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乐教学音乐艺术

2024-06-27

打击乐教学音乐艺术(精选7篇)

打击乐教学音乐艺术 篇1

打击乐器是音乐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 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视打击乐器教学。

一、明确音乐打击乐器教学目标

第一, 使小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教师不应只是单纯传授知识, 更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是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工作。良好的聆听习惯, 可以使学生迅速获取知识, 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打击乐器, 利用打击乐器的音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第二,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天性爱玩, 活泼好动,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个特征进行课堂教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打击乐器, 让学生尝试演奏。与此同时, 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打击乐器需要动手、动脑, 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打击乐器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辨声能力,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 敲击不同乐器, 并说出乐器名称。第三, 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自制力差, 无法长时间保持高度注意力, 如何保持学生注意力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课题。研究表明, 兴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击乐器种类繁多, 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对打击乐器产生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落实音乐打击乐器教学的措施

1. 让学生观察乐器

熟悉打击乐器是学生热爱打击乐器的前提, 在学习的初期,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打击乐器, 如打击乐器中的锣鼓像什么, 能发出几种声音, 其他乐器有类似发音吗, 等等。通过提问的方式, 加深学生对锣鼓的了解,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锣鼓。通过观察打击乐器, 可以使学生对打击乐器有一定的了解, 为打击乐教育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培养学生耐心、毅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将来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让学生体验演奏的乐趣

小学生天性爱玩, 活泼好动,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性, 鼓励学生动手演奏打击乐器, 通过实践加强对打击乐器的了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了解每一位学生, 这样, 教师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使学生在演奏中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演奏《老虎磨牙》, 演奏的重点在于这是一只发怒的老虎, 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老虎发怒的感觉演奏出来, 使学生出色完成演奏任务, 增强学生自信心。学生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 掌握了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 抓住了打击乐器的演奏要领, 进而提高了演奏能力, 提升了演奏水平。

3. 让学生自制打击乐器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 制作出属于自己特有的打击乐器, 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不断改进自己的打击乐器。小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时, 往往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 如废弃的易拉罐和汽水瓶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废物利用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为小学生, 在生活上要养成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学习上要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未来参加工作后, 做到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出色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

4. 对演奏方法进行规范

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找到属于自己的演奏方式和演奏风格。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对学生的演奏方法进行指导, 对于正确的、科学的演奏方法, 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错误的演奏方法, 要及时指出并帮助学生改正。同时,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定期交流演奏心得, 促进双方共同进步。规范的演奏方法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基础和前提, 演奏方法不规范, 美妙音乐便无从谈起。规范的演奏方法是创新的前提, 通过学习前辈优秀的演奏方法, 再加以整理创新出新的演奏方法。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为国家的腾飞贡献一份力量, 促使中国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摘要: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学音乐打击乐器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乐器、让学生体验演奏的乐趣、让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对演奏方法进行规范, 提高打击乐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音乐,打击乐器,教学措施,演奏方法

参考文献

[1]林芳.打击乐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06) .

[2]张莹莹.浅谈打击乐器在音乐课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 2010 (24) .

打击乐教学音乐艺术 篇2

关键词:民族打击乐;大鼓;音乐;应用

0 前言

我国目前较为常见的民族打击乐器主要包含锣鼓、板以及钟等。民族打击乐大鼓在音乐中的运用具有广泛性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由其音色低沉响亮、能够提供有力的节奏等特性引发的。民族打击乐中大鼓在音乐中的应用促进了其听觉效果的多样化,使其为人们带来更加愉悦的听觉享受,进而产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

1 民族打击乐大鼓

1.1 大鼓的概念

大鼓又称大堂鼓,它在我国的汉族、彝族、苗族等多个民族中都有所应用。这种打击乐器最早的制作方法是用皮包裹在空心的木质圆筒上,使其通过敲击产生响亮的音色。

1.2 大鼓的历史来源

在众多民族打击乐器中,大鼓的流传时间更加久远。在远古传说中,黄帝是鼓的发明者,黄帝将大鼓应用在与敌方的战斗中,通过节奏强烈、响亮有力的鼓点鼓舞士兵的士气,并对敌方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除此之外,《诗经》中也对大鼓有所记载。《邶风·击鼓》中第一句即描述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这首至今仍被众多情侣奉为定情的诗词,原本是在外打仗的丈夫写给远在家乡的妻子的。当鼓声响起,丈夫便要为保家卫国作贡献。在大鼓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出现最早的大鼓是木鼓,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皮鼓、石鼓等由其他材料制成的大鼓才慢慢出现。[1]

1.3 大鼓的作用

在大鼓悠久的流传历史中,其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集众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出现在佛教中,部分寺庙通过敲击大鼓实现聚集僧众的目的。第二,警示作用。这种作用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唐朝。在战争中,军队通过敲击大鼓警示敌方,并起到鼓舞我方军队士气的作用。

1.4 民族打击乐大鼓的材料和特点

就民族打击乐大鼓的制作材料而言,主要包含石头、金属、玉等。以金属为主要材料制作出的大鼓被称为钲鼓。用猪皮等动物皮制造而成的鼓被称为皮鼓。与其他民族打击乐器相比,大鼓的特点表现为它属于一种双面膜鸣乐器,并且这种乐器的音高具有不固定的特点。随着使用者敲击鼓锤力度的不同,大鼓发音会产生相应的强弱变化,并通过这种方式将不同的音乐情绪表现出来。大鼓的音色表现为雄壮有力,与其他打击乐器相比,这种民族打击乐的音色更加低沉响亮。由于大鼓音色的这种特点,使其通常被应用在音乐中为听众营造一种悲戚、低沉的气氛。[2]

2 大鼓的种类

大鼓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种劳。这种大鼓是壮族人民在演奏民族音乐中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它通常被应用在各大节日舞龙或舞狮活动的伴奏中。第二,戒晨鼓。这种大鼓通常出现在城池的鼓楼上,通过敲击为人们提供报时功能。第三,土家族大鼓。这种鼓呈圆筒形,在演奏中,它通常被置于地面上,演奏者用双槌敲击发出洪亮的节奏。第四,瑶族大鼓。在瑶族的铜鼓乐队中,这种鼓的作用是领奏和指挥。瑶族大鼓的常见演奏方法主要包含交叉棰、跨腿击以及反击擂等。[3]

3 民族打击乐大鼓在音乐中的运用

在音乐中,民族打击乐大鼓的运用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3.1 民族打击乐大鼓在鼓子词和鼓词中的运用

鼓子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宋代,这种说唱艺术的特点是用鼓作为伴奏,反复演唱同一段词调,并将传说、故事等融入说唱过程中。目前,时间较为悠久的鼓子词是赵令时所作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就该鼓子词的演唱而言,其表演形式为一人负责击鼓和说唱,其他几人负责为其伴唱。在大鼓鼓点的伴奏中,崔莺莺与张生动人的爱情故事的演唱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每一次鼓点的敲击都预示着后续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这种打击乐器的应用为听众带来了极佳的听觉体验。到了明清时代,宋朝的鼓子词逐渐演变成鼓词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形式的鼓词——大鼓出现了。以河北省为例,其大鼓形式主要包含以下两种:第一,梨花大鼓。这种大鼓是指,演唱者在犁铧片的伴奏下进行相应词段的演唱。到目前为止,梨花大鼓仍然是备受当地民众喜爱的表演形式之一。第二,西河大鼓。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河北省中部的农村,西河大鼓的韵味十分独特,演唱者的唱腔表现出苍劲简洁的特点。除此之外,天津、北京等地流传的音乐形式为京韵大鼓。演唱者在演唱相应内容的过程中,以大鼓、板等相关民族打击乐器进行伴奏。[4]

3.2 民族打击乐大鼓在古典器乐曲中的运用

民族打击乐大鼓在我国古典器乐曲中的运用较为广泛。以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为例,其中涉及的打击乐器主要包含铜鼓、羯鼓、节鼓、腰鼓、拍板、钟等数十余种。该法曲是由唐玄宗所创,其在望见女儿山之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女儿山上仙女起舞的景象用音乐表述出来。在民族打击乐大鼓的伴奏下,仙女起舞的景象似乎已经真实地呈现在了听众面前,该乐器的应用为整首法曲提供了有力的节奏间隔,使得《霓裳羽衣曲》带给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春江花月夜》中同样运用了民族打击乐大鼓。这首由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的诗词逐渐被改编为一首优美的器乐曲。在琵琶的背景音中,属音民族打击乐大鼓按照由慢变快的顺序逐渐将鼓声节奏呈现出来,在多种乐器的应和之下,原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妙景色仿佛真实地呈现在了听众面前。在肃穆鼓声的伴奏中,听众好像从现代世界走回了多年前的江南夜色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随着大鼓敲击节奏的变化,听众的情感与乐曲发生了良好的交融,当整首乐曲结束之后,仍然会产生一种意犹未尽之感。[5]

3.3 民族打击乐大鼓在现代民族音乐中的运用

在现代民族音乐中,民族打击乐器大鼓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与古典民族音乐相比,现代民族音乐更加注重节奏与情感的追求。由于大鼓属于一种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其在现代民族音乐中的应用是通过不同音色的对比实现对相关音乐内容的反映。大鼓在现代民族音乐中的应用能够为听众营造出厚重、悲戚等多种环境,使得听众能够跟随鼓点的节奏,逐渐产生依赖感,逐渐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

4 结语

大鼓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这种打击乐器的音色低沉响亮,音乐节奏具有丰富的变化,演奏者可以利用不同的创新演奏方法进行演奏。大鼓在现代民族音乐中的应用将创作者的情感更好地表达了出来;其在古典器乐曲中的应用更好地呈现了乐曲中的景象。

参考文献:

[1]薛辰婕.独立构建以五声性调式为基础的中国民族音乐视唱练耳教学体系[D].武汉音乐学院,2013.

[2]陈俐君.打击乐在民族音乐中的运用探讨[J].戏剧之家,2014(13):77-78.

[3]白秀英.民族打击乐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01):168.

[4]陈明志.现代民族管弦乐配器的“互动”思维——以国乐剧场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03):31-39.

[5]廖晖.论民族器乐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09(24):144-145.

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强化音乐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使学生能够对音乐产生持久的热爱。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标改革的推进, 小学音乐教学的素材逐渐的丰富, 打击乐成为小学音乐教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课本教材中, 打击乐器的教学章节占了整个音乐教学章节的三分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音乐教程中, 打击乐器的重要性。打击乐器的种类较为丰富, 演奏风格各异, 其学习起来难度较小且易于演奏, 这些特性充分地适应了小学生这个主体, 打击乐器被小学音乐教师广泛地应用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提高其创新意识, 激发其好奇心, 有利于学生音乐水平及学习质量的提升, 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也会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大幅增长。

二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其思维方式正处于一个高度开放和自由的状态, 且其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及求知欲较为强烈, 很容易被新兴的事物所吸引, 并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笔者建议,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充分的了解, 利用学生好动、爱玩、喜表现、爱创作的个性特征来引导学生, 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及目标为学生设置与之相对应的、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的课堂学习任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应当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课堂时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在自主的尝试和体验中, 感受到打击乐器所带来的喜悦, 继而其音乐学习的兴趣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兴趣的产生也意味着学生找到了音乐学习的突破口, 教师音乐教学的难度也随之降低。如教师在教授《小雨沙沙》一课前, 为学生准备所要使用到的打击乐器。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碰铃、双响筒等打击乐器进行即兴演奏, 之后为学生模拟演示乐器所能奏出的音乐, 学生对打击乐所模拟发出的声音会即刻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迫切地想要知道声音是怎样演奏出来的。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时, 教师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随之学生便可以轻松地掌握打击乐器的演奏技能及专业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达成。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其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使用打击乐器创编曲目是小学音乐教程内容中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 学生要能够根据所选曲目的演奏方式, 挑选适宜的打击乐器, 为该曲目进行伴奏。此外, 学生还应在原先所掌握的打击乐器技能的基础上, 使用打击乐器创编音乐节奏, 该创编节奏在能够为曲目伴奏的同时, 还能够参加相关的音乐表演等。以上活动的实现皆要建立在会“编”的基础上, 学生只有掌握了节奏编创的方法, 才能够对曲目节奏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首先让学生知晓打击乐器的种类及适用范围。教师可以选取多种打击乐器, 将其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行试音来了解打击乐器的音色、声响及材质。之后教授学生伴奏节拍、音乐风格、伴奏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掌握这些基本要领之后, 方可使用打击乐器进行节奏的创编。在学生创编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其大胆的创新, 对其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若条件允许,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自己所创编的作品展现给其他同学, 并给予其嘉奖和鼓励, 以此来激发学生再次创作的热情, 提高其荣誉感和自信心。

3. 利用生活资源制作打击乐器, 激发其好奇心

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极强的特性, 合理的编排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中去。笔者在调研活动中发现, 某校的一位音乐教师通过使用生活资源制作打击乐器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展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前利用三个废弃的玻璃酒瓶制作了一种打击乐器“脆脆”, 之后在课堂上将它们展示给学生。教师安排学生走上讲台, 使用不同的方法敲打“脆脆”, 听一听它们的不同音色。之后教师向学生发问“如果老师在这些瓶子中灌入不等量的水, 你们猜猜看, 它们的发音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的好奇心即刻被调动起来, 其思维运转速度加快。紧接着教师为学生演奏装水后的“脆脆”的发声, 此刻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集中, 其内心充满了疑惑“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呢?”此时,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让他们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会有哪些资源可以制作成打击乐器, 继而给学生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让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中能够制作打击乐器的材料, 并制作自己感兴趣的打击乐器。在下一堂音乐课上, 教师便可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利用生活资源制作打击乐器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活跃了课堂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增强了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陆静.使用打击乐器的课堂更精彩[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8)

[2]曾安秀.丰富多彩的西双版纳傣族打击乐器[J].民族音乐, 2007 (3)

戏曲打击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篇4

一、戏曲打击乐的功能表现

(一) 程式上

戏曲艺术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程式化, 打击和戏曲程式化密不可分的, 主要体现在锣鼓经上, 就是用戏曲的打击乐组成不同的谱式, 来表现不同的功能。如亮相时用“四头击”等。在乐队中有一些乐器声音单纯, 可是它们一旦组合在一起, 就会发出和谐的音响, 极助于人物情感的发挥。

(二) 节奏上

大家都知道, 戏曲打击乐中, 主要以鼔为中心, 同时鼔掌控着全剧的节奏及演员的唱腔节奏。伴奏过程中有些板式也是靠鼔来掌控的, 比如【散板】【流水板】【闪板】以及【快板】【慢板】等。“打鼓佬”是文武场的灵魂, 文武场的所有乐器都要听从板鼓的指挥, 所有的音乐都是由“板鼓”开出的, 因此说, 场上演员需要乐队给予相应的节奏, 或者演员告诉乐队需要什么样的节奏, 这样才能协调一致, 完美的、天衣无缝、协调一致的完成。

(三) 气氛上

戏曲打击乐在制造戏剧气氛上, 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阴锣”表现黑暗的气氛;“九锤半”表现匆忙的气氛;“长尖”表现迟缓的气氛;“碎锣”表现雅致的气氛;“紧锤”表现急迫的气氛等等。因此说, 乐队伴奏如同画外之音, 给表演增加了节奏, 为戏剧内容增加了可能的解说。

(四) 情绪上

戏曲打击乐常常起到烘托舞台气氛、渲染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 当人物悲哀、控诉时常常用“叫头”的手法;当哭泣时, 用“哭头”的手法, 当焦急、烦躁时用。乱锤“的艺术手法。惟妙惟肖的表现出舞台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因此说, 戏曲表演中, 无论是激烈的战场情境, 还是舒缓的故事情景, 都是通过戏曲锣鼓导入完成的, 不同人物出场、亮相都是通过锣鼓完成的。

如今“锣鼓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 舞台表现也更加灵活了, 在当今一些新编的历史戏和现代戏中都有新的尝试和突破, 如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唱到“手提红灯四下看”时, 打击乐运用了“纽丝”及波浪式结构, 表现了人物情感的起伏及戏剧情节的变化。

二、淮剧锣鼓的配置形式

戏曲音乐常被称为戏曲的灵魂, 锣鼓音乐是戏曲音乐的重要部分, 熟话说“半台锣鼓半台戏”。锣鼓的准确运用, 更能充分展现该剧种的个性和张力, 烘托剧中人物的个性和剧情变化。同样, 淮剧作为江苏的主要地方剧种, 其乐队锣鼓牌子也同样有着完整而又丰富的音乐语汇, 其浓厚的地方韵味和丰富的表现力, 在淮剧音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淮剧锣鼓是以扁鼓、大锣、小锣、鑔钹为组合的乐器配置, 其音质和谐、稳定, 音高均统一在中、低音区域。音响浑厚而有余音, 恰好和淮剧的粗旷风格相统一, 尽管它常有多种节拍的变化, 但淮剧锣鼓的音色和基调始终不变。

三、锣鼓在淮剧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淮剧和东北二人转一样, 属于民间戏剧。音乐调式有着不同的多样性, 其中融入了徽、商、宫、羽等各种曲牌和腔饰, 唱腔上也是多种调式。有着各自的表现特质。在淮剧表演艺术中乐队锣鼓伴奏起着而淮剧锣鼓的点缀, 无疑丰富了淮剧音乐的美感和意境, 真正赋予了淮剧新的气质和情感, 从而使淮剧唱腔更加性格化。

(一) 淮剧的锣鼓伴奏, 都是为唱腔所用的, 在身段表现上套用了京剧的伴奏招式, 这也形成了风格的不统一性, 在淮剧表演中, 锣鼓音乐的配置不像其他剧种那样丰富, 色彩和音调都表现的比较沉闷, 不像其他戏曲音乐那样明快。

(二) 淮剧锣鼓音乐有其严谨的起奏规则, 比如“一锣锤”必须用在起板半句的尾腔, 在第二眼的弱拍起才能插入伴奏, 自从融入管弦乐伴奏后, 在曲调和旋律上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在程度上还略显呆板, 只有当锣鼓与唱腔完美结合后才能更好地升华剧情和人物, 提高整体的艺术演出效果。如今淮剧锣鼓音乐随着表现手法的日渐完善而不断提升, 如此说, 锣鼓伴奏在戏剧演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

总之, 戏曲艺术是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是比拟艺术, 不是再现而是表现, 是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 戏曲打击乐是通过联想、抒情, 以自己独特的音乐旋律对社会及情感的反应, 是通过声音直接传达情感。

参考文献

[1]高连安.打击乐是戏曲一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J].青年文学家, 2006.

[2]陈辉.打击乐——戏曲表演之魂[J].剧影月报, 2007.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篇5

关键词:打击乐,艺术,审美体验

打击乐拥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群众基础,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审美体验是通过对打击乐艺术进行音乐美、形式、内涵等多种层次和方面进行综合理解和感受所得来的, 是对于打击乐的音乐艺术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一、打击乐艺术音色的审美体验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音乐乐器中, 打击乐的乐器音色是最为丰富的, 其原因在于打击乐乐器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传播广泛, 且具有大众化的优势, 这使得打击乐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也因此融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音乐风格, 从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多种种类的打击乐器。根据现代相关音乐权威组织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 在已经发现的古今中外打击乐器当中, 打击乐器的种类高达两万多种, 这种高度繁多的打击乐器数量, 是打击乐乐器音色极其丰富的重要原因。打击乐乐器音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 使得其拥有其他乐器所不具备的特点, 那就是它可以模拟各种自然之声, 能够将自然界中的丰富音乐搬到打击乐乐器之中, 从而让人们在听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带给听众不同的丰富体验。以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打击音乐《喜庆丰收》为例, 这是一首赞美农村秋收的打击乐曲, 该打击乐曲采用了扁鼓等打击乐器, 演奏者通过扁鼓的鼓棒、鼓环等多个部位的不同音色来进行演奏, 生动形象表现了农民丰富使得喜悦情绪, 将农村秋收时的割稻谷、打粮食、晒谷物等情节活灵活现的带到了听众的面前, 让听众通过该音乐的不同节奏、丰富音色等特点, 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农民丰收时的场景, 让听众从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从而有效地体验到打击乐艺术的审美艺术。

二、打击乐艺术节奏的审美体验

节奏感是打击乐艺术的一大特色之一, 打击乐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敲击和拍打来发出声响, 从而形成节奏音乐的乐器, 它的音乐感受是通过强烈而又富有特色的节奏感来实现了, 也就是说, 节奏是打击乐艺术的核心精髓, 是音乐听众接触、感受和理解打击乐艺术的关键所在。因此, 学习者或者研究者要想学习打击乐乐器, 研究打击乐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 学习和掌握打击乐的节奏感特点是核心所在。从传统的音乐审美艺术中就可以看出, 传统的音乐审美体验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优美, 也就是柔和之美, 第二种是壮美, 也就是雄壮之美, 第三种是中和之美, 而打击乐艺术属于第二种—壮美, 这也是打击乐艺术的美学意义的体现。自古以来, 打击乐便被人们发现其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发向上以及使人热血沸腾的作用, 这是因为打击乐的强烈的节奏感所带给人们的。打击乐乐器当中, 属鼓类种类最为繁多, 节奏感也是最强的, 演奏者通常都将其用在大型表演或者集体表演当中, 从古代的打仗利用鼓这一打击乐器来鼓舞士气, 振奋人心, 再到现代的大型音乐表演等形式中, 听众可以从打击乐器中不断的感受到打击乐乐器给人们带来的精神震撼, 气势磅礴之感, 这是一种充满节奏感、阳刚雄壮的审美体验。

三、打击乐表演形式的审美体验

打击乐艺术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是打击乐表演的一大特色。表演形式是一个乐器演奏、一场音乐表演等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听众观赏打击乐器的表演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一是用耳朵听音乐, 二是用眼睛观看表演, 这二者构成了听众对于打击乐表演的整体审美体验, 而表演形式正是属于打击乐器表演的第二种组成。对于打击乐乐器的表演者来说, 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打击乐艺术表演, 其表现形式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演奏者的姿态。打击乐艺术的表演主要由表演者和打击乐乐器二者所组成, 一个优秀的打击乐器表演者, 除了能够用打击乐的音乐带给人们美感的同时, 还应当注意自身的表演姿态美感, 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的精神内容, 让自身与打击乐音乐融为一体, 带给观众淋漓尽致的感受。第二, 情绪的表达。听众来感受打击乐的音乐美感不仅仅只是通过音乐的感受来感受, 还需通过表演者的情感来感受, 因此, 打击乐表演者在表演打击乐过程中, 还需要加强自身对于音乐的内容掌握能力, 并且通过自身的情绪来准确的表达打击乐曲所想要表现出来的情感。第三, 感染力的强化。打击乐的音乐是由表演者所操控的, 因此, 表演者要想让听众感受到打击乐的审美艺术, 强化观众的审美体验, 就应当积极强化自身和音乐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 研究者要想正确的了解和研究打击乐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 应当从打击乐的音色、节奏以及表演形式等多个方面入手, 从全面地、科学地感受到打击乐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易大鑫.论我国民族打击乐演奏艺术的艺术特征及其与现代音乐教育的结合[J].乐府新声, 2014, (11) :33-34.

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特色之管窥 篇6

一、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的地域特色

例如著名的打击乐重奏经典作品《滚核桃》,是依据我国中原地带山西省新绛县附近的汾河流域一带的地域风俗文化特点,经过时间的洗礼,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一次又一次的改编,最终形成的广为流传的民族打击乐重奏经典曲目。《滚核桃》主要以我国汉族民间的多种锣鼓乐器作为打击乐器,外加少部分其他类乐器,将我国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鲜明的艺术表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滚核桃》在音乐主题、乐器合奏、表现形式以及作曲背景等诸多方面都十分精细地进行研究与编写,利用故事再现以及主题展开的形式将以上几个方面均完美地塑造出来。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的演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演奏方式的选取多根据地域的风俗特色进行改变。例如,在《滚核桃》中,其演奏方式便是根据陕西地区的地域特色,选择采用了渐变的传递时演奏方式,曲目中涉及到的乐器由少至多,曲目的整体进展速度由慢至快,曲风由缓慢到急促。

另外,演员们在演奏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采用一些没有规律的击打方式,使曲目的整体风格更加多样化,增加表演的新颖性。《滚核桃》的整体曲子并不冗长,长度适中,表现精准、干练,所表达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通俗易懂,曲子的内容所表现的是当地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曲子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其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却高于生活,利用精心编制的曲子与凸显细节的表演,轻而易举地将山西新绛县的村民们在丰收的秋季采摘核桃、将核桃铺在房顶进行晾晒的生活常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目前,经典曲目《滚核桃》仍然可以在很多大型的舞台上看到,表演与音乐中鲜明表达或暗里隐含的浓郁的山西部分地区的地域特色,能够让观众们深刻地体会山西新绛的地域特色。

二、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中的肢体动作特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经济合作逐渐加深,与此同时,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改革开放以来,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中外交流进步迅速,我国的音乐作品与西方的音乐作品相结合,音乐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接近。在西方的打击乐重奏艺术中,其肢体语言的展示具有极强的特色,这一特点也逐渐地被我国的音乐学家与民众们所接受,在我国的民族打击乐重奏中,其肢体动作的摄入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的宫廷、宴会、礼仪、寿堂、婚嫁等等场合,民族打击乐重奏曲目作为必不可少的音乐形式之一,就已经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肢体动作与音乐的合理、巧妙配合,使人们不仅在听觉上能够得到美好的享受,在视觉上也同样能够拥有良好的、与音乐相搭配的欣赏美的机会。在一个完美的音乐作品中,音乐与肢体动作的精良搭配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国唐代著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胡旋女》中,“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便已利用诗歌的方式,从侧面将音乐与舞蹈(肢体动作)的巧妙配合对于音乐整体的重要性鲜明地体现出来。与此同时,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具有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鲜明的场景化。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的现场演出场景大多比较鲜明显著、简单易懂,对于场景的布置与铺垫十分详细、形象,将美妙的音乐场景与同音乐相关的肢体动作进行结合,为音乐曲子的主体进行烘托与突出。为我国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带来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在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中,打击乐重奏艺术一直是引领其他多种音乐的主体音乐。近年来,随着其变幻莫测的曲风与多种多样的韵律相结合,民族打击乐重奏艺术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与喜爱。本文以民族打击乐的知识与形式为基础,对我国的民族打击乐重奏演绎方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

摘要:我国的民族音乐一直是我国音乐艺术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打击乐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与民俗性,节奏多变,对于乐器的使用也要求颇高。在民族打击乐的重奏艺术中,由于我国不同地域的环境不同,以及经过长年的熏陶与演变,民族打击乐的音乐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针对民族打击乐重奏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打击乐教学音乐艺术 篇7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生态,打击乐,本土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迅速发展, 根本在于它“原本性”地能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本土化的理念, 然而我国对奥尔夫“本土化”缺少实践性研究。因此本文以《八桂和乐》作品为例, 展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原生态打击乐创作中的实践。为丰富和发展奥尔夫教育体系, 推动其在我国的“本土化”以及创作原生态作品方面提供实践经验。

一、《八桂和乐》的主题与形式

《八桂和乐》荣获第三届大学生艺展演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器乐类节目一等奖第一名, 尽管创作不久, 却多次代表学校及自治区参加各种艺术展演活动。作品的主题为:“民族大团结, 和谐一家亲, 携手兴八桂, 共谱新篇章”。节目形式以原生态打击乐为主, 同时结合嗓音和动作, 以歌乐舞形式综合地呈现, 整个节目突出民族风貌特色及时代审美特点。

二、《八桂和乐》的主要内容

作品内容主要包括声势、斗蛙舞、扁担舞、簸箕舞、银饰舞、八桂歌声六部分。其中声势和斗蛙舞是在传统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声势拍手、跺脚、捻指和拍腿四种形式的基础上, 开发身体的其他部位, 同时结合壮族舞蹈动作风格呈现。扁担舞、簸箕舞、银饰舞是把扁担、簸箕、苗族银饰当成少数民族人们生活中最原本的乐器, 同时用少数民族舞蹈动作进行演奏的乐舞。打击乐是把少数民族日常生中的石头、竹子、绿豆、舂米石、水缸等这些最原始的物品开发成少数民族人民最原本的乐器, 把人们劳动、丰收等生活场景演奏出来。八桂歌声是演员在演奏串铃、小竹节、钢片琴和木琴这些乐器的同时用苗语演唱的苗族歌曲, 还加入了苗族银饰舞蹈, 形成了精致、唯美的苗家夜晚月色、银饰交相辉映画面。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把身体、扁担、簸箕、苗族银饰这些少数民族人们生活中最原始的物品开发为劳动人民手中最原本的乐器;二是歌乐舞综合。在身体上寻找声音和动作、音乐和舞蹈的统一, 而且是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乐器和少数民族舞蹈的综合;三是都具有鲜明的原生态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八桂和乐》的教学与创编中老师至始至终都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节目编排的组织者。学生在教学和创编中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完全参与到教学、创编和表演当中。这种自编自演的综合的教学,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节目创编的能力, 还增加了他们的综合艺术知识,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表演能力, 培养了创造性、综合性艺术思维。

1. 声势

以不同的部位、速度、情绪和节奏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拍手、跺脚、捻指、拍腿”的古典声势进行创编。学生自由组合分组, 用四拍子创编四个八拍。这四个八拍以不同身体部位、速度和情绪进行。比如:第一个八拍用手指捻出六种节奏型并持续一个八拍时, 上身和手臂都可以加上左右摆动的动作, 这时学生的情绪是欢快的、轻松的;第二个八拍再换成用脚跺一个八拍的不同节奏型, 同时手臂摆动做跑步状, 加快速度, 情绪是紧张的、激动的。第三个八拍换成用双手拍打臀部持续一个八拍来演奏不同节奏型, 同时身体上仰、抬头并往前走, 速度放慢, 情绪是悠闲的、得意的。第四个八拍是用手左右拍不同节奏型持续一个八拍, 同时双腿跑动, 稍加速, 情绪是兴奋、开心的。

2. 斗蛙舞

春节期间的蚂拐节在广西天峨、南丹、东兰以及河池等壮族聚居区广泛流传, 蚂拐舞是壮族人民在蚂拐节中表演的一种壮族民间舞蹈。蚂拐是壮族人对青蛙的俗称。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声势和蚂拐舞融合而成的斗蛙舞, 是把身体产生的声音与广西少数民族蚂拐舞动作相结合的乐舞, 是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声乐本土化实践的探索, 也是对蚂拐舞的传承与发展。

3. 扁担舞

扁担舞是在广西都安、马山等县流传着的一种壮族民俗舞蹈, 又称打扁担。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色彩, 其历史悠久, 现已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八桂和乐》中的扁担舞是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角度进行创编的, 把扁担和板凳作为乐器, 通过扁担与扁担, 扁担与板凳间的敲击进行音乐演奏, 使音乐和舞蹈、声音和动作在演奏中实现统一, 同时还加入了其它打击乐的伴奏, 体现出壮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淳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不仅是对传统扁担舞的传承, 而且是对以往扁担舞的革新。

4. 簸箕舞

在《八桂和乐》的实践中, 把簸箕从一种劳动人民手中最原本的农用工具通过簸箕筛米、手拍簸箕、对敲簸箕等动舞蹈动作的演奏使之开发成乐器。后面打击乐队与簸箕舞同时表演。通过声音和动作, 音乐和舞蹈的结合, 实现人与簸箕的浑然一体, 形成丰富的视听效果, 充分体现出广西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善良。

5. 银饰舞

在广西苗族、瑶族和侗族的妇女都有佩戴银饰的习惯。尤其是苗族银饰种类之丰富、工艺之精湛, 堪称世界一流。银饰穿戴在身上, 随着身体的摆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这就是苗族姑娘最原本的乐器。在《八桂和乐》中苗族银饰的乐器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把银饰作为乐器来使用, 通过舞动银饰所发出的悦耳声音进行演奏, 不同姿态、不同力度的身体舞动带动银饰发出不同节奏和音色的声音, 在身体上寻找动作和声音, 舞蹈和音乐的最佳结合, 从而形成良好的视听效果。

6. 八桂歌声

广西是个能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 被誉为“民歌的海洋”。在《八桂和乐》中的“八桂歌声”主要是以演唱苗语歌曲为主要内容。在打击乐和银饰舞蹈表演中加入苗语歌曲更能体现苗族妇女的温柔与钟情。《八桂和乐》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作品, 在节目主题与整体框架确定之后, 根据节目不同时段反映的主题特征, 把声势、簸箕舞、扁担舞、银饰舞、斗蛙舞与音乐进行整合, 乐队和舞队之间需要紧密配合, 乐段之间的衔接要求自然协调。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八桂和乐》中的运用

《八桂和乐》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为指导。首先是奥尔夫教育理念即“原本性”理念。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创立是以“原本性”思想为基础的, “原本性”的思想决定了奥尔夫众多音乐教育观念的形成。关于奥尔夫原本性的具体形态奥尔夫谈到:“原本的音乐、原本的动作、原本的语词形式和动作形式, 什么是原本呢?原本的拉丁文是Elementariuos, 意思是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 适合开端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 而是和语言、动作、舞蹈融为一体的。”[1]

本次《八桂和乐》的实践从原生性、综合性、参与性、创造性、普及性和多元文化这六方面来理解、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

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曾美英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1400)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声乐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通过对声乐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 加大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效果。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接下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改革

本文系作者“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课题《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及模式改革初探》”系列成果之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日益发展, 各个专业门类也在不断崛起和完善。作为文艺类的职业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怎样在普通本科院校林立的环境中求生存?作为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课程, 怎样才能作到既能传承、吸取传统声乐教学中的优势, 摒弃瓶颈, 打造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呢?诸多的问题摆在教学一线的声乐教师面前。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教高16号文的指示, 高职教育应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根据文件的指示精神, 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大部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内能具备舞台表演能力, 以及具备就业岗位所需的指导他人演唱、排练节目等能力。通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和摸索, 本课程组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工作。

一、多渠道的调研工作

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 它是我们制定声乐教学大纲、确定声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声乐教学模式以及明确教学理念的基石。

调研结果之一——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

声乐 (含少儿声乐教师) 教师及陪练岗位:主要工作是熟悉发声原理, 掌握大量的声乐 (含少儿) 曲目, 循序渐进地教授或辅助教授发声技巧、歌曲演唱以及相关的音乐素养等知识的培养。

文艺骨干岗位:主要工作是主持或协助组织、策划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形式, 组织或排练文艺节目, 丰富群众、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合唱队员岗位:主要工作是熟悉合唱队的组建、声部划分, 理念的“原本性”。《八桂和乐》围绕广西本土少数民族的最原始、最原生、最原本的素材进行创作。把壮族、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物品、劳动工具、服装饰等物开发成乐器, 并综合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和舞蹈等基本素材进行创作, 这是作品中运用奥尔夫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在《八桂和乐》中即有苗族的语言, 银饰、歌曲和舞蹈动作, 又有壮族的蚂拐舞, 仫佬族的嘣鼓等, 这些内容不是简单堆砌而成, 而是在领会奥尔夫的精髓上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共同演绎综艺术作品。

《八桂和乐》的教学创编方法是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指导。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古老、最原本的创作形式, [2]即兴创造不仅仅是指导老师在创作, 也包括学生及演奏者的创造。在《八桂和乐》作品中, 从乐器选用、乐器开发到声势表演, 甚至从一个细微的动作到歌乐舞之间的综合演奏都充分地尊重、鼓励、发现和采用学生及演奏者的创作, 因此每一部分的作品创编者不只是指导教师, 也包括表演的每位学生。奥尔夫认为音乐是属于每个人的, 而不仅仅属于专业人士的, 每个人都有即兴创作懂得合唱所需要的声音状态、各声部的声音协调性的训练, 积累并掌握多种类型的合唱曲目, 有较好的合唱演唱能力、合唱指挥、组织协调能力等。

调研结果之二——用人单位对声乐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大专以上全日制优秀毕业生, 各种唱法都需要, 其中声乐教师和助教以及合唱队成员就需要美声唱法的学生, 独唱的就需要民族和通俗的多些, 但是要那种比较正统的、有美声基础来唱的那种民族、通俗唱法, 此外, 还有很多培训学校需要懂少儿声乐教学方法。合唱队成员主要是下到各团队工作, 平时要组织排练, 分声部排练、指挥、自己也能演唱。

要求一专多能型的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 但是一专多能不是不要专, 而是一定要专, 你的所学专业越具体越好, 不要模棱两可, 有一门最好的的专业的基础上再体现其它能力, 需要组织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有很好的与上下级沟通、协调能力的学生。参加过各种艺术团体、有舞台实践经验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录用。

二、声乐课程目标

综合以上调查情况, 确定了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程目标, 即根据学生自身情况, 专业教师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 因材施教,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 从以下几个课程知识点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声乐基础训练、歌唱技巧训练与声乐作品处理、声乐组合排练、舞台艺术实践、实训项目教学、教学成果展示等六个模块, 通过这六个大模块的教学, 使学生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 能根据自身的条件获取一定的歌曲演唱能力, 如能拿到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并掌握一定的声乐教学方法。

2. 能具备完成声乐课程大纲规定的周末音乐会、声乐观摩

会、才艺大比拼、时令性成品音乐会、毕业音乐会等其中的部分声乐节目的职业技能。

3. 能演唱及排练简单及中等难度的重唱、小组唱、少儿歌曲等。

4. 能具备一定的舞台表现力和舞台审美情趣。

5. 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等社会活动能力。

三、声乐课程内容改革

传统的声乐教学主要是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声音技巧训练、

音乐的潜力, 因而尽管《八桂和乐》的演员都来自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大学生, 但是在老师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指导下仍然能够创作出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金经言.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1.

上一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下一篇:绿色包装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