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2024-12-30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精选7篇)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篇1

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推动者,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与强大,对于民族的兴衰与崛起,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新世纪对人才工作的时代要求,要在新形势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保证,是应对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发展的必然举措。

对一个单位而言,人才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笔者结合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人才现状,深感人才资源匮乏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我院是有70多年历史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前几年医疗人才队伍中硕士和市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缺乏,高级职称占医务人员比也相对不高,后备人才库尚未储备,如此人才队伍结构与江苏省现代化医院建设的要求相比,人才力量明显不足;科研创新能力缺乏后劲。再加上近些年医院效益相对滑坡,人才流失较多。人才流动的进出比例失调,对医院建设与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一、人才队伍现状和结构

1. 体制和机制的相对约束

目前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虽经几次改革,但在思想上仍相对停留在计划性指导模式,尽管人才流动政策有所放开,但一般性人才仍依靠毕业生分配为主,受到编制制约和单位效益影响,即所谓“瓶颈现象”;而人才流出随着人才市场开放,医院尚无力有效控制,致使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外流。

2. 管理者的人才意识欠缺

从主观看,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滞后,自己束缚手脚裹足不前,近期效应与短期行为明显,特别在人际间存在着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感情用事多,缺少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长远目标;从客观上看,由于体制约束、领导干部变数大更迭快,缺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随意性突出,直接影响了医院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3. 工作环境欠佳

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建国前即为省立医院的老医院,位于城市老区,内外环境条件较差,尤其城市改造造成就医人数下降与公共交通不便,不能为有识之士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留住人才。

4. 单位缺少团队亲和力

根据自己在一年多的工作中调查,了解到职工中存在老主任不愿留,中青年骨干想走,考研的不打算回来,究其原因为人才得不到关心,价值得不到体现。因人才梯队不合理,年资老的主任风险责任大贡献也大,职权利未能统一;中青年业务骨干缺乏良好的工作平台,许多人受到人际关系干扰;考研的年轻人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医院也不予理睬;诸多现象严重削弱了医院对人才的凝聚力。这些都给我们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务必要高度重视,值得认真思考与深省。

二、赢得人才就赢得未来,赢得发展。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意识

1. 责任意识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人才意识就是引领医院发展的第一意识,是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清代思想家魏源说:“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这说明,无论是得人还是用人,都离不开强烈的责任意识。凡是有责任感的领导者,心中有责任,眼里就有人才,责任心越重,人才意识就越强,都有思贤若渴的爱才之心、伯乐相马的识才之智,海归百川的容才之量,才能有知人善任的用人之艺。为此,经过汇集大家意见和智慧,确立了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在挖掘现有人才潜力的基础上,明确在五至八年内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适用型人才队伍。

2. 大局意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谋一域当谋全局,谋全局必重视人才。管理者的博大胸怀,就是要广纳群贤,才尽其用。从大局意识出发看人才,能处处有人才,从大局意识用人才,才能事事见人才。要努力培养和鼓励人才能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就必须彻底摒弃那些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狭窄言行,必须激励各级各类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创新意识

(1)不能苛求“完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什么为基础。所以我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世界上没有不存在任何缺点的人,重在如何发挥人们各自的长处,人能用其长,无人不可用,肯定会人才济济。要在人才使用上根据人才自身特点,本着量才使用的原则,使人才队伍建设受到较好效果。(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管理者要胸怀宽阔,在单位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中学习这位总经理的人才观和豁达胸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我们大力倡导年轻人的创新能力,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供给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机会。以依靠自身更新血液,壮大人才队伍是最可靠的发展之路。特别在医疗行业,管理者在培养与选拔人才中,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的倾向,而要重能力,重业绩,重创新思维,以发挥人才的效益最大化。(3)大胆启用年轻同志担纲上阵。年轻人特点是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富有胆量和朝气。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通过多渠道和多途径,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让人才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具备挑战新世纪的能力,才能拥有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摘要: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推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人才,便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抢占先机,获得未来的成功。作为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必须具有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才能具备挑战新世纪,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人才资源,发展基础,事业环境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篇2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慈”和“善”的思想里蕴含着最初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蒙牛等大型企业,奇力康等中型企业,以及王老吉1亿元捐款的慈善环境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慈”即指“爱”,它尤指长辈对晚辈的关爱。随着公民社会的成熟以及契约社会的形成,这种定位于亲情的情感关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演变,衍生出更广泛的内涵,它逐渐指人和人之间自然存在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长辈对晚辈,特别是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中国人理解的“善”指“吉祥”与“美好”之意。后来,“善”被引申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友好与亲善、品行高尚等良好品质。即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所寄予的愿望。“善”所体现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要互助、友爱。它是人类社会观念进步的主要体现,同时,也是人们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的开始,是人类道德自觉性的觉醒。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功成在其专著《中华慈善》一书中指出:慈是关爱,善是善行。慈善就是在自己有可能的情况下对别人的需要伸出援助之手。慈善的价值既体现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体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此,社会责任意识是蕴含在“善”的理念与精祌之中。

学者贝克尔在对“慈善”的定义中指出慈善是对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给予其时间与产品。也就是说,慈善是以同情心去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者提供帮助的捐助行为,慈善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扶贫助弱是比较广泛和典型的一种。本文中所指的慈善,是指一种自觉意识,是一种人们对构建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蕴涵了人们对社会和他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企业慈善责任

结合慈善与责任概念,我们可知慈善应属于人的主观责任的范畴,它是主体意识到的自愿性社会化责任。慈善与责任都是主观自愿与客观要求的统一。慈善蕴涵了对社会对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不过这种慈善责任,是自发生成的责任,是出于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愿望,是关于主观意识的道德修养,并最终通过外在的行为得以表现出来。?企业慈善,指企业作为行为主体,通过提供有形的财物或无形的劳务等多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做出贡献,实现社会价值。由于对企业慈善的动机难以界定,考虑的因素较多,因此企业慈善是否就是“博爱”抑或“不求回报”,观点甚不相同。

企业慈善责任的内涵

西方学者卡罗尔(Carroll)的金字塔模型最早明确了企业的慈善责任在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中的地位,他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慈善责任这四个方面划分企业社会责任。其中,对慈善责任的定义是企业自愿奉献于社会的高尚行为与活动。实际上,因为慈善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慈善责任是紧密联系的概念。同时,两者也有很大不同之处,慈善责任只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一种,社会责任有很广泛的内容;而企业履行慈善责任,也仅仅是众多慈善形式的一种。不过,在现实中,人们通常倾向于用企业的慈善捐赠来评价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学者科特勒的《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通过自由决定的商业实践以及企业资源的捐献来改善社区福利的一种承诺”。④具体说来,企业慈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如扶贫、赈灾、助学等传统慈善项目。(2)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区的公益活动提供慈善捐助。(3)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4)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5)对其他社会事务的责任。可见,企业慈善责任是指以社会人身份出现的企业家,借助企业这一社会公民整体形式,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公众进行实物、金钱或其他一些社会事业的援助,从而增加社会福利。而要进一步明确企业慈善责任的内涵,就要全面地认识企业慈善责任这个概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澄清和探讨。

首先,要从责任主体的角度来明确企业慈善责任与企业家的慈善责任之间的区别。前者的行为主体——企业,包含了企业的出资人、管理层等的组织慈善决策和行为,范围更加宽泛;而“企业家”的慈善责任仅指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股东个人的慈善行为。前者强调必须是以企业组织整体的名义来从事慈善行为,这与企业中的领导人或所有者名义是不一样的。其次,企业慈善责任强调企业的慈善行为不仅是一种企业组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更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营销手段和战略策略。最后,因为慈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是具有绝对利益的,因此企业慈善并不排斥包含商业目的的企业慈善行为。同时,企业应尽量把慈善行为与自己的目标用户或目标市场相联系,寻求慈善与利润的结合点,使捐赠有针对性,还可以运用适当的公关或营销手段来提升企业形象,直接或间接改善企业绩效,甚至可以将慈善纳入企业战略,以实现双赢。?

2.企业慈善责任的特征

慈善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的最顶端的部分,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的约束力来自于法律、国家制度、伦理道德,这些硬约束力使得企业必须执行这三种社会责任。与经济、法律、伦理责任不同,企业慈善责任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并没有直接相关关系,是企业组织自愿的行为。慈善责任是社会公众期望和倡导企业积极履行的责任,不具有强制性,属于社会道德力量约束的范畴,以非强制性和软约束为特征,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和保持社会和谐共生为使命,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活动,也是企业公民角色成熟的标志。

企业的慈善责任不同于其他三个责任的特征在于: 第一,企业慈善责任是企业主动履行的责任。慈善责任不具有法律等外在的强制约束力,企业履行慈善责任来自于自身的主观认识,是企业主观责任范畴内的意愿表达,企业慈善责任的愿望、动机和行为的形成都是来源于主观认识和意愿表达。

第二,企业慈善责任是企业自愿履行的责任。企业承担慈善责任依赖于企业的道德自觉和自愿性承诺,是一种企业负责任的表现。企业为了塑造企业社会形象,会自觉履行慈善责任,企业履行慈善责任为企业在现代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增加了破码。因此把企业慈善理解为企业在自身社会形象上的投资也就在所必然了。从这个方面讲,企业从事这项投资是出于双赢的自愿。另一方面,企业在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乐于把自己作为公民社会中的一份子,承担与权利对应的义务,因此企业慈善责任是企业自愿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三,企业慈善责任是社会倡导性责任。企业慈善相对于个人慈善而言,具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能力,企业比一般公民更具有承担慈善责任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增多,社会和公众在寻求多形式、多途径的慈善方式以促进更多的资源整合和社会公平。美国学者科特勒(Kotler)等人也指出当前企业为了实现战略发展,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受到的外部期望也越来越高。?可见,企业由于其所具有的能力和掌握的资源而被社会和公众给予慈善责任的希望和倡导有其必然性。

3.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方式

由于企业的内外环境、目标取向以及各自能力不同,其履行慈善责任的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种类和不同层次。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履行慈善责任,都要做到兼顾企业效益和社会需求,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公益事业做出直接的贡献。企业直接的慈善活动包括现金和产品的捐赠、设立奖助学金、提供技术和设备、捐献服务和人才支持等。这一方式针对性强,救助及时,产生的社会反响迅速,能提高企业的声望和信誉。这是企业履行慈善责任最传统和普遍的方式。如中国建设银行和新浪网共同发起的“公益捐款你做主建行邀你一起来行动”网络公益捐赠活动。该活动由建设银行捐资500万元,在新浪网上向网友推荐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在他乡农民工创业援助计划”等5个公益项目,根据网络民意和专家评审对项目进行捐款资助。活动旨在帮助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生活现状。又如奇力康公司在10多年发展的同时,始终把积极倡导和参与各项慈善和社会公益活动,作为与企业发展同步并进的事业来做。从2000年企业成立之初,公司就自发地、不定期带着款、物走访慰问敬老院、福利院。从2005年开始,公司积极参与苏州市慈善总会开展的各项慈善和公益活动

(2)公益事业宣传。企业通过网站、电视、报纸等多种途径,说服公众去了解某项公益事业,说服人们对公益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公益事业的宣传是企业捐赠的一种普遍形式,能够促进公众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了解和关心。如江苏奇力康在苏州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设立“力康”护理助学奖励基金,资助该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及奖励在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公司组织携带慰问品走访部队,给子弟兵送去慰问品又如百胜国际餐饮集团、肯德基、必胜客和塔可钟启动一年一度的世界饥荒救济活动,活动由相关明星出演公益广告,在公益广告中发出有力呼吁,号召人们关注世界饥荒问题。

(3)员工志愿者活动。企业鼓励员工到农村、社区或者其他志愿服务机构做志愿者,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信息、时间和相关支持条件等。这一方式被认为是最真诚和可信的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形式。企业员工奉献自己的时间和才能,帮助了有需要的人,同时也历练了自己,收获了快乐。通过这一方式,员工和受助者以及社会都更加认同企业文化,企业的社会形象得到提升。如江苏奇力康响应和参与由苏州市民政局和苏州慈善总会创办的“百家慈善病床、百家慈善超市”救助项目,为社会低收入和弱势人群送去实实在在的关爱,为他们分担解忧。连续9年与苏州市慈善总会、《姑苏晚报》等单位共同举办“和谐苏州·爱心助学”活动,先后捐赠助学专款近200万元又如欧莱雅(中国)的“欧莱雅企业公民日”志愿服务活动,欧莱雅在全体员工中倡导“公益事业,人人尽责”理念,鼓励每一位员工以实际行动来投身公益。

(4)支持行为改善运动。该运动是指企业通过社会营销参与到特定主题的行为改善运动中,来支持一项行为改善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以达到改善公共健康、安全、环境和社会福利等目的。企业的社会营销是一种手段,在环境保护主题或健康预防主题、伤害预防和社区参与等主题中,企业的营销行为不仅推进了行为改善,同时也巩固了品牌定位、建立了品牌偏好、增加了顾客流量,并提高了销售额。如由华谊兄弟集团发起的健康睡眠“世界同睡的一天”公益之夜活动,众多明星呼吁大众关注睡眠问题。华谊音乐将为“世界同睡的一天”公益活动定制

一首歌曲。此外,华谊兄弟与慕思在国内各大城市推出“世界同睡的一天”系列公益合作。又如,伊利集团以当下最为流行的新媒体“微博”为切入点、倾力打造的绿色公益微博——“绿社会”在新浪网正式上线。这是首个由企业打造、以“低碳环保、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绿色公益微博平台,对社会环境保护的行为支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公益事业的关联营销。关联营销是策略性营销的一种新型模式,指企业承诺把一定的某种产品或交易的销售收入捐给慈善机构。这是基于产品的销售为公益事业做贡献,是为某项公益事业募集大量资金的最佳策略之一,同时能够吸引新客户、影响市场、增加产品销售额,以及强化积极品牌认同的潜力。如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及后来的甘肃玉树地震,奇力康公司都是第一时间响应,积极捐款,尽自己微薄之力,献出浓浓爱心又如格兰仕创新公益营销,首开家电公益刮奖促销先河,即只要购买400元以上的格兰仕微波炉一台,就有机会获得最高4999元的现金大奖,并有一元钱捐至专项助残的“乐善基金”。

柳传志:人才是事业的基石 篇3

第一,做人要正。因为你作为一个部门的领导人,相当于一个阿拉伯数字1。他带一个零就是10,带两个零就是100,带三个零就是1000。可见,1在企业中是极其关键,为人一定要正。

都说杨元庆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为什么这么说?他这个人对别人要求非常严格,但是我了解,他还真的没有被人怨恨过,关键问题是他非常正直,对谁都一样,这样,大家心情特别地舒畅。所以用人的第一关键就是:“人正”。

第二,胸有大志,要有极强的进取心。在公司里面,有时会非常艰难,有时会受很大的委屈,有时甚至会受到一些屈辱。而要能承受这些就要有一个大的志向。我在联想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我被一个客户给轰出来了,他指着名要我出去,当时我非常难堪,回去以后心中很不是滋味,但是回到家我就对自己说:“我不跟你一般见识。”话是这么说,但是实际上就是要胸有大志。

第三,至于“才”的方面,我希望这个人要善于学习和善于总结,这也是我对“才”方面的要求。其实这是最难的一点,因为企业发展到今天,行业的规律千变万化,你要保证不犯错误,还要保证有发展的话,光靠你自己是不行的,你要从别人身上吸取教训,从书本上看到的案例中吸取教训,必须要有非常强的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不是所有的人都善于学习,有一部分人对自己看得过高,这样就会影响他学习。会学习是指能抓住主要矛盾,理出头绪,善于归纳,每打一仗都知道赢在哪里,输在哪里,所以联想强调的是能干会说,而说本身不是表达能力多强,实际上是与把各种边界条件都说出来,所以聪明就变成智慧了。

此外,一件事情成功或者失败了之后,一定要把周围的间接条件分析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把它总结明白,其實总结明白以后,那就是举一反三了,就是所谓的悟性。悟性是什么,悟性不就是举一反三吗?就是人家做一件事情,我们知道很多事情。

还有,就是关于我们要一眼看到底的问题,即审时度势。你做高层领导人的时候,经常容易被过程掩盖住,一定要牢牢记住你做事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对目的地深刻了解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创新的主要源泉。创新无非是做事情的本身,要再进一步想它的目的是什么。做了高层以后,经常要注意反复去考虑这个目的是什么,所以联想现在每到一个季度有一次小结,半年有一个小结,每个子公司、每个部门,都要把今年明年的目标是什么、贡献是什么等先说明一下,然后再去做。

人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 篇4

图书馆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行业,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和优势。图书馆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要抓住人才。因此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更好的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 是图书馆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正视的问题。在人类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今天, 知识在经济领域所产生的作用日益重要。“人”作为知识的载体, 高素质的人才将主导未来, 领导图书馆事业。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将人才作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 大多数图书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阶段, 包揽过多、管理过死, 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 使图书馆效率低下, 缺乏竞争力和活力。因此, 要做到以人为中心, 就要强化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在图书馆管理的诸要素当中, 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与发挥很重要,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决定图书馆发展的关键。要动员职工参与图书馆的管理, 把一些重大问题交给职工讨论, 广泛征求意见, 把部分责任分解下去, 以挖掘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职工在工作中尽职尽责, 同时也可以使一些重大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人是图书馆各项工作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要做好图书馆人才资源的开发, 就要激活人性中积极的一面, 发挥人的潜在能力, 创造更大的效益。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人”的需要上, 协调好职工之间的关系, 培养职工对本单位的归属感和集体观念, 注意倾听职工的意见, 了解他们的需求。图书馆是个以人为本的动态的知识集合体, 不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贮存、收集信息, 并提供服务。而且要根据这种需求, 不断调整藏书结构和服务内容, 这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知识导航员和信息咨询专家, 就要想方设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这不仅是因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要靠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发挥效益, 还因为人的需求是复杂、多样性的, 因此要把人看成是管理的中心, 把管理看做是调节心理, 激发工作热情的手段, 才能真正地把人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图书馆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同时又是图书馆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图书馆的领导有责任、有义务为职工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让职工在工作实践中取得成就, 增长才干。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配置是一种优化配置和效益配置, 图书馆要追求人才价值实现的最大化, 就要做到人尽其才, 适得其所, 使每个职工都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并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从而保持工作上的热情与干劲。在录用人员时要采取控制手段严把“进入关”, 才能保证人才质量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在馆内的人员配置时要做到适得其所, 选一个合适的人比选一个优秀的人还重要, 让职工在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岗位上,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适应能力, 提高对工作的兴趣, 使人才资源的开发不断地得到发展。

图书馆是知识分子相对比较集中的单位。知识分子的特点是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能为社会作贡献,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独立的见解。图书馆的管理者应该根据知识分子的这些特点来开展工作, 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 放手让他们工作, 对敢于坚持原则, 发表不同意见的人, 要多些尊重和理解, 要把工作成果和贡献作为考核和奖励的依据, 大胆奖励有所作为的人才, 充分肯定和表彰他们的成果和价值,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图书馆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人才流失对图书馆发展不利。图书馆要发展, 就要留住人才, 并努力创造条件满足职工发展的要求。并选拔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比较好的职工, 进行培养和锻炼。拥有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 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立管理机制是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基本点, 图书馆的人事管理既需要人性管理, 更需要一种理性管理。激励是一种重要的协调机制和制衡机制, 通过激励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人的潜能很大, 挖掘和发挥职工的潜能, 有赖于良好的激励机制, 通过激励促使职工更好地掌握图书馆情报方面的知识, 调节自己的思想行为, 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动力机制包括了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 图书馆应该建立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分配制度。目前的制度缺乏激励功能, 职工的工资完全执行国家标准, 工资管理过分集中, 能力和业绩无法与工资对应。今后应逐步将工资收入与单位的效益以及个人劳动贡献、工作业绩联系起来, 增强工资制度的激励功能。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目前, 多数公共图书馆的人才队伍总量不足, 质量还不够高的问题相当突出, 部分管理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迫切需要在用人机制上寻找新的有效的突破口。从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来看, 引入竞争机制, 推行竞争上岗,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推行竞争上岗, 提高了职工民主监督的程度, 让不能胜任的人下来, 有能力的人上去, 依靠能力竞争上任, 择优任用。为发现人才和提拔优秀人才, 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让图书馆的人与事得到最佳配置。

参考文献

[1]许珍儿.论图书馆知识管理[J].情报杂志, 2007 (8) .

[2]赵辉.再论图书馆人才的需求[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4 (5) .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基础打实,思路拓宽,步子扎稳、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我镇处于南乡的实际情况,以完善和深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重建设,善创新,构框架,建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积极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辐射作用,全面开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新局面。广泛开展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我镇建设成为宜业宜居,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新千祥。

二、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综合性文化站建设,发挥其核心地位作用;全镇范围内初步形成 4大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形成30分钟文化圈,发挥辐射作用;建成以文化达标村,文化示范户为基本单元的文化服务网络,以拓展文化活动新局面,逐步构建覆盖全镇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一批文化活动队伍,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全镇农村文体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文化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15年,将进一步强化综合文化站的积极作用,做大做强区域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加强文化达标村和省市文化示范村建设力度,使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形成规模。区域文化品牌各具特色,形成“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格局。全镇实现农村文化阵地覆盖面大、文化队伍普及率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率好的文化强镇。

主要任务:

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首先将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整合综合文化站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综合辐射作用;按地域建成溪南(以千

二、千南、千一为中心)、溪北(以甘棠、上东陈为中心)、三联(以三联隔塘为中心)、民主(以岭脚、林甘的民间传统文化和大路漂流文化为重点)四个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区域文化活动中心要具备较强示范的辐射作用,在全镇形成30分钟文化活动圈。2010年前,文化达标村的建设要达到8个,到2015年文化达标村创建数达到18个以上,未创建的村也要基本符合文化达标村的基本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大力加强农村文化活动队伍建设。镇文化站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文化站与有关村联合组建或以其它方式组建较有特色且有一定水准的5支以上的文化活动队伍,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和传统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大力度,积极支持溪南、溪北、三联、民主四个区域文化活动中心的创建活动。四大区域文化活动中心,以各自区域的特点和民俗风情,努力创建特色文化队伍。鼓励区域和村庄成立文艺宣传队。到2015年,每个行政村都将建有经常活动的文化队伍3支以上,区域文化活动中心所在村建有5支以上的文化活动队伍,全镇具有各类文化活动队伍100支以上。

三、大力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按照农村文化“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要求,对四个区域特色文化品牌进行挖掘和培育,根据各区域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各自特色,培植四大特色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各村要根据各村的特色,因地制宜,组建1支以上的特色文化活动队伍。到2015年全镇将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系列,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要大力加强文化人才的培训。健全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文化站要制定每年度培训计划,组织举办文化队伍培训班,有计划分批次对全镇文化管理员或文艺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对已有文化活动队伍,要寻找活动队伍的共同特性,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对新的文化活动形式,要加强引导和培育,通过强化组织培训,广泛开展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积极发挥综合文化站的综合作用,举办各类法规、政策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林技术知识讲座等,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到2015年,每年安排各类培训10期以上。

五、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根据繁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镇每年至少要开展1次以上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群众参与多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要创造条件,加强镇际区域文化交流演出活动,鼓励区域及村际交流互动演出,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达到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之目的。积极参加市重大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千祥档次,扩大千祥影响。镇要加大组织力度,广泛发动由各村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4次以上;区域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示范村在经常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每年要开展4次以上较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其它村每年也要经常开展文化活动,以保证本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示范户要创新文化活动理念,积极发挥文化示范区作用。企业、学校要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

六、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拓展文化信息资源共

享平台。结合市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建成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中心。构建和完善镇与村文化信息共享网络,加大普及力度,一方面将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接入镇办公网络,使镇政府每个干部随时可以浏览学习,达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成覆盖所有村的公共文化信息共享数字服务体系,使群众可以直接客观地接收各类信息,达到资源共享。到2015年,实现镇建有基层中心,所有村建有基层服务点的目标。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藏书量不少于10000册,报刊杂志20种以上,并随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藏书量。文化达标村图书藏书至少达到人均一册。文化站要积极做好图书流动站建设,主动配合市图书馆做好流动图书管理工作,确保图书内容常换常新。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为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镇政府成立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文化站干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化事业中,文化站聘请2名文化管理员,协助文化站干部对各村的文化建设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各村在领导班子成员中明确1名分管领导,并建立村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配备1至2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加强对文化活动阵地的管理,辅导和组织

开展文化活动。国土、村建、科技、工青妇等各有关部门要配合支持这项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理顺体制,强化考核。

农村文化建设实行“分级管理,以村为主”的管理体制,镇宣传、文化等有关部门负责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文化建设。同时,帮助各村制定工作计划,培育文化骨干,组建文化队伍,制订考核细则,加强督促检查。各村具体实施本村文化建设规划,落实好文化建设和活动经费,改善文化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文化活动的经常开展。镇政府根据各村的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文化工作的领导,并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村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进行奖惩。

3、组织培训,抓好队伍。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培养和选拔一批热爱文化工作、甘于奉献、敢于承担重任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文化站和行政村要配强文化管理员队伍,文化站定期举办文化管理员培训班,不断提高文化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积极带动农村文化繁荣。对农村文化业务骨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多渠道挑选和培养业余文化骨干、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千方百计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类文化活动,为他们搭建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

4、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按照省政府对文化考核的要求,镇财政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文化活动经费投入,镇政府建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按照市里的经费补助标准,镇财政予以配套划拔。同时采取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文化的投入。切实用足用好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镇对村级文化活动进行经费倾斜。为调动各村加强文化建设,镇对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特色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等进行经费扶持。对下拔经费的使用,镇和村必须确保用于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培训。到2015年,逐步达到年人均文化活动经费10元的标准。

中共千祥镇委员会

千祥镇人民政府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篇6

1 临床是康复医学的基础

康复专业从事的是康复治疗工作,其教学课程和临床实践主要围绕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及康复训练方法。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康复医学立足的根本。现代医学把保健、预防、临床和康复分为医学界的四大学科,其中康复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所分化出来,其来源于临床医学,也是对临床医学的补充和完善。例如在疾病的急性治疗期,不仅要考虑到残疾的临床工作,在病情稳定后关于恢复的问题也应注意到;而在功能恢复的康复期间,不但要强调残疾的预防,也应当进行必要的临床治疗处理[2]。同样在西方国家,在对各专科疾病患者进行诊断、评定、治疗及康复时,使用的是多学科康复团队合作模式[3]。这些均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也说明临床医学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康复医学的进步。当以临床医学为基础,不仅可以大大丰富康复医学的内容,从另一角度上来看,也有利于分析和解决康复医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得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效果。

2 科研是康复医学的动力

我国在康复医学建设和科研投入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教材、评价标准和科研体系等,均要求康复专业人员加强学科研究和科研内涵建设。国家对科研投入及国内外康复医学专家的研究方向,均体现了继续对康复医学学科梯队建设的加强,其中包括对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更加深入学习,注重康复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努力提高我国各大医院的康复治疗水平等。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实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国内外康复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一道,对康复医学机制、理念和治疗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科研成果。关于康复新兴技术的科学项目,如运动控制、运动反馈、康复工程、康复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在康复医学中逐步推广[4],对完善康复医学的科研体系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研究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5]。目前,在总结并借鉴现有科研成果的同时,结合国内外前沿课题的研究,已经作为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3 人才是康复医学的核心

通过加大对学科投入、重组学科资源、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搭建学科平台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科建设来带动人才培养[6]。在康复专科医院人才队伍中,按照工作性质不同分为医生、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体现出了康复专科的特色,其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操作以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是功能评估和康复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康复诊疗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在康复医学专科的人才队伍建设中,既要多层面、多角度、系统推动各级各类医疗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又要注重并加大对康复治疗专业技术类型服务人才的培养,以保证和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优质服务。专业的医学人员是康复专科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全面把握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课程体系,才能有利于缩小与国际先进康复医疗水平的差距。康复医疗技术是康复医生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未来,则专业技术人才是康复医学今后发展的核心,是专科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 小结

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战略发展的关键,其中长期的战略规划是理论基础;只有加强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才能作为发展中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动力;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关系到卫生工作的未来发展,且直接反映出我国的康复医疗水平。这些均对加强和完善康复医学体系建设,推广康复治疗技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康复医学临床治疗、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临床是基础,科研是动力,人才是核心”的康复理念,进一步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以诊疗相关疾病有其必要性。

参考文献

[1]Stucki G,Cieza A,Melvin J,等.《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康复策略进行统一概念描述的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2):1103-1107.

[2]土茂斌.康复医学的崛起与发展[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12):709—711.

[3]Wang T,Ackland T,Hall S,et al.Functional recovery and tuning of hospital discharge afte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J].August NZJ Surg,1998,68(8):580-583.

[4]励建安.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关键词[C].//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康复医学论坛暨国际康复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6.18.

[5]张通.借鉴国内外研究进展深化我国卒中康复[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5):225—227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篇7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三农”发展问题, 2004年以来连续五年发出5个加强“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 其中加快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特别是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到2007年, 全国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1%,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例已降至38%, 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到了中级阶段, 农机化的概念已不再是传统的耕耙犁及农业运输, 而是全面系统, 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和多种技术集成运用, 以农机技术创新研究推广应用, 农机产业化发展, 农机产品开发, 农机市场流通, 农机技术及产品推广服务, 农机安全监管, 农机法律法规建立完善, 农机人才培养等内容组成的系统工程。由此可见, 不论是农机化发展的规模、速度, 还是农机化系统各个环节的建设发展都急需一批综合素质高, 专业技术强, 服务意识超前的人才队伍。为此创新农机十二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多层面、多渠道培养更多更好的农机人才, 才能跟上新时期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步伐, 才能保证农机化事业后续有人, 持续发展。

二、贵州省毕节地区农机化事业跨越式发展急需培养造就人才队伍

1. 快速发展的农机化事业需要人才团队的支撑

相对全国农机化水平, 我省的农机化发展水平较低, 截止2007年全省农机总动力为1411万KW, 只占全国总动力7.6亿KW的1.9%, 远低于山东、黑龙江、江苏等发达省区, 但从纵向比看, 我省农机总动力增长速度从“十五”以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7年达到17%, 全省农机总动力较2000年翻了一番多。毕节地区2000年, 农机总动力78.8万KW, 而2007年则达到192.8万KW, 比2000年翻了2.4倍, 平均增长率为34%, 其机耕、微耕、机播、机插、机脱、机收等作业机具年均净增量在5000台套以上, 但从农机化系统机构人员看, 2000年全区总人数589人, 科技人员数384人, 其中从事科研推广57人。到2006年末总人数为584人, 科技人员399人, 其中从事科研和推广的60人, 由此不难看出, 人才结构变化, 远远跟不上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步伐, 如此下去, 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后续无人。从全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种类发展看, 技术已从机耕、运输、农产品加工等相对单调向多领域, 全程农业生产机械化方向发展, 田间作业从制钵育苗、耕整起垄、机播机插、微耕旋耕、中耕植保、收获脱粒、机烘加工到设施农业、节能环保技术、畜牧机械、林茶机械、信息化等技术领域的拓展, 使得我们现有的农机化技术人才队伍及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明显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 加快加强农机化人才团队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也是农机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 岩溶山区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特色农业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

贵州毕节地处云贵高原, 山区特殊的岩溶地理环境条件从外因上形成了多种小区域气候特征和地貌结构, 而农业生产结构和小区气候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多样性和农艺措施及栽培技术的复杂性, 使得同一类型农机技术在不同区域的技术性能难以充分发挥, 往往是十里之隔, 农业生产需要的农机技术就有所不同, 在机具类型, 配套农具的选择上形成了多样性、复杂性, 从而要求我们从事农机化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必须掌握多种技术, 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才能去指导、帮助农民正确选择机具技术, 提出研改意见, 如果只谈拖拉机, 耕、耙、犁就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多样性、农艺措施多样化对农机技术的集成要求。这些特点, 相对其它省区, 农机化推广人才培养更要注意知识结构全面, 学用结合, 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建设。

3. 滞后发展导致人才流失和断层需要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

2000年来山区农机事业发展虽然增长速度较快, 但相对其它行业总体发展落后, 主要原因是基础差、底子薄、条件艰苦, 难以留住人才和吸纳新鲜血液, 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流失和使得本就严重不足的农机队伍呈下滑趋势, 尤其是农机科研推广人才队伍更是雪上加霜。由于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人员流失和断层现象严重, 难以承担科研推广项目, 而无项目支撑, 更难维系科研、推广队伍的生存, 我省遵义、六盘水、安顺等地区的农机科研所已拆并, 不复存在。仅存的省山地农机研究所、毕节、黔南州所也是举步维艰, 岌岌可危。从系统内部看, 目前主要承担工作的人员, 40岁以上占70%, 而年青的人员许多专业不对口, 思想不稳定, 进取心不强, 逐步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断层, 严重影响事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国家人事体制的改革创新, 给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平台, 行政、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制度的实施, 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 有利于吸收人才, 充实农机化队伍, 应该说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将催生农机化人才的需求, 加快农机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农机化事业建设, 促进“三农”发展的需要。

4. 农机化领域不断拓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才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今天及未来的农业生产已不再是传统的概念, 它不单一是田间地头的耕作, 简单的加工处理, 而是需要生态循环、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运用智能化、高效率、低消耗、无污染的农机化技术, 从不同的层面, 不同的领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资源有效利用, 农村新型能源开发, 农业生产智能化监控管理, 设施农业的优化集成, 农产品精细化加工等领域技术的研发应用, 赋予了农机化更大的发展空间, 农机与农业、农机与畜牧、农机与林业、农机与环境的依承关系更加密切, 领域的拓展需要技术的创新, 技术的创新更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研推广人才队伍是今天, 也是未来农机化事业适应新时期“三农”发展的必然要求。

5. 农业生产结构变化需要创新培养推广服务型人才

目前贵州山区农村农业生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 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民在生产中对农机技术的信赖和需求越来越大, 农机户不断在增加, 但农机从业人员素质数量都难以跟上发展的要求, 农机管理、维修难度更大, 一些边远的乡镇农民往往为一颗螺栓要跑几十公里, 而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商家却不能解答, 导致农民用机难, 维修更难, 严重影响农机技术的推广普及。只有加强县、乡两级农机推广、维修及管理人才培养, 通过这些专业人员去指导、培训农机从业人员, 引导建立各种新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买好机具, 用好技术, 才能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夯实基础。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些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尤其是乡镇一级更加缺乏, 许多偏远乡镇还是空白。所以加强培养推广服务型人才的力度, 建立一支精干的专业技术队伍, 是山区农业机械技术普及应用的保障。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 立足山区,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 加强特色农机技术教育培训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我省农机化人才培养的摇篮, 培养的人才将进入各级农机队伍, 而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 农机化技术应用不同于平原, 许多区域农机化技术的需求不仅是田间作业, 还需要畜牧、林茶、农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新型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农业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 建议:一是在教学中针对山区农机化特点, 增设专题讲座, 让学生了解贵州农机化技术发展的多样性, 二是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增加实践科目, 三是搭建平台, 开展在职人员的学历代培、专业进修和短期研讨教学培训, 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

2. 管理部门牵头, 开展院地及部门间的技术交流合作

管理部门搭建平台, 建立农机重大项目支助基金, 充分利用学院人才优势, 整合地方资源, 开展农机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研究, 积极争取项目的立项, 通过项目的实施, 加强学院与地方及部门间的技术交流合作, 以项目带动人才的培养, 提升农机系统的影响力。

3. 整合教育资源, 开展多层次人才培训

一是通过管理部门组织, 利用院校师资, 定期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 让在职人员带着问题学习, 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二是通过学会、企业搭建桥梁, 针对农机化技术使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点,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对口交流考查学习, 沟通对外、对上和对下的技术渠道。

三是地方和部门要适时组织地、县、乡各级层次的专题培训班, 聘请院校、企业、研究部门的专家对农机化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答疑解难, 促进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普及。

4. 建立省县地三级农机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实现远程教育培训

一是通过组织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专家在线答疑解难, 普及农机化知识。

上一篇: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一篇:互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