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2024-06-05

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精选12篇)

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篇1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专业, 经过短短数年,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 电脑艺术设计人员大量涌向各个艺术设计领域, 从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到影视广告、影视动画、电脑游戏……等等。电脑艺术设计人员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 正成为当代各类艺术设计领域的宠儿。但全国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也良莠不齐, 存在多种问题, 中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式下, 结合本校实际, 探索出适合地方特色的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探索与研究。

1 校企联手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资深的影视导演、编剧、摄像师、影视剪辑师、影视特效师、企业负责人等兼职教师组成。集合了6名资深院校专职教师及行业专家, 作为团队专兼教师的中坚力量, 代表了广西数字艺术设计领域一流水平, 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紧跟市场发展前沿。团队现有教师14名, 其中专任教师7名, 兼职教师7名。高级职称6名, 中级职称3名,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为1:1, 是一支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兼融合的优秀教师团队。这支由校企联手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成为此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导力量, 参与了“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实施。

2 校企合作构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从2000年新专业创始起, 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实践, 探索出体现公学结合的“二校、一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电脑艺术教学团队与广西南宁瑞宝麒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广西天高影视动画有限公司、柳州蓝海国际集团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开发设计出体现工学结合的“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方案, 校内学习实训2年, 校外企业顶岗实习1年, 每门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项目为载体, 学与做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专业课程的实训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第三学年实施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时间为1年, 带队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同时, 协助企业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企业利用自己的生产和技术优势, 安排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根据需要聘用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校企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运作机制、实训实习大纲, 开设的企业课程及工作表现、业绩成果等综合考核评价的办法和标准, 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至少获得一项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学校与企业一起共同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能胜任岗位任职能力要求并具有发展潜能的高技能人才。

2.1“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训教学模式

根据电脑艺术设计领域岗位要求,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与企业共同设计了行业认知、核心课程生产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训项目。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实施由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项目训练到综合项目训练的原则, 按技能要求, 分层次、分阶段地组织实施, 专业实施“四阶段、四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 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训为校内学习实训2年, 顶岗实习1年, 生产性实训教学全部在校内公司、实训基地完成。生产性教学在企业完成。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实施安排如下表所示:

2.2“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通过与广西南宁瑞宝麒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广西天高影视动画有限公司、柳州蓝海国际集团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与企业一起共同制定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企业一起制定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评价考核办法与标准等, 共同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

2.2.1 顶岗实习安排

顶岗实习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动员安排阶段: (1) 宣讲实习管理制度、实习的意义、主要内容和组织安排意见, 召开动员大会,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 联系实习单位, 组织学生选择实习单位的面试, 落实实习岗位; (3) 自找单位实习的学生办理《双向选择实习单位》的审批手续; (4) 落实实习单位; (5) 签订实习协议书; (6) 组织企业行业专家集中授课;第二阶段, 顶岗实习阶段: (1) 与企业一起对学生进行分组, 指定企业实习指导教师, 学生在企业单位顶岗实习; (2) 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定期、不定期检查实习现场, 通过检查学生的实习日志、召开学生座谈会、与实习企业指导教师交流等多种形式掌握学生实习情况, 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 (3) 撰写实习业务工作总结和思想工作总结;第三阶段, 总结交流阶段:顶岗实习结束后, 返校总结交流实习成果与经验。向指导教师提交顶岗实习总结、顶岗实习日志、设计及施工项目相关材料。参加不及格课程清考。

2.2.2 顶岗实习考核

顶岗实习考核及成绩评定:顶岗实习的考核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并以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为主。评定成绩从实习现场表现、实习作业完成情况两方面综合考核。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

2.2.3 顶岗实习制度保障

专业与企业一起管理, 制定有《艺术工程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艺术工程学院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责任书》、《顶岗实习日志》、《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细则》、《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学生顶岗实习学分制与成绩评定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指导老师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

3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3.1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成效

2006年,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广西优质专业, 同时成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基地;2007年, 影视动画专业、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校内动漫技术实训基地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8年, 艺术工程学院成为国家动漫游戏人才培养工程———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授权合作院校, 标志着艺术工程学院成为广西动漫游戏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 成为中国残联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的长江新里程计划高科技助残就业重点项目的培训基地;2009年, 《三维动画》获自治区精品课程, 同年也同时荣获艺术教指委精品课程;共获省部级八项科研成果;《三维动画》等八部教材出版发行;学生作品获37个国内外大奖奖项;校企合作76项商业项目。2012年末, 签约由国家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及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主办的“百校百城”项目, 加入全国首批签约的8所高职名校的行列, 将国家级非遗项目融入日常教学、实训、毕业环节, 共同演绎打造百集大型动画及影视系列片《古城漫游记》, 全力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校企共育人才成效

电脑艺术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开发设计出体现工学结合的“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方案。近三年来, 培养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历届毕业生, 理论基础好、实践创新能力强, 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8%。质量跟踪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优秀率达96.5%。“专业技能、吃苦耐劳、敬业肯干、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评价优秀率都达97.5%。

摘要: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 电脑艺术设计成了热门专业。专业人才不断涌向社会, 广泛地服务于各个艺术设计领域, 促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迅猛发展, 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也良莠不齐, 存在多种问题,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为例, 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如何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4) .

[2]首珩, 陈维克.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9 (11) .

[3]刘佳环, 陈利, 何静.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篇2

目前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中,忽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降低了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就专业性质来看,很多高校在进行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时,将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放在教育方面,忽视了对于学生的艺术培养,这从根本上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此外,由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很多老师的创新能力还不具足,从而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效率。

(2)课程设置、教学结构不合理。

课程设置和教学结构上的不合理,极不利于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尽管在很多高校都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但是不少高校在教学创新的同时忽略在教育体制上的创新,它们对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不够重视,这样就会导致教学改革治标不治本的结果。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言,它需要体制创新和教学创新并行,要善于从课程设置、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以便于能够实现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

(3)教学定位不全面、不科学。

论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在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推动科教兴国的具体做法。在2007年,我国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这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所谓艺术设计,就是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以及设计能力为目的,最终使学生能够进行艺术创作。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制约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来说,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仅要有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培养,还有专业课的培养。在这短短的四年的大学学习中,要想培养一个能够独立完成作品设计的学生,学校的任务很繁重。然而,在创新能力培养这方面,这类素质教育是无形的,没法进行量化考核,学校就不能真正的重视,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受到了制约。(2)基础素质不高引起人才局限。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特定岗位为目标,使得我国的大学教育成为了一门专业的技能教育。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只有专业课程,很少安排那些与艺术设计专业关联度不高的课程。这样一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知道艺术设计,对其他的知识了解很少。(3)评价体系太过单一。对于专业人才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评价的,其结果也就是技术与专业能力的应用。现阶段,在专业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我国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但是传统的评价体系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在这种前提下,通过实践,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具有独立与创新的精神。(4)缺乏创造性思维训练。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虽然将其有序的连接了起来,但是却容易造成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连贯,学生缺乏明显的创造思维训练。因此,在面对不同的教师时,学生受到的训练也各不相同,其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也就受到影响。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措施

(1)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付诸实际行动,当然,对于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加大创新能力的评价力度,让学生能够有时间能够切实参与创新能力的学习。(2)多学科并重,培养完整人。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多学科并重,以艺术设计专业为基础,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形成一个适于学生学习的课程,避免学生学习的范围过于狭窄。(3)拓宽评价体系范畴。首先,在专业课评价过程中,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进行考核,同时还要重点考察学生在设计中的综合能力,这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有利于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创新水平。其次,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4)进行专门的创新能力教育。要想真正的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成为创新人才,就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其次将艺术设计专业中所涉及创新能力的课程进行融合;再次设计一个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从学生的意识开始培养,接下来就是创新思维和能力;最后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作品评价中,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评价,让学生养成一个创新的想法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我国,创新能力的培养室自主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生是否具有审美情趣同样重要。只有改善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才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才能做到能力与价值的统一。因此,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富于创新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不仅是我国的当务之急,还是长远之策。当然,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关的教育人员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索。

参 考 文 献

[1]白天佑.浅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2]黄华明,吴傲冰,王萍.重在创新——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5)

高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分析 篇4

一、当前我国高职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摸式分析

我国的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发展, 大多是沿袭本科精英式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发展起来的。过去我国的艺术院系的本科专业大都以纯艺术类、精英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实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了, 本科专业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方向才大面积转向应用型设计类人才培养发展方向。而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建立也是基于精英式人才培养方式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和社会人才供需条件的转变这两大因素应运而生的, 所以当前我国的高职艺术类专业培养方式还是借鉴本科教学模式来进行的。在培养方向上面和本科类专业区别不大。如本科中有的专业在高职中也都在开设, 他们的区别就是在学制上不同, 还有在专业深度上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无论本科、高职都在向应用型方向培养, 也都以设计为主要的培养目标。这样问题就出现了, 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量增加了, 但培养的层次却很难区别。特别是创新性较强的设计类专业, 四年制本科和三年制高职学习的课程区别不大, 学时数分配也基本雷同。它们的就业方向也大都差不多, 这样实际上本科、高职人才都在竞争相同的岗位, 而高职人才却由于其学历低而处于劣势。

二、从高职艺术专业的职业特征上来分析

在我国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历史背景下, 政府也发现了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供需的矛盾。相继出台了十六号文件, 温家宝总理对教育改革的讲话。明确提出了由于我国人才需求发生变化, 应该以大力发展高技术和高技能的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但由于我国高职院系中开设的艺术类专业是接借鉴了本科的专业设置。在职业培养上的定位也同样是以设计人才培养为主, 区别只在于高级人才和初级人才的区别, 但从社会发展结构和人才需求条件上看, 作为创意产业的设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并不大。用工企业更乐意使用成熟的设计师, 只需要对以有设计师进一步提高, 而不需要替换, 所以这类人才的钢性需求增幅并不大。从优选的角度出发, 企业更愿意选用学习深度大、设计能力强的本科人才。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校同样学习了设计知识, 由于学制短在设计上的提高并不大, 在设计领域竞争力弱。作为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大家呼的口号都是针对高技术、高技能型的人才在进行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高职院校却面临很大的可操作性问题。因为实践性强的技术技能培养和大量的实验实践硬件投入是分不开的。大多高职院系在艺术专业中的硬件投入不足, 学生实践条件差, 一般以概念设计和理论教学为主要教育方式。形成‘纸上谈兵’式的教学现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由于高职学生基本能力弱, 企业一是怕影响其正常生产, 二是怕浪费其生产资料, 第三担心安全责任问题。所以企业也不愿意与学校进行这样的教学合作。由于这些原因, 高职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没按其专业的职业需求特征来进行培养。学生在设计领域就业竞争力就弱, 技术实践能力也不够, 当然用工企业也就不选用了。

三、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方向的思考

要改变当前高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现况, 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调整:

(一) 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由重设计转向重技术技能方向进行培养

设计行业归根结底是一个创意产业, 在企业员工中设计师所占比例并不大 (除专门的设计公司) 。一个广告公司或者一个装饰公司所需要的设计人员都是以“个”数为单位的, 而且一般公司拥有了成熟的设计师并不一定希望经常更新换人的。这样在设计专业人才的就业方面就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我们如果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由重设计转向重技术技能方向进行培养。就会真正满足市场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足的供需条件, 从局部分散就业的设计师培养方向转向密集型技术技能操作人员的培养方向。

(二) 加大校办工厂的建设, 由实际项目带动实践教学, 解决学生实习实践问题

校办公司 (工厂) 可以由学校与公司 (工厂) 联合建设来实施。学校提供工作场地和技术支持, 企业负责项目引进和市场开发。学校利用企业解决了项目引进难、人才供需情况不明了、实践设备硬件资金投入的问题。企业利用学校节约了场地成本、用工成本、并长期可以得到学校的学术支持。这种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解决了企业员工培训和学校学生实践的实际问题, 并各行其责、专注各行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摘要:分析当前高职高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结合市场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 认为高职艺术教育方向不应该以设计师培养为主。根据目前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奇缺, 同时高职艺术设计人员就业又难的现状。提出在高职艺术专业的培养方向上, 应该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

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篇5

数字媒体艺术是顺应数字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应用型学科,它借助于数字科技的发展成果和全面支持表现出独有的特征。根据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重点,制定课程建设的规划思路,通过修订教学计划,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形成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案。

一、创新型数媒艺术A才的素质要求分析

数字媒体是一个新兴的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产业。它涉及到许多相关的传播媒体,数字影视、特效;多媒体网页设计、电脑游戏与电脑动画;卡通漫画、数字插图与数字艺术设计;数字音频、虚拟仿真等等也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字媒体艺术源于文化、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融合,在这一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意高度结合的学科,知识的更换速度对媒体创作人员和教学人员的考验是严酷的,创作者随时可能因技术的更新而落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它向我们提出了媒体艺术创作和发展教育的新使命。因为面临的将是全新的学科,无法照搬与沿袭传统的艺术样式。数字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留给创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受到技术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何表述数字时代全新的艺术语汇,很多是未知的空间。数字媒体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求从业者有熟练的操作技巧之外,更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独特的个人创意。这就需要数字媒体人才具有“多才多艺”的才能。它对原先媒体的承传性造成该专业对美学素养的需求,它作为高科技的时代产物从各个方面与艺术的结合更加密切。

技术教育应与文化、艺术融合。正如厉无畏先生在其著作《创意产业导论》所说:“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创意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创新型数媒艺术人才要求数字制作相关人员既要具有人文艺术修养。又要能够运用最新的数字制作技术手段。因此,真正具有人文艺术修养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数字制作技术的数字制作、创新、创意人才能够成为符合这个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数字变革时代的媒体艺术创作涉及到的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它要求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全新的认知与判断方式,既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较高的技术素质,也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更需要掌握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新的才能。也就是说能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

在这一领域里,专业的技术操作需要协调与沟通,团队精神非常重要。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在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人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个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人是有思维、感情、个性和丰富思想的。传统的大学教学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形成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的全过程,一切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以学生为归宿点,一切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怀疑批判,探索创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思维,把学生的头脑作为开发的对象,而不是作为灌输的对象来进行教育培养。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挑战。只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创新素质才能逐步形成。另外,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教学,而是创新的复合型教育。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拥有艺术创意和审美能力,又能掌握新媒体技术的高级复合人才。

二、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理念分析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可见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理念是人才培养的灵魂。

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理念首先它应该体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要塑造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独立自主人格三者的统一,其本质和根本目的是实现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有创造力专业人才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素质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更应该强调素质教育,很多高校教育在方法上重灌输而轻启发、重复制而轻创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所谓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革命,而且是教育内容、方法和思路的变革。

高等教育学校是正规的学历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它与社会机构的各种相关专业培训相比。人才培养的周期要长很多,整体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3个月培养一个数字媒体制作精英,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些办学机构面对毫无专业基础的学员,在极短时间内恶补各类专业软件技巧,很难达到高端人才培养的真正效果,其对口就业率往往不到10%。”另外“社会人员太复杂,层次参差不一,大学生素质就高一些”。

所以。一定要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本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素质教育向着更加高度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开放性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时空的开放性,注重激活学生的心灵,开发人的心智,发展人的个性。21世纪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知识和信息就一定具有了竞争力,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因此,要转变单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求实创新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社会实践表明,独立人格的养成,正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方面。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把“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个性化教育理念

个性是创造的基础,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或教育的过程,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地强调统一,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在教育机制上缺乏合理完善的个性培养运作模式,影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以至于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的实践方向探索招生中生源素质结构的思考

招生的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改变中国高校招生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将目标锁定在具有创新和潜力的人身上。改变不适时宜的传统分数录取制,按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发展目标要求吸收人才,培养人才。将考试分数与人的整体素质相结合,对学生的脑力和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潜在的智力发展进行综合评判,招进人才。以创新为先导,发展多元化办学模式,把我们的教育理论转化为能动的实践。

在高等教育界要推动学科交叉,打破技术科学与艺术科学之间存在的种种壁垒,联合培养相关人才。目前,我国数字媒体教育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相关潜质人才的短缺。这是由基础教育开始的文理分又、艺术学习与文化科目学习分叉造成的。这种分叉导致学习艺术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开阔普遍存在着文化知识短腿的毛病这一问题需通过加强通才教育来解决;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化,这是由高等教育中技术科学与艺术科学问学科壁垒森严等造成的。在这种学科分立的情况下艺术类的学生只会学习如何更好地使表现形式好看,而忽略这种形式表现所需要的技术是否可行成本是否过高,是否会带来安全性问题;技术类的学生则追求技术的先进,而不管这种技术是否能与艺术很好地结合,会不会因技术手段的限制而带来美学意义上的不足。所以,确定招收的生源结构是数字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环。以实践为核心的专业课程项目组合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真实课题来强化教学过程之实践性内涵。可以采取项目化课堂作业方式推进教学,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同时,积级倡导“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开放性的项目或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学习任务来提高他们的能力。

策略之一: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项目化的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但同时体现其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而布作业不必拘泥于教材。打破教材的单元安排及学科的界线。同时,拓展的程度要控制好,要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

策略之二:化繁、杂项目成多个子项目,大型项目难以完成,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我们可以把大的项目分成好几个关联的子项目在课外完成,然后到课内展示、讨论。注重专业能力提升的“创作型”课程体系

注重能力”是创新型数媒艺术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一些数媒艺术专业主干课程结束后。(如3D、AE、PREMIERE等)设定一些综合制作类与联合作业类课程。完成特定主题的影视作品。主题包括MV作品、影视广告和艺术短片等,要求每个学生分组完成影片制作中的各门类的工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发展愿景在创作小组内选择更具体的专业方向,这样一方面满足高年级团队创作成员专业侧重点需要,另一方面提高自身创作综合素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特点,这或许是他的专业某个方向的切人点。作品完成后在课堂上演示,教师进行点评。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从剧本到拍摄和剪辑的所有制作过程。打造与行业接轨的教学环境

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行多区域实习,与基地签订协议。配备工作能力较强的指导教师通过产业基地内企业群安排实习生,分配实习任务,布置实习内容,为满足专业教学实习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鼓励参赛为主的创作团队

激发学生的原创能力,以大量的影视类作品比赛为鼓励学生创作的机制,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和制片能力,将大学四年中学习的理论课程运用到有时间压力的创作进程中,也增加与社会的接触面,提高了个人交际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艺术市场专业人才何处寻? 篇6

继拍卖巨头佳士得、苏富比争先试水网络拍卖并取得不俗战绩后,国内不少拍卖公司也逐渐把目光投向了网络拍卖,意欲分羹。显然,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现,跨国界、跨地域、跨行业、跨文化的拍卖活动越来越多,拍卖渠道多样化、拍卖形式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势头。

此时,专业人才的稀缺便成了制约艺术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随着艺术品交易合作化、跨国化、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想在这个市场迅速站稳脚跟的人,不但需要拥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味,擅长与艺术品打交道,还需要对拍卖活动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具备商业策划、投资评估、艺术法律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但放眼望去,尽管许多大学都开设有专业性较高的艺术史研究课程,但传统的艺术教育通常缺乏对商业实践的关注,导致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难以满足拍卖行业不断发展的特殊需求。面对这种情况,佳士得、苏富比这两大著名拍卖行可谓精心布局,早在多年之前就开设了自己的艺术教育机构,推出了艺术教育与商业实践完美结合的各类课程,用于培养符合资深需要的专业人才。

佳士得美术学院

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是世界艺术市场的顶尖拍卖行,目前在全球32个国家设有10家拍卖中心和53家代表处,每年举行450多场拍卖。佳士得美术学院(Christie's Education)更是在专业艺术教育领域享有盛名,提供跨越艺术史、艺术市场历史、行业实践、行业法规和艺术经营等领域的学位教育和短期课程,旨在为有志者打开与艺术市场相关的事业之门,如拍卖行、博物馆、公共及私人收藏策展、画廊、专业服务及政府机构等。

佳士得美术学院在伦敦、纽约、香港三地设有分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伦敦学院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开设了“艺术史与艺术界实务”和“艺术、法律与商业”等硕士课程,内容包括中国艺术、欧洲艺术、现代及当代艺术,以及独有的艺术、风格、设计,其中的商业和实务课程是亮点。尤其是从2011年起,伦敦学院的所有硕士课程都增加了“艺术商业”这门选修课,让学员从伦理和商业层面探索艺术界实务。

伦敦佳士得学院的硕士课程为全日制,4个学期学费32000英镑。虽说价格不菲,但学员不但能在佳士得特别专家团队的陪同下探索当地的博物馆和画廊,更可前往欧洲、美国、中国等地进行考察,还有机会前往各大著名艺术馆、博物馆实习,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总的来说还是物有所值的。此外,伦敦和纽约佳士得美术学院都提供了艺术商业的组合式单元课程,学员可以灵活选择是全日制学习还是夜间攻读。香港佳士得美术学院则着重推出了一系列短期入门课程。

佳士得美术学院今年还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合作推出了全新的“全球艺术市场: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课程。该课程从2013年5月开始在北京、台北、香港和伦敦四地授课,采用丰富的授课形式,学员将有机会探访世界知名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及私人收藏馆,与艺术界专家进行交流,进而了解艺术品的门类、品鉴、收藏、管理及投资的全面知识。

佳士得美术学院的系列课程不仅是走进拍卖行业幕后的难得机会,也能为学员今后在国际艺术市场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苏富比艺术学院

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行,苏富比艺术学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则是1969年创立的老牌教育机构。最初,苏富比拍卖行苦于缺乏符合自己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开设了一些以艺术品实践为基础的内部课程。这些内部课程后来发展成了一个学院,但始终以“基于实物”为教学精髓,这就是现在的苏富比艺术学院。尽管该学院已于2003年脱离苏富比拍卖行,目前隶属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下属的剑桥信息中心,但它仍和拍卖行有着品牌上的联系和人员上的合作。

苏富比艺术学院在伦敦、纽约、新加波、洛杉矶均开设了艺术商业相关的硕士课程、研究生文凭课程、选修课程、短期课程以及暑期课程,使学员通过对艺术品的亲身鉴赏获取知识,从独特的艺术市场角度探索艺术界的学术面与商业面。

从1998年开始,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就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设置了商业艺术硕士学位,课程不但包括商学系的市场营销、金融统计相关学科,也涵盖了艺术法、艺术市场、艺术评估等内容。3个学期的全日制课程学费25400英镑看似高昂,但学员能从中获得绝佳的教育和艺术体验。由于该学院与苏富比拍卖行、各大博物馆、艺术画廊均有紧密联系,还是第1所与大英博物馆建立正式实习关系的艺术学校,学员不但在苏富比拍卖行享有售前参观的特权,有专家带领解说和策展相关课程,更有机会前往纽约、新加坡或其他苏富比办公室或其他艺术机构实习,了解拍卖行的运作和艺术与商业环境的结合。

近期,洛杉矶苏富比艺术学院还与美国加州克莱蒙研究大学的德鲁克管理学员合作,推出了更侧重工商管理的商业艺术硕士课程,3个学期全日制课程的学费同样高达75000美元。纽约和新加坡苏富比艺术学院也开设了艺术商业项目,涵盖藏品鉴定、画廊经营、艺术法律等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根据苏富比艺术学院官网的说法,对该院硕士毕业生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6%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第1年就成功就业。由此看来,把超高的学费视为迈进艺术品交易世界大门的敲门砖也未尝不可。

当然,除了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行,还有一些高校设置了与拍卖行业有一定关系的硕士学位,尽管它们提供的课程远不及上述两所院校有针对性,但仍不失为有志进入艺术品交易世界之人的后备选项。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

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成立于1974年,是荷兰顶级的国立研究型大学,也是欧洲率先采用问题导向(PBL)并实行小班教学的大学之一该大学就设置了艺术与遗产文科硕士学位,学制1学年,学费12000欧元,针对的是文化遗产管理的政策管理与教育方向。其中虽然包含部分金融课程,但课程设置还是侧重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即使涉及相关商业活动的管理和操作,也多是理论层面。该专业直接对口的就业方向是教学和研究,因此对计划从事艺术品交易的学员来说,仍会存在缺乏实践的问题。

综上不难看出,拍卖行业急需的“博物馆里的学术人才”,最好还是从提供有针对性教育的拍卖行相关学术机构,如佳士得美术学院或苏富比艺术学院里寻找。而艺术品交易市场风光无限的前景,决定了“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学位课程即使学费高昂,也会让无数梦想入行者趋之若鹜。

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篇7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近年来,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和绘画专业开办之势如火如荼, 每年输出到社会上的艺术类人才数量也呈递增状态。同时, 随着艺术类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社会对艺术类专业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正是因为这种平衡的供求关系, 使得现阶段高校艺术类专业得到迅速发展。但就现阶段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及毕业人才整体素质而言, 还未能很好符合现阶段社会艺术类行业的各项需求,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高校现阶段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定紧密相关。相比国外, 外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在重视发展的同时, 更加重视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是培养批杰出人才的关键。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也应开始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亟需妥善解决现存人才培养模式弊端, 提升专业人才质量。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和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研发新科学技术的源头, 是向社会提供各类专业人才的主要供给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校也在不断调整自己, 社会对哪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大, 高校也将顺应这种趋势去展开规划、展开教学, 如艺术设计专业和绘画专业。

1. 高校现状

整体上看, 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是蒸蒸日上的,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阶段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高校不论自己的教学实力就盲目办学, 艺术类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而办学之初收录的学生只能就沦为这些高校办学的试验品, 这在源头上就是不负责任的;其次, 国内各高校迄今没有划定出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线, 呈发散性发展状, 虽然这样的自由让艺术类专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造成了高校之间教学水平过大的差距, 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后竞争很成问题;最后, 高校对时代的顺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盲目的, 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就开设新兴专业, 以求吸引更多学生报考本校, 怀揣这种太过急于求成, 太过功利的办学之心,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2. 教师队伍现状

首先, 教师之间专业知识结构差距较大, 新兴专业比肩继踵的开设使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划分出来的具体专业没有专业老师教授, 多种艺术类专业教学混为一谈;其次, 很多教师毕业后就进入高校代课, 不能及时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缺乏教学实践经验, 教学水平没有说服力;最后, 受高校教学环境影响,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平台, 无法与国际趋势及时接轨, 教学模式固定, 缺乏教学上的自主改革创新意识。

3. 学生现状

2000年后, 除独立专业艺术设计类和绘画类高校外, 国内的综合类大学、文科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师范类大学、高职类院校都纷纷开设艺术类专业。一方面, 近年来高校艺术类专业每年的毕业人数同招聘岗位趋于饱和, 但高校招生人数仍在每年递增;另一方面, 艺术类专业招生的特殊性, 多数考生仅是为了高考而学习艺术类专业而非出于个人意愿, 在入学后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有效引导的情况下, 对专业缺乏具体认识与接触, 易使学生产生不主动学习的情绪或没有方法的盲目学习, 没有同相关艺术类行业、产业及市场的沟通学习机会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强, 毕业后无法应对艺术类行业的竞争激烈。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和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和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其他学科而言, 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遇到的突出问题, 需要结合时代趋势的需求同高校自身办学特点进行修正。

1. 现存问题的解决办法

高校方面:首先, 应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按照自己的优势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脚踏实地, 对学生负责;其次, 杜绝固步自封, 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协同, 逐步创立一个适合中国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标准;最后, 高校应端正办学态度, 严谨办学, 求真求精。

教师队伍方面:术业有专攻, 教师应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 负责任的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严格要求自己, 既在学术上取得进步, 又在实践上取得真知;不断牢固自己的专业素养, 积极争取与先进思想碰撞的机会。

学生方面:高校招生数量方面应对市场需求进行变革, 控制专业招生数量, 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选择学习的专业,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供实践的平台,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提升日后的市场竞争力。

2. 带来的思考

笔者结合自己关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和绘画专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对当前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思考:首先, 高校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重视综合素质及专业通识的培养, 重视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素质, 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构建融洽的艺术专业学生氛围;其次, 积极构建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将是中国高校日后发展的主流, 新形势的驱动下, 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各学国之间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强强结合;最后, 积极倡导高校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与实践部门构建协作关系, 在实际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综上所述, 现阶段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和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高校办学态度不够严谨, 没有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的问题;存在教师队伍整体实践教学能力弱, 缺乏与外界先进教学理念沟通的机会, 缺乏教学创新意识的问题;存在专业招生人数对市场需求过于饱和, 学生专业能力不够不能应对市场考验的问题。高校应当端正办学态度, 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提升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在激进的市场竞争中, 高校制定出在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又不超出自身办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适应现代、适应市场、适应未来的艺术设计专业和绘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可心.高等职业学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辽宁美术职业学院为例[D], 2014.

[2]董泽芳, 王晓辉.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基于对国外八所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经验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4) .

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篇8

1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就是以现代数字技术为主要手段和媒介,来进行各种艺术创作,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过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包含了数字绘画、数字艺术设计、数字动画、数字影像、多媒体艺术、网络艺术等内容。通常一切需要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艺术形式,均可视作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是真正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是以技术为手段,以艺术为目标的新型艺术体系,因为其使用了网络媒体等数字科技,所以它具有一定交互性。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全新结合,使得技术与艺术之间的界线消失。艺术作品中的技术成分也越来越突出,使数字艺术的图像也变成了信息,数字艺术的互动性也越来越重要。媒体艺术与绘画和雕塑等传统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信息时代所产生的艺术形式,其中蕴涵着机械自动化、大众、民主、传播、通俗、时尚、商业和娱乐等特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学科,其包含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理念,从学科的内容设定来看,主要包含了视觉艺术、信息设计、网络传播、人机界面、多媒体等多个方面与领域的数字化设计范畴。从教育角度讲,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核心在于媒体艺术,而非数字媒体。在专业设置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数字创意的工具和传播载体,其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教学,应该是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艺术设计及创作,则是通过这种数字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总体上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 我国目前数字媒体艺术现状及人才要求分析

2.1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的影视制作、网络游戏及动画制作等行业,与其它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并且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软硬件产业发展速度迅猛,这就为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保障。尤其近几年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数字媒体艺术在我国已经实现的跨越性的发展。动漫、影视制作、新媒体动画以及一些动画的衍生品数量大幅增加,制作质量也不断提高。数字媒体艺术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断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但是其中属于我国原创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却非常有限,这就说明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无论从创意还是在人才方面都非常缺乏,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目前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积极培养大量的具有高水平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

2.2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要求分析

数字媒体艺术是文化、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艺术创意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也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学科,这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也是一种考验,从业人员很容易在不断的技术更新中被淘汰。根据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要求技术与艺术兼具:

因为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型的学科,所以无法照搬和沿袭传统的艺术样式,且在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的创作空间也容易受到技术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除了具有熟练的操作技巧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艺术创作天分与艺术素养,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必须是“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只有具有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创意的人才,才能符合数字媒体艺术对人才的要求。

2.2.2 要求具有创新意识:

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还需要创作人员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全新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数字技术能力,还需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高度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与变革。

2.2.3 要求具有团队精神:

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中,需要复杂的专业技术操作和运作,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单独依靠个人的工作和努力是很难做到的,必须需要通过团队的集体合作。在技术操作过程中团队人员间的沟通与协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和协同攻关的意识,就很完成创作任务,创作也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也需要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

2.2.4 要求具有独立的创作个性:

如果没有个性,人才也就缺乏独立的创造性。在艺术领域的从业过程中,创造性是对艺术人才的基本要求。数字媒体艺术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一样,只有具备独立的思维特性,创作才能充满新意,才能独具特点。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创作个性也非常重要。

3 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3.1 人才选拔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人才选拔方面,应该注重生源的质量,改变传统高校招生管理体制与模式,将人才选拔目标锁定在具有创新与潜力的生源上。对传统的分数录取制度进行适当调整,按照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发展目标来要求和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不应该单独依据考试分数来评定人才,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学生的艺术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并全面考虑其思想品德、潜在智能水平。以创新人才的选拔为目标,发展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选拔机制转化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符合行业需要的全新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要实现学科的交叉性,将技术科学与艺术科学之间的界线打破,联合培养高水平的综合人才。目前我国数字媒体人才选拔过程中,相关的潜质人才比较短缺,这是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文理分科,艺术与文化科目学习分叉造成的。这种分叉导致了学习艺术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不合理,知识面较窄的问题,这一类问题需要通过基础教育的加强和平衡来解决。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选拔方面,应该对生源结构进行科学确定,这是保证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科学进行的前提条件。

3.2 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教育领域属于一门全新的专业,但是其发展势头却非常活跃,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较快,这对现代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挑战。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包含了节目制作、后期合成以及整体影视特效等多项内容,所以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进行分向化培养是适应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的根本方法。比如我国的传媒大学,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属的数字影视制作与网络多媒体两个专业在大一时便进行了设置,学生在第一学期能够系统的学习到相关知识,在第三学期便开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进行专业选拔和培养。这样便会使教学培养的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学校也可以设立工作室,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另外,数字媒体艺术与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在进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时,也应该与国际选进理念接轨,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全面适应国际化的专业考验。这就需要学生也同样具备高水平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在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时,也应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双语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素质得到全面保障。

3.3 人才实践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同时还要兼具独立特性的创作人才。对于这种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进行单纯的传授式教学,还需要通过良好的实践课程来完成,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在教育过程得以体现。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课程进行考核,用来作为终极考核的重要标准。对实践课程进行考核时,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对学生的单独创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创作个性,还可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以设置设计性和创作性的实践课程为基础,对实践的主次程序和难易程度进行合理控制,通过逐步、逐级的完成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意识。除了在校内进行实践学习以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校外的实践活动,通过与其它企业、单位联合等方式,来充实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经验,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论

当今社会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跨学科人才市场需求也非常强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和内容。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应该充分认识到其学科特点,对学科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系统、科学的理解和思考,进而使这种专业人才既具备高超的技术能力,又拥有敏锐艺术触觉。

参考文献

[1]马兆峰,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新闻教育,2010(3):166~170.

[2]芮轶玲,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风,2011(12):206.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体系的探索[J].院校风采,2011(216):143~144.

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篇9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能独立从事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及多种艺术设计等工作能力的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应掌握电脑艺术创作软件及艺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艺术创作和美感鉴赏能力, 能利用多种工具软件实现不同项目设计。

当前, 高职院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员工作能力与实际还有所差距。2014年, 全行业从业人员队伍约为1 600万人, 2014年新增艺术设计人员约10万人, 增长幅度约为8%, 全行业设计人员总数约为145万, 占从业总数的9.1%左右, 人才短缺已成为艺术行业发展的瓶颈。

2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2.1 广告行业

广告业是现代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形象展示、品牌塑造、创新推动、消费引导、促进发展、拉动内需、构建和谐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选择广告行业毕业后可从事两大工作:平面广告设计和视频广告设计。

2.2 动漫行业

动漫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 发展非常迅猛。“十一五”期间, 我国动漫产业的产值, 年均增长率超过30%。虽然动漫产值同美、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但中国动漫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程度都在快速提升。尤其是近年来, 许多互联网企业都在组织自己的版权资源, 签约并培养自有作者, 构建独家内容, 向产业链的上游进而向整个产业链渗透。动漫行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该行业大有可为。电脑动漫分为二维动漫和三维动漫, 都是借助电脑软件制作的动漫, 电脑艺术设计的学生可应用软件进行绘制。如二维动漫, 可以使用FLASH等软件进行制作, 三维动漫主要运用maya和3DS MAX软件进行制作, 相对二维动漫而言, 三维动漫动漫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2.3 装饰行业

装饰行业现已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 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装饰行业随着房地产行业的热潮逐步发展, 现已成为朝阳产业。近年来, 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及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建筑装饰行业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 整个市场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4年,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年产值已达到3.16万亿元,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因此, 装饰行业就业前景非常广阔。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室内设计和3DS MAX能在装饰行业发挥作用, 尤其是3DS MAX。装饰行业分为室内装饰和室外装饰, 电脑艺术设计的学生可利用3DS MAX软件进行室内外效果图的绘制。

除广告行业、动漫行业、装饰行业外,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行业还包括印刷行业、新闻传媒行业、包装行业、游戏行业、网络行业、产品设计行业等。因此,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学生们一定要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或自己擅长的行业就业。

3 我国三维设计师职业资格鉴定情况

3.1 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三维动画设计师 (3D) 技术培训合格证书

三维动画设计师 (3D) 培训属于国家信息产业IT职业技术培训项目之一。该项目是针对IT行业从事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及专业技能考核的国家级培训项目。

三维动画设计师 (3D) 技术培训合格证书包含证书一份, 评测报告一份。职业资格共分三级:助理三维动画设计师、三维动画设计师、高级三维动画设计师。

3.2 欧特克软件公司颁发的3ds Max产品认证

Autodesk认证是行业广泛认可的专业资质认证, 跨越多个行业。Autodesk认证考核专业知识、综合技能, 及相关行业创作的实践能力, 为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提供认可证明。因为Autodesk认证提供了更简便、更有针对性的认证标准, 因此, 其更容易验证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Autodesk认证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提高并完善员工技能, 同时也能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指南。

Autodesk 3ds Max软件认证项目包括3ds Max产品专员、3ds Max产品专家认证和3ds Max可视化设计师认证。

4 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各高职院校争相设立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 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但是,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却并不乐观。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 目前,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都表现出显著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较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课程设置的局限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及后续发展, 同时, 也制约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如何解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改善学生学习现状, 成为当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2 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优化与改善

要在实践中逐步改善我国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 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 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4.2.1 加强美术基础训练

首先, 教师要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定期引导学自行回顾基础知识;其次,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学习和训练, 使其提升自己的洞察力与想象力, 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设计思维和审美判断能力。

4.2.2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其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条件, 使其可以通过个体思考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并在这一过程中, 逐渐培养起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

4.2.3 凸显特色、强调实践

专业教学在进行教学模式与课程安排时, 要注意凸显“高职”特色, 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同时具备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职业素养及较宽知识层面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基本教学目标。同时, 在教学实践中, 专业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 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进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在不断思考中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目前,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 不管是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都还存在一些不足。基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将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心, 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现状, 不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进而培养出更多与现代需求相符的合格及优秀人才。

5 创新“双证”融合, 构建“双赢”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7年起, 大连职工大学根据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从业需求和专业发展前景, 以艺术设计为核心, 以电脑应用和电脑艺术设计软件操作为教学主线, 针对就业方向、就业岗位进行教学设计, 形成了“学历+技能”的专业课程设置。

之后, 大连职工大学又推出全新的“学历+技能=就业”的教育体系, 与传统学历教育相比, 新的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市场需求,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全面提升在校生的技能水平, 大连职工大学专门设置继续教育学院, 为学生提供一些国际、国内权威的资格认证平台, 学生在校学习, 通过考试后不仅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证书, 而且可以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

专业课程设计坚持能力本位的设计原则, 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放在突出地位, 围绕典型的实际工作过程组织课程体系, 依据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选择教学内容, 凭借大量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 以职业化的素质训练,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以岗位工作环境为背景, 全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从而达到学生与用人单位“双赢”的效果。

在高职院校中, 仍以学历教育为主体, 虽然设有培训机构, 但其是为社会人员获取证书服务的, 与学校学历教育相脱节。要使高职院校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 引入非学历教育, 使学生在毕生时可以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认证, 一定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实行教育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汪溢.高等职业院校“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2]戴茂良, 顾玉娥, 张伟.职业技能考证与课程教学相融通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10) .

[3]张鹏.基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23) .

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篇10

关键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艺术管理就是艺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为实现文化艺术传播的目的而对管理对象实行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1]而艺术管理专业, 则是一门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 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的专门培养艺术管理人才的新型专业。该专业的特点将多种现代文化学科与现代管理学科予以交叉、有机融合。[2]20世纪60年代, 美国耶鲁大学设立开设了全球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从2004年起我国高校也开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 已有五十多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管理或相似专业。[3]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艺术管理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但由于该学科尚没有一套被证明成熟有效的课程体系, 所以各个学校只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该学科的理解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少高职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只是在本科的模式上加以简化,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特点也没有竞争力。因此, 高职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时, 首先要明确自己培养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什么, 要在就业市场上找到符合高职特点的细分市场, 扬长避短地与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进行差异化竞争,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将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以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 (以下简称上电艺管) 的为案例, 探讨高职院校应该如何根据自身情况, 差异化地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案例分析

(一)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简介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 是一所民办三年制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开设于2007年, 学制三年, 迄今共有三届共160位毕业生。

(二) 毕业生的基本就业情况

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达到97%以上。具体的就业单位可以分成三大类:文化艺术类公司, 包括戏剧影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类传媒等。广告营销及公关活动策划类公司, 包括广告策划公司、企业形象策划公司、婚庆公司等。其他各行业, 包括各种实业公司、贸易公司、投资公司等。

对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 上电艺管的毕业生只有约一半能进入到与文化艺术相关的行业或企业中去就业。其中能真正进入到戏剧、影视类公司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所以要想成为制作人、制片人、经纪人是很难的。

同时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岗位可以分成这几类:广告策划类、市场推广销售类、活动策划执行类、行政管理类、演出及影视类和其他种类工作, 根据调查, 不管学生进入那个行业就业, 管理、策划和营销性的工作都占了较大的比例, 尤其是各种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工作最为普遍。

(三) 毕业生对课程的看法

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目前的课程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帮助并不是很大。多数认为所学课程过于宽泛, 好像什么都学, 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他们希望课程能更有针对性, 由于每个人的工作不同, 对于应该学哪些课程也意见不一。总体而言, 管理类、市场营销和公关活动类的课程被认为是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

同时, 多数毕业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欠缺的并不是专业技能, 而是沟通与管理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讲, 由于艺管的毕业生较多从事营销、活动执行类的工作, 所以沟通与管理其实也是专业技能的一种。不过, 毕业生大多认为实践活动和实习是比较有用的, 认为在校期间应该增加实践活动的比例。

二、上电艺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4]

根据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目前上电艺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我们对艺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电影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 比较传统的状况是以“制作人或经纪人”为主要的培养方向, 但是这样一来毕业生要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就非常大了。应该看到,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 接下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大有所为的时候, 各行各业都急需艺术的融入来树立品牌, 提供高层次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如汽车公司进行品牌建设和营销时就需要大量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段:广告宣传片需要用到电影拍摄、广告宣传手册需要用到平面设计、一个车展活动需要用到灯光、音效、舞美、演员表演 (车模) 等诸多艺术手段。因此, 假如把在文化艺术类的公司就业当作是狭义的行业就业, 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的工作, 那么进入广告营销及策划类的公司, 就可以看作是广义的行业就业, 也就是从事那些虽然不是直接属于戏剧影视、文化传媒等行业, 但是也需要运用到大量的艺术手段和方式的工作岗位。根据上电艺管学生目前就业的现实状况和对未来就业市场的预期, 应该避免与其他本科院校的正面竞争, 而要抢占并扩大在第二个层次广义就业市场的份额。

所以, 上电艺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国文化产业培养具有一定创意能力, 熟悉影视制作、演艺活动及文艺商务活动策划的方法和流程, 并能有效执行的专门人才。这个目标明确了上电艺管培养的三大方向:制作与制片方向、文化艺术经纪方向和文艺及商务活动策划方向。其中针对文化产业培养创意策划和执行人才, 这是上电艺管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实践课为核心的课程模块

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方向后, 就要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课程体系。在设计课程体系时, 最重要的是了解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是什么, 然后根据这些技能去安排课程, 这样可以让课程更有针对性。

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制作人或制片人需要广博的知识, 既要了解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 又要具有管理、营销甚至财务方面的能力。但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他们理论素养相对欠缺, 而且只有三年的时间学习, 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从理论知识开始, 面面俱到地学习。所以上电艺管的课程设置改变思路, 进行逆向思维:那就是假如学生毕业后成为一个制作或制作人, 他首先的必须掌握的技能是什么?毫无疑问, 他首先要知道一台演出或者一部电影是如何产生出来的。于是我们就把该方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学生要能够制作一台1小时左右的舞台演出, 以及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作品。假如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那么他既可以更进一步向专业的制作人或制片人方向发展, 也可以进入其他行业, 如广告公司参与广告片的制作、网络媒体的各种微电影、各大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宣传所需要的各种宣传片等。明确了这一点之后, 我们改变了以理论课为核心的模式, 代之以制作课程为核心, 辅以一系列其他相关课程和活动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 作为核心课程的演出制作流程与管理以及电影制片流程与管理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制作出一台演出及一部视频作品。因此在这个模块中所有相关课程都以此为目的, 本着“有用就上, 没用不上, 需要多少上多少”的原则进行开设和教学。

同样, 对文艺商务活动策划这个模块而言, 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技能?我们认为学生需要的是策划与执行各种活动的能力, 策划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会规范地撰写各种策划书。基于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析, 最实用的策划书包括:市场调查策划书、市场营销策划书、公关活动策划书和广告创意策划书。同时在执行方面, 虽然活动的种类很多, 但是最常见的文艺商务活动包括品牌/产品推广、庆典、年会和公益四大类。因此以掌握撰写这四类策划书和策划执行四类活动为目标, 我们开设了品牌学概论、公共关系实务、市场调查实务、市场营销实务、广告创意与策划实务、大型活动流程与管理以及活动策划与执行实务等系列课程。

(三) 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现在不少专业都与企业合作, 引进项目让学生参与。但是对艺术管理这个专业而言, 校企合作也面临几个问题。

一方面, 可以让学生做的项目并不多。企业不是公益组织, 他们最希望的是用最少的成本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 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高质量的作品。真正重要的大项目事关自己的声誉和效益, 是不可拿来给学生操练的。

另一方面, 企业的首要目的是盈利, 所以失败的项目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学校的首要目的是教育, 对教学来说失败的、或者不完美的实践活动也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有时候它能让学生学到更多东西。同样, 对企业来说不可能留着能力不足的员工, 但对学校而言, 老师不能把能力差的学生抛在一边, 只顾培养几个尖子。这就是商业机构与教育机构最大的区别。很多实践活动中都只有部分学生参与, 大部分学生被撇在了一边, 而且越是重大的项目这种情况越明显。因为结果很重要, 所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被摆在了第一位,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少数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实践。

为了让实践活动更有效率, 能顾及更多的学生, 我们本着“点面结合”和“过程与结果兼顾”的原则, 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 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 由基础到高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做法, 一是, 在纯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性活动, 二是, 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提高实践活动的比重, 鼓励以实践或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 三是, 毕业综合训练紧紧围绕策划与执行的主题, 四是,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习, 五是, 选派优秀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践项目中去。

(四) 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体系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这都需要相应的评估手段进行验证。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职业技能而非理论知识, 所以传统的书面考试无法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真实情况。因此, 为我们将评估分成专业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两个层面, 专业评估涵盖专业质量基本评价、办学优势、发展前景、存在缺陷及改进途径等。我们用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行业情况及岗位分布、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反馈这几个指标进行评估。每年对毕业生的四联单签约率、实际就业行业及岗位进行分析来判断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与我们预期的就业方向是否相符。

教学质量评估层面, 改革以书面考试为主的方式, 变成了以实践活动、策划作品和当众汇报相结合的考察方式。另外, 把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情况, 学生参与市级全国级比赛的情况列为评估体系中的参考指标。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三、建议

在今后的发展中, 首先要继续将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紧密联系,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料库, 长期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企业的反馈, 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

其次要进一步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手段。实践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如何针对艺术管理专业的特殊性, 在现有的条件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所在。

最后, 要完善评估体系, 无论是每一门课程的评估, 还是整个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都需要尽快建立起一个定量化的指标体系, 要在大量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 提炼出有效的指标, 并确定相应的比重。

总之,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 未来必然需要大批的文化艺术管理类的人才, 只有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脉络, 才能让高职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成乔明.艺术产业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凌.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概念[J].山东艺术学院院报, 2009 (5) .

[3]马瑄, 韩学周.北京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现状调查与问题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2) .

[4]曾令奇, 张希胜.我国高层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 2006 (5) .

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篇11

【关键词】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艺术人才

一、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基础教育现状简析

相关研究表明,目前艺术类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文化基础课缺乏学习热情,文化基础课普遍得不到学生重视,文化基础课堂教学难、教学难度难以把握、教育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突出。

二是文化基础教育被学校“忽视”。部分艺术学校往往依据办学优势和特色,过分强调艺术专业课,忽视文化基础教育,艺术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实抓力度失衡,文化基础课程形同虚设。

三是文化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过于宽松,缺乏约束、督促和激励作用。文化课教师上完课就走,教学过程随意,教学质量模糊,缺乏监督和评价机制;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态度消极,考试不及格可以补考,补考不过依然可以毕业,“考试”、“考核”对学生没有约束力,学生眼里的文化课也就形同摆设,完全可以无视。

四是文化课教材选定脱离学生实际。大部分艺术类中职学校一直沿用与普通高中一致的文化课教材,内容多、难度大,不符合艺术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的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五是文化课教师自我放弃,对僵化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改进热情。由于学生、学校对文化基础课不重视,部分文化课教师自觉受到“冷遇”,从而缺乏工作热情,出现自我放弃倾向,教学过程死板僵化,实行“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主动精神,致使学生进一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艺术类中职学校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说大一些,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对艺术工作者提出的要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而繁荣中华文化需要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名家。新的历史起点,艺术工作者应肩负起新的责任使命,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在坚守艺术理想的同时,重视学识涵养、品位修养的提升,讲正气、重艺德,使自己成为真正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更好地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担当的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的使命。

说小一些,这是艺考改革下升学压力对艺术中职生提出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类中职学校中选择通过高考继续深造的学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中国艺术人才网发布的《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2015年,部分省市艺考再度掀起“高烧”狂潮。如:山东省,2015年山东省艺术类考生人数较去年增加3300余人,为103371人。贵州省,2015年贵州省报考艺术类专业考试的高考考生共计25126人,比2014年增加2874人。青海省,2015年青海高考艺考报名总人数为1722人,比上年增加321人,增幅飙升接近23%。山西省,2015年山西艺考报名人数为52960人,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四川省,2015年四川美术考生3.4万人,较往年有所增加。“文化分不够,艺考分来凑”,是艺考生高考的优势,也是许多考生选择艺考的重要原因。但随着艺考生规模的扩大、艺考文化“硬门槛”的增高,艺考竞争的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高艺考生的文化成绩成为各艺术类中职学校、各培训机构文化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三、加强艺术类中职生文化基础教育的措施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秉持文化与专业并重的教学理念,将文化课与专业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狠抓落实,坚持“文化”“专业”两条腿走路,确保两条腿都要强壮有力,真正实现“德艺双馨”。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文化课教师必须端正工作态度,严守职业道德,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深得学生信任的专业课教师,要将“文化”与“专业”缺一不可的思想根植于心,再通过有效途径将这一思想传导给学生,并加以强化。

再次,从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来讲,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需加强融合与渗透,有些专业如戏剧、影视表演、音乐等的部分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有着相通之处,如剧本的理解与创作、戏剧文学的鉴赏、普通话的发音等,对于这些“相通之处”,专业教师、文化教师应并肩教导、并肩考核、并肩评价,将共同考核的结果作为学生是否掌握该门课程的最终依据,这样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心理,缓解文化课教学的尴尬处境。

参考文献:

[1]葛雅清.中职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嵌套[J].知识窗(教师版),2010(9).

[2]保静,梁玮等.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与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

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篇12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研究过程, 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它涉及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方面。它是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活动而开展的实践过程, 其目的是要将学生的潜能发掘出来,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并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实践项目做到实处,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从实际意义上来说, “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学生、学校、教师、企业、教学环境与实训场所有机结合起来, 将本院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标杆, 在省内的同类院校中起到一种引领示范作用, 它的变革不仅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提升职业素养。并且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将学校和社会、企业行业紧密的联系起来。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我国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模式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改革到底怎样改、要改什么内容是目前各院校非常棘手的问题, 有的学校依然模糊不清, 在如何将学生与企业的项目间搭建良好的平台不知怎么建立, 结果出现项目选择的偏差, 没有让学生了解到企业的工作流程、缺失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另一些学校逐步进行了人才培养的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到底在哪里?如何让这些优势发挥到实处?这些是我们教育人应该深思的问题。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改革该如何入手?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专业+项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 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经过积极探索, 在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 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收益。为同类院校做出了模板树立了榜样, 为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三、建立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一)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准则的“工作室制”工作平台

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岗位需求设置项目教学任务, 从单一教学模式转向多元化教学体系, 从虚拟案例实训到企业项目实战, 真实情境再现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 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本校工作室完成项目教学, 将设计、制作产品, 研发与一体的产学研结合之路贯穿始终, 完善各阶段教学培养手段, 将学生打造成进入企业就能实做真实项目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努力构建对接产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平台。最终将学校的项目教学与企业的真实案例完美对接。

(二) 组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职教集团搭建工作平台

职教集团将每年举办一次, 届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莅临本院, 共同商讨有关专业事宜, 并根据艺术设计产业需求, 协同开发课程体系及专业群建设工作, 并根据企业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顶岗实习直接进入到实训基地完成实习工作, 这种模式不仅顺应时代的发展, 而且也为学生的就业工作带来的便利与竞争力, 同时在工作平台上可以开展职业鉴定与培训, 实现资源共享。

(三) 行业协会参与搭建工作平台

学院可依托国家及辽宁美术行业协会, 发挥中国设计师协会、包装协会与辽宁省美术协会桥梁纽带作用, 在行业中制定课程标准、项目教学的研发、产品开发与推广, 构建学院与行业协会的纽带关系, 提升院校与企业的知名度, 催化了产学结合, 推动项目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有利于建立对接产业、工学结合的联动机制。

四、以广告设计为试点探索“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用

(一) 确定设计项目任务

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 要让学生感知目前市场大型的设计项目都有哪些、前沿的设计思路都是什么, 这期间可以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带入到课堂上, 企业专家根据项目的要求布置作业, 并根据具体的项目做出提案, 教师应把同类广告案例展示给同学们, 吸取经验, 了解优秀的设计创意在哪里, 主题是如何选定的, 图形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创意在哪, 接下来鼓励同学们深入市场进行调研, 做到心中有数, 整个课程教师都参与其中, 不仅作为老师也作为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总监, 及时检验项目的过程及设计思路的把握, 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实施项目教学法做好了铺垫。

(二)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设计之初, 教师要将广告设计的理论部分介绍给学生, 包括广告设计的起源、广告设计的要素、广告设计的特点、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广告设计的发布等信息。学生了解纯理论知识后就会对广告设计有自己的感知和感受, 此时教师就要基于项目教学将所要完成的案例布置给同学,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还要注重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部分。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 我们进入到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时期, 要将市场意识增强, 明晰未来发展的方向, 这就是“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好体现, 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注重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

(三) 项目教学的开展过程

学生在明确了各自主题和设计思路后, 积极与组内成员探讨, 每一个过程都要精心准备, 真正做到教学过程的工作化。按企业完成项目的标准要求学生,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 在设计过程之中尝试多种创意手段、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 并且要考虑到实际应用的效果如何。取长补短, 互相启发。

(四) 确定评价内容与方式

最终的设计作品完成后, 我们将把企业的指导教师请到课堂上, 请他对整个项目制作的水平做整体评价, 并就对学生完成项目逐一分析, 找出优缺点, 哪些适合作为中标作品, 提出不足之处的改进方案, 以便日后有进步的空间。学生之间也要进行自评、互评。取长补短, 以评促学、以评促改让学生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构建并实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训场所的效用, 从专业构建到项目的策略、创意、设计到执行, 从“理论—实践—设计”的课程教学模式, 到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的对接, 不断营造完整的职业情境。这样既可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带领下完成一个个完整的设计项目, 创建良好的职业技能环境, 形成较完善的专项技能, 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最终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着较高的工作优势。依托工作室, 带动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 完善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 逐步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探索了对接产学研结合的创新道路, 是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从专业构建到项目的策略、创意、设计到执行, 从“理论—实践—设计”的课程教学模式, 到“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的对接, 不断营造完整的职业情境。依托工作室, 带动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 完善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 逐步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建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上一篇:课程分段下一篇:环境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