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护工作站(共4篇)
移动医护工作站 篇1
1 系统的研制背景及需求分析
作为对有线联网方式的一种有利补充和扩展,无线联网由于能更好地支持网络终端的“移动”,因此更适合于应对突发任务的快速部署,且能较好地满足野战条件下医疗救治开展的机动作业。与基地医院不同,各医疗救治分队(以下简称“分队”)在任务要求、机动性能、作业范围、所处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发出一种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救治分队需求的信息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不同因素(包括机构配置情况等),才能合理地完成需求论证。由于综合分队不同的配置情况和所赋予的任务要求,我们立足于救治分队信息系统的功能,认为该系统不仅应该能承接对下级分队伤病员的信息接收、本级救治分队信息的录入以及后送救治信息的填报,更应在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本级救治任务方面下功夫,在填写医疗信息的录入方式、管理流程和监控等方面多思考,并预留必要接口。
针对各医疗救治分队在处理分级救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特点,如:伤员多、医护人员少、短时伤员流动量大、伤情变化快等,我们建立了基于二维条码的移动工作站,通过手持PDA(person data assitant)完成伤员伤票信息的识读,然后通过无线网络随时将所采集的信息传到本级分队的服务器上,以供分队其他组、室使用。根据分队机动性强的特点,在无线网络硬件配置上,我们通过定制便携式手提箱,内装有本级分队所需的笔记本、PDA、无线AP等基本设备,并预先设置好本级系统所需的软件及运行环境,保证分队在机动时携带简便,统一管理,并全天候处于临用状态,真正做到即开即用。考虑到伤员病情变化快、医护人员少以及伤员在不同组室或帐篷内流动经常的情况,我们通过掌上电脑识别二维条码来确定伤员的身份信息、伤情信息、医嘱信息、护理信息以及药品等医疗信息,并实现对本分队内伤员伤情、伤势的自动分类,使医护人员能对分队内的伤员有全盘把握。通过设置提醒和安排程序,以便医护人员能随时对急危病重伤员及时处理,满足短时间对大批量伤员救治的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
鉴于各级救治分队所赋予不同任务的特点,本信息系统将以师(团)救护所这级救治机构为例,介绍这套移动工作站系统的研发和使用情况。
2 二维条码的简介
二维条码分为堆叠式、矩阵式和邮政码3类。线性堆叠式二维条码是在一维条码编码原理的基础上将多个一维条码在纵向堆叠而产生的。矩阵式二维码是在一个矩形空间内通过黑、白像素在矩阵中的不同分布进行编码。邮政码是通过不同长度的条进行编码,主要用于邮件编码。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是1991年美国Symbol公司推出的堆叠式PDF417条码。它是一种高密度、高信息含量的便携式数据文件,是实现证件及卡片等大容量、高可靠性信息自动存储、携带并可用机器自动识读的理想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保密防伪性能好、译码可靠性高、修正错误能力强、容易制作且成本很低、条码符号的形状可变等特点。每个PDF417条码由3~90行组成,每行由起始符、左行指示符、1~30列数据字符、右行指示符、终止符组成,如图1所示。
二维条码作为低成本高密度的便携数据文件,在管理、运输、证件识读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目前美国很多州的居民身份证、驾驶执照、国防部的军人证、军人医疗证等均已普遍采用PDF417等二维条码技术,既可以将证件上个人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住址、电话等信息存入编码,也可以将人体的特征(如:照片、指纹、视网膜扫描等信息)存储在可自动识读的二维条码中,印在证卡背面,供工作人员审查时对身份证全部信息(包括个人面部照片等)的验证,即使证件已经涂改或偷换照片,都会很容易被发现。同样,交通部门还将二维条码用在驾驶执照或行车证上,从而减轻工作人员年检和车辆违章登记时的工作量。工作人员只要扫读驾驶证或挡风玻璃上的二维条码,就可将所需信息准确快速地录入,避免人工抄写,减少可能出现的人工出错等。
在本系统中,我们将伤员的基本身份信息、伤情伤势信息、医嘱护嘱信息、用药信息、伤员的基本生命指征等重要信息编成码写到PDF417中,用于帮助伤员身份识别、病情的评估和救治的实施。
3 系统的设计与使用
本系统分为移动指挥系统、移动医护工作站、系统管理等3大部分。二维条码主要用于移动工作站,下面我们将重点阐述医护工作站中二维条码的应用。
3.1 基本身份信息的识读
伤员的基本信息主要来源于两大途径:通过电传和实地采集。在各级分队之间的伤员流通一般要求大批量、快速通过。除通过电传批量转到本级分队的伤员信息可直接通过“系统管理”的“导入”功能实现外,其余的伤票信息,包括零散收治的伤员,均需实地采集。二维条码在实地采集中发挥关键作用,只要医护人员用手持PDA一扫伤员随身的伤票或腕带上的二维条码,就可准确、快速地读取伤员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伤票号码、性别、年龄、首次负伤情况、药物过敏),同时将这些信息同步到本级服务器上,从而完成对伤员基本身份信息的识读。
3.2 伤情、伤势的自动分类
伤员的信息一旦进入数据库,医护人员就可以简单利用手持PDA对伤员伤情、伤势进行自动分类,按预定方案迅速完成在组室内的收治。同时,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PDA的安排提醒程序,完成急、危重伤员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救治工作,医护人员在应对大批量伤员的紧急处理时(包括:抗休克、抗感染等),可避免因医护人员少、伤员流动大、伤情变化复杂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合理整合和使用本级分队的有限卫生资源,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和确定伤员的救治方案,科学调配伤病员的流动方向。
3.3 医、护嘱的处理
基于无线网络和二维条码的移动医护工作站实现了医护人员在不同组、室帐篷间的移动救治。医生可以通过PDA扫描伤员的条码,进行查房、查阅患者病历和临床检查结果,并通过PDA立即给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直接下达医嘱;同样,护士也可以通过手中的PDA实时查看患者的基本信息、体征信息、医嘱信息,实时执行担架旁体征信息采集。系统能根据提醒安排程序自动提醒护士本班次应该执行的医嘱;实时记录医嘱的执行情况,跟踪医嘱的全生命周期;按照伤员的伤情、伤势等级、处置情况等信息,自动提醒护士何时应该测量伤员的体温、血压等基础信息,并实时查看患者的检查、化验信息、自动统计液体出入量等。彻底解决了信息的实地录入问题,减少野战复杂条件下对纸张的依赖,摆脱了传统临床护理身份核对完全靠医护人员记忆或者呼唤患者姓名及床号的方式,较好地适应了目前分队的机动性,无论在提高工作效率还是保证医疗质量、降低医疗差错等方面都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3.4 药品信息的确定
野战条件下对伤员药品的确认难度较大。鉴于伤员的伤情变化快,转归复杂,仅靠医护人员日复一日的手工操作进行控制,极易导致护理药物用错和护理不当,从而加剧战地护理管理的难度及药品管理混乱。从药房取出药品后,要完全按照医嘱严格、及时地执行和使用,如果没有条码支持下的移动工作站,要实现药品使用的“三查七对”是难于想象的。在用药管理中,经医生开出的医嘱,核对确认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至数据库,护士直接从本救护单元小药柜领药,通过PDA核对药品,实现“三查”工作,从而完成本次领药。在用药过程中,护士通过移动医护工作站在伤员担架床前识别伤员腕带或伤票信息、药品标签、伤员医嘱,核实无误后才给伤员用药,并通过该工作站系统自动记录此次用药的详细信息,比如:药品名称、剂量、对应医嘱号以及此次护理操作者和操作的时间。整个“三查七对”过程就可简单通过二维条码的自动识别来实现,保证了护理用药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3.5 伤员生命体征的记录
传统方式下对生命体征的记录通常是通过手工在纸上记录来实现的,但在分队强机动作业条件下,通过纸张记录后再专人录入数据库,显然已严重违反收治伤员高时效性原则,非常不切实际,不能满足实用需求。而使用高性能的手持数据终端和二维条码识别技术,就可以完全实现战地护理中生命体征数据的记录和采集,比如针对伤病员的体温、呼吸、脉搏、心率、血压、饮食入量、出量等相关体征值,从而改变并简化了传统信息系统的抄录、转抄、集中绘制生命体征这一流程。医护人员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扫描伤员的伤票或腕带,在确认伤员身份后,轻松、方便地记录要测试和采集的生命体征值,完成绘制这些生命体征的趋势图。同时,可以通过体征的录入功能,实现自动记录操作者、记录时间及准确的伤员信息。最后,实现将采集和录入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自动传输到本级的信息系统中,有效地减少了战地护理人员的部分手工劳动,提高了她们的工作效率。
而移动工作站中的“移动指挥系统”和“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已不属于本文主要论述部分,这里从略,它们共同组成形成一套完整的移动工作站。
4 系统的应用特点和现实意义
基于二维条码的移动工作站最大的特点是综合利用了PDF417二维条码、PDA和无线网络的优点,结合医疗救治分队在开展野战救治过程中面临环境复杂、机动灵活等要求,从我军现阶段救治分队信息化建设角度出发,在提高战伤救治信息采集和救护的准确性、时效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摸索和尝试,为基层卫勤信息化建设和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系统在功能上能完全满足野战救治分队所需的应用需求。在软件的研发上顾全并承接了与现有救治分队部分软件接口和数据库的一致性,同时开发成多种数据版本以适合不同级别救治分队开展救护工作;在硬件的配置、设计、抗震、抗辐射方面均进行严格考量,在设备的携带方面也做了专门的设计,比较适合我军现行各级救治分队机动携行;在维护上,各移动终端已初步具备固化软件初始化功能,有利于战时和机动作业过程中各终端软件的维护。
整个系统完成并记录了伤员从进驻本级分队到组织后送前所发生的所有救治信息,同时也提供从火线下来伤票信息的识读和伤员后送所需的接口信息,解决了伤员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为下一步形成完整的伤员野战病例提供了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摘要:目的:设计一种能更好地适应卫勤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救护分队在野战条件下救治保障能力的移动医护工作站。方法:利用无线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条码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研发出一种基于二维条码的救治分队移动工作站。结果:该系统实现了野战医疗救护分队系统的信息化、无线化,为野战条件下顺利开展医疗救治和完善野战病例提供宝贵、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结论:应用表明,该工作站能很好地适应野战条件下快速、高效的特点,且系统使用方便、界面友好。
关键词:二位条码,医疗救治分队,移动医护工作站
参考文献
[1]陈金雄,黄丽芬.基于移动技术的数字化医院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13(11):21-28.
[2]郭琪,万任华,黄邱朝,等.电子伤票系统的研发与使用[J].东南国防医药,2005,7(4):301-303.
[3]郑河荣,王天舟,熊丽荣,等.PDF417条码解码引擎的软件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21(10):7-8.
[4]徐杰民,肖云.二维条码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12):141-142.
[5]张玲,胡东红,孔华峰,等.二维条码的码图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计算机数字工程,2004,32(2):25-27.
移动医护工作站 篇2
1 移动医护服务背景
随着低成本的手机及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 数千万无法接入计算机网络的人们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作为日常通信与数据传输的工具。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延伸, 也使移动医疗的应用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医疗系统都在设法利用无线网络技术的移动性、灵活性和快捷性, 使医护人员更准确、快速和高效地获取病例信息, 以制定决策和采取措施。然而, 由于我国医疗行业流程的复杂性, 导致医护工作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出现许多瓶颈现象。比如在住院医护工作中, 就存在各种各样流程上和操作上的弊端, 有的是医疗行业固有的, 而有的是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后带来的。主要体现在。
1.1 体征和护理数据的转抄
护士在查房的时候仍然需要通过手工方式进行病人的血压、心率等常规体征的采集以及护理情况的记录。完成1次对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病床的查房后, 护士必须从病房回到办公室, 然后用手工方式把采集到的病人体征数据输入到电脑当中。尤其是像填写“护理单”这种需要频繁更新的工作, 转抄的行为更是降低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并且增加了出错的概率。
1.2 医嘱的核对
医生在电脑上完成录入医嘱的工作之后, 护士在执行医嘱之前需要进行两次甚至3次以上的医嘱内容核对。这样的流程虽然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疗事故的风险, 但同时也会延长一些紧急医嘱的执行时间, 造成病人治疗上的延误。而且在医嘱出现问题的情况下, 护士还需要和可能不在场的医生进行沟通, 无形中又增加了上作量并降低了工作效率。
另外, 目前医嘱的核对是由主班护士对比医生的手抄医嘱以及医生录入电脑的医嘱, 这本身就是认为HIS系统的录入医嘱过程可能会存在录入错误的风险, 新的技术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1.3 医嘱的执行
目前的医疗信息软件只能跟踪到医嘱核对这一阶段, 即把医嘱分解成为可操作的执行项目 (并且在这一阶段完成之后就对该条医嘱项执行收费了) 之后, 不再全程跟踪医嘱的实际执行情况。医疗信息软件系统认为护士执行完医嘱核对工作后, 医嘱就被真正的执行过了, 实际执行的时间就等于计划执行的时间。这样一来, 任何人都无法跟踪医嘱的整个生命周期, 无法获知医嘱的执行人、执行时间以及执行情况, 使得这样一些本来需要记录的医疗信息无法电子化, 因而在医疗质量监控和病人费用跟踪等方面产生了一些现有系统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
总之, 就目前国内各大医院的医护工作流程来说, 还存在着医疗信息查询不方便、信息采集渠道落后、信息覆盖不全、信息共享不足、流程冗余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试图去改善医疗现状, 提高医院信息化程度的软件和设备产品。但这些产品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易用性上都还不能达到改善当前冗长繁琐的诊疗护理流程和提高资源共享程度的目的。
2 基于医学物联网的移动医护服务
医学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健康医学、健康医疗、医院物联网、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医学卫生健康领域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重要交叉学科, 它基于现代物联网技术解决医学卫生健康领域的各种问题[1]。
基于医学物联网的移动医护服务系统, 能够实时的录入生理指标信息, 所有在病床旁边发生的信息都可方便的即时录入, 不再需要通过纸质方式抄写并转录, 避免反复转抄带来的差错, 真正做到高效率的无纸化、无线化办公, 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同时, 这种系统能够保证每条医嘱与医嘱的实际执行人形成了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使医嘱的执行时间、用药的途径、病情观察的时间与结果等信息的采集与录入更为准确、及时, 这样不但有效地规范了护士行为, 还为改善护理工作以及统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 避免了在医嘱执行过程中责任区分不清, 执行时间随意的无序工作状态。
移动医护服务, 集移动嵌入式、无线局域网、标准化电子病历等技术于一体。该系统能够快速调入病人电子病历, 查询以及录入长期/临时医嘱, 查询以及录入体温单和护理单, 提供负责人电子签名, 表格打印等功能。
移动医护服务系统主要由移动医护终端设备 (Pad) , PC机终端, 无线路由器, 数据库服务器组成。 (1) 移动医护服务器:服务器硬件配置高, 安全可靠, 更易于管理, 能快速安全地完成PC机终端与Pad终端的数据通信, 服务器中部署了能与医院HIS服务器对接的数据集成通信平台。 (2) 无线路由:它是进行网络通讯的重要媒介, 支持多种网络通信协议, 信号强, 覆盖范围大, 操作简单, 易于安装, 移动医护服务软件容易接入。移动医护服务软件能自动判定网络的强度, 以确定是否能进行数据通信。 (3) 用户工作站:用户工作站是运行移动医护工作站客户端软件的终端计算机和手持移动终端 (Pad) , 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界面端口。由住院医生工作站和住院护士工作站构成。医生工作站实现医生进行移动查房办公, 可以随时随地调阅病人的病历信息, 开医嘱, 停止医嘱等。而对于护士工作站, 护士可以将小巧的Pad放入白大褂口袋内, 方便的在病人身边进行首次护理, 日常护理, 体温, 脉搏, 血压, 心率等生理指标的采集和查询。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降低了出错概率, 真正实现了医护人员的无纸化, 移动查房。
移动医护功能主要分为PC端和移动终端两部分, PC端包括病床管理、设备管理, 医嘱管理, 护士管理, 费用管理, 表单管理, 住院信息管理, 体征信息录入和管理、系统管理和病人信息管理等, 终端功能主要包括体征录入、护理记录、费用管理、排版管理、医嘱浏览、医嘱执行、病例管理和病例夹管理等功能。
3 医学物联网的移动医护服务的优势
3.1 提高了医疗护理的质量
移动医护服务在无线网络的基础上摆脱了网络布线的限制, 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交互和实时查询、诊断、处理等, 提高了医生病房的工作效率。移动医护服务系统可以辅助护士及时采集病人的体征信息, 对照执行医嘱, 对医嘱按照执行时间进行拆分, 避免护士重复录入和操作差错, 并节省了重复打印的大量耗材。当医生下达医嘱或者护士需要医生进行医嘱核对的时候, 会以事件的方式通知对方, 保证信息的同步性。移动医护服务真正做到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 提高了医疗护理的质量。
3.2 实现了医疗信息电子化
病人的电子病例以符合国际HL7标准的格式储存在数据服务器当中, 以临时读取的方式显示在移动医护服务终端上, 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安全性[2]。移动医护服务器能够自行识别医院原有HIS信息格式, 保证医疗信息的无缝交换。
3.3 提高了医护管理水平
移动医护工作站的应用, 以数据资料为依据, 使护理管理更加严谨和规范。它加强了定量管理, 实现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突破。提高了整体护理管理水平。
4 结语
随着医学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移动医护服务系统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医护服务模式, 改善医疗和护理水平, 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 由于目前医学物联网技术应用成本较高, 技术标准不统一, 仍制约着移动医护服务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随着移动医护服务系统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应用, 在临床应用中将越来越广泛, 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2005.
移动医护工作站 篇3
一、移动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基于移动设备的高职医护英语教学又称移动微教学, 移动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依托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 将教学内容碎片化、系统化, 便于师生随时开展交互活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常用的移动技术和设备有无线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词典、MP¬3等, 学生只需要将移动终端设备通过协议接入互联网, 就可以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移动性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学习的技术类型具有移动性, 再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无限的移动可能。移动学习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教学资源丰富且高效联通。它借助网络平台, 将所有学习资源、学习者连通起来, 为学习提供了便利。其次, 教学内容情境化。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网络技术, 教师可以获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教学信息, 进而营造自由灵活的教学情境,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再次, 教学的开放性得以增强。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打破了英语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教学的开放性、自由性得以增强。
二、开展高职医护英语移动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 社会英语医护专业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拉大, 这也给高校医护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阵地, 高职医护英语教学是高职英语开课学时最长的一门课程, 但是也是广大师生一致认为的最难教、最难学的课程,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1.高职医护英语教材内容老化, 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医护英语教材在编排上都与医护、护理专业临床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教材内容与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缺少足够的关联。2.在医护英语教学方面, 许多教师都以教材为主,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开放性, 教学方法则以灌输法为主, 整个教学内容就像是没有核心的拼盘, 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和高效教学根本无从说起。学生由于很少接触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加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兴趣无人关注, 所以许多学生都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
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教学在教学资源、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教师不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用合适的教学素材, 学生还可以立足于网络平台开展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师生交流和互动也更加便利。在高职医护英语教学中开展移动教学, 可以促使高职医护英语教学由“教”向“学”方向不断转变, 这对高职医护英语教学和学生发展来说, 都是有益的。因此, 可以说, 在高职医护英语中开展移动教学, 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职医护英语移动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高职医护英语移动教学是移动技术和设备在医护英语教学方面的创新应用, 对于高职院校医护英语教学来说, 它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辅助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教学策略实施, 需要在教学理念清晰, 教学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 高职院校在医护英语教学上, 要认识到移动设备、移动教学的先进性,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加大英语教学投入, 建设公共英语学习平台, 为医护英语专业教学配备充分的教学器材。然后,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改变, 要求教师以学生为医护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角,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总结反思能力为基本任务, 借助移动设备、网络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英语兴趣、成绩、接受能力, 结合学生英语学习实际情况统筹规划, 适当减少课堂教学量, 鼓励学生借助网路平台、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开展移动学习, 变师生面对面教学为师生在线交流和互动, 变单纯的教材教学为碎片化学习, 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开发各种英语项目, 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医护英语教学相比, 医护英语移动教学在课程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推理性、系统性, 并且, 其教学重心也发生了变化, 它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的自主性。因此, 在医护英语移动教学中, 高职院校要重视医护英语课程开发和建设, 要深入研究医护英语项目的适用性, 根据医护英语教学规律、学生未来就业需求, 开发一些以项目知识点讲解、语言应用为主的医护英语教学项目, 营造真实的项目情景,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本着“必需、适用、实用”原则, 将复杂的知识碎片化, 或借助移动设备进行微课教学, 利用各种移动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医护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日常医患交流”类话题、资料来进行口语教学, 让学生在询问病例、记录病情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语用意识和能力。在医护英语写作教学中, 教师可将一些医护专业学生的英文求职简历、医学证明、药品说明书等资料应用到写作翻译中去, 以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实用技能这个目标。
3.创新英语教学模式,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医护英语专业人才, 是高职医护英语教学大势所趋。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要求高职医护英语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语用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 但是, 无论是何种能力培养, 都要立足于英语教学, 都要借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在英语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平台完备的基础上, 高职医护专业英语教师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教学。过去, 高职医护英语常用教学手法有合作教学、情景教学、表演教学、分层教学、任务教学等。在多媒体环境下, 在英语移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各种教学手法综合起来, 营造富有情趣、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如在合理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一些刊有护理专业信息的报纸、杂志等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从健康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等角度提出一些话题, 让大家用英语进行小组讨论。同时安排一些课外学习任务, 如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料写一份护理病历或出院小结等, 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在语言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在大数据时代, 移动设备、移动学习资源固然为高职医护英语教学提供了便利, 但是, 要想切实发挥移动设备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真实了解英语移动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完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建设。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的有益补充, 高职医护英语移动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重点是:首先, 改变过去那种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手法, 将学生在移动学习平台的学习情况, 日常学习态度和表现等纳入到评价体系;设计完善的形成性学习评价表格, 立足于移动学习资源库, 借助数据平台对学生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 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考核及教学评价;将学生自我评价、互评与教师评价综合起来, 对学生进步情况和成绩进行客观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 结合教学评价, 找出医护英语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进行教学反馈, 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基于移动设备的英语教学能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但是, 移动设备与医护英语教学的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其实施和推广还需要我们在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深入研究医护英语移动教学特点和方法, 借助移动设备丰富英语教学内容, 创新英语教学方式, 争取借助移动教学提高医护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洁.融合移动学习的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11:326-327.
[2]汪洋.基于移动终端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5, 04:20+38.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工作倦怠,医护人员
工作倦怠也称职业倦怠, 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征, 包括情绪疲惫、去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方面。Maslach认为情绪疲惫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 当工作对个体的能力、资源以及精力过度要求时, 将导致个体感到一种精疲力竭、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 且伴随着挫折、紧张等, 这些将导致个体在心理上认为无法专心于工作[1]。国外研究者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系列消极的心理体验, 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一种身心综合征。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
1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状况及表现
Maslach的研究最初是针对教师、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助人者的职业提出来的。一般来说, 对于这类从事助人职业的人, 人们往往认为他们应该在工作中始终如一地为他人提供满意的服务;而这种社会期望的存在, 造成医护人员在进入职业之后不得不长时间持续地投入大量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能量来应对服务对象的要求;长时间的不间断的工作压力之下, 容易使个体出现身心俱疲的现象。医护人员一旦产生工作倦怠就会在内心产生对医护工作的排斥心理和疲倦状态, 工作缺乏动力和兴趣, 工作满意度下降。表现为:在业务上不努力钻研医学知识, 缺乏敬业精神, 甚至想改变职业、谋求新的工作;但是, 由于专业的限制, 不能顺利的改变工作, 导致恶性循环, 工作兴趣进一步降低。因此, 影响医疗质量, 导致医疗技术事故, 甚至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长时间在工作压力下形成的倦怠, 还可能影响医护人员的人际交往状况。医护人员的这种工作倦怠感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个人生活。身心的疲惫感一旦由工作中扩散到工作之外, 会使医护人员在生活中不能很好的扮演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等多种家庭角色, 引起角色冲突, 影响生活和睦。
2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原因分析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工作量繁重
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较大, 而且医护人员经常需要与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性格及职业的患者及其家属打交道, 这些也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长时期较大的工作量很容易引起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现象。
2.2 工作创新的矛盾要求
医疗活动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挑战, 创新的同时也必然带来风险系数的倍增。这种矛盾及疾病共性的存在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冲突, 产生维持现状和求稳的心理;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 医护人员自我实现的需求不能满足, 将导致他们的工作倦怠。
2.3 工作时间不确定
医护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表现为在工作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医院特殊的日夜班制度以及无规律的随时加班抢救守护患者, 导致了医护人员在工作时间上的相对不确定性。尤其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 这种不确定性更加明显。在此种情况下, 个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他们的生活节律、生活习惯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造成生物钟的紊乱;进而影响医护人员的生理及心理状态, 出现胃肠疾病、焦虑、紧张、失眠等;长时间的改变也必然导致工作倦怠综合征的出现。
2.4 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患者就诊的突然性、紧迫性特点, 使医护人员工作紧张节奏失衡。在张弛无序的情况下, 医护人员心理时时处于应激状态极易引发躯体化, 造成身心素质下降是导致工作倦怠的原因之一。
2.5 付出与回报的不均衡
在与其他职业的比较中, 医护人员发现自己超负荷的工作付出和劳动回报之间的不平衡, 同时传统的医德观念与现实利益的矛盾冲突又难免使医护人员产生一些困惑与满足感降低, 产生工作倦怠。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 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均衡更加明显, 也是导致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进一步原因。
3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对策探讨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产生是由社会、家庭以及医护人员自身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引起。因此, 管理者应该针对这些方面提出预防和应对工作倦怠的策略。 (1) 医疗部门和社会制定有利于医护人员的政策。如:缩短医护值班时间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优化工作环境,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保证充分的休息。此外, 医院制定员工援助计划, 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后勤工作保障, 缓解医护人员, 尤其是青年骨干人员的家庭角色冲突。 (2) 帮助医护人员掌握应对工作倦怠的技巧。心理素质是个体在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 医务人员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特殊群体, 就工作对象和医务人员本身都要求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工作倦怠,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使医护人员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通过放松训练、理性情绪治疗, 使医护人员有效的转移注意力, 释放不良情绪;通过人际关系、社会技能和团体协作培训等, 培养医护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医护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加强自身对医学前沿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有利于医护人员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医疗技术质量, 减轻压力缓解工作倦怠症状, 实现医护人员自我实现的价值需要。 (3) 通过社会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促使全社会都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医护人员作为社会成员、作为社会交往的对象在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 也存在着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 以及尊重的需要等任何人都希望获得的需要。因此, 全社会都应在关注患者需要的同时同样关注医护人员的各种需要, 这样才能促进医护人员工作热情的提高, 避免工作倦怠, 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