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论文(精选6篇)
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篇1
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暴露出了众多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以“产—学—研”联合模式培养研究生,是切实提高我国农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点,针对我国目前“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立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各项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产—学—研”联合;水产养殖学;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它的基本特点是寓教于研,通过开展研究工作来培养人才。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扩大,招生规模的扩大给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导致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一方面,高校的导师人数、科研经费和设备条件等早已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研究条件(包括研究场所、设备和项目)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研究生与社会的需要脱节,毕业研究生就业困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的专业知识常常被荒废掉,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英、美、德、日等西方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比如美国和日本的大学都十分重视通过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来开展研究生教育,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促进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不断推动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的大量产生和迅速转化,这是我国在发展研究生教育时最应学习的。
一、建立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与农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迫切需要专业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经营理念的支持,对“精理论、懂技术、会管理、能创业”的农科类研究生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相关高校单靠自己的力量还无法培养出这样的研究生。通过“产—学—研”联合的形式培养研究生,可以为各级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和大型农业相关企业培养专业对口,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也加强了高校、研究机构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有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研究生为完成课题需要有专门的养殖实践场所,并开展实际养殖生产工作,而我国的各大水产相关高校通常并不具备足够的场地和设施,也很少开展生产性的养殖活动,无法为研究生提供所需的工作条件。广东海洋大学作为广东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海洋大学,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以应用学科见长,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研究生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研究生数量增长较快,广东海洋大学的水产养殖学科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同样面临上述这些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广东海洋大学的前身湛江水产学院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水产高等学校,七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水产专业人才,校友遍布南方各省的水产相关政府部门、研究院所和生产企业,具有雄厚的社会资源。学校和企业合作,针对企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或管理问题设计其毕业论文选题,一方面研究生和导师可以获得开展研究所需的平台,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高校的科技支持,从而解决生产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促进企业发展。学校和研究所合作,一方面研究生可以获得开展研究所需的平台并接触学科发展前沿,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研究所可以借助高校的教育力量支持,获得完成科研所需的人力资源,顺利完成研究项目。
综上所述,广东海洋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培养水产养殖学科的研究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实现双赢的效果,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课程学习为主的教学式,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以及“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协作式等。其中教学式适用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和研究生课程教育;专业式适用于培养教学科研型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协作式适用于应用型、开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其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
1.责、权、利不清。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各单位通常是临时性的合作,签署协议时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合作协议中对各自的责任规定不清楚,比如协议对培养过程中学校需要负责哪些内容,企业和科研院所需要提供什么设备等没有明确规定,结果可能导致在合作过程中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都没有尽到研究生培养的义务,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由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现在主要由高校推动,比较注重学生的培养,高校在合作中通常获得较多的利益,而研究所和企业在合作中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少,可能导致研究所和企业在联合培养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导致联合培养流于形式,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培养体系不规范。由于我国没有建立规范的研究生“产—学—研”培养体系和考核办法,培养过程缺乏规范,研究生的权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有可能变成研究生给导师或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廉价劳动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得不到高校、研究所或企业导师的及时指导,而繁忙的日常工作也会使研究生没有了真正从事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他们的才智无法充分发挥,这严重伤害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他们失去了发展希望。培养体系不规范是我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就业竞争力上并没有显著优势的重要原因。
3.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脱节。“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可能与其他普通研究生有很大的差异,但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教育和考核并没有将它们区分开来。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选修课,而且往往一个专业只有一个培养方案,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普通研究生所开设的课程完全相同,导师和学生没有自主设计培养方案的权力。死板的课程设置和考核往往消耗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大量时间,使他们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于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十分不利。
4.成果分配协议不明确。由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是刚刚推行,参与合作的高校、企业和研究院所在决定合作时对于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生的论文署名如何分配等问题最初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结果在合作结束时常有纷争发生,使得产生的科研成果无法及时转化进而推向市场,严重伤害了合作各方的关系,对研究生个人的毕业和就业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5.研究生管理制度不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身份比较特殊,他们既是在校研究生,也是合作单位的一名员工。理论上他们应该既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要遵守所在单位的各种员工制度。可是由于我国现在对这类研究生还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时很难落实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一些自觉性不高的研究生既不去理会导师的督促、学校的管理,也不接受培养单位员工制度的约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学业半途而废的情况时有发生。
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篇2
一、建立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与农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迫切需要专业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经营理念的支持, 对“精理论、懂技术、会管理、能创业”的农科类研究生表现出强烈的需求, 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相关高校单靠自己的力量还无法培养出这样的研究生。通过“产—学—研”联合的形式培养研究生, 可以为各级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和大型农业相关企业培养专业对口, 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 也加强了高校、研究机构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有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研究生为完成课题需要有专门的养殖实践场所, 并开展实际养殖生产工作, 而我国的各大水产相关高校通常并不具备足够的场地和设施, 也很少开展生产性的养殖活动, 无法为研究生提供所需的工作条件。广东海洋大学作为广东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海洋大学, 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 以应用学科见长,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研究生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 研究生数量增长较快, 广东海洋大学的水产养殖学科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同样面临上述这些问题, 研究生培养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广东海洋大学的前身湛江水产学院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水产高等学校, 七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水产专业人才, 校友遍布南方各省的水产相关政府部门、研究院所和生产企业, 具有雄厚的社会资源。学校和企业合作, 针对企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或管理问题设计其毕业论文选题, 一方面研究生和导师可以获得开展研究所需的平台, 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高校的科技支持, 从而解决生产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促进企业发展。学校和研究所合作, 一方面研究生可以获得开展研究所需的平台并接触学科发展前沿, 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研究所可以借助高校的教育力量支持, 获得完成科研所需的人力资源, 顺利完成研究项目。
综上所述, 广东海洋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培养水产养殖学科的研究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能够实现双赢的效果, 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是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课程学习为主的教学式,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 以及“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协作式等。其中教学式适用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和研究生课程教育;专业式适用于培养教学科研型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协作式适用于应用型、开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为其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
1. 责、权、利不清。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 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各单位通常是临时性的合作, 签署协议时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 合作协议中对各自的责任规定不清楚, 比如协议对培养过程中学校需要负责哪些内容, 企业和科研院所需要提供什么设备等没有明确规定, 结果可能导致在合作过程中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都没有尽到研究生培养的义务, 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 由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现在主要由高校推动, 比较注重学生的培养, 高校在合作中通常获得较多的利益, 而研究所和企业在合作中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少, 可能导致研究所和企业在联合培养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导致联合培养流于形式, 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 培养体系不规范。
由于我国没有建立规范的研究生“产—学—研”培养体系和考核办法, 培养过程缺乏规范, 研究生的权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 有可能变成研究生给导师或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廉价劳动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得不到高校、研究所或企业导师的及时指导, 而繁忙的日常工作也会使研究生没有了真正从事研究的时间和精力, 导致他们的才智无法充分发挥, 这严重伤害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使他们失去了发展希望。培养体系不规范是我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就业竞争力上并没有显著优势的重要原因。
3. 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脱节。
“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可能与其他普通研究生有很大的差异, 但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教育和考核并没有将它们区分开来。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选修课, 而且往往一个专业只有一个培养方案, 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普通研究生所开设的课程完全相同, 导师和学生没有自主设计培养方案的权力。死板的课程设置和考核往往消耗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大量时间, 使他们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热情, 对于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十分不利。
4. 成果分配协议不明确。
由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是刚刚推行, 参与合作的高校、企业和研究院所在决定合作时对于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生的论文署名如何分配等问题最初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结果在合作结束时常有纷争发生, 使得产生的科研成果无法及时转化进而推向市场, 严重伤害了合作各方的关系, 对研究生个人的毕业和就业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5. 研究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身份比较特殊, 他们既是在校研究生, 也是合作单位的一名员工。理论上他们应该既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也要遵守所在单位的各种员工制度。可是由于我国现在对这类研究生还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 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时很难落实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一些自觉性不高的研究生既不去理会导师的督促、学校的管理, 也不接受培养单位员工制度的约束, 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导致学业半途而废的情况时有发生。
6. 研究生定位不恰当。
在入学的时候, 很多准备以“产—学—研”联合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对于这种培养模式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和做什么。有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就退缩, 甚至因为吃不了苦而退出这种培养的模式回到学校去, 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 破坏了“产—学—研”联合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 影响到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深入和发展。
三、建立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措施
根据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培养注重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特点, 针对我国目前“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广东海洋大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尝试中的经验教训, 提出建立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措施:
1. 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
究生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根据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培养当前存在的问题, 广泛征求合作单位、导师和研究生的意见, 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体现合作培养各方的利益,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推动联合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2. 通过充分的协商和交流,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 与
企业和研究院所签订明确而合理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 确保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能够获得恰当的指导和必需的研究条件, 确定科研成果的合理分配方案。高校必需通过教学使研究生具备完成课题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部分实验技能, 企业或研究院所必须通过培训使研究生获得完成课题所需的操作技巧和其他实验技能。另外企业还应当通过生产工作使研究生获得良好的职业熏陶, 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在招收研究生新生时, 根据学生的意愿, 挑选具有
一定工作经验、性格开朗、能吃苦耐劳的学生作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生人选, 向其详细说明新培养模式的各项要点, 征求其本人意愿, 初步确定科研方向, 作好专业课程学习安排。对准备采用“产—学—研”联合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开展前期教育, 使他们明确自己将来要学习的内容和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这种培养模式,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4. 建立导师—研究生—合作单位之间紧密联系的制
度, 共同确定合适的研究课题, 并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沟通, 根据实际情况对课题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 确保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顺利完成。
5. 制定严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制度, 严把培养质量关。
根据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实行高校—企业 (研究所) 双导师制, 两位导师分别负责研究生理论知识和实验设计及操作的指导, 根据合作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师的排名先后。两位导师必须密切合作, 确保研究生按时完成学业学习、论文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工作。在成绩考核方面, 也应当根据研究生的实际学习和工作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 确保通过考核真正体现研究生的整体水平。
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篇3
摘要:肿瘤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滞后影响我国肿瘤学学科发展,急需改革和完善。在多学科协作指导下的肿瘤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符合肿瘤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及肿瘤学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肿瘤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肿瘤学学科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多学科协作组;肿瘤学教学Abstract: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oncology need to change and improve, due to its slow development affecting progress of the disciplines of oncology in our country. A cultivation mode of oncology postgraduate guided by multidisciplinary team is in accordance with multimodality therapy principal and developing trend, which can help to rais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oncology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of oncology.
Key words: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multidisciplinary team;oncolog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32-02 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一类疾病。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肿瘤患者的数量的倍增,肿瘤学学科迅速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开始建立肿瘤科至今,短短20年,全国约90%以上的三甲医院均已设立了肿瘤科[1]。且肿瘤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治疗新药物、新手段层出不穷,已逐步形成了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介入微创治疗以及姑息治疗等多种手段配合的综合治疗模式。然而,我国肿瘤学的现状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差距,表现为:治疗方案不规范、治疗水平各地各级医院不均衡、缺乏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肿瘤学教育发展滞后,导致相当一部分肿瘤科医师专业基础差,且多数为半路出家;其次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模式死板,不能满足学科迅速发展带来的知识更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改进肿瘤学研究生教育模式,造就高质量的肿瘤学专业人才,是促进我国肿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
1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首先作为二级学科,在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并未设立肿瘤学教学专职机构[2],临床医学本科生仅能从内外科各系统章节中,粗浅的了解肿瘤学诊疗知识;即便是研究生课程设置上,目前为止尚缺乏规范统一的教材,多数课程由授课老师自选教材或自制课件,这导致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容易引致地区教学水平不均衡。其次,教学缺乏知识的跨学科综合性。传统肿瘤学的教学大纲仅涵盖了外科学、内科学、放疗学、病理学以及影像学等学科知识;随着肿瘤治疗的理念、局部治疗方式、药物种类、治疗策略迅速发展,不仅各学科发展迅速,且衍生出不少肿瘤治疗相关新兴学科,如生物免疫治疗学、介入医学、核医学、激光学等等,因此现有教学大纲过于陈旧,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需要。另外,研究生生源缺乏专业性且水平不均衡也是当前肿瘤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大医学院接收的肿瘤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来源于医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和其他专业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以我院肿瘤内科为例,2002年至2009年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4人,其中12人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占总人数一半,而另外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中,从事肿瘤学专业仅2人,其余生源既往从事工作包括:大内科、检验医学、基层连队卫生队、干部保健等等。对于应届毕业生和非肿瘤专业研究生来说,肿瘤学较为陌生,仅3年的学习时间,既要完成肿瘤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学习,又要完成科研课题的任务,因此,迫切需要一套系统、全面、规范的教学方法。
2多学科协作指导肿瘤学研究生教学的实施方法
2.1综合治疗概念及多学科协作组
所谓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是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理分期),结合细胞生物学改变,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学科各种有效治疗手段,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是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它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局部与全身并重、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并重、注重循证医学等特征。这一概念涉及了多个学科的参与;所谓合理性与计划性,就是强调要通过制定决策前的多学科评估、讨论合理安排患者的治疗策略,以最大限度的延长生存及改善生活质量[3]。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肿瘤治疗模式,多项国外研究表明该模式的应用可为食管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肿瘤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治疗和改善预后[4-6]。在欧美部分医学发达国家,已有法律规定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应由以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医师为主体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共同制定。尽管我国的多学科协作组起步稍晚,但在多家肿瘤专科医院及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已将这种诊疗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2.2多学科协作应用于肿瘤学研究生临床教学的必要性
为使广大肿瘤学研究生、未来肿瘤学学科的人才充分了解综合治疗原则,让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意识根深蒂固,避免输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师,将多学科协作应用于肿瘤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有其深远意义。不仅在教学中深化及形象化综合治疗理念,又能同时传授全方位多学科的前沿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协作与配合能力,有助于提高肿瘤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2.3具体实施方法
首先应该编写规范的肿瘤学研究生教材,内容应该包含:各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各学科诊疗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前沿知识、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病例分析与解析等内容。以便学生从概念-理论-实践循序渐进地学习。
其次,将传统授课模式改革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目前医学院、商学院以及工程学院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早在2004年,Abacioglu等人就将基于问题的多学科临床癌症管理课程引入到本科生教学中并取得较好的成效[7]。它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改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每次课程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学习;并可采用相似的方法进行考核。该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另外,将教学融入常规临床诊疗过程。设置临床多学科病例讨论观摩课,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在观摩课中学习肿瘤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以及各学科的前沿知识。以我院大肠癌协作组为例,每周例行多学科查房一次,病例为协作组各科室初治或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大肠癌患者。大肠癌协作组1年查房病例约1200人次,对于肿瘤学研究生来说,仅观摩多学科查房即可学习肿外科诊疗、内科诊疗、放射肿瘤学、病理学等多专业的知识与进展,并能与临床实践结合,可谓一举多得。当然科研意识的培养以及教师知识的自我更新、人文涵养的修炼等等也是不容忽视的。
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篇4
【关键词】产学结合 工学交替 实践 问题 策略
2005年3月,教育部首次强调要“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2006年3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10月又印发了《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大力开展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实践。
我院生物技术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开设核心课程发酵制药技术,而生物实验技术专业开设核心课程现代发酵技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 并训练和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从2011年开始,我院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以2011级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和2011生物实验技术专业的这两门核心课为试点,对上述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步骤、有秩序的探索和改革,通过总结和优化,逐渐形成现在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结合”“工学交替” 教学模式。
一、“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与举措
(一)以教学工场为平台,模拟岗位工作情境
与食品行业发酵制药技术课程所不同的是,医药行业发酵制药技术课程对学生技能和环境(无菌)要求较高, 如果技能达不到要求是不能直接进入发酵实训中心参与生产的。因此,发酵制药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快速掌握发酵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训技能,为后续进入发酵实训中心进行发酵制药技术实训课程的生产奠定基础。发酵制药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因时间、场地限制,只能进行一些具体实训环节的训练,如学生只能在实训室进行火圈接种法、自动补料器安装、电极的标定、发酵罐的实消等实践项目。2011年,我院发酵GMP实训中心建成,彻底打破了旧的“ 课堂+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发酵制药技术课程的实训得以全部安排在教学实训中心。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由教师统一授课,实践环节是把参与实训的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GMP实训中心,有组织、系统全面地参与全自动发酵罐的使用与维护的学习,如图1。此时学生角色类似技术工人,操作规程与企业全程接轨,实战演练。通过整个实训演练流程下来,学生对发酵制药的生产、管理技术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全面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学校系统教学与社会简单技术培训的一个重要区别,发酵制药技术课程组利用发酵GMP实训中心开展实践项目,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进行以突出能力应用为主的考核改革,对发酵罐的使用与维护进行技能抽题考试。
(二)“双室交互,学训交替”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以我院生物实验技术专业为例,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进行校企共建,构建了“双室交互,学训交替”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分阶段在一体化教室(学校)和实验室(企业)两个学习场所交互学习,课程学习和企业校外实训交替轮换进行,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具有生物产品研发实验辅助相关知识和岗位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图1 主要工作任务和学习内容
我们在2011级生物实验技术专业1班实施了为期6周的轮岗“工学交替”实训,采取指导老师带学生的实习形式,每位企业指导老师带1—2个同学进行实习。在2012级生物实验技术专业实施了为期5天的认知工学交替实训,采取企业参观、企业指导老师讲解和观看录像的形式进行实训。在以上“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对教学过程给予了全方位的监控,向企业派驻了指导老师,并由企业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在“工学交替”实训结束后,由企业、教师、学生分别进行实施效果评价,并进行了分析总结。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工学交替”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理论上可以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融教、学、做为一体。但生物实验技术专业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交替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工学交替时间和岗位轮换以及管理方面均产生了错位需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要求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生物实验技术专业实施上繼续增强其实施的有效性,把握企业需求,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工学交替”模式的有效实施,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学交替”中,“工”和“学”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且“工”是最重要的一环。不可否认,很多职业学校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让学生通过“工”学到知识、学到技能。但现实是“工”与“学”已经完全脱节,学校常常为了短期利益,不注意发挥“工”对“学”的作用,以“工学交替”的名义早早将学生送去实习, 以至于学生只是单纯地务工,却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 扭曲了“工学交替”的精神。
三、应对的策略思考
(一)建立互惠互利的制度保障体系
要想解决“ 工”“ 学”完全脱节,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就要由政府出面干预,使工学合作制度化,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形成一个荣辱与共的经济体。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政府是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润滑剂”,这样,企业不但是人才的最终需求者,而且也是教育成果的分享者。
要建立互惠互利的制度保障体系,这样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学校和企业就会积极主动地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制度上给予企业相关优惠政策,让更多企业接纳学生实践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学交替”中, 使“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章可循,从而达成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二)创办工厂式学校、教学式工厂
企业通常是追求经济效益至上, 而学校却是追求社会效益至上,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因为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实践教学场所多是模拟型的,与实际生产环境相差甚远,所以学校大多依托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因此,让学校拥有自己的教学工厂,将学校打造为工厂式学校,已经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四、结语
“工学交替”解决了职业学校实习场地不足的问题,拓展了教育资源。通过实践锻炼,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了解了企业和社会,接触到了最新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返校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就业的紧迫感,带动了就业和招生工作。“工学交替”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各项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工学交替”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解决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矛盾。目前要在学校实现真实的生产环境还有较大难度, 但工厂式学校、教学式工厂肯定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曹二虎.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42.
[2]刘振海.“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摭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2011(32):85.
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篇5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66-02
培养创新人才,既需要造就一批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更需要培养大批在生产第一线、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2-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始终坚持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立足湖南,辐射周边,服务全国,形成“产学研相结合、林科教一体化”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创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一)以“林科教”工程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由林业学科发展起来的多科性大学,始终把扎根林业、服务林业作为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的重要内容,并形成学校独有的产学研特色品牌工程“林科教”工程。早在1984年,原中南林学院就和湖南双牌县开展“林科教”全方位合作,随后又与资兴市、炎陵县签订“林科教”全方位合作协议。27年来,学校“林科教”工程一直没有间断,最初“林科教”工程主要限于教师深入农村,并没有学生参与,也未同教学活动直接结合。随着“林科教”工程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感到,仅靠教师来完成科教兴林显得单薄,如果同高年级学生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扩大科教兴林的影响。另外,科教兴林工作和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会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近几年,学校产学研开展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学校分别与湖南湘西自治州、常德市、益阳市、绥宁县、双牌县、攸县、河南栾川县等地签署校县全面合作协议,并在2009年与广西、湖北、海南等省签署林业全面合作协议。通过这项工程,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基层情况、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工作人员,积累了宝贵的与地方联姻、与企业合作的协调管理经验,为学校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组织能力
“林科教”工程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即进入产学研基地工作岗位,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能力强弱,组织他们分别进入科研课题组。学生结合科研或工程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学位论文与研究课题直接挂钩。研究生的指导亦采用双导师或指导小组联合指导,由于指导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好,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如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课题“无烟不燃木基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就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师带领多名研究生与广州木易木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攻关,进行大量实验研究,成功地研发出具有不同功能的无烟不燃家具装饰木基复合材、地板木基复合材、墙体木基复合材和结构工程用木基复合材,可以在800℃明火下无烟不燃,在1000℃明火下5小时内高阻燃抑烟。该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应用,可以为木基复合材料阻燃抑烟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三)共同成立研发中心
“研发中心”是产学研合作途径和方式的深入改革和探索,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知名度。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南昌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鲁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益阳粒粒晶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等八个协作单位共同成立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期以来,根据湖南粮食主产区特点开展粮食深加工研究,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博导、博士、硕士为主体的粮食深加工的专业研发团队,建设了“湖南省稻米深加工工程中心”等四个粮食深加工研发平台,科研成果丰硕,储备了一大批粮食加工技术,其中“稻米淀粉糖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学校坚持以产学研合作方式与湖南金健米业等国内著名企业密切合作,近三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累计为企业新增效益30亿元。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0多项,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奖励1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27项,实用专利1项。培养了一大批创新意识强的学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目前已有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跻身全国拥有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四所高校之一。另外,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是我国家具行业唯一的省级科研设计平台。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潇湘德鑫橱柜厂联合申报筹建,是一家集研究、设计、开发、成果转让、技术咨询、信息传播、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科研、设计与开发机构。现年产值5000多亿元人民币。30年来,已培养4000多名高级专门人才,占据华南地区家具家饰行业专业技术队伍的半壁江山。
(四)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社团活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有社团组织80多个,如环保协会、花卉协会、旅游协会等。近年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获得省一等奖 4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3项,学校多次荣获“优胜杯”和“优秀组织奖”。200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挑战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周慧宾副教授、尹少华教授、左旦平教授指导,商学院曾荟、曾杨超、朱恒孚三位学生完成的作品《农村基层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调研报告》荣获决赛一等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源”环保协会荣获
2010年湿地使者行动一等奖、最佳绿地图制作奖。
另外,利用暑假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先后组织12届学生共计4000多人去湖南、贵州、江西、湖北等20家工矿企业和45个乡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参观考察乡镇企业30个,访问革命老区22个,召开座谈会120个,参加座谈共2400人次,使学生对我国农村、对老区的经济发展史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撰写调查报告或考察报告2345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当地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既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知识,又有效地服务了“三农”。
(五)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为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探求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内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从2010级新生中通过严格的考试,择优选取119名学生开办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会计学三个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创新班学生在低年级(前2—3年内)接受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高年级(后1—2年内)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进入企业或科研机构学习,开展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以科研带动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创新班采取导师制、小班上课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科研和生产实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打通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践之间的隔阂,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大平台。这标志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效果
从1984年至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广大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始终围绕“林科教”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自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广大学生对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和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2006年以来,每年主动要求参加电子设计竞赛训练的学生200多人,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训练100多人,共获得研究生创新项目215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533项、省级、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08项。
(二)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学生踊跃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展示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2004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得国家级奖50项,省部级奖176项。其中,学生在中、日、韩大学生“世博家园”园林设计大赛中斩获唯一金奖;在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获国家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多次获特等奖、一等奖。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关于农村基层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议》成为两会提案。在获奖学生中,合作教育基地的学生占95%以上。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数目明显增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
(21).
[2]毛钟红,余国扬.高校产学研模式及实践思考[J].科技
管理研究,2009,(7).
[3]艾进伟,职俊红,娄元俊.产学研联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
能力[J].教育论坛,2009,(6).
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篇6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模式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19-02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具有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学校要站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产学研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把产学研结合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以产学研结合为战略突破口,把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使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推动产学研结合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科技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是高校与社会各部门紧密合作,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方式。实施产、学、研结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产、学、研结合被当今世界公认为是一种培养素质全面、既有理论又有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我国的“中关村”,台湾省的“新竹”等,都是产学合作高新技术开发的成功范例。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三个主体的结合,就必须兼顾三个主体的需要,使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协调发展。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其优势在于有众多知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容易接受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基础。不足在于缺乏雄厚的资金来源;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论实践结合较少。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 “产品”,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社会需要,所以,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由企业决定的,只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胜任的。
1学思结合创新型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多数是以专业培养方向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理论性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往往求全、求深;相对而言,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培养较少,在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寻求就业之际会面临很多生产实际问题,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几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特别在产学研基地建设方面更是积极地投入人力、物力,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实践,不断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在生产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指派专人负责产学研基地建设,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学研基地办学的模式逐步走向正规化。
在产学研基地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在生产车间现场教学,结合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及现有专用生产设备的资源,安排学生在生产车间现场教学,将专业课教学与企业现有资源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模具的加工过程、模具的安装调试、设备的传动与结构、维护和保养,在实习现场真实直观的传授知识,弥补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不足,采用互动式的方法,围绕现场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现场分析解决。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将授课方式由传统的纲性化、标准化、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掌握知识向积极、主动和创造学习转变。培育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将课堂向社会延伸,向实际应用延伸、向技术创新的实际延伸。教学过程也由纯理论知识传授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打破以概念为起点,以理论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知行统一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大学生在学校不断求学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地了解自己,每个人究竟适合何种职业?怎样面对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努力寻找合适的职业方向,成了大学毕业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在产学研基地内,利用企业内部现有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生产流程、产品及专业生产设备的研发,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及专业技能,安排大三、大四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实习。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与实习生产岗位对接,将企业产品的设计、工艺的改进作为毕业设计题目真题真作,让学生在企业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互补的工作和实践体验,安排学生在模具装配车间、设备维修车间工作,真实感受模具加工及装配、研配、调模过程,直接参与模具在设备上的调试,以及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加深课堂教学理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既巩固理论知识又强化实际训练。
3践行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已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最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尽早对社会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决策,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转变、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因此,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以及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并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各种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毕业后正确地面对社会、融入社会,并积极地参与社会竞争。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与解决基本問题的能力等非认知技能呈待提高。“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与“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最为欠缺的素质。
在产学研基地中进行生产实习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是区别于普通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涯最直接联系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因此生产实习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而且是校内教学的总结。可以说,没有生产实习,就没有完整的教育。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首先要提高生产实习管理的质量。生产实习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及学生的就业前途,也间接地影响到现代化建设。
在产学研基地中进行生产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
从产品设计到成品批量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及生产现场中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并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产学研基地中进行生产实习是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生产实习区别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领会,而生产实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向生产向实际学习。通过现场的讲授、参观、座谈、讨论、分析、作业、考核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来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获得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学到的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4结语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值得高校,特别是工科高校,积极推广、广泛应用的教育模式。这不仅因为其特点鲜明,作用突出,成效显著,更重要的是,借助于高校與社会一体化进程,它在日益的发展、不断完善。产学研教育适合普通高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实用性,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宋继顺.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增刊).
[2]宋继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0.
【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水产养殖研究报告08-15
冬季水产养殖论文11-11
水产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0-20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控论文01-12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10-14
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发展08-09
水产养殖学05-31
有机水产养殖12-16
水产养殖购销合同08-27
良好水产养殖规范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