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贸

2024-06-06

文化经贸(精选12篇)

文化经贸 篇1

20 世纪80 年代,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36年, 平均增长百分比达9.6%。较其他国家而言, 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3%。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有以下几个因素决定。首先改革开放激发了经济活力, 解放社会生产力。实行对外开放, 使得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其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发展把发展作为振兴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相结合。最后, 拥有巨大的市场以及得天独厚的国际开放环境。这些因素, 促中国经济迅速增长, 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

近年, 亚洲另一经济体韩国与中国交流频频。在经济, 文化, 教育, 旅游等各个方面交流甚多, 韩国经济文化在中国的各个角落流行。“韩流”成为最时尚而被大众追捧, 从吃, 穿, 住, 行到处都是韩国元素, 足见韩国经济文化在中国的火爆。同样,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 韩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逐年加深,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在我国境内居住的韩国籍人员数量有120750 人。并据报告显示2014 年, 韩国在华留学生多达62923 人, 而韩国总人口约5000 万, 这意味在韩国, 每800 个人中就有1 个人在中国读书。并且据统计目前大约有200 万韩国人长期或短期在中国居住, 相当于韩国每20 人中有1 个人就在中国参与与中国相关的经济活动。中韩两国经济往来密切, 2015 年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更为今后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优越便利的条件。

近些年韩国经济发展速度虽不及中国, 但韩国文化出口却规模庞大。韩衣, 韩餐, 韩星风靡亚洲, 并且韩国政府为了使经济更上一层楼,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各个方面对文化发展进行大力扶植。在09 年4 月6 日, 韩国政府公布“韩餐世界化推进战略”, 计划在2017 年前, 将韩餐发展为“世界五大饮食”之一。韩国饮食非常具有韩国特色, 味道独特, 在将韩餐推向世界的过程中, 深深打上韩国文化的烙印。其次, 韩国政府加大对旅游业以及影视业的投资。韩国和中国相比并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但韩国旅游业却日益壮大, 仅仅济州岛这独一的旅游景点每年就吸引上百万人前来参观。韩国政府不仅在资金上进行大力支持, 且政策上也有相关措施, 誓将旅游产业直接与国家形象挂钩, 吸引游客, 赚取外汇, 提升国家形象, 将本国的饮食, 服饰, 化妆品等传向世界。韩国旅游业管理规范, 配套设施完善, 从业人员意识强, 宣传手段丰富。通过影视剧的大力宣传, 炒红一个又一个旅游景点, 提升国际形象和国际知名度。和韩国相比, 中国文化产业近些年发展略微有些缓慢, 并且各种负面新闻频频发生。中国不仅拥有最为悠久的历史文化, 千姿百态的文化气质而且还拥有许多世界级风景名胜。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远不及韩国, 甚至在很多方面拉开差距。中国文化发展的冷与韩国文化发展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应该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发展, 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出口。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 文化相近, 感情相通, 经济互补, 利益相融。中韩两国自1992 年建立关系以来, 在各个领域交流不断深入, 中韩关系迈向新阶段, 中韩自贸区协定的落实, 使两国关系更近一步, 两国文化交流密切, 不仅在中国有韩流热, 在韩国也有汉语热。从小学生到社会人员都十分热衷汉语学习。并且越来越多的韩国家长送孩子来中国读书, 相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韩国读书, 这种现象促使中韩交流有更多的机遇。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加深对两国经济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就中国而言, 可以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迅速发展的经验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便利。韩国文化产业出口规模以年均22.5%的速度飞速增长, 探究其文化贸易的繁荣, 有以下几点值得中国学习。第一, 要以“文化立国”1998 年韩国为了重振经济提出该战略, 将文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将国际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韩国政府依据目标市场不同, 不断调整策略, 在90 年代金融危机后政府主推影视业, 通过影视推销韩国文化。中国可以学习韩国文化立国的经验, 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采用多种丰富的手段推销中国本土文化, 让世界多方面了解中国。完善法律法规, 出台配套产业政策, 规范文化市场。二是要打造中华文化名片, 建立完整的商业链, 提高文化附加值。以中华特色文化, 打造文化名片, 加深对相关产品开发, 通过文化带动旅游餐饮影视等相关产业发展, 创造经济价值。第三要集约化发展, 优化组合, 多渠道资金支持, 加大政府扶持, 中国文化要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布局和产业链, 加大对文化产业资金支持, 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政府资金相结合, 发展绿色低碳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 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 金敏国, 顾金俊, 姬新龙, 何璐璐, 班威, 陈怡, 莽九晨, 王刚, 詹德斌.《直击韩国2009》[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

[2]金河禄, 蔡永浩.《中韩两国竞争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3]金慧媛[韩].《中韩文化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文化经贸 篇2

跨文化交际对经贸人员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间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我国的经贸工作者将面临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础知识,从显型和隐型两个层面,分析了商务交往中常见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对经贸工作人员的启示.

作 者:乔立清 李素荣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大学外语部,辽宁,锦州,121003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6(6)分类号:G05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经贸工作者

文化经贸 篇3

近年来,我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而文博会作为展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是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作出贡献。

文博会呈现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最新动向。这些最新动向可能现在还只在细微之处体现,却是文化产业发展正在发生质变的明显例证,也从一定角度上预示了产业今后的发展路径。而这些,或许才是一个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最具有价值的功能。

虽然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但也正因为政府主导,政策偏向使展会自身的完善程度不足,市场运营不独立。只是形成固有的会展模式,如若政府不再主导,政策不再偏斜,遇到强有力的经营模式、专业展会,就只能事后诸葛亮了。但值得庆幸的是,行政力的推动使各地的文化企业足够优秀,文化资源包装足够细致,展示更加符合标准。

文化产品的抽象性,决定了它的展示要足够的精确及巧妙。文化产品走向市场,进行交易,是需要跟文化产品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文博会承接了这个展示及吸收有效客户的作用,集创艺与交易于一体。作为走在文博会展会中,深圳文博会就单独设立了艺术节展区,将文化艺术与交易紧密相连。而义乌文博会的参展企业大多数都是文化艺术产品及工艺美术生产厂家,80%以上展位为商品交易类。

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展馆、展区分类明确,精准对应。行业协会具体参与,主导行业优势明显,统筹统领作用得到体现。例如,义乌文博会进一步优化了参展行业和展区的布局,8个展馆中有6个是专业馆,设置有文体办公用品展、景德镇陶瓷精品展、圣诞节庆用品展、印刷包装与机械专业展、十字绣框画工艺品展等,其中陶瓷行业展位数达400个,文体办公用品、印刷包装、圣诞用品、十字绣行业等展位数都在100个以上。

另外,文化产品的资金融通、知识产权、交易保证等都得到了专业化的平台服务。比如,北京文博会组委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的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就将建成文化艺术类交易所,承担厘清交易机制、规范流通秩序、完善市场体系等平台职能。文博会上,银行、保险、基金及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大幅增加也彰显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文化与金融对接的大平台已经初具规模,北京银行就把“创意贷”带到了展会现场,专门为参展的文化企业提供全程金融服务,这一产品不但涵盖了文艺演出、影视制作等文化产业的九大门类,而且针对文化企业轻资产的特点,还专门推出了版权质押、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担保方式。

文化创意主题更加鲜明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搭建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对接平台,引领文化创意设计潮流,文博会功不可没。文博会吸引优秀文化创意设计企业、影视文化公司、动漫衍生品生产企业参展,通过创意成果展示、创意成果大赛、动漫企业与动漫衍生品生产企业对接等活动。将文化博览会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巧妙结合,为文博会的创意发展提供了借鉴。

文博会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办展方针,以“博览与交易”为主题,突出展示创意设计、新闻出版、影视动漫、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艺术、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重点文化产业领域和代表行业水平的文化企业、产品和项目,以及文化出口品牌企业、产品和项目,进一步突出“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的展会特色,将更多专业领域的优质会展资源注入文博会。

文化实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企业发展动力的先决条件。文博会作为促进文化实力的展览会,不仅重视社会效应,更加注重经济效应的提升。双重效应的同时展示,在文化产业方面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还将继续起到更深刻、更长远的影响。

经贸俄语课程中的文化翻译元素 篇4

维诺格拉多夫认为: 翻译是根据社会需要将甲语口头或笔头文本所表达的信息通过乙语等值文本予以传达的过程和结果。事实上,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黄忠廉老师认为: “翻译可分为宏观的文化选择、中观的文化变译和微观的文化全译三个层次, 三者的文化行为、文化战略、文化价值取向均有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翻译类型。”研究表明, 国内翻译界对“文化翻译”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也早就有人研究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但是“文化翻译”这一术语的使用却存在一定的混乱, 人们在使用时含义各不相同。这种“混乱”在于译者弄不清如何面对文化的翻译, 分不清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文化翻译”其所指含义是“原文中特有文化因素的翻译”。从狭义角度讲, 即那些涉及鲜明文化因素的翻译。

二、《经贸俄语》课程改革的背景、思路

经贸俄语属于俄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目的在于教授高年级学生基础的外贸知识, 提高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经贸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经贸类基本词汇、典型条件下常用句型及表达、外贸人员基本素质等。高素质的俄语经贸人才应外语娴熟, 知识广博。因此, 课上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是重要的准备过程。当前, 我国俄语教学界对俄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 传统的教学结构及训练方法、教学体系的变化还不十分显著。目前在经贸俄语课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在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方面做出的一点尝试。外语教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 其教学改革从理论到实践还都存在许多问题并有待于探讨。同时, 为培养高素质的俄语人才, 也不能仅靠一两门课包揽整个语言能力的训练, 要着重发挥每个课型的优势, 从整体上相互配合, 取长补短, 使学生既有过硬的实践能力, 又具有广博的知识, 以适应未来多种择业的需求, 满足国家进行各个领域国际交往和语言交流的需要。

针对上述背景, 牡丹江师范学院进行了经贸俄语课程2 + 1特色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 + 1即为2年基础实践课加1年专业经贸类课程讲授。在基础阶段的前两年, 专业课包括精读、听力、阅读、国情文化等。而当基础俄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大三学生开始学习经贸俄语、外事外贸会话、外贸应用文写作等专业课程。这样, 使学生在俄语方面并不仅仅局限于几句俄语买卖词汇, 而是掌握专业经贸知识, 厚积薄发, 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发挥优势, 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不再为语言障碍所累。

三、《经贸俄语》课程中的文化翻译元素

中国人用俄语同俄罗斯人进行交际必须是一种跨两种文化的交际。考虑到这种交际的性质和需要, 教师在进行交际训练时, 有意识地结合所学材料引导学生注意汉俄两种文化在感知方式、思维方式、民族心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以及由此引起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揭示汉、俄两种语言单位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相互传通的途径, 为学生适应未来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而经贸俄语课程作为一门重要课程, 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 宏观的文化选择

宏观的文化选择包括文化选择、文化输入、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在经贸俄语课程中通常只涉及文化选择部分。

文化之译, 不只是译原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更是根据译语文化去选择原语文化信息。面对海量的外国文化, 如何则其善去其次, 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范围内的社会准则, 对话语和文本的取舍等。新入职的俄语外贸人员在接待俄罗斯客户的时候, 首先遇到的就是接机或接火车。例如: 在刚见面时, 中国人习惯性表达“您一路辛苦了, 吃饭了吗?”如果翻译成: Выусталинадороге? Выужепоужинали? 那么, 俄罗斯人肯定不理解。作为标准符合文化内涵的表达应该为: Сприездом!

2. 中观的文化变译

文化变译指在文化选择的基础上, 对原语文化进行适应译语文化需求的改造性翻译。黄忠廉老师认为: 变译实质上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 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上文中的事例也符合本条标准。除此之外, 中国人非常谦虚, 在面对别人夸奖时总要说声: 哪里, 哪里。作为经贸翻译人员, 不可能直译成: где, где? 那样就会闹出笑话。如果想顺利完成交际, 可以说: Спасибо! 又如: 20世纪90年代, 固定电话还是一种奢侈品。有中俄两家小公司共用一部电 话。一日, 电话响起, 找隔壁俄 公司的Саша。中国公司职员大喊: Саша, твойтелефон! 中文含义为: 萨沙, 你的电话! 隔壁的Саша听后大惊, 与其争辩了好久, 辩解自己并没有安装电话, 两公司共用一部的呀。结果可想而知, 大家哗然。此 处该公司 职员应该 说:Саша, тебяпросятктелефону!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文化变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 微观的文化全译

文化全译指译者将甲语文化信息转换为乙语, 以求风格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目的是保全外来文化的特色, 对所选原作中的文化要素进行转换。加尔博夫斯基认为: 翻译的社会功能是在使用不同语言体系的人们之间具有交际中介作用。这一功能是双语人凭借其个人诠释能力反映现实的心理生理活动来实现, 以求等值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系统。

在经贸俄语翻译中, 经常会用到一些套话, 尤其是在合同翻译中, 不能随心所欲, 要根据合同的格式和要点, 尽量使用标准 表达。如: вопросы, непредусмотреннынастоящимконтрактом本 合同未尽 事宜настоящийконтракт现行合同。在教学中可用“情景题材法”来提出教材。即按照真实情景, 模仿交际来组织语料。心理学也表明, 如果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情况, 则熟能生巧, 有助于学生在日后实践中更快运用所学知识, 建立起独立使用语言的信心。模拟交际场景可以设置为以下几种: ( 1) 接送飞机 ( 火车) ; ( 2) 电话交谈; ( 3) 会晤会见; ( 4) 参观访问; ( 5) 业务洽谈; ( 6) 合同签订。

四、结论

经贸俄语课程教学改革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外贸学院的成立, 此门课程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文化输入, 不能止步。在课堂教学中, 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更不能忽略文化翻译等新元素,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俄语外贸人才, 为中俄各领域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与俄罗斯经济、技术合作的扩大, 俄语外贸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贸俄语课程是牡丹江师范学院俄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何以经贸俄语课程为载体, 以为学生传授“文化翻译”元素为目的和手段, 培养全面发展的俄语人才在当今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翻译,经贸俄语,全译,变译

参考文献

[1]蔡平.“文化翻译”的困惑[J].外语教学, 2005, (6) .

[2]冯庆华.翻译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翻译, 2002, (2) .

[3]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4]李英男, 张朝意.新世纪俄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许高渝, 等.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文化经贸 篇5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0月26日,以“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本届论坛由中共中央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由中共中央台办主任张志军和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共同主持。张志军在开幕词中表示,自去年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增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本届论坛旨在扩大深化两岸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繁荣,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会人士在两天会期里围绕推进两岸经济科技合作、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国共两党及台湾亲民党、新党、无党团结联盟等党派和团体的代表人士,两岸有关部门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界代表人士、专家学者共350多人出席。

二、【政治命题点】

1.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围绕推进两岸经济科技合作、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等三项议题进行研讨,以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经济生活依据是什么?

(1)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了提高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使两岸之间的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推进两岸经济科技交流和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两岸共同发展。

(2)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发展市场经济既需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也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两岸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呼唤诚信,重建信用,并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3)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扩大双向投资,进一步相互开放金融市场,着力加强金融合作,有利于统筹两岸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2.站在两岸关系新的起点上,两岸交流这一重要平台,承载着两岸同胞的厚望,肩负着“先导”“领航”的重任。本届论坛旨在扩大深化两岸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繁荣,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认识。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自2012年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增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良好势头。这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因此,除了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外,还要面向两岸基层民众,更多地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3)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要围绕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努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这有利于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俞正声说,过去五年多来,两岸关系开辟出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既定的大政方针,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满怀信心同台湾同胞携手并肩,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运用哲学知识,谈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1)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努力拓展新局面、开辟新前景,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成就,造福两岸同胞,造福中华民族。这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表现。

(3)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扩大深化两岸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繁荣。

三、【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要充分发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内经济合作委员会的功能,提高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使两岸之间的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是时代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两岸共同发展。

(2)发展市场经济既需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两岸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呼唤诚信,重建信用,并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扩大双向投资,进一步相互开放金融市场,着力加强金融合作,有利于统筹两岸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自2012年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增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良好势头。这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要面向两岸基层民众,更多地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3)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要努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这有利于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努力拓展新局面、开辟新前景,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成就,造福两岸同胞,造福中华民族。这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表现。

(3)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扩大深化两岸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繁荣。

四、【跟踪试题】

2013年10月26日,以“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开幕。据此回答1—3题。

1.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有利于:

①消除两岸经济的不稳定性 ②维护两岸的经济安全

③两岸经济同步发展,避免两极分化 ④为两岸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大陆要:

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②扩大投资规模,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④加大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3.近年来,两岸贸易持续发展表明:

①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 ②经济全球化是时代趋势

③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 ④我国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

A.①④B.③④C.①②D.②③

4.两岸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

①优化资源配置 ②呼唤诚信,重建信用

③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④加强公民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两岸的经济交流属于:

A.统筹城乡发展B.统筹区域发展C.优化经济结构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自2012年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增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据此回答6—7题。

6.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上述材料表明:

①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

③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8.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俞强调,要面向两岸基层民众,更多地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之所以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是因为:

①先进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②宣传优秀健康的文化就能促进个人的成长③精神文明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9.俞正声指出,要努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样做有利于:

①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④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俞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努力拓展新局面、开辟新前景,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成就,造福两岸同胞,造福中华民族。据此回答10—12题。

10.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哲学依据是: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B.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D.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斗争规律

11.材料中两个“造福”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唯物史观的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材料中的“新局面”、“新前景”、“新成就”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与时俱进,培养创造性思维B.敢于创新就能发展

C.创新源于大胆假设和丰富联想D.创新就是要抛弃常规方法

1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南宁出席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时,就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提出四点意见:

一、加强两岸的科技交流合作,蓄积民族振兴的创新动能。

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夯实民族振兴的经济基础。

三、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凝聚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

四、密切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培育民族振兴的人才资源。

材料中的四点意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2.B3.D4.C5.B6.B7.C8.B9.B10.C11.D12.A

13.(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加强两岸的科技交流合作,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断蓄积民族振兴的创新动能。

(2)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有利于深化两岸的经济交流合作,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要不断凝聚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两岸文化的共同发展。

文化经贸 篇6

在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新形势下,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7月8日-11日在广州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两岸工业、科技、能源、环保产业界代表人士,及文化、教育、体育、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共计400余人参加,围绕促进新能源产业合作、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及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三项议题进行研讨,并举办文化教育专题座谈会。

本次论坛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经过前五届论坛和各种交流活动的积累,两岸互信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二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机制化时代,如何让两岸民众尽快受益成为本届论坛的重点;三是全球逐渐从国际金融危机中走出来,正在进行新的产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

与会各界人士经过充分交流研讨,提出22条共同建议。在“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专题座谈中,最终形成了多达10条的共同建议:1.支持制定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文教交流,推进交流的制度化、规范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2.鼓励两岸就协商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行规划研究,推动商签工作尽快启动;3.积极促进两岸在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规范术语和专有名词及建设中华语文云技术数据库方面获得实质进展;4.继续鼓励和支持两岸青少年参加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5.加快推动两岸学历学位互认,鼓励两岸学生互至对岸学习研修,促进建立两岸高等院校相互招生的联系与协调机制,建立两岸学历学位证件查验及作业平台;6.积极促进两岸体育交流合作,加强两岸奥委会、单项协会和各类体育组织及专业人员的交流;继续推动两岸优秀运动员、教练的交流互访和异地训练;7.建立出版物交流合作规范,继续扩大出版物贸易和版权贸易,探讨两岸图书批发零售业相关促进政策;8.采取具体步骤,推动尽快实现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支持制定促进新闻交流与媒体合作的政策,营造便捷、良好的采访环境;9.完善两岸广播、影视、出版等业界沟通对话机制,鼓励加强两岸文创、数字内容、音乐产业的交流合作,支持制定两岸合作发展文创产业的规划及相关政策,共同开拓海外文化市场;10.推动落实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共同维护两岸文化市场秩序,保障两岸业者权益。

浅谈经贸领域中的中德文化差异 篇7

一、商务谈判

1、明确行为方式与模糊行为方式

我们知道, 德语是一门严谨的语言。那么跟德语一样, 德国人在商务谈判的时候, 也表现的非常严谨认真。他们经常使用“不得不”、“必须”等词汇, 容易给人留下发号施令的印象, 实际上这正是德国人倾向于明确的行为方式。在谈判的时候, 德国人喜欢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喜欢实话实说, 有问题会直接说出, 而不会像有些中国人那样偏向于用迂回、间接话语方式让人感悟。在对待谈判中的“不”的问题上, 中国人喜欢用模糊的表达方式婉言拒绝, 或让人感到拒绝, 如用“让我们考虑考虑, 让我们再研究研究”、“到时候再说”、“下次再讨论”、“另找时间”或“请等电话”等等, 这往往使德国人不理解, 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对对方的不信任或者不重视, 或者故意在拖延时间。在谈判的时间上也能体现不一致性, 比如双方约好早上九点会面谈判, 德国人能精确到分钟甚至秒, 而中方代表在时间的掌握上来说相对比较灵活, 提前或推后半个小时的并不少见, 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定。当然, 随着中德在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的接触交往越来越多, 我们发现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守时, 更加尊重德国人的“明确时间观”。

2、法理重于情理与情理重于法理

中国商人和德国商人的区别体现在拟定合同上。中国人注重口头协议或合同, 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小范围变更合同条款, 认为出于“人情”德国人不会重视, 而事实上在这方面德方是不能接受的, 德国人对已经拟好的合同非常重视, 不会随便更改。一般在这种情况下, 德方会派人和中方再次进行详谈, 然后很正式的再将合同拟定明确, 而且合同做得非常仔细, 对待合同的态度也非常认真。拟定合同之后也要有律师的敲章, 这体现了德国人注重法理。而中方在商务谈判的时候, 喜欢介入谈判之外的话题, 例如天气、家庭、城市印象等, 这种“热身”方式在中方看来是拉近彼此关系的一种很好表达方式, 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在浪费时间, 德国人只按照合同办事, 在情和法之间只会选择冰冷的法, 他们认为规则和法律才是解决事情的依据, 常常把一些细节问题也写入合同, 而中国人却把情放在第一位, 较之法律更看重“人情”。所以一旦有一方违约, 两国对待合同履行的不同态度会使谈判结果变为浮云, 甚至德方会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索赔或者退货, 而丝毫不讲“情面”。

二、餐桌礼仪

1、个人主义与群体意识

在德国甚至在西方, 个人主义受到提倡, 个人意愿受到尊重。而在中国, 人们更多的认同“群体意识”, 人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而是一个“圈子”、“组织”或者社会中的人。人们重视彼此之间的关系, 会注意到他人的感受。这也直接影响了商务活动中必要的一个内容:餐桌礼仪。中国人宴请客人使用圆桌, 会根据主客双方来安排入席, 就餐过程中, 主人和任何一位客人进行交谈, 但也不能忽视其他客人, 每位客人都要招呼好, 敬酒也不能少了任何人, 这体现了中国人对“群体意识”的认同, 重视彼此关系, 要顾及到“一桌人”的感受, 所以中国人吃饭的时候频频举杯, 场景十分热闹, 体现了中国人和谐统一的群体观念。而德国人更习惯分餐制或者“自助”, 自己吃多少自己决定, 没有人会为你夹菜, 也不用去考虑他人的需要, 这种就餐方式是个人主义的体现。在就餐过程种,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三三两两轻声交谈的场景, 这跟中国的餐桌文化有很大的区别。

2、“不客气”与“客气”

歌德说, 谁显得客套, 谁就不诚实。然而中国人在宴请客人的时候, 就相当的客气。他们认为菜肴要丰富, 酒水品种应齐全, 要确保客人“吃好喝好”。崇尚简单的德国人面对热情的中国人, 有时显得不知所措。一次, 某单位领导宴请德国客人, 该领导爱好喝酒, 对待德国客人也非常热情, 频频敬酒, 实惠的德国人三杯五杯下肚, 已经坐不起来。事后, 他非常恼怒, 认为是在戏弄他, 而并非觉得该领导“客气”, 生意也自然没有做成, 这就是两国文化差异所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德国人有时显得“不客气”。面对自己喜爱的食物, 他们会直接要求:“能再给我来一份吗?”、“再给我来一杯, 好吗?”而在中国, 即便客人没有吃饱, 也会表示已经吃饱而无须添菜。中国人赴宴到德国人家中, 饥肠辘辘回家的大有人在, 他们就是太过于“客气”而委屈了自己的胃。

三、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方式

1、就事论事和就事论人

对待事情德国人更多倾向于就事论事处理方式, 主张人事剥离, 因此他们不怕影响人际关系, 遭受社会制裁。这种以理性为基础的处事方式决定了德国人对待争论和批评的反应方式, 对他们而言, 争论一般不涉及人, 只是针对事由, “批评”和“争论”更多被看作是对事情的审视和审核过程。有一位在华投资的德国商人, 因为工作的关系居住在中国。他楼上邻居家有小孩练习钢琴, 声音传到楼下。他认为影响到他, 立即到跑到楼上这家住户说明情况并要求其停止练习, 并马上向居委会反应。这种对事直言不讳的批评方式让楼上的住户感到失面子, 认为德国人不够宽容, 是在针对他们。谁想第二天乘坐电梯时他们互相碰面, 德国人却友好的跟他们打招呼, 好像完全忘了昨天对他们的批评, 这让楼上人家觉得很尴尬, 不知如何看待这位德国人。因为中国人在在处理事情时首先面对人, 确定事和人的关系, 有的时候“是非”和原则要轻于人际关系, 他们认为“远亲不如近邻”, 在钢琴声对其他住户影响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不必那么大惊小怪。

2、平等取向与等级取向

在和德国人经济往来中, 德国人反应比较多的是中方的效率问题。当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 常常会延长时间。这时候德国人就不理解了, 其实这时中方正向上级请示或者商讨, 等领导决定了以后才会予以回复。这反应了中国人的等级取向, “下级服从上级”观念深入人心。德国人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通常在会上决策时不分上下级, 积极参与, 从自己的角度对决策提出个人看法和建议, 而在中国, 基于“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的这一理念, 一般下属对上司不会提出异议或反对, 认为做决定是领导的事情, 不属于下属的权限范畴, 这种由等级取向所导致的行为方式和反应方式常常被德方误解为无工作积极性和无创意性的表现。

3、注重隐私与注重亲密无间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 在中国文化氛围里, 刚刚认识的朋友们会问及一些私人信息, 比如“您来自哪里?”“您结婚了

>> (上接第32页)

摘要:随着中德之间的贸易、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 中德之间的经贸往来已变得越来越密切。本文主要从商务谈判、餐桌礼仪以及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方式这三个角度来比较中德文化差异, 目的在于敏锐我们的文化意识, 理解他我文化, 促进跨文化交流, 化解中德文化之间的跨文化困境。

关键词:经贸,中德,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行为方式——中西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不同性探析[J].德国研究, 2007 (1) :43-49.

[2]顾力行, 王志强.从跨文化角度理解中西文化行为的差异//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人:交际与传播[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193-200.

[3]陈朝阳, 陈京亮.浅谈中德商务谈判差异[J].商场现代化, 2007 (12) .

文化经贸 篇8

本刊讯5月6—8日, 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期间, 450位来自两岸各界的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及250多名中外记者出席。作为独家承担本届论坛通信保障任务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圆满完成本届论坛高要求的通信保障任务, 以全面覆盖的3G网络和强有力的有线网提供了高品质的通信服务。

为确保本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通信保障万无一失, 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组织专家对组网技术方案进行反复讨论和会审, 采取了最安全的组网方案, 在论坛开幕前搭建起一个全覆盖的通信保障网络。在骄子会议中心水晶厅的论坛主会场、新闻中心, 分别新建百兆和千兆有线局域网, 并实行一主一备热备份, 可供百台电脑同时上网, 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网、中国台湾网、人民网直播, 为250多名中外记者传新闻稿、图片和视频提供了安全、稳定、高速的宽带网络平台;新建4条ISDN专线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为央视、中广等媒体和论坛接待安装临时电话12部;在新会展开通天冀3G移动大容量应急通信车, 确保无线网络的立体式覆盖, 实现了高品质、安全稳定的数据、图像、视频传送业务, 使论坛信息畅通无阻。

为全面做好论坛的通信保障任务, 成都电信成立专项保障小组, 制定了详细的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 抽调60名技术骨干组成保障团队, 经过5月5—6日两天两夜的奋战, 完成了不同地点的14条光缆、电缆、电源线和12条电话线的布线、电路调度, 以及10台设备的安装调测和业务开通的所有工作。同时, 组织力量对相关区域通信线路、设备、3G基站、全球眼等通信设施开展隐患排查。5月6—8日论坛开幕期间, 成都分公司领导现场带班, 技术骨干现场值班, 对论坛会场和各关键点通信机房加强现场保障, 主动为媒体记者和出席论坛的代表提供通信服务, 为论坛营造了良好的通信环境。

文化经贸 篇9

与会人士聚焦本届论坛“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的主题,就推进两岸经济科技合作、加强文化产业合作、深化教育交流合作三项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认为,自去年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来,两岸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更多共识,政治互信得到增强,各领域交流基础更加坚实,合作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保持良好趋势。新形势下,两岸应继续扩大深化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优势整合,提升应对外部挑战的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造福两岸同胞,携手致力实现民族振兴。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此次论坛,并发表题为《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两岸科技加速发展》的主题发言。

曹副部长首先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大陆科技事业的主要进展情况,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全社会研发(R&D)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已突破1万亿元,其中企业占74%;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20万人年,稳居世界第一;SCI收录的大陆科技论文数快速增长,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万件,稳居世界第三;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振奋人心的重大成果。大陆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前两年分别超过35%)、达到6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持续快速增长、达到约10万亿元。经过多年积累,大陆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高,逐步从跟随者变为并行者,一些领域已有领跑能力,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

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科技已更多地融入经济主战场,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1年的39%提高到目前的51.7%。10个民口重大专项取得重要进展,累计申请专利近4万项,研发的战略新产品填补了一批重大技术和装备空白,在电子信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增长点。最新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的性能位居世界第一位,超算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通过实施“十城千辆”、“十城万盏”、“金太阳”、“数控一代”等创新示范工程,加快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能源汽车已推广近3万辆。科技服务业和科技创业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近20万家。

在农业科技方面:近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以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目前达到54.5%。通过种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大陆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6%,自主品牌的转基因抗虫棉占大陆抗虫棉市场的95%以上。大陆科技部门与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6年以来新增粮食4800万吨,增加经济效益800多亿元。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与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相衔接,发展社会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目前大陆90%以上的县市开展了这项工作,科技特派员已超过24万人。

在科技惠民方面:加强对人口健康、资源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文化发展和社会管理等的科技支撑,国产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已在17个省市推广应用;在应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和H1N1禽流感等重大灾害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重大任务中,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充分展示。

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取得了中微子第三种振荡形式、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重大科学发现;取得了量子通信、分子育种等标志性成果,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导航取得重大突破,“深空”技术能力居于世界前列;载人深潜突破7千米,“深海”技术能力大幅增强;1.2万米深井钻机研制成功,“深地”技术能力大大幅提高;第四代移动通信成为国际标准,“深蓝”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2008年以来,大陆科技部门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出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重大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积极创新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政策杠杆效益日益凸显。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既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又涵养了税源;通过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板,促进科技金融结合,企业和社会创新投入大幅增加,使中央财政有能力更多投入基础、前沿和公益研究。同时,加大力度深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建设,得到科技界和有关方面的积极评价。

在科技开放合作方面:与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美、欧、德开展创新对话与合作,启动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等重大合作项目;建设了21个国际创新园、93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6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地球观测组织(GEO)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面向东盟、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技伙伴计划。科技合作在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关于下一阶段大陆科技工作的重点,曹副部长表示,当前,世界范围内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3D打印、生物制造等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各主要国家也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前沿领域的投入,加快部署,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力图占领竞争的制高点。谁能成为这场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领先者,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占据发展的主动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陆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消耗大、粗放式的增长方式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创新的力量。

根据大陆外经济科技形势的变化趋势和要求,下一阶段,大陆科技部门将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科技支撑,确保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实现。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粮食丰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推进科技金融结合;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发展等方面。

在谈到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两岸科技合作,促进两岸科技事业共同发展时,曹副部长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构建两岸常态化科技交流与协商机制。两岸科技界继续积极推动构建常态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机制,定期协商或召开会议,交流情况,总结经验,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商定今后合作领域和方式。从两岸科技与产业领域合作多年来的积累和现实需求来看,应该积极推动签署两岸科技合作协议,以对两岸科技与产业合作的领域和推进步骤等进行顶层设计。

2.巩固两岸固定的科技交流平台。“首届海峡两岸科技论坛”已于201 1年1月在北京召开,论坛广泛汇聚了两岸科技界和产业界人士,既交流科技管理经验,又针对具体科技领域进行研讨。今年,第二届海峡两岸科技论坛将于11月25-26日入岛举办,万钢部长将率团出席论坛。已经在厦门连续举办了四届两岸产业技术论坛,两岸科技产业界人士广泛参与,围绕两岸共同关心的产业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希望双方科技产业界能够积极参与,进一步巩固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希望两岸的科技和产业界人士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共商合作创新大计,共同推动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3.依托高新区和合作基地,进一步密切两岸高新技术领域合作。大陆目前已有105家高新技术园区,在沈阳、南京、武汉和成都还设有四个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在厦门、福州建立了“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和“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两岸应借助这些平台优势,支持两岸企业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联合开展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合作,共享研发资源和信息资讯,共同推进标准化等工作,打造两岸研发创新平台和高端产业对接平台。

4.发挥两岸人才优势,鼓励互相设立研发中心,提升合作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台资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大陆开放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重要研究机构的建设与合作,推动两岸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共同组建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两岸也可以考虑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大陆高科技园区、有实力的研究机构或企业到台湾设立研发中心或办事机构。

文化经贸 篇10

一、对外商贸英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指出,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 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完善对外经贸体制。国家规划为我国近期的对外经贸发展事业绘制了宏伟蓝图。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际的较量。中国能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败关键是看我们国家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各地区各部门对外经济贸易业务的频繁, 这就需要大量的懂外语的外贸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普遍开设的经贸英语课程。开设的课程多为一学年的商贸英语, 且多在大三或大四等高年级开设, 内容多涉及基本的商贸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英语术语等。由于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为学生的就业常创造更多的选择, 故课程颇受学生的欢迎。

二、商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据笔者考查, 商贸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 表现在首先学生感觉学的不多, 学的不深, 毕业后很难派上用场, 学生毕业后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问题的现状和学校设置商贸英语课程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开设对商贸英语课程认识不够, 普遍认为课程的开始是为了开拓一下学生知识背景, 无需专和精的学习。多数开设商贸英语课程的学校都为了学生就业而设置该课程, 并不把商贸英语课程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这一战略地位上来规划和实施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首先在师资配备上并不专业, 商贸英语课程的教师多数就是普通的英语教师, 并没有很强的经贸知识背景, 认为英语教师备备课就能教授商贸英语课程, 结果必然导致教学内容肤浅, 教学效果欠佳。其次在教材选择上多选择简易的商贸英语素材, 多是原则和规则之类的叙述而并非实践的案例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总结。总之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商贸英语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不甚理想。

2.经贸英语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手段脱离实际。翻阅英语专业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 多数教材为10年前甚至更早的教材, 而我国的对外经贸发展迅速, 经贸的理论的实践和案例年年更新。有些新理论和新学说很难在学生的教材中得以体现。受制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商贸英语课堂也出现了老师在台上一章一章的讲, 学生在课下半信半疑的听的机械教学模式。老师讲解单词然后讲解课文和练习, 孰不知商贸领域的知识是实践的知识, 商贸知识又是一个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不仅要求学生的英语水平, 而且要有营销、交际谈判、物流服务、金融知识等放放面面的知识, 它和一般的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的学习区别还是很大的。

3.经贸英语的教学重点上, 很多经贸英语仅仅偏重于读写译的训练而忽略听说的训练, 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商贸领域的商事活动很多首先是通过电话或面谈沟通开始的, 而后在再做一些合同起草等文字性的工作。如果从业者不能在初次接触中很好的理解对方的发盘询盘等要点, 后面的合作也很难进行的顺利。

4.商贸英语课堂缺少对学生进行不同国家商务惯例和商务文化的教学和讲解, 造成学生对将来从业的适应和过渡期漫长。尽管国际上关于国家贸易有统一的规范, 比如UPC500等, 但各个国家由于宗教、民族文化等的差别, 表现出了多样的商事惯例和文化。比如在南美的客户很少有接受远期信用证结算的;中东地区不接受货物秸秆包装的传统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经贸英语教学中的英语与对外经贸专业知识的衔接探索

改革和完善传统商贸英语教学弊端, 应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等形式讲解经贸英语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除涉及经贸英语文体风格和语句特点及专业词汇的学习之外, 应该更多地系统学习经贸专业知识, 并加大对外经贸实务知识的引入和讲解,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总之, 要做好知识性和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结合。

第一, 增强和加深对外经贸专业知识的学习。经贸英语只是经贸知识的表达符号和工具, 没有准确扎实的专业知识必然导致经贸英语变成脆弱的花瓶, “中看不中用”。这方面应该探讨引入经贸专业教师的必要性。虽然商贸英语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 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自然无法和经贸专业的学生进行比较, 但商贸专业的教师以其系统性和宏观性的专业背景在讲授商贸英语课程时就能更好的做到高屋建瓴, 更贴近现实和实务, 也更加符合学校设置经贸英语课程初衷和目的, 即是为学生的就业增加竞争力。即使有些学校受制于师资的匮乏, 也应该在商贸英语师资配备上多考虑具有商业背景英语教师担任, 唯此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第二, 加强国际上商贸惯例和国家间商业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以使商贸英语的学习更加使用和得体。对外经贸活动和商事活动是人们交际活动的一种, 交易活动的过程必须符合普通交际活动的基本基本原则。比如, 诚实信用、等价有偿和互相尊重批次的文化和传统, 等等。了解各国的文化习俗才能把握商机真正多好对外经贸。比如, 英语学生都知道圣诞节是12月25日, Merry Christmas是所有学过英语的学生都知道的西方基督教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但圣诞节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意义也许体会并不深。举个例子, 中国广东某外贸加工企业接单为位于美国的采购商加工一批圣诞树, 但该批圣诞树由于厂方组织生产不及时, 导致该批次圣诞树在来年的一月份才到达美国西雅图海港。由于圣诞节已过, 圣诞树被采购商退回。该例说明, 了解目标国的商事管理和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 注意改进商贸英语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 采用案例教学。分专题和模块, 考究语言精确性的学习。模拟商事活动的现场, 进行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如何处理好经贸英语教学中的英语与对外经贸专业知识的关系, 是一个很具现实性的课题, 有效衔接英语技能和专业知识, 培养复合型涉外经贸人才是高等学校商贸英语课堂努力的目标。

摘要:经贸英语教学中的英语与对外经贸专业知识两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 从课程建设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和接驳, 才能达到培养合格的涉外经贸专业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经贸英语,经贸知识,衔接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文化经贸 篇11

办学贴近市场 提升办学符合度

办学新思路。学院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高职和怎样办好高职”两个根本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办学宗旨和核心理念,制定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内涵发展”战略,明确培育高素质技能型经贸类人才”的目标,为提升三个“符合度”、打造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紧盯市场办职教。学院每年组织市场人才需求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山东半岛及潍坊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和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程度,为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修订提供依据;利用产学结合研讨会、专业建设讨论会的机会,邀请教育专家、企业负责人和一线名师名家来校会诊,帮助学院查问题、开“处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拉近了学院与社会、地方、企业的距离,推动了办学与市场的贴近程度。通过新生入学调查、家长调查和教学质量调查、校内评教评学等活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所教”与“所需”,学生“想学”与“所用”实现有机统一。

凝聚学校竞争力。从教学质量是核心竞争力出发,努力提升学校发展底蕴。通过合同制、聘用制、人事代理制多种形式,学院引进研究生、应届本科生、会计师、工程师等300多名高层次专任教师,提高了生师比和师资质量;学院开展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评选,加强专业教师梯队建设;学院制定了《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定》,鼓励教师考取专业技术资格,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些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竞争能力,学院在较短的时间内走上了正轨。

专业贴近职业 增强专业适应性

专业设置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根据潍坊市是全国蔬菜果品生产加工重要基地的情况,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即果蔬加工与贮藏方向;针对潍坊市拥有山东最大汽车销售市场所形成的人才需要,学院开设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根据近几年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职业走俏、需求增多的情况,学院开设了注册会计和资产评估两个专业方向;针对山东省大力发展商品服务业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学院在山东最早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为这些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取得了较好效果。

专业定位以专业与职业的对应关系为依据。学院紧紧围绕 “专业建设重点线”,通过多种渠道研究专业与职业对应性。如通过召开产学结合研讨会、座谈会等,听取社会和企业名师名家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对应关系;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人才供应结构、需求结构,为专业建设与调整、收集第一手材料;开展专业目录与职业分类对比研究,理清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与国家现有职业分类的对应关系;实行双证书制度,明确了现有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证书等做法,为确定专业面向、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找到了依据,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课程贴近岗位 突出技能实用性

以“三为主”为基点引导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实训为主线、现场为主景是学院课程改革的三条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是指以学生求学意愿和知识基础为依据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以实训为主线”是指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技能教学丰满充实,实习实训足时到位”为前提,重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技能;“以现场为主景”是指积极推动教学地点由教室向现场转移,努力营造与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相近的仿真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掌握技术技能,培养职业素质。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课程建设。为了保证课程建设行之有效,学院在研究分析职业岗位人才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制定了《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形成了“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心,加强科目课程建设,努力构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职业岗位群需要的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建立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建设目标。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院级优质课程11门。这些课程,在促进课程与岗位贴近方面起了重要示范作用。

以实行双证书制度为契机推动职业技能训练。学院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开展技能训练,积极推动专业向职业贴近、课程向岗位贴近、学生技能与岗位需要“零距离”。如会计系根据学习进程和会计职业资格的逻辑层次,组织学生顺序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纳税筹划师证、注册会计师证等,形成了一个梯级推进、目标一致的证书体系。目前,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有90%以上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技能与岗位需要的符合程度大幅提高。

教育贴近学生 强化素质综合性

面向就业、贴近学生,实施人才培养新方案。在教学进程安排上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为序,最大限度提前进行技术技能教学。让学生在入学不久就能学到技术技能,激发学习与职业兴趣,体验职业教育功能和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单项技能基础上,对综合技能训练做出设计、提出要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岗位竞争能力。

在课程体系组合上以“大平台、小方向、模块化”为纲。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发展潜力,避免因技能单一而影响后续发展。

在总体方案设计上以“小培训、多层次、大教育”为本。“小培训”是指借鉴职业培训目的明确、方法直观、重点突出、周期性短的特点,将技能目标分解成若干具体目标,实行分段实训,每阶段确定一个目标,实施一个模块,教会一种技能,使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技能主攻方向。按人才培养类型及学生兴趣,实施 “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不搞“一刀切”。同时兼顾毕业生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两种需要,使每个“小培训”都是在前期“培训”基础上的技能层级提升。“大教育”旨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启迪智力,开发潜能,把系统的学校教育和短期培训区别开来。

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并举 开展全方位素质教育

实施公寓管理模式改革。通过实施专职辅导员进公寓,服务观念进公寓,养成教育进公寓,使公寓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素质教育基地。

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减少了心理疾病发生率。

积极搭建课程教育、社团组织、社会实践、科技文体活动平台,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经贸信息二则 篇12

本次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调整, 在继续严格禁止高排放、高能耗加工贸易的同时, 将确不属高排放和高能耗的产品从禁止类目录中剔除, 对进一步增强企业信心、保持外贸稳定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再提高调整分五个档次经国务院批准, 我国从2009年6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分为五个档次, 涉及农业深加工、机电、鞋帽、玻璃制品、钢铁制品等不同类型加工制造业产品, 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从5%到17%不等。

根据财政部、国税总局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自2009年6月1日起, 电视用发送设备、缝纫机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罐头、果汁、桑丝等农业深加工产品, 电动齿轮泵、半挂车等机电产品, 光学元件等仪器仪表, 胰岛素制剂等药品, 箱包、鞋帽、伞、毛发制品、玩具、家具等商品, 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

此外, 部分塑料、陶瓷、玻璃制品, 部分水产品, 车削工具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合金钢异型材等钢材、钢铁结构体等钢铁制品、剪刀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玉米淀粉、酒精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

上一篇:简单下一篇:网购商品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