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精选12篇)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 篇1
在笔者担任多轮《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 无论哪届学生, 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学生上课表示听懂了, 课后还是不会做作业, 考前的复习相当于预习。分析原因, 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 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对于经济模型的理解颇感费力。同时还发现普通高中考上职院的学生, 相对于3+2职业高中考上的学生, 学《经济学》这门课要轻松些, 而职高的学生上课很努力, 90%在认真做笔记和做作业, 考试时分数差距非常明显。职高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于普高的学生要差些, 这就说明了学好现行《经济学》这门课程, 必须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基础。而对目前高考升学体制, 职院的生源基础短期内不可能逆转。如何对《经济学》这门课程进行改革, 使之让学生易学乐学, 且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接轨, 有必要研究《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目前存在的几个错误认识。
一、《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 专业基础课
我们所说的《经济学》其实就是传统意义的《西方经济学》, 在高职院校多以《经济学》命名, 其内容体系和《西方经济学》没有什么区别。西方经济学阐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总结归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 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鉴于这样的内容体系, 《经济学》基本上是所有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课程, 是学习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基础。
(二) 理论体系成熟
西方经济学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发展, 理论派系很多, 内容丰富, 理论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高职所学的《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 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三) 抽象难懂
由于经济学的内容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这些理论都是以假定某些条件成立为基础, 然后根据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建立经济学模型。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多为数学模型和图表, 如供求函数、消费者均衡、最佳生产区域、LM-IS模型等。无论是假设条件还是经济学模型, 都比较抽象。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好, 数学思维和理解力相对较差, 因此, 学生普遍感觉《经济学》难懂难学, 在补考中, 《经济学》补考人数所占比例最高, 是一门让学生叫苦害怕的课程。
二、《经济学》课程的几点错误认识
(一) 是一门纯理论课程
由于《经济学》理论性很强, 理论体系成熟, 因此几乎是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纯理论课程, 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领会与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 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打好理论基础。它的确是讲解西方经济理论, 是基础理论课。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与职院现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相背离。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 教师在上课时只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只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 忽略了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 难以进行课程改革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发布后, 高职院校做出了积极响应, 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 重新界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着重培养技能性人才,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开发利用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而对于理论体系严密的《经济学》课程, 被认为主要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 不可能采取项目教学模式, 因此也难以进行课程改革。
(三) 课程地位削弱
高职院校的改革中, 各校积极推动专业建设, 纷纷创建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骨干专业、优势专业等。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所培养的能力目标很难在职业岗位上直接凸现出来, 其地位和作用很容易被忽略, 所以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环节, 就被压缩或裁减。在2006年高职教学改革前, 我校《经济学》的课程是72学时, 改革后, 已缩减为45学时, 减少了三分之一多。这反映了《经济学》地位在削弱。也因为这门课程不能为专业建设提供成果支撑, 无论是职院还是任课教师都没有高度重视。
三、《经济学》课程教学引进杜威生活教育观的可行性
《经济学》课程由于其主要内容仍以理论为基石, 没有严谨的工作流程, 因此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 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设置工作任务, 但是《经济学》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其理论是从经济生活中概括抽象出来的, 来源于经济生活, 运用于经济生活。而经济生活无处不在, 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 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经济现象。比如:吃苹果这件事, 就涉及到一系列经济现象, 想吃苹果了, 涉及到需求理论;买卖苹果, 涉及到价格理论;吃苹果涉及到消费理论, 进而延伸到种苹果, 涉及到生产理论;而根据苹果的供给与需求, 又可以上升到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政策等等。
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就是强调教育即生活, 教育来源于生活, 将这句话引用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具体化为《经济学》教学即经济生活, 《经济学》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不仅教学内容可来源于经济生活, 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五步思维法”, 设置经济生活中的情景, 并根据经济事件提出问题和假设, 然后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验证, 根据验证得出经济理论。只要教师能够正确激发学生潜能, 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能随时随地感受到生活在经济学的体系中, 能不断地通过身边的生活小事件发现经济学内涵, 且通过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能不断地理解、体验、感受、反思身边的经济生活。因此, 从教学内容中素材资料的获取及课堂教学的实施看, 《经济学》课程借鉴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是可行的。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 篇2
3.1教学内容接近生活化
杜威生活教育观要求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前所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知识,挖掘经济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适当做些处理,达到教学生活化。以经济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随时观察身边的经济现象、体验经济生活、关注经济事件、搜集经济生活案例。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激发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他们意识到经济学课堂不是泛泛而谈、高深莫测的理论,不是遥不可及,而就在身边,在身边可随时发现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可随时学习经济学,并将经济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教师更要关注经济现象和事件,搜集经济信息和案例,并将自己和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总结、提炼形成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
3.2采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实施教学
在经济学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的模式,仅有的改革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案例和经济时事分析。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对于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是个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教师可直接将学生带到校外如超市、商场形成真实的情景,或将现实中的典型经济事件在教室里进行情景再现,如买卖苹果,让部分同学扮演成买方,另一些同学扮演成卖方。第二步,在由经济事件(买卖苹果这一事件)构成的情景中提出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如资源配置、需求、价格、供给等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这些原本抽象的问题,通过具体经济事件提出,就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第三步,通过教师和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对前述的问题提出种种假设,假设买苹果的人很多,价格会怎么?假如卖苹果的人很多,价格又会怎样?假如又有人同时在卖香蕉呢,对苹果的需求和价格又会有什么影响?等等。第四步,让学生在“买卖苹果”这件事中体验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根据不同的假设进行不同的体验。最后,由学生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验证这些是否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进而将理论又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如苹果价格高了,就会有更多同学参与到卖苹果的行列。
在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中,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方法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中都能得到运用和体现。通过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升,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理论也就与吃饭睡觉购物等等密切相关了,从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经济现象和将经济理论运用到经济事件中去。
3.3改变师生关系
尽管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是目前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教师是主角,学生仍是消极被动接受者。杜威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同等重要,地位平等,教师不是引导者,而是一个社会集团的领导,不是以地位领导,而是以丰富的知识、成熟的经验组织教学。教师不能利用自己作为领导者的权威来强迫学生学习,而应该通过了解学生具有的经验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经济学课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自身的智慧让学生感受平等、快乐、信任和理解,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改变教师的权威性和一言堂,语学生共同建立平等协商对话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教学中去。
3.4改变评价体系
经济学的课程由于一直当成一门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所以仍然沿袭传统的卷面考核。正如前面所说,该门课程完全可采取杜威的“五步思维法”进行教学,相应的考核评体指标体系应该改变。在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理念下,着重学生自评,学生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发现、探索、理解、体验、总结和运用,从而对自身的进步进行评价、反思。因此应建立一套适合于“五步思维法”的评价体系,教师作为领导,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评价体系和指标,内容应包括:学生对经济事件的观察、对经济生活的体验、对经济生活的验证、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对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等。突出考查学生的对经济生活的态度、对经济生活的情感体验及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自尊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杜威.思维与教学.商务印书馆,1936.
[3] 黄海峰,梁承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及教育思想对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学习导刊,(1).
[4] 张继平.杜威生活教育观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4).
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探析 篇3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109-1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目前,案例教学在西方教育中已经是一种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充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相当专业的操作理论、操作规范和操作模式,并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
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结合,使其有了长足的发展,引起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收。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欠缺,比如案例库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等。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成效分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1.要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是件痛苦的事,这是大部分职校生对学习的最大体会,产生这种感受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比较宽松的过程,学生收集资料的自由度很大,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求不高,更何况所设计的案例与生活相关性大,完成的难度小,不受学生原有成绩的影响,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多,自信心也能得到加强,从而逐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达到想学、要学的境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要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就必须为学生搭建再发展的平台
学无止境,这是案例教学的任务所在,旧的案例完成,新的案例不断产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外,还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既要引导,又要鼓励。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要培养学生克难求进的精神,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再发展搭建平台。
(二)开展实际考察,联系周边事物,实现学习的实践性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交替上升的过程。如何让职校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和提高,这是困扰职业学校教学的一大难题。案例教学提倡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
1.要实现学习的实践性,就必须使案例生活化
经济法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这是职业中学课程改革始终坚持的一个方向。教师的教学不能犯“本本主义”错误,需时刻关心本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因此设计的案例内容一定要与生活紧密相联。
2.要实现学习的实践性,就必须挖掘学生身边资源
学生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要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充分挖掘身边平时不注意的人和事,让这些在学习中发挥作用。进行案例考察和调查是案例教学关键环节之一,这些都必须遵循就近、就便原则。简而言之,就是抓住身边的资源。比如,寻访身边的专家;走访附近的企业、商店等。
(三)培养合作意识,学会沟通交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
1.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讨论
讨论是提高的前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五个关键环节之一(讨论、实地考察、表达、调查和展示)。讨论穿插于案例活动每一阶段(开始、展开、结束),无论是案例活动的设计,小组成员的分工,实地考察的准备,还是案例成果的分享。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讨论可以辨别正误,讨论可以促进提高。
2.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表达
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之一。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少,经常出现有些成绩好的同学无法说清所学内容,不能表达,也不会表达。案例教学提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权,提倡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更好地合作。
3.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竞争
人才的竞争就是学习的竞争。竞争能够激发人的斗志,使人不断进步。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有竞争,并强调在合作基础上有竞争。竞争是合作的手段,有了竞争,合作才会变的愉快,富有意义。
三、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特色创新分析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才知道。通过案例课堂,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实战情景,将课堂变成法庭、变成社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经济法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学生技能得到提升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去查阅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可视为能力上的升华。
(三)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4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种兴趣使得学生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学习经济学,并感受学习经济学的乐趣。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首堂课至关重要,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用他们感兴趣的方法来讲授经济原理。这样可让他们认识到经济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有学习的积极性。
(一)首堂课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
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首堂课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感觉到经济学其实并不枯燥,而是有趣、适用且贴近生活。如首堂课的内容是有关经济学的概述,其中主要学习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师可以引用学生在中学学过的《藤野先生》中提到的有趣的现象:“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中,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提问:为什么会发生有这样有趣的现象?再如,提问有关经济学现象,如:我国为什么花巨资兴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这样的大工程?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7年9月17日出版的回忆录中说,美国布什政府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确实是为了石油”。)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分布不均匀性。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如“人心不足蛇吞象”、成语“欲壑难填”和“得陇望蜀”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回答: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由此可以得出:人类资源有限,但人们欲望无穷。这正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也就是说,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通过上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引导,用学生熟悉的有关现象来解释经济学概念,学生感觉到经济学不仅不那么难学,反而非常有趣,由此对经济学产生兴趣。
(二)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解释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的原理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对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先讲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再与有关的经济学原理联系起来,最好不要直奔主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直观,便于掌握,记忆深刻。如在学习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内容时,我从以下经济学现象引入:汽车涨价了,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有何变化?社会收入普遍增加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汽油价格增加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增加还是减少?人们预期收入下降,对住房需求有何影响?人们预期房价下降,对住房需求又有何变化?这一系列问题的提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踊跃回答。学生通过积极互动与参与,总结出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对消费者的补贴,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预期,等等。
(三)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经济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达到“我想学”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主动性。教师在传授新内容时,最好先用心设计出一个或几个学生感兴趣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求知的欲望会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思考状态,而且会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找答案。最终一般会有两种情况:有的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这部分同学会很兴奋、很有成就感,进而会增加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找到正确答案,这部分同学会对问题的答案充满兴趣,从而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这样在脑海中对这个经过思考的问题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见,问题教学法会很容易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设置案例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案例教学正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的课程当中,教师合理设置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起来。
(一)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成熟的经济学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经济学原理具体化、生活化。案例教学可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选择,以下几种形式。
1. 导入。
教师可在每章开篇时,提供一个与章节主要内容对应的经济问题情景,然后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与针对性。
2. 穿插。
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的重难点、容易出现歧义的内容,教师可以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如在讲授生产与成本理论时讨论“上大学的成本”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既理解了基本理论,又能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3. 案例讨论。
系统讲授完某章或某一问题后,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价格理论中的“谷贱伤农”问题、薄利多销问题、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问题,市场理论中的垄断与竞争问题。这一方式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授的理论问题,因学生还不具备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所以不宜过于复杂。
(二)角色模拟式案例教学
角色模拟就是由教师给出一定的案例或待解决的经济问题,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扮演其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与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学生通过浅显生动的情境模拟,可以对抽象的经济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自主分析与决策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以下一些内容采用角色模拟式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分组扮演买卖双方进行商品的模拟销售活动,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请学生模拟陈佩斯小品“吃面”的场景,以加深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解;将学生分组并相对隔离,模拟“囚徒困境”这一经济学经典案例,以更好地把握“博弈”的内涵;演绎“车祸事件”或“破窗事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GDP这一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存在的缺陷,等等。
(三)体验式案例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学生通过老师设计的体验情境,能直观感受客观经济现象,发现经济问题、经济规律。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参观房展会、车博会等大型商业展览会,亲身感受到市场的氛围。比如在房产会上看到现在市场的氛围;了解市场的类型,掌握房地产市场的定价方法与策略;锻炼学生观察、搜集市场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徐奎玲.高职《经济学》课程修能治用的探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9.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 篇5
职业教育要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基础的宽基础、活模块、多元化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注重根据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全面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笔者所在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符合高职教育理念,构建了“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而目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掌握相关外贸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培养能熟练掌握商务管理业务流程,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熟悉国际商务管理惯例和国际贸易惯例,具有较强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力、较强的商务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
二、构建“六位一体”的国际贸易课程体系
1.现行国际贸易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这些变化都使得国际贸易实用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地增加,造成国际贸易实用人才的供应短缺。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加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主要的不足如下:
(1)课程体系构建未体现“能力本位”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仍是“本科压缩”型模式,采用传统式的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模式以及理论课、实践课的模块来设计课程体系,缺少综合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无法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特色。
(2)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对职业能力的分析不适应企业行业需求,相应使得课程体系内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无法与企业行业对外经贸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相接轨。
(3)课程体系构建中未合理体理“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教学的比例仍在40%以下。
(4)课程体系构建未遵循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没有分析各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课程设置时间不合理,且未参照国际贸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对所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2.构建课程体系
鉴于以上在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不足,正确评估当前国际贸易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国际贸易岗位群定位,明确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并根据以上依据合理构建“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为外经贸企业和行业培养和输送具备较强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课题组成员已经对国际贸易岗位群及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明确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行业、岗位及核心职业岗位技能,因此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假设,即拟构建“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六位”即指根据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而设立的六个课程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专业基础理念模块、专业英语能力模块、专业技能操作模块、专业综合素质模块、专业拓展技能模块。六个模块中,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与专业基础理念模块课程在人才培养初期开设,其他四个模块课程在各学期交错开设。
通过六个模块的课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从经济环境分析到市场开发到合同签订和履行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
(1)学生可以进行经济环境分析。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宏观认识经济社会;然后通过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经济、贸易的初步认识,并能初步分析经济数据与经济环境。
(2)学生可以进行市场开发工作。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显得非常重要,在课程设置中通过专业英语能力模块及专业综合素质模块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锻炼学生开拓市场的能力。
(3)学生可以进行合同签订与履行的实践工作。通过专业技能操作模块与专业能力拓展模块锻炼学生专业实操技能,并拓展学生专业所需的知识,从而完成从合同签订到履行的实践工作。
构建“六位一体”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既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又适应高职教育的实际;既注重专业实操能力的锻炼,又强调英语能力与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篇6
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我国加快了经济立法的步伐。“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等新的税收法律、法规等相继出台。这就要求经济法教学必须建立新的教学内容和体例。
教材选取要慎重
在教材选用上,应遵循“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基本原则。一要选用具有“先进性”内容的教材,主要是指其内容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与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理论,既能反映经济法体系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又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经济法特色;二要选用“适用性”的教材,要符合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选择“取材合适、深度适宜、分量恰当、富涵启发、符合认 知规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基本包含经济法基础理论、实体法律、经济法律救济等三大部分。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课程安排要科学
课程安排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学计划的制定;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配。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分清各个知识点在教学效果中的层次,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理论常识,熟悉自身专业及就业密切相关的常用经济法规,运用所学经济法理论分析经济现实中的具体案例等:二要合理安排时间,主要体现在根据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安排,注意经济法与法学基础理论课的排课顺序,注意经济法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上的主次轻重。
教学方法的改革
经济法教学方法要秉承“灵活多样、易于接受、符合经济法教学特点”的三原则,要改革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特别注重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中的经济问题,着重吸引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挖掘学习潜力,就成为启发式教学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
案例教学法
鲜活的案例是人类法律生活经验的高度体现,这说明了具体案例对于学习法律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各类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有关此法的论述已非常丰富,在此只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生活,选择典型的、能解释法律问题的、具有实用性且浅显易懂的案例,确保学生应用技巧的掌握;二是要侧重培养学生认识与解答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重或多视角的理解分析,以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三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四是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比例,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掌握案件关键点以及综合运用经济法规的能力。
模拟演示法
模拟演示法的优势在于学生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直接参与到模仿的实际情境中。在模拟法庭或者模拟谈判室中,学生进行法庭庭审、合同签订、保险索赔、法律商务谈判等活动都是亲身模拟体验,这有利于加强学生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特定活动情境的设计和活动情境中学习者角色的恰当定位,尽量保证活动情境与学习者扮演的角色源于生活、真实可信。
实物展示法
经济法律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与模糊性,法律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理解,容易造成课堂氛围凝滞,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采取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既能较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有助于教师讲解的深入浅出。例如,在讲授《商标法》时,可在课堂上展示如通用、可口可乐、班尼路、阿迪达斯等生活常见的国际驰名商标,方便学生直观地掌握商标的构成与特征。在讲解《票据法》时,可将汇票、本票、支票的样本发给学生,让学生边听课边对照学习,迅 速熟悉几种主要票据构成要素。
直接观察法
观察法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组织学生收看通俗易懂的《财经观察》、《经济与法》、《经济信息联播》、《生财有道》等财经法治节目的音像资料,将典型材料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到法院法庭直接观摩审判,通过旁听、觀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经济案件中利益相关者在法庭展现的法律技能。在每次观摩结束后,教师应适当要求学生说出观后感,并进行分组小结、点评总结,达到提高学生的理解、认识及分析能力的目的。
实训体验法
广泛联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政府法制办公室、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处等法律实务部门,建立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司法调查,让学生深入基层去感受和体会经济案件。通过在各类法律实训基地的直接接触与现场学习,促使学生能够学习到许多非诉讼技能,提高学生综合法律技能。
教学手段的改革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经济法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经济法教学手段的优化要立足现有基础,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应用方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两大优点:一是有助于教学的直观、生动;二是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及其原理,开展基于网络化学习策略的教学。如果将学生群体视为互联网,那么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知识节点。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交流,经济法知识在各个同学之间畅通无阻,知识利用的效率大大提高。在交互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识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核手段要实现多样化
教学与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完善考核制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要推行教考分离制度,构建经济法试题专用库,采取随机抽题考试模式,实行教师流水批改试卷方式,并与开卷闭卷有机结合教学“应该是立体、多元、开放型的体系”。
经济法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学大纲编写、经济法律法规完善、社会需求、就业环境等方面。因此,对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条件、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等还需要根据教学实践具体情况及其规律做进一步全面、细致的探究。
(作者单位:南昌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 篇7
1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是要把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作为培养的重要方面,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突出培养人才在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也曾经提出, 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 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外, 还要突出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和以校外实践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本文主要以第一种类型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 在分析现有教学现状后, 结合创新能力组成要素, 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提出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
根据当代人本教育观点, "创新能力"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通常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 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 自我潜在的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 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 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高等教育突出强调"自我实现的创新"就是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 而是使受教育者在其本身已有的发展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对大学生来说, 创新能力就是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而获得新知识、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的能力。
3 创新能力的要素
创新能力主要由知识经验、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这四个要素组成,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创新能力组成要素入手, 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 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实践的结果, 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包括对事实、信息等方面的理论阐述和在经验中总结出的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都是构筑在丰富的知识基石上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需要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 而且所具备的知识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零件, 而是有其一定组合机构, 也就是知识的系统性, 另外还要达到一定程度的知识广博性。
(二)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 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 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主要是通过在正常逻辑思维基础上运用超逻辑的思维 (不说"非逻辑", 是要强调这种思维并不与逻辑思维相矛盾) , 如类比、联想、想象、直觉、灵感、求异等所获得的。所以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 既要充分挖掘其逻辑思维, 又要充分挖掘其超逻辑思维, 这是创新的关键。
(三)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 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形成和培养。培养创新个性就是培养有利于创新的个性人格特征, 如独立、自信、勇于探索、敢冒风险, 敢于挑战权威的个性。
(四) 创新实践。个体要实现自己的创新活动, 在运用某种工具把设想表示出来后, 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让设想变成现实。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 实践活动, 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 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4 经济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4.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内容;宏观经济学部分则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每个部分又包含较多的相关概念、理论、模型和公式等内容。但是由于总学时只有54的限制, 根本不可能将经济学所有内容面面俱到的教授, 只能挑选重点章节授课。虽然本学院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指引该课有18学时的实践, 但鉴于要讲授的内容太多, 通常都是压缩了实践学时, 腾出更多学时用于理论教学。
4.2 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
经济学是一门由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一般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 以及用经济学特有的专业术语去理解整个经济学原理。高职国贸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大多人数理知识基础薄弱, 不少学生在数学计算、推导等方面具有一定困难, 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模型。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刚开始的高涨慢慢地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而下降。教室里的"低头族" (低头看手机、其他书的学生) 久而久之逐渐多起来。
4.3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无法满足培养目标需要
课堂上基本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用PPT课件演示, 有时会用到视频辅助。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是信息量大。但教学上仍然是按照传统的一章一节的讲授, 偶尔会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虽然这种方式不属于太落伍, 但对于理论性、逻辑性如此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要想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必须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4.4 考核方式传统, 不合时宜
由于经济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丰富, 理论性强, 一直以来都是以笔试闭卷形式考核。考虑到学生的能力问题, 考核题目也没有完全做到运用经济学知识、理论来分析解释经济现象, 为了降低难度, 其中有些题目还是考学生的死记硬背。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是否能运用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 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 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
5.1 立足课程目标, 突出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
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只有在掌握了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 才能在某一领域形成创新意识。因此, 要立足课程目标, 即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运用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 分析、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 重组教学内容, 突出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以供求分析、最优化分析、边际成本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等原理与方法为核心, 对产品市场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成本理论、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超前性和新颖性, 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内在要求。经济学案例需要紧跟时代脉搏, 与现实情况不符的假设不应该出现。如案例里商品的价格、银行利率等都是要能体现实际情况。各项中国与外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要能反映最新的情况。课程内容融入最新的财经新闻热点, 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在学校, 所以所举的例子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周围, 他们容易联想到的, 从而才容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2 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
课堂教学需要接受学习为主, 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即教学方法上可使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的任务, 让学生先课前消化一些简单的概念, 课堂上只突出重点难点讲解, 并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推导出结论, 授课内容少而精, 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实训, 从而达到理论结合实践。这时需要同时做好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表现成绩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创新型的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所在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取得一定成果, 并在CRP系统上建立了"空中课堂", 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资源上传到"空中课堂", 学生自行下载或直接点击链接打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 从而使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扩充。另外, 还需要根据所教授班级专业特性, 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以增进教学效果。国贸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主要是从事外贸跟单、处理进出口业务等, 需要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教材上可以选择有中英双语的教材, 课堂上也要在适当时候采用双语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 接触认识相关专业英语, 积累外语词汇, 提高外语能力和外语应用水平。
5.3 改革考核方式, 注重用所学知识理论分析经济现象以及平时表现性评价
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将学业成就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任何一种考核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引导和约束作用。为了引导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实训中, 预习任务和实训作业的完成占总成绩的30%, 平时表现 (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 占20%, 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50%, 期末笔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经过平时经常性的实训训练, 活跃了思维, 学生完全可以应付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和考评标准改变后, 有效地避免了全部闭卷考试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 引发了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 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 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昌明, 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越, 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3]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李蕾.创新能力的四要素及其培养途径[J].职教论坛.2004.
[5]何勇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J].2005.
[6]蓝晓宁.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构建之思考[J].2013.
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篇8
一、目前经济法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基于教学条件等的限制, 目前《经济法》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诸如:教材版本众多、教学内容单一不能体现专业特色、课时少、设计面过广、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等。但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模式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课堂讲授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参考相关教材编写教案, 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其讲课内容被视为绝对的权威;学生是配角, 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的传递是单向流动的, 即从教师流向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授课教师系统、清楚地讲解, 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条文和原则, 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也导致了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一味地听讲、接受, 渐渐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同时也限制和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难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想实现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必须改变现有“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通过课堂教学不但掌握基本的经济法理论, 更能够学会独立思考,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 高职院校才能够培养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
(一) 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 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 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1870年, 朗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 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 并大力推广, 成为近代一百多年来, 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模式。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其内容非常繁杂和枯燥。传统的课堂讲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授课有很大的难度。因此, 经济法授课教师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授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法律内容, 精心选取生动、适当的案例, 以丰富教学内容。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 而是通过教师出示一个个具体案例, 组织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的相关问题, 参加讨论, 各抒己见, 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案例教学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它真正重视的是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 每位学生都要贡献自己的智慧, 没有旁观者, 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培养他们把握信息善于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在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平等地就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双方都要力求运用法律原则、具体规定来说服对方。通过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 使知识的传递由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流动。这一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 而且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 分组式教学模式
分组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人数,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案例教学。其又可分为:1.分组讨论式。根据授课内容, 每一小组分发一个综合案例。由小组成员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背景、适用的法律依据、案件的处理结果等进行讨论, 然后以小组的名义提交讨论报告, 或由小组代表宣读报告, 最后由其他同学对该报告评析打分。2.分组辩论式。每两个小组分发一个案例, 并作为正反两方, 对学习中的综合案例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后进行辩论, 最后由其他同学对每组成员的知识掌握、现场发挥、法律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授课教师运用分组式教学模式进行经济法教学时, 必须了解授课班级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当进行分组, 使每组中的学生层次分布均衡;又要选取符合教学要求、贴近生活的案例,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分组式教学模式顺利、流畅地展开。
分组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要求学生必须对教师所选案例进行综合分析, 查阅相关参考文献, 并组织集体讨论。因此, 分组式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同时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撰写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讲座式教学模式
讲座式教学模式是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法官等, 以大讲座的形式, 对教学内容中学生不易理解或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的详细地讲解。从相关问题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未来趋势等方面着手, 其中还可加入互动环节:事先让学生将问题提交上来, 之后既可在讲座中解答, 也可在结束前集中回答。
讲座式教学模式通过专业人士对热点问题的全面介绍, 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热情, 从生活中体验法律条文规定的社会基础和原因,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 模拟法庭教学模式
模拟法庭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策划组织模拟法庭, 通过让学生担任原告、被告、法官、证人等角色, 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的教学模式。
模拟法庭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教师和学生必须进行周密、细致的准备。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的进行, 不但要求学生事前对案例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而且还要自学相关的程序法的知识, 了解庭审的具体环节和过程。因此, 适当地运用这一教学模式,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经济法》的教学实践中, 除了上述教学模式外, 还可以开展模拟现场表演等其他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 并在各种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更可以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能更直接、更生动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才刚刚开始, 并且要不断的深化和推进。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将不断深化, 各种全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也会源源不断的涌现。
摘要:《经济法》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比较重要的必修课, 但在目前的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尤为突出的是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 这将影响到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 经济法授课教师应努力探索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争取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关键词: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经济法
参考文献
[1]尹凤荣.浅谈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教育科学, 2007 (2) .
[2]纪炳南.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 .
[3]王兆毅.谈经济法课的案例教学[J].辽宁警专学报, 2007 (3) .
[4]高丽霞.谈经济法的教学改革[J].太原大学学报, 2006 (3) .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 篇9
1简化理论教学, 重视实际应用
1.1高职《经济法》课程一般在管理系财务管理、营销与策划等专业开设, 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只开设一个学期, 安排56课时或48课时, 学时数有限, 不可能过多对经济法理论的学习, 而应该是在基础理论部分的学习上以“适度、够用”为限, 注重实际实用, 结合学生已有的基本法理常识, 对社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剖析和讲解, 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而且能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加以解决。
1.2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性。部分专业管理类都会开设与经济法内容相关的一些课程, 因此, 在制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时, 可参考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内容, 做到内容尽量不要重复, 这样可在有限的时间内, 给学生讲授其它的知识内容。
1.3利用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适当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在案例的选择上, 要做到“新颖、及时、典型、综合”的原则, 教师将案例分析融汇到课程教学内容中,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 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 多样化教学
《经济法》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课程实用性强,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 基本上是采用讲授法,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是主动者, 学生是被动者, 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与“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这一教学原则不相适应, 互动较少,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相当不利。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达到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目的。
2.1上世纪初,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在教学中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相当有效,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 而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师生双向互动。在《经济法》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案例教学法, 可以把抽象、枯燥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 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 并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去,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由于案例的实际性, 学生会更加有兴趣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在真实的问题面前, 学生能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 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互动学习, 也能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
2.2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能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通过人机交互作用, 将教学内容中不易掌握或不易弄懂的知识要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突出重点、难点, 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 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 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教学信息,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用好电脑+黑板,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2.3启发式教学。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对教学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恰如其分, 通过设问、提问等形式,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双方互动问答,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师生共同对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4现场实践教学。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 可按照一定的比例设置实践课时, 按照高职的教学要求, 一般理论与实践要达到1:1, 当然《经济法》课程不一定能完全做到, 但也可适当安排一定的课时作为实践课。教师利用实践课, 带领学生到律师事务所等实践现场教学、参观, 学生通过在实践场所实际工作环境的学习, 在问题的处理以及在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上都会得到锻炼, 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实际动手能力。
3改革考核方法, 注重过程性考核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考核的改革, 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过程性考核, 而不再是“一卷”定成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平时作业+期末闭卷考试”, 考试的题型大都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题目类型固定、单一, 不利于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考核方法向过程化靠拢, 采用“课堂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开 (闭) 卷考试”的方式, 在考核内容上, 增加实践部分的考核, 这样不仅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能考核学生实际动手、分析问题、总结整理等过程化的处理能力, 题型上增加案例分析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这样学生不光会背理论、概念, 也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实际问题, 达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目标。
总之,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同步推进,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而且也要不断学习, 增强实践水平, 更新知识, 站在学科前沿传授最新知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甲山, 李绍平.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05 (7/8) :39-41.
[2]吴思嫣.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5 (30) :300-301.
[3]纪炳南.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8) :220-224.
[4]刘玉.高职《经济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利弊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 2007 (19) :91-92.
[5]李霞.高职“经济法”课程实践性教学初探[J].职业圈, 2007 (17) :78-186.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 篇10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 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 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 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 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 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 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 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 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 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 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 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 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 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 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 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 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 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 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 由于教学条件有限, 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 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 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 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 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 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 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 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 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 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 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 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 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 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 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 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 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 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 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 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 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 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 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 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 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 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 在课程实训环节中, 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 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 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 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 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4.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术经济的重要内容,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做出的评价,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将所学的工程技术经济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中, 增加学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主要考察学生对工程技术经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设项目资料, 由学生自行进行项目实地调查, 项目预测分析, 收集项目相关经济分析基础数据。再将搜集到的资料结合Excel软件进行分析汇总, 构建经济分析表格、模型。最后运用Excel计算出建设项目相应的经济指标, 并进行归纳、总结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与实践结合, 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并且顺利上岗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环节中, 实践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实践教学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 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各个实践环节还要循序渐进, 相互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的效果, 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摘要: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顺利就业上岗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实践教学方式改革的措施, 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工程,经济,实践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赵超, 姜长茂.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3 (17) .
[2]周楠闫, 淑荣.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 2013 (05) .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经济法;改革;课程;教材
一、经济法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经贸类专业知识,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懂经贸类专业知识,懂法律,会英语和计算机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而我们在毕业生的走访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淡薄,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各种困境,无法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我们经贸类的毕业生,在经贸活动中如何甄别不合法竞争行为,商务谈判过程中商讨合同条款,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为重要。所以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将《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经贸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经济法》该门课程涉及了众多法律知识,如:公司法、企业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证券法等众多知识,基本已经覆盖了日常生活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经贸类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基础薄弱。经济法是一门专业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必须有法律基础和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虽然他们在大一有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但是此门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且课时量非常少,一般为周二课时,共计32课时左右,如此少量的课时,老师只能给学生普及一些大众的法律常识问题。如此一来,高职经管类学生在没有接受系统的法理知识学习,逻辑思维训练的情况下,直接接触经济性、专业性较强的法律条款知识,理解,接受程度上有很大的偏差。
(二)涉及法律知识众多,缺乏专业针对性。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规定为76个课时,周4的课时量,而此课程却涵盖了劳动法、合同法、公司法、企业法、证券法、房地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数十部法律知识,基本每部法律几乎都是蜻蜓点水而过,由于时间关系老师无法将知识进入深入,也很难拓展案例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基本了解。另外高职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之外的工作也许多,没有足够的时间针对每个班级,每个专业精心准备授课。这样一来,老师们并没有把学生们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甚至于有可能浪费时间学习了他们将来职业生涯中不需要的知识。
(三)教学手段不够先进。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老师们的信息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已经终结,虽然老师们虽然已经逐步摆脱粉笔,黑板,但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使用PPT上,还没真正的利用信息化教学,“微课”、“慕课”仍然停留在报告、计划当中,没有付诸使用。并且部分年龄偏大的老教师们认为技术信息化手段对于他们而言非常吃力,排斥使用信息化教学,而部分年轻老师认为做“微课”“慕课”占用太多休闲时间。这些都给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四)成绩的判定方法不够合理、科学。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成绩给定方式仍停留在最初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模式,简单考试模块:选择、判断、案例分析,老师期末给学生划重点,背习题,就能顺利通过考试,却无法判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法律知识。
(五)授课方法墨守成规。《经济法》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特性,且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老师在课堂均注重理论教学,采取满堂灌的形式,由于授课场地、时间、师资力量等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忽略《经济法》教学中的实践这一模块。老师只能简单的传授法条,解释知识点,分析以往试题或是讲述简单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环境下的学习非常容易遗忘,只有真正运用过得知识才能终生不忘。
(六)教材选择过于不具有适用性。市面上《经济法》教材品种繁多,既有适合本科经管教学的,也有适合高职类经管专业教学的,还有适合不同专业的针对性的教材。但是老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往往首先考虑自己沿用多年的教材,不愿意选取新教材,因为那样老师要重新熟悉书本内容,重新做课件,老师不愿意加大自己的工作量。
(七)案例选取的过时性。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过企业工作经验,所以不得不从书本、其他教材选取案例,继续和学生们讲述着“小明”的故事、“张三”的纠纷,这些书本节取案例存在一定滞后性、脱节性,且因为案例的不真实性往往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
三、《经济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必须有专业针对性。《经济法》教材设计内容繁多, 但是无外乎经济法总论、竞争法、组织法、社会保障法四个大的模块,我们老师在授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挑选模块重点讲授,如市场营销专业应重点讲授竞争法,教授学生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甄别不正当行为,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消费权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工商管理专业则应选取组织法模块,劳动法、公司法、企业法律,讨论公司的组建构造过程中应该如何控制法律风险,以及运营过程中法律问题;电子商务专业则建议换教材,选择《电子商务法》教材重点教授网络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在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都应重点讲述的模块中也应当结合各自专业选取侧重点,如合同法是两个专业都必须掌握的重点,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则应当重点从法律角度学习如何把控买卖合同谈判过程中的风险,及其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抗辩,及违约的赔偿及处理等问题;而工商管理的学生则应侧重劳动合同方面,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保护劳动合法权益相关知识。
(二)案例、讨论式教学应加强。在授课前,老师必须要仔细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弄清楚,我们需要培养具备什么素质的学生,经管类的学生《经济法》课程的学习不在于掌握多少具体法条,而在于法律意识、观念的培养,及其与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运用。案例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知识点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消化。
(三)加强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运用。现阶段,“微课”“慕课”等各类信息化教学手段迅速发展,且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微课”可以把“低头族”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慕课”让学生们足不出户享受世界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如果老师们在停滞不前,那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微课”“慕课”的发展不是取代教师这个职业,而是让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也督促我们老师们不断的学习,不断地进步,不被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四)提倡“双师型”教师,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政策。法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对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均要求 很高,尤其是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的理解及处理,如果我们的教师积极地参与企业的法务活动,社会法律援助,利用假期前往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机构跟班学习,不仅能加深教师的法律理论功底,更能提升教师法务实践能力,从而获取第一手的经管类法律案例资源与学生分享。另外,我们也可以聘请律师、公司法律顾问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讲座、讨论分析、授课等多种方式互动交流、教学。
(五)成绩的判定方法应更具时代性,科学性,过程性。首先我们要摒弃简单的一卷定成绩的模式,必须把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学生的出勤表现,听课情况,讨论能力,案例分析能力都应纳按照各自比例纳入考核,这样才会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另外,我们可以开展模拟法庭,通过法庭表现,对案件的称述,分析,发条的运用来判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是采取专题小论文的方式给予学生最终的成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不是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吴敏等.案例教学法在财经类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tsg.scy.cn,2001,04.
浅论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篇12
一、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 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目的。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法的目的是一方面通过学习,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经济法律法规, 能运用所学经济法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 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自觉守法、护法。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如会计类专业的税法、公司理财等课程。由此可以看出, 经济法讲授应该着重于“用”, 让学生知道怎么用经济法。
(二) 经济法学与经济法的区别。在现实教学活动中, 个别教师选教材只看重出版社、作者等, 把经济法学和经济法混为一谈, 选择一些经济法学类的教材, 在授课方式上按照经济法学讲授经济法, 对经济法逐条逐句地讲授、解释, 学生听不懂也不感兴趣。
(三) 授课对象需求。在经济法的授课过程中, 有的老师反映学生中存在缺乏学习积极性、对经济法不感兴趣、认为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等问题, 原因主要是经济法授课内容与授课对象的需求相矛盾。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有差异的, 最急需学习的知识也是不同的, 如会计类专业学生更希望学习税法相关法规, 金融保险专业则更希望学习如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法规。不了解授课对象的需求就难以在授课过程中因材施教, 更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
我一直在高职院校为经管类专业学生讲授经济法, 也一直致力于经济法的教学改革, 改革成果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一致认可。以下是我在这几年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经验总结。
(一 ) 选择合适 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科学合理的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有益助手,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首先要研究授课对象的需求, 根据授课对象的需求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其次要选择最新的教材, 经济法课程涉及众多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更新不断, 教材内容应紧跟立法实践的步伐;最后要多读经济法教材, 比较教材讲授重点的不同之处, 选择适合的教材。
(二) 有选择性地教学。现在的经济法教材至少有十三、四章, 涉及法律法规众多。逐章讲授给定的课时范围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也没有必要。教师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特点, 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都进行精心的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
(三) 案例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案例。案例教学是现在经济法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其积极思考, 深入领会所学知识, 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要达到好的效果, 应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数量要合适。过多的案例会扰乱课程的讲解过程;过少的案例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2.案例字数、涉及的知识点不能太多。案例字数太多, 学生需要较长时间阅读、较长时间理解, 容易分散注意力, 让学生感到厌倦;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太多, 学生分析起来比较困难, 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3.案例的难度要适中, 贴近生活。案例是对知识点的解读, 应该简单明了。如果案例设计得较难, 就会使学生无从下手, 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 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案例最好选择发生在大学生身边, 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让学生主动想了解案例的具体情况, 弄懂相关法律依据。4.音频或视频案例教学使用方法要恰当。音频或视频案例怎么使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呢?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 在两组班级分别采用先播放后提问和边播放边提问的方法, 效果差异明显。采用第一种方法, 视频播放完, 班里只有极少同学能够回答完整所有问题, 绝大多数同学只能回答一到两个问题。采用第二种方法, 学生几乎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 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积极性比较高。因此, 我认为:对于设计问题较少的音频或视频案例, 可以播放完, 教师再提问、总结;对于设计问题较多的音频或视频案例, 教师应在重要的音频或视频节点上提问或强调, 最后总结, 效果较好。
(四) 有条件的专业应尽可能与考证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 希望学到一门手艺, 普遍热衷于考证, 为就业增加筹码。经济法也是某些专业资格的考试内容, 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和考证结合起来, 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必定很高, 教学效果必然很好。
经济法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的、多方位的工程, 需要无数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共建设, 需要致力于经济法教改的教师的共同智慧。以上是我在经济法教改实践中的一些经验, 供致力于经济法教改的同行参考和探讨。
摘要:作者针对经济法课程在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在高职院校从事经济法教学的改革实践, 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供同行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王宝娜.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7) .
[2]蔡斌.高职院校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微[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4 (5) .
[3]赵新龙.论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J].新西部:理论版, 2010 (6) .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05-22
高职法学教学经济法08-08
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法07-29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05-15
高职经济管理论文06-13
我国高职经济管理09-08
高职教育下的区域经济07-22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