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音乐艺术

2024-08-26

学生音乐艺术(精选12篇)

学生音乐艺术 篇1

一、声乐的表演特点

声乐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表演方式, 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它的情感效果随着词曲演唱同步产生, 在不改变歌曲意思的基础上, 对歌曲进行一定范围的改动, 我们称之为二次创作。声乐的演唱不单单只注重声韵方面, 还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达到形神具备的效果。声乐表演具有其与众不同的表演特征, 不但要揣摩出作者的本意, 还要根据演唱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运用自己擅长的技巧诠释细节, 这样就赋予了歌曲新的生命, 使其更加具有感染力。演唱者要根据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在大脑中构建出符合歌曲内容的意象, 通过表演使歌曲更具有真实性。把乐曲的生命力变成表演者理想的场景。每一首音乐的生命都是不同的, 有自己独特的背景, 表演者要深入地了解人物设定、情感等, 体会这些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

二、影响演唱者演唱的因素

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 节奏、情感与音韵等诸多方面都对歌唱效果有重大影响。动人的歌喉、高超的唱功, 是完成一首优美乐曲的基础, 二者相辅相成, 使得演唱更加完美。在演唱的过程中, 良好起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起音适度, 才能以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整首歌。要想学好, 首先要注意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姿势:呼吸平稳, 后颈稳定, 注意力集中, 心情愉悦放松。在演唱的过程中, 演唱者要合理地分布气息而避免气息不足, 无法完成高音部的演唱。共鸣主要是指音调音色达到统一, 使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演唱者要对共鸣位置把握十分精准。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根据歌曲的内容, 抒发不同感情, 使听众感觉整首歌曲协调完美。

三、情感是艺术的核心

对于一个演唱者来说, 每一首歌曲都需要用生命去演唱, 歌曲可以为人们在心灵上打开一扇窗, 可以解除人们内心中的苦闷。成功的演唱打动人的不是演唱者的音色, 而是通过演唱流露出的感情。即便拥有一副好嗓子, 演唱中没有真情流露, 同样无法打动每一个听众。对于演唱者来说, 歌声就是他们的第二种语言, 需要人们用心去聆听。作者通过高超的唱功、动人的音韵, 让每一位听众融入到演唱者的歌曲中, 随着歌曲起起伏伏, 完成一次心灵的旅行。情感是人们面对外界事物内心做出的一种反应, 也是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表现。人在对新事物认知的情况下, 也会对周边事物产生新的认知, 进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这就是感情——艺术的核心。

四、表演的作用

表演有助于艺术想象力的发展,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 它与情感情绪、形象思维等密切联系, 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声乐表演者通过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再根据作品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平时积累的经验进行表演。让自己身临其境, 表达出真实的情感, 从而进行完美的演出。好的表演者不仅要有好的歌唱技术, 更重要的是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 应边练发声边表演, 先让他们对声乐产生兴趣, 从而加强学习的积极性, 等悟性逐渐提高, 在演唱中就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歌唱演员经常要在万人瞩目的情况下进行表演, 大多数也会紧张, 若是观众不是十分配合, 歌唱者可能就会束手无策。面对这种情况, 大多数演员乱了自我的节奏, 表演也很有可能会变得一塌糊涂。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可以很快地收起自己的情绪, 将所有注意力都投入到演唱中, 局势也就又将回到演唱者的掌握之中。总而言之, 表演是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加强音乐艺术实践教学

在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北京下, 应着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应以音乐实践教学为核心, 进行开放式教学。在校内外为学生创造音乐实践的平台,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用选修课做补充、以音乐演出为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需求奠定基础。

六、注重对学生艺术实践的考核

学校在加强学生音乐艺术实践教育的同时, 也应将学生参加社会演出、社会比赛等实践量化成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加强对实践的考核, 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实践的重视, 又可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摘要:在众多的表演形式中, 声乐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简单的几个音符在音乐家的手中将会被赋予生命, 使其如清澈的泉水, 沐浴着听众的心灵。每一首歌曲都有着自己的感情, 所以听众可以在不同的乐章中感受到不同的美。即便是同一首歌曲, 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也会存在本质性的不同。这种差别不只是因为演奏者技艺方面的差距, 主要是因为演奏者的文化素养、文化底蕴不同, 理解的水平上也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就学生在声乐演唱方面的实践展开讨论, 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关键词:声乐演唱,艺术,表演,实践,考核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袁东艳.诌议声乐演唱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报, 2001.

[3]范继红.论声乐作品的理解与表演[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杨满年.论声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J].中国音乐, 2005.

学生音乐艺术 篇2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必不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部分的内容,对音乐课程的价值,即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中学生音乐艺术素质评价 篇3

一、评价音乐档案袋——“我的音乐专辑”

我们评价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审美是学生在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新的认识和美好的心理感受。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也是在不断地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和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不可以急于求成、要求过高,容易使学生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失去自信,认为自己没有音乐天赋,也许还会更糟糕,对音乐有关的一切事物有所排斥,产生厌恶感。

所以中学生学习的音乐知识越多,他就会对自己的音乐艺术素质评价有越多的要求,对其它学科也是一样。让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档案袋,不仅仅使检测更具全程性,还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档案袋的名字、内容、图案、包装、横向纵向的记录方式等等都可以自己设计。在实践中大部分学生把制作、充实音乐档案袋想象成未来他们长大了自己要出的音乐专辑,有的甚至真的自己写歌、自己编舞、自己编曲录制,可喜的是也有小组合作的创作,本来只是一个记录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档案袋,没想到让学生自己去做比我们老师去做统一的、只有数字的所谓成绩单的档案袋,收获了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评价中学生是主体地位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所以他们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观,测试的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音乐素质。所以,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要以发展趋势作为评价依据,并允许其努力后再一次参加测试。学生可以自选强项内容进行检测,在自己的“音乐专辑”中,自我评价、打分,并且说出优点和缺点、需要改进的地方,自愿请教师和同学评价(如果不想听别人评价,可以选择不要他评)。完全尊重学生对自己理解的音乐艺术。评价过程中,我让学习过各种乐器和舞蹈的同学进行表演。有的弹电子琴,有的演奏黑管、长笛、萨克斯,有的弹琵琶等,有的跳街舞、有的跳拉丁舞、民族舞等,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欢呼声,许多同学的脸上露出羡慕、崇拜的神态,而那些表演的同学更加自信了,因此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了。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了一些乐器,感受了各种乐器发出的动听的音色,一些同学于是对个别乐器产生了好感。

借着这个机会,我们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门乐器,因为学习乐器会提高学生对音准的自我辨别能力、视唱能力,加强练耳训练,还使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节奏感、强弱控制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手、眼、口、耳、脑等器官都接触到新的信息,欣赏音乐美的能力、感受音乐美的能力、理解音乐美的能力、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得到了全方面的培养,并且在生生互评时一定要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可以不断重复同学发表过的评价,既增加了表演节目的孩子的自信,又关注了每个欣赏音乐同学的感受。

论大学生音乐艺术审美的培养 篇4

一、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

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教育中, 一般采用的方法都是教师不定期的给学生实行讲座或是开展音乐艺术方面的活动来巩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审美教育的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音乐有多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知识的修养, 充分发挥大学生对音乐持有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大学生在开展音乐艺术审美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并自觉地发挥创造潜能, 力争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1. 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认知能力。

当前时期, 高校应加强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认知能力, 因为, 音乐是人的情感以及精神生活的基本表现, 其主要就是可以使人能够自觉地发挥创造潜能, 促使人们可以在音乐艺术审美过程中找到对自身有利的价值。所以, 良好的音乐艺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 高校应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对音乐所产生的兴趣, 使其对音乐能够有个正确的审美观。只要树立一个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观, 就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美丑持有正确的看法, 而不是盲目的喜爱一些没有趣味的作品, 不能把自身的偏爱作为衡量音乐艺术的标准, 这样不利于健康全面的发展。

2. 培养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感知能力。

情感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为此, 高校应把情感的体验充分运用到教育中。音乐教育一直都是表现情感体验的课程, 所以, 老师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 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情感的体验, 并给出正确的评价, 真正做到让自己的情感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有审美的认识。

3. 培养大学生音乐艺术的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音乐艺术的创造能力?要想对音乐艺术进行创造, 首先就是具有发现能力, 因为, 只有积极发现事物的改变, 才能进一步的实行创造。大学生在接受音乐艺术教育过程中, 除了掌握和认知外, 还要注重创造, 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 不断地进行创新对音乐艺术的认识。

另外, 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教育人之一,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同时, 还应在专业的教学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调整, 不断地开拓音乐艺术视野, 通过自身的修养与知识来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培养大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的方法

音乐艺术是多样化的, 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 其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主要。

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音乐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应运用多媒体手段在校园网上进行音乐艺术审美教育, 这样可以再次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审美观的提高, 因此, 学校可以根据这个途径在校园网上开展一系列的艺术类教育课程。

2. 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育人精神。

高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 还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标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把道德伦理传播到教学中来, 促使学生能够有个热爱音乐艺术的兴趣。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当前时期, 高校应不断地创新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观, 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 将音乐艺术教育方式在网上开展, 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育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它是需要慢慢的积累经验而逐渐实现的, 教育者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教育,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事物的审美能力, 从而使学生可以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和平.音乐审美主体偏爱规律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及表演版) .2001 (1)

[2]彭根发.声乐表演中的“生命状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及表演版) .2001 (1)

学生音乐艺术 篇5

【摘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如何运用相关的教学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要练就纯熟的技能技巧,和谐师生关系,面向全体学生并注重个性发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愉悦学生身心,并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营造广阔的音乐空间,开放教学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

【关键词】兴趣愉快教学欣赏教学艺术素质修养

音乐与人生关系密切,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紧密相连。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音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生活内容的一个部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所关心的核心话题。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热爱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显得尤为重要。

一、练就纯熟技能,和谐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学这门学科。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他们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并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效积极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里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敬的亲密朋友。也只有这样的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注重教学方法,愉悦学生身心

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动力,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会自发产生,它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在音乐教育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有参与音乐活动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因此,音乐教育应立足于全体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不是面向少数特长生,更不是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修养,充分发挥和调动自身的情感魅力,充分发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积极体验音乐,让音乐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学生音乐艺术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 教学 优化 艺术素质

现代教育将学校定位为传授知识,提升素质的综合性教育机构。也就是说,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升教学水平方面,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极大的关注。小学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目前我国小学院校需要采取措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完善,有意识地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地位,希望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达到提升我国小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准确把握音乐教学大纲的特点

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仍旧停留在教给学生音乐知识层面,忽视先进音乐教学体系对课堂的影响。新课改后的教学大纲凝聚了无数教育从业者和专家的心血,在内容的设定上与时俱进、严格依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而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学科,无论是在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还是基本演奏技能方面都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只有通过勤恳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如在音乐课程中,识谱和听音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音乐老师仔细研读教学大纲,在主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后练习内容和唱歌赏析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教学《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的时候,“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简洁而有韵律的歌词朗朗上口,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轻松自在的旋律,为学生扩充了一些背景材料,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视频动画与音乐旋律相结合,让学生欣赏到其他地区演唱的精品片段,从中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同,从而获得的情感体验也不相同。

二、发展个性教学,实现教学改革

个性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其他学科已经逐渐将个性教学、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了实际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去,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应向其他学科学习,将个性教学引入现代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去,以实现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想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让教师进一步的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以方便个性教学的展开。其次,音乐教师应组织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力有效发掘处理。

三、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和鉴赏能力,让学生养成音乐习惯

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的听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抓住音乐,并充分挖掘音乐,让鲜活的音乐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让音乐情绪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音乐欣赏固然需要某些“非音乐”的因素的辅助,如语言文字、图像画面等,但是这些辅助仅仅是一种媒介。音乐欣赏最主要的、最根本的还是“倾听音乐”。所以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必须以音乐为主线,围绕音乐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四、提升教师素质,丰富教学手段

无论是现代教育还是传统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想有效的搞好小学音乐课堂的授课不仅要在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加以改革与完善,同时还要对小学音乐教师开展素质提升培训活动。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音乐教师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业务水平不足,缺乏教师资格。第二、教师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能力。第三、教师教学态度散漫,缺乏职业道德。针对上述问题,小学院校应肩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首先,学校应搞好教师上岗资格考核,避免素质不足的教师进入教育岗位。其次,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让小学音乐教师尽快的接受现代化的新思想,新理念,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水平。最后,小学院校应严格教师管理制度,对缺乏职业道德的教师给予严厉处罚。并建立起完善的教学监督体制,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的优化是一个全面性的工作,不仅包括了教育教学的完善,同时还包括了教师素质的提升等问题。鉴于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有关小学院校应与小学音乐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多种手段的应用,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小学生的艺术素质在音乐课堂上得到稳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谭蕾.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乐美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5).

[2]吕三华.浅谈多媒体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04).

[3]王蓉.情境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2).

[4]杨梅.如何体现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3,(12).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聆听艺术 篇7

一、情境创设法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情境的创设可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一个好的情境设计,会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很快地使他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整堂课在这个美丽的情境中学习,那将是一种享受,对他们感受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情境中,教师进入“角色”情不自禁,学生随师“入境”亦情不自禁,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从而陶冶心情。我在上《绵绵乡愁浓浓情思》一课时,导入部分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我将《思乡曲》的主题旋律作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组秋日落叶图片,整个画面的萧条感及充满着凄凉、哀伤、思念、缠绵悱恻情绪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对音乐进行聆听与感受,将他们带入浓浓的思念与回忆情感中,为下面赏析马思聪的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奠定基础。由此看来,音乐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可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以及表现音乐。

二、学唱主题法

主题是乐曲的精华,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引导学生学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产生进一步聆听音乐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聆听音乐过程中真正调动起音乐思维,准确辨认主题和重复变化部分,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在赏析《二泉映月》一课中,我先带领学生学唱第一句引子部分,旋律线条的下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凄凉、哀怨,感受到引子犹如作者的一声哀叹。接下来的学唱主题,我让学生逐句学唱,感受旋律的变化,感受作者内心所要诉说的言语。在熟悉主题之后,再让学生完整欣赏作品,这时他们会很认真地聆听,真正做到了用心去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师示范法

教师自身的示范是最有力的诠释音乐的工具,学生往往只相信老师或同学的现场演奏但不愿聆听更好的音响作品。在赏析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一课中,我向学生介绍到小提琴这一乐器时,看着我手中的小提琴,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老师,你拉一首给我们听听。”我说:“老师拉得不好。”学生说没关系的。看着他们真诚的目光,我觉得有必要“出丑”一次,于是我就给学生们演奏了《思乡曲》的主题旋律,没想到学生们竟然兴趣盎然。紧接着我趁热打铁,便问他们从这段旋律中感受到什么,有的说很缠绵,有的说一下子让心变得安静了,有的说有些凄凉,鉴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一一的肯定。由此看来,教师自身适时的示范可以促进和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聆听的效果。

四、迎合学生心理法

初中阶段,从11、12岁至14、15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地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向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作品发展,例如“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悲惨、哀愁的”等等,他们的猎奇心理和冒险精神比较突出,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感。八年级上册《走进亚非拉》一单元,有关非洲音乐的材料介绍得相对较少,而我觉得学生肯定对非洲的音乐充满兴趣与好奇,于是我在互联网上浏览了不少有关非洲音乐的材料,并从中进行了筛选,将之组织成一节欣赏课《走进非洲》。课上我先播放了非洲鼓手的一段鼓语表演,并告诉学生在黑非洲,人们往往就是通过鼓来传递各种信息的,鼓是非洲的灵魂。学生们立即被这一新奇的鼓语表演所吸引,听得非常认真,并从中感受到通过改变鼓的音色、敲击的力度、节奏、速度等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在后面介绍非洲音乐中的复合节奏时,我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破铜烂铁乐队的《厨房表演》,当学生们看到演奏者竟然可以运用厨房中菜刀、铲子、桶、拖把等物品进行演奏的时候,他们眼中流露出惊讶,紧接着是惊叹,我深深感到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很快他们便在我的引导中感受到非洲音乐中的复合节奏的特点。

五、学科综合法

艺术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各种艺术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的切入点而达到协调与共鸣,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以音乐欣赏课作为载体,将历史、地理、人文、古诗词等多门学科内容与音乐欣赏课进行综合,既能丰富音乐欣赏课的内涵,又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聆听的兴趣。我在给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问同学们:为什么“自由、平等、博爱”会成为贝多芬毕生追求的理想?那是因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正值他风华正茂的年龄,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奠定了他一生的人文哲学思想基础。为什么古典音乐大师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等作品都弥漫着浓烈的宗教气氛?那是因为当时的欧洲人,对许多现象无法证实时,他们把自己交给了上帝和神。通过学科之间的综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音乐艺术 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能力,重要性

一、音乐能力的重要性

1、音乐教育间接为爱国主义教育

在众多音乐教材中,其内容都包括拥有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家乡的爱国信息。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会油然而生出强烈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感和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过一定的熏陶和培养才可形成。因此,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就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音乐能力强的人对爱国教育接触的也就更深一些。借助歌曲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优秀的歌词、歌曲来烘托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2、音乐可帮助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音乐教学过程中,常需要很多学生集体练习合唱,集体练习,动作一致,统一性强,每个动作都可留给人们振奋、整齐的印象,如此就可以展现学生自己的精神面貌,还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音乐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易焦虑、困惑、疲劳。在此情况下,音乐就是他们的疗伤药。学生可借助歌唱倾诉发泄内心的困惑和焦虑。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歌唱方面能力的同时,又可以满足他们不顺的心情。这时候音乐就是一种宣泄情感和思想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疏导学生的消极不良情绪。另外,音乐也是锻炼情操的一个分支,可提供给学生建立健康、良好心理的基础奠定途径。

4、音乐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学生都带有自卑心理,视野不宽阔、不愿与别人交流、学校的活动也不愿参加,不敢大胆表现自己。这样会影响其生活的质量,还会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面对如此现状,教师在平时课堂上可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其上台表演。音乐表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表现力。长而久之,学生就会敢于表现自己。

5、音乐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及技巧的卓越技术使人精神抖擞,产生有效的教育效果。音乐的教育思想特点就是具有不确定性,只要将其与相关事务结合就会产生一种思想,甚至是新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净化其精神世界,可塑造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

二、培养艺术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

学生的音乐能力很重要,但专业能力也可提高其音乐能力,也有其本身的重要性。以下为几点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途径:

1、培养其观察能力

培养其观察能力有一个前提,就是培养起对专业的兴趣观察时要养成认真思考、细致反复的习惯,总结观察方法。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可将其作为学生自己创作的源泉。观察要注意其本质和特点。

2、培养想象能力

培养想象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有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并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其模仿事物发挥想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艺术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发挥联想力,此外,教师可带学生定期到户外感受美并欣赏美,对其进行美感教育,使其感受深刻。

3、培养创新能力

做每件事都不能缺乏创新,音乐亦是如此,学生要敢于质疑、面对新事物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可迷惑于权威。创作学习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富含想象力,产生突破,有所收获。不过,创新的前提就是要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强大的知识可产生头脑风暴,独特见解层出不穷。

三、培养艺术教育学生的音乐能力

1、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第一要务就是借助分析和对比乐谱,做示范性和引导性的剖析音乐的内在结构和元素,为学生建立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便于学生把握音乐的特点形象、领悟音乐内涵情感,丰富其音乐表现力。

2、培养情感表现力

如果学生歌唱时不能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就显得歌曲很单调,无色彩。有了学习热情还要对歌曲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掌握其感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在歌唱。

3、培养歌词语言能力

歌曲的重要组成就是歌词语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演唱结合歌词意境,注意换气,仔细琢磨,掌握歌词语言韵律,使学生演唱更富有韵味。在演唱外文歌曲时,虽不能很快掌握外文思想,但也要仔细分析,认真体会其原文的意思和感情,演唱时尽量与原曲风格接近。

4、培养音乐实践能力

学生有事希望展现自己,教师要处处留意、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采取自己的方式有兴趣的学习和表演。聆听音乐和歌唱是音乐创造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江舟.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J].中国音乐教育, 2009,(0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之初探 篇9

1 音乐素养的培养在理工科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1.1 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

任何艺术, 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 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 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方面, 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的, 德国音乐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的乐音, 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音乐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感, 保持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理想不懈的追求。

1.2 引导大学校园开展健康的音乐文化, 提升大学生音乐辨别力

在高校开展音乐教育和有关活动, 即是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 又可以有效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消费和不健康的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众所周知,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重, 生活节奏快, 文化生活相对单调枯燥, 而作为正处在青春萌动和身心发展突变时期的他们, 对各种知识文化十分渴求, 尤其是对音乐艺术会产生强烈的需要。因此, 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音乐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1.3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业余爱好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类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大学生组织的各种艺术团, 这些团体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培养学生艺术才能为目的, 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艺术才华, 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校园中各类文艺人才越来越多, 水平越来越高, 使校园舞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这些社团不仅在学校进行表演, 同时还将校园文化推向社区, 推向社会, 促使大学生在艺术实践与历练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如何培养理工科大学生音乐艺术修养

2.1 开展以文艺活动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

建立音乐教育的环境, 为学生提供场地和资料。如引导组织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军乐队等, 用优美动听的音乐, 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举办文艺汇演, 通过声乐、舞蹈、器乐等锻炼, 提高音乐素养, 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鉴赏水平, 用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 活跃校园文化, 以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2 树立音乐素质教育观

音乐素质教育做为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侧面、一个特殊的活动单元, 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殊性。音乐本身的主体与客体, 感性与理性, 体验与想象、情感与理智、活动与思维等特殊性决定了它在训练学生的心理能力, 完善人格和激发创造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我国音乐教育做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样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和创新精神为重点, 以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为目的, 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

2.3 搭建有效平台, 全面引导学生提高音乐素养

(上接第106页) 作为学生工作者的我们, 应正视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存在的事实。作为通俗音乐既然流传甚广, 必定有其积极方面, 包括:第一, 愉悦身心、调节生活。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之余, 适当的音乐生活能有效调节大脑活动, 缓解学习压力, 增加生活情趣;第二, 完善人格、扩大社交。一些大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歌曲演唱和赏析活动的过程中, 性格由内向逐渐转为比较外向, 扩大了校内的人际交往范围;第三, 抒发情感、张扬个性。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音乐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增强自我表现力。从消极面说,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 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尚处在认识形态的形成和心理发育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盲目和偏激, 缺乏正确的文化选择能力和审美鉴别力。通俗歌曲良莠繁杂, 宽松甚至放任的文化管理使得通俗歌坛泥沙俱下。通俗歌曲中那些消极颓废、低俗媚俗东西的泛滥流行, 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滑坡, 审美情趣走向低俗, 审美意识归于浅薄, 审美感受力趋于平庸, 审美价值取向发生扭曲。那么在对其引导过程中就应该主动走进学生通俗音乐生活之中, 积极参与校园原创歌曲的创作、演出活动, 热情扶持校园通俗歌曲的发展, 在参与中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 取得教育的主动权。

2) 高雅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大学生完整人格和修养的塑造需要氛围环境的熏陶和感染, 因此, 学校在有限的条件范围之内邀请高雅艺术进校园,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 聆听艺术, 对学理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其他途径的渗透

大学这个大环境中, 学生们耳濡目染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有积极也有消极, 那么, 作为辅导员的我们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定会给他们一个有效地心理暗示, 从而起到积极地作用。包括参与组织有益身心的歌手大赛;引导建议校园广播播放高雅音乐陶冶大学生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推荐一些对他们成长和学习有帮助的电影, 通过电影音乐侧面引导等等。

3 结语

总而言之, 让理工科大学生了解音乐、喜欢音乐, 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保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大学生面对强大的对手, 面对就业压力, 掌握核心竞争力是重中之重, 而较高的艺术修养将为他们的就业和将来的人生添上华丽的笔画。S

摘要:一直以来, 音乐教育都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力弘扬培养高校大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的今天,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尤显突出。让理工科大学生了解音乐、喜欢音乐, 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保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大学生面对强大的对手, 面对就业压力, 掌握核心竞争力是重中之重, 而较高的艺术修养将为他们的就业和将来的人生添上华丽的笔画。

学生音乐艺术 篇1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音乐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尽可能的与音乐艺术教育结合起来, 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培养并提高自身审美情趣的有效举措。事实上, 音乐艺术教育本身就是高校美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能够提升人的理想和素养, 是高校学生管理中必须要推进和融合的教育方式。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当前,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是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2.1 缺乏完善的教育机制。

当前,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虽然说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法规和政策, 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与指导。但是, 毕竟这些政策还不完善, 很多政策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难以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些政策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2.2 办学模式较为单一。

我国高校中以公立学校为主, 它们的办学模式仍然较为单一, 无法真正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管理工作也会受到这种单一办学模式的严重影响, 其管理工作无法实现创新, 让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处于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 从而使得其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实施之后应该取得的理想效果。

2.3 学生本身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 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 很多学生的素质整体上偏低, 他们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产物, 实际上一些学生的素质并没有达到大学生的标准。这就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这些学生的个人素质基础层次不齐, 他们在高校里的学习和生活起点不一样, 让高校制定的学生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难以一致性的实现。

3.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

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育承担着高校大学生审美情趣和整体修养的培养任务。事实上, 美育是最接近于道德教育层次的素质教育, 它可以升华人的精神和内心情操, 是人们在物质层次得到满足之后的精神层次需求。那么, 音乐艺术教育正好是美育的重要一份子, 是人素质教育中属于高层次的部分, 也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极为缺乏的部分。因而, 我国高校当前的音乐艺术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3.1 思想定位不够准确。

当前, 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想定位仍然不够清晰和准确, 有些高校虽然说在国家相关素质教育和美育政策的指导下开展并实施着, 但是, 其实际的发展方向、延伸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 很多时候的教育效果都是处于一种敷衍的状态, 这些主要都是由于当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想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顽疾, 使得音乐艺术教育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认为音乐艺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显然是一种漠然的态度与思想定位。

3.2 教育基础较为薄弱。

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起步较晚, 很多时候在体制和规模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陷,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整个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教育体制落后等多方面因素造就的结果。这些都使得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基础较为薄弱, 全民审美情趣都不够高。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和音乐艺术鉴赏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 这不利于我们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也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3.3 社会功利心较强。

当前, 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 由于遭遇到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使得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工作的作用无法真实有效的发挥出来。具体来说, 当今社会的功利性较强, 人们的内在修养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很多人们对于音乐艺术教育抱着一种浮躁的心态, 认为这种教育根本就是一种浪费, 在当前应该以经济发展为主, 尤其是一些高雅的音乐形式都被庸俗化了, 从而使得一些音乐艺术教育充满了商业化的炒作和低劣品质, 这也进而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审美水平。

4. 高校学生管理与音乐艺术教育的结合途径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都不容乐观, 因此, 我们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出二者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那么, 我们到底该如何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呢?具体结合途径如下:

4.1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要深入把握传统文化精华。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 他们应该从我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中寻找到与现实生活环境相匹配的音乐风格, 进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这里应该是高校教育管理者通过这些传统文化来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理念, 它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核心所在。高校学生管理者应该从传统音乐中挖掘出强烈的音乐魅力, 不仅诠释出音乐的艺术魅力, 更让其中的和谐之美感染学生的内心情感, 使得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4.2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作为当今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在。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应该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那么, 高校教育管理者尤其是学生管理者, 应该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来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他们具备较好的趣味、气质和情操, 能够培养并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 想象力有时来的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此, 我们当今在强调素质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 必须从人的情感出发, 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 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4.3 高校学生管理者还应该积极举办各种音乐艺术活动。

对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来说, 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的突破传统的知识框架, 这就需要他们积极发挥出创新思维。那么,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尤其要清晰的意识到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 要能够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 能够在创造性活动中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举办各种音乐艺术展演, 让学生们在各种竞赛活动中激发出自己的创新思维。因而, 作为最能激发出人的潜能的音乐艺术来说, 其从创造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的话, 将能够刺激到人的情感优势灶, 不仅能够丰富人的想象力, 还可以启迪人的智慧, 切实提高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 从而形成健康的个性与心理特征, 成为有用的新世纪人才。

4.4 高校学生管理者应该积极促进学校音乐艺术课程的科学构建。

这就是说,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应该本着公共课的性质出发, 积极构建一个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 高校应该不断拓宽公共音乐艺术课程的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且具有一定专业性的音乐艺术教育, 让学生在音乐艺术课程的学习与体验过程中, 感受到音乐魅力的同时, 也能够得到心灵的引导和震撼, 学校可以在学分设置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 促进他们参与到音乐艺术学习中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给他们提供多个灵活的课程选择机制, 让他们自主选修音乐课程, 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 还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 高校学生管理者还应该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大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 完善教育教学设施, 切实提高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总之, 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我们应该把学生管理工作与音乐艺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加强对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 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适度开展音乐技巧训练课程, 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演出活动, 重视音乐特长生的发展, 并发挥其骨干作用, 从而让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启迪人的智慧和形象思维提升的作用, 提高人在精神层次的理解, 同时它也是促进其他相关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

摘要: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学生管理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音乐艺术教育又是高校中美育的核心部分, 其也构成了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成分。因而, 我们应该把高校学生管理与音乐艺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让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协调, 真正让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仅可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还可以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效果与效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音乐艺术教育,结合

参考文献

[1]曹理, 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2]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8

[3]徐春华, 邹箭.高职教育需要吸纳艺术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6

学生音乐艺术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学;艺术素质;农村教学

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音乐教学作为音乐传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音乐教学存在不受学生重视、学生练声不当等问题,教师应该从思想、发声指导以及当地资源出发,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

一、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是“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音乐技巧,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言简意赅地阐述了艺术素养以及艺术素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一方面能够直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美;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我国传统文化,传承我国文化艺术。总的来说,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对于个人和国家都是有利无弊的。

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音乐教育几乎名存实亡。这是音乐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其中还存在两大方面问题;一方面,应试教育在农村初中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使得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学生会认为学习音乐是没有必要的、耽误学习的,是“不务正业”,即使有个别喜欢音乐的也会受到旁人的干扰;另一方面,由于在小学没有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使得中学生一些发声问题难以改变,容易损害嗓子,加上农村设施条件有限,教师不能很好地展开教学,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三、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主要策略

1.转变学生思想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应先是人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首要条件是进行思想教育,即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植入现代教育的思想,让学生理解音乐的重要性和作用,开阔学生的视野,端正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进入音乐的学习中。比如,从报刊教育书籍中选择有关学习音乐的重要作用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让他们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音乐家,而且是面向全体,提高每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又如,在教学《草原放歌》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唱《青藏高原》并向学生讲解:“这首歌是在青藏铁路建成后写的,体现了人们的喜悦与自豪、当地风俗特色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融洽交往的关系。它不仅增进了民族感情,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对歌曲的背景和作用的介绍,能使学生明白歌唱并不是不务正业,相反,它是以一种美的艺术手段去传播感情,还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学习音乐是重要的也是有发展前景的。

2.引导学生正确发声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自然,有音量而不“伤嗓”是总原则。有的学生急于求成,教师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的问题根深蒂固。因此,要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针对在发声误区徘徊较久的学生,教师应该将误区分类再以小组形式纠正学生的发声。此外,还要教学生最基本的丹田带动发声,这样对于学生的气息练习以及底气练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不仅便于在歌唱中保护嗓子,展现实力,也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说话底气以及响度的掌握。发声正确了,学生对于声乐的掌握自然就更加自信,也方便很多。尤其是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讲,正值青春期,处在变声阶段,就应该教会学生保护好嗓子,同时又不落下音乐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正确的方法中掌握好自己的发声体系,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3.因地制宜利用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尊重音乐与个人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农村地区贴近大自然,农村学生也具备最自然的嗓音,因此,农村的设施不完善却给了教师“生态教学”的契机。教师因地制宜,将课堂开在室外,不仅新颖别致,还更容易使学生打开心灵的束缚,放声歌唱,更能让学生施展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天然的艺术风格。例如,在教学《蓝天白云》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蓝天白云下体会歌词的深意,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趣味盎然地学会歌唱。在生态环境中将自然、歌曲与自己的嗓音融为一体,唱出最纯粹的音乐,艺术气息与艺术素质自然而成。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主要从思想观念、发声技巧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音乐指导。学生在适合他们的方法下学习音乐,在提高艺术素质的同时,综合素质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也会事半功倍,取得师生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曾碧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丰都支教有感[J].音乐时空,2015(11):46.

[2]陈彩仙.如何让音乐走进农村孩子的心中[J].音乐时空,2013(06):141

[3]徐丽.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J].新课程学习:上,2011(08).

学生音乐艺术 篇12

一、音乐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关系层面讲,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有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内, 从某种意义上讲, 可以音乐素质教育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 本文从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入手探析其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意在寻找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将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 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形式, 更可以为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教育功能提供有益的实施途径。因为从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二者之间的根本目标而言, 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

音乐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象都是高校中的青年学生, 这种教育对象上的同一性决定了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 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理念、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力的时代新人。“积极健康、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建设, 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高校风貌、高校精神、高校特质、高校品位的优良态势的标志;开拓创新、开放整合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是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孕育下不断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的创新过程中, 自觉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优质化教育强磁场推动力的体现。”[1]校园在高校素质教育实践中, 无论是音乐艺术教育还是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都应服务于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 为素质教育服务。在实践中, 可将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自觉增进音乐艺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灵活利用这一形式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二、音乐艺术素质教育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

音乐艺术素质教育表达形式灵活多样, 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能够以其鲜明的个性特点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体而言, 相对于其他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而言, 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在实践中可以从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一) 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以“唱”为主, 内容灵活多样, 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音乐艺术素质教育是一门以“唱”为主要表达形式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极其适合青年大学生的天性, 能够发挥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代替的教育功能。可以认为, 音乐艺术素质教育抓住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侧翼, 以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开拓了素质教育的视野, 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效果。积极开展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能够极大的展开素质教育的教育视野, 在教育效果上能够发挥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 有效弥补其他教育方式之不足。音乐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融技能教学于素质教育于一体, 这种教育模式与高校大学生追求奇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相一致, 能够极大的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 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具有寓情于理的特点, 不像思政课那样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这种情景交融的教育方式能够发挥课堂理论课教育所不能产生的教育效果

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在精心遴选歌曲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歌曲独唱、合唱或者校园歌曲竞赛的方式, 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教育方式有效克服了高校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的不足。在音乐艺术教育实践中, 所遴选的歌曲往往都具有深厚的艺术意境, 包含着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在演唱中不断与歌曲中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境界发生共鸣, 在无形之中身心得到了洗涤, 达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教学效果。

三、在开展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需要注意的两点事项

如前所论, 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特点鲜明, 教育效果显著,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大力引入。为更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开展音乐素质教育需要注意两个事项, 恪守两点原则。

(一) 要具有整体教育观念, 克服“片面教育”错误认识

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一致, 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展开的教育形式。在实践中, 不要将二者割裂开, 犯“片面教育”的认识错误。“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整体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并落实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推动‘整体教育’。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整体质教育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2]

(二) 精心遴选歌曲内容, 防止流于庸俗化、流于肤浅化

在实践中要注意遴选哪些内容优美、境界高尚的歌曲作为开展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活动内容, 要将哪些内容消极的、艺术意境不高的作品排除在外。“当前社会受西方文化的冲击, 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我国文化环境纷繁复杂, 艺术作品良莠不齐。如何鉴别这些艺术作品, 提升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实现积极、健康、高雅的艺术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是影响高校艺术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关键”。[3]近年来, 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唱红歌、传播革命精神活动。学生们在演唱过程中不仅体会到经典红歌的意蕴之美, 更能从中感受到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这样的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形式, 值得肯定, 也应该积极提倡。

参考文献

[1][2]李万斌.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方略初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2003 (12) .

上一篇: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下一篇:职业教育的素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