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呼唤有效教学(共5篇)
小学英语呼唤有效教学 篇1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扩大知识面,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名品佳作,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50 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160 段。因此, 学生课外阅读已越来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学校每学期都要花费许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研讨, 下发一定的课外阅读书目, 包括必读书目、推荐书目。每名学生必备摘抄本, 学校定期检查班级读书笔记, 以及学生的藏书量、阅读量, 制订一系列的教学措施用来保证课外阅读有效地开展。许多教师也都清醒地意识到: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 要学好语文必须大量阅读。但是, 目前小学生的真正课外阅读状态却是这样令人担忧。
首先, 随着时代的变化, 科学的日新月异, 现在的学生在获取知识方式上已经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 面对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影像制品、有声制品, 书本显得那么乏味与枯燥, 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读书, 即使读也喜欢读一些漫画、连环画之类的无营养书目。
其次, 在学校里, 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与考试, 把阅读作为一种任务硬压在学生身上, 读课外书只是为了做笔记, 摘抄精彩句段, 写读后感。所以, 学生有一种压抑的心理, 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让课外阅读沦为一种麻烦, 一种负担, 久而久之, 学生便厌恶读书。
最后, 现在家庭中, 父母工作忙, 挣钱忙, 没有闲暇时间去读书。即使有时间也是各自微信、QQ, 他们自身的浮躁与不安分也让自己和孩子缺少了读书的欲望。设想一下:如果每天晚上, 父母能静下心来陪着孩子阅读一会儿, 哪怕半个时辰, 有这样良好的读书氛围, 那么孩子会讨厌阅读吗?
综上所述, 如何扎实地开展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有效地课外阅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仁不让地成了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增强阅读意识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重要。
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 悬念激趣法
我常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讲故事, 当讲到紧要关头或精彩处, 就戛然而止, 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自己课后去读, 去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 讲 《小猪唏哩呼噜》时, 读到“大狼把小猪叼走了”时候, 故意制造紧张氛围, 问学生:“小猪究竟怎样了?”学生纷纷猜测:“小猪被大狼吃了还是被别人救了, 还是自己想办法逃走了……”当学生情绪高涨时, 就立即制止, 布置作业:回家自己继续阅读, 明天交流。
2. 利用文本进行拓展阅读
我们学习的苏教版教材中所选择的课文文质优美, 语言清新自然, 且选材匠心独具, 意义深刻。例如, 对四大名著中内容的选编, 革命故事、伟人故事的选编等, 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良好契机。比如, 讲到 《军神》 这一课时, 我在课文学完之后给他们讲刘伯承战争中的故事, 当讲到刘伯承的眼珠被取, 而他毫不犹豫地把眼珠放进眼眶, 流着鲜血, 忍着巨痛继续战斗时, 学生们惊呆了。我趁机说:战争中如此令人震撼的故事有许许多多, 比如“董存瑞炸敌人暗堡, 刘胡兰英勇就义”等, 如果有兴趣, 今晚回家每人准备两个战争故事, 明天进行革命故事演讲比赛。于是,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搜寻此类书籍进行阅读, 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 教师树立阅读榜样, 带动学生阅读
罗曼·罗兰曾说过, 要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 只有教师自己热爱阅读, 熟知推荐图书的内容, 有自己深刻的感受,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才能游刃有余,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往往也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这个年龄读什么书, 怎么读书。所以根据这一特点, 可选择恰当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读书内容, 抽出时间和学生共读一本书, 为学生树立课外阅读的榜样。
4. 开展丰富的读书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既希望获取知识, 又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 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读比赛, 再现精彩片段等, 让每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比如, 每天早读课开辟十分钟, “今天我主讲”专栏, 每名学生轮流上台介绍自己最近看过的课外书精彩内容, 或是感触最深的段落。不仅演讲者绘声绘色, 入情入境, 观众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既增长了知识, 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 可谓一石二鸟。
二、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 使学生学会阅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由于学生年龄小, 阅历浅, 阅读时往往带有随意性、盲目性和散漫性。这样导致了虽然阅读了却没有效果可言, 因此, 笔者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1.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让学生形成默读、静读的好习惯
每天中午时候, 我都早早进入教室, 空出半个小时时间, 播放轻柔的音乐, 让每名学生捧起书本, 和我一起静读一会儿。让每名学生流连于书墨之间, 于书海之中。这样, 久而久之,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安静阅读的好习惯, 还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增强阅读能力。
2. 学会边读边圈画, 提高积累能力
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积累与训练。因此, 在阅读过程中, 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圈画的好习惯。例如, 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子一侧打个问号, 遇到精彩的词句圈点出来, 有时间就摘抄下来。有感想的地方随时写下来, 可以整理成心得或体会。日积月累, 阅读就有了收获, 变得厚重起来。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 学生跟种子一样, 有自己的生命力, 我们能做到的只是提供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 让他们自己成长。
3. 养成勤查资料、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总是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阅读障碍,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借助各种工具自己解决问题。比如, 疑难生字词可以自己查字典去理解, 涉及到一些陌生知识领域, 可以上网查资料, 或者请教师或家长, 这样,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技巧, 增长阅读知识。
4. 选择有益、健康的书籍阅读
课外阅读虽然好处多多, 但是由于书籍中“鱼目混珠”, 也有一些低俗的、不健康、不文明的书籍充斥着学生视野。比如一些微型漫画书, 严重影响孩子视力, 一些宣扬暴力、充满血腥与恐怖的书籍都深受不谙世事的孩子青睐。所以教师要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积极向上的健康读物, 教给学生正确选择书籍的方法, 从而教育学生要读好书, 使他们分清什么应该是吸收的东西, 什么应该是摒弃的东西, 也让他们从小就认识真、善、美,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三、定期交流阅读心得, 使学生畅享阅读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 我们要适时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感受与理解, 让每名学生都能尝到阅读的快乐, 享受阅读带来的新鲜和刺激。因此, 每周我们都开设一节阅读交流课。比如, 读完 《水浒传》 后以“谈谈心目中的梁山英雄”为题, 让学生们抒发一下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与感受。学生们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一节课下来, 争论得面红耳赤, 大汗淋漓。其中的滋味与妙处, 只有学生们自己明了, 那就是一个字“爽”。这样, 阅读的过程就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学生们的思维和见解就在辩论与争吵中获得了提升。
综上所述,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提高潜能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精神资源。加强课外阅读, 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 更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成功的经验。所以, 每位语文教师必须让每名学生爱上阅读, 享受阅读。让每名学生都能在阅读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独特生活。让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 成为他们的精神引领者吧!
写字教学呼唤有效教学 篇2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写字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会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这能解决教师在桌上示范,又没有几个人可看到,贴在墙上示范,书写又较困难,却容易遮挡学生视线的问题,解决了因学生看不清示范而让教师一个个示范下去的耗时问题,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讲更多的内容。
2、利用多媒体,进行作业讲评。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就能让学生看出字的好坏,并上来直接修改,还可以多幅对比,甚至把制作好的字重叠在所写字上,来比较写不好的原因,这样更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汉字书写。
3、利用多媒体,进行作品欣赏、临写、创作也可创设书写的良好氛围。
二、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应有机结合。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多让学生看看,想想,说说,写写。特别是学生的书写时间要充足,评论要充分,不可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只教不练,或只下命令该怎么做,更不该包办,抢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没有学生的参与不是完整的课,也不符合课改的要求,而且这个参与应是全体参与,人人参与,更重要的是有效参与。同时,教师也不能只想着让学生书写,而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只引不导。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遇到难写的还是要讲解示范的。只有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写字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
1、示范要有目的,要明确清楚,讲解要清晰易懂。象上述的那位教师,就可以通过书写横折钩和竖弯钩让学生来明白写法,体会折与弯的不一样,这远比那些问话要好得多!这才是有意义的事!
2、方法要多变,体现智慧教学。
教学方法不可太传统,甚至一成不变。应根据教学的内容等来选择方法。如运用口诀教学法:即教师通过分析,找出字的规律,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去教育学生。然后,使学生也能逐渐养成这种方法,自己找寻规律特点,自己编口诀帮助写好字。或运用几何形体教学法,或运用游戏习字法,还有欣赏借鉴法、拜师求学法等等。
3、要经常运用对比分析,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眼力,也就是学会“看”:有哪些字写得好,好在哪;有哪些字写得差,差在哪,如何改进;有哪些字是讲究对称的,有哪些是注重平衡的;有哪些笔画是有联系的,关系如何……只有不断地通过比较分析,才能将字型结构安排得体,才能将笔画轻重粗细表现出来,才能将笔画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这种比较分析比盲目的临摹书写效果要好的多。
4、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的保护和激发。写字好坏评价时尽量以鼓励为主,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兴趣性。每个孩子都可以作为鼓励的对象,我们老师要不吝啬任何鼓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在学生作业本上的某些好字或某一好的笔画上,画上圈,写上赞语。鼓励的方式也可以多样些,可以是口头的或是书面的或者是物资的如加星星,赠书法作品等;时机要准确些,可以着眼于已写好的字,也要着眼于写字的过程;当然程度要适当些,鼓励还是要实事求是的,有时还可以寓批评于表扬中。
5、课堂要打破常规,利用一切有用的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敢于打破课堂教学常规,实现教学阵地的多方位,可以是教室上,也可以在操场上,还可以在展览馆;教师要敢于运用现有的资源,如学校的书法廊的作品,班级的写字角的作品等;教师也要敢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如电脑收集制作书法作品,VCD教学片的播放;教师还可以运用人力资源,如,书法教师的资源,学生写字特长生的资源,让学生向教师学,向同学学,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同学。只有多方位的教与学,我们的写字教学才能出成绩,才能出人才。
四、加强自身的书写修养
要提高学生书写技能,教师是写字教学有效性体现的关键人物。当前写字教师的教学技能还不能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技能相比,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写字教师如能念好“七字经”, 写字教学才能真正抓好,
1、写——打铁还得自身硬
写字教师首先应该自己会写字,而教师的书写,其实还有更高的一种意义存在,那就是实践出真知。教师在书写过程中,会有许多困惑和感悟:哪些字比较难写,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其实可以稍加注意笔法就可以写好,等等。而这些就是教师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想出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写字水平的效果。
2、读——读书万卷始通神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思——三思后行得其解
作为写字教师,需要“三思”。一思写字教学的现状 。二思写字教材及教学方法。写字教材由于书写者的不同,所写的范字字体也不同,有些字型已经有所改变,有些笔画已经变化。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才能成竹在胸,课堂教学时才能合理运用教法,游刃有余。三思教学成效。写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多认字,会写字,写好字。所以,随时进行必要的教学调整、强化,以利成效的显著提高。
4、听——洗耳兼听易可为
有道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写字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也要学会倾听。听同道的。在教学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难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时候,可以多请教同道。也可以听听同道的讲课,从中学习他的优点及成功之处。同时,我们也要蹲下身来,虚心地听听学生的意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上的好坏他们是最清楚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候甚至可以采纳学生的意见去上课去评改。
5、说——打开天窗说亮话
所谓“说”,最主要的就是讲授和讲评了。说,要说得有艺术性,要有吸引力,有条理性。那么,讲授些什么呢?可以讲写字姿势,可以讲观察方法,可以讲运笔的方法,又可以向学生讲汉字的结体方法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如避让关系等,还可以讲书法方面有关的文学、艺术介绍。
6、赏——满园花树雅俗赏
欣赏,在写字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在欣赏活动中,写字教师更要深刻理解欣赏的方法,也要会欣赏学生的作品(作业),还要会欣赏学生。教师要能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努力,多让他们写写字表现表现,使他们觉得老师很看得起自己,使他们觉得自己的进步很大,使他们有积极进取的兴致,那样,学生的书写水平会大幅度地提高的。
7、忍——忍中成长才有得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最头痛的事就是苦口婆心、呕心沥血地指导学生,但学生的字是徘徊不前甚至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下,大多教师是忍无可忍置之不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理想。如果教师有“忍”的功夫,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忍一时,海阔天空!在老师的忍中,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成长,最后,一定会有收获,甚至是硕果,“功到自然成”!
在教学实践中,写字教师如果这样加强了自身的写字素质及修养,再加上教学的优化,我们的写字课堂教学一定可以有个惊人的效率。
小学英语呼唤有效教学 篇3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当人们热衷于讨论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时, 焦点大多指向教师、学生和家长, 习惯于将校长定位于行政管理者。但是, 学校是教育单位而非行政单位, 校长身为学校的领导者, 若只处理行政事务, 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能力, 将难以推进新课程改革。校长是学校的主要领导者, 是一校之魂。校长并非唯一的教学领导者, 但却是最核心的教学领导者, 在教学领导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本身对教学领导的重视以及教学领导能力的提升, 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品质的改善。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学, 其他活动都从属于这一基本职能;而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 则是学校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有鉴于此, 本文拟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进行探讨。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概念
教学领导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领导是指“领导者为实现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系统, 通过规划教学发展远景、制定课程标准、管理课程和教学、视导评鉴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督促学生进步、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发展教学文化等领导行为, 达到民主与合作、开放与交流, 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动态过程”。完整的教学领导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教学领导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中观教学领导者是校长;微观教学领导者是教师。
校长教学领导概念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1966年美国的《柯尔曼 (Coleman) 报告》, 该报告根据4000多所学校的645000名学生的相关资料, 分析了当时美国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 不仅使学生的成就和表现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也促使许多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有效学校 (effective school) 的研究, 发展成为“有效学校运动” (Effective SchoolMovement) , 该运动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应该强调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角色和功能。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掌握人们期望他所具备的与课程和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 并能够直接参与教师的教学, 促进学校改革和教学创新, 明确教师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愿景, 同时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教师的教学, 整合学校的课程方案, 经常关注学生的进步。校长在学校工作中积极致力于构建共同愿景与教学目标, 统整校内外教学资源, 发展支持性的教学环境, 协助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 增进学生学习效果, 有效提升学校效能, 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校长教学领导
教学领导虽然是近年来从国外引入的新概念, 但在新课程改革之前, 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也扮演着教学领导者的角色。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首长, 也是学校的当家人、教师之师、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以及对外联络者。
(一) 特点
新课程改革之前, 全国各地的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 先进经验层出不穷, 校长的教学领导主要突显出以下特点。
1. 制度性
校长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教学规章制度的要求全面、有序、实用, 包括备、教、研、辅、批、考等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 教师、教研人员、教辅人员的职责规范, 各类人员的考核与评价方式等。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 且逐渐具备更多的弹性, 实践证明, 僵化的制度不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此外, 校长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 能及时对规章制度做出调整。
2. 计划性
开学之初, 校长教学领导的重点是督促编排课程表、发放教科书、核定师生的名单以及制定相关计划, 如, 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教研组计划、任课教师计划等。期中, 校长主要安排各项检查和中期评估活动, 包括备课检查、中期教学质量评估、教研检查等。期末, 校长则重点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的总结, 包括课堂教学总结、教研工作总结、期末考试以及考试质量分析等。所有这些工作都按照计划进行, 教学领导的计划性在教育教学程序的链条上环环展开。
(二) 不足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 各学科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许多新理念, 诸如课程管理分权化、课程结构均衡性和综合化、课程目标生成化、课程内容多样化、课程实施开放化、课程评价多元化;以及教学民主、多元文化、回归生活、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关爱自然、终身学习等理念。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中, 学校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领导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与此同时, 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校长教学领导工作逐渐显露其不足。
1. 行政领导代替教学领导
学校具有教学和行政并行的特性, 但应以教学为主。在现实中, 校长大多以行政领导为主。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校长一直是由政府任命的行政职务, 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校长的行政角色, 而忽视了校长的其他重要角色。虽然建国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产生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校长。但当前校长无个性、学校无特色的事实却不可否认。教学领导的缺乏意味着校长理论品质和个性化思想的薄弱, 也就没有了与其理念一致的教育教学实践, 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学理论的力度与厚度, 理论和实践不能互相生长和发展。同时, 繁杂的行政领导事务充斥了校长的时间和空间, 忽略了教学领导和自我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学校变成了对学校的行政领导。没有高度和弹性伸展空间的行政领导形成两种学校管理状态:或维持型, 推着干;或事务型, 事必躬亲, 变成一个生产队长的角色。
2. 教学领导的形式主义倾向
部分学校的校长在教学领导过程中做表面工作, 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当前, 一些校长认为自己是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 扎扎实实办应试教育”。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组织了大量的“观摩课”“示范课”“活动课”和“研究课”等。这些课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感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 其密切程度让人惊叹, 也让人心存疑虑, 更让人产生莫名的失落感。原因是这些课的表演色彩太浓, 失去了师生教学相长、苦乐共存的真实性。
3. 教学领导的手段和方法落后
许多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手段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教学领导的方法强调整齐划一, 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评价的“大一统”式教学领导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领导, 早已不适合当前提倡和尊重创新与个性的需要。教学领导方式的落后, 还表现在校长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不信任。例如, 对教师的各项工作暗地严密监控。如今,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的权利。我国中小学校正提倡“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 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需要了解人、尊重人和发展人。
4. 教学领导的目标不明确, 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一些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 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系列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 以至于出现学校教学规章制度朝令夕改、“一朝天子一朝臣”等不良现象。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缺乏整体性发展目标, 校长一般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重点学科领导较多, 自然、音乐、体育等学科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学校教学工作出现无序与不协调的局势, 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学领导者迷失方向感, 缺乏领导目标。
5. 教学领导体系缺乏开放性
学校内部的教学领导者主要包括校长和教师。传统的教学领导体系突出自上而下的领导, 即校长领导教师;而缺乏自下而上的领导, 如学生、教师参与教学领导, 教学领导体系缺乏开放性。组织的开放性是其维持生命与取得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领导若要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力, 必须加大其开放性, 也就是既重视自上而下的领导, 也重视自下而上参与领导,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教学领导工作。在一些西方国家, 教学领导体系已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 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在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改善师资队伍、监控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与阻隔
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很多, 既有学校外部的因素, 如政府、社区、家长、社团的影响等, 又有学校内部主要是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其中, 校长在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关键在于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能力的提高。面对校长教学领导存在的不足, 我们提倡发展校长的有效教学领导能力。校长要顾及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 要承担新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如果校长仍然只关心升学率, 或仅仅重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工作, 缺乏改革中有效教学领导的能力, 就很难保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得到贯彻, 更难做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一)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标准
校长教学领导主要是指校长协助教师教学和影响学生学习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活动。具体而言,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主要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发展标准
校长作为有效教学领导者必须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 统整课程和教学的相关事宜, 并将行政管理和外界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减少到最低程度,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合理调配教学时间, 为学生建立一个有序的学习环境, 提供充足的资源、人员和设备支持学生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并运用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师成长标准
校长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研修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专业学习, 并努力安排各种有效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 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环境。校长还应具备基本的专业智能, 积极关注和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形, 时常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解决教师遇到的教学困难, 协助他们改进教学工作, 不断发展和提升专业水平。
3.教学文化标准
教学是一个有机组织体, 在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中, 校长、教师和学生会有较高的意愿去达到学校的教学目标。文化赋予组织变革的力量, 以持续改进自己。领导的变革并不是来自精心设计的组织机构、精心制定的管理计划和控制、优美的理性计划模式、熟练表述的领导策略, 它是领导者触及别人心灵的能力, 提高人的良知, 赋予事物以某种含义, 唤起人的热情, 这才是力量之源。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 必须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文化, 为教学提供合理的信念支持。
4.教学环境标准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 是一个校长同学校教职员工、校外社区和家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校长要成为一位拥有开阔胸襟的领导者, 以一种共同参与和积极沟通的态度, 与校內外人员组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富有工作成效的团队, 使每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促进教学的发展而努力。校长应该建立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 注重学生的纪律, 尊重并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 与家长和社区保持良好的关系。
5.伦理道德标准
校长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品质, 才能够做到有效的教学领导。校长基本的伦理道德品质主要体现为关怀原则和公正原则。关怀原则涉及到校长与教师、学生的关系以及伴随这些关系的责任感, 包括教师、校长与校內外环境的关系。“关怀是一种联系的方式, 而不是一套特殊行为。”这一原则赋予学生参与学校政策决定的权力。校长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决策行为, 学生的尊严和潜力得到重视, 使学校决策能够让学生充分受益。校长的公正原则涉及到师生个人与学校团体所做选择有关的公平和公正问题。这一原则要求校长成为学生的支持者, 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在校长公正原则的伦理道德下, 学校制定以公正形式履行的公平政策。
(二) 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阻隔
21世纪, 校长教学领导的环境更为复杂, 需要应对和解决的压力、问题、挑战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诸如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革新和学校发展定位等问题, 都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校长, 只有了解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才能更好地应对与发展。校长有效教学领导过程也面临着各种阻隔,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领导观念的干扰
在整个领导领域, 包括校长的教学领导, 一方面, 人们逐渐习惯把领导视为行为而不是行动, 视为心理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心灵方面的因素, 视为与人有关而非与理念有关的东西;另一方面, 人们过度强调了科层、心理、技术和理性的权威, 而忽视了领导的专业和道德权威。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校长没有对传统领导观念革新的勇气和意志, 学校的发展将是无望的。
2.学校中的繁杂事务
校长经常淹没于学校无休无止的琐事之中, 其主要原因在于校长未能明确“领导”“管理”和“行政”三者的联系和差别, 未能分清领导领域中教学领导与其他领导领域事务的轻重。许多校长可能错误地认为学校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很重要, 校长必须了解和控制每件事情, 力争做到事必躬亲。其结果将是校长陷入繁杂事务的“泥潭”, 导致学校组织成员对校长的依赖不断增强, 使整个学校呈现的是一个人的意志而非组织集体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 校长将难以顾及教学领导工作, 更何况有效的教学领导。
3.校长缺乏教学领导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改革赋予中小学校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选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对课程实施进行自我监控、组织专业发展活动等职责,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活动, 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虽然意识到了校长培训的重要性, 但这项工作在全国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即便考虑到校长接受的其他培训, 从培训的时间和课程来看, 还不能说已经帮助他们确立了有效教学领导者的整体意识。在此情形下, 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将行政领导的观念迁移到教学领导所能产生的效果将非常有限。
4.迷失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是一种具有较强人文特征的组织, 在学校内创设明确且受师生公认的愿景不仅能够节约学校教学资源, 还可以推进学校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使校长做到有效地领导教学。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冲击, 使部分学校暂时迷失了明确的发展愿景。如果学校没有形成共同愿景, 迷失发展方向, 那么学校所有的活动和行为都将是盲目而短浅的。
5.缺乏伦理道德
小学英语呼唤有效教学 篇4
一、教师理念——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涉及培养目标理念、教师施教更新理念、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理念等诸多因素,这些理念呼唤着教师持续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运用、学习品质及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搭建了创新教育的广阔时空,减负增效的时代构建师生个性化成长平台,教师理应接受、感悟创新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完全“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探寻有效的教育教学思路、模式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洗心革面,打造崭新的教育教学艺术特色,以情激学、以情促学、以情评学,在完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凸显学生的探究需要,让教师走进课改使学生适应课程,主动参与,自主获取,尽而达成有利于学生成才与发展的育人效果。
二、教学目标——是克服教学随意性的支撑点
课程改革赋予教学目标新的生命,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价值取向,体现教学活动的多元化构建方式。多年的实践与反思,教学目标是克服教学随意性的有效支撑,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学的预案设计要立足目标达成、教学过程要围绕目标实施,主导在“疑”上显“标”,探究活动在“标”上定“点”开展,真正让学生“身”在课堂“心”在探究中发散思维独立思考。通过对基础知识构建过程的展现,去引领学生感悟、认知,促进学生接受、探究与创造能力的提升,情感在互动中得到陶冶与达成。这样在教学环节上立足学生的需要,在目标上完善了手段,尊重信任学生,实现接受探究的平等性,目标达成的全面性,情感意志的多元性,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陶冶情操,在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品尝学习快乐,让显性与隐性目标在实践中得以互补,为课堂教学活动科学有效提供保证。
三、创新模式——是落实新课程的立足点
创新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教材使用的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创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的创新;考核与评价的创新等有利于生命课堂的宏观条件,他们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教学模式、效果的不如意,诸多不如意的前提在教师。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学校要健全创新管理长效机制。管理机制是引领教师发展的保证,通过创新机制激励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摒弃过去固化的“田园式”育人模式,丰富拓展“传道解惑”的思路与模式,积极探索构建实践活动课堂、交流互动课堂、有效问题引导课堂等有利于生命成长的课堂模式,让师生同在课堂中绽放异彩,实现教师奠基作用与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二是积极打造追求兴趣克服压抑的课堂空间。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理”与“情”的结合体。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理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实际能力探究教学策略与模式,从情感价值与能力培养等方面优化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解放”和学习“心理解放”,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课堂活力,在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同时积淀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平等、尊重,在关注中树立自信,在体验活动中发展。使学生的无注意意识与有意意识互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活动,让文本知识与自主实践得到有机结合,教学效果在创新中提升。
英语课堂呼唤文化教学 篇5
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有交际能力。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领域,老师往往更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与结构,而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以至许多学生高分低能,英语拿到了六级却不敢开口与外国人交流。即使能说几句也往往闹出好多笑话,平生了许多尴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发现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在交流中出现的语音或语法错误,然而他们对文化错误却总是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价值观念上产生冲突。例如:说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总喜欢问他们的年龄、收入、婚姻情况感到不能理解,他们认为中国人的问候使他们如身在海关或警署。正因为这些文化上的差异经常造成交流沟通中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所以,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东西方国家国情的对比和了解,加强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识,能够得体而又正确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如何让文化教学走进英语课堂
1.在词汇教学中溶入文化教学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因素,它不仅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新教材中对词汇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学生记不住的单词越来越多就会导致学生慢慢地对英语失去兴趣。而如果在词汇教学中溶入文化教学再配以科学的方法,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我在教“church”一词时,让学生知道英美人士大多信仰基督教,因而“church”是他们常去的场所。他们相信有上帝、天堂、地狱、魔鬼等,所以在语言中保留了许多反映宗教的词汇:go to church(去做礼拜),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等。在学习“rain”“fog”时我告诉学生英国是个岛国,受北大西洋暖流气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天气变化快。伦敦也被称为雾都。再如在教aunt, niece, cousin等词时我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人的家庭观念淡薄,亲属词汇远不如中文词汇丰富,有时甚至男女不分,长幼无别。如cousin在我们汉语中就有堂/表兄、堂/表弟、堂/表姐、堂/表妹多种意思。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词汇中渗透文化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阅读是语言教学中又一重要环节。他最能体现和检测一个学生的对语言的综合理解能力。我们可以从如今的升学考试中看出:阅读占据着59%左右的分值。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一线老师的关注。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看懂了文章,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做对题目。其实问题就出在我们没有跟上的文化教学。如在有篇文章中这样写道:He is very practical, what he needs is someone to look after him and do everything for him. He needs a Man Friday….文章的问题是问他究竟需要什么?很多同学就答成了他周五需要一位男士。其实我们知道答案是:He needs an honest servant.(他需要一个忠实的奴仆)。了解英国文学的人都知道Man Friday 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所著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个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因为船在海上失事,他被迫在一个荒岛上度过了20几个春秋。在一个星期五,他救了一个土著人的俘虏,并把他收为奴仆,所以人们常把Man Friday比喻为“忠实的奴仆”。还有一句: They tied me to a woman in the church….很多学生就理解为他们在教堂里把我和一个女人绑在一起。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我在教堂举行了婚礼。由此可见,如果不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我们的阅读永远只能是一知半解。如果学生不了解和学习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导致阅读的障碍,更谈不上去欣赏其中的精彩部分和幽默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适时适地地讲解一些外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提高阅读能力。
3.让文化教学走进写作课堂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四种技能。写通常被认为是最难的,但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言功底。《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使用语言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如听、读)和语言产出(如说、写)的自觉性。可见,英语写作不只是词汇、语法等的应用,还应包括对概念、英语文体、特点、文化差异等的理解。在现行的写作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对语言知识的运用技巧,而忽视了写作教学的意义性。随着对英语写作要求的提高,让文化教学走进写作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入手,再到文章句子的组织、词汇的选择,从而使写作教学进入“自上而下”的路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较好的文化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写作言之有物,而且能促进英语习得。结合文化意识开展写作教学使写作教学更注重写作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更有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并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英语呼唤有效教学】推荐阅读:
重视小学英语有效教学10-06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心得12-15
小学英语教学有效策略05-23
小学英语有效性教学10-31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案例12-01
小学英语的有效性教学06-09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07-19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读后感05-20
将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到小学英语教学中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