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2024-06-15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精选12篇)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篇1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 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 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培养审美情趣,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 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 从年仅十岁的孩子们口中听到的是“伤不起, 真的伤不起”等旋律, 可见, 对音乐知识的了解, 对音乐技能的掌握, 他们依如当年的我们。

一、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近年来, 高师音乐院校扩大了招生人数及办学规模, 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中学音乐教育的师资。

(2) 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入不足。在我们调查中发现, 现在许多中学音乐教学设备简陋, 经费投入较少, 从音乐教学的需要出发, 设备更新缓慢。

(3) 音乐课课时不足且常被主课占用。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音乐课为中小学必修课, 每周至少两个课时。中学音乐课的开课时数明显不足。

(4) 部分音乐教师教法陈旧, 专业素质较低。由于专职音乐教师的短缺, 兼职教师便填补进来, 但兼职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 音乐教育理论水平低, 教学能力差, 许多学校把音乐课仅仅当成唱歌课, 大大削弱了音乐课的功能和作用。

二、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音乐教育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

目标是否实现的评价。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要体现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维目标, 考核学生的参与性、合作性, 以及学生在思想觉悟、道德意识、学习态度、法制纪律观念等方面的收获。因此, 从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和多角度的考核方式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

(1) 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载体的多方位特点, 决定实践考核评价的主体不一定是思政课教师, 可以综合听取班主任、辅导员、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社会实践单位、社会调查单位等部门的意见, 形成对学生整个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的总体评价。学生参加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活动情况不仅作为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 同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 作为对大学生德育考评的重要指标, 在学生党员发展、学生干部选拔和评优中成为重要考核依据, 也可以作为毕业时就业推优的重要衡量指标。多元考核评价主体, 不仅使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得到了有效的引导和监督, 也对学生的实践成果给予多方面的肯定, 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

(2) 完善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方式。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适合与否, 直接影响实践效果, 因此建立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只注重社会实践总结、社会调查报告、实践课业

(2) 音乐课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

(3) 大部分中学音乐教师, 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专业水平低, 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4) 缺乏检查监督。

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教学的水平高低, 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 抓好基础音乐教育。

三、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构想

(1) 转变中学音乐教育观念, 改变音乐教育模式, 树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观。

(2) 整顿流行音乐主导中学课堂之风, 创建规范的中学音乐课堂。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流行音乐。要解决流行音乐主导中学音乐课堂问题, 关键在于音乐教师。 (1) 提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加强中学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及硬件方面的建设。尽管这几年我国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 招生大幅度增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然而农村中学这个大市场却很少有人光顾。在硬件建设方面, 要加大音乐教学设备的投入,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 需要必要的音乐设备。

总之, 要提高中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激发中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保护我国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音乐, 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培养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贵州省遵义县第五中学)

等单一总结性评价, 往往忽视了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方式方法、实践的认知效果缺乏了解和考核, 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缺少交流和反馈, 不能充分全面了解学生、评价学生, 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因此, 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多角度考核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实践总结报告的质量等内容。

总之, 探索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是当前高职院校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点, 通过实践教学原则的把握、内容的拓展和考核体系的健全, 使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接轨, 达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 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支撑, 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篇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极大地震撼着传统学校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原来稳定的结构形式,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进行学习评价?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试图从教学教育模式的定位进而更新教师素质和教学评价策略的角度进行探索,以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教学模式概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指导思想:它是建立各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指导下提出来的。②主题: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主导着教学模式的形成。③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使得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有几个隐含的因素:④目标: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使主题具体化,也是主题或教学活动前进的方向。⑤策略:不同的教学模式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⑥内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方法。⑦评价: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其主题、目标、程序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过程中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至于模式中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概括起来,世界目前流行的总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教师中心模式”),一种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学生中心模式”),还有一种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教师学生双主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授式,其结构“讲、听、读、记、练”,特点是解释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因其易于为教师掌控教学节奏,课堂知识输出的容量大,“教”的效率高而被许多教师采用。而有人认为这种模式抹杀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现代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目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本质也是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一味强调学生这一“主体”,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失去方向,导致走入学习的误区。

本着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本着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需要,我们的教师是不是也应该思考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变革和重建呢?因此,我认为现代教学应是“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统一。实施“教师学生双主双效教学模式”.“双主双效教学设计模式”是介于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模式之间,其主要是在保留“传递-接受”式教学活动进程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积极利用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人与机、人与人交互中让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探索,发现,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既在必要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以及对学生加强品德、人格和情感的教育,又在更多的时候,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由此可见,这种模式是符合信息社会对于培养人才的需要的,是应该提倡的。这种双主模式的形成,不但没有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双主双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普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学校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已普遍运用,从早期的录像机加电视机的电视教学到今天的大屏幕投影、计算机网络、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等丰富而多样的辅助手段,仅就单一的一地、一教室而言,在功能上已十分强大。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将这样功能丰富的教学辅助手段与成都七中远程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仅能突破距离与空间障碍,又能充分发挥不同地点、不同设备各自强大功能的远程教学网络.所以除了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的研究.那么双主双效在远程教学中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呢?

首先,在双主双效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但要继续当好课堂上的传授型的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导师。要懂得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与探索;懂得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懂得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辅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懂得教导学生完善人格、健康心理,养成高尚的品德。

其次,教师要成为“双主双效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远程教学不是像电视大学一样只要看到教师的影像,白板黑板上的文字就万事大吉,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学应该是双向的,不但教师需要表达,而且应该给学生提问与发言的机会。为此教师除了提高对教学模式性质的辨别力外,还有就是要掌握模式设计的技能和技巧.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应用成都七中优秀的教学资源,认真设计和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多姿多彩地展现给学生,教师的大部分精力不应该放在如何学习使用复杂的设备上,而是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要允许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由教师对学习结果进行及时检查。教学材料及学生的作业可通过媒体,网络、通信等系统以文本、图形、声音,甚至还有一些视频内容的形式实时呈现和传送。

另外,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学者,即学习研究者。在“知识爆炸”、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育领域的各种巨变也在所必然,教师要胜任本职,就必须不断地研究本专业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知识新思想和新问题,不断地充实自己。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教师要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远端教学各种有关的信息与知识,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技能包括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也是教师能力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双主双效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对学知能力的综合评价,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视频网络式的教学模式,从学习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二个阶段。

⑴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平时作业、自检自测、期中测试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测评或对学生学习课程的阶段性评价。平时作业。课程平时作业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训练,强调教学过程的监控,既为了使学生巩固知识,也是作为教学反馈的手段。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科课程平时作业的完成,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对作业的认真批改,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在场讨论、在线讨论、双向视频讨论、BBS等进行处理。自检自测。自检自测是学生通过自检自测题或期中测试题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和评价的过程。通过自检自测题,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予以解决。学生除了通过课程教学平台的自检自测进行自我评价外还可通过期中测试来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⑵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习活动的总体评价。作为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起主要作用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终结性评价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远程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评价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有利于扩大评价信息的来源渠道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教学中的主体包括学生与教师,根据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形成不同主体之间的三种评价类型和评价信息来源.⑴ 学生自评。即自我评价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自己给自己打分。应用的方式有很多如提交学习小结、写学习心得体会或者填写“自我评价”问卷表等。学生自评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和反省学习过程的机会也给教师开展教学和辅导提供一个重要参考。

⑵ 同学互评。即在同学之间建立一种开放的、互价的范围也不要求学生对班”上每一位同学进行评价它是基于启发式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机制是建立在同学之间充分信任、互相学习和共同促进的基础上提出真心的帮助。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时空距离带来的心理压力的减少使开放和互信的评价得以实现。具体来说可给评价学生一个可自由选择留名方式可以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用户名、也以不留名。从而彻底解除了学生在相互评价时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

⑶ 教师评价.在网络中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他既是学习者的辅导员又是学习者的学习伙伴,还是咨询员和学习顾问。因而,教师应利用这种复合身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和引导使教师的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器和指南针。教师评价可以是事件驱动,如学生得到一次奖励教师就可借此奖励给以评价,学生在激动之余又添一份信心,也可以是信息驱动,如在查看了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后给出一次小结性评价.还可以是任务驱动,如期末考评给出整个学期的评价。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篇3

1.教育部应像设立幼师、师专、师大院校一样,在全国调整一批职高、中专、高职、甚至大学,改办成老龄化社会管理院校,设置与之相关的专业,如老龄化社会管理、老年产业化管理、老年人口管理等,加大培养各层次、各专业老龄化社会管理人才。

2.在现有职高、中专和大学中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毕业后进入社会各层次老年管理岗位。在各类医学院校增设相关养老护理、保健和医疗专业,毕业后充实到各级医院,特别是农村、厂矿、社区医院。

3.加强社区养老护理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养老服务队伍。政府出资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城市就业培训,实行岗前培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家庭进行有偿服务。

此外,政府工作重心下沉,适时扩大社区机构设置,要加强宣传和广泛发动,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让中华民族爱老、敬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和发扬。特别要挖掘老年人群自我教育、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优势,互爱、互学、互助,形成专业化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篇4

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学校因素。一味追求高分,升学率,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发展。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学生的管理、校风、教师的素质、言行、工作方法、态度、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因素。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如:网吧、游戏厅等。目前,有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受大学毕业不好找工作的影响,而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3)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将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不少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放任自流,这样就造成孩子我行我素。

(4)自身因素。基础差,自制能力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等。

二、实施有效的对策

(1)用爱架起老师和后进生之间的桥梁。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转化他们的前提,每个学生都需要同情和爱护,当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爱不仅能引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只要你走进他们的心里,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付出就有回报。在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 因为他们自制力差。

(2)用表扬鼓励法激进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他们也有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放下对他们的偏见,用一颗平常心去审视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就加速了他们进步,善于发现他们微小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进步和改变让你吃惊。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篇5

首先八维教育专业的不断拓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专业需求。随着北京八维教育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现在整体的业务范围不断的扩大,逐步的形成了由网络工程、软件工程、3G软件开发以及动画、广告、环境艺术专业构成的一个完善的产业格局,更多的学生可以选择到自己想要从事的专业从而进行深入的学习。

其次得益于八维研究院的专业研究经验为八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八维研究院通过长时间对教育和产业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关的专业研究成果、经验,在这样的经验支持和引导下,为之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它依然在教育市场中“不倒”的原因。

最后八维的教育使命促使八维不断的改革创新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专业的指导。北京八维教育的教学使命是“创新教育、引领未来”,在使命的不断指引下,八维不断的创新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培养更加专业的教师团队等等,让每一位选择八维教育的学生能收获切实的“成绩”。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篇6

学校始终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组建“中学名师培养实验班”。2009年“中学名师培养实验班”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2013年,学校在18个教师教育专业建立了卓越教师实验班,与3个省辖市的教育局、30所中小学(幼儿园)、4个市级教研室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

一、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学校基于基础(学前)教育对教师的需求由数量增加转向结构性不足和对优秀教师需求越来越多的基本判断,从2009年开始提出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转型:由为基础(学前)教育培养合格师资调整为为基础(学前)教育培养优秀师资,构建了多样化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本科师范生,采取了“学习、反思、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内,18个教师教育专业制定了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开设了18个卓越教师实验班,每个实验班20人左右,独立编班,动态管理,全面培养,个性发展。教育硕士构建起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服务为导向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为中学培养学习能力强、教学能力强、教研能力强的一流师资。学前教育专业实行了“理念先进、知识广博、能力全面”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创办了国际核心课程实验班和五年制实验班,服务、引领学前教育。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践行了合作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有机贯通,互动合作,培养学生成为教育信仰坚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智慧卓尔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艺术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反思完善能力的发展型人才。

二、“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学校教师教育新培养模式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师范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教研院所、教育行政部门各自的优势,实现了教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需求的互动共赢、合作育人,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在2008-2012年河南省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学校连续5年获得团体一等奖。师范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高于其他毕业生8个百分点;高质量就业率达69%,其中考取硕士研究生27%;通过招教考试、特岗教师等方式在教育行业就业达到42%。在学科专业竞赛中成绩突出,近三年来,实验班的学生有30人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70人获得二等奖;80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20多人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300余人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软件大赛、全国师范技能大赛一等奖。

2008年,学校开始在嵩县探索顶岗实习支教,以实习支教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2010年,顶岗支教扩展到洛阳10个县区,并首次派出40名学生在新疆哈密地区顶岗支教。由于顶岗学生热情高、能力强,受到受援学校的欢迎。2014年,在洛阳、三门峡两市及周边地区支教学生有1000余人,到哈密地区支教的学生突破100人。

三、“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举措

1.建立教师教育联盟

教师教育联盟构建的思路是:围绕基于教师成长成功的理念,以师范学院为主导,以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为核心,构建四方(高校、中小学、教育局、教研院所)同向、互动共赢的教师教育联盟。联盟各方参与人才选拔、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参与课程资源建设、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参与人才培养评价。联盟包括四个层次的合作:一是建立学院与市、县(区)教育局的主导联盟,负责顶层设计、与中小学和教研室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二是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名校(园)长指导联盟,负责指导、支持教师参与教师教育培养,管理实践基地建设;三是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名师主体联盟,负责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开发与授课、实践教学和学业评价等;四是建立师范学院与教科院所引领联盟,负责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研究,以及教改项目实验推广。

2.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导师委员会

在教师教育联盟的基础上,成立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授、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名师、教育局和教研室人员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教学资源配置,负责整体规划、组织教学改革与政策协调。具体由教务处统筹协调,负责实验班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在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下全面实施实验班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导师委员会由教授、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名师、教育局和教研室组成,负责品格与理想、治学与学业、教研与写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

3.构建社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成立由师范学院、教育局、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名师组成的人才培养评价委员会,从课程学习、实践教学、教研过程、就业质量、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实现职前培养评价与职后成长评价的贯通,为修改职前培养方案、职后培训成长提供全面的信息。

4.构建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数字创新平台

学校投资800万元、协调单位投资60万元,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依托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与教育局、中小学(幼儿园)、教研院所共同搭建教师教育远程学习平台、教育见习实训平台、点播式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平台(中小学、幼儿园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和教研资源)、数字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网:包括培训实训、专家指导、自主训练、资源库、互动交流)、基础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远程培训平台(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互动交流)。该数字创新平台首先满足在校生学习实训需要,同时满足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实现资源共同开发建设、资源共享。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副院长)

护理教育社会智能培养之探索 篇7

一、培养高社会智能护理人才的重要性

社会智能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即一种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能力, 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护生的社会智能不但是指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 更是指为他人提供健康服务的能力[1]。

1. 推动现代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护理学不是纯自然学科, 是关于人的科学, 其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发展, 医学模式由单一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三维立体模式, 这对医学和护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医护研究和医护教育涉及的范围扩大了, 即从生物学、生理学向心理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延伸, 将科学技术转为社会活动;二是护理服务已从单纯的打针发药扩大到对病人的观察思考、沟通交流、关注倾听、保健与康复宣讲、避免护患冲突、减少医疗纠纷, 等等。由过去单纯的“见病不见人”的思维模式, 到现在以“人”为中心去解决“疾病”;三是对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促使护理服务从传统的由医院个体单纯服务型扩大到社区群体服务。由此可见, 护生社会智能的培养将是护理专业教学发展的方向, 也是推动临床护理工作及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 护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医乃仁术”, 护士不仅要有高超、娴熟的护理技能, 更要有心理学、礼仪学、人际沟通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才能更好地与患者、与患者亲属、与医生、与技术人员、与护士之间进行沟通, 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能从容应对。只有当护生具备了较高的社会智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娴熟的技能时, 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满意于人民。

3. 从容应对就业压力的挑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就业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个人社会智能上。日前, 大多数医疗卫生单位在招聘护士时不仅看重护生的做事能力, 且对护生的素质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此, 护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具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是一名合格临床护士的最基本要求[2], 而具备良好社会智能是护生求生谋职的基础条件。因此, 在这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必须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依靠个人能力和自我奋斗, 才能真正在就业竞争中取胜。

二、制约护理专业社会智能培养的主要因素

1. 从教育体制看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 导致一种片面教育意识, 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长期对立。护理教育也未能摆脱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 偏重于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基本技能的教育, 忽略了社会智能培养。一些护生道德修养偏差, 文明意识偏离, 情绪精神脆弱, 人际交流淡薄, 自我中心较强, 追求经济价值, 等等。这些都严重背离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

2. 从课程体系看

由于护理教育长期以来受生物医学单一型模式的影响, 对社会智能培养的认识不足, 使得课程设置面窄, 多局限于专业知识。一方面,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入发展和人类健康理念的改变, 旧课程体系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模式;另一方面, 由于繁重的生物医学课程的挤压, 医学人文等课程往往少列或未能列入课程设置中。

3. 从个体素质看

由于学科界限明显, 人文知识面狭窄, 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普遍较弱, 处理问题缺乏果断性和灵活性, 等等。由于社会智能不高, 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作风, 这不仅不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 也阻碍了自身成长和发展。

三、护生社会智能培养途径

护理学应当是自然、人文和社会学科的综合学科。专业教育和社会智能教育并不相悖, “学愈博则思愈远”, 这是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学校除了给护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护生的社会智能。

1. 合理设置课程, 把社会智能培养纳入到护理教育目标之中

良好的社会智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 也不是仅仅通过一两门单一人文课程的教学就能培养的, 它需要将社会智能教育长期贯穿于整个护理教育之中。因此, 要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学校要构建完善的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例如, 开设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及护士行为规范、人际沟通交流技巧、卫生法学、健康教育技术等课程, 扩展护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但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尽量减少重复内容, 让护生在学习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社会智能。

2. 以专业理论课教学为渠道, 渗透社会智能教育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医学知识的渠道, 也是育人的渠道。培养社会智能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是有限的, 而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关怀、人际沟通、道德法律、礼仪规范等各方面, 才是培养护生社会智能的关键, 而这一些恰恰就蕴藏在医学课程之中。所以, 要充分发掘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人文科学资源, 各类课程的教师都应承担培养学生“济世救人, 仁爱为怀”的责任, 在课堂中渗透社会智能教育, 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智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让护生科学知识和精神道德和谐发展, 为形成高社会智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 以实验教学为载体, 融入社会智能教育

实验教学是培养护生社会智能的最好基地。在护理操作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加入社会智能训练内容, 如在角色扮演中, 护生操作前要问候患者, 解释将要进行操作的目的;操作中根据操作的进程嘱咐配合方法;操作后交代注意事项, 并感谢患者的配合, 等等。在以模型人为护理操作对象时, 护生应将其视为自己服务的真实患者, 给予其充分的尊重, 而不要随意摆弄, 甚至损坏模型。实验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工作, 只有在平常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才能将临床护理工作融入自己的日常言行之中。

4. 以社会实践为平台, 培养实际社会智能

社会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交往环境。鼓励护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对社会工作的观察和实际参与, 让护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有更多的体验与实践机会, 从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社会智能。

(1) 在校内可以让护生担任学生干部, 参与校内社团;兼任助教、助管、学生记者、毕业生就业助理等工作;组织护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学生管理等工作。

(2) 利用校外社会实践平台提升社会智能, 比如, 组织护生到医院、社区、老年院、空巢老人家做陪护工和社工, 开展清洁卫生工作、生活护理指导、营养膳食指导、社会调查、常见疾病的健康宣教、健康教育讲座、预防保健项目, 等等[3]。

(3) 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紧密平台, 组织护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科技类和专业竞赛类活动, 如举办急救技能大赛、护理技能操作比武、天使梦演讲等活动。

总之, 护生在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中, 引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既培养了职业岗位能力和协调能力, 又培养了沟通技巧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使实际社会智能得以完善, 从而减少护生从学校直接进入临床护理实习的不适应, 同时也能减少患者对护生因工作经验不足带来的不信任感[4]。

5. 利用临床护理实习, 完善护生的社会智能

实习阶段是护生职业生涯的开端, 护生与患者直接建立护患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 护生的服务态度、沟通方式、情绪调控、应急能力等社会智能的外在表现都会得到提升。护生可以通过临床护理岗位这一具体环境, 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境 (如轮科、转科) 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变化进行自我角色的重新定位, 从中不断检测和培养自己具体的社会智能。

“见症不见病, 非医也;见病不见人, 下医也;见人不见心, 中医也;见人能见心, 上医也。”一个好护士, 不仅有娴熟的操作技术, 更能从病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家庭环境对病人心理乃至疾病的影响上来服务。因此, 如何提高护生的社会智能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郭威, 张雪, 周利容, 等.261名护理本科生社会智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12, 19 (10A) :5—8.

[2]周利容, 万艳平.社会智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15) :95—97.

[3]周作霞.护理实践的社会情境构建与实践探讨[J].护理研究, 2012, 24 (01) :76—77.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篇8

一、公德缺失的状况

寂静深夜,手机短信惊醒梦中人,打开一看,原来是“二手车优惠广告”;新手初上路,贴上“实习”标签,望求车友包涵照顾,哪料屡遭别车;超市里,有人站在“请勿品尝”标牌旁细品慢尝……相信以上状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当我们困扰于生活中这些问题时,应该都会想到两个字“公德”。

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讲文明礼貌,不诚实守信,比如梁丽“捡”黄金案。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不爱护公物、损害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意识淡漠。比如,“醉驾”和“富二代飙车”成为了民众议论的热点。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中央二台2009年8月11日播出的节目—削峰行动:抚平宝宝的痛,让人触目惊心。“先天唇腭裂,先天性脑积液膨出,先天性脊柱裂,山西大量新生儿惊现先天残疾。环境恶化,水源污染,矿产非法开采威胁新生儿生命”。

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它处于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最低层次,它是敬业、奉献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昌盛发达之邦,所有文明繁荣之国,无不将社会公德培养教育放在治世重要位置。

良好的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我国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观;横觑欧亚诸国,今有西方文明,日韩中兴,经济腾飞,文明发达的美好现实。然则无不以修德养德,恪守公德,遵行公德作为治世基础、为生产发展的促进和保障。公德的建设、培养、教化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英、德等国不吝惜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巨资,使本国公德建设达到相当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意培养国民公德意识。

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则整个社会人与人关系就和谐美好,人人心情舒畅,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而且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与环境关系,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尤其是对于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公德的培养和教育

第一,整个社会要大张旗鼓营造一种氛围,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构筑起遵守社会公德的堤岸。政府要花力气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资,广开渠道兴办公德教育事业。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淳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使广大市民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形成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个外在要求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

第二,家长的公德教育势在必行。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家长作为一种行业的从业者,自然应当像其它行业的从业者一样接受必要的职业训练。鲁迅先生就严厉批判过“当父母不须受教”的旧观念,提出应专门为家长开办师范性质的学堂:“殊不知中国现在,正需父范学堂。”可是这些教育理念在国人心中的普及程度太低了。太多的父母自身道德修养有限,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少数父母忽略言传身教的作用,我行我素,根本不顾及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这样一个个儿童在家庭教育里边就没有养成遵守公德的习惯,长大以后坏习惯难以纠正。

第三,把教育者的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教育者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缓,全社会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拉响公德教育的警钟,教育者绝不能坐等自己被别人教育,而要主动学习,主动修养。我们不能等待先有一批达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们去培养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言一行可资效法,具有较高公德评论价值。教育者要与学校中的学生一道补上公德教育课,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活性碳”,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没有污染的社会。

第四,教育要以育人为目标,强调道德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来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从小学阶段至大学阶段,德育的地位一直很尴尬。因为现在中小学都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相对应的学科甚至在幼儿园都已经受到重视。德育不是必考,且无法考出真实成绩。于是学校阶段的德育教育成为鸡肋,地位重要,实际学生都无所谓。课程不受重视,行为自然也就不加约束。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思想政治可以考很高的分数,但行为散漫,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很低。

第五,加强公德的培养和建设除了需要“软”的道德教育外,还需要“硬”的强制手段:即由政府和法律所代表的硬性机制。在现代条件下,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制来维护,正义也要靠法制来伸张。法规是人们遵守社会秩序的有效武器,只有法制才能真正做到治恶惩恶的作用,并使遵守和维护道德的行为不至于付出太大的代价。但需要指出的是,把解决道德问题完全交由法律来承担,将导致全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放松。因此,只有将道德教育与法律结合起来,才能加强道德的“硬”度和威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必将使人们的公德意识水涨船高,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完美,从而真正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目标。

摘要:在我国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物质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本文由一些缺失公德的焦点事件开始,论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最后对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社会公德,缺失,重要,培养,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颖.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德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2):13-15.

[2]杨建国.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1):23-25.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篇9

一、社会改造主义社会理论的概述

社会改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从进步主义教育营垒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派别。它最基本的思想是社会的改造和变化并涉及教育的改造和变化, 而且社会的改造需要利用教育。在社会改造主义者眼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 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它主张包括:

1. 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学生中心课程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以及活动, 忽视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因而改造主义认为, 学校课程的价值, 最终是社会的价值, 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2.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 学生中心课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不是“改造”社会。改造主义也强调课程的经验性质, 主张经验是第一位的, 但却坚定地认为, 经验是团体的而非个人的, 所以改造主义格外强调的是团体经验。团体经验实质在于改造社会,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 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

3. 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

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夸大了儿童个人的自由, 主张把课程的中心放到社会现实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上。它主张课程应由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 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 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对社会改造主义理论的评价

社会改造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危机哲学, 它有着广泛的历史和理论基础。它实现了一种价值引领, 即告诉人们在危机的社会背景之下, 在价值多元和冲突的背景下, 应该如何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选择, 倡导人们将公众的意愿作为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之一。

但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改造的教育理论是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的。如其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过于肤浅;很多方面改造主义教育者对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存在着浪漫主义色彩;改造主义者对民主的观点以及相应措施的制定是不切实际的。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 它的兴起与衰落都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没有贡献就没有兴起, 没有极端就没有衰落。所以, 我们同样应当辨认地看待社会改造的教育理论。面对当今接踵而来、此起彼伏的社会问题, 教育在责难声讨中应该平静地作出反思。对于改造主义教育理论中闪光的论点, 我们的教育毋庸置疑是应该去借鉴和尝试的。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唇齿相依, 密不可分。教育是社会的教育, 其成败取决于社会及其发展水平, 而教育又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通过培养人而实现的。所以一方面教育目的的确要符合社会需求, 因为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个人,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的过程。而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 因此教育又要考虑到这些规律, 以此为出发点来确定教育的目的。由此应该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统一起来, 做全方位的、系统的考查。

参考文献

[1]单中惠.当代欧美十大教育思潮评述 (一) [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6 (4) .

[2]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张辉.美国改造主义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篇10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全科医学教育

2010年3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卫生部、教育部等制订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 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才资源要求。2011年7月,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我国初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 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这对坚持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院校来说, 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地方医学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充分发挥自身的医学教育资源优势, 全力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1]。

1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严重不足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 2010年我国拥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9.2万个,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3.3万个、乡镇卫生院3.8万个、诊所和医务室17.3万个、村卫生室64.8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共328.2万人, 其中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109.2万人。长期以来,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结构与分布不合理, 尤其是西部地区表现更为突出。以广西为例, 在卫生人才数量上, 2008年每千人人口拥有卫生人员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比例低36.0%, 每千人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比例低20.0%;在卫生人才整体素质上, 2006年广西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 具有本科学历者仅占总数的1.6%, 专科学历者占总数的17.4%[2], 2010年, 具有本科学历者也仅占其总数的6.7%[3]。

再看看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上海。2010年上海经过岗位技能培训的全科医生有4 229名, 是全国拥有全科医生最多的城市之一, 但按照每万人拥有3名全科医生的比例计算, 上海全科医生的“缺口”仍有近3 000人[4]。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温州, 2010年温州市拥有社区卫生技术人员5 905人, 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 413人, 无职称人员达3 914人。2007年底, 温州市仅有296人取得在职全科医师规范培训合格证书[5]。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 技术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和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基层医生的执业水平, 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 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意义

全科医学又称家庭医学, 是医务人员直接深入家庭向群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的、全面的、连续的指导与服务的一门新兴医学科学。20世纪60年代, 全科医学首先兴起于美国, 并相继在其他发达国家中推行, 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全科医学人才是为居民提供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人才, 通称为全科医生, 欧美等发达国家称作家庭医师或家庭医生。美国的家庭医疗学会对家庭医生的定义是:“家庭医生是经过家庭医疗这种范围宽广的医学专业教育训练的医生。家庭医生具有的独特态度、技能和知识, 使其具有资格向家庭中的每位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在2011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给出的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 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全科医学在我国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目前, 全科医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已确立, 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制度开始建立, 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已具雏形, 但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 全科医学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学人才, 其工作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领域, 为居民提供诊疗、保健、预防、康复等服务。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卫生的工作, 着力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但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 致使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环境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难以满足民众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从而造成了民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信任、不放心, 出现了城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 而基层社区诊所门前冷落的景象[6]。“社区医院的大楼建得再高再漂亮, 如果缺少了高水平的全科医生, 那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架子而已[7]。”据不完全统计, 所有到三级医院就诊的病人中, 只有50.0%左右的病人真正需要专科医生的诊治, 而其中80.0%~90.0%以上病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完全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6]。因此, 顺应社会需求, 加快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执业水平,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队伍, 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得以提高、卫生事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 同时, 这也能给我国医学教育提供难得的机遇。

3 医学院校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平台

目前, 我国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在职专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生的培养。通过对基层在职专科医生的转岗培训来培养全科医生, 这与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相一致。在美国, 要想成为全科医生, 除了需要经过4年的医学院学习培训外, 还需接受全科医生的培训项目。全科医生培训项目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 着重培养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 在培训结束后还要参加严格的考试才能成为全科医生。而英国全科医生的培养, 是经医学院学习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 在医院经过1年的临床训练, 然后再经过皇家全科医学学院为期3年 (前两年在医院, 后1年在社区) 的训练, 通过考试后方能成为全科医生。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全科医学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因此, 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方法, 建立多种形式的培养体系来培养全科医生, 这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医学院校, 应面向未来, 着手建立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体系, 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因为全科医学人才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这不仅需要掌握临床、预防、康复等医学科学知识和技能, 还需要拥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尽管目前我国有十多个省、市的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了医学本科的全科医学教育, 但还远不能满足民众的巨大需求以及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应有更多的高等医学院校加入到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的行列中, 研究和探索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全科医学是一门面向社区与家庭, 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全科医学教育并不是临床医学教育的简单化, 它是以人为中心, 以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为目标, 集诊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等于一体的教育。因此, 各高校应在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创新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校内各学科资源, 加强对全科医学学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指出:高等医科院校应以卫生需求为导向,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 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地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基层, 服务大众,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大量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离不开地方医学院校的全力参与。因此, 地方医学院校应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 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 研究和探索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整合校内外医学教育资源, 加强学科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全科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依托省级医学院校这一优质医学教育资源, 在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 及时加强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推进了全科医学的教育进程, 创新了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从而加快了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4.1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2009年1月, 我国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简称《新医改》) 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维护居民健康为中心, 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新医改》方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形成全方位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就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确向医学院校提出需要大批既懂得医学知识和技能, 又具备公共卫生知识、法律和社会管理等学科方面知识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这些人才主要面向基层, 为大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 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主阵地, 其培养的人才工作在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战线上, 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推动者, 是居民健康的保护人。为此, 学校在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的医疗方针政策以及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探索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平台的优势, 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科学研究, 为医学及诊疗技术的进步提供动力, 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知识源泉;发挥自身优势, 为基层培养和培训大批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

4.2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离不开全科医学教育, 全科医学教育是一项集临床、预防、康复和人文等专业于一体的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 我院大力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医疗卫生政策, 了解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进展情况,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已有8项省厅级、校级研究课题获批准立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强了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其团队建设, 遴选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开展全科医学教育, 我院专门配备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及流行病学等专业教师, 并不定期地派教师参加省内外全科医师学习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鼓励临床教师承担全科医学教学任务, 开展全科医学科学研究。我院从2010年开始增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 (全科医学方向) 专业。

4.3 加强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 积极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我院建立了由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见习教学、临床技能培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创新科研等共同组成的实践体系, 减少了理论课学时, 并使理论课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达1:0.7。我院充分发挥校本部和附属医院的教学资源优势, 加强了对基础和临床知识的融合。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 我院就对学生进行了医学教育介绍, 让学生了解医学誓言并进行宣誓。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安排学生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家乡所在地的医院、预防疾控中心进行见习, 宣传公共卫生知识或进行社会调查;在大二时安排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社区医院、教学医院进行见习, 让学生进入临床一线, 接触实际病例并参与一定的社区保健宣传, 了解医院运作, 感受医生职业, 体验医生与病人的交流, 接受医德医风的熏陶。每年我院都以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省级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和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为载体, 强化临床技能训练和考评, 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4 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生

从2010年开始, 我院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定向免费生。对于全科医学方向的学生, 学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 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我院明确提出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在知识、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上都比较优异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基层的、适应现代社会健康理念的全科医学骨干人才”的理念。

在课程体系上, 我院以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为基础, 增加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和学时。

在教学内容上, 我院改变了传统以单门课程授课的知识传授方式, 通过以器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来组织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理论和实验教学,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 开始进入临床学习。临床学习拟安排三年半的时间, 前两年在“三甲”教学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学习, 以掌握各病种的诊疗方法;后一年半在社区医院、预防疾控中心学习, 以掌握卫生保健、预防等知识和技能。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我院主要采取全科医学骨干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小班化教学,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着重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使他们具有健康的理念, 成为基层卫生机构的领导者和创新者以及医疗卫生改革的推动者。

4.5 培训基层在职医疗卫生人员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整体学历层次不高, 高职称人员较少, 年龄结构老化严重, 专业不突出, 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 也是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信任、不放心的缘故。因此,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医生的专业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诊疗技术十分迫切。我院根据区卫生厅、教育厅的部署, 积极发挥学校医学教育资源的优势, 建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 为学校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镇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执业医师, 提供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全科医师骨干培训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以及资质认证等, 从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 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水平。

4.6 鼓励和引导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多年来, 我院始终坚持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方向, 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广大毕业生胸怀祖国、服务大众, 扎根基层、勤勤恳恳、心系民众疾苦,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是我国医疗战线的主力军之一。一直以来, 用人单位都对我院培养的毕业生评价较高, 认为他们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肯吃苦、勤奋有干劲, 且经过多年的历练, 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本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坚力量及骨干。

参考文献

[1]易鑫, 曾文俊.论全科医学及其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 1994 (6) :55-57.

[2]杨燕初, 覃汉宁, 周振座, 等.广西区域医学教育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4) :42-44.

[3]韦波.为后发展地区培养全科医学人才[N].光明日报, 2011-10-03.

[4]刘轶琳.全科医生社区“挑大梁”供不应求上海仍有近三千缺口[EB/OL].2011-10-16.http://www.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

[5]俞林伟.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8) :615-617.

[6]肖纯凌.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0) :32-33.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篇11

关键词:动漫人才培养;多个艺术学科支撑;“产学研用”结合;项目教学;双师型

一、我国动漫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高素质动漫人才的迫切需求

近十余年来,我国动漫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是动漫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及有关部委相继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对动漫产业发展进行密集型扶植,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动画片的生产和产量的增长,为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我国及有关省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动画片年产量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但相比之下,2010年我国动漫总产值仅有470.84亿元,与日、美同年动漫产值的2000多亿美元相比差距甚大。在我国青少年喜爱的动画片中,日韩和欧美的作品占89%,原创国产动画片的创意与制作质量可见一斑,动漫生产大国不等于动漫强国,国产动漫精品匮乏,产业运营失利,动漫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危及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文化安全。二是动漫高等教育超速发展。与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相对应,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众多高校和培训机构片面追求动漫类的“热门专业”,1999年时,我国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吉林艺术学院4所高校设置动画本科专业,12年后的今天已有600余所本科高校开办了动画专业及其相关方向,在校生达50余万人。伴随着动漫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体现为“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规范;教师学历层次低,相当部分教师专业背景与动画专业相关度不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尽管我国动漫市场的需求逐步增大,这几年各高校动画专业及相关方向毕业生人数更是巨大,但由于各高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每年动漫市场能够吸纳到的适用型人才仅为1.5万人左右,且人才培养层次基本为单一技能型,从而造成“两多两少”(培养数量多、适用的少,需求多、就业少)的尴尬局面。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急需的、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动漫人才迫在眉睫。

二、综合性艺术院校培养动漫人才的优势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吉林艺术学院是国内最早一批举办动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即1999年设置动画本科专业后;2003年就开始招收动画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艺术学科齐全的独特优势和与长影美术片厂长期密切合作的地缘优势,开展了“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动漫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1. 发挥综合艺术院校特殊优势,创设多个艺术学科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环境

综合性是动画艺术的突出特点。一部完整的动画艺术作品,既需要动画、影像制作,也需要编剧、导演、策划及美术、造型设计、音乐、配音等各类艺术人才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一方面,我校毗邻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与我国第一个美术片厂——长影美术片厂有深厚渊源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早年就派出教师参与该厂的所有重要美术片、动画片的创作和制作,后又从该厂引进了动画导演、编剧、作曲、美术设计等完整成熟的一流创作班底。另一方面,我校艺术学科专业齐全,几乎囊括现行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所有艺术类及相关专业,汇聚了动画艺术创作涉及的各艺术学科和各个流程的全套人马,以及国内一流的动画制作设施设备与技术,且含于动画、影视、新媒体、音乐、配音和美术、设计、艺术教育、文化艺术管理等学科专业之中,形成了包括剧本、造型、场景、音乐、游戏、周边在内的完整动漫产品研发的原创优势。学校整合全校优质资源,协作攻关相关社会项目,创设真正的动漫创作与制作实战环境,为具有实际意义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为宽口径、创新型社会市场急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壤。通过多年的建设,我校已形成由知名动画专家领衔,博士生与硕士生导师为骨干、动画教学水平高、动画科研创作与开发能力极强的教师组成的学科队伍。

2. 选准动漫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

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是动漫企业和动画教育最紧缺的人才。实践证明,“产学研用”结合培养的动漫人才是最受社会用人部门欢迎的人才。我校实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以需求优化教学内容、以项目带动实践教学、以实战检验培养效果”,动漫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企业的真实案例、生产项目、生产流程、先进的管理手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将学生的实践成果、作品的质量、水平等作为评价培养效果的重要标准,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实践、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的问题。其突出特色是:

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 篇12

1. 社会职业教育只有从“学科导向型”转为“就业导向型”, 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大量人力资源

长期以来, 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而对于企业来讲, 要提升员工的素质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则需要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作支撑。由此所见, 社会职业教育必须要在明确“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首先应当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资源共享和“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教育体制, 贯彻“够用、实用、能用、会用”方针, 并根据就业岗位和职业适应能力的要求, 制订出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学方法, 加快职业教育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以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 社会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 职校的实践教学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时效性, 要树立以技术教育为根本、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新观念, 优化专业结构, 增强专业适应性, 对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传统专业进行有效改造, 重点加强高层次和科技含量高的专业教育, 以树立市场观念为主线,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之路, 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还要针对专业的特点, 分析学生未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本着“必需、够用”为原则, 删“繁”就“简”, 适时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重在实训, 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 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同时也为企业描绘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 而企业的经济发展, 需要千千万万有素质、有技能的劳动大军。因此社会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召唤和企业的召唤, 方能昭示崭新的希望。

2. 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创新型人才, 形成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 实施教育与训练, 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方式, 由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 以满足学生实际训练的需要。而作为社会职业教育, 要使大批的人才走进企业、效力企业, 就应当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树立以技术教育为根本, 激活区域经济、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新观念;二是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效益, 优化专业结构, 增强专业适应性, 重点加强科技含量高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三是以树立市场营销观念为主线,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之路, 以职业和技术为支柱培养高尖端技术人才。近年来, 河北钢铁集团宣化钢铁公司按照“市场操作、校企结合”的指导思想, 在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过程中, 以冶金专业为纽带,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原有的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与企业合作、带动学生实践操作, 将最新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实现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9页) 培养最新技能技术掌握能力, 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进入社会、服务企业, 实现“零距离”上岗, 成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而企业也在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中获得发展的活力。

3. 以“培养一线熟练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迫不容缓

由于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不少大学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感到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 于是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纷纷跳槽另寻出路;近年来, 笔者单位新分配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辞职,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第五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把职业教育提高到普遍教育、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 我国也提出未来几年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积极主动地采取有力措施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再停留在口头或文件里面。这些都充分说明, 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企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宝钢平均每天产生专利4件, 48%由一线工人创造;平均每天产生企业技术秘密6件, 40%由一线工人完成;在全国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10名工人中, 宝钢有3位。我们相信“中国创造”可以来自工人、来自车间、来自生产第一线。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职业学校在狠抓质量规模的同时, 仍需把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重点提上章程, 以“订单式”模式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工人。首先, 以专业为单位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 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 并适当给予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意识。其次, 广泛搜集各种招工信息, 主动与企业取得联系, 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毕业生, 邀请企业上门“签约”毕业生, 通过学校与企业互动合作, 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使整个社会形成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上一篇:提高有效教学下一篇:幼儿绘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