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企业振兴的希望

2024-08-05

人才是企业振兴的希望(共11篇)

人才是企业振兴的希望 篇1

人们普遍认为,个人收入不高,是导致国企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否认,国企人才流失固然与个人经济收入不高有着无可争辩的因果关系.但是,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国企迟迟不能建立起一套与时俱进的人才管理新机制,缺乏一支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新、素质高的人才管理队伍,全心全意地为企业营造出一个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客观大环境。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职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时,其所作所为只对自己负责。母庸置疑,今天很多老国企,在人才的管理与使用上,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死板僵化,不利于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与当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所营造的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科学管理新机制格格不入。导致国企中相当一部分人才工作没有成就感,不能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真正上升为一种事业去干,而仅仅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对企业的前途缺乏信心,对个人的处境茫然麻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无所谓,不愿意踏踏实实的去做事,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以外的跑关系上。国企中走出去的人才,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说明他们在企业学到和掌握了许多专业技术知识,并且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这部分人才在企业工作时,可能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把他们当作人才去看待,看到的可能是他们身上更多的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致使这部分人才在企业内,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个人才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思想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如果我们把人才比作“马”,把国企的领导者或管理者比作“伯乐”的话,我们更应该强调“伯乐”的责任意识,规范“伯乐”的行为,善待与爱惜人才,要求“伯乐”和“马”都要按规矩去行事,而不是一些“伯乐”对“马”横挑鼻子竖挑眼,任凭自己的好恶标准去评判和挑选“马”,只要不对自己的胃口,要么拴“马”于圈内,要么“马”放南山。诚然,走一二匹这样的“马”,似乎对企业无碍大局,但是,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形成的杀伤力,却是万万不能低估的。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人之所以会感到不舒服,就是因为体内循环不畅通。一个能留住人才的企业,必定是一个上下级有着良好沟通的企业。因此,国企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约束机制,打通内部各种沟通渠道,把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必须注重提~部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制定领导者或管理者的行为准则,强化服务意识,摒弃单一指挥、控制下级的思维和行为。要求每一个领导者或管理者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诚信的人格,公道正派地去做事。言必行,行必果,以理处事,以诚待人,以实务事,以个人的品德魅力吸引人才,使国企每一个职工都能在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去最大限度地施展个人才能。

人才是企业振兴的希望 篇2

在市场竞争激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企业更需要在人才特别是核心人才培养上投注更多精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而摆在领导者或决策者面前的问题是, 高潜质人才的标准应该如何确定?

首先是具有战略眼光。通常, 具有战略眼光的人能将组织利益放在部门或个人利益之前, 他愿意倾听并汲取别人的观点, 并与同事友好协作, 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第二大特征是具有好奇心。在组织或战略发生变化的时候, 他们能较快地捕捉新机遇, 形成新思路, 更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他们不会担心变化, 心胸比较开放, 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

第三个特征是具有同理心, 或者善于换位思考, 他们能站在同事或领导者的角度体会别人的想法, 获得相同的体验。这是所有素质中最难培养, 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它决定了一个人具有多大的柔性, 是否能真正欣赏或采纳别人的观点。

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 能够在任何一种新的文化或工作挑战下全身心地投入。最后一个特征则是成熟度, 过去经历的考验和磨难能让人迅速成熟起来, 人生沉淀得越多, 在面临新问题时便越能从容地发挥。

成功的管理者善于从工作中总结出有效、积极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速度快, 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聪明, 而是因为他们更善于总结经验、适应变化。管理者成功与不成功的分水岭常常在于他的学习能力, 是不是比别人学习得更多更快, 具备调整和纠错能力。

人才是企业振兴的希望 篇3

一、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做好人才工作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企以才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劳动密集型人数大企转化为人才资源强企,把人员多的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做好人才工作,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境界不高,可能还会压制人才,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观,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开发好人才资源就能开发利用好其他资源。二是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不成才就要追问是否企业制度和机制不科学,环境不够好,不能只怪别人,恨铁不成钢。要切切实实制定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人才的专业建议,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关心爱护人才的健康成长,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二、突出重点,明确人才工作思路举措

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依靠充裕的人才作保证。这需要企业在进行人才工作时要理清思路,结合机电安装施工行业实际,出台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一起抓,开发好企业内外两种人才资源,建设好企业高管人才、经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突出造就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两高战略重点,构建路桥、环保、钢结构等新兴产业人才高地,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四个不唯,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局面。我们机电安装施工企业所在行业比较艰苦,施工单位工程项目点多、线长,且大多都在异地,距决策本部较远,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引进急需的人才也有难度;激励人才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内生动力不足;人才管理制度滞后,人才流动比较难,难以盘活人才存量,特别是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人才紧缺。我们企业现在要努力寻求转型振兴多线突破,力争为企业稳健发展形成多元支撑格局。寻找新业务合作伙伴,积极接触钢结构、路桥、环保水处理等市场信息,但这方面的人才很是缺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依靠好的制度和机制,抓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加快构建创业人才高地,开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三、务实创新,切实做好识人用人工作

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推进企业转型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一个人,要从主流和大节上去看,看他的全部工作和一贯表现。如果只看一时一事,对人才求全责备或以偏概全,就容易埋没人才。看人才首先要看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不能只看学历和资历。学历、资历、职称等是人的素质的重要反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有的人学历、资历、职称很高,但一直不注意学习、不愿意创新,知识老化,一辈子也没搞出什么技术和管理的重大成果。有的人没有什么学历,但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我们经常看到本土化人才学历不高,但懂技术、会管理,起的作用很好。所以说,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唯学历资历的传统观念,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作为发现人才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另外人才的类型不同,成才的道路不同,其成长规律和特点也会有所不同,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式去衡量和使用人才,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个人特性。真正什么都懂的通才很少,绝大多数是某方面的专才,用人必须用其所长,发挥他们的优势,防止用其所短。用人还要讲制度化和机制化。好的制度应该赏罚分明,有助于催生人才的内生动力,做多大的贡献就要有多大的报酬,出了问题也应该进行责任追究。责任不清、赏罚不明、分配不体现贡献,就是培养懒汉,就会窒息人才的创新创业冲动,因此,要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的长效激励机制。

“没有人才”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人才不能够“人尽其才”。有了“人才”我们如何使用呢?要优化“人才”的配置。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合从事技术型工作,有些人也许适合于经营工作,而有些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如果能各尽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显然是有利的。要对“人才”进行正向激励。用适度的、科学的物质激励,政治地位激励又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真正的“人才”有一种追求,有一种向往。

数据库营销是中小企业的希望 篇4

许多曾尝到数据库甜头的企业抱怨说,现在通过数据库营销投入产出大大减少了。以前,只需要建立起数据库,然后简单地和顾客沟通,采用广种薄收的方法,最终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高效益。但是现在,利用数据库营销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而效果却一天比一天差。

出现这个问题,企业既要从客观上找原因,比如竞争的加剧,法规不断完善,可运作的灰色空间不断缩小,但也要从主观上找原因,是不是没有对这个方法有新的研究,没有找到新的突破点?

在国外,有统计表明,几乎所有的企业,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建立了数据库,而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其实知道数据库能带来帮助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建立一个数据库?如何快速地建立一个数据库,并能以低成本获得高收益?必须要指出的一点是,很多企业想到了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数据库,这样可能很省时省力,但是,这样购买的数据库要面临越来越多的法律风险。尽管国家在这方面现在没有出台严格的法规,但是各种舆论的谴责已经带来了莫大的压力。因此,如果企业想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还是离灰色地带远一点为好。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调研 篇5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调研

一、培育现状

培育背景。201X年X月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X年X月X市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整体推进市”,201X年X月《X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X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出台。

培育总量。201X年以来我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X万人,其中,获得颁发证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仅为X人,占总培训人数X%不到。参训人员基本情况。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参训人员基础信息中,仅有X名参训人员基础信息登记较为完整。从该数据汇总情况看,参训人员以农村中年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是从性别来看,男性学员X人,占比X%。二是从年龄来看,29岁以下X人,占比X%;30—39岁X人,占比X%;40—49岁X人,占比X%,50岁以上X人,占比X%。三是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学历X人,占比X%;小学及以下学历X人,占比X%;高中学历X人,占比X%;大学及以上学历X人,占比X%。培训人员结构:以专业技能型为主。X名参训人员信息资料显示,参加专业技能型培训的有X人,占比X%。其中:茶叶、蔬菜、果树、饲料草等种植培训X人;牛、羊、鸡、中蜂等养殖培训X人;参加生产经营型培训的有X人,占X%;参加社会服务型的有X人,占X%。

二、存在问题

(一)体制建设待完善。

X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X市中心分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作为X市专门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机构,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又承担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职能。“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导致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率低,同时影响认定的公正性。

(二)培训模式缺“地气”。

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来源主要是聘请X大学、X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进行授课。授课费用为X大学专家X元/节,一天X节课;X本地院校专家X元/天。授课方式以为期半月的理论性集中授课为主,且不为参训学员提供后续跟踪服务。上述培训模式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原来承担培训授课的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因授课费用与身份问题冲突不能继续承担授课任务,导致农广校被动高薪聘请院校专家进行授课。另一方面,走访的部分农户表示,虽然参加了相关培训,但听不懂培训内容,他们认为,培训应该是在关键季节、重要农时,按照产业需求,开展各种技术入户服务,学员才能真正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对X市X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的X人中,有X人选择“希望提升农村实用技术”,占比X%,这也印证了培训内容“接地气”的重要性。

(三)证书“含金量”低。

从扶持力度来看,获取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学员,仅享有申请创业项目的优先申报权和就业优先推荐权,关于《X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中涉及的特色产业补助、创业扶持、资源要素的倾斜、税费减免等政策均未落实,而政策不能落实主因之一是政策涉及部门较多,仅靠农广校力量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市场竞争力来看,《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知名度低,实用性差。参训学员反映,在竞聘岗位时大部分企业并不知晓《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上岗后是否拥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也不做为升职加薪的参考依据。

(四)培训经费来源单一。

目前,X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依靠中央、省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开展工作,市县两级没有相应配套资金。如201X年中央和省级下拨的X万元专项资金,市县两级没有配套资金,在资金使用上也未出台使用细则,资金的主要用途只能用于购买培训服务,在工作经费的使用上没有明确规定,造成“有钱难用”的尴尬局面。

(五)缺乏优质培育对象。

从多方走访调研情况看,优质培育对象缺乏已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战略在X市的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第一,走访的部分培训对象反映,村里大量青壮年宁愿外出到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待在农村务农,“种地不如打工”“农民低人一等”思想已经在农村年轻一代中固化;第二,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X名参训人员汇总数据看,目前40岁以上学员占X%,初中及以下学历学员占X%,培育对象以40岁以上群体为主,存在年龄偏大,教育程度低问题,受年龄和学历因素影响,他们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许多知识难以理解;第三,X市X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50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数据显示,贫困户中35岁以上群体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X人,占比X%,高中及以上仅占X%;从调查对象分年龄段文化层次结构看,16-25岁、26-35岁、35岁以上三个群体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比例分别为X%、X%、X%,青壮劳动力文化层次普遍较低问题凸显。

三、几点建议

(一)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基层党员在乡村人才培育工作中担负起核心和引领作用,通过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等方式,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实用劳动技能、先进典型事迹和致富经验做法等,宣讲乡村战略中人才的作用,让村民感受到党员的工作魄力和工作实效;二是从新型职业农民中选出典型,发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人才队伍,带领农民提升技能,脱贫致富。

(二)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修定《X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如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推行以证就业,以证创业,落实创业贷款、资源要素流转、特色产业补助等方面的扶持,引导符合条件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吸引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村创业者加入新型职业农民行列。二是完善考核制度,根据《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采取第三方评价机制,从工作落实、工作效果等方面以县为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三是分级建立以农业部门专家为中坚力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建立师资考核和薪酬制度,培养技能型、专业型本土师资队伍。

(三)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资金保障。

市、县两级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以基金为支撑,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助推培育工作开展。

(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培训品质。

组建“政府+专家+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团队,一是通过乡镇主管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对参训农民进行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以“扶志”来激发参训人员主观能动性。二是对外聘请专家负责开展集中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各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前往田间地头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三是通过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拓宽培训覆盖面,特别是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创业项目或产品从产业链角度提供对接和支持。

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篇6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企业在占领市场后如何保持下去需要对企业发展有整体规划和长远打算,一个企业长远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因此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人才的培养。

第一;是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地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的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企业要给员工一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制定激励制度,学习培训是员工成长进步的摇篮。可以结合企业与员工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拓展培训方案,将听课式培训和体验式培训相结合。

第三,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培养现有员工而不是一味的引进人才。企业可以筛选出忠诚度高、心态积极、品德优秀的员工逐步培养,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和个人规划进行合理的定位、开发和培养。当人才成型后,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人才进行岗位分配,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才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重视人才政策振兴工业基地 篇7

一、引进人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振兴, 最重要的是引进企业家人才。对于企业家人才来讲, 在经济转型中更需要多方面的创造才能。要求企业家人才具备较高的经济及市场的理论水平, 有能力根据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分析, 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其能够抓住机遇, 把握转型方向, 敢于面对市场经济的各种挑战。依靠科学技术, 不断更新产品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狠抓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吸引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及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就要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要充分研究国内外一些成功企业的人才战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赖, 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 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对促进城市转型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依靠体制、机制先发优势赢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正受到来自如何提升人力资源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的挑战,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 整合学习资源, 抓好企业家引进工作, 营造人才成长的大环境, 为民营企业吸引国内乃至国外优秀人才的加盟提供政策支持, 引导民营企业树立以人为先的人才意识。

辽宁省阜新市成功引进了企业家人才, 为阜新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燕维先生系河南省漯河市人, 1989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专业, 高级工程师。1998年, 河南双汇集团与阜新市食品公司、阜新星港食品公司联合组建了阜新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刚过而立之年的张燕维受总部之命, 从中原腹地的河南漯河来到地处塞北的阜新。起步初期的阜新双汇是个仅有员工60余名, 日生产能力只有5吨, 年销售收入不过160万元的小型企业。励精图治的张燕维凭着年轻人的勇敢、企业家的胆识和开拓者的气魄, 开始了艰难跋涉, 在随后的短短8年时间里,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就让阜新双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阜新双汇累计投资达到2.8亿元, 累计利税2亿多元, 安置就业2400人, 年屠宰百万头生猪生产线带动3万农户养猪, 带动粮食转化30万吨, 为农民增收7亿元。2005年, 阜新双汇销售收入近12个亿, 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阜新双汇的迅猛崛起, 带动了阜新食品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使食品工业成为阜新在煤炭工业之外的又一个支柱产业, 为阜新经济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 立下了汗马功劳。

付出就有回报, 张燕维也收获了诸多荣誉。曾先后获得了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创业企业家”、“五一”奖章等荣誉。2005年, 他更是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

企业家的引进, 不仅带来了一批人才,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大意义。阜新市为人才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给人才搭建了一个能拥有愉悦心情和能够尽量施展才华的舞台, 让人才有一种为社会做贡献的成就感和崇高感。未来阜新市要努力改善城市经济大环境, 塑造城市良好的形象, 引进或投资建设一批有一定影响力, 投资回报高, 有潜力的企业。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 改善人才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稳定人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人才流失是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逐步衰退, 不宽松的政策环境, 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待遇不高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子女教育问题等诸多原因使得大量人才申请外调。“停薪留职”、“停职离岗”、“脱档流失”等等形式繁多的各种“隐性流失”和自动辞职的越来越多, 这样就造成人才素质偏低, 总量年年减少。因此,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而言, 稳定现有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对于现有的技术骨干, 应加大感情投资和思想交流的力度, 为现有人才落实科研经费、科研资料、科研设备, 为现有人才提供必须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现有人才大胆开展科技创新;让优秀人才参与高层决策, 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大胆提拔使用, 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 放手让他们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府应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当地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加大政府支持和经费投入, 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其次,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 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对在科学成果转化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给予重奖, 支持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 大力宣传人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作用, 宣传人才的工作实绩和对单位的贡献, 要提高对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人才忧患意识和人才服务意识, 要自觉尊重和爱护人才, 善于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 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阜新市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 建立并实施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制度”、“知识分子津贴制度”、“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制度”、“专家健康疗养制度”, 以及提高优秀人才的政治、生活、工资福利待遇等多项制度。同时, 出台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层科技人员承担科研课题、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服务、放宽市内人才流动的限制等多项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 对于稳定并留住当地人才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培养人才

注重人才的培养, 这是提高现有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美国的匹茨堡成为美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而且已经成为服务业与计算机软件业导向型的城市, 服务业与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地的大学, 著名的匹茨堡大学培养了大量现代服务业人才, 而著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培育了匹茨堡的计算机软件业。匹茨堡的服务业与计算机软件业基本都是新兴的, 主要是由外地迁移过来的, 而后由外地人创建的。已经废弃多时的钢铁厂也被夷平兴建了综合娱乐购物中心。与休斯顿不同, 匹茨堡的产业转型是在城市经历严重衰退之后, 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市政府, 通过与城市内的工会组织、大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形成共识, 共同推动城市的产业转型。一般来讲, 本地人才较外来人才具有成本低的特点, 应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

首先, 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应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有目的、有计划地输送到专业水平更高的高等学府深造, 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学习当代科学知识, 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 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其次, 发挥本地大学的作用。如阜新市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命线, 坚持以德育人、厚重人品的培养理念, 以培养诚朴求是, 博学笃行, 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国家、省部组织的课程统考和教学质量检测及各类大赛中, 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半个多世纪以来, 学校为国家培养了5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 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广大毕业生以思想文化素养高、基础专业知识扎实、埋头苦干, 富于创新精神,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赢得了社会好评, 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6%以上, 居辽宁省高校前列。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还组建了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突出“三个面向”,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 “知识、技能、素质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观, 依托学校雄厚办学实力, 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教风学风建设。而且辽工大增设了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转型需要的14个专业, 突出了辽工大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几年来, 共为阜新培养专业人才954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应继续发挥其作用,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 地方院校也要相应地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的实际需要, 努力培养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阜新市选拔一些苗子, 放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去, 让他们深入实际去锻炼、成长、成才。如阜新市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636名毕业生回乡创业。而且要扩大教育投资, 改善办学条件, 支持和鼓励学生投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去, 引导学生到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去发挥才智, 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施展才华, 为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内部人才体系中, 也要创造条件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动。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对人才流动限制很多,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仅有的人才中也有一部分人学非所用, 在目前的工作岗位难以发挥作用, 这就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因此, 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媒介作用, 正确引导, 通过人才市场化来完成人才在企事业之间的合理流动。

摘要:目前, 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就必须以雄厚的人才资本作保障。人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主体的核心因素, 其最关键是使用全新的理念引进人才、稳住人才和培养人才。因此, 应进一步强化用科技创新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意识, 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切实把重视人才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关键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叶俊良.关于西部地区人才政策的思考[J].经济师, 2001, (9) .

乡村振兴人才论坛讲稿 篇8

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这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个新征程中,我们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突出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在新的发展阶段,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应站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赋能助力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推进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乡村振兴即实现乡村的发展繁荣和现代化,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在整个乡村振兴的巨大系统工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首先,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可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保障,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产业振兴,要以人才振兴为依靠。第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大批既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又熟悉现代科学文化的文化旅游体育工作人才。第三,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可以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包括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卫生健康队伍、应急管理队伍、社会治安队伍,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第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可以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人才队伍。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既需要更多环保科技人才、环境管理人才为乡村提供生态服务,又需要在乡村普及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和知识。第五,实现乡村组织振兴的关键,还是在人,在于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

总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完全可以说,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及其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进展及其成效大小。我们要努力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积极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赋能助力

一要坚守公益定位,认真履行宗旨使命。紧紧围绕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和为西部地区服务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以及广大乡村人才培养与培训,为新时代新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

二要强化品牌建设,优化公益项目设计。优质的公益项目是基金会发展的基石。“一切为了受助人的改变”是基金会开发各项公益项目、开展各项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优化汇聚资源,推进公益项目有效性,深入开展需求调查,围绕受益人的需求设计公益项目;要巩固、壮大原有品牌项目,开拓、培育新的品牌项目;充分发挥好互联网等新型宣传工具,搭建品牌宣介矩阵,集中力量打造出基金会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化公益项目,争取再多拿几个“中华慈善奖”,让基金会成为国内外知名、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组织。

三要大力加强资金募集工作,参与“第三次分配”。基金会是参与“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主体。要抓住机遇,为更多企业和爱心人士搭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桥梁。要加强筹资能力建设,为捐赠人提供专业、独到的捐赠建议和公益咨询服务,不断开发新的合作项目;要积极探索公开募捐,设计好公募项目,提高募捐能力,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公益事业。在此,我也希望在座的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加强与基金会的合作,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要提高专业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积极培养、引进更多热心基金会事业的人才,加快建立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行业口碑好的人才队伍。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弘扬公益精神,兴办公益事业,开展好公益活动。

人才是企业振兴的希望 篇9

人才测评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的基本素质及其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人才测评的具体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其内在素质及其表现出的绩效。很多企业运用人才测评系统对员工进行规划,我们的建议是:科技软件固然方便,但请不要忘记人文情怀的作用,应该多加强人文关怀。

企业应该如何引进人才测评

一个人的能力素质是多方面的,一项测评工具可以测评的方面与岗位要求的方面有时并不能完全匹配。希望通过一款测评软件就能够把人测准的想法往往是不现实的。尽管有人说开发了针对客户经理的测评软件,实际上在企业中做不同岗位的客户经理,其素质要求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拿银行来说,做公司业务的客户经理和做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其素质要求就不相同。

一、人才测评的客观性

人才测评的过程中,像性格测验这样的工具,往往能够提供不同测评维度的分数,是一种量化的结果,我们可以在其基础上对应聘者分析,得到客观的人岗匹配的指数。但测评中也有一些过程需要考官的主观判断,比如面试、角色扮演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存在不同考官的主观判断影响测评结果的现象。

二、人才测评系统性

企业管理者会从一个点上发现招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发现招聘来的销售人员干不了几天就离职了,于是建议人力资源部用心理测评的方法提高招聘销售人才的准确度。这时候,作为企业的招聘经理,并不是找到一个销售人员招聘测评软件就OK了。而是要系统性地考虑这个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

1.测什么

我们测评销售人员,不能就简单地说,测测他的销售能力怎么样?而是测评影响其销售业绩的多个因素。比如他的沟通能力怎么样?他追求成就的愿望如何?他的分析思考力是什么水平?他是否喜欢与人交往?等等。所谓系统性,就是要系统地考虑这些问题。从人力资源专业角度讲,就是建立销售人员的胜任力模型,这个模型里较全面地涵盖了影响销售业绩的胜任力要素。现实当中的面试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很少系统深入考虑测什么的问题,从我们看到的企业人员招聘面试之前的准备就可以看出来,许多企业面试时连一张像样的面试评分表都没有。

2.用什么测

如果你想了解应聘者的深层次性格,比如这个人是有主见的还是没主见的,是谦虚型的还是张扬一些的,可以用性格测验去了解。性格测验能够从比较全面的角度给出其性格轮廓。如果你想了解应聘者的表达能力,那么应该通过面试进行考察,通过问问题可以了解到,正如诸葛孔明的“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的七观法。如果你还想了解应聘者的说服能力如何,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其实际演练一番。总之,针对不同的胜任力,应尽量用最有优势的测评工具和流程进行测评,要通过设计和选择测评工具对诸项胜任力进行系统全面的测评。

三、人才测评如何做到精准性

准确性原则

曹园媛——实用健康专家。

曾先后担任:

民政部康复医学会“健康中国行”核心讲师。

协和阳光健康管理机构糖尿病特训营创建者。

北京大学·北大未名集团健康服务体系担任主力讲师。

主讲课程:《员工健康--认清职场健康杀手》 《看手知阴阳》 《慢性疾病的防与控》 《糖尿病特膳》《辩证健康》 《心脑血管疾病》 《非药物疗法》《精·气·神》《人际关系十大健康准则》《晚上不睡叫耗伤阳气 ,早上不起叫封杀阳气》 《面部健康》《看手知阴阳》《目标管理》《心智启发》《沟通技巧》《高端商务礼仪》《情绪管理》《卖产品不如卖自己》《把自己激励成超人》 《如何做一个好领导》《成功领袖的二十大气质》《时间管理》《销售技巧》等

培训特点:传递知识实用性强,深入浅出,富有激情,语言简练,风趣,幽默,亲和力强,课堂气氛活跃,能够有效的调动听课者的积极性。

测人要测准,这是不消说的,是企业人才测评中首先希望做到的。那么如何评判测得准不准,却很少有人去认真地研究。有一位非常老练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认为自己看人很准,几十分钟的面试下来,就能把应聘人员的特点说得头头是道,像是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是内化在了他头脑中的,别人很难模仿得来。用他的话说,要想看准人,不经过丰富的历练是很难做到的。从科学测评的角度,要想知道测得准不准,最重要的方法还是应该看所选中的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怎么样?像这位人力资源经理所说,他是在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评定测评的准确性,自说自话,总是难以让人信服。作为专业的人才测评机构,我们如果要使用一套测评工具,首先要做的是要到企业里去试测,要看试测的结果跟管理者的实际评判的一致性。只有一致性达到了预定的要求,我们才可以说这套测评工具是准确的,才可以运用到实际的招聘测评流程中。我们为一个呼叫中心定制开发人岗匹配度性格测验时,先对其现职的24位呼叫中心坐席人员进行了试测,把测评结果拿给他们的主管看,主管说,测得与实际一致,人力资源部才将其应用于到招聘测评过程中。而且,在经过一年的测评以后,对录用上岗的人员进行了跟踪,评价这些人上岗之后的工作表现,与当初测评结果进行验证,进一步确认了测评结果符合预期,才可以说我们的测评是准确的。

四、人才测评的投入比

从科学的人才测评角度来讲,在招聘测评过程中应该使用尽量多的工具和方法,才会使测评的准确性提高。目前效度最好的评价中心方法测评方法,就综合了纸笔测验、情景模拟和面试等多种测评方式,因而测评的准确性是多种方法中最高。而在现实中,企业很难对所有岗位的应聘者都采用过于复杂的测评流程,因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企业难以接受的。因此我们在为客户推荐使用人才测评方法的时候,对于相对重要的管理者岗位,建议采用评价中心的测评方法。因为管理者的选拔非常重要,相对于投入的精力、时间和费用,从长久看是非常值得的。

有些企业不希望把面试外包给外部的人力资源机构,希望由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亲自面试。这时我们仍然建议可以采用被验证有效的心理测评工具进行初期的筛选,以提高进入面试程序的人员的总体水平,提高招聘的成功率。我们已经通过人岗匹配度测验,帮助一些客户显著地降低了人员流失率,不仅降低了企业招聘的直接成本,提高的招聘效率,更重要地是显著减少了看不见的隐性管理成本。

注意事项

采用人才测评技术

1、考察出我们无法从表面获知的内容,更为全面,为我们真确选才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2、避免了考官感情因素的干扰,也避免了应聘者的虚伪回答,使结果更为准确。

3、.根据测评出的能力、性格等结果能选出更适合岗位的人才。

不尊重教师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篇10

记得浙西一位老农曾声情并茂地说:“父亲是梁,房子没有梁要塌;母亲是墙,墙可以挡风雨;孩子是窗,那是一家人的希望所在。即使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要供孩子上学。”这就是一个山区农民对子女教育的期盼。从民本的角度看教育,教育就是民生的希望,教师就是社会的脊梁。

我是在1985年全国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从事教育工作的。在第2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有记者采访我,谈谈对教师的看法。我脱口而出,教师首先是“人”,一撇一捺,很简单,请千万不要把教师神化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神圣写照,值得我们颂扬。然而,教师也有喜怒哀乐,我们要尊重和宽容教师的个性。试想一名教师每天在烦吵的环境里工作八小时以上,难道不是一种生命透支吗?

当然,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有着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一旦走上讲台,就得把七情六欲抛在脑后,笑迎学生。正如吴志翔在《为教师声辩》一书中说的那样:很多东西都解构了,支离破碎了,匪夷所思了,但是教师,作为最基本知识的传播者和普及者,作为一个时代恒定价值的守护者,作为矢志于将文明薪火相传的布道者,却必须要在光怪陆离中保持一份朴素,在浮躁、怪异甚至乖戾的媒体文化的包围中坚持一种自信和从容。

我曾经就现代教师的职业精神做过一次专项调查。从社会观测点看,其期望值是信任和品位。有52%和40%的人对教师的责任心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有45%和46%的人对教师的敬业程度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从学生观测点看,其评价取向是成长和快乐。有76%的被调查者表示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去尝试许多新事物的,能够感受到自己每天的进步和成长;对长大后是否愿意做一名教师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调查者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从教师观测点看,其表现为成就感和幸福感。有78%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同意教师是一种与社会其他行业不同的职业;在如果人生还有一次择业的机会,是否仍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调查中,22.56%认为非常同意选择教师职业,20.68%的表示同意,21.43%的表示一般,10.90%的则不太同意,24.44%表示不同意。调查显示,83.46%的教师认为压力很大,12.78%的教师认为压力较大,两者加起来占被调查教师的96.2%。可见,教师的职业压力之大。

解读现代教师职业精神,其基础就是责任与使命。教师的工作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塑造着国家的明天,必须肩负起培养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栋梁这一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但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缺乏爱心和职业道德的有之,不懂教育科学的有之,侵犯学生权益的有之……然而,教师就应该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传承人文精神作为永恒主题和孜孜追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学校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热爱学生,平等待人,视学生为朋友,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努力为学生服务,永远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创造宽松民主的成才环境,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更要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让自我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没有职业的幸福就没有生活的幸福,尤其是教师。职业幸福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而教师职业幸福主要来自于学生、学校和自己。今天,我们不仅要“为教师声辩”,更要为教师的明天呐喊,希望他们的社会地位、工作待遇和生活品质呈现“三高”,成为有品位、敢创新、会生活的新生代教师。

人才是企业振兴的希望 篇11

关键字:三个代表 强大 三大 实现 力量 振兴

“三个代表”的思想的新意何在?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提出的这一思想,对21世纪中国有什么意义?

思索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跟踪研究江泽民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思想足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层层深入地阐明它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党的建设创新论

“三个代表”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应当说,“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在继承我党优秀传统基础上作出的适应时代与国情的重大创新,旨在要求实现党的建设与科技、文化、体制的综合创新:按照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全面创新的要求,来推动党的建设创新;以党风党建创新为关键,来支撑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全面创新;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应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多元主体的核心力量,从而开创中国式的国家创新体系,既不同于特别突出政府通产省主体作用的日本技求创新模式,也不同于特别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综合的美国模式。

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思想发展轨迹来看,从80、90年代之交开始,尤其是从反思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历史教训的1998年以来,经过十来年反复酝酿、反复锤炼、反复琢磨,逐步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龙头的全面创新论。

2000年1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谈话中,率先提出了科技创新、全面创新与党的建设创新问题:“当今世界处在重大而深刻的变动之中,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

2000年2月24日,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特别明确突出地讲到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两个创新”问题:“面向21世纪,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大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更艰巨了。如何在新的国内外条件下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加紧研究和实践。” 2000年6月初,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再一次纵论创新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我多次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是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2000年6月22日,在西北宁夏、甘肃视察工作时,江泽民更进一步阐发了至少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四大内容的全面创新理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我们进行体制创新,就是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2000年6月30日,江泽民应邀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了社论《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再次提纲挚领地阐发了全面创新论:“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思想背景下,江泽民从2000年1月起到6月间,多次阐发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主旨首先在于面向21世纪科技创新、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全面推进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自身建设的重大创新。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自身体现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第一,“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党的建设上的重大创新

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头两个五十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建党学说与建党实践,在党的建设上都突出了阶级斗争这个纲:首先强调党是工人阶级战斗的先锋队,是阶级斗争工具,是把握武装斗争的武装集团。

而面向21世纪,我们面临的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崭新时代,现代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两大潮头代表时代主流。正是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三个代表”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要求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政党,最重要的工作重心不是再搞阶级斗争,而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利益、人民民主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三个代表”体现了创新主体的重大创新

在当代国际上流行的创新理论中,往往对创新主体做出不同规定:把企业与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把科学家、科学院、大学作为科学创新、知识创新主体;把国家政府作为政策创新、体制创新主体……但很少专门探讨党的创新、执政党的创新、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创新主体作用问题。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专门探讨了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作为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全面创新问题,把党作为创新主体,作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这不愧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重大创新。

第三,“三个代表”体现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独特创新

在目前已有的国家创新体系中,较有影响的是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

美国式国家创新体系,显著特点是强调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特别突出企业与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可称之为“企业主体型国家创新体系”。

日本式国家创新体系,过去比较突出与市场结合的技术创新,特别强调政府通产省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可称之为“政府主导型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在认真学习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也努力开创有自己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动主体之一,并作为领导多元主体综合创新的核心力量与整合机制,或许可称为“党领导型国家创新体系”。

三大振兴的历史使命

高度概括地说,江泽民与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使21世纪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实现三大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振兴党风——振兴中华——振兴社会主义。

(一)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首先是为了“振兴党风”,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克服官僚腐败、不正之风,使21世纪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中国式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动主体与多元主体中的主导力量。

正在迎来建党80周年的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以“过五关斩六将”的开拓奋斗精神,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历史考验:

从地下党,转变为执政党; 从武装斗争为主,转向和平建设为主;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重心;

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体制;

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走向对外开放、全面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

从比较单一的经济成分、经济结构,走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层次经济结构。

总的来说,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综合创新能力,历尽磨难,千锤百炼,成长壮大,不断发展。

当然,不应讳言,在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过程中,党的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相当严重、相当尖锐。最大的两个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党的建设问题。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现,是官僚腐败、不正之风。

为此,江泽民和第三代领导集体,一再为我们敲响警钟:“从这些年和最近揭露出来的一些大案要案来看,一些领导干部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简直到了利令智昏、利欲熏心、胆大包天、无法无天的地步!”“如果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发展下去,不是没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啊!”

正基于此,在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同时,江泽民代表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重申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指导方针,而且提出了“振兴党风”的“三个必须”:

“必须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适应新的情况,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按照“三个代表”的方向与标准,全面建设21世纪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正是“振兴党风”的必由之路与根本途径。

(二)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现代复兴.让中华文明在未来世界新型文明中大放光彩。

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在古代世界有过光辉篇章,而在近代世界历史上,从1750年英国走向近代工业化以来,中国却走向封闭、走向落伍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更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屈辱局面。

1894年,孙中山在成立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前身组织——兴中会时,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

20世纪中期,毛泽东把中华复兴作为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与新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1962年在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还专门列出一个时间表。

邓小平在1990年,专门以《振兴中华民族》发表了重要谈话,并使“振兴中华”重新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

2000年5月,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江泽民,在视察上海时,同样把“振兴中华”作为自己一切思考,包括提出“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中心点:“怎样使我们党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充满活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这个思想主旨,他反复讲了多次,并且点明了这也正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宗旨:“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建设21世纪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实现党自身建设 的伟大创新工程,这是中华文明走向21世纪现代复兴的强大支点。

(三)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不仅为了振兴党风、振兴中华,还有一层世界历史性使命,就是以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支点,迎接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八、九十年代交错点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当代社会主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曲折。

“马克思主义死亡论”、“社会主义终结论”流行一时,甚嚣尘上。

邓小平南方谈话,尾声之处,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实质:“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邓小平真可谓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思想家,果然不出所料,1992年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低谷时期的谷底,以后再没有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崩塌现象。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不会在短期内走出低潮时期,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却从90年代中期开始,率先逐步出现回升势头。

1995年,俄罗斯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人与专家学者,发出呼唤:“社会主义曲折隧道尽头,21世纪必将复见光明!”

1998年,来自60多个国家的1500名代表,齐集巴黎大学、国家文化会堂,纪念《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宣言》发表150周年,发出了“马克思没有死”的强烈时代呼唤。

1999年,马克思被某些西方有影响的大众传媒评为“一千年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千年马克思”获得新的生命。

江泽民和第三代领导酝酿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当然首先关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时也以广阔理论视野,关注着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

90年代中期,当世界社会主义开始出现某些历史转机先兆时,江泽民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就要求一些中央研究机构,加强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思潮的跟踪研究,注意他们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新观点,并特别关注一些人提出的世界社会主义如何在21世纪走出低潮、走向复兴的问题。

2000年1月14日,首先提出“三个代表”基本思想的《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要求我们“结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来进行总结和反思”,并要求我们注意到“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主义的兴起”,以及在世界格局变化条件下,同世界资本主义展开的长期较量与激烈斗争。

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展重要讲话,提出“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头一个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此帖为广告帖!!!点击后出现病毒后果自负!人,不仅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而且以振兴世界社会主义为己任。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时就提出其国际意义、世界历史意义:“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将不仅为振兴党风、振兴中华提供强大支点,而且必将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复兴,带来东方曙光!

振兴党风,振兴中华,振兴社会主义——这三大振兴,正是“三个代表”的历史使命与深意所在。

作者:王东

上一篇:党员教师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下一篇:种植园课程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