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2024-05-12

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精选7篇)

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篇1

一、什么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 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教育工作, 要以学生为基本根本, 以学生为中心核心, 以学生为目标目的, 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本位。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 都要关心爱护尊重一切学生, 体贴理解包容一切学生, 支持帮助服务一切学生, 鼓励激励勉励一切学生, 组织调动发展一切学生, 不抛弃, 不放弃, 不轻视, 不歧视, 不厚此薄彼, 不顾此失彼, 真正作到全面发展。要以全体学生的成人成才,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最高标准和唯一标准。

以学生为本源于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从宏观上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内容, 是党执政兴国的目的, 是党治国施政的标准。但针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来说, 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 而不是以学校领导和教师或其他为本。毛泽东曾经指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学校为了谁, 教师为了谁, 教育为了谁, 教学为了谁, 这是长期来似明非明而现在应当首先明确的。

二、为什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新形势下大学生主体地位确立和发展的时代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都是教育的主体。但是,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崇尚师道尊严, 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的,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的单向灌输是其基本模式和主要方法, 强行性和单向性是其重要特征。教师和学生地位不平等, 教师是主体, 大学生是被改造和被教育的对象, 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被重点强调, 大学生的兴趣和见解难以体现。有鉴于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性, 要求教师能够深刻认识到当代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存在及主体意识的增强, 教育过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是主体性的人, 教师承担着发动、组织和主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大责任, 自然会对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也同样会在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思维活跃, 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渴望得到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所以, 不仅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的发挥, 而且还要弘扬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和价值意识不断增强的现代社会, 应该顺应当代大学生的接受机理和内在要求, 坚持以学生为本,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作用, 着力培育并发展其主体性。

(二)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 这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在一致。但是, 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以物为本”, 忽视人的主动性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 具体表现为:教育者被视为传声筒, 受教育者仅仅被当作被灌输被改造的对象, 教育内容简单重复, 教育方法单一, 教育形式千篇一律, 整个教育活动变为“我说你听”的说教。学生的主体价值被忽略, 导致“学生主体”的缺位, 其教学效果总是令人堪忧。“以学生为本”科学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什么是最为重要的, 什么是最根本的, 什么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这就是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以学生为本, 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规律的内在要求。

三、怎样坚持“以学生为本”

(一) 树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学生的教育新理念

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 不仅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 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它直接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进而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以及教育效果的实现程度。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的一大亮点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得以培育弘扬。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非常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并能够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育理念。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表现为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单向灌输, 注重政治性, 教育效果不明显, 有时还引起逆反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打破非平等关系的居高临下的板起面孔说教的习惯定势, 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新理念。

1. 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认为, 人最高兴的事是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关怀。大学生的情感表现强烈, 以他们愿意接受的情感关怀方式为切入点进行教育, 能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弱化其工具性而成为契合心灵价值世界的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因为激情和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目标的内在力量。

2. 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是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理性世界与非理性世界相统一的要求

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存在物。过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人的理性因素, 偏重以“理”服人, 忽视以“情”动人, 致使绩效不佳。事实上人的情绪、意志、欲望、激情、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理性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 既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性世界, 又要高度重视他们的非理性世界, 保持二者的辨证统一。要善于运用人的非理性因素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做到理性与非理性的良性互动。

3. 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

通过人文关怀、情绪感染, 激起心理层面的共鸣, 能够实现由情入理、由浅入深的教育目的。也就是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 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问题。因为大学生情感丰富、激情奔放, 在处理问题上总带有一定的情感成分, 他们思想意识的形成过程, 往往是从浅层面心理感受开始, 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或者培养他们的思想意识, 也应该从浅层面心理感受入手, 进而逐步达到解决深层思想体系方面的问题。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就是“爱”, “爱”是最好的老师, 多给学生一点爱并多为学生服好务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 努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服务学生, 必然要求研究和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探索创新, 诸如:“兴趣引导”型、“实践体验”型、“相互问答”型、“主题讨论”型、“演讲辩论”型、“焦点探讨”型、“知识竞赛”型、“社会调查”型等等形式和方法, 只要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 能使学生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就可不拘一格, 有益的形式和方法都可以采用。

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篇2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整个语文教学都应围绕读书来展开,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事是教学生读书,千方百计的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能力,教会学生怎样读书。把课内和课外贯通起来,让读书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轴,这样做也许对摆脱语文教学的困境有所帮助。

一、不重视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致命伤

我们的语文课上一些老师只会提问,而老师所提的很多问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缺少起码的思维深度。

二、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支点,这个支点应该是读书,道理很简单,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靠读书来完成。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读过一定数量的书,并且从中获益良多的人。所以,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应是读书!学校教育应将读书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篇3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诚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在读中陶冶情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的基本策略保证学生充分地读,促进学生自主地读,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

关键词: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11-01

一、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综上所述,通过“以境诱读”——创设读的情境,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以读引读”——老师的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情绪;“以说带读”——师生的述说,带动学生研读课文;“以练导读”——针对性地练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以评促读”——对读的点评,促进学生进一步地读。使“以读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落到了实处,达到了“多读自悟”的目的。体现了读的多样性,老师的指导性,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扎实、高效,而且充满了学习乐趣。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篇4

一、非读, 无以培养语感

学语文, 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语感, 养成了语感, 听、说、读、写的能力便都容易提高了。但我们的学生, 从小学到初中, 学语文花的时间不算少了, 可写起文章来还是文不通句不顺, 读张报纸常常结结巴巴, 上台讲话憋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从搞应试教育以来, 从小学到中学, 从老师到学生, 都只重视解题, 不重视“读书”。课堂上, 老师围绕着可考因素讲, 课后, 学生一本一本习题集地做, 根本没时间让学生“读”。学生对语言没有语感, 于是才出现了上述现象。如果注重“读”, 要求学生出声地朗读, 顺畅如流地读, 通过读, 去接触文中那些生疏的合乎法度的语言, 不出三五年, 就能基本形成语感, 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基本形成了。因此, “读”对于语感的形成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非“读”, 无以激发美感

让学生懂得美, 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情操, 增强文学素养, 是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而学生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美感, 不是靠听老师讲就能培养起来的, 重要的是靠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反复吟咏中体味出来。著名语文教育家顾寅初先生说:“用眼睛看, 听老师讲, 固然可以从某些词语句式中体察出其内涵的感情, 然而, 要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 却非要口来读不可。”文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有人豪情满怀, 有人郁郁满腹, 有人喜悦非常, 有人愁绪万丈。作者的这些感情我们首先要通过“读”表现出来。有喜有乐的要读得节奏快一点, 语调高昂一点;有哀有愁的, 朗读就要缓慢低沉。《金色花》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妈妈的嬉戏, 体现了对妈妈最挚朴的关心;《纸船》表达了一个离家的游子在泪眼婆娑中对母亲的思念。我们读《金色花》就要读得欢快, 读《纸船》就要读得哀婉。不同的课文, 在语调、语速上的要求不同。一般的诗词, 句子短小, 要引导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文言文抑扬顿挫鲜明, 宜指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读, 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散文感情浓烈, 朗读时要饱含深情;小说中人物对话语调分明, 要揣摩到人物的心理, 准确表达;议论文、说明文或以理服人, 或介绍事物事理, 朗读时可如行云流水, 娓娓道来。同一篇课文, 每个句子在重音、断句上也各有侧重,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 尽现其音韵美。

三、非“读”, 难以培养逻辑思辨能力

好的文章, 常常充溢着不容置辩的思辨力量,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等, 都写得有理有利有节, 充溢着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这些文章中的思辨力量, 光靠讲授, 光靠给它们贴标签, , 纵使他们能正确地说出文章所用的种种方法, 也难以转化为能力。若让学生熟读, 读出语气语调, 读出轻重缓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所用的方法加以归纳, 学生自会感受到如何写才能使说话写文章具备逻辑力量;受这些文章的潜移默化, 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比喻、类比等说理方法和整散结合的句式运用到自己的说话和作文中去。

此外, 提倡以“读”为本, 对于当前,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着重要意义。众所周知, 目前, 语文课堂上讲风过甚。老师唯恐学生不懂, 唯恐考不好, 常常不厌其烦地讲, 力求讲深讲透讲全面, 从背景、作者、字词、分段, 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篇课文, 两节三节课, 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完的,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记, 合上书本, 往往一无所得。若每位老师都明白“读”的重要性, 都注重在课堂上给时间让学生读, 自然也就只能少讲、精讲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 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明确了“以读为本”的重要性, 就该研讨怎么“读”了。

显然, 要学生死记硬背不行;无论长文短文, 都采取一样的读法不行;不作指导, 完全放手让学生读也是不行的。我们知道,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学生接收的知识多, 信息量大, 不可能让学生像旧私塾里那样篇篇都熟读背诵;但又不能不让它们熟读背诵一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不同的文章应采取不同的读法。大体说来, 应分如下四种:

1. 那些篇幅不长的传统名篇, 应以诵读为主。

其方法是:老师在对文章的背景、难点做些必要的疏通之后, 便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直到背诵。以诵读为主的文章, 切忌讲得过多、过细, 许多东西应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己领悟, 有些甚至是在学生背熟之后, 才慢慢揣摩出来的。但在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对记忆的技巧作适当点拨启发, 如层次的划分、句式的特点等;可要求学生以特定姿势 (如摇头晃脑等) 助读, 以帮助自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领悟;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读出轻重缓急, 读出语气语调。教师宜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读背的兴趣。如范读、领读、小型的朗诵比赛、小组赛、接力赛等。

2. 对那些篇幅较长的名篇, 可采取“通读+诵读”的方法。

如《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山中访友》、《天上的街市》等, 教师应指导学生先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 然后要求学生诵读重要段落。《天上的街市》中, “远远的街灯明了”中的“明”和“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表达的意思相同, 但用词不同, 避免了重复, 使人思路开阔。《山中访友》中“哼几段小曲, 踏一条幽径”, “哼”、“踏”动词用得生动, “德高望重”修饰老桥, 说明老桥的古朴, 形容词用得形象。

3. 在语文学习中,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用美丽的画面代替抽象的文字, 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文是想象的基础, 在朗读中理解文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想象, 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能想象文字叙述中的意境, 也能想象文字外的意境。如学了《天上的街市》一位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美丽的天街上,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 里面摆满了人间没有的奇珍异宝, 一些小摊贩的叫声此起彼伏, 街上人来人往, 牛郎织女一个牵着牛儿, 一个手提灯笼, 剩下的那只手彼此拉着, 东瞧瞧, 西望望, 在悠闲地逛街。多么美的意境啊!没有熟练的朗读, 没有深入的理解, 是很难想象出来的。学《皇帝的新装》, 通过听读录音、自读、分角色读, 学生对人物、情节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想象皇帝回宫之后的情节, 有的学生想象出皇帝下令搜捕骗子, 处予他们极刑, 相关的官员, 同贬三级, 皇帝自己也幡然醒悟, 从此勤政爱民, 终成一代明君;有的学生想象出皇帝抓到骗子后, 不但没有杀他们, 反而大大地奖赏了他们, 因为他们的欺骗行为使皇帝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从此潜心治理国家, 使得国家兴旺发达;有的想象出皇帝遍搜骗子不得, 痛定思痛, 痛改前非, 把自己的好多衣服赏给穷人, 并且和人民一起劳动, 成了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君王;有的想象出皇帝如梦初醒, 检讨了自己的错误, 重赏了那个说真话的孩子, 在全国各地选拔来一些敢说敢做的官员, 从此吏治清明, 国家富强……还有很多很多, 而且想象的情节都生动有致, 丰富的想象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美的创造。

4. 对于文字较浅显、篇幅又较长的文章, 则应采用速读法。

前面讲过,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学生必须学会以较短的时间获取大量信息的方法, 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时, 既要采取多种措施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一些典范的文章, 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 又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 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因而, 教给学生一些速读的技巧, 利用典型材料 (尤其是课本) , 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速读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指导速读时, 一要授之以法, 如找中心句法、找重要信息法等;二要规定时间和任务, 或要求几分钟读完, 回答几个问题;或要求写内容提要、写结构提纲等。

以上几种方法, 当然不是孤立的使用, 应配合着使用, 如用“诵读法”读文章, 应先用速读了解大意, 再熟读成诵, 对文中重要问题也可采用研读法讨论, 每篇文章只需确立一个重点, 不必面面俱到。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篇5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今多媒体已经进入我们的教学中,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优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巧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从而增强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制作小学语文积累运用《趣联巧对》多媒体课件时,我主要从如何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两个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在英特尔R“未来教育”中说:“我们整个业界都认识到,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概念和内容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部分,我充分运用动画,制作了两幅Flash,使课文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大大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而且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件开发程序是用Authorware,片头制作用的是Flash,从对联的起源再到它的演变的过程,产生电影效果,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超越了时空,制造了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对联形成过程中漫长的历史长河情景,又通过动画效果演示和图片资料展示部分名联,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历代名联的形成与形式;同时,还利用Authorware极强的交互功能,制作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现场操作并回答,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尾展示的是我国历代部分名联,利用图片制作成演示效果,同时,配以古筝《平湖秋月》,使用同学们在意境深远的音乐声中回味和加深对课文知识掌握,教学效果极好。

2、以情景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主是能够创设形式多样、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老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让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究。

3、变抽象为具体,做到“润物细无声”

对联虽然常见,学生从感觉、知觉、表象上并不感到陌生,但要一个小学生真正说清楚它的起源、用途以及具体的对仗要求,他们也很难描述清楚。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官,帮助他们建立起空间想象能力。如在讲:“稻草捆秧父抱子,竹蓝提笋母怀儿”这幅对联时,“稻草捆秧”、“父抱子”,以及“竹蓝提笋”、“母怀儿”概念比较抽象,好像联系不大,学生疑问也较大,我就利用两张图片来具体说明了这幅对联的意思,化难为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识。

4、增大了课堂容量,形成良好的“人机互动”达尔文说过:“最大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应有效地把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在《趣联巧对》制作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解疑、自学探究,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和良好的互动空间。一是引导学生个体研究,提供并教会操作使用方法。二是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思维和提示,以学促思。专门制作了拓展练习(如图所示)。有对联对仗、填缺字联、连线配对、名联欣赏等。通过学生亲自进行拓展练习的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能熟练和掌握对联对仗的基本规律。

5、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目的在于改进课件的设计,便于提高质量和性能;总结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结束以后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对课件的性能、效果等做出定性、定量的描述,确认课件的有效性和价值,为课件提供改进意见。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根据评价结果合理地进行修改,以进一步提高课件质量和效果。

我在制作过程中设计的对联对仗、填缺字联、连线配对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操作,程序会迅速对学生所做的答案进行评判,并记录答题的时间和成绩,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及时知道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经过反复练习,从而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及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表扬和鼓励,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篇6

一、境中诱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如果没有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就展开阅读, 学生还处于散漫状态, 注意力不集中, 思维不活跃, 只是在应付性的读, 根本就无法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 无法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甚至还会让学生因此对阅读失去兴趣。为此, 要实现以读为本,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教师首先必须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将图片、文字、音频与视频等结合在一起, 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能引发学生的想象,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进而激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自主性阅读。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现优美而壮丽的桂林山水风光图与视频, 并配以悠扬动听的壮族歌曲, 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之中, 让学生欣赏桂林的山与水, 激起学生对美景的向往。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利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去亲身感受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这优美的山水, 这样更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走进文本, 深刻地理解文本。

二、读中引读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 对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 更能从易于接受的事物中来获取信息, 体会情感。 学生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阅读中往往会受到文字表面的局限性, 并不能深刻地领会到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因此, 要真正实现以读为本, 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走进文本, 与作者情感互动, 就需要教师通过范读来引领学生进行品读。教师应选取重点语句来引领学生朗读, 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深刻感悟语言, 这样才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深刻地领会到文字背后所包含的真挚情感与优美意境, 感受到文章的灵魂所在。 如《桂林山水》一课, 教师可以配乐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将之前多媒体所展现的画面结合起来, 从而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朗读, 学生自然也会读得有情有调, 在后面学习关于桂林的山的描写时, 自然就会轻车熟路。

三、说中带读

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在与文本的互动中, 学生自然会产生许多的见解与感受, 甚至会产生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学生、不同于作者的观点与看法。 为此,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心得与体会的交流与讨论, 要给予学生更多说话的权利与机会,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本内容与主题等方面的理解。学生为了更好地交流自然在阅读中会更加用心, 逐字逐句地展开分析。 当然为了让学生的说更有针对性,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小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 这样更能通过阅读来提取信息, 形成见解。 如在学习《桥》时, 教师可让学生找到描写暴雨和山洪的句子, 并就此来展开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可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场暴雨和山洪的特点。 接下来, 教师可让学生就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场暴雨和山洪的。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认真阅读与充分交流中掌握拟人这一重要修辞格。这样的阅读活动将说话与阅读结合起来, 以读为主线,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语言表达水平。

四、评中促读

评价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得当的评价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动机, 掌握阅读技巧, 深入地领会语言。因此, 在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同样要重视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更加主动而认真地阅读。评价的主体不能只是把握在教师一个人的手中, 而是要评价主权下放, 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 参与到评价中来, 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让学生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阅读,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 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同时, 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要具体, 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来运用不同的评价, 要让评价成为学生阅读的推动力量, 能够从评价中汲取信心与勇气。评价要具有导向作用,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说一说“这段话为什么这么读?那段话为什么那么读”“这位同学哪些地方读得好”等等。 这样才能让评价不仅成为学生阅读的推动力量, 同时还可以成为学生知识增长, 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总之,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所在, 阅读教学就要以读为本。因此, 我们要少讲精讲, 给予学生更多阅读的时间与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 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有效促进学生阅读水平与语言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晋桂景.以读为本彰显魅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阅读与鉴赏, 2011 (8) .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篇7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在课堂上体现“四个性”:一是学生有读书、思考的积极性;二是学生有思考质疑、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三是学生有发表见解、敢于辩论的独立性;四是学生有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创造性。

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现出来,而思想认识、知识水平、审美倾向、道德情操、应变能力等,也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语文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上。这种素质的提高不是靠灌输,而是靠训练。接受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如教材、参考资料、实物、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就是说,要让每个学生亲自实践,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中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形成素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个体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也可以是对话、表演、演讲、评论、背诵、写作,等等。

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质量,重点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看教师是否指一条路,让学生可以有章可循地去探索思考;是否给一点启示,让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是否帮学生归纳一些方法,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

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科形成横向联系。比如学生学了《蝙蝠和雷达》一课,对仿生学产生了兴趣,他们从科技丛书和相关资料中了解到人类的许多发明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他们用课文中的“什么相当于什么”句式来介绍许多新发明。很显然,学习的兴趣是伴随着“探索→获取→再探索”这样的良性循环向高层次发展的。

四、引导学生从多渠道积累

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一种最好的积累内化方式。国内外有很多名人、学者,他们在校的学习时间并不比别人长,学习的教材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们能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从而产生了知识的“再创造”,作出了卓越贡献。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阅读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学一篇进而读多篇,学一点进而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进而拓展一个词组,这样才能从不同的渠道积累知识。

上一篇:社会的进步下一篇:规避创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