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拓展

2024-09-24

课程拓展(精选12篇)

课程拓展 篇1

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开设相关的拓展性课程是当下课程改革推向深入的重要命题。器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中外乐器的演绎, 不仅可以开阔眼界, 拓展见识, 体验感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也能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锻炼,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有鉴于此, 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学科培养目标和学校的特色, 开设了以小型打击乐器的运用、中国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口风琴乐器的演绎为内容的音乐器乐教学拓展课程。

一、音乐 (器乐) 拓展课程的顶层架构

音乐 (器乐) 拓展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的最终受益者是学校的每一位学子。课程的设计是以能力 (自主发展) 、交往 (身心成长) 和精神 (文化视野) 三个方面的上位培养目标加以建构。

( 一) 能力:自主发展———兴趣、技能、创新

第一维度是通过学习音乐拓展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是课程开展的意义所在。主要是通过乐器的学习, 掌握乐器演奏技能。根据自主教材学习相关乐器的演奏技能, 结合音乐教材中的演唱与欣赏作品进行伴奏, 以及学生自主创编音乐并进行演奏活动。

( 二) 精神:文化视野 ———文化中的音乐、音乐中的文化

第二维度是精神层面的提升, 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高文化修养。具体可通过以下形式来实现:音乐作品的欣赏;欣赏戏曲中乐器的伴奏;欣赏鼓舞的作品;美术作品欣赏, 如:壁画中的造型;文学作品的欣赏, 如古代作战擂鼓的场面描写;走进音乐厅, 开启美妙的听觉盛宴;走进博物馆, 探访古代的乐器;等等。

( 三) 交往:身心成长———情感体验、 生活情趣、沟通合作

第三维度是通过对音乐的学习, 亲身参与音乐体验, 产生情感共鸣, 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态度。具体可以通过在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展现音乐风采, 参与多种表演活动来实现。

二、音乐 (器乐) 拓展课程目标的构建

音乐教育拓展课程内容要分年级实施, 音乐知识点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程度由易到难, 技法由单一到复杂, 形式由伴奏到主奏、齐奏到合奏, 从演奏乐器到研发乐器。内容安排要与现行教材学习内容相结合, 循序渐进, 层层递进, 丰富学习的内容。

( 一)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以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为依据设置器乐教学核心目标。在核心目标下依据三维目标以及拓展课程的特点设置综合性目标。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层层递进、循序渐进。

1.总目标:学生通过器乐演奏活动, 领略器乐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展个性特长, 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开拓音乐文化视野, 形成基本音乐素养。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各年级分目标:以《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为依据, 分别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年级分目标 (如下表) 。

( 二) 课程内容的挖掘与整理

拓展课程内容的选择面要广, 从音乐基本知识到相关乐理知识, 从认识构造到了解某一乐器的文化, 从识读乐谱到演奏作品, 从演奏方法到演奏技巧等, 方方面面要体现出音乐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和多元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

器乐教学音乐拓展课程的内容由一、二年级的小型打击乐器课程, 三、四年级的中国鼓课程, 五、六年级的口风琴课程和乐器创意四大内容组成。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 由学校大队部、德育室负责组织, 保证每学期进行一项主题活动。

三、音乐 (器乐) 拓展课程的实施策略

器乐教学拓展课程的四大内容分课堂内和课堂外进行实施, 课堂内主要由专任教师以班级为单位, 利用每周音乐课两个课时进行学科拓展, 每月进行一次专题拓展, 在所有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精英拓展。器乐教学拓展课程课堂内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堂展示进行实施。课堂外通过节日表演、班队竞赛、艺术活动请进校园、实践活动走出校园等方式进行实施。

( 一) 班级授课形式

1.走班走教式:拓展课程中的走班课不是对学生的分层教学, 而是针对专业教师的专项课程, 让对某一乐器有专攻, 对某课精心准备的课程执教教师走进每个自然班级, 让全校学生都能享受精选课程。

2.固定授课式:以自然班级为单位按照各年级的拓展内容及进度进行授课。

3.分层教学式:针对学生的各项音乐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 可以在自然班级中实施, 也可将非自然班级中层次相当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使其在乐器演奏水平和能力上都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4.排练展演式:以年段为单位组织已经掌握基础演奏、乐理知识及乐感较强的学生排练大型器乐合奏曲目。

【 案例】 演奏技能之教材作品伴奏分层教学

教学内容: 器乐教学拓展课程与音乐基础课程相结合, 高段口风琴课程之为音乐教材歌唱内容《 叮铃铃》 伴奏。

教学目标:

1.复习口风琴右手指法和正确的手型。

2.学习《 叮铃铃》 , 继续培养正确的弹奏手型。

3.分层目标:

( 1) 演奏小能手:在琴键上认识#sol的位置。 能用3 和6 为歌曲伴奏

( 2) 小小演奏家:练习正确抬手换气的方法以及穿指法及跨指法。 能演奏歌曲旋律。

教学过程:

1.复习C调音阶, 注意吹奏的节奏和手型。

2.出示课题《 叮铃铃》 , 聆听歌曲。教师范弹歌曲, 让学生注意看谱听旋律。

3. 教师吹旋律, 学生唱歌谱。

4. 教师边弹边讲指法, 学生边唱边模拟指法, 学生不吹。

小小演奏家:按照乐句来学, 一、二、三句都是顺指法, 第四句移指, 五、六、七句要穿指, 还要注意升降音, 第七句还要缩指和跨指。 # 升半音在右边, b降半音在左边。

演奏小能手:在琴键上找到3 和6 两个音, 并用3- 6-和3 6 3 6 的节奏练习为歌曲伴奏, 形成歌曲的二声部伴奏。

5. 学生自主练习, 教师个别指导。

6. 全班齐奏, 注意乐句抬手动作, 教师巡视指导。

7. 巩固性练习, 小组互查, 由组员之间互相寻找不足点, 并改正。

8.学生集体演奏。

本节课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小小演奏家讲解新授的演奏技能, 让学生熟悉穿指法和跨指法。演奏小能手在学习3 和6 指法的同时学会了读谱和识谱, 在学习演奏的同时学会了歌谱的演唱。分层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口风琴的过程中, 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 因材施教, 能掌握自身学习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和技能, 并能形成良好的器乐二声部教学的氛围。

( 二) 主题活动形式

主题活动形式是依托学校或社会的节日、庆典等活动展开, 如庆祝六一儿童节、毕业典礼、校园艺术节等由学生参与表演实践, 积累音乐体验, 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 案例】 校园活动之“春天的童话”艺术节

艺术节活动以器乐为主题展开, 设有单项类器乐比赛和集体类的器乐齐奏、合奏比赛。 单项类设有课堂乐器的比赛与课外乐器的比赛, 课堂乐器比赛先由班级为单位进行海选, 胜出的学生代表班级参加年级的十佳心岛金钟奖的比赛。 集体类的器乐齐奏、合奏比赛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较量, 最后按照年段评比出十佳奖项。

一年一次的艺术节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表现的机会, 在这样的活动中体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与同伴分享获得成功的快乐。

( 三) 社会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依托假日活动小队形式展开, 参加活动的学生需要完成器乐教学拓展课程鉴赏活动记录册 (如下表) ,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有小队活动形式、家庭活动形式等等。活动地点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 选择与音乐相关的内容, 如走进音乐厅去观看歌剧、舞剧、各类乐器的音乐会等。开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走进博物馆了解古代的历史音乐文化, 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阅历。

【 案例】 音乐拓展实践活动

有的学生走进音乐厅聆听交响乐, 欣赏音乐剧、舞剧, 有的学生走进琴行了解各种乐器, 有的学生走入音乐博物馆等等。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 学生最终都需要完成器乐教学拓展课程鉴赏活动记录册。

学生感言:

学生1:走进琴行了解中外不同的乐器, 以及中外乐器的分类, 让我感受到音乐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音乐作为精神粮食为我们的感官世界注入活力。

学生2:欣赏了《 音乐之声》 这部音乐剧, 感到实在是太美了, 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我陶醉, 久久不能忘怀……我对音乐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欣赏音乐剧。

学习音乐知识不能局限于音乐课堂。要让学生走出音乐课堂, 在广阔的音乐世界中尽情翱翔。虽然他们的感知与感受还很薄弱, 但他们会用自己的眼光欣赏音乐, 用心体会音乐。

四、器乐教学拓展课程的评价

要实施好器乐教学拓展课程, 必须在评价机制上进行相应的改革。除了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外, 还必须制定出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低段小型打击乐器为例, 在评价过程中得到音符数量越多表示等级越高,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合适的曲目参与评价。如小型打击乐器的评价标准:一颗音符:认识小型打击乐器, 会演奏小型打击乐器;两颗音符:能用正确的演奏方法演奏小型打击乐器;三颗音符:能合着音乐的节拍、节奏演奏小型打击乐器。

总之, 以器乐教学为内容的音乐教学拓展课程的开展, 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目标设置强调综合性;二是内容设计注重开阔性;三是教学方式力求多样性;四是评价方法体现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孙李红.中国鼓———民族打击乐启蒙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

[2]王以东.校外音乐考级全国通用教材 (中国鼓)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3]蔡萍.小学器乐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5]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

[6]肖川.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

课程拓展 篇2

【课时安排】 每节课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亲子互动 第二部分:益智拓展 【第一部分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积极的心态,营造融洽氛围;

2、体验亲子互动,融入集体,感受欢乐;

3、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培养孩子们之间的快乐交流。【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发兴趣

通过老师和亲子之间的问好,以及带领亲子们集体做快乐按摩热身操,调动大家积极参与,活跃活动气氛。

二、亲子互动

1、手牵手:家长和孩子之间手牵手,通过“小蜜蜂”抓手游戏,体验亲子间的快乐互动及情感交流;

2、抱抱我:家长和孩子分别代表1个数,大家围成一个圆圈队形,老师报1个数,家长和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迅速抱在一起组成老师所报的数,体验亲子及集体互动的快乐与交流。

【第二部分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小朋友和家长之间的感情;

2、智力开发教育,锻炼动手、动脑及协调能力;

3、培养集体荣誉感,体验融入集体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发兴趣

先让孩子们分别做个拼图游戏,再引导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七巧板拼图游戏比赛。

二、益智拓展亲子活动大赛

1、老师向亲子们介绍比赛规则: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七巧板拼图游戏,各小组从统一起点出发,比赛中点看图,根据图示在比赛终点进行拼图,最先完成拼图任务的小组即为优胜团队;

2、亲子团分组,把若干个亲子家庭组合在一起进行分组,准备比赛;

3、组织比赛,控制比赛过程,宣告比赛结果;

三、总结当天课程所学能容并表示感谢。

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潜能 篇3

(一)人文性:校本课程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乃新课程的宗旨,贴近生活的资源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身心发展水平,可延伸教材文本,充分体现生活的真实性与多样性。合理利用充满情趣的教学资源,可以针对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如音乐、体育、历史、传奇、科幻、风俗人情、世界文学、名人传记、环境保护、海外旅游、时事外交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持久的兴趣与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学习、发展能力。

(二)实践性:英语课程资源具有广阔而丰富的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学生可以开展研究,将零散无序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如:

1.常见的缩略语:WTO:WorldTradeOrgamzauon(世贸组织),VOA:VoiceOfAmerica(美国之音),APEC:AsianPacificEconamicCommunities(亚大经济联合体),WHO: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UNESCO:United Nauons EducationScienceCultureOrganiza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BA:National BasketballAssociation(全美篮球协会)等。

2.网上流行的语言如B4:Before,BBL:Back Later,BBS:Bulletin BoardSystem,BION:Believe h OrNot,BTW:By The Way,CU:See You,DL:DownLoad,GA:GoAhead!IC:I See,JAM:JustA Moment, msg:Message,OIC:Oh!ISee,PBM:Play By Mail(game),POV:Point Of View,RfD:Request ForDiscussion等。

(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智力潜能的挖掘与能力培养也是持续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的设置要有系统,有层次,注重知识结构的广度、深度与梯度,使学习活动逐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初一的校本教材可以从音标教学入学,培养学生识记单词与口语交际能力;初二侧重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初三则着重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逐步以不同形式,通过不同渠道接触、感受、体验、运用英语,发展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意捕捉与渗透积极的情感因素,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健康美好的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1.在教室与校园适当地张贴或展示英文的标志与警示牌、名人名言、英语黑板报、英语贺卡、广告等,进行校园文化宣传,从自然地理到饮食娱乐,从人物传记到科学探险,从交通安全到环境保护……热点问题空间无限,学生耳濡目染,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与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2.英语角:英语角是校园英语学习的一大亮点,不同年级的英语爱好者在这里用英语交流思想,畅谈英语学习体会,分享经验与乐趣。邀请外籍教师与外国友人加盟英语角,大家一起策划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英语会话、课本剧表演、学唱英语歌曲、影视原文配音、英语故事会、开展英语讲座等。英语角自由亲切的氛围,开放的活动能使师生加强沟通,使各层次的学生均受益匪浅。

3.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促使学生在听说各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可以在广播中播放学生喜爱的英语歌曲、英语新闻、韵文小诗与经典文章,校园电视台可以播放英语教学录像如《GOGO学英语》、《迪士尼英语》、《走遍美国》等,它们能适应现代教育形式的需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与条件。

(二)报刊杂志与校本课程的有效结合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现行的英语教材《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与人教版JEFC教材语言摄入量是有限的,而英语报刊杂志的优势在于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时代感强。学生可以读到新闻故事、人物专访、卡通漫画、小说连载……其内容从家居、汽车、摄影、美术、体育、旅游到电脑,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将英语报刊杂志的教学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能丰富课堂教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

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 篇4

2015年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什么是拓展性课程、什么样的课程是好课程、课程建设需要坚持什么样的原则,这些成为本次会议的重点话题。其中,小学课程建设如何做好加减法、课程如何整合等话题更成为专家热议的焦点。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在教育专家田慧生看来,可以从几个角度考虑:第一是课程类型的整合。现有的国家、地方、校本这三类课程,本身就有整合的空间。三类课程中一些内容可以做相应的归类、删减、调整。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不同类型之间也可以整合,甚至必修课、选修课不同类型之间也可以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就会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第二是跨学科的横向整合。相近相邻的学科可以很好地整合,交叉重复的可以精简删减。第三是学科内部的纵向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核心所在。学科内部纵向整合做得好,会推动整个教学方式甚至教学观念的转变,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改革留出足够的空间。学科内部整合就是从学科体系出发,系统梳理学科内部核心观念、核心素养和核心问题等。

针对拓展性课程这一概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特别强调,这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应该是所有课程的共同特征。“仅仅作为知识传递的课程并不具有拓展性,我们应该把课程背后无限的可能拓开去、展开来。所以,能够使学生具有拓展能力的课程才是真正的拓展性课程,并不是设置一类课程叫拓展性课程,就能让学生拥有拓展的能力。”郭华呼吁,要重新认识“很满的课程”和“留白的课程”。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室主任朱传世认为,现在已经进入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期。他同时指出,应该辩证地看待课程建设做加法还是做减法的问题。“做加法要体现适切性,就是增加适合学生的、学生需要的东西,做减法就是减去重复交叉的东西。”其实,无论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得到适宜的发展。正如田慧生所说:“我们开发出什么样的拓展性课程,都不能忘了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什么,这应该成为衡量拓展性课程建设是否成功、质量如何的根本标准”。“要紧紧围绕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多种需求来建设拓展性课程,最终向着为学校不断创建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目标而推动。”

拓展培训课程 篇5

1、领导力提升

2、战略管理

3、医院的品牌建设

4、国学与领导力5、6、医院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

7、医院安全与风险管理

8、突发事件的预案及应急处置

9、教学科研与人才建设规划

10、医院组织机构管理

医院中层管理培训

1、医院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与有效管理

2、医院中层管理干部高效沟通技巧

3、医院中层管理干部的时间管理

4、医院中层管理干部如何辅导和训练下属

5、医院中层管理干部如何提高执行力

6、医院中层管理干部的会议组织与管理

7、医院中层管理干部如何建立高绩效团队

8、医院中层管理干部的危机处理方法与艺术

9、如何当好一名科主任护士长

10、医院全员培训课程

1、现代医院医护人员服务与礼仪

2、如何做一名激情快乐的员工

3、拓展培训课程

4、依法执业,规避医疗风险

5、如何有效处理患者投诉

6、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7、医疗纠纷处理方法与艺术

8、医院员工的心理疏导与减压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1、医院岗位职责与职位分析

2、医院各类人员招聘与面试技巧

3、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

4、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

5、医院薪酬设计与分配

6、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7、科室主任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

8、医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9、医院服务规范与实施

10、员工帮助计划的开展与实施 医院营销管理培训

1、医院营销战略与策略

2、医疗服务市场细分与定位

3、基于顾客满意的医院营销

4、医院客户关系管理

5、就医顾客需求心理分析与忠诚服务

6、医客沟通技巧与细节服务

7、医院科室的营销管理

8、品牌医院的全方位打造

医院财务经营管理培训

1、医院财务诊断与分析

2、如何分析医院的财务报表

3、医院全成本核算与管理

4、营利性医院的税务筹划

5、医疗指标分解与考核

6、全员全程成本核算的有效实施

7、《医院院科两级核算与二级分配》

8、《医院科室的经济管理与成本核算》

医疗护理管理培训

1、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

2、护理安全与质量管理

3、医疗科研管理

4、护理科研管理

5、医疗服务流程再造

6、临床科室的管理

7、医技科室的管理

8、医院药事管理

9、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10、临床路径

11、单病种质量控制

12、电子病历

13、等级医院标准解读

14、药事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

15、临床实验室及医疗用血规范管理

16、病理质量与管理

17、医院影像管理

18、营养管理与预防保健

19、后勤安全管理

20、病案信息管理

21、医疗器械管理

22、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文化培训

1、医院的文化建设

2、医院社会形象与医德医风建设

3、医院管理变革与创新

开展故事活动,拓展课程资源 篇6

一、课前讲述,生动导入

初中学生往往童心未泯,对各种小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的氛围之中,不妨在课前利用三分钟的时间来给他们讲述一个小故事,利用这个故事导入课文的学习。在课前讲述小故事可以为之后的授课作好铺垫,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三峡》这篇文章为例子,这篇文章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描写三峡壮丽景色的精彩游记。这篇文章虽然较为浅显,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难解的词句,在教学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不妨在课文导入的时候用精彩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峡的壮丽风光受到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喜爱,李白、李商隐等都曾经留下过描写三峡的经典诗句。大家是否知道还有很多精彩的小故事也和三峡有关呢?有一次,王安石曾让苏轼帮他在三峡的中峡取一点水,但是苏轼却忘记了,到下峡的时候才想起来,于是就想用下峡的水滥竽充数。结果却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告诉他,上峡水味浓,下峡水味淡,中峡水的浓淡适中,根据用水泡茶的茶色来看,这是下峡的水。大家觉得王安石是不是一个了解三峡的行家呢?其实王安石的学问也是从《水经补注》中得来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三峡的一段文字,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呢?”这样有趣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能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

课前小故事不仅能够有助于顺利地导入新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将一些和课文情节、背景等有关的内容编入故事之中,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尝试复述,助力理解

适时引导学生尝试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尝试将学过的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这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果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专注于回答教师预设的各种问题,那么他们对于课文的记忆将会是零散的片段,而尝试复述则能帮他们将这些片段串联起来,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学习《月迹》的要点之一就是要把握住课文的行文线索,要搞清楚孩子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之中心理变化的过程。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必然会围绕寻月的过程给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如:“文章的开头说觉得什么都不满足,最后又说满足了,这是为什么?”“在追寻月亮的过程中,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痕迹,又产生了哪些遐想?”“为什么这篇文章要以《月迹》为题目呢?”在思考了这些问题之后,学生会对文章有一定了解,但是这些了解也可能是相对散乱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记住这篇文章,可以让他们尝试复述文章的内容:“请大家以《寻月》为题,将这篇文章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注意要将孩子们多次寻找月亮的过程都加进去。”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将整篇文章的结构整理了一下,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性和实践性,而尝试复述小故事的方法则正好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整体性,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编演故事,内化素养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只是积累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起到熏陶作用。在教授完一篇课文之后,不妨尝试让他们将学过的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这能有助于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在尝试编写剧本的过程中更能培养学生写作和创新的能力。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一则,这则童话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却值得我们寻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浮而不实的现象,要让学生领会童话的真正寓意。为了促使学生真正读懂童话,可以安排他们将这则童话故事编演成童话故事剧。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的学生自行分工,有的负责导演,有的负责扮演角色,有的负责改编剧本。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参与进去,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如可以启发学生:“皇帝被骗是因为骗子太狡猾吗,还是因为身边的那些大臣们呢?在设计剧情的时候要如何展现这些人的丑恶面貌呢?”“孩子纯真无畏,敢说真话,要如何在故事剧中表现出这一点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在编演故事的过程中更深地理解童话的寓意,了解这个童话并非只是给人们讲述一个荒诞的故事,而是要告诉人们为人要诚实正直。

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也可以亲身参与到故事的编演之中,这也能更好地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在编演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在编演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故事活动并非纯粹只是想要让学生提高讲故事的能力,而是要把故事作为引子,将学生引入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之中。故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生成的效果变得更好。

挖掘乡土资源拓展美术课程 篇7

客家古邑, 万绿河源。河源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丰富的资源, 为开展乡土美术教学创造了条件。利用本地区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资源,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开展乡土美术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探究能力, 达到让学生多角度地发现美、创造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的目的。同时, 乡土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性的民族文化, 它昭示着我们本地人民具有的伟大智慧和才能, 也是我们民族力量和自信心的确证。

学生对于乡土美术的认识很大一部分取决与学校的教育, 因此乡土美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尤其重要。

1 挖掘地方乡土资源, 拓展美术课程的必要性

1.1 挖掘乡土资源, 拓展美术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本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 本土文化的淡化和消失已引起各界人士的注意。我们祖辈、父辈童年的泥人、弹弓、陀螺等一些有乡土气息的娱乐活动, 已经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 伴随他们成长的则是洋娃娃、电动玩具车、电脑、电视等。民间的年画、窗花剪纸、织品花绣、建筑雕塑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图画题材, 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所以学生没机会接触很多的乡土美术。虽然学生大多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 乡村的习俗日益改变, 乡土美术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大多数学生对于乡土美术知之甚少, 对西方流行文化趋之若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的乡土文化重新认识, 剪纸、木雕、刺绣、脸谱等又被现代人重新搬回生活中, 学生也就有机会接触这些乡土美术了。因此, 让地方乡土走进美术课堂, 让学生看到我们民族值得自豪的过去, 看到发展着的今天与美好的明天, 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1.2 挖掘乡土资源, 拓展美术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美术课程将更注重课程的开放性, 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实施优质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标准》同样十分强调学生进行乡土美术学习, 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992年, 教育部门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中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条文。例如:“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 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2001年7月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也明确指出, 美术教学应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 联系生活, 更有丰富的素材可挖掘。地方课程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 其教学魅力正在逐步显现。

2 挖掘乡土资源, 拓展美术课程的实施

2.1 挖掘地方乡土资源, 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改革纲要》中课程资源分为:校内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校外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现代科技成果与网络信息类课程资源三种。地方乡土资源属于校外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之范畴。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局限于编写教材, 更重要的是要能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 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例如, 教学中开设《多彩的卵石画》、《插花的艺术》、《彩蛋》等, 让学生对平日里随处可见并不起眼的卵石、野花、野草、蛋壳、农产品等产生浓厚兴趣, 这一系列美术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 学会美化生活, 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还有《立体花灯》一课, 在充分欣赏的基础上, 结合我们河源忠信花灯。指导学生学习制作简单的花灯, 让学生对我国的花灯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民俗文化的艺术情感, 使之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美术教师要努力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 并将其作为教学内容, 对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才能解决我国美术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 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的现状。

2.2 挖掘地方乡土资源,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利用我们河源的自然风光, 对景写生。客家古邑, 万绿河源。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当地城市和周边的文化建筑、园林、当地文物资源等, 利用我们河源的自然风光, 如和平林寨、东源苏家围、万绿湖等, 这些都是很好的写生素材。设计《走进古村落——林寨》、《南中国的画里乡村——苏家围》、《美丽的万绿湖》、《新丰江大坝》等题目,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进行乡土美术教育。

在教学中, 笔者将这些地方的建筑和文物拍成图片, 然后做成幻灯片, 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欣赏、观察后, 再进行写生练习。同时, 还利用假期时间, 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到实地考察、写生……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自然景观都非常熟悉, 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发现美, 欣赏美。

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 教师带领学生, 到独特的自然景观, 让学生走进生活, 对景写生, 有利于在真实情景中感知对象, 提高学生对景写生的能力。

(2) 结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忠信花灯”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 参与民俗活动, 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 也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忠信花灯起源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 是传统元宵赏灯习俗中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造型艺术, 按照当地的传统风俗, 每年的正月初九, 当地人家当年生了男孩就应该在祠堂里挂起花灯庆祝, 以告知祖先和乡亲。忠信花灯集绘画、剪纸、编织、书法、对联、诗词等于一体。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 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 经过扎架、剪纸、描画、装饰纹样等几道工序制作而成。

教学中通过民间手工艺人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花灯。同时在节后的课堂上, 通过教师拍摄的DV, 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后, 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现灯会活动的动人画面。有的用速写表现有趣的舞龙舞狮, 有的用蜡笔水彩的方法表现绚丽的烟火等。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综合审美能力。

(3) 结合本地特产, 制订内容, 布置创作设计任务。如河源望郎回板栗、紫金永安牌辣椒酱等特产, 通过设计广告、商标、外包装盒等题目, 提高学生创作和设计的能力。此外, 还可以开展以《河源的明天》、《我们的理想家园》等为主题创作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2.3 挖掘地方资源, 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列宁说的好:“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走进古村落——林寨》、《美丽的万绿湖》等课题中, 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 让学生走进生活。写生过程中, 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让学生了解河源秀丽的山水, 并激发学生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在《河源望郎回板栗》、《紫金永安牌辣椒酱》课题中, 通过设计广告、商标、外包装盒等, 培养学生珍爱劳动成果、热爱家乡、为宣传家乡做贡献的精神;在《制作花灯》等课题中, 在引导学生艺术采风中, 对民间老人进行现场采访, 可以让人感受到这古老的民间文化, 让学生了解身边世界的博大与美丽。通过手工艺人向学生介绍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进行创作 (如剪纸、描画、装裱等) 的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人民群众的智慧, 感受家乡的可爱与美好。

由此看来, 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活动, 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美术教育背景下, 我们更要重视情感教育。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3 结语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 生活处处有美术, 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 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 才能真正热爱美术, 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总之, 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 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 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 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辜敏, 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课程拓展 篇8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学校使用的数学教材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数学与生活”这一领域知识的增加, 为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的平台,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校的数学教师也碰到了一些困惑, “数学背景文化”教学的充分展示需要有一定课时的保障;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 基础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拓展有待于教师进一步研究;数学知识点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以及社会常识等多元化文化体系缺少有效整合;教学中对于知识与方法渗透的融合还需进一步研究提炼。

自2004年7月开始, 我校进行了基于“光谱教育”理念的系列研究, 旨在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 开发出一系列能够反映儿童多领域智力的学校课程, 并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彰显学生的个性, 使拥有不同天资和强项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 最终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至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模块与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光谱教育理念的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 专门为数学的拓展课程研究开辟了专门的教学时间 (每周三下午20分钟短课) , 开辟了有利于不同能力学生学习的光谱教室, 并尝试推行了个性化光谱教育评价, 为学校开展数学拓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了课程实施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二、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

学校光谱课程的理念, 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爱好, 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是国家数学学科课程的延伸、综合、拓宽, 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

1. 通过数学拓展课程的建设, 落实学校育人目标、体现办学思想, 促进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吸收和内化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 形成办学特色。

2. 通过数学拓展课程的建设, 提高本校教师对课程结构的整体认识、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积累并迁移教学经验,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品牌学科。

3. 通过数学拓展课程的建设, 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数学知识以及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问题,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方法的提炼, 为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4. 通过数学拓展课程的建设, 梳理现有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 提炼数学方法, 积累数学思维培养经验, 开发出适合小学各年段的数学拓展课程, 为教师实施相关教学提供指导。

三、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 教材建设

课题组教师全盘梳理了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相应课程内容, 根据每个年级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发展的可能性, 做出合理的拓展、延伸及补充。目前,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设计、整理相关的课程内容:

第一, 数学文化的渗透、挖掘。比如:部分数学知识的起源研究;中外著名数学家的介绍;数学工具的发展史了解;由此开拓学生视野, 拓展数学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第二, 课本内基础知识的衔接和适当延伸。如:学习了整除知识后, 继续研究能被4、7、9等数整除数的特征;学习了常用的一些简便运算后增设“减法性质”、“同头尾凑十”等特殊的简便运算方法的研究等。

第三,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炼。尝试在小学高段对数学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 对数学的思想方法进行提炼, 由此来关注方法论的教学。

第四, 主题式数学活动的研究。

第五, 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研究。

2. 师资保障

学校成立数学学科专家委员会, 并定期邀请省市内知名数学学科专家对全体数学教师的理论学习、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及反思等工作定期进行指导。

第一, 聘任校内数学学科骨干教师, 组成数学学科专家组, 分年级制定数学拓展课程课程标准。

第二, 根据数学拓展课程的课程标准, 各年级教师自行设计教学拓展短课内容。

第三, 由学科专家组成员及各数学备课组长对教师设计出的短课内容进行筛选, 并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对选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修改。

第四, 每个数学教师从中选择一至两个内容进行试教、反思、修改, 从而产生每个年级数学拓展课程的精品教案。

第五, 聘请各年级中优秀数学教师为师傅, 承担各年级数学拓展课程教学实施中的指导工作。

3. 教学要求

在数学拓展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特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要求:

第一, 提倡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讲故事、做游戏、实物演示、模拟表演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第二,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三, 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4. 课时安排

每个年级分上下学期, 按照每周一节课 (20分钟) 进行设置, 一学期以15次课时为基准。

5. 学习评价

数学拓展课程的学习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 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首先,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 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

其次, 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考察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再次, 评价方式多样化, 从正面加以引导, 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把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

最后, 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定性评价主要用鼓励性的语言, 描述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专注情况, 定量评价主要根据学生自身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提升为依据, 采用“优、良、合”三级评定。

四、数学拓展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在课程建设实施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问题存在,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将进一步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加以改进:

学习内容有选择权。教师在期初组织全体学生对上年级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重组, 选择出必学内容 (与学生后续学习的知识有密切关联的内容) 、主题研究内容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和不学内容。

学习方式有选择权。主题研究内容的教学权放给学生, 由学生自行根据自己的兴趣点, 搜集相关材料, 为同伴讲授。讲课地点不受场地限制, 可以在教室, 也可以在室外。

学习时间有选择权。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有兴趣的学生除了每周20分钟的短课外, 可以选择再学习 (额外增加60分钟, 在周五光谱课中实施) , 专门研究主题式学习内容 (分为兴趣类的和知识技能提升类的) 。

进一步规范、完善评价方式。通过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以访谈、动手操作、试卷问答、课堂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分每课次评价和学期总体评价。为了使得教师操作更规范, 评价更合理、简便, 拟设计课堂评价项目表, 表格的完成者可以是教师、同伴、家长等。

五、结语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构建初探 篇9

1 研究背景

教育部2007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该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

拓展课程是大学英语必修课有益补充, 可以作为四级后续课程, 主要面向已经过了四级并希望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学生, 注重实用性、专业性和多元性。因此拓展课程是大学英语学习基础阶段的补充和完善, 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是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必然要求。

2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主要依据。该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同时兼顾教师的指导作用。其次,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建构主义理论是大学英语课型设计、课程设置的主要理论依据。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丰富学生英语知识, 提高学生英语技能, 主张个性化学习, 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应用于拓展课程教学中, 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课程。开设拓展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构建个人的认知体系和知识体系。

2.2 需求分析理论

现代应用语言学认为, 一门语言课程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从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 出发。需求分析指在课程设计、大纲制定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 形成指导性意见, 并以此为依据, 确定学习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需求分析是语言教学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针对三个方面:总体情况分析、学生需求分析、社会 (职业) 需求分析。社会需求又可以分为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两个方面。主观需求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需求, 客观需求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对英语能力的需求。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社会, 人才的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

3 现状分析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长期以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四个学期, 对应的课程名称为《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大学英语Ⅲ》和《大学英语Ⅳ》, 每门课程64学时, 4学分。近年来随着招生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幅度提升, 相当部分的学生在第二、三学期已达到较高的英语水平, 他们不再满足于统一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后续发展呈现就业形式多样化以及出国深造群体扩大化趋势;此外, 社会的发展对学生外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 一般的外语技能已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因此,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英语多元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目前,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开设面临两大困境。首先, 课程设置方向难明确。当前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 拓展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比较模糊, 缺乏统一性, 课程设置上较为随意, 并且主观性较大, 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大纲。与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衔接不紧密, 缺乏连贯性, 而各门拓展课程之间缺乏协调性。如何有效地整合、设计拓展课程, 使其能与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协调统一, 从而建立一个系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其次,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材不足。和种类繁多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材相比, 拓展课程在教材建设上相对落后。目前, 只有国内少数大型出版社, 如:北京大学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和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出版了系列拓展课程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空间相对较小。

4 大学英语拓展阶段课程系统的构建

4.1 以社会需求分析为基础, 设计教学大纲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 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学科发展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又要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Dubin和Olstain在1986年撰写的《课程设计》一书中指出:“一个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必须体现国家总体的教育政策, 反映该国家对语言使用情况和社会不同层面对语言的需求, 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学大纲设计安排, 否则这个教学课程设计将失去意义。”合理的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大纲设计的基础, 它将是制定外语政策、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外语课程、编写课程内容、评估教学成果提供重要依据。

4.2 以模块教学为形式, 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拓展课程系统设计要遵循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层次化, “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 又要给基础好的学生有进展空间, 既要保证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升, 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进展要求。”

根据学生专业和未来就业需求, 可以大致把英语拓展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语言技能类, 语言运用类和知识文化类。语言技能类包括:基础英语写作、高级阅读、初级翻译;语言运用类包括: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等ESP相关课程;知识文化类包括:英美文学欣赏, 报刊时文阅读, 英美历史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选, 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指定课程。

4.3 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完善评估手段

有效的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 拓展课程应包括注重过程的形成行评价, 即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学习者是否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 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分析和问题诊断, 有利于它们的后续学习。形成性评估由三部分组成:学生自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学生互间评。评估形式灵活多样, 可以采取课堂活动记录、课外自主学习记录、网络学习记录等形式, 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督、指导, 并进行合理评估, 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

在大学英语提高阶段开设拓展课程教学对社会和个人都益处良多。一方面, 可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实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 还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是顺应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现有的拓展课程在开设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亟待改革。拓展课程的建设对于广大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 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开设好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 还有待于我们大学英语教师共同来探索。

摘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需求分析理论, 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即可以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又能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但是在构建拓展课程体系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困难。因此, 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 有待广大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拓展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1-1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S].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 2010 (2) :120-123.

[4]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0 (3) :3-12.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校园足球拓展性课程建设初探 篇10

一、条件保障

1. 抓好足球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在核定编制总量内配齐体育教师,并积极鼓励创设条件给有足球兴趣和专长的体育教师参加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已有一名体育教师获得了亚足联室内五人制足球教练员L1级指导证书,另一名教师获得了一级足球裁判员证书。学校每年提供一次以上体育教师参加市级或省级的校园足球的相关培训机会,确保足球教师的不断成长。学校定期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研究,去年11月份,我校承办了“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乐学系列模式课题研讨会暨足球进课堂研训活动”。我校足球教师分别上了《脚内侧踢球与游戏》和《足球脚背外侧运球》教学公开课。通过外出培训和市内交流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足球教学技能。

2. 引进校外足球俱乐部

由于学校的体育教师有着繁重的体育教育教学任务,花在足球上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为此,学校特引进足球俱乐部。俱乐部常年招生有足球兴趣的孩子利用放学后及节假日开展足球活动。俱乐部设有足球专职教练两名以上,除负责训练俱乐部的学员外密切协助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事实证明,俱乐部的外聘教练成为校内足球教师的有益补充。

3. 落实足球教师待遇

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和足球训练和活动均计入工作量。保证足球教师在评优评比、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工作成绩优秀的指导员、教练员在评职称、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激发体育老师对校园足球工作的热情,推动足球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教学

1. 校园足球文化建设

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是以足球活动为切入口,以个人、班级、学校等多种组织形态为基本活动单位,引导学生以自主设计、自聘辅导、自主活动、自主管理的过程开展校园足球文化的宣传。大队部定期开展足球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足球知识竞赛、摄影赛、绘画比赛等足球文化活动,从而升华到校园足球文化的创建。这些活动能充分表达孩子对足球活动的热爱,激发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培养审美、想象和创造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2. 快乐足球进课堂

根据国家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因地制宜,开发和编制足球校本教材,实施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足球教学和课外活动,开发足球课程资源。各个年级,每个班级每周都有至少开设一节足球课。在足球课的教学中,以快乐足球游戏为主:包括运球、传球、射门攻擂赛、绕杆比赛、四对四比赛、五人制足球比赛等。这些活动都包含一定的技能训练或竞技对抗的内容,各水平段的少年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项目。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学校开设足球社团课,有足球兴趣特长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我校足球社团名称为“梦想绿茵场”;口号是:“运动无处不在,足球无限精彩”。按照学生年龄水平段特点分为4个组别,分别由两名体育教师和两名俱乐部教练带领,每个水平段吸引足球爱好者均有几十名。大大满足了学生对足球爱好的追求。

三、发展特长

1. 开展科学训练

体育组制定有系统、科学的训练计划。体育教师、足球教练利用早上、大课间、放学后以及节假日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校足球队的训练中,注重提高训练效益,并配备有安全、医疗等应急方案。不定期邀请校外专业教练员提供技术指导。

2. 建立竞赛制度,创设比赛机会

足球赛能够浓郁学校的足球氛围,也能够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更能够让学生体验足球的魅力和快乐。一年级各班成立足球兴趣小组,二至六年级各班成立班级男女足球,三至六年级参加学校足球联赛。每一次的比赛不仅设立团体奖,还设最有价值球员,最佳门将、金靴奖等奖项,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足球的热情。在2013年5月,我校成功承办了ZSFL“特步杯”浙江省第四节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小学五人制足球金衢义赛区的赛事。通过主动承办各项足球比赛,促进了校园足球进一步的发展。

3. 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

鼓励有天赋、有潜力学生参与校外足球训练、培训和比赛,并积极向上级特色学校及各级各类足球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为学生提高足球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创造条件。去年暑假,我校两名校队足球队员被选入义乌市小学生女子足球队,代表浙江省赴京参加全国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并获得了小学女子组北京赛区一等奖(亚军)的佳绩。

4. 成绩

在每年的市级校园足球联赛中普遍获得较为优异的成绩,连续三年代表义乌市参加浙江省“希望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四名,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校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被评为“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优秀定点学校”和“浙江省足球特色学校。”

四、展望未来

坚持把“阳光运动,健康快乐”作为体育教学的理念。把足球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拓展课程教学列入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学校将足球运动的开展纳入班主任工作计划之内,提高班主任开展校园足球的能力,使之既是组织者,又是业余教练员。学校积极倡导全社会支持校园足球事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社会团体、足球爱好者,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赞助和支持。充分发挥布局学校自身的协调和统筹的能力,采取多渠道保证经费的支持。创新足球比赛形式,除了学生比赛,还将教师和家长加入到学校的比赛中来,使学校足球氛围渐渐向社区扩散,逐步形成更浓的社区足球氛围。

整合课程资源 拓展语文教学 篇11

一、搜集整理,整合资源,拓展语文教学之基础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积极搜集整理,整合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获取丰富知识充实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加深入,真正实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

在教学《周庄水韵》这篇课文时,我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去搜集整理和周庄有关的VCD、邮票、明信片、门票、纪念品等物品,阅读写周庄的文章,通过整合课本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没上课之前对周庄就有了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通过搜集整理,也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让学生有更多的情境体验。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朗读,边朗读边想象,体味其中的意境,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周庄的水美人文美,很多学生都被文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所陶醉。课后再让学生更深入去探究周庄人文历史。去了解周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形成的原因,去思索如何保护周庄的文化。进一步联系我们的社区,引领学生去领略感受我们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有能与周庄媲美之处。

二、开展活动,开发课程,拓展语文教学之源泉

在课堂上,语文实践活动渗透于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把这些有生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延伸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语文学习领域。通过组织“编语文小报、调查采访、写调查报告、课本剧表演”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出更多的语文校本课程,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把语文实践活动带出课堂,带到生活中、家庭中、社会中去。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开发课程,营造一个大语文教育环境。

三、交流资源,合作探究,拓展语文教学之渠道

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是主角,以讲授为主,死扣教材和教师预先设置好的问题展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活动的时间往往被教师的讲解或提问挤掉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教师必须由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从教师嘴里省下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源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扩大交流,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合作探究,发掘整合,由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上升到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及时交流表达,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便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搜集整理学习资料,自发整合课程资源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四、开放评价,激发兴趣,拓展语文教学之动力

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原动力。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教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搜集整理,发掘整合,自我感悟,自我展示和主动交流各个学习环节作出合理的过程性评价。合理開放的过程性评价重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的愉悦。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和激励性,让学生敢于自我展示、敢说敢问敢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活动获得尽可能多的实效。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从知识能力扩展到学习动机、协作学习的精神等诸多因素,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建立多种评价机制,实现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动态化。重视“生生协作评价”,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就真实记录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足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

课程拓展 篇12

一、“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原则

“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原则遵循以下几点:首先要规范化,具备规范的“课程方案”,有明确而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习过程;其次,“拓展阅读”校本课程是为学科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学科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要有常态化的教学指导和课时保证,以发展学生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为首要目标:再次,初中四年的“拓展阅读”应当逐步形成系统,年级之间有层级、有梯度,包括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反馈、展示和评价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具有各自鲜明的主题意识,符合本年级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最重要的一点是,“拓展阅读”是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良好状态,以读促写,以写促思,循环往复。

二、实施“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1.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的阅读不能称为阅读,只是浏览罢了,因为他们没有沉下心来仔细地感受文字,没有在阅读中进行深入思考,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何收获和启发。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首先要摒弃阅读功利心,正确引导学生,不过度强调阅读的功用性。我们在活动中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布置读书壁报等进行正面宣传,给学生以示范和引导。

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自觉意识开始。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可采用各种方法激趣。如初中低年段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的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原著。又如在初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相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榜样激励,在阅读交流中,教师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进步较大的学生,请他们谈拓展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

我们坚持开展读前、读中、读后的多重阅读指导。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差异,为了保证开展“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有效性,教师要把好阅读指导关。首先是读前指导,主要针对本年级学生阅读水平开列阶段书目,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包括读书的进度、时间等。接下来是学生的阅读活动,学生的阅读虽然主要在课外进行,但教师仍然要做好阅读领队人,其中包括把握阅读周期,调节阅读节奏,制作阅读单,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推荐书目非常重要,要避免太过艰深的作品,否则会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阅读指导尤其重要,对于一本书,不同学生阅读的效果是不同的,收获也是各有大小,读完了,可能还有许多疑惑不解,甚至阅读停留在模糊地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适时的点拨,就能引领学生深入地思考,更好地理解书中含义。因此,教师自己先读通、读懂、读透,才能备好阅读指导课。这样,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才能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

4. 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

上一篇:阈值降噪下一篇:发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