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人才培养

2024-06-08

经贸人才培养(精选12篇)

经贸人才培养 篇1

自入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全国进出口贸易顺差2954.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与在外贸行业蓬勃发展不协调的是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供需严重失衡,而外贸行业非常稀缺直接从事外贸业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有经验、会操作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因此对于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如何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市场需要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外贸规模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从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一方面是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另外一方面是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从审批制转向备案制,并且外贸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目前除了传统的外贸公司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之外,1999年允许民营企业开展外贸业务;2004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外贸法”还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这些都降低了外贸准入门槛,使外贸经营者大量增加。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生产企业等从事外贸行业,同时国内有很多的企业走出去也要参与对外贸易。这些因素使外贸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对不同的外贸主体,外贸行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

其次国际贸易业务本身的发展需要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从交易对象和内容上看,国际贸易业务已经从简单的货物贸易过渡到包含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复杂经济关系。另外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变革。这些都对传统外贸岗位的技能要求进一步提升,还需要不断学习国际经济贸易的新兴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例如通过电子商务来开展外贸业务,包括通过互联网开发客户、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转账等来实现国际贸易过程的电子化,因此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

最后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企业需要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很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外语好、专业对口等基本条件,并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对于新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都希望在短期内能够扩大业务量,但他们又没有精力和实力培训外经贸人才,所以他们在招聘时一般都首选能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人才,甚至很多企业直接指出要求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和相关资格证书熟练并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并能独立的处理外贸业务,熟悉外贸制单、报检、报关、安排托运和核销等环节。因此国际经贸实务操作、报关员、报检员等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应培养出能符合社会和外贸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这类人才不仅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同时还要求有较强的业务操作技能。

2 目前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人才供给主要是依靠高等院校。现在全国701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384所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从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就业来看,人才市场并未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反而是供过于求的现状,甚至目前还有很多该专业的学生没有找到相关工作岗位,就业形势空前的严峻。

从人才市场的需求看,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还很大,每年大约100万~200万,而该专业的人才是供过于求,究其实质目前高等院校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受传统精英培养模式的影响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受传统精英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制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从总体上存在趋同现象,都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实际上培养目标趋向理论型人才。因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学等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主干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非常明显。另外从教师看,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是以科研成果为主,因此教师也都忙于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也是侧重于理论知识。其结果是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质化,使得各个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趋同,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也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轻视实践教学环节

受普通高校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尤其是理论课时所占比例偏大,而实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偏小。由于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因而对于学生实际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也没有得到重视。从实验教学看,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各种国际贸易的实验,但是缺乏有实际外贸经验的教师,结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实验效果不佳。尽管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等时间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场所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实习流于形式。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操作技能不强、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强。这与当前的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有很大差距。因此,课程实践体系有待完善;综合性实践环节需要加强。

(3)教学方法单一

从教学方式看,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学方法仍旧较为传统,仍保持着“填鸭式”、“说教式”的上课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对学生的评价看,高等院校是以理论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但是从当前社会的需求看,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要求是在企业能独立的开展外贸业务。另外从国际经贸专业看,还存在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以及教学经费不足和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因素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3 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首要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因此高等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当前自身的实际条件,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等方面来探索适合社会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途径。

(1)调整课程体系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共开设三十多门课程,课程类型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课四个组成部分,主要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此外还有国际电子商务、国际技术贸易、国际企业管理等理论课程。此外还应适当给学生开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例如增开大学语文或艺术鉴赏等课程引导学生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全面适应社会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需要,首先可以调整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在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以够用为度,精简课程门数和压缩课时,整合课程内容和门数。而对于国际经贸业务中常用的电子商务,除理论教学外,还可以增加电子商务的模拟操作课程。而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注重课程的改革,及时将当今外贸行业的新知识引进课堂,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以培养学生的经济敏感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还可以突出应用能力,加强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除开设大学英语精读外,增加英语听说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同时保证英语学习的连续性,还在第五、六学期开设剑桥商务英语、英语口语和外贸英语函电来加强英语的学习。除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语言,还增加办公自动化实训课程以培养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要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实验实践教学,并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另外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一是实验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大对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专业应用软件的资金投入,改善实验室的条件,以满足基础实验教学的需要,还可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将一些课程中分散的实验课程整合成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从而更好的达到实验效果。例如可以考虑将单证课程中的外贸制单实验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实验课程;将商务谈判模拟从国际商务谈判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或者进行国际贸易的综合实训、仿真模拟实训等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可以利用校企联合会这个平台与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或,争取合作单位为本专业提供实基地,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还要改变实践教学的管理方式,把实践环节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三是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或文体活动或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潜能,并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推行专业考证制度。推行专业考证制度,实现了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目前主要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外销员、国际货运代理员,让学生每人一证,考证制度同学生毕业结合。

(3)创新教学

教师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课程体系的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使上述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教师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保持先进的教育思想。具体而言,要求国际经贸专业的教师从以往的重视理论教师、轻视实践教学向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转变,从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向知识的应用性转变。

其次是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师不仅仅是传道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认真分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的能力。要尽量改变以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并实践讨论式、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组模拟或进行国际经贸的仿真实训或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转变。教师要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的知识、理论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

最后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在考试方式上改革惯用的闭卷考试方法,即使是考试科目,在考核时也可以增加综合思考题,还有考查课除了开卷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上机操作、仿真模拟、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其它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及应用能力。

摘要: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文中先分析了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目前国际经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并从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创新教学等措施来培养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65-66.

[2]孟亮.普通高校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定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4):138-139.

[3]白玲,邓玮.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59-62.

[4]杨亚娟,牛文学,张举.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J].现代商业2008,(11):282-283.

经贸人才培养 篇2

免费公文网

市外经贸局人才2009年终工作总结和2009年人才工作思路2010-06-27 22:50:2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市外经贸局2009年人才工作总结和2009年人才工作思路2009年人才工作:

一、党委重视,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一年来,我们按照《中共湖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工作要点》的要求,成立了外经贸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组宣人事处具体做好人才工作,不断加强对外经贸系统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在此基础上,坚持不定期专项研究人才工作,听

取人才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人才培养、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一是做好公务员法宣传教育工作。采取集中学习、专家辅导、宣传橱窗、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学习宣传公务员法,特别是公务员考试录用、考核、奖励、辞职辞退、职务升降、调任、转任、培训、非领导职务设置等单项法规规定的学习培训。二是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按照作风建设活动的要求,严格对公务员的管理,抓住实施公务员法的有利契机,着力解决对在公务员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大力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促进公务员道德建设。加强督查考核,完善考核体系和考核手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开展公务员培训工作,提高公务员队伍 的履职能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们把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作为优化服务环境、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形象的重要环节,着眼于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不断开拓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培训内容上我们注重把政治理论、思想道德、语言文字、公文写作、法律知识、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网络信息、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充实到公务员初任和任职培训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本文来源:文秘114http://高了公务员队伍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方法上我们采取了集中辅导、个人自学,督查考核。坚持机关学习日制度,按计划要求遂一抓落实,按照五五普法纲要,在公务员队伍中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公务员队伍中有37人多次参加了市人事局组织的公务员公共管理基础课程培训,有8名公务员分别参加了省、市举办的各类知识学习班;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抓好公务员

初任、任职、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培训,突出提高理论素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四、加强对外贸企业业务人员的培训针对进出口贸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别组织对外贸、外资、外经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辅导培训,累计人数达到800多人次。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形势下外贸人才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研不够,缺乏创新意识。机关的业务学习抓得还不够紧,有时紧时松的现象,学习质量不够高,知识面不够宽。2009年人才工作思路:

1、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工作要点》,按照“解放思想、激发活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大讨论大实践活动的要求,根据外经贸系统人才队伍的现状和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并逐条逐项抓落实,确保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 的提高。

2、继续抓好《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荐优秀公务员进党校和上级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班,使公务员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行、党性修养、业务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提高。

3、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一是坚持和完善相关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更新学习内容,加强对党的新方针政策和外经贸法律法规的学习,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不断提高机关干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个人的学习记录,建立工作笔记、学习记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业务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二是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三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外贸政策,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展“三外”工作各类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为领导

决策提供服务,当好参谋。四是继续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等着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方便服务对象,提高工作效率。五是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踏实有为的工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举措,做到抓外经贸工作的氛围不淡、力度不减、政策更优,千方百计破难题,矢志不渝求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市外

经贸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社会需求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据估算全国每年的需求缺口约100-200万。人才需求摧生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热门专业,目前全国685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384所(占所有高校的58%)开设了该专业[1]。但从学生的就业来看,人才市场普遍出现供需脱节现状,目前有很多该专业的学生没有找到相关工作岗位,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由此引发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

高国珍(2006)[2]认为目前我国至少缺乏两方面的国际经贸人才:一是缺少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惯例的国际经贸人才;二是缺少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龚新(2009)指出目前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未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规格和专业教学目标应该是力求适合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沈文莉,2000)[3]。

应该“怎么样培养”呢?由此切入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命题。不同学者根据自身的实践和思考,总结出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洪联英(2009)[4]提出“外经贸知识+外语知识+其他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聂清(2010)[5]则提出“一个教学理念,两个培养阶段,三项保障措施,两类十门实践课程”的培养模式;周正祥(2011)[6]又提出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也积极开展实践与探索,如华南理工大学提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2”复合型培养模式。

总体来看,对于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十分重要,这不仅是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是满足经贸类学生就业愿望的前提条件。虽然对于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研究框架也初具形态,但整体来看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实证研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随着行动导向、典型工作任务、需求响应等理论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贸易低潮,又引发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

二、响应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振学风

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了一种僵化的专业教育观,专业方向针对性不强,岗位性较差;课程内容陈旧,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化需要,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基于学用相长调谐耦合视角,拓宽专业,整合课程,架构多元方向组群,将有利于提振奋学风。

(二)有利于教学团队形成

课题组以经贸系为基础,由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认同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目标的老师组成。依托课题研究平台,围绕学生成长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将提升课程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并最终形成一支稳定的核心教学团队。

(三)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渐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从某一意义上说,就业竞争力成为衡量地方性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自设立来,我校国际经贸专业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500多人。尽管一次性就业率一直较高,但据我们所作的问卷调查,大多数用人

单位反映专业方向没有及时变化,课程体系不尽合理,不能反映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在保持人才培养相对稳定的同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适当调整专业方向,建构特色课程体系,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学生就业。

三、响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明确培养目标,引领学生成长方向

传承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基础产业,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明确“着眼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坚持立足湖南,面向交通、電力等基础产业和轻工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定位,确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勇于开拓进取,面向市场经济,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经济理论,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相关业务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国贸专业特色

搭建新的专业平台,是当前改革学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标志之一。课题从跨世纪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内涵,按照精品、特色、可持续发展要求,确定“行业背景+服务贸易”的专业特色。围绕特色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学生培养模式,逐步形成服务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涉外工程技术与服务贸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对接市场需求,构架多元方向组群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开设,大批量、同质性人才较多。为此,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国际化背景中,应细分国际经贸人才市场,科学选取与设置专业方向。结合我校在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与明显的比较优势,针对涉外工程急需既懂工程项目管理、又熟悉国际经贸活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活动能力与应变能力强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现实要求与发展态势,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界定为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两个方向组群。

(四)延伸课程链条,构筑复合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具有向加深基础、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为迎合这一新态势,课题将着力整合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拉长课程延条,实现课程的纵向和横向一体化。鉴于外贸运输或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要求学生熟悉物流的相关知识,主要通过选修课进行培养。

(五)盘活存量资源,构造稳定教学团队

稳定、富有竞争力的教学团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课题组成员主要由长期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组成,年富力强、富有协作精神。课题研究过程中,将按照教学—科研相长原则,制定激励措施,推进师资队伍整体发展,促进拔尖人才快速成长,为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提供师资力量保障。

四、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案

(一)课程体系调整优化方案

课程教学体系在本科教学及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设计,构建起“双平台+多方向+一拓展”的课程教学体系,即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一素质拓展课程体系。

“双平台”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应用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包括公共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主要由学校统一搭建,包括“两课”、外语与计算机、高数、体育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系列课程,大约占课程总学分的30%左右。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主要满足各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要,是实现人才“厚基础、宽口径”的关键环节,大约占课程总学分的30%,由经济与管管学院按学科专业类群进行设置。

“多方向”突出了学校原有的行业特色,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占课程总学分的比率为35%左右,主要安排在三四年级教学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国贸专业设置了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两个方向,此外针对市场需求确实大的领域,还灵活增设一些柔性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课程模块,柔性专业方向采取选修课的方式培养。

“一拓展”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教育而设立。主要包括人文社科类,艺体类,自科技术类;也包括选修的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各类培训课程、培训项目和学生自身爱好项目,如各类竞赛培训课程、执业资格证书项目、学生发表的各类文章或作品、获得的各类奖励等。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个性发展。该体系所占课程总学分比率为5%左右,贯穿于学生四年学习全过程。

(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学科的建设与成长,需要有一支较强教学能力、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科研团队作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考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现有专业教师为基础,构建“三个课程群”、“两个学术梯队”、“一个创新团队”。一是形成以人才培养方向为导向的“三个专业课程群”,即专业基础课程群、货物贸易课程群和技术与服务贸易课程群;二是组成以学术研究方向为基础的“两个学术梯队”,即以国际贸易研究所为平台的以货物贸易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以交通经济研究所为载体的国际技术贸易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梯队。三是以湖南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为主体组成的以服务贸易为研究方向的创新团队。

(三)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国际贸易课程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极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实践教学,例如国际贸易政策的具体应用,贸易实务中的交易程序、贸易条件、国际结算等系列业务等。整体上课程涉及到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案例教学、情景讨论、撰写课程论文、模拟操作、参观考察、听取外贸专家报告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态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从事对外经贸工作、培养开放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的实施方案是:案例教学、情景讨论等安排在课堂内进行,计入理论课时;模拟操作、参加学术讲座、参观考察、课程实习等安排在课后进行;注重三个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内课题、校外课堂结合,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

参考文献:

[1]窦建华.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4):78-81.

[2]高国珍.构建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J].经济师,2006(7):150-151.

[3]沈文莉,赖明勇.关于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新體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原工业外贸专业改造与发展[J].现代大学教育,2000(5):69-72.

[4]洪联英.新“走出去”战略下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南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48-150.

[5]聂清.能力驱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23-25.

[6]周正祥.理工类院校国际经贸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5):184-185.

经贸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篇4

西班牙语是联合国、欧盟和非洲联盟的官方语言。近年来, 随着经贸西班牙语人才需求量的增加, 全国各高校、外国语学校纷纷建立西班牙语系, 部分高校还建立了双学位制度, 以国际经济贸易为专业且辅修西班牙语的学生越来越多。面对这一激烈的就业竞争趋势, 若想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经贸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 我们应把以下几个方面做为目标, 来培养经贸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

一培养西班牙语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才 (作为一、二年级的主要培养目标)

1语言知识

学习一门语言, 最主要的是要学习其语音、语调、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基本要素。学习语音语调必须准确掌握发音部位, 发音方法, 及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问题, 若想培养学生做到发音准确, 语调自然, 必须让学生模仿录音, 进行反复地练习。词汇、语法也要掌握得准确。西班牙语有一词多义的现象, 比如同一个动词, 与不同的前置词连接就是不同的意思, 而陈述式将来未完成时的时值可以指将来也可以指现在。因此, 要掌握好西班牙语, 让客户能准确理解你的意思, 就必须做到语言基础知识扎实过关, 否则就无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语言技能

掌握了扎实的语言知识, 还得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中国学生在学习西班牙语时, 只重视文字功夫和卷面成绩, 而听力和会话成了学习的难点。但从事贸易的不仅是笔译工作者, 因此,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这五种技能全面发展, 力求培养听得懂、说得出、读得明白、写得流畅、译得准确的西班牙语人才。

二培养具有一定经贸知识的人才 (作为三、四年级的主要培养目标)

1国际经济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

作为经贸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 除了要掌握扎实的西班牙语基础知识, 还必须了解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和商品进出口操作流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市场营销等经贸知识, 这些知识的获取, 能让学生在从事国际经济贸易交流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在与客户进行经贸交流时的难点是掌握相关经贸知识的西班牙语的准确表达方式。由于现在大多数西班牙语教师都不是学习经贸专业的, 因此选择适当的教材, 以达到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商品进出口操作流程有所了解并掌握相关贸易国的经济特点及相应的西班牙语词汇。教师在培养经贸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时, 还要以教材为基础, 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结合适当的教学模式, 联系实践基地, 培养学生在掌握语言和经贸知识的同时, 可以熟练运用西班牙语去完成经贸流程中的各项简单操作。

2相关贸易国家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基本特点

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与西班牙语国家进行国际贸易交流, 就一定要了解相关贸易国家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基本特点, 否则可能会导致贸易不能顺利进行。经济方面:如与拉美国家进行能源合作的问题, 就得考虑到运输成本问题、投资环境差异、投资对象国出台的政策等问题。2007年厄瓜多尔政府启动了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计划, 要求外国石油公司必须严格遵守, 如有破坏需做出赔偿, 如不知道这样的政策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文化方面:如宗教文化, 大多数西班牙语国家都信仰天主教, 由于宗教信仰不同, 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及风俗习惯也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很好地了解他们的习惯, 才能更好地投其所好, 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顺利与之进行贸易交流。

三培养具有较强能力的人才

1获取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毕竟是有限的, 比起机械地把有限的经贸知识传授给学生, 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经贸西班牙语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国际贸易交流会涉及到各个行业, 如石油、海油、矿业、水力、公路、汽车、电器及其他商品等, 而这些方面的西班牙语专业词汇在课堂上无法全部都涉猎到。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实践、分析、总结, 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取己所需。

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了相关知识, 还要能够学以致用, 一个经贸人才若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工作中, 就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与某西班牙语国家进行汽车贸易, 就应运用自己的知识对该国的国家基础情况、宏观经济形势及预测、该国汽车产业总体情况、汽车产业当前布局、产业竞争优势、国家优惠政策等进行调查。还要做到活学活用, 如某个专业名词不会说时, 可采用解释法向外方人员请教, 以获得其准确名称, 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因此, 要培养学生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进行工作时的行动力, 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独立解决问题, 为顺利完成合作奠定基础。

2商贸涉外导游能力

进行国际贸易交流时, 难免会有外方考察团来访或我方考察团出访的情况, 此时, 我们的学生便充当了导游的角色。只是不同于普通的导游, 学生们更应注意商务礼仪。因此, 应设置相应的课程, 讲授商务礼仪、商贸用餐、住宿及商贸旅行等知识, 培养学生的商贸涉外导游能力。细节决定成败, 国际经贸交流中, 任何细节都可能影响到双方的合作。

3创新能力

一个国家,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一个企业,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经贸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人, 没有创新能力就无法称之为应用型人才, 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而创新的源泉是实践, 只有丰富实践、积累经验, 才能有创新的资本。因此, 教师应尽量整合社会资源, 联系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着重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触觉, 激发其创新能力。经贸西班牙语人才无论在已有的合作项目、合作形式上, 还是在工作的开展和拓展上,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才能为企业为国家带来更好的效益。

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1道德素质

古人云:“有才无德, 其行不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于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 做出损人利己的事, 尤其是从事国际经贸的交流, 更不能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而出卖国家的最高利益。

2业务素质

职场与校园里单纯的学生生活不同, 我们还要培养经贸型人才在业务交流时必备的素质。如诚实守信、有责任心、有较强的事业心、注重团队精神、注意沟通技巧等。在商务贸易中,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让客户也对你以诚相待。在企业中, 有责任心就会把企业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 凡事尽力而为, 认真完成工作任务。要爱岗敬业, 不断虚心学习, 对自己的产品要足够了解。一个人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是很渺小的, 只有融入团队, 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与外商进行贸易交流重点在于沟通, 有效的沟通能使商务交流事半功倍。因此要培养学生注意沟通技巧, 要以人为本, 时刻洞悉外方的情况, 以免引起外方的困扰或反感。

3心理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 参加工作后遇到困难, 无法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对其生活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期间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正确地评价自己, 尽量保持健康的情绪, 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进行贸易交流时, 如遭到客户的拒绝, 不要灰心, 不要沮丧, 更不能一蹶不振, 一定要从自己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加以改进。如做大型商务会议翻译时, 除了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更要调整好心理, 不能怯场, 要有自信, 保持头脑清醒, 随机应变。只有具有良好的素质、较强的能力和全面而扎实的知识, 并能将其融为一体, 应用于实践, 才能称得上是经贸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

总之, 经贸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教师们设定课堂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环境和进行教学总结的主要依据。因此作为西班牙语教育者, 我们应该根据社会需求,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上做到与时俱进、全面研究, 只有目标明确、准确, 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合这个社会需要的经贸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燕.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框架[J].外语界, 2012 (1) .

[2]刘迎春, 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0) .

经贸人才培养 篇5

外经贸学研字[2011]129号

刘亚 签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

(2011年7月修订)

为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拓宽博士研究生培养途径,创新博士生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关于“硕博连读”的界定

“硕博连读”是指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连续培养的一种培养模式,即:从在校学习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拔优秀者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不进行硕士学位的申请过程。该培养模式将以课程为主的硕士生培养阶段和以研究为主的博士生培养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一)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学科专业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至少有3名在岗的博士生导师;

2.有健全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管理制度,能够确保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训练的系统性和课程水平的高标准;具备硕博连读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和科研训练等基本条件。

(二)计划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学科专业,须经所在学院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由所在学院报研究生部批准后,方可进行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

(三)计划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学科专业应该根据本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制定本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作为附件,与申请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报告一起报研究生部审批。

三、申请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1.具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籍(不含专业学位、单考班和延期阶段的研究生);

2.硕士生已完成两个学期的课程学习;

3.政治思想及学术道德良好,在校期间未受纪律处分;

4.已完成本专业方向2/3的必修课程,且平均积点在3.3(含)以上;

5.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进一步在本专业深入学习、研究的志趣,且具备相应的基础。

四、选拔程序与招生规模

1.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末至所在学院报名,经硕士生导师同意、学院初审、研究生部最终确认合格、且已确定博士生导师者,方可参加由研究生部组织的选拔考试。

选拔考试包括笔试、面试和科研成果考核。笔试科目包括英语和学科基础课内容,面试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和培养潜力。科研成果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公开发表论文的情况。学院在组织选拔考试前应将考试方案、选拔小组成员名单报研究生部,由研究生部向全体研究生统一公示。

2.学院按选拔考试成绩加总后从高分到低分初步确定拟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名单,并于第二学期末将拟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名单及硕博连读研究生导师指导小组名单报研究生部培养办。

3.研究生部在招生指标范围内审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名单,报主管校领导批准后在第三学期初公布。

4.被确定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名单经公示后由研究生部培养办转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根据该名单进行招生资格审查,确认符合录取条件的,于第四学期颁发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5.选拔硕博连读研究生坚持质量优先,宁缺毋滥的原则。招生规模原则上不超过教育部下达学校当年博士招生计划的15%。

五、学习年限和培养要求

1.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5年,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后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博士生课程,时间一般为

1.5~2年;第二阶段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

5年内不能完成预定学业的,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得超过6年。

2.硕博连读研究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在校全脱产学习博士课程。

3.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分要求及其它培养环节要求根据本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

4.硕博连读研究生于第六学期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博士综合考核。综合考核不合格者,按照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继续培养。

5.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开始博士课程学习一年内不得就业,本人坚持退出硕博连读培养过程者,推迟一年毕业。

六、激励措施

1.硕博连读研究生均按照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方案中较高等级奖学金进行资助。

2.优先资助硕博连读研究生参加国外交流学习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3.学校优先为硕博连读研究生提供“三助”岗位。

七、其它

1.本办法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2.本办法解释权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硕博连读 研究生培养 规定 修订

下发:各学院

经贸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经贸俄语;问题;教材;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04-02

21世纪以来,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和巩固和俄罗斯经济的复苏,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要又多起来。正如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王铭玉所说的那样,伴随着(中俄)两国经贸、科技往来的逐渐正规化,以及双向需求的旺盛,第三次俄语热潮正在到来。这次俄语热是一次理智的回归,它不会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几年即逝,而将是长期的、稳定的。为了适应市场对俄语人才的需要,发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语和经济学的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我们创办了商务方向的俄语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收俄语专业本科生,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3-6年。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除了专业基础课外在专业核心课方面我们围绕经贸开设了经贸俄语、俄语函电、商务谈判、国际贸易课程,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为所用,学能所用,缩短学与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岗位竞争能力。

一、经贸俄语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经贸俄语”课程的开设存在以下难点。

一是无章可循,此课程虽然已经在高校中开设有20年,但至今在全国性的专业俄语教学大纲中并没有设置有关该课程的内容,并且大纲也是多少年前制定的,各校只是按照“地方性法规”行事。

二是缺乏课外实践平台。“经贸俄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离不开课外的实践活动。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只有在黑龙江、吉林、新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俄语学生这种机会相对多一些,其它地区俄语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学生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感觉。

三是,“经贸俄语”课程学时偏少甚至致使课程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四是,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学方法不能完全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现有的经贸俄语专业的教师可以分为3类,即纯俄语语言类教师、经贸俄语类教师、经济贸易类教师。俄语专业教学在我国有着很久的历史和较扎实的基础,对于经贸俄语来说,有充足的师资来完成俄语语言教学。现今绝大多数的经贸俄语专业教学也都是由从事俄语语言教学的教师来完成的,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俄语语言知识,但国际贸易知识却相对薄弱,因此造成重俄语轻经贸的现象。有些教师通常只是进修相关的几门经贸课程,并不具备系统的国际贸易知识。他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普通的俄语教学方法一样,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机械地讲解,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过分强调单词讲解和语法分析。还有有些教师并不清楚学生的未来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往往具有盲目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经贸俄语类课程的设置首先应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工作岗位需求出发,从学生就业的现实状况出发,与市场经济的需要接轨,与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相适应,本着实用性原则。其次课程设置上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为学生以后可持续性学习做好铺垫,进而避免有太大压力而产生厌学情绪。应本着渐进性原则。

本着实用性和渐进性的原则,我院在经贸俄语课程设置上的顺序是国际贸易实务(第四学期开设,32学时,周2学时)——经贸俄语(一)(第五学期开设,32学时,周2学时)、俄语商务函电(第五学期开设,32学时,周2学时)、俄汉笔译(第五学期开设,32学时,周2学时)---经贸俄语(二)(第六学期开设,32学时,周2学时)、俄语商务谈判(第六学期开设,32学时,周2学时)、俄汉口译(第六学期开设,32学时,周2学时)。

学院于第四学期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由国贸系资深教师来讲授,教师本人有着丰富的实际贸易工作经验,课上除了理论知识传授外,侧重实践经验的讲解和技能的培养。经贸俄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国际经贸知识。说到这里,就“必要的国际经贸知识”加以说明,“经贸俄语”课程所传授的经贸知识应当凸显基础性、系统性及实用性,“经贸知识”应以国际贸易知识为主,同时辅之以少量的国际经济知识。与此同时,“经贸俄语”教学中所传授的国际贸易知识又应该是经过科学的选择,应该是最基本的、浓缩性的,是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所必备的,而且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相对的完整性;应基本涵盖国际贸易的主要环节和整个流程,而不宜“零打碎敲”;应当最大限度地与外贸业务相结合,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俄汉笔译和俄汉口译侧重的经贸方面的翻译,除了完成必要的翻译知识、理论讲授外,侧重于经贸俄语的翻译。因为经贸俄语有其自身的语体特点,所用词汇多为中态词汇和书面语词汇,句子结构相对比较完整,很少使用带用感情表现力的色彩的词汇手段以及简化结构句等。

二、教材的选择

要想实现学生的经贸知识与俄语能力的有效复合,需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一部好的教材,二是要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三是建立并充分利用好课外实践平台。教材是教学之本。如同浙大陆国栋老师所讲,教材使用上有三点很重要:用“好教材”。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者省部级优秀教材,这是解决“用什么”的问题。“用好”教材。有了好的教材,就要用心研究它,好在哪里,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如何让教材中的重点、精华能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跳出教材。这是教材使用的最高境界。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就提高了自身。

现在出版的经贸俄语教材一般有三种:经贸文选类:选取很多当今俄语报刊杂志上的原版经贸方面的文章,文后有一定的注释,注重可读性、趣味性和广泛性。经贸应用文类:主要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外贸信函、各类合同等,有一定注释,注重实用性和全面性。外贸谈判类:选取不同经贸领域和专业,以对话谈判的形式展示合同和协议商谈和签订的过程,每个会话后配有一些积极常用的句子,注重情境性和实用性。第一种教材全原文对学生来说较吃力,学习积极性差、基础差的学生预习的话,查找单词就会费去很多时间和精力。由于很多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培养尤其重要。第二种各种文体聚集,对很多学生来说有一种重复的疲劳感。第三种谈判虽内容不同,各有侧重,但形式单一,容易变成识记课。

从本人的实际工作和教授商务俄语的经验认为商务俄语的教材编写应结合上述三种教程,教师可以把一部分经贸会谈做成便于在课堂上选取放映的光盘或视频,真实的场景和人物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会比较好。对于个别外贸术语和例子最好选取原文加以阐释,加深学生的记忆。选用以外贸谈判为主的教材时,可以再参考其他教材,取长补短,科学设计教学步骤,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目前我们采用的经贸俄语一、二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经贸俄语》,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教材的1-11课由俄语外教讲解,32学时,2课时∕周,在第四学期开设,其中有些内容与基础俄语相重,外教侧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课上检查学生的口语对话组织能力。12-34课(其中第22、23课为经贸函电内容,不做为此课授课内容)由中国老师讲解,在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设,共64学时,2课时∕周。我们选择此教材的是因为精选了贸易活动中常见的33个专题,涵盖了各专题的基本语言材料、言语练习,其经贸词汇非常丰富、覆盖面广,实用,能够基本满足常项商务活动中的词汇要求,同时适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水平,受到学生们的喜欢,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师的选择

经贸俄语这门课的教学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以身说法,讲解才会生动具体。学生几乎都是没有什么实践经验的,起初他们只是感觉商务俄语与日常所学俄语不太一样,生词繁多、冗长,句型也复杂。而目前商务俄语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很有水平的老师没做过外贸工作,无实际工作经验,这无异于隔山打牛,而做外贸的又没做过老师,处于有理讲不清的阶段,因此,实际操作过外贸的学历较高的俄语老师是商务俄语课程教学者更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教师以“走出去”即到企业学习俄语,到企业收集俄语行业术语的方式,适应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或者以“请进来”即请企业优秀人才到学院合作开发设计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内容,强化实际能力,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工学结合。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语言和文化及经贸技能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商务俄语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可以探索“语言运用能力,经济实践能力,俄语文化体验”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采取了可以聘请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走进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给学生创造接授职场切身经验与分享体会的机会。为学生以后顶岗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招聘来自企业的专职教师,在师资引进方面学院十分重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既懂教学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将优先考虑。借鉴于例如首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吉林俄语学院俄语实训课程的教学经验,结合来自于俄华人商会和俄企业对俄语人才的需要情况、人才目前存在问题,制定出具有我院本科特色的俄语实训课程,作为我院小学期教学内容。

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俄语人才需要我们俄语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改善教学方法、探求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更科学的考核方式,以实现俄语教学现代化、信息化,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俄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连娟,兰宜生.中俄贸易发展的新问题及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国进入贸易大国行列(2000年)后对中俄贸易的透视[J].西伯利亚研究,2005,(1).

[2]张娜.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J].中国俄语教学,2007,(26).

[3]孙丽珍.中俄联合办学条件下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培养思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经贸人才培养 篇7

(一) 国际经贸学科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国际间经贸往来日益增多, 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此外, 科学技术进步迅速, 尤其是信息和通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类对环保意识日益加强, 都促进国际经贸学科更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1.国际经贸学科研究对象不断拓展

(1) 环境与国际经贸学科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 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使国际经贸理论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延伸。

(2) 跨国公司与国际经贸学科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及其全球化的经营战略, 使其成为主导国际经贸的发展趋势,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向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分工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经贸理论的发展。

(3) 标准化与国际经贸学科

国际贸易标准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并已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标准成为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依据。

(4) 电子商务与国际经贸学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得以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 其运用推广将给各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

2.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包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人有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利益理论。20世纪以来, 出现按照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学说, 战后比较成本学说动态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 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又涵盖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利用外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生保护贸易政策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双赢”理论等。

3.国际经贸实务的变革

主要表现在出现了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和新的贸易业务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网络交易或电子交易。此外,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外贸行业内分工趋向细化, 新的业务岗位不断涌现, 如外贸跟单、国际快递、商务文员等。

(二) 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1.传统的国际经贸教材已不能适应国际经贸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亟须更新教材, 增加新内容、新理论、新实务, 以提高国际经贸人才的业务素质。

2.由于对外贸易行业内分工细化, 岗位专业化程度提高, 需要培养各类外贸专业人才, 高等院校的国际经贸专业方向需要作相应调整,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增加新的课程, 强化重点课程, 弱化次要课程。

3.外经贸企业对外经贸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外经贸企业急需精通外贸知识与具备外贸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当前, 一般高等院校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0%, 而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约为70%~90%, 有的甚至高达100%。高等院校面临职业院校挑战, 因此, 高等院校加强对国际经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

(一) 知识结构

国际经贸的快速发展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厚的知识基础、全面扎实的基本技能是对高素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国际经贸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而且能将各类知识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以创造出新点子、新方法、新思路, 提出新设计、新创意。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1.厚实的基础知识。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应掌握数学、英语、电脑、法律和英语知识技能等;2.精专的专业知识。这个层面的知识是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核心层。专业理论以够用为主, 但要强调少而专, 注重理论为实践服务, 而且要及时更新知识;3.合理的知识结构。由于国际经贸涉及的相关知识较广, 受影响的因素较多。为了做好国际经贸工作, 专业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 如WTO规则、涉外经济法、各国经济贸易法律法规和国际经贸地理等;4.广泛的社会知识。由于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 价值观和审美观也不同, 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生产和出口有特色的产品对开拓国际市场至关重要。对这个层面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得越多越好。

(二) 能力结构

1.理论基础扎实

国际经贸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需要具备很好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从而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作出准确有效的经济决策。培养学生重视理论学习的习惯, 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针对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这不仅仅是国际经贸专业人才也是所有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2.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

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国际交往能力, 要求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具备文化习俗、法律观念等相关知识。这方面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同时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积极主动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逐渐培养学生高超的国际交往能力。

3.实际业务能力

从事国际经贸相关行业的人才必须具备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学生需要对整个业务环节十分熟悉, 能够对每一环节的业务进行独立操作。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 可以通过模拟演练或者去外贸企业实习, 从而熟练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流程。

4.综合管理能力

综合管理能力是包括决策、协调、团队合作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的复合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 除了在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外, 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自己的体会和培养。

三、优化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措施

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世界贸易市场纷繁复杂的背景下, 市场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有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 灵活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 只有合理设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并提高该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才能满足社会及企业的需要。

(一) 改进课程设置

要从根本上优化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应该从课程的设置入手。改进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并强调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高等院校应构建三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平台。这三个平台课程要突出厚实基础, 强调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兼容性、交叉性, 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 目的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培养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宽口径人才。

(二)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校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理论课时所占比例偏大, 而实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偏小, 这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较弱。培养学生能力要与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 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改善提高, 如进行商务谈判模拟、国际经贸的综合实训和仿真模拟实训等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 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 虽然目前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的机会有限, 多数外贸企业规模不大, 接受学生实习的能力有限, 校企建立联合关系难度较大。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合作的机会, 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 提供产品市场调研、管理咨询和员工培训等服务, 从而建立起以紧密合作的校企关系为基础的学生实践基地。

(三) 加强国内外交流

高校应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等多种方式, 加强同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国际商务学科之间的交流。当前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外国际商务学科的发展情况;国际商务学科的专业设置方向;商务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可聘请有贸易实务经验的企业经理参与教学工作, 同时也提倡从事国际经贸专业的教师到外贸企业进行外贸业务实习。

参考文献

[1]王钰, 项义军.国际经贸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9) .

[2]胡心宇, 张晓骏.国际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8) .

[3]叶茂升.我国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基于后危机时代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3) .

开课设计与经贸口语能力培养 篇8

1. 开课时间的设计

经贸英语口语课最好在大学三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每周两学时。选择三年级开课是最佳时机,首先学生在前面两年基础阶段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英语口语基础,其次三年级其他经贸课程的同时开设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论准备,有利于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开设期限每个学校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制定,有的开设一个学期,有的开设一年。建议最少开设一年,因为我院这门课程只开设了一个学期16周课,总共32个学时。时间紧促,很多内容没法讲,没法实践,有一些内容也只能点到即止。学期末很多学生反映感觉意犹未尽,刚刚入门就被弃之一旁。而且在一学期的时间内要给予学生系统训练,培养好理论和听说基础,提高交际和商务能力的话还是比较困难的。开设一年的话可以持之以恒地训练,对于学生经贸口语能力的培养就能达到既定目标,学生到了找工作时可以立即付诸实践。

2. 开课教材的设计

因为是给非经贸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所以教材的设计也很关键。不能太难,太难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厌恶情结;不能太易,太容易就实现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经过最近几年经贸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陈准民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的《实用经贸英语口语》一书内容全面,完整讲述了一个中国服装公司和一个美国服装公司做进出口贸易的流程,从商务接待、观光旅游、价格支付谈判到出国访问、参观工厂、外商投资等内容都覆盖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与中国国情文化结合。从前几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这个教材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单一的教材肯定是不够的,基本上每个信息点笔者都要去查阅大量资料,自己重新设计补充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每堂课都觉得学有所获。另外还要给学生列出一些参考书目让他们课后自己去学习。

3. 开课计划的设计

3.1 课程计划的设计

课程设计不一定要按照教学的顺序,教师可以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自己调整课程顺序,增加或删减某个内容,这实际上就是开课前要做好的教学计划。经贸英语口语的学习可以以比较容易的商务接待作为第一阶段,比如机场接机、日程安排、娱乐活动等;然后过渡到第二阶段商务访问和商务谈判,比如出国考察、参观工厂、价格谈判、处理索赔等;最后到第三阶段的商务实习,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和某些企业达成实习合作,给学生以真实的工作环境锻炼能力。

3.2 课程步骤的设计

怎样设计好每一堂课是与学生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下面以本人的课程步骤设计为例讨论这个问题。按照一次课90分钟来制定课程教学步骤。第一步,复习预习抽查。上课第一个15分钟通过提问和句子口译的形式抽查上次课的学习和复习情况、新课的预习情况。目的是让学生下了课以后花时间去消化所学,去操练。以强制性的抽查记入平时成绩为初衷,培养学生课后自我习得能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变书本知识为我用的习惯。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地发言答问。

第二步,相关词汇和理论学习。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一个内容。因为非经贸专业的学生经贸相关知识有限,有时候学到某个内容如果理解不了就没有办法进行情景实践。就我院而言,没有单独开设商务理论课,所以有时候涉及一些理论还是要花掉一些上课时间来讲的,使得学生练习时间减少,我们正在建议系里是否能单独开一门理论课。由于要求学生课前做了预习,所以实际词汇学习起来就很快,关键是培养学生理论付诸实践、实际运用表达的能力。

第三步,情景设置角色表演。这个看起来好像任务一布置老师就没事做了。但实际上课前要花很多时间来设置情景,很多细节要斟酌。比如说《实用经贸英语口语》第13课,参观完工厂后李先生想以发票价值60%买第三家工厂的二手设备,但是结尾部分只表达了这么一个意图。那么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真实”语境的价格谈判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学得交际本领。将学生分成两组模拟谈判,一方代表买方李先生,另一方代表卖方工厂代表,双方不知道对方的底牌,教师精心设计出买卖双方的信息、报价、底盘、谈判策略等分别指导两个小组。这个过程不仅要熟悉词汇表达,更要锻炼临场应变、团队合作、积极创新的各项综合能力。学生准备加上表演大概50分钟时间。实践证明学生非常认真积极,很多平时胆小的学生也为团队合作勇敢发言,自我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有明显提高。

最后一步,学生自评,老师点评。做完情景表演后指定的观察员点评发现的问题,总结做得好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最后教师分析评价学生的表演,给出典型问题的意见,宽容小错误,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大概10分钟。通过这样的课程步骤设计,一次课的内容充实,节奏紧凑,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交际能力。

4. 结语

课的设计是为课的目标服务。根据非经贸专业经贸英语口语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贸英语口语课程的开设时间、合理的开设时长,有一本适合的教材加上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课程步骤,真实的语言环境的设置,一定能够培养好英语专业学生的经贸口语技能,让他们步入社会能多一门技能,多一个机会。

摘要:本文从对非经贸专业英语学生经贸英语口语的教学现状入手, 提出设计好开课时间、开课教材和开课计划, 为学生创造真实语境是培养学生经贸口语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经贸口语,课的设计,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兰艳萍, 孟凌云.试论经贸英语口语能力培养[J].商场现代化, 2007, 2.

[2]蒲松龄.经贸英语口语教学探微[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经贸人才培养 篇9

1. 国际贸易方式电子化、网络化。

电子商务利用信息技术、交互式网络推动国际贸易方式从传统的“有纸化”向“电子化 (无纸化) ”方向转变, 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更趋“网络化”, 国际贸易的支付方式更趋“电子化”。在交易前, 买方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满意的商品和服务, 而卖方则可以在网络上对其产品进行宣传, 及时了解买方的需求, 寻找合适的贸易伙伴和恰当的贸易机会;在交易中, 交易双方通过网络对交易进行谈判, 谈成后用电子文件的形式签订合同, 并通过网络传递各种贸易单证;交易后, 卖方则可通过网络提供售后服务。从交货方式来看, 电子商务使有形商品可以通过网络在世界各地搜寻最近的存货地点, 第一时间将货送到;无形商品如电脑软件、电子数据、电子书刊、电子音像制品等, 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交货;银行卡、信用卡、电子货币等电子支付工具使货款支付更加便利快捷。

2. 国际贸易市场虚拟化。

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运用, 国际贸易的业务活动将会逐渐转移到电子虚拟市场进行。在电子虚拟市场上, 同样存在着生产商、进口商、出口商、经纪人、零售商、消费者等各类经营主体, 共同参与国际贸易业务的运作。在电子虚拟市场上, 各经营主体可以直接进行网上订货、网上促销、网上谈判、网上交割等。

3. 国际贸易主体多元化。

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一些公司和企业将不需要传统的厂房或门面, 只需要几台计算机或服务器就可以通过网站向世界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这将使国际贸易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主要表现在:虚拟企业 (在网上登记、注册, 从事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 但没有具体办公场所的企业) 的产生和发展, 并在网络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国际贸易营销方式互动化。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国际贸

易营销是网络营销, 也就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使国际贸易从单向的市场营销转变为互动的市场营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产品及企业的信息, 并以电子邮件或网络聊天的方式向企业反馈信息, 对产品作出相应的评价, 企业也可以及时地与消费者进行交流、沟通, 第一时间对产品进行改进并推出新产品。

5. 国际贸易营销管理模式一体化。

电子商务使企业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生产、价格变动、销售到售后服务融为一体。这种一体化的贸易方式, 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 建立了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四流一体”的全新营销管理模式。

二、电子商务时代对国际经贸人才的素质需求

1. 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

目前, 中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 有可靠的信誉, 在交易前, 才能够促使买卖双方为建立良好而可信的交易平台奠定基础;在交易中, 才能对交易平台故障进行控制和预防, 保证交易数据在确定的时间、可靠的地点传输;在交易后, 才能保证支付和配送渠道安全、快捷、准确。

2. 专业理论和实务知识。

国际经贸人才必须以最新的国际经济发展为脉络, 谙熟国际经商之道:国际市场调查、谈判接单、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不断开辟商品购销新渠道等。这些都要求国际经贸人才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 还必须掌握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3. 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是进入对外经贸行业的前提。英语是对外经贸业务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对于国际经贸人才来说, 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外, 还需具备商务英语能力。同时,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外贸合作的频繁, 国际经贸人才还需懂得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在国际经贸业务中, 仅仅具备外语能力还不够, 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较好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得到客户的信任、尊重和理解, 实现与客户之间的良好互动。

4.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

电子商务把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网络化时代, 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计算机能力和信息发现利用能力。外贸人员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 善于搜集信息, 及时了解产品及客户的相关信息, 并利用网络上的有用信息, 创建信息流, 开展电子商务, 链接顾客、销售商和供应商, 及时抓住商机。

5. 管理和创新能力。

电子商务时代, 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模式日趋一体化, 这要求国际经贸人才应该具备对跨越国境的各种商务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能力, 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国际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初步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国际经贸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创新是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三、电子商务时代中国对外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 品德修养培养。

首先, 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 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 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等方面的熏陶, 明确其含义、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使学生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其次, 要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通过开设文学、哲学及史学方面的选修课程,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学会在实践业务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控, 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事的品质和态度。

2. 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体系要紧密围绕专业特色和职业素质需求进行设计, 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1) 积累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目前, 大部分高等院校国际经贸专业只开设了国际经济类的普通课程, 如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在电子商务和无形贸易时代, 这种课程设置无法跟上国际贸易领域知识更新的步伐。因此,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还应跟踪国际经贸发展的最新趋势, 增强国际新视野, 交叉渗透, 增开电子商务、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租赁等课程。 (2) 培养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课程设置。第一, 大学本科英语教学不间断。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强化英语基础, 包括大学英语听、说、读、写等课程。三四年级强化专业英语及英语能力培养, 包括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英语等。第二, 部分专业课程可进行双语教学,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第三, 开设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选修课程, 让学生有机会掌握更多国家的语言。第四, 通过开设跨国文化交流、国际商务礼仪培训、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技巧。 (3) 培养计算机能力的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时代, 国际经贸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 还需具备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技能。因此, 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课程应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加强网络和网页设计的分量;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应侧重讲解数据库相关知识和操作;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可将网络支付及安全重点介绍;在国际营销课程中可将网络营销作为重点讲解。 (4) 培养管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设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室的教学方法中, 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中。从课程设置来讲, 在大学本科阶段, 可以开设创新学或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的专门课程, 在条件允许下, 还可以开设创新试验课程,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 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在授课中融入人文素养。在授课中可以适当融入人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能够在美的感受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可以培养国际经贸人才自身的涵养和人格魅力。 (2) 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和讨论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国际贸易的专业特色还要求重视实践教学, 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方式参与实践, 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大规模到企业实习是比较困难的。 (3) 鼓励创新。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通过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 启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形成创新性思维,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4. 校企合作培养。

高校可以利用人才、科研设备、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方面优势和企业展开合作, 依据不同的企业寻找不同的利益结合点。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 学校可以和这些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 既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 实行订单式培养;也可作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 以节约资源。对地方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小, 各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小, 难以针对某一企业实行“订单”培养模式。

摘要:电子商务在国际经贸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使现代国际贸易出现了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征, 这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商务时代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应更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修养培养, 围绕专业特色和职业素质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晓云.外经贸领域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 2008, (2) .

[2]吕西萍.电子商务时代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研究[J].江西教育, 2008, (7/8) .

[3]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 2010, (2) .

[4]林孝成.国际商务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 (12) .

论经贸英语口译译者素质的培养 篇10

首先,从事经贸领域翻译工作的译者必须要有较好的汉语和英语语言功底,且语言表达能力要强。它要求译者选词恰当、精确,具有用语礼貌、表意清晰等素质。这仅仅是作为一名专业翻译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前,很多人都忽视了译者应具备的汉语功底,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就能做好汉英、英汉的翻译工作。殊不知,汉语是译者做好翻译工作的基础和根本。我国译者虽然以汉语为母语,但汉语表达方面却也因人而异,有的译者,意思翻译出来了,却无法用非常美的、专业的汉语表达出来,结果只能影响到贸易双方的交流。而且旁观者也将质疑译者的素质,译者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想成为一名专业的经贸英语翻译,汉语功底是至关重要的。毋庸置疑,作为英汉翻译者,要具备良好的英文水平。目前我国的学习大环境决定了国内的英语学习者在遣词造句方面存在过于书面话的弊端。要想吸收两种语言文化就必须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作为一名译者,在条件许可时,应努力接触国外的大环境,提高自己的口语和英语地道程度。“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作为一名翻译人员,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求变,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到国外的英语环境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其次,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而且要注意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使做不到博古通今,也应该做到知识渊博,不仅要通晓各国的不同文化和商务礼仪,还应熟知各种商务贸易理论和各色专业术语,最好能够积累一定的商务实战经验。经贸英语翻译这一领域的特殊性,对此领域的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场合中的翻译涉及面非常广,洽谈生意、商业会晤、协商、议价等商务活动频频出现,在此过程中的用词用语都非常正式、专业。根据商务领域的不同,译者需要了解各个专业领域的专业术语,以及商务礼仪和文化。对于译者而言,这颇具有挑战性。对于经贸领域的译者来说,或许最大的坏处是在于他们还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之前,就开始承担翻译工作,结果他们由于长期实践养成的坏习惯看起来非常“自然”,无法轻易改掉。

通常来讲,在商务方面中西方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第一,颜色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其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第二,数字的文化差异。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却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其他数字如八、七、九等却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第三,心理特点的不同。在西方,尤其是女性,很忌讳被问到年龄。而在我国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这一忌讳的。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特点是有差异的。这样的差异在商务交往和商务翻译中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无论是从事商务英语翻译还是从事商务活动,都很有必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词汇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将商务交往中的失误减少到最低,以期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的合作伙伴,甚至国际经济巨头,都应当临危不乱,遇到不熟悉的领域和话题,应当沉着冷静,灵活应对。作为一名商务英语口译人员,译者还必须具备出众的记忆力,这一点是由口译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实际的经贸交流场合,口译者不可能有机会去查阅字典或其他工具,也无法向他人求助,因此口译者必须要记住大量的词汇、典故、专业术语等。同时,如果译者要把贸易双方的意思准确而完整地记录并转译出来也必须掌握快速记忆的技巧,口译笔记仅仅是一种变通的方法,而更多时候还是需要具备很棒的记忆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记忆能力,译者才有可能把经贸中的各种情景完整而准确地呈现给交易方。另外,作为一名商务英语口译译员,同时还应具备口齿清晰、作风严谨的工作素质。若译者心中对其要翻译的内容已经胸有成竹,却无法清楚地传递给交易双方,那么他的翻译工作不能算是成功的,因为这从根本上违反了翻译的交流目的。

总之,良好的口译译员素质是决定经贸场合中口译成功的关键。经贸英语口译译员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和口译技能等智力因素,以及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分析,特别是译员的记忆能力、记录水平、释意和意译能力等口译技能是影响经贸口译效率的重要因素。希望本文可以对提高译员经贸英语口译能力提供有效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3]徐正华.管理与商务英语.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4]Charles Mitchell.国际商业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Eugene Alnida.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经贸人才培养 篇11

由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韦博辉率领的加拿大经贸合作访华团前来参会, 14家加拿大企业和商会带来了约40个推介项目,300多家黑龙江企业参加了经贸洽谈。来自黑龙江省各市(地)、企事业单位以及加拿大的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人士共计500多人参加了洽谈会。黑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杜家毫出席洽谈会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洽谈会旨在配合黑龙江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实施,扩大与加拿大科技、经贸全方位合作,寻求共同发展机会。洽谈会上,加拿大带来的40多个合资、合作项目进行了发布推介,项目领域涉及医药保健、电子通讯、人才交流、教育、环保、投资合作、建立友好城市等,与会各市(地)人事局、外专局(引智办)、相关企业和项目需求单位等与加方项目代表进行了广泛对接交流。

加拿大德康实业国际有限公司的玉米深加工、同力进集团的垃圾处理生物肥料、中华电力有限公司的城市工业及民用污水处理等51个项目找到合作伙伴并达成了意向性协议。

经贸人才培养 篇12

一、CAFTA建设对经贸人才提出的特殊要求

1. CAFTA的建设需要既懂得WTO规则, 又能够灵活运用自贸区例外的人才。作为世贸组织成员, 中国一方面需要认真履行入世承诺, 另一方面也需要寻找更多的区域依托, 以化解风险和增强自身经济竞争力。自贸区与多边贸易体制涵盖的内容很相似, 但自贸区是比WTO程度更深、进程更快的开放。同时, 自贸区又是双向、互利、共赢的开放, 而且对象可选、内容可控。

2. CAFTA建设要求经贸人才有针对性地对这些不同的自贸区比较、借鉴, 谋求中国参与自贸区实践的总收益最大。迄今为止, 中国对外商谈的自贸区已有9个, 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 涵盖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近3500亿美元。CAFTA的建设, 为中国参与其他自贸区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时CAFTA建设本身需要综合考虑和服从于中国整个的自贸区谈判形势。

3. CAFTA的建设要求经贸人才对东盟各成员国全面的熟悉和理解各东盟成员国, 且能深刻的理解这些差异, 以使中国在与各东盟国家打交道时既能将其作为东盟一成员对待, 又能区分不同情况, 灵活处理分歧和矛盾, 做到自贸区建设务实、高效。

4. CAFTA建设对人才能力框架提出了全新要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重点合作领域已扩大到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等十大重点领域。这些重点领域的合作, 既需要有宏观方面的区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政策等方面研究的专门人才, 又需要在微观层面对这些重点领域有深刻专业的理解的应用型人才, 如货物贸易报关、法律、语言、投资环境分析、营销、物流、会展、小语种等专门人才, 还需要遵循《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灵活处理争议。

二、东南亚经贸人才的培养现状

1. 在CAFTA经贸人才培养的主题和方式上, 国内各高校尚未达成共识。

2. 缺乏与企业的沟通合作, 造成自贸区建设学术热、企业冷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许多准备“进军”东盟的企业对各国出台的政策、相关规则、市场不了解就无法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3.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人才培养方面, 尚缺乏机制性和制度性安排。目前, 我国与东盟各国间互相不承认学分和学历, 阻碍了各国间专业人才的交流。

三、培养适应CAFTA建设需要的东南亚经贸人才的基本途径

1. 建立明确的CAFTA的人才能力框架。管理学认为, 能力是指那些可观察、可衡量的, 对于个人和公司绩效具有重要作用的技能、才能和行为。C A F T A的人才能力框架, 应该包括W T O规则, CAFTA相关规则,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相关国家语言, 贸易、投资、会计、法律等有关知识和资格证书。

2. 校企合作, 开放办学。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职业院校培养中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就业为导向, 满足企业需要”是校企合作深层推进的基本原则。

3. 尽快达成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才培养的制度性安排和框架。

与东盟国家合作办学, 学生学籍和毕业文凭通用。建立自贸区专门人才培养的标准信息库和通用标准化考试, 如会计、审计、报关、法律、证券等, 同时建立自贸区战略性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4. 在CAFTA的《服务贸易协议》框架下, 灵活制定自贸区的人力资源流动规则, 尤其注意向中小企业倾斜。

5. 在CAFTA的重点邻接区域, 主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借助世界银行项目“中国广西全球发展学习网络中心”, 开展中国——东盟人才合作项目的专门研究。具体应包括人事行政审批、职称评审、专家服务、人事考试、人才交流、智力交流、人事代理、人才评价、人才培训、人才信息、人才租赁、就业指导、人才中介、出国留学中介、国际人才交流等各方面。

6. 高起点建立前瞻性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人力资源数据库。国家必须要打破部门行业界限, 不拘一格网络人才, 培养人才。要将大学、社科研究单位、企业界人才统一整合;既要培养懂外经、外贸的人才, 也要培养懂得东盟经济法规和国际服务行业的人才。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服务贸易协议也已正式实施, 对自贸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在CAFTA经贸人才培养的主题和方式上, 国内各高校尚未达成共识, 缺乏与企业的沟通合作, 机制性和制度性安排不够完善。为此, 应采取建立明确的CAFTA的人才能力框架, 校企合作, 建立自贸区人才培养的制度性安排和框架, 制定向中小企业倾斜的自贸区的人力资源流动规则, 开展中国——东盟人才合作项目的专门研究, 高起点建立前瞻性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人力资源数据库等措施。

关键词:CAFTA,经济贸易,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7

上一篇: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趋势下一篇:实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