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2024-11-03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通用7篇)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篇1

附件: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2015年修订版)

(135101 音乐领域)

一、培养目标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

培养艺术团体、院校、艺术场馆、电视广播台站、文化馆站、各种音乐媒体、文艺研究单位和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所需要的能够胜任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编辑、音乐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

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实行导师负责制,并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年学分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公共课应 着重于提高研究生的总体素质,拓展审美视野;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加深、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增强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选修课程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其中实践类课程与环节应占60%以上。具体课程学分设置如下:

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6学分; 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大于等于16课时为1学分。

六、毕业考核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毕业要求。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共同作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专业水平的评价依据。专业能力展示体现申请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学位论文答辩体现申请人对应用专业技能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理论阐述能力。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均应公开进行,可以是专业能力展示达到合格水平后再进行论文答辩,亦可同时进行。

(一)专业能力展示

1.总体要求

音乐创作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应提交独立原创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类申请人应举办学位音乐会;音乐教育类申请人应展示教学实践过程及音乐特长;其他专业方向申请人应展示与本方向相关的专业实践过程等。专业能力展示须体现一定的历史意义或现实意义,以及一定的创新性;应体现出申请人对本专业领域较为深广的认知和理解;能反映出申请人良好的技术驾驭力、想象力和艺 术诠释力;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功效及社会影响。2.具体要求

音乐创作类:作曲方向应提供独立创作的室内乐编制作品1至2部,大型管弦乐队作品1部;作品中须包含对声乐和民族乐器的运用;总时长不少于30分钟。电子音乐作曲方向须提交纯电子音乐作品1部,大型管弦乐队作品1部,总时长不少于30分钟。创作作品应提供完整乐谱,完成现场演出或提供作品演出视频。

音乐表演类:提供2场不同曲目的学位音乐会(后一场应在毕业学年举行),每场演出纯表演时间不少于40分钟;曲目类型须包括独奏(唱)、重奏(唱)或室内乐、协奏曲等;曲目的风格应囊括多个时期和多种流派,且至少包括2首(部)20世纪以来的经典作品,以及1首(部)现当代的优秀作品。

音乐教育类:提交一门历时一学期(16周)的完整课程教案及45分钟的课堂公开教学,以及至少20分钟的音乐特长展示;音乐特长展示应参照音乐表演类或音乐创作类的规格要求。

其他各方向专业能力展示均应根据专业特点,依据上述规格要求,完成一定工作量或时长的实践过程的专门展示。如视唱练耳:应进行45分钟的课堂公开教学和完成一场40分钟的专业音乐会;音乐制作:提供一场总时长不少于45分钟独立制作的公开展演;音乐录音:应提交不少于4部作品,其中至少有一部环绕声,其他立体声,总时长不少于40分钟;等等。

(二)学位论文的要求

本领域专业学位申请人皆应提交学位论文并完成答辩。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论文应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2.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一切不端学术行为。3.论文核心部分(本论、结论)字数不少于0.5万(不含谱例、图表)。根据自己音乐创作、表演或其它音乐实践所写的论文应附所对应的影音资料光盘。

(三)毕业考核委员会

由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毕业考核委员会,考核学位申请人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是否达到合格水平。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者,经授予单位学位委员审核批准,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颁发艺术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135107 美术领域)

一、培养目标

美术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美术创作专业人才,以及胜任文化艺术事业与产业方面所需的创作、管理与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

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实行导师负责制,并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年学分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公共课应着重于提高研究生的总体素质,拓展审美视野;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加深、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增强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选修课程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其 中实践类课程与环节应占60%以上。具体课程学分设置如下:

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6学分; 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大于等于16课时为1学分。

六、毕业考核

毕业考核包括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申请者,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提交与答辩的毕业环节要求。

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均应公开进行,可以是专业能力展示达到合格水平再进行论文答辩,亦可以展览的形式同时进行。

(一)专业能力展示的要求

1、总体要求

专业能力展示的具体内容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所提交的独立原创美术作品或管理策划方面的方案展示。

2、具体要求

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需提供毕业创作1至3幅,精选习作15幅;书法需提供书法与篆刻原创作品15幅;跨媒体需展示原作作品1至3件及相关完整方案;摄影需提供作品15件:艺术管理等需提供原创策划方案1至3件。

(二)学位论文的要求

1、学位论文可以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应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具体形式可以是学习体会、实践报告、案例技术与风格解析等,也可以是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2、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剽窃和一切不端的学术行为。行文中应做到概念清楚、层次分明、文字简练。

3、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专业论文字数不少于0.5万(不含图例与图表);书法和艺术管理专业论文字数不少于2.0万;跨媒体与摄影专业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

(三)毕业考核委员会

由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毕业考核委员会,考核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是否达到合格水平。毕业考核委员会一般由3-5人组成。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者,经授予单位学位委员审核批准,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颁发艺术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135108)艺术设计领域

一、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设计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

能够胜任设计单位、院校、研究及政府等部门所需要的艺术设计实践、管理、教学、艺术设计活动策划和组织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并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

(一)实行导师负责制及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可聘请本领域有经验的专家配合指导艺术设计实践。

(二)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素质培养,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设计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

(三)创造艺术设计实践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四)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环节,须按教学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

(五)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由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组成。公共课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创意、设计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为其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在学期间,专业实践环节一般应在设计实践现场或实习基地进行,可采取集中与分段相结合的方式。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其中实践类课程与环节学分占60%以上。具体课程学分设置如下:

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6学分; 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六、毕业考核

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课程学分计算方式:1学分大于等于16课时。

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毕业要求。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共同作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专业水平的评价依据。专业能力展示体现申请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学位论文答辩体现申请人对应用专业技能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理论阐述能力。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均应公开进行,可以是专业能力展示达到合格水平后再进行论文答辩,亦可同时进行。

(一)专业能力展示

专业能力展示是毕业考核的重要方面,因此各专业方向在质和量上均须提出具体要求。

艺术设计实践类:应符合选题内容,要求提交一定数量的原创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设计理念、过程和一定的工作量。

艺术设计管理类:应符合选题内容,提交一个完整的本研究方向的项目管理方案,体现出方案制定的理念和过程。

艺术设计教育类:应符合选题内容,提交一门完整的本研究方向的课程教案及45分钟的课堂公开教学,艺术设计特长展示参照艺术设计实践类的要求。

其他研究方向的专业能力展示均应根据专业特点,依据上述要求,完成一定工作量或时长的实践过程的专门展示。

(二)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应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2.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一切不端学术行为。

3.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本论、结论)字数不少于0.5万(不含图、表及附录)。

(三)毕业考核委员会

毕业考核委员会由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考核学位申请人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是否达到合格水平。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者,经授予单位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颁发艺术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篇2

一、区分专业硕士导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导师, 实行分类指导

根据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 本文认为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导师的选择机制上, 应该进行区分, 即二者由不同的导师分开指导。由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本科专业的研究生, 学术水平参差不齐, 即使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 其本身水平也不一样, 尤其是现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在学术水平上的区别更加明显, 所以分类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势在必行。从学生角度来看,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更希望获得实践能力, 或者是理论知识应用的培养, 从导师角度来看, 有些导师理论水平有限, 但实践应用能力较强, 他们更希望给予学生在实践应用上的指导, 而非理论研究。因此,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分类培养, 导师各取所长, 区分专业硕士导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导师, 按需培养, 取长补短。

专业硕士导师可以从现有导师中分离出来, 例如, 学校里有些导师理论水平较高, 但校外学术交流较多, 行政工作繁忙, 这些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应该让这些导师专门负责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 不承担专业硕士的指导任务。而有些导师学术水平一般, 但工作经验丰富, 校外有实业或担任某些企业顾问等, 这些导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 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 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工作方面或者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适合担任专业硕士的指导教师。专业硕士导师还可以从优秀的青年讲师中挑选, 例如自身学术水平较高, 教学达到一定年限, 所指导的本科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青年讲师。

二、淡化导师职称和资历限制, 加重年轻导师的比重

中国现有导师制度对职称和资历有严格的规定, 只有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具有带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而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一般都在40岁以上, 因此目前学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呈现出年龄较大的特点。年龄较大的教授在理论方面有成就, 但创新能力不够, 接受前沿性的东西或者对新知识反应不及年轻老师敏感, 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要求并不严格, 更多的是强调实践性, 因此需要年轻化的导师队伍培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国研究生扩招迅速, 导师数量相对不足。根据研究生培养规划, 到2015年, 中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达到硕士研究生总数的50%, 那时导师数量不足将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导师数量不足影响到导师对学生的精力投入, 进而影响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 中国应该允许和提倡优秀的副教授带博士研究生, 相应的, 优秀的讲师也应该被允许指导硕士研究生。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为导师队伍注入年轻活力, 提升导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淡化校内指导教师对职称和资历的限制, 加重年轻化导师的比重。对于理论水平尚未达到副教授所应具有的理论水平, 而又在同级别的老师中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的优秀讲师, 他们有能力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方面, 这对教师本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可以给优秀讲师更好的研究环境, 为其跨入副教授行列提供平台。另一方面, 讲师的加入会使研究生导师趋于年轻化, 为研究生导师团队注入新生力量。可以从年轻的讲师中挑选出部分优秀讲师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例如, 已经发表了权威期刊论文或者指导本科毕业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讲师;从国外留学归来, 或者参加过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的讲师;与企业联系密切, 有充分校外资源, 工作经验丰富的讲师等。

三、制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 落实双导师制度

由于目前中国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和导师选择上没有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硕士进行严格区分, 学校还是相对重视专业硕士在理论水平上的培养, 使得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为了满足专业硕士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要求, 学校应该采取双导师制度, 并切实地推行。学生自主选择校外导师会导致校外导师水平不一, 而且不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评和监管, 另外, 学校一般有很好的校外导师资源, 因此, 学校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 主动帮助学生选择和落实校外导师, 并且这种双导师制度应该得到有效的监督。

中国专业硕士人数相对较少, 研究能力较高, 与企业合作的可行性较大, 因此, 校外导师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活动应该得到充分落实, 并成为高校的一种制度。中国每年都有很多优秀毕业生, 不乏具有高等学府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或者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 最终在国内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工作。这些优秀资源都可以被高校充分利用, 聘为校外导师, 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突出专业硕士在某一领域的专门培养。

学校应该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制定相应的标准聘请校外实践导师。首先, 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选择上, 应该选取一些在某一领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单位和企业, 如政府部门, 医院和大型企业等。其次, 应具有硕生以上学历, 这类导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上。第三, 达到一定级别以上职务 (如科级干部或者中层经理及以上) , 工作经验丰富, 尤其是基层工作经验丰富, 或者实践工作年限在十年以上等。

四、按照学科组建指导教师小组, 发挥导师团队作用

应该按照学科和专业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 团队里的导师可以来自本学科, 也可以来自其他相关学科, 可以来自本校, 也可以来自外校, 这种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导师团队将带来学术思想碰撞和知识互补。加强导师之间的联系, 可以根据学科或专业组建教师指导小组。一般以五位导师为一组, 小组内成员所研究的学科专业基本相同, 可包括专业硕士导师和学术硕士导师。组内安排导师定期组织学术报告, 每周召开学术讨论会议, 包括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学位论文课题、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及答辩等, 所指导的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导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 广泛征集学生意见, 可以由学生组织学术论坛, 分组讨论。一般而言, 大型的学术会议中,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因此, 导师讨论小组或者学术会议建立三十人左右的规模比较合适, 一般也就是五个左右的导师和他们所带的二十多名研究生组成讨论小组。

摘要:为更好地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 应区分专业硕士导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制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 落实双导师制度;淡化校内导师职称和资历限制, 鼓励导师年轻化;按照学科和专业组建导师小组, 发挥团队作用。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分类指导,双导师制度

参考文献

[1]李静波, 柴育玲.研究深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5) .

[2]王莹, 朱方长.中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2) .

[3]谭建军, 李春华, 吴水才, 王存新.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中导师的使命与责任[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3) .

[4]石敏, 陈翌庆, 许育东, 王雷, 苏海林.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1, (12) .

[5]郑钢, 李宗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7) .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篇3

关键词:法律硕士 培养机制 实践教育 浙江大学

[FL(K2] 前 言

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自1995年创办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顺利完成了试办任务,于2006年转入正式实施,成为经国家学位与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正式实施的一项法学教育制度。作为以培养实践型、复合型、高层次法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各招生单位的不断努力下,在招生规模、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浙江大学作为第一批全国试点院校,经历过了11年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法律硕士生实践经验缺乏、一次性就业率不高等问题。诚然,笔者以为反思法律硕士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革创新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何乐而不为。

一、 中国法律硕士教育述评

(一)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的历程

随着国家的法制化进程,政法部门及社会其他部门都急需大批较高层次的应用性、复合型法律人才,中国为了法学教育推陈出新,参照美国法学院的 JD学位培养模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于1995年批准设置JM学位教育,1996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试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998年,又允许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2006年年底宣布结束试点,JM学位培养转入正式实施阶段,成为中国法学教育的里程碑。截止2010年,经批准的培养单位共有115所。

(二)中国法律硕士的类型与特征

第一类是参加每年一月份全国高校联考的法律硕士,招生对象为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录取类别包括计划内非定向、计划内定向、计划外委培和計划外自费,学习方式有脱产学习和不脱产学习,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培养机制为全日制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第二类是参加每年十月份全国高校联考的在职法律硕士,招生对象为法律专业或非法律专业的在职法律工作者,录取后全部是委托培养,采取在职不脱产方式学习,毕业时仅获硕士学位证书。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中的“法律”是指职业领域,它是指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属于培养高层次的法律实践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其特点:

1它是一种专业学位。它虽然与法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规格,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根据培养方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面向法律实务部门中级以上专业和管理岗位的专门人才。

2它是以法律为职业领域的,或具有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这使得它不同于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或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等其他职业领域的专业学位。

3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位。这是因为法律专业的特点决定的,这个学位的培养目标就是以能够胜任法律实务工作为基准。要达到“实践部门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与管理职务的任职要求”。这就是说,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法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是高层次的、即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的一种学位。

(三)浙江大学法律硕士教育概况

浙江大学的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始自2000年,首届招收48名,至今共有十届JM研究生毕业。目前浙江大学的JM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有三种:一是全日制性质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前他们都是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入学后学制为三年,完成学业者既有毕业证书又有硕士学位证书。二是半工半读性质的在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前他们多是司法系统或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入学后学制也是三年,完成学业者无毕业证书但有硕士学位证书;三是全日制性质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前他们均为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入学后学制为两年,完成学业者既有毕业证书又有硕士学位证书。

浙江大学经过11年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并面临国内各高校竞争日益激烈,招收生源质量和教育培养质量不如以前,以及一次性就业率有所下降等问题。

二、 中美德日法学教育培养机制之比较研究

(一) 美国法学院的JD培养模式

美国法学院的JD教育培养模式是把法学教育放在大学本科教育之后进行的,即在研究生层次进行。学生如果想学习法律,首先必须获得一个非法律专业的本科以上学位,才有资格申请学习法律专业。要获得法律专业的毕业资格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学制为三年。

1课程设置

美国法律教育以实用为价值追求,美国JD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注重实用性,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能力素质。以哈佛大学法学院为例,在三年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宪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课程外,还另外设置了如移民法、银行法、知识产权法、担保法、证据处理、法律推理和争辩等上百种实用性的课程。同时,在美国,各个法学院都要求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每年必须学习法律写作和职业道德。在哈佛法学院的学位要求里有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律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十几门课程。这也体现出他们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

2独特的法学教育教学方法

美国法学院的JD教育主要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律师职业技能训练为辅。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方法,即教师在课前提前将要讨论的内容所涉及的文献资料、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有自己的个人观点和见解。在课堂上,教师将引导学生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像在法庭上一样充分的陈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辩论。

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美国法学院的JD教育模式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性教育。按照美国律师工会的课程核定标准,法学院高年级学生还要参加现场实习,每个法学院都有这种教育活動,并专供学生实地从事法律实践活动。3在哈佛大学中,每年哈佛法学院都会提供给学生20门以上的诊所课程。这些课程让学生在参加课程学习的同时,还以助手或者志愿援助者的身份帮助处理一些真实的法律案件。凡是参加法律诊所活动的学生,相当于参加法律实习,因此可以获得若干学分。同时学校的几个法律服务中心和法律研究协会都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法律工作的机会,使学生能以一名真正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以更好的学以致用。

(二)德国的法律教育培养模式

1多种教学方式兼容并包

与美国判例教学方法不同,德国大学法律系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中国的相同,即通过讲授进行,教师通过讲授教科书或者讲稿,以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德国的法律教材中,实务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同时,德国各大学法律系教学还采用了练习相结合的方法。“练习”课要举行三次闭卷考试,布置两次家庭作业,内容都是案例分析。4“练习”是德国特有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通过熟练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是一种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性操作的思维训练。

在德国法律教育中还采用了专题讨论与自由讨论的教学方式。专题讨论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大多和实际结合紧密。学生在讨论课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查阅大量的资料,撰写论文或报告。在正式上讨论课时,每次由一至二名学生做出报告,大家进行讨论与辩论,自由交流。

2特色鲜明的德国国家司法考试

德意志法官法第5条规定:出任法官的资格是,在大学学习法律专业,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修完职业预备期,最后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充作检察官、律师以及高级公务员也需要受与充任法官者相同的教育。学生在开始法学院的专业学习期间,至少要在校学习两年,并必须参加大学组织的所有考试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否则没有资格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考试采用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其中书面又分为当成笔试和家庭论文两种。在笔试达到了规定的平均分数后,考生才可以申请口试。口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综合笔试和口试的成绩,达到规定以上分数的考生可以取得考试局颁发的载有成绩的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证书。

学生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意味着其具备了成为一名准职业法律者的资格,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完全的职业法律者还需要经过职业预备期和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德国职业法律者的培养与选拔,充分体现在法学教育的结构上。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书本上的法律知识,还要到司法、行政部门中去锻炼运用法律的能力。

(三)日本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

日本在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上基本保持着大陆法系国家的基本模式,法律教育与职业培训没有直接的联系。日本大学法学教育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这使得法学教育与法律实际业务相脱节。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日本形成了新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制度——法科大学院培养方式。

法科大学院是以实践性教育为主,培养专门的法律职业人才,学校教育法规定的研究生院。法科大学院从2004年4月开始招生,其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带有美国JD教育的特点,是以借鉴美国JD教育模式为主的实务型教育模式。

三、 法律硕士培养机制之改革创新

(一)中国法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目前,在法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种路径:一是按照法学本科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二是移植法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例如,浙江大学的全日制法律硕士课程,基本上沿用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但是,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为目的,而这两种课程设置方式都偏离了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严重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影响了实际的培养质量。

2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背离

大多数学校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案例教学、法律调研等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很少,只是简单地、机械地传授理论知识。具体来说,法律硕士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为了应对司法考试而采取的培训式教学法;二是为了传授法律基本知识而采取的法学本科教学法;三是与法学硕士相同的专题式教学。5这三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忽略了法律硕士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不利于培养应用型的法律职业者。

3录取考试制度的缺陷

目前,中国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实行全国联考,考试科目包括英语、政治、专业基础课(含刑法学和民法学)和综合科(含法理学、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四门。大部分考生在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时要求是非法学专业毕业,这就造成很多学生为了应对入学考试,大学期间都在自学法律而放弃了自己本专业的学习,这也与法律硕士复合型培养目标相背离,不利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法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的建议

1改革法律硕士录取考试制度

法律硕士录取考试制度是选拔优秀法律职业者生源的第一道关口,作为JM教育的起点,它是选拔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保障。要保障法律硕士教育的人才质量,就必须完善法律硕士录取考试制度。

(1) 改革考试内容。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法律硕士录取考试制度是为了选拔具有不同知识背景且具有成为优秀法律职业者的潜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考试内容上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可借鉴美国的LSAT的内容设计。LSAT测试的不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是一个学生能否具有将来在法学院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能力。LSAT考试共有五个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阅读理解、分析推理以及逻辑推理。这种不涉及法律专业知识的考核,而以学生的推理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为考查内容,将更为科学和合理。

(2) 合理控制招生人数。首先要合理控制招生单位每年的招生计划,应当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资源情况确定招生数量。其次要维持现有的JM教育招生单位的数量。目前中国法律硕士培养单位已经有115所,如果无标准无限度地扩大JM的培养单位,不仅会造成過度的竞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使得法律硕士的市场容量过剩,学生就业困难。

2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性的法律人才,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1) 开展诊所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法律实践性课程,它借鉴医学院诊所临床实践的教育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真实案件活动,代理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它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将法律知识学习、法律人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育融为一体,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单向授课模式,而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法律教育方法。诊所法律教育为中国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改革之路,其特色和优势正好能弥补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的不足。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部分院校已经启动了该项目,建构诊所法律教育体系时中国法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诊所法律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浙江大学在引入到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法律硕士教育的教学方式:其一结合法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其二是在充分发挥诊所法律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平衡实践性教育和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关系;其三是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软硬件情况,如师资力量、硬件配备情况、信息资源等。浙江大学引进法律诊所教育可以依托法律援助机构展开。

(2) 开设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法学教育中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法学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不同的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不同诉讼角色,在模拟法官的主持下,由模拟法官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在虚拟的法庭对真实或者虚拟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或行政案件进行模拟审判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并对司法程序给以更多的关注。

笔者在美国学习的Valparaiso大学法学院甚至不定期地安排地方法院法官来大学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真实的案件,让法学院学生旁听,这样身临其境的教育不仅能让法科学生接触司法实践,了解法庭审理程序及内容,使其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便有效地解读现行法律,分析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学生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将来的法律职业生涯奠定感性知识基础。

3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硕士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硕士课程体系时法律硕士教育的重中之重,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紧紧围绕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结合法律硕士教育的特点,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法律硕士课程体系。

首先要调整教学课程结构,增加总学分,扩大选修课比重和数量,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落实共同培养的机制,聘任实务专家就某些实务问题开设选修课,以供学生作为广泛的选择。在课程结构中,应当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素质的课程设置。例如,建议用《法学专业英语》课程来取代《研究生英语》课程。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增加一些反映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制建设的最近动态以及法学研究最新成果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追踪学科发展趋势。

最后,应当组织编著一套专门的法律硕士教材。在教科书的编排上,不仅要有利于JM研究生掌握必需的法律基础知识和实务知识,还应当迎合国际化趋势,编写双语教材,设置双语课程。

4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要真正实现法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法律硕士教育课程体系,还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第一,要构建实务导师制度。院校可以与法律实务部门合作,建立共同培养机制,为每一位法律硕士研究生配备一名实务导师。实务导师则侧重于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务,提供法律实务中的典型案例和疑难案例,提供实践平台。第二,应当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实现法律硕士研究生与法学研究生的同等对待。第三,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加强法律硕士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5建立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机制

由于各个地区、学校的法律硕士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以及人文环境的不同,通过建立地区间、学校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可以交流培养经验,携手共同促进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建立专门的法律硕士交流论坛,以便捷、快速的方式加快法律教育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共同为法律硕士教育出谋划策,促进法律硕士教育的快速发展。

6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制度

学校应当在新生入学时,班主任或德育导师应结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特点,给予法律硕士研究生关于就业政策、应聘技巧、心理调适、道路选择等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

鼓励低年级同学参加招聘会,了解社会需求,多参加社会实践,并邀请一些具有丰富职业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亲临课堂指导,为同学们在未来的职业道路选择上答疑解惑,使法律硕士研究生们早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学习的方向感。同时,还要加强对法律硕士毕业研究生就业的对外宣传和信息收集工作,成立专门的法律硕士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就业网站,搭建就业交流平台,及时地为法律硕士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新政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等,保证法律硕士研究生的顺利就业。

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既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培养未来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改革现行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就迫在眉睫。笔者建议:为了注重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把好法律硕士的招生、培养、学位论文答辩和就业等关键环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考试形式等方面都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律诊所”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必修课不应超过1/3,选修课应超过2/3;课程设置方面,建议用“法学专业英语”课程取代“研究生英语”。笔者希望这些改革举措有助于完善我国的法律硕士教育机制,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霍宪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与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邵东建德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律师职业[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大钢中外高等法学教育的比较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杨海坤法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重构[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李龙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研究报告: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未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夏薇,张秀萍中国JM教育与美国JD教育比较及其借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9]蔡立东,吕欣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式新探[J],高等研究与实践,2011-3

注释:

1本文系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会课题成果

2参见哈佛法学院法律课程教学培养计划

3夏薇,张秀萍《中国JM教育与美国JD教育比较及其借鉴》,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71页

4鲁宁《构架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美德三国法律教育比较研究》,载中国知网,第8页。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篇4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文号:学位办[1999]7号发布时间: 1999-01-20

有关单位: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已于 1999年 1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现将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

一、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附件一:

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三日)

为促进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要求、培养方式、学位授予等环节的规范化,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指导意见》,供各培养单位参考。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入学要求

1.招收对象主要为:取得学士学位后,从事3年或3年以上工程实践工作,经所在单位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

2.报考人员须参加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为外语、数学和专业综合考试。专业综合考试的重点是考核考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 6个月。

2.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 32学分。

3.课程设置框架及必修环节:

(1)必修课程(至少 1 7学分)

① 政治理论2学分

② 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5学分

③ 基础理论类课程4学分

④ 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不少于 4门)10学分

(注: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由学校与企业协商,并报学校相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确定。)

(2)选修课程〔至少 3 门〕l1学分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经济、管理、法律和环境保护类课程

行业发展概论类课程

相关学科课程

(3)必修环节

① 开题报告

②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

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1)工程设计;

(2)研究论文。

3.评审与答辩

(l)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应有 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 3—5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 2位专家不是学位论文作者的导师);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六、学位授予

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会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附件二: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

暨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于 1999年 1月 13日在清华大学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到会讲话并为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赵沁平同志主持开幕式并就指导委员会今后的工作作了讲话。

周远清同志在讲话中回顾了二十年来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指出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阐明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程硕士和成立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重要意义,以及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他指出,虽然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但长期以来,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等单位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不能取得长足进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既有的工学学位授予和评价模式下,不利于突出工程类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授予统一的工学学位,缺乏与职业资格的明确联系,不利于形成面向企业的从业导向作用;以脱产进校为主的学习方式,使企业难以选送安心于企业工作的技术骨干攻读学位;学校基本上按照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相适应的模式进行招生和培养,忽视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特点,不能适应企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和培养工程硕士,在制度建设上,丰富了学位类型;在培养环节上,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企业需求,使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产品发展规划和技术现状,培养急需的和储备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在办学模式上,实现校企紧密型合作,将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发挥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的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赵沁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今后开展工作时要注意做到:把握好一个标准,即要确立一个合适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防止两种倾向,即既要防止降低质量要求又要避免回到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老路上去,要注意工程硕士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在培养特点和要求方面处理好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的关系,三是处理好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关系。

来自高等高校、企业的委员们就如何开展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充分发表了意见。主任委员王大中同志在发言中强调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性。副主任委员郭廉高同志介绍了宝钢集团培养工程类型研究生的经验和企业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

委员们讨论、修改并一致通过了《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讨论、修改并一致通过了《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关于1999年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委员们认为,应主要开展以下几项:(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研讨会,总结和交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研讨质量保证措施;(二)制订关于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使培养工作更加规范化;(三)制订国家计划内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逐步开展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工作;(四)筹备组织编写外语和数学两门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联考科目的考试大纲和指南;(五)组织编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初步确定的课程包括:英语课程、数学类课程、经济和管理类课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六)研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的具体提交形式及评价标准。(七)等措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所需的经费。(八)建立、完善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篇5

摘 要:通过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职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并提出引导对策, 为高校开展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供借鉴, 从而为临床输送急需的高层次护理人才。

关键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 职业期望; 就职因素; 引导对策; 护理教育;

职业期望是将自身的兴趣、价值观、能力等与社会需要、社会就业机会不断协调, 力求实现个人目标的行为倾向。在护理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的国家, 如孟加拉国, 学生考研的目的和职业期望常锁定为高校或者管理[1]。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护理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过去20余年, 我国的护理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为主, 培养了一批高级护理人才, 但他们大多数都从事了护理教育, 而从事临床工作的护理研究生则很少, 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2], 因此临床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试点招收了第一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点, 制定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试行) 》, 《方案》中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MNS) 的培养目标定义为“培养热爱护理专业, 愿为护理事业奉献, 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3]。因此, 有必要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职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并提出引导临床就业的对策, 为临床输送人才。

1、国内外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现状

从20世纪50~60年代起,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开始通过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高级实践护士 (APN) ”的培养, 美国要求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理论和研究上均要侧重技能与实践分析。美国是最早开展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国家, 在19世纪中期就出现了APN, 美国现在的最新要求是APN最终要有博士学历[4-5], 这说明临床十分需要高层次护理人才。英国的APN研究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 其培养目的也是为临床输送人才。欧洲其他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均先于我国开展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临床护理人才的培养, 其中澳大利亚的护理研究生在入学要求中就必须是注册护士, 因此他们在考研时临床的职业期望就已经比较明确了[6-7]。

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 培养的时间不长, 较难直接成为专科护士[8], 导致学生就业选择时境遇尴尬, 就业期望与国家的培养目标不符, 学位委员会明确提出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临床输送高层次人才, 培养方式也是以临床实践为主[9]。但在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其临床职业发展水平并没有达到与学历相当的程度, 研究生在就业时考虑的因素比较多, 如社会环境、临床护士社会地位、自我价值实现、不能适应临床工作、就业观念滞后等[10], 因此出现了护理硕士的就职意向倾向于护理教育, 临床就业率低。在一项调查中显示, 仅有36.8%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愿意去医院工作[11]。在对上海市已就业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职体验和职业期望调查中发现, 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角色、专科发展、工作模式的期望与现实就职间确实存在差距[12]。

2、影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职的主要因素及引导对策

2.1 对临床工作的担忧

随着高学历护理人才的增加, 护理硕士毕业后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形式正在逐渐改变, 专业硕士的诞生为临床护理注入了新鲜血液, 将推动临床护理科研的发展。但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期望调查中, 陈婧等[13]指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数为女性, 其就业时会考虑临床护士的工作量超负荷、上班时间不规律、三班倒班频繁、医护关系、护患关系等因素, 而偏向于学校就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培养实践时间是18~24个月, 因此临床实践的体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生的就业选择。所以在培养专业硕士人才时, 高校要结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正确的期望与需求[14], 加强与临床沟通, 培养学生在临床上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相结合, 能用基础理论知识解释临床问题, 用理论指导临床, 临床验证理论, 具有初步诊断识别相关实践科室疾病的能力。学校应增加案例分析和护理伦理教育模块, 加强专业硕士解决临床伦理困境、提高护理质量和职业道德的培训, 培养具有人际关系技巧、能有效处理和患者关系、能热情对待患者及知识渊博的高层次临床护士[15-16]。要将培养要求切实落实到临床培养中, 加快完善临床师资培养和临床实习基地建设, 严格临床考核制度, 从而提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质量[17]。

2.2 担心不能体现自身价值

自身价值是否能在临床得到体现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 虽然研究生愿意把“专科护理专家”作为毕业时的职业选择方向, 但由于用人单位尚不明确如何使其发挥作用, 往往让这类研究生与其他低学历护士承担无区别的工作, 使其感觉不到自身价值[18]。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是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关键因素, Kelly等[19]指出学生在大学、医疗机构和专业认同发展之间认识会受到阻碍, 因此, 高校应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结合其兴趣、性格和研究生共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提升研究生对职业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感和提高职业规划能力[20]。研究[13]发现, 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对职业期望的程度不同。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举办与护理专业职业规划相关的`讲座, 传递护理职业的崇高理念, 学习护理前辈的事迹, 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投身于临床健康事业中。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专科护士教育培养相衔接[21]是帮助其在临床中体现自我价值的又一重要途径, 这将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领导的认同、同事的认可以及在临床与同事的社会关系影响学生对临床的满意度和自身价值感的体现[22]。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期间同时完成专科护士的培养, 获得专科护士资格证, 使其认识到自身在临床发挥的作用, 将促进研究生毕业时选择医院就业。

2.3 不清楚考研的目的

研究生考研的动机各不相同, 有些考生因为护理专业考取较容易或者想逃避临床工作而报考, 专业思想不稳定[23], 没有明确的就业、择业目标。曾兢等[11]调查了15所大学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应届生占据比例为78.9%, 其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 仅有21.1%的学生对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的培养定位有了解,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报考时并不知道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为临床培养高层次人才。学校在新生入学培训时, 就要明确指出培养人才的目标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与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学生进行交流, 正确及时地引导, 树立其专业信心;提供其与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临床专家进行座谈的机会,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临床专家的魅力。

3、小结

护理事业发展急需本科以上人才的推动, 护理硕士学历在整个护理队伍中的比例偏低, 欠发达省份全日制毕业护理硕士屈指可数,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又较学术型研究生起步晚。护理本科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要加快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帮助其明确定位, 解决其心理担忧, 与研究生、医院护理管理者或带教导师共同制定其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其认识自身在临床工作中的价值, 强调人文关怀, 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促进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高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要结合护理整体发展形势, 不仅要为本省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 更要为全国培养优秀护理人才。根据各省的培养状况, 结合国家培养要求, 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设置、特色培养、临床实践模式、如何与专科护士培养相结合、就业期望影响因素及其引导方法的研究或将是未来几年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LEE T W, KIM H S, KIM S, et al.Needs assessment for master of nursing programmes among Bangladesh nurses[J].Int Nurs Rev, , 63 (1) :41-49.

[2]蒋小平, 颜莉, 郑显兰, 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关键要素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 , 15 (7) :811-816.

[3]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学信息网.护理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www.Chinadegrees.cn/xw yyjsiyxx/gjjl/szfa/hlss/.

[4]黄金月.高级护理实践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3-17.

[5]王秀英, 肖琨婷, 李湘萍.美国高级实践护士护理硕士教育现况[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 (9) :22-24.

[6]李峰, 韩杰.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J].护理学杂志, , 28 (18) :76-78.

[7]李梦诗, 王毅欣, 顾申, 等.澳大利亚护理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关系的介绍[J].护理学杂志, , 29 (6) :83-86.

[8]汪雪琳, 李继平.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比较[J].护理研究, 2016, 30 (33) :4101-4104.

[9]孙宏玉, 魏征新.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建设经验与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 (5) :324-325.

[10]赵琳琳, 王成林, 李璐良, 等.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护理研究, 2016, 30 (17) :2075-2078.

[11]曾兢, 朱京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学位及临床实践培养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 2013, 27 (10) :884-886.

[12]杨巾夏, 陈翠萍, 段霞, 等.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与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7) :6-8.

[13]陈婧, 钟清玲, 杨美芳.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6) :74-76.

[14]葛伟, 徐莎莎, 曹宝花, 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现况与期望需求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 , 31 (12) :1450-1453.

[15]PIRYANI R M, PIRYANI S, POUDEL R S, et al.Needs Assessment for Teaching/Learning Nursing Ethics for M aster of Nursing Students[J].Asian Bioeth Rev, 2016, 8 (2) :134-142.

[16]陈媛, 李亚洁, 高云, 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3) :54-57.

[17]GHAFFARI F, NAYERI N D, NOROUZINEZHAD F, et al.Pathology of apprenticeships for masters of nursing critical care[J].Electron Physician, 2017, 9 (1) :3515-3522.

[18]张倩, 姜安丽.基于职业发展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成果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7, 34 (3) :22-25.

[19]KELLY J, WATSON R, WATSON J, et al.Studying the old masters of nursing:A critical student experience for developing nursing identity[J].Nurse Educ Pract, 2017, 26:121-125.

[20]黄蓉, 王丽朵, 王晓芬, 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7, 17 (1) :44-46.

[21]周碧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护士培养衔接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16.

[22]BRAYER A, FOLEY M, DOROSZKIEWICZ H, et al.Job satisfaction among masters in nursing in Central and East Poland:a preliminary study[J].Family M edicine&Primary Care Review 2017, 19 (1) :7-11.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篇6

李 峰韩 杰郑延玲彭秀芬

(山大学护理学院250012)

【摘要】开展在职护理人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顺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可以满足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是实现我国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提升临床护理师资水平,培养专家型临床护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培养模式应从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

【关键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职护理教育

随着人们健康观的不断改变,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原来以培养教学、科研型护理人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需通过不断完善护理学研究生学位类型,为更广阔的护理服务领域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护理人才。在职护理人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1.1 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研究生学位设置和类型划分体现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社会经济与技术不断进步,各行业对应用型高级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从1991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截止到2009年全国共开设20个专业学位,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领域,2010年又将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招生计划5万人,成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医学领域的专业学位教育始于1998年,首先开设了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之后逐渐开设了口腔医学硕士、博士和公共卫生硕士的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提高临床医师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 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临床医师,截至到2008年有80余所院校招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约6万余人。

1.2满足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

我国护理教育长期以来以中专层次教育为主,在职护理人员继续学历教育需求很大,特别是近几年,在职护理人员学历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高层次学历教育不断增加,以山东大学为例,近5年,在职护理专科年招生人数增加1.48倍,而在职护理本科年招生人数增加

3.5倍,与此同时,针对在职人员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对山东大学六所附属医院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在职护理人员调查,54.7%的人员有继续学习提高的需求。而且,全日制护理本科招生也在不断扩大,2009年全国192所院校招生护理专业本科生2万余人,这也形成了在职护理人员研究生培养的潜在需求。目前,我院已经招生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员300余人。在职护理人员研究生教育将会随着临床护理本科学历人员的增加而增加。

1.3实现我国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国外护理学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类型有两类,一是以护理科研为重点培养的MS(Master

【1】of Science),二是以专科护理为重点的MN(Master of Nursing)。国内护理硕士培养

类型不明确,一般仍是按照医学科学学位培养,颁发医学硕士学位,但护理人才需求表明,不仅需要科研能力强的护理研究者、教育者,也需要能够直接服务于临床、社区各领域的实践性高层次护理人员。因此国内护理硕士教育,也应开展专业学位培养,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培养理论基础雄厚、把握学科发展动向,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实用性人才。

1.4提升临床护理师资水平

护理人才培养离不开临床教学,临床实践是护生专业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2,所以,临床护理师资的水平与护生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临床护理师资,尤其是临床护理研

【3】究生导师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显而易见,出现所带教学生学历与学位

高于临床带教老师的状况,学历与学位也成为制约临床护理导师选拔的因素。开展在职护理人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可以提高临床护理师资的学位层次,使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得到有效补充。

1.5培养专家型临床护理人才

现代护理理念、工作性质和工作范畴在不断发展变化,社会需要专家型的护士,履行健

【4】康照顾者、预防保健者、健康促进者以及健康教育者的职责,有专家认为,我国护理研

究生教育应由培养护理教师、护理管理者为主,转向培养临床专科护士为主,培养立足护理临床实践,融通护理理论的护理专家,使中国护理逐步走向专科化发展的道路。美国某州的专科护士中硕士占到75.0% ,博士占16.5% ,而我国现已经取得专科护士资格的护士中,具

【5】有本科学历的只有19.1%,大专学历占52.4%。在职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高级护理实践做准备,以这种方式培养专家型护理人才,是加速我国护理专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开展在职护理人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

2.1培养目标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突出护理专业实践性特色,充分体现新的医学模式和现

【6】代护理理念,体现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及其相关的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社区护理等。培

养从事护理某一特定领域的应用性人才,重点学习护理专科理论和高级护理实践技能,着重培养职业素质、强化实践环节,着眼于培养护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国内有学者通过调研认为临床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主要应包

【7】括,系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临床专科理论,较强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具体的培养

目标可以从“品德结构”、“知、能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表述,在“品德结构”方面,强调具有积极为我国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服务的精神;在“知、能结构”方面,强调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护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素质结构”方面,强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沟通与合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2培养方式

2.2.1课程设置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建立突出专业角色的课

【8】程体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提出,鉴于国内外护理学的发展

需要,尤其国内本科护理学教育现状,将“护理学”定为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即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社区和家庭护理学、护理心理和人文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以上二级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实践为基础的三级学科,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社区健康教育护理学、社区慢病干预护理学、社区康复护理学等。沈宁等学者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应包括“信息的获取、利用和评价”、“科学研究伦理和道德”和“论文撰写与评阅”,在临床实践领域中,重点学习和了解“临床护理技术新进展”、“紧急救护理论与技术”、“危重症监护技术”、“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和“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知识。

2.2.2教学方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可采用理论学习、临床实践、课题研究三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方式,提倡PBL教学、案例教学等,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3考核方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将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重点,学位论文的考核要有别于科学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强调实践探索的创新,论文内容应强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临床护理病例分析、护理方案创新实施等为主,体现综合运用护理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2.2.4入学招生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应该要求为在职护理人员,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一般应获得学士学位,考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试为国家组织的有关院校联考,主要考核外语和护理综合素质,第二阶段复试,由招生院校对通过初试的人员进行专业考核和面试。

开展在职护理人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与临床医疗人员的发展相匹配,促进医疗与护理实践的协调发展,同时,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更好的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金星.浅谈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J ].教育与职业,2007,(14):132-134.[2] 李峰,蒋晓燕.实习环节影响本科护生角色认同的因素调查[ J ].护理研究,2008,22

(9):2369-2370.[3] 朱海利,陈洪华.任小红我国护理硕士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6,20(8):1982-1984.[4] 曹 轶.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2):385-387.[5] 沈世琴,朱京慈.临床护理专家角色功能及发展趋势[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 ,18

(7):17-18.[6] 单伟颖,安文忠,单伟超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新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4B):742-743.[7] 单伟颖,于海华,梁迎辉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4):296-298.[8]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关于医药学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总结会纪要[ EB/OL].[ 2007-04-30 ].http:///xwyjs/detail.山东大学护理学院教研课题 JY200907

作者简介 李 峰(1961-),女,硕士,副研究员,副院长,从事护理教育与管理

工作单位:山东大学护理学院250012

韩杰郑延玲彭秀芬 工作单位山东大学护理学院250012

作者联系Tel***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篇7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其中软件工程为2002年全国首批获准招生培养单位之一;学院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2010年10月,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被列入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领域;2011年4月,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被列入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2009年11月, 承担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福建省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应用数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2010年11月, 承担福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公共平台建设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公共平台。截止2013年3月, 学院累计招收工程硕士生1225人, 年平均招收工程硕士生达110人, 累计已获工程硕士学位704人, 他们分布在福建省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部门, 肩负着负责人或者技术骨干的重担。通过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创办和发展, 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渠道, 扩大了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为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计算机技术和管理人才,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计算机技术领域获批列入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我们以2011级、2012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开展试点工作的主要对象, 已较好地完成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3年5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2. 改革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拨制度

积极开展宣讲, 提高学生和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 2011-2013届优秀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分别招生26人、28人和24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11年招生31人、2012年招生39人、2013年招生46人。

重视优秀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 在推荐免试生中, 避免只重成绩不看能力。将本科优秀毕业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学科竞赛等纳入到推荐考核体系中, 有助于引导本科教学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推免工作向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优秀毕业生倾斜, 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加大复试权重, 以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将能力考查作为改革重点, 比如增加实验动手能力的测试, 探索行之有效的科学选拔手段。

3. 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创新培养模式

就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企业对工程硕士阶段的能力要求以及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 发挥学院研究生教育特色, 制定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学习年限2.5年, 构建与学术型有明显区别的“1+1.5”的新培养模式, 其中1学年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授;1.5学年在企业实习或实训, 完成学位论文或工程项目的研发。实行学分制, 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方可申请硕士专业学位。

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注重实际应用, 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一般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 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 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企业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实用背景, 实行双导师制。

4. 加强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工程应用情况, 搭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的若干门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方向均按计算机技术的一个主流应用技术设置, 如网络与智能技术方向、软件开发方向、企业信息化方向、信息安全方向、嵌入式系统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等。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算法设计与分析、智能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软件工程、高速网络原理、软件体系结构、多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系统集成、中间件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对抗与安全等课程。

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系统改革方面, 对于基础类课程, 主要强调理论基础知识和能力, 同时尽量凸现其工程应用价值或潜力。而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中, 尤其对专业领域选修课程的设置, 立足放眼计算机技术前沿与产业趋势的思路, 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和国际性, 力图展示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方向, 力求体现计算机教育的最新变化, 强调对原理、方法、思路、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学习和融会贯通, 杜绝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的现象。

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开设《计算机专业素养》课程, 主要形式有企业家讲座、读书报告、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具备开展团队合作所必需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对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责任感;具备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灵活应变的能力。专题讨论针对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应用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 包括计算机社区、技术风险、职业伦理、信息经济、知识产权和隐私保护等等。通过学习和讨论, 学生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未来职业的价值和责任感所在。专题讲座专门讲授计算机专业沟通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针对计算机科学领域内不同层面对象的文字和语言沟通能力, 包括如何讲解技术定义、系统架构, 如何解释过程、摘要, 如何记录和写作技术报告。

5. 实践环节的设计及实践平台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专业实践形式包括体验式训练、实务训练、参与新产品开发, 技术改造, 工艺设计等等。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 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 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研究生要提交实践计划, 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和质量评价,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5.1 实践环节

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主要由校内实践课程学习和校内外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学习两部分组成, 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 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 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校内实践课程学习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部分, 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每门课程都加大了其实践教学部分。但其实践教学目标是为课程服务的, 针对每门课程自成体系, 相对独立。

二是建立并行于课堂教学的专门独立设课的计算机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在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的同时, 同步开展了计算机技术工程实践训练环节。

校外实践环节是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习实践, 其教学主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完成。

5.2 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我校计算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良好条件, 以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为优先, 建设基础实验大平台, 发挥学科优势, 构建了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适应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 实现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提高实验室建设的投资效益。

依托福州大学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科学计算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实验室的科研训练平台, 加强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实战训练, 扩展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深度;扩大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覆盖面。

校内实践基地还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公共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依托计算机应用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和福建省超算中心, 包括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系统设计实验室等, 进行课程设计和课题模拟实践。

积极与企业共建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工程实验室, 依托重大科技专项, 大力开展计算机关键技术研发, 提升知识与技术创新水平。目前, 有与福建金科集团联合成立的福大金科云计算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加强与校外知名IT企业的联合, 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具有稳定的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 使学生较早参加工程实践和创新活动, 满足实习学生的人数要求, 效果较好, 现有福建星网锐捷网络公司、福建新大陆集团、福建顶点软件公司、福建榕基软件公司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6个。

6. 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企业、行业等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 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已经与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福建榕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集团、厦门巨龙软件公司、福建星网锐捷通讯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共建福州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协议书》。

与福建星网锐捷通信有限公司共建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州大学-星网锐捷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用友软件共建福州大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州大学-用友软件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双方密切合作建设开展计算机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积极探索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企业负责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实习实践基地的日常运行由企业负责, 主要职责有: (1) 参与制订培养方案。实习实践基地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福州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特别是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 (2) 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 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3) 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队伍。组织企业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福州大学担任兼职教师, 开设企业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 (4) 参与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实习实践基地与福州大学共同制订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和考核要求, 共同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5) 与福州大学共同做好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 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 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6) 定期公布实习实践基地可提供课程、实习岗位、指导教师等相关信息。

7.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 选拔校内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课堂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 或从工业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师资, 由任课教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三部分构成, 2011级共遴选39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27位企业导师。

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训。加入谷歌学术合作计划, 开展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选派教师参加在中山大学举办“Andriod手机开发课程”教学研讨会;加入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 开展多核技术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院积极选聘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骨干人员, 经过适当的业务指导与培训, 掌握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学基本技能, 聘请其担任部分课程教学或参与实践指导。同时, 在双方导师队伍的共同指导下, 结合相关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研究和设计工作, 加强企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的遴选与管理办法 (试行) 》, 2011级共遴选27位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

8. 学位论文的形式及评价

加强学位论文工作, 制定“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形式及评价标准, 学位论文分为IT系统研发、软件开发、应用研究三种形式, 形成《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已在201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实行。

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和学籍管理,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规范培养过程, 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等环节进行督导检查, 对论文阶段如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送审、答辩程序等工作制定相应规范, 形成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文件《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阶段的有关规定》、《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环节的实施办法》等, 坚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 实行学院级统一组织论文答辩制度, 同时建立警示机制, 提高了学位授予率。

9. 结语

自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批列入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 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对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积极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层次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应用人才, 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1年1月, 福州大学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领域荣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称号;2013年, 获福州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2项, 其中, 《“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获福州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产学融合下IT人才科学与工程素养复合培养模型的形成、试点及推广》获福州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2010.9

[2]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4

[3]教育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验收报告.2013.5

上一篇:对小孩子成长的祝福语下一篇:幼儿民间体育游戏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