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素养(共9篇)
医护人员素养 篇1
新生儿的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儿科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深化,因此,儿科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亟待提高。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需要,医学领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基础医疗体系、设备及人员素质上都进行了改善,但是,在儿科医护领域,医护人员本身的数量就十分有限,其基本的素质也不是很高,不能高效符合现代的高水平医疗体系进程。所以,必须加强对儿科医护人员职业素养的强化和提升,督促医护人员有着较高的医护水准,进而完善相关的儿科医护措施,使新生儿受到最优化的医护待遇。
一、儿科医护人员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儿科医护人员数量十分少且待遇较低
由于新生儿的医护问题涉及其父母的指责,十分容易与家长产生医护措施上的分歧,需要承担较大的压力,而且这类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十分高,所以,许多医学领域的学生都不肯轻易从事这项职业。现有的儿科医学领域当中,医护人员起着照顾新生儿的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医疗水平远远达不到人生所要求的高度,而且其中多项医护工作都必须经由医护人员完成,因此,现有的儿科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十分大,并且医患的关系很多时候会由于照顾孩子的问题产生矛盾,造成紧张的局面,于是,越来越多的医学人员选择从业其他领域,这类神圣岗位的在职人员越来越少。虽然处在一个重要的岗位上,但是儿科医护人员的基本工资及福利却不是很高,这主要是由于医学领域对这类专业长期的不重视所导致的。处于这么大的工作压力下,得到较少的工资待遇,医护人员自然很难得到较好的成长。
(二)儿科医护领域的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并不高
现代社会下的儿科医护人员需要具有严格的专业素质修养,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许多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不是很高,仅仅掌握了简单的医护手段和医疗设备操作技巧,并没有切实的医疗方法和措施,面对一般的儿科小病痛可以解决,一旦出现重一点的病患就没办法了。现如今的儿科医护人员,工作时间比较长,需要轮流换班照顾新生儿,工作难度也十分高,需要对儿童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出现任何情况就须及时进行医护措施,所以也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与应对能力。但是目前,这类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一般都不会太高,很多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是从入学门槛较低的医学院招录,其本身的素质和文化修养需要得到改善和提升。
二、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强化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现如今的医护领域,之所以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其缘由主要在于医护人员本身的职业素养并不高。作为一名儿科的医护人员,首先要充分提升自己的专业医护技术,确保新生儿能够得到最优化的照顾。其次,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态度,理解家长担心孩子的心理,切实做到为患儿服务,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从而使家长放心。再次,医护人员要有一定的耐心,由于新生儿及患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喜欢哭闹,儿科医护人员必须正确地看待这些现象,并对孩子进行贴心的关怀,耐心地处理儿童遇到的各类问题,形成最优化的医护服务。最后,医护人员应当积极地进行自我减压放松,保持开朗乐观的工作态度,正确地对待医护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二)建立健全严格的医护人员职业素养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医护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也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定来规范儿科医护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语言行为,同时医院自身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素质的强化与考核,确保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符合规定后再进行工作。此外,医疗机构要对医护人员的医护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管,形成科学合理的监察体系,切实地了解每位医护人员的工作状况,同时为家长公布其孩子的医护措施及进展状况,做到让家长放心,孩子舒心。医学领域也要对医护人员的文化水平设定一定的范围,确保他们在具有专业化医护知识的同时,具备高水准的医护从业水平,进而提升整体职业素养。
总之,医护领域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进行着大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逐渐面临更多更大的压力,为此,儿科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医护水准,改善自身的职业素养,强化责任感及岗位的职责,切实做到为儿科患者服务,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啸.新医改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顾佳亮.新医改背景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医护人员素养 篇2
20的春节是不平凡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一个我们眼晴看不到的敌人,这是一个我们之前从来没见过的,戴着皇冠的病毒,我们叫它新型冠状病毒。它传播力疯狂,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你们来了——英雄的白衣天使。
正如白岩松伯伯所说,我们在过年,你们却在为我们过关。我们吃着年夜饭,与家人团聚,而你们却身着一袭白衣,为了责任与使命与家人分离。听爸爸妈妈说,疫情严重的我们全副武装宅在家里,对病毒避而远之的时候,你们却换上战甲逆行而上,将病毒牢牢锁死在前方的战场。
每天穿着隔离服,带着口罩,护目镜,一戴就是一整天。当你们摘下的时候真是让我们心疼,那脸上被勒出来的伤痕,一个个口子,但是你们没有任何的抱怨,只是说“没关系的,只是小小的口子,用创口贴贴一下就好了。”你们平淡的一句话,却让我们不禁掉下眼泪,你们那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小小的我们只能在心里为你们呐喊:加油!加油!加油!
疫情无情人间有情。也许当你们看到身边的同事感染时,你们也曾害怕过,但你们没有退缩,依旧勇往直前。这种不畏艰险、共克时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是我们的骄傲!
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心肺复苏(CPR);培训;教师授课法;视频指导自学法
CPR training of medical staff
Liu Dong-xia
【Abstract】Objective: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video guide for medical staff self-study method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training effect. Methods: 46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aining in CPR techniques, and training tim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scores. Results: of the two training methods of teaching the same effect, but the self-study method is more economical in time. Conclusion:The self-guided method using video training, medical personnel can effectively grasp the CPR function, is conducive to large-scale training activities.
【Keywords】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training;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video guide self-study method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对心跳骤停的最有效的急救措施[1],因此医务人员(包括非急诊科医生及临床辅助科室人员)均需要熟练掌握CPR技术[2],为了普及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规范操作程序,提高急救技术水平,我院急救中心对我院医务人员进行了CPR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临床辅助科室(放射,超声及心电图)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共46人随机分为两组,其构成情况见表1。
授课组(组1)由我院急诊科教师编写教材并授课及示范演示和辅导训练;自学组(组2)学员在示教室跟随光盘边看录像边在模型上进行练习操作。培训结束由我院组织考核小组按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对每位学员进行技术考核。
2结果
2.1培训时间:授课组培训花费时间3h~4h,平均3h30min;自学组培训花费时间1h~1h30min;平均1h10min。
2.2培训效果:两组学员得分情况,基本无显著差别,但在评估病人及开放气道步骤得分授课组由于自学组,各流程平均得分情况见表2。
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临床教学的研究热点[3]。通过本次培训可以看出授课组与自学组的教学效果基本相同,但从评估病人和开放气道步骤的得分情况可见由教师指导演示训练的教学效果较跟随光盘自学的效果好,提示在制作下一代光盘产品中应加强以上信息的传递。
与授课组相比较,自学组最大的优势是节约了CPR培训时间,这主要是节约了教师授课及反复演示的时间。自学组的另一优势是学员可以自己跟据随班次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医院24h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很难有时间将所有工作人员集中起来进行培训。正是由于自学法学习时间短,时间灵活,所以更适合那些没有时间参加授课,习惯自学的人们,使参加学习的人数更多。而且由教师授课,会受教师人数的限制而影响班级的大小,培训课时的安排等,自学法却不会受此影响,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随时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在培训后不断地进行复习和操练。
4结论
在医院内利用自学法对工作人员进行CPR培训可以使工作人员有效地把握CPR技能,并且可以节约培训时间,有助于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活动,提升培训数量,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莉. 护理人员快速有效普及心肺复苏术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9,24(1):154
[2]蒋婕,朱莹,等. 不同培训模式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5):463~465
科学评价医护人员的绩效 篇4
在私立的、用工制度灵活的医院以及某些以医疗任务为主的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绩效相对容易评价。但在兼顾医疗、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的国有大型综合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绩效评价则是一道难解之题。
科学的绩效评价必须依据能够量化到个体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医护人员的工作指标是容易量化的,但问题在于医生与护士的工作量指标有可比性吗?内科医护人员与外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化指标有可比性吗?如果可比性不强的话,用什么样的加权系数去体现公平、公正性则至关重要。那么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中能够科学地确定出加权系数吗?
在一个单位内部,当奖金的总额度一定的时候,分享奖金的不同群体(如内科、外科;医生、护士)、同一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的满意度是通过比较得来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拿到奖金的相对数额比绝对数额更为重要。
《奖金分配:王院长面临的难题》这个案例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此方案把奖金的一半依据固定指标来分配,实际上等同于增加了固定工作。另一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奖金,说明此方案的制定者顾虑较多,这只是一个过渡期的初步方案,有尝试的意图。(2)向医院工作会议提交的方案并不细化,只能作为初步讨论之用,不可能获得通过。(3)科主任、护士长拿平均奖。这是此方案的败笔。(4)把科研、教学与医疗工作混在一起计分,不如独立设置奖励项目。(5)有医疗相关的扣分因素,无科研、教学的扣分因素,则不利于医院整体工作的平衡发展。(6)没有明确是医院一级分配还是科室二级分配,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医院一级分配侧重激励个体。这样做所有的矛盾相对分散,并且面向医院层面,医院管理的难度加大,当然要看医院的规模。科室二级分配则更突出激励团队。这样做矛盾点相对集中,既面向医院,更面向科室。医院院长和科室主任责任共担。
从管理程序上讲,把奖金分配办法提交到医院工作会议上讨论的应该首先是大的原则性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后再去制订细化的方案。经过多方面征求意见后,院长办公会便应做出决策,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宣布并开始实施。实施过程中随时解决新问题。
旨在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及奖金分配方案,在我国现行医院管理体制下,其作用不可低估,但是也不能过分强调其作用。在我国面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党和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大形势下,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既要注意物质层面的激励,也不要忘记精神层面的鼓励。不能忽视医院文化建设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养;(2)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氛围,奖金分配方案的制订同样会受到医院特有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的影响;(3)医疗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奖金分配如果过分强调个体的量化指标,会给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带来很大的隐患;(4)奖金分配方案不能搞平均主义,特别是对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科主任、护士长)要给予足够的政策倾斜,平均主义是对带头人的否定;(5)实行科室二级分配政策,有利于调动科室层面的积极性。医院在更高层面进行宏观调控,有利于开展深层次的医院管理工作;(6)综合医院的奖金分配原则既要体现多劳多得,又应体现多能多得,只有完整地把握好对医疗、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的工作绩效评价,才能发挥好奖金分配的激励作用,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研究综述 篇5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形象,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 高超的专业技能, 并且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还应具有良好的、能被公众认可的职业形象。良好的职业形象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医务人员开展临床工作、医患关系的缓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树立良好的医生职业形象是医院在竞争中稳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是医院的无形资产。目前为止,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形象、医护人员职业形象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对此作一总结。
一、职业形象的界定与内涵
萨姆森认为, 职业形象是人在自我思维、追求抱负、个人价值、人生观诸方面与社会进行沟通并被社会接受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语言行为、衣着打扮反映出来, 也包括人的形象、个性的公众面貌。Roberts L.B提出, 职业形象是顾客、上下级等对人的特点、能力的评价, 是人的各种素质和特点的表现。Dee Birnbaum则提出, 职业形象是一种共同的信念, 这种信念可以解释为社会职业群体成员的意义和想法。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有:吴建国认为, 职业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从业者的感受和评价, 是社会大众对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和环境下的外在表现以及内在素质的认识、印象、看法的综合体现, 任何从业者的形象都属于职业形象。曹淑秀认为, 职业形象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体现, 而不只体现在外表长相或者穿着打扮上, 它是一个人整体的、动态的印象。林洁在研究中指出职业形象是指人的内在气质在职场中的表露。她认为人的内在气质是一种看不到的东西, 属于一种心理特征, 这种职业形象能够综合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学识、德才体貌以及他的阅历、修养和风度。它的外部表现往往会通过人的举止言谈、仪表等因素反映出来。壮春雨认为, 职业形象是以个人形象为基础, 同时会受到职业性质和职业要求的影响, 它是人在从事某种工作中的具体状态。对本行业是一种共性表现, 对其他行业则体现出个性的一面。
在职业形象的内容和结构方面, 李雪、绕静安认为, 职业形象是指在职场环境中公众面前树立的形象,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外在形象、品德修养、专业技能以及知识形象。秦启文、周永康认为, 职业形象是构成个人形象的基本因素, 是指公众对某类职业的人的所有行为的总体评价和印象。它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同时认为职业形象本质上也是一种角色形象, 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
除了对职业形象的概念和内容的界定之外, 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群体的职业形象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其中包括教师、律师、商务秘书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形象。
二、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界定与内涵
国外的研究中, Cowin认为护士职业形象是护士在护理服务中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1989年Bimbaum·B等提出了基于价值的和基于任务的两种模型用于对护士职业形象测量。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医疗服务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但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尚未得到有效的落实, 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程度依然很高。病人在追求医疗技术的同时, 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也提出了要求。
我国学者对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研究主要有:柴春青, 杨淑艳认为医护人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 它的对象是社会以及大众群体, 因此其职业形象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形象, 其内涵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在开展临床工作时反映出来的内在素质和外在的表现。李琴在研究中提出, 护士职业形象是指“护士在护理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外表、思想、言行、知识、能力的综合形象”, 强调的是其内在心灵美和外在仪表美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包括外在形象, 而更多的是体现护士的内在素养。在这里外在形象包括护士的举止言谈、仪表风度, 内在素养则是指护士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而大众公认的完美的护士职业形象应为:仪态优雅、着装得体、知识广博、言谈举止文明规范、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姜小鹰也在《护理美学》一书中同样提出, 护士职业形象是指护士在医疗实践中的外表、思维、知识技能、语言行为等的体现, 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它不仅体现在护士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等外在形象中, 还反映了护士的知识能力、心理状态、职业道德品质等内在素质。康莉则把护士职业形象界定为“护士素质、文化水平、职业道德、精神风貌和仪表的总和”。她认为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语言表达, 可以体现出护士形象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目前在国内研究中有关医生职业形象研究较少, 对医生职业形象的定义尚未明确。游小留认为, 医生形象是通过诊疗过程表现出来, 是以医生的知识智慧、专业能力和素质为基础的, 是患者及家属乃至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认识、评价或者所感知的总体形象。医生形象对于医院来说至关重要, 没有良好的医生形象, 诊疗就不能得到患者与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三、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影响因素
邓雷认为, 职业形象主要体现在外在形象、内在形象和行为举止三个方面。在患者对医生职业形象的满意度调查中外在形象分数最高, 说明良好的外在形象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而外在形象主要体现在医护人员的衣着、工作态度及热情、言谈举止等方面。
赵玲、王燕的研究结果显示, 医生的工作态度、医生的信任度是医生职业形象的影响因素。马飞以护士和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于护士职业形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各个维度的评价比较, 发现护士的自我评价高于患者的评价, 表明护士对自我职业形象比较满意, 而患者的评价比较低。尤其在“全面考虑病人的需要”、“护士的服务质量达到患者的期望”、“护士经常与病人交流谈心”、“护士能全面准确回答病人问题”和“护士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等内容上的评价较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对职业形象、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概念、表现形式、影响因素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医生职业形象的定义尚未明确, 医生职业形象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研究表明良好的医生职业形象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直接关系。医生如何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医生职业形象的内容、医患双方对于医生职业形象的认知是否一致等问题有待今后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贝兰.论新时期医院医德建设[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2] .曹淑秀.职业形象塑造探析[D].苏州大学, 2006
[3] .林洁编著.职业形象塑造[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4] .李雪, 饶静安主编.职业形象礼仪[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5] .秦启文, 周永康著.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 .徐雪玉.浅谈商务秘书的职业形象[J].现代商业, 2009
[7] .李琴.注重护士形象塑造, 提高护理管理质量[J].家庭护士, 2008
[8] .姜小鹰.护理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9] .游小留.医生形象危机与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12
医护人员如何面对甲型流感 篇6
1 甲型流感疫情现状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 而呼吸道症状轻微[2]。病毒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散播到空气中, 易感者吸入后就会被感染, 因此在人群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传播最快。另外还可能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茶具、食具、毛巾等方式间接传播。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墨西哥爆发, 8个月迅速蔓延到全世界208个国家和地区, 并导致了12 220多人死亡。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六级。研究发现, 此次疫情的病原为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 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可在人群间传播。WHO初始将此次流感疫情称为“人感染猪流感”, 但随着对疫情性质的深入了解, 现已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
截至2009年12月7日, 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的重症和死亡病例中, 男性略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约为58∶42。重症病例中, 32%有慢性基础性疾病, 19%患有肥胖症, 7.5%为孕妇。死亡病例中, 47%有慢性基础性疾病, 18%患有肥胖症, 13.7%为孕妇。我国境内重症和死亡病例中, 孕妇所占比例与其他国家报告数据类似。根据监测数据, 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肥胖症患者、孕妇、婴幼儿和老人易成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危重症病例。另外, 甲型H3N2、H5N1也是近几年造成流行的主要病毒株, 尤其是H5N1感染者病死率较高。
2 甲型流感防治措施
2.1 预防措施
(1) 减少到人群密集公共场所的机会, 对于那些表现出身体不适、出现发热和咳嗽症状的人, 要避免与其密切接触; (2)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包括睡眠充足、食用有营养的食物、多锻炼身体、勤洗手, 要使用肥皂彻底洗净双手; (3) 与有流感样症状者保持至少1m距离; (4) 尽量避免触摸嘴和鼻子; (5) 使用肥皂和水或乙醇洁手液, 经常保持手部卫生, 尤其是在触摸嘴和鼻子及可能感染的表面之后; (6) 尽可能减少与能疑似感病的密切接触时间; (7) 经常开窗通风, 增进居住`空间的空气流动。
2.2 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研究表明, 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NA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奥塞米韦 (达菲) 和扎那米韦敏感;对金刚烷类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对疑似和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应及早应用达菲或扎那米韦治疗。达菲主要作用于病毒的机理为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 (NA) , 该蛋白质存在于流感病毒细胞上, 其有助于流感病毒打破细胞壁。对季节性流感的研究证据显示起病48h内开始抗病毒药物治疗最有效;但一些研究显示对住院治疗的季节性流感患者, 即使起病48h后才开始达菲治疗也可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或住院时间。推荐的疗程为5d。近年来研究报道:连花清瘟胶囊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体外实验对H1N1、H3N2、H5N1、SARS、EV71等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可有效抑制多种细菌, 有利于治疗流感引起的细菌混合感染, 可明显改善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可迅速缓解发热、咳嗽、咯痰、周身疼痛等流感症状;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早期应用对流行性感冒及普通感冒具有快速缓解的良好效果。现阶段对甲型流感患者的治疗结果表明:连花清瘟胶囊对H1N1病毒转阴率与达菲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在缓解流感症状, 特别是退热和缓解咳嗽、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症状方面均优于达菲 (P<0.05) 。
2.3 口罩隔离
戴口罩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 甲型流感病毒在空气中通过飞沫传播, 如近距离对话、咳嗽、打喷嚏, 而且说话时间越长, 越容易传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指出:飞沫是传播流感病毒的元凶, 戴口罩就能预防飞沫传播甲型流感。口罩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仔细遮盖嘴和鼻子并系牢, 尽可能减少面部与口罩之间的空隙;在使用时, 避免触摸口罩。在触摸用过的口罩后, 如为取下或清洗口罩, 用肥皂和水或使用乙醇洁手液洗手;在口罩受潮或沾染湿气后, 换上新的清洁和干燥的口罩;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 一次性口罩在每次使用后应丢弃并在除下后立即处置。
2.4 疫苗接种
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手段[3]。我国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 经过对13 000多人的临床试验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截至2010年12月29日24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完成批签发464批次8380.28万人份。全国31个省 (区、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签收疫苗6995万人份, 累计完成接种4710万人。
总之, 甲型流感病毒是每年冬春季节流感流行的主要病毒株, 给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带来诸多困扰。医护工作者有责任做好科学宣传流感知识、对流感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和心理安慰。
参考文献
[1]廖晓星.甲型H1N1流感流行急诊科应特别关注[J].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9 (5) :454-456.
[2]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2-65.
医患纠纷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体会 篇7
1 转变服务理念
加入WTO以后, 国外医疗机构抢占中国市场, 竞争将会愈发激烈, 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在于所提供的服务文化不同,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转变服务观念, 强力推进“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患者、服务患者, 主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实施人性化的服务。
2 可靠的医疗护理技术保证
患者在医院的目的是治好身上的病患, 能早日康复出院继续工作和正常生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所以医院必须加强管理,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精细出品质, 我们的服务是挽救生命, 这就要求我们工作必须认真负责, 不能出现丝毫差错, 如开错刀、打错针、发错药, 一旦发生此类事情, 将会加重患者的痛苦, 必然引起患者的强烈不满, 甚至造成医患双方的法庭对峙。
3 医疗护理记录
医疗护理记录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真实病情的反映和记录, 发生医疗纠纷时, 这是医院举证的一个重要依据, 所以要认真书写记录。一是必须字迹清楚, 记录真实完整;二是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和处理情况, 书写时强调措辞, 内容不要太多, 只要说明问题就行。患者在住院期间, 如有个人行为或外出等都应在护理记录上及时反映, 做到班班有记录。遇到患者在外突发病情变化, 或出现其他一些意外情况, 可提供客观依据。
4 行为指南
我院在服务过程中探讨和摸索设计出适合本院特点的入院须知, 内容如下:首先是对患者的一声问候, 然后是需要患者与医护人员配合的项目, 如不能私自外出, 每位患者都需一人陪护, 洗澡时不穿泡沫底拖鞋, 保管好自身的钱、物等。在患者入院时就向患者交待清楚, 并且在患者认可的情况下签字或家属签字。这份表格同病历大小一样, 与病历一同放置, 出院后将此表格取下集中保管, 作为患者住院期间的行动依据。
5 爱心关怀
在患者住院期间, 医护人员不仅担负着治愈患者的使命, 同时还担负着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任。采取积极措施防止一切意外情况发生, 如在病区卫生间等患者易滑倒的地方放置警示牌, 在开水间显眼位置贴爱心提示牌等。充分体现出医院对患者的爱心与关怀。
6 互敬互谅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方案有知情权, 给患者做检查和治疗护理时, 首先向患者做解释工作, 取得其同意、配合。对于有风险的特殊检查、治疗和护理, 则需患者或家属在相关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以防意外。
我国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研究 篇8
2007年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 90%的医护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 23%的医护人员有消极情绪, 50%的医护人员有时有消极情绪, 而73%的医护人员在工作时有情绪消极情况出现。上海最近对一个区的调查显示, 70%的医护人员感到自己合法权益难受保护, 有相当比例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良心谴责与生存压力”。去年底, 在广东省卫生厅举行的医护人员精神压力座谈会上,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广东省医护人员精神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医护人员的总体精神压力较大, 39%的医护人员压力达到重度程度。
另外, 在 2006年,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开展了“中国医师睡眠状况调查”, 该调查涉及到全国12个城市30家医院的2759名医生, 这些医生的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结果调查显示, 其中有1914名医生存在睡眠障碍, 其中2/5的医生属于难以入睡, 超过3/4的医生睡眠质量差, 有大约1/3的医生容易惊醒不能持续睡眠, 大于1/4的医生醒来后睡不着觉。进行该项调查的科研人员了解到, 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的医生中, 有一半的人认为睡眠问题对日常生活有一点影响, 46.9%的医生感觉压力过大, 35.6%的医生出现焦虑, 17.6%的医生感觉存在抑郁症状, 28.8%的医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可能与失眠相关。这项医护人员的睡眠状况调查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医护人员心理压力较大, 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现象。
以上情况表明, 改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试想, 如果医护人员本身是带有巨大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在工作, 又如何能为病人解决病痛呢?
2 我国医护人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2.1 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对医护人员来说, 首当其冲的是工作压力。第一, 是工作的量的压力, 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紧张或威胁, 压力过大尤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引起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 产生身心疾病。现在很多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是超负荷工作——世界多数国家综合医院的病房床位与护士比例保持在1:1以上, 而我国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为1:0.33, 最低仅为1:0.26。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 值白班的护士平均每人至少要负责15名患者, 值公休日、节假日和夜班的护士负责的患者数常常超过40名。
第二, 是工作的“质”的压力, 即继续教育、科研和晋升的压力。医院是一个高学历人才集中的地方, 不少大医院医生的起点学历是硕士, 有的科室甚至博士化, 护士的起点学历是大专, 本科生、研究生已经不稀罕, 竞争的激烈逼迫很多医护人员在职攻读高一级学历学位。而除去学历学位教育之外, 医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积累, 不断学习的学科。一个医生要精进医术, 不仅要靠临床实践, 还要不断吸收新的医疗技术成果, 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而医护人员的聘用与待遇与其执业资格证相挂钩, 医生需考取医师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 而且资格证是转为正式人员的凭证, 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 都关系他们的事业发展。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还有学习考证的压力, 各大学附属医院的部分医师还要承担教学任务, 任务过多, 导致医护人员注意力分散, 容易发生各种过失。
第三, 是工作环境的压力。医护人员常年工作在“恶劣”情景中, 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双重受损的病人, 这种特殊的职业工作环境, 这些不良情景因素的长期刺激, 促使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 在某些医护人员的身上固定下来, 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格特点, 这种人格特点在心理临床上集中表现为:烦燥、易怒、工作不耐心、不细心、不热心, 与“白衣天使”的柔美形象形成较大的反差。这种人格特点不仅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 而且对自身的心身健康构成潜在的危险因素。
2.2 生活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生活条件、经济方面。以前, 绝大部分医院都是前店后厂的模式, 工作区与生活区相邻而建, 上下班的时间不过十来分钟。现在, 大城市的医院基本不再提供宿舍, 上下班途中花上一两个小时司空见惯, 消耗的时间呈十倍的增长, 工作紧张加上途中劳累, 很多医生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不少人以为医生个个都是高收入。以经济发达的广州地区的三甲医院为例, 新医生入职首先要经过两到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 在此期间月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一些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为降低人员成本, 大量招用编制外医师, 不少人的起点月收入仅仅千元而已。在当前生活成本高涨的情况下, 以这样的收入, 要在大城市里实现成家立业、居有其所的目标, 年轻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是感情、家庭方面。年轻的医护人员处于恋爱或对恋爱的需求中, 这些本身就容易分散注意力, 易与工作发生矛盾。一旦出现挫折, 就会导致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年轻人又缺乏理智控制事态的能力与习惯, 不良情绪便渗透到工作中, 影响工作效率与服务态度。已成家的医护人员面临更多来自家庭事件的影响。日常家务、子女培育、家庭矛盾、亲人病故、经济损失等事件可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当个体同时面临许多工作任务时, 其心理是焦虑、烦躁的, 如不能与工作分清界限, 就容易将负面影响转移到工作中, 出现失误及技能发挥失常, 导致医疗过失进而产生医疗纠纷。
2.3 其它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1) 性别年龄因素:
调查表明, 女性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 女性医护人员心理状况评分低于男性, 低职称、低文化程度的女性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为明显。而处于30至50岁之间年龄段的医护人员, 大多上有老, 下有小, 分散了他们的工作精力,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它年龄段的严重。
(2) 病人因素: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往往只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利, 对周围事物反应过敏, 自私自利, 做事、择物功利心态变强, 只顾自己有没有利益可得, 过于严谨, 特别是不轻易相信别人, 不考虑如何体谅别人, 忽略了医护人员的感受, 致使医护人员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3) 社会因素:
当下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常将患方视为弱势群体, 偏袒患方, 给医疗行业造成消极的负面评价。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大为下降, 无疑给医护人员带来明显的社会舆论压力。
3 如何防范和疏导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
(1) 针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巨大, 一是要搞好加班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服务, 如安排后勤人员送饭送水到科室。二是医院领导可以时常下基层慰问, 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是适当给予表彰奖励, 如对节假日加班的医护人员予物质、精神的奖励等, 提高医护人员主动加班的积极性, 缓解其心理症状。四是培养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一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医护人员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改变能改变的, 适应不能改变的, 培养工作并快乐着的乐观人生态度。这里尤其要认识到医院管理者的作用, 医院管理者在全面关心患者利益的同时, 也更应该关注本单位员工的健康。医护人员是医院的主体, 医院的经营状况, 甚至兴衰成败都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休戚相关。医院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医护人员的困惑, 尽可能解决医护人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给医护人员建立减压机制, 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建立医护人员支持系统, 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
(2) 针对年轻医护人员的生活压力, 可以由老医护人员进行带教。科室的主要领导应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 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异常情绪, 并及时给予疏导。还可以为科室改善办公环境, 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科室氛围, 使每个医护人员都能感到科室和谐的积极效应, 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场合。
(3) 针对病人和社会舆论因素, 医护人员在初次见面时给予患方热情、平等接待, 可以有效消除患方可能出现的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怀疑, 还可以促使患方全面、准确地反映病情病史。个别患方出于种种担忧, 会有讳疾忌医的现象, 医护人员应及时认真维护患方的知情权, 加强沟通, 有效避免患方可能给医护人员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虽然目前社会舆论普遍偏向患方, 给医疗行业带来消极影响, 但同时也激发了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动力。医院应严格管理, 切实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态度, 公正透明处理医疗投诉和纠纷, 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 另外, 还应培养医护人员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医疗差错、纠纷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管理者对新医护人员应加强岗前培训, 引导他们严格执行规范, 减少差错和纠纷发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以正常心态去面对困难, 多替病人着想, 用法律武器保护病人和自己。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能促进心理健康,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作用甚大。医护工作中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是医护工作中人际交往产生压力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 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 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对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医护人员还应学会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 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紧密相关, 因此, 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很重要, 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5) 医院可为医护人员设置相关健康教育和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为避免医护人员因面子问题不肯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 可把这种咨询室叫做“医护人员俱乐部”等。让医护人员有心理倾诉的空间, 创造轻松、愉快、高效率的工作环境, 尽量避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景峰.他们走得太匆忙, 当“过劳死”阴影笼罩[J].医药经济报, 2007, 12, (7) .
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全院的高危科室, 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手术麻醉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ICU等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锐器伤调查。
1.2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表, 调查医护人员在2014年10月-2015年9月发生锐器伤事件情况, 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者性别、职业、工作年限、发生锐器伤后主动上报情况、发生锐器伤操作环节。发放调查问卷482份, 回收463份, 回收率为96.0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锐器伤发生、主动上报以及各种工龄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等数据进行χ2检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士和医生锐器伤发生情况比较
护士和医生锐器伤发生情况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护士和医生主动上报情况比较
护士和医生主动上报锐器伤经χ2检验,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各种工龄锐器伤发生情况比较
各种工龄锐器伤人数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952, P=0.002) , 两两比较, 工龄<5年与工龄在5~10年医护人员锐器伤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27, P=0.288) , 工龄在5~10年与>10年医护人员锐器伤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71, P=0.011) ;工龄<5年与>10年工龄医护人员锐器伤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927, P=0.001) 。见表3。
2.4 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操作环节医护人员拔针造成的锐器伤构成比最高, 达到41.73%。见表4。
3 讨论
护士是锐器伤发生高危人群, 这与大多数研究一致[2,3]。本次调查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医生。周家梅等[2]对贵州市医护人员的调查显示, 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为69.95%。这可能与护士日常工作中多与锐器接触机会有关, 如输液、拔针、肌肉注射、处理锐器物等都要接触锐器物。在各种操作中, 拔针导致的锐器伤构成比达41.73%。2010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医院的护床比为1∶0.6, 但大多数医院达不到此要求。杨翔宇等[4]调查显示, 我国护理人员中有高度疲倦感的护士占59.1%, 应增加医护人员数量以减少其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及锐器伤发生率。医院管理者加强对护士培训,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禁止回套针帽。护士在进行锐器操作时, 随身携带利器盒, 及时将使用后的锐器丢进锐器收集容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 注意自我保护。
工龄<5年的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最高, 达到36.84%, 工龄>10年医护人员分别与工龄<5年和5~10年工龄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工龄低医护人员缺少工作经验、技术不熟练、未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培训知识较少等易导致锐器伤发生。医院培训要充分调研医护人员积极性, 采取多种培训形式, 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 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形式单一, 内容更新不及时、培训类似于传统的教学、对培训后的效果未进行追踪等都会导致培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工作时间长的医护人员操作技术熟练, 了解锐器伤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 工作中比较谨慎, 注意自我保护, 锐器伤发生率仅为17.89%。
护士和医生发生锐器伤后主动上报的比例都不高, 护士为8.4%, 医生为4.5%, 平均上报率仅为7.2%。范珊红等[5]调查的陕西某院各类人员的锐器伤平均上报率为5.2%, 与美国50%上报率相差较大。医生和护士这两类人群的主动上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与张影华等[6]对广西96所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主动上报锐器伤调查一致。医护人员不主动上报可能与培训不到位、上报程序复杂, 上报后带给自己的利益不大等有关。医院要求对每位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 并掌握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 避免血源性疾病的感染, 保护医护人员健康。医院管理者要重视其健康, 每年预算一部分费用作为职业暴露的经费。对暴露后的检查、药费医院进行买单。医院简化锐器伤上报程序, 可以在医院的办公OA系统设置上报表格, 表格内容尽量简明扼要, 不要复杂, 提高医护人员上报的积极性。职能科室对受到锐器伤损害的医务人员进行暴露后追踪调查, 确实保护其健康。
参考文献
[1]Trim JC, Elliou TS.A review of sharps injuries and preventative strategies〔J〕.J Hosp Infect, 2003, 5 (4) :237-242.
[2]周家梅, 江智霞, 袁晓丽, 等.遵义市医务人员锐器伤流行现状地调查与分析〔J〕.重庆医学, 2015, 44 (20) :2824-2825.
[3]武迎宏, 郭沈, 刘坤, 等.北京地区医护人员锐器伤现况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7) :1431-1434.
[4]杨翔宇, 成冀娟.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0) :16-18.
[5]范珊红, 许文, 慕彩妮, 等.三级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0) :4273-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