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经贸

2024-11-09

中韩经贸(精选5篇)

中韩经贸 篇1

20 世纪80 年代,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36年, 平均增长百分比达9.6%。较其他国家而言, 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3%。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有以下几个因素决定。首先改革开放激发了经济活力, 解放社会生产力。实行对外开放, 使得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其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发展把发展作为振兴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相结合。最后, 拥有巨大的市场以及得天独厚的国际开放环境。这些因素, 促中国经济迅速增长, 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

近年, 亚洲另一经济体韩国与中国交流频频。在经济, 文化, 教育, 旅游等各个方面交流甚多, 韩国经济文化在中国的各个角落流行。“韩流”成为最时尚而被大众追捧, 从吃, 穿, 住, 行到处都是韩国元素, 足见韩国经济文化在中国的火爆。同样,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 韩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逐年加深,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在我国境内居住的韩国籍人员数量有120750 人。并据报告显示2014 年, 韩国在华留学生多达62923 人, 而韩国总人口约5000 万, 这意味在韩国, 每800 个人中就有1 个人在中国读书。并且据统计目前大约有200 万韩国人长期或短期在中国居住, 相当于韩国每20 人中有1 个人就在中国参与与中国相关的经济活动。中韩两国经济往来密切, 2015 年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更为今后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优越便利的条件。

近些年韩国经济发展速度虽不及中国, 但韩国文化出口却规模庞大。韩衣, 韩餐, 韩星风靡亚洲, 并且韩国政府为了使经济更上一层楼,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各个方面对文化发展进行大力扶植。在09 年4 月6 日, 韩国政府公布“韩餐世界化推进战略”, 计划在2017 年前, 将韩餐发展为“世界五大饮食”之一。韩国饮食非常具有韩国特色, 味道独特, 在将韩餐推向世界的过程中, 深深打上韩国文化的烙印。其次, 韩国政府加大对旅游业以及影视业的投资。韩国和中国相比并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但韩国旅游业却日益壮大, 仅仅济州岛这独一的旅游景点每年就吸引上百万人前来参观。韩国政府不仅在资金上进行大力支持, 且政策上也有相关措施, 誓将旅游产业直接与国家形象挂钩, 吸引游客, 赚取外汇, 提升国家形象, 将本国的饮食, 服饰, 化妆品等传向世界。韩国旅游业管理规范, 配套设施完善, 从业人员意识强, 宣传手段丰富。通过影视剧的大力宣传, 炒红一个又一个旅游景点, 提升国际形象和国际知名度。和韩国相比, 中国文化产业近些年发展略微有些缓慢, 并且各种负面新闻频频发生。中国不仅拥有最为悠久的历史文化, 千姿百态的文化气质而且还拥有许多世界级风景名胜。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远不及韩国, 甚至在很多方面拉开差距。中国文化发展的冷与韩国文化发展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应该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发展, 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出口。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 文化相近, 感情相通, 经济互补, 利益相融。中韩两国自1992 年建立关系以来, 在各个领域交流不断深入, 中韩关系迈向新阶段, 中韩自贸区协定的落实, 使两国关系更近一步, 两国文化交流密切, 不仅在中国有韩流热, 在韩国也有汉语热。从小学生到社会人员都十分热衷汉语学习。并且越来越多的韩国家长送孩子来中国读书, 相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韩国读书, 这种现象促使中韩交流有更多的机遇。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加深对两国经济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就中国而言, 可以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迅速发展的经验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便利。韩国文化产业出口规模以年均22.5%的速度飞速增长, 探究其文化贸易的繁荣, 有以下几点值得中国学习。第一, 要以“文化立国”1998 年韩国为了重振经济提出该战略, 将文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将国际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韩国政府依据目标市场不同, 不断调整策略, 在90 年代金融危机后政府主推影视业, 通过影视推销韩国文化。中国可以学习韩国文化立国的经验, 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采用多种丰富的手段推销中国本土文化, 让世界多方面了解中国。完善法律法规, 出台配套产业政策, 规范文化市场。二是要打造中华文化名片, 建立完整的商业链, 提高文化附加值。以中华特色文化, 打造文化名片, 加深对相关产品开发, 通过文化带动旅游餐饮影视等相关产业发展, 创造经济价值。第三要集约化发展, 优化组合, 多渠道资金支持, 加大政府扶持, 中国文化要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布局和产业链, 加大对文化产业资金支持, 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政府资金相结合, 发展绿色低碳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 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 金敏国, 顾金俊, 姬新龙, 何璐璐, 班威, 陈怡, 莽九晨, 王刚, 詹德斌.《直击韩国2009》[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

[2]金河禄, 蔡永浩.《中韩两国竞争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3]金慧媛[韩].《中韩文化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中韩经贸 篇2

10月31日上午举办了开幕式,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报翔、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熊方平、湖南省商务厅副厅长罗双锋等省领导以及韩国驻武汉领事馆总领事郑载男、韩国庆尚南道居昌郡郡守张敏哲、韩国庆尚南道中国关系大使严基成等韩国领导出席了本次开幕式。本届活动周是湖南省第一次与外国政府部门联合举办类似活动,旨在为湘韩经贸文化交流搭建平台,进一步推动湘韩之间深入广泛合作。本次活动韩国来湘企业100余家,韩方政府部门和企业来湘人员210余人。

近年来,随着湖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条件的持续改善、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特别是湖南与韩国在产业、经贸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韩国工商界对与湖南的合作高度重视,参展参会比较踊跃。活动周期间,韩国参会客商达300人左右,他们带来了包括手游动漫、食品餐饮、化妆美容、服饰、先进制造、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项目。

本届展会主要有三个特色:

一、多个主题展示 助推湘韩经贸文化合作

此次活动,展区面积达到38000平方米,设置“两馆六区一个活动日”。“两馆”即韩国馆和中国馆,“六区”即美丽展区、科技展区、美食展區、汽车文化展区、服饰展区和宁乡美丽乡村经济展区,“一个活动日”即宁乡活动日。同时,活动期间组织了开幕式、高层会见、省情推介、中韩企业家联谊会和项目对接、专题推介、现场表演展示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二、推动产业合作 搭建湘韩产业对接平台

活动期间,组委会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搭建对接平台,组织湘韩产业合作推介会暨签约仪式、湘韩产业合作交流洽谈和实地考察等系列活动。同时,组织了包括韩流服饰、美丽产业、食品餐饮、电梯产业等专题对接和文化旅游、新流通、手游动漫等项目洽谈交流活动。而且,组委会根据现场需求,特地请来了当地学习韩语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前来进行翻译工作,解决了大家因语言不通而产生的沟通障碍问题,方便了中韩双方的合作和交流。

三、经贸互补性强 湘韩合作迎来重大机遇

据悉,湘韩文化经贸往来近年来日益密切,旅游和文化方面合作互动频繁,韩国每年到湘旅游的人数超过30万人,是湖南的第一大客源国。截至2014年,湖南共有韩资企业174家,实际到位韩资11.5亿美元。

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篇3

一、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

1. 中韩之间的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

中韩贸易渊源流长, 两国建交以来, 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迅速, 双边贸易额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6.2%。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 (见表1) , 中韩贸易额已经超过韩美贸易额, 在1992年建交的时候中韩贸易额才只有达到50.3亿美元, 而到了2007年中韩贸易额达到1598.9亿美元, 16年间增长了3178.7%。其中, 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1992年的才26.2亿美元, 1995年时就突破了100亿美元, 2000年则突破了200亿美元, 到了2007年时就有1037.5亿美元, 增幅达到了3959.9%。而韩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从1992年的24.1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61.4亿美元, 增幅为2329.5%。

2. 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

在中韩两国贸易持续增长中,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在继续扩大。由1992年两国建交时的2.1亿美元一路攀升, 1997年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 2000年达历史最高之后, 2002年一举达到130.77亿美元, 2003年突破200亿达230.38亿美元, 2004年甚至突破了300亿美元达344.31亿美元, 比2003年增加了49.5%。而到了2007年则已经达到了476.1亿美元, 由此番情景来看, 今年可能会突破500亿美元 (见表1) 。这种情况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从未发生过的。

3. 中韩互相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韩国对中国投资始于1985年, 起步较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1985年到1992年建交的八年中, 韩国企业在华项目只有942项, 合同金额6.2亿美元, 实际使用金额只有1.6亿美元。而中国统计局的最新资料表明 (见表2) , 2006年时韩在华投资达到了39.07亿美元, 与建交前的八年相比, 2006这一年就足足增长率24倍之多。

而据韩方统计, 2007年韩国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其中, 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中国已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国。

中国商务部2007年引进外资的统计也显示, 中国从韩国企业引进的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分别高于迄今为止对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和美国, 居各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之首。

二、中韩经贸关系的问题

1. 中韩贸易不平衡问题

中韩之间贸易出现不均衡, 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扩大。中方贸易逆差由1992年建交时的2.18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476.1亿美元。自建交以来至2007年底, 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累计金额已高达2137多亿美元, 已超过建交以来对韩国出口总额的水平。

一般来说, 双边贸易不平衡是国际贸易中的正常现象, 追求绝对平衡贸易的管理贸易政策, 既不利于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 也不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韩国对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韩国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增加也有利地推动了对华出口的增长。韩国对华出口增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 中国政府对待与韩国巨额贸易逆差的问题一直保持非常理智和冷静的态度, 不赞成通过限制进口的办法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2. 韩国的贸易壁垒问题

韩国是一个贸易壁垒较为严重的国家, 为了保护本国市场, 韩国政府采取了多种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措施。而这些贸易壁垒措施对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构成的障碍最为显著。例如, 目前韩国征收进口调节关税的27种农产品和轻工产品关税中, 有17种主要甚至绝大多数从中国进口。受高关税的影响, 使得许多中国商品很难向韩国出口。

韩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非常严重, 受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影响较大的中国商品包括: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医药及医药原料等。其中, 新鲜水果、猪和牛等蹄类动物肉产品、医药 (特别是中成药) 等尚无法对韩国正常出口。

韩国政府在实施上述贸易壁垒措施时, 还通过检验、检疫和安全标准等手段, 对中国产品采取特殊的歧视性政策。例如, 对进口的中国农产品, 韩国按6%的比率进行抽检, 而对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同类产品, 仅进行3%的抽检。

3. 贸易中同一性与中国的投资环境问题

双边贸易中, 中韩之间既有明显的互补性, 同时又存在同一性。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依靠“以量取胜”, 中国的大量廉价商品进入韩国, 势必对其国内企业造成很大冲击。为此韩国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中国商品的进口, 对中国出口极为不利。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 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明显减弱, 而其他如质量、包装等非价格竞争力与其他国家相比, 又处于劣势, 这势必会造成出口下降。

在对外贸易方面, 由于两国都采取了外向型的贸易战略, 因此存在着相互争夺世界市场的诱因。同时, 由于中韩在面对欧美市场时在许多产品方面都存在着相似性, 尤其是韩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 迫切需要通过打开出口市场摆脱困境, 致使这种竞争性增强了。

三、中韩经贸关系的对策研究

1. 加强双边磋商, 妥善解决贸易争端

第一, 两国政府机构应充分交流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执行程序, 并建立相关电子信息库, 以便于信息共享和查询。

第二, 要建立和加强两国贸易协调机制, 减少突发事件对正常双边贸易关系的不利影响, 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同时, 对出现的摩擦和纠纷, 要冷静地对待, 不要滥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 更不要实行歧视政策。

第三, 中方应推动韩方从两国经贸关系大局出发, 进一步减少调节关税品目, 减少对中国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限制, 要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利措施, 增加中国产品的进口。

目前, 中国受韩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产品主要分布在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医药品及医药原料等。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从这些出口商品入手, 和韩国政府协商使其关税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2. 着手解决两国关系中的贸易逆差问题

当前中韩贸易中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上, 中韩应着眼于长远发展, 加强协调与协商, 在促进双方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同时, 改变双边贸易严重不平衡的局面。

第一, 提高韩资企业在华采购率。在华韩资企业大量依赖国外采购的状况是由两方面造成的, 一是中国产品在规格和质量方面不稳定, 不得不依靠进口;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在不同贸易方式上的政策不一致, 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 加工贸易的政策优惠过多, 导致出口产品中国化成分受到税收上的歧视。

因此, 要提高在华韩资企业产品的国产化比率, 一方面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来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 另一方面就是制定合适政策来引导韩资企业增加国内采购比率。

第二, 改善中国产品出口环境。从中韩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中不难看出, 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的贸易壁垒是中韩贸易逆差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 首先, 中韩两国要加强磋商, 可以通过取消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的歧视性措施、在中韩贸易中采取进一步减少关税品目, 降低关税水平, 取消非关税壁垒等方法, 为中韩贸易解决逆差问题创造良好环境;其次, 中国行业协会与企业应严格约束出口价格, 尽最大努力减少反倾销调查的案件, 并积极应诉, 政府应要求韩国尽早确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减少并力争消除对华反倾销及有关歧视性政策和做法;最后, 要运用世贸组织规则, 与韩国妥善解决不合理限制及技术性贸易壁垒。

3. 加强信息交流, 加大双边投资力度

第一, 要建立中韩双边投资信息平台。内容包括:投资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产业发展及技术、技术标准、市场需求和中介机构等。

第二, 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尽管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急剧增长, 但与韩国对华投资相比, 不论投资数量还是投资规模, 相差甚远。

以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来看统计, 到2006年底,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389487万美元, 而总投资则达到了390719万美元。目前, 在韩投资的中国企业“做小生意的不少, 做大生意的却很少”。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否则会进一步扩大中国的贸易逆差, 从而不利于两国经贸关系的长远发展。

第三, 当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 无论在项目规模、投资战略, 还是在投资区域、投资结构等方面,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韩国和我国西部地区经贸往来很少, 双方贸易在中韩贸易中的比例非常低。为此, 政府有关部门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积极引导韩国企业加入西部大开发建设行列, 共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1]朴光姬: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问题[J].当代亚太, 200 (77)

[2]戴士权: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展望[N].长春大学学报, 2006 (6)

[3]马登科:中韩贸易逆差的未来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当代经济, 2006 (10)

[4]何一鸣:中韩经贸关系:成就、挑战与前景[J].亚太经济, 2007 (2)

[5]胡俊芳:中韩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世界经济, 2007 (3)

中韩经贸 篇4

2013年9月, 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 习近平在访问东盟期间又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是把“一带一路”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古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年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 (今陕西西安) 为起点, 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 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古丝绸之路是古代重要的东西方商业贸易路线, 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欧亚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 是以开放包容的思想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也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后危机时代, 欧美经济复苏乏力, 某个国家和地区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走出危机;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缺乏技术、资金支持。“一带一路”可以成为各国共同利益的交汇点, 亚投行的成立也可以成为各国投融资平台, 为互联互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充分发掘沿线60多个国家的市场潜力, 促进相互之间的投资, 创造需求和就业, 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坚定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吹响了号角。近些年来, 中国也始终坚持全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积极参与和推动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进程。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4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64, 334亿元, 比上年增长2.3%。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大核心要素。从目前来看, 一方面无论是中亚还是南亚国家, 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面临缺少技术和经验、缺乏资金等问题。而依托“一带一路”中国恰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为这些国家提供帮助, 提升周边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依托“一带一路”建设, 积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积极鼓励周边国家产品进入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市场, 扩大对华贸易投资。

“欧亚倡议”是朴槿惠2013年10月18日在首尔新罗酒店举行的“欧亚时代的国际合作大会”开幕式主题演讲上提出的经济外交构想, 指的是通过与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 扩大韩国的对外贸易, 带动朝鲜开放, 消除半岛的紧张局势。“一带一路”与“欧亚倡议”均以提升区域、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为核心,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成为了中韩两国共同的经济诉求,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也正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同时,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也为“一带一路”和“欧亚倡议”的对接创造了条件。

二、中韩经贸发展现状

(一) 贸易规模。

自1998年以来除2008年金融危机以外, 中韩双边贸易额稳步增长, 如图1所示。据韩国海关统计, 2014年中国与韩国的双边贸易额为2, 354.0亿美元, 2015年1~3月韩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562.4亿美元, 增长1.7%。其中, 韩国对中国出口339.0亿美元, 下降1.5%;自中国进口223.4亿美元, 增长7.1%。韩方贸易顺差115.5亿美元, 下降14.8%。虽然韩国贸易顺差下降, 但中国仍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图1)

(二) 贸易结构。从中韩两国相互间出口产品贸易结构来看, 两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趋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 2014年出口额分别为6 5 9.4 亿美元、204.0亿美元和1 77, 7亿美元, 合计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1.6%,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5.7%, 光学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出口下降6.4%和4.0%。韩国自中国进口排名前三位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 2014年进口额为388.9亿美元、146.8亿美元和70.1亿美元, 增长8.7%、1 7. 6%和10.1%, 占韩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3.2%、16.3%和7. 8%。2014年韩国从中国进口主要商品中, 运输设备、矿产品出现较大负增长。在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市场上, 中国继续保持优势。在这些产品上, 中国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美国、意大利和越南等国家。

(三) 区域合作。

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消息, 6月1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署中韩自贸协议。中韩自贸协议是中国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覆盖议题范围最广的自贸协定, 也是高标准的自贸协定。这一协议的签署势必为中韩经贸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从而扩大中韩双边在贸易、投资、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根据协定, 在开放水平方面, 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的90%、贸易额的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 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同时, 双方承诺在协定签署生效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 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建立中韩自贸区不仅能促进中韩两国的全面升级经贸关系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而且有利于促进亚太区域一体化, 有助于我国更深度参与全球经济融合。

三、“一带一路”与中韩经贸合作前景

中韩两国作为世界第二和第十四大经济体, 达成一个高水平的自贸协定, 不仅对两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也将为“一带一路”国家的更大范围区域经济合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 中韩经贸合作日益密切, 中国与韩国的FTA也有助于中日韩自贸区的下一步谈判, 这也是“政策沟通, 设施联通, 贸易畅通, 资金融通, 民心相通”的具体实现。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 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会更具活力, 同时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会进一步加深。

(一) 自贸区对两国货物贸易的影响。

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国、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最大留学生来源国、最大海外旅行目的地国。而韩国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中韩双边贸易额超过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 超过了韩美、韩欧贸易额的总和。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累计超过700亿美元, 中国企业对韩直接投资也达到18亿美元。两国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化合作, 双边经贸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互补程度均较高, 特别体现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 但中韩两国两大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呈现递减趋势 (金缀桥, 2015) 。中韩两国贸易的竞争性逐步加大, 互补性减弱, 显然打破了中韩传统合作模式, 中韩自贸协定签署恰好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贸易创造效应加大, 会使得中韩经贸合作更具活力。随着90%商品关税的逐步取消, 企业采购成本将大大下降, 中韩贸易规模将大幅提升。根据韩国产业部分析, 预计韩国企业向中国出口时将会比现在节省54.4亿美元的关税。有研究指出, 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 对韩国的经济贡献有望达到2~3个百分点。据中韩两国领导人商谈共识, 2015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将达到3, 000亿美元。

(二) 自贸区对两国服务贸易的影响。

在服务贸易方面, 自贸区的建立, 在跨境支付、人员流动、简化签证和金融领域等方面将为双方的合作搭建有利的平台;增加赴韩旅游的规模和便利性, 2014年中韩互为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据韩国旅游局统计, 2014年中国访韩游客超过610万人次, 韩国来华旅游超过420万人次。两国对进入本国资本市场的对方金融企业提供互惠待遇, 双方也在自贸协议签署后启动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中国是韩国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 中国给予韩国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 额度, 投资中国资本市场, 并协助展开人民币兑韩元的直接交易, 在韩国建立人民币清算体系。清算体系的建立有望降低5%的结算成本, 助力中韩双边贸易发展。

(三) “一带一路”战略将开启中韩全面合作。

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 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开了一个好头, 标志着“一带一路”沿线的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速。同时, 随着中韩自由贸易的签署, 不仅会带来中韩贸易的显著增长, 也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实施创造两国合作的有利条件。“欧亚倡议”与“一带一路”不谋而合, 都是以中亚为区域背景将欧亚连成一体。韩国政府非常重视与哈萨克斯坦、蒙古等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合作, “一带一路”也是往西走。在推动欧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中韩两国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韩国也将成为直接受益者。第一, 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在国际分工上与韩国形成了垂直分工状态, 欧亚大陆桥的开通, 使得沿线运输条件改善, 运输成本下降, 有利于韩国向这些国家的出口;第二, 沿线国家间的农业条件优越, 矿产资源丰富, 中韩企业联合在能源和资源领域的投资开发可满足共同需求, 分散风险;第三,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资金,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又有大量的资金需求, 通过“一带一路”和亚投行, 中韩两国可以在金融领域展开更为广泛的合作, 也为韩国提供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四) 中韩合作对“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示范作用。

习近平在题为“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的演讲中讲到“一带一路不是独奏, 是合唱”。“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共商为原则建立“利益共同体”、以共建为原则构筑“责任共同体”、以共享为原则迈向“命运共同体”, 最终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中韩自贸协定作为中韩经贸合作的标志性事件, 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示范, 带动其他国家参与进来, 特别是对未来中日韩自贸区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 尽管政治上存在较大差异, 经贸合作领域却是日益密切。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韩国的“欧亚倡议”也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 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不仅开创了中韩经贸合作的新局面, 更是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开了一个好头。中韩经贸合作从贸易规模上来看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从贸易结构来看, 互补性贸易比重逐渐下降, 竞争性增强。中韩经贸合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不仅可以实现双边贸易的合作发展, 同时有助于共同发展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经贸合作

参考文献

[1]金缀桥, 杨逢珉.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15.1.

[2]杨文生.建设中韩自贸区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 2015.4.

中韩经贸 篇5

一、中韩经贸合作回顾

1. 中韩贸易的现状

自1992年韩中建交以来, 两国间的贸易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 并结成了重要的伙伴关系。韩中贸易额从1992年的6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683亿美元, 规模扩大了约26倍。根据韩国统计标准, 中国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进口对象国。从中国的统计标准来看, 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对象国及第二大进口对象国。从1992年到2008年期间, 两国的贸易额年平均增长22.7%, 同期两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加值有大幅上升。韩中两国的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特别是在韩国对外出口中, 对中国出口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3.5%上升到2008年的21.7%。中国在2003年超过美国成为韩国最大出口国对象国, 并从2005年以来, 一直维持着20%以上的高出口占有率。

持续增加的韩国对中国贸易呈现出新的变化。在2005年达到顶峰的韩国对中国贸易收支顺差目前正在减少。2008年, 韩国对中国出口金额为914亿美元, 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1.5%;进口则为796亿美元, 增加了22.1%。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数收支为145亿美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45亿美元, 与2005年的顶峰时期相比, 已经连续3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表1)

2. 中韩两国贸易品种的变化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 两国间的主要贸易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 (1) 1992年中韩两国贸易的产品主要有不锈钢板、合成塑料、造船钢铁制品、皮革制品等;而到了2008年, 则主要的变为半导体、石油产品、平面触摸显示器、传感器、无线通讯设备等产品。韩国对中国的进口也从1992年的纤维产品、原油、人造短纤维织物等转向2008年以不锈钢板、半导体、电脑、平面触摸屏显示器及传感器等为主。两国间贸易产品的品种经历了相似的变化发展过程。

3. 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

(1) 中韩之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

中韩贸易渊源流长, 两国建交以来, 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迅速, 双边贸易额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6.2%。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 中韩贸易额已经超过韩美贸易额, 在1992年建交的时候中韩贸易额才只有达到50.3亿美元, 而到了2007年中韩贸易额达到1598.9亿美元, 16年间增长了3178.7%。其中, 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1992年的才26.2亿美元, 1995年时就突破了100亿美元, 2000年则突破了200亿美元, 到了2007年时就有1037.5亿美元, 增幅达到了3959.9%。而韩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从1992年的24.1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61.4亿美元, 增幅为2329.5%。

(2) 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仍然在扩大

在中韩两国贸易持续增长中,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在继续扩大。由1992年两国建交时的2.1亿美元一路攀升, 1997年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 2000年达历史最高之后, 2002年一举达到130.77亿美元, 2003年突破200亿达230.38亿美元, 2004年甚至突破了300亿美元达344.31亿美元, 比2003年增加了49.5%。而到了2007年则已经达到了476.1亿美元。

(3) 中韩互相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韩国对中国投资始于1985年, 起步较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1985年到1992年建交的8年中, 韩国企业在华项目只有942项, 合同金额6.2亿美元, 实际使用金额只有1.6亿美元。2002年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2009年3月末至今, 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累计共有38238件, 总金额达269.2亿美元, 各占韩国全部海外投资的42.7%和22.5%。与中国建立的中国指向性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按照中方的统计, 在中国吸收外国人投资方面, 韩国也是主要投资国。截止到 (2) 2009年3月末, 韩国对中国的累计投资总额为421.6亿美元, 占中国FDI招商总额的4.5%。另外, 按照年统计标准, 2008年韩国对中投资额为31.4亿美元, 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3.4%。继香港、英属维京群岛、日本、开曼群岛, 韩国是中国的第五大外资引进国。

而据韩方统计, 2007年韩国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其中, 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中国已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国。

中国商务部 (3) 2007年引进外资的统计也显示, 中国从韩国企业引进的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分别高于迄今为止对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和美国, 居各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之首。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 中韩两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和投资活动日趋活跃, 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为推动三国经济乃至东亚地区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9月以来,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和蔓延, 全球经济都收到了强烈的冲击, 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 全球贸易出现大幅下降。中韩作为世界主要的贸易大国, 不可避免地开始面对出口下滑的严峻形式。

1.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首先,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 GDP的增速明显下降。其次, 进出口连续大幅下滑。据商务部统计, (4)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25616.3亿美元, 同比增长17.8%, 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 同比增长17.2%, 进口11330.9亿美元, 同比增长18.5%。最后, 部分行业所受冲击较为严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 我国的重工业仍处于低迷状态, 2009年1-4月石化、化工、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都呈现同比负增长。还有我国的房地产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泡沫, 在内外作用下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2009年1-4月我国房地产投资额同比增长率仅为4.9%。

2. 国际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的冲击

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冲击是很明显的。 (5) 2008年第二季度以来, 韩国嫉妒GDP连续回落, 2008年第四季度韩国GDP仅为1914亿美元, 同比下降33%。韩国的出口额虽然在前三个季度仍然保持同比增长, 但是到了第四季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一方面, 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对韩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同时, 韩国本土市场相对较小, 对外以来程度很高, 也使得难以抵抗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 韩国的工业生产各项指数随较1月份明显回升, 但仍明显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

3. 中韩之间的相互贸易收到很大冲击

作为全球的贸易大国, 中韩两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关系十分紧密, 区域内贸易占据全部对外贸易比重较大。尤其是韩国对区域内贸易的依赖程度很高, 韩国对华贸易占其全部贸易的19.6%。两国贸易关系在2001年-2008年期间, 韩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有所提高,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比重也有所上升。随着两国对外贸易收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快速萎缩, 相互间的贸易同样面临萎缩的严峻形势。

中国对韩贸易在2001年—2007年期间曾经保持年均28.3%的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一至三季度这种趋势仍在继续, 尤其是出口增长快于进口, 三季度同比增加涨幅达到52.8%。但是进入四季度后, 出口迅速回落至5.9%;进口下降19%, 导致对韩贸易减少10%左右;2009年1—4月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 进口、出口双双出现大幅负增长。总体看来, 中国对韩贸易的下降幅度超过中国外贸平均水平。

4. 中韩两国贸易明显趋缓原因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对韩出现大幅下滑, 其中主要是由于双边贸易以中间产品为主, 随着国际市场需求迅速萎缩, 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收到了冲击, 对韩国中间产品需求随之减少; (6) 另外是由于2008年四季度以后, 韩币对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相对于韩币大幅度升值, 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明显下降, 与韩国国内经济陷入困难, 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的叠加作用, 导致中国出口增长明显趋缓, 直至下降。

三、中韩两国经贸合作展望

随着国内环境约束的增强以及资源枯竭的威胁,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调整。目前正在经历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迫使中国更换更早地进行这种调整。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经济开始走上新的升级换代之路。

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带来很多的变化。首先是,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中国不可能也不甘于一直居于制造业的低端。而在生产业的高端领域中, 中韩之间的竞争将会更激烈。其次, 当中国企业成长起来, 并开始投资韩国的时候, 希望韩国也能够提供类似的优惠, 而不是各种刁难和限制。再次, 一些投资中国的韩国中小企业, 也开始从中国撤走, 并带来很多的问题。因此, 中韩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更加平衡、双向的合作思路和框架。

四、结束语

为了促进东亚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以及汲取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 中韩应提高最终产品的区域内贸易比重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一、继续推进和深化两国和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进程, 扩大货币呼唤规模和范围, 增加本币互换和结算机会, 创造良好的金融稳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条件。二、加强两国间的贸易便利化合作, 共同应对和消除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三、推动两国自由贸易区进程, 努力扩大区域内贸易比重, 实现区域内的扩大内需目标。四、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五、促进相互投资, 加快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调整。

注解:

(1) KITA.net韩国贸易统计

(2) 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投资统计

(3) 中国统计局2008

(4) 中国商务部2008

(5) CEIC数据库

(6) 赵晋平.国际金融危机对中日韩贸易的影响分析与前景展望.2009

参考文献

①KITA.net韩国贸易统计

②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投资统计

③中国统计局, 2008

④中国商务部, 2008

⑤CEIC数据库

上一篇:手机媒介素养论文下一篇:家居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