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人才

2024-05-28

创业型人才(共12篇)

创业型人才 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生活信息化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乃至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大学生创业是成才的重要模式之一。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顺利成功就业的途径之一, 成为创业型人才也是当今很多大学生追求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 出台了不少与之相关的政策, 明确提出要开展与创业相关的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当今, 毫不夸张的说, 没有学生创业就不会有美国硅谷的存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更是明确提出高等学校, 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大学毕业生创业, 高等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技能与主动创新的精神, 在确保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同时, 激发他们成为工作岗位上创造者。简言之, 大学生创业教育迫在眉睫, 构建并完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技巧、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我国急需实用外语人才, 这对外语教学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一个国家的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最新信息的吸取与交流, 关系着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 英语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长久以来, 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道路在建国初期走得十分曲折, 甚至出现外语教育危机。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外语教育经历着一次次改革和挑战,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外语教育发展目标定位仍然不够明确。在不同的环节和层次出现脱节和失衡现象。诸如, 外语课程理论不切合教学实践, 外语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 外语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等等。外语教育如何巩固既往的成果, 切实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 培养外语创业型人才, 在改革、继承和发展中解决问题, 开创外语教育的新未来。

一、创业教育的背景

虽然我国现在还处在高等教育不发达、人才稀缺的时期, 但却出现了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与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调的矛盾, 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114万, 两年后的2003年, 毕业生人数逾212万, 将近翻一番。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迅速增长到330万和413万, 金融风暴之后, 2009年毕业生竟然高达610万。到了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河南是中国人口大省, 也是高校毕业生生源和毕业人数大省, 河南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36.8万, 比2008年增加4万多。2010年和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有40余万, 2012年达到50万人, 2013年河南毕业生达到创新高的51.4万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难点。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 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得到缓解, 因此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感到无助、困惑甚至迷茫。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 部分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 大学毕业生的出路问题随即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 所以, 大学生自主创业正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出口之一。多数大学毕业生不会坐以待毙, 尝试变被动为主动, 走向社会寻求就业机会, 很多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 在成长中逐步寻找更好的机会。过程中, 如果积累了足够经验, 或者得到亲戚或家人的帮助, 他们便会开公司、办企业。总之, 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当前就业难的问题。与此同时,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矛盾。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 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因此, 加强创业教育是时代所需。

二、创业教育的意义

外语教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涉及全方位、立体式、结构性的创新和发展, 应该全面反映时代精神, 推进并深化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新定位外语教育功能, 而不是单纯的外语教学改革或者外语教学内容的简单变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国家大力提倡创业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一种创业带动就业的方法。党的十七大上指出, 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扩大就业,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高等教育扩大化期间, 大学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大学生以创业推动就业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出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大学应担负使命。高等学校应承担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外语教学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 高校培养的外语类人才不仅是就业岗位的竞争者, 也要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需要能带动就业、而且还要起到引导、激励和示范的作用。

外语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是服务于社会的新途径, 也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新的角色期望。2009年, 巴黎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中, 回顾总结了98年以来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新变化, 研讨了未来影响高等教育政策与发展的新动力, 提出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 要积极面对由此所带来的挑战。在学习、研究与创新中提出:“由于基础研究需要较高水平的投资, 而且要把全球性知识和本土化问题结合起来本身也是一个挑战, 因此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者之间保持一种良性的平衡显得越来越困难。所以, 研究机制应当更加灵活, 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跨学科的社会服务”。还提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应当既要响应又能预见社会的需求, 这就包括促进新技术研发与新技术运用, 以及确保提供技术和职业培训、创业教育和终身学习项目。”

这一发展趋势的突出特点正是创业教育引导着大学教育的新变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通过考察我省大学外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对我国大学当前开展的知识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深刻认识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为我省英语培养大批的创业型人才提供较为具体的推进模型与行为方式, 以促使英语学科由知识型向创业型的转变。大力发展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使学生在学校期间, 得到系统的创业意识、精神和品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 使学生成为技能型创业人才。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业精神, 构建和谐的校园和社会。同时, 高校需要整合资源, 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目标,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办出专业特色, 提升办学效益,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

三、英语创业型人才的定位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 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想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创业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与职业发展和自主创业联系在一起的创业教育属于狭义的定义, 在创业教育中的“创业”不应只局限于“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从广义上, 创业教育应以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核心, 以此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同时学会把握机会、创造机会、整合资源、团队合作以及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创业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 创造性的开创事业。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本质, 正是长期坚守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部分, 是适应改革、发展知识经济、拓展学生就业门路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之计。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甚至应该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英语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定位着重强调“重基础、泛专业、广对口”, 更好地体现“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特色化”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 英语教学工作立足培养创业精神和科学精神, 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 以开放的心态把应用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广。尽快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 如创业技能学、创业社会学、创业指导课等。培养适应性更强、个性特长更鲜明的创业型人才。高校应该将现有的教学进行重新整合, 优化英语教育结构, 构建多元化英语人才培养方式, 设置交叉学科, 努力发展跨学科专业,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将多个学科的课程有机结合, 打破学科界限, 培养高素质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具体操作上, 学校应不断调整拓宽已有的学科课程内容, 增设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相关的课程以及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如工科院校可以采取英语+粮油、英语+建筑、英语+机械、英语+汽车等培养模式, 文科院校可采取英语+国际贸易、英语+酒店旅游、英语+法律、英语+旅游等模式, 最终使毕业生获得双重知识, 为自己提供更宽的就业渠道。

英语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是以就业为导向, 在培养英语能力的基础上, 延展所学专业,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提高大学生的职场能力。待时机成熟, 可成立创业教育学科, 对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进行系统训练, 培养出实用立体化的英语创业型人才。

创业型人才 篇2

第一条为鼓励和吸引集团公司员工创大业、创新业,促进集团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所称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开拓创新和创业精神,通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扭亏为盈、盘活资产等创业实践,为集团公司创造经济效益的集团公司员工,包括机关工作人员。可以是单位或集体创业,也可以是个人创业。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创业不得从事上级明令禁止的关联经贸活动。

第三条奖励原则

1、内部创业与外部创业并重原则;

2、重业绩、重增量效益原则;

3、谁创效益、奖励谁原则。

第四条奖励类型

1、带头投资新创办经营企业的;

2、增加盈利的;

3、利用闲置资产承包、租赁经营,盘活资产的;

4、组织劳务输出减轻企业负担的;

5、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咨询服务取得明显效益的;

6、扩占外部煤炭资源等。

第二章奖励标准

第五条集团公司鼓励职工创业发展,对直接创业者及相关创业人员的奖励标准如下:

一、新增规模

1、新办集团公司参股企业安置集团公司富余人员,用工一年以上,实际年平均月工资在800 元以下的按每人一次性奖励600元;实际年平均月工资在800 元以上的按每人一次性奖励650 元。积极鼓励企业员工个人投资创业, 企业员工自办创业项目,安置分流集团公司富余人员的,根据其对集团公司的贡献大小,由集团公司研究进行一次性奖励。

2、新办企业(包括集团公司不控股的企业)盘活资产(大于50 万元)的,上交管理费(或租赁费)小于折旧与土地使用税之和的按上交额的20%奖励;上交管理费(或租赁费)大于折旧与土地使用税之和的按上交额的30%奖励。以上受奖项目必须实现有现金流量保证的利润,其利润率必须大于投资资金成本,否则不得享受新增规模奖励。考核期内应收帐款余额超过利润总额部分以及存货余额大于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均视同亏损。

二、新增效益

新办企业或项目投入运营后的一年内上缴的税后利润按以下比例奖励:

工业产品类:10%;农业产品类30%;商业贸易类3%;技术服务类40%;通讯软件开发类40%;证券经纪类0.5%。

三、对外输出人员

向集团公司外部输出富余人员按每人每年500 元的标准一次性奖励。执行年薪制的矿处级领导对外输出人员奖励按年薪制考核相关规定执行。

四、扩占外部煤炭资源

扩占外部煤炭资源的奖励按下述公式计算:

扩占外部煤炭资源奖=奖励基数×资源级差系数×资源权利系数

1、奖励基数

扩占外部煤炭资源可采储量4000 万吨-1 亿吨的,奖励基数10 万元;1-3 亿吨奖励基数20 万元(含3 亿吨);3-10 亿吨奖励基数30 万元(含10 亿吨);10 亿吨以上奖励基数50 万元。

2、资源级差系数(略)

3、资源权利系数

(1)探矿权系数为0.4;

(2)已享受过探矿权奖的其采矿权系数为0.6;

(3)直接取得采矿权的其采矿权系数为1.0。

上述资源必须经集团公司论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经集团公司批准立项,否则不得享受扩占外部煤炭资源奖。执行年薪制的人员扩占外部煤炭资源的奖励按年薪制考核相关规定执行。此项适用于非年薪制人员。

第三章申报及评审程序

第六条创业型人才的奖励,采取一事一议或一项一议,由基层单位负责推荐、申报,申报材料经基层单位领导签字、盖章,经营管理部组织有关专业部门审核属实后,报集团公司审批。

第七条申报材料

创业型人才奖励除填报“创业型人才奖励申报表”外,还须提交以下申报材料:

1、申报新增规模奖励:财务报表,新注册企业还须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

2、申报新增效益奖励:财务报表或单项新增效益计算证明材料;

3、申报对外输出人员奖励:对外输出人员与相关企业签订的用工协议。

4、申报扩占外部煤炭资源奖励:采矿许可证复印件(或扩占外部煤炭资源的相关证明文件)以及集团公司论证报告(或委托论证报告)。

第四章附则

第八条对创业型人才所获奖励与事实不符或弄虚作假的,经核实后,追回奖励,并予以责任追究。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高等教育

人类发展进入到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办学体系逐渐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在为高等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考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已经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决策,倡导以创业促就业,有效缓解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高校作为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创业型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改善当前就业形势,而且还能够有力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当前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和大学生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创业型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而言并不陌生,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大学教育中都大力提倡创业型教育,十分注重创业型人才培养。然而,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大学生自身,在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上存在误区。许多高校领导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内容,因此往往未能设置专门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即便是有部分学校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也仅仅是将其作为学生临毕业前的一门选修课,始终未能将其上升到专业高度。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学生缺乏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未能对自己准确定位,在思想观念上认为创业是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的无奈之举,只要在学校学习中能够获得学位证书,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份较满意的工作,根本无需创业,致使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单纯关注文化课成绩,而忽视创业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二)缺乏完善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

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课程,需要以专门课程教学体系为依托。目前,虽然不少高校在选修课程设置里加入了就业指导与就业形势分析等课程,但其内容往往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未能准确反映当前我国社会就业形势,在课程教学中偏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从理论角度来讲,这些课程仅仅只是对高等教育的一种丰富,而不能称之为创业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创业型人才培养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没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可以借鉴,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相对滞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效果。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作为创业型人才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素质水平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实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下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提倡以创业促就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各高校中逐渐被上升到专业教学高度,但由于其本身是一门综合性与实用性极强的新兴学科,课程体系尚未健全,教学资源也相对薄弱,这就对教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中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整体情况来看,担任创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多为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课程教学偏理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业实践教学有待完善。

(四)创业型人才培养环境有待改善

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客观条件,也是促进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对大学生而言,概括起来讲,他们所处的环境大致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类。其中,外部环境指的是社会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造成创业型人才培养落后、大学生创业难、不创业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未能认识到创业的现实价值,社会缺乏相应的环境与机制,阻碍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进程。

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创业型人才是当前时代赋予我国高校的光荣使命。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也不断发展变化,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各高校作为活跃在高等教育事业第一线的重要因子,扮演着教育改革领跑者的角色。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服务社会,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更加关注人才素质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其次,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摆脱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根本出路。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时代已经结束,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加剧了就业难问题。实践经验证明,创业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方式,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摆脱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根本出路。

最后,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相比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日益复杂的就业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创业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它也是摆脱当前困境的必由之路。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一)大学生社团培养模式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特有的一种组织机构,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在社团活动中模拟创业,通过社团模拟创业活动,训练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讲,模拟创业指的就是对某个项目展开创业的全过程模拟,既包括寻找商机、制定计划,还包括组建创业团队、完成项目融资等。模拟创业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实践过程,需要创业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获得培养,创业实践能力也有所提升,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创业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创业经验积累,明确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创业竞赛培养模式

在高校内大力开展创业竞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下的竞赛与一般竞赛不同,它不单单是个人专业知识的比拼,而是在一定的创业实践技术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的考察与检验,更加关注竞赛过程与结果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新形势下各高校不再是传统的封闭式办学,学生也不再是象牙塔内的姣姣学子,通过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实现互动,创业竞赛的意义也就超出了校园。

(三)互动合作讨论学习培养模式

创业型人才培养应尽可能实现教师、学生、专家之间的互动合作,将互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及讨论教学法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师生互动,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创业专题讲座,将现实社会中的创业案例引入到授课内容中来,总结创业经验教训,分享创业成功的喜悦,突出讲座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实现在校生与创业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在互动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发扬大学精神,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通过互动合作讨论学习,增强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

四、结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尚未形成较完整的教学体系,随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不断改进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价值是多方面的,我国高校应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邹晓东,陈汉聪. 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1(01).

[2]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本文为佳木斯大学2012年教学重点研究项目——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JYWA2012-001)的研究成果。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篇4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素质

一、引言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以来, 创业型人才逐渐成为众多专家学者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实, 早在1947年哈佛大学便开展了创业教育, 此后,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各高校都先后探索并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 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更是得到了迅速普及。放眼中国, 教育部1999年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首次将创业教育提到教育的高度,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之后, 创业更是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由此, 培养综合能力强, 团队合作意识强烈, 又不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也成了各高校重点发展的目标, 更是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随着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兴起, 现代经济正悄然从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1]。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 高校无疑肩负着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这一重大的使命。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Sophia团队依托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出一套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宗旨、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具有良好文化氛围和品牌意识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其中, 团队首创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管理”的运作模式更是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创新实践引导———创业意识的源泉

创业人才的首要品质是创新, 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何种性质、何种类型, 创业都是主体的一种开创性活动, 在创业的过程中, 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 这便是创业的创新性特征。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Sophia团队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创新实践项目的引导。从项目的研发到产品的实现, Sophia很好地引导和培养了团队成员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复制继承, 更是一种独立的创造。因而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 Sophia团队制定了讲求“先上手实践、自主学习理论”的培养计划, 这种新颖的培养模式也是对传统教学做出的大胆创新。培养计划包含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习题, 每题的完成都能有收获和成就感。初学者可以通过包含不同知识点的题型翻阅参考资料,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从而加深对计算机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团队整理的特色实践课程除提高了成员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之外, 更是培养了他们创业意识。Sophia的第一个创新研发项目———激光显示触摸互动便携终端 (命名为REAL) 便来源于此。REAL的最初创意来自6位本科2年级学生和1位研究生。在近一年的时间内, 他们在Sophia人才实践课程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专业的技能和创新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故在REAL开发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也最终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得以解决。从最初的只有一个想法到REAL第一代的成型, 再到其走向产业化, 7位同学在Sophia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技能上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于创业, 如何创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从创意到实现, 再到产业化, 这是创业意识的核心, 也是Sophia自主创新研发所追求的目标。REAL只是Sophia以创新实践引导成员形成创业意识的一个范例, 46寸液晶触摸互动桌面、55寸镜面显示互动触摸屏、红外夜视仪与图像设别跟踪系统、Speak Finger失语者辅助语音系统等都是Sophia自主创新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技术的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 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 也衍生了社会新的消费需求和人才需求, 这便是创业活动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因。由此, 专业技能高、又不乏创新意识的创业型人才便成了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在这样的现状下, Sophia结合华师学特学院、心理学院的学科优势, 立项研发了Speak Finger失语者语音辅助系统。该项目的两个项目小组, 同时用不同的技术方案, 设计并实现基于Google的Android系统和苹果的i OS系统上的应用。在这个技术化的时代, 一个问题往往牵涉到很多方面, 一个项目的工作量也往往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 因此, 团队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设立两个项目小组的方式, 能够让小组的成员在获得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提高团队意识, 以此加强成员的交流, 培养组内成员的默契。

三、学科交叉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

交叉学科是当今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2], 也是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因为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主创新, 而创新的关键在于解决实际需求的同时能够面向未来, 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在目前的科学研究领域, 发展的瓶颈往往是一些根本性问题, 而这些问题牵扯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 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了。Sophia团队充分认识到了这个趋势, 团队于2012年制定的“2012-2013年发展计划”中, 学科交叉成为团队实现产业化、打造团队品牌的重要战略。

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 由过去论文导向到如今正在逐步实行的问题导向, 学科交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局限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才能有更多创新的想法。任何新思想, 一开始都是朦胧的, 甚至是不可行的, 而学科交叉往往就是这些创新思想的曙光。Sophia团队的核心重点项目———“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在线服务平台”就是学科交叉的典型范例。“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在线服务平台”是Sophia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于一套能够实时记录和分析学生每日运动量情况的软硬件系统的需求而设立的一个典型跨学科的创新项目。在合同规定时间中, 硬件、服务端、数据库、安卓平台、网站、i OS六个项目小组头脑风暴, 攻坚克难, 这是创新能力的一次次积淀。同时, 亲身体验责任、合作、团队、竞争等等这关乎个人发展、团队发展的经历更是提高和巩固了成员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Sophia团队和华东师大体育健康学院实验室的合作就好比是企业之间的强强联手。企业的优势互补, 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学科的交叉合作则能充分利用到不同学科的专业优势, 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为两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路。Sophia的交叉领域产业化之路给成员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 而成员创业意识的提高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团队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Sophia团队与体健学院合作的“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在线服务平台”项目目前已经初步完成系统的开发, 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必然会为成员、团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成员的创业意识与技能必能更上一层楼。

四、公司化运作———创业素质的提升

Sophia将产学研一体化作为团队发展的重大目标。团队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目前团队实行的公司化管理模式是Sophia在多次探索中寻求到的适合实验室管理发展的最新模式。该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自主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层“网格式”管理模式, 将实验室的管理、项目的实施责任落实到人, 人人都有明确的任务。

俗语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三层“网格式”的管理模式是Sophia团队为突破实验室普遍存在但缺乏管理的现状而谋求的更高标准的创新。“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自主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它要求每一位成员在提高技术能力的同时, 时刻关心实验室的动态和发展, 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并主导实验室的管理, 让成员们不仅比同龄人有更高的技术水平, 也更早一步接触公司化的管理模式, 大大提高了管理素质, 更为创业以及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在公司化管理的模式运作下, 团队已具有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支撑。在2010年建立之始, Sophia就把多点触摸系统作为团队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在团队公司化管理的环境下, 从自主研发到产品成型, 从产品包装到媒体宣传, 多触点人机交互平台 (简称魔镜) 的诞生成为Sophia产业化发展、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最好体现。魔镜的创新思想来自于多点触摸互动与镜面显示的有机结合, 将商业、娱乐、教育以及信息带入触控互动领域。大气又不失典雅的外观, 高端又不失娱乐的功能为魔镜增添其自身魅力的同时也打开了魔镜的产业化之路。在魔镜的产业化工程中, 各项目组的学生参与了从需求分析到设计、从方案实施到原型机、从成品到以品牌走向市场的整个过程不管是在技术创新上还是合作交流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尤其是对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创新是Sophia产业化源源不断的动力, Sophia的创新绝不仅仅止步于此。Sophia为更好展示魔镜的互动效果, 为魔镜量身定做了Sophia挥客软件, 将魔镜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地淋漓尽致。目前, 魔镜已有多台订单, Sophia实验室和桂林象山景区关于魔镜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中。因此, Sophia团队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加强了创业意识, 储备了创业技能, 更是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中, 创业能力这“第三本护照”[3]无疑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 在培养创业型人才这一关键点上具有至关重要的责任。依托创新实践平台, 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宗旨, Sophia用两年多的时间, 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今, 初具品牌影响力的Sophia团队已走向了更广阔、更具挑战与机遇的平台, 必将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一群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兼备的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业人才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01) .

[2]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学科交叉[J].科学时报, 2010, (2) .

创业型人才 篇5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并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工程教育;交通运输;专业认证;创新创业型人才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目前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已构建了基本完备的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较齐全的工程教育体系。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推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高校中逐步开展与落实,建立健全具有国际等效性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达成了广泛共识。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深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在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建立起高校与企业的有机联系机制,提高工程教育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最终达到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一)明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其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首先以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满足社会目前的发展需求;其次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为核心,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的需求。

(二)提出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现阶段,工程教育专业对毕业学生的10条认证标准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集中在两个能力,即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2]。从这个角度讲,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从传统的“老师能够教什么”逐渐向“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转变[3]。高等教育要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相关工作为指导方向,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和社会发展来制定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彻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

(三)促进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内部参与认证的国家及其院校的毕业生之间的互认,这大大促进了高等院校学生的国际交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下,我国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均可以被国外高校和国外企业承认,这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国际化流动。

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本院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各高校内的基本实验,二是企业内的现场实习。校内的基本实验从传统的以“观摩”为主的形式,转变为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教学中更多地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开放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企业内的现场实习,让学生顶岗实习,使其在实际生产中完成认识学习、毕业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内容,并可据此来完成基于实际企业项目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二)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为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学院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以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比较完善的创新性实验和制作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有利于激发创新激情、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科融合、平等竞争的学术氛围。

2.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和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农丰镇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生活影响的调研,无锡南洋学校实习就业基地预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急救常识,宣传沼气使用方法等,学生在送知识下乡的同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还可以参加社团活动,例如汽车爱好者协会。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推行“双师制”,贯彻“双才”教育

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能够发挥双重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其次,教师要能够客观和理性地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方向,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重点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新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必须首先是应用型的人才,满足就业需求。同时,学生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能够成为研究型或创业型的人才,满足其后续的发展需求。

(二)将创业教育理论融入专业课教学

推行全新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其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教育,使学生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能够融合多学科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为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提供系统的教学平台。

(三)将学生学习表现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

1.平时表现评估

平时表现评估采用随堂进行的形式。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提问主题发言、随堂测验和小组讨论等。其中学生的出勤率由学院和教师共同考核,其他指标由任课教师执行考核。考核的成绩将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综合考核成绩。

2.阶段考核

阶段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样化累加式考核形式,如闭卷、开卷、半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试;答辩、论文、案例等,鼓励学生思考多种答案,培养创新能力。任课教师从培养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方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注重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考查。阶段考核根据不同学时安排不同次数的阶段考试。48学时(含48学时)以下的,1+1模式(1次阶段考试+1次期末考试),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4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50%;48-80学时(不含80学时),2+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5%,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80学时(含80学时)以上,3+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阶段考核的课程覆盖面广。所有课程,包括实践教学都要严格贯彻课程学习的过程考核。校级重点课程必须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及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要起示范带头作用。

3.期末考核

本科生的期末考核主要通过各门理论课程的考试(或考查)成绩进行评估。考核内容注重考核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并积极提高试卷命题质量,努力做到成绩分布呈正态分布。

(四)保证考试成绩反映毕业要求

第一,学科专业明确了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10项毕业要求。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毕业设计、人文素质及科技讲座、学生社会活动安排等环节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现。

第二,为保证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及跨学科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等各类课程。学生应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取得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的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及跨学科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等全部150学分。

第三,每门课程均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课程试卷也依据教学大纲命题,并按课程类别采用多类多途径的考核方法。

第四,通识基础课程实行考教分离。专业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由课程负责人按照教学大纲来安排考核环节,专业方向课程由任课教师结合项目、案例、课题来进行把关。每门课程均要出A、B卷,试卷题目连续两年的重复率不高于30%。

第五,集中实践环节课程通过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来把关,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等环节。学校对实习实践课程制定了明确的考核办法,有关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校外实践活动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一般由指导教师与学院共同完成。

第六,课外研学的2学分要求学生结合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开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根据取得的成绩代替相应的研学学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交通运输专业课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思维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为培养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奠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波,樊玮红,李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C]//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

[2]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04-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1/10/125419.html.

创业型人才 篇6

关键词:

创业型人才;社团管理;模式

收稿日期:2010-03-15

基金项目:本文是济宁医学院2009年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报告之一(编号:09039)。

作者简介:丁国军(1977-),男,山东鱼台人,济宁医学院学生处,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毕于建(1966-),男,山东巨野人,济宁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与社科理论研究。

如今,培养和强化创业意识已经成为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学生社团在扩大创业群体、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开拓学生创业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使我们不由得思考,发挥和建设学生社团这一载体优势,是否能将学生社团作为我国各大高校全面推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补充基地呢?

一、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1.开展创业教育是现阶段高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的主要责任是发展科技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既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场所,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过去,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偏重于对“学历”的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

创业教育是解决我国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出路。目前,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加大。创业教育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样可以大大缓解目前我国高校居高不下的就业压力。

2.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

首先,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离不开创业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创业教育。其次,开展创业教育也是发展中小企业的需要。中小企业在国民收入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创办首要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大量的创业者。而只有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创业人才,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小企业,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对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尚不能全面为学生群体的创业教育过程提供优秀的平台和积极的导向。由于高校教师负担过重,倘若单纯为了课堂的开放性而设置创业互动环节,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难以避免。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创业教育非常重视教育系统丰富性的价值,而校园社团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创业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1.借助企业管理理念。大学生社团的创立如同企业的创立一样,要把握校园文化中的空白,抓住机遇,争取学校管理机构和学生的广泛支持。而大学生社团的日常运作也可以多多借鉴企业管理的成功理念来管理社团。

2.兴趣激发创业动机。大学生社团是不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发组织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体团体,不同的学生社团适应了学生多样的兴趣,为学生发现、发展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创造了条件[1]。由于社团不同成员之间专业的交叉性和互补性等,为实现理论创新提供了某种条件。因此,在大学生社团中,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成员之间就比较容易在探讨中迸发出创业的火花,形成创业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3.活动培养创业能力。学生社团成员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对于自主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应变能力、人际能力、合作能力等创业能力的提升,对于责任性、外向性、开放性、相容性等创业人格的培养,以及对于创业心理素质的完善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文化营造创业氛围。学生社团成员往往分布于各专业,覆盖面较广。社团活动的文化辐射效应往往从一定程度上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业文化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三)高校社团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创业教育普及率较低。在高校社团中,学生的创业活动或创业教育大都是依托于整个学校层面零星地参与,没有系统地形成以社团为创业实践载体的创业教育体系。社团中除了创业者协会等少数几个学生社团围绕创业开展主题活动或培训外,其他学生社团的创业教育覆盖面和深入细致程度目前都非常低。

2.社团内部创业氛围不浓。大部分高校社团均以兴趣作为开展活动和培养能力的基础,而将社团的活动或成果与创业相结合的高校社团甚少。尽管在调查中发现,相当数量的社团成员表示自己有创业的意愿,但并非通过社团成员协作实现兴趣成果的转化,而是集中于个人层面的另辟蹊径和独立实践,这增加了学生社团创业的难度。

3.创业活动支撑力度不够。尽管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已经普遍实施,但重点力量集中于建立创业园区、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等,却忽略了学生社团创业扶持体系的建立,无论在创业专项基金方面,还是在创业指导老师方面,都严重缺乏必备的智能支撑、制度支撑和物质支撑。

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高校社团管理模式探索

(一)树立企业愿景理念

在学生社团中,运用愿景管理是由新形势下学生社团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决定的。只有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才能适应学生需求,增强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工作内容及形式创新的前提是管理新理念的形成,这种理念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在社团工作中的需求出发,一方面要确立学校文化繁荣的总体愿景和社团的集体愿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学校愿景和社团愿景的实现,实现个人的愿景,让每个社团中的学生实现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实现乃至自我超越。只有运用愿景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而产生促使社团发展壮大的内在驱动力,最终实现社团的繁荣发展[2]。

(二)完善高校社团激励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是学生社团管理的重要机制之一。完善高校社团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求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入。高校要提供学生社团活动的必要经费,保证学生社团活动正常开展;要积极支持和引导监督学生社团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采集活动资金;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以优惠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学生社团活动中心,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其次是要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成绩显著的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成绩突出的社团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3]。

(三)改变我国高校社团管理中的官僚化倾向

高校社团管理中的官僚化倾向对高校社团的负面影响严重,主要表现在:首先,会压制高校社团部分社会功能的发挥,甚至使其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其次,高校社团的官僚制化造成社团的目标置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官僚化管理压抑了高校社团成员的个性,妨碍了社团成员主体精神的发挥,严重抑制了个人的创造性和创业的积极性。支配成员行为的非人格化原则和形式理性化的要求,会引起官僚制与成员的冲突。实际上,学生的人格并未完全屈服于他们的角色,大学生是作为有个性需求和期待的个人进入社团的,而高校社团的官僚制化是以成员互动的非个性化为特征的,官僚制化要求的是强迫社会化而不需要自我的个性,官僚制化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意味着对组织成员的全面控制。因此,以培养自主创业人才为己任的高校社團管理机构,必须采用去官僚化的管理模式。

(四)优化高校社团布局

高校学生社团的工作由于受其性质及活动宗旨的限制,大都表现出了相对单一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如果学生社团的种类齐备,那么便失去了由多个社团所组成的社团群体所本应具有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学生社团工作最终将趋同化,从而从整体上影响到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换句话说,学生社团的布局是否合理从很大程度上推进或阻礙着高校的素质教育。

学生社团按照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术性社团、文化娱乐性社团、综合服务性社团。从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来看,文化娱乐性社团居多,而那些科技知识含量高的社团较少。这里面当然与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另外,也与学校管理层领导能否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联。而学术性社团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锻炼作用无疑是三大类社团中最重要的一类,因此,要使高校社团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必须突出学术性社团在高校社团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五)自主管理与学校管理协调发展

自我管理是任何组织团体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对于高校社团来说也不例外。由于高校社团管理的特殊性,高校社团管理中应当协调社团自主管理和学校监管管理二大部分。事实上,应当侧重突出自主管理在社团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己在社团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很好的模拟学生自己管理组织的能力。而校方作为社团管理部门,则应该尊重社团自主管理,除帮助社团聘请必要的、专业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外,更应帮助社团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在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上,不应包打包唱、指手划脚,在重大决策应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4]。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的急切呼唤,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院校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高校社团这个重要阵地,力争改变高校社团管理模式、优化高校社团布局,树立社团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高校社团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学生社团活动引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思路[EB/OL]. http://news.gznu.edu.cn:81/xykd/ShowArticle.asp?ArticleID=5334,2010-3-13.

[2]李莲.愿景:学生社团管理的新理念[J].孝感学院学报,2005,(25).

[3]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EB/OL].

[4]刘钦锋.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的对策[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其现实意义 篇7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指出: “在‘学位= 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则强调:“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 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此期间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行动框架》更加明确地指出: “使他们( 毕业生) 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2]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高校积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乃是世界大势所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1998 年我国公布的《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3]即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必须努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1999年,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要努力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4]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重点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2010 年,胡锦涛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5]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再次强调: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6]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上升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度。换句话说,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 年11 月8 日,习近平在给2013 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的贺信中指出: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并且强调: “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7]四天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明确要求“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8]。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必须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传统应试教育的结果就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只能取得考试成绩的高分,但是能力一般; 只能简单地毕业后就业,而不是毕业后创业; 只能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而不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者; 只能是“等、靠、要”者,而不是“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者。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

众所周知,要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就必须将创业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过程始终,关键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技能和品质等。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就是要将创业教育贯穿于现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始终,而不是在高等教育中简单地加入创业教育。那么到底什么是创业教育? 一般而言,有广义和狭义的创业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经商能力,能够创办企业,简单理解,狭义的创业教育就是企业家速成班[9]。如果是这样的话,开展创业教育就很难实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因为这样的创业教育就是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中增加相关课程,通过相关的实践教学,达到大学生具备企业家的精神、品格和能力等。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少数大学生能够成功创办企业,也仅仅是少数大学生的行为,完全不可能使所有的大学生都能成功创办企业而成为企业家。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谁来成为这些企业的各层次员工呢? 并且这样只能导致当代大学生仅仅具备企业家的精神、品格和能力,而没有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现实的状况也表明,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摆小摊、开网吧和开小餐馆之类的低层次创业,并且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 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听说有大学生摆小摊、开网吧和开小餐馆等之类的创业达到做大做强而成为一个知名品牌、甚至上市的可靠消息) 。因此,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肯定不能是狭义上的创业教育。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广义的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会和管理技能”[10]。即要将创业教育渗透和结合到现行的教育过程始终,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品质等。因此,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包括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品质( 人格) 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创业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具体情况,要真正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破除对创业教育理解的四个误区:

1. 创业教育不是企业家速成班。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由于这个误区的存在,在具体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特别强调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经商能力。由于资金的缺乏,开展创业教育的结果往往就是鼓励当代大学生去校外摆地摊、开网吧和开餐馆等; 或者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之外专门聘请一些创业的成功者来为当代大学生做励志报告,当面传授创业的技能、方法和品格等。这种实践教学不能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没有真正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真正将创业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并且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培养当代大学生急功近利的不良品质。如果创业教育就是企业家速成班的话,那么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使当代大学生早日创业进而早日获利; 如果在高等教育中贯穿这样的创业教育,那么就完全会导致当代大学生走向追名逐利的深渊; 如果是这样,创业教育就已经完全背离其初衷了。

2. 创业教育不是现行高等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这个认识误区就是将创业教育当作现行高等教育的课外教育来进行,并没有将创业教育贯穿于课内教育。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的高校乐于开展各类的创业竞赛,如创业设计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等[11]。但是无论开展多少创业竞赛,最终真正参与其中的只能是少数大学生,而不可能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参与其中; 并且由于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这样的创业大赛的质量也不高;由于没有将创业教育贯穿于课内教育,课外教育不可能真正高质量地运转下去,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如此之多的创业竞赛到底有多少能够达到“务实”的效果。因此,这也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只能是课外教育形式的一种而已。

3. 创业教育不能仅仅由经管类教师来完成。正是有了上述两个认识误区,往往就将开展创业教育的任务完全交给经管类专业的教师来具体执行,其余的专业教师基本上就处于旁观状态,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往往就被认为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经商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等,并没有认识到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为创业而创业,在创业的过程只有重复( 希望重复经管类教材上所指的成功者轨迹) 而没有真正的创新,因为真正的创业教育是需要全校教师来共同完成,否则创业教育就不需要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仅仅是经管类专业的创业教育。

4. 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是为了提高就业率。由于没有认识到必须将创业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片面地将创业教育当作提高当代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因此,现在很多高校都将开展创业教育的执行机构放在学工处下属的就业指导办公室。这样做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这样就大大缩小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即创业教育就是为了促使当代大学生能够顺利地就业。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对创业教育认识功利化( 这也是一些高校乐于推进创业教育的根本原因) : 就业率的提升与否成为衡量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样就从根本上误解了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结合上述误区,就必须认识到,开展创业教育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突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这意味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集合高校的全校资源共同完成,而不是某些专业教师和某一校内机构就能完成的。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 创新创业知识素质。广博的知识结构是能否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前提要求。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为此,要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关键在于让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广博的各方面知识,而不能只掌握专业知识。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创新创业型人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 这是不可能的) ,而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创新人才: 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掌握多方面知识,特别是要有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的知识。根据创造学的一般理论知识,往往具备深厚的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更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就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本真含义而言,也是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仅仅精通某一方面知识的“专才”。因此,要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就必须让他们掌握尽可能广博的知识。

2. 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超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是能否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所在。仅有广博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学以致用,进而能否根据现实的发展实际进行创新与创业。掌握了广博的知识仅仅是表明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并不代表他们的能力超强; 只有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时候,才能说真正已经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了,即达到这样的效果: 运用广博的知识,结合具体变化了的新现实,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果。因此,有广博的知识并不代表就有超强的能力; 而超强的能力应该体现在具体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超强能力素质。

3. 创新创业品格素质。创新创业的品格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大学生比较缺乏的一个方面,更是当前高校不太注意培养的一个方面。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优秀品格是一个在学习中的养成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过程,具体体现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优秀的品格( 如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知法守法等)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只能是空谈。因此,创新创业的优秀品格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一环,直接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为没有优秀的品格,不仅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创新创业,还可能会扰乱整个国家的创新创业。

4. 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创新创业的心理素质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兴趣、自信、动机、意志和情感。一是必须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兴趣,当代大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想方设法进行创业。二是要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否则就会影响到他们创新创业才能的发挥。三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创新创业,即对创新创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认识。四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在具体的创业过程中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要有抗挫折的意志品质。五是当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热情和理智清醒的激情。

5. 创新创业方法论素质。创新创业的方法论是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实践基础,只有创新创业型人才掌握正确而科学的方法论,创业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方法论主要是指达到创新创业的途径和手段。从具体的创新创业过程分析,这个方法论应该是既有某一特定创新创业的具体方法,也有创新创业的一般方法。无论是具体方法还是一般方法,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具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掌握正确而又科学的方法,创新创业的理念、思想、动机和蓝图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创新创业型人才才能被真正培养出来。

总之,要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就必须在知识、能力、品格、心理和方法等五个方面入手,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创新创业型人才就不能真正培养出来。这五个方面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知识是前提与基础,能力是核心,品格是关键,心理则是必备素质,而方法则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 迎接知识经济的机遇与挑战的需要。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基础上的崭新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对于我国而言,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只有能够不断学习和创新知识的国家,才能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否则就只能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换句话说,原来适合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的所谓技能型人才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因为这样的人才缺乏重要的创新精神,因而只能简单地重复生产,只能适合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只能创造出低科学附加值的劳动产品。如果是这样,就只能接受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会慢慢地边缘化,永远无法进入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带。因此,要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关键在于能培养出成批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这就要求我国的高校必须深化改革,促进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以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和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预计在2020 年就要建成创新型国家。所谓的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这就要求国家的研发投入必须占GDP的2% 以上;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国外的依赖必须低于30% ; 并且创新产出高,世界公认的20 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达到世界的99%[12]。因此,要真正实现在2020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关键还在于我国的高校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否则即使国家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再大,也会由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缺乏而在科技进步上举步不前,更不要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了,创新产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3.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到底如何来改革?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我国的高等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原地踏步的话,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肯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促使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使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从“高学历”向“高学力”转变,促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由原来的“等、靠、要”转变为敢于“创新、创造、创业”,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4. 解决当前高校就业问题的需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历史条件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该相应地转变。我国每年均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如果每年均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直接涌向就业,肯定就会不断出现“毕业就失业”的状况。在这样的境况下,当代大学生就必须破除原来的“等、靠、要”的思维方式,不能简单地走向就业市场,而应该积极实现自我创业。这样才是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就业的最佳途径。

5.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的条件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实质上,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是一致的。只不过结合当下的历史条件,突出强调“创新”而已。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就必须尽快地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或者说,在当下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高校能够不断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

总之,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关键在于将创业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始终,必须在知识、能力、品格、心理和方法等方面下功夫,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创业型人才 篇8

1. 目前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毕业生的创业率不高。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区电子商务公司任职, 这类为商务型人才。其次, 虽然就业率很高, 但是岗位稳定性差, 工作调动频繁。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最后, 专业的目标性和理想性不强, 很少有人会把电子商务当做目标去追求, 人才培养的效益不高, 市场适应性不强。

2.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2.1 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作为创业的先导, 创业意识是创业者的动力。没有这个创业的能动源泉, 就不会产生创业行动。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的首要前提。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学会抓住市场机遇, 将理论与实际想结合,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提高了就业质量, 缓解了就业压力。一直以来,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认为创业是一种很遥远, 不可触及的事情。但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 创业有很多优势。可以通过不定期的专家讲座, 成功的创业企业家授课等方式进行创业意识的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2.2 改革教学体系。

电子商务是一门融合技术和商务的学科。因其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经济等多门专业技术, 其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能够熟练应用技术开展商务活动,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离不开大量的电子商务实践活动.因此,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电子商务的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电子实践教学、商务实践教学、模拟教学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四个平台都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例如电子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计算机基础, 程序设计语言、网页设计、网站开发建设等等。商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国际商务运作, 网络营销, 电子商务物流等。而模拟教学平台则是通过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流程, 通过模拟教学系统软件, 对其进行模拟训练, 培养学生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创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校园创业网络平台, ERP系统等内容。这些平台相互关联, 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2.3 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首先, 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 各个行业、各个公司以至于各个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都是越来越高, 也越来越具体。专业技术能力是学生区别于别的专业人才的最基本特征, 是创业能力的基础,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因其电子商务的特殊特点, 要求学生不仅仅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方面要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而且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创业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商务管理能力的培养。商务管理能力包括商务营销能力和生产运营能力两个方面, 要求精通现代的商务活动, 能够主动发现和创造商务需求。由于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 每个运营者都要投入到竞争中去, 不论企业是大是小, 创业者都应具备商务管理能力运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三、策划创新能力的培养。“策划”就是通过创造性思维, 挖掘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概念, 深化其主题, 使产品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性特征.策划必须要有创新, 没有创新便没有辨别能力, 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因为大学生创业往往资产不占据很大优势, 加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必须要在策划上胜出, 这必然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策划能力。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分析, 对策划能力进行培养的提升。

2.4 增加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创业实践。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自主创业工作室, 网上开店, 通过学生自主开发的校园网络创业平台, 学生可以建立网络店铺并与实际相结合, 了解网络店铺的流程, 积累开点经验。其次, 实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与阿里巴巴公司进行合作, 到后台参与管理的工作, 从而熟悉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创新理财工作室, 对学生进行培养。即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商务运作, 对客户的理财提出创新的策划和设计,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论

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上面提到的集中途径, 可以有效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很多学生也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实习获得工作岗位。经过创业知识的培训, 学生会增强创业意识, 自主进行创业, 从而减轻高校就业压力, 学生也会有好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做好就业工作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 2009—11—22.

创业型人才 篇9

一、创业素质

创业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称。它包括个体的创业素质和群体的创业素质。

创业素质形成的基础,主要是指人的素质结构中后天形成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这两个层面。创业素质是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经过重新组合、归并的结果。作为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的人的先天禀赋,只能是创业素质形成的间接基础;人的先天禀赋在转化形成为创业基本素质的过程中,必须经过两次以上的加工和转换。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低一级的教育所形成的个体素质都将作为高一级教育培养高级素质的基础。在大学里开展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已经形成的一般素质发展水平进行再度的开掘和提高。

创业素质与人的一般素质一样,也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创业素质只有通过主体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进行主动性学习和自我教育,才能得以形成和提高。因此,创业素质与创业实践活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创业素质是主体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较稳定地发挥作用的多种素质的总称。我们根据各种素质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创业素质细分为四类要素,即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这四大要素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均有其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其作用和价值无法由其他因素替代。假如有一个要素残缺不全,都将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其他要素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最终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并且,以上几个要素又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即创业素质的几大要素一般是按一定关系组合和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特定结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结构的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较高的组织程度,从整体上决定了主体创业素质水平的高低。

衡量主体创业素质质量水平的客观标志,是创业实践活动的结果(如创建企业、创造岗位、产生经济效益等)。创业素质就是指主体在其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称。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方式和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是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应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这四个方面教育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其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全面实施、交错进行。根据教育括动的规律,教育目标和内容决定了全部或有关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运行方向和价值取向,也决定了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的选择。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以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开办创业教育系列讲座。聘请知名校友、著名企业家举办相应的学术报告与讲座,开展创业大学生创业经验报告会,完善“全球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等系列大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的组织。

2.完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完善“职业能力教练营”的平台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艺术节等以及各类社会调研活动,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舞台。举办“创业培训班”,提高参加培训的学生人数。资助学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世界杯竞赛CSIFE)等活动,并将其建设成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品牌项目。

3.探索开放的创业教育实践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创业见习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中学习并参与管理,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建立高校、社区、企业息性互动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区域的企业、研究机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各种资源。

(二)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有效保障

1.建设一支来源多渠道的专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队伍的人员构成包括:一是校内专业教师。大力开展创业知识教育,激发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提供个性化指导,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师资支援。二是辅导员队伍。筹划同社会专业培训机构一起制订培训方案,开展对辅导员集中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创业教育实践指导人员。三是社会相关人士。其师资来源包括创业教育专家、企业人士、创业精英等,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充实与优化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2.建设一支质量水平高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拓展培训渠道,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让教师参加创业教育论坛活动,与企业家进行交流沟通;引入专业的师资培训机构,对相关教师进行强化培训,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提高实施创业教育的相关能力。

3.开展基于具体课程的创业教育改革探索,形成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是创业教育取得理想成效的最佳路径。为此,学校计划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积极的教学改革,树立教师的创业教育理念,藉以形成实施创业教育的最大合力。

(三)改革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创业教育环境

学校在已取得的改革成果的指导下,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指导,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在制度建设上,通过教师企业见习制度、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制度、本科生创新活动计划章程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保障并引导创业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

2.在平台构建上,通过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为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围绕培养创业人才的需要,继续深化开展创业学教育有影响的大学合作办学,为师生的创业教育括动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3.在项目支撑上,加大学校“创新创业基金”的投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体系建设。在学校勤工助学基地“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为困难学生设置创业项目岗位;吸收尽可能多的学生广泛参与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学校创业活动项目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服务。

4.在科学研究上,大力提倡教师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开展研究,同时针对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进行理论探索,一边进行实践改革,一边进行理论总结。

要着力营建一种人人尊重创新创业、个个积极参与创业改革实践的大学创业文化氛围。并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创业教育“面”和“点”的结合,创业教育路径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力争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摘要:创业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是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其中创业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以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有效保障;改革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创业教育环境。

创业型人才 篇10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一)创业教育观念普及率高,创业实践类型多样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行各业都在践行国家所提出的战略口号。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早在2002年我国高校就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各大院校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院学生,都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形式也丰富多彩,主要通过创建大学创客谷、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师资培训、开发创业实践教材、举办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来开展创业教育。

(二)创业教育模式多元化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呈现多元化模式特点,主要是以“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和“体验创业实践创业教育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模式多元化化还表现在教学组织和创业实践上。比如,近两年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都有高职院校的身影,有些院校还取得了不错成绩。

(三)创业教育功利化色彩浓厚

创业教育功利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层和学生两方面。首先,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近几年把创业教育作为衡量考核学校综合实力、就业等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学校管理在进行创业教育时攀比心理较严重,比如为了参加某项创业大赛动用全校之力,目的就是获得奖项,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其次是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及实践,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盈利”和“老板”心理成为日趋普遍的现象,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创业能力及技能的学习。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机制不灵活

创业教育理念不仅确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目的,同时对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组织的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没能很好地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特征以及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功利化色彩浓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缺乏灵活的机制,往往是某个独立部门运作,很难起到全校统筹、部门协调、上下一盘棋的效应,创业教育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创业教育机制不灵活还表现在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专业实践内容。

(二)创业型师资队伍匮乏

创业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懂理论、能实操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创业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体系、心理素质、人格魅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虽然都有自己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但从师资队伍的结构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师资队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都是从传统的教学岗位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业师资转型全职或兼职参与创业教育,教师开展创业教育意识、能力欠缺。其次,师资队伍缺乏必要的创业实践,创业型教育注重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没有必要的创业实践,很难有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论。部分学校虽然聘请了校外企业人员充实创业师资队伍,但真正高效参与创业教育课程的不多。

(三)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流于形式,协同育人程度低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就是创业实践。高校响应政府号召,与行业、企业等部门联合创建了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平台,但真正高效利用起来的不多,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合力,协同育人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展创业实践的项目比较单一,实践效果不佳;二是创业实践体系不够完善,平台利用率低,管理体制不健全;三是创业实践平台协调育人程度低,社会化程度不够高;四是创业实践平台专业性不强,趋于同质化现象严重,后期指导帮扶跟踪不到位。

(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亟待健全

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过程的核心之一。当前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有开设创业相关课程,但很少有形成课程体系。首先,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内容缺乏科学规划。各院校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一般独立于专业教育,没能很好地和专业教育相关课程遥相呼应,课程设置脱节,专业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完成性。其次,创业类教材建设滞后。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大都是传统类或规划类教材,这些教材作为普及类创业教育尚可使用,但能体现专业、区域、学校特色类的教材较少。最后,创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统一程度不高。目前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太过理论化、教条化,缺少实践性、启发性内容,实用性不强。

三、构建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多元式”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谁开展、谁来开展、如何开展。“多元式”创业教育模式也可称作“混合式”,主要强调三个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第一课程与第二课程融合。首先,制定人才培养应以提升创业素质为核心。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倾向思考式、研究性学习为主。最后,打通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融合“两个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二)强化课堂教学建设

强化和改革传统课程教学是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构建有效的创业教育课堂要以培养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形式等主要环节层层推进,有效实施。教学内容要设计合理,案例翔详实且有启发性,注重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以大数据为背景的现代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采用互动式、项目化等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让学生感知创业理念,训练学生创业心智。同时,还应改革传统考核方式,考核侧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实践型问题。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和平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融合创业教育特点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现实需求。首先,要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三大课程群,即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课程群,培养创业能力课程群和培养创业技能实践课程群。三大课程群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其次,创业教育课程要适应当前教育及经济发展,加快优质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创业教育知识共享、平台共建。另外,创业教育课程不但要引进符合本校的国外先进创业教育教材,还应积极组建团队开发充分体现区域化、本校化等特点,注重实践,强化技能的教材。

(四)创新实践内容,拓展协同育人平台

高职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创业教育实践的效果直接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成败。创业教育实践必须依托实践平台。拓展实践平台,搭建协同育人生态链对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创新实践内容,关键是实践教学设计要结合专业实践注入新的元素,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项目通过下企业、体民情、知社会等途径检验自己,使学生更趋于实际,学习最接地气的创业精神。拓展协同育人平台最主要的就是创业教育和社会、企业、政府无缝对接,真正让创业实践真实化。构建政学产三级联动机制,突破合作共赢模式瓶颈,争取长效合作。

(五)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整体教学水平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有效实施开展的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以“政行企校”四位一体为中心,建立定期评聘考核、淘汰制度,并制定兼职创业教师管理规范,构建学校创业导师人才库。提升师资整体教学水平要从机制上给予创新,鼓励教师到初创企业挂职锻炼,参加骨干研修。完善创业教育教师自主创业、带队创业、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相关制度,细化实施方案,激发教师创业教育动力,明确创业教育责任。

(六)渗透企业文化,注重文化育人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等显性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文化等隐性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要通过网站、校园标识、创业沙龙、创业讲座、校园创业明星、名人创业历程展播等各种形式烘托校园企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创业型人才培养要结合专业教育,渗透感知风险、触摸价值的创业理念,还要文化引领,打造“行动、分享、创新”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行动力和沟通力等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金华.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魏趁.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1-63.

创业型人才 篇11

摘要:大学生毕业创业已经成为社会解决就业的一种途径,进行艺术设计学科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教学培养显得非常重要。方法:通过分析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科毕业创业教育现状,针对湖北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整合创新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推进就业创业机会进行探讨。结论:建立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自主创业教育制度和社会自主创业保障体系,实现毕业创业就业良好氛围。

关键词:艺术设计 自主创业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3-0126-02

随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凸显,一些毕业生自己开办设计公司、开设艺术培训、网店等,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自己解决就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自主创业也体现出这些大学毕业生通过实力实现进入社会自食其力的满足感。从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开展自主创业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情况来看,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进行的教育,无论从实际操作还是理论认识上,都还是处于探索初始阶段。对此,我们认为其整合创新教学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推进就业创业机会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市场竞争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工科院校对艺术设计学科招生的工科化,导致招收学生的良莠不齐,也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从注重创新的个性化培养走向批量式的生产艺术设计生的模式。由于艺术设计市场社会需求比较小,相关岗位也很有限,加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相对集中,职业选择自由,就业后再择业的流动性等特点,造成了刚就业又重新找工作的局面。虽然艺术设计学科特点具备个体和团队创业条件,也有一些创业成功的例子,但由于缺乏资金、经验不足、缺少项目等制约因素,让一些有创业理想的学生望而却步。

艺术设计学科学生创业不足主要体现在:

第一,就业压力条件下而被迫创业,缺少市场定位目标,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这种匆忙上阵使得他们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良好的应对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第二,知识和能力欠缺,创办公司需要注册、管理、公关、广告、融资各方面知识,许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很少开这方面的课程,加上平时积累不够,缺乏实战的经验,又缺乏团队的合作精神;

第三,大学生创业的成功需要良好的土壤、良好的法律环境、金融环境以及政策的支持,创业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但在实践中难以落实一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第四,高校的引导教育不足,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虽持肯定态度,但现在很多地方就业率统计中,学生自主创业不能计入“就业率”中,导致学校对大学生创业的动力不足。

二整合创新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学科是集知识性、技能型、实用性于一体的,在创业方面有潜在的自身优势。自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就业要求,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艺术设计学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针对创业就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培养创业性人才实施方案进行了以下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学校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夯实基础,注重学术交流,拓宽专业方向的国际视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强调“以特色立专业,以人才强专业,以质量兴专业”。

(2)整合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专业界限,进行课程的整合工作,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兼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性,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创新实践。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视觉化、专业实践经常化、毕业设计的真题化等模式。如2013年对平面设计方向的理论课和设计课中33门课,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经过调整、删减、补充,整合为26门课,平均每门综合课节省课时约15%;专业实践课开发突出实用性。采用模块化与实训法,构建专业实践课程新体系,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更新课程作业方案稿到成品的过程,达到了实践性教学目的。

(3)融“教、学、创”为一体的实施过程。在总结30多年专业方向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为了体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以来,分别制定了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全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计划融入“教、学、创”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教与学为主线,以“三创”(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根本。使知识与实践结合,改变了一般意义上的实习,要求学生必须到企业、设计公司实习,结合实际进行实践训练,提高设计技能,磨砺艰苦奋斗的意志,培养部分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并辅以毕业设计选题真题化为主导(包括老师科研课题、校企课题项目、社会竞赛等)形式。

(4)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条件。通过“一课双师”(专业教师、企业设计师)实践教学手段,将那些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具有社会影响的优秀设计人才引进并充实到教学岗位。同时,聘请一些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担当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和大批毕业生工作单位的优势,开展实训和实习课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把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和专业考核结合起来,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真题”设计和撰写设计实践报告为课程作业,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设计竞赛,在校期间必须获得一项以上竞赛奖。

三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推进就业创业机会

根据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显示,市场需求的设计师素质能力是“设计开发策划能力占35%、造型能力占20%、综合思考能力占20%、组织与协调能力占12%、国际感觉占8%、CAD操作能力及其他占5%。”这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构成,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实践技能、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针对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程进行了改进。

(1)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改进。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它不仅是训练学生本学科的专业技能,而应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性与创造性。就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基础课而言,大多是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这些课程的设置虽然能拓宽专业范围,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欠缺。专业基础理论的教育是促进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创造性思维和观念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根本,因此,从大一开始就加强了形象创意课程训练。

(2)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不是一种简单的实践教学方法或教学活动,而是一种符合现代设计艺术教育规律的社会现象。以用户群为服务对象,以社会化生产经营为依托,师生共同进行设计研发,参加技术性操作等实际工作,在市场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可能。实践“产学研”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是高等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汉货品牌“红金龙香烟”、“金龙泉啤酒”、“马应龙药业”等一些大型企业建立了课题(产品包装开发)和竞赛活动,并应用于教学实践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意能力、表现能力与技术能力,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研究中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国际交流:包括组织学术活动,经验交流,与国外的信息交流,了解国外创业教育的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引进聘用了国外和国内知名院校大师级教授,为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学术研究搭建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3)建立专业实验室和教授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建立工作室制是完善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使学生进入“作坊”,体现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法,同时使“项目课程”贯穿在教学之中,有利于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实验室和工作室是艺术设计专业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实践,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设计创新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场所,可以避免工科院校上课和下课具体时间的非理性要求,躲避了督导查课时的尴尬局面,使教学重点转入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市场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工作室制使教学方法具备灵活性、针对性、时代性及市场化等特点,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在课题的完成中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避免了填鸭式的、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模式。

四结语

创业型人才 篇12

(一)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大学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90年代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布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指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 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 中国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指出, 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也相继开展了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可见, 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新理念, 也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源动力。为此, 高职院校应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出发, 充分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断增强创业教育的新理念, 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二)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特有的国情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面向知识经济的挑战, 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就需要全面树立创新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意识。国际上已经兴起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潮, 即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的问题, 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武装和学术支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 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 毕业生将不再是求职者, 而首先应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阶段进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验, 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创业教育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世界性的国际金融危机,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只能有一部分毕业生到现成的行业中去工作, 而更多的毕业生需要自行创业,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观念、敢于冒风险、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质的创业型人才, 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是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也将学习从学校教育扩展为终身学习。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既学会做事, 又学会做人, 成为有知识、有能力、人格高尚的人, 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通过创业教育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认识到培养创业精神和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为此就要具备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 主动自觉地配合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创造第三条道路, 在原来毕业——就业和毕业——升学这样的个人发展道路外, 帮助学生在认识到自身潜力的基础上追求梦想, 创办新的、对社会有价值的新事业, 通过创业找到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

二、构建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提升认识水平

1.实现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就业教育或择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使自己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 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对大学生而言, 最主要的应该是通过自己的主动创业, 一方面为自己创造工作岗位, 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工作岗位。高职院校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根据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现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 全面进行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针对高职学生的个别差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树立“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扬长避短, 个个成才”的教育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 都是需要开发的, 也都是值得去开发的, 关键是如何开发 。突破传统偏见, 发挥高职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 由“发现和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的教育”,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施展其才能的机会。在创业教育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综合培养, 突出主动实践, 强化创新创业”的思想, 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创新、学会创业。

(二) 创新教学思路, 提高教育效果

1.调整教学思路

教师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突出创新思维、创业品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 创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固定不变, 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独创性, 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方向转变, 通过探索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在教学设计上, 创设情景, 使学生能适应变化着的外部条件, 能摆脱惯性, 改变定势, 具备创业人才应有的品质。

2.理论教学创新

理论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教学环节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是否选用高质量的教材;二是课堂教学时是否向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提供信息;三是教师课后是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为了确保理论教学的成功,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的创业教材;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精心制作电子教案;③重要课程实现网络在线观看, 体现教学灵活性;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自测, 了解学习状况;⑤老师通过BBS、Email等进行答疑, 实现双向互动。

3.丰富案例教学

一是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穿插案例讨论, 加深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理解;二是在课程内容讲授完之后, 组织学生进行大型案例讨论, 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全部知识的认识。案例讨论分为课后小组讨论和课堂上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可采取老师或学生轮流作为主持人, 让同学们围绕案例的内容, 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展开激烈的讨论。

4.模拟创业实践

模拟教学是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全面模拟企业的各种实际经营管理情境, 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各种经营管理决策, 从而巩固和深化创业理论知识, 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环节建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 模拟实验成为学生进入创业实践前沿阵地之前的一次全方位模拟实践。

(三) 兼顾共性个性, 激发创业潜能

1.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型创业教育

开展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 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 使毕业生敢于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愿意到艰苦的岗位上去工作, 并且能够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特殊的时候还能自主创业。在教育设计上,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联接, 专业课程与创业知识课程相渗透, 思想教育与意志教育相融合。

2.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精英型创业教育

面向具有明显创业倾向的学生, 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使他们能成为自主创业者。以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融合为切入点, 努力实现专才向通才的转变、教学向教育的转变、传授向学习的转变, 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除让他们接受普及型创业教育外, 还学习与创业有关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性课程, 为其创造真实的或模拟的创业环境, 增加实践机会, 通过参与实际或模拟的创业实践, 切身体验创业的全过程, 提高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四) 完善课程体系, 实现全程渗透

1.调整教学计划

高职院校应适当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课程, 拓宽学生的专业适应面, 同时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使其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为保证课程的开设质量, 学校将其列入全校的教学计划, 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之中。

2.改善课程结构

根据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科学文化与人文素质融合的趋势, 构建综合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创业, 实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就业教育模式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开设“创业社会常识” “创业指导”“创业经营管理” “创业心理和技能” “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创业企业设计”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使创业课程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合理结构。

3.全程融合渗透

创业教育是一项有特定目的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必须贯穿于教育各阶段, 应成为各专业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体现全程融合渗透的创业教育思想, 系统搭建由专业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及专业性讲座组成的课程平台, 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 以现有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即以文科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教育, 以理工科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教育, 以技能训练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教育, 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挖掘本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 融入创业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丰富创业知识, 提升创业品质。

(五) 建设实践基地, 拓展锻炼平台

1.创业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应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办学特色, 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广泛合作, 建立按照公司化的模式运营的校内外创业实训基地。学生进入实训基地, 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 直接感受到企业创业氛围, 能较快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增强创业竞争力。

2.创业孵化基地

创业孵化基地,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 搭建集创业指导、创业辅助、创业培训、创业实训、项目跟踪指导、就业指导、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性、示范性创业孵化平台。致力于孵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的创业型人才, 激发学生学以致用、自主创业的热情, 帮助毕业生获得真实丰富的创业经验, 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3.创业俱乐部

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 由学校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担任创业俱乐部的指导老师, 帮助学生明确创业目标、撰写创业计划书, 启动创业步伐。通过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活动, 发现创业型人才, 借助沙盘和经营模拟软件开展创业实践和企业模拟运作,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六) 建立保障机制, 推进创业教育

1.建立组织保障

一是建立学院创业教育领导工作小组, 负责全院创业教育的政策规划、工作协调、和管理监控等, 由分管就业工作的主管领导担任组长, 就业处、教务处、学工部、产业处 (科研处) 、团委等职能部门和各系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二是成立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 进行有关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课题申报、学术会议、论坛等。三是建立学生创业指导中心, 宣传学生创业政策和信息, 普及创业教育, 开展创业指导和专题讲座, 推广成功创业者的经验, 负责创业社团的管理工作等。

2.提供服务支撑

一是加强创业与创业教育的计算机网站建设, 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充分的信息。二是建立大学生创业中介服务机构, 为学生创办企业需要的工商、税务等方面提供咨询及资金担保服务。三是与政府、社会团体等各方联手, 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信息、技术咨询、市场指导、创业人才服务等内容。四是成立“大学生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 真正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撑, 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创业进行有效指导, 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制定政策激励

制定推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 明确高职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实施原则、要求和对策。出台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通过企业家捐赠、学校划拨、校友馈赠等渠道, 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为具有良好前景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扶持,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际性的帮助。利用政府政策, 与地方政府及金融、企业等各方联手, 为学生创业提供税收、融资、房租的优惠, 鼓励学生创业实践, 对在创业过程中作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

4.规范评价体系

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要根据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全面评价和考核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情况, 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开创性个性”的高素质创业者。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如知识考核可采用试卷的方式, 创造力的考核可采用实验、设计、调研或通过网络定期测试等途经进行。评价教学效果时, 既要纵向比较, 也要横向比较, 力图使考核变得更为客观、合理和科学公正, 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于昊.创业教育:机遇与挑战[EB/OL].中国吉林网, .

[2]柴旭东.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大学创业教育比较[J].高等教育管理, 2009 (1) .

[3]杨润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现途径研究[J].湘潮 (下半月) , 2008 (12) .

[4]朱先奇.对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 2007-09-02.

[5]周秀娥.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30) .

[6]章金萍王琦.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N].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8) .

上一篇: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下一篇:手工模拟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