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

2024-10-14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共9篇)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 篇1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期末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成绩: 论文题目: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未来发展新热点展望-副标题(自拟)

要求:

1500-2000字(A4纸1页,双面打印,宋体五号字加粗,2cm页边距,单倍行距)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2011年6月30日前由学委汇总后交任课教师(明A113)。

参考文献格式:作者,题目,刊物名称,年,期,页码。

可以引用网络资源,但一定要改写,而且注明引用网址,绝不可照搬原文,切记!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 篇2

近年来,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 我国水产养殖的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 随之而来的水产养殖的病害也在不断加多, 这给水产养殖户和水产品的安全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比较集中的地方甚至危及到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目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些常见病在一些地区仍在流行和大规模发生, 比如草鱼出血病、虾病毒性疾病等。草鱼出血病目前在我国东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都有发生, 这种病症的死亡率超过了50%;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的疾病不断出现, 如黄鳝、鲟鱼、河蟹、大鲵等, 这些水产动物的养殖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研究发现这些新的养殖对象很有可能被多种病原生物所感染, 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在稻田养殖小龙虾就很容易发生病毒感染, 从而造成大规模的死亡, 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损失;水环境污染是导致水产养殖病害频发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地区的水系或者是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 这使得水资源十分短缺, 加上一些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滥用药物, 使得养殖池塘的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较为普遍, 这严重地破坏了池塘的生态环境, 直接导致水产养殖灾害的不断发生。总而言之,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的现状十分严峻, 预防和控制的效果不容乐观, 需要政府部门不断的引导, 同时也需要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目前水产养殖防治的主要技术包含了免疫、药物和综合防控等技术。药物防治技术目前是我国水产养殖中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同时我国在水产疫苗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现阶段商品化的进程仍旧比较缓慢, 因此需要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不断地推动水产疫苗的商品化进程。综合防控技术主要是将环境调节、免疫以及养殖技术等进行综合集成, 然后应用到水产养殖的病害预防和控制之中。未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主要趋势应当是以免疫预防为主体, 生态和综合预防措施相互结合的水产病害的预防与控制体系。

2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前景探讨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水产大国, 水产养殖的品种繁多且分布于大江南北, 水产品的产量也处在世界首位。但总的来讲,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各地参差不齐、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及新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 水产养殖中出现的病害问题也不断加剧, 目前水产养殖病害已经成为了水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未来水产养殖的前景主要会表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的趋势:

2.1 针对重要养殖对象开展疾病预防, 进行疫苗的研制与技术研究

现阶段我国针对少数重大水产养殖病害进行了疫苗的研究, 如草鱼出血病、海水鱼弧菌病等, 但和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实际需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未来我国水产养殖不仅仅要建立水产动物重要疫苗的研制体系, 同时还要建立专业的疫苗生产设施, 从而能够更加广泛地服务于广大水产养殖户, 减少因为水产养殖病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2.2 建立水产药物的研究平台, 创新新型水产药物

我国水产药物一直是沿用兽医学和人类医学的研究成果, 缺乏针对水产养殖对象的专用药物的研究平台和技术体系。所以建立水产专用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技术体系能够有力地突破药物筛选的模型, 使得水产药物的研发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 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减少水产养殖病害, 服务广大水产养殖农户增产增收。

3 针对水产养殖病害, 养殖户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探讨

水环境是进行水产养殖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病害的发展和流行, 所以养殖户做好水环境质量的控制对于养殖的成功十分重要。因此养殖户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首选要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和放养比例, 充分地发挥不同养殖品种对于保持水环境的积极作用;做好科学的培水和施肥工作, 确保养殖水体能够具有丰富的水生浮游生物, 从而更好地维护水环境的稳定;禁忌滥用药物, 大量的超剂量的用药很有可能会致使水环境的微生物出现生态失衡。最后要多使用能够改良水质的微生物制剂, 比如酵母菌和光合细菌等, 促进水环境的不断改善, 提升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摘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一直以来都是水产养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实践中对养殖动物疾病的正确治疗和预防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践, 分析和探讨了目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现状, 并对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现状,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海江, 黄银生.关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19) .[1]周海江, 黄银生.关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19) .

[2]张正, 荣小军, 王印庚, 廖梅杰, 王岚, 李彬, 陈贵平.水产疾病远程会诊系统构建及其产业促进作用[J].渔业现代化, 2010 (06) .[2]张正, 荣小军, 王印庚, 廖梅杰, 王岚, 李彬, 陈贵平.水产疾病远程会诊系统构建及其产业促进作用[J].渔业现代化, 2010 (06) .

[3]申望, 叶茂, 石戈, 王日昕.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Ⅰ型Crustin抗菌肽的基因克隆与真核重组表达[J].海洋与湖沼, 2010 (03) .[3]申望, 叶茂, 石戈, 王日昕.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Ⅰ型Crustin抗菌肽的基因克隆与真核重组表达[J].海洋与湖沼, 2010 (03) .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篇3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4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36

1 病害的流行趋势

1.1 病害种类多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过度的掠夺式开发,使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沙尘暴、雾霾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常态,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存。在水产养殖业方面,随着环境恶化的进一步加剧,病害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加,比如养殖鲤鱼时常发生的出血病、三代虫病以及草鱼养殖时出现的赤皮病、烂鳃病,人工养殖虾类常发生的细菌病、寄生虫病等,病害呈多发趋势,而且种类繁多,导致防疫工作的难度加大,疫病防治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1.2 耐药性增强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不可避免要使用药物,但耐药性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为了达到防治效果,加大药剂用量,一些病害逐渐产生耐药性,给防治工作造成困难,同时也加大了鱼病防治的公害化,从车轮虫病到中华鳋病,从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到败血症都出现了这一问题。在防治上,用药剂量不断增加,并且不断更换品种,最后导致防治的效果逐渐减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1.3 流行范围广

水产养殖中水质十分重要,保持水质的最好办法是使水流动,但由于水的流动,又使病害随水传播,一旦某个水域发生病害,很容易导致大范围的流行。在过去有许多病害都是季节性发生,而现在渐渐演变成了多季节发生,甚至有些病害是全年发生,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间隔越来越短,使防治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防不胜防。

2 常见病害

2.1 细菌性败血症

这是鱼类养殖中常常遇到的一种病害,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等,对于此病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如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一般多发生于淡水养殖的鱼类,具有爆发性流行的典型特点。

2.2 亚硝酸盐中毒症

亚硝酸盐中毒症也是鱼类常发生的病害,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通过鱼的鳃丝渗入鱼的体内,进入血液,一旦出现亚硝酸盐过量,鱼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就会大量减少,从而使肌体的供氧不足,表现出组织缺氧的症状,病鱼会出现不进食,不爱活动,同时鳃组织发生病变,降低呼吸,鱼的平衡能力也受到影响。另外鱼的血液会变为黑紫色和红褐色,内脑器官的皮膜透性降低,出现充血症状。亚硝酸盐中毒与出血病有相似之处,需要加以区分。

2.3 瓜虫病

瓜虫病是鱼类的一种寄生虫原虫病,发病后鱼体表面或鳃上会出现一些零散的小白点,所以也叫白点病,淡水鱼类十分容易发生此病。一旦发生此病,会导致鱼苗、鱼种的大量死亡,给水产养殖带来惨重的损失,所以必须要严加防控。此病主要是由多子小瓜虫的大量繁殖而导致的,当温度一般在20℃~25℃时,小瓜虫便会旺盛繁殖,虫体对鱼体产生寄生,但水温高时,小瓜虫的生长繁殖就会受到抑制,一般水温达到30℃以上,虫体就不能发育了,所以在盛夏炎热的季节,很少发生瓜虫病。

3 防治措施

在水产养殖中,要采用健康的养殖方式,加强养殖管理,严格对各个环节进行把关,保护好养殖环境,主要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确保养殖工作的顺利进行。

3.1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对于这类病害,主要是做好各种细菌的防治,常见的有水气单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单细胞菌等,由于这些细菌的大量滋生,会导致鱼类出现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等病害,这些致病细菌都与水质的变化有关系,一般水质恶化、水温适合时,细菌便会大量滋生,通过鱼的呼吸经过鳃丝从而到达鱼的体内,导致鱼体发病。一定要做好水质的保护工作,一方面要做好水的消毒工作,另外一方面要适时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

3.2病毒性病害的防治

病毒性病害对于水产养殖的为害最为严重,因为一旦发生病害,往往来不及防治,便会出现鱼群的大量死亡,像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等都是水产养殖中比较棘手的病毒性病害。对这类病害,在放养之前,一定要做好彻底的清塘工作,蟹、虾苗入塘前一周,要用精碘再进行一次消毒。在发病季节到来前,再进行2次的精碘消毒,如果有病害发生苗头,一定要用内服药进行控制,避免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4结语

在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必须要加以重视,要结合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水环境的管理,保证水质安全,同时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实行健康养殖、生态养殖。要明确养鱼就是养水的观念,实行规模化的高效养殖,尽可能多采用微生态制剂,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逐步向绿色养殖、健康养殖的方面转变,用安全的水质进行水产品的生产,创造健康的养殖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长发,晏再生,张俊新,何洁,郗洪军.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5,(02).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 篇4

摘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产品的养殖规模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而急剧扩张。但是随着环境的持续恶化,近些年来水产养殖受到病害影响日益严重,发病率越来越高,病害的危害越来越大,对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抓好水产病害的防治工作,对提高水产养殖的收益率,对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较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现状入手,在分析其发病原因的基础之上,找到防治的有效策略,为提高水产养殖的防病效果提出新的思路[1]。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82-2 水产养殖中病害防治的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的经营者过分的追逐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一味的增加养殖的密度再加上水环境的持续恶化,养殖业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为遏制上升趋势,滥用药物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对环境以及对水资源的破坏,又加剧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整个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病害的严重影响。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所涉及到的所有水产养殖业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在监测到的126种病害中,几乎所有的病种发病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连续多年的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发现,水产养殖的病害已经由原来的单一病源向综合病源演化,发病时间由传统的春秋两季逐渐发展成全年发病,在目前的防治手段中,化学药物的防治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得已而选择的方式,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疗效较为明显,但是,药物残留难以克服,由此引起的水环境污染会对水产品的食品安全产生次生危害,水环境的恶化又有利于病菌的传播蔓延,同时,化学药物容易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使化学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是病原体的耐药性通过生物富集的形式传递给人类,因此,在目前缺少药物评价体系以及药物理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很难实现科学用药[2]。

水产养殖中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水产养殖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水产养殖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水资源的环境状况对水产养殖的安全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也随之加剧,给水产养殖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目前,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首要原因就是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3]。

2.2 不合理的养殖方式为病菌的大面积流行提供了条件

在过度追求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一味地增加单位面积内养殖的密度并且养殖基地的条件设施较差,相关的清淤消毒等配套设施不健全,极易诱发病菌的产生以及流行。再加上在水产种苗以及水产品流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检验检疫以及发现致病后的隔离,在流通过程中加速了疾病的广泛传播。

2.3 种苗抗病性不高,针对水产养殖的科研投入不够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 篇5

品因药物残留问题而遭遇出口受阻也屡见不鲜,如冻虾仁氯霉素、鳗鱼恩诺沙星及孔雀石绿、硝基喃代谢物等等药物残留,导致巨额经济损失,潜在人体健康危机,发人深省。

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主要以粗放型养殖模式为主,为追求高投入、高收益反致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及药物滥用。当前以部分抗生素为代表的防治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取缔,符合食品安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免疫、生态等防疫技术正成为国际现代水产养殖业病害防治的主流技术措施,发展势头迅猛。构建高水平、系统化的绿色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体系,是改变我国水产药物滥用局面、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病害及其防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产养殖病害年损失高达百亿元,其中鱼类约占55%-77%、甲壳类约占11%-28%、贝类约占3%-16%,常见病达几十种之多,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难以攻克的病毒等引起的疾病频繁发生,而品种抗逆性衰退、高密度养殖、劣质饲料投喂和生态环境恶化是病害肆虐的相关缘由,病害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而现行的化学药剂、抗菌素等药物为主的病害防治手段存在药效不确切、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诸多弊端,其主要原因是水产药物研究基础严重不足,盲用、滥用药物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生产上使用渔药大部分由兽药、农药移植而来,缺乏对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及对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药物的给药剂量、用药程序、休药期缺乏科学依据。药物防治技术尤其薄弱的环节是,未能根据水生动物的特点和我国水产养殖种类多、养殖方式多样和疾病种类复杂等特点,针对性开展应用研究,因而难以做到高效用药和安全用药。

水产疾病的病因多,涵盖了养殖生物体、病原、环境等几者关系平衡破坏而导致的病变,仅靠药物单一技术是解决不了综合问题的。就药物对病原而言,还存在无抗病毒特效药、抗寄生虫药毒性大、抗细菌药的耐药性等难题。显然,要遏制水产病害,有待开发特效、低毒渔药,更需要全面系统考虑安全、环保、高效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

二、国际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发展趋势

以健康养殖技术为基础的水生动物病害综合防疫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渔业病害防治技术系统。水产抗病技术发展趋势是:在病害防治方面注重消除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在国际上已建立水产病害检疫网络,其相关的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将得到不断完善并规范化,对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包括病原的致病因子、感染机理、核酸组成、基因组的结构功能等研究将为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应用免疫防治技术及绿色生物渔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是今后渔业重大病害控制的研究重点。基于改善宿主健康状况和养殖生态环境的免疫制剂、绿色生物渔药、绿色生态制品在水产中的开发和应用将逐步取代目前药物的普遍使用,为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对水生生物的免疫机制、抗感染机制、健康生理,病原抗原决定簇基因结构等的研究为新型渔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藻类、饵料生物、有益微生物、病毒等的转基因技术可能为绿色渔药使用提供一条崭新的给药途径。提高品种的抗病力将是品种选育和驯化工作的重点,通过选育、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等方法,获得能抵抗某种病原体感染的抗病品种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基础

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在20世纪50-70年代开展了“四大家鱼”为主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细菌病和草鱼出血病研究;80年代随着养殖种类的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展到海水鱼、虾病;90年代集约化养殖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对虾病毒病等暴发性流行病成了研究重点,研究水平也由个体、组织、细胞发展到分子,研究内容由流行病学、药物为主发展到诊断、免疫;21世纪初,现代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水产病害控制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在病原分子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诊断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 篇6

病原体在反复接触抗病原体药物后,其反应不断减弱,以至最后能够抵抗药物而不被杀灭或抑制,即被称为抗药性,亦称耐药性。抗药性的本质是耐药病原体的产生和获得性遗传性状的传递。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防治病害药物的大量频繁使用,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和范围均呈上升趋势。耐药性的产生导致生产上用药量的不断增加,抗生素类药物不断的升级换代,而药效越来越差,并形成恶性循环,可以说,抗药性已成为影响水产养殖健康发展和威胁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抗药性是病原体适应环境和化学药物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先天耐药和后天耐药2种。先天耐药是遗传学中个体差异和种群差异的一种表现,同一病原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以及同一群体中的某些个体对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呈现差异均与先天耐药有关,先天耐药主要是病原体对药物代谢过快所致。后天耐药通常与用药有关,生产实际中,用药量不足、疗程不够、长期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药物以及滥用药物等是导致后天耐药的主要原因,如液化气单胞菌对低剂量土霉素极易产生耐药性,以至于以后大剂量应用时也没有效果。具有类似化学结构和类似抗菌作用机理的药物之间,通常会产生交叉耐药现象,如细菌对四环素产生耐药后,对土霉素同样会产生耐药;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之间有时也会产生交叉耐药现象。

二、减少抗药性产生的对策

1.科学诊断鱼病,及时用药治疗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管理措施,密切注意观察养殖动物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对病害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发现鱼体患病后,应根据发病症状、发病条件、病原体等准确判断病因,一旦确诊就要及时用药。因为水产养殖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养殖,其防治病害是群体用药,而不是针对生病个体用药,鱼类发病后,一方面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原体的数量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其食欲会随病情的加重而减弱,影响鱼类对药物的摄取量。如果用药不及时,病原体容易产生抗药性。

2.合理选用药物,确保药物的最佳疗效 针对一种病原体选择药物时,有条件者应作药敏试验,优中选优,以筛选出最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没有条件者应根据生产实际中使用药物的经验,尽量选用疗效高、抗药性小的药物进行治疗,以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最佳疗效。同一类商品鱼药,因生产厂家不同,其剂型和有效成分等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防治病害的效

果也大不相同,应当选择剂型好、有效含量高的药物,切勿贪图便宜而使用劣质假药,也容易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也不要一味盲目地追求使用高价新药,对抗生素类药物应遵循“先用普通药,后用新特药;先用传统药,后用换代药”的原则。此外,在选择药物时,还应注意了解鱼类的发病史,因为鱼类发病时往往伴随着肝、肾的损伤,而有些药物能够在这些部位产生蓄积,对鱼类的肝、肾等器官造成更大的损伤,加重病情。

3.确保药物的有效剂量 药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剂量时才会产生药效,产生药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内服药物的剂量应根据鱼体的体重加以计算,外用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水体的体积准确计算。大多数抗菌素只有抑菌作用而不具杀菌作用,无论是治疗鱼病或者防治鱼病,其用量都必须达到最小抑菌浓度。在确保药物作用有效的情况下,不要随意增加药物的使用剂量。磺胺类药物治疗鱼病时,其首次用量或者第一天的用量需要加倍,以后每天给以维持量。投喂药饵时,应注意药物混合的均匀度以及鱼类摄食的均匀度。

4.确定合理的用药疗程和日投药次数 当鱼体生病时,应持续用药,以彻底杀灭病原体,一次用药的总天数称为疗程。对鱼药而言,投药疗程短的为3天,长的为10天左右,一般以5天~7天较为适宜。生产实际中,当病情消除后,应继续用药2天~3天给予巩固。使用杀虫剂时,还应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周期合理调整用药疗程。外用药物一般每天只用1次。网箱养鱼治疗鱼病时,因水体交换次数多,一天可以多次用药。内服药物应根据其在体内的消除速度来确定每天投药次数,磺胺类药物每天投药1次即可;半衰期较短的抗生素药物每天可以投喂2次~3次,以保持鱼体体内有较高的、稳定的血药浓度。

5.交替使用药物 防治鱼病时,当一种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要主动更换药物的品种,选择结构或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药物交叉使用,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或一类药物。同时,还应在鱼类的不同生长阶段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药物,穿插用药。无论是交叉用药或是穿插用药,2种抗生素之间不能有交叉耐药性。

6.探索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联合2种以上的药物防治鱼病,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病原体的抗药性。联合用药时,要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累加作用,避免无关作用、拮抗作用,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的药物品种不宜过多,否则药物之间的作用过于复杂,作用结果难于彻底掌握。应积极探索中西药结合的用药新方法。

7.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中草药 中草药属纯天然药物,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无

残留、抗药性不显著等优点。我国的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价格低廉,中医理论和实践为开发中草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用“三黄粉”治疗病毒性鱼病;用大黄、大蒜、五倍子、穿心连等治疗细菌性鱼病;用苦楝、槟榔等治疗寄生虫鱼病均已卓见成效。应用研究表明,中草药在防治鱼病的同时,不仅能够增强鱼类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还对鱼类的肝、肾等内脏器官具有保护作用,这是化学药物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今后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药物筛选、配伍、应用范围、制剂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加大探索和研究力度,大力开发中草药。

8.推广使用微生态制剂,开展生物防病 微生态制剂也称微生态环境调节剂,是一类根据微生态学原理而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活菌剂,它能够克服传统化学药物、抗生素对养殖环境、鱼类和人类健康安全的种种负面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对微生态制剂的开发研究进展较快,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开展生物预防就是在养殖水体中、饲料中加入有益的微生物制剂,抑制有害微生物的过量繁殖,提高有益微生物的种群数量以及稳定性,加速降解有机废物和有害毒物,增强对饲料的消化能力,通过有益微生物来改善体内外生态环境,达到预防鱼病的目的。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微生态制剂有光合细菌、EM、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乳酸杆菌等。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 篇7

1 池塘养殖

1.1 水源与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 同时应考虑交通和电力便利。池塘以通风向阳、长方形东西走向的为好。池底要求平坦, 淤泥较少, 每个塘口最好配备有3 kW以上的增氧机一台。鱼种池面积以3×667 m2~5×667m2比较理想, 水深1.3~1.5 m。成鱼池塘面积以5×667 m2~10×667 m2为宜, 水深保持在2 m左右。

1.2 夏花的放养

夏花苗在放养前最好将池水排干, 清除塘内杂物和过多的淤泥, 连续曝晒数日至龟裂状。然后每亩用75~100 kg的生石灰化浆, 全池泼洒消毒, 也可以用30 mg/L的漂白粉 (有效氯32%) 进行消毒。注水前在池内堆放300~500 kg/667 m2发酵腐熟的猪粪、牛粪或鸡粪等有机肥, 施肥目的是培养浮游生物。夏花鱼种的放养时间一般7-8月, 放苗前7~10 d, 用60目筛绢网过滤后进水60~80 cm, 待培养的浮游生物长出后再投放夏花。放养方式有单养或与鲢鳙鱼种混养两种, 而且以混养较好, 因为鲢鳙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与斑点叉尾鱼种混养, 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出现而影响水质, 又能提高池塘的利用效率。夏花鱼种如果经过长途运输, 放养前需用1%~3%的盐水做消毒处理后才能下池。放养密度应根据预期的出池规格及池塘条件等来确定。对要求出塘的规格小, 而且生产条件良好并有增氧设备等, 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 反之, 则要适当降低放养密度。一般情况下每亩放养5 000~7 000尾夏花, 同时搭配500~1 000尾规格相近的鲢鳙夏花鱼种, 可获得良好的饲养效果。

1.3 成鱼饲养

苗种要求规格整齐, 体表无伤, 活动能力强, 体质健壮。每年在3月上旬之前投放。鱼种下塘前用20g/m3高锰酸钾浸洗5~10 min, 或用3%~4%的食盐溶液浸洗5~10 min进行消毒。放养方式和密度:可采用单养和混养两种方式, 适宜与斑点叉尾混养的鱼类有鲢、鳙、鳊、罗非鱼等。单养每667 m2放养600~800尾, 规格为10~15 min, 搭配鲢、鳙和罗非鱼200~300尾。单养667 m2净产可500 kg以上。混养每667 m2放斑点叉尾100~300尾、花白鲢300~350尾、鳊100~150尾、净产斑点叉尾100~300kg/667 m2。

1.4 饲料与投喂量

饲料以人工配合饲料或市售精饲料为主, 配合饲料质量安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饲料中不得添加国家禁用的药物作为防治疾病和促进生长目的。不得在饲料中添加未经农业部批准的用于饲料添加剂的兽药。颗粒料加工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 在水中的稳定性好。斑点叉尾对饲料营养的要求范围:蛋白质28%~32%, 脂肪7.0%~8.0%, 碳水化合物12.5%~20%, 纤维索12.5%~14.0%, 还需要少量矿物质和添加剂。无配合颗粒饲料情况下, 也可以投喂一些鱼粉、玉米、麸皮、豆饼等混合料。其配方比例:鱼粉10%、豆饼粉30%、玉米14%、麸皮20%、动物脂肪2.5%、磷酸二氢钙3%、维生素复合物0.5%、无机盐混合物0.05%。

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条件和鱼的摄食等实际情况掌握投饵量, 不宜喂过饱。斑点叉尾在水温5℃以上开始摄食, 而以25~30℃时摄食强度最大。每次投喂前应对鱼类吃食情况进行检查, 沉性饲料以15 min内, 浮性饲料以30 min内吃完为宜, 具体应视水温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天投喂2次, 分别于上午9∶00和下午17∶按30%与70%在定点饵料台上投喂。为了便于观察鱼的吃食情况, 可在池中搭设饲料台, 这样能掌握投饲量, 也易于清理残饵和疾病防治。具体投喂量可参照斑点叉尾成鱼养殖投饵表1所示。

1.5 日常管理

适时注水, 调节水质, 要求水质保持清爽, 透明度在30~35 cm为宜, 水中溶氧保持在4 mg/L以上。为防止水质老化, 应定期加注新水, 6-8月份每10~15 d加注新水20~30 cm。每20~30 d每亩用生石灰10~15 kg化浆后全池泼洒, 以调节水质使水呈微碱性, 以利于鱼类的生长和鱼病的防治。在7-8月高温季节或阴雨低气压天气, 应注意水中溶氧变化, 如发现水中溶氧低于3 mg/L或发现鱼有浮头征兆, 应适当减少投饵量并及时开增氧机增氧。另外, 每天应坚持巡塘, 观察水质变化的情况、鱼的活动、摄食情况、有无病害等, 做好相应的养殖日常记录,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 网箱养殖

2.1 水域选择与网箱结构

水域选择要求交通方便, 网箱设置的水域条件要求水质清新、透明度不低于40 cm、水深应不低于4 m、溶氧不低于4 mg/L、pH 6.5~8、网箱面积与水域面积比应大于1∶300。网箱设置应避开主航道, 网箱的排列以单列式最好, 也可采用四个一组呈田字形排列, 或全部双排排列。网箱的规格:长×宽×高分别为4 m×4 m×2.5 m, 或5 m×5 m×2.5 m。网目:体长12 cm鱼种适宜网目为2 cm, 18 cm以上适宜的网目为3~4 cm。。

2.2 鱼种投放

放养规格12~18 cm (15~22 g/尾) 的鱼种, 当年底鱼体重可达到0.5~1 kg。进入成鱼箱的鱼种必须经过筛选, 尽量规格一致。进箱的鱼种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鱼种入箱密度为200~250尾/m2。

2.3 投饲技术

以撒喂的方式引诱鱼群形成抢食习惯, 水温20℃以下, 成鱼一般每天投喂1次, 20℃以上每天投喂两次。每公斤鱼每天的摄食量是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随着鱼体的增大而减少。4-5月份, 水温在15~25℃, 鱼种规格在200 g以下, 此时的投食量一般在2%~3%之间。6月至8月水温在25~32℃, 鱼体重在200 g以上时, 投食量在4%左右, 9月以后投食量逐步下降。

2.4 日常生产管理

坚持24 h值班, 每天记好养殖日记, 包括水温、饲料投喂量、鱼摄食及活动情况、死鱼情况, 以便及时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发现死鱼及时捞出, 并送岸边深埋。

每10 d拉动网箱锻炼1次以增加鱼的活动量, 增强体质, 同时抽样称重, 并根据鱼的生长情况调整投饵数量。

定期洗箱、换箱、清除网箱的附着物, 以防细菌寄生, 感染鱼体。网箱长期在水中浸泡后吸附了鱼体排泄物及水中污物, 如果着生大量的丝状藻类, 既影响水体交换, 又可能成为嗜水气单胞菌等使鱼致命的菌体生长繁殖的场所, 在这样的环境中极易引起斑点叉尾鮰发病。

移动排位, 在水体较肥、规模较大、水位较浅、产量较高的养殖水体中移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产量越高, 投喂饲料量越大, 鱼排泄出的代谢物越多, 网箱下的沉积物及周围的水环境恶化严重。有时甚至看到网箱周边泛起浮膜, 水下不断冒出有毒气体分解出的气泡, 水色变深发黑, 遇到这种情况要立即将排位向上风口移动50 m以上。

调整密度, 尽管斑点叉尾适宜高密度养殖, 但并不意味着放养密度越大越好。因为同一箱中斑点叉尾鱼数量太多, 抢食不均, 规格参差不齐, 平均增幅慢;数量太少, 抢食不凶, 增重慢, 箱体利用率低。因此在生长期的每个月都要对各箱中斑点叉尾鱼规格、数量进行调整, 或分筛或手拣, 以保持最佳密度, 促进其快速健康生长。

3 常见病害防治

3.1 爱德华氏菌

此病的病原体主要是鱼爱德华氏菌, 也有报道嗜水气单胞菌可引发此病。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发病急, 死亡率高, 病鱼离群独游, 反应迟钝, 摄食减少。典型的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 悬垂在水中, 有时呈痉挛式的旋转游动, 继而发生死亡。病原菌经消化道感染后侵入血液, 随血液循环转移到内脏器官, 引起各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炎症、变性坏死和溃疡。病鱼全身可见出血斑点或淡白色斑点, 死亡鱼腹部膨大, 腹腔有多量含血的或清亮的液体。肝水肿, 有出血点和灰白色的坏死斑点, 脾、肾肿大、出血, 胃膨大, 肠道充血发炎。慢性型发病的病程长, 病原体经神经系统感染。最初病原菌通过鼻腔侵入嗅觉器官, 再经嗅觉器官移行到脑, 继之缓慢发展到脑组织形成肉芽肿性炎症, 病鱼不规则游动, 如旋转游动和在水面窜跳等, 在后期可见典型的“头穿孔”症状。死亡率高达30%~50%, 有的养殖场或养殖网箱死亡率高达95%~100%, 经济损失巨大。该病流行有高度的季节性, 一般在春秋季, 水温在22~28℃之间适宜于该菌生长繁殖, 引起斑点叉尾大量死亡。可以影响所有规格的斑点叉尾。慢性型带病鱼体经粪便散播的细菌, 也能引起鱼肠道败血症的暴发。防治方法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有较好疗效,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已经批准两种抗生素可在鮰鱼ESC防治中使用, 一种是氧四环素类药物, 另一种是罗米特 (Romet) 磺胺类药物。报道市场上针对爱德华氏菌RE-33株的减毒活疫苗在我国广西通过注射方式免疫对该病有很好预防效果。

防治方法:用0.2~0.3 mg/L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同时, 饲料每日拌入氟苯尼考10.0 mg/kg体重, 连续4 d。

3.2 柱形菌病

又称为柱状屈挠杆菌病, 此病原体是柱状黄杆菌。患柱形病的斑点叉尾体色发黑, 常集群在水面缓慢游动, 体表以及鳍条呈现褐色或黄褐色病灶, 体表病灶部位失去正常颜色, 在中心部位出现溃疡, 逐渐扩大变成浅灰色溃烂斑块。当病情加重时, 皮肤病灶部位严重溃烂, 露出肌肉组织, 病鱼可因败血症而死亡。真菌常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病鱼体表病变部位, 从而致使病情加剧。柱状黄杆菌引起的柱形病通常伴有严重烂鳃症状, 鳃丝发炎并延伸至基部, 有人也称之为烂鳃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春末秋初为多发季节, 水温25~32℃时最常见。养殖环境水质恶化、有机物含量过多、水体中细菌数量增加等因素皆可诱发该病, 各年龄组和规格的斑点叉尾都能被该病原菌感染而发生柱形病。该病发病急, 传播快, 流行范围广, 发病1~2 d内即出现大批死亡。土霉素内服对早期治疗柱形病效果也比较明显, 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每公斤鱼体50~80 mg, 连续投喂10天为一个疗程;磺胺类药物罗米特 (Romet) 在饲料中添加对于治疗柱形病也有一定效果。

防治方法:1%~3%的食盐水浸浴至鱼有不安状或用0.2~0.3 mg/L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同时, 饲料每日拌入50~80mg/kg体重的土霉素, 连续5~6 d。

3.3 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体是鱼疱疹病毒I型 (CCVD) 。患病鮰鱼摄食量下降, 病鱼头朝上在池塘边或网箱边浮游, 偶尔出现旋转游动, 临死前反应迟钝, 眼球突出, 侧翻, 鳍基部出现淤血点或充血, 腹部和尾柄处充血, 腹腔部膨胀, 体腔中多具透明黄色的液体, 鳃出血或失血, 肝、肾失血, 脾脏肿大, 呈黑红色。肌肉组织有出血淤点。该病是斑点叉尾幼鱼的主要传染性病毒病, 对鱼幼鱼感染力非常强, 并且发病速度快, 可造成鮰鱼鱼苗大规模死亡。每年6-9月, 水温27~30℃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期, 1周内死亡率可达90%。亲鱼体内的病毒可垂直传播给后代, 从而使鱼苗携带有CCVD。繁殖用亲鱼一旦感染便无法清除病毒, 很多亲鱼都是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另一条传播途径是经过受病毒污染的水体, 养殖用具等在鱼体间的水平传播, 病毒可通过鱼鳃或肠的上皮组织进入鱼体而导致感染。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 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 注意放养密度, 加强饲养管理。

3.4 水霉病

水霉病的病原是水霉, 因拉网和运输中操作不慎, 造成肌肉损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病灶使水霉菌侵人感染, 冬春两季发病严重, 越冬池在高密度放养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本病最明显的症状是肉眼可见鱼体表有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 黏液分泌增多, 食欲减退, 鱼体瘦弱, 最后衰弱而亡。

防治方法: (1)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 (2) 用2g/L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3.5 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苗种期间感染率极高, 尤其在鱼种下池初期体质未恢复或因管理不当鱼体质较差时感染率极高。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 几天内可使鱼全部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 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 肉眼可见。镜检可见小瓜虫幼体或成体。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即使水温高达32℃也能发病。0000

用中草药防治水产病害等 篇8

莫梓霖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中国水产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鳗鱼汞含量超标”、“谈螺色变——福寿螺事件”、“桂花鱼中检出致癌孔雀石绿”、“喝药的多宝鱼”等。一时间人们对水产品“谈食色变”。可以说: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问题已经对人们的健康、社会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应认真研究、解决这一问题,使人们吃得放心。

二、研究内容

1水产品不安全因素的调查。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病害的种类增多,养殖环境和水产质量安全日益突出。研究中对水产品的不安全因素。如渔药使用情况和水质环境(包括水产养殖场水质情况和模拟水质环境)等进行了调查。

2中草药对水产病害的防治试验。

我筛选了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乌桕、五倍子、夏枯草6种对抗菌、抗病毒具有良好药效的中草药,分别对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甲鱼病毒性腮腺炎、真菌引起的鲫鱼水霉病等进行了实验,并与其他药物的药效进行了对比。

3板蓝根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及抗病能力的实验。

分别用中药饲料和普通饲料(对照)喂养实验动物,每天观察生长情况,一个月后,观察实验动物的形体、重量、抗病能力、存活率等,并检测水质情况。

三、结论

1鱼药使用不规范、滥用药物、不遵守休药期、使用未经国家批准或违禁药物等因素造成了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

2生活污水和重金属(药物)浓度超标的水质养殖的水产品会致畸。在水产养殖中,应重视水质环境,水质好可以避免减少水产养殖中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用药,降低水产品中重金属残留量。

3细菌性烂鳃病常用硫酸铜治疗,铜过量易造成重金属积累。中药板蓝根和乌桕对细菌性烂鳃病有良好治疗效果,无残留,无副作用。

4病毒性腮腺炎常用化学药品呋喃唑酮治疗,此药容易引起人体出血综合症,诱发基因变异和致癌。中药板蓝根对病毒性腮腺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无药残,无副作用。

5水霉病常用化学药品孔雀石绿治疗,此药对人类危害极大。具有高毒、高残留及“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副作用。中药五倍子对水霉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无药残,无副作用。

6利用中草药治疗水产疾病,添加或投喂后经检测均未发现副作用和药物残留。板蓝根制成的饲料对养鱼的水不会造成混浊,也不会产生异味,鱼儿爱吃,生长速度快,体重增加明显,大大提高了存活率。

有趣的磁现象

黄全

实验材料准备:U型磁铁一块、回形针一枚、白线、钢尺、铁架台。

实验装置:用白线分别将u型磁铁和回形针固定在铁架台上,通过调节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回形针悬浮在空中。

注意:U型磁铁和回形针间距约2cm的时候实验效果较好,宜选用质地较轻的白线系回形针;为避免实验过程中u型磁铁晃动,可用胶带将其一极固定在铁架台上。

实验操作:

1用手搓一下系在回形针上的线,松手后,回形针会反转回来;

2当钢尺从磁铁和回形针中间水平穿过时,回形针会跌落;但是,当钢尺吸附在磁铁上时,回形针又可以站立了。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 篇9

一、池塘网箱养殖乌鳢病害发生原因辨析

由于池塘养殖乌鳢不易捕捞、成本高,养殖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网箱养殖乌鳢。池塘水域面积小,载鱼量大,水环境压力大,若管理不善水质条件会逐步变差,使乌鳢极易发生病害。经过综合分析,池塘网箱养殖乌鳢有以下因素易导致病害频发:

1. 乌鳢放养的密度过高。池塘网箱养殖乌鳢,养殖户为了提高养殖产量,大多数采用高密度养殖的方法,使池塘内单位水体鱼类数量超过其容纳量,若饵料供应不足和管理工作跟不上,就会造成鱼种个体分化,规格大小不一,经常发生相互撕咬,鱼体损伤严重,体质弱的个体增多,容易感染发病。

2. 饵料不符合要求。新鲜动物性饵料腐败变质、人工配合饲料霉变后继续投喂,新鲜野杂鱼等动物性饵料消毒不到位,人工配合饲料原料配比不合理、营养成分不全或超标,长期使用单一饵料等,都会导致池塘网箱养殖的乌鳢发生病害。

3. 投喂措施不科学。投喂没有做到“四定”,即定质、定位、定时、定量;饵料数量不足或投喂不均匀,频繁更换饵料,这些情况都可能会造成乌鳢营养不良、肠道感染、抗病能力下降,发病率上升。

4. 养殖管理不当。池水恶化时,没有及时移箱分养,除导致相互撕咬之外,还增加了相对密度;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排泄物过量积累,池塘换水不及时,高温季节有机质分解加快,易导致池水水质恶化;水质过肥,在高温季节蓝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水华,死亡藻类大量沉积于池底,腐败产生有害物质,进而危害鱼体;池水中的有害物质促进病原菌毒性增加,感染率提高,导致鱼体发病;水质败坏导致水体缺氧;病死鱼没有及时捞除或捞后乱丢,成为传染源;池塘注入的新水被污染,导致乌鳢中毒而大批死亡等。

5.水温变化所致。在池塘中设置网箱,要求春、秋季灌浅水,夏、冬季灌满水。若盛夏池水过浅,水温过高,乌鳢摄食能力会明显下降,时间一长,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若冬季池水过浅,池水容易结冰,鱼体冻伤而感染疾病。换水时温差不宜太大,否则乌鳢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致死。

二、池塘网箱养殖乌鳢病害的预防措施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有病早治”的原则,从增强乌鳢抗病能力着手,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发病率,提高成活率。池塘网箱养殖乌鳢的病害预防方法主要有:

1. 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在网箱设置前排干池水,清除多余淤泥后对池底进行暴晒,再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化浆后全池泼洒,以消灭病原菌。

2. 加强鱼种的消毒处理,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优质鱼种,下池前用食盐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等严格消毒。

3. 合理密养,适时分养,保证规格一致,网箱养殖最忌大小混养,一般每30天分筛1次,按不同规格分箱饲养。

4.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四定”投喂,动物性饵料一定要趁鲜投喂,配合饲料要营养全面、数量充足,确保吃食均匀。

5. 加强水质管理,改善水质环境,换水时温差不要超过4℃。

6. 加强水源监测,谨防被污染的水进入鱼池。

7. 放养、分养、捕捞、运输时,操作要谨慎细心,防止损伤鱼体。

8. 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坚持以生态防病为主,配合药物预防,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三、池塘网箱养殖乌鳢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1. 赤皮病。这是池塘网箱养殖乌鳢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也是影响乌鳢生长的最大病害,尤其在放养初期乌鳢因不适应网箱环境,体表与网箱摩擦过重而发病。症见患鱼漂浮于水面,鱼体表局部出血、鱼鳞脱落,特别是腹部两侧有蛀鳍现象,行动缓慢,常常继发水霉病。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在分养、捕捞、运输等生产操作过程中要谨慎,避免损伤鱼体。②选用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消毒剂定期消毒。③口服鱼服康(主要成分为氟苯尼考)或鱼血康(主要成分为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以及中成药等),每100千克鱼用药250克或按照说明书说明使用,拌入饲料投喂,连服3~5天。

2. 水霉病。在水温较低时乌鳢易发该病,多在水温回升到18℃左右时暴发,尤其是乌鳢在网箱内急剧运动体表黏液缺失的情况下更易发病。感染早期无明显症状(潜伏期),随着病原体在鱼体内的增殖,鱼体表出现点状小血斑,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病灶部位黑色素消退,出现灰白色区域,鱼体表失去光泽。患鱼离群独游,有时停滞在水面、水草丛中、食台旁,体表相继长出絮状的菌丝体,组织坏死直至死亡。防治方法:①放养前清除池塘底部淤泥,用生石灰100~150千克/亩彻底清塘。②网箱培育鱼种时,定期清除残饵,冲洗网箱,清除附生藻类,增加网箱内外水体交换量。③池塘网箱养殖乌鳢时,避免冬眠期捕捞。成鱼越冬期,每15~20天用生石灰20~25毫克/升或福尔马林20~30毫升/升消毒1次。④发病期间用福尔马林30毫升/升或高锰酸钾30~50毫克/升全池泼洒,均有较佳的疗效。在使用福尔马林时,由于对浮游生物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所以要及时增氧。⑤鱼种分养、捕捞、运输后,要用3%~5%食盐溶液或在食盐溶液中加入等量的碳酸氢钠浸泡鱼种10~20分钟再放养。

3. 出血性败血症。发病原因主要是放养密度高,投饵过量和残饵没有及时清除。该病在每年的6~9月,特别是7月中旬至8月下旬的高温季节易暴发,乌鳢养殖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生。症见患鱼的鳍条基部、下颌至腹部发红,特别是胸鳍基部和靠近鳃盖后缘的体壁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个别病例有眼眶充血和肌肉充血现象,严重时腹部肿胀,肝脏淤血,肠道中空充血,体腔内有无色腹水。患鱼鳞片松散,容易脱落。此病亦有急性变化,发现充血症状后3~4天会出现大批死亡。防治方法:①冬季捕捞成鱼之后,清淤排污,彻底清塘,全面消毒。②选用新鲜无病的饵料鱼投喂,投喂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③每隔15~20天,用生石灰22~35千克/亩或用含氯消毒剂(按说明书说明使用)消毒1次。④用福尔马林20~30毫升/升或二氧化氯0.5毫克/升全池泼洒,4~6天后重复1次。⑤口服鱼复康2号(主要成分为大青叶、白头翁、绵马贯众、大黄、黄连等)或鱼血散(主要成分为大黄、黄柏、黄芩、黄连等)均可,用量按说明书说明使用,可将药粉拌入煮熟的面糊中,待面糊冷却后再与新鲜动物性饵料拌匀、晾干后投喂,具有良好的疗效。

4. 腐皮病。鱼种、成鱼养殖阶段都会发生该病,发病季节主要在越冬后,往往继发水霉病,6~7月和9~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症状似家鱼的打印病、烂尾病等,发病部位不定,多发生在尾部、身体两侧、口腔、后额等部位,病灶红肿、溃疡、化脓,发病1周后逐步死亡,传染率高,死亡率高。防治方法:①投喂新鲜动物性饵料或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②经常注入适量的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并勤换水排污。③定期消毒预防,可用福尔马林20~40毫升/升或氯制剂 (按说明书说明使用)全池泼洒;再按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0.1~0.2克的量在食场四周挂袋;口服土霉素,2克/千克饲料,连喂5~6天。

5. 鱼鲺病。鱼鲺寄生于乌鳢体表,使体表黏液增加,容易并发腐皮病、水霉病,对鱼种危害较大,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5~9月较为多见。临床可见患鱼极度不适,产生狂游、窜跳现象。防治方法:①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达到0.5毫克/升,最好在下午4~5时使用,效果较好。②用灭虫灵B型(主要成分为敌百虫、磷酸酯等)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达到0.5毫克/升,效果也较好。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微山县傅村渔技站 邮编:277605)

上一篇:社会学院学生调研报告成为政协提案下一篇:婚内承诺书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