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意义

2024-09-16

经济学意义(精选12篇)

经济学意义 篇1

摘要:成本核算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过程中, 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制度经济学强调, 制度作为稀缺资源, 其本身具有行为导向作用, 制度设计的改进缘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并会引导人们行为方式的跟进, 有利于达成目标。因此, 良好的制度安排会引导核算主体行为价值的取向, 使核算主体的价值取向与管理层目标要求实现均衡。

关键词: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目标,均衡

自2005年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来, 不仅将规范、安全、以病人为中心作为主题, 对于医院的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也提出新的要求。同时, 有关药品管理体制向托管形式转变的讨论也如火如荼。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将逐渐打破, 面对诸如此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医院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在强化服务的同时, 强化包括成本核算及其制度设计的经济管理, 向管理要效益, 因此, 当务之急需要重整或改进经济核算管理体系。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内涵

成本核算是工业企业基本的经济管理手段, 是对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进行的核算。医院的成本核算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对所支出的物耗、活劳动报酬以及有关费用等的核算, 其为补偿医疗耗费、确定服务价格、调整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直接依据。

医院成本核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成本核算以来, 历经20余年, 按照“谁受益、谁担负”原则所确定的核算单元, 并对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等加以归集或分摊, 实现对核算单元的监控、改进和评价, 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医院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的涵义及应坚持的原则

1.院科两级核算原则。

科室成本核算是院级成本核算基础, 它是以科室为核算对象, 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进行的统计核算工作, 主要目的是反映各科室的经济效益状况。而院级成本核算是以医院整体为成本核算对象, 按照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要求进行的会计核算工作, 主要目的是反映医院整体的经济效益状况。

2.确定成本项目范围、提炼标准成本量原则。

构成成本的要素从大的方面看有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和日常费用。其组成的项目内容包罗万象, 过细的分解既无必要也无实际意义, 宜按照重要性原则适度划分来确定成本项目, 再依据历史核算数据或行业较好水平提炼出“标准成本量”, 作为成本的期望值和评价的依据。

3.效率与效益配比原则。

建立在清产核资、价格明确、保证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基础上的成本核算, 在一致的环境约束条件下, 效率越高获得的报酬应当越多, 效率越低其边际期望越低, 即效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其所得应呈几何级数降低。

4.统筹兼顾、公平合理原则。

临床医疗业务、辅检业务运行系统, 后勤及机关支持系统, 科研教学扩展系统各有其特点, 偏废一方的或“一刀切”式的方法都背离客观规律, 区别对待, 适当分类。对于相同类别中条件一致的科室, 寻示一种“帕累托效应”的方案, 即提升效用水平不以牺牲他科为代价, 尊重统筹兼顾、公平合理原则。

三、成本核算制度设计初步设想

制度影响人们行为选择, 是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通过塑造动力, 以及通过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则而实现的, 并且通过提供更有效率的组织经济活动的途径达成目标。

因此, 制度既要使所属范围的人广泛参与发挥能动性, 又要使其中的资源配置以有利于良好目的具有较好效率的方式进行。

1.首先划分核算单位, 建立成本责任中心。

在院科两级责任体制下, 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往往以“科室 (病区) ”这个组织为边界, 其工作目标的设定也是以科室目标为基准, 无论内在动机 (使自己有价值) 还是外在动机 (使自己有报酬) 都基于“科室人”的认知, 因此, 以科室为成本责任单位能较好体现目标设置的激励管理要求。成本责任中心在划分成本责任单位基础上得以建立, 其自然地承担成本归属对象、成本合理支付及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 对成本负责, 也对收入、结余负责。必要时, 病种、医疗项目均可以成为成本核算对象。但其核算目的不是降低消耗, 而是获得真实的成本价值。

2.清产核资, 明确责任资源的边界。

厘清成本责任中心掌控的资源边界, 是产权经济学理论的基本要求, 对于让负责人和参与人最大限度盘活资源, 发挥资源的使用、收益等权能具有正激励作用。医院管理层运用财务效率指标评判资源的利用程度时, 将各成本中心产生的优秀指标值作为标准期望, 由此可以产生各成本责任中心之间的横向同质性比较。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 当医院将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较高“声望”时, 其他科室有寻求“一致性”待遇的倾向, 在相同资源约束条件下, 科室成本中心等个体之间有调整自己管理方式的愿望, 在行为规范、管理规范、声望获取上得到程度一致的需要, 即人力资源经济学中“劳动力同质性”需求。

清产核资, 是医院对科室资源运用的要求转化为调动科室员工心理期望的基础性工作。包括资源占有的价值、数量、面积、质量的核定。

3.界定成本费用项目, 方便成本责任中心自我约束。

医院成本是物力劳动、活劳动和有关费用形成的总和, 它由人员费用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及家庭的补助三大类构成。在明确成本责任中心后, 完整正确界定成本费用项目, 不仅方便成本责任中心的自我约束, 对于达成成本核算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成本责任中心总成本

=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混合成本+不可控制成本

=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混合成本+管理费用分摊

其中, 变动成本具有业务量协同增减的习性, 具体包括:药品费用、卫生材料费用、低 (高) 值易耗品费用、消毒供应费用、氧气费用、洗涤费用、印刷费用、复印费用、设备维修费用、设施维修费用、水电汽费用、通讯邮电费用、劳务费用、办公费用、工资、奖金、专业进修培训费用、会务差旅费用、加班补助费用、医疗欠费、赔偿罚扣、购置费等。

固定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几乎没有协同增减的数学关系, 具体包括:福利费、社会保障“三险一金”、工会经费、设备折旧费、家具折旧费、房屋折旧费、各种专委会会费等。

混合成本与业务量之间有协同关系但不甚明显。具体包括:招待费、清洁及保洁费、设施设备保养年费、一般业务培训学习费、提取的修购基金、共用设备设施维修费、医用垃圾清运费、排污费、设施条件改造费等。

通过细分成本费用项目, 在方便成本责任中心自我约束的同时, 有利于责任承担者把薪酬同科室效益联系在一起, 促使参与人努力工作, 力求提高组织绩效, 实现“期望理论”的经济学激励作用。

4.确定核算及分摊办法, 展示“明白、公平、合理”原则, 提高“知觉”思维。

成本核算方法, 概括起来有: (1) 归集法; (2) 提取法; (3) 分摊法。

归集法运用科室直接发生的费用, 在逻辑上有严格的因果关系。

提取法主要是资产占用费的提取, 例如:房屋折旧费用=科室占用房屋总面积×每平方米月折旧额, 其中:月折旧额/m2=房屋建筑物原值/20~50年/12月/总面积;医疗仪器月折旧费用=折旧期内的医疗设备原值/4~10年/12月;家具用具月折旧费用=折旧期内的家具用具原值/3~6年/12月。

分摊法主要是在没有分科计量器具情况下采取的合理分担方式。例如: (1) 水电汽费用的分摊, 此类费用宜按照日常状况确定分类系数分担, 水费分摊方式确定为三类:一类科室分担比例30%, 包括手术室、供应室等耗用量较大的科室;二类科室分担比例15%, 包括临床各科室;三类科室分担比例10%, 包括门诊医技各科。剩余部份由管理费用承担后再分摊反映为科室的间接成本。 (2) 中央供氧费用的分摊, 按照各科氧气收入比例计算。 (3) 管理费用分摊, 按人头比例计算。

对上述情况的确定可以强化管理责任中心关于成本核算过程的印象, 通过对过程的分析, 在判断个体行为对成本增减的关系上, 形成比较客观的认知。并通过对行为的分析, 推断个体行为对成本增减的原因, 以便针对性地提高员工行为功效, 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责任中心的忠诚度。

5.理顺成本核算关系, 形成全员参与、上下联动机制。

作为医院级的成本管理, 其重心在于资金的“出口”关要把好, 作为科室级的成本管理, 其重心在把握科室的“入口”关, 科室资源的进入即形成成本的耗费。

科室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供给过程中, 产生对资源的需求, 在科室综合条件的环境约束下, 其资源需求的程度与医院的供给应当均衡。这种均衡点实际上就是医院的成本限额标准, 超过限额的过度消耗应当受到控制, 因此, 以职能科室为代表的医院层面与各成本责任中心之间是互为制约关系。职能科室成本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制定合理标准和监督评价, 成本责任中心侧重在把握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成本责任中心提出资源需求但不能超过限额标准, 职能科室提出资源供给但不能乱行摊派, 形成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产生资源耗费即成本效益的最大化效用。

那么, 只有当各项限额标准, 或说标准成本量具有较好的现实操作意义, 才能得到成本监控的管理层与成本责任中心的认可, 为此, 职能科室应当建立“台账”机制, 适时跟踪一线科室 (即成本责任中心) 业务数量、质量与资源消耗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一线科室应当尽到登记“台账”义务, 形成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的团队组织文化氛围, 以此方便标准成本量的实证及修正工作。

6.确定奖惩机制, 增强竞争意识。

成本管理必须经过“核算—控制—评价—反馈”活动, 才能发挥其管理职能, 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

通过上述制度设计, 可以分类确定成本标准量, 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期望值, 实施按月考核并配以奖惩机制。奖惩机制除了绩效工资形式外, 将非经济报偿因素的比重加大, 例如, 对成本控制较优的责任中心给予恰当的“声望”、舒适的工作条件、较好的培训、宽松的疗养机会、载入院志荣誉、特别慰问金等多种辅助形式。

医院成本管理的考核是在确保以病人为中心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满足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分科室中心列示具体项目, 并揭示成本执行过程中的横纵向差异, 评价其合理性, 提高资源综合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高小勇.经济学帝国主义 (第六卷) [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05

[4].赵存现, 穆云庆.实行全成本核算, 提升医院竞争力.卫生经济研究[J].2005

[5].邬江涛.浅谈医院成本核算.现代医药卫生[J].2005

经济学意义 篇2

伦理的经济意义新论

讨论效率的经济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伦理的工具价值,而应当将伦理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两者结合起来.伦理本身也是一种效率,同样是企业值得欲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一种综合效率的提升.

作 者:郑立新 ZHENG Lixin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社科部,湖南,岳阳,414006刊 名:伦理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ETHICS年,卷(期):2005“”(1)分类号:B82关键词:效率 综合效率 内在价值 工具价值

《华帝之道》的经济学意义 篇3

《华帝之道》并不是简单的企业发展历程回顾,而是对华帝发展中所遵循的某些深层次商业思想的总结和探索,正如该书前言中华帝总裁黄启均所说,“对华帝的认识,要从商业的本质研究开始。我们从商业的一个最终模型出发,找到华帝最有特点的差异化根本,华帝实践了我们寻找了多年的商业本质,华帝商业本质的探索是《华帝之道》的真正意义所在。”

做自己最熟悉的灶具。华帝是个靠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企业,是依赖于实在的作风、实用的技术,对一种基于人性善的理念、实干的企业文化慢慢干出来的。在营销体系上做经销商的模式,提出“利益共同体”的思想并实践之。在公司结构治理上外聘总经理可以算是一个亮点,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公司治理上有很大的欠缺,华帝较为均衡的股份结构使其在现代的公司治理中显得高人一筹。

华帝推出的公益品牌的目标在业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很多人认为其有高人一点的策划,但事实上反映的是华帝公司的商业道德标准。

做股份制的改造,做上市公司,华帝上市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是一种逻辑的必然,是商业之道的一个很自然的行为。

华帝高人一筹的地方还有购买运动会的社会价值,其参与奥运会的价值联想也可以理解为它的差异化所在。用书籍的品牌价值来延伸华帝的品牌内涵使华帝走在了行业的前面。等等不一而足。

我觉得华帝的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从经济学的角度反映了投资与产出达到了最大化的一个结果,而这里面的一个解释就是华帝找到了赢得市场的“比较优势”的理论。

华帝的故事和商业之道反映的是与行业的比较优势,书中的一些做法体现了华帝在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比较优势上做文章,如何比行业的其他对手快一步,先行一步,高人一筹等方面的许多心得,对在中国市场中竞争的很多民营企业来说具有规律性的指导价值,其利用所谓比较优势获得成功的经验也是符合经济学的经济原则的。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管是采用低成本的优势还是差异化的优势,我们认为都要具有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一个行业的规律,也才使得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可能。

希望更多的企业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获得更多更新的智慧!也希望华帝的发展越来越好。(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导师)

书名:《华帝之道》

作者:黄启均尹传高

出版:中信出版社

导数的经济意义 篇4

1.1 常用的边际函数

经济学家经常把一个函数的导数称为该函数的边际值: (1) 成本函数与边际成本。某工厂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函数记为C=C (q) , q为产量, 称为边际成本, 它表示在产量为q的基础上, 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成本的近似值。 (2) 收益函数与边际收益。在商业活动中, 一定时期内的收益, 就是指商品售出后的收入, 记为R.商品的总收入取决于销售量q和价格p, 因此, 收入函数为:R=pq。设收入函数为R=R (q) , 则R' (q) 称为边际收入。它可以估计在现有条件下, 再多销售一单位商品所得收入的增加量。 (3) 利润函数与边际利润。利润是指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 记为L即L=R-C。

设利润函数为称为L=L (q) , L' (q) 边际利润。它可以估计在现有条件下再多销售一单位商品所得利润的增加量。

1.2 边际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实际问题中通过边际函数我们可以定出最合适的价格, 得出最佳产量、最大的利润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生产计划。

例1:某商店每周购进一批商品, 进价为6元/件, 若零售价定为10元/件可售出120件;当售价降低0.5元/件时, 销量增加20件。问售价p定为多少和每周进货多少时利润最大。

解:利润函数

L' (p) =40 (19-2p)

L' (p) =0圯p=9.5

所以当零售价为9.5元/件时利润最大, 此时每周进货量为:

例2:已知某商品的成本函数为, 求当q=10时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从降低成本角度看, 是否应当继续提高产量。

解:平均成本函数

以上结果表示生产每一件产品的平均成本是22.5元。若在产量为10件的基础上再多生产一个单位需要增加的成本是5元。即边际成本为5远低于平均成本22.5,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看增加生产还是有利可图的, 应当继续提高产量 (反之边际成本若大于平均成本应当减少产量) 。

2 经济中的弹性分析

2.1 弹性的概念与意义某种商品的价格由10元/件

涨到11元/件, 另一种商品的价格由10000元/件涨到10001元/件, 二种商品价格的绝对改变量都是1, 但与原价格相比第一种商品上涨了10%, 第二种商品只上涨了0.01%, 因此在边际分析中, 我们分析的是经济量的绝对改变率, 而在经济问题中仅仅用绝对量是不足以深入分析问题的, 还有必要分析函数的相对变化率, 为此定义弹性概念:

2.2 需求价格弹性

2.2.1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

需求和价格的关系是供求理论中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了解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的敏感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 所引起的市场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衡量商品需求量与价格的这种关系用需求价格弹性, 记做Ep (价格是自变量设为p, 需求量是因变量设为Q) , 其计算公式为:

则;即当价格增加或减少1%时, 需求量受之影响在原条件下改变Ep% (-Ep%) 。

2.2.2 弹性分析的应用。

弹性分析对企业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价格上升5%, 对销售额有什么影响?销售额增加20%, 价格需下降多少?若大米和彩电同时涨价20%, 为什么人们继续买大米而暂时放弃买彩电等等。

一般情况下需求函数Q=Q (p) 是单调减少的函数, 即价格提高, 需求量减少 (△p>0, △Q<0) , 因此需求弹性Ep<0。因为当某种商品价格增加或减少1%时, 需求量将增加或减少|Ep|%, 所以当我们比较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时通常是比较其需求弹性的绝对值Ep的大小, 绝对值大, 商品的需求弹性就大。

|Ep|>1 (Ep<-1) 时,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大于价格的相对变化, 即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称为富有弹性。|Ep|<1 (-1<Ep<0) 时,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 称为缺乏弹性, 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市场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幅度不大, 弹性值小。|Ep|=1 (Ep=-1) 时,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基本相等, 称为单位弹性。需求弹性反映出人们对某东西的需求程度。

2.2.3 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关系的分析。

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 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不同, 从而总收益R的变动也就不同:

(1)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若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那么价格下降时, 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大于价格下降的比率, 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增加;当价格上升时, 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大于价格上升的比率, 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即此时|Ep|>1 (Ep<-1) , R'<0, R递减, 则价格上涨, 总收益减少, 价格下降, 总收益增加。 (2)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 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小于价格下降的比率, 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 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小于价格上升的比率, 销售者的总收益增加。此时|Ep|<1 (-1<Ep<0) , R'>0, R递增, 则价格上涨, 总收益增加, 价格下跌, 总收益减少。若|Ep|=1 (Ep=-1) 需求量的变化幅度等于价格的变化幅度, 价格与需求量同比例上升或下降, 总收益不变。因此,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Ep|>1, 厂商如果涨价, 收入反而减少, 此时应采取降价政策;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Ep|<1, 厂商涨价后收入可以提高, 此时可以采取提价政策;若Ep=1, 需求量的下降抵消了价格上涨的收益, 厂商收入不变。

参考文献

[1]田勇.微积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52-176.

[2]宋劲松.经济数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53-57.

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之一 篇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这意味着,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到中国主流经济概念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2003年我国人均 G D P已经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

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时期”,又是“矛盾凸显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观,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我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 G D 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 G D 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

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 G D 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

7.4%%、原煤31%%、钢铁27%%、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我国国家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增强我国环境竞争力,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如果继续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目标无法实现,而且由于经济建设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制约,物质文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篇6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一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目的,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资源再生

地球孕育着人类,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自然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的同时,人类却无情地污染、毁坏和摧残着地球,致使人类自己的生存也开始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面临着资源、环境和灾害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今天,关心地球、爱护地球已成为每个人的责任;认识地球、和谐发展已成为每个人的愿望。

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也开始引入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随之而来的是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导致生态失衡。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

由此,循环经济的思想开始了萌芽。“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提出,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循环经济发端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层级利用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目的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的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投入,并且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处理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要从根本上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环境负载的污染。 

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表现形式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三、实施循环经济的措施

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而到了2008年3月,中国油价一度受国际影响急剧上扬,使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油荒,广东、广西、浙江、上海,尤其是珠海、中山两地多家加油站门前大摆长龙,出现柴油供应紧张局面,市区大部分加油站无柴油可加,个别尚供应柴油的加油站前引来大批柴油车辆“赶场”。另一项统计显示,2000年全国石油消费2.12亿吨,2005年增加到3.2亿吨,五年间石油消费净增1.08亿吨,平均每年增长2160多万吨,年递增速度达8.6%。而2005年中国原油产量只有1.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0%。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消耗将达到5亿吨左右。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稳步增长,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自然生态系统

人们一直以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上天空,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高达6%~8%,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譬如: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许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塑料、橡胶、玻璃、铝等废弃物;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释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

“我国地下水污染已到相当严重程度、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或者置之不理的阶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谈起我国地下水污染时,万分焦急而又无奈地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曾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地下水的监测资料进行过分析,发现这些城市的地下水已普遍受到污染,其中重污染的城市占64%,轻污染的城市占33%。“现在几年过去了,这个数据已经远远超过。根据国土资源部长期地下水监测资料,全国三分之二城市地下水水质普遍下降,局部地段水质恶化,地下水污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因天然水质不良导致水型氟中毒2297.78万人,碘缺乏病、克山病567.5万人,患大骨节病102.5万人,全国饮用不符合标准的地下水的人数达数千万之多。另据国家地质调查局调查,全国185个城市的253个主要地下水开采地段中,污染趋势加重的占25%。赵章元说,我国经济繁荣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不可忽略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2、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炭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生产目标,把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重要手段。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3、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资源是地球对我们人类的馈赠。地球上的矿物已知有3300多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水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所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能源是可以为人类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对资源的过度掘取和不合理的利用,必将带来资源的枯竭和对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所。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200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就颁给了努力于环保事业的曾任美国副总统的阿尔·戈尔,诺贝尔和平奖注目于全球环保,受到世人赞赏。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资源循环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与要求。

综上所述,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2]肯尼思·鲍尔丁:《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1966年。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汇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4]赵章元:《干部问责+公众参与:应对中国环境危机》,2008年3月。

[5]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2005年9 月。

[6]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4年1月。

[7]娄信义:《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T].中国环保产业,2003年4月。 

意义浅析: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互涉 篇7

20世纪下半叶, 学科互涉产生的理论与应用成果层出不穷, 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互涉趋势日益明显,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引起了学术界的瞩目。实际上, 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互涉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二者的结合亦并非人为的别出心裁, 而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心理学的经济学不能成功地解释重要的经济过程, 而没有经济学的心理学就没有机会解释最一般的人类行为。”[1]

一、共同的源起

心理学和经济学有着共同的源起——二者源于17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正宗经济学是指以休谟和亚当·斯密的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经济学, 英国经验主义的产物是经验经济学, 心理学受到不同哲学倾向的影响, 新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由实证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构成。科学心理学出现后, 经验主义所感兴趣的问题成了心理学关注的对象。在这一时期, 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界限并未像后来那样经络分明, 经验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对经济学和心理学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许多学者本身就兼具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三重身份。

二、桴鼓相应, 协同发展

1.学科间桴鼓相应

经济学从心理学家对经济领域课题的研究中获益, 意味着经济学家可以在这种学科间交流中直接受益。正如周叶安 (2004) 所说的:“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得益于心理学的进步, 心理学从过去的功利主义传统过渡到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 对大脑的看法也从过去的刺激——反应型行为观过渡到信息处理和配置机制观, 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到神经元的构造和有序性, 这些研究使人对自身行为的理解大大加深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行为经济学家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与经济学有机结合, 才逐步形成了现有的理论构架”。[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一经诞生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 并早已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的完善催生了神经经济学这一新生事物的蓬勃发展。事实证明, 对心理学科最新进展的关注和吸收, 促使经济学的发展正朝着一个更加崭新的领域迈进。

2.催生协同作用

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抃风舞润促使大批经济学家投入心理学研究——“尽管经济学家的定理‘最终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他们将心理学原理作为资料而接受而不是将它们认定为自己的结论, 除非他由于不占有足够详尽的前提而被迫涉猎心理学领域本身”。[3]

许多经济学的学科资源进入了心理学领域: (1) 人力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诺思、阿克洛夫、史密斯等人都将相当的精力投入了与心理学有关的研究中。1994年, 诺思与但泽合作发表的论文“共享心智模型:意识形态和制度”[4]标志着他全面转向认知科学领域的学术态度; (2) 物力上, 许多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机构都先后创办了相关的跨学科研究中心, 对相应的心理学项目给予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 学术上, 经济学中的研究主题、研究工具和思维方式进入了心理学相关的研究领域, 获得了显著成果。

三、研究中的酌盈剂虚

1.理论追问的互通有无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不同理论追求充分地反映在两门学科现有的理论体系之中:主流经济学拥有建立在少数几个假设和公理之上的简洁优美的理论体系, 以至于乔姆斯基曾嘲笑经济学家说“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可以在两个星期内掌握”。[5]事实上, 主流经济学理论在对现实问题的解释上实在令人失望:主流微观经济学对“利他主义”和“偏好逆转”等现象毫无办法, 主流宏观经济学更是一度陷入困境, 从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都无法纳入现有的理论框架之中。与经济学不同, 心理学拥有丰富的实证成果和多视角的研究理论, 但却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并不缺乏理论活动。但是这些理论从来都是破碎的, 它们以不同的哲学为基础, 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没有哪个理论能服务于整个心理学。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确有许多有影响的心理学家, 但是他们的理论往往仅局限于自己的学派或领域。”[6]

主流经济学家为了用高度简化的、程式化的模式来描述人们的认知、偏好和行为, 往往忽略一些很实际的心理因素, 因而无法顾及许多人类行为的细节;而行为经济学家们则试图通过将行为变量引入传统的经济模型, 致力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对传统经济学中与事实不符的假设进行修正。例如, 理性的经济分析认为, 人们会为将来打算, 因此会为退休后的花费做充足的储蓄;而行为经济学模型虽然也认为人们会为将来打算, 但同时在模型中加入了“自我控制”的因素, 即允许人们存在自制力不足的问题。因此, 可能出现储蓄不足、过度借贷等现象, 这就得出了和经济现实更为贴近的结论。在这一点上, 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具备共同点, 即更注重全面挖掘人类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 更看重与人类的实际行为相一致而不拘泥于公式化表达、逻辑推论。

2.思维定式的取精弃粕

神经经济学的创始人格里姆奇尔试图运用经济理论研究大脑如何分配其自身的稀缺资源, 进而通过经济学概念研究大脑产生个体行为的模式。[7]

20世纪70年代, 心理学家莫尼罕和经济学家罗斯经过密切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莫尼罕 (2006) 发现:心理学家十分注重研究人们行动、思想和感觉的具体过程和其中的深层次原因, 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因而, 他们认为人类行为由不同动机驱动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常惊讶于经济学家为什么仅仅看到了金钱这一种驱动力。

在主流经济学的领域, “社会偏好” (social Preference) 一直处于次要地位, 但近年来,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使这一假说受到了巨大的质疑, 实验结果充分显示了社会偏好的重要经济学意义, 也使得心理学注重人类行为动机多重性的思维方式渐渐渗透到经济理论之中。

四、愿景上走向统一

1.共同转向:幸福

21世纪以来, 人们发现:人类社会在经济方面取得的发展和进步并未给人类带来对等的幸福。二战之后, 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GDP的上升速度更是有目共睹。但是, 许多学者惊奇地发现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 全民的幸福感却并未相应提高。赛利格曼 (2004) 发现, 美国在1947年~1998年的50年时间里, 幸福感指数并未随着经济指数同趋势变动, 而是呈现分道扬镳的趋势。GDP一路狂飙, 幸福感指数却原地踏步。

(1) 心理学的幸福转向:

积极心理学。20世纪末,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积极倡导发展“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 重点研究人的积极因素, 主张心理学要基于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美德为研究对象, 坚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重新解读许多心理现象 (包括心理问题) , 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幸福人格的特征、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情绪创造性、乐观主义、希望理论、生活和幸福的目标制定、工作中的积极心理等都成为积极心理学探讨的课题。数十年的时间, 在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方面, 积极心理学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硕果颇丰。积极心理学为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针。

(2) 经济学的幸福转向:

回到边沁。1997年, 卡尼曼在“回到边沁?——对体验效用的探索”一文中指出, 边沁的效用概念一直为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所运用, 但现在经济学家认为效用可以测量, 通过可观察的人们的选择来测量。卡尼曼将“边沁”的效用概念称为“体验效用” (experience utility) , 而将后者称为“决策效用” (decision utility) 。他认为“体验效用”被经济学家排斥的原因在于, 他们认为:主观的幸福感程度难以测量;人们更倾向于最大化自己的满足感即幸福感程度, 效用所必需的信息通过测量人们的选择来获得。卡尼曼通过实验证明, 这两项假设都是错误的。因此, 卡尼曼和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萨尼 (John C.Harsanyi, 1920-2000) 和黄有光等一批经济学者都主张复活边沁的快乐主义思想, 以快乐原则为核心来取代偏好满足的效用原则。

2.融合统一:幸福学

长期以来, 经济学家反对从主观方面对效用进行研究, 但仅仅通过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相关分析又不能深入地挖掘影响“幸福”的因素;另一方面, 在积极心理学运动之后, 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分别从情绪、认知、人格等多视角加以分析, 深入探讨各种影响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心理机制。

到底什么是幸福?怎么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传统的经济学家将财富的增加视为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手段, 但研究结果表明, 财富的增加仅仅是提高幸福水平的原因之一, 幸福感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指出, 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不是如何使财富最大化, 而是如何使幸福感最大化。他仿照“economics”的构词法命名了一种新的理论“hedonomics”, 即“幸福学”, 该理论致力于研究如何实现人们的幸福感的最大化, 该理论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8]

摘要:追问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共同源起, 梳理两者各自的发展脉络, 探究经济学和心理学互涉的积极意义, 论证经济学领域对幸福的研究实际上是与心理学不断嬗变融合的过程。最终得出结论:经济学和心理学桴鼓相应, 协同发展, 走向完美的统一。

关键词:互涉,融合,幸福

参考文献

[1]Kalona, G.PsychoIogical 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 1975;转引自:薛求知, 黄佩燕, 鲁直等.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1.

[2]周业安.行为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吗?[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 (2) :32~38.

[3][英]威克斯蒂德.政治经济学与心理学[M].见:[英]伊特韦尔等一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第三卷) .陈岱孙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971.

[4]Denzau.A T:North, D C.Shared mental models: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Kyklos, 1994, 47 (1) :pp.3~31.

[5]汪丁丁.再谈经济学的关键词[J].读书, 1995, (8) :80~86.

[6]叶浩生.实证主义的衰落与理论心理学的复兴[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1) :65~69.

[7]万迪防, 乔志林.神经经济学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9) :9-15.

经济学在社会转型中的价值与意义 篇8

进入21世纪, 我国进入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的社会转型期, 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现代经济学的创立者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定义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到新古典综合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定义到“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 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资源是稀缺的, 而经济学就是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一门学问。

探究经济学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引导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决策分宏观决策与微观决策, 大到国家的经济决策, 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权衡取舍的问题, 人们在选取的时候就要考虑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 某种东西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边际成本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当多生产一件产品时, 总成本会增加的量, 譬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 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但是, 考虑到机会成本, 随着生产量的增加, 边际成本可能会增加。因为生产新的一辆车时, 所用的材料如果不用来生产汽车, 可能有更好的用处, 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 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

其次是经济学能引导着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具体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 经济学能使人们进行专门化的生产, 专门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一个人尽管有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拥有绝对优势, 但却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拥有比较优势。像牧牛人和农民, 牧牛人饲养牛, 农民种土豆, 如果他们不进行贸易的话, 牧牛人只能吃牛肉, 农民只能吃土豆。农民在种植土豆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牧牛人在生产牛肉上有比较优势。这时, 他们就应该分工协作, 在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 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 这就是专门化生产的好处, 获得了外在经济;而他们之间在进行贸易时, 可以使得他们各自通过低于自己生产的某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该物品, 并从贸易中获益, 使得他们各自获得了内在经济。所以, 贸易可以使得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 因为它能使让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获得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

第二, 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是引导经济决策从而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市场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 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而价格又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第三, 市场都要服从于供给和需求的力量。供求工具可以被运用到许多不同种类的市场。如丰收悖论, 当农产品丰收的时候,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但需求曲线没有变化, 市场均衡点向右下方移动, 使得农作物的价格降低, 导致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会被贱卖;而农业的技术发达, 也不能使农民获益更多。在现实生活中, 如小麦这种基本实物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农业的技术发达会增加小麦的产量, 但当需求曲线在缺乏弹性的时候, 价格大幅度下降而销售量略有增加, 农产品的技术发达却导致农民的总收益减少, 所以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而言可能是坏事。

第四, 市场看不见的手指引着买者和卖着有效地配置资源,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当中秋节要来临的时候, 会看到到处都有月饼卖, 这时, 没有月饼商在指挥、调控和发号施令, 没有一个人在协调这件事, 但是完成这件事所要求的协调水平是令人吃惊的。市场引导千千万万为自己利益工作的人, 形成有利于许多人结果的神秘力量, 他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 使得物品和劳务的丰富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第五, 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失灵的地方, 需要发挥看得见的手——政府的作用。当活动产生了负外部性时, 如污染, 使得社会的最适量小于均衡量, 当这种现象产生的时候, 就不能依靠市场来解决问题。政府就要用各种政策来解决外部性引起的无效率问题。当污染产生的时候, 这种公共政策可以是通过发放数量有限的许可证来保护环境, 或者是征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 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最后经济学能引导着整体经济的运行,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进行短期的权衡取舍,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在短期内, 如果有一定的通货膨胀, 可以使得可支配的支出资金增加, 需求增加, 从而使得市场价格增加, 企业生产能够扩大, 雇佣的人数能够增加, 从而失业的人数减少。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客观环境不同于以往, 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有其特殊性, 中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

在我看来, 经济学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15年中国的CPI和PPI都在降低, 表明中国经济通缩的风险越来越大, 所以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同时央行连续降准降息, 释放资金进行流通, 给宏观经济增加了合理的增长区间。对于老百姓来说, 这一系列的政策可以使得百姓口袋里的钱多了, 从而使其有更多的流动资金来进行消费。所以,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运行的应有之义。

总之, 在社会转型时期, 重新深刻研究经济学的普遍原理, 遵循经济运行的科学规律, 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经济学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实际出发, 分析探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学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经济学,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学斌.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转型期的重大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7) :69-70.

经济学意义 篇9

中国之所以需要大量的国有经济, 首先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引导技术进步, 需要有许多规模巨大的大企业作支柱;更重要的是因为, 由于中国千年以来积存的文化特征, 中国的私营企业难以摆脱家族主义的束缚, 不同家族的人互不信任, 私营部门无法有效地学习和开发现代化的生产技术, 也无力发展私营大企业, 使得技术进步和大企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国有经济。

一、低信任度国家的两难处境

美籍日本人弗朗西斯·福山把相互真诚、信任并结成团体合作的精神简称作“信任”, 认为它是对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最重要的一种“社会资本”。他认为, 一个国家有了这样的“人力资本”, 才可能成功地建立和经营现代的大公司, 才会以现代式的广泛分工来进行生产。

依据一个国家的人民内部相互信任程度的高低, 福山区别了两类国家两类文化:一种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 社会内部具有高度的相互信任, 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们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这样的国家就很容易从民间自发地发展起巨型的企业和生产上的广泛分工, 因而在20世纪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另一种则以中国文化为代表。在这种文化中信任度低, 人们普遍地不信任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 因而民间的私营部门很难发展起强有力的巨型企业, 这种国家在发展现代的工业化经济上势必落后。福山把拉丁语族的欧洲国家———法国和意大利都算做与中国一样的低信任度国家, 把英国和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算做中间类型, 美国比较接近德日类型, 英国则更接近意大利类型。福山的这种假说可以对经济发展的历史作出极为令人信服的解释。

被福山归入“低信任度”一类的国家, 都在发展现代的工业化经济上碰到了极大的困难。对自己亲属以外的人不真诚、不信任、不自愿进行有组织的合作, 使这些国家的私营部门无法集聚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人才来发展现代科学技术, 更无法建立和经营需要大量资金和管理人才的巨型企业。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些国家越发达, 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的这些障碍反倒显得越严重。

低信任度国家在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上的困难, 首先导致了它们在单纯依赖私营经济时现代工业化经济发展缓慢。18世纪末, 法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都居欧美第二位。而在此后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代, 法国的经济增长远远慢于美国、德国和英国, 以致到20世纪初经济实力已经落到欧美国家中的第四位。另一个例子是文化上类似于法国的拉丁美洲各国。同样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但是英美成了世界第一流的发达国家, 而拉丁美洲各国则落入第三世界的行列而不能自拔。

为了克服在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上所遇到的困难, 并保持民族独立, 低信任度的国家就走上了发展国营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道路, 并且把自己的国有经济融入到实行指导性计划的有系统的产业政策之中。法国在二战后大力发展国有经济, 最终使国有企业占到整个GDP的20%, 并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取得了高于英美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福山指出, “法国政府之所以一直在干预经济, 原因就是法国的私营经济一直没有活力, 缺乏创造性和创业精神”。与法国类似, 二战后意大利政府制定了有系统的指导性计划, 组建了大批巨型国有企业, 出现了二战后的经济奇迹, 真正实现了工业化。

在法、意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对比中, 可以看到, 社会低信任度国家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单纯依赖私营企业而永远处于不发达的状态, 要么以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带动经济发展而变为发达国家。

二、中国的文化环境:香港与台湾的事实

福山认为中国是社会内信任度低的典型, 经济生活中充满了家族主义。这样的社会文化和伦理习俗下, 只有发展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 以政府的力量集聚技术人才和资金, 学习、研究、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 才能建立和经营大企业。

二战后, 香港和台湾曾经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 从它们的发展特点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香港经济的崛起, 得益于在中国大陆与西方经济往来中的垄断性中介地位, 而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东亚, 香港是唯一真正坚持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放任式资本主义私有制对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几十年的经济繁荣和高速发展几乎没有在香港打造出值得一提的私营制造业和商业大企业, 社会内部的信任度低, 对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不真诚、不信任、不自愿合作的文化心态导致经理人员腐败行为盛行, 资本家实行家族式管理, 把企业规模保持在家族小企业的水平上, 无法促进技术进步。香港经济制造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已经到了与其人均收入极不相称的程度。人均收入达两万美元的香港, 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只相当人均收入仅几千美元的马来西亚的水平。在垄断性中介地位逐渐丧失的背景下, 香港的科技水平无力维持人均两万美元的高收入, 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台湾也因社会内部信任度低很难形成私营的巨型企业。但由于台湾当局强有力的经济干预, 台湾出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接近经济发达的边缘。台湾的经济是一种“计划指导的市场经济”, “行政市场体制”。台湾当局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 并以政策手段促其完成, 以弥补私营企业的不足。台湾当局的经济政策, 形成了“台积电”和“台电联”这样的巨型集成电路制造厂商。靠着成熟的产业升级政策, 台湾发展起了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 使半导体产业成了台湾经济的最新增长点。

台湾和香港的经验事实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 在中国式的文化环境中, 要想取得足够的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 取得真正的发展, 是不能依赖私有经济的。

三、中国大陆更需要国有经济

中国大陆与香港和台湾社会文化和伦理习俗相似, 在经济发展上也存在私营企业无力成为社会所必需的巨型企业的问题。这一内在原因促使百年来的中国政府都通过兴办国有经济甚至国有企业来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在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上的困境, 从一千年前的宋代就开始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能导致中国自主地发展起现代的工业化经济。甲午战争之后, 中国私营企业在技术和筹资上的先天困难日益暴露。由于当时绅商地主之间的信任度非常低, 清末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在筹资扩大企业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信人唯亲的心态使私营企业做大非常困难, 更无法产生真正的现代股份制企业。以铁路投资为例, 清末民间资本要求“商办”铁路, 却难以解决资金问题, 进展缓慢。1911年清政府鉴于多省商办铁路毫无成效, 宣布实行铁路国有。虽然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激起了民间的“保路运动”, 但必须清楚的是, 其矛盾的双方是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 “川人之极端反对者, 不在路归国有, 而在名则国有, 实则为外国所有”。历史的结局是, 辛亥革命以后在中国兴建和经营的铁路, 如果不归外国所有几乎一开始就为国有。中国的私营企业一直没有能力为铁路这样大的投资项目进行筹资和经营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政府在30年中推行公有化政策, 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政策, 使中国能在半个多世纪中一直保持着比印度高得多的经济增长率。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之后, 保持了年均9%的高速经济增长。普遍的论调是认为这来源于私营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这其实是误解。这些年中国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取得了显著发展, 甚至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国有经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大量使用了中国国有部门提供的技术人才甚至管理人才, 否则外商投资企业绝不可能在中国取得那样多的利润, 中国也绝不可能吸引那么多的外商投资。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地区中, 只有浙江省是真正靠当地的私营企业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而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和江苏的苏南地区, 除了外商投资所起的作用外, 主要是靠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甚至国有企业带动了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这两个地方乡镇企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利用国有企业溢出的技术 (通过聘请技术人员和其他方式) , 同时也靠当地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

四、中国的私营企业也依赖于国有经济

浙江的私营企业以温州的家族小企业和台州等地的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为代表。浙江私营企业的高速发展, 离不开国有部门的技术溢出。

小型的私营家族企业一直是温州经济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 温州经济增长的支柱是发展日用品的制造和电器开关的制造;90年代, 产品的技术含量有所升高, 标志性的“拳头产品”已经变为低档的鞋和一美元一个的一次性打火机。这些产品的制造技术基本来自国营企业甚至是集体乡镇企业, 或者是外商投资企业, 但都是比较简单的技术。靠着私营家族小企业克勤克俭、艰苦经营, 温州人有了较高的人均收入并积累了巨额资金。据可靠的估算, 温州的民间资金有3000亿元。可进入21世纪, 温州的经济增长率一度降为浙江全省最低, 投资不振。温州人的大量资金流向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 还有许多投向山西煤矿。温州人投资方向的转变, 暴露出温州的家族私有制根深蒂固的弱点。社会文化和伦理习俗必然导致他们自发地抵制英美式的现代股份制企业, 而一直以家族为单位经营和运作资金, 找不到私人自发投入足够资金进行技术研发的途径。

温州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对私营企业的迷信造成的。没有国有的技术研发、不搞国有经济使温州经济丧失了发展后劲。如果由温州政府主导技术研发, 开发温州产业升级的必要技术, 并向私营企业扩散, 则会带动温州经济走上产业升级的健康发展之路。

浙江的另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台州, 更显示出国有部门的技术溢出对私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台州的私营企业规模比温州大得多, 生产的产品也更重型化。台州最有名的产品是缝纫机和摩托车。有名的“飞跃缝纫机”最初源自上海的国有企业。私营摩托车企业也不例外。摩托车制造技术从国有企业“重庆嘉陵”开始, 扩散到重庆的私营摩托车制造厂, 再扩散到浙江台州的私营企业。

不仅浙江的私营企业依靠国有经济向其“溢出”技术、提供技术人才, 全国的私营企业也都显示出这样的依赖关系。在东北, 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不仅是当地经济支柱, 甚至也是东北城市中的私营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据介绍, 沈阳从事真空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有近万人, 几乎全都在私营企业中就业。这些私营企业的技术骨干几乎全都来自原来的国有企业和研究所, 有些私营企业还由真空研究所的在职员工经营。显然, 国有企业和研究单位成了私营企业技术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来源。但尴尬的是, 如此多的私营真空技术企业竟然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一代技术工人。没有了国有企业, 中国人的“人力资本”面临着不能增加反而减少的威胁。

最近几十年的事实证明, 中国的私营企业并没有克服其与生俱来的老毛病———无力研究、开发甚至率先引进现代的先进技术, 无法有效地聚集足够的资金来经营为整个社会所必要的巨型企业。要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 必须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

五、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并不低

许多人认为发展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会降低经济效率, 这是完全错误的偏见。这个偏见主要是将“利润低”与“效率低”混为一谈。许多国有企业的人均利润远低于私营企业, 但人均产出并不一定低于私营企业。其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净产值的内部分配比私营企业更偏向于企业员工。这种单纯由于净产值内部分配不同所造成的低利润, 并不能算做国有企业的无效率。即使只考虑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设计了适当激励机制的国有企业也不一定比主要资金不是由经营者投入的那种私营企业利润率低。

许多人相信国有企业没有效率, 是因为他们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60%多的国有企业亏损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国有企业没有效率。全国工商联的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年, 有60%在5年内破产, 85%在10年内消亡。从这个角度看, 20世纪90年代中期, 那时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运营了20年以上, 而只有60%多的亏损率足以说明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有效率。

近三十多年中的国有企业中, 则存在许许多多经营状况在很长时期中一直良好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既有属于垄断行业的, 也有属于竞争性行业的。例如, 钢铁行业中的宝钢、鞍钢和首钢, 新兴的家用电器制造业中的安阳彩玻、大连华录, 以及谋求MBO之前的四川长虹, 等等。

根据前面的分析, 通常在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不能由一个人提供的领域内, 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不低于私营企业。而在经营者一个人就能够提供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的领域内, 私营企业的经营效率应当高于国有企业。可是在中小企业有效率的典型行业———商业零售行业内, 也有不少经营很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像北京市“万方”集团下的“福绥源”小副食店, 还有大连的玉华商场和民勇商店。它们同为国有, 同样相当兴旺。这些曾经欣欣向荣的小型国有商业企业展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下级员工的积极性的重要性。

当然, 要搞好国有企业, 使国有企业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就必须对国有企业实行有效的监管, 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们真正按照规则行事。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 严格清查和惩处一切盗窃和侵占国有财产的腐败犯罪行为, 清除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甚至侵占国有财产的行为。

根据上述论述, 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要在中国式的文化环境中发展真正的现代工业化经济, 就必须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拉动来取得足够的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中国需要的不是“国退”, 而是“国进”。我们需要在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巨额资本的产业中进一步兴办和扩大国有企业;中国不应当实行“国有企业从竞争领域退出”的政策, 而是应当“国有企业进入竞争领域”, 在所有的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需要巨额资本的产业中建立并发展强大的国有企业。

经济学意义 篇10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 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 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现实操作中, 循环经济需遵循3R原则, 即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原则。因此,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 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与传统经济相比, 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 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资源在循环经济中得到持久的利用, 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 在技术层次上, 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 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如何推进中国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才能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 明确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 并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 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2、政策引导与经济激励并行

环保产业在中国尚属新兴产业, 所占市场比例很小, 需要政府采取对策积极扶持发展。政府应大力宣传, 多方筹集资金, 增大对环保产业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同时, 通过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培育有助于环保产业成长的市场条件, 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向环保产业的方向转移。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

中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今后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大对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同时要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对第二产业要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要求, 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项目, 缓解结构性污染问题。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智力和人力资源, 极少造成环境污染,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吸收新成长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4、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指导、监督、推动、服务”的作用

首先要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 通过指导循环经济试点规划的编制来发挥作用。环保部门作为一个执法监督部门, 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保障这些责任制度得以有效实施。要继续稳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 通过这些试点工作, 推进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建设。各地环保部门应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科学研究,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组织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咨询服务队伍, 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和服务机构及社会各界的科研力量, 开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

5、切实有效地加强企业行为的转变

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 使各种资源能够有效地被循环利用,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利用高科技, 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 以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 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6、倡导绿色消费

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 (如无公害蔬菜、瓜果等) ;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 不要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消费者应转变消费观念, 注重环保, 节约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源的高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目前中国已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这种紧张局面, 有利于中国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地发展。

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问题, 而且还包括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 加上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高, 全社会将逐步树立起“生态道德”观念和循环经济意识,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将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昌盛, 经济的飞速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以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苹果带给我们怎样的经济意义 篇11

零和游戏——华尔街的金融掠夺

华尔街虽然是一条11米宽、1英里长的地方,却是美国资本和金融最集中的地方。事实上华尔街对世界造成了很多的伤害和灾难,希腊危机是华尔街干的,前苏联的垮台和华尔街有关系,日本经济的爆破也与华尔街有关系,就是对于本国的老百姓华尔街也没有放过。华尔街金融部门的利润从30年前占全国利润的16%上升到最近的41%,他们的工资水平由30年前的与制造业等行业一样,上升到现在是平均工资的1.8倍。金融业原来是服务于老百姓、制造业等其他主体的,最后反而变成了主角。就是这个主角搞了很多创新之后造成了金融海啸,让老百姓倒霉。在金融海啸的时候,每一个美国老百姓退休金损失12000美元,而且去年美国老百姓有100万户的房子被银行没收。华尔街金融部门的利润、工资水平大幅上升的结果会产生一个零和游戏,他们的财富大幅增长来源于社会上99%的人群的损失,等于他把社会上的财富从99%的人中席卷到自己的手中,美其名曰是金融创新,实际就是金融掠夺,这种零和游戏让美国老百姓难以忍受。在这种状态下美国人开展了这场有计划、有秩序的活动,后来得到了很多政客、工会组织、媒体、名人的声援,甚至索罗斯也说攻击华尔街是对的。

不一样的乔布斯 不一样的苹果

乔布斯被华尔街誉为继爱迪生、福特之后第三个伟大的人,奥巴马也称他是美国企业界精神的楷模。华尔街在零和游戏的经营战略下,他们财富的积累,使99%的美国老百姓的财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是乔布斯与其正好相反,他用自己的智慧几乎颠覆了整个数字化行业,然后让每个使用者,让每一个客户能从中得利。不但是他赚钱,所有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中的厂商也都能从中获益,因此他的成功是一个完全和华尔街本质不同性质的全面胜利的成功,他们代表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乔布斯是聪明的、有创造力的,到底他对经济有多大的贡献呢?我们以iPhone为例,由于iPhone设计好看、使用方便,很多人已经把它当成了亲密的伙伴,但他不是简单地创造一个iPhone。苹果公司做设计和销售,一个iPhone创造360美元,硬件由美、日、韩、中国台湾等创造187美元,组装制造由我们来做,创造6.54美元,由此可见,每个节点都是连在一起的。不仅如此,“加州设计、中国制造”也是他提出来的口号,也就是透过富士康、广达等等,分别代工不同的产品,不但降低成本,而且在深圳设一个采购中心有效地整合这些企业,因此可以看出,仓储、管理、物流、制造也都是他推动的。全世界范围11个国家和地区有330家苹果的体验店,利润非常高,占到了总利润的11%左右,这是我们完全不可想象的。也就是对于整个iPhone本身,他不是简单的制造一个iPhone产品的公司,而是把iPhone的整个产业链的所有节点连接在一起,让所有成员都能获利,让他们更富裕。通过一个颠覆的概念,让产业链上的节点都能获得更高的利润,让他们更强大。

苹果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

管仲的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篇12

1 以经济治国的思想

以经济治国是管仲的思想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的地方, 他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经济。《管子》诸篇都在陈述一个基本观点:政治的重点在于市场、财政和经济。《管子·国蓄》曰:“凡将为国, 不通于轻重, 不可为笼以守民, 不能调通民利, 不可以语制为大治。”这里的“轻重”主要指的是有关市场、商品流通、货币、财政、物价方面的理论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他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君臣之间的关系、君民之间的关系) 都是由一个“利”字相连接的, 所谓“夫民者信亲而死利, 海内皆然” (《管子·国蓄》) 。君主只有能左右人民的生计, 才能治理国家、领导人民, 所谓“非有积蓄, 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 不可以劝下” (《管子·事语》) 。据此, 他主张把政治的重点转移到财政和经济方面来。

与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不同, 管仲认为经济的力量远比法律威力要大得多, 只有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操纵了人民的生计, 才可以治国安民。与儒家片面强调仁义不同, 管仲认为经济利益是仁义的基础, 仁义是经济利益的派生物。他还明确提出仁义并非以道德原则为内容, 而是某种物质利益的实现。所谓“散振不资者, 仁义也。” (《山至数》)

2 重视市场和贸易的思想

管仲对于市场的作用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他认为, 市场发育的程度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发展程度和经济实力, 而且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社会治乱、人心向背的情况。所谓“市者, 可以知治乱, 可以知多寡”, “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 (《乘马》) 在他看来“道若秘言:物之所生, 不若其所聚”, 就是说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不亚于农工的物质生产, 所以, 他非常重视市场的作用, 明确提出:“无市则民乏” (《乘马》) ;有了市场“则万物通;万物通, 则万物运;万物运, 则万物贱;万物贱, 则万物可因”, 万物可因, 则天下可治。由于管仲非常看重市场的作用, 主张“聚者有市”, 要求“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都要“中而立市。” (《揆度》) 所以, 齐国大力加强了市场建设, 都城临淄很快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管仲对贸易十分重视, 为了发展贸易、搞活流通, 他一再重申对于边关往来货物免收关税, 市场禁止乱收费, 实行优惠政策。史籍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关几而不正, 市正而不布。山林梁泽, 以时禁发而不正也”。就是说关卡只稽查而不征税, 市场只设官管理人员但是不收费, 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开放但不得征收赋税。 (《戒》) 在发展商贸中, 管仲还一再强调对客商要认真接待, 待之以礼义, 尽可能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据史书记载, 当时的齐国对于各色客商提供的服务档次和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一乘者有食, 三乘者有刍菽, 五乘者有供养。”还在官道上每隔几十里路就设置一处驿站, 为来齐国经商的商人给予高规格的接待, 对有些商人免费提供饮食, 配备服务人员。有了这样的政策, 出现了“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局面, 齐国的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3 贫富有度的思想

管仲认为, 过大的贫富悬殊现象对国家是不利的, 因此, 他把“贫富有度“作为体现封建等级秩序的礼的重要内容之一, 认为“贫富无度则失。”《管子·五辅导》) 。对贫富对立的现象, 古代开明思想家多能有所认识, 管仲不同于当时其他思想家之处是他还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管仲在《国蓄》中对于当时的贫富悬殊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岁有凶穰, 故有贵贱;令有缓急, 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 故使蓄贾游市, 乘民之不给, 百倍其本。分地若一, 强者能守;分财若一, 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 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 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这段话对当时齐国贫富分化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管仲的分析结论是:贫富分化的形成既有客观方面自然灾害的因素、民众主观能力不同的因素, 也有国家政策失当、少数人蓄意操控市场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对于治理贫富失度, 他提出了具体方案。首先就是救助贫弱者。对贫弱者, 管仲主张“德不可不兴也” (《五辅》) , 具体措施是“养长老, 慈幼孤, 恤鳏寡, 问疾病, 吊祸丧, 此谓匡其急。衣冻寒, 食饥渴, 匡贫窭, 振罢露, 资管乏绝, 此谓振其穷”。其次, 对赢利最少的农业生产实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最后, 对从事贸易的商人采取轻赋税的做法进行扶持。

4 结语

管仲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 它立足于齐国现实的经济生活基础, 着眼于民生民利, 对社会发展中的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经济思想及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关注不仅是齐国逐渐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不无助益。作为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管仲经济思想中的诸多合理因素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在肯定其经济思想现代价值的基础上, 拓展其理论内涵, 为经济的理论探索及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抛开其历史的局限性, 就可以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吸收借鉴其中的合理因素,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传统的思想资源。

摘要:管仲对如何发展社会经济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思想。基于以经济治国思想, 提出有关市场、商品流通、货币、财政、物价方面的理论;对市场的作用的充分认识和对商业贸易的高度重视;对贫富悬殊问题的深刻分析以及解决方法的思考等。其中的诸多合理因素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抛开其历史的局限性, 就可以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吸收借鉴其中的合理因素,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传统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管仲,经济思想,市场,贸易

参考文献

[1]任继亮.管子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丁晓慧.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J].蚌埠学院学报, 2014 (4) .

上一篇:直觉模糊AHP下一篇:物流网络课程