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发展

2024-05-31

经贸发展(共12篇)

经贸发展 篇1

亚太的概念, 是对亚太地区自然地理范围的概括, 也是对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一般地理概念与地缘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 有赖于伴随科技进步而来的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区内国家利益关系的紧密、区内和世界战略格局的嬗变。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加速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8年之前, 亚太地区仅有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东盟自由贸易区 (AFTA) 、澳大利亚-新西兰紧密经济关系协定 (CER) 等少数几个区域贸易安排。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亚太各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据APEC统计, 截至2007年6月, APEC成员之间已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 (FTA) 有27项, 成员与非成员之间达成的FTA有33项, 正在谈判的有42项, 正在构想中的有6项。近年来, 这些数字还在攀升, 以致亚太地区的各种FTA交叉重叠, 已然出现一种复杂的“意大利面碗”格局。笔者拟以亚太区域经贸合作为研究对象, 对亚太区域经贸合作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一、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

当今形势下, 国际经济纵深发展异常迅速, 生产物料和供给要素早已超越国家和边境,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范围内自由流动, 使各个经济体之间相互的依赖性增强, 以致相互融合成整体。特别是贸易自由化的加速, 货物、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逐步实现自由化, 降低关税, 减少贸易壁垒, 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扩大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方面的准入度。世界贸易组织 (WTO) 在9月22日发表的全球贸易风险分析报告中表示, 受欧债危机拖累, 将今年全球贸易增速预期由此前做出的3.7%下调至2.5%;将2013年全球贸易增速预期由此前做出的5.6%下调至4.5%。实践中, 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 以及在WCO、欧盟、东盟、APEC主持下进行的服务贸易的一般协定等各种国际贸易协定, 这些贸易政策措施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促进和加强国际贸易, 开拓新的贸易机会。但是, 近六十年来, 虽然总体的关税水平在不断下降, 为保障国际贸易安全的区域贸易协定安排的数量却在不断增长, 越来越多的区域贸易协定 (RTA) 的实施, 使跨境贸易日益复杂, 根据这些区域贸易协定的要求, 一些额外的文件、跟踪和验证成为跨境贸易的组成部分, 从而影响到全球贸易, 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概览全球发展比较完善的自由经济和贸易区, 表现出三大自由, 核心是通过放宽对经济贸易的政府管理制约, 便利货物进出、行邮旅客往来、货币资金流动、各类信息传播。一是商品货物进出自由, 不再设置关税贸易壁垒和非关税贸易壁垒, 凡合乎国际惯例的货物进出国境或关境均畅通无阻, 不再设置任何国界限制。二是商业和投资往来自由, 商业投资没有因国别和地区的差异带来的国家歧视、经营的行业限制与经营的方式制约, 包括投资自由、雇工自由、经营开放、商业人员出入关境和国境的自由等。三是金融自由, 外汇货币的自由兑换, 现金出入与转移和支付的自由, 资金经营使用的自由, 没有本国专门国民待遇与非本国国民待遇的优劣之分。

(一) 功能优化整合

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功能是进出口贸易、国境贸易、仓储、商业或工业性简单加工、商品展示及金融、货运等服务贸易功能。在区域数量增加的同时, 各国、地区在发展自己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时也更加注重了功能的拓展和相互间的融合。从20世纪80年代起, 以转关过境贸易和进出口保税经济为主的自由经济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工业区开始转化或相互联动整合, 功能逐渐趋向多元化, 区域功能范围拓展的更加宽泛, 加工、保税和物流一般是主业, 同时金融、商业贸易和中间人等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的效果非常好。如欧洲德意志国的汉堡自由贸易区、爱尔兰的香农自由经济贸易区、南韩的马山出口工业区、以及台湾及日本的一些工业区等, 都是在这一环境下产生并发展的。

(二) 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备

为实现自由贸易区在引进境外外汇和投资收益、吸收先进技术、服务本土的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一国或地区总是在区内实行一定的特殊经济政策。但这些经济贸易区的管理体系和法规制度相对而言, 具有突击颁布、开放有余、不够稳定的特点, 故世界上大多数自由经济贸易区域, 一般都采取将所实行的经济贸易和开放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且立法级别通常为国家的最高层级层面。如北美洲美国的对外贸易区、南美巴西马瑙斯自由贸易区、亚洲马来西亚的自由工业区等。先立法后设区已经成为国际上设置并运行自由贸易区的惯例做法, 以严密的法律规章制度来保障工业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除国家级别的立法外, 区域所属地方的政府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条例和规章办法, 规范自由贸易区的各种经济和往来活动, 使管理者和投资者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正是由于相对完备、有效的经济和商业环境, 遵循信任、开放、便捷和服务的理念, 自由贸易经济区才体现了先进性和开放性。

(三) 优厚政策待遇

现阶段各国或地区针对自由贸易区实行的经济政策, 虽因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政治经济管理模式和制度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 但总体上比国内其他经济工业加工区享有更切实地优惠待遇是相同的。自由经济贸易区作为“国境之内、关境之外”, 着眼于刺激鼓励外国商人开展商业贸易和投资往来, 要求进出境环节的关税给予免除, 境外进出特殊监管区域的商品和货物, 包括转运、仓储的, 都不必缴纳海关税收, 且一般不受时间或量的约束限制, 自由经济贸易区区内货物运往境内或其他区域, 须征收海关关税, 征收对象一般是根据出区货物所含进口部分的原材料或生产用的加工部件。智利的伊基克自由贸易区, 除了免收海关进口环节税外, 还免企业所得税和加工增值税, 商品货物 (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免除一切地方税费, 进口货物仅征货物价格3%的货物税。美洲地区的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 客户每年需交主要税种是企业所得税, 税率仅仅为2.5%至8.5%, 而其他地区则为30%左右, 地方的税收仅交车辆牌照税, 其余全部不征税。

二、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安全问题分析

亚太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一方面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相互依存, 另一方面, 经济竞争的加剧, 经济利益制约作用的加强也使经济对抗性愈益加大, 这表现在地区国家间经济利益冲突日益增多,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贸易摩檫

亚太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分明, 经济互补性较强, 一般不容易引发贸易摩檫, 但是在一些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 或在某些特殊领域也会产生由国际商品竞争所造成的矛盾。如低价倾销、高价垄断所造成的市场份额变动等贸易保护主义所引起的矛盾, 主要是各国通过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 同时又力图占领他国市场所引发的贸易冲突和报复行为。在中美商贸联委会上, 中美达成“不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的承诺, 但之后美国将其不断升级。就在美国裁定对中国铜版纸等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前一天, 美国商务部刚刚宣布, 对中国输美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的反倾销税。这也是美国历史上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的最大一宗贸易诉讼案。2011年, 世贸组织成员共启动155起反倾销调查, 共涉及41个国家 (地区) , 涉及中国的49起, 占比31.6%。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 今年上半年, 共有19个国家 (地区) 对华启动42起贸易救济调查, 比2011年上半年 (简称“同比”, 下同) 增加10起, 增幅为31.3%。其中, 反倾销27起, 同比增加6起;反补贴5起, 同比增加2起;涉华保障措施8起, 与2011年同期持平;特别保障措施2起, 同比增加2起。共涉及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等8个行业。

资料来源:亚太经社会秘书处DPS—TID利用WITS数据计算得出。注:亚太经社会包括区域成员和准成员经济体

(二) 投资摩檫与金融风险

亚太地区数十年的高速发展, 已使该地区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与投资中心之一, 区内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几个资本输出国,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几个资金接受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对资金需求, 在该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多地引发投资摩檫与金融领域的矛盾。世界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穆迪发表报告指出, 虽然预计2012年亚太区银行的信用环境良好, 但仍有潜在的风险可能会对某些银行体系造成重大的不利冲击。由于亚太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差, 一旦国际间经济利益冲突激化则很容易在该地区金融领域寻找到突破口, 引发经济危机。

(三) 经济主导权争夺与经济政策摩檫

在亚太地区有关国家特别是美日两个发达国家争夺亚太地区经济主导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而发展国家在全球化、区域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发达国家甚至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维护本国经济主权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这些矛盾若在协商中得到妥善解决, 自然会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 否则会成为亚太经济发展的巨大隐患。

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 亚太地区国家绝大部分实行的是市场经济, 本质上这是一种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不断重组自我调节的动态型经济, 它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 但同时风险因素也不能忽视。最大的风险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的生产力过剩。如果仅在几个国家内的某些部门出现过剩, 一般还能通过市场的调节功能予以消化, 若一旦形成全面过剩, 则很容易在经济的最薄弱环节引发危机。从社会体制来看, 亚太地区的国家构成系多元化, 既有社会主义国家, 又有资本主义国家, 既有高度发达的人均GNP几万美元的北方国家, 也有非常贫穷的人均GNP只有几百美元的南方国家。由于历史的不同, 亚太地区成员国在社会体制、意识形态、经济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对立, 热点问题和领土领海矛盾和争端也大量存在。由于成员之间有巨大的共同利益, 经济上也相互依存, 在一般情况下, 能通过对话和谈判得到解决或搁置, 但是一些特殊情况下, 也容易激化形成冲突, 进而影响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 (具体依赖关系指数如图1所示) 。

三、亚太经合组织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 第24条允许国家之间建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 或为建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需要采取某种临时协定。其前提是保证区域性集团在区域内真正实现实质上所有贸易领域的自由化, 同时对区域外非成员的关税不能比以前提高。这就表明, 作为致力于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GATT (或WTO) 承认经济区域化是一条通向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从欧盟到东盟, 从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到上海合作组织, 区域合作机制纷纷兴起。

1989年APEC建立之时, 确定了为亚太地区创造更好的贸易环境的宗旨, 并将贸易便利化作为其核心价值目标之一。1994年在《APEC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 (又称《茂物宣言》) 第一次从战略高度确定了贸易便利化对实现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长远目标的重要性, 明确指出作为对自由化进程的补充和支持, 决定扩大和加速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机会, 消除对贸易和投资的行政的以及其他方面的障碍。1995年在《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 (简称《大阪行动议程》) 中, 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被共同确定为推进APEC进程的三大支柱。《大阪行动议程》明确列出贸易便利化的11个具体领域, 即标准和一致化、海关程序、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放松管制、原产地规则、争端解决、商务人员流动、乌拉圭回合结构的执行、信息收集与分析等。

APEC贸易便利化提倡简化、协调和运用新技术和新措施管理程序、进行干预, 范围涉及货物和服务。APEC贸易便利化原则不仅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 考虑到法律体制的多样性, 而且关注到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都与发展中国家实现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在《大阪行动议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2001年6月6日~7日APEC贸易部长会议 (简称“上海会议”) 确立了若干项“贸易便利化原则”。作为APEC贸易便利化措施的指导性意见, 该原则明确了APEC贸易便利化原则的基础, 重申了APEC贸易便利化的核心价值。

一是透明度、交流、咨询和合作原则。要求政策、法律、规定、行政命令、颁发执照、证书、授权登记要求、技术规则、标准、指导性意见, 及其他与货物和服务贸易相关的程序和惯例, 都需要及时持续的向有关方公开, 使用有效、广泛的媒介形式, 但同时不可收费或仅能收取合理费用。政府当局应当尽力为贸易商提供便利和有效的交流机制, 特别是那些商务和贸易团体的建议。

二是简便、适用与高效原则。与贸易有关的规则和程序除了满足合法性要求外, 应尽量简便、适用、高效。简便的交易降低了贸易商的守法成本, 确保了交易的持续稳定性;而对于准入门槛较高的中小企业来说, 简便和实际的规则更能有效的降低它们的守法费用。

三是非歧视性、一致性、可预见性、正当程序原则。与贸易相关的规则和程序在相似情况下, 不应因商品、服务和经济体的不同而有歧视。贸易规则和程序应一致、可预见和统一性, 减少贸易和贸易商的不确定性, 同时, 还应该对政策标准化, 且提供清晰准确的程序指引。正当的程序能够保障贸易商有渠道充分申诉, 这也能大大增加贸易交易过程的确定性。

四是协调、标准化与承认原则。成员经济体和市场之间诸如卫生安全标准等法律措施应尽可能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达成协调, 鼓励经济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彼此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在省去重新检查和重新验证的繁琐工作后, 守法费用大大降低, 同时主管当局的负担实际也得到减轻。

五是现代化和运用新技术原则。鼓励运用新技术实现无纸化贸易, 节省清关时间, 降低运输、单证册等费用;简化的数据传输能够降低工作时间, 减少中介费用, 提高贸易效率。

APEC一直努力在标准和一致化领域开展相关工作, 以降低限制贸易的壁垒。目前, APEC即将继续在各成员具有商业兴趣的部门推进标准的一致化和相互认可, 以及标准和一致化评定方面的能力建设, 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 推广电子商务在亚太地区的应用, 以协助各成员应对电子商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到2010年, APEC的目标是进一步减少商业流动要素的障碍, 通过无缝流程和降低障碍完成电子商务在亚太地区全面运用的基础工作。但APEC不具有约束机制, 因此造成各成员方在表态上的准确性以及议题实施推进能力方面均不如WTO。

四、促进我国经贸发展的工作措施

通过上述模型, 我们发现全球便利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善:一是达国家需在政策环境方面提高便利化力度, 从而简化过于严格和繁杂的检验检疫程序, 降低贸商的负担;二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需在海关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尤其海关管理制度以及信息技术的覆盖使用方面。对我国而言, 通过借鉴国外贸易便利化的改革经验来促进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 推进贸易便利化谈判进程, 加强贸易便利化国际合作与援助, 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一) 落实贸易便利化具体措施, 创造诚信守法环境

为强化进出口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确保国际贸易供应链整体安全, 欧盟率先推行了AEO制度, 主要意图是实现贸易安全化和便利化, 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海关推行AEO制度, 一方面, 能够提高通关速率, 降低我国第三方物流成本, 更多的转口货物可能经我国转口、加值, 国内农产品出口、工业制造、港口运输以及相配套的企业都可能因为我国物流成本的降低而获得新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促使贸易伙伴国家“敞开大门”, 为我国产品的顺利出口保驾护航。现阶段, 部分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区域贸易政策不透明, 甚至有时造成我国货物积压, 制约了我国产品出口。但如果国际上普遍推行AEO制度, 那么各国海关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实施监管, 上述问题也就不会存在了。

(二) 推动贸易谈判, 强化贸易便利化国际合作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深入发展, 单一国家、对供应链实施全程监管已经不可能, 跨区域、跨国界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与发达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入推进, 必须高度重视国际合作。

一是广泛参与有关贸易便利化的国际论坛和学术研究会议。通过广泛参与有关贸易便利化的国际论坛可以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进展, 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增强我国政府应对国际事务的能力。在不断解放思想的理念指导下,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贸易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银行、亚洲银行、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国际刑警组织、国际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 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实施一些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和密切往来项目, 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等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 (地区) 开展进行一系列人员基本素质教育教学和培训传技项目, 实施经济协调化发展推进过程中各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建设, 提高我国东部沿海以及中部区域、西部地区通关和贸易的便捷水平。作为一个发展中成员, 我国应在谈判中寻求广泛的共同利益, 增强集体谈判的力度, 注重贸易谈判的方式方法, 以最终争取得到更公正合理的结果。

二是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贸易便利化合作, 大力推进亚太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大力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合便利化是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地区) 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差异化发展进程中的促进重要措施内容,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应着力发展技术援助项目和能力建设项目实施, 以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的顺利落实, 稳步推进加强、深化与周边睦邻国家 (地区) 在经贸往来和投资、贸易便利化等领域的广泛合作, 在保持现有良好CEPA、ECFA合作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我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非常紧密的经贸关系合作, 适时推行实施中国蒙古俄罗斯过境运输安排, 在中国和东盟十国自由经济贸易区的框架下, 大力开展务实、深度合作。

综上所述, 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贸易便利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根据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 形成滚动推进的发展态势, 才能确保经济协调化和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持续、稳定、有效提升。全面、客观地评价经贸发展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而且这种评价应当在合理的时间跨度之间定期开展, 为经贸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服务。

参考文献

[1]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黄彦.我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度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03.

[3]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4]刘似臣.中国贸易开放度的比较分析[J].统计研究, 2005, (6) :24-27.

[5]何茂春.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规则[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6]高小红, 周茂荣.贸易开放度测度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 2008, (6) :145-150.

[7]上海市商务委员会.2009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9.

[8]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0, (2) .

[9]梅新育.对日经济制裁的选择、原则与注意问题[J].中国市场, 2012, (42) .

经贸发展 篇2

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将是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问题。美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称,“布什政府相信,如果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问题上有实质进展,将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

布什政府高度重视。

美官方估计,知识产权产业对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占美出口总额的一半,创造就业1800万个,工资高于平均水平40。美2006年《总统经济报告》称,“知识产权保护对美国优势产业十分重要,促进经济增长与出口”。美政府高层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维系美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利益高度,将打击盗版和造假作为“首要优先目标”。国内,通过《防止假冒制造产品法案》,将运输假冒标识及包装纳入犯罪处罚对象,要求法庭没收造假收益及设备,并销毁假冒产品。国外,充分利用G8、OECD、APEC等多边与区域合作机制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计划。为统筹和加强国际知识产权政策,布什总统任命伊斯雷尔为国际知识产权执法协调官,整合商务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海关边境保卫局、国务院等多部门资源。

矛头直指中国。

重视执法效果。

在处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美采取“效果导向”政策,一方面承认我国所作努力,另一方面认为政策措施收效不佳。美认为,执法不力是我国企业盗版侵权屡见不鲜主因,要求我提高执法威慑力,并取得“实际与透明的成果”。为此,美专门制订对华知识产权战略,核心政策包括: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进行双边接触;利用各种贸易审议及WTO争端机制;在中美联合联络小组基础上扩大刑事执法合作;发挥私人企业的“耳目”作用。美对华知识产权保护持批评意见的行业有:药品制造协会、出版与软件产业、零售业等,其意见对政府决策有影响。

贸易失衡问题

贸易失衡是中美经贸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2005年中方顺差年增31.1,由297.4亿美元增加到1141.7亿美元,占我国全部顺差的152.5。据美商务部统计,2000-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年增19.65,由838.8亿美元(不包括服务贸易)增至2017.4亿美元,占逆差总额比重由2000年的18.5增到2005年的25.8,我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IMF估计,2006年美经常项目逆差8691亿美元,占GDP的6.6,中国经常项目顺差1842亿美元,占GDP的7.2,中美贸易失衡将长期存在。1.贸易失衡成因复杂。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拉迪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一个复杂而多因素的挑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开放的,平均关税已降到2005年10以下,低于印度的29.1、墨西哥的18和巴西的12.4。中国进口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5增加到2005年的34,是美国的2倍,日本的3倍。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有:(1)生产国际化。加工贸易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因。据拉迪统计,中国出口产品的本地生产附加值极低,由进口零部件组装而成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5,占对美出口的65,其价值的2/3来自国外,但美在进口时将其全部计在中国名下。由于拥有大量非熟练低工资劳动力,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品的最终组装地,尤其是电子、信息与通讯设备。拉迪举例说,中国对美出口的笔记本电脑是在大陆的台资企业组装,零部件则来自不同地区:美国处理器芯片、日本硬盘、韩国显示器、台湾内存、新加坡声卡。因此,拉迪认为,传统的原产地贸易统计方式,已经不能反映贸易收支的真实归属。中方统计数据同样说明这一问题。2005年,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占58.3,加工贸易占54.7。在我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顺差1425亿万美元,也就是说,假如没有加工贸易顺差,我国逆差将为406亿美元。(2)东亚产业转移。拉迪指出,导致贸易失衡另一重要原因是,东亚地区产业大量转移。据拉迪统计,1985-2004年,美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占美逆差总额比重由50降到16,而对华逆差比重则由零增到24.4。然而,美对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比重整体下降9.6个百分点。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认同这一观点,其报告指出2000-2005年我国占美进口的比重由8.2增到14.8,增加6.5个百分点,而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占美进口比重则由21.1降为14.4,下降6.7个百分点。东亚整体占美进口总额比重由29.4降为29.2,略减0.2个百分点(见表1)。中方统计数据更能说明这一问题。2005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1141.7亿美元,但对我国台湾、韩国、日本和东盟则逆差1358.6亿美元。由此可见,昔日美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已变成今日对华贸易逆差。

国别/地区 2000年 2005年

比重变化

中国大陆 8.2 14.8 6.5 台湾 2.3 2.1-1.2 韩国 3.3 2.6-0.7 新加坡 1.6 0.9-0.7 香港 0.9 0.5-0.4 日本 12.0 8.3-3.8 总计 29.4① 29.2-0.2②

资料来源:牛津经济分析中心《中国效应》。

①原文数据为29.4,相加数据应为29.3。

②原文数据为-0.2,相减数据应为-0.3。2.储蓄与投资失衡是贸易失衡的关键。过去10年,美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增加5倍,个人储蓄则由1980年的10.3降到2006年第三季度的-1.3,企业和个人储蓄率低于投资率6.3个百分点。(见表2)IMF估计,2006年美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6.6,总储蓄率占GDP的13.7,总投资率占GDP的20.2,总储蓄率低于总投资率6.6个百分点。一国为其投资活动融资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即非政府部门储蓄、本国财政盈余和外国资本流入。在财政赤字与低储蓄率情况下,美只能依靠外国资本流入来弥补投资缺口。资本净流入意味着经常项目逆差。可见,投资与储蓄失衡是导致美贸易逆差的主因。

表2:美国宏观经济数据(1980年-2006年)单位: 年份

投资占GDP比例

企业储蓄占 GDP比例

个人储蓄占

可支配收入比

财政赤字

占GDP比例

贸易逆差

占GDP比例 1980 17.0 9.7 10.3-2.7-0.7 1985 16.5 10.0 9.3-5.1-2.9 1990 16.9 9.6 7.2-3.8-1.4 1995 16.8 11.2 4.8-2.2-1.3 2000 19.4 7.5 2.4 1.3-3.9 2005 16.8 11.0-0.5-3.7-5.8 2006(估计值)20.7 14.7-0.6-3.3-6.6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美国会联邦预算办公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贸易摩擦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在WTO中,美是对华反倾销的第二大户,中国则是遭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近期,中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于影响大的产业,制造业首当其冲,如钢铁业、纺织业、电器产业等,主要涉及由中资企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钢铁制品、纺织品、水产品、家具、电视机等。“非市场经济地位”与“过渡期产品保障措施”是中国外贸的“紧箍咒”。只要美方愿意,就会以此对我出口商品采取反倾销或特保等措施。

美利益集团是经贸摩擦背后的推手: 1.产业集团批我干预市场,造成不公平贸易。美国制造业协会认为,“中国政府向企业提供大量补贴,形式包括国有银行政策性贷款以及出口税收优惠等”,因此敦促国会将反补贴法适用范围扩展至非市场经济国家,要求贸易代表处对中国补贴政策进行全面分析。美国钢铁研究所、钢铁制造业协会、北美特种钢材行会和钢管进口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综合症》报告,诬我国钢铁产业政策违反世贸补贴规则和入世承诺,威胁美国经济稳定与安全,破坏全球环境,怂恿政府在WTO机制下采取行动。

2.劳工组织诬我国剥夺劳工权利,损害美国就业。2004年,美最大的劳工组织劳联—产联曾以中国劳动者权利得不到保护为由,要求布什政府采取措施,但遭到拒绝。2006年6月,该组织再次向政府提出类似申请,指责我国不遵守国际劳动标准,不执行国内劳动法,导致工人劳动条件不断恶化。该组织宣称中国劳动权益问题造成123.5万美工人失业,要求布什政府立刻对我国采取贸易制裁措施,并与我国劳工保护状况挂钩。

两国贸易摩擦新动向值得关注: 1.摩擦重心由传统产业向知识产权类产业转移。古铁雷斯认为,保护知识产权若有进展,美中贸易关系才能持续。这意味着,美正在将对华贸易壁垒的重心转到知识产权类产品保护上,此类产品将成为两国贸易摩擦的重点,并从个别产品转向整体行业。2.争端领域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扩展。在限制我国具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如纺织品、鞋类等产品的同时,美越来越关注我国金融、保险、电信、工程、建筑、政府采购、分销、批发、直销等服务行业。

3.关注焦点由微观向宏观层面延伸。近来,摩擦已由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扩展到政策、体制、行业等宏观问题,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出口管理、税收改革、透明度等“制度性摩擦”将增加。

4.解决摩擦思路由限制进口向扩大出口转变。美商务部次长富兰克林·拉文强调,“美国增加对华出口,而不是采取针对中国商品的保护主义措施,是解决美国巨额贸易逆差问题最具建设性的途径。”最近,美就我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向WTO投诉。

5.我国企业“走出去”将成为新的摩擦点。我国很难完全避免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并购美国公司时的遭遇,加之“走出去”的多为国有企业,难免掺杂政治因素。今后,类似美政府干涉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公司事件将时会发生。

人民币汇率问题

近年,人民币汇率低估被视为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罪魁祸首”,美国内指责我“操纵”人民币汇率时起时落。拉迪称,“人民币被低估始于2002年美元贬值。到2005年夏季,人民币低估幅度在20—40之间。”2005年7月,我国放弃人民币钉住美元并升值2.1,使美国内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暂缓。2006年以来,美国内保护主义浪潮再起,不满人民币小幅升值情绪抬头。最近,美积极利用国际机构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大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促IMF加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制度监督。

人民币升值对平衡中美贸易影响很小。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报告坦承,人民币升值对美国进口影响不大,只会使美国出口有所增加,即使人民币升值25,两年内美贸易逆差最多只能减少约100—150亿美元。美财政部次长亚当斯也承认,“贸易失衡是长期问题,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直言:“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增加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如果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那么原来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轻工业品、玩具和各种家用电器将被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取代,对美国的就业没有丝毫好处。”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对日贸易逆差,美以“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1985-1988年,日元升值67,但日对美贸易顺差反由1985年的560亿美元增到1992年的1370亿美元,美贸易逆差则由1985年的1218亿美元增到1987年的1517亿美元。可见,汇率变化对贸易失衡影响极小。

美方缘何压人民币升值? 其一,转移视线需要。近年来,美从外贸中获益匪浅,居民整体收入增加,但主要被少数高收入者占有。中低收入阶层无法享受贸易带来的好处,收入增长落后于生产率增长,使一些受损者对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产生非理性抵触。

其二,政治之争需要。美对华经贸态度变化深受国内政治周期影响。一方面,部分国会议员为赢得声望,以对“选民负责”为由,炒作“人民币操纵论”,换取选举筹码。另一方面,白宫需要用强硬对外政策姿态以取得国内胜算。

其三,抑制东亚货币圈需要。美一贯顾忌亚洲形成独立货币圈,亚洲金融危机时,美曾制止日本欲建亚洲货币基金组织设想。2006年亚洲货币一体化趋势出现新进展,亚行推出亚洲货币单位,且中国所占权重最大。

其四,遏制人民币做大需要。在实际汇率政策层面,因我国在东亚经济中位置越来越重要,许多东亚国家的货币汇率倾向于钉住人民币。美压人民币升值,可迫使东亚改变钉住人民币的汇率政策,由此动摇人民币地位,削减东亚货币圈的凝聚力。从趋势看,只要中美贸易失衡存在,只要美国内政治需要,人民币问题将是美“敲打”中国的工具。

能源安全问题

能源安全问题正成为中美关系的新焦点。我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成为国际能源市场和能源政治的重要力量。美对我国能源外交心存疑虑。1.担心我国挑战其国际能源霸主地位。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外依存度升到43(2005年)。美能源信息署预计,2025年中国石油需求将达1420万桶/日,其中75需要进口。巨大的能源需求使我国与主要产油国联系加深,触及美地缘政治利益。在中东,我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关系密切,与伊朗、沙特加强能源合作;在中亚,上合组织对里海地区作用上升;在北美,我国加强与加拿大油砂开发合作;在拉美,我国与委内瑞拉、巴西等资源国关系密切。凡此种种引起美对华日益活跃的能源外交忧虑倍增。2.担心我国打乱由其主导的国际能源秩序。美依靠国际市场支配全球能源供应,维护其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领导权。美认为,我国有石油公司收购海外资源相当于“圈占”国际能源资源,使供应与市场隔绝,破坏国际能源秩序。美国2006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责,中国试图“封锁”国际能源供应是“固守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3.担心我国能源需求损害其经济利益。2002—2004年,我国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1/3,被美视作抬高石油价格的主要原因。4.指责我国与“问题”国家能源合作妨碍其外交政策。2006年初,在中央情报局、国防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的协助下,美能源部公布了对华能源政策审查报告,认为我国与伊朗、苏丹、缅甸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接触,“与美国关键战略目标冲突”,批评我国为能源利益支持“专制政权”。

制约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 篇3

关键词:重商主义;持续逆差;人民币汇率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22-02

一、美方的观点

1.中国实行新重商主义政策[1]

中国长期实行的鼓励出口(对出口商品进行补贴),限制进口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对美国贸易的长期不平衡。具体地说,美国认为中国通过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出口。

2.美持续对华贸易逆差

图12006-2009中美贸易数据

资料来源:凤凰网http://finance. ifeng .com/

图1反映了在2006至2009年间,中美之间的贸易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全美的进口商品中,中国产品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导致了美国对中国连年的巨额贸易逆差。

美国认为长期的贸易逆差是导致国内高失业率的原因,因此采用各种手段对中国施压。虽然逆差是事实,但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被夸大了,因为两国的统计数据方法不同。

由表1可以看出,中美双方在进出后数额上的统计存在很大出入,尤其是中国对美出口项。双方统计的差别如此悬殊,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货物经中转致统计差异[2];二是直接贸易中双方报价不同[3]。

而导致逆差的原因是:

(1)人民币汇率

2005年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人民币的非完全市场化,导致人民币汇率偏低,造成了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低,极具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国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增加,并且限制了美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其结果直接与间接地造成了美中贸易的逆差。简而言之,是人民币汇率的偏低导致了美国的巨额逆差以及高失业率。然后我认为,美方的这一见解是错误的,或者说有意而为之的。

表12002-2005年中美贸易与投资统计(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别贸易报告》

(2)中国向美国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而美国限制对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

中国的低工资使得中国的产品成本低、价格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美国科技发达,劳动生产率较高,在高新技术产品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然后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用出口许可证等形式限制其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产品出口中国,遏制华科技经济等的发展,使中国对一些美国高端产品的采购无法进行,许多美国的高新技术厂商也因为市场受到限制而苦不堪言。美国可以从对中国的贸易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中国则不能从美国买到技术资本密集性的资本类产品,从而使贸易产生不平衡,进而引发贸易纠纷。

中国的跨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像海尔联想这样一批优秀的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中国对外出口和投资、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

二、中方的观点

1.中国“被顺差”

中美贸易中,中国不存在美国指责的所谓的“倾销”、“通货紧缩输出”、“抢了美国工人的工作”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势头,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所以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并非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价值都是在中国创造的。据统计,中国出口的产品,65%是中外合资或者外国独资企业生产的,50%以上的贸易属于来料加工,或OEM[4]。其结果是:一方面,出口产品中的许多利润落人了外商的腰包;另一方面,在美中贸易逆差扩大的同时,中国对亚洲许多国家的逆差也在扩大,中美贸易逆差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国家转移过来的。

2.中美贸易是双赢的

中国并不追求长期的过大的贸易顺差。中国的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在贸易摩擦发生时,中国是本着积极的态度来解决争端的。中国认为中美贸易是互利互惠的,不仅中国受益,而且美国同样受益。据摩根斯坦利调查,大量优质低价的中国产品使得美国的消费者每年可节省支出200亿美元。

3.政治因素诱发中美贸易摩擦

导致中美经贸摩擦频繁发生的还有政治因素,即美国想“通过全球商业协定输出它的自由市场价值观念”,利用与中国的经贸交往来促使中国政治发生变化,这是典型的以经济手段促“和平演变”的表现。

[1]新重商主义政策:由麦金农、克鲁格曼等人总结美国70年代以来的外贸保护主义政策发展而来,因其所描述的政策很象15世纪的重商主义而得名。新重商主义认为,贸易顺差和投资、消费等一样也会产生乘数效应。因此,政府为了实现内部利益极大,刻意制造顺差。

[2]中国对美出口的货物中,一部分先被运至香港、韩国、墨西哥等地,再被转运至美国,当货物经第三地转口时,往往被重新包装、简单加工或直接加价,进而产生增值。而部分货物在中国报关时被报作对中转地的出口,但最后被转运至美国,美国按原产地规则记为自华进口。

[3]中国对美出口货值的60%为加工贸易商品。中国加工企业通常只负责接单生产,不掌控设计、销售等环节,中方出口报关价格因此会低于美方加价后的进口报关价格,从而导致美方进口额大于中方出口额。

[3]OEM:即贴牌生产,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同类产品的其他厂家生产,之后将所订产品低价买断,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

作者简介:

经贸发展 篇4

1. 1 2013年巨化硫酸产销情况

巨化硫酸产能36万吨/年, 2013年98% 酸产量14. 58万吨, 105% 酸产量5. 43万吨。其中98% 硫酸互内供8. 06万吨, 氢氟酸, 己内酰胺自用5. 49万吨 ( 总需求10万吨, 实际用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 及外销98% 酸3. 68万吨, 105% 硫酸0. 48万吨; 同时采购98% 酸4. 26万吨, 105% 硫酸4. 82万吨。销售区域90% 以上都集中在衢州地区。

1. 2 优劣势分析

( 1) 巨化硫酸品牌得到市场的认可。巨化硫酸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 巨化硫酸的品牌及产品质量和销售服务已经充分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使得我们在同等价格销售中有着优势且存在一定的品牌附加价值。

( 2) 离消费地近, 有运输成本优势。硫酸属于低价值产品, 销售的半径受到较大的局限性; 而巨化硫酸产品的外销几乎90% 以上都集中在衢州地区, 运输优势明显。

( 3) 98% 酸和105% 硫酸的可调节性。现生产成本处于绝对优势的尾气酸装置不具备105% 酸的生产能力, 而巨化同时具备了98% 硫酸和105% 酸生产能力, 两者可调节性优势明显。

( 4) 生产成本较高的劣势。巨化由于是国有企业, 管理成本相对民营私人企业要高; 且没有原料采购优势, 受制于人; 生产成本高于社会平均成本。而江西铜业公司98% 硫酸由于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且运输距离衢州市场较近, 同时具备火车和汽运的优势。

( 5) 巨化供应的不稳定性。由于巨化自用占了较大的比重, 且自用部分用量存在不稳定性; 给供应外销售量带来了不确定性, 客户的平稳供应带来了一定困难。

( 6) 操作灵活性不强的弊病。巨化硫酸多以直销为主, 而其他同行基本通过经销商代理, 操作灵活度大; 经销商垫付一定的资金, 且结款期限延长, 无现汇要求。且大部分代理商具备自身的运输车队, 获取运输利润而不计硫酸的经销利润。

1. 3 机遇分析

虽然巨化硫酸由于生产成本高略显劣势, 但通过市场分析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机遇; 周边市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江西铜业不具备生产105% 酸的能力; 其他生产105%酸的企业运输成本较高且成本优势不明显。江西铜业公司和巨化有着多方面的合作, 如果能就98% 酸在衢州地区销售达成合作, 对我们将十分有利; 因此只要加大105%酸的生产能力, 扩大105% 酸的销售市场; 从而达到以105% 酸销售带动98% 酸的销售。只有这样我们硫酸的销售市场才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2 硫酸营销的转变

通过生产转型后, 务必带来营销工作的变化; 在总酸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105% 硫酸产量就意味着减少了98%硫酸的产量。外销量在没减少的情况下, 98% 硫酸的缺口势必增大, 将给我们的营销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1) 利用现有105% 酸市场客户需求的特点, 发掘现有氢氟酸用户, 充分利用现有巨化硫酸 ( 105% 酸) 的成本优势, 扩大周边省份氢氟酸厂家所需求105% 硫酸的市场占有率, 如: 衢州、金华、江西、福 建等氢氟 酸的厂家。

( 2) 通过105% 硫酸销售带动98% 硫酸的销售; 现有的105% 硫酸用户, 主要集中在HF酸行业; 而HF酸行业的98% 硫酸用量需求比105% 硫酸更大, 我们可以通过与其建立105% 酸的业务后, 逐步渗透到98% 酸的销售业务, 增加98% 硫酸的外销量。

( 3) 借此加强硫酸大经贸工作, 改变现有的硫酸购销模式, 组建稳定的以冶炼酸为主的市场供给战略合作渠道, 以便控制采购98% 硫酸价格在市场中的被动局面, 采购到低价格硫酸, 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3 巨化硫酸大经贸开展的设想

巨化硫酸不仅要确保公司互内供, 并且还要满足市场销售。一旦巨化锦纶厂己内酰胺开车, 105% 硫酸本身就存在较大的缺口, 由于营销中心浙赣区域一直从事硫酸市场调研工作, 对硫酸市场非常的熟悉, 外购硫酸工作有着一定的基础; 再加上巨化汽运公司发达的物流平台, 利用回头车的物流成本优势增加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105%酸结构调整增加销量, 并可适当采购105% 硫酸补充; 通过加强105% 酸的销售从而带动98% 酸的销售, 因此只要我们加强硫酸采购和销售两头工作, 外加上巨化物流平台整体优势, 做强做大硫酸经贸工作有较强的可行性。

3. 1 巨化硫酸大经贸采购平台设想

巨化股份公司硫酸厂产能36万吨/年, 按2013年巨化公司综合计划, 其中98% 硫酸产量13. 4万吨、105% 酸产量5. 5万吨; 公司互内供98% 酸18. 7万吨 ( 包括氢氟酸, 己内酰胺生产) , 105% 酸6. 2万吨; 通过硫酸产品结构调整2014年销售计划98% 酸销量3. 6万吨, 105% 酸销量2. 5万吨, 综合产生硫酸缺口98% 酸12. 3万吨, 105%酸0. 2万吨。

硫酸的这一缺口将以采购的形式进行互补, 同时加强硫酸的行业协调以带动硫酸的大经贸工作。

3. 2 硫酸采购渠道战略伙伴选择分析

( 1) 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目前冶炼98% 硫酸产能310万吨/年, 根据其战略规划, 2012年98% 硫酸产能将达到360万吨 / 年。其距离较近, 运输成本较低, 运费65元/吨左右, 其硫酸价格基本主导衢州及周边市场, 现主要通过同经销商操作间接控制市场终端。巨化与江西铜业公司有着多方面的合作, 巨化的高硫铁矿大部分也是由江西铜业公司供应, 且巨化的烧碱供应给江西铜业公司; 如果公司能通过统一合作的方式, 和江西铜业公司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通过双方上层领导沟通能够拿到衢州地区98% 硫酸的总代理商, 对我们98% 硫酸的大经贸工作将上新台阶。

现江西铜业公司通过经销商进入衢州及周边市场销量每年大概在45万吨, 主要通过大小不一的经销商进行操作。现其操作模式经销商达到一定的销量价格上给予优惠, 付款方式月底必须结清; 经销商同下游硫酸用户操作则有一定数量的铺货垫款, 因此我们欲同江西铜业公司操作必须满足以上两条件。具体操作设想如下: 双方签订衢州地区总代理协议; 硫酸采购量能达到8万吨 /年; 通过代理对大的硫酸用户收取一定的代理费用, 中小用户根据市场灵活操作, 获取一定的销售利润, 双方进行利润共 享的模式; 若我们能 操作主要 目标市场23. 94万吨的1 /3市场销量, 可以达到硫酸销量突破10万吨 /年; 每吨硫酸销售毛利在10元 /吨×10万吨, 年毛利在100万元。

( 2) 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安徽华尔泰化工有限公司。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拥有冶炼98% 硫酸产能210万吨/年, 地理位置临江近海, 交通便利, 并配有铁路专用线及自备硫酸槽车。而巨化也有火车接收能力, 使得两者合作存在一定机会。安徽华尔泰化工有限公司新上硫酸60万吨/年硫黄制酸生产量。硫黄采购价格便宜, 硫酸成本较低, 大部分以商品量销售。靠近长江, 以水运, 汽运为主, 已与我公司建立合作贸易关系。

4 结 论

虽然目前开展强化硫酸经贸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 但营销中心已经从事硫酸经贸工作多年, 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周边市场调查, 后期衢州高新园区对硫酸需求将会继续增长; 为后续的硫酸经贸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在公司领导支持下, 我们通过加强与具有硫酸优势的生产企业或经销商的真诚合作及营销人员的共同努力, 行业协调, 硫酸大经贸工作一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随着硫酸行业产能的迅猛发展, 国内硫酸供需矛盾严重, 市场竞争完全处于低层次的成本竞争时代。目前国内硫酸形成的硫黄制酸、矿制酸和尾气制酸三条工艺“三足鼎立”的格局已打破;其中尾气制酸发展迅速, 竞争优势明显, 成本极其低廉;硫黄制酸和矿制酸处于劣势。如何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并发展已成为巨化硫酸势必解决的问题, 已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关键词:硫酸,营销管理,硫酸采购

参考文献

[1]佘建, 陈少云.硫黄销售定价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8) .

[2]黄珍珍.小议企业营销与道德问题[J].现代商业, 2010 (36) .

[3]张亚莉.中国原料药行业的海外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 2013 (9) .

浅谈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 篇5

浅谈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2007-02-02 23:04:08

去年以来,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发表重要讲话,连战先生、宋楚瑜先生相继率团来大陆访问,台海两岸关系有新的进展。最近,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四点建议,中台办宣布了大陆将进一步采取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网文章找范文,到网“两岸合作、共同发展”成为海峡两岸的热门话题。值此我市举办庆祝地改市二十周年活动之际,笔者谨就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谈一些感想与看法。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

一体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闽台自古就是一家,在新的形势下,促进“台湾海峡经济圈”早日形成,是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的共识和期望。因应这一发展趋势和要求,福建省作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和以“五缘”“六求”发展闽台交流合作的部署。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负有一个突出的任务,就是发挥自身在人文、区位、港口、民营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承接台湾企业向大陆新一波转移,实现产业与市场对接,推动闽台经济合作更趋紧密,优势互补,共同繁荣。泉州市委、市政府经过科学缜密的论证,把泉州的发展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并以此为基点制订我市“十一五”规划。因此,全面推动泉台经贸合作,将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重要内容。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泉州市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这些都为泉州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去年,被视为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指南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将泉州列为“值得推荐城市”之列。近年来,泉台经贸合作走出一个阶段的低谷,逐步回升,出现了良好势头。2005年全市新批台资企业40家;总投资9785万美元,比增%;合同台资9191万美元,比增%;台商实际到资6554万美元,比增%。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累计批准台资1332家,总投资亿美元,合同台资亿美元。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对进一步加强闽台经济技术交流寄予殷切期望并提出工作要求。“海峡西岸”写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后,又写入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可以预见,泉台经贸合作将迎来新的峰期,泉州面临着一个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

大好机遇。

泉州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通过的《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培育新兴产业、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以及提升泉台经贸合作水平,作出了全面的规划,城市建设、港口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等正在加快推进,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建设也已启动,这一切都极大地拓展了泉台经贸合作的空间和领域。目前泉州在石化、电子、港口及其运输、汽车船舶工业、纺织、服装、制鞋、农业等方面具有承接台资转移的有利条件,我们要着重在上述几个方面围绕泉台产业、资源和市场的互补对接,推动泉台经贸关系进一步密切,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1)重化工业方面。目前,泉州已被列为全国六大石化基地之一。由美国、沙特阿拉伯和中石化公司联合投资360亿美元兴建的年炼油1200万吨、年产80万吨乙烯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已经动

工。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石油化工产值到2010年超1000亿元,石化将成为泉州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4年9月,笔者到台湾曾拜会台塑王永庆董事长,台塑对与泉州在石化产业方面的合作表示很大的兴趣,热情邀请泉州方面派员前去参观洽谈,愿意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提供帮助。泉州与台湾石化产业的对接合作具有积极意义和可行性。

(2)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近些年来,台湾电子电器制造业赴大陆投资占岛内赴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已由30%以下上升到50%左右。在硬件生产向大陆转移的同时,不少企业的研发机构也开始向大陆转移。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着力培育壮大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到2010年,产值将超100亿元,而2005年全市电子信息业产值仅为亿元。为此,大力引进台湾it业厂商到我市投资办厂和设立研发机构,当是发展泉州的信息产业,实现“十

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一系列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工业园、台商投资园区、台湾学者创业园、泉州软件园等的建设,则将对承接台湾电子信息业发挥载体作用。

(3)港口物流产业方面。泉州海岸线长达427公里,已规划港口岸线公里(其中深水港岸线公里)。目前,泉州港年吞吐量已突破4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3万标箱,跨入大型港口行列。泉州市委、市政府已把基本建成亿吨大港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今后泉州将加快港口发展步伐,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临海工业带、产业集群带连片建设。按照这一发展方向,泉州在吸引台湾物流企业和航运公司前来投资参与港口、物流园区和航运的开发建设以及扩大对台航运直接往来方面将大有可为。

(4)优势传统产业方面。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我国重要的

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基地和海峡西岸重要的机械制造、工艺制品、食品饮料基地;纺织服装产值超1000亿元,建材、鞋业分别超500亿元。近年来,我市纺织鞋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已有一些台商捷足先登,在泉州投资生产纺织机械、制鞋机械与之相配套。石狮的“海峡两岸服装交易博览会”和晋江的“国际鞋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多年,成为泉台两地经贸合作的一大平台。泉州已成为中国石板材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之一,因邻近台湾,价格便宜,优势凸显。我市曾在金门举办过建材展销会,很受台湾客商青睐。泉州建材产品如果能销往台湾,其市场效益将十分可观。

(5)服务业方面。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城镇化率由49%提高到60%。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起强劲的拉动作用,交通运输、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房地产业、教育培训、文娱旅游、医疗卫生、养老保健、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行业,可望获得较大的发展。我们在台湾考察中了解到台湾一些大中城市的服务业较发达,而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先行一步,拥有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和充裕的经营管理人才。台湾相关业界到泉州投资兴办服务业,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作为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和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对许多台湾同胞有较强的吸引力,每年到泉州观光旅游、进香谒祖的台胞有10万多人次。泉州居民也很盼望能到海峡对岸去走亲戚、看宝岛。泉台两地旅游业合作,前景诱人。福建省提出了建设“闽台旅游合作区”构想,积极推动旅游双向对接。省、市两级都致力拓展与金、马、澎直接往来,构建两岸一体化旅游线路。一旦两岸能够实现直接“三通”,必将使泉州的旅游业出现一个飞跃,同时,还将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6)现代农业方面。泉台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相近,作物种类和生长节律相似,泉台农业交流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05年7月,中央决定将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范围扩大到全省,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泉州也设立了南安石井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中心。最近,经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批准的15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15项政策措施,对台湾的水果、蔬菜和水产品进入大陆给予更大的方便和优惠。泉台农业合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泉台农产品贸易中转、优良种苗引进繁育、种养技术合作、农产品加工出口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对接,促进泉台农业专家和农业协会的沟通与交流,对提高泉州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有效地推动泉台经贸合作,当前,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营造有利于泉台合作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形成合力。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努力在推动泉台经贸合作方面有更大作为。要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行政,贯彻执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涉台法律法规,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并在适当时候组织视察我市台资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维护台商的合法权益。同时以各种形式,向台湾同胞传递我们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和竭诚欢迎台湾产业界到泉州投资兴业的有关信息。

二是拓展与台湾有关方面联络沟通交流渠道。在邀请澎湖议员来泉考察的基础上,尝试举办“泉台经贸合作民意代表论坛”,邀请台湾各地的民意代表前来参加,通过论坛增加经贸合作共识,促进共同发展。探索建立泉州市人大代表团体与台湾澎湖等地民意代表团体长期互访机制,促进两岸人民加深了解,增进互信。

三是打造泉台经贸交流合作平台。继续办好“海峡两岸农洽会”、“海博会”、“海峡两岸五金机电商品交易会”等大型经贸活动,不断扩大影响;抓紧做好设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申报工作的跟踪落实。落实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批准的关于台湾农产品准入的优惠措施;建设好南安石井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增强集散功能,拓宽两岸农产品双向输入通道;抓紧制定实施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实验区规划。

四是积极促进泉台直接往来。以泉州港石井港区获准成为与金门直接往来客运口岸为契机,加快对台航运码头和联检大楼建设步伐,做好台轮停泊点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扩大对台航运直接往来。充分利用大陆产品经金门加工中转输台的途径,扩大对金门直接贸易规模。积极推动我市名优特产品赴澎湖展销,努力实现泉州与澎湖直接往来的常态化。积极探索泉台直接往来的新渠道,着力争取将我市列入两岸直航试点

口岸,抓紧做好直接“三通”的各项准备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贸流通工作 篇6

(一)组织国内短缺粮食、棉花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加强进出口形势的监测,促进国内经济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

根据国内市场的需要,先后组织了粮食、棉花的进口,追加成品油的进口。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应对各种贸易摩擦,促进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加强对外贸形势的监测,及时研究和解决外贸进出口中的矛盾和问题。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重要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针对2003年底以来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采取减免粮食主产区农业税、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规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强粮食调运、充实地方储备、促进粮食产销区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对2004年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发挥了一定作用。综合运用进出口和储备等手段,加强对棉花和食糖市场的调控。

(三)加强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水平,促进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利用国债资金,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信息系统和检测检验系统建设,支持流通领域技术改造,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在工作中注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改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设施落后的状况。2003年支持了8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两大系统建设。2004年的119个项目已经落实,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四)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流通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积极研究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促进中美现代物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配合有关司局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理顺世界银行粮食流通项目的体制,协调华粮公司的组建工作。

(五)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强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适当减少煤炭和焦炭的出口,采取措施控制电解铝、化肥的出口。配合兄弟司局开展对部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整顿,加强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此外,还加强了重大问题研究,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立法、信息等基础建设。进行了粮食安全课题、统筹国内经济和对外开放课题和新形势下对外开放战略和规划课题的研究。配合法规司和国家粮食局起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改革。建立化肥淡季储备制度。建立了粮食批发市场的日报制度,粮食、棉花和食糖价格的月报、周报或旬报分析制度,外贸进出口形势和重要商品的进出口月度监测制度。

二、2005年经贸流通工作的基本思路

2005年经贸工作的总体考虑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会议的部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和重要工业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深化粮、棉、化肥等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推进现代流通业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做好重大问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外贸政策体系,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重要商品的进出口调节,加强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

(一)围绕大局、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加强农业、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在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基础上,研究把最低收购价政策与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结合的具体办法。运用储备和进出口调节等手段,做好粮食和棉花总量平衡工作。加强产区和销区的粮食购销合作。优化中央储备的结构和地区布局,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继续组织好大豆进口,抑制食用油的进口。

(二)健全机制、完善制度,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继续稳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粮食统计制度。全面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规范棉花流通秩序,推进棉花产业化发展。拓宽化肥经营渠道,完善化肥淡季储备制度。研究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康发展。

(三)统筹内外、加强调节,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组织好国内急需的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加强重要商品进口的组织协调,降低进口成本。

(四)做好规划、抓好项目,继续推进现代流通业发展

进一步修改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继续做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和流通业结构调整国债贴息项目建设工作。组织好棉花加工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建设。研究制定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核准细则。促进现代物流、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

(五)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

着眼于中长期粮食供求趋势变化,做好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战略以及“十一五”期间粮食安全战略的研究。加强新形势下对外贸易战略、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现代流通方式和重要商品总量平衡规律性的研究。加强对大型流通设施重复建设问题的研究。

(六)趋利避害、为我所用,进一步推进国际经贸合作和交流

中国与老挝经贸模式的发展研究 篇7

老挝经济以农业为主, 工业基础薄弱。1988年以来, 推行革新开放路线, 调整经济结构, 即农林业、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 优先发展农林业;取消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转入经营核算制, 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政策, 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 努力把自然和半自然经济转为商品经济;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以来, 老挝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 对外实行开放, 颁布外资法,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经济关系, 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

1991年至1996年, 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2001年老挝党“七大”制定了2001年至2005年经济发展规划, 今后五年老挝GDP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7%, 重点发展农业、能源、矿产、旅游等优势产业, 增加出口。至2020年人均GDP翻三番, 达到1, 500美元。2002年, 老挝经济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基本完成年度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 外资外援有所增加, 国内市场的购买力增长, 汇率基本稳定。通过出台《地方行政法》, 修订《税法》,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加强宏观管理。依赖外来经济技术合作和投资从事经济开发建设, 依赖外来商品满足人民生活所需, 依赖外来援助来弥补财政赤字和进出口逆差, 一直是老挝经济的特点。

二、中国经贸发展模式

1978年以来,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同时开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开始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实行对外开放, 转变了进口替代战略, 调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改革了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外国投资和外汇管理体制, 建立经济特区,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 尽可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发展经济。

中国采取了种种有效的措施扩大出口:扩大对外开放地区和外商投资领域、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各种优惠、对出口的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给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贷等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协作的进一步深化细化和国际产业的转移, 也给中国出口的迅猛增长提供了机遇, 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益趋向外需拉动型。中国的出口快速增长, 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三、中国老挝经贸发展的比较

(一) 贸易方面。

据老挝工贸部统计, 2012财年, 老挝对外贸易总金额达42.63亿美元, 同比下降0.9%, 2012财年中老双边贸易额为5.17亿美元, 同比增长63.1%。中国为老挝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及第四大出口市场。其中, 老挝对中国出口0.71亿美元, 同比增长9.2%;老挝自华进口4.46亿美元, 同比增长77.0%。因为老挝市场容量有限, 中国对老挝的出口结构有待优化, 而且总量已占据老挝全国市场份额的20%, 进一步扩充数量难度较大, 必须要培育新的增长点。而老挝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中, 曾经担当出口主角的木材已经受到了政府出口的政策限制, 其他优势产品如玉米、烟叶、木薯、大米、咖啡等受到某些影响, 尚无法以零关税向中国出口, 进而影响双边贸易总量。

(二) 投资方面。

由于目前的老挝发展情况相当滞后, 两国投资主要表现为中国对老挝单向投资, 中国在老挝的投资项目由2000年的83项增加到2006年的236项;协议投资由2000年的7, 448万美元, 增长到2006年的87, 664万美元。截至2010年, 中国企业对老挝投资总额超40多亿美元, 累计443个项目, 投资领域包括矿业、水电站、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老挝的基础设施比较差, 运输能力较低, 电力能量不足等问题。运输方面作为中老双边经贸的发展问题, 老挝政府要求企业自行解决投资项目所需的通水、通路、通电的“三通”问题和帮助地方“脱贫致富”的任务, 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

第二, 老挝的产业工人缺乏, 工作效率不高、纪律和法律意识淡薄、企业难以按制度和工作进度对工人进行管理, 造成企业用工成本比较高。而且引进的外劳又面临审批程序复杂, 人数受《老挝外籍劳务管理办法》的限制。企业项目融资难, 老挝本国银行存根有限, 放贷能力不足, 中国的银行对境外项目放贷审批程序较多, 企业难以获得老挝本地银行和中国的银行信贷支持。

第三, 边防管理有待完善。中国与老挝两国是陆地接壤的国家, 两国多进行边境交易。两国边境公民只需办理简单的证件就可以往来于两国边境线, 这有利于满足边境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也有利于边境贸易的开展。但是, 由于边防管理的疏忽, 有些中国公民趁机偷渡到老挝, 也有老挝公民偷渡到中国。一些不愿遵守两国边防协定的公民严重扰乱了边防管理的正常进行。

四、中国与老挝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

由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可知, 由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不同, 一国要充分使用本国的全部生产要素, 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 最终形成建立在要素丰裕程度不同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中、老两国在资源、技术、市场和资本上的要素丰裕程度的不同, 也表明了两国可以利用各自生产要素的优势进行互补合作, 促进中老双边贸易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老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虽然快速发展并取得一些明显成绩, 但双边贸易中存在着一些诸如双边经贸关系稳定性、双方不平衡的贸易结构、投资结构和边防管理有待完善等问题。不过, 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实际经济效益上看, 中、老的经贸合作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中国与老挝经贸来往越来越频繁, 两国人民的关系也同时越来越密切。

加强中国与老挝之间的经贸关系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 不仅有利于老挝经济转型和发展, 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该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可以预见, 在中、老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 两国经贸合作将会获得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志荣.老挝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东南亚纵横, 2006

[2] .老挝国家计委.2005年、2010年、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M].万象:国家出版社, 2001

[3]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 2000

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篇8

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毫无疑问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经贸关系之一, 中美经贸关系的深化对于世界经济复苏也有着关键意义。在贸易领域, 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不断发展的中美经贸关系之中, “和”是主流, “分歧”是支流。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 2010年两国货物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过去的30年间, 中美贸易额增长了近150倍。从2011年初到8月份, 中美两国货物贸易额就达到了2856.5亿美元, 美国对华出口增长了25.1%, 美国对华出口增速快于任何其他市场。

中美经济业已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中国为美国提供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 美国为中国提供先进技术和设备。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继续增长, 已达到1.16万亿美元, 为美国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双方经贸合作的空间很大, 美国在扩大出口, 积极引进外资, 而中国在扩大内需, 推动资本输出。

正如美国前商务部部长骆家辉所说, 中美两国在经贸、能源等领域都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美深化经贸关系不仅对促进两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有益, 也有助于共同解决环保等全球性议题。

二、中美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

中美在出口补贴、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稀土出口等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美国国会两院分别通过法案, 要求奥巴马政府向中国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法律、行政、外交等多种手段, 逼中国让步。或是援引贸易法301条款, 调查中国为本国清洁能源行业提供出口补贴的行为, 或是要求中方修改拟议中的自主创新体系对外国企业的歧视条款, 为美国企业打开中国市场铺路, 或是针对中国限制稀土资源出口, 威胁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

美国在经贸问题上频频发难, 其根源是近年来中美经济实力差距迅速缩小, 使美国深感恐慌。自2008年爆发世界金融危机以来, 美国经济遭受重创, 始终在衰退边缘徘徊, 而相对来说中国经济受损较小, 恢复较快, 国内生产总值更是在2009年超越日本, 仅次于美国, 排名世界第二。此外, 中国技术竞争力也在迅速提高。中国高铁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已经与加州政府达成协议, 参与当地高铁建设。在清洁能源技术上, 中国也具有了一定竞争力。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让美国产生了危机感和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美国在汇率、贸易等问题上发难, 正是为了扭转在与中国的经济竞争中的颓势。

(二) 汇率问题持续困扰中美经贸关系

2009年, 中美围绕汇率问题展开激烈博弈。美国财政部两次举起大棒, 威胁要发表报告, 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已运行30年, 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船大难掉头, 转型步伐缓慢, 因而采取缓慢升值的策略。而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出口来增加财政收入, 削减赤字。一个要维持出口, 一个要扩大出口, 就存在竞争。只要上述现状不变,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症结就解不开, 汇率之争就不会偃旗息鼓。

但是, 随着中美在汇率问题上达成默契, 汇率问题重要性相对下降。美国不会只盯汇率问题, 而是打出组合拳, 拿中美之间存在的其他贸易、投资问题说事。2010年5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 美国就向中国提出取消对外企的歧视性政策、开放资本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要求, 企图为美国企业和工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 汇率问题只是美国政府的关注点之一, 其他经济问题正逐渐浮上水面。无论是强迫人民币升值还是强迫中国修改政府采购规则,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美国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以提振经济, 从而解决赤字和失业问题。

(三) 美国在华企业出现分化

中美经贸关系一向是稳定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美国工商界对稳定中美关系曾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上世纪90年代, 在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抵制美国国内保护主义等问题上, 美国工商界曾积极游说美国政府和国会。但是, 美国企业的对华态度近几年开始出现分化, 有的企业抱怨在华中国投资和经营的环境“恶化”。2010年3月23日, 谷歌宣布其搜索业务退出中国内地, 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谷歌事件”并非个案, 反映了很多美国高科技公司在华经营的困境。这种分化不仅会影响到双方经贸合作, 而且会对整体中美关系带来不利影响。

三、进一步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对策

(一) 重视中美经贸关系, 加强中美两国政府高层对话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 越来越深地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 中美经贸关系的相互依赖性也逐步加深。中美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金融危机中, 中美两国的出口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但两国之间的贸易表现却远远好于其他贸易伙伴。2010年, 美国出口额增加2%, 其中对中国出口增长达到了50%。以往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超过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如今形势在悄然发生变化, 美对华市场依赖正在增加。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说, 中国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 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符合美国的利益。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访问学者、美国财政部前执行秘书长泰娅·史密斯说, 奥巴马政府从一开始就确定中美之间要保持高规格的对话机制, 把中国作为一个合作伙伴, 这对于中美关系的意义不言自明。

中美经贸合作规模巨大, 出现一些不同意见不足为奇。中美在经贸问题上有畅通的沟通渠道, 特别是已经建立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委会等重要机制,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就各种问题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

2011年5月9日, 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开幕。由于整合了以往的两个高层对话机制, 新的对话已经成为中美双方最全面、最广泛的沟通机制。在这次主题为“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 加强中美经济合作”的经济对话中, 双方以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 就反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经济可持续增长、金融体系改革、贸易投资合作等重大经济金融议题交换看法。中美双方关注的经济领域的各个重大问题都有所涉及。双方政府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与工作关系, 增强政治互信, 为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采取积极行动, 有效解决问题

中国承认中美贸易存在逆差的问题, 中国自身也在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在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 增加投资, 刺激消费, 扩大进口, 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锐减1000亿美元, 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南非等不少国家对华出口仍然增长20%以上, 中国一举首次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 美国出口总体下降了17%, 对华出口却基本持平。毫无疑问, 中国将继续实行进口促进政策, 也要求美国不对中国实行歧视性的出口管制政策, 共同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中国愿意与美国共同采取行动, 开辟新的合作领域, 支持美国企业扩大对华出口, 为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创造更加公平优良的投资环境, 而美国也应以开放的精神维护中美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

中美经贸竞争不能说完全是坏事。美国前国土安全部部长助理贝克曾说, 中美经贸摩擦越多, 越说明两国关系密切。美国与日本、欧洲的贸易摩擦一点不少, 但并不影响其保持友好关系。随着中国产业升级, 从国际产业链条的低端走向中高端, 中美经济竞争加剧是必然的。竞争不可怕, 怕的是错误地看待竞争, 把竞争升级成对抗, 并影响到其他领域, 那就于中美两国, 于整个世界不是好事了。

(三) 共同致力于全球贸易体制的建设与完善

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对中美两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建设更加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 既是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 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哈回合谈判历时八年多, 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我们应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推动商品、资本在国际间有规则地自由流动, 提高全球经济的协调与治理水平。

中美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础。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对话比对抗好, 合作比遏制好, 伙伴比对手好。

四、结束语

在中美两国经贸、金融等领域高度共融时代, 人们应理性看待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音符”。在经济复苏乏力和失业率高企的背景下, 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但中美两国经贸联系紧密, 双方都应以务实的态度来处理这些问题, 避免贸易战、货币战之类的双输局面, 遵循世贸组织规则, 慎用贸易救济措施。

纵观过去几十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我们发现中美经贸合作不管面临怎样的挑战, 总能克服困难并向前推进。若能有效弥合分歧并扩大合作空间, 那么受益的不仅仅是两国企业和民众, 还有依旧面临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复苏。经贸合作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石, 中美经济的高度互补性决定了双方不是零和博弈的对手, 而是互利共赢的伙伴。从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到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 两国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富生机活力、最具重要影响、最具发展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 有力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摘要:中美经贸关系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深化中美经贸关系, 加强中美经贸合作, 对全球经济复苏至关重要。分析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这对促进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中美经贸关系,金融危机,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浅谈新时期中俄经贸发展 篇9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经济全球化

一、中俄经贸发展的规模与结构分析

中俄经贸关系自1992年以来,在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的发展阶段之后,现已告别“磨合期”,正逐步驶入“快车道”。近年来,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但俄罗斯对华出口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中俄经贸合作尚未达到双方应有潜力。

(一)双边贸易发展的规模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中俄双边贸易现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1.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

中俄双边贸易额已从1992年的58.6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481.6亿美元,与1992年相比增长了7.22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1.6%,大大超过了中俄经贸中长期规划所确定的20%~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2.双边贸易差额取得历史性突破。

从1992年到2007年,中俄贸易总额为2264.9亿美元,中国累计差额高达336.7亿美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14.9%;但从2001年开始,中俄双边贸易差额一直呈下降趋势,2007年中国首次出现了贸易顺差,达87.6亿美元。

3.双边贸易发展进程加快。

中俄双边贸易从1992年开始,2001年中俄双边贸易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期间用了10年;2004年双边贸易额为212.3亿美元,突破了第二个百亿美元大关,用了3年时间;2006年双边贸易额达333.9亿美元,第三个百亿美元大关的突破只花了2年;2007年双边贸易额已达481.6亿美元,现已突破了第四个百亿美元大关,却只花了1年时间。

4.双边贸易额占各自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偏低。

199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分别占各自外贸总额的3.6%和6.1%;2006年为1.9%和7.5%;2007年为2.22%和8.72%(2007年中俄外贸总额分别为21738亿美元和5522亿美元)。

(二)双边贸易商品的结构分析

1.随着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双方交易的商品品种逐年增加,交易范围日益扩大。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10月份,在19大类主要进出口商品中,中国对俄出口货值超过1亿美元的商品共有15类,占总量的79%;自俄进口货值超过1亿美元的商品有8类,占总量的42.1%。

2.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在逐渐加强,行业内水平分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中俄两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0.5的商品正在逐年增多。

3.中国对俄出口机电产品比重不断上升,已跃居中国对俄出口第一大类商品,但中国自俄进口商品的结构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2007年以来,双边贸易结构继续改善,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为103.63亿美元,同比增长85.1%,机电产品的比重已从2000年前的10%提高到了2007年的36.41%;而在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产品中,机电产品金额小、比重低,2007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机电产品金额仅为2.68亿美元,只占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总额的1.45%。

4.双方机电产品贸易增长具有不平衡性。2007年中俄机电产品贸易额为106.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了47.84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俄出口机电产品103.6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5.1%,而在俄罗斯对华出口中,机电产品仅2.68亿美元,同比只增长8.6%。

二、中俄经贸发展提升的现实基础与问题

当前的中俄经贸关系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远未达到应有的合作潜力,仍存在提升的空间。笔者认为,中俄经贸水平的提升,现已具备了一系列的现实基础,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现实基础

1.从两国资源禀赋上看,俄罗斯地大物博,各种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自然资源能够自给的国家。俄罗斯科技发达,是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并具有众多的高科技人才。但俄罗斯在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方面却相对不足。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在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科技相对落后。根据赫—俄的国际贸易理论与资源禀赋学说,两国之间之所以能产生相互贸易、进行国际分工,是基于他们各自所具有的相对比较优势以及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由此,依据中俄两国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双方可在自然资源、劳动力、科技、资本等要素上实现优势互补,为中俄经贸合作奠定了客观基础。

2.从两国贸易商品的互补性上看,中俄两国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之间的吻合度可用中俄双方贸易互补性来衡量。根据杨希燕和王笛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与俄罗斯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为1.04,俄罗斯出口与中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为0.90。可见,中俄两国贸易商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3.从两国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上看,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中俄两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俄罗斯重工业发达,以能源产业见长,是典型的能源行业“一条腿长”和加工工业“一条腿短”;而中国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制造业相对发达,在加工制造业上拥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输入大量自然资源,俄罗斯却需要输入大量加工工业产品。为实现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俄两国都需要在国际比较优势的引导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希望通过相互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进出口商品的互补,进而实现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从俄罗斯争取加入WTO提供的发展机遇上看,俄罗斯加入WTO后,将积极向WTO靠拢,届时中俄经贸合作将在同一个规范的市场规则下进行。一方面,世贸组织对其成员国在关税减让、市场准入、知识产权、贸易政策、安全保障措施、反倾销与反补贴等方面作出了相关的规定,同一市场规则将有力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将会使中俄经贸相关的法律环境、投资环境、市场准入条件等因素发生明显变化,将有利于双边贸易环境和贸易秩序改善,带来一系列发展机遇。

(二)现实问题

1.双方同处经济转轨时期,在可对接制度上不统一。

由于中俄两国同处经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尚未彻底抛弃,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中俄双方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正常经济秩序的行业协调和管理机制,在贸易管理体制和贸易制度上存在着许多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诸如:法律多变、政策不稳、执法不严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双边贸易非正规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不利于中俄贸易的健康发展。

2.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具有不合理性,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例如: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机电产品贸易在各自外贸总额所占比重偏小;特别是俄罗斯对华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偏小,中俄机电产品贸易增长严重不平衡。

3.双边贸易服务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双边贸易服务体系能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而目前中俄双边贸易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双边贸易的发展缺乏一个健全的支撑服务平台。双方在政策、法律、仲裁、中介、信息、金融、信贷、保险、税收、运输、通关等服务上,不能满足双边贸易发展的需要。

4.相互投资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在双方启动投资促进机制以来,中俄相互投资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投资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缺乏支撑性大项目,对双边贸易拉动作用不明显。双方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与两国各自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两国日益密切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相称。中俄相互投资仍存在进一步挖掘的潜力。

三、促进中俄经贸发展的举措

(一)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禀赋优势,努力开创中俄贸易新局面

从两国的资源禀赋上看,中俄两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科技、资本等要素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两国经贸合作存在着客观基础。实现中俄经贸的发展,需不断发挥中方劳动力充足、制造业发达、资本相对雄厚以及俄方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发达、高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两国资源互补,将有助于开创双边贸易新局面。

(二)优化双边贸易结构,推动双边贸易的战略升级

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在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品贸易的同时,要不断扩大机电产品、木材深加工产品、设备、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贸易,增强双边贸易商品的互补性。特别是要加大对俄机电产品进口,增加机电产品在双边贸易商品中的比重,使中俄机电产品增长不断趋于平衡。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推动中俄双边贸易的战略升级。

(三)抓住俄罗斯争取加入WTO的良好契机,加快双边贸易的国际接轨

俄罗斯加入WTO后,将积极向WTO规则靠拢,双边经贸环境将得到改善。这不仅会给中俄经贸合作带来一系列的发展机遇,而且双方经贸活动在同一个规范的市场规则下进行以及世贸组织对其成员所作出的相关规定,都将有利于中俄双边贸易的正规化。实现中俄经贸的大发展,中俄双方都应抓住俄罗斯争取加入WTO的良好契机,不断适应WTO的相关规则及规定,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机制组织经贸活动,加快实现双边贸易的国际接轨。

(四)增强双边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形成统一的贸易制度标准

中俄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增强两国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形成符合中俄统一贸易制度标准。要不断规范中俄双方的银行结算制度、贸易仲裁制度、商品检验检疫制度、信用保险制度、通关制度、质量监控等制度,逐步消除中俄双边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制度性障碍,以确保双边贸易规范化。

(五)完善双边贸易服务体系,确保良好的双边贸易环境

鉴于中俄双边贸易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应构建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经贸支撑服务体系,为经营主体提供政策、法律、投资、保险、税收、运输等多方面的优良服务;完善海关程序、提高商品检验检疫效率、规范银行结算、完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双边服务贸易法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等,为不断发展的中俄双边贸易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平台。

(六)培育和扶植贸易增长新源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要实现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提升,应大力培育和扶植贸易增长新源泉,不断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寻找和挖掘新的合作领域,不断改善传统的贸易结构,寻找新的经贸合作增长点,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寻找新的商机,以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商务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21.

[2]杨希燕,王笛.中俄贸易互补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7).

[3]叶静怡,王沛,邱建业.中俄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济学动态,2007(8).

入世背景下中俄经贸发展探析 篇10

关键词:入世,中俄经贸,机遇,建议

1 俄罗斯入世及对中俄经贸关系的影响

2012年8月, 俄罗斯结束了其长达18年的入世长跑, 正式成为了世贸组织第156个成员国。俄罗斯入世不仅将对其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也会给中俄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入世后, 俄罗斯国内市场将变得更加开放。在入世议定书中, 俄签署了57个货物贸易市场准入双边协议和30个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双边协议。除部分商品进口关税和市场准入享受过渡期外, 俄罗斯将履行世贸组织的所有规定, 违反规定的进口数量限制、禁令、许可证、授权将废除, 此后不能再出台。

入世后, 俄总体关税水平将从目前的10%降至7.8%, 其中农产品关税水平从13.2%降至10.8%, 工业产品关税水平从9.5%降至7.3%。关税平均保护期为2~3年, 敏感商品的保护期为5~7年。约1/3的商品从入世之日起下调进出口关税, 1/4的税目将在3年内调整到位。

在服务业市场准入方面, 俄罗斯对世贸组织155项服务业的116项作出承诺。其中, 电信市场在入世4年后取消对外资股份比例的限制;保险市场允许提高外资参股比例, 并且在俄入世9年后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建立分支机构。铁路运输方面, 俄罗斯承诺使进口货物和本国境内同类货物的运费趋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俄罗斯承诺在入世后完全按世贸组织规则保护知识产权等。此外, 俄政府还承诺在入世4年内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

根据俄罗斯入世协议, 俄罗斯将进一步开放其贸易投资体制, 并提供一个透明和可预见的贸易和投资环境, 自加入之日起, 俄罗斯将完全适用WTO的所有规则, 并仅设置少数的过渡期条款。俄罗斯表示, 俄将加速修正立法, 以符合加入WTO的有关承诺及WTO各项规则。

俄罗斯, 全世界唯一未被开发的大国市场;俄罗斯, 一个可以白手起家致富的市场;俄罗斯, 入世将为俄中两国经贸合作带来巨大机遇的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 俄罗斯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中国企业应根据俄入世的新现实, 抓住发展机遇, 多方式、多渠道开拓俄罗斯市场。

2 中俄经贸现状

2.1 双边贸易规模不断增大

近年中俄经贸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 中俄双边贸易额为792.5亿美元, 其中, 我国对俄罗斯出口389.0亿美元, 自俄罗斯进口403.5亿美元, 中国逆差14.5亿美元, 2012年1~10月累计进出口735.98亿美元, 其中出口364.03亿美元, 进口371.86亿美元。自2010年以来, 俄罗斯为中国第10大主要贸易伙伴, 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 至2020年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

2.2 经贸互补性强

俄罗斯堪称世界资源最富饶的大国, 天然气储备量世界第一, 煤炭储备量世界第二, 石油储备量世界第八, 而中国经济的发展正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中国具有丰富的初级劳动力资源, 而俄罗斯多年来人口都在缓慢减少, 劳动力已经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一大隐忧。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的出口大国, 俄罗斯常年“重重轻轻”, 轻工及食品产业落后, 需要大量进口;俄罗斯拥有大量优秀的高端技术人才, 其人力资源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高于欧洲任何国家, 航天、核技术、军事等具备世界一流水平。因此中俄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极强。近年来, 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产品主要是电脑及其配件、通信设备、毛皮制品、鞋类、服装、家用电器、机动车辆及其零配件、钢铁产品等, 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能源资源产品 (原油、成品油、煤炭、原木、铁矿石及其他金属矿产等) 、水产品、化工产品等。

2.3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贸易形式臻于多元化

近些年来, 通过政府高层的互访,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委员会的撮合与友好互市, 中俄政府签订了重要的合作协定就有十多个, 合作领域涉及工、农、渔、林、交通、能源机械、航空、高新产业等诸多的领域。在经贸形式上, 除了政府协定贸易之外, 边境、地方、易货、物流、边民互市和旅游购物等, 诸多贸易也在飞速的发展, 呈现出了层次、渠道、样式的多元化。

2.4 双边贸易制度不完善, 贸易秩序须进一步规范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制度, 如银行结算、法律仲裁、质量监控和通关等多方面的制度与法规还不够健全。在中国与俄罗斯贸易实际运作中还存在着, 如合同履约率低、债务拖欠、蓄意扣留货物和资金、包机包税等低劣、负面的现象。特别是“灰色清关”现象的存在, 使一些通过“包机包税”等途径进人俄市场的中国商品难以获得有效的清关凭证。一直以来, “灰色清关”几乎是所有“中国制造”进入俄罗斯的唯一途径, 但其实也是其阵痛所在。它一方面为“中国制造”提供一个更廉价更方便的途径进入俄国市场, 另一方面却顶着“违法”的帽子, 要随时忍受本地势力的勒索或恐吓。

2.5 信息渠道闭塞, 信息量不足

由于缺少政府官方的信息渠道以及权威的中介信息机构所提供的信息, 企业无法了解俄目前的市场状况、投资环境、政府政策、工业及生产技术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影响了两国企业间建立直接的经济合作关系, 中国与俄罗斯应该加强经贸关系信息体系的建设。

2.6 很多企业策略过于短视

中国出口商对出口到俄罗斯的产品质量要求较低, 多数是供应穷人的便宜货, 而且经常利用灰色清关等不合法手段, 没有在俄罗斯建立大品牌的长远意识。

3 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机遇

3.1 入世带来的机遇

俄罗斯正式获准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迎来了对外经贸合作和自身经济发展的崭新起点。俄入世将使中俄经贸更加规范稳定, 其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3.2 两国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和互补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随着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推进和双边贸易的持续增长, 中俄在各领域全面加强协作, 合作方式渐趋多样化, 领域不断拓宽。两国领导人多次强调, 中俄全面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要实现经济现代化, GDP增长必须达6~7%才有可能, 而这种增长量只有借助与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才能实现, 俄经济现代化离不开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 首先是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3.3 需求旺盛

2011年, 俄罗斯的经济总量达到1.8123亿美元, 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由于经济危机时期“被压抑的消费”滞后效应使得消费者在现阶段的购物欲望非常旺盛;同时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对新颖昂贵的高质量品牌产品接受度日渐增加, 相比较廉价的商品畅销程度和受欢迎程度有所降低。

3.4 门槛低, 市场机会大

俄罗斯投资门槛低, 机会多, 毛利率高, 中国商业综合毛利率百分之十几, 俄罗斯可以达到30%多。俄罗斯被认为是一个可以白手起家致富的市场。

4 抓住机遇, 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建议

4.1 重新审视俄罗斯市场, 量身定制适应性强的发展战略

俄罗斯是全世界唯一未被开发的大国市场, 随着俄加入世贸组织, 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企业应针对俄罗斯市场, 制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 合法经营。让自己在俄罗斯市场扎根、生存、发展、壮大起来, 把俄罗斯打造成继美国、欧盟之后的又一个大市场。

4.2 强化设计

入世后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中国商品不能再仅凭价格竞争。俄罗斯是个时尚的地方, 追求时髦, 无论穷或富, 各有各的讲究方法。俄罗斯人追求新科技产品、健身、运动等, 比如平板电脑, 在俄罗斯消费量就很大, 电脑配件80%都来自中国, 那些高科技的, 时尚的东西在俄罗斯很受欢迎, 同样, 高附加值的、经典的东西, 如名表都很受欢迎, 一些传统东西的消费量反而在下降。因此企业要培养起自己独特的优势, 要提高档次, 强化设计意识, 再利用中国的制造优势, 可以说一项产品设计占70%, 制造只占30%。因此中国企业应针对俄罗斯消费特点, 不断强化设计水平, 改变中国“制造大国”, 却为“品牌小国”的不利局面。

4.3 提升出口商品的质量, 强化售后服务

随着俄罗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应当根据市场来走位发展。有些企业重视美国、欧盟等市场, 十分强调对欧美的出口商品质量, 但输出到俄罗斯的同类产品质量就会差很多, 多数是供应穷人的便宜货, 中国很多企业看俄罗斯有些居高临下, 这都是不正确的观念,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俄罗斯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700美元左右, 俄罗斯人有钱, 敢于消费, 超前消费, 消费能力较强, 而且人均工资1500美金以上的中产阶级消费群应当成为企业的目标, 例如把质量上上乘的家电放在大商场卖, 效果就好很多了, 把顾客目标定在中高端市场, 企业的发展可能变得更好。当然好的产品也包括高质量的售后服务。

4.4 强化品牌意识, 重视广告促销

中国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但并不是所有中国制造在俄罗斯都受到欢迎, 很多商品是中国制造, 但打自己品牌的却不多, 例如有些产品虽然在英国定制, 但产地是中国。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式下, 品牌效应将会对消费者购买起到越来越明显的无法比拟的促进作用, 而且企业将会获得巨大的利润回报。因此中国企业不应再只局限于眼前的订单, 必须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在保证产品设计、质量的同时, 尤其注重广告促销的作用, 因为俄罗斯人很相信广告。韩国人、日本人出口俄罗斯, 都是先打广告, 再做商品。中国企业应当遵守俄罗斯规则, 珍惜俄罗斯市场。

4.5 走进俄罗斯, 建立与当地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企业应不仅通过国际贸易开拓俄罗斯市场, 应同样注意通过直接投资深度开发俄罗斯市场。随着俄罗斯入世, 市场准入门槛逐渐降低, 法律政策将会越来越规范, 而且俄罗斯经济发展需要私营企业提供越来越强大的动力, 类似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状况, 在此过程中将有大量的机会涌现, 因此中国企业应趁机走出去。但在进入时应首选合资合作方式, 因俄罗斯市场环境毕竟不成熟, 虽回报毛利较高, 但风险也较大, 一些不利经济的固有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因此在东道国寻求合作伙伴, 将会更好地克服障碍, 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赵玉阁, 吴颖.当前中俄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 2009 (7) .

[2]包淑芝.中俄贸易关系的现状和前景[J].商业经济, 2010 (1) .

[3]环球市场网站.http://china.globalmarket.com.

俄中经贸处在历史最佳发展期 篇11

俄罗斯总统普京这样评价两国关系:“我们不仅是好邻居,而且是好伙伴。两国人民的历史和文化本身就说明,两个伟大国家在文化和精神上深深地相互吸引。”他还引用中国《易经》里的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尽管我们的文化各具特点,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两国人民的心声:“世代友好!共图发展!”

在中俄关系中,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在过去的两年,中俄互办“国家年”等活动,把两国之间传统文化和经贸关系的交流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两国的贸易、投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俄罗斯“中国国家展”的成功举办,更加深了俄罗斯人对当代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而在民间,两国人民都发自内心地珍视这种传统友谊。在中国,对俄罗斯自然、地理以及文化的向往让许多人近乎痴迷,那些会说俄语、懂俄罗斯文化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羡慕和尊敬,一部新进口的俄罗斯电影往往能够获得可观的票房收入。而在俄罗斯,学习汉语的人与日俱增,天生的语言天赋使许多俄罗斯人能够把汉语讲到母语水平。一个刚毕业的中国大学生跑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开一个普通的中餐馆,居然能够获得上千万元的利润。一个开中餐馆的普通中国商人居然能够请得动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

可见,只有根植于两国人民心灵里的友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传统友谊”。这种友谊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而当这种友谊一旦体现在经贸关系当中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一种既切合双方利益、又加深双方理解的纽带。谁不愿意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发展友谊与合作呢?

日前,记者采访了俄罗斯联邦驻华商务代表(公使级)齐普拉科夫,他强调说:“俄中双边贸易合作关系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好!”在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好邻居好伙伴”的真诚和友善。

良好政治关系促进经贸合作发展

记者:目前,中俄关系发展良好。在过去的2006年和2007年,中俄两国成功地举办“国家年”等活动。您认为,两国关系良好发展的基础在哪里?

齐普拉科夫:俄中双边贸易合作关系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好!目前的乐观形势是建立在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基础上的。

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2001年俄罗斯和中国签署了友好条约,为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两国总理还举行定期会晤,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这个机制有效地促进了一系列领域经贸关系的发展,比如经贸关系、能源合作、核能源合作、交通、通信和科技等方面。

两国工商界的贸易交流也同样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比如,2006年3月份,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俄工商高层论坛,这是两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论坛,数百家中俄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出席了该论坛。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2007年俄罗斯举办中国年,这些都是两国工商界所面临的机遇。

为了进一步加强业已良好的贸易关系,两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在四川省举行的俄罗斯经贸周;还有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举行的俄罗斯国家展,该展览吸引了俄罗斯50多个地区派团前来参加,并安排了研讨会和推介会等等。

两国贸易形势喜人

记者:在您出任俄罗斯驻华商务代表的这些年里,两国经贸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您如何评价两国经贸关系?

齐普拉科夫: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俄中两国经贸关系经历了顺利、平稳的发展阶段。

在2001年我刚刚出任俄罗斯驻华商务代表时,当时的双边贸易额突破了100亿美元,在当时看来,这已是不小的成就。然而,到2005年,这个数字已增长了两倍,达到29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双边贸易额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6年1月到7月,两国贸易额突破了180亿美元,可喜的是,这样的增长势头一直保持着,估计2007年达到470亿美元。

两国工商界的合作正面临非常好的发展。俄罗斯企业对中国的市场、商品、技术、设备非常感兴趣,也非常愿意对中国进行投资,并对两国地区间、尤其是边境贸易关系的发展高度重视。

加强俄中两国地区间的合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和俄罗斯接壤的中国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在促进两国贸易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俄罗斯也在中国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加强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记者: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您看来,两国间相互投资取得了哪些发展?

齐普拉科夫:两国投资领域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例如,按照中国的统计,2006年上半年,中国在俄罗斯兴建了700个投资项目。

政府的支持也对促进两国贸易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国国家发改委和俄罗斯经贸部共同开发了促进两国投资的机制;中俄投资促进会还达成了19个合作项目的协定,包括两个中国援建的示范性项目:建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之珠项目和莫斯科联邦大厦项目。

又比如,中国和俄罗斯在哈巴罗夫斯克和赤塔州共同兴建的纸浆厂。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也有意到俄罗斯投资。

另外,俄罗斯国内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005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一项建设经济特区的法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俄罗斯建有6个经济特区,并被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工业区,类似中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类是科技区;第三类是旅游区。

考虑到目前的发展形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20年,中国在俄罗斯的直接投资将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温总理在2004年提出的。

同时,俄罗斯企业、银行也对投资中国感兴趣。中国商务部和俄罗斯特区管理委员会还签署了一个合作备忘录,以加强双边交流与合作。

两国工商界:期待更加密切的交流

记者:为了促进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国工商界应怎样加强合作?

齐普拉科夫:2007年俄罗斯举办了中国年,俄罗斯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经贸活动、中国国家展、两国工商界高层研讨会、工业合作论坛等等。

俄罗斯有许多商品对中国商人是很有吸引力的,比如石油、木材、鱼类,还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医疗设备、民用飞机、能源设备等等。然而这些产品却还不被中国商人们熟悉和了解,因此,我主张俄罗斯商人们应当舍得花更多的钱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更加积极地参加一些在中国举行的研讨会、展览会等等,设法向中国商人提供更多的商品供求信息。

另外,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市场经济国家,然而,中国似乎做得更好一些,尤其是在机电业、通信业、汽车业、汽车零件业等等。

深圳市促进外经贸发展相关措施 篇12

2014年4月, 市经贸信息委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办法》的要求, 发布了《市经贸信息委关于2014年国家技术出口贴息申报的紧急通知》 (深经贸信息服贸字[2014]33号) , 和《市经贸信息委关于做好2014年度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申报管理工作的通知》 (深经贸信息服贸字[2014]36号) , 积极组织企业进行申报。

2014年7月, 发布了《市经贸信息委关于开展2014年度上半年国家进口贴息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 (深经贸信息处贸字[2014]121号) , 开展2014年度上半年国家进口贴息资金在深圳地区的申报工作, 支持企业扩大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紧缺资源性产品进口。

2014年8月, 发布了《市经贸信息委关于印发<2014年深圳市进出口额低于4500万美元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资金 (原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申报须知>的通知》 (深经贸信息预算字[2014]146号) , 对深圳市上年度进出口额低于4500万美元的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提供支持。包括:境外展览、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各类产品的认证、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等九个项目给予支持。其中, 对面向拉美、非洲、中东、东欧、东南亚、中亚等新兴市场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2014年10月, 发布了《市经贸信息委市财政委关于做好2014年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深圳市对外投资合作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深经贸信息合作字[2014]241号) 。支持企业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非金融企业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等权益;支持企业承包境外建设工程项目, 包括咨询、勘察、设计、监理、建造、采购、施工、安装、调试、运营、管理等活动;支持企业组织劳务人员赴其他国家或地区为境外企业或者机构工作的经营性活动。

二、深圳市加大力度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一)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风险加剧

目前, 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良好, 增长动力有所增强, 但风险因素依然突出, 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虽然深圳外贸发展一直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政府鲜明的政策导向和全面的补贴扶持政策而领跑全国, 但也难免受到劳动力成本的日益上涨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其中, 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不容小视, 中小企业要想突出重围, 进军国际市场, 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 就要进行一系列的推广项目, 如参加境外展览会、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等。但这对中小企业来说, 需要花费过高的成本, 深圳政府的各项补贴无疑为各中小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特别是进出口额低于4500万美元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资金, 将有助于深圳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二)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据了解, 市经贸信息委会同市财政委上调了该资金部分项目的补贴上限, 2014年深圳市资助资金总额将大幅提升。9~10月, 市经贸信息委在各区 (新区) 组织召开了多场政策宣讲会, 全力推进政策落地, 让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深圳市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资金政策申报时间为2014年8月22日~2015年1月31日, 为缩短资金申报时间, 简化申报流程, 该资金的资助方式采用了事后补助的方式。为规范项目审核流程, 深圳市针对该资金在市民中心的行政服务大厅设置了专门的受理窗口, 由专人受理纸质申报材料, 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核, 核对原件, 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审核效率。

(三) 该资金政策发布渠道更加广泛、透明

1.在市经贸信息委网站设立了“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资金”专栏, 用于相关政策信息、审核情况、资助公示等重要信息的发布。

2. 设立微信公众平台, 通过新型的传播渠道, 宣传推广相关政策信息。

3. 通过市交通广播, 于黄金时段播放政策信息, 加大覆盖面。

4. 通过设立专门的咨询电话、咨询邮箱, 于工作时间实时解答企业对该项资金政策所存在的疑问。

上一篇:多媒体与作文质量下一篇:小学英语呼唤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