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2024-07-23

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精选12篇)

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篇1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那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听觉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丰富听觉内容

听觉体验的落实,要依附于音乐作品内容。音乐作品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验欣赏的基石。没有这个音乐作品作“基石”,听觉体验与欣赏便成为一句空话,诚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般。因此,对于作品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获取音乐欣赏的作品内容有哪些途径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音乐教材。音乐教材是经过资深的一些音乐教师精心编写的,内容丰富,很有使用价值,要加以利用。例如,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是“爱满人间”。教材安排了一些欣赏歌曲,有《爱星满天》《欢乐颂》等。这些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加以利用与融合,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二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唱片、磁带、DVD、CD、电脑网络等媒体的广泛普及,学生对于音乐歌曲的接触与认识、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局限于小学音乐课堂,有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因此,对于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从课外选择音乐欣赏内容,应该遵循一定原则,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坚决杜绝不良音乐。平时我们看电视,在电视音乐频道或其他场合,经常能听到诸如《刷牙歌》《健康歌》《童年》《爱的奉献》等歌曲,都是健康向上的,活泼动听的好歌曲。我们可以加以引用,充实音乐课堂,让学生去听一听,欣赏一下,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唱一唱。合理选材,使欣赏教学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再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欣赏兴趣

大家都晓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天才之本。没有兴趣,做起事情来就索然无味。同理,音乐的欣赏同样需要兴趣。这也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听赏的兴趣,从而陶冶“听者”的审美情操。这就要求音乐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魅力。

(1)介绍。在音乐欣赏教学时,对于欣赏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时代背景、音乐文化、或创作体验等方面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加以延伸,或讲解,或介绍,使学生与所要欣赏的歌曲内容拉近距离,产生一定认同感,引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撬动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动力。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曲艺”的教学内容除了学唱歌曲《说演弹唱》外,还有个欣赏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的内容。这个欣赏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三部曲”的引导:一是介绍。向学生介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剧《四世同堂》风靡全国,里面的歌曲就是用京韵大鼓音调创作的。这一介绍的主要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利用媒体设施,播放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欣赏歌曲。三是再次播放歌曲,再次引导学生欣赏一两遍,要求学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音调和独特的韵味。

(2)评价。评价是音乐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机制,也是一种教学手段。用得好,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音乐活动的程度,有利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反之,则适得其反,吃力不讨好。因此,我们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巧妙运用,善于随机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更多的“优”给予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有差别的,是有层次的,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在欣赏乐曲《赛马》时,就得因材施教,学习好的,乐感好的,我们可以提一两个比较难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通过思考,让学生对歌曲的主题或旋律速度等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歌曲的主题是什么,旋律的重复出现,其速度有何变化,请比较一下,思考一下。而对于一些学习比较差、音乐素质比较低的学生,我们可以问些诸如“听乐曲之后,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此类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一旦回答正确了,老师就要加以激励,说:“你真棒!”或说:“你真了不起!这次已经能够听懂乐曲的旋律。”这样的表扬激励,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掌握一些音乐知识。为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吝啬表扬激励呢?

(3)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尤其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更为合适。在听赏音乐课时,若是能够选择一些轻松愉快、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播放给学生听一听是最理想的。一者可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情趣;二者可以引导学生在动一动、比一比、舞一舞的活动中感受、体验音乐带给人的乐感,产生美的享受,受到优美旋律的熏陶。例如,播放《跳绳》这首歌时,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欣赏,一边配合一些动作,可以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跳绳。在听赏《捉迷藏》时,也可以设计一个游戏活动,让学生边听边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听赏优美歌曲的同时, 加深对于歌曲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三、歌曲内容的理解感悟,促进欣赏提高

理解。理解歌曲内容是音乐听赏的基础。对歌曲内容的意思不理解,就不懂得欣赏。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要让学生懂得欣赏,有欣赏的兴趣,就得了解并懂得歌曲内容。否则,欣赏歌曲就成了一句空话。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曲新韵”有个教学内容就是欣赏埙、中阮重奏曲《阳关三叠》。对于这个内容要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一是介绍。即老师要简要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对歌曲内容产生的时代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为下一步听赏歌曲做好前期准备。二是讲解歌词意思。《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这首歌词被人谱上曲子之后便广为传唱。前两句点明了一是送客的时间为初春的早晨。二是送客的地点为渭城。而后面两句写的是送别酒席上“劝酒”,要友人多喝几杯。表面上是“劝酒”,实则是诗人对友人发自肺腑的美好祝愿,祝愿友人在那遥远的地方能够一切平安快乐。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样一讲解,学生对于歌曲内容理解了,就有了学习欣赏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歌曲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提高音乐歌曲内容听赏能力与水平。三是引导,即引导学生对《送元二使安西》歌词内容进行背诵与记忆,加深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歌曲内容的理解就比较透彻,欣赏起来就容易多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乐曲的欣赏水平。

总之,在小学音乐听赏活动中,老师如果能精心选取听赏歌曲以丰富听赏内容,加上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篇2

一、民主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民主就是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真正承认学龄前生是学习的小主人;与学生平等交流,对学生宽容与了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绝不是“小绵羊”,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是个性独立自主的人。民主的环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在音乐教学中,我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用歌声和舞蹈与学生交流。音乐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民主的环境。有这样一名学生在我教唱《噢,苏珊珊》这首歌曲后,提出不用钢琴伴奏,改用手风琴伴奏在加上碰铃或双响筒伴奏会更好听。他没有考虑教师的教学有什么不妥,他只是凭借着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提出了这一创新。试想在一个没有民主的环境里,一群“唯师是从”的学生怎么可能萌发这种创新意识?所以说,长期处于这种民主的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敢想敢做,敢于探索,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不受压抑地萌发。

二、轻松、愉快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

实践证明,在极度自如的心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活的状态是最富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愉悦的环境使人产生好心境,从而带来灵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情绪和心智达到最佳状态,此时一个小小的蝉示,都能使美感涌现。音乐本身就给人快乐和享受,如果教师能在实施教学中,能更好地利用音乐的“愉悦性”这一特点,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那么他们的创新灵感,将很容易被激发。如我教唱《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以后,我按教学要求用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大家边唱边奏,气氛很好。我觉得此时正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好时候,于是我说:“大家可不可以想新办法,让我们的唱游更有趣”。这是有几名同学说自编节奏伴奏,另几名学生则提出其他乐器伴奏,还有几个女生说他们自己新编律动。于是大家围绕节奏的创新、律动创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创意大胆而新颖气氛更加活跃。由此可见,只有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灵感才容易被激发。

三、激励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创新兴趣

这一点我提倡“鼓励―――鼓励―――在鼓励”的赏识教育观。在创新过程中,多给予激励,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并且通过创新,体验到成功与快乐。这样他们才会创新有兴趣、有激情。有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成熟,甚至出现偏颇,教师也不应该立即做出否定,而应及时予以指导,并给予充分激发,相信学生在音乐学生上能做好,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赏识,学生才会获得成功的欢乐,并提高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那些原来地创新无兴趣或有畏惧的学生,对会在“激励”的推动,产生创新的兴趣。

四、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提高创新水平

浅谈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音乐欣赏 审美能力 感受能力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高尚品德

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欣赏又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以音响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一、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起的主要作用

(一)通过聆听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具有感染力。对学生进行音乐形象的情感想象,理解音乐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聆听作品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较好的方式。无论是欣赏雄壮激昂的进行曲,还是婉转悠扬的抒情曲,学生都能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中得到一定的感受和熏陶。如欣赏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学生很容易就能从旋律中听出优美,笔者一般都会反问学生是什么原因让这首乐曲带给我们这种感受?学生也不难从乐曲中体会到流畅的旋律,平稳的节奏,适中的速度和力度等。而这些也正是构成优美的的基本表现特征。再如欣赏歌剧《阿依达》中的《大进行曲》这是埃及军队凯旋欢庆胜利时所奏的一首乐曲,从它的配器、节奏、力度中我们体会到了壮美。通过两首乐曲的聆听和比较,使学生理解了速度在作品中的作用,感受到了优美和壮美的不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记忆音乐主题,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主题音乐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内涵十分丰富,对主题音乐没有深切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力就难以准确理解和认识作品,在赏析音乐主题时,可采取谈一谈主题情绪,唱一唱主题旋律,体会它们的旋律美,当主题形象确定后再认真听,让学生脑海中树立起清晰的、深刻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笔者会让学生唱一唱主题音乐,感受下优美、抒情、委婉如歌的主题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夕阳西下,泛舟江上,策鼓齐鸣的动人景象,再听全曲,让学生体会主题的六次变奏,通过变奏手法描绘“傍晚” 、“小舟” 、“策鼓”等江上秀丽晚景,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了江南水乡的风姿,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三)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当前各科的共同任务,音乐教育又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自我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欣赏是思维的载体,通过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音乐有着特殊表情达意的方式,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表现性,模糊性和世界性决定了它与人的想象力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欣赏音乐就是一个进行联想和想象的心理过程,对启发学生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通过音乐欣赏,培养高尚品德。

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乐教”的德育功能,荀况曾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受人深,其移风易俗,帮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实践表明,欣赏好的作品有助于学生的理想与信念的形成,并对其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欣赏课中,如欣赏抗战时期的优秀作品《黄河大合唱》等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作品,让学生了解抗战这一历史,激发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恨。

二、音乐欣赏具有上述的作用,该如何来提高呢

(一)要有明确学习音乐的目的,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音乐方面的培养是空白的,很多学生以学好考试科目为主要的目的和理想,所以对于其他的则是可学可不学。而有的学生则抱怨根本听不懂,基础太差等,针对这些学生,我都会在一开始告诉他们: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社会,只有很好的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与信息,并加以改造和利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素质对人而言至关重要,学习音乐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去当歌唱家,当演奏家,而是培养一种兴趣和爱好。告诉学生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它也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二)借助音响造型艺术的手段,开启和感知音乐。

所谓音乐欣赏即聆听者对作品认识与审美的心理过程,通过音响、聆听、识别、断定、比较、整理归类,对所听的进行思考,对未听到的进行想象。很多音乐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很多声音来源于客观世界,作曲家只不过是对这些声音逆行艺术的加工,让它充满活力、生机,而通过音响传递给那些能体验这活力与生机的人,使他无论是从外部还是从内部都表现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对学生而言,应该让他们熟悉这些声音,努力寻求这些触感的声音。例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音响一出来时就可以感到声音是从很远的地方飘过来,从音响的效果上看,男低音的演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当时帝俄时代纤夫们的痛苦心声。让学生多感受音乐,多启发和帮助他们感受音乐,使他们头脑中认为音乐很难懂,听不懂,对音乐的陌生感和神秘感渐渐消失,让他们积极的探讨音乐的奥秘,从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那么,音乐殿堂的大门终会向他们打开的。

(三)让学生懂得些音乐语言。

音乐欣赏要了解音乐的语言,就犹如能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光知道感受,情感的抒发和宣泄但说不出道道来,理不出头绪来那也只是孤芳自赏。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一些音乐的语言。音乐语言如何表达呢?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结构、和声、织体等都是他们的表现要素和表现手段,音乐之所以会让我们为之一惊,正是因为有这些要素和表现手段在其中充当主要角色。

如何加强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视听结合

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教师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三、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因此,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听一曲《黄河船夫曲》,学生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学生会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江南春色、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这种人们所熟悉的图景,其实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想象得出这些图像,就是联想和想象发挥作用的结果。

四、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情感化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音律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更是承载着人类独特的情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美的语言,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绘出音乐意境,使学生联系切身的生活经验,把他们带入美好的艺术境界。如:欣赏圣桑的《天鹅》,教师可以感情为线切入和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而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渲染,会带给学生心灵艺术美感享受。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教师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如在《二泉映月》中阿炳对二泉的描绘,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炳真挚情感的表露,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学生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 篇5

从小培养宝宝的欣赏能力和艺术情操,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是从模糊的认知到清晰的表达,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活跃对其一生发展都有所帮助,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呢?

1、带孩子去欣赏自然美景

大自然是家长对于孩子进行美学教育最好的素材,各种如画般的景致对宝宝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其瑰丽的色彩,生动的心态,天籁般的声音都会让孩子的心灵沉静下来,让他们能够在原有的美景中进行自由想象,自由的表现和创作。家长和孩子一起欣赏自然美景时,不要走马观花,而要和孩子一起细细品味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和他们一起讨论和描述,让孩子加深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条件的家长要多带孩子去旅游,拓宽他们的视野。

2、鼓励孩子创作

简笔画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但对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有帮助的,它可以帮助幼儿更充分得理解美学的内涵,在创作过程中,用过简笔画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感受能力,还能让幼儿借助简笔画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3、给予孩子充分发挥的空间

我们在培养孩子欣赏能力的同时要尽量放手给幼儿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个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在原有的程度上进行自由想象。自己感悟的东西才能记的更加牢固,再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4、播放音乐渲染艺术氛围

为孩子播放一些轻音乐是你能够给孩子一份珍贵的礼物,它能够让孩子心情平静,从而更加容易释放真实的情感,另外一些经典的音乐与脑电波十分吻合,能够提高智力。

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方法探析

音乐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专门的音乐艺术人才,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遵循音乐教育“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原则,都为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了音乐欣赏课程,旨在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但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了解专门的音乐知识,因此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上好音乐欣赏课程,引导学生从感官的欣赏逐步上升到感情和理智的欣赏,是关系我国大学生教育培养质量的一个大问题。

一、坚持循序渐进,夯实学生音乐欣赏的基础

非音乐专业学生具有如下特点:音乐知识缺乏但普遍热爱音乐艺术,感性体验经常但普遍缺乏对音乐的理性欣赏,音乐体验活动经常但普遍缺乏系统训练。这些特点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必须对他们实施“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择上,既要照顾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作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进而达到情感共鸣,也要考虑音乐教育的系统性,注重内容的包容性,从古到今、从中到外选择乐曲,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

2.引导方法

在引导方法上,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著名音乐家黄自先生曾说过:“音乐欣赏的过程,是由感知外部音响到开展想象联想,再到情感共鸣,再到理解认识的一个复杂心理反应过程。”这说明,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音乐欣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由低级的直接感官欣赏,展开相关联想,再由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智欣赏。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正确实施,同时也符合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反应过程。

3.教学进度

在教学进度上,要着眼打牢基础,循序渐进。要从学生的基础乐理知识入手,逐步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调式、调性等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和手段,打牢学生理性认识音乐的知识基础。

二、坚持多措并举,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成功事业成就人生的源头活水。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效果更胜于教师的督导和简单说教。音乐欣赏也可以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演唱、演奏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是将主题相同、但表演形式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欣赏讲学。比如,以独唱为主的音乐欣赏,我们可以将“独唱”和“分声部唱”,“男声”和“女声”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分开再组合进行对比欣赏,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作品特点,从中体会和理解音乐家的音乐表现手段,达到拓宽学生音乐视野的目的。再如,关于中国民间山歌,不同类型有不同特点,黄土高原地区的山歌高亢粗犷,北方草原地区的山歌辽阔舒展,江南地区的山歌流畅秀丽。以演唱、演奏为基本载体的音乐欣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以曲式、体裁为载体激發学生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是将同一曲式结构或者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教学。比如,以“一段体”“两段体”为中心,或者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掌握曲式结构和体裁形式等有关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形式美。

三、坚持结合渗透,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机结合。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最好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侧重综合性,应当将音乐基础知识、乐感训练、音乐表现手段及实际应用融为一体,以此作为突破口,为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奠定基础。音乐选修课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即适合自己又贴近社会的多种选择,诸如声乐、合唱、乐器、指挥等培养和提高个人技能的课程;各类音乐作品欣赏课程;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等跨学科课程。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持之以恒,建立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使音乐素质教育成为覆盖整个大学校园的开发性的系统工程。课外音乐教育活动,要着眼群众性的音乐普及,不断丰富载体,拓展途径。

1.开展群众性的歌咏比赛活动

普通高等学校至少应该每年组织一次具有普遍群众性、广泛参与性的歌咏活动,演唱应主要以合唱、重唱为主,使学生在准备与参与比赛阶段进一步加强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音乐表现形式的认同感。

2.开展音乐艺术沙龙活动

可以使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相结合或者音乐教师与非音乐专业学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专业人员为主导,以非专业学生为主体,每月开展著名乐曲鉴赏、音乐作品创作、音乐理论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非音乐专业学生在各种主题音乐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

3.组建音乐社团

高校应充分按照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组织如器乐队、合唱队、创作队等音乐兴趣小组,以音乐文化骨干带动,以经常性的教学演出为基本形式,抓两头促中间,整体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4.开展音乐节或综艺文艺汇演

音乐节与大型综艺文艺汇演是大型的校际音乐活动,宗旨是“普及音乐文化”,而不是培养个别天才。高校可以结合“五四”、“国庆”等纪念日,以调动每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主,开展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影响面积大的综艺文艺活动,使学生在各种艺术形式交相辉映的良好氛围中陶冶情操、砥砺品格、增长才干。

5.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工程

引进高雅艺术,既是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综合修养的重要途径。有条件的高校应每学期有计划地引进至少一台高水平的演出,比如邀请著名的交响乐团、民族歌舞团到高校交流演出,这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热爱音乐艺术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音乐欣赏知识的普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非音乐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于伟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美育园地,2007(5).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5.

[3]徐枫,张国廷.音乐欣赏.大象出版社,2007-08.

(作者单位 湖南省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浅析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篇7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飞跃, 近几年来, 我国的音乐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琳琅满目的音乐演出, 各式各样的音像制品, 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艺术“食粮”。喜欢音乐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 作为音乐工作者, 我发现, 现在大部分人对于经典音乐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 虽然也能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却品味不出艺术的真正的美感来。小学音乐教学一直都不太受重视, 沦为学生打闹、游戏的时间。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 用美妙的音乐把学生的耳朵唤醒。

一、让学生边听边创想

小学生都有很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可以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让他们尽情地翱翔。如学习《森林的歌声》时, 我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插上音乐的翅膀了吗?它带你们去了哪里?”学生的热情高涨, 都想要说说自己的感受:“它带我来到了一片美丽的森林里, 我看到了好多的植物和动物。”“我去了动物园, 听到动物们在做游戏, 说话。”“我好像是一直美丽的小鸟, 在蔚蓝的天空上飞翔。”“我去了神奇的山林里, 和蓝猫、野鸡、知了一起玩耍, 跟它们成为了好朋友。”在我所提问题的启发下, 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努力搜索大脑中的词汇, 表达自己的所听、所想, 使学生的聆听习惯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民间音乐的魅力。那清脆的笛子, 动听的吉他, 余音袅袅的小提琴, 无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让学生边唱边体验

每首乐曲都有其独特的主题, 主题是一首乐曲的核心, 在乐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主题是其不可或缺的重大要素, 能够将乐曲的情绪和风格很好地体现出来。在认识一首音乐作品时, 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基本上是乐曲的主体所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旋律的主题, 这对学生获得音乐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让学生演唱乐曲的主体旋律,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之中。学生边唱边体验, 能够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记忆得更加牢固。演唱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如带领学生欣赏巴赫的《船歌》时, 为了能够给学生准确的引导, 让他们体会乐曲的主题, 我在一上课就把主题旋律播放给学生, 并让他们跟着电子琴试着演唱。唱完后, 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 学生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他们说:“老师, 我感觉旋律是旋转的, 唱的时候我感觉自己随着旋律转起来了。”“我的感觉是坐在摇篮上晃来晃去的。”“我觉得自己坐在一艘小船上。”可见, 让学生自己在唱的过程中体验音乐, 能够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学生对乐曲的音乐形象感受得更加深刻, 这比教师反复的讲解更有效。

演唱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愉悦, 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让他们对音乐学习更有信心了。演唱是有感情投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实现了认识的提升, 也对乐曲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并且, 学生的大脑会在演唱时将一些相关的景象呈现出来, 有了亲身实践, 学生就对音乐作品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 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三、让学生边画边想象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 他们的情感也比较直观, 喜欢利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体验。画画是小学生对音乐进行感受和体验的有效方式。通过画画, 学生的思维能够进行很好的表现。在学生的绘画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音乐的形象思维。如欣赏维瓦尔第的《春》时, 为了让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表达出来, 我就要求他们拿起多彩的画笔, 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春天。说到画画, 学生都非常积极, 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在纸上描绘着自己心中的春景, 虽然是即兴创作, 但是那形态各异的景色着实让人为之惊叹。由此可见, 将绘画和音乐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他们的思维也得到锻炼。

四、让学生边分析边理解

在音乐教学中, 训练学生的欣赏能力是一个方面, 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不能舍弃。如音乐音响的四种特性要让学生有基本的了解, 能够分清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音乐要素的相关知识, 这样做能够促使学生对音乐有理论上的认识, 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欣赏乐曲《三个和尚》时, 我让学生将快速与慢速部分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 学生就能够迅速地感受到其中的区别:慢速部分表现了和尚喝水、睡觉的悠闲场面, 而快速部分则是他们在救火、打架。通过感受乐曲的快慢、轻重, 学生体会到音乐的快慢、强弱等音乐要素的变化。

五、让学生边动边感受

学生对动作和表演的形式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 动作是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自然流露, 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它能使学生以积极良好的状态投入音乐学习之中。如欣赏《玩具进行曲》时,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像玩具兵那样随着音乐走吗?”“你能通过自己的动作将小喇叭奏出的嘹亮高音和大喇叭奏出的雄壮低音表示出来吗?”以此来启发诱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把感受到的音乐用动作形象地表达出来,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和学生一起欣赏《三只小猪》时, 我让他们对乐曲勾画的三只小猪快乐生活的情境进行想象, 启发学生自编动作, 表现出小猪幽默、诙谐、憨态可掬的样子。学生要么扭动着屁股学小猪走路的样子, 要么把手张开放在耳朵上, 做出“扇风”的动作, 好像小猪的两个大耳朵。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收获了快乐, 还真正地体会到了乐曲的艺术魅力。

看到学生的表演, 我深受感动。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表演, 让他们组内自由创作, 下次上课的时候轮流上台表演。学生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都有了学习、表演的欲望。在下一节课的表演中, 我看到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 同时也为他们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8

一“、听”作品, 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音乐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教师首先要强调让学生听, 通过听让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通过反复聆“听”把学生带进乐曲的意境, 感受乐曲的情绪。如在欣赏《苗林的早晨》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初听音乐, 让他们感受整个音乐所塑造的音乐意境。听完之后, 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之后的感受。学生的回答让我喜出忘外。有的学生说:“我仿佛来到了美丽的苗族山寨, 那里的景色非产迷人, 我还听到了鸟的叫声, 它们在那里欢呼雀跃, 格外高兴。”有的学生说:“我感受到了苗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他们正在迎接新到来的客人。”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这是用西洋乐器小提琴演奏的, 它的音色清脆悦耳。”……因此, 在欣赏音乐时, 通过听觉辨明音响在我们心湖激起的涟漪, 就能从情、意、理、形等各方面去领略作品的美。

二“、想”作品, 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根据音乐的变化展开联想和想象。比如在欣赏一些进行曲的乐曲之后,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在做什么?是跑步还是游泳?是走路还是跳舞?又比如欣赏了摇篮曲之后启发学生根据歌词去回忆, 妈妈是怎样哄你睡觉的, 同时适当地加入一些动作, 想象小宝宝睡觉时甜美的画面。如在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听第一遍音乐主要让是学生感受两段乐曲的情绪变化。在分段欣赏时,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龙梅、玉龙两姐妹为保护公社的羊群与暴风雨搏斗的场面, 学生根据音乐塑造的情境用语言、用动作进行了阐述。无疑, 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想象已完全投入到优美的音乐中去了。

三“、辨”作品,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需要, 通过现场演奏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乐曲速度、力度等的变化, 帮助学生进一步辨别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如在聆听钢琴独奏曲《捉迷藏》这首乐曲时, 我通过自己的演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乐曲主题在节奏、速度、情绪等各种音乐要素上的变化, 把乐曲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此曲可分三段:第一段音乐材料简洁, 乐曲的力度时强时弱, 乐曲的速度时快时慢, 演奏的音区时高时低, 好似小朋友们捉迷藏时, 时隐时现, 躲躲藏藏, 追逐、逗趣的情景;第二乐段的音乐舒展, 骨干音反复被强调, 描绘了孩子们在捉迷藏时摸索、推测, 从犹疑到确定的情景。第三段是再现第一段, 乐曲由弱至强, 不断向高音区模进, 在热烈欢快的情绪中结束。可见, 通过这种分辨与对比, 让学生更加了解了乐曲的情感变化, 这样, 就能达到较深层次的音乐欣赏, 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四“、演”作品, 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时教师借助“演”, 让学生亲自动一动、演一演来加深对音乐内容及情绪的理解, 这比单纯听的效果更好些。如在欣赏进行曲速度的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边听边走, 通过亲自做动作来体会乐曲的雄壮有力。又如听了摇篮曲后让学生结合音乐, 演一演拍娃娃或摇船的动作, 使学生随着乐曲情绪力度逐渐变弱, 速度逐渐变慢, 动作也随之逐渐变小而轻……如在欣赏《士兵进行曲》时, 根据学生年龄小、好动的特点, 在反复聆听之后, 我让学生随音乐的节奏、速度, 适当地加入动作, 让他们演一演可爱而又神气的木偶兵行进操练的情景。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 他们把木偶兵表演的活灵活现, 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也让他们用美丽的动作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地感知。

五“、唱”作品,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 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 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不同情绪歌曲与乐曲的特点, 最好让学生唱一唱, 尤其是低年级的欣赏曲大部分以声乐为主, 更适合给学生边听边唱边欣赏, 如果遇到乐曲欣赏, 同样可以哼唱些有特色的主旋律, 加强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记忆。引导学生唱主题, 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 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 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调动起来, 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如在欣赏《生日歌》后, 师手持贺卡, 声情并茂地表演唱《生日歌》, 熟悉的情景, 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呜, 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 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 让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这个唱的过程, 也是一次获得音乐形象的过程, 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的判断感受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总之, 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艺术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多听、多想、多辨、多演、多唱等的形式, 才能在更高的程度上引领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内涵, 来提升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品味。

摘要:课标明确指出, 音乐课程要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教学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篇9

一、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作为一名艺术学科, 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道路上有着其特有的作用与地位。这是由于学生在学习音乐歌曲和表演音乐的过程中, 会有一个审美变化的过程中, 审美不同角度的转变就有可能形成不一样的审美能力, 而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欣赏能力的培养, 正是展示这种个性的良好时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从小学时期开始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欣赏能力, 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日后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从细节看人品, 一个人的欣赏能力往往可以反映出他的文化艺术修养。试想一下, 如果一个人在小学时期就扼杀了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 那么他将如何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 那么他日后还能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反之, 如果他在小学时期就培养了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 并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审美基础, 那么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 他将懂得如何用一颗欣赏的心去观察事物, 领略事物的内在美。鉴于此, 小学音乐教师要要充分利用小学课堂的有利条件, 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歌曲技能, 还要加大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力度, 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创设情境, 激活课堂

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求知欲望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 才能产生追寻知识的想法, 才能积极地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能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一系列活动的产生与其所在的内在环境紧密相连。构建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与基础, 更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催化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他们尚处于低年龄阶段, 他们的好奇心强, 模仿能力突出。因此, 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可以以此为出发点, 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优点, 通过创设音乐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而强化学生的音乐技能, 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例如:在教唱《嘀哩嘀哩》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出示这样一幅画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 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河里的水很清, 小河的旁边有一篇充满着生机, 绿意盎然的树林, 那里有鸟语, 有花香, 有一位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正在追逐一只可爱的小黄鹂……通过画面的播放, 为学生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学习《嘀哩嘀哩》歌曲的兴趣, 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后, 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感受歌曲的意境。这样一来, 学生在演唱时就能够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春天的气息表现出来, 就可以取得比实际教学更好的教学成效了。

2. 表演感受, 增强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更喜欢采用表演的方式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音乐表演不仅是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自然流露, 同时也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它能使学生带着一颗积极美好的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因此, 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表演的机会, 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 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从而得到增强能力的目的。音乐是一项同时作用于学生耳朵和头脑的艺术活动, 通过表演活动的实施, 能够实现有声音乐和具体行为直接的转型, 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以及进一步感悟当中的情感, 能起到陶冶情操以及增强欣赏能力的作用。

3. 善用语言, 升华情感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 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音律美等特点, 而美的语言更是承载着人类独特的情感。在实施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运用优美的语言, 能生动地再现教学内容, 描绘出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意境, 引导学生在感受意境的过程中, 联系自身生活实际, 从而把他们带入美好的艺术境界, 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活动, 给学生带来心灵艺术上美的感受的同时, 还能把音乐教学“情感化”, 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火花, 使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目的。

总之,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缺的内容, 对于学生日后的个性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中音乐欣赏教学更是小学生音乐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小学音乐教师要想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快乐成长、促进身心健康, 就应重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从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出发, 革新教学模式, 为其日后的个性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波.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0年11期

[2]刘建东.以音响感知为基础的音乐欣赏教改探索[J].北方音乐.2012年02期

音乐表现能力及其培养 篇10

一、音乐表现能力的内涵

音乐表现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审美心理过程, 是人们以一定审美价值的乐曲为表现对象, 由注意、兴趣、动机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对音乐美的体验、感悟和内化。音乐表现必须借助于演唱、演奏、表演等艺术形式, 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响媒介来抒发内在情感体验, 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根据音乐表现的涵义, 可以将音乐表现能力概括为:主体将音乐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通过外部情态来展现的能力, 是人们运用演唱、演奏等表现形式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响媒介来抒发音乐情感的一种能力。换言之, 音乐表现能力是指表演者对某一特定音乐作品艺术性的综合把握能力, 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主体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受—理解—诠释表达的知识能力链上。它包括了主体对音乐的感知、理解、音准节奏、技能技巧、文化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等综合因素。

二、音乐表现的特征

音乐表现是人类自我表现方式的一种, 就音乐艺术的本质而言, 它是人类生命活力的一种展现, 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实践性、情感性、创造性和综合性。

1. 音乐表现的实践性。

音乐艺术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无论是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 还是识读乐谱等, 都离不开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具体的操作。音乐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 学生参与体验、表现音乐的过程。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去, 才能与音乐融为一体, 自由自在地体验、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可以说,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离开了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无从谈起。

2. 音乐表现的情感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情感又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情感性是音乐表现的本质特征之一。音乐表现是人的心理、情感的体现, 是人类自我表现方式的一种。从音乐文化学角度理解, 音乐的存在方式分为音乐意识、音乐形态、音乐行为三个层面。在音乐作品中, 乐谱是一种音乐形态, 是作者主观情感、观念的内在表现, 它借助特定的形式符号, 诉诸一定的音乐形象;而作品的价值实现必须通过表演者的表现才可能完成。即表演者在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与情感的基础上, 产生与作品相通的情绪、情感, 借助一定的音乐表现形式, 创造性、艺术性地进行表现。其中, 情感是这种表现活动的灵魂。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活动的核心, 音乐审美开始于情感体验也终结于情感体验。音乐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演唱、演奏、律动和舞蹈等活动中都会产生情感表现的冲动、要求和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和想象, 激发情感体验, 积极表现自我, 丰富精神生活, 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

3. 音乐表现的创造性。

音乐表现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是人类创造力的直接体现。音乐表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所以, 创造性是音乐表现最基本的特征。乐音的高、低、强、弱, 音乐情绪的喜、怒、哀、乐, 不谋求绝对的统一。在演唱、演奏和综合艺术表演等音乐表现过程中, 往往伴随着表演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演者预先在头脑中构建独特的形象,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付诸人们的视听。表演者对乐曲有其独特的理解, 是一种个性化的体现。音乐教学中, 演唱、演奏和综合艺术表演经常与即兴表演结合在一起,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这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4. 音乐表现的综合性。

综合性是音乐表现的显著特征。音乐表现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 综合艺术表演本身就是综合性音乐表现活动, 它包括律动、歌唱表演、集体舞、音乐游戏和简单的音乐剧、歌剧、戏曲、曲艺等综合艺术表演活动。演唱、演奏也是一种综合性表现活动, 需要有一定的演唱、演奏技巧, 敏锐的音乐感觉和一定的艺术修养, 更需要具有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和生动表现的能力。

三、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培养的策略

1. 教师富有激情的教态。

教师的职责或者在教学矛盾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便要求教师拥有富于激情的教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永远不可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作为学生艺术道路的向导, 教师首先要主动地投入, 被作品所感动, 引发自身的表现欲望, 并借此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激情教态不仅要先于学生产生表现欲望, 更需要引导学生的表现欲望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依据掌握的技巧和训练水平去提升表演水平, 保护学生避免发生过犹不及的情况。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以情感审美为主, 而这种情感审美在教师的教授过程当中是对表现欲望的激发和控制。情感审美首先要求以情感审美的价值来衡量情感审美。很多歌曲创作的原因是依据当时的社会情况的反映, 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审美价值与作品本身的价值衡量尺度不吻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再现当时的情景, 教师先展现给学生一个被深深打动的状态, 使学生的感受与作曲者心灵相通, 激发表现欲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激发表现欲望。

要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 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没有兴趣为基础, 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表现等基本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因此, 培养兴趣比掌握学习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是学生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只有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才能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音乐表现的教学, 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发展规律和音乐学科教育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 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音乐兴趣的培养。所以,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设置、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教学方法, 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兴趣和欲望。教学内容也是直接影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学内容的选择, 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 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等为主要标准。所以, 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 优美动听, 难易合理, 具有艺术性、审美性, 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 提供表现机会。

音乐教学的过程, 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协作、共同体验和互动交流的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 音乐教学过程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 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化, 营造宽松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这种教学环境应该体现两个特点, 即良好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学民主, 建立良好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体现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 欣赏学生在音乐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 师生平等和谐, 交流互动, 让每一个学生主动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大胆地表现音乐。音乐表现教学, 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在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协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充分享有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机会。

4. 通过乐器教学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歌曲演奏是音乐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准确理解并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有感情地演奏乐器, 这是乐器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乐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正确的乐器使用方法, 以恰当的情感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声情并茂。学生乐器表现力的培养,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重视乐器的情感体验和表现。学生在乐器学习中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是乐器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乐器表现力的核心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完整地把握歌曲, 使学生更加流畅、尽情地演奏, 有利于乐器情感发挥和表现。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思想内容, 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音乐意境和风格, 体验并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等方面的特点;鼓励学生尝试着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引导学生发挥音乐想象力, 尤其要发挥学生自身处理和表现歌曲内容的能力, 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引导学生欣赏并享受自己的乐器, 用乐器去与人们沟通感情, 使他们在乐器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2]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探讨如何培养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篇11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能力;培养探究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陶冶情操,点燃学生的情感火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并在愉悦的审美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见解,希望能与同行分享。

一、注重视听结合

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教师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人的智力发展及其它能力的形成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表现与反映,离开了过程评价则很难发挥评价对于促进和保障作为评价对象的人的生命发展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聆听习惯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这是指音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在听中逐步的积累经验。因此,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如欣赏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中,教师在欣赏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作品,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学生聆听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律动舞动,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感,然后给学生分组,让小组内成员通过合作演奏出与音乐情感相符的作品,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三、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主要是依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而形成的音乐形象,并通过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通过大量的去聆听各种音乐作品,在大脑中树立一个审美标准和分辨优劣的能力,这就势必要求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用心的去体会、发展与建立内心听觉,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音乐兴趣。在聆听的同时,老师要不断地加强引导,另外再附加一些现代流行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掌握,还能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欣赏音乐作品。

四、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的课型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材等有明显的相同点的作品,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的话就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音乐,并能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找到并发现音乐表现的规律。例:如以“赞美伟大的祖国”这一中心为主题的欣赏课,就可将如《我爱你中国》《祖国你好》交响乐《红旗颂》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集中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就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表演形式但表现同一主题的音乐作品中,去集中体会、理解作曲家们是怎样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主题的,这样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让学生丰富自身文化修养与生活体验

文化修养与生活体验也是培养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音乐作品的创作来自于生活,学生只有从生活中找寻灵感才能真正地感悟到音乐的魅力,也就能相应地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了,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生活。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比如,苏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中的《青藏高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作品都是从生活中得出的。要做到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生活,比如,在让学生演唱《青藏高原》时,可以让学生边演唱边闭上眼睛去想象高原的美景,在这种想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感悟到音乐中的生活元素,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2、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音乐。音乐教学本身就是开放的教学形式,对此,教师可以经常性地把学生组织到郊外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在生活中感悟音乐的机会,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比如,在让学生欣赏苏教版中学教材中的《天堂》这首乐曲时,就可以采取郊外教学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天堂,进而配合音乐的词谱去感悟《天堂》的美境。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音乐灵感,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总之,要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在掌握较多的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与生活感悟能力,特别是要让学生具备音乐与生活结合的能力。通过长久的训练,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晓燕.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实践体会[J].新课程学习,2012(5).

[2] 孙榕梅.试论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与实践[J]. 现代阅读,2012(9).

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篇12

关键词:音乐欣赏,静心聆听,创新模式,紧扣曲调

高中音乐作为一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学科, 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湘教版高中音乐教材安排了不少音乐欣赏的内容, 音乐教师如何紧扣高中生实际, 有效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在静心聆听中感悟, 有效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在学生的音乐素养中, 对音乐的听辨能力是学好音乐的重要要素之一, 每个学生由于自身音乐基础不同, 导致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也不一样, 而听作为音乐学习最基础的要素, 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过程。教师要抓住不同的音乐欣赏内容, 创设条件让学生去静心聆听, 从而提高学生听觉的敏感性, 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如在学习湘教版《音乐与民族》时, 如何让学生抓住节奏、调式、旋律等音乐要素来分析民族音乐风格, 并能借助听觉有效识别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音乐和短调音乐?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区域特点, 而要让学生真正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教师需要通过创设多种条件让学生去感受。课堂开始, 我以经典音乐《爱我中华》入手, 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名字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由于学生对这首歌曲比较熟悉, 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将他们吸引住了。接下来, 在学习蒙古族音乐时, 教师先简单地介绍下内蒙古的风土人性及习俗, 然后让学生听辨区分长调音乐和短调音乐, 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听觉能力的重要过程, 教师将长调音乐和短调音乐特点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理解长调音乐所表现的节奏较为自由, 具有浓厚的抒咏特色和草原气息;而短调音乐则一般是在宴请或者集会上所演唱的歌曲, 节奏规整具有叙述性特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辨别长调音乐和短调音乐, 教师让学生欣赏《辽阔的草原》, 学生为了能更好地辨别这首歌在节奏、词曲结合、旋律上的特点, 就要认真聆听才能在大脑中建立对音乐的感觉, 而这个感觉就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音乐素养的过程。

二、突破传统音乐欣赏模式, 有效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由于受教学手段的限制, 不少音乐欣赏课教师只能通过自己的演奏、示范或播放磁带等方式进行。但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学生所能接受到音乐媒介已经越来越多了, 他们会在课余生活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更多的多元化音乐。特别是高中生, 课后会根据自己喜爱的方式去学习、欣赏一些音乐。教师如何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基础, 创新欣赏模式?

如在欣赏湘教版《悲剧美》时, 如何让学生体会战争题材所蕴含的音乐情感, 通过欣赏《一个华沙辛存者》和歌曲《松花江上》体会悲剧美的乐曲并且感受作品中表现的音乐意境?在欣赏课时, 我借助多媒体展示“欣赏舞蹈—即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作为伴奏的舞蹈”,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听到的配乐及所看到的舞蹈的感受, 从而有效地切入新课。接下来, 教师展示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 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中的几个重要形象,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二战给你们带来的悲痛, 这样学生的情感就开始融入到本课的欣赏主题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悲剧美,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辛德勒名单》的剧情, 然后让学生欣赏影片中的配乐《童声合唱》, 分析演唱形式及音乐的表现意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意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 切不可以将音乐欣赏课上成电影展示课, 如这个环节, 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从音乐的角度去理解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正是多媒体的帮助, 学生学会借助画面去更生动地感知音乐。接下来的音乐欣赏教师同样结合多媒体来让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受到震撼。这样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师简单的播放磁带有着不一样的优势。当课堂结束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去搜集有关悲剧美作品, 如《周总理, 你在哪里》, 《罗密欧与朱丽叶》, 《窦娥冤》……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紧扣作品音乐曲调, 提升音乐综合欣赏能力

音乐是一种审美艺术, 而音乐作品融入了创作者的心血, 它们强烈地表达了创作者的诉求, 它可能是紧扣时代背景的赞歌, 也可能紧扣时代背景的呼唤;它可能表达了某个人物的内心心理, 也可能表达某个群体的生存状态等。每个经典的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独特音乐魅力, 以自己的音乐曲调展现在欣赏者面前, 音乐欣赏课如何紧扣作品曲调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如欣赏《美洲民族民间音乐》, 美洲民族音乐是美洲地区悠久音乐文化的集合, 它融入了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随着殖民的统治, 又融入了大量的欧洲文化, 特别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也带来了非洲的文化艺术, 这些文化在长期的渗透下, 形成了独特的美洲民族音乐。因此, 在音乐欣赏时, 教师就要结合不同时间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 如在欣赏探戈舞曲《化妆舞会》时,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感受节奏强烈、热情奔放的音乐。在欣赏秘鲁《飞翔的鹰》时, 教师可以紧扣作品的曲调来让学生感受马里亚奇乐队的表演形式及所运用的乐器,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排箫是拉丁美洲极具地理特色的乐器, 其音色优美空灵, 象征着自由的生活情绪。可以说, 紧扣作品的曲调, 紧扣作品所产生的音乐背景及所处的地域, 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欣赏能力的关键, 教师要学会去挖掘、引导, 才能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上一篇:Treg细胞下一篇:新课改呼唤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