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2024-09-20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共12篇)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1

一、“以人为本”反映教育的本真

现代社会的发展“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 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 又是发展的最终目标。”从教育本身来看, “以人为本”更符合教育本性。

1. 教育是以人的生命展现为基础的社会活动

以往我们习惯于把教育当作生产合格的政治人和经济人的“教育”工厂, 将学生塑造成符合外在的社会标准是教育的唯一任务。学生的天性和情欲非但不被积极认可, 相反可能会受到漠视。当人们离开自己的生活, 离开对生活根本意义的探索, 去索取、去使用知识时, 知识往往会成为一匹无缰的野马, 在“无善”的引导下为所欲为, 无所不为, 只能将教育引向歧途。有学者明确指出:“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 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终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人之于教育的意义,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为重要的是以情感, 人性乃至冲动这些丰富的生命元素赋予教育以人的气息, 失去了这些, 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总之, 真正的教育需要人的生命活力的支撑。

2. 教育的核心集中于人的精神及其成长

教育应是通过传递知识来增进人的自由, 挖掘人的创造力。将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指向知识, 而不是人, 显然本末倒置, 知识不能是在人的头上统摄人, 它应该服务于人的发展。对人来说, 精神是标志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同肉体一样, 人的精神 (如认知、情感等) 也需要成长完善。无疑知识应为后者的成长起推动的作用, 而不是以异化的面目反其道而行之。表面上教育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但实质应为人的精神完美而服务。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以人为本”教育观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1.“以人为本”教育观对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提出新要求

“以人为本”教育观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单纯追求学生体质增强, 忽视学生体育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强调社会本位目标与学生本位目标的统一。社会本位要求教学以社会为价值主体, 满足社会需要,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学生本位要求教学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 教学应以开发学生智力, 体会良好情感, 体会运动乐趣, 塑造完善人格, 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2.“以人为本”教育观更加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

“以人为本”教育观突破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授—受”的局限;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首先, 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其次,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 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第三,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 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体, 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意志。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只考虑狭义的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一系列技能方面的教材, 而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并积极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使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以人为本”教育观要求在体育教学设计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教育观要求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而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 学生被视为“白纸”“容器”, 被视为有待完善的有机体……总之, 在教育过程中只是教师们塑造和完善的对象, 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

传统教育模式或许有利于知识的传授, 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鉴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质, 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因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 十分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出发, 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三、“以人为本”教育观要求体育教学评价应体现“人文性”

体育是人的教育, 充满了对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和人性的张扬, 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要求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 不只是把评价对象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 而是把学生放在学校体育的整体中来理解。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 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树立信心, 认识自己的潜能, 促进自我发展与实现。除此之外, 体育教学评价应体现“人文性”, 还要求特别重视对身体条件差、运动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运动信心的体育“困难生”给予特殊的关怀, 以帮助他们克服失败和无助感, 走出心里误区, 正确认识体育的目的和作用, 树立尊严, 享受健康的乐趣,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价值。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的教育关系认为, 教师是长者, 更是权威, 学生是幼者, 是奴仆。师生关系就是典型的“命令——服从”。“以人为本”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时, 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教学中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 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智慧潜能。如此才能形成“以人为本”的土壤。

综上所述,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着眼于塑造受教育者的理想人格, 充分遵循和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维护人的权利、关怀人的困难和痛苦、容忍人的弱点和缺点、发展人的自主和独立意识等为特征, 鼓励和促进人的创造性才能的生成和成熟。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是新时期下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谭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M].体育学刊.2003. (2) .

[2]孙再玲.现代教育观对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M].体育学刊.2003. (1) .

[3]周登嵩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J].体育科学发展.2002. (5) .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2

以人为本,凸现互动的人性

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出版的《儿童的百种语言》一书中谈到教师角色时,曾运用了一句形象的比喻-“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表达了师幼关系间的深刻含义。它指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接球一样,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把球接住,然后把球抛给对方或他人------这种不断抛球、接球的过程,十分恰当地反映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合理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二者之间是平等合作的,没有地位高低、尊卑的区别,有的只是相互激励,双方力求都把球抛接好,这反映了师幼互动的本质特征。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是实现师幼互动的前提

后现代主义学前教育哲学认为,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从生命的一开始就能自己构建或与他人构建知识、人格和文化,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开放型生活教育本着这一哲学理论及“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幼儿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人,有自己兴趣与需要的人,在教育过程中,认为儿童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应该能与成人分享权利。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又是在师幼关系中展开、完成的,所以,我们应该聆听童声懂得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尊重关心幼儿,关注幼儿的非常时刻,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在与幼儿平等对话与交流中,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亲密、可信赖、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师幼互动关系,以智慧、情感、完整人格启迪幼儿,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地位,我平时重视对幼儿的`关注,把幼儿童真的言行视为内心情感的,因而使我发现了他们许多探究的兴趣点,如在自由活动中,我听见孩子们问“蚯蚓有眼睛吗?”,在区角活动中听见他们围住动物角在议论动物的脚,在户外活动中看见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蹲在花坛边、草地上、小山坡上追玩小虫子、蝴蝶等等,由此我便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开展了以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动物的眼睛”、“动物的脚”、“会飞的虫和会爬的虫”等探究活动,为幼儿营造开放、和谐、温暖、宽松的环境,使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得到提升,从中获得许多收益和成功的喜悦,体验童年成长的幸福快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根据教育需要不断转换角色,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建立起新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极其有必要的。良性的师幼互动不仅对幼儿行为发展的教育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还能反映出教师内隐的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他们在学习上是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在活动中教师也是学习者、探索者和成长者。但这并非表示,教师在智力和能力上完全等同于幼儿,更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不能介入幼儿的活动,更不能放弃对幼儿活动的隐性指导。如果是这样,只会丧失各种教育契机,使教师的作用苍白无力;相反,只要是需要,教师完全应该而且必须发起互动——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与生生间的互动,推波助澜,促进成长

二、通过自我互动、幼幼互动、师幼互动,凸现互动的人性

开放型生活教育实施的就是人性化的教育,通过自我互动、幼幼互动、师幼互动的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遵循和保护 幼儿的学习生态,根据幼儿不同的学习生态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过程是真实的体验过程,真实的体验是和幼儿的学习和幼儿的生活不可分的,是置身与现实情境中的人格化的学习。体验是幼儿观察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在体验中认识了客观事物、人和自身,知识具有个人性、过程性和体验性,因而我们所做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把课程题材源于经验之中”,正如施良方教授所说“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自己的好奇心。”如在案例活动“帮小泥鳅找朋友”的开展过程中,我通过环境创设和与幼儿的平等对话,激起幼儿探究的强烈愿望,幼儿经过调动自己的感官,凭借自己独特之感受,寻找多种途径,找到了河里、海里、陆地上、天空中的许多动物朋友,取得了对动物的切身印象,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真正的知识,获得了成功带来的快乐和满足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我惊奇地发现,在开放、自由、宽松的环境,幼儿情绪高涨,神情专注,乐此不疲。如在“可爱的动物”的主题探究中,孩子们翻阅画报、图书、剪下动物图象。

让爸爸妈妈从网上下载动物资料,动物图片,还带来了去动物园、海洋馆等地游玩拍下的动物照片。看着孩子们收集来的这么多可爱的动物形象,我把它们帖在一张大大的铅画纸上。于是我就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动物它们都住在一起吗”?“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呢?”“这些动物放在一起太乱了,怎么办呢?”幼儿接了我的“球”后开始议论,交流,有的说:小鱼、鲨鱼、海狮、小虾等都是生活在水里的。有的说:老虎、小ji、小鸟、老鹰、熊猫、识字、小猫等都生活在地上,有的说:鲨鱼、海狮是生活在海里的,小鱼、小虾是生活在河里的,不能放在一起。有的说:小鸟、老鹰是天上飞的。老虎、狮子是地上跑的,不能放在一起。我接着提问:“那么到底哪些动物可以放在一起呢?”进一步来激活幼儿的思维,幼儿们带着老师抛给他们的问题,去想,去寻找答案。孩子们纷纷开动小脑筋,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通过讨论,争议,最终把动物分成河里、海里、陆地和天上的四大类。孩子们在交流,分享为主的情景中产生了认知冲突,又促使幼儿解释、反省、调整、重构自己的概念,同时在民主、平等交流沟通的氛围中学会考虑、接纳他人的主张和想法,即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合作、关爱。在增长了见识的同时,我还让幼儿体验到了与同伴交流合作的快乐,于是我又在活动室增设了“河里”、“海里”、“陆地跑的”、“天上飞的”专栏,让孩子们看到专栏的动物后,继续找寻动物图象,并帖入相应的栏目里。因此,我认为环境创设同样能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主动学习。并自始至终全身心地投入到有真正意义和价值的学习之中去,情感和认知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三、进行大胆探索,为幼儿创新创造机会和条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要当好一个先生吗?那要先当好一个学生,只有当好了学生,才能当好先生。”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孩子则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教什么,孩子学什么。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在人格上没把孩子当成民主、独立、平等的主体。受其影响,眼下有些教师仍然把自己看得至高无上,总认为自己比孩子聪明,听到孩子的不同意见,就认为孩子故意找茬。这种观念,导致孩子被训斥,创造力被扼杀,表现欲减弱,严重影响了师幼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其实,应该看到在孩子身上具有成人不具备的潜质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时,他们能够把老师问得应答不上来。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把孩子视为朋友、伙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倾听者。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来自孩子们的心声,有利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还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欣赏者。当孩子们正在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教师在旁边认真观察,了解孩子的思路,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孩子的表现更加大胆、创新。当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教师从欣赏者的角度去肯定对方的劳动,这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并对他人的肯定报以兴奋、愉悦。

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困难,是知难而退还是迎刃而上,教师的鼓励极其重要。在设计《蛋宝宝站起来了》这一活动时,我们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使蛋宝宝站起来的办法。有的幼儿拿着ji蛋不知所措,有的站着观望,有的甚至把ji蛋交给老师。这时,老师鼓励的话语:“你能行!你真聪明!”能够激发幼儿探索的信心。果然,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让ji蛋在小瓶子的瓶口上站起来,有的孩子让ji蛋站在自己的肘关节处,有的孩子找来了橡皮泥粘在ji蛋底部……在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运用自身所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受到的启发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力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允许幼儿以民主的方式参与活动,通过相互合作、解决争议、共同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幼儿在认知情感上获得接受挑战的机会。因此,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可望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以爱心和热忱接纳每一个孩子,与他们建立尊重和信任的关系。由权威的管理者、主宰者转变成为倾听者、引导者、观察者、欣赏者。引导孩子自主地运用独特的表征方式表现生活、表达感受。我们应该看到,身边的每一个孩子都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正因为如此,我们充分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努力与孩子共同创设适宜学习空间,支持推动孩子自主轻松地探索世界,从而,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3

关键词: 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理念实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学校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在体育教学理念中贯彻“以人为本”

传统的体育教学重点在“育体”,多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但更要注重心理素质的锻炼,修身与修心兼顾,贯彻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

首先,要重过程轻结论,让学生享受体育课。大多数的体育课上,学生都是按照教师制定的严格规则,被动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各项体育活动项目任务,达到训练的目的,缺乏主动参与性和积极互动性。教师应避开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观,重视体育课上课过程,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带来的身心愉悦,激发学生热爱体育、享受体育、期待体育的热情。

其次,重内在轻表象,让学生增强意志品质。体育教师不仅要完成各项体育教学任务,更要将教学重点放在觀察通过体育任务反映出的学生内在的意志品质上,通过体育活动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不同性格的学生表现不同,有的勇敢积极,有的胆怯退缩。体育教师可细心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选取些有助于增强意志品质的活动来进行锻炼。

再次,重育心兼育体,让学生提高道德情操。小学体育教师,既是塑造学生形体美的“工程师”,更是塑造学生心灵美的“工程师”。体育活动项目在“育体”的同时,应更侧重于“育心”,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质上有所加强,在智力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德育上有一个良好的培养。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公平正义、积极进取、热爱集体、团结奋进、勇于承担、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等良好的道德情操。唯有在体育活动中提升自我,才能真正提高学校体育的效率和质量。

二、在体育教学方法中贯穿“以人为本”

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注重多引导、交流和鼓励,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感悟力和克服苦难的能力。

第一,要多引导,少教条,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是成长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尽量避免一手安排好一切,命令学生执行的教学模式,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既动眼睛、动身体,更动脑袋。

第二,要多感受,少命令,丰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知觉。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多是通过严格规范的训练达到育体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多感受学生的内在心理,充分利用体育课多样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正能量的情感体验。上课时,用平和的语气与学生训话,营造自由向上的课堂气氛;活动中,时刻注意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加特长展示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课堂结束时,可用些轻松优美的音乐带学生做些放松舒展的舞蹈或健身操,缓解一节课的紧张,并让学生形成用鞠躬礼和老师说再见的习惯。学生感受到的美好情感,将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这将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的健康的成长。

第三,要多交流鼓励,少训斥打击,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体育教师要善于把握活动项目的难易程度,适当创设困难情境促使学生提高自我,还要重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出困难,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在遇到较为顽皮的学生时,教师尤其要多与学生分析交流,如跳跃课上,在学生做跳跃活动的游戏中,遇到调皮跟大家跳法不一致的学生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和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什么情况下采用双脚跳好,什么情况下采用单脚跳好,即告诉学生每种动作的优缺点和实际应用方法。这样便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对每种动作都做尝试后自主地选择正确的方法。

三、在体育教学目的中体现“以人为本”

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主体人格。现代的教育理念重视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更要以人为本,以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为教学重点目的,培养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是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教师可将国家的荣誉、民族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初步懂得体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树立民族意识,明白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自觉学好体育,报效祖国。体育教师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教学不仅是在课堂上,更要与时俱进地拓展到课堂外的活动中,如经常带学生参观体育赛事,看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地拼搏,聆听国歌奏响、体验五星红旗飘扬在领奖台上空的自豪感,这将直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是体育活动的设计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友爱精神。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可有意识地多组织集体项目,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精神。教师要善于组织团队项目。

三是体育竞赛要注重培养学生严守纪律的意识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遵守规则是体育比赛的前提,公平竞争是体育竞赛贯穿始终的精神。要善于利用体育活动赛事即时教育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比赛,要严守纪律,勇于挑战,不断进取,公平竞争,以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精神超越自我,使学生自觉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纪律是学习的保证,要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学会战胜困难,做一个道德高尚、光明磊落的人。

总之,“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要肩负起体育教育的重任,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中贯彻人本主义理念,育体的同时更要育智和育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新时代的社会公民。

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篇4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时期内已从精英教育跨越发展成为大众教育。在此阶段, 稳定大众化教育规模, 提升大众化教育质量,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教育管理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课题。近年来,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教学管理进行了许多探索和改革, 如学分制、教学水平评估制度等, 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 教学管理理念需要改变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以“管”为主的工作理念以及教学管理人员以“管理者”的姿态进行教学管理, 使得管理成了控制、支配和权威的象征, 管理者被理解成“命令者”, 好于发号施令, 处于主动和控制的地位, 被管理者则被单纯地理解为“服从者”, 处于从属、被动和接受的地位。这种机械性的管理方式的出发点是约束人, 以惩罚为机制的, 缺失对师生需要的理解,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种冰冷的机制中被丢失, 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效率。

(二) 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文件不够健全和完善, 岗位职责不够明确, 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时考虑不全面, 在实施过程中搀杂了一些人为因素, 规章制度没有起到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的地方。

(三) 教学管理行政化现象严重

教师主体地位未能得以落实, 参与教学管理的机会少, 民主氛围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制定了一些教学管理制度, 但从总体来看, 这些评价的内容、标准乃至整个体系还缺乏完整性、科学性。仅以知识传授为衡量尺度的教学评价观, 只注重教师课堂传授知识的多寡和深浅, 以此为衡量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尺度。

(四) 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教育知识、管理经验及职称、学历等方面。首先, 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未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缺乏主动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其次, 教学管理人员具有的教学管理知识相对欠缺, 致使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教学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另外, 教学管理人员更换较为频繁, 致使新的教学管理人员上岗后, 管理经验较少, 成为制约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学历结构偏低、人员数量不足, 教学管理人员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理论水平偏低、管理理念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新模式

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高校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时, 要确立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 以为师生的发展服务为办学宗旨, 切实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 将帮助人才愉快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度重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 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教师是高校的主体, 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关键力量。高校教学管理是指教学管理人员依据教育教学的自身规律, 按照高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运用各种管理手段, 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整个过程。因此, 高校教学管理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管理, 其被管理客体是教学活动, 这一点也是我们所公认的, 而事实上教学管理中被管理的主体———教师, 却往往被管理者所忽略。在正常高校教学管理中, 管理者往往在重点抓教学活动改革, 忽视了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 即教师之间的沟通。高校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调动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 从而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创新奠定基础, 并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以教师为本, 就是要从各方面关心教师的生活, 尽可能地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 关心他们自身的业务发展, 为他们提供参加学习的机会, 满足教师对工作环境的需要, 尽量满足教师对工作岗位的需要, 满足教师的自我展示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1. 高校人本教学管理的立足点是以学生为本。

要处处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看作教学管理的主体, 树立“学生需要我服务, 学生困难我帮助, 学生满意我努力”的工作意识, 坚持“三个一切”, 即“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 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框架。高校人本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科学完善的“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这既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又可以对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和监控。要通过建立完善优质服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机构、制订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和监控支持服务体系等措施, 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充实的保障, 既要保证教师舒适地工作, 学生安心学习, 又能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切实搞好高校教学管理, 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2. 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其根本任务是提高教学质

量, 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 也就是说最终作用受众是学生, 目的是通过管理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常所说的“以学生为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把学生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围绕育人目标,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 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 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 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 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

3. 高校人本教学管理能够实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严格教学计划管理。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5

把握双语教学活动中的“以幼儿为本”

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 张文娟 邮政编码255100

新《纲要》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幼儿为本”,这是将《规程》中“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充分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人格、保障幼儿的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儿童观,必将指导着幼儿双语教育的实施,也是我们开展双语活动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准则。在幼儿的双语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思想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把握幼儿的全面发展

新《纲要》的一个思想是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它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由“只见教材不见幼儿”的桎梏下摆脱出来,走向了关注幼儿价值的实现上来,体现了对幼儿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对幼儿进行双语教学,不只是教幼儿认识几个单词,学几句课堂用语或学一些与英语口语有关的知识性的东西,也不仅仅是会唱几首英语歌或表演几个舞蹈就了事,而是从服务于幼儿教育的总目标、从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对幼儿进行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为培养一个“全球人”和“国际人”打基础。可以说,对于生活在国内的大多数儿童而言,双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激发并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其次才是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敏感性及初步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如果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灌输,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目标是教学的起点,是选择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把握教材,设计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的思想。具体来说包括:(1)语言发展目标:培养幼儿具有强烈的双语学习兴趣,并且能够积极运用双语进行交际。能掌握日常双语基本词汇和交际用语,养成听说双语的习惯,具有运用双语进行日常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初步具有感受双语语言美的能力。(2)认知发展目标:通过两种语言的学习,认识周围世界,开阔幼儿视野,发展多种智能。能比较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初步形成汉、英两种语言概念。培养双语敏感性,初步感受两种语言文化特点,逐步形成多元、开放的思维态度。(3)社会性发展目标:通过双语教育形成活泼、开朗、大方、自信的良好个性。培养双语口头交际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运用多种感官学习两种语言,开发大脑潜能。这样,关注幼儿自身的发展,关注课程内在价值的实现,也是对新《纲要》思想的正确领悟。

二、活动模式的选择:把握幼儿的个性特点

我国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曾指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教育不是既定划一个的笔墨,用划一的教材和方法,把受教者加工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尊重受教者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以对于他们各自说来最恰当的方式,把他们成全为合于他们天性而又富于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人”。这与新《纲要》的理念不谋而合。 “以幼儿为本”,意味着教师必须依照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幼儿的认识规律来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模式。 “以幼儿为本”,并不是让每个幼儿,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评价用一种标准来衡量的“加工厂”般的幼儿生产模式不符合幼儿实际,且压抑了幼儿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以幼儿为本”,意味着教师尊重每一个幼儿做人的尊严和价值。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幼儿的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幼儿的认可。如何实现双语教学模式的个性化?根据语言习得理论的观点,语言的学习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的,由听各种语言刺激到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回答,是由“内隐”学习向“外部”表述转化的过程,幼儿对语言的掌握取决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对于我国大部分幼儿来说,学习英语不具备耳濡目染的良好语言环境,提供多种活动材料和活动场地,创设与幼儿的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相当的讲述情景、表演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等,运用“情景”激发幼儿参与和学习英语活动的积极性是极其必要的。这样让孩子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去听、去说、去理解、去运用,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和讲解、示范、演示等多种手段交互使用,各项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把英语教学融入到幼儿园整体教育领域中去,提高了课程的实效性。当然,这离不开师幼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因为师幼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关注与欣赏,意味着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融。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把自己当作其中一员,幼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才能谈得上创新、主体性的发展,幼儿会因此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体现活动模式的个性化特点,我们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与需求。比如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通过听听、说说、玩玩、唱唱等活动,为幼儿创设有趣的双语活动环境。让幼儿初步掌握两种语言的正确发音,初步感受文字符号,培养听说兴趣。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通过设计活动,培养“听、说”能力,激发幼儿运用双语进行交际的兴趣,提高幼儿灵活运用双语的能力。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以听说为主,阅读为辅,发展英语“听、说、读”三种能力,发展幼儿两种语言的思维、表达和交际能力,提高幼儿感受双语文学作品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也是活动模式个性化的体现。

三、活动开展的过程:把握幼儿的参与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幼儿,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与幼儿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新《纲要》下的双语教学活动以幼儿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关注的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幼儿的参与情况,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参与,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关键的.是调动幼儿的思维参与状态,引发幼儿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看看幼儿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幼儿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等方面,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考虑,而不能在表面上做文章。从这一点上讲,表现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幼儿多少思维的火花的活动不是好活动。此时,教师的角色发生着转变,他从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幼儿发展的创设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变了。

四、活动效果的反思:把握评价的多元化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6

1.树立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需要一个方向或导向,那么为了新课改的需要,我们引入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把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作为教学管理各方面的主导地位,是对变革来说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学校应该摒弃以前旧的观念,凡事都墨守陈规是不对的,应该吧老师和学生的被动地位转化过来,化被动为主动。多对教师的教学环境,心理因素进行关心,这样才能有效落实老师为主体的观念。对于学生,学校应该提高学习条件,提高老师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才是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本。只有同时做到,以学生和老师为本,学校的教育才更人性化,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的教育才会更长远的发展。

2.现行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现行管理模式古板不变

在现行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当中,学校都或多或少制定出一套套的制度和规则,让教师和学生去遵循和实施。那么管理人员就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相应的老师和学生也就要严格照办,不敢违反。这样一来,老师在上课时自我的一些个性和特色就难以实施,以至于一些好的创新式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所以使得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小学教育中教学成绩的评断由学校的领导阶层来进行判定。这样一来,教师为了自己表现更优异,就必须符合领导的口味,那么教师就会采取填鸭式教育。那么教师自己教学特色难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被发现和发挥,小学教育成果自然得不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冒险尝试自己的特色教学,万一失败会被批评,成功也不会有奖励,所以老师的教学会选择僵化的教学,这样一来,小学教育将得不到进步。

2.2只根据成绩好坏判定学生优劣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从小学学习任务就开始就越来重。所以社会上也开始了减负的呼声,但是在教育变革的压力下,不是减压,反而小学生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小学生现在都面临着竞争尤为激烈的升学压力,为了能考上好的中学,小学生们整天都在努力的奋战学习。所以小学生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都是填鸭式的接受一切,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的效果也不明显。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降低,教师的教学的创造性。学生都必须遵循老师学校既定的规定和学习内容,使学生没有了个性发展,一旦不合要求,就会被制止,不允许有违规,一旦违规,会受到惩罚。在只看成绩的时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整天都会一直强调成绩很重要。如果有些学生有艺术,歌曲或其他方面的优势,也会在成绩的驱动下被埋没。小学时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可能会形成一生的学习习惯。所以只看成绩,压制了洽谈方面,以后学生的发展会受限。每个人都只会成绩,其他什么方面都没有创新能力了。而且如果强制的学生学习,整天在书海题海作业中,会让学生产生烦躁感,对以后极为不好。所以一人为本就变得更加重要,应该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结合管理者,开展小学教育工作,那么小学教育才会发展的长久。

3.以人为本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开展的措施

3.1改变管理层的思想

对于传统的管理层,他们都是以学校的传统规则制度为主导,应该转变管理层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管理层应该从教室和学生的角度,观察他们的特殊的特点,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有效的以人为本的制度。管理层首先应该参与到课程教育中来,偶尔的兼职老师的课,体会一下实际的课堂实质怎样的。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同时也有助于让管理层和老师有种平等的感觉,消除长期以来上下级的距离感,使得真的融入一起。其次就是管理层在设定规定时时时刻刻站在教室的角度去考虑,了解教室真实的需求,让教师有归属感。还有就是要尊重老师,激励老师,让教师调整自己,与学校的同步发展。

3.2小学教育管理中必须设定以人为本的制度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这时在制度中做以规定,教师学生管理者才会重视这个的重要性。学校应该从以前的严格条条框框,,改革成教师可以出去到别的学校学习。制定制度老师可以有自己的创新教育,如果有成果,就要积极及时的进行奖励,设定具体的激励体制,让老师可以有动力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也不是一味的按成绩评定学生的好坏,如果学生有其他特点,可以制定制度,符合要求并做的很好,也是可以给予相应的鼓励。对于教师,可以实行岗位责任制,实施岗位津贴,对老师的劳动多劳多得,只要是工作业绩好久奖励,竞争上岗,从而创造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些都应该以学生和老师为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去指定制度,让教师学生看到努力的希望。

3.3多关心教师和学生的情感

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尽量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工作强度,工作情感。这样才能给教师一种宽松的,充满工作动力,又有领导同事关心的工作氛围。对于企业,关心员工会使员工对企业有家的感觉。同时使得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有一种家的感觉。让教师对工作充满了动力,让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同事之间互帮互助,对学生教学更加认真负责。从而教师会很开心的投入工作之中,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了良好的激励体制,有了关怀,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从而学生也会有好的影响。同时,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挥,不强制,这样说不定能发挥中他们的特色,在别的方面有一番造诣。

4.结语

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有很多问题,现在可以解决的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以人为本。对于这种情况,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老师的需求,激励老师创新教学模式,关爱老师,让老师有归属感。对于学生,应该关爱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能遏制。只有真真切切的去实施以人为本方法,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朝好的方向发展。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7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具体的阐述。

第一, 在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之前, 首先必须对人的概念进行科学的理解。在哲学上, “人”主要跟两个东西相对应, 一个是物, 一个就是神。人就是对于物跟神而独立存在的。所以, 通常所说的以人为本主要是对应于以物为本和以神为本而提出的。其实, 在西方古代, 有神本思想, 后来演变成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主要是主张反对神性, 强调人性, 强调人权, 而反对神权, 将人的价值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国, 所强调的人本思想主要是指相对于物本思想而言的, 强调人要重于物, 人要贵于物, 即:世界万物, 人为贵。在我国的《论语》等古代思想中, 有这样的记载:马棚失火, 孔子首先问的是伤人了吗, 而不问马受伤了吗。这就表明在我国古代, 人要比马重要得多。而在现在,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 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 都强调人本思想, 其具体是相对于物本思想所提出的。

第二, 我们再来谈谈“本”的内涵。在哲学上, 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事务的根本, 一个是世界的本源。现在所提的以人为本的本主要是根本的本, 其主要是跟“末”相对应的。因此, 从哲学意义上讲, 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哲学中所常讲的本体论。但是这并不是回答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人、神、物, 到底是谁产生谁, 哪一个是第一性的, 哪一个是第二性的。其主要回答了哪一个最重要, 哪一个是根本的问题。以人为本所表明的就是人相对于神和物来说, 人是根本, 是最为重要的, 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所以, 在我国教育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和“学校教育, 学生为本”等, 都表明了人之教育之根本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在高校教育中,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指“一切以人为先, 一切为人”为教育目标, 强调对人的尊重、依靠和解放, 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体现了社会的真正进步。以人为本也代表了先进文化思想的前进方向。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 面对的是全体教师和学生更应该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首先要做到“目中有人”, 正因为关键在于学会尊重人, 把评价的价值尺度从“物”转向“人”, 做到“先人后物”。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 要尊重教师的劳动付出, 要以身作则, 做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真心真诚地关心每位学生,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更有前景的学习空间。在日常事务中, 要处理好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的关系, 发扬教师在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 尊重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改革;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实现管、教、学的有机统一, 调动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情感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起更大的作用。

三、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 优点在于在实行教学管理做到统一、规范, 强调必须按照现行的行政法规、程序流程开展工作, 行政型的教学管理模式曾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管理体制与教学功利化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影响, 人们习惯将功利主义作为一种评判标准。因此在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用功利性的眼光来评价高等教育的作用, 因此人们开始忽略高等教育应该是孕育人才的地方, 而不应成为功利机制的场所, 也因此现代高等教育正在失去它原有的培养人才的作用, 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伤痛之处。把学生的成绩和所获得的奖项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一种非人性的教育管理体现, 而看中老师的科研成果, 却忽略了其本身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贡献也是一种管理缺失,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草草了事, 完成任务, 不追求自己本来追求的东西, 那么教育这个机制就会越来越失去它的本身的机能, 而沦为一种机械化的发展。

2. 管理人员能力的欠缺与观念的落后。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 是非常注重效率与理性度的, 但是正因为这种公式化的理念往往忽视被管理者的个性发展, 而时代在进步, 如果被管理者自身没有一种发展, 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理论, 缺乏专业性导致能力不足, 那么就只会被陈旧的管理理念束缚, 与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协调, 那么所面临的只能是被淘汰, 因此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与全面发展性在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只有不断地改变与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才可以积极调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适应时代的人才。

3. 传统的规章制度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

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大多是解放后学习的前苏联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专才模式,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强调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制度化、规范化。并且在现实生活中, 部分行政人员还将许多不适宜的制度与教条的管理工作硬性制度化, 因此使整个流程过于固定, 缺乏弹性, 学生完全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位置上, 根本谈不上个性化发展。所以这种苏联式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消极的、缺乏弹性工作的模式, 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设计出来的, 根本没有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看待教师与学生的需求, 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也将会使管理者出现管理职业倦怠这一现象,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发展。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路径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 强调以学生为本, 必须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然而, 在保障以学生为本之前, 首先得实现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在高校教学中, 教学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 而学生是高校教学的主体, 在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育人为目的。在知识传授中不能局限于灌输, 不能局限于传道、解惑, 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必须认识和实施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了解学生的需求、情感、意识以及现实生活, 认识到他们的独立性。因此,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必须充分利用教师们的聪明才智,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型、创造型学生。总之, 以教师为本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途径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再者, 在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中, 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当然, 制度管理有着其自身的不足, 可是它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 是高校教学管理质量提升的前提和优势。因此, 我们并不应该在强调人的管理性的同时, 而去彻底的抨击制度的管理, 我们注重的人本管理, 并不代表要忽略制度管理, 更不是通过人本管理思想去替代那些科学的规范的制度管理思想, 而是将人本管理跟制度管理进行结合, 实现它们之间的互补。因此, 人本管理是制度管理的一种升华, 是制度管理的发展, 是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

最后, 在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中, 并不是一味地采取极端的制度管理, 而是采取一种比较刚性的管理制度来促进学校师生的发展, 在制度管理中, 必须遵循人的行为规律和人的心理活动, 必须对人进行精神分析,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就是要顺应人的行为规律, 将人的心理和人的行为进行有机的结合, 实现制度管理跟人为管理的有效结合。并且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 应视一些具体的情况而进行相应的侧重, 从而极大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 必须从社会本位价值观中走出来, 实现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平衡, 并将学生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本身就是协调和稳定教学秩序, 而“以人为本”就是高校教学中根本的指导思想, 学生和教师是学校发展与生存的基础, 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阐述“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在现代高教管理中的重要性, 提出高校教学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为了给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一个相对融洽、宽松的学术氛围。而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就是把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是推动高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 制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显得十分必要, 建立正确的管理机制与理念是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教学保障,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成为最终目的。

摘要:高校教学管理应该从社会本位价值观中走出来, 实现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平衡, 并将学生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本身就是协调和稳定教学秩序, 而“以人为本”就是高校教学中根本的指导思想, 学生和教师是学校发展与生存的基础, 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阐述“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在现代高教管理中的重要性, 提出高校教学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为了给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一个相对融洽、宽松的学术氛围。而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就是把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是推动高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 制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显得十分必要, 建立正确的管理机制与理念是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教学保障,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成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何雪华, 傅红艳.试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6) .

[2]于素芳.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必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3) .

[3]刘爱存,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 2011, (13) .

[4]刘广泉.在高校的管理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J].教育观察, 2011, (8) .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8

一、融洽师生间的情感, 形成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 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中。这与中国的“亲其师, 信其道”的观点不谋而合, 可见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及良好的师生情感, 形成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 真实或真诚 (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 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 。 (2) 尊重、关注和接纳 (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 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 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 。 (3) 移情性理解 (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 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地应用这些要素。

我总是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常常回忆起我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发现实际上现在学生犯的错误、做的一些疯狂的事、正在经历的喜悦与苦闷, 等等, 我以前同样经历过, 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有了这个认知, 在开导学生、处理问题时, 我就能从学生的心理和处境出发, 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尽量用他们的说话方式与他们交谈, 让学生感到我是理解他们的。

这么多年来, 我都备有一本笔记本, 上面记着每个学生的生日, 提醒自己别忘了在那天给学生一个祝福或一张贺卡。如本学期我接手的初三 (五) 班, 第一天上课时给我的感觉是这个班的学生很冷漠、对人有一种防备心理, 当我给第一个过生日的同学送出礼物时, 我在学生们的眼中看到了惊讶, 同时也有激动, 随着一个个生日的过去, 我感觉到学生们对我不再防备, 取而等代之的是关心与真诚。如那天我要做课件, 就在班上说需要一些关于“流行组合”的VCD碟, 第二天就有很多同学主动拿来了, 有些还是平时被认为是不关心班级的学生。

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中,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是伙伴、朋友, 师生间其乐融融,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出学习的潜能。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经验学习

人本主义主张经验学习, 即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 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 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 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和语言环境,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一, 我重视每一节课的导入过程, 总是通过简笔画、挂图、讲故事、即兴表演、投影和录像等方式力创情境, 制造悬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讲授新课作铺垫。如当教apple, cup, book等时, 这些都是唾手可得的实物;当教动词jump时, 就跳一跳;但对于学习elephant (大象) 这种不便带到教室的事物时, 我就用简笔画、图片或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

第二, 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维持兴趣的主要途径。我坚持让学生开展值日生报告、对话表演、编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提供大量的口头实践的机会。

第三, 坚持小组竞赛。可把全班分为几个大组, 每个大组又分为2或3个四人小组, 这样, 全班每个学生都被组织起来。可根据活动的需要, 或大组、或小组地进行各种比赛, 如对话表演、话剧、知识竞赛等, 让学生从学习竞赛中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从而增强学习动机。同时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提高竞争意识, 更好地维持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由学生因内在的愿望而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学习事件的意义, 促进经验学习, 才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提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以适应学习社会化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会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新单词时, 我常让学生们先几个人讨论预习, 然后请同学拼读, 最后请学生当小老师教全班读;在教课文时, 总是先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找出答案, 同时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及疑难进行提问, 并请其他学生来解答, 老师起提示、帮助的作用;对一些语法、难点, 我尽量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进行对比, 启发他们经过观察后自行归纳出特点。

比起教学结果来, 我更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比他们所获得的有限的知识更重要, 学会学习才是他们终身受用的财富, 才能让他们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厚待学困生, 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 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 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 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学习困难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过去的种种原因使其安全需要和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 对学习丧失了自信, 成为这些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对于这部分学生, 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态度, 让他们发现自己在学习上也有“行”的时候。每节课我都有设计一些分层的问题和练习,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在小组评比时, 给不同等级的分数, 层次越低的学生分数越高, 以激励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每一次测验后, 发现他们有进步, 就及时给予一些口头上或物质上的鼓励。平时常主动找学困生聊天, 了解他们的想法, 不断鼓励他们;在他们出现问题或犯错误时, 不讽刺挖苦, 尽量不公开点名批评, 而是耐心教育,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满足其自尊的需要。

五、融德育、心育于教育教学之中

现行的英语教材的特点是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中心话题, 结合每个话题, 我让学生归纳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对他们进行文明礼貌、爱家爱国的教育。我认为心理问题才是阻碍学生学习提高的根源, 因此我在课堂上较为注意观察学生的举动, 由其注意那些对学习患得患失的学生, 发现问题就及时找他们谈话给他们打气, 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念。

综上所述,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以人为本”理念, 必须突出情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形成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 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这样, 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摘要:融洽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厚待学困生, 满足自尊需要;融德育、心育于教育教学之中等五个方面是本文作者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以人为本”理念的一些做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以人为本,英语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01.

[2]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王健敏.教育心理学, 2002.

[3]林崇德.教育与发展.2002.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9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

1.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被提出, 儒家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起始教育理念, 在儒家的思想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孔子思想中的精华是“仁”的提出, “仁”这一学说是以“人”为本, 研究人的一项学问, “仁”的基本体现是“爱人”, 即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爱, 都和自己一样有思想和追求, 这就表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孟子的重要观点“性善论”就是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种天生的善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孟子还从理论上回答了人为什么要学会爱人, 以及什么是人的价值?就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 这是在孟子提出的理论中重点说明的。孟子作为“性善论”的提出者, 在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个体, 只要将其潜能尽情地发挥出来, 那就可以成为一个具有仁、义、智、礼的理想的人。

2.现代社会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理论。

现代西方的教育中“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种思潮, 它和人本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演变成以学生为主体, 发展学生的自我能力和价值为教育的目标, 自从20世纪以来,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已经被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不断地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新的人本思想, 解释了人们对于人本思想的一些误解, 使某些有利于指导教学的思想应用在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 它主要是体现了尊重人的性格和思想的教育。

3.马克斯主义中的人本思想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的发展是社会的发展动力, 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所以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教育必须要有促进人发展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毛泽东同志一直主张发展个性、解放个性, 积极推动教学的不断发展, 而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国情, 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性、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青年, 应尽情地将自己的个性得到发挥, 而江泽民同志则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胡锦涛同志就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来, 坚持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思想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不断出现, 日益更新。目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不断地推行中, 科技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 社会发展变化对于人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要求不断增加,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不断成熟和学习如何接触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形成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方面的指导。

2.思想政治课中的科学性和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中提出了思想政治课应该作为初中生思想教育发展的一门基础性必修课程, 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方面的教育课程, 为了考试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应主要发挥它的德育教育作用, 和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中的教育相结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制, 所以只有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入到思想政治课程中, 才能更好地焕发其活力。思想政治是一门建设性的学科, 初中生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 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把课堂的教学内容与课外的活动结合起来, 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注重养成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要善于将学生易理解的事例和学习方法相结合, 塑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之在学习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榜样的指引下, 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向学生慢慢地传授, 润物无声。

3.思想政治课改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教育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 逐渐实现了教育的变革, 基础的教育课程在改革中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为了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势在必行。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是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 也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的规范, 可以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逐渐转化到社会实践之中, 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的教育可以使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在古代就在儒家思想中得以体现, 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体现在尊重人的性格和思想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倡导促进人的发展, 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爱国思想。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倩.中学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敖丽娜.思想品德课游戏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10

一、“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践问题

(一)受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滞碍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滞碍。这主要是表现在“教师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一方面。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仍然是唱“独角戏”,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中认为学生会完全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课堂教学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接受程度呈现正比例的关系,这一主观意识其实是错误的,其中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教师在没有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就设计出了自己的教学内容,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二)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

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学生接受的都是“单方面”的素质教育,所谓的单方面指的就是遵循“教师—学生”的单一流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截然分开的。教师往往会以考试标尺评价自己教学行为,学生也会以成绩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考试基于此而成为了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催化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就会形成相对于单一的为学习而学习的僵化思维,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进入中职学校后,素质教育理念的缺失就会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大障碍。

(三)中职教育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就目前的中职教育社会影响而言,中职教育往往不为家长所认可,家长们基于传统思想会认为中职学校劣于普通学校,在中职学校求学没有前途,诸多的错误思想意识会大大影响中职学校的招生,为解决生源紧张的问题,中职学校就会采取降低门槛、提前招生的策略,这就会出现不计生源质量而只是注重生源数量的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于此严重阻碍了中职语文的教学改革,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无法落实。

二、提高“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对策

(一)构建起适合“以人为本”理念渗透的教学环境

一是强化教师对学情的认知。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因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问题的存在,才会使得教师不能够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每一位学生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在内容设计的时候有所依据。

二是落实“学生主体”的要求。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积极落实“学生主体”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自己的平等交流的对象,而不是将自己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会使得中职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求得真知。

(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主要是表现在教学目标这一层面。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从而使其可以通过考试升入高一级学府,但是中职语文教学则不同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实践的能力,培养语文创新精神,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其基本技能,更要从中职语文教学的长远的目标着手,努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因为中职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准”职业人,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使得学生产生极强的发展后劲,坚定自己从事自己未来职业的决心与毅力,并反作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从而就会在自己语文学习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结语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11

关键词:以人为本任务型教学

当21世纪呼唤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时,我们的教育应当如何关注人的需要并关注人的发展呢?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完全符合这一教育思想的要求,得到了全国教育家和一线教师的认可。

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全面依靠学生,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作为高中的英语教师我们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我们从不敢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体会。相反我们经常把我们教师理解好的知识体系直接呈现给学生。直接送到学生的胃里,不给他们去咀嚼的机会,甚至消化的时间都想省掉。这样导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很少去备学生,只是一味的在考虑教师讲起来怎么样能够顺畅,怎么能灌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课堂只能一言堂,甚至偶尔学生站起来答问题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经常在上完一节课之后觉得很疲惫,很无聊,缺失感很强。学生反应不是很活跃,只是偶尔点头或是摇头。他们哪是鲜活的生命体呀?简直就是输入好程序的机器人。(其实我们教师已经潜意识里把他们当成机器人对待了。)最让我头疼的是有的类型题讲了很多遍他们还是不会,对此我很是困惑。于是我结合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我读了由龚亚夫和罗少茜所著的《任务型语言教学》这本书和郭思乐教授所著的《教育走向生本》之后,我从二者之间领悟到了二者对英语课堂教学观点的共同之处。二者都是重视课前任务的布置,也就是生本教学中的前执行任务的布置。同时二者也注重课上任务的完成,可能是个别同学完成,但更多的情况下是合作完成的。二者都提倡调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学中思考、探讨,并享受着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一线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理解有些偏颇。他们简单地认为一堂热热闹闹的英语课就升本了。这是错误的。

首先,生本教学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具有活动性。有些教师在出公开课的时候,一个游戏接着一个游戏,我们会发现学生们的兴奋度很高,一堂课很是热闹,听课教师也感觉很好。因为这节课从表面上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过后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是收效甚微。因为人如果处于极度兴奋当中,他的思考和感悟能力也会下降。提到这一点我就想起了我们学校教学校长在给我们作报告的时候讲了这样的话;“升本的课堂并不一定是有声的问答式教学,有的时候无声的思考那也是师生之间碰撞出来的火花。”

其次,生本课堂并不是完全的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育理念能够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就证明还是有它的价值所在。我们的一线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比如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课程的类型等诸多因素我们都要考虑进去。我们不要盲目的跟风,比如说大家都升本教学了,那我也要生本教学。这样就会让我们一不小心走入误区,会适得其反。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去改革、创新。

在英语教学中我所遇到的困惑,可能其他英语教师也有同感。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遇到这些问题呢?为什么又长期得不到解决呢?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大部分教师固守陈规,不能深入的学习教学理论。我们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理论不重要,教学实践最重要。而且教学理论经常都是很晦涩难懂,读起来很乏味。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但是现在我体会到的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品读,在读的过程中同我们的教学实践相碰撞,不断地产生一个又一个教学灵感。会促进我们的教学实践。同时我们也会把某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现象归到教学理论中去。更有助于我们成为科研型的一线教师,而不仅仅是个教书匠。在生本教学中,我们身边没有那么多的教学实例可供我们去观摩,况且即使有教学实践课让我们去观摩,我们如果不领悟生本教学理念的真谛,去生搬硬套,那情况会更糟。所以我建议我们应该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产生教学智慧。

其次,教师不能更新教育观念。我们有些教师的思想很懒惰,总喜欢一成不变。可能这也是当前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因为高中英语教师有着高考的压力。所以高考成了指挥棒,指哪打哪。这也是对的。其实我们要改变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方法。但是教师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可能改变。只能是在公开课上会偶尔的演示一下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因为平时学生们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所以会给人一种假象。前一段时间我们英语组的老师观看了升本教学实践课的录像。我们都很困惑,也很不解。因为我们看出来的是很牵强的一节所谓的生本课堂。老师事先已经布置好需回答的问题,这是可以的,但他把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安排好了。因为有的同学在偷笑,课堂上根本就没有生成性的东西。也没有合作学习所产生的成果。这是对生本教学理念的一种错误理解的产物。同时也是教师惰性的一种体现,因为他并没有深入研究生本教学的真正含义。

其实我上面所描述的现象是广泛存在。它就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也许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发现。为了真正的做到素质教育,为了不再浪费我们所教的那些孩子的时间,为了能够让孩子们真正的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们教师应该进行一下自我反思。寻找到一种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体会、感悟并生成一些新的东西。并且能够轻松应对高考。说到这我们得重新回到生本教学理念,应为它把这些问题很好的解决了。

升本的教育思想的特点是:

一、以学生为主体

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老师讲授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二、以学习为基调

生本教学的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3)课后的刨根问底。

生本教学中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不仅重视学习内容更强调学习方法。在这里我个人认为课前的学习准备非常重要。否则其他两个过程不可能实现。尤其我们高中学习内容很多,课堂上课容量很大,如果把思考的过程放在课上会耽误时间。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布置好前执行作业,让组长带领组员课下讨论,课上呈现研究成果。我们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起的作用更大了,更能够彰显出我们教师的水平。我们教师的讲解部分要减少,评价部分要加强。

数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12

物理光学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不但是后续课程, 如“光纤光学”、“光信息处理”、“激光技术”、“光纤通讯技术”的基础, 而且是今后从事科研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内容[1,2]。早几年前, 在物理光学教学中的基本思想是:多、深、全。多, 强调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 并尽可能传达多的信息量给学生, 这势必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被动接受, 不能发挥其主动思维的作用, 从而失去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深, 追求理论公式推导的逻辑性、严谨性, 以达到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物理光学是以光的电磁场理论为基础, 研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理论知识抽象枯燥, 在公式的推导中需要学生有扎实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增加了课程学习的难度, 影响教学效果;全, 要求课堂教学尽可能覆盖教材上的内容, 这样, 模糊了课程的重点内容的突出, 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 在物理光学教学中,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提出了从以下四点进行教学改革, 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作用, 把开发智力, 启迪思维, 培养创造力放在首位”。为此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上, 以讲故事的形式, 向学生介绍光学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事件、相关科学家的生平、现代光学发展的前景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采用以问题带动教学的方法, 启发学生思维, 引出要讲解的理论知识, 再反过来用讲解的理论知识解释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光学薄膜时, 让同学们互相观察对方的眼镜片, 会问大家为什么眼镜片会呈现紫红色呢?在讲解多光束干涉时, 会问大家, 为什么干涉滤光片会从白光中滤出单色光呢?为什么F-P干涉仪的干涉条纹与双光束干涉条纹相比会那么锐而亮呢?等等。可以先把结论告诉大家, 例如告诉大家眼镜片呈现紫红色, 是因为在眼镜片上镀了增透膜, 以提高眼镜片的成像质量, 并可以防止有些波段的光 (如紫外光, X射线) 伤害眼睛;F-P干涉仪的干涉条纹锐而亮, 是因为光在F-P腔中发生了多次反射和透射, 发生了多光束干涉的原因。然后用讲解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为了加深和巩固知识, 再次以典型的事例或例题形式讲解。

三、适当淡化抽象的理论推导过程

物理光学具有知识点繁、公式多、理论深等特点。对每个物理公式进行完整的推导, 这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讲得累, 学生听着也很费劲, 影响教学效果, 为此, 采取淡化理论公式推导过程的理念, 但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知识点衔接上的逻辑性, 不会使学生感到突兀, 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应讲清公式和基本定理的来弄去脉, 讲清公示的物理意义, 经适当的训练, 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它。例如, 由光的电磁场理论推导出的晶体光学的基本方程, 它描述了晶体中传播的单色平面光波的基本结构;菲涅耳方程是晶体基本方程的推导, 它描述了在晶体中传播的光, 波法线方向k与相应折射率n和晶体参数—介电当量ε之间的关系, 将菲涅耳方程具体应用于单轴和双轴晶体, 推导出波法线k方向上的折射率计算公式;另外从晶体的折射率椭球方程出发研究单轴晶体、双轴晶体光波波法方向k与折射率n以及电感应强度D之间的关系;光在晶体中传播的几何法描述中, 应用到的折射率曲面方程和射线曲面方程也是由菲涅耳方程的推导。

这些公式是学生理解光在晶体中传播特性的基础, 也是制作和应用光学器件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不可删减, 但在课堂上要系统地推导出这些公式, 没有5、6个学时是下不来的, 所以对这部分内容采取只推演晶体光学的基本方程和折射率椭球方程, 其他公式讲清公式和所用理论的来弄去脉, 公式所描述的物理意义, 突出教学重点, 然后通过讲解例题或工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物理含义, 从而也训练了学生灵活使用这些公式的能力。

四、调整教学内容, 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全国高等学校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部级重点规划教材。“物理光学”部分共6章。第1—3章介绍光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的规律、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 第4—5章介绍光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第6章介绍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该教材内容完整, 涉及面广, 逻辑性强。依以往的教学理念, 希望50学时的课堂教学, 覆盖教材中涉及的内容, 给学生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这势必会模糊了教学内容重点的突出, 而本门课程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没有时间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加强, 针对这种现象,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例如, 在“光的衍射”这一章中删除了傅里叶光学和全息光学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在后续专业课“光信息处理”中会涉及到;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这一章由必讲改为机动, 以剩余课时情况而定;另外考虑到专业课“激光原理”, 在典型光波类型的介绍中, 对高斯光波讲解的内容压缩, 因为在“激光原理”中, 高斯光波结构应是其重点内容之一。另外对课堂例题进行了认真筛选, 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实用性为指导思想,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光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处理方法,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知识, 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本门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

培养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物理光学实验是整个物理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实验中增加了设计型实验, 例如, 讲授了晶体光学器件后, 有设计型实验供学生选做:在给定实验条件下, (1) 设计检验不同类型波片的实验, (2) 设计检验不同偏振态光源的实验等。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物理光学教学实施了以上四点的改革, 经过多年的实践, 从本门课程考察情况来看, 有一定的成效, 这增加了授课老师在物理光学上改革的信心, 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探索, 为培养综合素质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做不懈的努力。

摘要:“物理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是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光在介质中传播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物理光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通过教学实践, 证明有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物理光学,以人为本,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黄元申, 李柏承, 徐邦联, 张大伟, 倪争技, 等.物理光学本科教学体会[J].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14, 36 (3) :293-296.

上一篇:作文教学与写作过程下一篇:蒙特卡洛模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