实践教学
我国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虽然很明确的要求了“理论结合实践”,但是就目前财会专业教学现状来说,所谓的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的发挥本身的作用,学校重“实践形式,轻实践质量”的现状使得突出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成为了“空头支票”,真正的实践教学具体应该在进行理论课程讲解中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把理论知识真正的消化,再结合实践操作来反复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其理解,这种教学的好处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会计理论还具备了对应理论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和教师都应该注意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相脱离的问题。
(三)搭建新型财会师生关系桥梁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中,由于对授课教师厌烦而缺勤,旷课的学生占有20%的比例,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师生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影响了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搭建起新型的财会师生关系桥梁至关重要。所谓财会新型师生关系就是高职院校教师要改变“上完课即走”,“念课本”、“零沟通”的课堂教学现状,能够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将课堂教学变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真正的将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
(四)培养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会工作的人才,而是具备相关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以及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要注重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众所周知,财务人员是企业中直接接触经济核心的人员,一旦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影响就不单单是财务人员个人,而是整个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因而对未来从事财务工作的财会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把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案例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专业从业者”。
(五)建立多元化财会专业教学手段
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高职院校要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优势,在财会专业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财会教学手段。财务教材往往是由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构成,即使已经成长健全的高职在校生也会难免有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教师就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繁杂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视频或者音频进行教学,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更加容易。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际的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领会知识。
培养市场需求的“型”计算机人才 篇6
培养市场需求的“实用型”计算机人才
文/后连和
摘 要:为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计算机人才,职业学校必须从课程设置、软硬件投入、教材开发、改进教学方法等入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对口就业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社会需求;对口就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多,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职业学校要针对本地企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类型进行调研,优化课程设置,改革现行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优化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优化课程设置要从适用、够用、会用、用好几个方面来考虑:
1.适用就是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中职学校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去设置课程,学校就业办要深入企业、用人单位要了解某种职业或具体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要求,使课程设置有的放矢,直接指向工作需要。
2.够用就是不要片面地追求课程设置的多和广
能满足学生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即可。众所周知,计算机类的课程很多,如果漫无目的地开设,学生就是用十年二十年也学不完,所以中职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就业市场,针对就业岗位有选择地去开设课程。
3.会用就是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
针对他们的接受能力开设一些应用类软件,如,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等,不能开设太深、太难的课程,超出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
4.用好就是要让学生精通所学的知识
如何让学生精通,就是要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加强专业课的开设,在专业课中要提高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实践。另外还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科目,如,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课,讲讲色彩与搭配,这有助于他们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的理解。
就我市(滁州天长市)而言,对计算机人才需求较多的就是婚纱摄影公司与广告公司,还有一些电脑公司。婚纱摄影公司与广告公司主要需求平面设计的人才,对PhotoShop和CorelDraw要求较高,并要有一定的美感;对电脑公司而言,学生要掌握电脑的组装与维护,还要会网络布线技术。我校针对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在积极地调整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
二、加大软硬件投入,提升专业实力
课程设置的优化,加大了专业课和实训课的开设,可能会导致一部分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训场所的紧张,此时学校必须舍得投入,通过师资培训和硬件设备的投入来提升专业实力。
1.师资培训
职业学校绝大部分专业课的教师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更是寥寥无几,作为职业学校每年都应该拿出相应的经费让教师外出培训或进厂实习,鼓励专业课教师考证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教师有了实践经验,教出的学生才会更实用。如果教师仅凭借着书本去教学生,使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脱节,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就很难被企业录用。
2.实训场所的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实训场所,机房建设必须达到上课学生每人一台电脑,要有教师机,并装有网络教室,这样教师上课才能自如地管理学生并传授教学内容。我校机房用的是天寓电子教室,学生端采用了“断线锁屏”设置,这样可以防止教师在上课时学生玩游戏的尴尬。管好、用好实训场所,才能使计算机实训课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
三、加快校本教材开发,强调实践主线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通过对我校计算机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我们学校使用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规划教材,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教材缺乏指向岗位需求的针对性
企业最需要的是与企业“零距离”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之后即能直接上岗,没有或缩短了过渡期或适应期。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现有的教材没有考虑企业的需求,针对性不强。
2.各门教材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互无干系,缺乏沟通综合
学生学习的是单个分散的知识,缺乏知识的综合过程,学生就业后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综合性问题。
3.与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书的缺乏
教材往往只有教师讲解的案例,没有学生上机训练的案例,学生只能一味地模仿,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在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编写中明确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践为主线,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我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在计算机专业校本教材编写中,我校通过以案例、任务驱动、项目实战等模式来编写教材,每一个案例、任务或项目都是指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其中每一个案例包括任务需求描述、完成效果、案例分析、技能要点、案例的.实施(操作演示)、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技能小结、学生上机练习8个方面。在校本教材编写中我们还穿插了一些项目实战,模拟企业的制作流程。由于校本教材以实践为主线,案例围绕岗位能力要求,目标明确,因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大大提高了。
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教与学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应摒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重教法,轻学法”“重讲授,轻操作”“重理论、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例如,教师可利用教师机边讲解边演示,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模仿练习;也可直接明确实践任务,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交流,教师在课堂中巡回指导,时刻注意学生在实践时所出现的问题,起到引导和提示作用,对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再统一强调讲解。总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并将其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与各类电脑公司、婚纱摄影公司、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与企业大胆尝试共同完成课程内容,这样不但为企业培养了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的机会,也可以使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得到保障、落实和发展。比如,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学年在学校完成相关的基础课,第三学年就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设计生产中去,全面锻炼学生的配合协作、语言表达、适应社会能力及独立解决设计项目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进了教师与企业的沟通,更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有的放矢。
总之,我个人认为,要想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就要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与学生的就业环境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制订出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升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小辉,吴昊。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4)。
[2]杨晓宇。职业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大众文艺,(9)。
法学教育应培养治国型人才 篇7
刘彭芝校长是一位在基础教育一线奋斗了40多年的教育家, 以“世界眼光和未来的眼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她的引领之下, 人大附中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人大附中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型教师, 努力创造了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将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实现了“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的办学目标。至今, 人大附中已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引领者。教育家情怀是一种对教育的责任和担当——这是刘彭芝校长最宝贵的东西, 也形成了刘校长基地的培养特色。
刘校长基地培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校长, 以她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践行着“为上海卓越校长贡献毕生力量”的承诺。《上海师资培训》上刊出的刘校长为学员做的主题报告“中国情怀世界视野有因有革返本开新追求卓越勇于担当”, 这些关键词阐释了她作为一个教育家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和实践, 是其“熔铸中外精华, 坚持综合创新”教育思想的具体表述。这种教育精神, 尤其是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青年校长的成长是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
因为敢于担当, 刘校长基地始终把国家教育战略——“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培训的主题, 刘校长为此探索、实践付出了几十年心血。“把握时代精神, 回答时代课题”, 这是刘校长基地的第二个主要特点。“创新人才培养”像一根红线贯穿培训研修的全过程。今年两会,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 并且指出,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必须从创新人才入手, 谁拥有创新人才, 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据说, 上海“科创中心”5月出方案, 所以, 上海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上会意义更大。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努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 集体披坚执锐, 攻克难关。基地的研究对我们校长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由于创新人才培养是全球战略研究命题, 刘校长基地研究的第三个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仅人大附中全开放, 和盘托出, 本次培训数学组、物理组全部参与, 而且在国内、在世界教育平台上寻求挑战者, 培训研修期间经常有要员专家名流参与, 开展国际交流。因此, 刘校长基地创建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传递出中国教育的声音。
在此, 我对在基地继续学习的校长提几点希望。
其一, 做学高身正的典范。这是优秀校长必备的条件, 也是“双名”基地的首要任务。校长要传承教育精神, 本着“人生为一大事来”的理想, 以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教师、学生。
其二, 做改革创新的典范。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有许多新的命题, 各位校长要在刘校长的带领下把“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这篇文章做好, 期待在结业典礼上能够看到成果。刘校长基地在人员组合上有优势, 从幼儿园到高中, 形成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链, 有利于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难题。
法学教育应培养治国型人才 篇8
关键词:反思型人才培养模式;小学语文;高等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23-03
从2001年到现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已进行十年,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不仅要求教育主体有热情与勇气,而且能够谨思与明辨:即要开拓前进又要回首检点”[1]。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文学素养、学习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缺陷日益明显,已经影响到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反思型教学既能帮助教师有效提升教学效益,又能促使教师更为自觉地了解更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解决新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技术型教师而言,反思型教师能够更加理性地审视教学实践,通过致力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教育问题,自觉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使得教育教学过程充满智慧与创新。与在职教师相比,职前教师的可塑性更强。因此,在深入研究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与长期性,为了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在职前阶段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以促使他们入职后能迅速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并为其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动力,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由于尚未入职,师范生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难以直接催生教学反思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反思能力的生成。因此,在反思型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大学教师示范、激活缄默知识、强化教学实践、加强交流与研讨等模式建构反思实践共同体,强化师范生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培养其反思习惯,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
一、示范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将无法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观、学生观,归因于高等师范教育中鲜有大学教师进行示范。这就势必要求大学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融合于高等师范教育中,以研究、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具备反思习惯与反思能力的大学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准教师。因此,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必须重视大学教师的反思示范。教学前,为了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加强教学的遇见性,大学教师应该根据总体教学计划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及弹性,是否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大学教师应当反思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如何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后,大学教师应结合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等内容进行综合反思与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师范生演示反思过程,探讨反思心得,分析反思技巧。通过大学教师的示范,初步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师范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大力开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养成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学、研、教合一的专业生存模式”[2],而且能夯实师范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大学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展现出的主体道德意识、情感和思想的开放性,对事业的责任感,专业成长的自主性,以及丰富的反思技能都将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入职以后成长为反思型教师提供学习的榜样。
二、激活
这里的激活主要是指激活长期沉淀于师范生头脑中的关于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所谓缄默知识是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地图、数字公示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把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3]。缄默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支配着整个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师范生虽未入职,但毕竟已经接受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并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着大量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缄默知识。师范生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所学习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显性知识的传授。如果缺乏对于缄默知识的揭示、分析与批判,显性的教育理论就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向导”作用。这就直接导致新教师入职以后,无法将师范教育中学习的教育理论内化为直接的教学实践能力。然而,缄默知识本身具有两极性,“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4]。因此,在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刺激与挖掘师范生的有关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积极“缄默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对缄默知识进行检讨、修正、批判,促使缄默知识不断地向显性知识转化,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元认知水平。例如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大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师范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最为成功的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等方面对自己的启发。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对师范生缄默知识的激活,将职前教育从外在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灌输转变为内在教育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发展。
三、实践
师范生由于缺乏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历,因此,在职前教育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模拟教学并配合见习、实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反思需要,发展其反思能力。
(一)微格训练,模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第一步,组织学生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针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不同课型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引导师范生通过分析教材,在仔细体会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融合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步,进行课堂教学的模拟。第三步,首先由讲课者对这堂课进行自我反思,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模拟课堂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课程理念与模拟课堂实践进行比较,着重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否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等问题。第四步,组织学生观看同一课型的优秀教师课堂录像,引导学生反思优秀教师在处理该类课型时与模拟课堂在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方面的异同。第五步,引导师范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学习经历,透过纷繁复杂的课堂教学现象,反思其中蕴涵的教育学原理,总结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微格训练,提高师范生针对不同课型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强化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促进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过渡与融合。
(二)教育见习
在教育见习环节,组织学生深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境中。一方面,引导师范生仔细观察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鼓励学生与小学生进行交流,直观感受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师范生观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感受、疑问以及思考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教育见习,帮助师范生直观感受小学语文的 “教”与“学”,初步体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趋势。通过教育见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交流反思模拟教学与现场教学之间的差异,为教育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育实习
在教育实习环节,师范生要深入了解小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具体领悟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强化语文教学能力。在指导师范生获得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师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范生实现从受教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在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师范生主动反思如何将教育教学理论内化为教学经验与技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用新课程理念,从而完成从教学理论的理解到教学实践的过渡。通过教育实习,帮助师范生在进一步理解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反思与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而达到提升师范生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目的。
通过微格训练、教学见习、实习,师范生能够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直接催生反思需要,促进主动反思的形成,发展反思能力,从而为其入职以后成为反思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四、研讨
教育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想法,而且还能提出实践的多种可能性。因此,在师范教育中可以采用选修课、学术讲座等形式向师范生讲授反思性教学理论。在反思性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成的、已有理论的学习,教师尤其要注意围绕案例、问题、项目展开教学,具体剖析反思在名师成长经历中的作用,为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提供鲜活的经验,以此激发师范生的反思热情。同时,在师范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真切感受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带来的学习兴趣的提高。
研究表明,“如果给予反思性谈话和写作的机会,职前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和特征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获知自己如何思考以及如何把握思想通过言行传递给他人”[5]。除了常规课堂的反思性谈话外,师范生还可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与教师、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重新回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研讨会上,师范生与师范生、大学教师与师范生,以及师范生与一线教师之间建立反思实践共同体,分享彼此的经验与知识,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角度反思如何将教师的个人成长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相联系。建立在坦诚、和谐、平等基础上的群体交流,有助于消除个体在反思过程中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能有效激发反思的积极性,减少反思中的偏差,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实现反思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反思共同体的成长。
“反思性写作”包括教学日志、案例分析、科研论文等形式。“反思性写作”的内容广泛,既可以是对具体教育教学事件(问题、经验、体会)的总结与反思,也可以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剖析。在培养反思性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大学教师要引导师范生从不同角度不断追问教学事件、教学理论背后的教育意义,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反思性写作作为一种自我对话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师范生反思热情,培养其反思能力。如果将反思性写作的内容上传到互联网上,引发更多人参与到讨论中来,便能建构起超越时空局限的更为广义的反思实践共同体,从而将反思推向系统与深入。
小学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师生形成交互性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建立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观、知识观和教学观。而在职前教育阶段实行的大学教师示范——激活缄默知识——强化教学实践——加强交流与研讨中建构的反思实践共同体的培养模式,实际上也体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从被动接受式的认知活动走向交往、对话与合作,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关系的发展趋势。反思实践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师范生将理性认识与实践认识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范生一旦习惯对各种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动背后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具备一定的反思判断能力,当他们入职以后就会以更敏锐的目光观察课堂,用更具批判性的头脑去反思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教学反思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标签’,而是教师工作、生活的一种状态、一种方式、一种精神”[6]。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反思型教师培养从职后向职前推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培养反思型教师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在职前教育阶段,努力营造反思氛围,大力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促使其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相统一,成为自身教育知识的建构者,无疑将为其入职后成为反思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反思性教育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07,
(3).
[2]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课
程·教材·教法,2007,(12).
[3]M.Polanyi.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12.
[4]Stemberg R.J & Horvath,J.A.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Researcher and perspec-
tives[M].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9:236.
[5]Osterman,K.F.& Robert.Kottkamp.Reflective Prac-
tice for Educators:Improving Schooling Though
Professional Develepment[M].New York:Corwin
Press,1993:271.
[6]王恩惠.教学反思的失真及回归本真路径[J].中国教
法学教育应培养治国型人才 篇9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7月11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录取协议的签订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的伤害,也就会对社会诚信体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B. 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情况了解很少,只能依靠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以及尖子生的去向来对大学进行判断,这使得高校热衷于“掐尖”。
C. 虽然说考分排名并不能完全直接地反映考生素质的高低,但是在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的情况下,分数这个规则目前是不能改变的。
D. 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名校都热衷于“掐尖”。而 这种选优行为又反过来加重了应试教育。
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 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 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 方法。
C. 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 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E. 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培养 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9. 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7. D 试题分析:原文有说:“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
8. BE 试题分析:A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例句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进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项,“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D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式。
9. 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 不能被录取。④对社会诚信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法学教育应培养治国型人才 篇10
当前,创业活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然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创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许多中外优秀企业却是人才难求,敢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仅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左右。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高校教师能够借助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契机,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将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人才。因此,高校教师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创业、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和意义
关于创业,迄今为止,理论界尚无统一的定义。由众多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提出的创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通常所说的“自主创业”。广义的创业,包含通常所说的“自主创业”和“岗位立业”两方面的内容。“自主创业”是指个人设立公司、开办企业等个人色彩较浓、个体性行为较强的创业活动;“岗位立业”是指个人在集体的某一岗位上,按照岗位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而努力的创业活动。当前,政府相继出台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目的在于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最大限度地引导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当今发达国家存在着两类不同的培养目标:与狭义的创业相对应,创业教育以培育企业家为目标,强调对机会的追求;与广义的创业相对应,创业教育以培养人的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为目标,强调注重个人的能力。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和财富梦想,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热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促进大学的创业文化建设和创业型人才培养。
二、创业型人才的概念、特征及培养要求
创业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备一定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能够发现创业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去抓住机遇的人。关于创业型人才的能力和个性特征,专家学者的描述并不一致。其中,美国吉丁·马克曼和罗伯特a.baron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四项共同的个性特征:自信心、对机会的判断能力、坚持的精神、人力资源资本,并认为越接近这些个性特征者,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美国的唐·多曼提出了创业者的五种人格特征:愿意冒风险,能分辩出好的商业点子,决心和信心,壮士断腕的勇气,愿意为成功延长工作时间。而我国中华英才网的总裁张建国认为,创业企业家的基本特质有三点:情商高,他知道怎么样去为人处事,怎样协调好内外部的关系;智商高,他知道怎样发现机会,怎么提升理念,如何突破难点;胆商高,他敢于冒险,别人不敢做的东西他敢去做。
高校着力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创业精神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时代呼唤大量的创业型人才。目前我国严重缺乏四种人才:创新型的科技开发与学科带头人;持续开拓创新的企业家;高级经济决策战略型人才、高新技术应用人才、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和法律人才;具有现代智能结构的复合型人才(经营型科技专家、智慧型企业家、学者型官员、务实型经济学家)。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缓解就业压力呼唤创业型人才。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年大概只能提供1100万个就业岗位,年度就业岗位缺口在1300万左右。但从现状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依然薄弱,绝大部分毕业生仍旧按传统观念选择就业,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真是相差甚远。如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已达20%—30%。因此,我国高校应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具有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的创业型人才。
三、高校教师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作为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确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单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因此,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面向“大众化”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基本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创业将专业知识与技术商业化的能力;二是面向“特殊群体”培养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掌握创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企业家。而教师作为高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与学生走得最近,对学生影响最为直接,其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自然最为重要。
1.做学生人品的塑造者。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阳光。”培养创业型人才,教师首先要做学生人品的塑造者。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能力合格的人不一定是上品,而人品不合格的人就是危险品。现代社会,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到处都是,但才能卓越且人品过硬的人却是鲜见。好的人品素养具体表现在:忠诚,敬业,主动,负责,注重效率,善于沟通,积极进取,合作,低调,节约,感恩。大学生不管将来是立业、还是创业,都得磨练做人的品格,重视人品的塑造与提升。
2.做学生梦想的点燃者。哈佛大学拉克教授说:“创业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件极具诱惑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在国外,理财和推销是作为基本技能从幼时就开始培养的。而在中国,即使是在高校里,创业教育要么很不系统和全面,要么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难怪清华大学王乃彦院士感慨地提出,“挑战杯”比赛最重要的是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欲望和精神。因为,从大学生个人来讲,想不想创业、能不能创业,很大程度上讲是个观念问题、思想问题。培养创业型人才,教师的作用关键在于“授之以欲”,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让学生了解学校身边的创业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学习激情,引导和管理好学生与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做学生创业梦想的点燃者。
3.做学生个性的尊重者。创业者的个性素质修养主要包括独立性、好强性、求异性、进攻性和坚韧性等五个方面。纵观创业史上创造奇迹伟业之人,无一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高校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和鼓励学生培养个性,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轻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学会理性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4.做学生自信的欣赏者。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凡是大学毕业的人,其智商都是够用的,因而其职场升迁竞争的焦点就是情商。然而,现在的教育仍过于强调教学生专业技术,而对学生如何坚定成功的信心引导不够。因此,高校教师面对学生创业方面产生的心理困惑,要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鼓励和帮助其坚定成功的信念,要做学生自信的欣赏者,欣赏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善于发现、欣赏并放大学生优点的老师才是最优秀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创业者面对的更多的是困难和挫败,而不是成功;在面临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打击时,创业者依靠的是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不达目标誓不摆休的信心和勇气;成功创业的人,一定是拥有信念、懂得感恩、乐观积极、人格独立而健全的人,一定是对于家庭、集体和社会能承担责任的人。
5.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实践证明,创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高校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以便他们“懂哪行做哪行”,更好地驾驭市场;让学生知道创业教育涉及的不仅仅是“如何创办企业”,更重要是让他们具备将来立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此外,未来一个人的成功将不再取决于他已经知道多少,而是看他能否学到更多。大学生可以不自主创业,但不能没有创业的意识,具体包括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等。
6.做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能力。一个创业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他既可以选择凭借自身的实力去寻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也可以选择走自主创业之路。然而,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中国大学生仅有10%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因此,高校教师要做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者,着眼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驾驭市场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7.做学生习惯的引导者。习惯养成是影响一个人未来成败的细节。高校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从学会料理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规范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行为做起,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做到任何时候做任何一件事都能够保持一种激情,当机遇悄然而至时,能够准确把握、牢牢抓住。○
参考文献:
[1]曾春水.大学生创业教程[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粟丽历.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人才,2010,(6):66--67.
[3]郑其绪.论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5):12--13.
[4]易自力、任湘、王慧.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探析[J].教书育人,2008,(3):66--68.
[5]孙纬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7—60.
[6]盛群力.创业教育要贯穿整个教育领域[J].教育与职业,2008,(19):20.
【法学教育应培养治国型人才】推荐阅读:
法学人才培养模式06-17
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06-19
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换届选举 - 中南民族大学--培养民族人才10-19
人才培养教育05-13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06-29
人才培养下高职教育10-29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09-26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06-15
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07-26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