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学生为中心

2024-06-27

音乐欣赏学生为中心(精选12篇)

音乐欣赏学生为中心 篇1

声乐教学融合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和音响学等元素, 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它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它是音乐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离不开音乐这一中心。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声乐技术和声乐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而应该围绕音乐这一中心, 从生理、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声乐学习, 推动声乐教学。

一、发音练习:松与紧的统一

声乐, 亦即艺术歌唱, 是人们运用歌唱语言与艺术嗓音塑造良好听觉形象来表现情感与心理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 声乐教学方法首要之处在于发音练习。只有发音练习到位, 练习者才能把歌唱语言和艺术嗓音结合起来, 才能塑造出能给予人良好听觉的歌声, 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发音练习涉及音素、音节、音域和音质等多方面, 其目的在于提高歌唱者发声的生理机能, 协调各个歌唱器官的发声, 这是一项特殊的机体运动, 也是歌唱器官松弛与紧张交替出现的过程。因此, 在发音练习中, 应该坚持松与紧的统一。

这里所说的“松”, 并不是全身心毫无原则的放松, 更不是躲开声带去练习, 而是要大胆而又自然地放松心理, 以平和的心态和舒畅的心情把干扰发音的杂质去掉, 让不参与发音的器官放松, 进而协调发音的肌体并让发音器官保留一种轻盈而自由自在的状态, 为发出优美的歌声创造条件。仅仅具有“松”还不足以发出和谐美好的歌唱, 还需要“紧”。这里说的“紧”, 是指要使与发音有关的肌体以及肌体群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让有关的发音器官和肌体处于主动、兴奋且具有活力的状态, 而非僵硬、停滞和紧张。

松与紧是相对的, 也是统一的。这样的统一表现于良好的歌唱状态或者发音状态中, 是发音肌体和器官在活动中的平衡、互相配合, 是力的对抗、消解与融合的结果。具体而言, 在发音练习中要注意保持挺拔而松弛的发音姿势, 调节和控制发音过程中的气息, 把妨碍发音的肌体特别是喉咙处的肌肉全面放松。

二、调整心理:引导与鼓励

声乐歌唱与人的身体器官紧密不可分, 是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语言器官等器官协调运动的结果, 是人们通过协调生理器官而发声的特殊形式, 但它却受到人的心理因素制约, 具体而言, 声乐歌唱总是受到人们的感觉、直觉、情感和思维的制约, 需要人们用心理活动来进行相应的调控, 正所谓“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作出反应的物质 (音响) 效果。”[1]15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 要通过引导和鼓励, 帮助学生调节心理,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驾驭发声, 使歌唱回归到音乐本身。

调整心理的过程是师生心理活动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 师生的心理朝向共同的课堂目标, 另一方面, 师生在对声乐的理解和体悟存在着差别。如何化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帮助学生调整心理, 提高学生的心理活动水平, 实现心理的沟通。在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人的重要天用电、材料储存和防火等环境和规范实验室相关制度进行研究, 使模型制作实验室教学工作能够在安全、卫生、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使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保障实验耗材所需, 使工业设计实验室教学条件跃上新台阶, 实验室环境焕然一新。

性“感觉”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活动。它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协调人的器官与相关肌肉运动达到发出优美声音的状态。可以说, 这是声乐教学过程中最易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因为学习声乐歌唱的方法是抽象的, 而人对声乐歌唱的感觉是具体的。光知道方法, 而做不到发出优美的声音, 这说明尚未真正掌握声乐的学习方法。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实在在找到了具体、正确的关于声乐歌唱的感觉, 才算真正把握了声乐歌唱的方法。而在此时, 师生在对声乐的理解和体悟上才达到统一, 才有利于朝向共同的课堂目标前进, 接近音乐的天堂。

同时, 在声乐教学中, 还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 使过硬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声乐歌唱技巧结合起来, 与发音器官和肌体的协调运动结合起来, 实现声乐表达活动生理肌体和心理运动机制的有机统一, 以良好的歌唱心态去表达声音的美、歌词的美和音乐的美。

三、融入情感:以情练声

声乐教学最终要落实在歌唱上, 而歌唱是富有情感的艺术, 是人类情感的自我表现、美化与升华。因此,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也是音乐表现的目的, 情感也是教育的基础, 是沟通声乐教师与学生的桥梁”。[2]135—138可以说, 歌唱者有多少的情感体验, 他的歌唱便会有多少情感得以表现, 而沟通歌唱者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的桥梁便是歌唱者自身的声音。以情练声, 在歌唱中融入情感, 歌唱才能与作品情感合二为一, 引起广泛共鸣, 在声乐教学中, 应当以情练声, 在声音里融入情感, 赋予声音以灵魂, 让心灵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 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

以情练声一方面要让学生揣摩领会歌词文本的实质内容、情绪谱系和精神追求, 在此基础上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语气与发音, 把歌唱文本内容所呈现的情感形象完整地表现出来, 让学生在发音练声的过程中体验情感, 表达情感。另一方面教师本身要在带动学生练声的过程中, 融入自身的音乐情感和对学生的情感, 以自身的情感激起学生情感的爆发, 以让学生满怀感情地歌唱, 体验音乐, 理解音乐, 体会音乐所具有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在具体教学环节上, 教师可以示范一个带着浓厚情感的声音, 并让学生通过听觉反复体会这一声音, 并告诉学生这一声音所体现的情感是什么, 这情感是如何培养的, 以及如何通过协调肌体运动发出这一声音的。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模仿这一声音, 让学生在不断模仿和体验中掌握发出具有强烈情感的声乐, 并领略情练声的奥妙所在, 继而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引领学生在声乐课堂中走向音乐殿堂。

四、结语

声乐教学不仅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十分强, 并且理论与实践联系极为密切的教育实践活动, 而且是一项师生互动性极强的艺术活动, 无论怎样, 它都要把自身生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 不断挖掘师生潜力, 遵照培养音乐人才的基本规律向着音乐的殿堂回归, 回归到音乐本身。唯有如此, 才能使得声乐教学不断走向成熟, 走出声乐教学的新天地。

摘要:以音乐为中心的声乐教学应注重发音松与紧的统一, 鼓励和引导不同心理心态的学生,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融入人的情感, 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音乐,声乐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15

[2]曾彤.马秋华教授声乐教学理念与实践之思考[J].中国音乐, 2010 (2) :135—138.

音乐欣赏学生为中心 篇2

为期一个月紧张而愉快的培训生活结束了,而我们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也由最初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精彩课堂片段,每位老师都以新颖别致的课堂引导;风趣、幽默的讲解;条理清晰的课堂层次;主次分明的课堂内容;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将我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充分的挖掘出来了,使我们切身的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感受到了这些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职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它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而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作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实践性,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1.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的刺激源于教学环境。“行动导向”教学法正是以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为教学课堂,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新鲜、好奇、探究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脑、心、手的共同参与,既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相互协作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和提高。教学环境的改变,使学生的大脑思维和身体活动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昏昏欲睡或从事其他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等现象。2.教学组织形式

行动导向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不定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将教学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3.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的教学采用跨学科的综合教学模式,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而重视“整个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习中老师按照专业的特点,把各传统学科中的相关内容(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课和实践练习课)结合在一起,设计工作过程行为活动的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全部教学过程(如学生自我计划,自我寻找资料,自我评价,研究等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加速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同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有利于学生的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教学环境差异

作为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学环境始终是教学的焦点,各高职院校由于职业特点不一,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时,需要建设相应的教学场所,从而满足行动导向教学的第一要求。但现实情况往往存在不足。

(1)教学场所较小,学生人数多。采用小组为单位教学时,学生相互之间讨论或实践动手会受到相邻学生的干扰,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甚至会使一些学生有依赖和抄袭现象。

(2)多数学校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场地普遍存在集中点——讲台。而讲台的设立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讲台上的人,这样就有受到权威人士(教师)的干扰而将行动导向的学生主导思路打乱。2.教师的误区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以主持人或引导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要控制教学内容;要当好助手,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并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3.教学对象的误区

行动导向的实施,学生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基础,盲目采用这种方法就会造成学生不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就是偏离教学内容,不切实际。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是建构在一定基础上的。4.教学的整体要求

行动导向的教学采用跨学科的综合教学模式,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团队来共同完成,而目前我们的行动导向教学多采用某一门课程,这样使得学生接受能力差而且教学效果较差。

“教无定法”。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虽然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职业人才,但如果我们忽视教学的体制、国情等客观因素,盲目采用或照搬都只会造成邯郸学步的后果。

其中英籍教师乔茜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乔茜对我们进行了为期六天的阶段性教学,从开始的平易近人到结束的如沐春风,乔茜用她宽容的胸怀、和蔼的面容、坚强的生活态度、严谨的教学逻辑诠释了教师的品格。

她不用讲解的方法来解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原则和方法,而是用设计活动的方法来让我们体会、反思和总结。她是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以学生为中心”。如通过布鲁克耳德的眼镜活动,我们学会了与学生换位思考;在小组演练活动中,我们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这使我们能够以学生的角度体会反思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面对乔茜我们会微笑、面对乔茜我们会努力的去发掘自己,因为乔茜会一直对我们说“好主意”“好学生”,我们不用担心被嘲笑、被否定。我们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提高自己,快乐的知道自己还可以有更多地能力。我深深的感悟到了“寓教于乐”,深刻领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内涵。

反思过去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课堂教学法中,如果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中心和主体地位,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但绝不是对教师的教学放任自流,而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高教学艺术,如何掌控“教”与“学”整个活动,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如何充分准备资料及科学评分等,这一切都是今后自己教学过程中认真反思,大胆尝试的。我坚信经过此次培训学习,今后,自己的教学会有变化。

由班主任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篇3

一 树立科学教育思想,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这对班主任既是智慧与创造的挑战,又是自我发展的新机遇 。班主任要在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把握时代的脉搏,采取科学的方法,构建良好的班集体,做好新课程改革下的班级管理工作。

1.强化创新意识培养。班主任要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班级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用创新的眼光合理评价每一个学生,用创新的方式管理班级;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如组织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和有关的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2.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新课改的核心和宗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爱好,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励学生成才。去年10月,我专门召开了主题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初中三年级学生家长会。首先,由年级组长向家长们汇报了半个学期以来的阶段性总结,针对本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介绍了老师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向家长们提出家庭教育的建议;接着,由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和近况,并与全体家长就“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等进行了探讨;之后,各学科老师就学生学习目标、习惯的培养等和家长进行了沟通;最后,家长们又和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了个别交流。

3.凝聚家校教育合力。班主任不是超人,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做好教育的,必须凝聚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合力,经常与他们交换意见,多方位多角度了解学生。班主任还要通过细心观察、与学生谈心,以及听取校领导、其他老师、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等途径,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随时掌握与调控班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动向。

二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在班级管理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因此,班主任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人格。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在工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班主任一心一意地为了学生好,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为什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缺乏尊重,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说,教育离不开尊重,没有尊重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自上三年级以来,成绩一直在40分左右,后来通过努力,在小升初考试中他得了距满分差1分的好成绩。是什么力量使他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比别人笨,您不嫌弃,将我与正常学生一样对待。面对考试一次次的不及格,是您帮我找原因,给我希望,在您面前我总能抬起头做人。”后进生同样有自尊,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不是讽刺,而是帮助与表扬。当一个人受他人尊重时,他就会滋生出一种幸福感,并升腾出一种回报欲,激发无穷的力量,激活全部的智慧。

2.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要增加与学生的交往频率,只有与学生勤沟通、多交往,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洞察学生的思想状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与信任。“亲其师,信其道”,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言传身教,再加上感化教育,就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3.巧妙运用语言艺术。班主任的语言要精练、准确,恰到好处,能让学生信服,打动他们的心扉班主任还要善于利用一些肢体动作,如手势、眼神等和学生进行交流。

总之,只要我们积极融入课改,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中心,我们将会发现班主任工作其乐无穷。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音乐欣赏要以学生为主体 篇4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在音乐课上不同于低年级的学生, 个人想法更为突出, 对于音乐类型的偏好也开始逐渐显露。在教学中, 很多时候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学歌练歌时表现还可圈可点, 但一到欣赏音乐时就会出现不耐烦的情绪。这是由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在音准与音乐感觉上已经有了更好的积累, 所以在学歌时表现就会非常好, 悟性高, 学得快。一般来说, 小学中高年级的音乐课堂上, 一首新歌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学生就能很快学会。

可以说, 在小学中高年级音乐课上, 教歌已经不是难事, 激发学生唱歌中正确的情绪表达也没有难度, 难的是在音乐欣赏课中如何引导学生,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类型带来的感官体验区别。一方面, 这是由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在音乐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音乐的辨识力开始逐渐过渡到个人喜好层面上来。另一方面, 学生个人喜好的凸显并不代表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从教学实践来说, 当笔者放完相关的音乐鉴赏内容后, 让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基本上是没有人能完成这个问题的。这是由于学生在鉴赏能力方面正处于初级阶段, 不会表达, 也不会辨别, 只能是处于听完就忘的状态。这正说明了对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二、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案例

对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就在于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由于学生对于音乐背景与音乐知识的匮乏, 自然也就无法欣赏不同类型音乐的表达方式。打一个浅显的比方, 在对电影中的插曲进行欣赏时, 学生会自动联想到电影中的画面与意境也就能理解与融入到音乐中去, 感受到音乐所描绘的壮阔或幽静。而对于其它没有接触过的音乐来说, 学生就只能是听, 听完之后只能得出一个好听或者不好听的结论。由此可知, 学生欣赏不了音乐, 重点在于学生还未懂得音乐欣赏的诀窍。

基于此, 在进行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时, 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重点铺排的。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人与事入手, 对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家, 如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流行音乐中的明星入手。这里的教学笔者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音乐间的距离, 选择了周杰伦作为切口, 利用其音乐中的中国风讲解中国古典音乐的欣赏要点。课堂上, 笔者利用视频与音频相结合的方式, 把周杰伦与宋祖英合唱的《本草纲目》作为引子, 利用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 让学生明白两种音乐融合时产生的火花, 带来的音乐感受等等。直观的例子, 贴近生活的音乐素材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音乐欣赏的氛围, 开始理解何为音乐类型, 何为古典, 何为现代。

其次, 笔者趁热打铁, 在学生兴趣高涨时从宋祖英的音乐类型入手, 开始播放宋祖英的代表作, 如《小背篓》、《大地飞歌》等, 让学生逐渐过渡到民族音乐的欣赏氛围中来。劳动人民的音乐具有感情真挚, 曲调活泼, 充满喜庆的特点。特别是家乡小调其歌词还有着很大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这些也是属于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范畴。此时的学生已经开始逐渐能明白这类音乐的特点, 也能理解这种音乐的特色与描述方法了。

最后, 笔者开始播放各个地区的地方小调, 如《凤阳花鼓》、《茉莉花》等, 让学生感受下不同地区所产生的不同音乐类型。江南地区的小调分外绵软柔情, 而华北地区的小调则充满了生命张力, 曲调跳跃, 喜气洋洋。

三、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

音乐教育是一门调节身心, 陶冶情操,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但由于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音乐作为一门副课得不到太多的重视, 在考核方面也不会有过严的要求, 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老师的上课积极性也不足。

基于此, 一方面作为小学音乐老师, 应从自身定位做起,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另一方面, 音乐本身就是吸引力, 学生上音乐课的心情是放松与享受的, 所以老师应利用这一点, 在进行教案编写时以科学性为原则, 贴近学生生活与心理情况, 进而提升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上课时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善于引导, 善于激励, 进而让学生享受音乐, 学会欣赏。

四、结束语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心得 篇5

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 王绮玲

“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一次深刻的教学理念思想碰撞”、“一次重新定位教师自我角色的活动”…….这是参见这次培训班带给我最为真切的感受。来自英国的chris教授以严谨认真但充满爱心的师德风范不仅仅为我们带来了新颖的教学理念,也手把手教会我们很多管理课堂的技巧。通过这次学习、培训和课堂实践,我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习中也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重新确认身份。按照传统的观念,“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解除困惑。但英国的chris教授改变了我的看法,在知识经济年代,解惑不再像以往那么困难,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任何个体的知识都无法与庞大的网络抗衡。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解惑,而是引起学生“有惑”,只要有惑,就离解惑不远矣。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教师要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其次,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最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第二、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多看、多做。“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住;我做,我明白”。教学中要重视教学规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多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第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4)评价不应教师的单边行为,而应是师生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要做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

突破“串讲”,以学生为中心 篇6

细心观察的人可以发现,在容老师的对译课堂上,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中心的。这有别于串讲课堂,传统的串讲课堂主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效率较低,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容老师的对译课堂则另辟蹊径,它立足于学生的需要,以已知论为教学理念,让其达到维果茨基提到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浅及深、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提升其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一、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在执教《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容老师先把本次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地告诉同学们,即学会“善、志、念、必、得、知、谓、乃、绝”这几个字的意思并学会使用它们。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看起来简单,但对于学生的意义却是非一般的。

教学目标清晰明朗,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指出,人们普遍存在习得性无助感,即对于看起来困难的事情容易产生放弃或挫败的心理反应。在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往往设立得大、泛、空,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既要求学生掌握字词的用法意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求学生体味课文中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教学目标表面上看起来符合新课改中三维目标的要求,但却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当学生看到这些离自己似乎十分遥远的目标时,就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久而久之,对文言文学习只会感到厌烦和无助。而容老师的课堂却恰恰相反,他要求在这一节课内,同学们只需要掌握这9个词的意义并学会使用,教学目标清晰明朗,学生对自己本次课堂将要学的东西一目了然。

容老师常说:“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我们只有在积累字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正如全国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文中写到: “重文言字词解释、轻文章内涵感悟是舍本逐末,抛开语言教学,一味延伸拓展则是舍弃基础,违背认知规律的‘吃夹生饭。”可见,只有在字词上把好关,学生才能得到自学文言文的主动权。

二、未知到已知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传统文言文教学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教师的宝典就是8个字“句句弄懂,字字落实”。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机械、呆板,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这些教师的眼里,学生们都是未知的主体,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知识灌到学生脑袋里。事实上,这样的照本宣科,学生能吸收的少之又少,更不要提运用了。容老师的对译教学却另辟蹊径,他首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合《高山流水》的优美音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温习曾经学过的文言字词;最后通过测试的方法鼓励同学们开发自己的潜能和知识储备,把老师编写的白话文断翻译成文言文。从这一系列的步骤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把学生看成是已知的学习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去学,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从教学理念上颠覆了传统的文言文串讲形式。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客观世界、知识理论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不应该由教师来为他们创造,教师在学习中承担的只是引导的角色。新课改也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但在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中,却常常事与愿违。由于串讲的局限性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机械刻板,学生依然是被动的学习。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偏颇,在他们眼中学生是未知的,这种看法显然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和理解,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想过或者没有适合的方法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形成学生自己的认识。容老师细心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他常说:“理念对了,才能做正确的事。”因而他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用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把新旧知识糅于一体,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效率,既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由浅及深的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容老师执教的过程是值得细细体味的。他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指导他们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其次让学生逐字逐词逐句地翻译,温习学过的内容;接着让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最后才让学生用书面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我们可以发现,容老师的教学过程是由浅及深的,其中包含了对旧知识的回顾、对新知识的铺垫和对教学目标的实践。更重要的是,这种由浅及深、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是有一个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假如忽视了这个过程,不但达不到教学目标,还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而容老师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他立足于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朗读课文开始测试学生的总体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及深、层层递进,照顾到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对比之下,传统串讲却与学生的认知相违背。教师上课的形式主要是“满堂灌”,缺乏层次性,忽略学生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背景。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文言文的掌握程度也不同,教师应当注意到这种差异性,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学习文言文的环境,而不是千人一面,忽略学生的真正需要。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认为学生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独立达到的水平,而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即学生通过学习以后能够获得的潜力,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容老师的对译课堂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概念,他所设计的白话文材料源自生活,联系实际,但白话文材料中又包含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文言字词,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合理的。在这个过程中,容老师实际上已经在引导学生到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容理诚老师的《<伯牙绝弦>对译》,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文言文教学示范课,教学的设计是完全按照学生发展需要的,既不违背文言文的人文性,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串讲形式极容易让学生依赖于老师,失去自主性。而容老师的对译课堂恰好相反,它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即使离开了老师,也能将文言文的学习坚持下去,这才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主体意识 篇7

一、以学生为中心, 导入新课

“以学生为中心”源于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这一观念。首先, 以学生为中心区别于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其次, 以学生为中心也区别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 反对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 被动围绕知识开展学习训练活动。本文所述“以学生为中心”, 指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解放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数学来自生产和生活中, 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 又让学生觉得数学离我们比较远。要让学生喜欢数学, 提高学习和探究数学的主动性, 变老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 需要我们去动脑筋拉近数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中“数的整除”部分比较抽象,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学起来好像在做文字游戏, 既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教“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 我从实际问题的探究入手, 导入新课:放暑假了, 小明和小刚都喜欢上午到图书馆看书, 从2日开始, 小明每隔2天到图书馆看一次书;从3日开始, 小刚每隔3天到图书馆看一次书。请大家排一排, 小明哪几日去看书?小刚哪几日去看书?哪几日小明和小刚都去图书馆看书?他们在图书馆相遇最早在哪一天?在学生得出结论后, 再让他们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较好地拉近了这两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引起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以学生为中心, 展开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教师只是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激励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习活动的组织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 精心设计问题, 提供探究材料, 让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先组织学生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然后提出问题, 再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拼拼、剪剪、算算等方法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归纳出公式。在交流中, 有不少学生的思路与书上的完全不同, 但还是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充分肯定, 这些学生在享受到成就感的同时, 更激发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2. 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和讨论活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 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帮助, 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数学课中, 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多边交往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学会交流思想, 从而增强整体意识。同时, 在参与集体合作的实践活动中, 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 巧设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 有思考性的练习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 产生主体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巧设练习, 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设计一些富于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的习题, 这样不仅可以开放学生思路, 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总结和评价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和评价, 往往分布在一堂课的各个不同的阶段之中, 总结和评价是学生主体构建的重要环节, 也是主体意识培养的重要一环。

1. 鼓励学生自我总结, 相互评价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 他们的思维是很活跃而且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与成人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 其提问方式往往让教师始料不及。学生与学生之间, 往往比师生之间容易沟通。所以, 让学生自己整理和总结知识结构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 尤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不但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 更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激发主体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真正参与了学习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形成其主体意识。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音乐欣赏学生为中心 篇8

老师讲, 学生听, 似乎已成为我国几千年来尽人共识的教学模式。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乃至高等学府, 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讲, 学生总是习以为常地听, 简直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自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起, 虽然也进行过“少而精”、“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改革的尝试, 但终究没逃离教师唱主角戏的窠臼。因此,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身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总在努力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教师要自觉地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在确认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 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的新的课堂模式。但是,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做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呢?教师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 实实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 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成为会学习的主人呢?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广, 信息量大, 自主意识强, 思维日益成熟, 若再把他们当成小孩子, 随意支配, 则不仅不能激发学习兴趣, 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而新课标则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 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集思广益, 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一)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教材有帮助的内容, 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参与解决问题、研讨问题。努力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地位。

(二) 努力创设最佳的情景。

最佳课堂情景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科特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语言、图片、录音、录像、电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具体、生动、形象、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之感, 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课堂情境中去感知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

《新课标教育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 由于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展示个性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精湛的教育艺术, 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 调动起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是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 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 要把最有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 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 学习方法是“过河的船和桥”, “是登天的梯”, 更是刻苦自学的一把“金钥匙”。它不仅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 而且尽量给学生自学找到了一条捷径。常言道:“师傅引进门, 修行在个人。”教师就是要解决“引进门”的问题。学习方法得当, 可以事半功倍,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兴趣。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 干一件事, 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 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 喜欢学, 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 爱好它就要实践它, 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能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的源泉。只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重难疑句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认真思考问题, 注意归纳, 积极主动发言, 那么你的学习兴趣就会养成, 你一定会喜欢文化课程学习。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把课讲得有趣有味, 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 就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耳、眼、脑、口、手并用, 勤练习, 多质疑, 勤思考, 重归纳, 多应用, 要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告诉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 要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 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的再学习能力。

(三) 帮助学生铸造自信。

范德比尔特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 而没有自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能踏进事业的门槛。”可见, 自信作为成才的条件, 已经为社会所接受。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应借助赏识的力量帮助学生铸造自信, 告诉学生:“你能行”。它让人心中充满激情, 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让他们明白, 任何学习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让他们明白,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同时, 多对学生作肯定的评价和看重他们的成功, 给他们一些适当的赞美言辞, 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好, 就会默默提升对自己的信心。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还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 教师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想把大量的知识强塞进他们的脑袋里, 使学生背上沉重的课业负担, 致使学生厌学, 甚至与老师水火不容。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应该明白:学生不是容器, 填鸭式的教学法并不能奏效。根据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致的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课业负担是成反比关系的。”也就是说, 学生课业负担越轻, 学习效率越高;学生课业负担越重, 学习效率越低。由此可见,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如何把握知识的关键, 就成了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也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 明确教育目标, 从思想上杜绝“高负担等于高质量”。

这里所说的减轻课业负担, 实际上是指要减去超出学生所能承受的量, 并不是放任学生不完成课业任务。教师在针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 要明确教育目标, 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不是盲目地加大学习量。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关键知识, 杜绝“高负担等于高质量”的片面质量观。

(二) 在教学中把握关键知识, 减轻学习负担。

当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关键知识, 就可以更快速地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 不仅可以节省时间, 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同时, 只要找到了知识的重点所在, 学生对学习也就充满自信, 学习负担就会自然减小。

(三) 在布置作业时把握关键知识, 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

研究发现, 练习题量并不是与学习成绩成正比的, 如果学生内心反感, 无论做多少练习题也是无效的。如果作业中许多都是机械重复的知识, 做多了学生自然会失去兴趣, 产生逆反心理, 影响他们正常掌握知识。可见, 为学生布置作业未必是“多多”就会“益善”, 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精心选择, 抓住知识的关键所在布置作业, 做到精益求精;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而不是增加数量, 使学生认真做, 仔细体会, 从作业中感受知识的乐趣, 从而减轻课业负担, 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英语高效课堂 篇9

一、正确认知课堂教学的有效与低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 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课堂教学的“低效”导致学生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自信心降低、焦虑感增强、学习动机淡化等负面影响。“低效课堂”还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操练情景性差, 语言活动脱离了真实的情景, 学生被动吸收, 缺乏实践机会, 知识无法内化, 技能无从提高。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基本原则与方法

1. 突出语言实践, 彰显课堂精讲。

教师的课堂讲述一定要做到精准, 集时间优势重点突破课堂中要求必须突破的疑点、难点、要点和考点。这无疑有赖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 包括对需要评讲题目的反复构思和有效筛选。同时, 教师在课时内能否实现精讲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课堂回归到以生为本。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让他们愿意听老师的。为此, 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 从用好教材中的素材做起,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student—centered) 和活动为中心 (activity—centered) 的新课堂。因而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视作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应想方设法让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变得“鲜活”起来。教师要树立英语教学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理念, 使教材走近学生的生活,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2. 教学进度服从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的学习收获。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抱怨:课文内容太多, 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很多老师觉得如果不进行逐词解释, 总是不放心, 怕考试考到, 学生不知道。长期进行这种教育使学生思考和交际的能力较弱。实际上教师应该改变观念, 相信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和相互讨论等活动中不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就像教孩子走路一样, 让孩子在做中学。

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不完全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要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教师还需自觉处理好授课进度和学生实际学习收获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进度服从效果, 看重学习所获。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 其水平的提高终究离不开学习者的反复领悟。教师的教永远是有限的, 学生自觉主动地学才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应真正在乎的不是如何教了多少, 而是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 关注学生如何进行思考和学习。共同坚持知识过手落实和知识在学生身上的内化, 一步一个脚印, 这样教学效果才能经得检验。

3. 经验加反思、教学相长。

一个教师成长过程一定是经验加反思。有效的反思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方法、决策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得失”的思考, 既可以品尝到教学成功的希望, 又可以及时纠正、补救、调节教学措施,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抓好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学导结合

“学”指的是学生自学主动地学, “导”是指教师有效、恰当地指导和点拨, 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学生的学要注重自学性、主动性, 会学且学会。教师的导要体现两点理念:

首先, 教师要做到导学内容的“问题化”“操作化”和“结构化”组织。将导学内容转化为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 激发自主探究、促进合作交流;导学内容“操作化”, 使“做”、“想”、“讲”结合, 以“做”促进“想”, 以“讲”梳理“想”, 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将导学内容“结构化”, 加强学科整合, 提示内容联系, 形成认知结构。

其次, 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最近”学生的起点。因此, 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一个“导”字,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探索, 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 强化思维活动。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 尊重教材并注重对教材的整合利用。

学生预习的主要知识载体是教材, 这决定了导学案的编写思路要与教材相吻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方法·导引”、“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栏目, 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整合, 问题设置要层层深入,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导学案中要能够体现出本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和重点。

2. 设置的问题必须是有效的。

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 也就是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预习和学习过程。其内容不能是简单的填空, 应该多设置“理解型”和“应用型”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 使得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新知识在提问中升华和巩固。同时, 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重难点的突破、问题的梯度等。

3. 巩固、应用习题的设置要有梯度。

习题的设置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巩固”和“反馈练习”, 难度不大, 紧扣基础知识, 用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 要求全体学生在预习时完成的;第二个层次是“典例分析”、“达标体验”, 是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后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第三个层次是“高考连线”, 是供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的。最后还配备了“随堂练习”等, 是新授课后学生课后要完成的, 其设置也要体现出层次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研究 篇10

首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E时代的社会要求。E时代中的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实施和应用, 可以主动去搜集教学信息和相关网络教学内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方式, 可以逐渐被应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录像、网络课程代替。其次, 传统的教学, 以教师讲授课程为主的课堂设计, 在沟通方式中属于典型的轮式沟通, 由教师一个人讲给一群学生去听, 这种方式的沟通, 尽管有其一定的优点:例如领导明确性高、效率高、准确性高, 但是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轮式沟通有着显著的缺点:就是成员参与度低, 成员的满意度低。教师为主的讲解很难让大多数学生满意。再有, 被动学习的效果远远不如主动学习。以教师为中心, 将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学习只有变成学生主动的选择, 才能最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

总之, 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与课堂设计, 更多关注于知识点的传授与掌握上。要想提升成员参与度与满意度, 就必须转变沟通方式, 也就是转变我们的课堂设计, 通过新的课堂设计,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就需要在课堂设计上转变学生是被动参与学习, 以听课为主的现象, 而成为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主动参与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进, 更多地侧重于理念与方法, 把讲授知识的课堂改为学生主动探寻, 主动学习, 群体学习并掌握知识的课堂。这样, 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知识成果和技能成果, 更会让学生们收获一定的态度成果, 让学生们在个人目标、价值观、自我认识、待人态度上获得真实体验, 学生们的态度成果就是从其一边实践, 一边得到教师从旁的指点中不断获得的。

二、国内外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以约翰·杜威开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为代表, 表现为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 认为社会生活和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教学往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随着时代的发展, 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A·S·尼尔的夏山学校进行了教学改革, 其主题是解放学生, 要求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 不去干涉和打扰学生的自我发展, 打破师生间的等级关系, 消除学科间的分界, 以及把经验学习放在和书本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0世纪80年代, 西奥多·R·塞瑟提出了“要素学校”理念, 认为在教学内容上, 要素学校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 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同时, 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较少使用标准化测验, 这些都反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简言之, 要素学校的本质, 是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授传统的学科知识。Pete Strevens (1983) 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与学习者的学习进度紧密相关, 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变化。在初级阶段, 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在中级阶段,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 在高级阶段, 则是“以学生为中心”。Johnson (2001) 认为, 如果决策时的主要思考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本质相符合, 那么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反之, 如果决策时主要考虑教师, 那么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换言之,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 若能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要的位置,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就得以体现。

总的来说, 国外学者十分重视对“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证研究, 强调以教学效果来评价教育改革的成败, 关注如何把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更好地融会贯通,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国理论界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从研究方法上看, 国内关于学生中心的研究可以分为思辨型、介绍型、实证型和理论性等方面, 大部分研究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如檀东星 (1999) 、赵堪培 (2000) 、刘海量 (2003) 、曲文婕 (2004) 都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并主张应该下大力气转变教学观念, 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路子。也有部分学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疑问, 如曹光久 (1994) 指出, 教与学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环节, 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无异于学生的自学, 而自学与有指导学习的效果孰好孰差不言自明;马壮寰 (2003) 也指出, 不分辨课型差异和教学性质, 片面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值得提倡。再有, 国内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大部分是思辨性的经验谈和教学体会, 缺乏实证研究成果, 而且大多集中于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领域, 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本课题组成员经深入研究和实践认为, 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活动, 同样符合:行为学中的“行为”—“激励”—与“绩效”间的关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法改进能够提升本科生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本科生的一个学习任务就是学会与人合作, 进行团队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改进, 对于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有积极作用。要转变传统教学中, 以教师的授课为主的情况, 为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参与、主动学习为主的情况,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团队学习和活动的方式,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 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在大学学习中实现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习动手工作, 也学会如何作一个社会人, 真正实现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转变。因此, 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应用

为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效果显著。“以学生为中心”改进的本科教学方法其宗旨就是以“激励”为导向的课堂设计。具体做法包括:第一, “物质激励”与成绩挂钩, 第二, “精神激励”与团队荣誉、团队成绩挂钩。具体来说主要有“一个宗旨”和“三个模块”。

“一个宗旨”就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宗旨, 通过“问题导向”的方法, 把每节课堂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生的个体任务或群体任务。“三个模块”为第一模块, “团队学习、团队竞争”模块。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团队学习与团队竞争方式, 比较有效;第二模块, “多元化课堂设计”模块, 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 融合当前企业面试、考核中常用的各种方式;第三模块, “群体动力”模块, 采用WHO-TO-WHOM (谁向谁在说) 群体动力设计, 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团队学习过程中, 也能通过记录WHO-TO-WHOM数据, 从其他学生和群体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本科的教学方法, 经过六个学期在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本科生课堂中应用, 发现该设计方案能够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这不仅表现在学评教的成绩较高, 采用这种课堂设计后, 授课教师每学年学评教均在90分以上, 其中各项成绩学生最满意的就是“教师教导有方, 学生收获大、兴趣浓”, 该指标连续三年评分满意度都超过95%。同时, 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和课堂设计还表现于, 学生们的出勤率很高, 课堂参与度也很高。学生一旦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他们会感觉课堂不再是被动参与, 而是主动完成任务, 这个过程更加愉快, 更有收获后的满足感。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收到的实际效果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体后, 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并且促进了学生在“良好地与他人合作”、“为自我行为负责”等方面的成长。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同时还能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一定作用。

总结: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要求高等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和观念,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的高素质人才, 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现代教学观的基本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符合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 是高等教育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学生为中心”改进的教学方法既强调了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 也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该理念与方法的探索, 有利于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上的全面发展,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并且需要在未来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去探索与实践。

摘要:传统教学理念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书育人为本, 但是在本科生的教学中, 这种理念会让当代大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本科生课堂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 并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本科,教学,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Geoffrey,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al Discipline[M], 1999, The Falmer Press

[2]方展画,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3]郭晓宁:以学生为中心: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念[J].教育探索, 2002 (12)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篇11

一、为什么用“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以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的活动中,才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教师。“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二、《新目标英语》为实施“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可行性

《新目标英语》使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耳目一新,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记忆和思维的结合。在任务型教学方面有独特的设计,与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沟”(Information)。

三、教育学基础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明确阐述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所主张的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以罗杰斯(Carl)“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四、实施原则使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2.实践性原则。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原则。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量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

5.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产生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五、主要的活动方式

由于学生素质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活动方式也必然呈现出多种形态。在活动教学中主要为:

〖信息差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课中可以设计“寻人”的活动。

〖情 景〗

1.假设一名学生是公园里的保安,另一名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前来求助。

2.一名学生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刚被坏人抢走背包的受害者,前来报警。

3.一名学生请另一名学生帮忙,去机场接自己的外国笔友。

〖活动方式〗

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编排情境对话并表演出来。

〖游戏竞赛类的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 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一课中可以设计“猜职业”的游戏。

〖活动方式〗

小组活动,每组给一些写有职业名称的单词卡片,让一个组员提问“What do you do?”,根据另一个组员的肢体语言表演,猜出卡片上的词汇。哪一组在单位时间里猜出的最多,哪一组取胜。

〖目 的〗

强化新词汇,操练询问职业的句型,培养集体荣誉感。

〖分析解决问题型的活动〗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 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情 景〗

学校号召我们争创文明班集体,我们要争创第一。想一想班上还存在哪些不足,怎样礼貌地提出你的建议?

〖活动方式〗

两人一组,一名学生表演班上存在的不足,另一名用句型“Would you mind…”提出建议。

〖目 的〗

在操练新句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

音乐欣赏学生为中心 篇12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美国教育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其根本性的战略思维。从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看, 美国的近现代高等教育深受欧洲教育的影响, 美国现在著名高校的创办者, 几乎全部在欧洲大学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这些美国人受当时欧洲大学浓郁学术自由和学生中心氛围的深刻影响, 把尊重学术自由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带到美国, 不少美国高校是按照欧洲大学的组织方式和办学理念创办的。欧洲中世纪开始出现现代大学的雏形, 可以分为学生型大学和教师型大学, 这两种类型的教育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强调教学和研究的统一是当时柏林大学的基本原则, 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学术研究, 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引导学生开展研究, 通过研究发展学术和培养学生。美国大学秉承欧洲大学的这一传统, 始终把学生视为学校组织结构的中心, 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均围绕学生展开, 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和顺利成长提供尽可能周到、便利的条件。1998年美国人率先提出“学生中心”理念, “学生就是大学”的理念在美国大学表现得特别突出。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

第一, 教学和学生事务管理以学生为中心。美国的教学管理基本是围绕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建构的, 不仅体现在学分制、选课制、弹性学制、教师配备和评价上, 还体现在学生学习条件的配置、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学生实践平台建设和活动上, 也体现在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创业和职业发展上。大学生的创业和职业发展可以得到学校的鼓励和多种支持。美国大学的专业选择制度和选课制都非常灵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课程和教师, 重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注重个性化培养。美国大学设立的学生事务中心, 不是严管学生而是帮助学生选课、确定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等,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二, 班级规模和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美国高校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而不论哪一种类型, 其师生比都不超过1∶10, 班级规模一般都在20~30人。尤其典型的是斯坦福大学, 全校共有6000多名本科生, 2000多名教师, 开设了6000多门本科课程, 平均每个学生可以单独享有一门课程, 同时确保了学校为每名学生指定导师, 并有效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充分交流, 而且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坚持为本科生上好每一门课。

第三, 教学设施的建设和配备以学生为中心。美国高校倡导开放办学, 因此学校的建设都与社会的融合度比较高, 没有围墙, 且大多数学校都在闹市区, 没有向导, 大学往往会被视为社区的一部分。美国大学教室的建设布局别具一格, 多数配备活动座椅, 且配有多种交互设施。例如:50多个座位的教室, 有线话筒就有20多个, 学生课桌上都配有电源插座和网络接口等, 方便教师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 尤其是利于互动式教学。

二、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念下思想政治课堂建构

(一) 课堂环境和条件

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应该成为大学建设的基本共识。大学的一切设施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 以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设计、建设、配套和验收标准。具体到思想政治教学对教学设施的要求有两点。第一, 硬件配备合理。教室不仅是听课的地方, 也是开展学术讨论等“活动”的地方, 大学教室的空间布局和配套设施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中心, 多设可活动的桌椅, 方便各种教师课型的变化;合理设置互动设施, 如话筒、投影仪和摄像头、以教室为独立单元的局域网。硬件设施以满足授课时师生的实时互动需要为最好。第二, 教室空间合理。大学应有大型讲座和学术活动, 但更需要空间合理的小型教室和学术活动场所。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适合小班上课, 这是由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的。充分的互动、质疑、解决问题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 方便的师生互动、热烈的课堂讨论与发言应是思想政治区别其他课程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学生人数过多师生互动就受限制, 教室空间过大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大, 师生互动的效果就要打折扣。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课堂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班上课多、课堂研讨和辩论少、问题解决意识不足、师生互动不够充分。

(二) 授课形式和方法

思想政治课以学生为中心, 核心是以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中心。为此授课形式应以引导学生的思和辨为主, 以知识传授为辅。这是由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人类社会化的独特心理过程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具体表现为促成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认知结构、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教学内容既有相关理论和知识, 更有情感意志的锤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明显的是, 思想政治课除知识性内容需要教师讲授或灌输外, 养成性教学过程靠教师讲基本不会收到实际效果, 这就主要靠学生参与课堂内容, 道德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建构。上述建构过程, 首先是以人类整体公共利益视角对个体思想觉悟、人格特征、道德需要等要素的审视, 从而在个体建构人类公共利益的思维框架;其次是以个体生存和发展需要审视公共利益的个人价值。

因此, 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主要是:情景和问题再现、原则和知识阐释、问题解决过程的讨论和博弈、达成符合道德教育目标的共识。引导学生反思和对问题展开辩论应是这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当然, 课堂上的博弈要简单很多, 可以说,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社会由利益博弈达成社会契约过程的重演, 就像胎儿发育过程重演生命进化过程一样, 就是观点的碰撞和价值观的塑造与提升。目前,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讲授过多, 引导学生辩论和道德原则重构过程不足, 所以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最好能实现在教师讲的时候, 学生可以利用教室内的局域网用文字或声音信息向教师实时提问等, 既不打断教师的讲授, 又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念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一) 教学内容的提供原则

这个原则包括4个要求:第一, 学校的教学设施能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的需要, 如学校应向学生提供网络教室, 满足学生搜集资料和反复浏览课件的需要。第二, 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渠道提供学习资料, 发布学习要求、提供学习参考文献等, 以便学生巩固性学习。第三, 课外问题的解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能有效了解并协助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电子邮件、社交网站、各种论坛、班级即时聊天群等都是很好的渠道。第四, 教学内容能有效与社会实践融合, 教学和辅导实现系统化和网络化。

(二) 多感统一原则

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认知、情感的认同、意志的锤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环节, 是心理的多重感应和人格的塑造过程, 表现出反思、感悟和内化一体的整体性特点。因此,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必须坚持多感统一原则。多感统一体现为:第一, 知识认知过程和道德情感认同过程一致, 知识和情感不能脱离, 是道德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这就要求传授的知识合乎常理、合乎社会发展趋向、合乎人文精神,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和可靠性。第二, 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行为习惯的养成, 重视实践教学, 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展开辩论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强化其道德意志, 主动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修养,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满足多感统一教学要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又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遇到的实践性问题, 所以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则。

(三) 国际化和人文化原则

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的成长是开放性的,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表现出国际化和人文化属性。与此对应,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具有国际化特点毋庸置疑, 本文重点讨论人文原则。首先,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和道德, 道德和思想政治都属于人类的精神范畴, 因此其内容必须符合人性和人类整体作为一个生物种群的生产、生活方式, 即体现人文意识和精神。其次, 网络时代的国际范围的道德评判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 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被指手画脚。再次,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文化和教育经验, 尤其需要突出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化要求, 思想政治和道德都是人文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基础内容。所以, 国际化原则有利于对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进行反思和国际视域的关照。人文化原则体现对道德教育客观环境和学生实际发展情况的尊重, 是从更多维度体现学生中心理念, 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

(四) 创新性原则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都是大学的重要特质, 这一特质是大学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 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 主要体现为:第一, 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所谓教无定法, 只要是适合的有效的方式方法都可尝试。第二, 教育教学过程创新, 甚至可以尝试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设置, 让学生在过程创新中融入道德情景, 顺利完成社会化。第三, 教学内容创新, 文化传承是大学的重要职能, 教学内容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新型道德体系尚未完善的今天, 大学生发挥创新精神, 大胆引领社会道德新风, 可以为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第四, 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动力促进道德建设和道德课题研究。第五, 灵活设置教学计划和强化创新能力训练, 让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 是确保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式。可见, 创新性原则既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要求, 更是体现当今大学生发展特点的需要, 是学生中心理念的直接体现。

学生中心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为学生学习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和氛围, 以学生发展实际和要求安排教学, 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要我国大学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师的评聘、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取舍等, 都围绕大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 把学生中心理念体现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使之成为可测、可感、好用的具体环境载体和文化氛围, 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就能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等教育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外语类高职下一篇: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