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2024-10-01

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精选12篇)

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篇1

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后, 大规模招生使得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学生规模增大, 人数增多, 艺术人才的培养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规模的艺术学生未来的就业, 高校需要转变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言而喻, 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仅繁荣了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也对提升国民整体的文化素养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实际情况着眼, 表演类艺术人才最终是要面向市场的, 增强人才的综合能力以解决就业问题才是关键。在解决就业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起始阶段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结合, 紧紧围绕着市场来开发学生的潜力, 在与市场企业的对接中实现人才的成功塑造。

一、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音乐表演类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既与现实的教育环境有关, 也与学生自身的问题有关。

(一) 依赖传统的培养模式规模化塑造人才

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 所以在培养实践中, 学生将被动的听取高校教师的理论授课, 在单向化的知识传输中, 艺术类学生缺少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 在强势的理论氛围中学生依附于权威的论断, 学生的创意不能实现, 人才培养的效果也就不能显现在实际生活中。在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下, 在“教”与“学”的循环中, 学生被动的受到教育方式限制, 从而也不能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 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缺失

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盲目的扩大院系增加专业, 各类专业性的学校也在增设没有优势的专业, 这样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层次不齐。首先是没有特色必然将跟随着其他高校的培养模式被动的进行教育发展, 其次在教育规模达到一定时, 教育必然不能发挥特色创新, 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是很清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就不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必然会造成培养效果的贬值。

(三) 教学方式单调

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高校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 往往同一理论课程拥挤着不同专业的学生, 没有发挥教学的自主性, 同时抽象化的理论不能紧密结合到音乐表演的实践中。实践环节在课程安排中不受重视, 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常常被忽略, 因此, 即使学生的理论能力很强, 在实践环节中还是不能灵活地应付。

二、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取向

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要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变, 同时要坚持一定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培养方向的正确性。在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奠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前提下创新培养模式, 改革培养理念。当然正确的培养模式价值取向将立足于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形, 借鉴国外和历史时期各种培养理念进行的有机塑造。

(一) 立足于发展个体

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针对的就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人”, 在以人为本位的教学中, 将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最大可能的发现自己, 完善自己, 无论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培养, 还是针对市场中综合能力的提高, 培养模式定位到个人就能够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个体人在社会中单独存在但又在社会交往中构造各种社会关系网络, 在个体人的价值实现后, 社会的价值将随着个体的价值的发挥而释放。同时个体是独特的, 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塑造个体将能发挥个体的潜能, 迥异的人才差异促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 在多元开放的环境中人才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个体实现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

(二) 繁荣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

在个体人实现自我发展后, 音乐表演类人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设定目标, 可以立足于传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出来。当然人才培养中因各种因素会出现人才的断裂, 这种断裂不是说人才缺失, 而是人才的分层, 一部分人才将着眼市场, 一部分立志艺术理论的研究, 在分层后的人才中汇聚着能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 这些人才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使艺术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立足于高校音乐表演艺术类发展的培养模式将承担着发展艺术文化事业以及培养人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的责任。

(三) 促进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环境, 人才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各项条件, 同时社会也需要人才各尽其能实现经济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音乐表演类艺术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同时音乐表演类艺术的繁荣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以及知识基础。因此在培养模式的创新中立足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音乐表演类人才培养的最终发展目的。

三、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方向上, 同时在实践中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殊情况适当的改变培养措施, 制定培养方案。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构建专业特色发展模式

高校在教育发展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方案, 科学地定位专业发展将为专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首先专业特色发展模式要结合市场需求, 同时要考虑到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建设的力度不仅要加强其内涵建设还要前瞻性的优化专业发展体系, 从专业建设上对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管理各个方面加大力度。其次要完善专业课程的设置, 借鉴国内外教学经验, 及时更新教材体系, 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 加强同专业外校同行的相互学习交流, 注重学生学习质量的监督, 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

(二) 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不能一刀切, 高校在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培养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各种方案, 将学生定位为专业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以及师资型人才三类, 有机地协调人才培养结构。在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确定前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发展要求的各种情况。例如有的学生偏重实践, 那么在培养目标上就有可能直接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自己的培养方案, 通过实践不断来完善自己的技能。进入音乐文化企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当前高校主要通过授课的方式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也就是说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对课程的合理化安排。课程培养体系要根据地域以及学校传统科学合理的优化, 开设各种课程供学生能够自我选择, 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调整重复的课程, 合理配备师资, 在课程教学中建立各种导师负责制, 通过与专业导师的直接联系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摘要: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基于理论上的学习, 在教育的培养方式上还不能和市场对接, 所以高校在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高校在加大对理论学习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资源, 使得音乐表演类教育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音乐表演,创新,高校,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炜.高校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0) .

[2]谭尧升.高等艺术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 2013 (03) .

[3]郭春方, 郑艺, 高新.发挥综合特色和优势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18) .

[4]张扬.论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J].音乐探索, 2010 (12) .

[5]张静.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海, 2012 (01) .

[6]田中娟.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丽水学院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 2010 (06) .

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篇2

教师:楚潇

2013.08.19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发挥教学的特有功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拓展,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教学实践表明: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保证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抓住每分钟来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综合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呢?在学习乐理知识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乐理知识是学生提高音乐素质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讲授乐理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地照搬概念,讲理论,把生动活泼的课、心情愉快的课,变成让学生讨厌甚至是一种负担的课,不但没有真正达到音乐教学的实质,反而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如教学顿号记号时,抓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这一点,拿一个乒乓球在讲桌上连拍几下,先让学生细心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该声音具有“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之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顿音记号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把顿音的演唱特点引用于乐句的演唱中去。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顿音记号及其演唱特点。又如讲授终止线时,可以把它编成顺口溜:姐妹两人一样高,一个瘦来一个胖,瘦的在前胖在后,姐俩并排在最后,曲终歌尽并结束。这样的顺口溜,短小精悍,学生爱读爱记,并能知其形明其意,何乐而不为呢。

乐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难的一件事情,课本上的内容大都比学生的基础水平高,所以为达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经常利用课外时间、节假日时间,通过乐理创作,形成具有独特的教学乐理内容,进行组织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扩大小学生乐理知识教学的空间。如通常将日常的用具、物品等,通过乐理知识编辑小的音乐曲谱,让学生体会乐理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在学习动力。在节奏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长短不同的音符有规律的组织在一起就构成了节奏。音乐离开了节奏,就像抽了骨头的皮肉,完全丧失了思想和风格特征,节奏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

质的重要环节。节奏教学并不难,有规律的节奏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利用小学生从小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优势,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节奏。从熟悉的生活中找到的声音,经提炼便成为有规律的节奏,这样学生极有兴趣又在头脑中形成了很清晰的节奏概念。同时,在对一些曲子采用不同的节奏表现出来,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同学们就能很快准确、流畅的把握节奏。在此基础上,将节奏上升到音乐作品的欣赏中,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节奏的实际感受。

现代社会网络和媒体已经深入学校和家庭,也为对小学生进行节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媒体,通过课前、课后和其他活动时间,反复演奏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听来欣赏节奏的动感和内在的美,将节奏教学学习活动之中。如通过“五一”、“六一”、国庆节、教师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歌咏比赛,进行节奏性演绎比赛,进行音乐知识竞赛,丰富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赋予活动以新的载体,并通过有益的评比促进整体音乐水平的提高,与小学生素质教育接轨。在歌唱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没有歌声就如春天没有花朵一样。”歌曲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生锻炼少见识浅,所以他们往往想唱而又怕唱,那么怎样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和热情呢?首先让学生减轻身心负担,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声方法进行轻唱,避免喊唱而造成嗓音过度疲劳。其次对歌曲认真分析,挖掘其含义,尽量用故事、图画、文学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学唱歌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从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让有舞蹈专长的学生上台即兴表演,让节奏感强的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嗓音好的学生进行小组领唱或伴唱。由于学生载歌载舞,即使那些最内向的学生也会变得律动起来,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真正切实感受音乐的美。

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广泛,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多,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活动,如劳动、体育、集体集合、外出参观或者家庭活动等进行歌唱练习,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数字电视节目或者DVD等进行歌唱练习,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拓展音乐特长教育空间。

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音乐 艺术能力 培养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例如:歌曲《念故乡》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教学中我并不过多的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歌曲,在欣赏中体会和感受歌曲情感和内涵,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作品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思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

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鼓励和欣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我们要抓住每个契机,及时给予表扬。不管唱的标准如何,只要学生大胆参与,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语言要自然、真诚,用我们亲切的评价语言去感染学生,去鼓励学生。

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四、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对有音乐特长、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要经常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既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又能起到示范作用。特别在组织班级或学校团队文艺活动时,教师更应该充分发动和依靠他们,让他们多出主意、献计献策。编排舞蹈动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教师应尊重他们的学习和创作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耐心辅导他们成长;对那些缺乏音乐爱好、学习情绪不高的学生,不论是调皮的小闹哥还是少言寡语的女生,教师都应以满腔的爱去关注他们,去分析他们,剖析他们的心理,同时要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把那些简单的问题、容易回答的问题留给他们,当通过教师启发他们答出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此来诱发他们学习动机。在合唱或集体表演活动中,应鼓励他们参与,同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成绩、每一点进步,并给予真诚的引导,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人格力量的机会,让他们体会集体的亲情与温暖,增强他们不甘落后的信心和奋发向上的勇气,通过文艺活动实践培养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学生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逐渐感受、领悟、发掘音乐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一方面要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在唱歌、演奏、欣赏等实践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

如:在《祖國颂》的欣赏教学中,对用“啊”字唱出的那—段旋律的处理上,教师不应作过分细致的分析,而应该从旋律的起伏上对学生作引导,从采用的循环呼吸法演唱所产生的效果上对学生作提示,激发学生想象出祖国连绵不断的群山、婉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用心灵去描绘出祖国壮丽的河山、秀美的山川。

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篇4

一、静谧环境提供“静听”保障

让孩子在情绪保持自然放松的同时, 获得比较静谧的环境是很关键的。因此, 在上课前, 每个孩子的情绪都应该被老师所关注。有的孩子因为课间休息时剧烈活动, 或者和同学产生一些摩擦, 情绪波动会比较大。这时可以引导孩子安静下来, 或者播放一些柔和的曲子, 如《小夜曲》等。尽量让他们觉得教室的环境是非常安逸宁静的, 老师是和蔼可亲的, 自己的小空间是不被别人干扰的。慢慢的, 孩子就会心平气和起来。孩子的心境放松了, 自然就会拥有静心倾听的心理暗示, 为上好课奠定心理基础。

二、有趣音响激发“爱听”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有很多材料可选, 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猫和老鼠》、《芭比娃娃与胡桃夹子》等。这些动画片中都有伴随剧情变化而变化的背景音乐, 这些音乐无论从情绪、速度、力度、旋律线上来分析, 都有着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可以让孩子们将音乐的变化与剧情的改变联系起来观看, 也可以观看无声的动画片片段, 想一想无声和有声的片段哪个更引人入胜?从而体验到音乐对剧情的发展有着强烈的震撼和不可思议的烘托效能。还可以指导学生在仔细倾听影片的背景音乐后, 说出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等音乐要素。通过对影片背景音乐的分析, 进而体验到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在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动画片时, 应该想方设法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影片背景音乐和声响效果上来, 提示他们音乐要素的变换, 让他们去有意关注或有目的地关注动画片中的音乐, 领略到动画音乐的无限魅力。

当孩子们能够听辩出音乐的基本要素后, 就可以脱离视频和图像的帮助来听赏一些音乐形象比较鲜明生动的乐曲。如《新年好》、《丢手绢》、《催眠曲》等, 逐步过渡到一些世界名曲如《军队进行曲》、《铁匠波尔卡》、《电闪雷鸣波尔卡》等等, 这些音乐都有着活灵活现的直观听觉形象, 在节奏、旋律上大量运用模拟的方法使得音乐形象惟妙惟肖。孩子们从无意识的听, 渐渐过渡到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音乐欣赏。要让孩子有听的欲望, 喜爱倾听, 并领悟到音乐的妙处, 选择好的音响素材是关键。

三、有效激励确保“善听”动力

人们都是喜爱听鼓励的话的, 小孩子更是如此。而这也正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静心倾听的良好手段。言语激励要做到在适当的时机, 恰到好处、毫不夸大、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学习的源源不绝的动力。对于孩子来说, 老师的夸奖和赞赏代表着无上的荣耀, 就像天使颁发的金光闪闪的皇冠一样璀璨夺目。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无疑是一项殊荣。而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要细水长流, 坚持不懈的这样做。记得在一堂音乐课上, 教学任务是教唱《两只小鸟》。在课堂的导入部分, 笔者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 春天到了, 什么会在天上飞呢?”一个小朋友马上站起来大声回答:“是老鹰在天上飞!”他的话还没说完, 其他学生都雀跃起来:“风筝在天上飞”, “蜜蜂在天上飞”, “燕子在天上飞”……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 甚至还互相否认、争论。课堂一下就变得闹哄哄的。当看到老师不再说话, 他们才意识到这样做是违背课堂纪律的, 慢慢安静了下来。笔者问他们有没有听清楚别人的发言?毫无疑问, 答案是否定的。于是, 就给他们讲了要尊重别人的发言, 别人讲话时要安静地听, 这样才能听清楚, 才能互相学习。对于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孩子, 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大力表扬。在以后的课堂上, 只要孩子能凝神倾听, 不随意插嘴, 耐心细致地听完老师或者同学的发言, 就奖励他一张卡通贴纸, 可别小瞧这小小的贴纸, 这可是让孩子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魔法棒。

四、切实引导把握“会听”关键

1. 引导下的倾听更有目标。

细心听、静心听, 所谓倾听也。老师本身要有对音乐作品情感的充分理解, 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 充分利用挂图、插图、直观教具、多媒体电脑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 配以能激发学生联想的合适的音乐和语言, 通过学生的视听, 进入音乐的规定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产生与音乐相符的情感, 帮助理解音乐的内涵, 点燃孩子对圣洁音乐的情感火种。在听赏乐曲之前应该给学生提一些带有启发和引导性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倾听欲望, 有效提高学生听的效能。

如在欣赏《牧歌》时, 老师作如下引导:《牧歌》是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蒙古族民歌, 经过作曲家瞿希贤把它改编成了无伴奏合唱曲, 使这首民歌的形象更加丰满, 色彩更加丰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聆听, 请大家思考一下, 听这首歌曲时, 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什么叫无伴奏合唱?学生带着问题听赏, 会更安静认真, 目标明确。

2. 示范下的倾听更有引力。

每次听赏音乐时, 老师首先应该为人师表, 身正为范, 不去做任何与听赏音乐无关的事情。把倾听视作最重要的事, 真诚地参与到孩子“倾听”的行列中, 和他们一起畅游在音乐的海洋里, 享受倾听的乐趣, 领悟音乐的美妙。久而久之, 学生心领神会, 必然将倾听视作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篇5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2015年修订版)

(135101 音乐领域)

一、培养目标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

培养艺术团体、院校、艺术场馆、电视广播台站、文化馆站、各种音乐媒体、文艺研究单位和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所需要的能够胜任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编辑、音乐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

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实行导师负责制,并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年学分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公共课应 着重于提高研究生的总体素质,拓展审美视野;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加深、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增强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选修课程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其中实践类课程与环节应占60%以上。具体课程学分设置如下:

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6学分; 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大于等于16课时为1学分。

六、毕业考核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毕业要求。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共同作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专业水平的评价依据。专业能力展示体现申请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学位论文答辩体现申请人对应用专业技能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理论阐述能力。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均应公开进行,可以是专业能力展示达到合格水平后再进行论文答辩,亦可同时进行。

(一)专业能力展示

1.总体要求

音乐创作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应提交独立原创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类申请人应举办学位音乐会;音乐教育类申请人应展示教学实践过程及音乐特长;其他专业方向申请人应展示与本方向相关的专业实践过程等。专业能力展示须体现一定的历史意义或现实意义,以及一定的创新性;应体现出申请人对本专业领域较为深广的认知和理解;能反映出申请人良好的技术驾驭力、想象力和艺 术诠释力;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功效及社会影响。2.具体要求

音乐创作类:作曲方向应提供独立创作的室内乐编制作品1至2部,大型管弦乐队作品1部;作品中须包含对声乐和民族乐器的运用;总时长不少于30分钟。电子音乐作曲方向须提交纯电子音乐作品1部,大型管弦乐队作品1部,总时长不少于30分钟。创作作品应提供完整乐谱,完成现场演出或提供作品演出视频。

音乐表演类:提供2场不同曲目的学位音乐会(后一场应在毕业学年举行),每场演出纯表演时间不少于40分钟;曲目类型须包括独奏(唱)、重奏(唱)或室内乐、协奏曲等;曲目的风格应囊括多个时期和多种流派,且至少包括2首(部)20世纪以来的经典作品,以及1首(部)现当代的优秀作品。

音乐教育类:提交一门历时一学期(16周)的完整课程教案及45分钟的课堂公开教学,以及至少20分钟的音乐特长展示;音乐特长展示应参照音乐表演类或音乐创作类的规格要求。

其他各方向专业能力展示均应根据专业特点,依据上述规格要求,完成一定工作量或时长的实践过程的专门展示。如视唱练耳:应进行45分钟的课堂公开教学和完成一场40分钟的专业音乐会;音乐制作:提供一场总时长不少于45分钟独立制作的公开展演;音乐录音:应提交不少于4部作品,其中至少有一部环绕声,其他立体声,总时长不少于40分钟;等等。

(二)学位论文的要求

本领域专业学位申请人皆应提交学位论文并完成答辩。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论文应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2.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一切不端学术行为。3.论文核心部分(本论、结论)字数不少于0.5万(不含谱例、图表)。根据自己音乐创作、表演或其它音乐实践所写的论文应附所对应的影音资料光盘。

(三)毕业考核委员会

由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毕业考核委员会,考核学位申请人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是否达到合格水平。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者,经授予单位学位委员审核批准,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颁发艺术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135107 美术领域)

一、培养目标

美术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美术创作专业人才,以及胜任文化艺术事业与产业方面所需的创作、管理与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

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实行导师负责制,并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年学分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公共课应着重于提高研究生的总体素质,拓展审美视野;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加深、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增强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选修课程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其 中实践类课程与环节应占60%以上。具体课程学分设置如下:

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6学分; 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大于等于16课时为1学分。

六、毕业考核

毕业考核包括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申请者,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提交与答辩的毕业环节要求。

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均应公开进行,可以是专业能力展示达到合格水平再进行论文答辩,亦可以展览的形式同时进行。

(一)专业能力展示的要求

1、总体要求

专业能力展示的具体内容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所提交的独立原创美术作品或管理策划方面的方案展示。

2、具体要求

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需提供毕业创作1至3幅,精选习作15幅;书法需提供书法与篆刻原创作品15幅;跨媒体需展示原作作品1至3件及相关完整方案;摄影需提供作品15件:艺术管理等需提供原创策划方案1至3件。

(二)学位论文的要求

1、学位论文可以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应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具体形式可以是学习体会、实践报告、案例技术与风格解析等,也可以是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2、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剽窃和一切不端的学术行为。行文中应做到概念清楚、层次分明、文字简练。

3、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专业论文字数不少于0.5万(不含图例与图表);书法和艺术管理专业论文字数不少于2.0万;跨媒体与摄影专业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

(三)毕业考核委员会

由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毕业考核委员会,考核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是否达到合格水平。毕业考核委员会一般由3-5人组成。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者,经授予单位学位委员审核批准,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颁发艺术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135108)艺术设计领域

一、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设计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

能够胜任设计单位、院校、研究及政府等部门所需要的艺术设计实践、管理、教学、艺术设计活动策划和组织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并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

(一)实行导师负责制及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可聘请本领域有经验的专家配合指导艺术设计实践。

(二)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素质培养,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设计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

(三)创造艺术设计实践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四)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环节,须按教学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

(五)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由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组成。公共课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创意、设计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为其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在学期间,专业实践环节一般应在设计实践现场或实习基地进行,可采取集中与分段相结合的方式。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其中实践类课程与环节学分占60%以上。具体课程学分设置如下:

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6学分; 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六、毕业考核

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课程学分计算方式:1学分大于等于16课时。

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毕业要求。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共同作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专业水平的评价依据。专业能力展示体现申请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学位论文答辩体现申请人对应用专业技能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理论阐述能力。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均应公开进行,可以是专业能力展示达到合格水平后再进行论文答辩,亦可同时进行。

(一)专业能力展示

专业能力展示是毕业考核的重要方面,因此各专业方向在质和量上均须提出具体要求。

艺术设计实践类:应符合选题内容,要求提交一定数量的原创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设计理念、过程和一定的工作量。

艺术设计管理类:应符合选题内容,提交一个完整的本研究方向的项目管理方案,体现出方案制定的理念和过程。

艺术设计教育类:应符合选题内容,提交一门完整的本研究方向的课程教案及45分钟的课堂公开教学,艺术设计特长展示参照艺术设计实践类的要求。

其他研究方向的专业能力展示均应根据专业特点,依据上述要求,完成一定工作量或时长的实践过程的专门展示。

(二)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应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2.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一切不端学术行为。

3.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本论、结论)字数不少于0.5万(不含图、表及附录)。

(三)毕业考核委员会

毕业考核委员会由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考核学位申请人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是否达到合格水平。

七、学位授予

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幼儿;艺术培养;发展策略

幼儿时期作为人生发展的启蒙期,对幼儿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幼儿未来的发展,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整体素养。然而,艺术素养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需要后期的学习与培养。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来培养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注重音乐才能的挖掘

幼儿教育不能够仅仅重视音乐教育,同时更要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重在帮助儿童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质。通过这种做法能够帮助那些具有音乐潜能的儿童开发他们的智力,帮助他们在个人专长方面提升一个台阶,同时对于他们个人而言,也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肯定与鼓励,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为了发现幼儿的音乐潜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里仔细观察,多创办一些能够体现幼儿特长的活动,以此来发现他们的个人才能。只有在这种活动里,才能够激发儿童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进而凸显出自己的潜能,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同时,教师需要经常鼓励儿童去感受音乐,了解音乐乐器,这也能够帮助儿童显露与提高自己的音乐才能。

二、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教学的兴趣

幼儿作为人生发展的启蒙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因此,音乐教学工作一定要体现出趣味性,以此来提升幼儿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兴趣。例如说在音乐教学工作里掺杂一些表演节目,让孩子们都参与到表演活动里来,由于孩子性格特征的影响,此类课堂教学一定要会备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同时,音乐教师还要学会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思想以及信息化教学工具,教学工作里综合孩子们的性格特征,设置一些游戏,例如说歌唱比赛等一些竞争游戏活动,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活动不但能够提升他们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竞争和合作意识,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能够激发他们在歌唱方面的潜质。通过经常举办这种活动,能够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三、借助于多渠道多方式进行综合教学

伴随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幼儿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增多。如今,幼儿音乐教学工作不但注重幼儿跳与唱,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提升幼儿的兴趣,不但需要结合他们的性格特征,同时还需要采用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说,将游戏纳入教学环节,通过游戏活动来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进行学习。教学不能够采用传统“说教”模式,应当顺应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里来。通过孩子们的鉴赏与个人表演,充分体现他们的音乐才能。不仅如此,还要定期地举办一些音乐剧观看活动,以此来培养幼儿的音乐思想。在周末等一些假期期间,还要举办一些合唱比赛,邀请幼儿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合唱,通过这种活动,不但可以提升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同时还能够帮助孩子家长增加与孩子们之间的亲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四、提倡音乐舞蹈互相结合的音乐教学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音乐教学工作需要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正是幼儿所处的年龄段,很多学生都喜好舞蹈,在跳舞过程里,他们能够感受到很大的乐趣,因此可以将舞蹈活动引入音乐教学工作里。通过音乐舞蹈互相结合,能够增加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正好迎合了孩子们“好玩”的性格特征,不但能够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舞蹈水平以及他们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相互结合,更加能够凸现出一种潜在的“艺术性”,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帮助他们未来的发展。

五、总结

艺术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后天培养而形成的。幼儿时期处在人生发展的启蒙期,他们对外界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理。通过音乐教学工作,能够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有效引导与培养,能够加快他们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同时,处在幼儿时期,活泼、天真、好动是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更加有利于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日常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需要有效引导,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化教学工具,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进而帮助他们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媚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2015,09:244.

[2]朱继红.幼儿园如何开展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J].学周刊,2015,32:238.

[3]谢金伶.多媒体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06:179.

[4]陈跃辉.幼儿音乐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8,03:166-167.

作者简介:

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篇7

一、艺术实践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能力

音乐专业技能是高校音乐专业学习的基础,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也是其参与就业的重要考核指标。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学习而言,音乐实践为学生的声乐、合唱合奏等音乐专业技能学习提供了平台,学生在练唱歌曲的过程中,可以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起到不断巩固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音乐实践,能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提升,尤其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组织能力。在学生不断参与音乐表演的实践中,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便会开始自主的组织歌咏比赛并参与其中,在组织工作中锻炼社会能力,很大程度上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舞台表演能力与表演技能,而舞台表演能力与技能的形成又必须通过反复的训练与表演的积累。在这样的要求下,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能满足训练表演的要求,更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展示自己的音乐舞台。当学生站在舞台上表演时,会全身心的投入并倾情演绎,这样就会逐渐提高学生的演唱与演奏能力,还会逐渐克服紧张、怯场、跑掉、忘词等表演尴尬场景,整体上提升了学生舞台表演水平,塑造了良好的自我舞台形象。

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热情

音乐实践活动本是带有创造性和独特意义的活动,其活动的举行就是音乐创作的过程,包含有音乐新概念与新理论的提出与总结。从某种层面上讲,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过程就是重塑音乐形象的过程。学生在进行舞台演绎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依据情况而萌发新的音乐创作思想和提出新的音乐创作方案,并落实到行动中去,这使得学生能不断地获得审美体验,激发音乐创作热情。

二、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挥艺术实践作用的途径

1. 尊重学生个性,加强教师指导

相比一些高校文理专业学生,音乐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特点,作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该尊重和肯定学生的个性,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正确处理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为此,教师在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学业计划与职业规划进行指导。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扩展,从就业人才培养的角度,给予学生戏剧编导、舞台表演、服装及灯光音响造型等方面的启发与指导。在音乐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还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音乐实践积极性,促进其真正认识艺术实践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而从思想上重视音乐实践。

2. 打造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音乐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与崇高品质,做到德才兼备。因此,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同时,应该重视思想教育与专业拓展的有机结合,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尤其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高校要抓住重要纪念活动等契机,积极组织主题艺术实践活动,唱响爱国与奉献的主旋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与此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部队与社会服务机构,使其感受到音乐艺术对于社会和温暖人心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而在社会艺术实践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真正实现音乐陶冶情操的目的。

3. 搭建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平台

基于艺术实践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倍加重视艺术实践活动,不断为学生搭建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平台,满足不同学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个性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高校要坚持举办常规的校园歌手大赛、器乐大赛、专场音乐会等活动,激发音乐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热情,并营造高校高品位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积极拓展其他音乐实践互动渠道,借助其他力量支持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例如,高校可以结合汉语言专业教学,通过音乐会主持串词的撰写以及参与中学音乐欣赏课见习等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高校应该支持专业拔尖的学生参加高级别音乐技能大赛与演出活动,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优秀音乐人才;高校还应该指派优秀学生进入共建单位担任艺术指导,尝试组织和参与文艺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与专业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4.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只有富含独特的创新意义于审美特点才能感染和吸引听众。因此,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当高校举办相关音乐表演活动或创作大赛时,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艺术实践模式,发挥出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编自导的音乐表演节目,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就包含从音乐表演节目的策划构思、编排、组织演出及舞台布置、主持串词撰写等。在这些活动环节中,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高校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的本质与作用,认识到音乐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艺术实践的高效开展,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向兆年.王瑶.音乐表演专业的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关系[J].齐鲁艺苑,2009(3).

[2]古全林.艺术实践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论大学生音乐艺术审美的培养 篇8

一、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

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教育中, 一般采用的方法都是教师不定期的给学生实行讲座或是开展音乐艺术方面的活动来巩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审美教育的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音乐有多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知识的修养, 充分发挥大学生对音乐持有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大学生在开展音乐艺术审美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并自觉地发挥创造潜能, 力争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1. 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认知能力。

当前时期, 高校应加强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认知能力, 因为, 音乐是人的情感以及精神生活的基本表现, 其主要就是可以使人能够自觉地发挥创造潜能, 促使人们可以在音乐艺术审美过程中找到对自身有利的价值。所以, 良好的音乐艺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 高校应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对音乐所产生的兴趣, 使其对音乐能够有个正确的审美观。只要树立一个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观, 就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美丑持有正确的看法, 而不是盲目的喜爱一些没有趣味的作品, 不能把自身的偏爱作为衡量音乐艺术的标准, 这样不利于健康全面的发展。

2. 培养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感知能力。

情感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为此, 高校应把情感的体验充分运用到教育中。音乐教育一直都是表现情感体验的课程, 所以, 老师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 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情感的体验, 并给出正确的评价, 真正做到让自己的情感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有审美的认识。

3. 培养大学生音乐艺术的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音乐艺术的创造能力?要想对音乐艺术进行创造, 首先就是具有发现能力, 因为, 只有积极发现事物的改变, 才能进一步的实行创造。大学生在接受音乐艺术教育过程中, 除了掌握和认知外, 还要注重创造, 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 不断地进行创新对音乐艺术的认识。

另外, 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教育人之一,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同时, 还应在专业的教学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调整, 不断地开拓音乐艺术视野, 通过自身的修养与知识来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培养大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的方法

音乐艺术是多样化的, 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 其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主要。

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音乐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应运用多媒体手段在校园网上进行音乐艺术审美教育, 这样可以再次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审美观的提高, 因此, 学校可以根据这个途径在校园网上开展一系列的艺术类教育课程。

2. 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育人精神。

高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 还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标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把道德伦理传播到教学中来, 促使学生能够有个热爱音乐艺术的兴趣。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当前时期, 高校应不断地创新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观, 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 将音乐艺术教育方式在网上开展, 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育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它是需要慢慢的积累经验而逐渐实现的, 教育者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教育,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事物的审美能力, 从而使学生可以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和平.音乐审美主体偏爱规律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及表演版) .2001 (1)

[2]彭根发.声乐表演中的“生命状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及表演版) .2001 (1)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聆听艺术 篇9

一、情境创设法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情境的创设可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一个好的情境设计,会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很快地使他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整堂课在这个美丽的情境中学习,那将是一种享受,对他们感受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情境中,教师进入“角色”情不自禁,学生随师“入境”亦情不自禁,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从而陶冶心情。我在上《绵绵乡愁浓浓情思》一课时,导入部分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我将《思乡曲》的主题旋律作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组秋日落叶图片,整个画面的萧条感及充满着凄凉、哀伤、思念、缠绵悱恻情绪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对音乐进行聆听与感受,将他们带入浓浓的思念与回忆情感中,为下面赏析马思聪的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奠定基础。由此看来,音乐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可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以及表现音乐。

二、学唱主题法

主题是乐曲的精华,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引导学生学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产生进一步聆听音乐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聆听音乐过程中真正调动起音乐思维,准确辨认主题和重复变化部分,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在赏析《二泉映月》一课中,我先带领学生学唱第一句引子部分,旋律线条的下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凄凉、哀怨,感受到引子犹如作者的一声哀叹。接下来的学唱主题,我让学生逐句学唱,感受旋律的变化,感受作者内心所要诉说的言语。在熟悉主题之后,再让学生完整欣赏作品,这时他们会很认真地聆听,真正做到了用心去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师示范法

教师自身的示范是最有力的诠释音乐的工具,学生往往只相信老师或同学的现场演奏但不愿聆听更好的音响作品。在赏析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一课中,我向学生介绍到小提琴这一乐器时,看着我手中的小提琴,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老师,你拉一首给我们听听。”我说:“老师拉得不好。”学生说没关系的。看着他们真诚的目光,我觉得有必要“出丑”一次,于是我就给学生们演奏了《思乡曲》的主题旋律,没想到学生们竟然兴趣盎然。紧接着我趁热打铁,便问他们从这段旋律中感受到什么,有的说很缠绵,有的说一下子让心变得安静了,有的说有些凄凉,鉴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一一的肯定。由此看来,教师自身适时的示范可以促进和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聆听的效果。

四、迎合学生心理法

初中阶段,从11、12岁至14、15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地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向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作品发展,例如“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悲惨、哀愁的”等等,他们的猎奇心理和冒险精神比较突出,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感。八年级上册《走进亚非拉》一单元,有关非洲音乐的材料介绍得相对较少,而我觉得学生肯定对非洲的音乐充满兴趣与好奇,于是我在互联网上浏览了不少有关非洲音乐的材料,并从中进行了筛选,将之组织成一节欣赏课《走进非洲》。课上我先播放了非洲鼓手的一段鼓语表演,并告诉学生在黑非洲,人们往往就是通过鼓来传递各种信息的,鼓是非洲的灵魂。学生们立即被这一新奇的鼓语表演所吸引,听得非常认真,并从中感受到通过改变鼓的音色、敲击的力度、节奏、速度等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在后面介绍非洲音乐中的复合节奏时,我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破铜烂铁乐队的《厨房表演》,当学生们看到演奏者竟然可以运用厨房中菜刀、铲子、桶、拖把等物品进行演奏的时候,他们眼中流露出惊讶,紧接着是惊叹,我深深感到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很快他们便在我的引导中感受到非洲音乐中的复合节奏的特点。

五、学科综合法

艺术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各种艺术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的切入点而达到协调与共鸣,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以音乐欣赏课作为载体,将历史、地理、人文、古诗词等多门学科内容与音乐欣赏课进行综合,既能丰富音乐欣赏课的内涵,又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聆听的兴趣。我在给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问同学们:为什么“自由、平等、博爱”会成为贝多芬毕生追求的理想?那是因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正值他风华正茂的年龄,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奠定了他一生的人文哲学思想基础。为什么古典音乐大师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等作品都弥漫着浓烈的宗教气氛?那是因为当时的欧洲人,对许多现象无法证实时,他们把自己交给了上帝和神。通过学科之间的综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篇10

一、抓好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提高音乐水平的基石

艺术生高考分为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艺术生文化课的考试和普通高等学校考生考试的内容是相同的; 专业考试包括招生院校自行组织和省级招办统一组织两种形式。专业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艺术特质和潜在能力。对于艺术生来说, 文化知识是音乐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我们应该努力学好文化知识, 从而才能考上理想院校, 同时也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要想更好的理解音乐, 就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例如对歌词意境的理解, 文化底蕴的高低对同样的歌词理解是不一样的, 文化基础越好, 理解起来就会更深更全面, 反之则不同。音乐考生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 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积累,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提高自己的文化成绩。笔者认为, 学好文化知识要做到: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要预习, 这是必要的, 这样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上课时认真听课, 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 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要学会记笔记, 不是要抄笔记而是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 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 作题时要选“好题”, 千万不能见题就作, 不分青红皂白, 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作题效率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 对于做错的题, 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 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 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 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二、学好音乐理论知识是进行音乐学习的前提

音乐理论是人们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基础和前提。但在目前的许多音乐学校和学习音乐的个人或团体, 往往对音乐理论认识不够, 重视程度也不够。

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每个音乐学习者及爱好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种素质的具备能够使学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 这样才能做到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成绩。音乐理论知识也是现在音乐考试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如果学不好理论, 总分也会大大折扣, 所以学好音乐理论很重要。同时还要懂得积累音乐常识, 作为以后的音乐人, 不知道一些音乐常识是万万不可得。

三、在生活中感悟、理解音乐, 更好地表现音乐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在, 无时不有。而我们不要小看每一个学生, 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常识、经历和空间, 我们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就要找到音乐内容和学生内心世界的切入点, 只有创设各种情境激发了学生内心对学习的渴望, 你才会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 丰富多彩。其实我们要重视的是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 重视这个过程中的探索与创造, 重视过程的教育价值。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的经历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生活阅历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 理解不同则表现也就不同, 音乐来源于实践又超越生活实践, 是生活的高度提炼, 因此, 要求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密切联系生活, 在生活发现、激发灵感, 感悟音乐。同时, 培养自己对于乐曲的感情, 把乐曲当做朋友, 能够很好的理解作品。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独有的风格、情感, 要理解它, 更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它、表现它。而不只是单纯完成每一个音符的弹奏, 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成就音乐的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一个班级里, 因为不同的学生个体, 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素质和天赋秉性, 所以, 在音乐审美爱好、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情感等方面都形成了不同的个性, 在对音乐的咸受认知过程中, 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差异性。在音乐教学中, 需要根据这些差异, 对学生因势利导, 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学习效果和速度的提高, 需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指导学生时的具体做法: 第一, 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声乐类的考生而言, 身体和健康状况是好是坏, 音色和现场演唱的表现力肯定会受到影响。第二, 不能有偏科。主考科目和副考科目所放的注意力要均衡。第三, 是对于考试心态要做好调整, 艺术类考试的关键就是现场发挥, 最忌讳的是紧张。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建议考生在考试时, 不要刻意去听其他考生的演唱, 否则会打乱自己的心绪。第四, 是适度的练声, 在考试前人容易上火, 嗓子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考试时, 应尽量地保持嗓子的“新鲜度”, 尽量让考官感觉到, 你的嗓子具有先天的可塑性。第五, 是多多揣摩歌词, 在平时练习时, 建议“少练多想”。考虑如何演唱得更深入, 更有感情。因为歌唱本身来说就是带着旋律的朗诵, 十分讲究感情的收放。

五、提高对音乐兴趣是走上音乐之路的基石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学问, 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 认为“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学音乐要对音乐没兴趣是学不好的, 相反的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这种说法难道不是吗?

我们说学习音乐要做到三个“心”:信心、耐心、恒心。而其中信心又是最首要的。只有对自己有信心, 才能最好的表现出自己的水平和对乐曲的理解。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更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所谓“台上1分钟, 台下10年功”。只要你平时是辛勤练习的, 考试一定没有问题。考官也更欣赏能表现出“自信感”的考生。因此在考试的前一周, 考生一定要尽量让自己多一些自信, 相信自己一定是考场上最优秀的。

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造思维;培养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音乐教学在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艺术创造思维的培养也成为了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呢?本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各位同行们参考借鉴。

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解放学生的思维,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与前提,也是保证音乐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当学生真正进入相应的音乐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时,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总想亲身体会和感受,从而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唱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注重理解歌曲内容,真正进入歌曲意境,从而体会歌曲内涵,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教会学生“用心唱歌”。此外,要鼓励学生根据歌曲旋律和生活感悟,自主创编歌词,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创编节奏,为创编旋律选择相应的打击乐,或者配以优美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比如:让学生自发排练小品和话剧,自编自导各种联欢晚会,策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拓展学生的创作空间,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作能力。作为音乐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营造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丰富情感

“音乐课堂不仅要注重对小学生音乐知识的灌输,还要注意利用各种方法,加强对小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和开拓。在音乐的世界里,放飞小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要想通过音乐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现在所提倡的趣味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参与教学、愉悦教学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来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实际上,演唱和演奏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抒发情感的过程,是对内心深层次情感的流露,也是思想情感的一种升华。例如,在抗战时期,在外流亡的学生聚在一起总要高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以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又如,虽然《二泉映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作品,但是同样也可以使外国人产生同情的情感,当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的过程中,就深深体会到了“断肠之感”。同样如此,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就要密切联系演唱和演奏,利用这一手段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作品内涵的领悟。

三、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即使经过大刀阔斧的素质教育改革,也仍然将学生思维限制在规定的音乐范围内。“素质教育要求音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加强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有机结合”。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认为学生会演唱、会演奏就是好学生了,但是现在不但要求学生会演唱、会演奏,还要会创作,这样才是好学生。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白,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作曲家在创作一首乐曲时,首先要经历形象思维过程,不管是从文艺作品中提炼的题材,还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素材,不管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的灵感,还是通过实际景物有感而发,都要现在作者脑海中形成一种直观形象,然后通过音乐语言和艺术表现方式创作而成。当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当然也要沿着作曲家描绘的音乐艺术形象积极探究,从而找到作曲家的创作原型。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从同一情感目标出发,产生丰富多彩的想象,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彼得与狼》时,教师可以不用教材自带的解说音乐,而是用现场版的交响乐演奏录像带,让学生通过直观体验交响乐的震撼效果,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实现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有机结合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鼓励学生即兴创作,提高思维反应能力

所谓“即兴创作”指的是学生根据自身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作行为,事先不必进行任何的准备工作,所以这种创作形式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即兴创作并不是随意创作,更不是任意妄为,而是在符合某种艺术规律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作的好处有以下几点:一是不必遵循事先设计的乐谱,也不必拘泥于事先进行的排练;二是可以灵活自如的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三是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速度和反映速度。由于即兴创作没有经过事先的准备工作,完全依靠自身的现场发挥,所以创作效果总是显得不成熟,但是在这种“不成熟”的创作中,却蕴含了丰富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要内容包含如下:用不同的速度、力量或节奏来演唱成语、诗歌;能够跟随某种音乐即兴表现出动作;能够即兴创作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歌曲或歌词,最好能辅以动作;能够采用各种不同的声乐表现形式,利用不用的乐器,即兴创编音乐艺术形式,讲出音乐故事或參与音乐表演活动。比如:在花城出版社新编的一年级教材中,第一课就要求学生能根据X、 X X两种节奏进行即兴创编。六年级下册要求学生能即兴创编简短的歌曲。

总之,在今后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广大音乐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艺术创造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并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途径,提高小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能力,让小学生们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用辉.浅谈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J].青春岁月,2011,(16) .

[2] 梁冰.浅析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与想象[J].华章,2011,(11) .

音乐艺术人才培养 篇12

音乐教育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训练反应判断能力、丰富想象力, 还能陶冶优良的品格, 培养高尚情操, 开发智力,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我以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今音乐教学中急需重视的重要问题。

一、要善于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音乐表象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中, 一些老师和家长只盲目追求考级或艰难的纯技巧练习, 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真正含义。对音乐作品的学习, 其实就是学习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新的音乐表象的过程。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 所唤起的音乐表象越丰富、越具体、越准确, 那么他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也就越深刻, 相应地, 他的各种能力特别是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艺术创造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音乐哲学家玛雷舍夫认为:“音乐表象是在声音的影响作用之下, 形成于解释者的意识之中。”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 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让这些音乐的要素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音乐表象, 同样, 通过对音乐作品中表现手法的学习, 可以积累多种音乐表象。我在教学生练习《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 5曲》时, 就运用各种音乐要素培养出生动形象的音乐表象。布格缪勒实际上还是一些单纯的钢琴技巧上的小练习, 它唯一不同于其他练习曲的就是它给每一首曲子都冠以生动的标题, 比如:忧伤、娇嫩的花、清澈的溪水、烦恼、美姿等等, 它运用的无外乎都是音阶、琶音、小乐句、装饰音等音乐基本技巧。但我充分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理解什么样的情绪是烦恼和忧伤, 什么样的情境是溪水、鲜花和美姿, 并用纯技巧、加上音乐表现力两种方法来演奏同一首曲目, 让他们自己区别作品的不同, 从中欣赏到音乐的美和魔力。值得欣慰的是, 孩子们都能以他们自己的理解, 表现出动听悦耳的音乐。

二、发展敏锐的内心听觉能力, 深化艺术体验

“内心听觉”是指在内心所进行的一系列与听觉有关的音乐活动, 它所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内心听觉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常调动的一种核心的心智活动, 也是发展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音乐感知过程中, 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音响的物理刺激, 另一方面这一刺激感受与我们的历史体验的相似性原则相互匹配形成某种程度的认识, 进一步归入大脑的记忆机制之内。我们听得越多, 大脑中所储存的音乐记忆也会越多, 当我们再次听音乐时, 它与我们相似性的体验相互匹配;这种积累的相似性的体验越多, 我们就会越容易对刺激我们的音乐作出一定程度的反应。如在歌唱教学中, 学生只知道声音唱出来了, 但不知道唱出的声音是否正确。这就是缺乏内心听觉能力, 是普遍的现象。教师除了自己示范演唱对学生进行声音概念的培养和一些理论的指导外, 还应该启发学生用最容易体会到的情感进行宣泄, 而不要让他把歌唱当做复杂的理论学科和受到各种束缚的枷锁, 要让学生多听、多想、多感觉, 把它当成自己的一种正常的如同喜怒哀乐般的情感表现。这样再让学生没有负担地去做, 让词和曲真正通过他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完美统一地结合, 直到满意为止。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对声音的判断能力, 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 从而发展学生的内心听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内心听觉在自己的头脑中预先设计音响效果。当学生把声音唱出来时, 就要去判断一下, 是否与设计的声音形象相符。这样让学生想着唱, 唱着想, 用内心听觉指挥自己的大脑, 力求做得完美。这样,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也会是深层次的。

三、培养生动的音乐表现能力, 愉悦体验

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而孩子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 决定了他们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在音乐教育中只训练耳朵脑子是不够的, 人的整个身体都需要受到训练。任何乐曲都可以通过身体表现出来。”所以音乐学习要与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脚、动脑的音乐表演活动中, 享受音乐的愉悦, 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树立了自信心, 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深层体验中, 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 方能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教师要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创设意境, 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细致分析与描述, 层层深入音乐的意境, 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发挥学生创造能力。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收获颇丰。很多学生就是在启发诱导式教育中开发了自己的潜能, 在其他诸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记忆力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发现。

上一篇:数据异构处理下一篇:血液净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