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济数学教学

2024-05-22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共12篇)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 篇1

成人脱产学生是电大教育的一部分, 他们大多来自职高、中专和参加普通高考成绩未上线的高中毕业生, 生源的多样性导致了他们的数学基础差异很大。如何在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中开展更有效的经济数学课堂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1 经济数学基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1 内在因素

学生的差异性, 不仅表现在数学基础知识不同, 还表现在学习目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不同, 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没有考上普通高校, 心理落差非常大, 他们进入电大学习大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来自职高和中专的学生有些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 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 该部分同学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 他们希望学好基础知识, 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以便将来有更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则是由于社会环境和家长的逼迫不得以前来就学, 他们大多仅为混一张文凭;由于学习目的的不同, 导致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存在较大差异。

1.2 外在因素

经济数学基础是电大经济类的一门基础课程, 学好这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也为他们日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以及将来的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强大的系统性等特点, 是学生普遍认为枯燥而难学的一门课程, 因此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由于数学的学习跟学生原有的基础有很大的关联, 新知识的获得是在学生以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已建构起来的智力和能力进行内部智力活动而实现的。因此数学学习过程中, 如果其中某一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 再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困难, 这样基础不同的学生学习进展差异就很大, 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学习主动性发挥, 进一步拉大不同学生的学习差距。面对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 教学也应当有差异, 即教师的教要适合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 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因此, 由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差异性, 不论是从学生本身的角度考虑, 还是从数学的学科特点考虑, 经济数学应该进行分层教学。

2 经济数学基础分层教学的实施

2.1 学生分层分组

在经济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 首先对学生分层,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等方法, 对全班同学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包括学习习惯、学习个性、综合素质等进行个案分析, 依据个案材料, 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 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为学习较好, B层为学习一般, C层为学习较差, 在分层的基础上再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以3—5人组成异质学习互助小组.小组合作中要把好中差的学生混合在一起, 保证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组内利用差异资源, 彼此协助, 互相合作, 保证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数学基础的同学补长取短, 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可进行层次的变动, 这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他们能做到主动发展、全面提高。

2.2 教学目标分层

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 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本着电大高职高专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 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A层学生注重启迪思维, 提高能力, 培养其较高的数学素质和自学能力,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对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着眼于知识的掌握, 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对C层学生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能模仿例题, 会做一些简单的习题, 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减轻学生的“畏数”心理, 逐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上课做到能够认真听讲。

2.3 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目标起步低层、面向中层、顾及高层”的施教原则, 保证B层学生在听课时不等待, C层学生基本听懂, A层学生能得到及时辅导,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 通过激发各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各层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从而达到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3 分层教学实施的效果

由于秉承正确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笔者通过经济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在教学实践中已初步收获分层教学的成效。

3.1 分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避免了一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进度而在课堂上无所事事, 也避免了一部分学生由于内容简单不屑学习, 同时也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体验到进步的喜悦, 学习品质得以逐渐优化, 学习兴趣不断加强。

3.2 分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充分考虑了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 在课堂上保证了各类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47页) 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 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也变得更为融洽, 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3 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分层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 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相适应, 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发展。通过分层教学, 较好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较差的学生提升了学习的自信心。总之, 通过分层教学, 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达到了保好、促中、补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孝平.深化分层次教学提高大学数学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3) :14-16.

[2]丁翠云.关于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7, (7) :30-32.

[3]郡光辉.“分类教学、分层推进”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3 (2) :66-67.

[4]母丽华, 李焱.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7) :173-174.

[5]Jarvis Joy, Dickerson Claire, Stockwell Lewis.Staff-student Partnership in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The Impact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 90:220-225.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 篇2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相关课程最早设置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作为专业内容进行教学。发展至80年代中期,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已经较为普及,到了90年代,“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相继开设。发展至今,高职院校越发重视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方向的确立以及高职教育培养综合能力观念的提出。虽然经济管理专业的内容会因为时期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企业管理”仍然是不变的核心课程。“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经济学”等都是按照专业的不同而开展的课程。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使用的很多教材,无论是经济管理课程的体系还是具体的内容,都过于重视讲述理论方面的知识。正因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使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偏向于研究性,而不是真正能够投身于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型人才[2]。若按照以往的教育观念进行分析,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仅仅需要向学生灌输最基本的理论框架,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就能具备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但是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单单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在专业理论和具体适用二者之间尚未实现良好的转化,也就导致很多编写经济管理专业教材人员以及讲解教材的教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明确,很难为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真正的服务[3]。

(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

现阶段,课堂教授依然是众多高职学校在教学上的主要方式,基于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虽然一些经济管理专业课堂上增加了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等环节,但是因为不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实训基地,学生也就因此很难得到实际动手操作的体验。除此之外,如果想要开展实践性质的教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储备专业知识与训练等这些前期必要的准备,还需要寻找可以合作的实习单位等,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承担所有同实践教学相关的工作,导致诸多教师因难以承受这些困难退而求其次。此外,课时设置上,实践教学占据的比重通常很小,所以一些教师虽然知道实践教学十分重要,也会尽可能在教学中减少甚至避免开展实践教学。

(三)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即使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高职教育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线,但是依然没有彻底的改变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4]。其原因包括很多,诸如企业缺乏社会责任、难以寻找企业与学校的利益结合点、缺乏政策法规、企业缺乏高涨的合作性、学校缺乏高度的社会认可等等,最重要的是通常职业院校很少会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意义与具体的项目,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也同当地实际的需求相背离,或者一些院校缺乏明晰的职业特色,再或者学校专业课程方面的设置不能同企业需求实现紧密的链接。

三、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中,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具备责任感、事业心、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同时掌握一定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经济技术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轰动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样会对其综合素质、技能以及智能等的提升起到难以磨灭的作用[5]。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帮助其形成全面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品格,就需要将实践教学作为中心,创建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品格与素质的奠基下真正的将学习到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经济数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高守雷(1975- ),男,辽宁锦州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上海20141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高职应用数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700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31-01

经济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品质、敏捷的思辨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多数学生认为经济数学难度大又没有用,使得经济数学的教学逐步陷入困境,造成了学生学习只为应付考试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高职层次的“应试教育”,显然这与各专业设置经济数学课程的初衷相违背。经济数学的教学要走出困境,教师就必须从新的高度、新的起点去思考,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增强学生经济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要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对经济数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重新审视,使经济数学的教学更适应高职教育,适合高职学生。

一、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经济数学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经济数学一般为64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学习完整的经济数学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要求增加课时,不仅在现实中行不通,而且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对较差,抽象化的内容往往成为他们理解的障碍,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并不需要学生掌握严密、系统的经济数学知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与时俱进,放下多年来对数学抽象性和严密性难以割舍的情结,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必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经济数学课程体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不能把“必需、够用”原则片面理解为仅仅满足专业课学习的需要,人为地削弱经济数学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职经济数学课程应该既包含满足终身学习的社会效益,也包含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效益,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

为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各专业对经济数学的不同需求,高职经济数学课程体系可以按模块形式来构建,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基础必修模块。即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必学的模块。教学内容主要是一元函数微积分等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经济函数与曲线、边际分析、弹性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等内容。通过基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数学思想,具备初步应用经济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选修模块。考虑到各专业对数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在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础上,增加多元函数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内容,供各个专业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由各专业课教师和经济数学教师研讨确定。其主要特点是体现专业性,所学内容是后继专业课中要用到的经济数学知识。

3.专题应用模块。和拓展选修模块不同,专题应用模块的内容不是为了满足后继专业课程的需要,而是对专业中涉及的一些问题用经济数学方法进行专题讨论。这一模块的授课方式相对灵活,可以由某一专业技术问题的数学应用展开,可以由专业课教师来承担教学。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十分有益。

二、教学内容突出经济特色,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数学作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应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数学课,突出其经济特色。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更多联系和专业相关的经济现象、经济背景和经济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储蓄、利率、保险、债券、税收问题,经济现象中的成本、收益、利润问题,以及风险预测与控制、最优化思想和概率统计思想等。

经济数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一般教师在完成数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后,就立即转入运算教学。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对运算十分熟练,但当需要借助某个数学概念去描述专业理论时却一片茫然。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往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经济数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数学理论与其实际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具体—抽象—具体”的人类认识规律,也是数学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时,要善于从学生所学的专业内容引入,尽可能选取专业问题作为概念教学的引例,改变过去那种仅仅以数学自身的需要去阐述概念的教学体系。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不断研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在课堂上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其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也不断得到提高,使数学方法真正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工具,受益终身。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设置情境,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多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对于某些经过引导和思考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则放手让学生去分析、讨论,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学生容易误解混淆的概念、定理或问题,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认识谬误,探求真知。教学中,教师不以传授者自居,允许学生自由争辩、大胆质疑,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勇于放弃不成熟的想法,敢于坚持合理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能感受到谦虚谨慎、互相尊重的人文精神。

“问题驱动”教学并不排斥技能训练,二者应该互相补充。“问题驱动”的实质是暴露数学的本质,使活泼的数学思想不致淹没在形式的海洋里。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目的是把教材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育形态。数学的严谨是“冰冷的美丽”,但数学发现却是“火热的思考”。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火热的思考是他们最为欠缺的。

四、科学的考核评价,提高能力和素质

高职经济数学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课程考核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场内考试与场外考试相结合、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等方式。期末总评成绩的构成可分为三部分:平时的作业和考勤、小论文、试卷成绩。

结合专业实际撰写小论文可以和专题应用模块的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应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借鉴数学建模竞赛的形式,但选题要适合学生实际情况,不宜过难。考核形式是开放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共同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现代化工具。这种考查方式锻炼了学生应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学生查阅资料、书面表达、撰写论文以及计算机文字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经济数学由单纯考核课程知识转变为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核,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学校课程改革方面的创新和与时俱进将是永恒的课题。高职经济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革新方法,开拓创新,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推动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守雷.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要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2]张岩.“经济数学”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 篇4

一、经济数学课程的学教现状

1. 学生特点。

高职学生刚刚从紧张、忙碌的中学跨入大学校门,大部分学生放松了起来,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高职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被动;经管类学生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文科生占多数,数学基础普遍较弱,有些学生对数学还有恐惧心理;很多经济数学教材教学内容与专业课联系不大,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意识不到数学课对自身专业的作用,也不知道怎样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于是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懒散,甚至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传统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使学生将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首要目标,能过关就万事大吉,根本没有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教师纯数学化。

高职数学教师在大学学习时大多从事数学教育或应用数学方向的专业学习,是纯数学化教师,对经济、管理、金融、财务等专业内容了解甚少,在从事经济数学教学时就过分强调纯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题技巧的训练,而不考虑经管类学生的“文科”背景和思维习惯,内容上倾向于数学知识的灌输,对知识的应用不够重视,不清楚某些数学概念有怎样的经济背景,不容易引入典型的经济案例对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进行拓展,这样的教学显然需要改革。

3. 数学教学内容实用性不足。

高职院校的经济数学教学体系大多是套用理工类高等数学的教学体系,偏理论推理、概念讲解、习题演算,课程内容也比较陈旧、单一,缺乏创新和层次。目前,我院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是《应用经济数学》,用现实和经济方面的实例引出概念,如银行存款、出租车里程与计费、个人所得税等得出函数概念,介绍了经济函数、边际成本、需求弹性、经济学中的最值问题等部分经济方面的应用,大多数纯数学的内容还是以计算为主,仅少部分内容与经济应用问题相结合,正真能与时代发展前沿和时代背景、体现专业特色的内容并不多,再有经济数学只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因课时有限只能讲到微积分部分,而矩阵和概率与数理统计只能让学生放在以后学期的选修中学习。这种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与实际脱节,该课程成了纯理论课程,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4. 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现在的数学教学虽然不再是“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学院也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老师们也精心准备了电子教案和课件,但课堂教学上大多数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意识淡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单一、被动,不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再者,多数教师经济学的理论背景缺乏,教学中通过理论推理、习题演算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种纯数学形式的符号逻辑的推演脱离生活、枯燥无味,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违背了经济数学向应用转型的目的;学院层面忽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各自的特点及教学规律,忽视经济数学在经济学专业培养体系中的作用,盲目压缩教学时数,形成一本书教遍所有专业,一堂课的内容适用于所有学生,造成师生教与学的困难。

二、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 教学内容、突出经济应用。

陈旧的教学案例、枯燥的推演计算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经济数学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够用为原则,应重视计算机与数学在经济学的其他各门学科中的融合,强化建模,不拘泥于计算推理;应加强应用,淡化运算技巧的训练。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本着“能力培养、知识应用、素质教育、追求创新”的总体思路,立足于应用与实践,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对传统内容进行整改:弱化复杂及技巧性较高的数学计算,精简烦琐的推演过程,整合去掉一些重复内容,增加数学软件学习,利用这个强大的数学计算工具去处理较为复杂的数学计算,增加一些与专业课程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强化应用。如:讲函数时,应增加经济函数、个人所得税函数的建立;讲极限时,介绍本利和问题和养老保险问题;讲导数及其应用时,应补充与专业相结合的变化率模型:边际成本、弹性、最值求解与最大利润、某超市分批进货的函数建立及求解;讲积分及其应用时,将微元法与古典案例“曹冲称象”相结合,增加企业生产的总产量问题、人口统计模型等。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数学建模、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生活与数学、专升本辅导等选修课,可以化解当前经济数学课程教与学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高职院校数学课时有限的问题。

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数学思想与古典案例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数学与生活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数学与专业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要给高职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提出、分解一些适合他们知识水平的问题,优先让他们解答,让他们感受成功的乐趣,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这样,不仅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数学素质,还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经济案例,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互动教学法等,课堂教学中以这些实际问题为导向,从教师的单独推导、演算转变为师生共同探讨,从学生当观众,转变为学生真正全程参与教与学,达到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辩证统一,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合作互动型学习,这样,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 现代科技,尝试新型教学手段。

近年来,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工具,如电子课件、多媒体、投影仪和网络平台等在当今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这些辅助工具使数学教学更为立体直观、生动形象,刚开始,学生学习兴致较高,课堂效率也较好,但每堂课信息容量比较大,部分学生不容易消化吸收,几堂课的问题堆积,学生又回到原点。若把当今时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可以充分利用其网络资源丰富和信息量大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种新的文化载体,正在慢慢地改变老师们的教学观念。为此,我院派出大部分数学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希望老师们不断创新,尝试新型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到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如:制作优秀的课件,上传“空中课堂”资源,充分利用学院网络平台有效学习;制作微课视频,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内重点学习一个重要知识点;精心制作经济数学“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在线学习的作用。如果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院大量的网络技术平台和资金支持,我们可以设计和制作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和网络课程,引入新型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重构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学生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就可以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并能充分消化吸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点拨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果。总之,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难度远大于专业课程的改革,我们必须跳出数学课程自身的学科体系,充分认识到经济数学改革的立足点应当建立在专业应用的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有助于专业学习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冯翠莲,赵益坤.应用经济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雷田礼.经济与管理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

[4]纪素绢,王定飞,李二华.《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J].学士论坛,2015.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 篇5

[摘 要]本文在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职西方经济学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必要性,并以“均衡价格理论”为例,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评价设计等4个方面分析了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最后,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24.19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且包括很多数学公式及计算,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对此望而生畏,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和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法强调理论的使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西方经济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学设计围绕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而展开,教学内容隐含在教学内容中,教学活动的中心就是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对任务的分析与讨论,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需要涉及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互协作与自主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完成对知识的探索与构建。对学生来讲,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对教师来讲,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将更充满个性,教学效果将得到极大提高。高职西方经济学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以讲授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高职教学中教学效果并不好。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面对充满理论与数学计算公式的西方经济学,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很多学生反映西方经济学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因此,对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经济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时,要能用经济思维方式去思考,树立正确的经济意识与全新的经济理念。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实现这种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核心,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主动探索、建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团队协作和探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可能性。首先,这门课程涉及的理论与内容均与我们日常生活事物密切相关。通过选取合适的经济现象作为任务来安排教学,让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其次,西方经济学这门课涉及税收、国债等财政学知识,又涉及货币发行、利率调整、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学知识,涉及创业、投资、营销等财务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知识,还涉及人口、就业等人口学、社会学知识。很多经济现象的分析都需要用到统计学和会计学的知识,学科的交叉现象很强。因此,一定的知识探索能力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发现、积累、建构知识。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诸多好处,一是可让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二是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到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解决了西方经济学难点较多,学生难以接受的问题,因为从任务出发,学生在合作与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主动探究、归纳知识,使得所学内容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难度。在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呢?本文以“均衡价格理论”为例来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

3.1 教学目标确定

高职西方经济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经济分析能力,并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去分析复杂的现实社会经济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任务实施之前要对相关知识与理论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分析工具,此外,在目标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技能目标的提高,同时,态度目标的实现也不可忽视。根据上述要求,本文设计了“均衡价格理论”的目标。“均衡价格理论”主要围绕“价格的确定与变动”展开。因此,从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理解均衡价格及均衡数量的含义;熟悉价格变动的各种情况并掌握供求定理;了解价格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技能目标:能根据供求变化预测价格和交易数量变化趋势;能根据价格变化判断其对市场的影响。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勤于动手动脑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注重团队协作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养成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习惯。

3.2 教学任务设计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学生主体” 高职 经济数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c)-0111-02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就应该切实把握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着重“学生主体”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让受教育者真正地学好经济数学,用好数学。

1 “学生主体”的必要性

所谓学生主体,是指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转变成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授之于渔”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产生思想碰撞,共同进步的过程。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提供高级的应用型人才,而《经济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开始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备的数学素质以及发散思维。

1.1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学习《经济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解决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学生主体”方法就是帮助学生自己找到合适的解题技巧,通过自己主动研究探索,并在老师的指引下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学生主体”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指引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同时对于高职高专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高考结束过后“几家欢喜几家愁”,高职学生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往往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如果高职教育再次重复“被动”教育,就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思想。“学生主体”的教育使得学生参与教学,从而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

总而言之,“学生主体”是《经济数学》学习和研究中解决问题的根本想法,是沟通基础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数学结构中强有力的支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精髓所在。

2 “学生主体”改革的初探

“学生主体”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才能学以致用贯穿经济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内因,转变思维品质。在高职《经济数学》课程中如何显现“学生主体”呢?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种改革方案。

2.1 “学生当老师”式教学

《经济数学》这门课程是在初中、高中的基础上设置的,第一章节函数,其实在学生的高中阶段已经有所涉猎,甚至理论性要更强,伴随着高考的选拔制度,高中的教材理论性较强,拓展题目也越来越难,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抵触数学的。但是函数的设置不仅仅是为后续数学课程提供基础,更是与《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应用统计学》联系紧密。所以第一章函数的介绍显得格外重要,不仅仅要消除学生抵触学习的心理阴影,更是建立新的自信心的起点。

在这个课程的设定上,笔者选用“学生当老师”式教学。所谓的“学生当老师”式教学要求学生自己整理高中素材,或者网路信息来重新认识函数,整理加工成简短的课堂活动设置的过程。整个过程由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作为听课者,实现“学”与“教”的反串。达到双赢局面。这同时也是高中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2014年笔者在2014级会计一班做了第一次实验。由李园园、闫田田两人实验讲解,因为考虑到学生刚站在讲台会比较拘谨,所以选择两个关系较好的“闺蜜”学生共同完成。她们俩收集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从集合讲到函数的定义,磕磕碰碰,终于是把理论知识讲完了,刚开始底下的同学还很不在意,慢慢由于两人的紧张引起了很多笑话,同学慢慢跟着这两名同学的思路,翻起了《经济数学》的教材。虽然两个人准备了很多内容,但由于多方原因只坚持了10 min就匆匆结束了课程。

虽然学生当老师也有其弊端,对老师充满了挑战,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有很大提高的,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2.2 “渗透”式教学

《经济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分支,已经打破了纯粹的数学理论,着重于实际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已然成了鸡肋,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最值”与“极值”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尤为广泛。

此次实验笔者选择了人数较少的2015级市场营销专业。在前期的导数等基本知识讲解完毕以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我们的青春岁月》的800~1 000字的文章。拿到任务学生觉得奇怪,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课布置的作文怎么变成了《经济数学》的作业。在学生的质疑声中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数学作业。

师:“你们今天的作业完成的很好,不知道大家对此次作业有什么样的感触?”

学:“老师,你准备带大学语文课程了?”

师:“呵呵,我想请几位同学读一下他们的作文。”

学:“啊,老师,怎么又转变成小学优秀作文朗诵了?”

接下来几个同学朗读了他们的文章。

师:“同学们的青春真是丰富多彩,有对考试失利的懊恼,对没追到的女生的遗憾,同时也有竞选社团的喜悦等等,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这就好比我们的函数图像,有高有低,人生总有起伏,我们把它转入在直角坐标系中,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极值”。

渗透式教学仍是一种“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对课本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更要求教师创造出学习情境,渗透式引导 “学生主体”教育。

2.3 “竞赛积分”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只能吸引1/3的学生参与课程,学生也只能走马观花式地被动跟着,很多学生习惯性地记录老师的板书或者课件,而对于内在的知识不能深入了解,甚至有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被课程有选择地淘汰。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经济数学》的学习,笔者设置了“竞赛积分”式教学。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考试成绩不单纯是卷面成绩,而是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的合成成绩。卷面成绩很好给出,可是平时成绩的判定各有千秋。

此次实验笔者选择了专业人数较多的2015级会计专业,此专业3个班级,正好适合“竞赛积分”式教学。选用内容是不定积分,先进行班级的竞赛,再综合成专业的竞赛。把每个班级分成6小组,设置了必答-抢答-机动回答-反弹回答等多个环节,从导数转变成不定积分,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竞赛环节中来,对各个排名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另外专业获胜组可以参与试题库更新的工作——即每人可以出一道题目录入试题库。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在回访过程中,学生们增强了团队意识,对不定积分的认识也得到了提高。

竞赛既是一种游戏,又是一种促进学习的好方法。但这种教学改革对在赛程中的题目提出了新高度,还有学生的成绩要均衡,否则“一言堂”就失去了竞赛本身的意义。

2.4 “绑定”式教学

总之,“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的改革,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交叉分支的认识;另一方面,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改革浪潮中去。

参考文献

[1]戴岚.高职校“学生当老师”教学方式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64-65.

[2]韦兰.例谈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式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5(6):80.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 篇7

一、经济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开设数学实验, 是本世纪初的事情。当时, 数学建模竞赛已波及高职院校, 然而它与正常的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难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了平滑这个落差, 数学实验适时出现了。随着数学实验教学的深入, 这门课程的优势逐渐显现, 承担了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角色。各专业不但要求数学承担基础、工具的性能, 还要担负素质教育、与专业结合的功能。同时, 数学课程的课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挤压。在这种环境下, 要用系统的观点, 处理好“两个均衡”, 形成“三模块”的经济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所谓“两个均衡”是指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均衡、数学实验课程内的各模块间的均衡。对前一个均衡, 数学教师有所为的空间较为狭窄, 可以通过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吸取专业问题中的数学要素并融入教学中得以改善;对后一个均衡, 要跳出数学实验课程本身, 向前提前布局, 向后拓展空间, 分散教学内容, 形成系统模块。

1、模块1——微积分课程实验教学

在经济类专业的微积分教学内容中, 确实存在数学概念与经济概念间的一对多的关系, 这是由数学的抽象性决定的。因此, 这一模块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应有所侧重。例如在函数内容中要增加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成本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生产函数等, 财税专业还可以多举分段函数的例子。在极限内容里, 应侧重第二个重要极限和数列极限。而在微分和积分的内容中, 则结合边际、弹性、优化、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展开教学。在微积分的教学中, 几何图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但能对数学概念给予直观解释, 还可以对实际经济现象给予形象描述。

在这一模块, 实验内容主要是数学软件的入门介绍, 包括:一维数据的录入与生成、求极限命令limit、求导数命令diff、求积分命令int、求极值命令fminbnd、绘图命令plot和fplot, 解代数方程命令solve、解常微分方程命令dsolve, 还有m文件与function文件的生成和一些简单的程序流语句。

2、模块2——经济应用数学课程实验教学

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 主要有微积分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矩阵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初步等现代数学方法介绍。既有对前一模块内容的归纳提高, 也有实用数学知识的拓广, 为下一模块的教学实现做好准备。

在该模块对相关经济问题的讨论可以更为综合, 诸如多个商品的均衡、复杂的经济优化问题和随机性的经济现象。实验的内容是针对简单的经济模型, 介绍二维数据的输入和运算、求矩阵逆的命令inv、求矩阵秩的命令rank、解线性方程组的命令rref、解线性规划的命令linprog, 以及概率统计运算等相关命令。

3、模块3——经济数学实验案例教学

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以案例为基本形式, 设定多层次经济问题。由于案例的综合性, 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多种数学方法、利用Matlab编程技术、通过图像显示和数据处理, 给出问题的定性、定量解释。例如库存管理模型, 设定了不允许缺货、允许缺货的确定性模型, 随机模型, 数值仿真模型等问题, 涉及的学科知识只需补充一些仿真方面的概念。

上述三个模块构成一个整体, 后一模块与前一模块有提升性重叠, 最后一个模块也设置了综合的数学建模案例。这样, 为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弹性空间, 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经济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普遍形式是项目化, 即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 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经济数学实验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与功能差异较大, 但是课程项目化方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1、教师指导, 学生动手

经济数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教材基本是按照案例驱动的方式编写的, 每一部分通过综合案例引出数学概念, 介绍案例的解决所需要的数学方法和工具, 最终初步解决案例提出的问题。不同的模块教材编写的方式也不相同, 在第一模块中按照微积分的体系来设计案例, 而在第三模块中则按照经济问题的难异程度来组织案例。

案例驱动的教材本质上要求交互式的组织教学, 在不同模块的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的程度也不同。第一模块教学教师讲得多, 学生也练的多, 养成动手习惯, 少用课外的资源;而在第三模块中教师讲得少起引导作用, 学生动手多, 需要借助课外的资源。

2、重视软件, 倡导协作

数学软件是实验课程得以实施的物质条件, 是数学方法应用与经济案例解决间的桥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数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我们体会, 软件的使用不仅是工具性的, 也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 在编程过程中, 常常要回过来重新复习所学的知识。

无论是对案例的分析、还是程序的设计, 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刺激乃至争吵都是有利的。因此, 对较为复杂的案例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探讨是合适的, 尤其是第三模块教学中更应如此。教师在分组讨论中不要干涉太多, 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强调平时, 综合考核

高职学生有应试的经历, 往往不重视平时的学习, 然而经济数学实验融合了数学方法、软件技术、经济知识, 很难用一张试卷反映学习效果。因此, 课程的考核方式就要力求解决这个矛盾, 重视平时的训练, 进行学生自选案例或题目, 通过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积小分为大分, 养成学习、思考、动手、协作的习惯。期末进行分组综合实验, 相互答辩、评分。最后由教师给出课程成绩。

经济数学实验作为面向专业的数学实验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实施还刚起步, 上面仅仅是一些设想和作法, 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我们相信, 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经济数学实验本身一定会有好的实验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亚利.高职《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99-100.

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篇8

一、探索教学方法的前提

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 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难度越来越低, 在招生录取中高职高专院校是处在录取的最后阶段, 生源质量和本科院校相差甚远。而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生源的先天特点使得经济学这门无法在实验室验证的偏理论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另外, 由于高职院校一般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得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 要把系统的知识在有限的学时内教授给学生, 需要不断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

二、经济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

目前, 经济学还没有引入到我国高中课程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 经济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课程中有些经济学概念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但是含义可能和经济学中相差甚远, 有些作为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因此, 经济学教学首要任务是普及经济学基本概念, 没有严格的概念界定, 其课程后续学习会比较吃力, 这是很多人认为经济学难度大的原因之一。基于此, 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对概念的讲解显得十分必要, 课堂讲授法首先应该贯穿于整个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始终, 没有基本概念和相关内涵的清晰讲解, 单纯依靠其他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更是难上加难。当然, 其他教学方法要结合讲授法逐渐展开,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 这也是抽象经济经济学理论教学能够以生动有趣形式展开的主要原因。案例教学是在教授过程中遇到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 或者在相关内容讲授之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而采用的教学方法, 它是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策划案例, 教学中还要及时将平时储备的案例适时地用于问题的佐证, 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

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是多样化的, 一方面, 案例不只是实时经济热点问题, 也可以是其他热问题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另一方面, 由于高职院校的地方性特点明显, 教师要注重分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案例, 将案例教学生活化, 让经济学真正成为生活中经济问题的理论概括;再者, 很多经济学的案例完全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比如寝室生活、食堂就餐等, 这些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用经济学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问题。

3、情境模拟法

情境教学需要教师认真设置真实事件让学生亲身体会解决问题需要的原理、方法, 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情景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体验, 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经济学实用性的体验。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要认真听取、分析学生的观点, 并且根据学生的观点逐渐放开问题的前提假设, 引导学生进一步向教学目标迈进。在教学中掌握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重在引导, 但不是不评论, 要给学生一个大的方向, 不然学生较多的观点有可能会使学生们的分析陷入困境。所以, 情景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听取学生对问题分析的过程和结论, 并及时评价;同时在评价中自然地推进教学, 达到情景教学推动教学目标的效果。

4、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教师就某问题展开的分析过程, 按照讨论问题提出的不同分为两种, 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教材或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这类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关注, 教师在讨论中应重点与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去进一步探索, 在分析陷入困境时给予及时的引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是教师已经准备好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引导展开讨论, 学生的发言只要能够言之成理, 表达清楚就值得肯定, 同时教师在讨论陷入困境的时候及时发言, 以便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 简要陈述并且肯定讨论的观点;对存在较大分歧的观点在总结中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且把分歧的根本问题讲解清楚, 引导感兴趣的同学深入探索。

5、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大的教学理念下, 结合经济学教学本身特点新近采用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强、操作性弱的经济学而言, 任务驱动是比较难以开展的。经济学费解的理论和干瘪的数理分析是十分难以理解的, 特别是大多数高职学生数学功底本来就相对薄弱, 纯理论和数理分析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多数学生对经济学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 还要结合项目驱动法, 丰富教学形式, 提升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对教师要求较高,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 在任务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教学相关内容任务化, 并且根据内容提出具体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理论与实践活动。教师要用心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匹配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发现理论与现实结合点的美妙。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发掘理论运用的前提假设以及如何去运用, 进而提高其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例如, 多数老师在讲到一级价格歧视的时候会自然的先介绍一级价格歧视的定义, 并介绍假设条件: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既定的产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并索要该价格, 该价格正好等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价格, 因此获得了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者剩余。然后告诉同学们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 现实中很少发生, 至此, 基本可以结束一级价格歧视的教学内容。其实在一级价格歧视中, 还可以引入任务, 比如, 该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去寻找一级价格存在的现实条件。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的情景还是比较常见的, 学生对电视、电影中有关半仙的场景一般是不陌生的, 高明的半仙算卦一般不会主动说明卦钱, 往往是等待对方主动给卦钱, 这个价格往往是半仙看透了对方的心思, 觉得对方愿意给出的最高价格。所以, 只要学生带着这个任务就能比较好地理解一级价格歧视的理解与应用, 拓展经济学分析能力。

6、自主学习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只是, 学生学习, 学生是主体, 最终学习的任务还是由学生来完成。因此,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远远比教会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更为重要。学生在漫长的人生中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在学校学习中都能找到答案, 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教学网站等主动学习经济学知识, 为学生延伸学习方法和技术能力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图书馆和教学网站是大学重要的学习设施, 其本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料、学习环境已及便捷的学习条件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能力拓展的需要。但是, 目前的形式是高职学生对图书馆和教学网站的利用率较低, 主要是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因此要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进行教育, 不断强调图书馆和学习网站的重要性, 同时也引导高年级学生带动学习风气, 创建浓厚的学习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为将来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三、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在教学中还有游戏法、调查访问法、演讲与辩论法等方法也有很多教师采用, 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教学方法, 只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乃至人文素养, 经济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得到了体现。作为一门无法用实验室控制严格条件验证的学科, 我们不得已尝试、选择众多的方法去弥补实验欠缺的空白, 希望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以次优的方式带来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立伟: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改实施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0) .

[2]陈建衡: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J].科技纵横, 2009 (12) .

[3]吴施楠:情境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 2011 (11) .

[4]朱广其:工学结合背景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

高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篇9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虽有特色教学的计划和方案,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如:教学目标主要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 课程设置不科学、培养目标不明确, 难以凸显职业技能教育的特色;教学内容体系不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培养计划中, 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理论课时相对过多, 没有做到“必须”和“够用”;实践课时安排较少, 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使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并重

就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而言, 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应用性应该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 在短暂的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和多变的实际结合起来, 这是每个经济法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1.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引进新技能的实践, 打破传统手段带来的实践教学的局限。经济法不仅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也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严谨的法律规范不是泛泛的一两个案例所能讲清的。因此, 经济法教学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无可厚非。在有限的时间内, 完成大容量的理论讲授, 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培养, 应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 优化教学手段。为了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可以开发经济法电子教材, 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每章的板书、典型案例等内容科学地融为一体, 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第二, 减少板书时间。板书教学用于逻辑推理性强的学科无可厚非, 但过多的板书, 会使授课速度减慢, 课堂容量减少, 课程进度放慢, 学生在等待中容易变得焦虑不安。如果以教材内容为主进行讲授, 采用板书标题、重点解释、课后留题的方式, 会使学生有的放矢, 在轻松学习中又有压力。同时, 正确选择教材, 辅以正确的教学手段, 也应该是经济法课教师认真考虑的问题。第三, 突出教学重点。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讲解应该是教学的主基调。笔者认为, 让学生简单了解立法时间和立法变迁就可以了, “深入探究经济立法背后深层次的经济背景”应该是课后思考题, 而不应放在课堂上讲授;部门法中的立法原则与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立法原则是一致的, 没有必要重复讲解。

2. 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效果大有裨益。可以借鉴ISO质量管理原则与模式, 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即通过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完善质量管理文件、加强监督检查与考核、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措施, 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3. 强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建立与实践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校内实训实习建设

校内实训室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 学生模拟训练主要在教室和实训室内进行, 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模拟演练。模拟实验室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本载体。大部分经济管理类高职院校都有实验室, 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应该说, 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 没有完整的模拟数据系统, 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例如, 在金融、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 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 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 将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

三课程改革的目的

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使学生从“厌学”变成“愿意学”, 从“不会学”变成“会学”。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 对学生就业有用,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有用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之后, 我们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 否则, 再好的目标或要求都等于“零”。因此, 我们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达到让学生“爱学习, 会学习, 能学好, 能应用”。只有这样, 学生才不会再迷茫毕业以后的工作在何方, 企业也不会再感叹难找合适的人才。

摘要: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使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并重, 课程考核应当注重应用能力测试。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初步探讨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类,实践教学,建立,高职

参考文献

[1]陈艳峰.浅议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7 (11)

[2]龚发富.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

[3]刘玲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http://www.pep.com.cn/xgjy/zcjy/jyyj/jxlw/201204/t20120410_1117924.htm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 篇10

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担负着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传授基本的基础数学知识, 一方面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类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不仅是一门基础课, 更是一门工具课所以, 太注重数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 而实用性没有突出体现的教材并不是一本好教材.面对高职经济数学课的需要, 应重新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首先要注意应用性.教材内容要强调数学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教材中, 应由与经济专业相关的实例引入, 带着问题引入新知识.例如, 导数定义处, 可把“求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引例, 变成“求某商品的边际成本”.如可换为:已知某商品的成本函数为C (q) =10+, 问当q=10时, 商品的边际成本.另外, 还应加大教材在例题与课后习题中与经济专业相关的应用题量, 相应减少纯计算题及其他专业的应用题.因为经济类专业又细分为物流、电商、电会、经管等专业, 所以为了应对不同的需求, 其应用性也应区别开来.如对经管、电会类学生, 应加强导数、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重点突出“边际”、“弹性”、“最大利润原则”等概念;对物流专业类学生, 应重视运筹优化等.除此之外, 为充分体现教材的应用性, 教材中还应编写相关数学软件, 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软件这一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方法也应突出应用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讲授法, 而对于突出“应用性”的高职经济数学就不适用了.高职经济数学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对重要概念的讲解, 应由与经济相关的实例引入, 应用问题驱动法结合讲授法, 设立问题, 逐步展开教学内容, 使问题一环扣一环, 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职经济数学淡化对重要定理、重要公式的证明, 而主要放在定理、公式的应用上为此, 可通过讲练结合法, 使学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听讲, 又能通过练习解题, 将新知识予以消化、巩固,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最值的应用上, 应设置与经济专业相关的例题与习题通过教师精讲方法, 让学生掌握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如教师可讲这样一道题:某厂每批生产商品的可变成本C (q) =5q, 固定成本为C0=200, 收入函数为R (q) =10 q-0.01q2, 问每批应生产多少, 才能使利润最大.很明显这是一道最值的应用题.我们知道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 总收入-总成本=利润.因此, 可教给学生采用以下步骤:

(1) 根据题意建立函数关系式 (求谁是最值, 就以谁为函数, 自变量就是与函数有关的量.本题中有“利润最大”可见是求利润为最值, 所以把利润设为函数L (q) .而产量q与利润有关, 所以设q为自变量) .当每批生产q时, 利润为:L (q) =R (q) -C0-C (q) =10 q-0.01q2-200-5q=-0.01q2+5q-200.

(2) 确定函数定义域.即L (q) =-0.01q2+5q-200 (q>0) .

(3) 利用导数求出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驻点.

∴-0.02q+5=0, 解得q=250.L″ (q) =-0.02<0,

∴当q=250时, 某厂有最大利润.

答:每批生产250时, 才能使利润最大.

3. 开设“数学实验”课是实现高职经济数学应用性的有利平台

“数学实验”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通过“数学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说, “数学实验”是实现高职经济数学应用性的有利平台.而其中的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选编一些经济应用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 例如在一元微积分知识教学中, 可结合实际常见问题 (利润、成本、利息以及产品出售的最佳时机等)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可做一个关于“陈酒出售的最佳时机问题”的数学实验此实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某酒厂有批新酿的好酒, 如果现在就出售, 可得总收入R0=50万元 (RMB) , 如果窖藏起来待来日 (第n年) 按陈酒价格出售, 第n年末可得总收入为: (万元) .而银行利率为r=0.05.试分析这批好酒窖藏多少年后出售可使总收入的现值最大.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利用一元微积分知识, 反函数概念知识, 建立数学模型, 用计算机测算不同方案的优劣, 对简单问题选择较好的方案, 对综合问题选取最优方案.最后, 利用求一元函数极大值的方法求出酒厂将这批好酒作为陈酒出售的最佳时机.总之, 通过数学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 改革考试模式, 突出高职经济数学的应用性

实施3∶2∶5的数学考核模式, 即平时成绩 (作业、出勤、回答问题等) 占总成绩的30%;做建模实验或数学实验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主要考核学生数学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基本方法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应用题的能力.利用新的考核模式, 我们不仅考核了学生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 而且考核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建国.面向创新教育的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思考[J].大学数学, 2007, 23 (1) .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法 教学改革 课程

1、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还不能令人满意: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仍然不明白经济法是什么,经济法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经管类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也感觉十分枯燥。有的教师在经济法教学中只重视具体法律制度的讲解,而忽视对总论内容的把握,使学生对经济法的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和了解,从而教学效果不好。其次,案例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取,而不能主动的参与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

2、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2.1基于对教学目标与对象的定位:

由于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与高校本科生经济法教学目标和对象不同,其采用的教学目的和方法也应该不同。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一批素质良好、知识够用、能力很强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各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不同区域、不同高职院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高技能人才类型和目标定位。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经济法学的教育目标也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法律实务问题的高素质人才。经济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经济法人才,而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只是经管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目标不能与法学学生的相同,而必须立足于高职,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出发点。而现有的教学方法又不能满足这样的目标,那么,在现行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2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取舍

基于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高技能人才类型和目标定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经济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把握和解决经济法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首先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层次的实际,取合经济法和相关法课程的内容,形成适应专业要求的“自已 的经济法课程内容。

2.3基于对教学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中,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师绝对是主导;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目的,更不能适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改进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建议

3.1能力培养为核心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大学生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就在于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的是社会,是成为社会的一员,接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洗礼与检验。高职培养的是高索质技能型人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其教育的核心。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沟通的实践,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另外,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体现在经济法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3.2案例教学为关键

由于高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中,首先,应把主要的知识结构和要点通过有机的案例组合形成逻辑链条,并由此推导、总结出规则和对规则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则、方法分析实际的问题和案例,这样既可以培养出会运用法律的人才,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所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对以收集编制的案例进行认真分析与比较以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3.3教法创新为手段

衡量经济法教学的科学标准,不在于给学生传了多少“死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如何理解通说,经济法教学应该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让“过程”培养人。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就应该让这个“过程”活起来,活起来的目的就是要丰富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做法就是增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或是案例教学。

其一,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对象所面临的具体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由教师提供与某种理论有关的案例,然后提出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后做出回答,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分析评论。其二,大学生的学习应注重于培养各个方面的能力,故在教学中应该着力拓展学生的能力。笔者在实践的教学中,尝试改革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在课堂上演示出案例:要求学生将案例的内容演示出来,而不是口头表述或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由另外几个同学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包括分析演示学生的表演技巧,分析案例本身提出的问题,分析其他同学对该案例的理解和提问;几个学生对分析的情况进行评判:评判演示的隋况,分析的情况。最后由一个同学对他们这一组的案例知识进行总结:总结这一组的整体表现,总结案例所体现的知识点。查找、演示,分析、评判及总结,是完成一个完整案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他负责做最后的总结和评判。通过这一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分析能力,评判能力,总结问题的能力,团队的协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而且,通过这一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真正体现了高职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倡导,体现了“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革新。

参考文献:

[1]白泉旺.高校经济法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经济师,2 008.3

高职经济数学教学 篇12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不但要求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更要培养出有足够理论水平的人才,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新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经从过去对数量要求转化为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现行社会的需求建立,做到有侧重有突出,可以对专业进行细化和拓展,细化要求课程设置要精,拓展要求课程设置要广,做到一专多能。打牢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使学生具有会计核算、企业管理、财务审计、电算应用等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应具有自主钻研、教书育人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社会发展日益加快的当代,如何培养具有这些特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这与会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密切相关。无论哪方面的人才都必须拥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和会计这一发展迅猛的专业,必须始终把握时代的前沿,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必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理论,强化实践

第一,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方法,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报表,提供各种分析评价方案,进行预计发展前景和投资决策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知识和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二,灵活运用课堂讨论式。

第三,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对学术前沿问题可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可预先布置研究课题和参考文献,鼓励学生多进图书馆、资料室等,参阅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找出有关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对新理论、新发展、新趋势的整体把握,以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

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会计教育目标,注重高素质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整合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的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上的整合

会计与审计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必须构建系统的教学结构,涵盖全部的教学内容。所以课程设计必须做到涉猎全面,但又不能过多重复造成资源浪费。这时我们要考虑优化教材内容,以做到减少交叉重复。

(二)会计与审计教学方式上的整合

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实践。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各项相关研究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目的。

三、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研究

会计与审计专业所要求的是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是学生参与知识实践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安排或辅导,利用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单人或组队来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在这种类似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平时所学的会计与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升华为自己拥有的真实技能,从面得到了提高。

此外,还有一种让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就是顶岗实习或工学结合。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才能参加,通常被称为“2+1”教育模式,它相比以上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是工学结合教育方式,即一边在公司或企业工作一边在学校读书,这种学习方式的时间安排可以是每年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和工作,也可以以周为单位学习或者工作,这种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比较少见,但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应用广泛,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才能胜任公司或者企业的工作,但也是一种不错的实践机会,对于某些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院校可以进行尝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从目前我国高等会计教学的师资来看,许多教师基本上没有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可以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理论脱离实际,学校有责任也有必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畅通师资继续教育的渠道,鼓励他们取得高学历,如条件许可,可以出国培训进修,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鼓励教师参与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参与会计事务所的查账、验资、处理经济纠纷等业务活动,增强他们的实际经验。

(三)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把其收获带入课堂,授予学生,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这样才能使会计教师始终站在会计学科的最前沿。

(四)鼓励教师开展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以及校际间的交流活动,以此来博采众长,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五)鼓励教师除了运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以外,还必须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投影、幻灯、录像、碟片等辅助教学手段及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原理讲解,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上一篇:妊娠率疗效评价下一篇:双钢琴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