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护人员

2024-08-27

精神科医护人员(通用9篇)

精神科医护人员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 服务行业中工作情感枯竭现象日益普遍[1], 尤其是在医疗卫生的领域中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越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2]。美国学者Maslach等[3]将职业倦怠看作一种综合征, 它包括情感枯竭、冷漠以及个人职业效能减退。此定义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引用。

精神专科医院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决定了精神科医护人员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女性医护人员, 成为焦虑的高发人群[4,5]。Chris等[6]的一项研究表明瑜伽练习能增加练习者体内γ-氨基丁酸水平, 可以有效减轻焦虑情绪。为此, 本研究探讨瑜伽练习对焦虑情绪的影响, 调查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焦虑和职业倦怠现状, 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为今后缓解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提供新的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 抽取2012年5月在温州市第七人民病院工作的女性医务工作者100名, 其中护士60名, 医生、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共40名, 年龄19~49岁, 平均 (28.9±9.22) 岁, 已婚34人, 平均工作年限 (8.30±3.25) 年, 受教育年限 (13.5±2.1) 年。入组标准:参加工作1年以上;身体健康;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本研究。统一编号后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方法:调查人员经过相关培训, 发放问卷前向被调查者讲明调查目的、意义, 统一指导语, 取得被试者支持与合作, 并让其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 现场收回。实验前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实验后发放问卷98份, 收回98份, 有2例因中途要外出进修学习而中断练习。

1.2 研究工具

1.2.1 焦虑自评量表 (SAS)

采用Zung 1971年编制的SAS, 此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 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评分:“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然后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 用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 得到标准分。

1.2.2 职业倦怠量表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由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于1981年制成, 主要用于评价工作压力所造成的职业倦怠感, 在国外应用广泛, 信、效度较高。共由22个条目组成, 受试者依据自己的感受对问卷中的相关表述进行选择, 用0~6分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 问卷包括3个因子分:情绪倦怠感:反映职业倦怠的压力维度, 指个体情感资源过度消耗, 共9个条目, 总分0~54分, 19分以下为轻度倦怠感, 19~26分为中度倦怠感, 26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去人格化:反映了职业倦怠的人际交往维度, 描述个体以负性的、冷淡的态度去面对服务对象或工作, 共5个条目, 总分0~30分, 6分以下为轻度倦怠感, 6~9分为中度倦怠感, 9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个人成就感:反映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考察个体的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 评价压力引起的对自己工作的看法, 共8个条目, 总分0~48分, 39分以上为轻度倦怠感, 34~39为中度倦怠感, 34分以下为高度倦怠感。

1.3 瑜伽练习方法

对照组不做瑜伽练习。实验组在入组后1周内开始瑜伽练习。从瑜伽会馆聘请1位具有瑜伽基础理论及持有证书的瑜伽教练培训, 1名有瑜伽基础理论无证书的教练为助理。在医院康复科跳操室里进行, 要求着装宽松, 舒适, 最好赤脚。瑜伽练习每周3次, 选在中午休息时间段, 每次1 h, 具体实施方法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做10 min瑜伽呼吸练习;第二阶段:做40 min瑜伽体位练习, 选取具有缓解压力、降低焦虑、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的体式, 如船式、树式、蛇式、拜日式等姿势;第三阶段:做10 min放松与冥想练习。半年后再次让两组医护人员填写SAS量表和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录入数据库,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变量相关法进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与常模焦虑情况的比较

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SAS前测得分为 (40.21±8.37) 分, 明显高于国内常模[7],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国内常模比较, t=33.480, *P<0.01

2.2 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前后焦虑及职业倦怠情况比较

实验前, 两组焦虑因子、职业倦怠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67, P=0.065;t=1.957, P=0.054) ,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 发现焦虑因子、职业倦怠平均分差异呈现边缘显著 (表2) 。表明本次干预研究可能存在“不等同对照组”的问题, 若按常规的统计方法, 这样的差异往往被错误地归结为实验效应, 或有时会抵消实验处理, 导致研究效度降低, 为提高试验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本研究采用协方差分析来进行统计控制, 即将前测作为后测的协变量纳入统计分析中, 从而在分析研究结果时将实验处理前两组固有的不等同特征考虑在内, 提高结果分析的准确性和解释能力, 提高研究效度。

注:与对照组实验后比较, *P<0.05;与同组实验前比较, #P<0.05

为了控制两组前测结果不等值对后测结果的影响, 以后测各项指标得分为因变量, 以前测各项指标得分为协变量, 以被试组别作为自变量, 进行协方差分析。分析之前进行了各组总体斜率是否相等的检验, 结果发现, 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因此, 两组斜率可以认为是相同的, 可以进行协方差分析。结合前测与调整后的后测分数的比对, 结果发现:经半年实验处理后, 在焦虑因子、职业倦怠指数两项指标上, 实验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自身实验前 (均P<0.05) , 瑜伽训练具有良好的心理干预效果。

为评估焦虑水平跟职业倦怠的相关性, 采用二元变量相关法对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焦虑总分与职业倦怠感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AS总分与职业倦怠感总分存在相关性 (γ=0.54, P<0.01) 。

3 讨论

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的焦虑现状:本研究结果显示, 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8,9]。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从事的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 是属于特殊领域中从事医护工作的群体, 有关文献报道, 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的攻击率高达98.47%;此外,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率不高, 在精神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存在明显的歧视感[10], 再加上疾病的高复发率, 医护人员无法从工作中充分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尤其是当下精神科新型医疗模式的建立, 要求医护人员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治疗和护理, 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角色功能的多样性, 新知识, 新技能带来的巨大压力, 使得精神科医护人员焦虑水平普遍偏高。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Chris C.Streeter教授及其同事主持的研究发现, 瑜伽练习可以降低焦虑水平。由于瑜伽的姿势需要控制呼吸及冥想, 练习瑜伽有助缓解人们的沮丧和焦虑情绪, 减轻人们的精神困扰。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分光镜成像技术测量对受访者的γ-氨基丁酸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 练习瑜伽的人, γ-氨基丁酸水平增加了27%。γ-氨基丁酸作为一神经递质, 可以减少焦虑, 使紧张的生活变得更轻松, 健康, 愉悦。崔岩等[11]表明瑜伽训练能有效改善护士的心理健康, 舒缓焦虑情绪。

焦虑水平与职业倦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 较高的焦虑水平容易伴发抑郁情绪, 进而出现消极、工作效率下降、失眠、疲乏感, 长期的焦虑、抑郁情绪导致个体出现认知取向的改变, 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工作的主观评价。在焦虑等负性情绪以及认知取向改变的影响下, 个体容易出现倦怠情绪, 焦虑得分越高, 则职业倦怠得分越高, 焦虑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跟相关报道一致[12,13]。

本研究表明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焦虑水平较正常人高, 焦虑程度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性。在精神科临床医疗、护理、康复治疗工作中, 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是相对固定的, 所以为了能更好地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 在强调个体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积极应对的同时, 医院管理者不妨在人群中尝试开展午间瑜伽练习, 以降低医护人员的焦虑水平, 以期更加有效地缓解其职业倦怠感程度, 提升其职业效能。

摘要:目的 探讨瑜伽练习对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感的有效性。方法 于2012年5月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女性医护人员中随机挑选出100名, 采用方便取样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0名, 实验组进行为期半年的瑜伽练习, 对照组不做瑜伽练习。在练习前及练习结束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马斯勒职业倦怠量表进行评估;并对焦虑及职业倦怠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练习前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中对照组的焦虑水平为 (37.06±6.94) 分, 职业倦怠感为 (36.00±12.33) 分, 实验组的焦虑水平为 (40.24±9.75) 分, 职业倦怠感为 (42.70±20.84) 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半年后, 实验组的焦虑水平为 (39.46±8.37) 分, 职业倦怠感为 (36.67±13.66) 分, 与实验前及对照组实验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而其焦虑水平跟职业倦怠呈正相关性。结论 瑜伽练习可有效降低精神科女性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感, 提升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瑜伽练习,女性医护人员,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 篇2

“点滴积累”终成材料“写手”。党政办材料“小能手”起初也饱受文字“折磨”,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半天憋不出一个字”。一年磨炼,这位“90后”小伙伴已成“写手”,在她的经验分享中,“积累”“坚持”是关键词。诚然,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文字材料、政策理解、与群众交流都需认真学习。在这一年中,蜕变的不单是她的写作功底,更多的是对基层工作的一种理解,“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她的电脑屏保文字,也是更多“90后”基层党员干部憋在胸中的“一股劲”。岗位虽不同、步伐却一致,“点滴积累”终会成长,“破茧成蝶”有没有在你我心中产生共鸣。

“敢勇当先”争做扶贫“战士”。扶贫办“小斗士”就算守不住自己的“发际线”,也要坚守扶贫阵地,每逢深夜,扶贫办的灯总亮着。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扶贫小伙的眼神却透着基层党员干部的坚毅,他来自城市、养尊处优,看似文质彬彬,却有着大大能量,他喜欢诗词,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在扶贫日记首页。虽然年轻,却当过扶贫“第一书记”,在母校募捐衣物、通过网店销售农产品,他的扶贫“金点子”总是很多,驻村之时,无论烈日当头、刮风下雨,扶贫之行从未停歇。他同更多“90后”基层党员干部一样,冲劲十足,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往肩上一扛,纵使脚下山河万里,心中目标依旧清晰,此等魄力有没有让你我心生感慨。

“志存高远”基层海洋“破浪”。村官小哥大学毕业便扎根基层,“一眼望到头”曾让他人生迷茫,重振旗鼓最终摆脱困境,拒绝平庸开始“乘风破浪”。他经历过失败,停滞不前让他心生懒惰,同他一样,年轻基层党员干部都曾迷失方向,“好高骛远”让其内心浮躁,然而村官小哥并未“一蹶不振”,坚定“理想”助其“拨开云雾见明月”。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国家政策“落地开花”离不开基层,农村层峦叠嶂的大山、广袤无垠的田野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如今村官小哥“初心”日渐清晰,他觉得努力保障每位群众利益便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意义所在,摆正位置才能行得更远、更稳,青年如此有没有唤醒你我心中斗志。

精神科医护人员 篇3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人性化管理;分析与对策

1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因素

1.1工作环境和护理对象都十分特别精神病医院一般位于偏远的地区,其管理模式都是封闭式或是半封闭式的,这就让患者和外界基本隔离了,而且精神病患者有很高的危险性,极易使护士的心理出现扭曲。因而,护理人员在管理时,最起码要保证患者处在自己的视野中,防止患者外跑,能同时保证患者和护士的人身安全。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十分繁重,大多数都处于心身疲惫的状态。很多护理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会对护理工作产生厌恶感,从而降低了护理工作的效率,没有对患者做到应有的服务和关爱。

1.2可观的形势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压力如今医疗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大,医院要能更好地发展,必须应该提高自身治疗和服务患者的质量,给患者最好的服务。要制订要求严格、标准高的管理模式,同时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的能力。现在很多医疗纠纷都在增多,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时,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尽职尽责、认真仔细。高强度的工作很容易就引起护理人员的心理出现问题。对于那些刚刚入院或者综合素质偏低的护士,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会使护理工作经常受到阻礙,就自然产生了心理问题。

1.3社会的评价与价值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持着较高的偏见,特别很歧视精神病患者,精神科护理人员始终占有很低的地位,从而失去了原因的社会价值。护理人员的奉献被忽视了,社会上普遍认为他们的护理工作没有用处。随着精神科护理的快速发展,但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仍然没有认同,只是把医生作为医院最重要的。并且医院制订的相关制度都是针对医生而不是护理人员,这就使护理人员失去了工作的成就感,失去了工作价值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和身体问题。

2管理对策

2.1改善激励制度,创设积极的工作氛围医院有关部分要努力给护士创设积极的工作氛围,增加护士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降低护理人员的忧虑。科学合理地实行人力资源管理,调整护理人员的数量和结构,降低他们的工作强度和精神负担。并且,还要改善现有的激励制度,要将重心稍稍向护士偏移,奖惩分明,选拨模范护士,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还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重视护士的作用,让他们也感觉到是医院的重要部分。

2.2不定期地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护士长要经常和护士进行沟通,发现影响护士心理问题的因素,并经过医院有关部门讨论,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护士抗压和解压的能力,使护士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营造一种轻松积极的氛围,不定期地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疏导讲座,对特别情况的护士应单独疏导。培养护士对年龄和心态各不相同的患者的服务能力,及时地对护士工作指导,有助于释放护士内心的工作压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2.3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对护士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学习,使护士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首先,引导护士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社会价值,精神病人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好精神病护理工作既能给患者家庭带来幸福,还能减少给社会减少压力,让患者的精神疾病消除,回报社会,这就是护理的目的。护理人员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实现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还要不断地自学,既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重视精神病护理的新动态、新方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给患者最好的护理服务,就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医院内要积极开展活动,引导护士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增加生活情趣,放松心态,使身心积极健康。

2.4合理的排班排班的班次固定,护士长要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安排护理人员。按照相关的规定,给护士安排轮休、培训,并要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正确配备人力资源。按照护士的个人能力、个性特征和特长,用之所长。经常询问护士的意见,采用合理的建议,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

2.5采用情感激励的方法护士长要多和护士交流,明白护士的所想,充分了解护士,尽最大努力和护士建立感情的纽带,可以通过在生活上多加观照、在学习上不断鼓励辅导、在工作中互助互爱等方式。护士长不仅是护士的上级,更应该是护士的知心朋友,应尽量满足护士的需求,帮助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创设团结友爱的环境。

3小结

总之,精神科护理人性化管理要从细节之处做起,和护士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创作一个和谐、团结、友好的工作氛围。护士长要学会换位思考,最大限度地了解护士的情绪,以便及时解决问题,使护士的身心健康完好。此外,社会还应给予护士更多的关注和温暖。

参考文献

[1]刘红兵,刘增香.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性化管理的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28期.

精神科医护人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康复科医护人员38人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人,女性36人,医生7人,护士26人,技师5人,年龄在23~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8±6.7)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8例,大专及以下学历者10例;具有初级职称者11人,具有中级职称者7人,具有高级职称者11人;工作年限在8年及以上者29人,工作年限在8年以下者9人,30岁以上25人,30岁以下13人。对所有的观察对象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查,第一阶段是2014年10月,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基线调查与监测;第二阶段是在手卫生行为干预实施3个月后进行调查和手卫生质量监测。

1.2 研究方法

对康复科38名医护人员实施手卫生行为干预,分析干预前、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由特定的人员隐蔽观察每位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确保观察对象不受干扰。每一位对象均观察2小时,时间选择在工作日的上午8~12时,评估观察对象是否符合手卫生合格标准《医疗机构手卫生规范》的相关规定:六步洗手法,每次洗手时间≥15s,使用一次性的纸巾或感受器进行干手。记录观察对象应该洗手或卫生消毒次数(记为标准手卫生次数),同时记录实际洗手次数,统计手卫生执行率,然后计算医护人员平均的执行率,并对职称、工作年限、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手卫生执行率=实际手卫生次数/标准手卫生次数×100%。

1.3 手卫生行为干预方法

手卫生行为干预方法的干预措施从个体到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来加强手部卫生行为。①加大改善设施的投入,对原有的洗手条件进行了改进,将原有的一般洗手液改为含护肤成分的洗手液,将原有普通水龙头改为脚踏式洗手池,在洗手处添置了自动干手器。②明确洗手指征:在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黏膜、伤口或破损皮肤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前后以及穿脱隔离衣前后。③反复宣传和定期培训,开展手卫生知识的讲座,对六步洗手法进行现场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提高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意识。④建立完善的手卫生监督管理机制,科内设立手卫生监督小组,每隔一段时间对本科室的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规范进行抽考,并将考核成绩与本月绩效挂钩,对检测手卫生不达标者及时分析原因,予以指正。⑤通过评奖加强认知程度,并对不符合手卫生标准的医护人员进行惩罚,使奖罚制度共同发挥作用。

1.4 观察指标

(1)干预前、后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比较;(2)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结果比较;(3)不同因素对手卫生执行率影响的分析,包括教育程度、职称、工作年限、工作性质和年龄。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的双人双录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比较

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干预前、后手卫生执行率进行比较发现,干预前康复科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为35.0%,而干预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为63.8%,干预前、后手卫生执行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结果比较

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实施培训后康复科医护人员对洗手指征及注意事项以及六步洗手法的理论知晓率高于实施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培训前、后康复科医护人员对手消毒指征及消毒方法方面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因素对手卫生执行率影响的分析,见表3。

3 讨论

手卫生在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成本-效益较高,但当前其依从性较低,从而影响手卫生的效果[5]。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的意识强于预防交叉感染,护士的手卫生执行率好于其他人员[6]。医生的手作为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的重要媒介,却并未完全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大多数医生在接触患者后洗手,而在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率较低[7]。另一方面手卫生的执行率还受到科室和工作负荷的影响,工作越繁忙、操作越多的科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越低。张丽英等[8]通过规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法,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降低了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陈莲芳等[9]的研究发现,集束化手卫生行为干预能提高MICU医护人员的手消毒依从性。此外,当前手卫生的执行率还存在科室间的差异,ICU、小儿科等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较高,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较低。而康复科作为一个侵入性操作较少的科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的发生率较高。徐云霞等[10]调查了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发现,在5240例康复科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有325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6.2%。因此提高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研究发现,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实施培训后康复科医护人员对洗手指征及注意事项以及六步洗手法的理论知晓率高于实施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对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进行干预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为63.8%,高于实施干预前的手卫生执行率35.0%,说明手卫生行为干预对提高康复科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具有较好的效果。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①手卫生的相关设施更加完善和人性化,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的积极性;②通过培训和现场演练,更加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③将手卫生执行率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实行奖惩制度,更好地激励了该措施在本科室的落实,真正做到从知信行三方面的认知行为促进措施[11,12]。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大专及以下者,中级及以上职称者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初级职称者,工作年限在8年以上者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工作年限在8年以下者,护士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于医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以后的手卫生指导、督查、考核以及培训等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这些人群,从而进一步提高手卫生执行率,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手卫生行为干预可以提高康复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丹.医务人员手卫生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01):53-55.

[2]张孝英,杨俐.综合干预对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09):1274-1275.

[3]Lohiniva AL,Bassim H,Hafez S,et al.Determinants of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in Egypt:building blocks for a communication strategy[J].East Mediterr Health J,2015,21(9):665-670.

[4]韩英.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效果的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08):898-900.

[5]Skodova M,Gimeno-Benitez A,Martinez-Redondo E,et al.Hand hygiene technique quality evaluation in nursing and medicine students of two academic courses[J].Rev Lat Am Enfermagem,2015,23(4):708-717.

[6]黄梅,李蓉琼.干预措施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华西医学,2010,25(07):1375-1376.

[7]Rodriguez V,Giuffre C,Villa S,et al.A multimodal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hand hygiene in ICUs in Buenos Aires,Argentina:a stepped wedge trial[J].Int J Qual Health Care,2015,27(5):405-411.

[8]张丽英,沈彩燕.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干预对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率的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30-3631.

[9]陈莲芳,谢配云,林真凤,等.集束化手卫生行为干预对医护人员手消毒依从性的效果[J].现代医院,2013,13(11):103-105.

[10]徐云霞,周泉,朱静芳,等.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9):4826-4827.

[11]李楠,轧春妹.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1):11-13.

精神科医护人员 篇5

纵观新中国的发展史,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我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发展理念与不断改革创新的成功历程。展望未来,“十四五”即将杨帆远航,我们有充足的信心继续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奇迹。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时刻,如何以科技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成为新时期的重要命题,也是科技工作者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在“十四五”期间开好局、起好步非常关键,我们将以“卡脖子”技术作为我们的科研任务,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促进我国科技实力迈向新高度。

精神科医护人员 篇6

1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上海某区级精神卫生中心职工进行调查研究,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3份,其中医护人员为114人。其中医生41人(36%),护士73人(64%);男性26人(22.8%),女性88人(77.2%);年龄:29岁以下25人(22.1%),30岁到39岁48人(42.1%),40岁到49岁28人(24.6%),50岁到59岁11人(9.7%),60岁及以上1人(0.9%);学历:中专12人(10.5%),大专60人(52.6%),本科40人(35.1%),硕士2人(1.8%); 婚姻状态:已婚87人(76.3%),未婚26人(22.8%);职称:副高3人(2.7%),中级29人(25.4%),初级78人(68.4%),无职称3人(2.6%);工作年限: 5年以下17人(14.9%),5~9年14人(12.3%),10~19年47人(41.2%),20~29年25人(21.9%),30年以上11人(9.6%)。

1.2 方法

采用美国Mashach和Jackson 1986年制成的MBI-GS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医护人员进行评定,其中马斯勒职业倦怠量表分为3个维度,均表现为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强[2]。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态、职称及工作年限。

1.3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先进行逻辑检查,剔除有逻辑错误和重要分析项目缺失的记录。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undefined,医生和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年龄段、职称及工作年限之间职业倦怠水平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由SPSS 13.0完成。

2结果

2.1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

在本研究中,医生情绪衰竭的平均水平为1.9±1.2,去个性化0.9±0.9,低成就感为2.4±1.4,护士情绪衰竭的平均数为2.5±1.4,去个性化1.4±1.2,低成就感为3.0±1.4。检验结果显示,在倦怠的3个维度中,相对于医生,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医生和护士在此维度上没有差异(P>0.05)(表1)。

2.2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之间的职业倦怠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由性别、年龄和学历等一般人口因素导致的职业倦怠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婚姻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 未婚医务人员低成就感维度分数显著高于已婚医务人员(P<0.05)(表2)。

2.3 不同职称之间职业倦怠量表结果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低成就感维度中不同职称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初级职称分数最高,倦怠程度最强(P<0.05)(表3)。

2.4 不同工作年限之间职业倦怠量表结果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维度中不同工作年限医护人员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工作年限为5~9年及20~29年组别分数最高,倦怠程度最强(P<0.05)(表4)。

3讨论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表现为个体在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失去了工作热情。玩世不恭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对他人缺乏同情心。个人成就感缺乏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价值及自我效能的评价下降,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常常觉得自己无能。2001年的一项调查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和苏格兰5个国家的医院展开,发现医院中的工作倦怠现象非常严重。在参与调查的5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40%的护士对目前工作不满意[3]。

从本研究来看,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因素,例如性别、年龄、学历等变量;另一方面是包含外部影响的变量,包括职称、婚姻、职业类型、工作年限等。本研究表明,在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类型上,倦怠的3个维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显示婚姻状况、工作年限、职称情况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3个维度中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未婚医务人员及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在低成就感维度分数较高,倦怠程度最高;工作年限为5~9年的年轻医护人员在情绪衰退维度上分值最高,倦怠程度最高。该部分年龄段医护人员正处在结婚、生子、升职称的关键阶段,因此年轻的医护人员面临工作学习压力大、回报少、工作期望值高、人际关系的处理经验少等问题。徐甫[4]等人在深圳武汉两地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现状分析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未婚的医护工作者其工作成就感低于已婚者。在李兆良[5]等人在对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的研究中显示,聘任压力是医护人员最感压力的工作事件之一。个体对情感的需求往往容易被忽视,物质和精神方面支持的不足造成个体出现倦怠[6]。Maslach[7]等在总结以往的研究时指出,在所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研究中,一致认为年轻员工的倦怠水平比较高。

本研究医师与护士之间比较发现,在精神科工作中护士组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均比医生组的分值要高,但差异没有显著性。这与目前国内工作现状有着密切关系[8],在我国目前对于精神病人的治疗中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封闭式管理和无陪人式的精神科治疗模式使得护士在完成治疗任务的同时要做大量的生活护理,同时由于护理工作贯穿于病人住院期间的时时刻刻,对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病人工作中意外事件多,可能受到病人人身攻击,人身安全感差。因此他们在工作中的出现的职业倦怠情况相对严重一些。

4结论

本研究显示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维度的职业倦怠,国内的研究者针对医护人员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多种对策,建立有效的支持体系,对缓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起着有效的作用。

首先,从政府层面,虽然精神卫生工作已经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但是区级精神卫生机构仍面临编制核定与经费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的精神卫生中心普遍存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很多医院病人住院数大大超过医院的额定床位数,但是医院职工的编制仍按照早期标准核算,造成编制数少于实际需求数量的情况;同时在经费上,目前大多数区级精神卫生中心财政还是以差额拨款为主要形式,但拨款金额还是以60年代制定的标准实施的,金额远远低于实际需求。这既大大加重了医院的负担,使得医务人员的劳动量远远超过额定工作量,也严重影响了医院职工的晋升和积极性。因此基层政府应与国家制度保持连贯性,对编制核定及预防经费问题予以一定的保障。

其次,从医院行政来看,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奖惩制度、职称晋升及继续教育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合理调配和使用人力资源,保证医护人员的正常休息,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参与管理决策的机会,提供继续教育的经费支持和职称晋升的机会,使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心境投入工作,增加医护工作的忠诚度和团队归属感。

最后,从医院工会来看,加强职工权利保障和开展文娱活动,工会首先是职工和医院管理的桥梁,要在维护和保障职工权利方面加强工作;其次是要加强职工的精神文明建设,笔者调查所在的医院目前除了基本的维权工作外,为每一个职工另外进行了医疗保险的投保工作,还为女职工进行了特别医疗保险;在精神文明方面,开展了摄影、读书、桥牌、羽毛球、飞镖等等文化活动,给广大职工予保障与支持,增强医务人员的归属感。

因此,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全社会应该行动起来,从根本上把医护人员的健康问题提到首位,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身心压力,建立完善、和谐、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从而维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整体水平,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荣慧,郭秀花,马岩.京城区综合性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的预测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4):961-964.

[2]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4):931-933.

[3]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4]徐甫,吴均林,庄俊汉,等.深圳武汉两地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20(11):12-13.

[5]李兆良,高燕,冯晓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1):160-162.

[6]Thomas NK.Resident Burnout[J].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Association,2004,292:2880-2889.

[7]Maslach C,Se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J].Annual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精神科医护人员 篇7

关键词: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精神卫生已成为当今一个突出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精神病患病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5.4%迅速上升到目前的13.47%。全国各类精神病患者已超过1 600万,精神疾患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20%,位居首位。2009年,中国将重性精神病管理列入公共卫生考核工作中。

医护人员每天直接面对患者,在对患者实施诊治和护理的过程中,承担巨大的压力,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压力源的调查发现,医护人员存在明显的心理压力,并且工作压力是压力的主要来源[1,2,3]。通过对重性精神疾病医护人员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为了解该人群心理特点,改善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制定有效健康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10月,以山东省某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医生、护士为调查组进行整体抽样调查,共123人;以山东省某综合性医院住院医生、护士130人为对照组。

1.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自填方式。调查问卷包括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和心理卫生影响因素调查表两部分。前者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4];后者包括人口学变量和社会支持量表[5]。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婚姻、健康状况和专业共八个方面。

1.3 统计方法

Excel建立数据库,双录入,SPSS17.0进行组间各因子t检验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调查组共123人,其中男47人(占38.21%),女76人(占61.79%);年龄在23~56岁,平均年龄为(35.18±9.49)岁;医生43人(占34.96%),护士80人(占65.04%)。对照组130人,其中男52人(占40%),女78人(占60%);年龄在22~56岁,平均年龄为(34.75±9.07)岁;医生42人(占32.31%),护士88人(占67.69%)。两组在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年龄t=0.78,P>0.05;性别χ2=0.085,P>0.05;职业χ2=0.199,P>0.05)。

2.2 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

调查组SCL-90总分最高分为398分,最低分为90分,平均分为(153.93±81.30)分;以全国常模SCL-90总分结果[6],>160为阳性,共31人,占25.20%。对照组SCL-90总分为(108±3.64)分,经t检验,精神卫生医护人员SCL-90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P<0.01)。

2.3不同特征精神卫生医护人员SCL-90量表评定结果比较

2.3.1 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婚姻状况和专业SCL-90量表评定结果比较

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婚姻状况和专业人群SCL-90总均分均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2.3.2 不同工作年限SCL-90量表评定结果比较

该人群随工作年限增加SCL-90总均分分值递减,≤5年与6~15年工龄段及6~15年与>15年工龄段人群SCL-90总均分无明显差别(P>0.05);≤5年与>15年工龄段SCL-90总均分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3.3 不同学历SCL-90量表评定结果比较

本科以下学历人群SCL-90总均分明显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低学历人群各因子分均高于高学历人群,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1 不同特征人群SCL-90总均分比较

表2 不同学历人群评分比较

2.3.4 不同健康状况SCL-90量表评定结果比较

健康状况良好人群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都低于健康状况一般及以下人群,差异明显(P<0.05或P<0.01),见表3。

表3 不同健康状况人群评分比较

2.4 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以SCL-90自评量表总均分为因变量,总均分=1.33(全国常模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总均分为+2sd)为心理健康状况标准,>1.33为阳性,<1.33为阴性;以上述分析有意义的人口学变量和社会支持量表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共三个:学历、主观支持度和总支持度。见表4。

表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精神卫生医护人员,作为精神卫生工作的参与主体,对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每天面对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患者群体,时常面临精神病患者的身心冲击的刺激,致使心身感受到较大的压力[7]。参阅国内外文献[8,9,10]发现,近年来对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

SCL-90量表调查发现,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示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这与国内外研究认为精神病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基本一致[11]。这可能由于精神卫生工作本身的特点工作环境单调、紧张、责任重大,而且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精神病患者这一患者中的特殊群体,人身安全时刻受到威胁,很难与精神病患者进行情感交流,从而产生心理压力所致[12,13]。因此,作为医护人员的特殊群体,有必要加强精神卫生医护人员的心理卫生工作,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对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显示,性别、年龄、职称、婚姻状况和专业对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无影响。随工作年限的延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高工龄年龄组心理状况明显优于新进工作者。因此,应重点关注新进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多渠道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使之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健康状况良好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健康状况差者,可见身体健康是医务工作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全身心突入工作的基础。应在工作之余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医护人员运动积极性,不断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精神科医护人员 篇8

关键词:焦虑,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焦虑为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抑郁为以心境低落为主的精神状态,常伴有各种症状,如焦虑、激越、无价值感、无助感、绝望感、自杀观念、意志减退、精神运动迟滞及各种躯体症状和生理功能障碍,如失眠等。以上两种不良情绪持续存在于人体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并对工作和学习造成相应的影响。就临床护理人员来说,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护理工作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职业,具有很大的压力和职业风险性,尤其是精神科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对象、社会地位、工作风险等诸多因素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抑郁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惠州市愿意接受调查,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192名注册护士,其中男8人,女184人,护龄为1~27年,年龄20~51岁,平均35.8岁。婚姻状况:未婚者36人,占总数的18.75%,已婚者150人,占78.13%;离异6人,占3.13%。文化程度:中专32人,占16.67%,大专156人,占81.25%,本科4人,占2.09%。职称包括:护士60人,占31.25%,护师78名,占40.63%,主管护师48名,占25%,副主任护师以上6人,占3.13%。

1.2 调查方法

以自评焦虑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调查工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护龄、婚姻状况及职称等。填写时详细讲解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给予统一的指导语,强调此为最近一周的心理感受,不记名,独立填写,填写完毕后由调查人员收回。

1.3 自评焦虑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1.3.1 SAS

SAS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出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其标准为:“1”:没有或很少时间;“2”:小部分时间;“3”:相当多的时间;“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将20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再根据标准分换算表换算为标准总分,SAS标准分≥50分为阳性划界分,分值越高,表明精神状况越差。

1.3.2 SDS

SD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均按四级评分。20个条目反映抑郁状态四组特异性症状,包括:(1)精神性情感症状;(2)躯体性障碍;(3)精神运动性障碍;(4)抑郁的心理障碍。SDS标准分≥50分为阳性划界分,分数的高低反映人群的精神状况。

1.4 国内常模

正常成人组以全国13个地区1 158人的SAS测定结果作为常模。量表协作组对1 340名正常人进行SDS测评[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抑郁与焦虑调查得分情况

本组192例医护人员中,SAS得分>50分者,占47.92%,焦虑标准均分为(40.28±9.23)分,与国内常模相比,明显高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DS得分>53分者56人,占29.17%,抑郁标准均分为(45.86±9.78)分,与国内常模相比,亦明显高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本组按年龄分为3组,并进行相关分析,详见表1。

与国内常模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norm,*P<0.01

同时,由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SAS平均得分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40岁及以上人群为焦虑的多发人群。SDS平均得分在30~39岁时最高,表明这一年龄段人群抑郁情绪明显。

3 讨论

精神科护理是一项特殊的护理工作。首先,要求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护理技术具有专业性。其次,由于面对的对象大脑功能失调、言语表达能力差、行为异常,不能有效地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治疗工作,甚至是扰乱、拒绝治疗,甚至出现自杀、自伤、冲动、暴力等行为[2]。因此,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护理人员不仅要保证护理质量,同时还要承受来自于护患关系、患者及自身安全方面的担忧。相较于其他科室的工作,精神科护理人员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压力更大。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的时间安排(多为三班倒,打乱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晋职和深造的机会相对较少,工作负荷过重,编制不足等等,因此心理会出现诸多不良情绪,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则易产生焦虑和抑郁[3]。

目前,相应社会支持的缺乏以及人们对精神科护理的偏见和误解,也是应激因素之一。有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不理解,患者出现意外时,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心理上的波动、委屈、不平衡等情绪会相应产生,从而影响护理质量,最终造成恶性循环[4]。

由本文中可以看出,护理人员的焦虑和抑郁与年龄有较大的关系,文中资料显示,192人中,30~39岁者74人,占总数的38.54%,40岁以上者64人,占总数的33.33%。随着护理人员年资的增长、年龄的增加,工作责任的加重、已婚人士在家庭和事业中的多种角色及多重压力、学历和职称提升的压力,均会对其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本研究表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焦虑平均得分为(40.28±9.23)分,抑郁平均得分为(45.86±9.78)分,两组数据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减少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的发生。首先,要提高社会支持,提高对精神科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消除偏见和误解;管理人员应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护理工作给予肯定和指导,适时激励,并尽量满足其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创造相对轻松的办公室氛围,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放松心情[5],这样,护理人员会提高责任感、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当中,最终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护理人员应重视自身情绪的调节,端正服务态度;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的不正确也是造成焦虑和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工作的任务、性质以及要求,热爱本职工作;站在患者及其家属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接纳患者,应用人性化的服务与患者沟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影响患者,促进其疾病的治疗,同时寻找发泄不良情绪的渠道,锻炼接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使自己的抗压能力增强。再次,应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医院应科学合理地进行排班,减少非护理性工作,降低工作压力,改善待遇。此外,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和指导班,帮助护理人员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和精神的卫生[6]。

总之,精神科的护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抑郁和焦虑问题较为严重,应引起各界重视,从而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改善抑郁和焦虑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明岛,陈福国.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46-160.

[2]童建明,杨正春,龙赟,等.综合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7,13(06):490-492,499.

[3]丁玉新.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1):200-201.

[4]顾华芳.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上海护理,2006,06(04):17-19.

[5]梁雪玲.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913-1914.

精神科医护人员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某市的多家医院中随机选取50位精神科护理人员和50位普通护理人员, 对其发放自制调查问卷, 其中精神科护理人员平均年龄 (34.23±3.13) 岁, 平均护龄 (11.52±4.27) 年, 中专19位, 大专31位。普通护理人员平均年龄 (31.61±5.21) 岁, 平均护龄 (10.47±3.72) 年, 中专10位, 大专40位。发出问卷100份回收100份, 回收问卷率100%。

1.2调查方法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50位精神科护理人员和50位普通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再针对50位精神护理人员所填写的进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 得出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工作压力上要高于普通护理人员, 而且通过SCL-90表得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得分高于普通护理人员。

3 讨论

首先需要先明确什么是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是指与工作相关的不良刺激对个体所引起的负性主观体验和心理、生理反应”[2]。那么作为精神科的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自然也在这范畴之内, 通过调查发现, 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六个方面, 角色模糊, 角色冲突, 角色过载, 愿望满足, 社会认可和工作控制度。

3.1 角色模糊

员工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权限无法得到非常明确的安排, 工作环境的经常变动, 规章制度制订的合理性都是这方面工作压力的原因, 不过这些对于精神科护理人员来说相对容易解决。

3.2 角色冲突

引发原因工作中心理环境的影响, 与组织沟通的情况和岗前的培训结果, 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 主要因为长期接触精神病患者, 心理健康肯定会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甚至引发精神疾病的传染, 再有与组织沟通的不顺畅和岗前对于心理和技能培训的不到位, 也会使其觉得情绪进入低谷。

3.3 角色过载

诱因是工作量较一般护理人员更大, 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不规律, 工作环境本身的不理想, 由于精神科护理人员工作量除了定期的给患者送药和打扫以外, 还要经常性的应对精神病患者的突发状况, 有些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24 h的监护甚至会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发生激烈的身体接触,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时间高度警惕, 而且要应对轮换值班的作息不规律, 最主要的是, 精神科医院的工作环境比较嘈杂与混乱, 尤其是在工作经验缺乏的年轻护理人员中, 角色过载问题会使其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3.4 愿望满足

愿望满足性是员工参与决策, 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和工作绩效的反馈结果决定的, 精神科护理人员工作内容单一乏味, 在护理患者之后几乎得不到患者方面的认可和褒奖, 更提不到工作中能参与决策性意见, 所以长期的个人情绪维持在较低的认可水平, 也会使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 导致其焦虑和抑郁。

3.5 社会认可

精神科护理人员在社会中往往地位较低, 工资较少, 职业前途不被社会认同, 这些情况就决定了精神科护理人员会在工作过一段时期后感觉未来没有希望, 甚至出现转行或跳槽的问题出现, 如此的循环往复会让在职工作的人员产生消极怠工和紧张低落的情绪。

3.6 工作控制度

这项工作压力反应条件是在个人能力发挥和工作自主控制权力上, 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是以精神患者为中心, 所以其在工作中个人能力发挥的较低, 工作自主控制权力也几乎没有, 这时护理人员的会有职业的倦怠感产生, 从而转变为对职业性质的焦虑。

综上所述, 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产生的情绪状态, 往往会影响到患者, 而患者的精神疾病又会反过来再次影响护理人员,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如何缓解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产生的压力, 也是对护理人员和患者本身都有着重要意义。定期的组织护理人员心理咨询, 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待遇, 组织放松情绪活动和减压训练都是确实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Gus H C S, Van Eps L W S.bold beta 2-microglobulin:Its significance in the evaluation of renal function.Kidney international, 1987, 32 (5) :635-641.

上一篇:平安奥运下一篇:油田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