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文化

2024-11-03

音乐艺术文化(共12篇)

音乐艺术文化 篇1

一、前言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地域音乐文化,促进德州区域音乐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提升德州城市品牌形象,我们对1950年至2013年德州区域文化及多元音乐文化演出场次及演出现状展开调查,并分析整理,目的是为了拯救、弘扬、发展以“德”为脉的德州区域音乐文化,让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多元音乐文化营养,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态势,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德州城市发展建设及人类共同的文明进步,提高城市音乐文化品位,让全社会尽享幸福德州。

二、关于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的了解、认同和重视程度

2009年3月中国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族音乐研究暨首届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筹备会”,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一些目前学界常见且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何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该领域有哪些研究课题”等。会议确定:“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提法很好,在中国传统的音乐研究中,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我们在此方面的基础研究理论甚少。

2011年11月以德州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岳月为代表的课题研究组的“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课题被德州市社科院批准立项研究。

2012年6月以后课题组先后发表了《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一——德州“运河船工号子”与〈伏尔加船夫曲〉比较研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二——德州木板大鼓与美国乡村音乐生存、发展比较研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三——德州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暨多元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等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充分论证了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在德州区域内的发生、发展及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探求区域音乐文化的特质,不是为了满足所谓区域音乐文化特性的一般化解释,而是希望能够追寻到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社会、人文相关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多元音乐文化的认同与表达,是多种音乐历史记忆与叙事,是多元音乐直观方法论的研究。

经调查,随着德州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同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及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乡土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民间音乐艺术品正濒临消亡,一些民间音乐艺术的创作主体正在边缘化、老龄化。民间音乐不能堂皇地登上大雅之堂,只能在街头巷尾互相传唱。与此同时,西方钢琴音乐、歌剧等,也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欣赏。但大部分人们认为应该与西方文化“接轨”,对西方音乐文化不能完全摒弃。

三、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演出场次及演出现状

首先看一勾勾的演出现状:

(一)解放后,德州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戏曲,1950年组织了第一个“一勾勾”剧团。

(二)1955 年该团代表临邑县参加了山东省业余戏曲汇演,演出剧目《东秦》。

(三)1956 年临邑县兴隆乡四音剧团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西秦》并获展览演出纪念奖。

(四)1957 年该团在济南市“振成舞台”演出,引起文化部及宣传部的重视。

(五)1959 年 10 月临邑县一勾勾专业剧团成立。演出剧目有《西秦》《梁山伯与祝英台》。

(六)1962年该团演出了大量新剧目,如《胡林抢亲》《王小赶脚》《拾玉镯》《三进士》《女驸马》等古装戏,现代戏《迎春花》《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前沿人家》《社长和女儿》等十几个大中小型剧目,其中《红梅》参加了省汇演,《巧遇》在潍坊演出15天,场场爆满。

(七)1971 年,临邑县成立京剧团。至此,临邑县“一勾勾”剧团被解散。

(八)80 年代末,临邑、禹城、齐河一带农村,仍有业余剧团演出。

(九)2001年秋天,被冷落了30年的“一勾勾”戏曲唱腔,在中央电视台来临邑采风活动组录制的《文化与生活》第七频道播出。

(十)2005 年 8 月至 2006 年 3 月,“一勾勾”剧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一)2006年5月,临邑县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成立,重新排演《王小赶脚》并多次演出。

(十二)2007年2月,参加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比赛,获银奖。

(十三)2008年在德州市春晚演出《逛济南》博得了观众的掌声。

(十四)2011年10月28日德州学院音乐系邀请一勾勾传承人邝书云、徐冬青、徐心贵三位老艺人举办地方戏曲讲座。2011年11月31日晚,一勾勾《王小赶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演出。

(十五)2011年11月16日,一勾勾《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等十六部现代剧目,在临邑文化广场演出,同时该县十五所中小学开设了一勾勾教授课程。

(十六)2012年8月18日临邑县戏剧家协会成立,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戏一勾勾。

(十七)2012年春节前夕临邑县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排演了《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在德州地方春晚上演出。

(十八)2012年12月23日在平原县十三个乡镇活跃着544个草根剧团,自编自演。

再看德州木板大鼓的演出现状:

(一)德州木板大鼓最早发源于鲁西北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清朝光绪年间形成木板大鼓雏形在各地演出。

(二)1956年木板大鼓第三代传人王长志在第一届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获一等奖。

(三)1957年木板大鼓第四代传人张振武在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获三等奖,并获山东省曲艺家称号。

(四)1964年长篇鼓词《林海雪原》演出,深受欢迎。

(五)1984年在地域曲艺调演中,木板大鼓《锄奸记》获演出二等奖。

(六)2008年4月19日,《德州日报》以一篇《不让绝活成绝唱》报道了夏津木板大鼓在黄河故道的表演现场,同时在电视台连续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七)2008年12月25日,德州夏津木板大鼓第五代传人张书坤在当地表演,观众掌声雷动,叫好声一片。

(八)2012年1月17日,在德州第一届网络春晚上,民间艺人魏凤珍演出《赞德州》大鼓说唱,深受欢迎。

(九)2012年2月29日,德州日报报道了德州鲁西北木板大鼓传承人70岁民间艺人张连功于茶余饭后走街串巷,骑着自行车转遍方圆几十里的乡村、集市,演唱木板大鼓,深受欢迎。

(十)2012年5月28日,在禹城梁家镇农家院里,鲁西北木板大鼓的传承人张连功演出《龙腾虎跃喜迎春》。

(十一)2012年9月11日,德州平原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大鼓协会,民间艺人延续传统艺术形式,“日出荷锄躬耕,日落吹拉弹唱”。

(十二)2013年7月6日,德州曲艺家协会、德州青少年宫联合在希森欢乐岛举行消夏曲艺晚会,表演了西河大鼓《将相和》。

最让人担忧的是德州运河船工号子:

运河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传承人武城县的梁永和已年过八旬,京杭大运河上洪亮的“闯滩号”如今早已不复存在,梁永和成了这运河上的最后的纤夫,无人继承成为这个“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最大的阻碍。

(一)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以德州区域运河船工号子改编的“唱秧歌”受专家好评并在电台播出。

(二)1965年随着运河水源的不足和轮拖的替代,没有了船工行业,船工号子随之湮迹。

(三)2011年9月27日,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团来德州调研运河文化遗产的研发与利用情况,研讨运河文化的发展现状。

(四)2012年6月25日,武城县文化部门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面临消亡的运河船工号子进行了音像资料建制等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五)2013年7月4日,“运河情”六省市音乐作品研讨会在德州市召开,作曲家将以运河为载体进行创作,德州市征集作品100余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演出现状:

(一)2007年7月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岳月在德州学院音乐系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

(二)2008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于宏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三)2009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武凌于德州学院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四)2009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任陆、岳月“双钢琴演奏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

(五)2010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任陆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德州电视台同时作了直播采访。

(六)2013年德州大剧院投入使用。

(七)2013年5月30日,“德之声”合唱团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专场音乐会,演出17首曲目,有男生合唱、女生合唱、混声合唱等。

四、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及多元音乐文化对德州发展的影响

以上调查情况反映出,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在德州的演出场次远远不能满足德州市、县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目前德州市没有区域音乐文化专业创作队伍,地方传统剧目濒临消亡,没有专业的演员队伍,没有资金支持。另外,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德州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一勾勾”“木板大鼓”“运河号子”等区域音乐文化。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各个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赖以生存的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成为人类相互了解的共同基础。音乐文化是既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质特征,又能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弘扬民族区域音乐文化,理解多元音乐文化”,实现区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结构比较、功能转换、良性互动、相互融合、有机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建设幸福德州是2011年德州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提升文化凝聚力,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德州生态旅游事业,是建设幸福德州的重要工程。区域音乐与多元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德州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体现,它会使德州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德州,从而使德州走向世界。它注入了时代内涵,塑造了德州特色的新时期城市精神,具有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

摘要:本文分析了1950年至2013年德州区域音乐与多元音乐文化演出的状况,以期为德州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进而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德州区域,音乐文化,比较研究

音乐艺术文化 篇2

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者,不能把音乐教学单单的看成是教书,不仅要去研究这个知识的领域,还要挖掘其他领域中可以相溶的元素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耳目一新,被其无穷的魅力所感染,爱上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部音乐文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1.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

1.1音乐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音乐与古典文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同根同源、彼此贯通、相携共进,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音乐中有诗歌,诗歌中有音乐,音乐离不开诗歌,诗歌离不开音乐。《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富文化价值的诗歌总集,也是历史上第一部可供系统考查音乐与诗歌关系的文化典籍。我们知道,《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不同的题材,这风、雅、颂既是对诗歌的性质、地域和使用场所的分类,又是对音乐的分类。风是指带有地方色彩的诗歌和音乐,雅是指周王朝贵族层的诗歌和音乐,颂是指宗庙祭祀时使用的诗歌和音乐。《诗经》中的诗作的具体音乐形式虽然已不得而知,但从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律,我们仍然可以体悟出它的音乐节奏性和旋律性,感受它的音乐美感。

1.2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如《图兰朵》、《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纵观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是文学功底厚、音乐修养高的横跨音乐与文学两个领域的跨学科人才。他们不仅深谙平仄韵律,而且洞晓节奏音律,善写歌辞、会创作乐曲、能奏乐唱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音乐文学方面的佳章妙句。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部典型的作品,作为剧作家,关汉卿具有音乐与文学双重修养,能够巧妙的将宏大的文学体裁用复杂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清明》、刘禹锡的《竹枝歌》、王之焕的《凉州词》、王维的《阳关曲》、柳宗元的《渔翁》等。

1.3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所以有人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

1.4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然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气势恢宏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多地注重了音乐学科本位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因素,所以不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2.相关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2.1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如《阿细跳月》、《快乐的罗嗦》是彝族的民间音乐,《杵歌》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多快乐呀多幸福》是藏族的民歌。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世界的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音乐教材的《环球之旅》单元中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音乐,如《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观看电影,既可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还有助于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草帽歌》是墨西哥歌曲、《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的歌曲。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有教材中的《西洋乐话》单元中介绍世界名曲,教师带领学生沿着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足迹,走过音乐发展史的长廊。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2.2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首先为学生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首先拥有完备的思想积淀。之后我又边欣赏边讲解,以图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悟,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忧伤的乐曲,看着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情而抗争的画面,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学生们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滔滔的情海之中,为千古绝唱的爱情的悲壮所感动。

2.3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通过教育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21世纪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这对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创造力的培养包含着许多因素,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就是众多的因素之一。因为创造的过程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的过程,积累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结合文化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必定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另外,音乐本身就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演奏、演唱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如在感受《春江花月夜》的情绪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创编歌词,其中很多句子都来源于古诗词,例如:山苍苍、水茫茫、船似箭、桨激浪、歌声随风扬。心欢畅、踏浪归去月如霜,难见水天长&&这些都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学过的知识,即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语文知识,从而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艺术,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在理解《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出《春江花月夜》的绘画作品。

音乐艺术文化 篇3

关键词:音乐文化 产业链 大庆

音乐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业,也是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产业,同时在城市文化产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音乐产业的发展及特性

音乐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包含许多的内容,比如有主音乐产业及外音乐产业等。主音乐产业主要指的是由音乐直接生成的产业链,而外音乐产业指的是间接围绕音乐形成的产业链。主音乐产业包括数字音乐产业、音乐唱片产业等,而外音乐产业包括音乐软件开发产业、音乐录音设备制造业等。另外,由于音乐产业有时也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形成混合型音乐产业,这时可以将其划分到广义的音乐文化产业上来,例如音乐广告、音乐电视、音乐传媒、音乐广播等。

音乐文化产业具有一些明显的特性:第一,知识性。只要是文化,其就一定具有相匹配的知识水平。音乐文化产业就具有较强的知识水平,并且含有丰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一般围绕着音乐文化理念为重点,集信息技术、音乐文化、传媒技术、传播技术于一体的知识、创新、灵感的综合成果,所以其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第二,创新性。因为文化具有背景这个特性所以音乐文化产业一定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完成的,但是这种文化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拷贝和粘贴,而是在人类现有的想象力和灵感的基础上又对其文化的创新和进一步提高,所以说音乐文化产业具有创新性。第三,融合性。音乐文化产业是由媒体、文化、技术、情感、思想等相互联系的产物,不单表达了浓厚的思想感情,还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特性、政治思想、艺术内涵和社会背景,具有较强的融合性。第四,附加值。音乐文化产业的主要元素有知识、信息、技术、文化、媒体等,其具有一定的附加值。在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中,知识和媒体的附加值比一般的产业要高得多,因此,音乐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二、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现状

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目前正处于全面成长阶段,在内在、情势、内容上都有了较高水平的立异和发展,与此同时,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对音乐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也了解到了音乐,对音乐的人是随着成长不断加深的。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音乐的学习道路,音乐将逐步沦为人类一个重要的精神乐园,可以这么说,音乐已经在信息化的时代急剧暴涨。在现阶段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人们常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开始重视起来。随着音乐文化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加大,由于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缺少创新元素,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所提供的文化远远跟不上现有的市场。音乐市场往往容易受到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却忽视了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创新的元素,音乐文化市场慢慢开始产生滥俗现象。不过这也从而使得很多新的音乐作品出现,虽然并不是全部的作品都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这一切都是因为大多数音乐产业只注重对音乐产品的生产,却忽略了音乐市场的需求,呈现的只会是内容重复、缺乏特点、形式单调的音乐产品。所以在发展音乐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自主创新意识,不然呈现的文化市场只会是复制粘贴,没有新颖的特点。因此,首先我们要创设音乐文化品牌,利用创新这一点来增强音乐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从品牌经营开始,打响第一枪,打造独特的音乐文化产业,着重创新这一点,做到与其他文化产业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绝不发生与其他文化产业的内容重复现象。其次,在自主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知识水平的提高,把创新性与知识性完美结合,迎合现阶段市场需求,对消费者的需求随时跟进,从而不断提高音乐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牵动作用尤为明显,尤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建设的自发性也提出了强化性与整体性的要求,在音乐文化方面,我们就应该把音乐文化研究的重点放在产业研究上,或者说从产业角度去对音乐文化进行全方位细致研究。

我国目前的音乐文化市场还不能完全满足于市场需求,因为在人才的知识水平和数量上还远远不够满足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制度和教育培训机制。懂音乐、知识水平高,还了解市场经济的多元型人才匮乏。这无形中给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个阻碍。近年来,文化的产业版权保护问题也成为许多唱片公司所关心的问题。另外,由于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音乐产品可以被免费下载使用,对音乐市场无形中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由此可见有关音乐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应不断完善,音乐文化市场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管理。

三、大庆城市音乐产业化发展

如今我国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宽泛、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异的价值取向标准。大庆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型年轻城市,也在同样地面临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众多方面。面对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的大环境,音乐文化产业作为企业文化与精神传统和工作作风的主要阵地,对于构建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如何建设,如何秉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曾激励着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具体体现,具有历久弥新的力量。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大庆音乐文化产业体系的宝贵财富与资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如今蓬勃发展的音乐文化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大庆精神不断地赋予音乐文化产业以新的生机与活力,而音乐文化产业更需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净化与洗涤。

在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建设中,大庆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大庆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受城市人口、社会、政治、科学、经济等条件制约的集约型影响。其次,大庆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文化要素影响,具有自身的系统性、也有着其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再次,大庆城市音乐文化产业由不同的市民文化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城市音乐文化模型,促进了大庆音乐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发展。大庆独特的音乐文化就应当以此为依托创建城市音乐文化的品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庆城市音乐随着文化产业化的浪潮不断深入地发展,构建着大庆特色的城市音乐文化系统和城市音乐文化模式。大庆城市音乐产业化的发展在进入新世纪后,虽然受到一定的制约,但也在摸索中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大庆当地的学者们根据大庆城市音乐产业、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大庆传统音乐、民俗音乐、流行音乐、高雅音乐等音乐文化进行产业价值分析,从整体上构建出具有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因此大庆的音乐文化在价值链的衔接和传递中逐步实现着自身产业化的发展,在音乐产业给自身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在一步步科学的、客观地构建着独具大庆特色的音乐文化产业的模式。

但是与此同时,制约大庆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和“软肋”仍然是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弱,有雄厚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音乐文化企业集团全市仅有两家;第二、文化品牌缺失,市场竞争力不足。在全国叫响,并具有一定影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寥寥无几,地域资源优势尚未被充分地转化与利用;第三、音乐文化市场发育度整体较低,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市民对音乐文化消费提不起劲头。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今天,音乐文化产业与新学科、新技术和新趋势已然联系得越来越紧。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就难以生存,更很难成就一个能适应社会发展、并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音乐文化产业模式。

城市音乐文化对城市人文环境的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城市音乐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能极大程度地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康乐观的人文理念对城市的稳定有着巨大的影响。城市的音乐文化在这里传达着和谐的意境,使人们在心灵上得到净化,精神上带来享受。另一方面,创造和睦安康的社会环境。音乐文化中的教化性和自由性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音乐以符号的形式,将特殊的感性形式表达出来,人们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对于审美个体来说具有极强的渗透力。生活在这种空间的人们能促进心境上的提升,更加会引导市民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升社会的和谐度。让城市音乐文化产业成为可以阐述大庆精神的载体,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将是大庆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的基本思路。

总之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整个文化产业和市场经济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现阶段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正在飞速的发展,音乐文化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前的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还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大庆作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源地,将这种精神融入了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建设体系,丰富了音乐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内容,更拓展了发展途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的一些阻碍音乐文化市场前进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的追求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应该把握城市文化发展方向,同时善于发现与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建国.音乐文化产业与执政效能[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于瑞恒传播媒介的演变与当代数字音乐产业[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3]郝胜宇.国内城市品牌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2009(1).

[4]柳青.城市音乐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价值[J].湖南学院学报,2006(03):38-44.

[5]汪清.中国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现状评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6):35-38.

[6]张迎芬.我国音乐文化产业传统发展路径研究[J]. 人民论坛,2011(24).

[7]张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与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2011(3):23-24.

音乐艺术文化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高中教育也随之取得飞速发展, 在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方针下, 高中音乐教育也从纯粹的音乐欣赏、音乐常识普及、音乐作品模仿逐步发展, 进入了高品质的、有气质的、重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阶段, 并大步迈向成熟。那么, 作为高中音乐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我们, 不禁会思考, 什么样的音乐教育, 才算得上是高品质的音乐教育呢?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算得上是有气质的音乐艺术佳品呢?所有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弘扬与保留地方民族音乐元素, 将本民族特色音乐艺术与外来音乐艺术有效结合的音乐艺术作品, 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国音乐艺术审美观和给予学生全面的先进的音乐启发的教育, 才称的上是有质量的音乐艺术品, 与高品质的音乐艺术教育。

二、民族的, 需要经过加工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即为世界的”, 我认为鲁迅先生这句话意在强调的是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由多元化的民族组成的, 世界的本质是多样化, 同时也是统一和谐的。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 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 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并在这个基础上透露出世界的气息, 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 世界也才称其为世界。

三、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与外来音乐艺术存在的差异与结合

(一) 差异。首先, 地方民族音乐艺术是我国音乐艺术的基础和重要的表达方式, 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生命与情操的艺术体现。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人文气息, 它来自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光大于民间, 却又找不到真正的作者, 我们只能说它是某某地区的地方民歌, 小曲或者小调。有了这些意味深邃的、来源广泛的民间音乐艺术元素, 加之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系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思维, 即是中华音乐艺术的模样。外来艺术作品是改革开放以来, 不断流入我国人民思想血脉的外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音乐艺术内容和表演形式。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科学的艺术表达方式, 而且跟我们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形式和内容的极大差别。比如歌唱的表演形式, 现今中国本民族的声乐 (民族唱法) 发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但与世界主流声乐唱法 (美声唱法, 通俗流行唱法) 还存在着气息、演唱风格和效果的不同。舞蹈的表演方面, 中国以民族古典舞蹈为主的舞蹈艺术在表演上也与美国的爵士舞、拉丁美洲的探戈舞踢踏舞等有很大的不同。音乐演奏方面的艺术表演形式、音乐理念方面也有着很大区别, 中国音乐形式以旋律的优美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西方美国的音乐则是以多声部的复调以及和声音效效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二) 结合。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空前繁荣, 各国家各民族间的音乐艺术交流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 西方音乐艺术的思想和流派纷纷流入我国, 并逐渐被我国人民所接受。那么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先行者, 就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如何面对中西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我认为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和研究。一是音乐思想内容的结合, 内容题材可以从古代与现代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创作。音乐艺术的元素和动机往往来源于大众的生活,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现代生活中, 存在着许多中西音乐文化想交流的事件与故事:匈奴和亲、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当代众多的世界音乐艺术节等等。二是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上, 在声乐方面将中国民族独唱和对唱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与国际上主流声乐的演唱方法融合起来。对作品重新加工, 配以和声音乐艺术的表演效果。而舞蹈方面则可以从音乐的选择, 以及世界各国的舞蹈技巧的结合为主!

四、艺术作品的实践

(一) 合唱艺术与地方民歌。《放风筝》是一首独特优秀的河北昌黎地方民歌。歌曲表现她们愉快喜悦的心情, 嬉笑欢娱间带着娇嫩柔婉的气质, 简练纯朴中又有细致曲折的表现。词里多有对风筝样式的描述和赞美, 曲中常用描绘风筝随风荡漾的衬腔, 十分传神。用“剪靛花”调配唱的较为多见。在保持歌曲作品原貌的基础上, 进行二次创作, 加以国际合唱形式的声部化, 使表演效果上出现既有民风又有台风的艺术效果, 其在2016 年获得河北省中学生艺术展演评比中获省级二等奖。

音乐艺术文化 篇5

悠悠历史数千年,多少风风雨雨,易朝换代,亦不论是繁荣,还是衰落,音乐总和人们相伴。追溯历史到今朝,音乐已从狭小的厅堂走向广大民众生活――即逐渐走出达官贵人的专属,回到本就是起源的民间。可以说,传统民间音乐是其它各类音乐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主要借助口头形式而得以传播。在世世代代的传播过程中,它经由无数人的加工和改编,并不断积累、沉淀、筛选。可以说,它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结晶。据调查统计,我国拥有345个说唱曲种,317个戏曲剧种,17636种民间音乐,以及不计其数的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歌舞音乐的曲目、剧目。这些音乐最贴近普通百姓的欣赏需求和习惯,拥有最广泛的听众。

我们常说既需“阳春白雪”,亦可“下里巴人”,“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它皆是反映人们思想行为的一种形式。人人都向往高雅的艺术殿堂,因为高雅的音乐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力量和奋发向上的意志。然而,不论它多么的高雅,追根究底,终源于民间。古今中外,源于民间的成大器之作品数不胜数,如此,本文从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两方面作些阐述。

一、器乐方面

最为人们熟知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是伯牙老先生抒怀咏志之作,源于民间思潮,并事先广泛流传于民间,继而登上大雅之堂。也正因为它的古老,以及其所具有的极强民族性,该曲被收录入白金唱片送往外太空参与寻找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如果真的在外太空生活,那么,只有具备广泛的民间性、民族性的作品,才能够为他们所接纳。再如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何占毫、陈刚曲),是以越剧里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在呈示部借鉴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来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的主题;而展开部则运用了京剧中的导板和越剧中的哭板。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人们所熟知的民间故事、地方戏曲中的音乐素材,加之与西洋乐器的完美结合,故而使得《梁祝》家喻户晓,成为中西合璧的旷世之作。当然,这与何占毫、陈刚二位先生的才华密不可分,但民间音乐素材给作者无穷的才思也是不容忽视的。钢琴曲《兰花花》(汪立三先生1953年改编)与《兰花花的故事》(叶露先生编曲),主题皆由陕北民歌而出,但两位先生的作品各异,都堪称中华民族钢琴作品之精品。

两位先生借助“乐器之王”的钢琴,将民间歌谣故事娓娓唱来,“唱”出了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与不屈的反抗精神。钢琴协奏曲《黄河》根据冼星海先生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而《黄河大合唱》是以船工调子为素材创作的,因此,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最终素材来源还在民间。再如民乐小调《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等脍炙人口的曲子,也皆取材于民间小调。近几年,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的几位中国优秀音乐家,也在积极利用、发扬民族民间音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陈其钢为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配乐,来源于民间音乐;朗朗的《黄河之子》专辑,每一首中国风味的钢琴曲都可谓是精品;谭盾的大型交响乐作品《地图》,在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造就了《地图》的成功,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民间音乐在音乐创作中的无限可能,把一粒民间音乐的种子培育成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二、声乐类

采撷民间音乐精华而获得成功的声乐作品亦很多,不论是美声、民族歌曲,还是通俗歌曲,各种歌曲形式都不乏取材、借鉴民间音乐素材的作品。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意大利美声歌曲《负心人》就是一首那波里民歌;《沙丽楠蒂》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红河谷》是一首美国的加拿大民歌;《阿里郎》为一首朝鲜民歌;《樱花》是一首日本民歌……以民歌为素材创作或直接取自民族民间的`国外歌曲举不胜举。我国的歌曲创作也一样。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了多元的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间音乐尤其体现出民族特色,如号子、山歌、小调属汉民族的歌曲形式,而少数民族民歌又有蒙古民歌、哈萨克民歌、维吾尔族民歌等等。从区域文化上也可以划分出几大色彩区,如西北色彩区、东北色彩区、江汉色彩区、湘色彩区、西南色彩区、客家色彩区等等,这么多的歌曲形式及色彩区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民族民间音乐。用民间音调加工而成的音乐作品往往成为经典,并在全国范围内甚至世界各地传唱,而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民族、地区。如西北地区的“信天游”流传盛广,它多以表现爱情和诉苦为主,歌曲《兰花花》就是信天游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以其长调的深沉、委婉,气息绵长,诉说和谱写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北京颂歌》以北京地方戏曲音调为主,辅以大量京剧调子谱写而成,还有《乌苏里船歌》、《阿拉木汗》、《走西口》、《赶生灵》、《三十里铺》等等。此外,直接引用民间音调创作的美声作品也很多,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嘎达梅林》等,都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演唱曲目。

音乐艺术与群众音乐活动诌议 篇6

关键词 音乐艺术 群众音乐活动 业余文化

一、当前群众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各种活动之间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但是无论哪一种活动都应该建立在人民群众这一主体上。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中各种音乐茶楼、KTV、唱片以及广播、电视、电脑等已经得到了相当的普及,人们的音乐文化活动也随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一些群众自发组织的音乐艺术活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追捧,人们已经不单单的停留在听音乐上,而是开始自己演唱。当前群众音乐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广场文化、节日庆祝、重大纪念日以及各种文化团体等等。

大型广场是当前人民群众较为喜爱的地方,因为广场并不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对参与者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是喜欢就可以完全投入其中,人民群众也亲切的将其称之为“没有大门的剧场”。广场中可以组织多种音乐活动,比方说歌唱比赛、舞蹈等等,人们不仅可以被深深地吸引,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和放松自我。

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和节日等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而这些日子也是群众音乐活动组织和开展的频繁阶段。群众音乐活动可以根据节日的不同意义来进行相对应的设计和组织,比方说各种歌咏比赛、歌唱节日等,充分展现出当前社会繁荣发展的景象。

当前,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中还活跃着这样一些团体,它就是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团,人们在团体的组建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给人们的业余文化活动带来了巨大的丰富。另外相关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将他们吸收进来,使其参与到文化下乡等活动中来,既丰富了文化下乡节目,又保证了艺术团体的文化生活。

二、音乐艺术与群众音乐生活的密切联系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它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个人行动,不论是高雅人群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几乎可以这样说人们每天都会与音乐产生紧密的联系。

在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喜爱音乐或者相关乐器的参与者占到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可见音乐在人民群众中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在各种文艺演出中,同样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形式,没有音乐的演出也就谈不上艺术演出,音乐的存在使得文艺演出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在当前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中如社区、企业、乡村、校园等,音乐艺术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缺少音乐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就失去了自身一处独特的魅力,可以这样认为,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音乐艺术始终贯穿其中,成为了一种当前最为普遍和通俗的文艺形式。

从上述这些来看,音乐艺术与人民群众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相关的群众音乐活动部门应该根据群众的真实需求,不断发展音乐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其真正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提高而服务,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适时的加入音乐艺术不禁可以使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得到巨大的提升,还可以更好的繁荣音乐艺术,培养出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

三、以提高群众音乐知识为基础,利用各种方法提高群众音乐活动

在当前的群众中,喜爱音乐的人数众多,尤其是一些青年,但是这些人中,真正懂得音乐的人并不多,能够将歌曲唱好乐器弹奏好的人并不多,这就要求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部门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他们的音乐知识水平,利用各种不同的辅导方法,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知识以及演唱方法和技巧,这也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常在辅导群众开展音乐知识学习和演唱方法和技巧提高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基础训练法。开展音乐活动。首先必须让参与活动的人能够把歌唱准,把乐曲演奏准,先有“准”,在“准”的基础上再求“好”。我们从教授音乐演唱、演奏基本知识入手。先学简谱,然后进入听音、视唱。这样,群众慢慢地就可以自己学唱一些难度不太大的歌曲了。这比单纯教唱歌效果更好得多。

二是从简到繁法。在一个辅导单位教唱歌。可以先教几个人,再教更多的人。有这“几个人”的带动,可以把教“更多的人”的教唱、教演活动开展起来。不然就不大好起步。教唱时,先教独唱、小合唱、表演唱,然后发展到大合唱、分部轮唱、对唱、重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整个群体的演唱、演奏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

三是以点带面法。在每一个辅导单位。要重点选拔、培养一两个突出的歌手,能在本单位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然后再重点培养几个至十几个能够登台亮相、群众喜欢的业余歌手,使他们影响和带动本地更多歌手;重点下功夫抓好几个单位的辅导和演唱活动,使他们发挥影响、辐射和带动作用。除了辅导演唱、演奏活动之外,组织有写作能力的人作词、作曲,是使音乐艺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好办法。

综上所述,群众音乐活动与音乐艺术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满足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以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为核心,根据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将音乐活动的组织和辅导深入到群众生活中,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铁森,群众音乐活动与音乐辅导工作的探讨,卷宗,2012(2)

[2]林君慈,浅析高雅音乐在群众中推广的可行性,群文天地,2011(18)

音乐艺术文化 篇7

当传统的西方音乐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古希腊、中世纪、巴洛克以及古典主义时期, 从而进入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侯, 美国音乐文化才在世界的另一半渐渐萌芽。尽管相比传统的西方音乐, 美国音乐的起步晚了将近20个世纪, 但是美国音乐的发展速度如同其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一般迅速。从最初的赞美诗开始, 经过了4个多世纪, 美国成为了世界的音乐文化中心。

美国音乐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如今, 不管是专业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领域, 美国音乐文化都引领着世界音乐的发展。许许多多优秀的美国音乐家用其敏锐的视觉与创新的技艺, 为全球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是, 在这个美国音乐统领世界潮流的时代, 在我国依然没有很多人能真正了解美国音乐的历史;当提起格什温、科普兰时, 依然不如谈论莫扎特、肖邦那样滔滔不绝;当人们为爵士乐狂热或是随迪斯科狂舞时, 也不能深刻地了解它们的由来。长期以来, 国内专业音乐教育都以传统的西方音乐为主, 尤其侧重于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 国内音乐教育普遍过于模式化。从二十世纪以来,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中心, 而我国目前各艺术院校音乐基础课的教育依然未能跳出只注重学习传统西方音乐的框架, 忽视了对“新”音乐的必要学习。第二, 缺少优秀的美国音乐文化方面的著述。纵观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音乐类书籍, 不管是翻译的还是原著的, 西方音乐史类书籍均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中更是不乏适合学习的教材。相比之下, 有关美国音乐史的书籍则很少, 能够适应普遍教学、作为通用教材的, 则更是甚微。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关于美国音乐方面的研究以及人们的自学。

二、关于本书特点

何平教授的著作《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一书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 是一部有关美国音乐发展的论著。该书曾获得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2007-2008年度优秀图书评奖会一等奖。这部作品, 以历史文化现象为视觉, 恰如其分地抓住了美国音乐发展的动脉, 通过以史带论、史论互撮的方法, 清晰地阐述了美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史, 并透视了美国音乐文化发展下的深层逻辑。笔者认为, 这是一部颇具特点的学术性著作。其特点概括如下:

1. 现象与原因的交错, 原因分析综合周全

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决定于社会各方各面的原因的综合作用。虽然美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不长, 美国音乐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却是最为显著的特点。那么, 为什么美国音乐在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内能产生世界上少有能匹比的多元音乐文化呢?无需置疑, 这必然是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乃至地理等历史原因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本优秀的史学著述, 在讲述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并具有较强说服力, 理应将与该事件相关的原因结合进行综合性地分析。何平的《走进美国音乐》就突出验证以上观点。举一通例, 书中下篇第三章第二节——“爵士乐的诞生”。作者为了讲述爵士乐诞生的来龙去脉, 先是从爵士乐的发源地——新奥尔良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讲起。然后通过介绍19世纪新奥尔良市的音乐社会活动引出“前爵士乐时期”。最后, 解释说明“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的轰动演出与录音标志着爵士乐的正式诞生。由此看来, 在不到1500字的篇幅中, 已经清晰地包含了众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又都是与“爵士乐诞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作者没有介绍新奥尔良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展背景, 读者在读到“新奥尔良市看作是爵士乐的摇篮”时便会产生怀疑;同样, 没有了“前爵士时期”新奥尔良市音乐社会活动的讲解, 而是直接指出爵士乐的正式诞生是由于“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的轰动演出与录音的话, 认真的读者便会思考难道爵士乐的诞生是突然的历史事件?

美国音乐文化多层多面, 通过单一的现象描述是很难完整地表现的。因此, 在谈论美国音乐时, 必须把音乐融入美国各种社会现象中才能相对周全地反映出美国音乐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该书贯穿着通过各种原因的综合分析, 周全地透视文化历史的写法。

2.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评论客观且深刻

在一本史论结合的书籍中, 少不了要有作者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总结或评价, 以起到点睛升华的作用。读者可以根据作者总结评价的话语更好地抓住重点。但是, 要使总结评价表达得客观精准, 并非易事。首先, 不同的人对历史会有不同层面上的理解, 作者也必然会有自己对待事件的看法, 因而, 必须要求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抛开自身的想法就事论事。其次, 语言的魅力在于产生联想。往往一个形容词范围大小的疏忽就会造成读者理解的偏差。因此, 作为一本学术性著述, 既要引导读者正确思考又不凝固读者的思维, 评论的客观性与言语的精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对于历史的记录而言, 逻辑的总结更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逻辑思辨能力。这两者在治史的过程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说美国音乐历史发展并不长, 历史的纵向考察难度不大, 那么美国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就注定了逻辑筛选的困难性。纵观《走进美国音乐》一书, 作者不仅厘清了美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 还透过纵横交错历史现象寻找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 作出客观精确的逻辑概括。仅以书中的目录为例:“美国音乐的源头——赞美诗的影响;麦克道尔——美国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艾夫斯——美国交响音乐的里程碑人物;科普兰——他写出了‘美国的音乐’;格什文——一位从‘民间’走来的作曲家。”作者通过对美国交响音乐中具有特殊影响的音乐现象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让读者在阅读目录时就能总体拿捏美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进程。

除此之外, 作者在章节的安排以及历史的描述当中都糅合着精辟的总结性评论话语。其中在流行音乐开篇时那段精彩的评论就着实让笔者惊叹:“美国的流行音乐与欧洲的流行音乐有很大的不同, 尽管美国18、19世纪许多抒情喜剧和白人扮演黑人的滑稽歌唱表演 (美国化妆黑人游唱剧) 可以追溯到巴黎的喜歌剧、意大利的滑稽歌剧以及英国的乞丐歌剧, 但是美国的‘黑人歌剧’到19世纪中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美国特色的娱乐性表演了。可以这样说, 美国黑人音乐直接催萌了美国流行音乐的产生, 而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 又促进了欧洲乃至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1在这段话中, 作者既清晰地区别了美国流行音乐与欧洲流行音乐, 又客观地突出了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力。这样的话语, 必须是作者经过大量的史料研究之后, 通过思维逻辑总结才能达到的。

3. 简洁与诗意的交织, 语言文字引人入胜

前面提到, 总结历史需要运用客观精准的语言表达。然而, 在一本史学书籍中, 语言的运用即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能让繁杂混乱的历史事件变得通俗易懂、简单易记;让枯燥无味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都取决于文中是否运用了恰如其分的文字。目前, 许多音乐专业的学生都不重视音乐史的学习, 纷纷表示音乐史学书籍枯燥乏味。无须质疑, 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以及学校教育方向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 一本能有助于学生自学的学术性著述, 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有许多知识点。要做到以简洁精准的文字叙述整个美国音乐文化历史过程绝非易事。作者除了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外, 深厚的语言功力也绝不可少。

但凡细读过何平《走进美国音乐》的读者, 大概都会发现这么一个特点——书中内容丰富, 却并非如普遍历史书籍那般繁杂与冗长, 语言运用简洁精准之余, 字里行间还散发出幽默与机智。这, 无一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才情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尤其在介绍经典音乐作品时描绘性的文字, 更是如散文般有着诗意的色彩,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举两通例:书中关于格什文《蓝色狂想曲》首演盛况的文字中, 作者对现场音乐描绘得丝丝入扣, 音乐顿时随着生动的文字在读者脑海中悠然而起。同样, 作者在重点介绍格罗菲《大峡谷组曲》时, “日出”、“荒漠”、“山间小径”、“日落”、“暴风雨”五个乐章的景色随着生动的文字仿佛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 使读者对音乐产生美妙地遐想。

因此, 简洁且具有诗意性的语言是决定一本音乐史学著述能否具有可读性与吸引力的关键。

4. 重点与概念的突出, 利于知识学习与掌握

许多读者在阅读音乐史学书籍的时候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譬如, 知识点定义模糊难以理解、内容过于宽泛找不着学习的切入点、章节条目过多不利于归纳记忆, 诸如此类。为什么学生会产生这些困难呢?一方面, 读者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方法的不妥;另一方面, 著述是否利于读者的自学, 也颇为重要。

笔者认为, 仅从读者自学的角度出发, 一本适合人们自学的学术著述, 需要具备两个特征:重点内容的突出和知识点定义的清晰。目前, 不少的音乐史学类书籍都有这两个方面的欠缺。有的内容十分详尽, 适合史学性研究却不利于读者的自学;有的书中涉及罕见的知识点, 但不作解释, 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理解。

《走进美国音乐》在克服上述问题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其一, 章节安排与内容编配趋于合理。作者在书中通过客观合理的筛选将美国音乐文化发展至今尤为重要的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人物, 作重点的详细介绍, 而相对处于次要地位的事件以及人物就相对简略作概括叙述。例如:书中对于麦克道威尔、艾夫斯、科普兰、格什文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家, 都单独作为一个章节从其生平经历、音乐风格、代表作品、历史贡献等方面作详细介绍。相反, 如佩恩、查得威克、帕克等作曲家, 就会将其放在一个共同的时代中作总体介绍。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 有助于帮助读者梳理书本知识, 使其更容易掌握和记忆。

其二, 音乐风格以及创作技术分析得以突出。笔者看来, 理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往许多音乐史学类书籍都注重历史理论的介绍与评论, 却往往忽略作品音乐风格与创作技术的重要性。该书中, 作者将理论与技术两者关系处理的十分得当。在注重历史事件介绍的同时, 对于音乐家风格与作品创作技术的分析也丝毫不含糊。举两个较为突出的例子:1、作者是我国研究科普兰的开拓者, 他曾撰写了《科普兰与他的音乐世界》、《科普兰——他写出了“美国的音乐》等专著与多篇学术论文。在该书介绍科普兰的章节中, 作者同样对科普兰的音乐风格作出了详尽的分析, 并且进一步地对其创作技术上的特点有更明晰的概括。这些分析能让读者从音乐本质上更深层地认识科普兰及理解他的作品。2、在“爵士乐的诞生”的章节中, 作者在讲述爵士乐诞生的经过, 同时也着重讲解了爵士乐的基本音乐特征。据笔者了解, 目前相当多一部分青少年朋友, 都喜欢欣赏爵士乐, 视爵士乐歌手为偶像, 无疑这种分析为他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另一方面, 特殊与模糊概念的解释。仅这一角度出发, 笔者认为, 该书就像一本“字典式”的学术著述。相信有不少研读过音乐史学类书籍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阅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专有名词或稀罕、模糊的概念, 而往往书中并不作明确的解释, 使得读者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不少知识盲点。以致于勤奋的读者需要大费周折去查寻答案, 稍微懒惰的就会越积越多知识难点。作者在该书的写作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文中每当提到一个少见或特殊的概念时都会加以明确解释, 减少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譬如, 其中关于“化妆黑人游唱剧”、“超验主义”、“叮砰巷”、“野营会”等概念, 都有文字简洁但又内容详尽的解释。

除此以外, 书中每个章节结束部分, 作者都精心设计了思考题, 这些题目非常实用, 用心的读者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就能把整章的重点内容都联系起来, 重温一遍。

5. 历史与时尚的相融, 关注信息时效性

一本优秀的学术著述, 在内容的构架上应当尽可能地与时代步伐接近, 这样才能让读者在书中获取与时俱进的信息, 并能予以他们正确的开导与指引。

美国流行音乐发展至今, 演变出千姿百态的流行音乐形式, 并且各种相异的文化现象随之而生。全球不少热爱音乐的人们争相学习模仿时尚美国音乐形式。其中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学生, 他们通过电视、网络各种传播途径从表面上了解到美国流行音乐。然而, 许多学生非但不能通过表面现象去探析背后真正属于美国流行音乐的信息, 相反片面地一味模仿其消极处, 造成负面影响。

何平《走进美国音乐》下篇美国流行音乐中添加了现代内容。其中, 流行音乐天后麦当娜、流行天王杰克逊等当代流行音乐人, 以及各种多元化的流行音乐形式都进行了一一介绍。这些内容与当代流行音乐的潮流密切相关, 因此从侧面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去接触流行音乐, 同时也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正确学习美国音乐文化, 加快我国音乐教育步伐

音乐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永不止步。美国音乐目前处于世界的顶峰, 它为全球的音乐界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学习美国音乐史是时代的需求, 也是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向前所不可缺少的一项课程。

笔者认为, 何平的《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是目前我国较为优秀的、适时的、美国音乐史方面的学术性著作。它为美国音乐研究领域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通读全书, 我们不仅清楚地了解了美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品味了美国音乐的独特韵味, 也得到了一次精神的享受。书中告诉我们:美国音乐是美国式的音乐, 它的成功正是美国民族精神的凝结。我们学习美国音乐史, 在了解历史与欣赏作品的同时, 更多的应该是懂得区伪存精, 取长补短, 正确学习美国音乐文化背后深藏的民族精神。

笔者衷心希望, 不久的将来, 我国音乐教育在注重西方传统音乐教学的同时, 也补上关于美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课。因为, 音乐无国界, 民族的既是世界的。学习美国音乐文化, 吸取多元文化的精髓, 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民族音乐, 更好地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相融!

相信, 这也是这本专著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摘要:何平教授的新著《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教学性于一体, 深度剖析美国音乐文化现象的理论专著。本文结合当今美国文化教育的现状, 试图从各个层面拟出该著作的特点, 为广大爱好音乐的读者提供学习参考。

关键词:何平,美国音乐文化,教育,特点

参考文献

音乐艺术文化 篇8

一、河北省音乐文化资源种类

河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 尤其是音乐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由于河北省地域辽阔, 各个地区的民俗情况也各不同相同, 形成的音乐文化资源也各不相同, 地域特色非常鲜明, 种类也较为丰富。例如, 冀中的笙管乐、燕子古乐、承德轻音会、抚宁鼓吹余乐、常山战鼓、河北梆子、昌黎三歌、冀东三枝花等音乐文化资源。因此, 河北省应该充分利用内容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 发展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作为知识产业, 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 其本身具有无污染, 高价值的鲜明特点, 对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河北省充分利用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娱乐性、使用的可重复性和资源的共享性, 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开发具有河北省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 形成鲜明的音乐文化产业, 从而有效的促进河北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二、河北省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策略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河北省应该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特别是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不破坏音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实现音乐文化产业是河北省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 河北省在实施音乐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出详细的开发计划, 明确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从而加快河北省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

(一) 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统计和评估

在开发文化资源之前做好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调查, 统计和评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河北省相关部门通过对音乐文化资源的调查、统计、评估, 可以根据对音乐文化资源的评估结果分析出音乐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 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策略, 于此开发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最后根据音乐文化资源的价值确定发展方向。美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 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 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 反映其国际竞争力。美国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三分之一, 美国的电影业、英国和意大利的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游戏业产值都超过了各自国家钢铁业的产值。由于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 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 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

所以, 在对音乐文化资源调查、统计和评估过程中, 对音乐文化资源的评估是最为重要的。对音乐文化资源的评估主要是根据音乐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采取的评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对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客观评价是实施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前提。对于地区音乐文化资源的评估主要考虑音乐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地方特色和是不是可度量文化资源。采取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报表评价、问卷评价、专家系统、文化资源的多指标综合评估。通过应用这些方法可以科学的评估出音乐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以及实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因此, 在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之前对文化资源的调查、统计和评估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一来, 河北省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发展历史和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 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 为开发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产业提供前提条件

(二) 制定详细的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和发展计划

为了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 我省应该根据对音乐文化资源的调查、统计和评估结果, 制定出详细的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发展计划, 从而指导河北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制定出详细的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发展计划, 可以对音乐文化产业的组织、市场推广、资金和相关政策等进行重点扶持, 以重视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 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对音乐文化资源的调查和评估, 制定出详细的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和发展计划, 可以将河北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突出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前提下, 对各个地区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从而推动河北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增长。河北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省, 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省, 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 要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燕赵文化, 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文化交流合作传播燕赵文化、中华文化, 通过传播燕赵文化, 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 增进理解与合作, 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 为我省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 实行音乐文化资源精品开发

在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过程中, 河北省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 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产业, 实行音乐文化资源精品开发, 实现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音乐文化资源进行精品开发, 能够有效的提高音乐文化资源的艺术欣赏性, 不仅可以保留地区音乐文化资源的传统, 而且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冀东音乐文化资源开发为例, 冀东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 是中国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冀东音乐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唐海吹歌、丰南篓子秧歌和冀东大秧歌等。其中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冀东的评剧主要源于清朝末期, 在唐山地区较为兴盛, 影响广泛, 流派众多, 目前是中国第二大剧种。皮影起源于明朝中期, 是唐山地区的主要剧种, 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皮影戏的发展, 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还不断向国际市场发展, 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乐亭大鼓在嘉庆年间诞生, 发源于乐亭县, 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然而, 冀东大秧歌作为民间歌舞, 具有自娱自乐的特点, 是群众性较强的文化活动形式, 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因此, 冀东地区开发具有冀东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精品产业, 充分利用冀东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 发挥冀东文化的公益性、产业性和市场性, 开辟冀东精品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开发道路, 促进冀东音乐文化资源产业的发展, 充分体现冀东音乐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冀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所以, 河北省政府相关部门在文化产业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地区音乐文化资源的特点, 开发精品音乐文化产业, 打造精品音乐文化资源, 增强市场竞争力, 推动河北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 建设音乐文化基地

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 对于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重视对音乐文化基地的建设,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音乐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而且还能继承和保护音乐文化资源。以抚宁县为例, 抚宁县被称为中国吹歌之乡, 建立了中国吹歌基地。抚宁吹歌是冀东吹歌艺术的杰出代表, 对于吹歌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抚宁吹歌历史悠久, 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抚宁县通过建立中国吹歌基地, 不仅能够将吹歌艺术保留和发展, 而且还能促进抚宁吹歌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抚宁县政府通过打造精品, 搞好吹歌文化产业, 加强吹歌产业的市场化运作, 使吹歌文化走向市场, 积极的参与多种文化活动, 参与市场竞争, 这样一来, 一方面可以宣传和推广中国吹歌艺术, 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抚宁县经济的发展, 带动抚宁其他的产业的发展。所以, 在开发文化产业过程中, 应该建立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基地, 从而能够加快河北省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通过以音乐文化资源为主、以河北省为例, 对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深刻认识到河北省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 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 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形成文化产业, 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道路, 并且能够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 必须抓住和用好我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自觉促进文化繁荣, 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晓明.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4.

[2]欧阳有权.文化产业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6.

[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9.

[4]冯光钰.旅游音乐资源开发与民族传统音乐保护[J].音乐探索, 2005, 3.

[5]齐勇锋, 季淼.“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的八大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 2006, 10.

[6]卫兴华, 侯为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理论探讨, 2006, 5.

[7]吕庆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若干问题[J].商业研究, 2006, 12.

音乐艺术文化 篇9

一、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

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同样, 后者也影响着文化的底蕴与形式。二者紧密相连, 密不可分, 却又不能完等同。

(一) 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内涵

音乐文化是人们对自我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相互影响, 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特性。音乐教育同样随着不同的文化而相互区别, 它随着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而变化, 为我们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色彩。音乐文化一般分为音乐机构、传统、活动等内容, 音乐教育被看成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 且对音乐文化的整体传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前要对音乐的文化内涵深入探索。音乐教育活动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产物, 是被制度化了的教育, 其教育和研究成果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传播发展, 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覆盖, 对于整个音乐文化的价值和观念起到决定性作用, 其发展潜能也是巨大的。

(二) 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符号作为音乐文化的载体, 体现者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精神形态, 并且在发展追求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音乐和文化的统一, 将一个民族的精神形态都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各民族间拥有的价值观具有差异性, 它们支配着多种音乐文化。因此, 音乐的多元文化教育应该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核心, 并以此为基础使学习者领悟音乐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风格。在当代的音乐教育中应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置于首位, 其次可以在理解内涵基础上探索其他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 应该确保校园在音乐文化传播中主体地位。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发展

(一) 多元音乐教育对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意义

在一个民族悠久的成长历史中, 音乐文化早已融入民族传统, 渗入到民族文化的多方领域。在音乐教育时, 应该对学员在关于音乐文化的特征、经验、传统等方面进行教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具有高度系统性和概括性, 使其在传承发展中沿袭原有特色风格。同时, 音乐教育在传递音乐文化时又具有选择性和稳定性, 它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的自身素质等特点进行有选择地传承, 加大力度去发展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文化因素, 并对当前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的相关因素进行废弃或者弱化。中国音乐文化史上存在过的简谱和五线谱乐符记乐法现在音乐文化传承中起很大作用, 而其他记乐法如工尺谱等已经渐渐被遗弃。音乐文化随民族文化的发展而更加丰富, 通过文化教育将精髓传承下去, 使其在不断发展中保持活力。

(二)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

在对音乐文化的精髓进行传承及弘扬时会孕育出一种新形态文化, 这种行为叫做音乐文化变迁。文化传播使得音乐文化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或者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进行传递, 是音乐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 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音乐文化传播具有稳定性、选择性, 音乐文化的精髓是在发展中丰富自身; (2) 可以根据教育所反馈的信息, 对传播内容或方式进行完善, 确保文化传承的正宗性; (3) 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扩大传播领域; (4) 音乐教育可以使用最佳教学手段, 使传播过程更高效。

音乐教育可以使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相互借鉴吸收优秀成分, 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 并且培养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传承中坚持创新, 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前人留下的文化。要抓住文化教育的优势, 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间的相互学习, 有选择地吸收外来音乐文化。

(三) 音乐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

在民族的发展中会产生许多种类的文化, 如政治文化、音乐文化、经济文化和教育文化等, 这些不同的文化都是相互交融的, 就像音乐文化就要依靠教育和社会的进步才得以发展。在音乐文化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多元思维方式, 促进不同文化的共享及交流。民俗环境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熏陶已经是现代音乐教育重要的一环, 在研究音乐教育要保持音乐文化的整体性, 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强音乐文化凝聚力。

三、结语

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二者自身发展都会促进对方的发展。我们要立足于音乐文化的本体, 在教育中展示出民族文化的内涵。要同时用批判和继承的态度对待民族音乐文化, 面向当前, 也着眼长远。将音乐教育融入到文化传播的大环境中去, 为其注入强大生命力, 发挥音乐教育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优势, 立足本国家, 面向世界, 为民族音乐的人文内涵赋予新的意义。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处在快速增长中。在文化发展中尤其是音乐文化更引人注目。在此过程中, 音乐教育其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产物。本文对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对文化的促进进行阐述。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何晓兵.殖民主义阴影下的音乐学[J].中国音乐, 1999, 01.

[2]张天彤.承认历史创造历史——也谈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J].人民音乐, 1999, 07.

[3]邢维凯.全面的现代化, 充分的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关于“中国音乐文化自性危机论”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学, 1997, 04.

对比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 篇10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 音乐以声音为素材来表情达意的, 是声音的、听觉的、情感的、时间的和情感的艺术。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古今亦有之, 古时音乐往往与舞蹈诗歌交相辉映, 而后戏剧与戏曲皆运用音乐以强化其艺术表现力, 20世纪随着电影的产生, 音乐与电影慢慢地相结合, 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1895年, 《火车进站》成为了电影这门艺术的开山鼻祖, 最初电影处在无声的默片时代, 而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录音设备的完善, 1927年一部有音乐伴奏的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的一次革命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电影由单一的视觉艺术发展成为一门视听综合艺术。而在这部最早的有声电影中加入的四支歌和一些音乐伴奏, 就说明在有声电影的初始, 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音乐进入电影, 与电影艺术的其他元素形成了多种存在关系, 并逐渐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表现元素。伯格曼就曾经说过:在我看来, 再也没有什么艺术比电影更像音乐的了。弗雷里赫说:“电影可以说是发生在其他的交叉点上。它同绘画塑造的相近在于视觉形象的直接感染力;同音乐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各种音响而构成的和谐感和节奏感;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节反映现实世界的一切联系和关系;同戏剧的相近在于演员的艺术。”在现代的电影中, 更是几乎找不到没有音乐的影片, 许多成功的影片就是因为把音乐和画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二.音乐艺术是时间性的、运动性的艺术

1.作为最抽象的艺术, 音乐的时间性决定了它的意象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 既然是时间艺术它就必然具有运动性, 音乐要在时间里展开, 在时间里流动。而这种运动具有线性 (旋律) 和垂直 (和声) 发展的综合特性, 这样便创立了其独有的空间。例如, 《十面埋伏》用琵琶对战鼓、呐喊声的模拟, 表现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场面。2.而音乐节奏的不同就能产生不同的作用:紧凑的节奏带来活泼紧张等不平静的情绪, 如欣赏《野蜂飞舞》, 其中紧凑的节奏使我们犹如看到了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而舒展的节奏常常表现平和、优美的情绪和意境, 如《天鹅湖》的音乐就像一首首浪漫的抒情诗, 为我们娓娓道来了一则美丽的爱情故事。

三.影视艺术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电影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演进, 都是时间的线性流动, 叙事的动机正如音乐的动机一样, 需要在运动中发展, 直到形成完整的乐章。“电影段落与段落间构成关系的处理, 更与音乐的段落关系一样, 是一种立体的并行或者立体的交叉。音乐中多声部、多主题的结构, 提示给电影创作者的, 是完整的织体意识。音乐的配器规律同样可以启发创作者进行色彩、景别、运动的配置处理。”例如在电影《乱世佳人》中, 主题音乐大都是交响乐, 配乐共发展出11个主题, 99段音乐, 采集了南方民谣。其中, 女主人公站在大树下期盼明天的画面, 配合了雄壮的主题音乐, 将“土地不死”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反映在影视中的节奏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时空上的动与静、快与慢, 色彩节奏上的明与暗等等, 如电影《简·爱》中明暗形成的色彩变化及其显示的节奏很好地适应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内涵。

四.两者表达情感的手段不同

音乐用有组织的声音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 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擅长抒发情感和最能撩人心弦的艺术形式。例如,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通过三个乐章表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狂澜般的情感。

而电影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以画面与音响为媒介, 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 通过银幕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 再现与反映生活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通过视听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意义。例如, 张艺谋的《红高粱》通过假定性的色彩造型把整个天地变成红色, 来显示人物壮烈的心理真实, 而赵季平的音乐与影片相辅相成, 饱满而热烈:九月初九敬酒神时候单单由唢呐营造的豪放野性的《酒神曲》;九儿血洒高粱地时候儿子豆官完全念白方式的指路冥文, 穿云的金石之音, 在空旷的黄土地上一路奔腾, 搅起的滚滚烟尘在天边浩浩汤汤。导演用这样的画面和音乐形式表达了对人生存状态及其人性的思考。

由此可见, 一部没有音乐的电影就好比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没有情感, 没有魅力, 无法激起观众的共鸣。因此, 音乐在一部好的影片中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的。音乐作为整个影视创作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丰富了影视的画面场景, 电影中使用的音乐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音乐而成为电影综合手段的一部分。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相融相通, 对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当电影艺术由视觉艺术向视听艺术转换时,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和影响, 他们相融相通, 却又有各自的特性, 本文就对两者的艺术特点加以对比阐释。

关键词:音乐艺术,电影艺术,视听

参考文献

[1]齐易, 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宁一, 杨和平:《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 现代出版社2000年版

[3]杨恩寰, 梅宝树:《艺术学》,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姜敏:《影视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音乐艺术文化 篇11

关键词:电影;《音乐之声》;音乐;艺术;审美分析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电影《音乐之声》就是对这一定义最好的诠释。优美的音乐是电影的灵魂,音乐与剧情完美相融后,又让人们在优雅放松的心境下尽情欣赏音乐艺术之美。《音乐之声》的题材源自生活,通过音乐将之升华后,又发掘出人们最淳朴的亲情、爱情、友情和民族情节。电影《音乐之声》在艺术表现中通过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充分彰显了《音乐之声》电影所独具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其审美形式的重要特征。

1 电影《音乐之声》基本剧情

《音乐之声》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十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该剧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在百老汇上演,后于1965年改编为同名电影使其登上世界舞台,成为影响几代人的佳片。电影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音乐之都—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真实故事:见习修女玛丽亚是个喜爱音乐,性格热情奔放的姑娘,受修道院院长的委派来到退役军官冯·崔普家当家庭教师。冯·崔普善良、正直,因妻子早逝,加之其用军人的方式管教孩子,使得家中一片沉寂,孩子们也生活得非常压抑。玛丽亚的到来最初并没有得到孩子们的接纳,反而通过种种古怪的方法捉弄她,但玛丽亚全然不介意,她以爱心和童心与孩子们接触,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还原天真的童趣,教她们唱歌、跳舞,将音乐重新带回了这个家庭,最终也赢得了孩子们和冯·崔普上校的喜爱和尊重,两人也幸福的结合了。《音乐之声》是现代音乐故事片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剧。

2 电影《音乐之声》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电影《音乐之声》,从剧情编排、表现形式、画面布局、器乐与声乐的组织、歌曲与舞蹈的融合以及精致朴实的对白等方面来看,都充分体现了该剧的大气磅礴和匠心独具,这为后续音乐剧或音乐故事片的发展探索了方向,同时也有效地奠定了音乐剧立意基础。基于此,为使观赏者对音乐剧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笔者结合此部电影对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1)电影表现形式的突破和实践。电影《音乐之声》在表现形式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与一般电影常规表现形式中主要体现画面与语言对白的组合不同的是,此部电影将百老汇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有效的融入其中。音乐作为剧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在剧中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和分量。电影将部分对白用歌曲演唱的形式来加以表现,用穿插其中的舞蹈来代替角色的人物动作,采用音乐来烘托人物的感情色彩,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唤醒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观赏者心中的共鸣,并以此推动剧情发展。电影《音乐之声》中音乐的成功运用,极具欣赏与审美价值。在此剧中利用音乐的方式表现了剧情的整体艺术思想,将音乐艺术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将电影故事进行了完美表现,使得电影的音乐创作的立美意蕴得以最大的展现。

(2)音乐与剧情的高度统一。音乐是电影《音乐之声》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始终是剧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电影开篇画面,玛丽亚站在阿尔卑斯山绿色原野上放声高歌“The sound of music”到修道院嬷嬷们谈到玛丽亚时诙谐的音乐对白“Maria”;从孩子们在家里邀请父亲——冯·崔普上校用吉他弹唱“Edelweiss”,再到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参加的家庭晚会中七个小孩和声演唱的“So lone,farewell”,以及在雷雨天为了帮助七个孩子克服对雷雨的恐惧而唱起了的歌曲“My Favorite Things”,无一不流露出音乐、歌曲对剧情的铺垫、衬托和牵引作用。由此可见,音乐在这部戏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电影所要重点描述的内容,也是电影重要的表现手段。

(3)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舞蹈作为一门融时间、空间为一体的视觉艺术,与音乐在远古时代就是同源同种的一对姐妹,都是人类古老的文化事象。法国舞蹈家诺维尔在强调音乐与舞蹈关系时说:“音乐之于舞蹈,就像歌词之于音乐一样”。音乐与舞蹈的珠联璧合既发挥了音乐情感的特征,又能获得造型性空间的再现,最终使得观赏者通过视听的交融,唤起对现实的联系,形成了多一种的审美体验。电影《音乐之声》有效地将此种结合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很多场景。例如,“玛利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民间舞蹈‘兰德勒时与冯·崔普上校共舞时的情感流露”、“孩子们在家庭演唱会时所唱的木偶舞蹈曲‘the lonely goatherd——孤独的牧羊人时的欢快表情”以及“表达玛利亚轻快跳跃的‘The Lonely Goatherd和欢快活跃的‘Do-Re-Mi”等,均充分展现了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给观赏者带来的美感,让人情不自禁。

(4)唯美主义的大胆实践。电影《音乐之声》伴随以音乐为主的线条展开的同时,各种唯美的画面逐一展现在观赏者的眼前,音乐与画面的水乳交融,构建了一幅幅美丽的篇章,如果说画面是以点、线、面来表现感性的、可视的空间艺术,那么音乐则是以音响的物质材料诉诸人的听觉器官,以时间艺术来展现音乐无形的绘画之美,使得“音画相连”。《音乐之声》开篇缓慢流出的管弦乐与连绵起伏的群山、阿尔卑斯山林中不时传出的鸟鸣融为一体、辽阔秀丽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以及剧中人物随着剧情的推进依次出现,此时与交响乐恢宏壮丽的效果相互融合,生动地向观赏者展示了祥和安静、自然相融的欧洲原野,唯美、大气、引人入胜。在此唯美的画面和动听的歌声中,音乐通过听觉的传递,涌入人的心扉,引发观赏者的共鸣,在观赏者脑海中各类“符号”转化为音响画面更加诠释了“音画相连”的审美意境,也是《音乐之声》在审美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大胆实践,美学内涵得以更广泛的外延,观赏者的审美愉悦感更加丰富。

3 综述

电影《音乐之声》在音乐剧发展史上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整部电影大胆尝试电影表现形式的突破和实践,通过音乐的完美表现,将剧情进行了升华,通过音乐语言素材与音乐技法手段。例如,和声、复调、曲式等的有效匹配,更加突出了通过审美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的功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又不给人一种脱离现实的感觉,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音乐所包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识,是各个民族音乐艺术的价值之所在,由此也形成了音乐美的不同范畴和类别,那就是优美、欢乐美、崇高美、自然美。

参考文献:

[1] 李杰.音乐审美的内核——音乐意象加工的科学阐释与实证[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2] 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阿尔森·波布尔.抽象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探索东亚音乐艺术的文化认同 篇12

早在19世纪中叶以前的几个世纪, 东亚国家共享着一种文化, 即所谓西方探险家和学者所说的“远东文明”或“中华文明圈”。日本曾先后派遣22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到中国, 其中每个使团都设有音乐长、音乐生, 他们在我国学习我国的音乐, 并且又把我国的音乐带回到日本, 从而使我国音乐在日本国土上得以广泛的流传, 并对日本的音乐产生很大的影响。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音乐内容, 主要有唐乐、伎乐、散乐三种。七弦琴也是隋唐时代传入日本的器乐, 在日本奈良洞大寺的正仓院里还珍藏着唐代传入的七弦古琴。另外中国盛唐时期十分重要的一样乐器“尺八”, 也于隋唐年间传入日本, 后成为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代表性民族乐器。朝鲜在唐朝初年起也不断派遣留学生入唐求学。唐文宗开成五年 (840年) 的留学生多达105人。朝鲜的传统音乐分“唐乐”和“乡乐”两类, 其中“唐乐”显然是从中国传去的音乐。与此同时, 道教、佛教和孔子的儒教, 这些中国大陆的哲学思想也传播到了朝鲜和日本。

当历史进入了19时间中叶, 东亚国家的传统封建农业社会遭遇到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强有力的挑战。随着“明治维新”的成功, 日本开始了脱亚入欧的蜕变。先进的西方文明, 使中、日知识界的精英们看到了自身文化传统和制度的落后。西方音乐在日本与本土音乐文化的撞击, 产生了振奋日本民族精神的学校歌曲。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后, 日本已顺利地西方化并进入工业化强国, 许多中国学生被送到日本, 其中包括年轻的艺术家, 他们学习音乐、戏剧、表演和现代艺术等日本版的西方现代文化。从文化交流的意义来看, 作为近代音乐启蒙的乐歌活动具有广泛、深入的特征。一种急迫的“拿来主义”的冲动, 敲开了封闭的国门。在四十年的殖民统治下, 韩国也被日本并入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一体化改造进程。东亚各国几乎在同时接触到西方文明, 并且开始一种自发的集体意识行动, 即如饥似渴地学习来自西方先进资本主义文明的方方面面。

二次大战结束后, 日本迅速从战争的阴影下走出, 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韩国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出了经济神话。而历经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 中国在经济上也逐渐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由于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科技、经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东亚各国也在重新思考一个新的世界关系的体系。这些国家的学者和艺术家逐步达到一个强烈的共识:为了切合地反映他们目前真实的经济实力状态, 创造一种与之相匹配新的文化和艺术认同已刻不容缓。

东亚各国不仅共同分享着传统的东方文化根源, 还分享着被输入的西方文明系统和近现代艺术。20世纪之初, 大量中国和日本的学生到欧美留学, 他们带回了西方音乐理论技巧和西方现代哲学思想, 西式的教育体系很快在中、日建立起来。在当时, 西方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被普遍认为是先进和进步的, 而本土的传统体系、意识形态和文化作品是落后的。有关东、西方关系的争论也一直持续着。

在中国, 从事新音乐的音乐家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 也更加认识到批判地接受西方音乐的重要。这些观点在李绿永 (李凌) 的《论新音乐的民族形式》得以提出;贺绿汀在《抗战音乐的历程及音乐的民族形式》也有更为明确的论述;而吕骥也从《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强调了这些见解。可以看出, 在新音乐思潮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西乐东渐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主张新乐的代表人物力图冲破业已僵化的音乐传统, 在新的音乐观念形成以后, 则在更多地吸收运用欧洲专业音乐手段创造新型民族音乐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韩国, 当国家开始从战争造成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的时候, 韩国音乐界接触到现代音乐创作技巧。大约在那个时候, 作曲家罗运荣开始向公众献出一种以12音符制为基础的作品, 其他音乐家也很快开始加入世界音乐的主流。以姜硕熙为中心的一批年轻的作曲家曾经在世界现代音乐协会主办的竟赛中获奖, 显示了韩国在作曲方面达到的水平。即使是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当时所有传统剧目被一律禁止上演, 但是, 在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乐《沙家浜》等“样板戏”中, 现代舞美技术、西方音乐形式等等, 都有意味地体现出来。

随着西方世界的飞速发展, 出现了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东亚国家在世界格局上地位的变化, 一个新身份的认同感逐步萌芽。在这个时期, 日本拥有自古代音乐直到最新的先锋派等各式各样的音乐, 十二音体系音乐也相当盛行, 时日尚短的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也取得了不亚于发源地法国和德国的成就。而且历来只是作为民族音乐而存在的邦乐, 现在破壳而出;同时西洋音乐方面也把邦乐和雅乐当作宝库向它索取素材。这一点有力证明了亚洲艺术是世界艺术洪流中不可缺少的一支。亚洲艺术家和理论家开始思索自己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的新定位。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东亚现代艺术已经在世界艺术舞台上频繁亮相。第二代第三代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 在带领本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同时, 越来趣强调本土文化和本土价值, “西方”的概念早就模糊不清了, 正像我们在谭盾的作品中所看见的, 西方或东方的分野已经不足以说清楚它们的价值所在, 而用“现代”这个概念似乎更准确。

在日本和韩国, 由于这两个国家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其现代经济的发展相对同步, 过去的历史已经开始在新的文化认同中发挥这促进作用。而在中国, 过去的历史仍代表一个复杂的力量, 许多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问题急需解决, 传统文化的惯性仍然与全球化的民主浪潮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着艰苦的磨合。在中国都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 新的城市化社会现实在逐步展开, 新的艺术思维、艺术语言和艺术实践正在萌生。

今天, 我们既要看到东亚音乐文化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所形成的共同方面, 也要看到东亚音乐文化各自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不同的独创与更新。东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 正在朝着一个共同方向努力, 那就是现代化和全球化。我们应根据今天文化发展的新形势, 总结过去, 既从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动认知中, 重新建构和认识自己;使东亚文化的不同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在21世纪各自创造出不同的、更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孙继南, 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2]蔡仲德.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培养目标培养路径论文下一篇:猪场寄生虫的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