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2024-11-11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共12篇)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篇1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主要是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语文教学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中职学生的学情开展教学,从而使之可以经过中职阶段的语文学习来满足中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立足于中职学生的接受程度实施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学,以此达到构建其健康价值观体系的目的。

一、“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践问题

(一)受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滞碍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滞碍。这主要是表现在“教师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一方面。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仍然是唱“独角戏”,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中认为学生会完全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课堂教学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接受程度呈现正比例的关系,这一主观意识其实是错误的,其中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教师在没有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就设计出了自己的教学内容,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二)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

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学生接受的都是“单方面”的素质教育,所谓的单方面指的就是遵循“教师—学生”的单一流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截然分开的。教师往往会以考试标尺评价自己教学行为,学生也会以成绩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考试基于此而成为了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催化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就会形成相对于单一的为学习而学习的僵化思维,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进入中职学校后,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就会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大障碍。

(三)中职教育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就目前的中职教育社会影响而言,中职教育往往不为家长所认可,家长们基于传统思想会认为中职学校劣于普通学校,在中职学校求学没有前途,诸多的错误思想意识会大大影响中职学校的招生,为解决生源紧张的问题,中职学校就会采取降低门槛、提前招生的策略,这就会出现不计生源质量而只是注重生源数量的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于此严重阻碍了中职语文的教学改革,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无法落实。

二、提高“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对策

(一)构建起适合“以人为本”理念渗透的教学环境

一是强化教师对学情的认知。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因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问题的存在,才会使得教师不能够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每一位学生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在内容设计的时候有所依据。

二是落实“学生主体”的要求。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积极落实“学生主体”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自己的平等交流的对象,而不是将自己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会使得中职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求得真知。

(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主要是表现在教学目标这一层面。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从而使其可以通过考试升入高一级学府,但是中职语文教学则不同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实践的能力,培养语文创新精神,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其基本技能,更要从中职语文教学的长远的目标着手,努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因为中职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准”职业人,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使得学生产生极强的发展后劲,坚定自己从事自己未来职业的决心与毅力,并反作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从而就会在自己语文学习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结语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面对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就应该“以人为本”,从构建起适合“以人为本”理念渗透的教学环境、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提供支撑、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等方面着力。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篇2

【摘要】我国中职学校的生源范围比较狭窄,学生的成分复杂,而学校教学方针和班级管理之道思想的偏离都给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实施完整的班级管理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策略,才能实现中职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化。

【关键词】以人为本;班级管理;心理疏导

随着用人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它带动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创新战略,直接推动了“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运行和实施。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需要根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造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规范每位学生的行为标准,调动学生积极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制定全面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1.1学生成分复杂造成班级管理的难度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都是作为全日制普通院校的有效补充,造成其生源极其复杂,更多集中于中考落榜生、技校特长生和社会其他学历生源,这样造成中职生的年龄大小不同,学历程度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其次,中职生的学习目标大多集中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将来能够在社会上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这就造成他们对于班级管理缺乏认同感,在同龄人中存在一定的自卑感。最后,中职生的年龄比较小,思想比较单纯,娇生惯养的环境造成他们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这都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效果。

1.2学校重就业轻管理影响班级管理效率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成果都需要中职生的就业率来进行衡量,而其衡量标准集中于专业考试成绩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考核,这都造成了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重就业轻管理的困局,注重中职生的专业成绩,而忽视其思想品德和人文精神,对于中职生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班级管理不能获得有效认同,班级管理效率长期低下。

1.3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存在问题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职学校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认可,其得以在残酷的高校扩招和成人高考招生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是,需要面对的`是,面对庞大的中职学生群体,学校往往采取整体化一的班级管理模式,严重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而高压的班级管理策略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心理扭曲。最后,中职学校和老师没有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脱离学生学习需求和合理要求的班级管理只能是徒劳的说教,缺乏对于学生足够的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

二、中职学校以人为本班级管理的策略

2.1建立符合班级管理实际的规章制度

在中职学校开展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工作,它必须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其核心要素就是构建符合班级管理需要的规章制度,强化开展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纪律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作息制度等,让中职生从松散的学习、生活状态中直接转向有规律、有节制的思想状态,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中职班级管理应该构建以共同价值为核心的班级精神,将其落实到学生的情操培养和班级凝聚力的制度制定,通过具体的评价制度来量化学生的言行举止,敦促中职生将思想、情感、作风与班级班风进行相互联系,实现符合学生特征的个性化班级管理。

2.2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手段

在中职学校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其具体管理手段需要落实到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发展。首先,班级管理必须认真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强调让每个中职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这就需要中职学校班主任给每个中职生赋予相关的工作职务,提高学生的班级融入感和团队凝聚力。其次,加强班级基于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成员情感的小组建设,打消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抗拒心理,能够有效评估班级管理的成果。最后,在班级理性组织的基础上打造情感关系网,真正实现班级组织工作切实有力,而通过情感关系网实现班级的感情熏陶和人际关系拓展,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2.3落实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的心理策略

中职生的年龄都比较小,而脱离家庭氛围就投身到班级学习中,容易对于班级管理工作产生抗拒心理,而青春期的中职生又面临着众多生理、思想上的困局,这些都需要中职班级落实积极的心理策略。教师应该开展具体的团队辅导技术,落实分组讨论、心理拓展、情景教学等心理培训手段,积极培育中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不良思想的心理防线。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思想活动,给予适当的鼓励,通过适当的心理沟通技巧来激发学生的沟通欲望和交流需求。

三、总结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用人单位输送优秀中职人才的重任,它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中职学校和班主任正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策略,造就中职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荣霞.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J]学周刊.2016.24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以人文本;中职语文;优秀品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等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以来,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生源文化素质呈整体下降趋势。以语文课程为例,相当部分的学生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合格水平,学习兴趣淡薄,缺乏学习动力。如何以人文本,发展学生优秀品格,策略如下:

一、职业教育更需园丁情怀

走上职业教育的讲台,受教育者往往比普通中学更多样化、复杂化。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常常用讲脏话等不文明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受父母及社会环境影响语言行为粗俗;当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受了欺负,借骂人、打架等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学习压力不大,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重视;学习风气不好,不良行为习惯突出。中职学生的实际现状对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更需要教师手持金斧头,像园丁一样善于修剪树木,精于修缮造型,勤于修理苗圃。

职教教师更应认真授课,积极实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营造自主、活跃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开展学科实践。开展听评课,促进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成长;课堂内外积极和学生交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及良好品质;通过研读教材,在课堂上教师满怀激情,以教师自身独特的领悟,引导同学们个性发展。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学生生活,教学效果良好;引导学生参加道德讲堂活动等,乐于表达,课内外主动阅读相关书籍。

中职语文课堂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培养学生乐观向上、自尊自重的人格,不仅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培养较高素质劳动者服务。重视指导学生参加班级、校内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使学生乐于参与,最终达到语言流畅,口齿清晰,精神风貌良好,成绩优秀。

二、帮学生搭建幸福的台阶

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考虑,帮助学生解开心结,热爱学习。学习态度上无论是好逸恶劳,还是乐在其中,都来源于内心的喜好,不少中职同学从小被贴上了“不好好学习”的标签,长期以来自己内心否定自我、教师“一刀切”的歧视或漠视,家长的怒其不争等等,都让学生年轻的心蒙上灰尘,失去斗志。班上一位叫别克的同学,从来不肯张口念课文,甚至只是坐在课堂上,不参与任何学习活动。经过了解,他曾经受到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嘲讽逐渐放弃学习。我在课堂上一边诚恳地鼓励他活跃的思维,热情地性格,一边坚持要求他从读课文开始展示自我,并用谚语鼓励他像雄鹰搏击长空、骏马奔驰草原一样去张扬自我。他内心充满挣扎,渴望尝试突破自我,又深陷自卑泥淖,一遍遍放弃尝试,我也不禁打起了退堂鼓,但我知道放弃意味着泯灭孩子的未来,终于坚定地支持着他。一场拉锯式的心理战后,他终于张口朗读,我和同学们由衷地为他鼓掌祝贺。就像撬开了冰封的闸口,他的自信喷涌而出,往后的课堂上回答问题、参加实践,我和他一起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从阅读的话语形式看,中职定位于实用性,阅读中增加说明文的分量,阅读的类型增加信息筛选型的阅读,必须务实地写好日常应用文和常用文体的作文。让中职学生动笔写作文是一件难事,刚开始练习时,我听着他们各种牢骚、抵触、求情,等他们诉说完了引导他们开始写作,说清具体要求,降低写作难度,刚开始时不做字数要求,以短小的课堂即时练笔入手,十五分钟时间里,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涂涂画画,有的望纸兴叹。接下来我充分鼓励同学们的习作,仅写了题目的“命题准确”,仅写了开头的“开门见山,内容让人期待”,文从字顺的“值得大家模仿”,真诚的、紧贴学生写作内容的评价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渐明白写作就是表达内心的想法,在之后多次的练习中学生习作逐渐内容完整、词汇丰富起来。

三、探索有效有趣的教学途径

结合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问题情境教学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的设计:从通常的提问等言语行为,走向多媒体教学。教学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对应,有益补充课堂教学,直观显示教学内容,实际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应善于突破传统,实施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洛阳诗韵》时,课件展示白马寺、唐三彩、各色牡丹,从视觉上感受作者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课件中补充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由作者热爱洛阳的情感自然升华为学生热爱阿勒泰故乡的情感。

四、建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课堂

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如教学《说话》课程前,我先交代某同学去完成一项任务,与这名学生彼此交流说清要求,待任务完成后,既以此事例和学生讨论怎样“说话”,学生快速归纳出“说话”的要求,教学任务完成扎实有效。教学《听话》课程时讲授“弦外之音”,正有一名同学拿出手机玩,我说“请坐好”,再问同学们是否听出了“弦外之音”,玩手机的同学会心一笑收起了手机。

五、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培养职业素养

从中职学生现状出发,应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他们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并借此来提高他们文化素养。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勤劳质朴、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进取、不断革新、自主创业等高素质劳动者的优秀品格。给学生介绍大量美文,引导学生体会,并潜移默化受到优秀品质的熏陶。如朗读《第十二块纱布》,引导学生理解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面对的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勇于把真相大声地说出来,培养学生执著认真的职业操守。

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角度考虑,通过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著名企业的发展史,认识优秀企业中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感悟企业文化。如介绍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为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近年来放大区域特色,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结构,立足本地优势积极发展骆驼养殖,积极引进旺源生物科技集团,依托企业使奶驼养殖产业稳步发展,有效带动了农牧民持续增收,并获得“中国·驼奶之都”荣誉称号,驼奶在本地广受青睐,驼奶产品大多售往内地高端市场。以本地著名企业的发展激励学生立足所学专业,扎根家乡,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培养创业意识,培育职业品质。

职业教育方兴未艾,职教师资不强,生源不佳,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社会急需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又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职业教师应以人为本,在课堂上下大力发展学生优秀品质,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徐慧彬,女,1978年生,教师兼宣传干事、讲师,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篇4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中职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是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学生当中的大多数因在原学校班级中的成绩长期处于“下游”, 从而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现象, 甚至存在自卑心理, 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非常缺乏。如果教师不予以正确引导的话, 那么, 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好每一门学科的重要前提, 鉴于此, 教师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手段,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促进物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物理学科的学习内容, 看似抽象, 却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情境, 导入物理课堂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惯性定律》这一内容时, 可以拿出事先准备的陀螺, 让学生抽动陀螺转动后再停止抽动, 继而观察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却继续转动的陀螺。然后, 教师再发动学生积极发言,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此类现象, 当学生举出诸如在乘车过程中, 遇到刹车时身体会前倾等现象时, 教师应大力赞扬, 让同学们从教师的认可中得到身心愉悦的同时, 激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后, 教师再趁热打铁, 提出问题:“同学们, 这就是惯性。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现在,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听老师讲《惯性定律》这一课……”

教师在讲解之前, 利用有效的方法, 启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注重能力的培养, 作为中职学生, 其教学目标之一, 就是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 可以将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因此, 教师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更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鉴于此, 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的组织, 促进学生心智与操作的有机结合。比如, 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让学生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加深理解与记忆, 教师在组织同学们开展物理实验之前, 可以先拿出事先准备的两个小球, 提出问题, 让学生开动脑筋, 并现场做实验, 利用实验比较出两个小球的质量的大小。当有学生给出“用手感觉一下两个小球是不同质量的”答案时, 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 当场掂一下两个小球, 把“掂量”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当有的学生给出“用天平分别称一下”的解决方案时, 教师也让学生走上讲台, 将两个小球进行称量后, 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当有的学生提出“如果这两个小球是同种材料做的, 可以通过测量其体积大小以分辨出两个小球的不同质量”的方案时, 教师就让学生亲自测量一下, 也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与此同时,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 直到有的学生提出“用两个小球进行碰撞”以测量两个小球的大小时, 教师因势利导, 在赞扬学生的创造性的同时, 带领同学们进行物理实验, 以得出最终结果。

教师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组织同学们在物理实验中动脑、动手、动口, 以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从而优化了课堂结构的同时,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为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经济建设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出了许多死读书、读死书的“高分低能”者, 因此,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注重同学们思维的开发,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理论联系实践, 从而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真正能够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去。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电学中的“电路串联和并联”的基本知识时, 并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 指导同学们根据所学习的知识用导线连接电路, 让学生自行观察小灯泡的亮、暗、灭的变化, 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与思考领悟出“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区别, 并通过交流讨论, 进行总结, 给出结论。最后, 教师再进行汇总, 给出准确的理论结果。又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完“尖端放电高精度打孔的方法”之后, 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 让学生明白“尖端放电高精度打孔的方法”的精度远远高于镗床、车床、钻床等机械打孔方法, 从而激发了学生掌握高新科技的求知欲望, 使得同学们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 出于物理学美好未来的憧憬, 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更加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开发。

教师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带领同学们共同探索与研究, 积极向学生灌输物理学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引导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翅膀, 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认真探究, 从而促进了同学们思维的开发。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篇5

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肖云招

【内容摘要】相比普高学生而言,中职生不仅文化基础差,德育基础更差,我们政教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德育方法上,应该紧紧围绕着德育目标,有重点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具有特色的德育工作。

【关 键 词】中等生品德现状 德育目标 德育重心 创造性德育方法 德育课程改革 班主任快乐教育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中职生思想品德现状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中职和普高以1:1比例扩招后,学生无论在初中学校表现如何,成绩如何,都能顺利升到高中学校就读。因此,这些在初中疏于管理的学生不仅文化课成绩差,情商也低,习惯也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情绪严重,过来混世居多。凡是进了中职的学生,一般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初中文化基础差,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科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屡次受打击,对自己学习失去信心,也没有形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价值的正确认识,家长对孩子过去的教育已经失去信心,对学习成绩提高不寄予厚望,只要在学校混三年即可,不想让孩子到社会跟不良青年混就行,这样低要求的家长不在少数,因此,孩子不求上进,久而久之,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2、严重的自卑心理,不相信自己。许多上了中职生,在初中的时候,往往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习惯差,经常遭受老师批评、同学的嘲讽和家长的数落,在屡次被打击的情况下,孩子总感觉到自己什么东西都不如别人,什么事情都干不好,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越没有自信就越干不好事情,越干不好事情越觉得自己没用,最终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喜欢用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引起别人关注。

3、缺乏责任心,自我为中心。有责任心的人必然会对周围的人、身边的事负责,当然也是受人欢迎受人尊重的。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缺乏责任心,主要有:对自己不负责任,没有人生规划,也不考虑今后就业问题;对家人不负责,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追求享受,只接受父母亲的爱,从不付出爱;对同学不负责,只知道接受别人的帮助,不乐于助人,不讲诚信,借钱不还,自私自利,缺乏宽容心,不懂欣赏他人,容易产生嫉妒心;对班级集体不负责,毫无集体荣誉感,不关心集体利益,不参加集体活动,轮到值日,不做或不认真做已是司空见惯。

4、身染各种恶习。就我校中职生源,道德素养明显偏差。许多学生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上课要么就睡觉,要么就闲聊,教师如果严加管教,还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爱顶撞;说话不文明,出口成脏;随手扔垃圾,随意踩草坪;不独立完成作业,随意抄袭作业,不交作业;考试作弊成风;诸如此类的现象屡禁不止。

5、随意上网玩游戏、闲聊、早恋、抽烟、赌博、甚至打架斗殴等现象严重。的冲击,尤其是网络的开放,他们正悄悄地跟异性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多渠道交往,如果心理和生理得不到满足,情绪容易进入低谷,于是,可能就用抽烟或酗酒来解闷。平时,在学校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可能就找点刺激的,如赌博上网游戏、找人聊天、看黄色电影或图片等。

(二)中职校德育工作现状简述

1.德育方法过于传统、单

一、粗线条。

目前,中职学校政教相关部门,还有一部分教师的德育方法大多采用传统方法,面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就是责备,严令禁止,高压政策,很少进行科学的引导,大多以说教为主,方法死板单一,学生教育效果不明显,有时只起到了治标不治本的作用,不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和践行。

2.德育工作缺乏创造性,没有特色。

一是照搬型。没有创意,看到其他人怎么做,自己也学着怎么做,照样画葫芦。二是指令型。上级领导布置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来开展德育工作,缺乏长远而系统的规划和统筹安排。三是笼统型,经常以集体活动,集体大会的形式说教,只注重学生的共性问题,不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缺少针对性。

二、中职学校德育目标和工作重心

(一)中职学校德育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重心

因为职业学校德育基础极其薄弱的特点,所以,德育工作必须有一定的重心,暂且把以下具体的德育要求视为工作重心。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2.强化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相关法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

3.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4.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迫切性

中职学生是社会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劳动力大军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县在校中职学生已达到跟普通高中生差不多的人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我县劳动力的素质,从而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中职学生的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

四、创造性开展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设想

(一)德育课程必须改革

德育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近年来的德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课题组研究编写的《德育》系列实验读本在德育回归生活上进行了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自然与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六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内容的选择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

(二)以“快乐工作”理念引领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但是,面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班主任们往往叫苦不迭,学生各种违规违纪现象此起彼伏,班主任既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德育难有实效,德育缺少快乐。因此如何让班主任快乐地工作,如何提高新时期班主任育德能力,激发内心成就感,使班主任工作从难到易,从充满困惑到驾驭自如,从痛苦不堪到愉悦快乐,从而形成“构建道德境界,打造校园和谐”育人氛围,应该是我们德育工作探讨的关键问题。在班主任管理中除了在理念上灌输、政策上倾斜、待遇上优待以外,我们还应该注重激发教师的精神动力,在塑造班主任自身的“道德境界”,营造班主任“阳光心态”,打造班主任“育德能力”上多下功夫。

1.让班主任有“成长感”:“我”在进步

我们不断创造有利条件,以校本培训为抓手,千方百计提升班主任素养,增强其驾驭工作的信心,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1)以专家讲座为途径,拓宽班主任教育视野。

学校定期聘请教育专家或优秀班主任对班主任进行专业观念、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专业水平,增强心理素质,拓宽班主任视野。

2)以“德育寄语”为载体,更新班主任工作理念。

在每周班主任例会上推出一则德育寄语,以激发班主任工作热情,更新教育理念,引领德育工作。比如,“在不断的工作、学习、领悟中,班主任应尝试用科研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把班级当作教育科研基地,思考怎样提高工作效率,让自己从苦与累的心态中解放出来,从事务性的应付中解放出来,让自己有更充裕的时间深入学生心灵,研究学生思想,探索教育改革,实现“自我释放”,把自己从体力型的‘勤杂工’,还原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让班主任有“成就感”:“我”在收获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班主任老师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为此,我们不断搭建平台,让班主任老师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能够感觉到自己工作的收获!

1)看到学生成功

一年一度在学生当中开展的“书写心中感动”书信大赛活动,大家在信中“说说我们的班主任”为内容,如果班主任老师耐心细致的工作,必定赢得了学生们真挚的情谊。

2)受到家长好评

“很庆幸我的孩子在贵校就读,回想起我送孩子入校的 学校可以定期或一次重要工作结束后,可以发送的一条短信给班主任。在短信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力求用贴近教师心灵的话语,如“工作因你而精彩,您用心做事,用心工作,才使得今天的活动如此成功,辛苦了,谢谢!”。一条小小的短信,不仅缩短了领导与班主任老师之间的距离,更使班主任老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2)鲜花贺卡融关怀。

每到教师节,每逢年终岁末,校长在校门口亲自为班主任献上的一束束鲜花,一张张写满热情洋溢话语的贺卡,或是一份特别有意义的礼物,以表达学校对班主任辛勤工作的感谢,这样可以使教师感受到莫大的关怀,受到鼓舞。

3)平凡岗位显价值。

班主任工作看似很平凡、很琐碎,只存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当中。其闪光之处如果加以精心挖掘和收集,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非常注意这方面的工作,以使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在年终德育工作总结会上,政教处可以收集一年来班主任工作感人事迹及背后的故事,用PPT和视频的形式,以“说说我们的班主任”为主题进行展示汇报。让班主任们从中感觉到自己付出得到同仁和领导认可,感受到了价值实现后的快乐。

(三)社会实践活动要定期组织

目前许多学校基于安全责任考虑,往往把学生封闭在学校里进行教学,很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会失去许多德育的机会,因此,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相比普高学生而言,中职生不仅文化基础差,德育基础更差,我们政教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德育方法上,应该紧紧围绕着德育目标,有重点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具有特色的德育工作。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职业人 中职教育 中职德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1-02

随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得到深化落实,社会发展更加广泛化和多样化,现阶段的中职德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难以与社会形势紧密融合。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单一化和定式化成为了阻碍中职德育发展的障碍。所以,在中职德育教学工作中,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德育教育,同时也要紧密结合个人职业,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导向,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贯彻落实中职教育德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突显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教育要结合职业特点和要求,将德育教学与职业生涯相结合。根据职业特点构建德育目标。培养良好的公民组织和职业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比如,根据不同年级层次分为”先做人”、“学做事”、“重发展”。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规划德育目标,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合理制定层次性的德育目标,将层次目标与总德育目标相结合,体现中职德育“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目标。

(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规范和职业修养的形成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实现目的,就是能够突出职业道道德培养在中职教育和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中职教育中体现的“双主体性”恰好可以突出德育教学模式的双向性。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加以完善,以认知、运用、实践和创新的理念共同要求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德育思想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把德育教学思想融入到知识讲授和实践训练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突出德育教育主体性,建立中职教育德育模式的思想基础

(一)德育教育的双主体性多元化思想

德育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德育教育中传统思想的单主体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德育主张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并存的”双主体论”。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规划实施,而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和发挥主动积极性等方面。“双主体论”能够强调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即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德育模式。其次,在德育课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身的个性和智能体现也是德育教学的重点。学生自身智能化和个性化都是各不相同的,具有多元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课教学时除了进行常规课程教育外,还应该注重个人特长的突出和培养,以实现学生自身效能感为目标进行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所以,以双主体论和多元智能化为核心可以初步建立以合格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

(二)德育教育的系统化支撑

任何一个模式都需要各个结构的紧密联系,统一由系统化的理论来进行支撑。德育模式也是一个有多部门协调合作的组织机构,在实现教育目的的同时,具有系统化的概念。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模式就要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环境,针对统一目的,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由多个不同属性部门合作组成的系统模式。建立并完善中职教育德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发展,提高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德育教育的系统化支撑能够确立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思想,为构建中职教育德育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三、中职教育德育模式的构建和完善策略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德育教育必然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将培养合格职业人作为德育教育模式的引导思想,构建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突出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实现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学思想

中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个人价值和达到社会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德才兼备是现今社会人才要求的基本目标。只有高学历高技能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很难满足现今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需求的。所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职业人成为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突显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的理想抱负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教育中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明确个人的职业理想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二)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重要性

传统的中职教育以教师作为教学课的主体,起到引导性教学的作用。但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的个人思想的重视,并不能够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职教育思想。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必须要求理论性与实践性同等教学的重要性,将中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社会性相结合,保证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所以,突出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教师以引导为主、教育为辅,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完善自我认知、锻炼个人能力、提升道德品质,实现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核心的中职教育目标。

(三)以“与时俱进”作为中职德育的实现目标

中职教育是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改革与完善。而德育教育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所以,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场所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在家庭生活、工厂实习和学习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实践体验感受德育教育的无处不在和与时俱进。所以,德育课的教学不能被定义为学校教育,而是应该贯穿到学生生活和行为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社会教育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的。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制定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首先,将评价标准社会化,将校内德育评价与校外德育评价互相融合,使中职教育中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更加全面化和多元化,促进学生时刻养成良好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的行为习惯。其次,将德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使学生、企业、教师和社会都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德育评价体系。最后,德育评价的形式不能单一化,在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中,应该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对有突出行为表现的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对于不良行为规范要严格进行批评。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多创设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使学生时刻根据自身表现提升道德修养和思想认知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中职教育为社会输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构建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改革并完善中职德育课程内容,结合实际需要和人才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教育更加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融入社会进入职业生涯后,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合群,黄成忠,李召旭.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立体模式探讨[J]. 职教论坛,2010,21:63-68.

[2]郭枫.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立体模式分析[J]. 中外企业家,2015,09:163.

作者简介: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篇7

一、生物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把面向全体学生, 造就合格劳动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 生物教学同样必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把对学生的培养置于课程教学的中心位置。职业学校生物教学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有着深刻的背景和现实的原因, 一方面, 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其它学习经验对当下课堂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诸如, 学生在参与生物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乎教师课前预设的情形不乏少见。另一方面, 基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必须通过生物课程教学净化学生心灵、放大学生亮点、挖掘学生潜能,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 这些潜能有待于教师通过缜密的思考、科学的操作去发现和激活。因此, 生物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迎合了学生的成长规律。

二、生物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策略

1. 激发学习动力

相对于诸如电子专业、机械专业学习而言, 学生生物学习往往处于疲软、被动状态, 这些情形可见于教学的不同环节。例如, 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发现少数学生动手、多数学生旁观的情形。一方面, 由于学校经费的限制, 生物实验器材和仪器一直处于缺少或者待添置状态, 客观上无法提供全部学生动手实验的条件;另一方面, 学生自身惰性十足, 满足于看, 不好动手是主因。学生生物学习能力普遍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生物教学要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面临着诸多困难和考验。但是, 教师必须为之付出努力, 毕竟学生自主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生物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首先, 教育学生自强不息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竞争激励, 学生面临毕业后自主择业的严峻形势, 只有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才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否则将寸步难行。其次, 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外著名生物学家, 诸如, 遗传学开山鼻祖摩尔根的事迹、水稻专家袁隆平的奋斗故事。让学生知晓这些科学家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都来之不易, 他们的伟大成就是在不断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基础上获得的, 以此培养学生敢于吃苦的意识,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养成良好习惯

各学科教学中, 教师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生物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及所渲染的教学氛围下, 学生学习看似热闹。但是, 学习不着要点的情形相当普遍, 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比较糟糕的学习习惯。因此, 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把从仅仅关注教学方法的运用到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变学生课堂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确保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有效地学习, 加快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速度。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 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意义深远, 反思他们学习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与他们以往较差的听课、作业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师可以以这个反面事例警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生生物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包括认真听诸如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的习惯等, 听课时要做到聚精会神、注意力集中, 要积极思维, 紧跟教师教学节奏。同时, 还要认真笔记、标注学习重点。当然, 良好学习习惯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文本知识的学习方面, 如果这样就会造成“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的学习尴尬,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复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等, 把学生良好生物学习习惯从课内延伸到更为广袤的课外。当学生听课顺畅、作业顺手时, 他们将会自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树立学好生物课程的信心。

3. 培养探究意识

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养成学生亲近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 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物学科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 它与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现象休戚相关, 这为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供了难得机会。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提炼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严格遵循传授知识时的应用性, 这样既可以打牢学生探究基础, 也可以消除学生探究时的危难情绪。在学生生物基础夯实之际、学习能力提升的前提下, 教师明确探究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并结合教学实际呈现有价值的探究任务。为防止探究任务的空泛, 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布置探究任务, 在学生探究实质性阶段, 教师重在做好指导工作, 包括鼓励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制订实施计划等, 例如, 为了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 探索本地区珍惜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情况, 由于此任务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 当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将自己课堂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关注生活实际问题时, 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必然处于同步过程, 学以致用的思想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于探究活动中, 无疑, 这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亲历实践弄清知识来龙去脉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 中职学校课程教学只有体现以人文本的教学思想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解决教师课堂教学长期以来“目中无人”的做法。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自觉树立全新教学理念, 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不断激发学生本课程的学习热情。

摘要:学生是教学中最具活力的生命资源, 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能动因素。因此, 学科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职业学校生物教学中,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必须符合生物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

关键词:教学理念,中职生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楼仙娟, 俞海后.建构主义理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 2003.

[2]王淑成.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2.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篇8

一、中职护理专业解剖教学现状

(一)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目前中职学校入学学生大部分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缺乏成功体验, 其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存在一定问题, 自信心不足, 学习解剖学兴趣不高。

(二) 教学内容繁杂

解剖学内容繁多、抽象, 知识点杂乱, 逻辑性不强, 对于第一次接触医学知识的中职生来说, 内容陌生, 学生普遍感到难于记忆, 容易忘记。故教学效果不佳。

(三) 教学方法存在不足

传统的解剖学教学往往是单向“填鸭式”、“灌输式”的, 加之课时有限, 知识容量相对较大, 难以进行充分学习和复习。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四) 校内实训条件不能满足解剖学教学实践

实训项目及实训条件缺乏针对性、职场性的设计, 只能满足实训课程的课堂内操作, 离开放实训室,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职业教育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五) 缺乏检验解剖学实际教学效果的评估方法

解剖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形态学科, 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 已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动手能力, 对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无法予以科学评估。

(六) 教材专业性不强

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的目标要求有其特殊性, 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都是以讲授系统解剖学内容为主, 教材大多为多个专业通用教材, 内容多而广, 专业特色不突出, 针对性也不强, 无论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 都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的临床护理学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改革与具体措施

(一) 明确培养目标, 改革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是要走向基层, 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所以, 就不需要掌握多么高、精、尖的医学知识, 而是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解剖教学中, 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大胆调整、合理取舍。一方面以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干, 为学生构建起解剖学知识的框架;另一方面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 突出基础, 强调够用, 重视实用。对于在临床护理较少使用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删减和压缩, 精选教学内容, 增加护理操作、病情观察、急救技术、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学知识, 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 改进解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改变传统理论教学方式。

解剖学这门医学基础课, 不同于其他医学基础课, 它直观而又抽象, 知识点繁多又零散, 而传统的解剖学理论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满堂地“灌”, 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导致知识与能力、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 影响到其学习解剖学的主动性。因此, 要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 完全由教师讲授的“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方法, 变成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是引导者的启发式的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激励学生, 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 把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结论, 学会获得这些结论的途径和过程,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积极地寻找满足个体认识和了解需要的各种方法。这是学生学好解剖学的关键。

2. 改变实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它可以把枯燥、乏味、抽象、困难的教学过程, 变成自主、有趣、容易的主动认知过程,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验教学时, 教师应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先分组观察相关的模型和标本。在此期间, 教师可以巡回指导, 解答学生疑问, 同时把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集中起来, 最后统一给予指导, 这样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为了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 还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增加活体观察内容, 比如在骨学的实验课上, 可以将观察骨标本的主要结构特征与触摸活体表面准确定位结合起来, 并归纳一些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骨性标志。这样避免记忆的机械性和操作的盲目性, 理论联系实际, 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 改革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 检查和促进课程的教与学的效果。解剖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形态学科, 传统的单靠一张试卷考试的方式, 已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动手能力。故经过多年努力, 笔者所在学校建设起了完备的解剖学试题库, 逐步完善护理专业学生考核办法。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三部分构成。理论考试从试题库随机抽调, 施行教考分离, 考后集中密封阅卷, 成绩由原来占总分的70%调整到50%。我们更加注重了实验操作考核, 增加标本识别考试的内容及分数比例, 注重与护理密切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考核成绩由原来占总分的10%增加到30%。学生的平时成绩仍占总分的20%。另外, 随着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普及, 我们正在借鉴兄弟学校关于计算机在考核中的运用经验, 将智能出题的方法运用于解剖学实践考核中[2]。我们可利用计算机编写文字试题的程序把制作好的实物图片直接输入计算机中, 按理论章节的顺序排号。用箭头在制作好的图片中标示出要问的问题, 用文字在图片下面把要问的问题描述出来, 并且把每一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也一同输入电脑。在考核时, 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答题, 计算机随后会自动输出每一名学生的成绩, 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的人情分。该举措使学生在第一次上实验课时便被明确告知其将来实践考核的内容, 使其最大限度地掌握这些内容。

(四) 建立网络虚拟解剖学课堂

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运用大量的动画、图表和声效, 我们将不能直观的结构或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学生由浅及深观察解剖结构,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可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通过建立解剖学虚拟课堂 (网络版) , 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资源无空间、时间限制地学习, 实现知识共享。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网络空间”与学生交流, 随时随地解答学生的疑难之处。通过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互动, 充分发挥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逐步形成了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多向性学习模式, 提高教学效能, 使学生真正成为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者。

(五) 提高师资水平, 创新教材建设

解剖学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既要掌握解剖学知识, 又要了解现代临床先进技术, 还要拥有基本护理理论[4]。但现在中职学校从事解剖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医疗专业, 对护理专业了解甚少, 习惯于用教医疗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来教护理专业的解剖学, 导致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难以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因此, 建设一支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解剖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又要具备一定临床护理常识, 学校应每年有计划的安排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对口医院进行专业实践锻炼, 使其经常与护理人员交流, 不断拓宽和更新知识, 还可以到医疗单位聘请各方面技能过硬的“一线护理能手”作为兼职教师, 在专业教学、技能培训、专业建设等方面与专职教师相互学习和优势互补, 以适应教学改革需要。

我国自开展护理教育以来, 解剖学教学沿用临床专业解剖学教材长达数10年, 难以体现护理教育特点, 无法满足专业需求。囿于历史原因,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护理教育和教材建设尚存在较大差距;若与基础和临床医学教育相比, 护理教育层次偏低[5]。针对目前护理解剖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解剖学教材编写要突出解剖的基础性, 坚持学以致用;体现解剖知识的模块化, 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加强解剖学的专业性, 养成护理思维习惯;指导解剖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落实护理技能训练。既为全面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又为职教教材改革提供参考。为此我们制定出了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指导、自测题库等教学文件, 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知识, 是所有医学及其相关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课、必修课。具有图片多、描述多、名词多等特点, 学生普遍认为其内容枯燥乏味且无章可循, 进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改革策略:明确培养目标, 改进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创新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创新教材建设, 编写出具有中职特点的实用性教材。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邱大学, 蒋国斌, 曹文建.护理应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合并教学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26—27.

[2]杜晓伟.对人体解剖学实践考核的探讨.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2007, 25:44—45.

[3]张天伍, 陈雪梅, 张雁儒, 臧卫东.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应用.解剖学杂志, 2007, 5:659—660.

[4]柏树令, 王军.解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 2006, 29 (1) :136—138.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篇9

关键词:中职作文,教学,写作

为有效激发中职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 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根据“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精神,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 研究学生心理、行为的特征, 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确定写作训练目标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

1 依据“必需够用”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确定写作训练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试行)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基本掌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能比较熟练地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并具有常用应用文书和职业岗位专业文书的写作能力。”而从目前教材编写的情况来看, 作文教学缺少应有的系统性, 缺乏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 写作知识零星地穿插在课文后面, 写作要求与内容过于笼统、宽裕, 有些内容也与职业教育的实际不符, 未体现专业特色, 岗位需要。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短暂的两年, 要使学生具备生活、工作中必备的写作知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 按照贴近学生生活, 满足工作需要的原则, 将训练的重点放在常用应用文的写作上, 比如针对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 我们应重点设置求职技能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文书的撰写、个人简历的写作、加强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等内容的学习, 以及常用的条据、总结、计划等的应用文写作, 而财经文书、法律文书则可根据专业的特点及需要进行选择性地教学。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在初中阶段已训练过, 在中职阶段可依据专业需要重点训练其语言应用能力。

2 从职业生涯需要出发, 赋予作文教学以职业特色

2.1 从学习、生活中挖掘素材, 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最好的文章都是一种“生命写作”, 而不是一种为生存的写作。中职作文教学不再有应试、升学中的压力, 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 老师出题目, 学生应付写, 写完老师批改讲评的作文教学模式, 而要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实际, 贴近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摄取当下的活生生的生活素材, 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生命写作”。早在60多年前, 教育界的前辈叶圣陶就说过:“写作就是说话, 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 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 不过不是口头说话, 而是笔头说话……”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国事、家事、社区事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迅速报道, 与学生密切相关的, 特别是与学生将来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事,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 将写作切实做到与生活接壤, 与现实接轨, 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领域中, 自主发现写作素材, 并将典型案例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写心得。如针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 教师可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入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说, 然后指导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看法;校园生活中, 同学间发生的趣事、个人烦恼事, 对班级的意见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写下来;教师可激励学生关注自然, 亲身体验, 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用笔写下来等......学生抒发的是真情实感, 不再“为作文而作文”, 那么一定可以使学生乐于练笔, 勤于思考, 日积月累, 其语言应用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2.2 结合专业需要, 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常用应用文书和职业岗位专业文书方面的写作知识常使学生感到抽象难懂, 但这些文体的写作又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为提高学生的学生认识, 笔者认为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应向“专业化”倾斜, 根据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岗位特点、具体工作场合以及职业环境, 策划出仿真度较高的工作场景, 通过学生进行角色化的表演后再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文体。如在讲授公文的写作格式时, 可以组织学生对整个办文程序进行表演;在教学应用文求职信的写法时,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多家公司的招聘启事, 熟知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和用人要求, 然后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招聘方和应聘方, 进行模拟应聘。之后, 根据这一模拟场景, 教师强调为获得招聘方的认可, 毕业生主要应从哪些方面亮出自己, 然后再进行求职信的写作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文写作是将来生活、工作的需要, 而且还可体会到专业情趣, 锤炼专业技能, 可谓一举数得。

2.3 实践参与, 赋予作文教学以专业特色

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或工作环境。职业教育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这意味着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把岗位实际与应用文课程衔接起来, 让学生边学边用。如针对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 在讲授市场调查报告时, 教师可以与相关医药公司联系, 派学生为该公司做市场调查报告, 从设计调查问卷, 发放问卷, 到回收并统计问卷都可由学生组织,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将统计和分析结果写出调查报告, 也可要求学生在走访后由教师指导命题, 如:XX感冒药的畅销之道等。有了亲身经历, 学生就会有话可写, 正如宋代朱熹的哲理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在主动体验过程中, 将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为了需要而作文”。

3 根据学生特点, 降低作文评价标准

以往学生总认为老师评价好文章的标准是具备伟大主题、优美结构、华丽辞藻等。因此很多学生把作文当作“工艺品”来作。笔者认为老师应引导学生把作文当成日用品来看, 用生活化 (交际性) 的标准来评价, 在考虑学生作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同时, 更多的注重它的实际效用, 评价的主要标准应是文章的口吻、语气、措辞是否合适, 能否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能否客观地反映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能否让读者受到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行动。用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记事物记清楚了, 说道理说明白了, 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 没有伦理上的毛病了, 这就是象样了。”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是个性积极的源泉。对于中职学生来讲, 在校作文训练的目的应更多地考虑从生活或工作的需要出发, 如果学生感到作文就是生活中的一次次现实的言语交际, 是生活工作的一种需要, 那么他们就会把作文当作一种乐趣, 一种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与规范管理全书, 2002年9月.[1]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与规范管理全书, 2002年9月.

[2]王俊霞.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之探索[J].考试周刊2007年第14期.[2]王俊霞.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之探索[J].考试周刊2007年第14期.

[3]钟晓丽.中职作文教学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J].阅读与鉴赏 (教研版) , 2009年第07期.[3]钟晓丽.中职作文教学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J].阅读与鉴赏 (教研版) , 2009年第07期.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篇10

1. 当前中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缺少教学管理制度, 形式主义严重。很多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 并没有形成职业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多走过场, 形式主义严重, 只做表面功夫,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起到教学管理的作用。还有一些中职学校, 为了展现教学管理成果, 组织大量“示范课”, 使得教师与学生身心疲累, 教学质量却并不理想, 教学管理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障。

(2) 教学管理者自身思维守旧。中职教学管理者必须明白自身职责和管理目的, 正确认识中职教育特点, 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保障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核心。教学管理者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中职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 教学管理者是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但经过调查发现, 一些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者自身思维观念存在问题, 思想落后守旧, 多以管理者自居, 并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 缺乏对教学管理的认识, 缺少以职业为本的观念, 管理中多运用传统的旧模式、老手段, 因此教学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3) 缺乏执行力, 缺少重视。很多中职学校虽开展了教学管理, 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 那就是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缺乏执行力。缺乏执行力的主要表现为:一是高度不够。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 很多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执行和计划中, 时常自我放低标准, 低标准直接降低了中职教学管理质量。二是速度慢。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时常因其他原因, 导致教学管理计划延误暂缓, 甚至经常出现计划搁置现象, 最终教学管理计划不了了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领导层缺乏对教学管理的重视, 加强对教学管理的重视迫在眉睫。

2. 加强中职教学管理对策

(1) 强化教学管理者素质, 更新教育理念。想要加强中职教学管理质量, 一是必须更新教学管理者自身观念, 转变教育理念。二是应加强对教学管理者的培训, 进而强化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提高教学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是提高教学管理者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培训教学管理者能够学习到新的教学管理方法, 培训也有利于教学管理者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本思维观念的形成。

(2) 健全教学管理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保障中职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是强化教学管理执行力, 一直以来中职教学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和缺乏执行力密不可分, 提升中职教学管理质量, 必须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提高教学管理执行力, 可通过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学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3)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中职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只有在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下, 教学管理才能得到落实。中职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 应科学集合中职学校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 并随着教学要求的改变, 随时做出调整。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中职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

(4) 强化中职教学管理开放性。现代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 因此对教育十分关注, 教育是家长间的热门话题, 所以很多学生家长对教学管理十分关心。为了提高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质量, 满足家长需求, 中职学校可适当强化教学管理的开放性, 让家长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 进而提高教学管理有效性和质量。因为家长的参与对教学管理工作能够起到的监督作用。如日本的PTI协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中职 基础文化教育 以人为本

一、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现状:忽视“人”

中职教育已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中职毕业生撑起了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半边天。然而,耀眼的成绩背后却又隐藏了不少问题,例如,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笔者最近阅读南宁市部分中职学校近年的就业工作总结和顶岗实习报告时发现,很多学校都提到学生基础文化素质差的问题——厂方要求学生认读26个英文字母,竟有学生不能全部认读因而未通过面试;在让学生填表时,发现有的学生不认识字,写一个字还得一笔一画地照着抄;写一张请假条就有四五个错别字;普通话说得让人听不懂。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竟糟糕到了这种地步!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11月成立,基础文化教育改革也因此被提上了中职教育的重要日程。为什么直至今日中职基础文化教育还处于如此尴尬的困境?笔者认为,是中职学校急功近利惹的祸,为了所谓的高就业率,把职业教育办成了就业培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视了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只是被作为一种类似于“机器”的产品生产着。技能至上的办学定位,可以使中职学生成为“有用的机器”,暂时缓解就业的压力,但从长远看,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深、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底蕴不足,对学生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笔者认为,中职教育的视角应该有所转变,不应只盯技能,而应回归“人”本身,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生才能全面发展,中职教育才可能持续地发展。

二、重视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理由:“人”之所需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来看,基础文化教育是关乎中职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可以说,基础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是他们今后高飞翱翔的双翅,中职学校不能在学生还没起飞的时候就把他们基础文化素质这个翅膀给折断了。

1.基础文化素质是中职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需的

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们为了‘能够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生活并不仅指生存,而是指有质量地生活。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其文化素质的高低是成正比的。文化素质高的人“不但是影响经济发展(从而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更多的物质基础)的重要因素,而且对合理安排各方面的生活支出,达到较高的生活消费,充分享受生活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没有文化生活,就没有生活质量可言。试想,一个人如果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字都不认几个,基本的数学计算都不过关,最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都没有,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的生活质量能好到哪里去?中职学生文化底子差是公认的,如果在中职阶段再不加强教育,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没有丝毫的提高,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又怎能提高?

2.基础文化素质是中职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所必需的

就业能力指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上获取一份工作的能力,更强调职业能力的终身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就业者不可能一生都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因此,就业者还要为在一生中进行多次工作的转换做好准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与其基础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1)较高的基础文化素质是学生获取工作岗位、踏入职业之门的必备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企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所以,无论是第一次就业,还是再次择业,学生必须以一定的基础文化素质作为求职就业的敲门砖。

(2)基础文化素质是中职学生入职后能力和职位提升的基础条件。相对于大专、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的职业之路更为漫长。在从业路上,他们不可能依靠在中职院校学习的专业技能一劳永逸,他们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在入职后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如果他们不甘于一辈子都在生产一线上重复单调的工作,他们就需要提升能力,他们也会渴望职位的升迁,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有基础文化素质作为基础,基础文化素质越高的人其发展的后劲越大。

3.基础文化素质是学生提升学历的奠基石

中职、高职的对口衔接,高校大门对中职学生的打开,为中职学生升学获得进一步的深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然而,升高职,进大专、本科几乎都需要经过考试,基础文化课就是必考的科目。因此,学生能否升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基础文化底子。即使能踏入高职、本科院校,他们要顺利地完成学业,拿到更高的学历,也还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作为基础。

既然无论从学生日后的生活,还是从学生的从业、职业发展、学历提升的角度,基础文化素质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中职教育就应该把视角从高就业率转回到“人”本身,真正肩负起基础文化教育的重任,为中职学生的日后生活、学业和事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改革中职基础文化教育:树立、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改革中职基础文化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视角,把“人”的现状作为起点,把“人”的发展作为归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革的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所以,转变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中职基础文化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再加上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教育界的冲击,新世纪以来,我国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中等或高等教育阶段,对“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职的基础文化教育也不例外。例如,2008年,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组织了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于2009年颁布了7门中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大纲。在这次修订中,对“人”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以语文学科为例,相对于2000年版教学大纲,2009年版的新大纲更倾向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中职教育的职业特点。大纲中所体现的课程理念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的结构也符合中职教育的实际,课程目标的制定更是考虑到了中职学生的从业及职场发展的需要。但是,为什么新大纲实施三年有余,基础文化教育改革还是没有任何进步?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在于大纲实施的过程中,执行者没有真正转变理念。地方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或者一线教师没有真正地接受国家教育部关于基础文化教育方面的相关理念,或者接受了却没有践行。因此,要真正改革中职基础文化教育,就必须从地方中职教育主管领导、学校领导、基础文化课教师的理念转变开始,只有他们去掉了“基础文化课可有可无”“基础文化课要让位于专业课”等思想,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职基础文化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真正迈出来。

2.改革的根本: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基础文化课程

再好的课程理念,如果没有得到践行,一切也是枉然。因此,践行理念才是改革的根本。笔者认为,践行以人为本的基础文化课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改善基础文化课的课堂外部环境。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课堂的外部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确保基础文化课程的顺利实施还须改善课堂外部环境。

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中职基础文化教育。地方教育行政领导“是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负责人,他们的角色行为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效果”,“他们是决定本地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关键决策者,在有的地方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地方教育行政领导的理念、决策对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成效也起着重大的影响。有研究者在调研中发现,有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没有相应的考核条件和考核标准,甚至对文化课程没有考核。这将会给中职学校带来两个方面的负面暗示: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文化教育不重视,意味着基础文化教育不重要;二是教育行政部门不管基础文化教育,我们可以“为所欲为”。这导致基础文化教育在中职学校中的地位低下、处境尴尬,教育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扭转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局面,要以教育行政领导的重视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是校长及行政领导要为基础文化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美国学者彻姆认为,“学校领导对系统地实施任何课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辅助校长的行政人员对课程实施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校长及行政人员的重视,可以为基础文化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一是确保基础文化课有足够的课时;二是能给基础文化课教师带来信心和动力,为基础文化课教师带来交流合作、外出学习等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有研究发现,学校对教师的关照也影响着课程实施。如果学校领导对基础文化课教师多一点“关照”,无疑给基础文化课程的实施添加了“催化剂”。

(2)以课堂为主要载体实施以人为本的基础文化教育。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行为,课程才算得以实施。有西方学者提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而“这里的‘惰性可以理解为‘习惯做法”。因此,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最终还在于教师本身。教师要去掉“惰性”,实施以人为本的基础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根据中职学生的文化底子确定教学目标。有学者调研发现,中职学生文化素质之低是令人咋舌的:总分为360分的语、数、英三个科目,某中职学校入学学生平均总分为131.17,其中100分以下的学生为数不少;入学一周后,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格式默写英语26个字母,88人当中只有14人能全部默写正确,有35人分不清A、I、R、L的发音。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盲目地照搬教学参考书或者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基础文化课只会让学生更厌烦,教育效果会与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依据教学内容,还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语文学科为例,虽然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我们不必每一节课都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更注重工具性,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侧重于人文性,用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来熏陶、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其人格品质。

第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唯教材是尊。其实不然,很多教师以及研究者都指出,中职基础文化课的教材离学生太远了。在此现状下,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或重组。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第五版《语文》教材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例,第一篇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很美,但也很抽象,对中职学生而言难度有点大;而第二篇文章《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吸引人,而且能励志,这对刚刚以“失败者”的身份告别初中生涯的中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因此,可以把《一碗清汤荞麦面》作为中职语文课的开篇之作。再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文章的教学,教材和教参都提到这篇课文的学习包括几个内容:一是学会拷问自己的灵魂,二是学习散步式说理的方法,三是尝试实践本课所讲的人生哲学并能终身遵循。如果教师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围绕这三个内容来展开的话,学生肯定“睡倒一大片”。因此教师能紧紧抓住“体悟文中体现的人生哲理”一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第三,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师的年龄、性格和专业素质,更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很多教师感叹中职文化课难上,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完全摆脱普通高中的影子,没有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目标定位和方法选择。对一个学习将近10年英语,却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的孩子;对一个学了将近10年的语文,写一张请假条都有四五个错别字,读一篇1000来字的文章都吃力的孩子,又怎能套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面对这样的学生,得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下更多的功夫。例如,语文课的导入,可先跟学生聊聊近期的一两则新闻,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又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如果新闻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以此导入更妙。

第四,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分数,也不是为了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发展,简言之,评价是为了发展。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观,不要只着眼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平时的学习表现,以及学习效果的提升。

总之,视角离开了“人”的中职基础文化教育将步履维艰,只有回归“人”的本身,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中职基础文化教育之路才会走得顺畅,才能走出高效的路子,才能有利于中职学生及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Z].2012.

[2]陈向义.物本与人本:发展理论的迷失与重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占贞.论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4]倪文锦.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解读[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895678ff7c1cfad6195fa7cd.html.(2009-08-11).

[5]赵银生.课程改革中地县教育行政领导角色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7(8).

[6][美]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彭婷.中山市中职文化课教学发展的困境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中职生德育工作 篇12

1 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从整体上看,中职生德育工作是成功的,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全员参与度不高,德育环节存在漏洞,德育内容有失偏颇,德育方法缺少创新,德育合力明显不强。之所以存在以上5方面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管理者、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特别是其思想上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1 唯技思想

学校甚至社会、家长普遍认为职业学校就是教会学生技能的地方,因此产生技能第一、其他为次,技能为重、其他为轻,技能为硬、其他为软的思想。学校在人、财、物的投入上突出实训,淡化其余,尤其轻视德育对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作用,致使学生淡漠德育,甚至冷对德育,严重弱化了德育应有的效果。这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思想。

1.2 空想主义

校内部分德育工作者存在一些空想、幻想,具体表现在2个“过高”上:一是对生源素质要求过高,一经接触感到不能如愿,就将学生视为“粪土之墙”,甚至放弃对学生的德育;二是德育期望过高,一旦教育目标不能达到,就产生悲观情绪,甚至放弃教育。这都是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唯心主义在作祟。

1.3 守旧心态

部分德育工作者在德育方法上,不能与时俱进、有所创新,而是习惯于延用传统教育模式。面对新的德育问题,陈旧的教育方法、管理模式因其不能与时俱进,所取得的教育效果较差。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产生于2种心理:一是求易,熟悉的办法总是容易使用,从而得心应手,不费力气;二是求稳,怕因变而生动荡,维持现状,一团和气。

2 改进德育工作的措施

2.1 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德育队伍素质

第一,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身体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发展,也包括德、体、美等发展;既包括法纪意识的发展,也包括爱国主义等思想道德意识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将上述各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在具体教学中,始终渗透德育、凸现德育。

第二,树立全程发展的观念。每一位教职工要把学生的发展看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在看到学生现在的同时看到过去、看到将来。既不要割断历史,把学生的问题或成绩完全看成我们自己的,要么自贬一等,要么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生源素质的下降而自感无能为力,消极应对,更不能对德育工作悲观茫然。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每一个环节都可进行德育,每一个人员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天都是德育工作日。

第三,树立因材发展的观念。因材发展的观念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促使其发展的观念。首先,要树立“只要学生有一丝进步,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的观念,以此获得德育信心;其次,树立“只要学生今天进步了,就是他今天的发展”的观念,承认发展上的个体差异,容许学生在德育发展上存有多样性,不求齐头并进,不搞整齐划一;再次,在德育方法上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才是因材发展的根本。

第四,树立合作发展的观念。不论是学校,还是某个科室,或是某个教师,都要认识到个人奋斗式的德育工作是不会有效的。一方面,因为教育组织或教育个体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特别是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教育,对有些时间、有些环节、有些场合鞭长莫及;另一方面,班内或校内德育效果的持续力有限,还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环节、场合由他人适时地予以德育。因此,不论是哪一层次的德育组织或者德育工作者,都要有积极与校内其他组织、他人或者家长、社会合作的意识,以形成德育合力,促进学生发展。

通过树立上述科学发展的观念,并见之于德育实践中,可不断提高学校德育队伍素质及德育绩效。

2.2 创新德育工作机制,提高德育工作效益

第一,将个人德育成果与年终考核相挂钩,激励全员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德育成果包括德育研究成果、德育工作实绩。将此成果在年终考核中体现出来,可激励人人开展岗位德育,形成人人为德育献身的良好氛围。

第二,加大对德育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德育队伍积极性。首先,配备得力的德育工作专门人员,包括班主任等;其次,加大对德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德育人员待遇,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再次,配置德育硬件,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实现环境育人。

第三,改进学生管理办法与德育考核制度,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与覆盖面。对目前的德育考核制度要实现两“化”。一是更加细化,深化内涵,使管理与考核辐射到每一点;二是更加泛化,扩大外延,使管理与考核内容更加全面。总之,以操作性强为前提,以强化针对性与扩大覆盖面为手段,以提高德育质量为目标。

第四,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日常联系制度,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建立“学生情况向家庭通报”的制度,既通报学生表现好的情况,也通报表现一般的情况,更要通报表现不好的情况,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在各方面的情况,加大配合学校教育学生的力度。同时,学校要与社会其他机构、人员保持联系,以便形成全社会教育的合力。

总之,中职生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人在德育中的地位、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对学生德育工作予以改进和加强,以使学生德育的充分发展带动其全面发展。蒉

摘要:中职生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破除唯技思想、空想主义、守旧心态, 树立科学发展观, 创新学生德育工作机制, 以学生德育的充分发展带动其全面发展。

上一篇:汽封改造下一篇:地方院校专科英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